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心得体会

生活的艺术心得体会
生活的艺术心得体会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为了解而读

姜家店小学:张雪

林语堂这本《生活的艺术》看得很费劲,对我来说理论性太强、太枯燥,甚至有许多地方看不懂,以至于看十分钟睡半个钟头接着又看十分钟又睡半个钟头,以至于球球说你是为了催眠才看的吗。呵呵。虽然林语堂很强调读书的乐趣,这本书里面就有专门一篇“读书的艺术”,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似乎我应该去选择让自己读得愉快、轻松的书?但我还是坚持看完了。我想的是,像跳高,永远照着比自己能力高那么一点的位置去练才能提高,读书也是,只有看一些高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有所受益,也许今天能领会的是其中一成,过一段时间再来看,也许就能领会二成了。有价值的有思想的文字值得一生读上许多遍。哪怕读的过程艰涩一些也值得。

就现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忽然想到,也许孔子和林语堂不是我前面理解的那个意思,这时应该理解为以艰涩的阅读为乐。怀着强大的求知欲、探索欲努力理解文章,反复琢磨那些不懂的地方,在偶有同感的地方拍手称快,并为其深刻透彻而折服,等等这些过程,以此为乐。

阅读的乐趣有很多种,比如读林海音、胡兰成,如风铃的清脆悦耳;读张爱玲,如浓墨重彩的油画;读鲁迅,有对一切丑恶的犀利;读孔子,有博大精深;读侦探读悬疑,有刺激;这种种乐趣,并不能以我前面理解的“轻松愉快”为限,毕竟,我的阅读,不是消遣。

林语堂这个人,原本是不喜欢的,大学的时候在球球那里拿了《京华烟云》勉强翻了十几页,怎么也没看出其中的好来,觉得实在太像《红楼梦》,看不下去。当然就现在,看完《生活的艺术》也没有对他喜欢到哪里去,只是多了一点了解。我觉得他是张扬的、不羁的、洒脱的、个人的(相对鲁迅的社会性而言)、受道家思想严重影响的、极其有灵气的、才华四溢的一个人。这本书里有许多观点角度非常脱俗,不受传统思想所囿,这是我很喜欢的,多少我也有点这样哈,这一点很难得,长期浸淫在某种思想氛围里,甚至是几代人的积累,能够自发跳出这个圈子、摆脱你甚至没有觉察到其存在的思想上的束缚是非常不容易的。说到这书,不能不提的还有他做学问的轻松,书中许多地方轻松幽默,可见这是一个不刻板的人。也不多见哦。

既然有这么多欣赏之处,但还是说不上喜欢其人,是因为我喜欢鲁迅先生。网上看见一段话“发现二三十年代好作家的一个方法是,找中学课本上鲁迅的文章,在正文里被鲁迅骂过的文人,如果注释里还加了他生平简介,这个人很有可能是一个好作家,比如林语堂”,这话不知谁写的,非常有意思。如果说林语堂的眼睛是看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那鲁迅的眼睛则是放眼社会的,所以我说林语堂是“个人的”、鲁迅是“社会的”。当然,这是各人的活法,无可厚非,比如我,也是盯着自己内心的、不问世事的,pp的心思则在外界,更注重与外界的交流、外界的反应。但要说敬重,一辈子的敬重,还是鲁迅先生,永远是鲁迅先生。比之什么著名播音员、什么著名小品演员的去世引起满城哗然,只有鲁迅先生的逝世,使人事隔百年想起来仍将潸然泪下。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 记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 灵之旅启程了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 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 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灵之旅启 程了…… 近来正十分关注怎样享受生活的我,无疑地我对《生命的享受》这几章很感兴趣。我来到了角落边的一张沙发上,微笑地与那些 文字融在了一起……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 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 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 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

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 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 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 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 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 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 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快乐并不难寻。它隐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树木等大自然 的一切中,还隐藏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隐藏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中……偶尔地发呆,静静地沉思,轻松地阅读,放声地歌唱……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乐无处不在。生活其实很美好。那些看不见的快乐。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和你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它们等待着你去掀开而一 睹快乐的芳容。 我记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里写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 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

艺术概论心得体会

艺术概论心得体会 导语:如今的艺术,已经变质,再没有什么艺术家是靠画画来维持生计,再没有艺术家在死后名气大增流传千古,接下来为大家介绍艺术概论心得体会文章,仅供参考! 艺术概论心得体会通过一学期“艺术概论”的学习,张老师对艺术学的课程内容以理论结合实际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全面介绍了艺术特征、艺术起源、艺术地位以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文化角度带领我们学员对五大艺术门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涉及中外古今许多著名艺术家与优秀艺术作品,内容丰富、例证详实,熔“知识性、理论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于一炉,有助于提高我们学员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相信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1、掌握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学好艺术概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与艺术密切相关,掌握这些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互相沟通,相得益彰。同时对加深对艺术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获取丰富的艺术实证资料,以避免艺术理论的枯燥无味。艺术是一个十分繁复的领域,

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塑、工艺、戏剧、影视等,甚至包括今天刚兴起的网络艺术、游戏艺术。 3、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艺术概论的根本法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对人的实践行为的概括和指导。理论如果不联系实际,就是教条,不但无益甚至有害。艺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辟地理解专业课所讲授的内容,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艺术感悟力;反过来,较高的艺术感悟力对于提升我们的艺术理论水平,促进我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论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通过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我才真正对艺术有所了解。我选修艺术概论这门课主要是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结合所学专业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艺术概论心得体会艺术,好多好多都被称作艺术的东西,例如:诗歌、歌曲、舞蹈、.....尤其是语言、书画、人体为媒介的艺术形式,从古至今,人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歌曲,山谷中对吼的嗓音,我们事实上接触艺术的机会很多,这些就是所谓艺术的事物载体,就是表现体。呵呵,上完任老师的之后我不免感慨了许多,也还是一堂很平常的课但老师讲就是不一样,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创造于生活,更美于生活。 其实,当今社会上,也到处可见所谓的艺术,可是如今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 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 话题,在前几章(分别是1、the awakening 2、views of humankind 3、our animal heritage 4、on being human)中林语堂讲述了他对于人类的总的看法。接下来的部分都从生活的各个 方面发表林语堂的个人见解。其中触及了大部分人都避开的话题,如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在第八章的第三部分on sex appeal 中林 语堂毫不忌讳地说出了自己对性的观点。其中有这么一句话:Confucius reduced the great desire of human beings into two:alimentation and reproduction, or insimpler terms, food

and drink and woman。这其实与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典型中国学生读物相比林语堂的这本著作显得很不“正统”。不过对于大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思辨的享受,只有接受不同的思想再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在阅读学习中学到东西。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一些颠覆传统的思想观点。比如说书中有一部分说到自古以来不吸烟者往往在烟民面前有某种道德上的优势。针对这一观点林语堂根据自己失败的戒烟经历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并反驳了这一观点。(我想也许是林语堂自己是个大烟民的缘故吧) 该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林语堂在表述自己的观点之时往往是旁征博引,从中西两方面进行比较论述。比如在Americanvices 中林语堂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时间不同见解进行了比较。美国是依靠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繁荣的。与之配套的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系统高效率的社会分工。社会中一旦一道工序出现问题时就会引起社会经济的混乱。因此美国人十分强调效率,时间观念强。与之相比中国在这一方面来说随便得多。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人做客都要计划的做法简直就想把朋友亲人之间的亲密搞得跟铁板一样死板而毫无生趣。书中在涉及这一方面方面时往往都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主。其中有一段写到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挖隧道的不同,美国人往往在挖隧道之前要进行一系列勘探,力求两个施工队顺利准确在山体里会合。相比之下中国人说干就干,到最后两个负责一个项目的施工队挖出了两条隧道。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极具趣味性又不凡思想深度的读物,如果

润泽心灵 完善自我 ——读《读书的艺术》有感

润泽心灵完善自我 ——读《读书的艺术》有感 《读书的艺术》是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全文四千余字。第一次读这本书应是参加工作不久的那年夏天,辗转近二十年后依然摆放在案头,书本散发着微微熏黄的气息。 中国是一个重视读书的国家,古时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告诫,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向往。读书可以怡情养性,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读书可以积累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绪……最重要的是读书还可以“学而优则仕”,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因此,“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便已是见惯不怪了。现在有位名人也如是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便是离不开一个“苦”字。林老先生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因为“用锥刺股或用婢叫醒,无论做到什么程度,决不能使他得到什么益处。这种人已完全丧失了读书快乐的感觉。凡是有所成就的读书人,他们只知道爱好一本书,而不知其然的读下去。”所以,先生主张要读书,因为“是没有读书癖好的人,就时间和空间而言,简直是等于幽囚在周遭的环境里面。他的一生完全落于日常例行公事的囿禁中。他只有少数几个朋友或熟人接触谈天的机会,他只能看到眼前的景物,他没有逃出这所牢狱的法子。”但是当他拿起一本书时,他立刻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先生不但提倡要读书,而且主张要快乐地读书,他在《读书的艺术》里大谈其读书的乐趣,主张:“读书就是快乐,不快乐就不读书” 。“读书必须出于完全自动”,“最适宜的阅读方式就是须出于写意”,“随手拿过一本书,想读时,读一下子”,这才是真正的“读书的艺术”。 这些日子读书越来越感受到,读者与作者之间有心灵的场在。曾经迷惑思索的,若隐似现纠缠的,或一段生活后的顿悟,有一天翻到他或她的书页,不由地惊叹,天哪!她也曾经这样的困惑与感悟。一本书从春天读到秋天,到了秋天方才领悟到,也从生活中领悟到,她要说的善意与豁达。 “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 近日重读林语堂先生《读书的艺术》一文,真是好文章。他讲到: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 即使我走向中年的时候才有这样点滴的感悟,也心怀感激。而我点滴的顿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唐思恺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话题。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

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第一遍读《生活的艺术》或许我涉世未深,感悟谈不上,感触有一点。或许30 年后,40 年后还可以再读读它,那时候,是否会有更深的体会……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生活观后感,它给我们传授了快乐的秘诀。写一篇读后感,对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更加的有感触。下文是小编为你带来《生活的艺术》的读书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一细味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

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其思想就是无论何时,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快乐一天,决不辜负自己的任何时间,即使生病或老去,也要体验痛的快乐,直至我们洞悉了人生,以恬淡的心态,快乐的死去,总算自己没有白活,完美的结束生的旅程。 的确,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 可见,快乐无所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真的去体会,认真的去感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乐享生活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的权利。有儿女绕膝得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人生秋天的美丽,不该带着伤感去缅怀,不该带着不甘继续奋斗,到了这个季节,就美丽的享受一次。” 生活是什么?如何才能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有没有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感悟?在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以自身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即享受生活。对一般人而言,为了追逐梦想去努力工作,往往会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即追逐梦想会与享受生活存在冲突,但本书更多地是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要以快乐为原则,即“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感悟一:快乐生活是一种心境 荣华富贵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生活不分富贵贫贱;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工作之余,放飞心情,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这是一种快乐!空闲之余,多陪陪亲人、朋友,用心去倾听、交流,感受人生社会的千姿百态,

这也是一种快乐!对工作充满激情与热血,专注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充实地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还是一种快乐!当我们遭遇挫折,事业、感情不顺时,我们跌倒了爬起来,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从而成长,这也是一种快乐!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正能量,只不过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去感悟。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思考的事情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都会有巨大的差异。正所谓佛语“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们相信,以乐观积极的心境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给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感悟二:在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 社会在发展进步,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行走匆匆,穿梭于街头巷尾,为了生活而疲劳奔命。对很多打工一族来说,也许已经习惯了熬夜加班、外卖盒饭;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辈子,可能只够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在很多人眼里,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结果,一个目标,很多人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也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与价值。生活应当是快乐的,人们应当在生活中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不代表放纵自己,要有一个度。 感悟三:珍惜你最宝贵的财富,时间 在林语堂的文字里,生活不仅包含着喜悦和光明,还包含着一丝淡淡哀愁的阴影,生活快乐的阳光与忧愁的暗影相随,人生就是这样调和五味杂陈,待我们细细品味。林先生更多地将生命的悲剧性视为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2011年3月12日《生活的艺术—生活的享受》林语堂 江苏文艺出版社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许多不朽的篇章,这篇文章1937年出版于美国,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林先生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茶,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玩水,如何养花、蓄鸟、听雨、吟风等,并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抒发其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查感受,并提出自己的哲学理解。 林先生认为人的生活最终不过包括吃饭、睡觉、朋友间的离合、接风、饯行、植树、浇花等平凡的事情,所以哲学家们用深奥的字句来描写这类简单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掩概念的极端缺乏和模糊的技巧而已。本书以一种散文的哲学方式,简单而形象的解释了一些东西。因为本书分为十四个章节,内容比较繁杂,所以我选择我比较感兴趣的第九章生活的享受做一次读书笔记。 关于安卧眠床的意义,林先生认为在身体上是和外界隔绝而独隐,一个人睡在床上时,他的筋肉静息,血液的流动比较平顺,呼吸较为均匀,视觉、听觉和脉息神经也基本静息,造成一种身体上的静态,所以能使心思集中,不论对于概念或对于感觉都更加的纯粹。能真正的静下心来,考虑一些事情。还能静听自然和社会的声音。我认为在一个人独处时,我们可以掏出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拿出来进行品位琢磨。远离尘世的喧嚣,也许可以寻找真实的自我,可以享受自然或社会演奏的天籁之音。万物在一动一静中成长,一动一静相互协调,生生不息,做到动静有致,享受人生! 关于谈话,林先生认为,夜间是最宜于谈天的时候,白天总是缺乏夜间那种魔力。谈天的地点却可以随意,但要做一次真正的谈天,其必要条件是一间关上门的屋子,几个知己朋友,旁边没有我们所不愿意看见的人,那样我们才能悠闲地发表我们的意见。这种亲密的毫无顾忌的谈天,可以谈到出神的忘却身处何处,也不再想到身上穿什么衣服,谈言吐语,一举一动都是任性为主。许多的文学作品也是在谈话的过程中酝酿而生的,文化本身的进步,有赖于空闲的合理利用,谈话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交流。据我推想,现代社会的聊天虽然更为广阔,大家谈东谈西,但质量可能没有古时高,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加,我们每天都能听说各种各样的新的信息,

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 通过一学期“艺术概论”的学习,张老师对艺术学的课程内容以理论结合实际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全面介绍了艺术特征、艺术起源、艺术地位以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文化角度带领我们学员对五大艺术门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涉及中外古今许多著名艺术家与优秀艺术作品,内容丰富、例证详实,熔“知识性、理论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于一炉,有助于提高我们学员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相信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1、掌握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学好艺术概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与艺术密切相关,掌握这些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可以互相沟通,相得益彰。同时对加深对艺术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广泛涉猎各种艺术门类,获取丰富的艺术实证资料,以避免艺术理论的枯燥无味。艺术是一个十分繁复的领域,包括文学、绘画、

音乐、舞蹈、建筑、雕塑、工艺、戏剧、影视等,甚至包括今天刚兴起的网络艺术、游戏艺术。 3、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艺术概论的根本法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对人的实践行为的概括和指导。理论如果不联系实际,就是教条,不但无益甚至有害。艺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辟地理解专业课所讲授的内容,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艺术感悟力;反过来,较高的艺术感悟力对于提升我们的艺术理论水平,促进我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论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通过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我才真正对艺术有所了解。我选修艺术概论这门课主要是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 水平,结合所学专业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学习艺术概论心得体会 艺术概论是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体地说,艺术理论要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现象共有的普遍规律,主要是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这里需要明确两点:一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关系;二是艺术理论与部门艺术理论的关系。

读书心得体会《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4612926282.html,)/心得体会范文/读书心得体会《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许久便听闻林先生的盛名,只是多看的是他的零散*,并未细读过。只是看到网上一段书评,开篇是这样的:“林先生学贯中西,著述颇丰。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心,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他是文学家,是哲学家,是思想家,也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从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俯视生活,以平常之心体悟生活。” 细想来这话不错。林先生总是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在这本书中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他谦虚言,写——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这样一个清冽干脆的人,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只想表现自己的观点。他惶恐,怕目标定得太高,难以满足读者期望。字里行间却透着他自己的独到哲学论,不免引人赞叹。他见解独特,只是能

读懂他的人,才会对这一点表示默契,然后与他在精神上成为永久的朋友。 “我们之间的精神上的相通,即我所认为是惟一真实的相通方式――两个时代不同的人有着同样的思想,具有着同样的感觉,彼此之间完全了解。”这是多宝贵多真挚的快乐,只得一人赏的快乐。在他眼中,人类心性是相同的。在这个国家里能感动人的东西,自然也会感动他国的人。我看到这里时无比赞同。这里的共通一定有,但不是所有人都找得到。能溯源至此,探到此境界也同为所动的林先生,心性又是如何的可爱呢? 在林先生笔下,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是造成人类进步的两种动力。“人性好似泥土,由理想主义浇灌后即变成了柔软可塑的东西,但是使泥土凝结的还是泥土本身,不然我们早就蒸发而化气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种力,在一切人类活动里,个人的、社会的,或民族的,都互相牵制着,而真正的进步便是由这二种成分的适当混合而促成;所谓适当的混合就是将泥土保持着适宜的柔软可塑的状态,半湿半燥,恰到好处。” 的确,世事无极端,凡事无绝对。凡极端定会有失,凡绝对必会有漏。我这个半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想明白这些,如图找到了理想与梦想糅合之后的方向。林先生虽然整本书中尽言哲学,却如题一样讲的是生活的艺术。生活之中到处都是哲学,不是吗。“我们是属于这尘世的,而且和这尘世是一日不可离的……即使这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时间:2017-06-10 11:16:31 | 作者:师祺梦琳 我喜欢读书,书是这世间最美好的礼物。 书,唯一能让人在这浮躁的世上,静下心来享受美好时光。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我独爱在无人叨扰的午后,端上一杯茶,坐在阳台上,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阳光从头顶斜射而下,投下一片光晕,泛出五彩的光芒。伴着书中文字的起伏,我的心中满满的,得到了充足。阳光把我的轮廓晒成金黄,混合着这慵懒的时光,酿成记忆。 书是人们情感宣泄地。伤心难过之时读一本童话,感受世界之美好,心情自然畅快;取得成功骄傲之时不妨看一些名著,使自己更加自信,更有力量;遇到挫折时看一套励志书籍,使自己充满能量。对于喜爱阅读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享受。书好比世外桃源,它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影响人的思想与心态。读一本好书,使人终身受益。 书要符合主人性情,无论清新淡雅亦或幽默风趣,总能恰到好处。有人以现代人的心情,追求古雅之风;亦有人以中国人的眼光,品欧美小说……只要让主人爱不释手皆为恰到好处。现下颇有人独爱中西合璧,南北交汇,取天下之妙物为我所用。虽只是一鳞半爪,却能将奇思妙想汇集书中,唯美也。书为人而作,为人而品,为人所用,理应以人为本。如读书只为使自己看似满腹经纶,其实无所用;只为展示炫耀,书之变质也。便会成为自己的累赘和负担。本末倒置,何用之有? 书,使人足不出户便了解外界之事。若人在四壁之内与世隔绝,会使心情荒芜,呼吸凝重。若有一书在手,即使人容光焕发。即使居室嵌于城市楼林,被钢筋水泥和砖石包围,屋内一灯烛照,四望皆壁,不知昼夜更替又有何妨?书卷好比精神之食粮,为人填精神之饥饿。吾宁愿携一本,而隐于山林,享大自然之美,书之美,固美好。书中食物,虽是虚假,却能引发无限遐想,使我心驰八荒,神飞九天。 读书,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优秀散文:读书有感

优秀散文:读书有感 导读: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败坏,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

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 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 由此可见,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读的精。象亚克敦,他徒有万卷图书,而不会读,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其实他一本书也没有读完。 现在的我们,这种“有书等于没书”的现象是历历在目,也就是不会读书。就说语文课本,大家都认为没什么看头;这样一来,掌握的知识也相对于较为肤浅。因此更何况是其他书呢?我们读书提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面对现在激烈竞争的社会,更需要我们的善读。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梅列二实小颜艳晖 本书作者:张文质 内容简介: 这本书整合了张文质九场教育讲演的实录,是一本对教师、对教育工作者的宣传稿。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长期扎根民间,深入基层,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与成长,关注教育改革在中小学课堂的展开与困难。基于这种持续的田野考察和深切的草根情怀,张文质提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要观点。这既是针对当下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拨,也是返回教育本质的一种“心向往之”的努力。 读书笔记之一 1.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只是没有被我们自己意识到罢了。 2.我们总是以自己的偏见先入为主地看待他人和问题,也就总难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因此,要抛开"庸俗的辩证法",让学生直面文本,直面人生,形成自己的感悟体验与思想。 3.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你的命! 4.叶澜教授说,我们这二十多年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我们忽视了具体个人。5.康德说,不能把人当作手段,当作工具。 6.一个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学科素养。 7.写文章要有气吞万里的气势,要有舍我其谁的气概。 8.教师对叫不出名字的学生是既熟悉却又无法具体化。能轻松地叫出一个又一个具体学生的名字,说明学生都是真实的人。 9.一种强硬、粗暴、侵害、负面的师道尊严,使得孩子一开始就受了一种反教育的方式,他对和蔼、从容、温润、鼓励反而不适应了。他要强硬的,要粗暴的才感觉到更舒服,更适应,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10.读书是一种最高贵、最奢侈的生活。

读书笔记之二 1.学校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童年,而不是更高的分数,这样的学校才是好的学校,才是优质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 2.我们要有坚定地把孩子培养成有责任感、有独立意识、有判断力,同时生命又是非常阳光的那样的人的教育信仰。 3.思想都是在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中产生的。没有冲突碰撞,就没有思想。4.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几场读书报告会,开几场读书讲座。 5.人需要有梦想,尽管无法实现,甚至不切实际,但无妨去梦去想。梦想要超脱一些,离奇一些,天马行空一些,但就是不要太现实。 6.学校要有常设的教师论坛,促进思想的自由交流。 7.教师之间最理想的关系是"学术性交往与亲情性交往"。 8.正是因为彼此熟悉,这样的课堂大概也会更为自然、真诚一些吧。 读书笔记之三 1.我常常发现,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养;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鲁、卑俗,有时候这一切才是教育更为具体、尖锐的问题,但是它往往被各种任务、指标、困难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 2.我们帮助孩子获得知识,我们学习和孩子共同生活,也许只有在这样的一体感中,孩子们才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真挚的希望,这种希望不是外在的对他们的馈赠,而是,这就是共同生活的意义——我们彼此葆有希望,这样的信念是生活的动力也是价值所在。 3.不言而喻,教师要有一颗教育的心灵,敏感、细腻、坚强、执著、明确、美好,教师甚至“要比热爱自己的党派、教会更热爱自己的学生”,教育确实要以爱为底色。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摘抄 1、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 2、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 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 葬了三次了。 3、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4、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 的快乐。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 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 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 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 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 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读到这儿我非常感动。这位母亲为了家人的幸福,到别的地方当保姆;为了多拿报酬 生了重病也不说一声,直到晕过去。而我母亲呢?也为了工作而担忧,所以不爱别人打扰 她的工作。可我却一直烦她,因此刚想出的办法被我一搅和就忘了,因此工作、稿子常常 比别人晚那么两拍才交,也常常被老板批评。我真是太对不起妈妈了。 5、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 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 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 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6、尘世是惟一的天堂。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好的。它使我 们清醒,使我们悲哀,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诗意。它使我们能够坚定意志,去想办法过一 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它使我们心中感到平静。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7、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 自大狂症。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这 就是中国山水画中人物总被画得极渺小的理由。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3篇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3篇The art of life 编订:JinTai College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3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 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生活的特点展开说明,具 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 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2、篇章2:《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3、篇章3:《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生活观后感,它给我们传授了快 乐的秘诀。写一篇读后感,对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更加的有感触。下文是小泰为你带来《生活的艺术》的读书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章1:《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细味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 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 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 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生活这个词语,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也许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获得些什么,或者将自己紧紧地束缚于某些东西之中,亦或是过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烟雾缭绕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谛娓娓道来的人。在这本书中,林语堂从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写下一种艺术。 在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失败和成功,也许我们还在为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为一次小小的失败懊恼不堪。但是我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失败,什么才是成功呢?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不复存在。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被名利这些琐碎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名利这些虚浮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这些东西只不过让生命失去应有的价值,甚至让我们失去更多可贵的东西。林语堂传承着那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智慧。 看到“放弃”二字,很多人就蹙紧眉头。我们紧紧抓着一些东西,回首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所以有时候放弃是一

种智者的表现。对于许多人来说,放弃手中的钱财,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无疑是最艰难的抉择。可是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这些似乎看上去是让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却累了。放弃往往比占有会拥有更多。放下了羁绊和痛苦,才会有自由可言。“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先生这样说。亲近大自然,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品尝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 以前就很向往周游世界的旅行,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这样就是旅行。其实不然,“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去旅行,但是这才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不束缚自己,让自己的心更加自由。虽然很难到达这样的境界,但并不是一定要追求这样的效果,这也是林先生告诉我们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的理由吧。只要我们领悟这层意思,我们试着去靠

读书笔记《生活的艺术》林语堂

【读书笔记】《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中国的哲学家是睁着一只眼做梦的人,是一个用爱和讥评心 理来观察人生的人,是一个自私主义和仁爱的宽容心混合起来的 人,是一个有时从梦中醒来,有时又睡了过去,在梦中比在醒时 更觉得富有生气,因而在他清醒时的生活中也含着梦意的人。他 把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着,看透了他四周所发生的事物和他自 己的徒劳,而不过仅仅保留着充分的现实感去走完人生应走的道 路。因此,他并没有虚幻的憧憬,所以无所谓醒悟;他从来没有怀 着过度的奢望,所以无所谓失望。他的精神就是如此得了解放。 一个民族产生过几个大哲学家没什么稀罕,但一个民族能以 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那是难能可贵的。 在西方狂人太多了,只好把他们关在疯人院里;而在中国狂人 太罕有了,所以崇拜他们; 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自己。 一个人的想像力越大,就越不能得到满足。 一个理想中的终身伴侣的幻想会生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种力量若在缺乏想像和理想的人们便永远不会感觉。笼统地说 来,人类有时也被这种理想的力量引入歧途,有时则辅导上进;可 是人类终是完全靠这种想像力而进步的。

我们一生中总想把我们幼时的梦想说出来,但是,“有时还 没有找到我们所要说的话,我们已经死了。” 一般地讲起来,我们的生活是过于复杂了,我们的学问是太 严肃了,我们的哲学是太消沉了,我们的思想是大纷乱了。这种 种严肃和纷乱的复杂性,使现在的世界成为这么一个凄惨的世界。 说起来有点矛盾,简朴也就是思想深刻的标志和象征。在我 看来,在研究学问和写作上,简朴是最难实现的东西。欲求思想 明澈已经是一桩困难的事情,然而简朴更须从明澈中产生出来。 当一个作家在役使一个观念时,我们也可说那观念在役使他。这 里有一桩普通的事实可以证明:一个刚从大学里以优异的成绩毕 业出来的大学助教,他的讲辞总是深奥繁杂,极其难于理解,而 只有资格较老的教授们才能把他的思想单纯地用着简明易解的字 句表达出来。如果一个年轻的助教不用他自矜博学多才的语句来 讲解时,他确有出类拔萃而远大的前途的。由技术到简朴,由专 家到思想家,其间的过程,根本是一种知识的消化过程,我认为 是和新陈代谢的作用完全一样的。一个博学的学者,须把那专门 的知识消化了,并且和他的人生观察联系起来,才能够用平易简 明的语句把这专门知识贡献出来。 一个好的旅行家绝不知道他往哪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遭从 何处而来 寻求知识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而和旁人无关。只有如此,教 育方能成为一种快乐,并趋于积极。

生活的艺术 读后感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他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 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作者是一个讲究自我、懂得调剂和享受生活的人,我非常欣赏他的“自我”和“闲适”。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认为它更多的是在告诉人们在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我认为,林老先生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 自从读了《生活的艺术》,他的这种悠闲的情绪和中庸的精神就一直感染着我。的确,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到的一样:“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如果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烦忧;尊重生命,顺其自然,还自己一个自然的心灵,我们将生活得充实而快乐: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感到生命的愉悦,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奋斗的激情,从而

快乐……这,或许就是作者追求的“中庸”的和“闲适”的境界吧。如果我们能做到的话,何乐而不为呢? 感慨作者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颗体验到平常之美的心灵,作者也是生活的智者。作者可能是反感于社会政治争斗,或者是天生的超凡脱俗,他醉心于人生,成为一位美好的理想主义者。过去常常有人拿鲁迅和作者做为两种文人的代表,进行批判。的确他们是两类知识分子,鲁迅等人是社会现实参与派,作者则是逍遥自由派。他们都是关注现实和追求自由的,但其重心、方式又是不同。前一者他们是时代的潮儿,后者则是时代的旁观者,我喜欢鲁迅等人深刻、执著、硬骨头的精神,而他们心中却有着强烈的内心冲突和沉重的苦难感。但我更心仪作者一类人对生命,人生和人性的理解,那是即关注普通人民生苦乐,又能够在天地间自由翔飞,有着对生命和人生的大彻大悟。他们守静独、致虚极、挥真元,聚人类之学养,发民族之慧光,以独特的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着建设。知识分子的作用是言,他们的意见能不能赋于实践,取决的是当政者,劝而无用,只能做罢,或许生活还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态。于是作者这一类人有了自己灵魂的归宿,不管怎么说,我们给他们的只能是尊重。 《生活的艺术》一书既是一本教人如何享受生活的幸福手则,也是一本让人有所思的人生哲学小品集。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行云如水的文字,文中的内心境界,想必能让你体察到另一种人生的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