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的ST段分析

动态心电图的ST段分析
动态心电图的ST段分析

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AECG)的ST段分析,对于检出突发的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有很大的价值。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也会影响它反映心肌缺血的可信性。

一、选择记录的导联系统

早期的AECG记录仪,只能记录一个或两个导联的心电图,而且记录仪的低频响应较差,引起ST段失真,近年来由于记录仪采样率的提高,导联数增加,低频响应改善,及ST段分析软件方法改进,判断ST段改变的准确性有明显提高,能监测日常活动中心电图上短暂的ST 段改变,为判断心肌缺血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在常规心电图上,各导联的ST段改变,可反映相应部位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肌缺血,例如V1、V3、V5导联能够敏感地反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Ⅱ、Ⅲ和aVF导联能够反映右冠状动脉(RCA)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病变。

双通道的记录仪常用CMV1和CMV5导联组合,CMV1导联显示P波清晰,适合于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分析,而CMV5导联的ST段下移对前壁缺血较敏感,但这两个导联只能反映左室前壁的心肌缺血,而对下壁心肌缺血不敏感。三通道记录仪常用CMV1、CMV5和CSaVF 导联组合,由于增加了CSaVF导联,增强了对下壁心肌缺血检出的敏感性,该导联系统可基本上满足临床要求。

目前市场上所谓的“全导联”的AECG仪器,就其导联系统而言,可分为两类:①(real,真实的)12导联系统,共有10个电极(3个肢体电极,1个接地电极,6个胸电极),电极放置的位置与心电图运动负荷实验相同。由于其肢体导联放置的位置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不一样,所以又称为“改良的”12导联。该类仪器所记录的心电图波形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差别主要在Ⅱ、Ⅲ和aVF导联,而胸导联差别较小。显然造成波形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左腿电极被移到左肋弓缘所致,其次是有时候把二个上肢电极放得太近的缘故。尽管如此,该导联系统仍被临床一致接受。②“推导或合成的dervived or synthesized”(俗称模拟的)导联系统,其中有12导联(5个电极)的或18导联的(7个电极),就理论而言,真实的心电信息含量只有4个或6个导联,其余的导联则是按其某种设计好的算法模型,经计算机运算而推导出来的,电极的数目和算法模型的设计水平都能影响其波形的可信性。

(一)主要反映左心室前壁的导联纪录(图4-13)

图4-13 主要反映左心室前壁的导联位置

Channel 1:CMV5红色导联的探查电极A(+)放置在左腋前线第5肋骨上,白色的导联电极B(-)放置在胸骨柄右缘。

Channel 2:cMV1棕色导联的探查电极C(+)放置在胸骨右缘第4肋骨上,黑色的导联电极D(-)

放置在胸骨柄左缘。

Channel 3:CMV3橙色导联的探查电极E(+)放置在左锁骨中线第5肋骨上,蓝色的导联电极F(-)放置在胸骨柄中央。

Reference绿色导联参考电极G在右侧下部肋弓上。

(二)同时反映左心室前壁和下壁的导联纪录(图4-14)

Channel 1:CMV5红色导联的探查电极A(+)放置在左腋前线第5肋骨上,白色的导联电极B(-)放置在胸骨柄右缘。

Channel 2:CMVl棕色导联的探查电极C(+)放置在胸骨右缘第4肋骨上,黑色的导联电极D(-)放置在胸骨柄左缘。

Channel 3:CS aVF橙色导联的探查电极E(+)放置在左锁骨中线第6肋骨上,蓝色的导联电极F(-)放置在左锁骨下窝。

Reference 绿色导联参考电极G在右侧下部肋弓上

(三)12导联记录

图4-14 同时反映左心室前壁和下壁的导联位置

近年来有的厂家推出12导联同步记录的AECG系统。其性能已被大多数专家认可,12导联同步记录可以确定心律失常(早搏和异常传导等)发生的部位和心肌缺血的部位,有助于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也有人认为AECG主要是监测生理状态下的心电活动,记录仪避免不了人体日常活动对记录信号的干扰,而且导联越多,对信号的干扰越大,给心律失常的分析带来较大的困难,对ST段的分析也会出现误差(假阳性率增加)。目前绝大多数的AECG记录仪的软件都是应用模板来分析1或2个导联的QRS波形,只能选择其中1个或2个导联进行扫描分析,而不能对12个导联进行同步分析,因此在分析过程中仍需人工监测和修正。现在有两种12导联AECG记录仪:

1.推导的12导联记录仪(5芯电极),它根据改良的Frank导联记录到的心电向量图,利用计算机推算出12导的心电图形。这种方法最早由zymed公司应用于Holter分析系统,既能克服导联电极过多造成的干扰,也能获得12导联的心电图,可帮助医生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进行定位。但不足之处是获得性12导联记录到的QRS波与心电图的QRS波的振幅有所差别,而QRS波的时限和等电位线无差别。应用于Holter分析系统可被医学界所认可,具体的导联连接方法(图4-15)。

图4-15 获得性12导联记录电极位置

Channel 1:红色导联的探查电极A(+)放置在左腋前线第5肋骨上,黑色的导联电极B(-)放置在右锁骨柄下窝。

Channel 2:棕色导联的探查电极D(+)放置在胸骨右缘第4肋骨上,白色的导联电极E(-)放置在左锁骨柄下窝。

Channel 3:红色导联的探查电极A(+)放置在左腋前线第5肋骨上,白色的导联电极E(-)放置在左锁骨柄下窝。

Reference 绿色导联参考电极F在右侧下部肋弓上。

2.真实的12导联记录仪(10芯电极),它是按照运动试验的导联连接方法记录心电图,这种方法记录到的QRS波形与心电图的QRS波形十分相似,由于电极较多,24h的记录信号干扰大,在心电监测时不能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日常生活,具体的导联连接方法:

所有胸部导联V1~V6同心电图的连接方法,双上肢的导联电极分别位于双侧锁骨外侧段,双下肢的导联电极分别位于双侧肋弓最低点。

二、影响ST段改变的因素

由于Holter记录的是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活动状态下的心电活动情况,记录到的心电图形会随着患者的活动而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尤其是对ST段改变的影响特别明显,因而会增加Holter分析软件对ST段改变评价的误差。据报道,一组13例冠心病患者作AECG监测,发现9/13例(64%)仅体位改变就引起了明显的ST段移位(即2个以上导联J点后80mS处ST 下移≥0.1mV)其中1例ST段下降,2例ST段抬高,6例有时抬高,有时降低。还发现左侧卧位时易影响V3,V5,而右侧卧位易影响V2,V3,肢体导联很少受影响,这可能由心脏位置改变所引起。因此,要在排除体位对ST段改变的影响后,才可以把ST段改变作为反映心肌缺血的指标。在Holter监测时,就应对体位改变做详细的活动日志,一旦体位改变使ST段出现移位,便可在监测结束时与整个监测过程的ST段移位以及监测日志的活动时间,体位状态进行比较与核对,这样可以减少假阳性病例的出现。除体位以外,过度换气、贫血、低氧血症、Valsalva动作、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低钾血症、心肌炎、心肌肥厚、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进食、吸烟及部分药物影响如洋地黄等,均可影响ST段的(图4-16),因此,详细记录活动日志以及提供详细的病史对提高Holter评估心肌缺血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图4-16 由于心率增快引起的继发性ST段改变

(窦性心动过速时由于PⅡ、Ⅲ较高尖,其P波的复极波(Ta)亦较明显,其后段可延伸到ST段上,引起ST 段降低,主要表现在Ⅱ、Ⅲ导联上)

三、Holter对心肌缺血的判定标准

动态心电图检出一过性的ST段改变,不仅出现在有症状的冠心病患者,而且也出现在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也可出现在没有冠心病的健康人群。有作者报道,在健康人群ST段出现移位的检出率从2%-30%,由于相差如此高的假阳性率,故对Holter检测出的ST段移位是否反映心肌缺血颇多异议,尤其是在胸痛不典型或平时无症状,未能确诊冠心病的患者,Holter。记录出现ST段改变,常常很难明确作出心肌缺血的评价。很显然,对缺血性ST段的判定标准是影响假阳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尚无统一的判定标准,但是大多数认同采用“3个一”的标准(1×1×1规则)。1984年美国国立研究所根据Deanfield等医生的研究成果最先提出了1×1×1诊断标准,1986年,我国心血管病专家在广西百色召开大会,正式接受该标准为我国评价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的诊断标准。其内容为:①基线的ST 段在等电位线上,呈水平型或下斜型降低≥lmm,在J点后0.08s处测量;如果原先的ST 段已降低,则要在已降低的基础上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再降低≥1mm,在J点后0.08s 处测量。②ST段明显移位至少持续1min;③两次心肌缺血发作至少有1min间隔。

最近,Voller等对Holter监测的ST段一过性降低进行了研究,试图排除假阳性来提高其判断价值。作者先按1×1×1的缺血性ST段判定标准,检测一组健康自愿者,发现ST段正常者占62.3%,T波倒置的占29.4%,ST段抬高者占1.2%,ST段降低者占7.1%。作者再对ST段降低的6名受检者的ST段改变做了分析,2例表现为突然地ST段降低,发现了由体位的改变所致,并非心肌缺血;还有2例ST段降低者伴有PQ段并行地降低,可能为心房复极波影响所致;另外2例ST段降低者中,作心肌核素显像有1例左心室下壁灌注缺损,但2例冠状动脉造影均正常。据此作者又提出了一个补充的排除条件:①ST段降低前10个R波的平均幅度高于ST段降低最显著时的R波20%,则不考虑病理性改变,可能由体位改变所致。②突然地发生ST段下斜型下移,可能属伪差或体位改变所引起。③伴随PQ段降低的ST段也不考虑病理性改变,常由心动过速所致(图4-17,图4-18)。作者采用1×1×1的标准加补充条件分析上述资料,其假阳性降至2,5%,提高了评价ST段改变的特异性。但此项补充条件,仅供参考,其可行性尚有待于临床大样本试验来验证。

还有研究表明,一组冠心病患者随机抽样,分别用单通道(cMV5),双通道(CMV1,CMV5),三通道(CMV1,CMV5,CSaVF)和模拟12导联的动态记录仪记录并分析,结果发现单通道有25%,双通道有50%,三通道有85%,12导联有88%的患者发现有ST段下移,三通道和12导联记录仪发现心肌缺血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通道和双通道记录仪,12导联记录发现心

肌缺血的阳性率较三通道记录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我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研究报道指出,271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Holter发现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55%,特异性为76.7%,其中53.1%的心绞痛患者和54%的心肌梗塞患者可检测到无症状心肌缺血。这低于国外的报道(国外报道Holter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可达到91%,特异性可达到85%),可能与磁带记录技术和双通道记录仪发现ST段改变阳性率低有关。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Holter。同时检测一组健康人群和冠心病患者,与做平板运动试验时ST段移位的患者相比较,其结果是Holter。检测方法对判定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96%,阳性预测准确性91%,假阳性率13%,故建议每位做Holter检查的患者均应作一份静息心电图做比较,以帮助诊断。尽管现代Holter检测心肌缺血的阳性预测准确性在90%以上,但对拟诊冠心病的患者,动态心电图检出ST段异常需结合病史和其它检查,不能仅凭Holter结果来诊断冠心病。

图4-17 心率62bpm时PQ段及ST段无改变

图4-18 心率158bpm时伴随PQ段降低并行的ST段下移

四、心肌缺血总负荷的临床评价

随着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研究,Holter记录发现所有的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缺血总是多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1987年美国学者cohn提出了“心肌缺血总负荷”(total ischemia

burden;TIB)的概念,即24h内有症状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ST段下降幅度、总阵次和总时间的乘积。Holter是监测日常生活心肌缺血的惟一方法(图4-19)。TIB是心肌缺血定量评价的惟一指标,它可以充分地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以及临床预后,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在冠心病患者中,心肌缺血发作时,仅有约1/4的患者伴有胸痛,而75%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心肌缺血是无症状的,故有人认为心绞痛是“冰山之颠”,做为总体心肌缺血的一部分表现出来,而大部分心肌缺血被掩盖着,其重要性易被忽视,因无症状,也不易被患者察觉。Holter发现无症状的心肌缺血发作与有心绞痛症状的心肌缺血发作之比平均为3~4:1,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性对比研究表明,Holter检出冠心病的阳性率在80%以上,但有假阴性率为13%。Gottlieb等报道7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诊1个月和2年的临床事件,以评估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对近期和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中发现,心肌总缺血负荷(TIB)≥60mm·min的预后比<60mm·min者差,P<0.04。Nademanee等研究也

发现,心肌总缺血负荷<60mm·min/24h者,70%预后佳,而心肌总缺血负荷≥60mm·min /24h者仅有6%预后佳,无心肌缺血发作的95%预后佳,P<0.001。Romeo等报道76例患者,发现心肌总缺血负荷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预后价值更大。多因素回归分析,3支血管病变是预测心脏性死亡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为心肌总缺血负荷≥60mm·min/24h的患者,常有广泛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近期易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可建议患者住院进一步治疗或留院观察。总之,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与心肌缺血、心脏功能和血管病变有关,而与患者有无症状无关。心肌缺血总负荷包括无症状缺血和有症状缺血,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预后作出重要的指导,为研究冠心病的临床提供重要的评价指标。

图4-19 Holter软件对ST段的分析结果,计算出心肌缺血总负荷为47.98(↑)

五、AECG软件对ST段的分析方法

现代的AECG分析系统基本上都有ST段的分析功能。分析系统检测ST段的变化是通过计算机自动取样,测得心电图PR段电压值作为等电位点(E点),ST段的测量点通常取J点后80ms,但因ST段的个体差异较大,且与心率有关,分析软件应有手动或自动调节三个测量点的功能。设定好测量点后,计算机会按照1×1×1的诊断标准,以不同倍速对QRS波形进行叠加扫描,将ST段的测量点的电压值与等电位点的电压值作比较后,得出ST段的分析结果,用趋势图的形式显示ST段抬高或下移的程度以及时相,同时还能显示ST段变化的斜度曲线,以间接的表示ST段抬高或下移的程度。最新的Holter软件还能计算出心肌缺血总负荷、每次缺血发作持续的时间、发作时的最大心率、发作前5~30min的心率及变异度、发作时ST段的移位以及发作时有无心律失常发生等,结合患者的临床日志,用表格的形式作出报告,提高医生对ST段变化的临床判断价值(图4-20)。

图4-20 软件分析前要调节各个考点(左上)扫描分析后以趋势图来表示(下)

尽管每种Holter分析软件都有ST段的分析功能,但各种Holter分析得出的结果会有较大的差异,这与每一种Holter软件设定的ST段各测量点以及计算法则不同有关。目前GM Marquette的Mars PC Holter是在上述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进GE 12SL

TM计算机辅助同步采集及分析的心电分析软件做ST段的自动分析,该软件是被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推荐为12导联心电图自动分析的标准分析软件之一,具体的分析方法简述如下:软件自动识别P波、QRS复合波及T波的起始点和终结点(图4-21),以PR段位等电位线来判断ST段的改变,如果ST段超过等电位线,则判断为ST段抬高。软件分别对肢体导联和胸导联用不同的ST段抬高的标准进行分析,同时结合ST段与T波的比率(ST:T

ratio)的大小来确定是损伤性改变还是早期复极(图4-22),如果确定ST段为损伤性改变,即使有部分导联有ST段下移,也不再按ST段下移来分析;如果ST段低于等电位线,则判断为ST段下移。软件对所有导联按照1×1×1的标准进行分析,同时结合ST段与T波的比率和T波起始点与J点的关系,确定ST段是水平型(图4-23,T波起始点与J点成水平线)、下斜型(图4-24,T波起始点在J点的下方)和上斜型(图4-25,T波起始点在J点的上方)下移;

如果是12岁以下的儿童,在胸前导联V1~V4不参与上述分析。对于ST段下移者,再根据心肌缺血的阵次×等电位线下ST段下移的面积(即ST段下移与持续时间的积分)计算出心肌缺血总负荷,总结出每次心肌缺血发作持续的时间、发作时的最快心率、以及发作时ST段的移位等,上述ST段分析过程中,自动排除各种心律失常和心室起搏心律。

图4-21 GE 12SL TM心电分析软件自动测量P波、QRS复合波及T波的起始点和终结点

图4-22 ST段与T波的比率(ST:T ratio)

图4-23 T波起始点与J点成水平线

图4-24 T波起始点在J点的下方

图4-25 T波起始点在J点的上方

通过这种分析方法,Holter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判定,敏感性约为75%~85%,特异性约为75%~85%,假阳性约15%~25%,假阴性约13%。下面图示几种Holter的ST段分析报告(图4-26,图4-27)。

六、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

(一)胸痛的病因和鉴别

床上有时难以判断胸痛的原因,因为胸痛并非都是冠心病,心外原因的疾病也可引起胸痛,心脏神经官能症常表现的症状就是胸痛,Holter有助于胸痛原因的鉴别。冠心病心绞痛可能会检出一过性的缺血性ST-T改变,而其他原因的胸痛无此变化。临床上对常规12导联心电图正常,但伴有胸痛不适等症状,不典型的心绞痛患者可以做Holter检查。若发现短暂的ST段明显下降并伴有胸痛症状,可提示有心肌缺血,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尤其是对那些不能做运动负荷试验的患者(如老年、体弱、生理缺陷等)的冠心病诊断,Holter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Holter检查常和运动负荷试验联合应用,可提高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率。这种方法备受医生的关注,有报告:144例同时做Holter检查和运动试验,两项试验的符合率为96%;在95例做过冠脉造影的患者中,经Holter检查出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1%,运动试验为84%,两者的特异性85%,阳性预报值为91%,但有13%的假阳性。因此Holter检查出ST段下移的患者,伴有胸痛症状,冠心病的可能性较大,而未检出ST段下移者,并不能排除冠心病的诊断。

图4-26 GE Mars Pc Holter 12SL TM心电分析软件对ST段分析的结果,上边为

文字总结,中间是条图显示,下边是ST段的趋势图,该趋势图显示导联ST段抬高,软件诊断为早期复极,正常心电图(箭头指示)

图4-27 Oxford

Holter软件对缺血性ST段分析的结果,内容有缺血发作的阵次、持续时间、发作前5min 的心率及发作时的最大心率、最大ST段下移及斜率、心肌缺血总负荷以及缺血发作时的症状和心律失常等

(二)无症状心肌缺血

无症状心肌缺血(asymptomatic

myocardialischemia)是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及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临床上又称为隐匿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Cohn依据临床背景和表现,将心肌缺血分为3种类型:I型:完全的SMI;Ⅱ型:心肌梗死后有SMI发作;Ⅲ型:心绞痛患伴有SMI。Holter是评价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工具。用Holter对冠心病患者做24h监测发现,在所有的ST段下移1mm以上的缺血发作中,无症状缺血发作与有症状缺血发作之比约3~4:1;在24h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的第一高峰时间是在早晨7~11时,第二高峰时间是在下午17~21时,在凌晨2~6时缺血发作最低,此节律变化与心率呈正相关,此时间段与心肌梗塞的发病和冠心病猝死的发

生呈并行;在患者的日常活动中,大部分(约75%)的心肌缺血发作是在轻体力劳动和脑力活动时,而且24h可发作数次到数十次不等,只有把24h的心肌缺血总合起来,即计算出心肌缺血后总负荷,才会把日常生活中的有症状心肌缺血和无症状心肌缺血统一起来对心肌缺血进行定量评价,结合临床资料可确定有无缺血性ST改变。如果受检者临床尚未诊断冠心病,虽然Holter。查出了ST改变,但无其它检查有支持冠心病的依据,则不易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

(三)判断预后

近年来研究表明,冠心病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频繁,往往预示后果不良。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者,其以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高。心肌梗死后无心肌缺血发生的患者与有短暂心肌缺血发作的患者相比,新的冠状动脉事件(猝死,再梗死等)较少。在有些冠心病患者中,无症状心肌缺血有重要的预后价值,Holter检查提示心肌缺血总负荷≥60mm·min/24h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独立预测因子。

(四)评价疗效

抗心绞痛药物疗效的评价,主要依靠心绞痛发作的频度、持续时间、每天药量和运动试验测定运动能力等来评价,这种结果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可靠性差。应用:Holter检测可以观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CABG)和介入治疗(PTCA/+Stent)前后心率的变化,ST段下移的程度,持续时间及其与症状的关系,特别是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更有价值。

(张兆国)

参考文献

1.Cohn PF.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Ann Intern Med.1988.109:312-317

2.Cohn PF.Kannel WB.Recognition 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 options in

silen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troduction.Circulation,1987,75(supplⅡ):1

3. Deanfield JE, Selwyn AP, Chierchia S, et al. Myocardial ischemia during

daily life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its relation tosymptoms and heart

rate changes. Lancet, 1983, 2:753-758

4. Deanfield JE, Shea M, Ribeiro P, et al. Transient ST-segment

depression as a marker of myocardial ischema during daily life. Am J Cardiol,

1984a, 54:1195-1200

5. Gottlieb SO, Gottlieb SH, Achuff SC, et al. Silent ischemia on Holter

monitoring predicts mortality in high risk postinfarction patients. JAMA,

1988, 259:1030-1035

6. Lanza GA, Manzoli A, Pasceri V, et al. Ischemic-like ST-segment changes

during Holter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and normal coronary

arteries but negative exercise testing. Am J Cardiol, 1997,79:1-6

7. McLenachan JM, Weidinger FF, Barry J, et al. Relation between heart

rate, ischemia and drug therapy during daily lif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1991, 83:1263-1270

8. Mulcahy D, Keegan J, Sparrow J, et al. Ischemia in the ambulatory

setting-the total ischemic burden: relation to exercise testing and

investigative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J Am Coil Cardiol, 1989,

14:1166-1172

9. Nademanee K, Intarachot V, Josephson MA, Rieders D, Mody FV, Singh BH.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J Am Coil Cardiol, 1987, 10:1-9

10. Panza JA, Quyyumi AA, Diodati JG, Callahan TS, Epstein SE. Prediction

of th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ambulatory myocardial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y determination of the is chemic

threshold from exercise testing: importance of the exercise protocol. J Am

Coil Cardiol, 1991, 17:657-663

11. Quyyumi AA, Wright C, Fox K.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ic

ST-segment changes in healthy volunteers. Br Heart J, 1983, 50:460-464

12. Patel DJ, Knight CJ, Holdright DR, et al. Pathophysiology of transient

myocardial ischemia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Characterization by continous

ST-segment monitoring. Circulation, 1997, 95:1185-1192

13. McLenachan JM, Weidinger FF, Barry J, et al. Relation between heart

rate, ischemia and drug therapy during daily lif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1991, 83:1263-1270

14. Lanza GA, Mascellanti M, Placentino M, Crea F, Lucente M, Maseri A:

Usefulness of a third Holter lead in the detection of myocardial ischemia. Am

J Cardiol, 1994, 74:1216-1219

15. Quyyumi AA, Crake T, Mockus LJ, Wright CA, Rickards AF, Fox K. Value

of the bipolar lead CM5 in electrocardiography. Br Heart J, 1986, 56:372-376

16.陆再英,吕文清.冠心病患者的Holter监测报告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89,5(4):221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79533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ST段改变的诊断一般应根据心电图的诊断方法及标准进行。由于动态心电图具有长时程连续记录、计算机定量检测分析等特点,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药物疗效评价、心率变异性分析等可参照以下标准做出诊断和评价: 1. 心律失常诊断评价标准 正常人室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5次/小时,超过此数只能说明有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性应综合临床资料判断。 室性早搏以Lown法分级,3级及3级以上,即成对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均有病理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 室性过早搏动减少≥70%; 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 短阵室性心动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性心动速完全消失。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抑或由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转变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窦房结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 min;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窦性停搏>3.0s,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停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s。 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一过性窦房结功能异常。 2. 心肌缺血诊断及评价标准(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诊断心肌缺血标准: 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压低≥1.0mV(1.0mm),持续≥1.0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1.0min。 对于这个标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心率对ST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 正常心率时,ST段下移点(L点)在J点之后80ms,如心率增快120bpm 以上L点应自动转点J点之后5ms; 可以ST/HR消除心率的影响,ST段为μV(1mm=100μV),HR为bpm,ST /HR≥1.2μV/bpm为异常。 心肌缺血负荷测算: 根据ST段异常改变幅度、阵次、持续时间计算:ST段下降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 描记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下移的面积(min×min) 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情况及疗效。 3. 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主要诊断指标有: 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SDNN)<50ms,三角指数<15,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 SDNN<100ms,三角指数<20,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 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500次心搏、5min短程记录或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以下指标提示心率变异性降低: 所有频带均有功率下降;

心电图ST段抬高的多种病因

心电图ST 段抬高的多种病因 施陈刚 众所周知,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急诊科、心脏内外科、老年科等)尤其是心脏内科及正常健康人的体检,现就心电图ST 段抬高的N 种病因回放分析如下。 急性ST 抬高型心肌梗死特征性标志是ST 段抬高(损伤电流),ST 段抬高的部位即为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的部位,而心肌梗死部位对侧出现对应性ST 段压低,随着心肌梗死病理改变的演进,心电图可出现动态性改变,S T 段抬高,q 波形成,T 波对称性倒置。对于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通过分析心电图ST 段偏移迅速判断心肌损伤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并应迅速将患者转送心脏介入中心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 CI )治疗。 急性心包炎当心包炎症波及心外膜下心肌导致心室肌复极异常时可引起心电图ST 段抬高。其ST 段在J 点上抬高。特点是:除a V R 、V1 导联以外的所有常规导联均出现ST 段抬高,弓背向下,无相应导联的对应性改变,无病理性Q 波,无Q —T 间期延长,AV R 导联P - R 段抬高,I I 导联及左胸导联P-R 段对应性压低,心肌酶学正常,常有QRS 低电压及窦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由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及心肌内小血管,或由免疫机制产生心肌损伤,也可能是由于心肌炎后释放少量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电图可有病理性Q 波、ST 段抬高及R 波减低。心肌酶学增高,临床表现酷似心肌梗死,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常有发热等是呼吸道感染症状。 变异性心绞痛近1 0 年来冠脉造影(C AG )发现,变异性心绞痛的共同特点是发作时冠状动脉痉挛,同时心电图上出现特有的ST 段明显抬高,但不出现q 波,肌钙蛋白阴性,可伴有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缓解后,ST 段也同时恢复正常,以后如发生心肌梗塞,梗塞部位多与ST 段抬高的导联部位相符合。

动态心电图软件简介

软件介绍 1. QRS波群逐波标记法准确标记每一次心博,不漏掉、无误判心博,确保24h总心博数、最长间歇、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平均心 率的准确性。确保心率变异分析的客观性。 2. 不应期在分析心律失常中的应用设定不应期,拒绝R波后不应期内发生的干扰伪差;高尖T波 不再判为一次心博。 3. Demix分析技术将不同模版中的QRS波群进行快速叠加分析,从中找出形态不同的QRS波群进行定义,宽QRS波群漏 诊率降至零。经过demix分析N,V清晰可辨 4. 记忆分析心律失常如遇到误判的各种心动过速,只需修改第一个心搏,以后相同期间、相 同波形的QRS-T波群自动修正。 5. 检索心律失常的功能有3种以上在12导动态心电图中划分心律失常;在微缩图中划分心律失常;在心律趋 势图中划分心律失常。在12导动态心电图中划分心律失常 1 在微缩图中划分心律失常在心律趋势图中划分心律失常 2 房速:2阵,共7次(0.0%)最快:150bmp,发生时间:22:32:36 总时长:0h 0m 2s,占总长的: 0.0% 房颤:17阵,共4453次(4.5%)最快:123bmp,发生时间:22:07:00 总时长:1h 37m 39s,占总长的:6.6% 3 房扑:2阵,共10117次(10.2%)最快:128bmp,发生时间:13:11:49 总时长:1h 28m 51s,占总长的:6.0% 6. 30余种直方图的应用,可判 别46种心律失常?在R-R间期直方图上搜索心脏停搏? 在S-N间期 直方图上搜索窦房结恢复时间? 在N-N比直方图右侧搜索游走节律? 在N-N比直方图左侧检查是否有漏掉的房早? 在N-V间期直方图上研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一、心律及心率 1、基础心律的性质。 2、24小时内心率动态变化(最高与最低心率之差)是否正常。 3、24小时平均心率是否正常。 4、最低心率是否正常。 二、心律起源异常 1、有无窦性游走心律及发生规律。 2、房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 3、室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单发或双发,形态特征、联律是否相等,昼夜发生率有无差异。 4、交界性早搏的发生频度,联律是否相等,是否并行心律。 5、各类心动过速及发生频度,是否多源,每阵持续时间(最短与最长者)是多少 6、心房及心室扑动、纤颤的发生频度,是持续性或是短阵性,总计发生了几阵,最短与最长一阵持续多长时间。 7、各节律点有无停搏现象,发生频度及数量,停搏的时间(最短及最长者)及有无并发症状。 三、激动传导异常 1、窦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昼夜发生率差异。 2、心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 3、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或短阵,发生频度,昼夜有无差异,最长的持续时间,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4、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频度,总计发生几次心室脱漏,昼夜有无差异,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同二度。 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全天无一次室上性冲动下传。 7、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是否频率依赖性,阻滞阈值是多少。 8、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 9、心室内传导阻滞:以常规心电图图形为准,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0、心室肌内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或隐匿性,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1、预激综合征:持续性或间歇性及所属类型,分类按大类区分。无突发心动过速史者诊断术语同常规心电图。预激波的认定应以同步测量法为准。 四、心肌梗死 1、陈旧性心肌梗死:图形不典型时(如局灶性、碎裂波、等位性Q波、R递增不良等),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因此类改变在DCG中易受体位、心率、电极噪声影

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使用说明书

TLC5000动态心电图仪分析软件使用说明书 分析软件操作说明 点击"分析数据"按钮,进入TLC5000界面,本菜单提示是否进行心律失常分析。如图1-1点击键,进入分析界面如图1-3所示菜单。 图 1-1 注意:如果是起搏病历,先进入图1-2所示对话框,医生根据病人的起搏器参数修改下面各项。其中起搏脉冲分析精度是相对于起搏脉冲高低而言,一般情况下选择“中”,如果脉冲很低可以选择“高”。 图 1-2 点击键,进入模板编辑(已经分析过的)或者是顺序回放(没有分析过的)。 图 1-3

$ 图1-3所示界面是让用户选择一个具有诊断意义的波形,并调整ST段的值,如图所示,左侧视图从左至右三条彩色的线分别代表静止电位、ST段起始点、ST段结束点,鼠标点击,离点击点最近的线就会被选中,使用键盘的“← →”键就可改变被选中线的位置。 右边是控制视图,其中人工干预,为以后扩展功能所设计。 如果当前的波形比较好,可以点击“接受”按钮,系统则进入心律失常分析。如图1-4如果用户这时候想退出程序可以直接关闭。 如果当前的波形不好,可以点击“拒绝”按钮,系统将继续显示波形,直到有好的波形出现为止。然后点击“接受”按钮,系统则进入心律失常分析。 点击主分析导联右边的下拉框,选择主分析导联。 RR不应期:此参数一般为300ms,表示两个心搏之间的最短时间,默认为300ms,用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如果病人心率很快,应尽量将其调低,以免分析漏搏。 点击“分析导联”的各项,可以选择任何几导分析,默认值是采集的八导联。 当病历的波形幅值太低,可以在识别精度一项选择“高”。 当病历干扰很多时可以在判干扰精度一项选择“高”,分析精度,和判干扰精度一般可以不调整,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效果选择。 点击按钮以后,进入图1-4所示。 ( 图 1-4 点击按钮,分析可以暂时停止,用户可以通过键盘上的“↑↓← →”键浏览十二导心电图形。此时在心率趋势图上方会出现一绿色的标志线,它代表当前波形的位置。用户可以回退到一点,改变条件(分析导联、识别精度、判干扰精度)点击按钮,绿色标志后面的开始重新分析。见图1-5。

心电图st段改变是什么意思

一[心电图st段改变是什么意思]心电图诊断为ST段改变是什么意思 从心电的电生理来说,ST段跟心肌损伤有关系,如果偏移等电位线一泄程度的话就可以判断为心肌缺血,一般下移越深缺血越重,要是抬得很高还有动态改变可能是心梗。但是动态心电是模拟波,光这么说没有多少参考意义,因为我们这里报告不这么写……你有什么症状补充一下啊,心前区疼吗,胸闷吗,气短气促吗,心慌吗,乏力吗,岀汗吗,提示你是不是窦性心律,有没有心律失常,除了说ST段还有没有其他结论 心电图航段改变一般提示心肌劳损。不过还要看心电图上有哪些导联st改变。若为老年人也有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的可能。单个导联一般意义不大。 你好窦性心律是正常心律;ST段是为供血不足及心肌细胞受损提供辅助参考标准的其中1项,英表现为抬高或压低;根据你说的情况,属轻微:必要时可进一步检查心肌酶血脂以及心脏B超。希望对你了解有帮助。 你好正常心电图ST段位于等电线上,向上偏移不超过1小格,向下偏移不超过半小格。如超过这个范围,称为ST改变。同时有T波改变,称为ST-T改变。引起的原因很多,需要结合临床分析。 您好,患者的心电图检查有些心肌缺血的表现,建议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综合考虑下,一般来说引起心供血不足的原因很多,有血管动脉駛化引起的,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冠心病史长期劳累,睡眠不足等原因都可能引起。岀现这个情况后首先结合患者自身的不适, 有明显不适症状适当的服用些扩张血管,活血化瘀的药物,平时注意自我调理,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疲劳,低盐低脂淸淡饮食,有原发病的积极治疗,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心供血不足能得到很好的改善,病情变化及时就诊。 二[心电图st段改变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心电图ST段改变 ST段作为心电图中十分重要的一段,其判断流程分为四步 ①确左等电位线 ②选择ST段测量点 ③是否异常的ST段改变 ④是否冠心病ST段的变化特点 如何掌握这四步,读懂心电图?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吧!

动态心电图报告解读_卢喜烈

动态心电图报告解读 卢喜烈1 朱力华2 动态心电图作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动态心电图又作为心率变异性分析、心率震荡预测心脏性猝死引起了学者的重视。 心电工程技术人员根据临床医生的要求产生了动态心电图报告,因此,动态心电图报告是医与技结合的产物。不同厂家生产的Holter仪器,产生的动态心电图报告的内容不尽相同。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几家高端Holter厂家的动态心电图报告内函解读如下: 动态心电图报告内容包括心率与心律失常、ST-T趋势图、起搏心电图、心率趋势图、直方图等。 (一)、心率与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报告内容包括监测日期、记录时间、全总心搏数、最高/最低/平均心率、心律失常、起搏器评价、ST-T改变、心率变异分析等内容。 1、心搏数:全部心搏数目包括了窦性心搏、房性心搏、交界性心搏、室性心搏和起搏心搏。目前的Holter不能识别P 波,心搏数指QRS波群数目。 白天最高心率指早上6h~12h及下午14h~22h的心率,夜间心率指22h~次日6h、12~14h的心率。最高心率指24h内

发生的最高心率,最低心率指24h内发生的最低心率,最高与最低心率是8-12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可以是窦性心律,也可以是异位心律。平均心率指全部心搏数除以监测分钟(一般1440min)后得出的心率。 2、长短间歇 长间歇:一般将大于1.5s长的R-R间歇,统计为长间歇。最长间歇指24h发生的最长R-R间歇:见于下列情况:(1)早搏后代偿间歇;(2)房性早搏未下传;(3)心动过速终止后间歇;(4)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终止后间歇;(5)窦性停搏;(6)房窦阻滞;(7)房室阻滞;(8)双束支阻滞;(9)起搏器夺获失败;(10)心室停搏等。 最短间期指最短R-R间期:(1)预激合并心房颤动时最短R-R 间期<200ms者,有恶化为心室颤动的可能性;(2)急性心肌缺血时发生的RonT现象室性早搏有诱发心室颤动的危险性。 3、窦性心律 窦性心搏数,指24h统计的全部窦性QRS波群数止。最高与最低窦性心率指8-12个窦性心动周期的平均值,平均窦性心率=全部窦性心搏数÷窦性心律占有的时间(min)。 4、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指散在发生的单个房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指连发的2个房性早搏。

心电图ST段读图四步法 (1)

心电图 ST 段读图四步法2015-10-21 10:40 来源:丁香园作者:四叶虫 字体大小 -|+ 即使对于心血管专科医生,心电图学也是一门较难掌握的独立知识体系。 对心肌缺血ST 段的研判是心电图学最为重要的知识点之一,不但心内科医生要掌握,其它专科的医生也需要熟悉。下面结合我的个人体会复习一下ST 段研判流程,分为四步。 一、确定等电位线(基线) 我们都知道ST 段的改变要和心电图上的等电位做比较,那么等电位线在哪里?不用费心的去寻找,因为心电图等电位线实际上并不专指那一段。等电位

线是一个抽象的定义,有点类似于海平面的概念。通俗的理解就是绝大多数心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在心电图上描记的理想线段。一个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的动作电位的电流很微弱,心电图探测不到。 我国有10 多亿人口,心脏大约也有十多亿个心肌细胞,其中心室的心肌细胞数量占到90% 以上。当窦房结的冲动经房室结、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传导到心室,这十多亿个心室的心肌细胞在很短的时间内(大约110 ms)共同除极,它们释放总电流形成高而窄的QRS 波。然后它们一起开始午休。 好比在中午12 点到 2 点,这十多亿个心肌细胞一起进入动作电位 2 时相的平台期,一起睡午觉,这一段叫ST 段,正常情况下探测不到电流。 下午这些心肌细胞又一起开始工作,也就是复极。这十多亿个心肌细胞共同复极形成了T 波。总是有些细胞早一些工作或晚一些休息,所以在T 波有起点、高点、终点,形状像一个倒扣的钟形。夜里12 点到第二天凌晨 6 点绝大多数人是在休息的,尽管总有少部分人喜欢开夜车,但对全局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一段叫TP 段,也应该是探测不到电流的。 那么在正常的心电图上,哪一些时间段处于等电位状态呢? 很明显有三段:TP 段、ST 段和PR 段,这三段时间绝大多数心肌细胞都在休息,正常情况下应该在等电位线上。 另外,我们很容易理解P 波的起点和下一个P 波起点组成的连线PP 连线;QRS 波的起点和下一个QRS 波起点组成的连线QQ 连线在正常情况下也处于等电位线高度。这样我们可以找到 5 条线段处于等电位线上。既然ST 段发生了改变,那么可以拿来与之比较的等电位线只剩下四段。我们首先选择TP 段,这个很容易理解,晚上睡觉时间最长,又相对稳定。 但是TP 段是我们正常人的心率储备时间,当心率增快时TP 段经常会变短甚至消失,这个时候我们拿哪一段做替代呢?如果TP 段消失,自然我们也就不能准确定位P 波的起点了,所以PP 连线出竞争。可选择只有两段PR 段,和QQ 连线。 等等,眼尖的读者可能考虑到了,前面没有介绍PR 段,既然心室肌细胞们一起除极形成QRS 波,而后一起复极形成T 波,那么心房肌细胞一起除极形成P 波,它们是不是也要一起复极呢? 完全正确,心房肌复极会形成Ta波,有时会影响PR 段甚至是QRS 波的基线,只不过它们大多数情况下很微弱,不会造成太明显影响,所以勉强算它合格。 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先选择QQ 连线,而后才是用PR 段作为与ST 段比较的等电位线。我们可以借助第一张图复习一下心电图各部分名称。

MIC-12H型十二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

MIC-12H型十二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 快速自动分析/大屏幕显示/多窗口操作模式/波形叠加编辑/26种直方图/40余种心律失常/同步ST-T分析/预告冠心病 心肌缺血总负荷/500点采样/芯片存储/起博器多功能分析 主机配置:19 英寸显示器 主机配置: 方正商祺酷睿双核cpu 1G 内存,160G 硬盘 惠普高速激光打印机 Holter 记录盒外观: 率先采用芯片存储,保证了记录盒的轻便、小巧 记录盒尺寸:102mm X 63mm X 25mm 记录盒重量:125g (带电池重量)

Holter 记录盒特点: *通过10 根导联线采集标准12 导心电图 *500 点/秒采样频率,512m 大容量固态闪存芯片存储记录盒 *起搏记录盒:V6 作为起搏通道 *导联线接头使用瑞士原装进口lemon 航空接头 MIC-12H -O记录盒技术特性: *2 节5 号电池 *国际标准10 芯/12 导联 *存储容量:IG *采样点频率:500 点采样一记录时间≥24 小时 *2.0 高速USb接口直接回放 快速自动分析识别分类模板,准确标记每一次心搏 可选择自动分析导联,并可调整增益 可设置不应期、房早提前率、室早ORS 波宽度等

方便快捷的模板编辑: 一多窗口操作 .真正实现在同一界面同步完成编辑、修改、浏览、打印等多项功能;不需频繁切换画面,大大节约了分析时间 .操作界面均可互动,分析编辑40 余种心律失常 .人工智能分析心律失常的方式有5 种以上 智能联想:误判一段波形,仅需修改一个误判的QRS 类型,自动校正全段波形

编辑过程中可以重新判别早搏、停搏等 全程及阵发性房扑、房颤分析

《动态心电图报告规范专家共识(2019)》要点

《动态心电图报告规范专家共识(2019)》要点 1 概述 获取的动态心电信息为临床医疗、科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动态心电图报告注意事项 2.1 监测时间 动态心电监测开始与结束的时间,精确到分、秒。一般监测时间为24h,特殊情况可监测48~72h或更长时间。 2.2 电极安置 2.3 生活日志详尽的生活日志是分析动态心电图的重要参考依据。 2.4 结束监测 2.5 记录信息 将受检查者携带的动态心电监测仪中存储的心电信息传输到云端或服务

器上。 3 动态心电图报告编辑内容 绝大多数动态心电图仪都有自动生成报告的功能。但这个报告,必须再经过人工编辑和修改以后才能成为正式出具的动态心电图报告,在编辑过程中应及时存入具有代表性的心电图。 3.1 报告编辑 正常模板从中找出误判的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并进行分类编辑; 室上性模板尽可能区分出房性早搏与交界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与交界性心动过速; 室性模板编辑的先后顺序为先编辑室速,再编辑成对室性早搏,最后编辑单个室性早搏。区分室性早搏与室性逸搏。对误判室上性心搏伴差异性传导、心室预激、束支蝉联现象重新归类; 干扰伪差编辑干扰和伪差常被误判为正常或异常心搏,当严重的干扰和伪差影响R波的鉴别时,应通过人工编辑识别,如果无法判别心律情况,应消除该段时间,不再参与分析分类定性;

散点图在散点图上编辑动态心电信息。 3.2 最高、最低心率与最长间歇编辑 3.3 心律失常编辑 3.4 起搏心律编辑 3.5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分析 3.6 ST-T编辑 3.7 特殊事件编辑 4 动态心电图报告编辑 4.1 基本资料 应准确填写受试者的ID号、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等。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和影响心肌复极与除极过程及诱发心律失常的药物,对分析动态心电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心电图ST段要点

心电图ST 段读图要点 对心肌缺血ST 段的研判是心电图学最为重要的知识点。 一、确定等电位线(基线) 绝大多数心肌细胞静息状态时在心电图上描记的线段。 明显有三段:TP 段、ST 段和PR 段,这三段时间绝大多数心肌细胞都在休息,在等电位线上。 PP 连线:P 波起点和下一个P 波起点组成; QQ 连线:QRS 波的起点和下一个QRS 波起点组成; TP 段:心率储备时间,心率增快时变短甚至消失。如果TP 段消失,可选择只有PR 段,QQ 连线。 PR 段:心房激动通过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传到心室肌所需总时间。测量自P波终点至QRS波群起点,正常值为0.06~0.14s,主要反映激动在房室结内的传导,其正常值与年龄、心率有关。 心房肌复极会形成Ta波,有时会影响PR 段甚至是QRS 波的基线,只不过它们大多数情况下很微弱,不会造成太明显影响。 先选择QQ 连线,而后才是用PR 段作为与ST 段比较的等电位线。

二、选择ST 段测量点 选择好了等电位线,如何选择ST 段。 ST 段抬高和压低并不一定都是水平的,在压低的时候它可以呈水平状,也可以呈下斜状和上斜状,甚至可能是弧形的。ST 段上抬的时候形状更加多变,可以呈水平上抬、弓背向上抬高、弓背向下抬高,有时候干脆和T 波融合在一起找不到ST 段了。 把ST 段想象成一个水平线段那就错了,第二张图展示的就是这些多姿多彩的ST 段。界定ST 段高度只能取ST 段某一个点,而不是取一条线。拿约定俗称的这一点替代ST 段高度和等电位线作比较,只有这样才比较统一。 这一点一般取J 点后0.08 S 的那个位置。当心率增快时,ST 段也会随之变短,这个时候取J 点后0.06 S 的那个点比较合适。J 点是在心电图上QRS 波群与ST 段交界处一个突发性的转折点(图1),它标志着心室除极的结束。 三、异常的ST 段改变 确定了等电位线和ST 段测量点,我们就可以测定各个肢导联和胸导联ST 段的改变幅度,下一步就可以对ST 段的改变进行判定。 临床实践上对于ST 段下移不超过0.1mV(1 mm)为大致正常。 对于ST 段抬高有些复杂,简单一些理解对于V1、V2、V3 导联抬高0.25 mV 以内可以认为是正常的,而其它胸导联抬高不应超过0.1 mV。 这是一个简便的记忆方法,实际上它还要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 相邻两导联或更多导联超过上述正常的ST 段压低和抬高范围,都属于非生理的异常ST 段改变。但这些异常的ST 段改变就能和冠心病划上等号吗?当然不能。 持续的ST 段改变最多见应该是心肌病。超过30 min 没有变化的ST 段改变即可排除冠心病心绞痛或心梗。从病因学角度出发我们把能引起ST 改变的常见疾病做个大体归类。 常见ST 段抬高的病因:冠心病心梗、变异型心绞痛、冠脉夹层、心尖球囊样综合征、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积液、心包炎、室壁瘤、预激综合征、束支传导阻滞、Burgada 综合征、早复极综合征、LQT-S3、电解质紊乱、肺梗塞、主动脉夹层、急腹症(胰腺炎、胆囊炎)、颅内出血、气胸等。 常见ST 段压低的病因:冠心病心绞痛,冠脉夹层、心尖球囊样综合征、心肌

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题库1-2-10

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题库1-2-10

问题: [单选,A型题]动态心电图的分析步骤是()。 A.先人工分析心律失常,然后进行ST-T分析,最后由计算机来分析 B.先人工进行ST-T分析,然后分析心律失常,最后由计算机来分析 C.先打印各种报告,然后根据报告结果进行心律失常和ST-T分析 D.先由计算机扫描分析,然后进行心律失常和ST-T回顾分析及编辑 E.由计算机自动分析并直接打印报告即可

问题: [单选,A型题]以下为判断动态心电图ST段偏移的"3个1"标准,其中不正确的是()。 A.ST下移≥1mm B.ST抬高≥1mm C.ST段偏移持续时间≥1分钟 D.ST段的平均偏移持续时间≥10分钟 E.两次ST段事件之间间隔≥1分钟

问题: [单选,A型题]判断动态心电图ST段是否偏移的参考点通常设置在()。 A.P-Q(P-R)段中点 B.QRS波群起点 C.QRS波群终点 D.J点后60~80ms E.T-P段中点 动态心电图系统分析ST段是否偏移时,通常采用P-Q(P-R)段中点为参考点(等电位点),以J点后60~80ms为ST段偏移的测量点,由此来判断是否有ST段偏移,然后根据ST段偏移的斜率来判断是水平型压低还是下斜型压低。 (网络棋牌游戏 https://www.360docs.net/doc/454420262.html,)

问题: [单选,A型题]1999年,ACC/AHA建议将"3个1"标准中两次ST段事件之间间隔时间改为()。 A.≥1分钟 B.≥2分钟 C.≥3分钟 D.≥4分钟 E.≥5分钟

问题: [单选,A型题]具有起搏脉冲分析功能的动态心电图记录器专用通道的采样率为()。 A.400Hz B.500Hz C.600Hz D.800Hz E.1000Hz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规范

动态心电图是将患者昼夜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脏电活动,用3通道或多导联记录器连续24h,有的可48h或更长时间记录,在专业技术人员干预下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并打印出图文分析报告和各类明细数据。动态心电图则可对日常活动中心脏增加负荷时的心肌供血状况、心肌细胞缺氧后的状况以及夜间深睡时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状态的心律状况进行检测。它不仅是心律失常、无症状心肌缺血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且也可用于药物疗效的评价和起搏器功能的评定。尤其是它可捕捉复杂疑难心电图,是临床心血管疾病诊断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2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范围 ①对间歇性或阵发性的症状进行检测,并对患者有症状时相关的心律失常进行诊断以及对运动时胸痛患者加以评估。②对不明原因的晕厥、先兆晕厥头晕、黑蒙现象以及发作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危险性评估。③协助鉴别冠心病心绞痛的类型,如:变异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尤其是无症状性心绞痛。④对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及相对定位分析。⑤对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病患者的评估以及生活能力的评定。⑥评定窦房结功能,并可对心脏的变时性功能作初步评估。⑦评定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疗效。⑧评定ICD和起搏器的起搏与感知功能以及起搏器的参数和特殊功能对该患者适宜与否。⑨检测长QT综合征、心肌病等患者出现的恶性心律失常。瑏瑠可进行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TpTe间期、T波电交替、窦性心率震荡、DC(心率减 速力)、DR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检测分析,并可根据这些无创的高危预测指标为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风险评估,以便给予有效的干预性治疗。 3基本技术指标 动态心电图系统是由记录系统、回放分析系统和打印机3部分组成。专业人员应该对记录器影响心电图波形质量的关键指标大概了解,即频率响 应、采样率和分辨率。 3.1频率响应频率响应是电子学领域中用来衡量线形电子学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目前多数记录器的频响范围是0.5~60Hz,低频下限频率过高时,

12导联动态心电图仪功能详细介绍

12导联动态心电图仪功能详细介绍 MedSun型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是北京蓬阳丰业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紧密合作研制开发的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该产品采用Wilson导联体系记录同步十二导联24小时全息动态心电图,记录盒接收采集的动态心电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信号失真度小、数据无压缩,以供临床诊断和研究使用。多窗口分析模式 1、在同一界面下多窗口操作模式,屏幕可以任意拖动,简便快捷。 2、同步12导联数据同屏显示心电图和波形回放,也可选择1-12任意组合导联显示心电图;心律失常,特殊事件浏览和编辑功能。 全面的心律失常分析和特殊事件 采用最新图形识别技术,将固定模板与自定义模板完美结合,既可以保持原有固定模板效率高的优点,同时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诊断结果的科学性和精度。 提供至少35个诊断模块,可在人工干预下对所有自动模板内容进行单个、局部、全部三种方式修改并做出诊断;含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期前收缩,联律,房扑/房颤,停搏/漏搏,ST 段和T改变,自定义模版等在内的多种计算机自动诊断分类模板,调阅快捷、可修改、编辑性强。 自定义模板 精确的ST段分析功能 在传统ST段分析功能的基础上,系统将ST段偏移的分析处理可以按形态变化自动归类,根据角度、斜率和面积来确定ST段形态抬高和降低类型,能够在摸板中显示ST段和T波形态的改变,使医生对心肌缺血的判断更加方便准确。 本软件将ST段异常分为抬高五种(水平抬高、弓型抬高、下斜抬高、上斜抬高、上凹抬高),S-T段不典型抬高;下降三种(水平下降、下斜下降、上斜下降)S-T段不典型下降。T波五种形态改变由低平,双相,倒置,冠状型T,不典型T波组成。 QRS波自动叠加处理功能(图形反混淆技术) 利用计算机信号叠加技术对可以对QRS波、R-R间期等进行自动叠加和分类,可快速对室早宽大QRS波及短R-R间期进行检索,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精度,并且可以将叠加统计结果放入任何模版及自定义模版,大大提高了操作效率并减少操作者劳动强度。 强大的图表分析功能 系统具有多种图表分析、编辑功能,包括心率失常趋势图、ST波趋势图、T波趋势图、心率趋势直方图(ms)查找长间歇以及方便修改多搏或漏搏、心率趋势直方图(N-N)检索窦性心搏。 心率趋势直方图(ms)左侧是查看早搏心率趋势直方图主要是反应R-R间隔比值, 的配对间期情况,右侧是RR间隔越大查左侧反应的是短间歇除长间歇比值,右侧 看漏搏和早搏代偿间歇,查找长间歇以及右侧是长间歇除短间歇,主要是心律不齐 方便修改多搏或漏搏,并可知道在不同时 间间隔中发生过多少次。 全览图 同步12导联数据同屏显示心电图和波形回放,也可选择1-12任意组合导联显示心电图;

心电图st段读图四步法(1)

心电图ST 段读图四步法2015-10-21 10:40 来源:丁香园作者:四叶虫 字体大小 -|+ 即使对于心血管专科医生,心电图学也是一门较难掌握的独立知识体系。 对心肌缺血ST 段的研判是心电图学最为重要的知识点之一,不但心内科医生要掌握,其它专科的医生也需要熟悉。下面结合我的个人体会复习一下ST 段研判流程,分为四步。 一、确定等电位线(基线)

我们都知道ST 段的改变要和心电图上的等电位做比较,那么等电位线在哪里不用费心的去寻找,因为心电图等电位线实际上并不专指那一段。等电位线是一个抽象的定义,有点类似于海平面的概念。通俗的理解就是绝大多数心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在心电图上描记的理想线段。一个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的动作电位的电流很微弱,心电图探测不到。 我国有10 多亿人口,心脏大约也有十多亿个心肌细胞,其中心室的心肌细胞数量占到90% 以上。当窦房结的冲动经房室结、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传导到心室,这十多亿个心室的心肌细胞在很短的时间内(大约110 ms)共同除极,它们释放总电流形成高而窄的QRS 波。然后它们一起开始午休。 好比在中午12 点到 2 点,这十多亿个心肌细胞一起进入动作电位 2 时相的平台期,一起睡午觉,这一段叫ST 段,正常情况下探测不到电流。 下午这些心肌细胞又一起开始工作,也就是复极。这十多亿个心肌细胞共同复极形成了T 波。总是有些细胞早一些工作或晚一些休息,所以在T 波有起点、高点、终点,形状像一个倒扣的钟形。夜里12 点到第二天凌晨 6 点绝大多数人是在休息的,尽管总有少部分人喜欢开夜车,但对全局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一段叫TP 段,也应该是探测不到电流的。 那么在正常的心电图上,哪一些时间段处于等电位状态呢 很明显有三段:TP 段、ST 段和PR 段,这三段时间绝大多数心肌细胞都在休息,正常情况下应该在等电位线上。 另外,我们很容易理解P 波的起点和下一个P 波起点组成的连线PP 连线;QRS 波的起点和下一个QRS 波起点组成的连线QQ 连线在正常情况下也处于等电位线高度。这样我们可以找到 5 条线段处于等电位线上。既然ST 段发生了改变,那么可以拿来与之比较的等电位线只剩下四段。我们首先选择TP 段,这个很容易理解,晚上睡觉时间最长,又相对稳定。 但是TP 段是我们正常人的心率储备时间,当心率增快时TP 段经常会变短甚至消失,这个时候我们拿哪一段做替代呢如果TP 段消失,自然我们也就不能准确定位P 波的起点了,所以PP 连线出竞争。可选择只有两段PR 段,和QQ 连线。 等等,眼尖的读者可能考虑到了,前面没有介绍PR 段,既然心室肌细胞们一起除极形成QRS 波,而后一起复极形成T 波,那么心房肌细胞一起除极形成P 波,它们是不是也要一起复极呢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房室肥大 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 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0.11秒; 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 PTF-V1≤-0.04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 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0.25mV,又称为“肺型P波”; 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 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 P波时间正常。 注解: “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的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的鉴别方法是测量P/P-R段比值。此比值在1.0~1.6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III>2.5mV,RV5> 2.5mV,SV1+RV5≥ 3.5mV(女), 4.0mV(男) 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 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0.05mV;心电轴左偏。 注解: 原有的一项即V5导联的V AT>0.05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的诊断,当见于青年人和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另外要注意和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鉴别。 最近有人认为传统的诊断标准不够理想,推荐加用以下新指标可供探讨: ① 12导联部振幅(∑QRS)>175mm;

教你如何看懂心电图

一、如何写常见心电图报告 一份正常的心电图报告样式如下: (一)人名、病历号、心率、PR间期、QRS时限等照填。 (二) 1、P波:I、II、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时限、振幅正常。 2、QRS波群:时限、振幅在正常范围内。 PR间期正常。 3、ST段:未见偏移。 4、T波:时限、振幅在正常,未见病理性偏移。 (三)诊断:1、窦性心律 2、正常心电图 二、如何做心电图 只要智商正常,又不色盲,背一下红黄蓝褐黑紫,看别人做一次基本就学会了。但是要做得好还是有一些讲究的,例如要清楚第四肋间的定位。我感觉以下病人非常难做:瘦得皮包骨的老人(心脏病人挺多这样的),吸头根本无法吸稳;心、肺病致不能平卧的;心尖抬举样搏动的,一吸就被跳出来。 三、如何看心电图 (一)看数值 机器会自动打出一些数据, 1、心率:正常为60-100。 <60bpm的报“窦性心动过缓”,>100的报“窦性心动过速”。 2、P波:正常时间<120ms。 >120ms且呈双峰,报“二尖瓣型P波”(有时可见,不多) 3、PR间歇:正常时间120-200ms。 >200ms的报“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20ms的报“短PR间期”。 4、QRS间期应<120ms,大于此值有诊断意义(后面讲);振幅(正、负向波的绝对值相加):肢导<0.5mv和(或)胸导<0.8mv报“左室低电压”(较少见),嫩娃可不记。 5、Rv5>2.5mv和(或)Rv5+Sv1>4.0mv(男)//>3.5mv(女)的,报“左室高电压”,非常非常常见!系左室肥厚表现,追问病史,多有高血压,目测心电图,QRS波群明显增高。 6、P/QRS/T轴:XX/XX/XX,中间那个数-30。—-90。报“心电轴左偏”(非常常见),90。—180。报“心电轴右偏”(不多见,但是本人就是)具体还要分度,轻中重度,一般都是中度,而中度及以上的才报! 图上就显示这些数值,因此以上数据正常范围要先背住才能谈看图。 (二)看有没早搏

动态心电图的ST段分析

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y;AECG)的ST段分析,对于检出突发的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有很大的价值。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也会影响它反映心肌缺血的可信性。 一、选择记录的导联系统 早期的AECG记录仪,只能记录一个或两个导联的心电图,而且记录仪的低频响应较差,引起ST段失真,近年来由于记录仪采样率的提高,导联数增加,低频响应改善,及ST段分析软件方法改进,判断ST段改变的准确性有明显提高,能监测日常活动中心电图上短暂的ST 段改变,为判断心肌缺血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在常规心电图上,各导联的ST段改变,可反映相应部位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肌缺血,例如V1、V3、V5导联能够敏感地反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Ⅱ、Ⅲ和aVF导联能够反映右冠状动脉(RCA)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病变。 双通道的记录仪常用CMV1和CMV5导联组合,CMV1导联显示P波清晰,适合于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分析,而CMV5导联的ST段下移对前壁缺血较敏感,但这两个导联只能反映左室前壁的心肌缺血,而对下壁心肌缺血不敏感。三通道记录仪常用CMV1、CMV5和CSaVF 导联组合,由于增加了CSaVF导联,增强了对下壁心肌缺血检出的敏感性,该导联系统可基本上满足临床要求。 目前市场上所谓的“全导联”的AECG仪器,就其导联系统而言,可分为两类:①(real,真实的)12导联系统,共有10个电极(3个肢体电极,1个接地电极,6个胸电极),电极放置的位置与心电图运动负荷实验相同。由于其肢体导联放置的位置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不一样,所以又称为“改良的”12导联。该类仪器所记录的心电图波形与常规心电图相比,差别主要在Ⅱ、Ⅲ和aVF导联,而胸导联差别较小。显然造成波形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左腿电极被移到左肋弓缘所致,其次是有时候把二个上肢电极放得太近的缘故。尽管如此,该导联系统仍被临床一致接受。②“推导或合成的dervived or synthesized”(俗称模拟的)导联系统,其中有12导联(5个电极)的或18导联的(7个电极),就理论而言,真实的心电信息含量只有4个或6个导联,其余的导联则是按其某种设计好的算法模型,经计算机运算而推导出来的,电极的数目和算法模型的设计水平都能影响其波形的可信性。 (一)主要反映左心室前壁的导联纪录(图4-13) 图4-13 主要反映左心室前壁的导联位置 Channel 1:CMV5红色导联的探查电极A(+)放置在左腋前线第5肋骨上,白色的导联电极B(-)放置在胸骨柄右缘。 Channel 2:cMV1棕色导联的探查电极C(+)放置在胸骨右缘第4肋骨上,黑色的导联电极D(-)

动态心电图简介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 动态心电图仪 动态心电图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应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心电图仪,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 动态心电图仪器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 DCG)于1949年由美国Holter首创,故又称Holter心电图. 国外80年代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国内近几年迅猛发展,其仪器由磁带式记录发展为固态式记录、闪光卡记录,由单导、双导发展为12导联全记录。DCG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 ECG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重要的客观依据。近半世纪以来,随着动态监护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如动态血压、动态脑电、动态睡眠呼吸监测等技术在医学临床及科研中的广泛应用,现今,Holter的全新诠释应包括:动态心电/动态血压/动态睡眠呼吸等多种参数。

以往诊治的局限或失误提醒人们,无论是预防、治疗疾病,还是判断疾病预后者需要充分证据。但人类疾病往往是继发或同时并存的,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可引发高血压、肺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高血压可引发冠心病、心衰等,而多数降压药物又会对呼吸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由此可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SAS)、高血压(Hypertension)与心脏病(Heart Disease)之间DCG有着广泛的因果联系。同步多参数Holter可有助于我们准确甄别出原发病灶与继发改变。 由于Holter是个英文名字,不好理解,但是记录仪是背在身上的,很多人就把它形象的称其为“背包”。 动态心电图可确定病人的心悸、头晕、昏厥等症状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如极度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这是目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情况之一。24小时动态心电图也是监测心肌缺血的标准化方法之一。 动态心电图临床使用 1. 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 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