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老子与水

上善若水:老子与水
上善若水:老子与水

上善若水:老子与水

我猜,老子写《老子》之前,一定长时间观察过水、揣摩过水,看得多了,想得多了,自然之水便升华为老子的“哲学之水”,成为构建他哲学大厦不可或缺的柱石。

老子多处以水或与水有关的物象来比况、阐发“道”的精深和妙用,甚至水还一度被老子推崇为“道”的象征。有人说:老子的哲学就是水性哲学。如果我们把水作为老子文化框架中的一个醒目标记的话,似乎更能把握老子之“道”的真切底蕴。

道与水相似

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东西

老子生活的地方是河洛、江汉一带的水泽。《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老子“深藏若虚”、“其犹龙”,这种特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水。长期与水打交道,尤其是水所独具的各种形态和性质、功能,必然会深深启发老子的道机;而自然界中的水,与生命存在有着紧密文化联系的物质,恰与“道”有相似之处。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子哲学正是在对水及其他社会、自然事物进行高度抽象而得到的智慧结晶。

老子这样形容他的“道”:

――“是谓无状之状,是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一陡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分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作为万物之宗的“道”,其“形状”与海洋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海洋的广阔,让人望不到边,看不到头,又见不到底;海洋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正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缥缥缈缈,神秘莫测。而海洋之中,“其中有象”一海洋本身的浩瀚就是无与伦比的大象;“其中有物”――海洋中蕴藏着丰富无比的资源和财富;“其中有精”一海洋中有无数生命的精灵;“其中有信”一海洋的潮汐最讲诚信。“渊兮似万物之宗”一海洋的渊深广大,是孕育生灵万物的摇篮。

老子的“道”正与水这样相像。

当老子的“道”体现在自然和社会规律、准则方面时,老子哲学显示着跟水更近的亲缘关系。

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贵柔,把“柔弱”当成自己哲学的重要范畴,在老子的眼中,刚的东西容易折断,柔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折,所以最能持久的不是

刚强者,反而是柔弱者。老子是这样借水阐述柔弱之道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东西。水性至柔,却无坚不摧。自然界确有这样神奇的现象、微不足道的水滴,经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一股股潺潺的溪流、柔弱而轻灵,但是一旦与千万条溪水汇台,便有不可阻挡的威仪,甚至会决堤而出,咆哮而下,吞没农田房舍,冲毁道路桥梁,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正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

老子还以盛水的容器之空与注水之满盈来形容“道”之虚空以应无穷之用。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所谓“冲”,古字为“盅”,《说文》解释为“器虚”。盛水之器具只有在虚空的时候,才可能具有多个不同的用途;倘若装上了东西,用途就会收到限制;倘若装满了东西,可能就会发生水满而溢的现象。这也象征着事物发展到了极限,接下来便是衰败的联袂而来。

按照这一思路,老子发现了一系列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

不争与处下

老子是这样以水喻道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说,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南怀瑾说,“上善若水”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总纲。

老子是这样以水喻道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说,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

本来老子的“道”是恍惚无形的,而水尽管柔软流动,但毕竟是有形的。“道无水有,故几于道”(王弼《老子注》)。但水又与其它事物大为不同,它具有滋养万物生命而不争的无私德行,它能赐予万物以利益,而从不与万物争利益,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去做;他物争着处上,水独甘居卑下的地位。水的这种“不争”、“处下”的崇高品德,正与老子之“道”的特征一“万物”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相似。难怪老子盛赞水“几于道”了。

不独老子推崇水,后世不少文人学士都有崇水的传统,汉代刘安等编著的《淮南子原道训》中奉水为“至德”:“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及,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在这篇水的

颂歌中,水具有无私厚德、无所不能等特点,简直就是“道”的化身了。宋代司马光也对水推崇有加,他说:“是水也,有清明之性,温厚之德,常一之操,润泽之功。”

“处下”是“不争”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为了说明“处下”的好处,老子又一次以“有形之水”来比况“无形之道”。

老子说:“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这是说道为天下所归依,正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老子又说:“治大国若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江海居于低洼处下的地位,天下的水往低处流,纷纷投入汇它们的怀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认为,所谓处下,其实是具有像江海一样具有包容万象的容量。

由此,我想起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舟比喻为君王,水比喻为百姓:舟在上,水在下。如果坐船的君王经常想到船下载舟的百姓,就不会有“覆舟”的危险,由此,我想起了屈身礼士的燕昭王,三顾茅庐的刘备,二人皆是“善用人者为之下”的典型。前者礼待老臣郭隗,造了一座精美的房子送给他,还拜他为师,尊敬有加,结果“士争趋燕”,燕国成为“人才高地”;后者礼待诸葛亮,倚为腹心,言听计从,终于结束流浪,“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了蜀汉政权。

老子在激赏水的“不争”、“处下”的品德后,向人们提

出了效法水的为人处世哲学一谦卑、宽容、无争。他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功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一个人的行为应该像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地要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而深沉渊默:行为要像水一样无私仁爱:说话要像水样准平有信;为政要像水一样公正平衡;做事要像水一样无所不及而又无所不能:行动要像水一样善于把握时机适时而动。然后再加上水的最基本的原则和精神不争,与物不争,与事不争,那便会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

老子由水的品格娓娓道来,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这无疑对我们的立身处世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用。

五千言中,老子多次以水载道。除此外,他还用与水有关的“谷”、“信”之类的物象来阐释“道”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旷兮其若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信。为天下信,常德不离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

谷,在地形上永远居于低下的位置,而水往低处流,而且川谷往往是水流注的地方。老子以谷论道的时候,自然会使人们联想到水。老子以谷喻“道”,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取其“虚”,契合其以虚无为本的思想。惟其以虚为体,

故能广纳众有,才能永恒长存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取其处下、不争之意。川谷犹如江海,甘处于低下;“上德若谷”与“上善若水”一样、都是老子理想人格的形象表达。

在老子哲人的目光中,当水流入其“道”之“形体”构造的广阔思维空间时,自然之水便成为老子构造道体的重要参照物:当水流入其“道”之体现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幽长隧道时,自然之水便成了老子立说的“哲学之水”:当水流入其“道”之体现生活准则的宽大河床时,自然之水又成了老子思想的“社会之水”、“人生之水”。

水是老子文化思想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标记,是老子喻“道”、阐道的重要载体。同时,通过水的载体,使老子形而上的“道”从“玄而又玄”、“惟恍惟惚”的“众妙之门”中走了出来、老子之“道”变得具体而生动。

那天,我再次捧读《老子》,恍惚间、那个骑青牛携紫气仙风道骨的老子飘然而到,我被他带到了一个神奇的“道”的大海边、看到了从来也没看到过的智慧的波浪,听到了从没听到过的哲理的涛声。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解读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利”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滋润、施惠”的意思。 译文: 最完善、最完美、最崇高的人就是象平凡的水一样的人。 水的特性是善于滋润惠泽天下万物,默默地养育万物生灵,却从不与天下万物生灵竞争利益;她善于留处在众人厌恶不愿意居住的潮湿低洼的地方,沉静悠然地荡漾流淌,因此,水的这种美德,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水有七种美德特性:留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心胸空灵博大善于包容天下万物而不拒,就像深广无边的渊薮那样,与万物相处、与人交往应时而动、应时而至,说到做到,坚定不移且恪守信用而不违约违时;在对待政治上,能够秉承水柔志刚、方圆融通之德,遵循水滴石穿的以柔克刚精神,恰当和谐地解决治理好国家政务;在处理一般事务上,善于依照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尽职尽能,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借时而为,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始终时刻坚守水的这种不与众人竞利的谦逊虚下的美德,动静行止都无怨无悔,自觉遵循自然大道和万事万物的自身发展规律,所以世间的万物众生,谁还会怨恨她(具有崇高美德的水)呢? 解读: 在这一章里,老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探寻大道的途径和方法。本章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说道、借水体道释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对天下芸芸。教化人们与自然相处,或者治国理政、处理日众生行“不言之教”常事务工作,都要善于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样,始终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帮助施惠与他人而不求回报,众人众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众生众人不愿意去做去干的脏差累活或危险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终谦逊虚下,虚怀若谷,功成弗居,别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无烦无恼,,无痛无苦,逍遥自在。 每次阅读、体验本章节的时候,都禁不住击掌咏叹:老子的这一章阐述,简直就像一首绝妙好诗,用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又像一个超然世外的浪漫诗人,面对着天下苍生,将他体验的水的至善美德,用最朴实无华、最简洁精准的语言,怀着一种深深的大爱厚爱,娓娓道来,言极近意极深又极远,极通俗而又极易懂。仿佛在不经意之间,老子就向天下万民透漏了了一个认识天下万物的天机诀窍秘密和道理:那就是大道虽然恍兮惚兮,看不见摸不着,渺然而若存,好像神秘莫测,深不可知,也无法知道。其实是可以通过我们身边的一些比如象水这样普通而又常见的事物,去体察体认和了解的。 那么,老子又是怎么知道和懂得这一认识了解大道的方法和秘密的哪?这件事让我一直苦苦

上善若水第八章有感

上善若水,人生之道 ——-—-—-—读《老子》第八章有感在本学期,我们通过《老子》精读这一课程,让我对老子及其思想又有了进步一的了解.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创办了核心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这一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也让我对老子有了更多的崇敬之情。“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在通过阅读老子的作品我逐渐了解到,老子说的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并非指的是无所作为,而是反对人对人,人对事物的太多干涉,顺应道法积极去行事,在老子看来,是可以的。老子提倡一直提倡道任由世间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去干涉它。由此可见,顺应自然,不过多干涉其他人或者事情,这是老子的期望所在。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作为老子的代表作,老子将道家的思想都汇入其中。其可以分为《道篇》和《德篇》。而《老子》精读这一课程,就是让我们细细阅读,慢慢品味这一文学的著作。《老子》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有很多,但是大体都离不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一思想.而现在,我就选中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结合实际和自身体会,谈谈自己对第八章的理解和看法。学而用之,体会老子思想的精妙之处。 老子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篇说的大概意思是,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冷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老子巧妙的将“上善”巧妙的比喻为水,并且将这一篇章中提到的功德,特征,性格,行为,操守这几方面巧妙的与水的一些特征结合起来。例如,水川流不息,滋养万物,这便是功德。水只往低处流,遵循自然法则,这便是特征等等。水有着这些美好的品德,所以君子遇水必然应该有所感悟,有所效仿。 水是万物之源,它滋润万事万物却不争求功绩,这与老子的“无为”思想也是及其吻合的。结合我们自身,虽然都提倡功成不居.但是,一个人的成就越大,那么他自我膨胀的几率也就越高。而且现在越来也多的人,会因为自己略有小成,便会觉得自己举世无双,没有人能够比得上,骄兵必败,居功自傲的结果便是引来自己的失败。所以,这一篇章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做人要像水一般,提倡做人的“不争”。当自己获得成功和成就的时候,也能够处

道德经第八章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知库大学的同学们好?大家在相互砥砺前行中渡过十二天,大家的表现都非常好,今天的学习节点是道德经第八章,大家已经完成道德经学习十分之一,恭喜大家开启一个全新人生历程。 最上等的善如同水,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的作为。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都能随处而安,贞静自守。善德渊深沉静,能和合万物。与人为善施予万物,都出于仁爱的心。法天无言以为教,四时有常以为则,所以能万方归心。滋润万物,好比处理政治一样能无为而自治,化育万物而自然,所以能安和百姓而无名。在行事方面,能尽其所长,无所不能。在举动方面,合乎自然的天时,待机而动。水不与万物相争,涵养和气,才不犯过失。 “上善若水”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水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具有强烈的环境适应能力!你把它倒进方形的杯子,它是方的!你把它倒进圆形的杯子,它马上变成圆的;水同时有着很明确的目标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它的终极目标是大海,只要它锁定了这个目标,它就从来不曾放弃而最终“万川归海”;水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拼搏精神和包容力量,为了达成它追求的真理,它可以奔走在为

别人所不齿的山间小涧,它洗涤了世界却从不抱怨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的最高道德修养标准就是象水一样!企业家的最高目标其实是回报社会!因此他“善利万物而不争”,并且能身体力行地做到以下七点。这样的企业家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接下来我为大家一一分解如下: 1,居善地 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善于选择合适自己的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家想要成功,决不是天天出没于花天酒地的场所!哪怕“居众人之所恶”,也“几于道”。即使处在险恶困窘的环境里,他的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依然接近于最高的道德修养标准。 2,心善渊 成功的人士总是具有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以及深厚的底蕴!《易经》中所谓的“潜龙在渊”,在渊的不仅仅是它的“身”,更在于它的“心”!他的心是宽广的,是有目标和理想的!企业家没有了运筹帷幄的能力,便不可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没有了揽容天下英雄豪杰的胸怀,就不可能奢望能够唯马首是瞻! 3,与善仁 成功的企业家还是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善于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成功之道,并且身体力行地践行一生!同时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永远都不忘记回馈社会! 我曾经在给企业家讲课时说:企业家成功有三个层次。一是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感悟精选(1):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老子所主张的道是清静无为,无为而有治,水正好契合了他的思想。但这水所承载的,不仅仅仅是他一个人。孔子有云:“逝者如斯。” 水似乎没有形状,可也能是世上所有的样貌。随欲而安的个性,使得我们能将它困在一个又一个或精或简陋的容器里,随心所欲地让水呈现出我们所需要、喜爱的形状来。而水从来不曾反抗过,只是在装载它的容器中微微荡漾。很喜欢看鱼儿在水中游走,水如一个宠爱孩子的母亲,不留一点儿缝隙地将鱼儿层层围住,好像生怕它受到半点儿伤害。可水并不限制鱼儿的行踪,但鱼儿所到之处必有水。多么慈爱的一位母亲,它温柔得令鱼儿永远也离不开她的怀抱。

但是,在水温和的外表下还藏有一个执着的心。九曲十八弯的路程,没有拦住它的脚步;百折不回的坚定,伴着它一路而行。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既然路是人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那么河道呢?最初的河道,那是水的一次次冲击,经历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开拓出的通向大海的道路。还记得外婆家门前的那一个石板。坚硬而厚重的石板上留着一个小小的水坑。小时候的我总以为那是一个路经此地的大力士所留下的,之后才明白那竟是每一天从屋檐上滴落下的小水滴的杰作,没有哪个人第一次明白这个故事时会不为之动容。 水承载着不同的思想,永流不息,见证了两汉之雄钟巨鼎,见识了北宋之游船画舫,见到了晚清之断壁残垣…… 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不知如何描述真实的水,就让我重复一次老子所说的话吧:“上善若水。” 感悟精选(2):

上善若水——读《老子解读》

上善若水 ——读《老子解读》、《老子的智慧》 刘强 这个暑假,回到阔别三年的故乡,在故乡青山绿水间,我一边默默抚慰多病的母亲,一边静静阅读有关老子的几本书。尤其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兰喜并《老子解读》一书更是反复研读,认真揣摩,感到颇有启悟。 提起老子,人们要么觉得深奥枯涩,要么觉得不合时宜。确实,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可谓“玄之又玄”,让人不知所云,连老子自己也说“微妙玄达,深不可识”。而老子的“无为”、“不争”、“小国寡民”、“不为天下先”等观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肯定被认为落伍儒腐。余秋雨在《黑色的光亮》一文中以色块设喻:“我觉得孔子是堂皇的棕黄色,近似乎我们的皮肤和大地,而老子则是缥缈的灰白色,近似乎天际的雪峰和老者的须发。”似乎也认为老子遥不可及、深不可测。 其实,老子并不遥远,我们也不陌生。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成语,其实都源于老子;它所体现的精神早就渗入我们的灵魂。如,天长地久、知足常乐、大智若愚、大器晚成、大巧若拙、出生入死、功成身退、被褐怀玉、上善若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至于阐释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语出《淮南子人间训》),更是被人们常常念叨。而“治大国,若烹小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更是经常被人们引用。 读了兰喜并《老子解读》,我们对老子的认识更加清晰,如揩拭的明镜置于桌前。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主张顺应自然、遵循规律,艺术大师范曾在《老庄心解》中称之为“阴柔的进取”,颇为准确。老子的“小国寡民”也不是要倒退、回归远古时代,而是要表达一种人生境界,也是对大国争霸、战乱频仍时代的矫枉过正。 《老子》或称《道德经》,总共八十一章约七千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尽量用原话给每一章都取了四字标题,如“混而为一”、“至虚守中”、“绝学无忧”等。可是,等我再读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时,惊喜地发现林语堂也是如此,他高妙之处在于把八十一章的《老子》又细分七篇,每篇、每章都重新拟定新鲜的标题,显得条分缕析、醒目简约。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弱水三千,只取一勺”,单从老子与水的关系生发出点滴感悟。 老子的哲学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设喻做譬,给人丰富的联想和自然的启迪。如果说法家严酷似冰雪、儒家厚重似高山、墨家亲切如大地,那么道家老子就像浩瀚江海让人豁然放达。他尤其善于用“水”来说明道理。如第四章以“渊”、“湛”等水的特性来说明“道”的幽隐莫测。第二十章“惚(澹)兮其若海”比喻得道者的恬淡宁静如大海般寂寥广阔。第三十二章把天下之“道”明确比作“犹川谷之于江海”。第六十六章更提出“江海为百谷王”的论点。第七十八章人们最为熟悉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阐释“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尤其是第八章,林语堂标题就是“水”,我用了老子原话“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美德如水。水能使万物获益而无所争,它可以安处人们厌恶的卑下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处世要能安于卑下,精神要能保持沉静,交友要有爱心真情,言谈要能坦率真诚,从政不刻意作为而能把天下治理得太太平平,办事并不逞能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行动能顺应客观时势。正因为,能做到像水一样与物无争无夺,所以,没有差失没有过错。 在老子看来,水的特性最能体现自然无为的哲理。水是生命之源,它滋养万物,但却没有任何私念,它付出并不是为了索取。它圆融通达,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随物赋形,与物无争。众人好高远而恶卑下,而水独处之;众人好洁雅而恶污浊,而水独居之。水不以人

上善若水释义

上善若水释义 词目:上善若水朴实无华现本性无须出世无须入世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发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解释: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周易》中也有兑卦与此义相同! [编辑本段] 出处 出处是这样的:一日,孔子和老子出游,看到一条小溪,都是一番感慨。老子便说出了这一番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孔子说了这样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表现出两个不同学派对同一事物发出的不同感想。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说涡阳)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室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发现】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过两份手抄本帛书《老

上善若水第八章有感

上善若水,人生之道 --------读《老子》第八章有感在本学期,我们通过《老子》精读这一课程,让我对老子及其思想又有了进步一的了解。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创办了核心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这一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也让我对老子有了更多的崇敬之情。“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在通过阅读老子的作品我逐渐了解到,老子说的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并非指的是无所作为,而是反对人对人,人对事物的太多干涉,顺应道法积极去行事,在老子看来,是可以的。老子提倡一直提倡道任由世间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去干涉它。由此可见,顺应自然,不过多干涉其他人或者事情,这是老子的期望所在。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作为老子的代表作,老子将道家的思想都汇入其中。其可以分为《道篇》和《德篇》。而《老子》精读这一课程,就是让我们细细阅读,慢慢品味这一文学的著作。《老子》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有很多,但是大体都离不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一思想。而现在,我就选中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结合实际和自身体会,谈谈自己对第八章的理解和看法。学而用之,体会老子思想的精妙之处。 老子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篇说的大概意思是,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冷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老子巧妙的将“上善”巧妙的比喻为水,并且将这一篇章中提到的功德,特征,性格,行为,操守这几方面巧妙的与水的一些特征结合起来。例如,水川流不息,滋养万物,这便是功德。水只往低处流,遵循自然法则,这便是特征等等。水有着这些美好的品德,所以君子遇水必然应该有所感悟,有所效仿。 水是万物之源,它滋润万事万物却不争求功绩,这与老子的“无为”思想也是及其吻合的。结合我们自身,虽然都提倡功成不居。但是,一个人的成就越大,那么他自我膨胀的几率也就越高。而且现在越来也多的人,会因为自己略有小成,便会觉得自己举世无双,没有人能

上善若水:老子与水

上善若水:老子与水 我猜,老子写《老子》之前,一定长时间观察过水、揣摩过水,看得多了,想得多了,自然之水便升华为老子的“哲学之水”,成为构建他哲学大厦不可或缺的柱石。 老子多处以水或与水有关的物象来比况、阐发“道”的精深和妙用,甚至水还一度被老子推崇为“道”的象征。有人说:老子的哲学就是水性哲学。如果我们把水作为老子文化框架中的一个醒目标记的话,似乎更能把握老子之“道”的真切底蕴。 道与水相似 在老子看来,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东西 老子生活的地方是河洛、江汉一带的水泽。《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老子“深藏若虚”、“其犹龙”,这种特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水。长期与水打交道,尤其是水所独具的各种形态和性质、功能,必然会深深启发老子的道机;而自然界中的水,与生命存在有着紧密文化联系的物质,恰与“道”有相似之处。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子哲学正是在对水及其他社会、自然事物进行高度抽象而得到的智慧结晶。

老子这样形容他的“道”: ――“是谓无状之状,是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一陡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分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作为万物之宗的“道”,其“形状”与海洋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海洋的广阔,让人望不到边,看不到头,又见不到底;海洋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正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缥缥缈缈,神秘莫测。而海洋之中,“其中有象”一海洋本身的浩瀚就是无与伦比的大象;“其中有物”――海洋中蕴藏着丰富无比的资源和财富;“其中有精”一海洋中有无数生命的精灵;“其中有信”一海洋的潮汐最讲诚信。“渊兮似万物之宗”一海洋的渊深广大,是孕育生灵万物的摇篮。 老子的“道”正与水这样相像。 当老子的“道”体现在自然和社会规律、准则方面时,老子哲学显示着跟水更近的亲缘关系。 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贵柔,把“柔弱”当成自己哲学的重要范畴,在老子的眼中,刚的东西容易折断,柔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折,所以最能持久的不是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7《老子》二章《上善若水》教案 长版

《上善若水》 其人生态度也并不像后人理解那样消极。老子主张事物总分成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双方总是相互依存,相比较而显现,并总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其策略是使自己处于柔弱、谦下地位,利用矛盾转化规律,由弱胜强,由不争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热爱生活,加强自身修养。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多媒体课件,图片。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上善若水 1.温故知新,背诵自己喜欢的章节(知其形) (1)配《高山流水》音乐,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章节。 (2)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3)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读其声) (1)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明读,组读,男女分读,评读,全班齐读。 3.结合书中注解,理解文义。(懂其意,晓其理) (1)渗透学法:抓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章节意思。 (2)小组合作,翻译文义,全班交流。 (3)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畅谈自己领悟的道理。

8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题意: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处恶境而近道、居卑善渊善仁,是老子所追求的境界;这与儒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的刚强、尚气的观点恰恰是相反的。道家和儒家的思维方式有截然不同的两面,正是辩证法的两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二极。太极的传统符号起于何时何人已难以确考,却确实非常深刻而形象地表现出先古人类的智慧,只是震撼数千年而且超越民族和国界的智慧往往是存在于诸子百家之中。老子和孔子是古老智慧的杰出代表。老子多以水为喻,后人常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当指老子。任继愈在绎读中说,老子就近取譬,与北方邹鲁各流派不同。老子出生地是当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地处淮河支流的平原地区,水网密布,以水取譬也是可信的。 《老子》原文和今绎: 上善若水。最高的善,犹如流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 居众人之所恶,水往往停留在一般人所不喜欢之地, 故几于道。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善地,居处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 心善渊,内心要像水一样深沉, 与善仁,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 言善信,言语要像水一样真诚, 政善治,为政要像水一样有条有理, 事善能,办事要像水一样无所不能, 动善时。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夫唯不争,正因为与世无争、与物无争, 故无尤。才不至于有什么过失。 【憨山大师注释】 此言不争之德,无往而不善也。上善若水。上,最上。谓谦虚不争之德最为上善,譬如水也,故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水之善,妙在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谓随方就圆,无可不可,唯处于下。然世人皆好高而恶下。唯圣人处之。故曰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几,近也。居善地。由圣人处谦下不争之德,故无往而不善。居则止于至善,故曰善地。心善渊。心则渊静深默,无往而不定,故曰善渊。与善仁。与,犹相与。谓与物相与,无往而非仁爱之心,故曰与善仁。言善信。言无不诚,故曰善信。政善治。为政不争,则行其所无事,故曰善治。事善能。为事不争,则事无不理,故曰善能。动善时。不争,则用舍随时,迫不得已而后动,故曰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不争之德如此,则无人怨,无鬼责。故曰夫惟不争,故无尤矣。

《老子》上善若水课件

《老子》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二学习要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三作者生平四作者作品《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五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道可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何谓道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存在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 2相关评论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影陈鼓应等《老子评传》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完整版)上善若水赏析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赏析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 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是老子对“水德”进一步展开了,而且把它与“人德”相比较了。 “居善地”。水的特性是向下。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犹豫的奔向那些低洼之处——世俗的人们最厌恶的地方,这是“水往低处流”,但人是要“人往高处走”的。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处”走,那就势必要“争”,轻则拳脚相加,头破血流,重则你死我活。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谦和的心态,那么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上善”的行为之一。 “心善渊”。水的本质的清明宁静的,从来不受任何外来物的影响。它在急速运行时可以混杂夹带着泥沙砾石,但一停下来,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来的面目。我们做人,能象那样始终不被环境所迷惑吗?始终保持住清明宁静的本心吗?能不改变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吗? “与善仁”。水对任何物体都是很“仁爱”的,瓦砾和宝玉都可以跟着它一起去旅行,它绝对不会厚此薄彼。参天的大树和卑微的小草它都愿意去滋润,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故作清高。 “言善信”。水的声音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声音,也是最变化莫测的声音,但是每种声音

上善若水解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道德经》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小说:《炽天使传说》,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上善若水-老子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水中的人生哲学 ———会计2班吕明飞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人生哲学又叫人生观,是对人生的幸福、生死、苦乐、荣辱、爱情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地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自己最先接触到《道德经》是在高二的时候,当时对其中最感兴趣是“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的道生论,但是随着对其中思想的慢慢理解,才发现《老子》思想博大精深, 它把丰富的哲学内容、政治内容和人生价值内容都归于一个最高的范畴———“道”,而“上善若水”是老子处世哲学之理想。 “水”是老子之学的主题特征之一, 集“道”的所有特征于一身( 水“几于道”) 。老子将具备天性、物性的“水”,与人的心灵相结合, 提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其中便包含了作为人类行为准则的处世之道。 一、“上善若水”———老子处世哲学之总纲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的人格, 他认为水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 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水之德相契合的。众所周知,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 一, 柔; 二, 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 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老子认为为人处世就应是这种心态和行为。“上善若水”,是老子的人生态度,也是老子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老子对“上善若水”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他列举了水的七种善性与“处世原则”:“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在老子看来,人立身处世应该像水一样安于谦下、甘于处后( 居善地) ; 心境应该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 心善渊) ; 品格应该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生命( 与善仁) ; 说话应该像水一样汛期而至、准确有信( 言善信) ; 立身处世应该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政善治) ; 做事应该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事善能) ;善于把握机会, 做到如水一样应时而动, 应时而止。只有这样,才能“夫唯不争, 故无尤”。老子从水的品格娓娓道来, 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 这无疑对我们的立身处世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用。 二、“柔弱胜刚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天下之至柔, 驰于天下之至坚。” “柔”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水集“柔”于一身, 突出体现了老子贵柔的思想。水, 至柔也, 金, 至刚也; 水能穴之, 金有损而水无损, 是

道德经 第八章英译 上善若水

道德经第八章英译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The higher virtue is just like water. The virtue of water is to keep everything running without holding to anything, and to dwell in where people abominate, so it is close to Tao.

居善地 The virtue of positioning is to do what you are here to do. 心善渊 The virtue of thinking is to look deeply through all appearances.

与善仁 The virtue of associating is to do it with love. 言善信 The virtue of speaking is to be able to keep your words.

政善治 The virtue of governing is to develop a natural equilibrium. 事善能 The virtue of working is to exert your capability required by your position.

动善时 The virtue of action is to decide when it is about time. 夫唯不争,故无尤。 Only by holding to nothing can you avoid doing excessively.

上善若水:老子思想的人生启示

上善若水:老子思想的人生启示 一、老子思想的超越性与现代性 老子思想具有超越性和现代性,并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这与老子思想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有关。老子的文化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包容精神。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尚水,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8章)。水滋养万物生长而不居功,又能够洗涤群秽,涵容万物,体现出最大的包容性 其二,批判精神。老子强调“正言若反”,习惯从反面看问题,具有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如反对战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第30章)“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31章)反对赋税过重:“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第75章)反对压迫:“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74章) 其三,生命关怀精神。《老子》第44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名利与生命比较起来,孰轻孰重呢?如果要在名利与生命之间做一选择,又该怎样权衡呢?答案不言自明,生命为重。对生命的珍视是老子的重要思想,老子之道,是宇宙的根本之道,也是治国之道,亦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

子思想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怀。《老子》第25章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为万物之灵,故可以与道、天、地并为宇宙中的“四大”,这是老子对人之价值的极大弘扬。 其四,科学精神。李政道曾谈到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颇有符合之处。[莫善钊《台湾、港澳老子研究》,载《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第11期。]又如在宇宙创生问题上,有学者指出,由维仑金、哈特尔、霍金等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所建立起来的量子宇宙学是第一个科学的宇宙创生论。该理论指出,宇宙创生后,宇宙的所有守恒量均应为零;能量——质量守恒要求宇宙物质的正能量和重力场的负能量的总和 应等于零;重子数、轻子数等的守恒要求宇宙在创生之初,物质与反物质应严格对称。这就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宇宙的起源实际上是一个从无到有的量子创生过程,而这一宇宙创生模式与老子“有生于无”的宇宙本源论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宇宙的量子创生说与老子的宇宙虚无创生说在哲学上的吻合,有力地说明,东西方思想家在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上虽然所使用的方法具有差异,但殊途而同归。[参见刘辽《有生于无——现代量子宇宙学对于老子哲学的回归》,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第1期。]此外,老子强调直觉思维,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科学研究离不开直觉思维,如爱因斯

老子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

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厚德载物”的含义 “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还有一个比较不错“天道酬勤” 中国有句古话:天道酬勤。意思是:上天一定会让那些勤勉的人, 有所收获。其实,这句话只不过是安慰人的。...那么,纵使“天道酬勤”只是一个注定落空的梦想,也让我们满怀热情地去期望。因为, 有梦的人,才有希望。... 天道酬勤,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 出自《论语》 “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即勤奋、敬业的意思,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所以总的意思是说:上天会实现勤劳的人的志愿。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实自己,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

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近期以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应当像水那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上善的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是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他十分推崇“上善若水”。老子以水为喻,择其善者,利者而论之,体现了老子的道德理念,更深刻地反映了老子的处世哲学。因为这“七善”蕴含了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老子把他理解的天人关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处世谋略,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等一系列思想融合到一种理念当中,归结到“上善若水”这一“水德”上。老子从水的品德出发,阐述圣人的高贵品质和处世原则,最后总结归纳为“夫唯不争,故无忧”。这句话是老子论述“上善若水”的根本主旨,他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不争的好处。要做到不争,就要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会有过适和忧患。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应当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无私奉献。那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园丁,我觉得确应如此。 “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启迪我们不盲从、不盲争、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奉献的三尺讲台中。 老子教诲我们不争,不是让我们消极避世,听天由命,他是在教导我们不要去争权夺利,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老子用“上善若水”讲述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无疑对我们立身处世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