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

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
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

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

国泰民安,盛世昌达。全国投资收藏的热潮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家有藏品炫富,室无藏品不雅”的现代收藏价值观逐渐成为人们新的休闲生活理念。

观赏石作为大众藏品的一种新型类别,以其鲜明的文化个性,独特的审美情趣,深受现代收藏爱好者的青睐。一时间,在观赏石收藏的大潮里,人石躁动,逐流随波,赏石投资,炙手可热。好一派当下收藏的时尚景象。

也是这两年,观赏石的鉴赏,特别是一种承载人文元素,深化文化内涵,表达赏石意境的文化赏析方式,逐渐受到赏石人的重视。全国赏石组织、网站论坛就观赏石的文化鉴赏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并期待赏石活动通过文化的真正注入而提高赏石文化鉴赏水平,更好的为收藏与投资服务。

就此,笔者结合个人的赏石认知,就石文化中的鉴赏浅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观赏石文化鉴赏的意义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赏石则情意于石”

观赏石这个大自然的杰作,玩石人的宠儿,以其奇异之美,天籁之相,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散发出熠熠光辉。印证了那句“不朽的景、立体的画、无言的诗”的千古美誉。古往今来,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都与之接下了不解之缘。并用他们独有的赏析眼光与见解为观赏石的鉴赏注入了精彩的文化信息与内涵。至今我们还受益匪浅。

赏石鼻祖东晋陶渊明的“醉石”,引出“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梦乡”的醉卧诗来。唐代诗人白居易“借君片石意如何,置向庭中慰索石”的诗句令人感叹。而宋代的石痴米芾、大诗人苏轼、黄庭坚爱石成癖,留下了无数赏石诗文。其中有不少涉及赏石的美学观点,赏石的文化鉴赏形式,至今为后世袭用。米芾的“漏透瘦皱”,东坡的“石文而丑”之说,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延展了古代赏石文化的内涵与深度。当代大画家齐白石以石入画,以石入名,可赞可叹;国画大师张大千赏石如命,其书画斋房无处不石,让人敬仰;爱国老人沈筠儒的爱石诗“掇拾满屋后,安然伴石眠”,更是爱石一生的生动写照。

这些赏石佳话充分的说明了观赏石的鉴赏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缺少不了文化的注入。正因为这些文化的记忆,文化的信息,文化的符号给予了观赏石更多更深的人文内涵,使之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文化现象。这也就是我们当下用文化的方式去鉴赏观赏石的意义所在。

二观赏石文化鉴赏的作用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观赏石的文化鉴赏,简单的说来,就是人们对观赏石从感性的鉴别到理性的赏析活动,对其表现的物象用文学的眼光、绘画的理解、诗歌的语言,将其内涵充分表述出来,以期达到较为准确的诠释。

回顾一般的赏石活动,人们只是简单的对被赏对象进行一些肤浅的形象判断之后,就草率的命题完事。很少用科学的、文学的、艺术的眼光深入的去观察去赏析,以企求得最大程度的主题展现。从而浪费了应该运用而没有运用的文化赏析资源。这是十分可惜的想象。

用文化的赏析方法去鉴赏石头,(这里所指的是具有文化可赏性的观赏石),实际上是鉴赏者对石头进行初步了解后(也就是通过一般的感性观赏层面),再对其意境和内涵进行深入的发掘与创造(进入到理性的鉴赏层面)。而这种发掘与创造又跟鉴赏者的审美心理、文化素质、情绪张弛有着质的关联。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缺少文化修养,缺失艺术眼光,单薄知识储备的赏石者,能对观赏石有着比较准确的理解和精辟的解析。当然就更不可能达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阐述的“境界”三说的感悟高度。

要达到具有一定文化水准鉴赏的目的,我们就必须明确赏石的核心是对观赏石进行艺术欣赏,人文欣赏。就必须对观赏石包含的所有文化信息符号,进行深刻的分析,认真的拿捏。从而使我们在点化主题、情意表达、拓展意蕴、升华神韵时,更能有机的完美运用和把握。这就是运用多种文化鉴赏方法的作用。要应用好石文化的鉴赏方法,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学习文化,学习历史,深爱文化,深爱历史。从而得到利用文化的笔触去鉴赏的真谛。

三观赏石文化鉴赏的方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大不同。”

对任何事物的全面认识,都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的观察与了解之后,才能确定的。观赏石的文化鉴赏也不例外。特别是长江观赏石更是如此。

人们在进行赏石活动的时候,由于各自的文化素质高低,对观赏对象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差异,这是十分正常的。但是,人们往往把自己锁定在一个自认为感知如意的环境里而自我陶醉。却不愿从其他角度和另外层面去观察思索,更不愿接收别人对赏石的有益见解而孤芳自赏。这种互不交流,妄自尊大的赏石风气是我们推行文化鉴赏的障碍。

其实,我们的赏石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初级感知到高级鉴赏的一个递进过程。是由片面的局部的感受发展到多元的全局的理解过程。毛主席说过的“感觉到了的东西,只有理解了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它。”就是这个道理。

唐朝大画家阎立本对南朝张僧繇的一幅画,曾经三次感悟,由“徒有虚名”到“近代佳作”,再到“名下无虚土”。由此而“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这种再而三的解读,终得要领的鉴赏方式,不也正好说明我们需要在赏石的过程中,运用这种递进深化的文化鉴赏方法吗!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境界三说”,更是说明文化鉴赏多元结构的重要性。

我很赞同有人提出赏石分四阶段的读石观点。即一鉴别,二品读,三赏析,四挖掘。如果我们认真的做到这几点,而不是敷衍塞责。那么就能把观赏石的文化鉴赏有效化,深入化。

毋庸置疑,只有运用包括具有独立个性的多维读石方法去鉴定评赏。才能使你的认识境界达到理想的高度,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然王国。

四诗词歌赋与观赏石文化的鉴赏

“千岩万壑来几上,中有绝涧横天河。”

这是元代赵孟頫咏《水岱岳》石的名句。他把几案上的水石观赏放大到山川天地间;苏东坡在《壶中九华》咏石诗“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的佳句里,赋予了对大自然的深切之爱。“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是清代大文学家,诗人赏石家曹雪芹赏石画之作。诗人通过诗词语言的感染力,以咏叹奇石来抒发自己叛逆心境。如此总总,可以看见,诗词在赏石中起到强化情感作用的功能不可忽视。

当今赏石文化的兴起,离不开各种赏析文体的介入,其中诗歌散文的赏析形式更是越来越被运用在赏石的鉴赏中。全国各大网站论坛,赏石杂志刊物均出现了许多赏析诗文。《宝藏》《石道》、《赏石》、《石语》、《石友》等刊物都有一定的篇幅用其进行诗词鉴赏,这是可喜的。这极大的丰富了观赏石的可赏性,更大程度的提升了观赏石的文化内涵。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石语》副主编谢礼波先生给予了诗词赏石以极大热情。他对所赏之石认真品读,并为每石赋文一篇,配诗词或对联一首。至今数过五百篇,撰集成册。重庆巴南观赏石协会会长刘昌沛先生《一石一画一诗》的赏石形式,独具特色,这种集多种形式为一体的鉴赏方法,极大的丰富了赏石文化的内涵,在奇石界广为推崇,为我石界观赏石的文化鉴赏做出了榜样。

由此可见,这些个古代大书家大诗人及现今的赏石文人们,在很好的掌握和应用了诗词的解析功能后,通过诗人与顽石的对话,以情达意,以物尽兴,让赏石作品富含了更多的文人气质,使鉴赏者的赏石愉悦进入到一个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当今的各式文体,都是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丽遗产与珍宝。诗词歌赋可以通过对观赏石中的物象进行人为的情感描写,抒发个人的不同思绪,表达自己不同的心境,完成对被赏对象的独有情怀。使观赏石具备更加丰富的文化魅力,这就是我们提倡包括诗词歌赋在内的所有形式文化赏石的目的所在。

五长江观赏石与观赏石文化的鉴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江中上游及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清江、汉江)流域,观赏石资源极其丰富,品种繁多,尤以纹理图案石享誉石界。长江图案石有别于其它石种,朴实无华,清新淡雅。平面构图千姿百态,色泽明快秀丽端庄。形态饱满大小适度,达意传神内涵丰富。由此而深受奇石爱好者的喜爱。

而真正体现长江图案石特点的还是那些诗情画意般的意境,那些让文人骚客触石生情,文思滔滔抒发情感的文化色彩。长江图案石既有具象如真的山川气象的人文风情,又有抽象似梦的线条色快的斑驳陆离。它们既有内含丰富的神话典籍故事,也有汉赋唐诗宋词的深邃意蕴。这一切都能借喻赏石者的情感,又能承载爱石人的悲欢。于是,长江观赏石这一石种就成为了最能适应多种文化形式的鉴赏,较于其它石种更能表现丰富文化内涵且发扬光大的文化载体。

因此,这种利用多种文化形式对观赏石进行鉴赏的方法,也应是我们这代赏石人的不懈追求。也企使赏石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期待着长江观赏石的赏石文化特色在全国石界里独树一帜。

总的说来,在观赏石的赏石活动中运用诗词文体的这种文化鉴赏形式,在当今还没有形成一种较强的风气。大多数协会与网站论坛还没有认真的提倡,或者说还没有深入,不能不是一种遗憾。可喜的是,中国观赏石网、长江奇石网、华夏观赏石网等在近一年来做了不错的尝试,并为打造观赏石的文化气质(我们所说的文气),提升观赏石的文化鉴赏声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笔者是观赏石文化鉴赏的耕耘者,愿在当下石文化的饕餮大餐里作一沫味精,一片姜葱。使自己也使石界朋友体味赏石的快乐滋味!

观赏石的起源及发展

观赏石的起源及发展 什么是观赏石?顾名思义,观是观看面视、直观感觉,属于感官层面;赏是欣赏领会心灵感悟,属心智层面。由观到赏,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观赏石是大自然的杰作,富于变幻可以充分调动观赏者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观赏石是大自然的缩影,赏玩奇石是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一种意识表示。观赏石之美的是独特的,不能复制的,观赏石独具的天然艺术性使它立身于艺术品之上。观赏石源于中国,品位高雅,文化厚重,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奇葩。 观赏石的成因源于地壳不断发生的褶皱、扭曲、叠压、错层、断裂等地质运动,从而改变了岩石最初的赋存状态,在不同底层、地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反应下,在经过风化作用,从而使观赏石具有了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归属。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文明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创造的最古老、最辉煌灿烂的文明之一。中华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从广义的概念上讲是同步。我国已发现的距今4000年至10000年的新石器遗址有700多处,做过发掘有400处左右,经断代分期研究和C14测定,已经建立了史前文化的年代序列。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化起源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石文化起源的重要时期。 研究中国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国赏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了解中国赏石如何由自然之物变为文化之物?如何由物化的形象变成文化符号的?从而真正深入了解中国赏石对东方所形成的赏石观和审美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自然界存在最广,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赏石。可以这样讲,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过程和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人类对于奇石(赏石)审美意识产生的心理、生理和人们应用石的历史等方面来考虑。人类的审美意识是一个由各种心理形式交织成的意识系统。它包括了感觉、知觉、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过程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以及通过人类具有社会因素和其依赖的生物生理机制的组合、交叉、协调构成了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这种生理基础是我们祖先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并升华为一种“欣赏情感”。 观赏石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初期。距今7000年出土有石珠和简单加工的玉器;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红山文化层中,出土的琢形玉饰和猪龙,可说是观赏石的鼻祖。商周时代,曾一度出现过一定规模的石玩市场,据历史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时得旧宝石一万四千,佩玉有八万。 唐代(公元618-907年),由于经济繁荣,建筑业特别是庭院建筑的发展,相应促进了

浅谈石头文化的蕴意

浅谈石头文化的蕴意 郧县青曲中学正林 石头是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它做为一种文化,与人类文明和进步相伴随。人类从低级动物中解放出来恰恰是从石头开始的。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件工具就是石头,燧石取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在中华民族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繁衍生息,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传统文化,也留下了赏石的千古佳话。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特殊种类,石文化曾经几度灿烂辉煌,影响深远,她博大精深,与其它文化相辉映,共同筑造文化大厦,是文化艺苑中的一支奇葩。 石头,它能使人颐情养性、启迪心灵、涤尘净心。石头有灵,涵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石头有神,凝聚着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大诗人陆游说过:“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迄今赏石之风尤盛,这是世道繁荣昌盛、社会安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笔者曾经亲临过郧县青曲中学正林老师创建的汉江奇石赏石文化博物馆,看到他们利用汉江奇石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成绩卓著。得到许多专家的交口称赞。这说明人们喜爱的休闲文化已向纵深发展。 石头,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在数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中,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包括后期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直到现代文明,石头充当了人类的“摇篮”!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石头是文明的基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石头在人类文明

发展中,功不可没,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如食文化、衣文化、鞋文化、商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石文化等等,其中,“石文化”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传播最广泛。那形态各异、玲珑剔透、石纹奇特、色泽秀丽的石头,或设于案头茶几,或布置于庭院,或点缀于园林、城市,真是“花不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它最大的特点是:大自然绝不会造就两块完全相同的珍奇怪石,一经发现,它就是世界上“惟一”的一块,具有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收藏和审美价值,这是任何其他收藏品或商品所不及的。古人云“一城易得,一石难求”,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石头是大自然的杰作。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造就了一种奇特的文化形态,那就是“赏石文化”。赏石之风,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宋,并在唐宋年间传入日本、朝鲜等地,近代东南亚、南美和欧洲也开始盛行。3000年前,周穆王驾八骏之乘,登昆仑,在群卫之山攻,载玉万只而归。先时期,就有关于观赏石的记载,《尚书》中的《禹贡》,指出泰山的峡谷中产怪石,并将怪石列为贡品之一。到了汉代,就有了赏石文化的雏形,文人雅士将从山间或河滩中拾的一些奇异怪石和鹅卵石,置于庭院、摆于茶几,与同窗好友共同欣赏,人们称这些有观赏性的石头为雅石、供石和奇石,现代人称它为观赏石。唐宋时期,赏石藏石之风十分兴盛。著名诗人陆游、东坡,书法家黄庭坚等一大批文人收藏、观赏奇石,为之吟诗作赋。清代板桥酷爱奇石,称奇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美”。雪芹更是从石中引出名著《红楼梦》,亦称《石头记》。当今,赏石文化深深渗透到了现代人的生

观赏石历史

观赏石历史 一、观赏石历史 爱石、玩石、采石、藏石是我国的文化传统,长盛不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赏石艺术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古今一切用石头的行为及其理论,构成了我国石文化的基本内容。其实,人类最早与石结缘并非玩赏,而是在于实用、装饰和崇拜。早在原始社会,就称为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石头做成各种简单的工具、武器,营造穴居和生活器皿。后来,又逐渐把具有美丽色彩和质地的石块制成饰品。早在7000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造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赏石文化的序幕。人们将纹理细密,色彩鲜丽,形状奇绝的“美石”作为审美对象。在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从新石器时代就有许多文化遗存,如辽西的红山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杭州湾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大量的玉质、玛瑙质和水晶质的石制品,有的作为生产工具,有的用来作为佩戴的装饰品或殉葬的礼品。早在五六千年前,南京的原始先民就把雨花石作为装饰品和欣赏品。在鼓楼岗的北阴阳营氏族村落遗址中,就有出土陪葬。人们从石器的制作过程中获得雕刻技术的训练,孕育着雕刻的艺术才能和审美观念。中国雕刻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作为赏石文化的先导和前奏,雕刻艺术日趋成熟,出现了很多精美的石雕作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见的中国古代石雕作品,基本上从属于墓葬、宗教和建筑。汉代玉器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玉雕大致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中国赏石文化最初实为赏玉文化的衍生与发展,在东汉开始流行,到南朝时已达相当水平。 二、观赏石文化史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朦胧期: 中国战国时代的《尚书》中有一篇《禹贡》,专门记述各区域山川分布、交通、物产状况以及贡赋等级。内中指出泰山山谷中产怪石,并将怪石列为进贡物品之一。这说明先秦时代统治者对“怪石”就已产生浓厚兴趣,并有了一定数量的需求。有奇石,必然会出现石迷、石痴。古人“癖石者”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则属春秋时代《阙子》里面记述的这样一个亦庄亦谐的故事: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即梧宫之台。梧宫,齐国宫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县西北)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斋七日,端冕之衣,衅以特牲,革匮、缇巾十袭。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殊。”主人大怒,曰:“商贾之言,竖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弥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先秦时代,民间罕有收藏奇石者,癖石者被视作“愚人”,“燕石”等同粗陶器。“宋之愚人”是因燕石之美才精心收藏的。因此,当有人将石视作不值钱的商品,他便“大怒”,骂他们有小商人的势利眼,人匠般的粗顽心。宋之愚人,大可作为后世“石痴”们真正的祖师。燕石,燕山所产石。《山海经.北山经》:“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晋代郭璞《注》曰:“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可见,燕石是一种有着玉一般质地和五彩纹理的美石。 先秦时代,有关奇石的记载还是零星散见的,对奇石的描述也语焉不详,但先秦诸子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却为我国的赏石理论奠定了基础,我国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受儒、道思想影响较深的国家,赏石玩石的雅事流风绵绵,历久不衰,也和这种坚实的理论基础密不可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论诗,主张“温柔敦厚”;论文,主张“文持彬彬(质文兼备)”;论乐,主张“雅乐”,这些理论对后人赏石追求“造型雅致”观念的形成极为重要。此外,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学说,也使得“奇石是一种缩景艺术“有了理论依据。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崇尚自然,反对雕琢堆砌,反对矫揉造作,更是后世赏石家们最为推崇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对奇石的采治、养护等实践操作中。 秦汉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奇石的记载,还多局限于皇家宫苑和贵族园林。如秦始皇的阿房宫,西汉王朝的未央宫、上林苑,汉梁孝王的兔园(梁园)等,都用了大量的观赏性奇石加以点缀或堆砌假山。 值得注意的是,到魏晋南北时期,奇石从园囿中构筑假山的局限中脱颖而出,开始成为独立欣赏的对象。《南齐书.文惠太子传》介绍,文惠太子开拓园圃的同时,还在“楼观塔宇”中,“多聚奇石,妙极山水“。但这只是个别例子。 在南北朝之前,“奇石”收藏,还只能说是处于一个朦胧时期。如:被后世文人尊奉为赏石祖师陶渊明,也

观赏石种类

观赏石种类 篇一:各地观赏石欣赏大全 各地观赏石欣赏大全 泰山奇石 泰山石产于泰山山脉周边的溪流山谷,形成于25亿年以前,由地壳变动、自然风化而形成,是大自然的杰作。巍峨泰山,驰名中外,泰山奇石,弥足珍贵! 形成于太古代距今已25亿余年的泰山石是中国最早作为贡品的石种."泰山石敢当"制石古今遍布于中国的大江南北. 泰山奇石具有吉祥如意,富贵长寿,镇宅慑邪之寓意!又充满了古朴典雅,返璞归真之韵味!让人心怡神悦,爱不释手! "山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泰山奇石不仅在石文化中因内涵丰富而珍贵,亦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泰石多出泰山谷底。泰山峰高谷深,水流落差大,冲刷力猛,每到雨季山洪卷顽石滚滚而下,千万年来冲刷出无数卵石成岩,石质坚硬,卵石特别光洁滑润,晶莹明亮,石色铁青,纹理雪白,造型千姿百态,图案千变万化,有玩赏收藏价值的奇石所崇尚的形、纹、色、质、音,无不具备。 尤其纹理图案与石体本身在色泽上反差大,特别醒目,直观性强,有奇美、壮美、精美、粗犷美的不同特色,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悠悠五千年,泰山石融进几多百姓的憧憬、帝王的梦幻、神奇的传说。 泰山石,从来就是国泰民安的象征、安邦定国的基础、齐鲁文化

的精髓、华夏民族的根。人们笃信泰山是神山,泰山石是神石。立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是我国民间流传至今的镇灾压殃的习俗。 泰山以其壮丽的景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名列五岳之首。作为世界级的公园,绵延200多公里的泰山,承载着太多华夏儿女的深情。悠悠五千年,泰山融进几多百姓的憧憬、帝王的梦幻!自秦皇汉武泰山封禅对石顶礼膜拜后,东临大海,西依黄河,在平原上拔地而起,万里平川上的“擎天一柱”,就成为了炎黄子孙的根基。千百年来,“重如泰山、安如泰山、稳如泰山、泰山北斗”等典故词谚广泛流传。炎黄先民在泰山布灵石、焚柴草、行祭礼,是属原泰山神龙始的灵石崇拜。自秦始皇登临泰岱立石颂德,其后历朝天子,封禅而置石者,代不乏人。千百年来,上至天子权贵,下到乡民游子,他们立泰山石行封禅大典,压泰山石乞子求福,供泰山石膜拜神灵,取泰山石为基作台,以泰山石镇斋镇馆等,于是乎逐渐将对泰山的崇拜信仰与泰山的赏石文化自然融合起来。泰山所特有的地址资源—泰山石(奇石)更受到了社会各界、国内外友人的广泛珍爱和收藏。 虎踞钟山 龙马精神 鹰击长空 龙飞凤舞 泰山圣母 势如破竹

全国各地观赏石大全详解收藏及保养

(一)全国各地观赏石详解 大全 北京观赏石: 1、金海石 金海石,产于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下游一带的峡谷河床中。该石属卵石类图纹石,质地坚硬,形体完美,成浑圆和各种形状,色彩艳丽,多呈黄褐或浅红等色,纹理丰富,构成的画面生动、独特,格调高雅,清新明快。 金海石的原岩是十几亿年前的石英砂岩类岩石,在远古时代受火山岩浆中含铁、猛矿液侵染、渗透而使高价铁和低价铁间隔分布,经漫长的风化而碎落江河,被不断翻滚运移、水冲磨砺形成褐黄色、暗红色、黑褐色、墨色、红紫色等色彩丰富的卵石。其褐黄色、暗红色多数呈现群峦叠翠的山峰、谷崖、湖浪等。黑褐色、黑色的纹理则有古柏、山川草花、森林湖泊、人物动物等。 金海石纹理纵横交错,变化万千,多呈山峦叠嶂或水浪汹涌等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卷,但也不乏风拂秋草、天鹅顾影等清幽寂静的图案。画面浓淡相宜、虚实相生、疏密得体,纹理清晰细腻,布局参差极富变化。金海卵石多需进行打磨抛光,才能显现出美丽的纹理。 金海石因产于金海湖一带而得名。另外也有叫独勒石的,因在独勒河也曾经采过这种石头。 2、轩辕石

轩辕石,又名北辰石,产于北京市平谷区东北燕山南麓的丘陵地带。该石质地坚密,纯正细腻,含铁量高,坚硬如铁;多呈浅灰微绿、灰赭色调,古色古香;通体遍布小龟裂纹,呈凹凸不平的"鳄鱼皮"状结构;外表古朴雄奇、浑厚沉稳,质素纯净,石体有形态各异的众多沟裂洞窍;造型变幻多端,巍峨雄浑,有的状如山峦,群峰峻拔,重峦叠嶂,突兀险峻,有的形似高原,台高壑深,古堡楼阁,雄浑凝重,还有的象各种动物,灵动活泼。轩辕石兼具瘦、皱、漏、透于一体,朴掘成趣,大者可臵于园林庭院,小者可臵于文房几案,自然成景,其状如山峦者也是制作山石盆景的佳石。此石最初发现于庙山,因山上有座轩辕庙,故名轩辕石。 轩辕石为硅质灰岩,肌理缜密,原岩在风化破裂后,孕育于红粘土中,经水浸溶蚀后多皴皱沟壑、孔洞纵横,因含铁成分高,裸露的岩石表面有黑色豆状小突起的铁质凝聚体。轩辕石外表古朴,色如铁锈,石形奇特,体态玲珑;肖形状景,状物类形,皆神韵动人。轩辕石一般都在岩石、土石缝中,需揭土才能挖得。 3、燕山石 燕山石,产于北京市房山区燕山。该石主要是指产于燕山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类奇石,如云纹石、虎皮石、燕石卵等,其中以云纹石、虎皮石更具特色,亦较为常见。 云纹石,也称折带石,呈灰黄色或灰白色,石肌颇多皱折,脉络纹理凹凸参差,如行云流水,或成云层,或成壁画,色调逼真,造型古朴凝重,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尤其适宜作盆景。云纹石的原岩为灰岩或白云质灰岩,且分层性较好,在地质构造变动过程中,表面薄层岩石受挤压而褶皱变形,

观赏石宝玉石协会20xx年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计划

观赏石宝玉石协会20XX年工作总结及 20XX年工作计划 观赏石宝玉石协会20XX年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计划 一、20XX年工作总结 内观宝石协在弘扬宣传观赏石文化,引导、规范奇石市场,挖掘、保护观赏石资源,发展各盟市观赏石宝玉石协会队伍做了大量工作。 (一) 逐步健全组织,与各盟市协会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推动内蒙古地区的赏石文化事业产业健康发展 1.加强赏石文化事业宣传、引导。 (1)编印了《内蒙古赏石报》6期,并分发各地,到现在已累计出版18期。 (2)办好《内蒙古观赏石宝玉石网站》(努力提高网站的质量和水平。 (3)协作内蒙古电视台办好《石藏天下》电视栏目。由中石协做顾问,内石协协作,内蒙古电视台播出《石藏天下》 20期,累计30期。 (4)组织编写《宝玉石科普知识》书籍,预计年底出版。 (5)积极参与和支持《阿拉善奇石》创刊。 (6)内观宝石协主办、巴彦淖尔市观赏石珠宝玉石协会承办《藏

鉴》5期,元重举会长被聘为总顾问,为《西部资源》提供赏石稿件。 2、重视基层组织建设。 (1)在指导成立乌兰浩特市成立观赏石协会、白云鄂博区奇石协会、乌拉特后旗奇石协会等基础上,今年又指导成立了包头市、巴彦淖尔市观赏石珠宝玉石协会等。 (2)在乌海市九华集团建立了内蒙古观赏石宝玉石协会活动基地。 (3)与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在呼和浩特市百世珍一和鉴定中心,拟成立珠宝玉石基础知识培训中心,筹备建立宝玉石专业委员会。 (二)团结全区石友,支持帮助各地举办石展,开展赏石活动。 1、协助开展全国赏石日系列活动 按照中石协发[2013]010号《关于开展20XX年全国赏石日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区内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8月30日赏石系列活动,主要有: (1)20XX年8月5日到8月8日包头市白云鄂博区开展白云鄂博国际赏石文化节。期间有奇石精品展、高峰论坛、鉴赏科普讲座及摄影作品展、书画笔会等,特别庆贺的是千石聚福世界记录申报鉴定成功。 (2)8月30日包头市举行包头市观赏石宝玉石成立大会,并在8月25日到9月5日举办首届赏石文化博览会,期间有开幕式、奇石

奇石鉴赏知识

(转载) 意境美是盆景艺术的最高境界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贵在求其神韵。 松有高矮曲直,贵求其劲; 柏有怪奇枯荣,贵求其拙; 垂树贵求其柔情,悬树贵求其险奇, 花树贵求其艳丽,果树贵求其殷实, 春树贵求其生机,夏树贵求其繁茂, 秋树贵求其红叶,冬树贵求其寒姿。 凡树知其精神实质,才有神韵可求。 中正之势:四平八稳、不倚不斜; 平和之势:细雨和风、波澜不惊; 兴旺之势:生机勃勃、青春煥发; 迎客之势:躬身长揖、彬彬有礼; 清逸之势:翩翩君子、秀色可餐; 突兀之势:如佛顶山之顶佛、云扶石之扶云; 垂泻之势: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 雄劲之势:飞鹏扑虎、虬龙翻江; 雄奇之势:呑天化地、震撼苍穹; 奇险之势:危楼百尺、高峰坠石; 奇逸之势:清高飘逸、超尘脱俗; 奇崛之势:老干虬枝、盘根错节; 顺势:浮萍顺水、随波逐流; 逆势:云山倒卷、倒挂金钩; 奔越之势:扬鞭催马、险渡关山。 中正之势:四平八稳、不倚不斜; 平和之势:细雨和风、波澜不惊; 兴旺之势:生机勃勃、青春煥发; 迎客之势:躬身长揖、彬彬有礼; 清逸之势:翩翩君子、秀色可餐;

奇石鉴赏知识 在芸芸众多的奇石世界里,赏评奇石的优劣,并无法定标准,一般凭自身的文化素养、艺术积累来明断每块奇石的优劣,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积累,是长时间的、多方面的;奇石自身具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加之人们平时的文化、艺术的积累,便能达到天人合一、石人合一,赏石水平提高了,便达到了以石怡情,赏石养性之目的。掌握赏石之道,赏石之法,必须要拓宽自已赏石的知识面,不仅要学习古人的赏石方法和理论,还要向现代人学习,学习美学知识,学习书法、绘画、摄影中的线条、构图、用光等理论基础知识,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带着这些艺术理论,对奇石进行赏评,尤其是书画摄影艺术与奇石艺术,可谓姊妹艺术,有很多相通相似之处,一言以蔽之,整体素质提高了,赏石水平也就上去了。 赏评奇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质: 石质指构成石品的矿物成份,多以石英质、玉质为上品。一般是以硬度来判断石质优劣的,石品的密度越大,硬度越高,观赏石的硬度一般为4至8摩氏度为较好。质地纯正,无其它杂质,表面光滑、细腻的奇石有一种秀丽美;有的石质松、软、疏,表层粗糙,无光泽,具有一种粗犷美。光滑细腻、质地纯净、硬度高、光润透明者为上等,结构松软、陈杂、表层粗糙、灰暗、硬度低者次之。纹:指石品上的圆、点、线、面及块状等所构成的规则与不规则、流畅或呆滞的纹路图案或形状。奇石上的花纹分凹、凸纹,平、斜纹,点、线纹,粗、细纹,面、块纹;纹又分单、双色、混合色纹,凡线条节奏明快、富有韵律、变化无穷、妙趣横生者,都可谓精品石。 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于一体者为上乘,混合色、双色、单色次之。色为意生,意为色存,色、形、意完美统一,可谓奇石之精品也。 象:指奇石上的抽象或具象的图案和物像。有的清晰,以流畅的线条表现出了山水之美;有的雄浑,以大面积的色块构成人物、动物等图象。无论什么形式,均生动活泼地表现了自然界的万千物像。 意:指奇石的造型或图案所含的意境,有的意境深远,给人以遐想;有的明晰,给人以直率;有的博大,给人以开阔;有的含蓄,给人以思维;有的奇谲,给人以启迪。不同的意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悟。 形:石形,是大自然造化而形成的天然的外在形状,有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等,总之,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有的形体具象,有的形体抽象,有的形神兼备,具象者奇巧逼真、活龙活现,抽象者变化万千,耐人寻味。石头的形状尽量要完整,观赏面没有较深的裂痕和纹路,或者不影响观赏。从整个石形外观上看,圆的造型,能给人一种圆润、光滑之感;正三角造型,能给人一种对称、均衡、平

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

浅谈观赏石的文化鉴赏 国泰民安,盛世昌达。全国投资收藏的热潮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家有藏品炫富,室无藏品不雅”的现代收藏价值观逐渐成为人们新的休闲生活理念。 观赏石作为大众藏品的一种新型类别,以其鲜明的文化个性,独特的审美情趣,深受现代收藏爱好者的青睐。一时间,在观赏石收藏的大潮里,人石躁动,逐流随波,赏石投资,炙手可热。好一派当下收藏的时尚景象。 也是这两年,观赏石的鉴赏,特别是一种承载人文元素,深化文化内涵,表达赏石意境的文化赏析方式,逐渐受到赏石人的重视。全国赏石组织、网站论坛就观赏石的文化鉴赏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并期待赏石活动通过文化的真正注入而提高赏石文化鉴赏水平,更好的为收藏与投资服务。 就此,笔者结合个人的赏石认知,就石文化中的鉴赏浅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观赏石文化鉴赏的意义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赏石则情意于石” 观赏石这个大自然的杰作,玩石人的宠儿,以其奇异之美,天籁之相,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散发出熠熠光辉。印证了那句“不朽的景、立体的画、无言的诗”的千古美誉。古往今来,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都与之接下了不解之缘。并用他们独有的赏析眼光与见解为观赏石的鉴赏注入了精彩的文化信息与内涵。至今我们还受益匪浅。 赏石鼻祖东晋陶渊明的“醉石”,引出“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梦乡”的醉卧诗来。唐代诗人白居易“借君片石意如何,置向庭中慰索石”的诗句令人感叹。而宋代的石痴米芾、大诗人苏轼、黄庭坚爱石成癖,留下了无数赏石诗文。其中有不少涉及赏石的美学观点,赏石的文化鉴赏形式,至今为后世袭用。米芾的“漏透瘦皱”,东坡的“石文而丑”之说,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延展了古代赏石文化的内涵与深度。当代大画家齐白石以石入画,以石入名,可赞可叹;国画大师张大千赏石如命,其书画斋房无处不石,让人敬仰;爱国老人沈筠儒的爱石诗“掇拾满屋后,安然伴石眠”,更是爱石一生的生动写照。 这些赏石佳话充分的说明了观赏石的鉴赏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缺少不了文化的注入。正因为这些文化的记忆,文化的信息,文化的符号给予了观赏石更多更深的人文内涵,使之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文化现象。这也就是我们当下用文化的方式去鉴赏观赏石的意义所在。 二观赏石文化鉴赏的作用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观赏石的文化鉴赏,简单的说来,就是人们对观赏石从感性的鉴别到理性的赏析活动,对其表现的物象用文学的眼光、绘画的理解、诗歌的语言,将其内涵充分表述出来,以期达到较为准确的诠释。

观赏石的鉴定及标准

奇石鉴定及标准:1、奇石本体识真 奇石收藏如今巳成为时尚,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尤其是原生态奇石,精品越来越少。在讲究经济利益的今天,有的人金钱至上,看到市场有利可图,就大肆造假,牟取暴利。有的专搞覌赏石加工,冒充天然奇石、玩石新手一时分辨不出真伪,容昜上当受骗。其实作为天然奇石,不可能十全十美,很多人为艺术品都很难达到十全十美,何况天然奇石?可是加工者为金钱所驱使,非要把它变成十全十美,可惜!往住将一块很不错的天然石给毁坏了。 谈貭地鉴别: 貭地是指奇石的石质要内质坚硬,外皮或光洁细润,或晶莹剔透,或粗犷古朴,貭感要好。貭地的主要内涵是貭量,以表面细腻不粗糙且无裂缝者为最美。奇石的石质根据成因分火山岩貭、沉积岩质、变质岩质、陨石貭、风成貭、水冲貭等。根据成分分硅质、石灰貭、泥貭等。石貭包括硬度、密度、韧度、貭感、光泽、润度等因素。其中,硬度是决定石貭优劣的关键。 硬度是指矿物抵抗某种外来机械作用、特别是刻划作用的能力,硬度测试有绝对硬度和相对硬度之分。绝对硬度需要精密仪器来检测。奇石的硬度不需太精确,相对硬度通常采用摩氏硬度来测定。摩氏硬度标准分为十个等级,即以十种矿物来代表不同硬度,即:滑石、石膏、方解石、莹石、磷灰石、长石、 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奇石应该有适当硬度,石貭过软,容昜脆碎、风化,貭地疏忪多孔,给人一种糟朽的感覚,石质过硬也有缺点,硬度过高往往导致情调欠缺、难以达到百看不厌的境地。所以,奇石的摩氏硬度至少应当在4以上,硬度适当,就有了一种重量感,凝结度也高、显得细腻坚挺,光泽感也要强。例如玛瑙的硬度在7左石,密度适中,韧度高,不昜碎裂,貭感、光泽都不错,而且还有一定润度,手感极佳。为此玛瑙可以形成雨花石、风棱石、沙漠漆等。而石灰貭的灵璧石,有一定硅化,使其石貭变得非常优越,摩氏硬度大致在6左右,石质致密均匀,有分量感与温润感。碳酸盐类奇石的质地在自然界中容昜风化,为造型石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天然条件,如太湖石、灵璧石都属此类。和田玉、翡翠摩氏硬度一般是6.5至7,致密而温润,韧度极佳、是世界上最佳的石质。而一些时代相对年轻的岩石,如新生代的泥貭岩、页岩等,摩氏硬度都低于4,而且结构稀疏,容昜破碎,很难形成高档观赏石。 对于卵石来讲,也是如此。有些卵石的石质含有玛瑙,坚硬致密,光洁可爱:而大多数卵石,石灰岩、沙岩、变质岩,石质比较粗糙,也很难形成为高档漂 亮的观赏石。

观赏石鉴赏

观赏石鉴赏结课论文题目浅谈天宫雕琢——造型石 系别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 年 5 月29 日

浅谈天宫雕琢——造型石 摘要:人类生存在地球家园,石头和我们息息相关。石头筑就了锦绣大地,凝聚了山川灵气,奉献出金玉宝藏,养育着万物生灵。千孔通灵——太湖石(一)太湖石简介太湖石久负盛名,有“千古名石”之盛誉。太湖石是以造型而取胜,最能体现“瘦、透、皱、漏”传统审美特色。(二)太湖石的形成(三)历史记载而画圣米芾,根据太湖石具体特点,提出了“瘦、透、皱、漏”赏石法。目前,太湖石有“六大置石”之说,其中五块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 钟声玉质——灵璧石(一)天下第一石被国内外石艺界誉为"天下第一石"。灵璧石的石体(形、质等已另有专文论述)融透、漏、瘦、皱、伛、悬、蟠、色,以及音韵之美等诸多美学要素,既包容米芾“四字诀”,亦有为灵璧石自身所独具,诸美毕臻,美轮美奂,无愧“天下第一石”之美称。灵璧石,因产于安徽省灵璧县境内而得名。灵璧石自古就有“声如青铜色如玉”之说,更有“天下第一石”之盛誉。(二)历史渊源又经漫长的地质年代水冲溶蚀,逐渐形成“透、漏“之状”。岩石的节理劈裂,风化修削成了“瘦”。而不同岩性组合的同生变形构造及小褶皱的表现的差异风化又构成了“皱”。这是现代地学科技工作者对“瘦、透、皱、漏”的追述。由此可以看出“瘦、透、皱、漏”赏石标准有它的科学道理,这在千年前提出来实属不易。形态剔透玲珑,惮奇尽怪,肖形状景,沉奇伟岸。清朝乾隆皇帝称灵璧石为“天下第一石”。一是无论大小,天然成型,千姿百态,并具备了“皱、瘦、漏、透”诸要件,意境悠远;二是灵璧石的肌肤往往巉岩嶙峋、沟壑交错,粗犷雄浑、气韵苍古,纹理十分丰富,韵味十足。四是“玉振金声”的音质,轻击微扣,都可发出琤琮之声,余韵悠长。灵璧石一般均在6—7度,保存性高于它石,肌理缜密,质素纯净,坚固稳实,有分量感和温润感。其坚贞之特质,为供石之最。灵璧石之奇妙者在于造型奇巧,体态夭矫,肖形状物,妙趣天成。灵璧石肤,(山免)岩嶙峋,沟壑交错,窦穴参差,粗犷雄浑,气韵苍古,具有历史沧桑之风霜美。盖“八音”之涵义是取佛典上的“八音”名数。灵璧,灵璧! 凌厉瘦雅——英石(一)英石的开采和玩赏(宋、杜绾《云林石谱》);以书画两绝而闻名于世的北宋米芾(字元璋)是十一世纪中叶中国最有名的藏石、赏石大家, 曾贬任浛洸(现英德市浛洸镇)尉,他不仅因爱石成癖,对石下拜而被国人称为“米癫”,而且在相石方面,还创立了一套理论原则,即长期为后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皱”四字诀。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 四大园林名石之首珠光宝气——大化石 前言:人类生存在地球家园,石头和我们息息相关。石头筑就了锦绣大地,凝聚了山川灵气,奉献出金玉宝藏,养育着万物生灵。而观赏石是经过漫长地质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质遗存(或物)。它集丰富的科学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珍奇的美学特性于一身,具有很高的鉴赏收藏价值。造型石是观赏石家族中的最为重要的品种,那么怎样玩转造型石呢?我们要知道造型石有哪些特点,下面是几种常见的造型石。 一、千孔通灵——太湖石 (一)太湖石简介 太湖石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石之一。太湖石久负盛名,有“千古名石”之盛誉。太湖石因产于太湖而得名,主要产地在太湖周边的禹期山、鼋山、洞庭山等处。 太湖石的色彩比较单调,以灰白色居多,少有黑青色和微青色。太湖石是以造型而取胜,最能体现“瘦、透、皱、漏”传统审美特色。 太湖石有水石、旱石之分,两者相比以水石为佳。水石经波涛长期冲击溶蚀,四面玲珑,给人以嶙绚,俏丽之感,是太湖石的上品。山上采出的为旱石,旱石往往枯而不润,棱角分明,难见宛转之美,为太湖石的下品。 (二)太湖石的形成

浅谈石头文化的蕴意

浅谈石头文化的蕴意 郧县青曲中学杨正林 石头是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它做为一种文化,与人类文明和进步相伴随。人类从低级动物中解放出来恰恰是从石头开始的。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件工具就是石头,燧石取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在中华民族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繁衍生息,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传统文化,也留下了赏石的千古佳话。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特殊种类,石文化曾经几度灿烂辉煌,影响深远,她博大精深,与其它文化相辉映,共同筑造东方文化大厦,是文化艺苑中的一支奇葩。 石头,它能使人颐情养性、启迪心灵、涤尘净心。石头有灵,涵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石头有神,凝聚着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大诗人陆游说过:“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迄今赏石之风尤盛,这是世道繁荣昌盛、社会安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笔者曾经亲临过郧县青曲中学杨正林老师创建的汉江奇石赏石文化博物馆,看到他们利用汉江奇石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成绩卓著。得到许多专家的交口称赞。这说明人们喜爱的休闲文化已向纵深发展。 石头,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在数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中,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包括后期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直到现代文明,石头充当了人类的“摇篮”!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石头是文明的基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石头在人类文明

发展中,功不可没,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如食文化、衣文化、鞋文化、商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石文化等等,其中,“石文化”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传播最广泛。那形态各异、玲珑剔透、石纹奇特、色泽秀丽的石头,或陈设于案头茶几,或布置于庭院,或点缀于园林、城市,真是“花不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它最大的特点是:大自然绝不会造就两块完全相同的珍奇怪石,一经发现,它就是世界上“惟一”的一块,具有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收藏和审美价值,这是任何其他收藏品或商品所不及的。古人云“一城易得,一石难求”,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石头是大自然的杰作。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造就了一种奇特的文化形态,那就是“赏石文化”。赏石之风,始于商周,盛于秦汉唐宋,并在唐宋年间传入日本、朝鲜等地,近代东南亚、南美和欧洲也开始盛行。3000年前,周穆王驾八骏之乘,登昆仑,在群卫之山攻,载玉万只而归。先秦时期,就有关于观赏石的记载,《尚书》中的《禹贡》,指出泰山的峡谷中产怪石,并将怪石列为贡品之一。到了汉代,就有了赏石文化的雏形,文人雅士将从山间或河滩中拾的一些奇异怪石和鹅卵石,置于庭院、摆于茶几,与同窗好友共同欣赏,人们称这些有观赏性的石头为雅石、供石和奇石,现代人称它为观赏石。唐宋时期,赏石藏石之风十分兴盛。著名诗人陆游、苏东坡,书法家黄庭坚等一大批文人收藏、观赏奇石,为之吟诗作赋。清代郑板桥酷爱奇石,称奇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美”。曹雪芹更是从石中引出名著《红楼梦》,亦称《石头记》。当今,赏石文化深深渗透

观赏石的艺术鉴赏与收藏

观赏石的艺术鉴赏与收藏 一、概述 1、观赏石作为自然欣赏、艺术鉴赏及收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昧和爱好,古人曰: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观赏石是大自然赐给人们的珍贵艺术品。 2、观赏石它可以巨大、巍伟状观。如湖南武陵源由砂岩构成天下第一奇山,气势雄伟群峰壁立,似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云南路南石林由碳酸盐岩岩溶地貌组成奇峰异石,千姿百态,石簇擎天。山东泰山巍峨挺拔,为五岳之长五岳独尊,花岗岩、变质岩组成了它的基体。安徽黄山花岗岩体雄伟秀丽,峰恋奇妙,景色万千。四川九寨沟碳酸盐沟谷纵横,洁白如玉。石构筑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灵气,石装点了苏州园林的秀丽。 3、观赏石亦可很小、袖珍,尤如掌中山河、案上乾坤、庭院神韵,观赏石淘冶情操丰富了人们的文化艺术情趣,它把大自然的美融进了人们的心田。五彩缤纷的南京六合雨花石,冰晶似玉的东海水晶,晶莹剔透的睛隆萤石晶簇,鸟黑亮铮的个旧锡石,血红闪亮的贵州辰砂晶簇,天然双影效应的广西乐业冰洲石群,汇集了漏、瘦、透、皱、丑、秀、奇、险、幽为一体的太湖石、灵壁石,天公巧琢精美无比。 4、观赏石属广义名称但十分确切,有的也亦称为奇石、雅

石、玩石、艺石。观赏石具体可细分为景观石、象形石、抽象石、纹理石、图案石、文字石、色彩石、纪念石、文房石、假山石、盆景石、卵石,矿物晶体、晶簇、晶洞、结核石、鲕状石、豆状石、肾状石、钟乳状石,经历了高温熔融形态各异的天外来客陨石,各地质时代岩层中保存完整的各门、类、种、属动物、植物、藻类化石,还有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各种人体、动物结石,江、河、湖、海中由文石、硅质、磷质、矿物构成色泽艳丽的珠、螺、蚌、珊瑚。 5、千金易得、一石难求,表明要获得一件精品观赏石是十分不易之事,但有时千里寻觅无踪影却近在只尺,表明要获得一件精品观赏石又存在隅然性,有收藏必然有市场,观赏石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新的产业开始步入国际、国内市场,进入千家万户。 6、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组成,地壳平均厚度20Km,约占地球半径三百分之一,地壳可分为陆壳、洋壳,陆壳厚度约30Km,包含玄武质岩层、花岗质岩层、沉积岩盖层三部分,在不同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不同矿物、岩石类别的观赏石。 7、在漫长的地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各种类别观赏石。地球深部经历了岩浆分异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同化混染作用,形成了不同矿物系列的岩浆岩。母岩经过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形成各类沉积岩,沉积岩占地

智慧树知到 《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燮,一生有三爱:爱竹、爱兰、爱石,他常以此寄托自己耿直的个性,因爱而画,由画而咏,诗画中“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 ”的品格情操成了郑板桥理想、精神、人格的艺术化身,体现了他的执着追求。 A:廉 B:烈 C:刚 D:骨 答案: 骨 2、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海上仙山的追求对园林中影响很大,由于海市蜃楼的神秘莫测,致使海上仙山被定为一个理想的仙境,并在园林中予以追求,通过堆山叠石假山、再现海上仙山。逐步形成“ ”的布局手法,并历代相沿成习,成为我国传统园林特色。现存园林如北海公园、圆明园等,依然沿用这一手法。 A:一池一山 B:一池二山 C:一池三山 D:一池多山 答案: 一池三山 3、元郝经有诗曰:“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描述的是宋徽宗因石误国。历史上有名的“ ”就是玩物丧志。 A:生辰纲 B:花石纲 C:玉石纲 D:丝绢纲 答案: 花石纲

4、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的第一部奇石文章,作者是白居易。 A:雨花石记 B:太湖石记 C:灵岩石记 D:大理石记 答案: 太湖石记 5、奇石这一名称在我国古代就有,主要指太湖石“以为玩好也”,表示出具有“ ”的含义。 A:稀有、罕见、奇特 B:瘦、漏、透、皱 C:假山叠石 D:奇特、怪异 答案: 奇特、怪异 第二章 1、我们根据奇石的玩赏因素、成因、产地背景、形态特征等不同,将奇石分为1)形态石、2)纹理石、3)质色石、4)矿物晶体、5)古生物化石、6)宝石、7)玉石、8)、9)特异石、10)工艺石十大类。 A:文房石 B:砚石 C:印章石 D:把玩石 答案: 文房石 2、玉石指自然界中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细腻、坚韧耐磨、色泽洁润,以致密块状产出的透明或不透明状的矿物或岩石的总称。我国古代的四大名玉指。 A:岫岩玉、翡翠、孔雀石、和田玉

观赏石分类与鉴赏

观赏石分类与鉴赏 摘要:观赏石,又称石玩、雅石、奇石等,是指天然形成的具有观赏、玩味、陈列和收藏价值的各种石体。他们以奇特的形状、艳丽的色泽、漂亮的花纹或细腻的质地等特点而倍受人们的青睐。 关键字:观赏石特点分类鉴赏 正文: 中国的石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而观赏石一直以其观赏价值、装饰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整个石文化中表现的光鲜亮丽,尤为突出。其体积大至广场石,庭院石,小到掌中石。观赏石的特点,简单说来要具有形态美、色彩美和神韵美。具体符合做观赏石者,其主要特点有:天然性,区域性,稀罕性、奇特性、艺术性、科学性、可采性和可玩性以及商品性。 对于观赏石的分类,袁奎荣教授在《中国观赏石》一书中,根据石质品产出背景、形态特征及所具意义等的不同,将观赏石分为造型石、纹理石、矿物晶体、古生物化石、事件石、纪念石和文房石等七类。造型石,一般造型奇特,如江苏太湖石、桂林钟乳石;纹理石,具有清晰美丽的纹理、层理或平面图案,如南京雨花石;矿物晶体,指那些漂亮且完整的小晶体,比较有名的有雄黄、辰砂、水晶等;古生物化石,顾名思义就是远古动植物的化石;事件石,是指外星物质坠落,火山、地震等重大事件遗留下的特殊岩石或在某件历史事件中有特殊意义的石体;纪念石,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石体或者名人雅士曾收藏过的石质品,如盛唐时期宰相李勉藏有“罗浮山石”、“海门山石”等名石;文房石,是质地细腻和形奇色怪的具有一定实用性的石体,砚石和图章石就是典型代表。 如今也有人从鉴赏的角度和形式把观赏石分为两大类:天然类观赏石和石艺类观赏石。天然观赏石又称自然赏石,是指天然石头在自然界中被原生态的开发、开采出来,保持石头本身的自然形态,不做人工加工的纯天然观赏石。石艺类观赏石,是指以天然石头为基材,经人工设计、加工制作的石制装饰、装置,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的观赏石。 我国主要的观赏石有以下八类: 一,砚石,属文房石类观赏石,是东方人习用毛笔,讲究书法、绘画文明的象征。中国是生产砚台的主要国家,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已产生出一些名贵品种,如甘肃临潭县的兆砚,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以及河南灵宝的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二,图章石,也属于文房石类,其色彩瑰丽,石质滋润,柔而易攻,故自古以来就用它来雕刻以图章为主的工艺品。其在中国产地及其广泛,主要产地有福建、浙江、山东、山东、广东、广西、内蒙古、安徽等地区。其中以福建的寿山石、浙江的青田石和昌化石、内蒙古的巴林石等最为有名。 三,太湖石,主要是石灰岩类观赏石,属造型石品种,因其受地下和地表水的溶蚀,形成各种奇特的造型,其中许多符合“皱、瘦、漏、透”标准。 四,菊花石,在中国有两个品种,即湖南菊花石和京西菊花石。前者呈放射状分布,宛如菊花。石质本身多呈灰黑色,衬托出美丽的菊花巧色;而后者,多因质地疏松,质量远不及前者。 五,古生物化石,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质时代沉积地层发育较齐全,因而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但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 六,雨花石,是一种很独特的观赏石,五彩缤纷、浓淡深浅、单一复杂、千变万化。其按岩性石质可分为六类:玛瑙质雨花石,蛋白石质雨花石、化石雨花石、燧石质雨花石和其他杂石质雨花石。前三类雨花石由于石质细腻,玲珑剔透,有空灵感,故称为“细石”或“活石”。后三类石质粗犷,不透明,有拙朴感,在雨花石中称为“粗石”或“死石”。 七,矿物晶体与晶簇,一般是采矿中的副产品,作为观赏石,强调其天然形状,强调必

怎样收藏石头

质;形;色;意;韵 1.怎样收藏石头 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类: 一玉石类1、和田玉2、汉白玉3、青玉4、古玉5、玉石石料6、玉石工艺品等 二矿石类1、孔雀石2、石英黄铁矿3、水晶石4、玛瑙5、萤石6、彩色石英等 三化石类1、额头贝类化石2、珊瑚类化石3、鱼类化石4、石燕类贝壳化石5、石菊化石6、龟化石 四奇石类其石质石什么并不重要,关键的是石头的花纹要与现实的事物有形态和神韵的相似点。 五大理石类作为大理石来讲,单纯的石料没有收藏价值,只有花纹漂亮的工艺品有收藏价值。 六雨花石类雨花石不在于多和大,在于其花纹与实际事物的相似性。 根据当地古玩市场的出售藏石的实际情况收集石头是比较可行的方案。 什么石头值得收藏? 首先看石品,目前最常见、最受欢迎的要数中国四大名石——太湖石、英石、灵璧石、昆山石,还有戈壁石、阳春孔雀石、潮州蜡石、广西大化石等;其次看色泽,石头是否对光的反应强,是否有自然感、硬重感、本色感或奇异感,石头经过千万年的沉淀通常呈现古朴稳定的色泽,很有质感;再看石头的润度,是否滑润、手感是否好,如广东的黄蜡石不是蜡却有蜡的光泽,滑润可爱;然后才讲究石头之势,是秀美还是峻立,是富贵还是文雅。

当然,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石头,如名人收藏过的石头、来源特殊的石头如陨石、恐龙蛋化石等,也常常被石头爱好者作为收藏对象。 据了解,大部分藏家刚开始收藏石头时都重点关注石头到底像什么,这是正常的。但到了一定的收藏层次,就不该把“像”当作收藏的最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追求石头的气韵。 另外,如今的石头造假水平越来越高,一种是造型的造假,卖家很可能通过机器打磨等方法,把原本平淡无奇的石块塑造成或似人或似物的独特形状,因此一定要仔细辨别。

观赏石 命名及鉴定

观赏石命名及鉴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观赏石的定义、命名规则和鉴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观赏石的命名和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 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552 珠宝玉石名称 GB/T 16553 珠宝玉石鉴定 GB/T 17412.1 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412.2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412.3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案 JC 518-93 天然石材放射性防护分类控制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GB/T 16552、GB/T 16553、GB/T 17412.1、GB/T 17412.2、GB/T 17412.3、JC 518-93 确定的以及下列的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观赏石 view stone 观赏石包括天然观赏石和人工观赏石。 3.2 天然观赏石 natural view stone 指自然产出的、可供收藏和观赏的矿物、岩石和古生物化石。 3.3 人工观赏石 artificial view stone 指经过人工方法(除轻度打磨、抛光、涂油、浸蜡)处理而取得的具观赏效果的观赏石(即打磨石和造形石)或采用人工的方法合成的观赏石(即仿真 石)。 3.4 观赏石的形状 shape of view stone 指观赏石的实体几何轮廓,可以用具有文化内涵的形象内容表示。 3.5 观赏石的纹理 grain of view stone 分为原生纹和风化纹,原生纹指石体固有结构在体表形成的纹理,主要有脉状纹、层理纹、晶体生长纹等;风化纹指观赏石表面经自然风化形成的纹理,常见有沟状纹、甲状纹、棕眼纹、解理纹、节理纹、网状纹、龟背纹、顺层纹等。 3.6 观赏石的石皮 surface of view stone 指石体表面经自然界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渗出物和附着物。 常见有土状、钙华、硅华、碳积、铁染、铁锰染等。 3.7 观赏石的颜色 color of view stone 指其表面的颜色,可分为主色和次色,如红色间白色条纹。 3.8 岩性 lithology 指岩体的矿物组成、物理结构、化学成分。观赏石的岩性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也可以进一步进行描述,如硅质变质岩,硅质砂岩。 3.9 放射性 radioactivity 是指从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β、γ射线),衰变成稳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变产物)。检测实体的天然放射性强度,按观赏石的单体定性测定γ-射线强度,分三级,即无异常(对应石材A级)、异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