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有如表现:

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说,任何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各以自己的对立方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对方,它自己也将不会存在。“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比如,一块磁铁总有南北两极,这两极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即使将它切断、打碎,它仍然是南北两极同时存在,要想得到只有南极而没有北极或者只有北极而没有南极的单磁极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它的一极磁性消除了,那么它的另一极磁性也将同时消失。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这说的正是矛盾的统一性问题。正因为是冤家,是对立面,它们才能聚集在一起,共同维持统一整体的存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生物进化中的遗传与变异、认识中的真理与谬误等等,都是这种矛盾双方同一性的表现。我国古代哲学名著《老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是说: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音与声,前与后,所有这些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着的,没有甲方就没有乙方,反之亦然。

其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这是矛盾同一性的更重要的一层含义。矛盾的相互贯通表现为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矛盾着的每一方都包含和渗透着对方的因素和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例如吸引中有排斥,排斥中有吸引;化合中有分解,分解中有化合;同化中有异化,异化中有同化;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绝对真理中有相对真理,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等等。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一种表现,是矛盾双方在分子、因素或部分上的相互包含、相互交叉。它是从相互依存形式上的相互联结进到内容上的相互联结,因而它是比相互依存更前进一步的同一性状态和阶段。

第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你能变成我,我能变成你。事物的转化总是向着自己的他者、即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也表明对立面之间有互相贯通的性质,有内在的同一性。比如,鸡蛋转化为小鸡而不能转化为石头;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成功转化为失败,失败转化为成功,如此等等。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双方联结达到极端或顶点的状态,是矛盾双方在相互渗透中准备起来的整体性的变化。矛盾双方转化后形成新的统一体,矛盾双方又在新统一体的基础上继续相互依存,因此它又是相互依存的动态形式。

案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设计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设计) 穆棱市朝鲜族学校唐华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位置 本课是普通高中新课标人教版政治学科必修4《哲学生活》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内容。第九课围绕“矛盾”概念展开,讲述相关的原理和方法论,共分两个框题,分别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框,虽然只有两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但实质上却包含了四个要点,即“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内容多,难度大,是唯物辩证法中的重点难点部分,在一堂课内很难有效地完成,故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列出,是为本课。 学生分析 经过了一个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基本上已经有了比较端正的学习态度,在老师的引导和督促下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但有部分同学仍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没有仔细思考就盲目作答、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现象仍很普遍,再加上高一学生还未形成一定水平的抽象思维,本课的内容又的确有难度,所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他们就会感到深奥难懂,不能透彻理解。不过另一方面,年龄小,性格开朗活泼,加上学业压力相对较轻等因素,本届高一学生热情高,上课喜欢发言,因此在课堂上很容易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而半学期的哲学学习使之具备的哲学领悟能力,也使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会作出较有价值的回答。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并能联系实例进行分析;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2、通过矛盾含义的学习过程,感受“具体——抽象——具体”的归纳和演

2018年政治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3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含解析)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虽然不断升级的电脑病毒和无空不入的不良手机短信使人们防不胜防,但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以及手机的技术升级和普及,还是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可以说明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②矛盾双方的统一是主要的,对立是次要的 ③矛盾双方的统一是绝对的,对立是相对的 ④矛盾双方相对应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误区1】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分析: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误区2】一分为二就是我们在分析事物时既要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 分析: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不能把矛盾双方简单地理解为好与不好、优点和缺点。 【误区3】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分析: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矛盾双方不可能斗争。 【误区4】矛盾就是问题,就是困难,因此矛盾越少越好;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矛盾越多越好 分析:矛盾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说矛盾越少越好,也不能说矛盾越多越好,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

1.智慧家居的物联系统“住进”青瓦白墙的江南民居,智慧道路上的无人车和桨声灯影中的摇橹船“并行”——古老的江南水乡乌镇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世界互联网大会在这个江南水乡演绎和投射了无数“变”与“常”的碰撞与交融。对“变”与“常”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变”具有绝对性,是无条件的,“常”是永恒的 ②“变”与“常”作为矛盾双方,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③“变”寓于“常”之中,并且通过“常”体现出来 ④“变”与“常”为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大胆作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哲学依据是 ①改革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改革创新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改革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误的对立统一推动着改革创新的发展 ④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是人们不可避免且无能为力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有人指出: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如果不各美其美,就只能任人宰割,不美人之美世界就争端不断,只有美美与共,才能走向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从矛盾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要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 ③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要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 ④创造多种条件促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转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有如表现: 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说,任何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各以自己的对立方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对方,它自己也将不会存在。“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比如,一块磁铁总有南北两极,这两极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即使将它切断、打碎,它仍然是南北两极同时存在,要想得到只有南极而没有北极或者只有北极而没有南极的单磁极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它的一极磁性消除了,那么它的另一极磁性也将同时消失。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这说的正是矛盾的统一性问题。正因为是冤家,是对立面,它们才能聚集在一起,共同维持统一整体的存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生物进化中的遗传与变异、认识中的真理与谬误等等,都是这种矛盾双方同一性的表现。我国古代哲学名著《老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是说: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音与声,前与后,所有这些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着的,没有甲方就没有乙方,反之亦然。 其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这是矛盾同一性的更重要的一层含义。矛盾的相互贯通表现为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矛盾着的每一方都包含和渗透着对方的因素和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例如吸引中有排斥,排斥中有吸引;化合中有分解,分解中有化合;同化中有异化,异化中有同化;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绝对真理中有相对真理,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等等。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一种表现,是矛盾双方在分子、因素或部分上的相互包含、相互交叉。它是从相互依存形式上的相互联结进到内容上的相互联结,因而它是比相互依存更前进一步的同一性状态和阶段。 第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你能变成我,我能变成你。事物的转化总是向着自己的他者、即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也表明对立面之间有互相贯通的性质,有内在的同一性。比如,鸡蛋转化为小鸡而不能转化为石头;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成功转化为失败,失败转化为成功,如此等等。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双方联结达到极端或顶点的状态,是矛盾双方在相互渗透中准备起来的整体性的变化。矛盾双方转化后形成新的统一体,矛盾双方又在新统一体的基础上继续相互依存,因此它又是相互依存的动态形式。

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一中学王忠文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地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地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地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地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地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地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地内在地统一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地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地内容和多样地形式.不同地矛盾具有不同地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地斗争形式也不同.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地改变误认为斗争地消失.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地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地,是包含差别和对立地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地制约,矛盾双方地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地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地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地形式、规模和范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原理,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这是辩证认识地实质所在.形而上学割裂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地关系,“在它看出有差别地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有统一地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种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地观点往往造成思想上地绝对化和片面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地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地有力工具,它是党制定战略策略地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地重要方法.我们党地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地“又联合又斗争”地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祖国统一地“一国两制”地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就是成功地运用对立统一学说地范例.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矛盾地对立和同一地关系,从同一中发现和利用对立,从对立中发现和利用同一,对于我们做好一切工作,使事物向着有利于我们地方向发展,具有现实地指导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试题分析].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地叙述有 ①互联网所带来地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②互联网所带来地利、弊是同一事物地两个对立地方面③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④互联网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地关系中发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①②.②③.①③.②④ [解析]答案是.此题为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地第题.好处与坏处属于矛盾地两个方面,本身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简单地从比例上来划分,不选①;②是一分为二方法地运用,应选;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矛盾分析法,不选;④揭示了同一与斗争地关系,符合矛盾分析法,应选.结合上述分析,本题应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当动点到一个定点地距离与它到一条定直线(定点不在定直线上)地距离之比是常数时,该动点地轨迹为圆锥曲线.常数地值不同,圆锥曲线地形状就不同,当常数小于时,轨迹是椭圆;当常数等于时,轨迹是抛物线;当常数大于时,轨迹是双曲线.上述结论表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①共性离于个性之中②矛盾地同一性推动事物地变化③事物地量变引起质变④事物地联系是具体地,多变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①③.③④.①②④.①③④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上传: 刘彬更新时间:2012-5-17 16:28:16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课稿 宁都中学刘彬 各位领导、评委、同仁: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九课第一框第一目,是唯物辩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这一目着重掌握矛盾概念。在整个辩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作用。它在整个“矛盾分析法”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目包含的哲学理论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学重点及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九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应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有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是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发。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二、学情分析 高二(7)班是高二年级文科第二层次班级学生组成,情况比较复杂。 (1)其生理、心理基础: 高二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6、17岁,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思维活跃、善于动脑、乐于展示,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自我表现欲和自我评价意识明显增强,希望赢得他人的了解、理解、尊重和信任。 知识基础: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技能基础:该班学生整体上来说基础比较薄弱,均衡生、借读生、休学代培转学生较多,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够。但总体视野开阔,兴趣广泛,信息来源多样化,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也基本具备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技能。平时关注时事热点材料的兴致并不高,解读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及知识迁移能力还很弱。这些从平时的课堂反应及月考情况都能明显表现出来。该班有部分同学习惯于传统被动接受知识,因此需要教师的启分、鼓励。

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高考考点: 矛盾的概念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 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 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属性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差异,即相互区别和限制。 a:你不同于我,我不同于你 漫画中甲乙二人均受到方向相 反的两个力的作用,甲处于优势, 乙处于劣势地位,双方相互差异。 b:你离开我,我离开你 甲乙面临“生存斗争”,甲想烧 掉乙头上绳子离开乙,乙更想离 开甲求得生存,表面上很乐观地 说:你敢吗? c:你吃掉我,我吃掉你

甲欲置乙于死地而后生,乙又何尝不是,双方斗争你死我活达到白热化,双方“相互克服”。 由此可见,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矛盾的斗争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哲学中矛盾的斗争性绝不等同于生活中的“斗争”,前者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后者仅仅使其具体表现形式,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凡是矛盾,必有斗争,否则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就不成其为矛盾了。 因此,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能够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即矛盾双方“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典例:“勤俭”分家 从前有一个老汉很能勤俭持家,他勤劳而节俭,日子越过越好。为此,乡亲们送给他一块写着“勤俭”二字的匾。表示对他勤俭美德的赞美。后来,老汉死了,他临死前将两

个儿子叫到跟前反复叮咛,要他们按匾上的字做。两个儿子听从了。 老汉死后不久,两个儿子就分了家。在分家产时也把匾从中锯开,老大分到了有“勤”字的那一半,老二得到的是“俭”字那一半。当他们开始自己过日子后,都想起了父亲临死前的嘱咐,决心按匾上的字去做。结果,老大记着“勤”字,非常勤劳,但俭而不足,结果是入不敷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二呢,光“俭”不“勤”,懒于耕作,分的家当很快坐吃山空,最后只能靠讨饭度日。 这个故事说明矛盾着的事物又是统一的,彼此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如果一方孤立另一方,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例如:没有丑就没有美,没有坏也就无所谓好。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所做的《我侬词》。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案

第九课1框1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并能联系实例进行分析;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2、能力目标:初步形成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在现实生活中不回避矛盾,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重点难点】 1、重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含义 2、难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构建框架,把握体系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逐步引出本单元所要学习的内容——矛盾的观点,帮助学生把握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观点的内在联系。 说明: 1、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正是由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没有联系也就没有发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统一的,它们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变化发展的,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事物的变化发展表现出来。 3、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外部矛盾,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就是外因,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探究新知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足球赛加以点评。 (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说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问题探究1:(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问题情境2:《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问题探究2: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自相矛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它是指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这种矛盾是可以避免的。而我们哲学矛盾(辨证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这种矛盾无处不在,不可以避免。 (2)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案) 白龙霞 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课程名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授课教师】新安一高白龙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团队合作,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矛盾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社会,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某种道德现象的分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生活的丰富与复杂,有意识地修正自己和理解他人,从而能更好地运用辩证思维指导自己的生活。 【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的确有难度,所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他们就会感到深奥难懂,不能透彻理解。不过另一方面,采取小组教学,也有奖分激励,因此学生积极性很高,小组讨论激烈,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而半学期的哲学学习使之具备的哲学领悟能力,也使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会作出较有价值的回答。 【教学重、难点】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的体现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本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回顾第三单元7、8课的知识,引出第9课知识,并让学生思考课与课之间的联系。 [过渡语] 好,同学们,我们第七课,第八课分别学了什么呀?再看我们从今天要开始学习的第九课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大家都说的很好,多媒体显示联系、发展、矛盾的关系。 走进新知识,呈现学习目标 [过渡语]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矛盾的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下面我们大家就要共同学习研究下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1、探究一:幻灯片展示图片和诗句。请某同学来回答一下你的理解。 【提问同学回答,检测预习效果,同组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质疑。根据回答情况酌情加分。】 【过渡语】,好,这几个同学整体都说的不错,大家都看到了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各加1分鼓励。 那么怎么更好的理解矛盾的含义呢? 多媒体显示矛盾的含义,并用同学们熟悉的跷跷板为例进一步解释。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材料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对立和统一分别表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内涵: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说明是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要求我们实践活动中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差异中谋求共识,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材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的矛盾观的重要方法论,是辩证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要求和重要原理。 唯物论 材料体现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人与自然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第一,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主体改造世界和反映世界是积极能动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一定要搞清楚,吃透,这样面对各种形式的考察方式才能够顺利解题。下面,小编重点分享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原理: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二层基本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可以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壮大和发展自己。 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3)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 方法论: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和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政治必考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免费考研解答热线: 400-676-9000 政治必考考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万学教育海文考研王斌 一、矛盾的含义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2.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列宁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

免费考研解答热线: 400-676-9000 2 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四、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形而上学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种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观点往往造成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它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 五、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2)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2)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六、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它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矛盾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梳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为统一属性,斗争性为对立属性,具体事例分析) (1)同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相互依存 与相互转化。 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1.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同一性例子:气球上一根绳上的两个人不能 剪断绳子以及赛翁失马焉知非福

(2)斗争性:是指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 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 趋势。 (哲学上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包 括生活中的斗争性) 斗争性例子:猫和老鼠在斗争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装睡 (3)斗争性与同一性的联系: 1.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关系例子:只有不同的音符,才能演奏美妙的音乐;只有不同的颜色,才能描绘美丽的图画。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子: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量 力而行、入乡随俗、对症下药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例子:苹果、梨子、香蕉有特殊性,但都是水果这是普遍性(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例子:苹果,桃子,菠萝的个性离不开共性:有果酸,糖类, 多汁 (4)例子不全还需要找很多例子!

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一中学王忠文430030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形而上学割裂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有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种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观点往往造成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它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就是成功地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范例。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矛盾的对立和同一的关系,从同一中发现和利用对立,从对立中发现和利用同一,对于我们做好一切工作,使事物向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试题分析]1.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的叙述有 ①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②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③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④互联网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答案是D。此题为2005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的第32题。好处与坏处属于矛盾的两个方面,本身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简单地从比例上来划分,不选①;②是一分为二方法的运用,应选;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矛盾分析法,不选;④揭示了同一与斗争的关系,符合矛盾分析法,应选。结合上述分析,本题应选D。 2.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当动点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与它到一条定直线(定点不在定直线上)的距离之比是常数时,该动点的轨迹为圆锥曲线。常数的值不同,圆锥曲线的形状就不同,当常数小于1时,轨迹是椭圆;当常数等于1时,轨迹是抛物线;当常数大于1时,轨迹是双曲线。上述结论表明 ①共性离于个性之中②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的变化③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