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的传承,古时师传徒,父传子,还有一些传承的注意事项,古时的衣钵传承都是有很多要求的,不外传,必须拜师等。

【性能】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

(1)外感表证。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

(2)风疹瘙痒。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治疗风寒者,常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若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等配伍,如消风散;若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

(3)风湿痹痛。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医学教育网|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4)破伤风证。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的泄泻,及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如痛泻要方。

【鉴别用药】荆芥与防风二药皆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祛风解表,既可用于风寒表证,也可用于风热表证,二药常相须为用。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强,并有透疹消疮、止血功效;医学教育网|防风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并能胜湿、止痛和止痉,可用于风湿痹证及破伤风等证。

臀痈的辨证论治”相关内容,详细如下:

(1)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常见的发有生于结喉处的锁喉痈、生于臀部的臀痈、生于手背部的手发背、生于足背的足发背。

锁喉痈是指发生在结喉正中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臀痈:发生在臀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病位较一般痈深,范围也大,采势急骤,容易腐溃,相当于西医的臀部蜂窝组织炎。

(2)臀痈辨证论治:

(一)湿火蕴结

证候:臀部先痛后肿,焮红灼热,或湿烂溃脓;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纳食欠佳;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二)湿痰凝滞

证候:漫肿不红,结块坚实,进展缓慢;一般无全身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治法:和营活血,利湿化痰。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三)气血两虚

证候:溃后腐肉大块脱落,疮口较深,形成空腔,收口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生黄芪、银花。

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

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

期盼达到的。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

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

取代的“高级技术”。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

;若见红舌,多是热证。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

,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其次要经常体会。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跟师心得(三)

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

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

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

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

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3年来我共记跟师笔记10余本。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医技会迅速提高。多思考:将上述问、听、看、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予以升华和提高。《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要想将老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多交流:沟通、交流是多问的延伸,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亦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最后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分享。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整理

跟师心得 中医师带徒之道,每天与老师朝夕相处,近距离、亲密地学习老师为人、做事、行医继世为人的一切,我心理无比激动,收获破多,由衷产生了心得,如下分享学习强化中医之体会。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

医传统。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三、中医力求和谐之美,中医成就生活方式 中医是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悬乎,但事实的确如此。 《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只有适应了自然规律,人体各项功能才能正常运行,精神活动才能正常。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受自然界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篇一: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崔荣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至嫁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2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2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

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

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范本)

中医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导老师 师承人员 签订日期 公证日期

甲方(指导老师):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姓名: 性别:性别: 出生年月:出生年月: 单位名称及地址: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住址: 依据《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第52号令)的有关规定,经指导老师与师承人员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师承学习关系,双方订立合同如下: 一、师承教学时间: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总计不少于1500学时(需有教学记录)。 二、师承教学的地点(需为合法医疗机构): 三、师承教学的基本目标(包括职业道德及业务水平): 四、师承教学的主要内容: 1.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中医学术经验: 3.中医技术专长: 五、师承教学的方式方法: 六、指导老师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保证临床(实践)带教时间,精心组织教学,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的师承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七、师承人员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勤奋好学,尊师守纪,保证跟师学习时间。虚心刻苦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做好跟师笔记,及时归纳整理,并

加以研究。诚实地接受指导老师和管理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学习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水平。 八、其它: 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签字后经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师承关系合同自公证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同等法律效力,另一份由公证机构留存备案。 甲方(签字或盖章):乙方(签字或盖章): 签订日期:年月日签订日期:年月日 注:1、签订本师承关系合同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 2、本师承关系合同书应经指导老师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 篇一: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崔荣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到家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2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2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 1 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

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 2 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 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8

跟师心得 ---乳腺增生乳腺增生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恶变的比率也在增大,是目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现将本病的诊治思路简述如下。1、病因病机 乳腺增生病,究其病因,不外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冲任失调这三方面,由此引起肝郁气滞、痰凝血瘀、冲任失调而致病。正如《疡科大全》曰:“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疡科心得集》载:“乳癖由肝气不舒郁结而成”,“乳属阳明,乳中结核何以不责阳明而责肝?以阳明胃士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唯恐来克,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不必治胃,但治肝而消肿”;《外科医案汇编》提出:“乳中结核,虽云肝瘸其病在肾”;《圣济总录》云:“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调理,冲任不和,或风邪所克,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如核。”我们吸取众多医家之经验,结合自己多年临床体会,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证。肾气亏损,气血不足,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痰凝,为发病之标。 2、诊断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1)肝郁气滞型 多见于青年女性,病程较短,乳腺疼痛的轻重及乳腺肿块大小的变化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即月经来潮或情绪不良时,乳腺发生疼痛或疼痛加重,乳腺肿块增大,有压痛,月经来潮后或情绪舒畅

时,乳腺疼痛减轻或消失,常伴有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或淡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 (2)冲任失调型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病程较长,症见乳腺肿块经常胀痛或隐痛,疼痛的轻重及肿块的大小变化与月经周期有关,即月经来潮前乳腺疼痛加重,肿块增大,月经来潮后疼痛减轻或消失,肿块缩小,伴有月经不调,面色少华。心烦失眠,腰酸腿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 (3)肝肾阴虚型 多见于中年女性及围绝经期妇女,病程较长,症见乳腺疼痛及肿块,多见隐痛或刺痛。疼痛的轻重、肿块的大小变化常与劳累有关,兼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午后潮热、虚烦不眠、腰腿酸软,月经不调,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弦数。 3、综合治疗 除了运用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外,还可辅以心理疏导。对待病人态度和蔼,耐心询问,仔细检查,认真解释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可治愈性及与乳癌的关系,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顾虑,使其保持平静的心态,增强治病的信心;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说明患者的病情,让家属尽可能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嘱其家人多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多鼓励多安慰;生活要有规律,注意饮食结构,荤素合理,忌辛辣生冷、燥热、油腻的食品。每天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有睡眠障碍的患者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如有情绪波动随时和医生联系和沟通。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的传承,古时师传徒,父传子,还有一些传承的注意事项,古时的衣钵传承都是有很多要求的,不外传,必须拜师等。 【性能】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 (1)外感表证。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 (2)风疹瘙痒。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治疗风寒者,常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若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等配伍,如消风散;若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 (3)风湿痹痛。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医学教育网|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4)破伤风证。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的泄泻,及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如痛泻要方。 【鉴别用药】荆芥与防风二药皆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祛风解表,既可用于风寒表证,也可用于风热表证,二药常相须为用。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强,并有透疹消疮、止血功效;医学教育网|防风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并能胜湿、止痛和止痉,可用于风湿痹证及破伤风等证。

中医师承人员跟师工作月记表

XXXXX医院 师承人员跟师工作月记表 带教老师:老师姓名 跟师学员:学生姓名

医院 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 带教单位:医院 指导老师老师姓名继承人学生姓名 起止时间自2018年9月 2 日至 2018年 9 月 30日 本月跟师临床(实践)主要病种(内容): 郁症,感冒,咳嗽、鼻渊、喉痹、胃痞、痹症、胃痛、泄泻、月经不调、淋证。 本月跟师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有分析,不少于1000字可附页):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跟师老师姓名老师学习期间,得到了老师姓名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敦敦教诲,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老师姓名老师和蔼的问我喜欢学习中医吗?并告诉我学习中医难,要耐心,要心静,多看书,不论是《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等必须滚瓜烂熟,还得多看其他中医杂志及书籍,教导我学习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除了在理论学习方面,在临床实践中老师还耐心的跟我讲解如何认真的对待来就诊的每个病人,如何“以德行医”。 在跟师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与老师的学习交谈中,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中医的内涵,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科学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知道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 在我的医学生涯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

中医师带徒跟师笔记

跟师笔记 时间2016-1-8指导老师 钱林珍,女,63岁,纳呆,右胁不适,全身乏力,下肢发软,夜寐不安,大便1-2日一行,质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弱。血常规示:WBC:2.9*109/L,HB:105g/L,PLT:41*109/L。 绵茵陈15g炙甘草5g蒲公英30g炙升麻10g 连翘10g炒当归10g乌贼骨30g茯神20g 炒白芍15g川芎10g炒苍术10g生山药30g 仙鹤草50g生鸡金12g炒枳壳10g延胡索10g 体会:老师选用清化治中汤加减,舒利肝胆,调和肝胃,清化湿热。本方以茵陈、连翘、蒲公英疏肝利胆,清化湿热;枳壳理气消胀。泄湿和胃;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一则柔肝止痛.一则可防温燥药伤阴耗津之弊。全方共奏疏利肝胆、调和肝胃、清化湿热之功,达到治理中焦病证的目的。患者三系减少,炒当归,川芎,炒苍术,升麻可养血健脾,仙鹤草有提升血小板的功效。 此方阴虚火旺、血虚津亏者慎用。 加减法:泛酸呕苦痛甚舍以左金丸、金铃子散、失笑散。恶心呕吐加半夏l0g、陈皮l0g或代赭石(先下)30g~60g、姜竹茹l0g.发热便秘、苔黄脉实合大柴胡汤、承气汤类。久病气虚加人参(一般用党参l0g~15g)、黄芪l0g~15g、白术l0g,减去茵陈、郁金,营血不足加当归l0g、杞子10g,去苏梗、厚朴。跟师学员:

跟师笔记 时间2016-1-22指导老师 马妹妹,女,57岁,双足踝肿胀,右下肢红疹,否认三高病史,形体肥胖,腰背酸痛,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食纳可,大便日一次,质正常,舌胖大,暗红,苔薄白腻,脉细弦。 黄芪30g桂枝6g桑白皮10g冬瓜皮30g 防己10g生白术20g大腹皮10g丹参30g 茯苓20g泽泻30g陈皮10g蒲公英30g 杜仲10g猪苓10g 体会:本方为五苓散合防己黄芪汤合五皮饮加减。云苓、桂枝、泽泻、白术、猪苓五味中药合成五苓散,温阳化气,利便解表。而“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蒲公英清化湿热,杜仲补肝肾强筋骨。运用:1.本方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2.若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少许以宣肺散邪;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温中降冲。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表虚湿盛者。 跟师学员:

师承跟师笔记模板一

中医规范化培训学员师承 跟 师 学 习 笔 记 本 管理单位: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指导老师姓名: 继承人姓名: 记录时间段:201*-201*年 记录日期:上午/下午节气: 记录地点:师承门诊 记录内容: 主诉:胃脘,胁肋胀痛1月 现病史:1月前,患者与他人生气后,出现胃脘胀痛,伴反酸,口苦,无恶心,呕吐等症,无呕血及黑便,此后,症状渐加重,饭后腹胀,胃脘胁肋胀痛尤甚,纳食可,大便稀溏,每日3-4次,小便正常,睡眠欠佳。患者平素四肢不温。 既往史:既往患高血压4年,冠心病2年,无肝炎、结核病史,无糖尿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血压:130/80mmhg,脉搏:75次/分,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睑结膜无苍白,头颅五官无畸形,唇无紫绀,颈软,甲状腺未触及,咽红,扁桃体不大,双肺互相音清,心届如常,心率:75次/分,心音低钝,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服软,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舌红苔薄白,脉沉。

辅助检查:胃镜:慢性胃炎,腹部B超: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胃痞 症候诊断:肝郁脾虚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治法:疏肝健脾,行气止痛 处方:白附片30 g 干姜10g 红参粉6g 炒白术15g 炙甘草6g 柴胡15g 枳壳20g 当归15g 川芎10g 香附10g 白芍10g 陈皮20g 4剂水煎口服2日1剂 服药后随诊患者自觉胃脘胀痛症状明显缓解,偶有口干、口苦,大便逐渐转干。在原方基础上家用吴茱萸10g,黄连5g清胃热制酸止痛。 本例患者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调达,横乘脾土;脾失健运,湿雍木郁,肝失疏泄而成。肝失疏泄,经气郁滞,则胸胁胀满窜痛;太息可引气舒展,气郁得散,故胀闷疼痛可减;肝气郁滞,情志不畅,则精神抑郁;气郁化火,肝失柔顺之性,则急躁易怒;肝气横逆犯脾,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则食少腹胀;气滞湿阻,则肠鸣矢气,肝气犯脾,气机郁结,运化失常,故腹痛则泻;便后气机得以条畅;舌红苔薄白,脉沉,为肝郁脾虚之证。本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壳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附子理中汤健脾,脾得温则运,肝得疏则不克伐脾土,本方既温脾又疏肝,服药后病人自觉症状减轻,纳食可,精神好,收到较好疗效。 指导老师批注及签名:

针灸科跟师笔记

针灸科跟师笔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针灸科跟师笔记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针灸,科跟师,笔记,篇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学习心得中查看更多范文。 篇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 20XX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工作跟师笔记 篇二: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 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 ——浅谈学习针灸疗法的几点体会 巷道卫生院中医馆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习它,但

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 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平衡针灸创始人——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体位,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与平衡取

中医师承跟师总结

中医师承跟师总结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跟师心得? ---乳腺增生乳腺增生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恶变的比率也在增大,是目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现将本病的诊治思路简述如下。 1、病因病机 乳腺增生病,究其病因,不外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冲任失调这三方面,由此引起肝郁气滞、痰凝血瘀、冲任失调而致病。正如《疡科大全》曰:“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疡科心得集》载:“乳癖由肝气不舒郁结而成”,“乳属阳明,乳中结核何以不责阳明而责肝以阳明胃士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唯恐来克,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不必治胃,但治肝而消肿”;《外科医案汇编》提出:“乳中结核,虽云肝瘸其病在肾”;《圣济总录》云:“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调理,冲任不和,或风邪所克,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如核。”我们吸取众多医家之经验,结合自己多年临床体会,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证。肾气亏损,气血不足,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痰凝,为发病之标。 2、诊断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1)肝郁气滞型 多见于青年女性,病程较短,乳腺疼痛的轻重及乳腺肿块大小的变化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有关,即月经来潮或情绪不良时,乳腺发生疼痛或疼痛加重,乳腺肿块增大,有压痛,月经来潮后或情绪舒畅时,乳腺疼痛减轻或消失,常伴有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或淡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 (2)冲任失调型

多见于青中年女性,病程较长,症见乳腺肿块经常胀痛或隐痛,疼痛的轻重及肿块的大小变化与月经周期有关,即月经来潮前乳腺疼痛加重,肿块增大,月经来潮后疼痛减轻或消失,肿块缩小,伴有月经不调,面色少华。心烦失眠,腰酸腿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 (3)肝肾阴虚型 多见于中年女性及围绝经期妇女,病程较长,症见乳腺疼痛及肿块,多见隐痛或刺痛。疼痛的轻重、肿块的大小变化常与劳累有关,兼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午后潮热、虚烦不眠、腰腿酸软,月经不调,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弦数。 3、综合治疗 除了运用辨证论治,选方用药外,还可辅以心理疏导。对待病人态度和蔼,耐心询问,仔细检查,认真解释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可治愈性及与乳癌的关系,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顾虑,使其保持平静的心态,增强治病的信心;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说明患者的病情,让家属尽可能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嘱其家人多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多鼓励多安慰;生活要有规律,注意饮食结构,荤素合理,忌辛辣生冷、燥热、油腻的食品。每天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有睡眠障碍的患者配合一定的药物治疗;如有情绪波动随时和医生联系和沟通。临床观察表明,心理疏导配合药物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同时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另外,还可以运用针刺疗法,常取合谷、天宗、肩井、肝俞等穴位。肝火旺加刺太冲,气血虚加脾俞、足三里,月经不调、阴交等。采用提插捻转法,施以补虚泻实,留针与运针相结合,亦能取得较好疗效。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完整版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2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跟师心得《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着,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通过老师的指导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 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着,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 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甘草干姜汤方:甘

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 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二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逆,四逆汤主治。四逆汤方: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此病属虚寒性呕吐,而仲景却没有去止呕,而从病因开始,治以回阳救逆。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六位临川提供更多的治病思路 一黄疸病篇中 1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告诉我们黄疸病也能够先考虑脾,再考虑肝。2 然黄家始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告诉我们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黄疸。 二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而其方药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组成。全方无清热之药,却可以清热利水养阴。告诉我们当有形之邪与无形之邪相结合,宜治有形之邪。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跟师心得 ---附子特性老师从医多年,学验俱丰,临证用药,活灵活现。在跟师过程中了解附子的一些特性,有现将其附子用药简介如下: 一、扶阳固表:(附子配桂枝) 恶寒证,有表症与阳虚的区别。凡发热恶寒并见的,多为表症。宜用麻黄汤,枝桂汤,小柴胡汤等方治疗。若单恶寒不发热或汗后表解恶寒的。多为阳虚恶寒。是阳气虚损不能温煦肌表,不能固表御邪所造成的。正如钱璜所说:“其命门真阳已虚,以致卫气不密,故玄府不得紧闭而汗出,阳虚不任外气而恶寒也”。亦内经所谓:“阳虚则外寒”,伤寒论所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凡太阳病兼卫阳虚而恶寒者,“伤寒论”中均以一枚炮附子,参与解太阳病的方药中,以对症治疗卫阳虚恶寒的症候,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附子泻心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等方中的附子都是治疗卫阳虚恶寒的。如张潞论桂枝加附子汤时说:“用桂枝汤者,和在表之营卫,加附子者,壮在表之元阳”。 二、回阳救逆:(附子配干姜) 凡大汗,大吐,大下之后,阳气衰微,症见“恶寒”,“烦燥”“手足劂逆”“脉微欲绝”“下利清谷”……等症。濒于亡阳阶段,两书中必用生附子一枚,配合干姜来回阳救逆,急救垂危之阳,如四逆汤,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等方都是这样配合应用。附子走而不守,生者尤猛,在此亡阳阶段,病势更急,故急用来回阳,更配合而不走的干姜,使

回阳救逆的作用更强。二者配合既可迅取效,又可疗效持久。的确是经方的妙用,实为我们深入学习的榜样。 三、通阳开痹,逐寒镇痛:(附子配桂枝治风湿在表,配白术主寒湿在里;配以仁治寒胸痹;配健脾药治胃腹冷痛;配麻黄治阳虚外感)。 附子为大辛大热的药物,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络,对阳气不振,寒湿或阴寒内盛的有通阳开痹,散湿逐寒,镇疼痛的作用。在两书中多有例证,其中又可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1、主治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在两书中主治风湿痹症的三方中,均重用大量的炮附子(二、三枚)来主治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的症假。风湿在表“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的配合桂枝。如桂枝附子汤;寒湿在里“骨节疼病,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的配合白术。如甘草附子汤。于两方中不难看出附子的作用不但能通阳开痹,而且还有逐寒湿,镇疼痛的作用。可见一味药,因其用量不同,作用也有所改变,这是我们临症中应该注意的。2、主治胸痹:胸阳不振,寒湿内停或阴寒内盛的,两书中也常以附子振奋阳气,散湿逐寒,通行痹阻。薏苡附子散主治“胸痹缓急”,乌头赤石脂丸主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都是依靠附子起这种作用来达到愈病的目的。正如黄元御论薏苡附子散时所说:“胸痹缓急者,水土湿寒,浊阴上逆,肺气郁阻,胸膈闭塞,证有缓急不同,而总属寒湿。薏苡附子散,薏苡泄湿而降浊,附子逐寒而破壅也。”3、温中散寒:脾胃必得命门之火的温煦,才能腐熟水谷运化精微。脾胃虚寒,胃腹冷痛,下利清谷等症,除以参术妾草等来温中散寒外,还必须加以附子等壮阳助火的药物来助命门之火,以温暖中焦脾胃。如四逆汤主治“表热里寒,下利清谷”,附子粳米汤主治“腹中寒

中医师承学习人员跟师合同书-中医内科

中医师承学习人员跟师合同书 指导老师 师承人员 签订日期 公证日期

甲方(指导老师):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姓名: 性别:性别: 出生年月:出生年月: 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码: 单位名称及地址:单位名称及地址或家庭住址: 依据《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第52号令)的有关规定,经指导老师与师承人员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师承学习关系,双方订立合同如下: 一、师承教学时间:自年月日至年月日止,总计不少于2500学时(跟师学习半天按4学时计算,需有跟师笔记)。 二、师承教学的地点(需为合法医疗机构): 三、师承教学的基本目标(包括职业道德及业务水平): 学习医生职业操守,树立悬壶济世的仁爱思想,一切为病患着想,培养人道主义精神,尊师重道。在实践当中努力学习,虚心请教。刻苦攻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熟悉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等理论知识。不断学习中医技能,提升中医水平。

四、师承教学的主要内容: 1.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基础知识。《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掌握辨证施治(含病历书写)、取穴、针法灸法等操作技能。 2.中医学术经验: 中医内科 3.中医技术专长: 中医内科 五、师承教学的方式方法: 师带徒与自学结合的方式,老师言传身教,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巩固基础知识。 六、指导老师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爱岗敬业,保证临床(实践)带教时间,精心组织教学,悉心传授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按照确定的师承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带教任务。 七、师承人员职责: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勤奋好学,尊师守纪,保证跟师学习时间。虚心刻苦学习指导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认真做好跟师笔记,及时归纳整理,并加以研究。扎实完成教学计划确定的学习任

针灸科跟师笔记

针灸科跟师笔记 篇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 _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工作跟师笔记 篇二: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 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 ——浅谈学习针灸疗法的几点体会 巷道卫生院中医馆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习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 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 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平衡针灸创始人——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在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

尹华荣名老中医跟师体会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范本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跟师心得 ---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内容丰富,包括疮疡、乳房病、瘿、瘤、岩、肛门宣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在历史上,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曾属于外科范围。由于医学的发展,分工愈来愈细,以上各病都先后发展分化成了有关专科。 历代中医外科著作颇多,各家所载外科疾病的病名,由于地区不同,方言各异,致使病名不统一,同一性质的疾病因所患部位、阶段、形态等不同而有几个病名,有时一个病名又包括多种性质的疾病。外科疾病名目虽然繁多,但从它的命名依据来看,一般是根据疾病的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是否传染等命名,有一定规律可循。 《灵枢痈疽》篇首将外科疾病的分类以痈疽概之,并以脏腑隶之。后人又以疮疡两字概括一切外科疾病,且以病变在皮、肉、脉、筋、骨的不同,来分别表里阴阳;又依据疮疡的发病过程分为肿疡、溃疡,未溃的疮疡统称肿疡,已溃的疮疡统称溃疡。这样的分类笼统、不实用。直至隋《诸病源候论》以疾病的病因、病理、性质归类,才使疾

病的分类渐趋合理。 外科疾病多生于体表,易诊断,但每一种外科疾病都有不同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中医临床主张“审症求因,辨证论治”,不同的病因病机,证候与治疗也就不同。因此,掌握病因病机,对于诊疗外科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觉得这些分类及病因病机在实际运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当今社会,乳腺恶性病变在我国就位居女性癌的首位,被医学界称为“女性健康的第一杀手”。运用《中医外科学》的相关阐述,我就从中学到了如何分析辩证乳腺疾病。 首先,我通过学习知道,中医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外因和内因等七个方面:一、外感六淫;二情志内伤;三、饮食不节;四、外来伤害;五、劳伤虚损;六、感受特殊之毒;七、痰饮瘀血。 所以,我会考虑情志与乳腺疾病的关系。 情志是指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故又称七情。在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1

跟师心得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跟师过程中,得到了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由于老师是家传名老中医,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

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骨伤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