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人的情感

文学与人的情感
文学与人的情感

文学与人的情感

没有文学的世界是枯燥的,没有文学的人生是乏味的。有如拜伦诗歌的绚烂!有如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有如郁达夫散文的深沉!文学

是一个充满丰富情感的伊甸园!文学就是一座情感垒造的城堡!她一直说着作者心中的追求和人类感情的美好。

一、文学可以丰富人的情感

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闪耀光芒的文学巨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著作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情感资源,对丰富我们的情感有极大的帮助。其中所蕴含的大多是反映人类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感,如《背影》、《荷花淀》、《陈情表》等所表现的亲情;《藤野先生》、《我的老师》等所表现的师生情;《唐雎不辱使命》、《梅花岭》等所表现的正义之情;《劝学》、《丑石》等所表现的理智之情;《春》、《济南的冬天》等所表现的审美之情;《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诚;《岳阳楼记》中的忧国忧民之情等。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情感素材,来构建我们的情感世界。因为文艺表现情感思想,同时也就滋养情感思想使它发展。它既可以唤醒、引发我们作为人性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情感,比如爱、同情、感激、怜悯、慈悲、甚至怨、恨、伤、悲等等,并引导人感受之、体验之,又可以使人的情感体验与他人、自然、社会、生活、

人类相联系,加强对自我和他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关心和理解,从而使其情感世界日益丰富和完善,充满了立体感。这对于改变目前年轻一代情感贫乏、冷漠、虚伪的状况是极其有益的。

对此我们从微观上试举一例来作说明,比如“爱”的情感。爱的情感是一种应予以高度重视的肯定性的情感。她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如果没有爱的维系,我们很难想象人类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而且爱还是做人的基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爱的天性往往部分地泯灭,爱的内涵逐渐萎缩,创造爱的能力也变得极其有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可是我们似乎对日常生活中的母爱早已习以为常,对这种爱变得麻木,有些孩子不仅不会感受到母爱,而且对母爱求全责备。这是因为我们阅读的文学著作过少的缘故。文学著作中经过艺术的加工,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会使你重新认识母爱。汶川地震中有许多伟大的父母为了挽救子女的性命,毅然决然的付出自己,这种爱何其伟大啊。这些感人事迹转变为文字后的广泛传播,使所有人心灵震颤,增强了对母爱的认识。这些文学著作引导人去感受爱,丰富爱的情感,扩大爱的范围,从爱亲人到、爱家庭、爱祖国,从爱自然到爱美、爱真理,形成对人对事对己的社会态度与人性特征,在个体丰富多样的爱的活动中建构起爱的品质。

其实,我们的内心本来就是一片从来不曾平静过的澎湃的大海,是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的。经常阅读文学著作可以

激起我们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我们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理解著作、发展并丰富情感。

二、文学可以解放人的情感

人类生来就有许多本能的欲望和情感,它们也需要活动和发泄。但是由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或其它各种条件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往往受到抑制,得不到满足。于是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一种情感压抑。如果这种压抑的情感得不到适当的疏导和排遣,就容易造成严重的情感障碍,甚至形成精神的病态。而这种潜力可以籍文艺而发泄,因为文艺所给的是想象世界,不受现实世界的束缚和冲突,在这想象的世界中受到文学作品的感染作用,使接受者感同身受,某种被压抑的情感在重复激发中得到宣泄,因而减轻了这些情绪的内在压力。

比如内心痛苦的同学,当他们学习《祝福》、《雷雨》、《窦娥冤》这些悲剧作品的时候,人生的不幸感就很容易被唤醒,并流下一把同情之泪,而其内心的痛苦也因此被冲淡而对于受了挫折的同学来说,反复吟诵课本中那些忧郁、感伤的诗句则利于排遣自我情感。这也正是文学的情感功能——解放情感,让压抑的情感获得解放,使病态的心理恢复健康。针对我们现在年轻一代堪忧的心理状况,我们应大力提倡对文学的广泛涉猎和深入阅读。

三、文学可以提升人得情感

情感有善恶美丑,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且是盲目的,如直觉、激情、热情、冲动、骚动等。只有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才被认为是

高级的社会情感。但高级的社会情感却并不是在一个人身上必然地自然而然地发展的,它更多地受后天教育的影响。要使情感升华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必须进行情感教育,在这方面,文学艺术可以大显身手。通过接触中国文化史上众多先哲的思想感情,构建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再阅读这些文化精髓的过程中,个人的自然情感、生活情感必然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发生碰撞交流,甚至合而为一,上升到一种艺术情感,个人的现实情感因而得到净化、丰富与提高;同时,在文学作品那里,杰出作家通过其富有创意的艺术裁决,会对人们于庸俗、闲散生活境遇中所形成的情感体验进行导向,使其充满积极意义的生活态度。阅读文学著作将打破时空的界限,与大师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我们将触摸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融会了人间大欢喜大悲悯大憎恨的博大情怀的颗颗大心。这是一个燃烧的大海,你不能隔岸观火,你必定要把自己也烧了进去,把你的心交出来,与这些民族的以至人类的精英一起思考、探索,共同承担生命的轻与重,就在同哭同笑同焦虑同挣扎的过程中,你会于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

具体说来文学作品对人情感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使情感净化,使情感向真善美发展;使情感理性发达,增加自控力等。譬如爱情,爱情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它有别于其他生物类的浅层生理冲动,其“深沉”正是由于人的道德、伦理、审美等诸多意识因素给予生理冲动的一种感受,所以,爱情才成为人类独享的一种情感。然而爱却不是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可以具备的,作为一种崇高的

情感形式,它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形成,而且,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而是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标尺。林觉民在《与妻书》中的“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爱情观足以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领悟到爱情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全社会的幸福远远比个人的爱情更有价值,从而摆脱“爱情至上”的偏狭心理。舒婷的《致橡树》展示了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爱情观,使他们明白男女双方不是因为互相攀援、炫耀而相爱;不是因为消磨时间、寻找刺激而相爱。相爱必须保持自尊,在各自人格独立的基础上,为对方某一品质所吸引而走到一起,心心相印。这个学期欣赏的昆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了爱情的顽强生命力,爱情是不屈于权势,是不屈于财富的,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这样我们的情感将变得比较细腻、丰富,懂得爱和尊重,其文学学习的兴趣也往往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总之,在文学的唯美世界里,文学以他独有的精神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让我们认识爱恨情仇、真善恶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内心和和精神世界,促进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切思考。我希望,倡导每个大学生多阅读文艺著作,让我们拥有一个阳光的情感丰富的人生。

中国古代文论如何看待文学与情感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论如何看待文学与情感的关系?试联系某些具体文论家的观点加以阐述。 答:总的来说,文学与情感的关系为: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来源,同时文学作品又是情感的宣泄与寄托,之间有着直接联系。 先以《诗经》为例,从《诗经》中流露的关于诗与情感关系的看法可以看出,这是当时人们最质朴、最自然的看法。听诗人的歌吟: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啸歌伤怀,念彼硕人。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夫也不良,歌以之。是用作歌,将母来念。显然,诗歌是古代诗人歌手们表达真挚情感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表现了诗与情感的最直接、最朴素的联系。 再以曹丕为例,曹丕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关于文学作品价值与作用的理论。并把文学地位和作用提到了空前高的程度。他的《典论·论文》被称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专篇论文。文章涉及到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文学创作与作家的关系,文学批评态度,作家论,文体论等重要内容。 首先,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他所称“文章”:一是指诗、赋、散文,二是指理论著作,如徐干的《中论》和他的《典论》。从这些可以看出,文学作品可以指导人的情感,影响人的生活与发展。 其次,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即“盛大”的事业,是永垂

不朽、留名千古的事业。这说明,文学作品可以将人的情感内涵充分发挥出来,已达到宣扬与教化的作用,借由作品,让原先的情感重新爆发。 第三,曹丕把文章同人的生死、荣乐加以比较,说明人的寿命是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而文章的功能是无穷的;说明文章比人的寿命、荣乐更为重要,引起人们对文学事业的重视。这可以看出,人的寿命是会终止的,荣乐也有享尽的那一天,但情感却不会轻易结束,因为情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继续延续下去,为后人所知。 曹丕在文论上的功绩是把文学从经济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提高了文学的地位,强调了文学的价值与作用。由于他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所以他认为“寸阴”比“尺壁”更为重要,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希望有志之士抓紧时间从事写作。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小说中情感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小说中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学永恒的元素。只有情感在场,才能使文字浸润在生命的呼吸里,才能使人们体会到心灵中最为隐秘的律动,也才能使我们看到人类灵魂的高贵与坚韧。文学之所以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特殊产物,关键并不在于它是如何客观地反映人类生活的现实景象,而在于它通过自身特有的形式,为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人类精神活动的本质进行了不懈的审美表达。大凡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浓烈感情的结晶。文学大师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有一个朋友去看望他,敲了几次门,都没人回应。这位朋友推门一看,发现他正坐在地上痛哭流涕,伤心异常。一问,才得知他写到包法利夫人死,悲痛不能自已。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之一。 感动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情感是小说的动力,情感是一个作家创作得以维系的根本保证,情感也是引起读者共鸣的基础。一篇小说离开了情感就像是枝叶没有了水分,成了僵硬的东西。一篇好的小说无疑浸透着作家的丰富的情感历程。作家根据材料的“情感价值”来取舍时间,一秒钟可以很长,十年也可以很短。情感的特点表达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含蓄的还是激昂的,而悲悯情怀总是最崇高的情感。情感的处理往往是节制胜于放纵,适当的节制更能打动人。

小说家要将情感不断积累升华,蓄势待发,比如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表现出的对情感抒发的节制,在《山羊兹拉特》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情感不断积累和升华的过程,在困境中,人与羊的相濡以沫,终于使他们的感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决定了故事的结局和走向。 现代主义小说出于反思和批判西方现代工业化社会对人的“异化”的目的,渐渐远离温情的关照,甚至把情感降低到了“零度”,不再将情感作为小说的题材。但这并不是说小说不要情感了,而是表达方式收敛了。 一、考向探究 高考中对小说中人物情感鉴赏常见的考查形式: 分析关键语句中蕴含的人物情感。 分析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倾向。 探求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评判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二、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是你的战争!” 宗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

想象在文学创作与鉴赏中的作用剖析

想象在文学创作与鉴赏中的作用剖析 摘要:文学作为传递人类思想及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其凭借语言文字对作品内涵深意予以表达。但语言文字实际上仅为负载意义的一种醒目符号,人们只有运用自身想象,方可做到对作品真正阅读,从作品中获取深层意义与感受。创作乃是利用充分想象进行创造的一种曼妙过程,而鲜明丰富的想象,则在整个文艺创作当中具有重要而又带有特殊性的地位,基于某种意义层级,若无想象便无文学。 关键词:文学创作;鉴赏;想象;作用 想象在文学艺术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何种文学题材,均需创作者充分发挥自身感知力与想象力。读者通过对表面上的文字进行阅读,然后运用自身想象力,去深入而又准确感知作者流露情感及思想,通过发挥想象力,利用此桥梁促使读者与创作者之间形成思想共鸣,从而真切体会蕴藏于文学作品当中的艺术魅力及形象。 一、文学创造中的想象 各时期的批评家、艺术家及文学家均特别强调文艺创作与想象之间的关系。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文艺当中,想象起到主导而又最为积极的作用”。黑格尔指出:“想象是人类最为解除的艺术本领”。总之,想象就是人脑记忆下客观的形象,然后再次进行新的形象的组合过程。 想象作为文学写作中一个十分关键且必不可少的心理行为,而文学写作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便是其所具有的虚拟性。其不同于实用写作,并不是单纯性的生活照搬,也不是对人们生活行为的一种如实传达,文学创作的全过程实际上乃是一个利用生动语言文字符号,实施形象的再次组合的并再现形象的一种过程,尽管其具有十分复杂的具体过程,还需运用诸如意识等心理手段,并需实施反复性的改善、更正与修改,但其自始至终均难以分离想象施加的辅助作用,因此,文学语言可谓想象的一种外在符号。文学写作需运用写作主体所持有的主观情感,通过选择、加工、提炼及重新生活改造等过程,将生活转变成专属自身的情感产物及心灵产物。即全部文学作品当中的情节故事。人物形象及生活画面,均为作者通过想象所刻画出的虚拟结果。至此,虚拟需依靠强大的想象动能,而联想及想象等心理能力,便需作用于文学写作整个过程之中。 针对创作主体而言,所有艺术发现均需利用形象给予外现。当创作者在对所需形象进行塑造时,想象便将其作用发挥出来了,轻舞飞扬,跳跃腾挪,好比陆机在《文赋》中所述:“其始也,皆收视反听,……,心游万仞。其致也,……,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从中便可感知到,创作者的艺术发现及感觉,能够向让读者进行感知的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转化。许多创作者文学作品完成前夕,就已经完成了内容的构思,即和运用自身想象,已经完成了自身未来作品的设计。在创作小说方面,作品中形象塑造,小说当中形象塑造,以及在作品当中由此些形象所构筑的整个想象体系,基于某种程度而言,对作品的成功起到决定作用,而想象同时也是创作者完成作品构思的核心方式及主体途径,因此,想象对于作品形象,乃至整个形象体系的结构完成,均起到重要的“设计师”作用。鲁迅在《阿Q正传》写作时就是很好的典型,他说道:“阿Q的影象,似乎在我心中已存有很久了”。 想象可对创作者实际经验方面的不足给予有效弥补。众所周知,文学作品并非全部均为创作者真实生活的写照,其中很大程度或部分均为虚拟的,更甚者可认为均为虚假的。其中绝大部分均经过作者深入构思及开展广泛想象而得。比如在《聊斋志异》当中所描绘的狐鬼世界,这些条件并非蒲松龄真实所见,而是在基于社会现实情况的一种感受,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间接反映,创作者运用自身想象力,将读者带至人难以达到或企及的世界当中,进而为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如若无想象之力,则存活于现今的我们,也就难以看到如此多而丰富的文学作品。 文学的创作过程本质上乃是创作主体,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而得出的心理变化过程。对于创作主体而言,其利用想象力的好坏与否,则与作品的优劣息息相关。想象可为创作主体的思想及情感,提供展现形式及重要载体,同时还可推动审美情感的升华,促使作家基于创作框架下,实现此时此地现实生活与自我当中的有效分离,从而步入到我物同画的完美世界之中。此外,在创作文学作品中,作家借鉴于生活经验,从中获取众多表象,然后再以静态方式,将其在头脑中储存。但对于艺术创造过程而言,作家基于审美情感的多种作用机制下,

文学中情感的作用

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 所谓情感,即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对此文学界有两中解释: 一、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情感活动作为一种推动力量,它首先是推动、影响着形象思维。这可从三方面来解释:1) 感觉、知觉和表象都与情感密切联系着,表象长久存在,因而与表现相联系的感情也就长久存在,保存在记忆中情感必然针对形象的创造--形象思维直一定的影响作用。2) 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情感活动是形象思维的推动力量。3) 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作家们经常是处于情感激动的状态。 二、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活动作为一种推动力量,它还推动、影响着抽象思维。由于作家感到形象或形象体系已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于是不得不站出来发表议论。这是作家的情感活动在推动着作家发议论,也就是作家的情感活动在推动着作家进行抽象思维。 文学创作中情感与理解两种心理因素的性质和作用几乎完全相反,它们各有其特点,而且构成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文学创作形成了微妙而深刻的影响。文学创作的诸多特点,创作活动的特殊性,几乎都与这两种心理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关。在这里,认识不仅是情感形成的依凭,而且是饱含着情感的认识,情感不只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而且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总之两者水乳交融般地化为一体。 情感所以会在文学活动中产生如此深刻、如此巨大的影响,成为创作心理构成中的重要因素,是因为活跃于文学活动中的情感属于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有着质的区别。审美情感所激发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满足,而是对美的需要。审美情感对文学创作的心理感受、运思方式和语言操作的影响,也因此具有了审美规范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虽然也有理性和理智的作用,但处于主导地位的则是审美情感。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情感推动、引导着想象的展开。其二,情感影响着对生活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其三,情感还会对作家理解人生、判断价值形成深刻的影响。 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投入相应的情感活动,才能体验、领悟到。离开了情感的反应与活跃,文学活动就无法形成。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审美心理的总体活动起推动作用。我们构建文学审美教学框架,依据审美的特点,首先要从情感入手,引导人们感受美。这一点既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因为能在学习中由情感入手,就已摆脱了旧的文学观念的影响,

浅谈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想象的作用(一)

浅谈文学创作与鉴赏中想象的作用(一) 论文关键词:文学创作;鉴赏;想像 论文摘要:文学是传达人类情感、思想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作品内部所深含的意义。但是语言文字只是负载着意义的符号.人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做到真正地阅读作品.获取作品内部的深层意义。创作也是运用想象进行创造的过程.丰富鲜明的想象在文艺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 1文学创造中的想象 历来的文学家、艺术家、批评家都十分强调想象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说:“在文艺中起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翻高尔基也曾指出:“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翻具体来说,想象就是人脑把客观的形象记忆下来.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 想象是文学写作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心理行为文学写作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虚拟性。它与实用写作不同.不是照搬生活,不是如实传达人们的生活行为.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形象的组合、再现的过程.虽然其具体过程很复杂,还会运用意识等心理手段,往往还要经过反复的修改、更正、改善,但它离不开想象的辅助作用,所以,文学语言是想象的符号文学写作必须通过写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去选择、提炼、加工、重新改造生活,把生活变为自己的心灵产物、情感的产物。也就是说.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情节故事都是作者虚拟的结果。而虚拟,是必须依靠想象的.因此,想象、联想等心理能力就必然要在文学写作过程中发生作用。 对于创作主体来说.一切艺术发现都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当创作者在营构形象的时候.想象就开始发生作用了,跳跃腾挪,轻舞飞扬,陆机的《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醉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从而把创作者的艺术感觉和艺术发现转化为能被读者感知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很多创作者在完成文学作品之前,就已经在大脑中构思了,就是说,创作者借助想象设计未来的作品。在小说的创作上.小说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中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中由这些形象所构成的形象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著作品的成功.而想象又是创作者创作构思的主要方式.所以想象对整个作品的形象和形象体系的雏形的孕育起着“设计师”的作用。鲁迅先生写作《阿Q正传》的情况就是突出的例子,他说:“阿Q的影象.在我的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了”。 想象可以弥补创作者实际经验的不足。众所周知.文学作品并不一定是创作者的真实写照.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拟的.甚至可以说是虚假的其中很多成分就是经过作者的构思、想象而来的。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狐鬼世界,蒲松龄并不是亲眼所见.而是对社会现实有感,在对现实反映的基础上运用想象构建出来的.创作者利用想象之力把读者带到了人不能到达的世界.也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如果没有想象的翅膀.今天的我们是无法见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学的。 阅读文学作品和创作文学作品是不同的.它们的宏观步骤是相逆的创作者如何运用想象来创作文学作品会对读者在阅读时如何展开想象有着非常有力的影响。创作者将思想和情感深藏于语言文字背后.读者就要充分地利用自己的阅读能力、展开想象力.挖掘这些深层的意义:相反.如果创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并不处于文学语言的深层.读者就可以利用想象和其它鉴赏手段较为轻松地领会。诗歌是想象的艺术,它的语言是高度想象性的语言.叙事性的历史史

音乐在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表现中的艺术作用

音乐在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表现中的艺术作用 胡刚1 (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重庆 408100) 摘要:音乐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梁,无论是古代文学作品,还是近现代文学作品;无论是国内文学作品,还是国外文学作品,里面都有大量的人物情感音乐表达的描写,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成为反映主人公情感的一面镜子,衬托、渲染出他们情感上的变化和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古代、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音乐表达的典型例子,分析音乐在表现人物情感上的作用。 关键词:人物情感;音乐;烘托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表现方式有很多,音乐表达方式就是一种侧面衬托的情感表现方式,也是文学者们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将音乐与人物情感联系在一起,借以表现人物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 一、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1. 文学与音乐共通关系 之所以说在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人物情感是通过音乐的方式来表达的,是因为文学作品和音乐本来就是相通的,很多音乐作品的内容就源于文学作品,如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只不过是将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以艺术再创性的手段赋予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以更深层次的含义。在这部音乐剧当中,插曲《Le Balcon》描写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阳台相见时的情景,曲子用一种节奏起伏不定的曲调来展现罗密欧与朱丽叶相见时的复杂心情,将那一瞬间的爱、兴奋、忐忑不安的心情完全表现出来了,将小说中的内容以音乐的形式立体化的表现在舞台上,极具感染力。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之所以能这样轻易的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是因为他们本身在内容就是联为一体的,音乐只不过是将文学作品内容唱出来,赋予其更加清强烈的情感色彩而已,而在本质上他们是共通的。 2. 文学与音乐共生关系 所谓共生关系也就是共同产生、发展,互相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人1作者简介:胡刚,(1964.3-),重庆涪陵,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钢琴与理论。

文学的社会作用

文学的社会作用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论语?阳货》)这是谈诗也谈文学的功能、作用。 可将文学的价值作用划分为三大类:认识作用、教化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一、文学的认识作用 指文学作品可以帮助读者形象地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有关内容、人性的历史形态、人的情感、心理、命运等,获取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并直观和悟解到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本质.文学能多角度多层次的满足人的认识需要: 1、文学有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社会、历史、人生、自然界; 2、文学有助于对创作主体的认识; 3、文学有助于获得自我认识。 二、文学的审美教化作用 文学的审美教化作用是指文学通过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图画及作家渗透于其中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显示出来的是非爱憎倾向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等所产生的影响。 教化不是教育而是情感的“感化”。 文学有多方面的感化功能:1、净化灵魂,影响思想;2、激励情感,鼓动宣传;3、讽喻颂彰,抑恶扬善。 三、文学的审美娱乐作用文学的审美娱乐作用指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给人以精神愉悦、情感满足并在自由状态下获得身心健康的积极休息的特殊作用。 对于文学的娱乐作用要避免两种片面的误区:1、完全无视人的娱乐需求,排斥娱乐作用; 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的需要,抹杀了娱乐的独立价值 2、将娱乐当成单纯的感官刺激,随心所欲的感官享乐。 这种观点容易形对人尤其是青年人形成精神上的毒害,构成负面价值。 四、文学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审美娱乐作用的关系三者是统一的,难以分割。 贺拉斯(《诗学?诗艺》) “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这种紧密的联系体现了真、善、美的密切关系。 五、如何认识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文学的作用是精神性的(二)文学的作用是整体性的 (三)文学的作用是持续性的(四)文学的作用是有限的

文学与人的情感

文学与人的情感 没有文学的世界是枯燥的,没有文学的人生是乏味的。有如拜伦诗歌的绚烂!有如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有如郁达夫散文的深沉!文学 是一个充满丰富情感的伊甸园!文学就是一座情感垒造的城堡!她一直说着作者心中的追求和人类感情的美好。 一、文学可以丰富人的情感 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闪耀光芒的文学巨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著作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情感资源,对丰富我们的情感有极大的帮助。其中所蕴含的大多是反映人类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感,如《背影》、《荷花淀》、《陈情表》等所表现的亲情;《藤野先生》、《我的老师》等所表现的师生情;《唐雎不辱使命》、《梅花岭》等所表现的正义之情;《劝学》、《丑石》等所表现的理智之情;《春》、《济南的冬天》等所表现的审美之情;《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诚;《岳阳楼记》中的忧国忧民之情等。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情感素材,来构建我们的情感世界。因为文艺表现情感思想,同时也就滋养情感思想使它发展。它既可以唤醒、引发我们作为人性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情感,比如爱、同情、感激、怜悯、慈悲、甚至怨、恨、伤、悲等等,并引导人感受之、体验之,又可以使人的情感体验与他人、自然、社会、生活、

人类相联系,加强对自我和他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关心和理解,从而使其情感世界日益丰富和完善,充满了立体感。这对于改变目前年轻一代情感贫乏、冷漠、虚伪的状况是极其有益的。 对此我们从微观上试举一例来作说明,比如“爱”的情感。爱的情感是一种应予以高度重视的肯定性的情感。她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如果没有爱的维系,我们很难想象人类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而且爱还是做人的基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爱的天性往往部分地泯灭,爱的内涵逐渐萎缩,创造爱的能力也变得极其有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可是我们似乎对日常生活中的母爱早已习以为常,对这种爱变得麻木,有些孩子不仅不会感受到母爱,而且对母爱求全责备。这是因为我们阅读的文学著作过少的缘故。文学著作中经过艺术的加工,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会使你重新认识母爱。汶川地震中有许多伟大的父母为了挽救子女的性命,毅然决然的付出自己,这种爱何其伟大啊。这些感人事迹转变为文字后的广泛传播,使所有人心灵震颤,增强了对母爱的认识。这些文学著作引导人去感受爱,丰富爱的情感,扩大爱的范围,从爱亲人到、爱家庭、爱祖国,从爱自然到爱美、爱真理,形成对人对事对己的社会态度与人性特征,在个体丰富多样的爱的活动中建构起爱的品质。 其实,我们的内心本来就是一片从来不曾平静过的澎湃的大海,是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的。经常阅读文学著作可以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及变化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及变化 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及情感变化题是高考常见题型之一,它是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局部考查。对于这类微题型,我们也要高度重视。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画线的句子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或心理)?如(2014·辽宁卷)《数学家的爱情》就是这种考查方式。 ②小说写××人物先用“××(词)”再用“××(词)”,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如(2014·浙江卷)《走眼》就是这种考查方式。 ③梳理××人物的感情变化过程。 [准确审题] 审清考查方式,①②是结合语句表现人物心理,③是结合小说的情节来表现心理的变化。 [规范答题] (1)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 (2)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人物的这一片段言行举止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3)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 (4)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是包含人物复杂内心的“这一点”。 (2015·西工大附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正直 (美)罗林斯 在卡罗来纳的山地里,有一座孤儿院坐落在高处。隆冬时节,风雪交加,有时候积雪堆得老高,将孤儿院与山下的村庄乃至整个外界完全隔断。云雾遮蔽了重重峰峦,雪花飞旋着冲入山谷。在呼啸的寒风中,孤儿院的男孩们将一份份牛奶端到育婴房去,一天得跑两趟呢。当他们走到育婴房门口的时候,手指冻得僵硬,一点儿都不听使唤了。 我秋天就到了那里。我需要安静,与世隔绝,好从事艰辛的创作。我需要山里的清风,把久居亚热带地区染上的疟疾吹散。我还想起家来,老惦着那十月间的枫叶如火,那一垛垛玉米秫秸,南瓜成堆,黑胡桃林子,还有隆起的山丘。我住在孤儿院的一间小屋里,距院农场有半英里,这一切尽收眼底。我住进去的时候,要求派个男孩或男人帮我劈柴烧壁炉。头

探究小说情感话题的阅读教学方式

探究小说情感话题的阅读教学方式 张静红 《礼拜二午睡时刻》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小说所在的话题单元是“情感”,主人公是母亲,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把握小说主题“毫无障碍”,无疑是讴歌母爱。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该做什么呢? “文学的阅读教学,立足点不是用材料(作品中的细节)来论证论点而应该是对作品细节的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所以,我们不是教对这些作品的理解结论,而是教怎么理解文学作品,如何去探究小说的主题,如何去品读这份真挚的情感。 而情感是文学永恒的元素,小说中情感的处理往往是节制胜于放纵,大凡伟大的作品更注重情感的内敛和节制。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尤其典型,小说中直接描写母爱的情节似乎只有两处:一是母亲在签字完夸自己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夸奖儿子,直接表达对儿子的爱;二是母亲自言自语“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那个样子”,真情流露,是那份牵肠挂肚的母爱。然而,此外,伟大的母爱还表现在哪里?面对熟悉的母爱,又该怎样揭开泛泛而“读”的面纱去感受和理解其中的真爱呢? 我们试着从两个方面探究小说情感的阅读方式。 (一)情境体验比较提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情感的磁场里,文字浸润着生命的呼吸。所以,唯有深入文本,才能体会到心灵中最为隐秘的律动,也才能看到人类灵魂的高贵与坚韧。情境体验是阅读的必要过程。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我们决定进入母亲的情境体验和解读小说。 试以此句为例:“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那个小偷”,“他母亲”,言辞中,女人承认儿子是小偷吗?为什么不动声色的“承认”?如果是小偷,女人竟然毫无羞耻之心;如果不是小偷,女人为什么不说“被当作小偷”?很多教案在概括故事内容时多表述为“母亲去看‘被当作小偷’打死的儿子”,但是,母亲为什么不这样说呢?我们再次品读母亲的那两句话,“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那个样子”。我们不知道她的儿子因为什么被打,但我们读懂了母亲是爱儿子的,很心疼儿子。于是,我们再往上读一读这两句话的提问,还能读到什么?“神父吁了一口气,‘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初看,母亲答非所问,但细读之下,令人震撼。想必,我们都还记得鲁迅笔下的夏四奶奶,儿子因为“造反”被处死了,作为母亲去祭扫,远远地,见了小栓的母亲,“踌躇”,“现出羞愧的颜色”。为什么两位母亲的表现截然相反?尤其是“小偷”的母亲正受到质问,却能在签完字,平静地“回答”,我的儿子走得就是正道。 至此,我们恍然大悟,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她懂得何为正道,是非分明,俨然是一位坚守道德的母亲。因为坚守,她才不动声色地“承认”,平静地“辩护”;更因为她理解儿子,所以无需羞愧,无所畏惧,儿子是一个好儿子,即使犯了错,其中必有原因甚至无奈。看似可有可无的插叙,是否是小偷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突显了母亲的形象。理解是一种自信,是一种气魄!因为坚守,

创造人物的情感体验浅析_情感在文学创造中的作用

创造人物的情感体验浅析_情感在文学创造中的作用 摘要:演员对全部舞台行动的创造,也是对所扮演人物的情感体验的创造。演员创造人物的目的,就是要用艺术形式,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把所要扮演的角色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让观众看到,也让观众感受人物的精神生活,看到人物形象的全貌,所以演员创造人物的情感体验,是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情感;体验;思想 一、情感体验的涵义 1.现实中的情感体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看到,感知到的事物或情景,在我们的脑子里产生一定的心理过程,我们经历的些心理过成就是体验过程。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广泛的体验的含义。 2.演员深入生活的情感体验 作为演员,不是体验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是通过想象,根据剧情要求和角色的特征,去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世界。比如演员要扮演雷峰,首先要通过生活体验熟悉雷峰生前的生活,然后通过合理想象,用艺术形式在舞台上把雷峰的动作、行为、声容笑貌及他的思想感情都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让观众深刻体会到雷峰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这对演员来说,就是地对雷峰这个角色的情感体验。不经过对所塑造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深入细致的体验,是不会成功创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的。

二、塑造人物情感体验的创作源泉 1.生活源泉 做为演员,要想塑造好角色,就要亲身去参加自己在舞台上所要反映的生活,亲自去体验自己所要塑造人物的所经历的生活,在体验的过程中,演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景、事情、人物,这些所见所闻的社会万象,生活白态,都是很好的表演素材和创作源泉。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又不想踏踏实实地去体验生活,体验人物情感,那么在表演中没有真实的感受,塑造的人物形象一定是公式化、概念化的干瘪的形象。所以,演员要重视积累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2.演员本身对人物的情感体验 演员除了在生活中积累创作素材外,其本身由于对角色的理解不同,也会引起演员本人的情感共鸣,有些演员设身处地换位想象,将自己完全化身为角色本身,让自己情不自禁地产生出剧中人物那样的情感来,有些演员认为他们是用自己对人物的同情来创造人物的情感的。所以,演员创作人物情感体验的素材,不仅包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而且还有演员本人具有的与人物类似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物情感的共鸣所产生出来的。这是演员表演来源区别于生活素材的另一源泉。 所以说,丰富多彩的生活及演员本身固有的情感共同为演员塑造角色提供了可行的表演素材。演员在采集素材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正确地对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能设想出,能想象到,才能利用“形象情态”体验到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如何创造人物的情感体验

巴金小说的情感特征

巴金小说的情感特征 提纲: 巴金说:“我不是用文学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打动读者,鼓舞他前进。”正是因为巴金强调感情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重视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巴金的作品有一种动人心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巴金的小说有感而发,缘情而发,以情感人,充分发挥情感的美感作用和艺术功能,这是巴金小说的显著特色。本文试就巴金性格的形成、巴金小说的情感性和巴金小说的抒情艺术。巴金的经历、诗人的气质,使其爱憎分明,感情丰富。巴金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对其爱憎分明、感情丰富的性格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巴金诗人的气质,使其性格爱憎分明、感情丰富。巴金的小说是爱与憎、血与泪的结晶。感情冲动是激发巴金创作灵感的一个主要动力。巴金在小说创作中宣泄自己的情感。写真情实感,写进自己的经历,融进自己的激情,充分发挥“我”的抒情职能。巴金把真实性视为文学的第一要义,追求“写作同生活一致”、“作家同人一致”。写进自己的经历,融进自己的激情。广泛采用第一人称,充分发挥“我”的抒情职能。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巴金是个感情丰富的作家,热情是巴金感情世界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巴金的笔尖含情。在巴金笔下,山川草木都是“人化了”的自然,展现着人间的欢乐与不幸。 摘要: 巴金, 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热情高、产量大、影响广、是非多的 著名作家。他在国内外之所以享有盛名,不仅是因为他的创作丰富, 具有职员家庭 悲剧独特的风格, 而且是因为他和他的作品都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作者感到

幸运的是抗战八年中曾身经百炸而竟未被炸死, 十年浩劫中又身经百而又未被斗死, 他的作品也曾身经百批而终未被批臭历史证明,巴金的确是一位有强烈爱国主义热情和进步思想的优秀作家他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大贡献是不可抹煞的。伟大的鲁迅早在三十年代就明确指出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鲁迅是最早肯定巴金沟成就和他在中国文艺界地位的人。后来的事实更为有力地证明了,兽迅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巴金的创作的产量之高,响之广,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说是惊人的,不过,他在解放前就拥有广泛读者的作品的社会效果, 除了积极影响之外, 有的又多少有些消极影响或者容易引起误解和曲解, 因此既常遭到反动派的砍杀,又常引起文艺界的争论。所以, 他的作品又难免招惹是非。但是, 巴金和他的作品终于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他“没有走回头路”而且始终坚持进步。解放后, 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很大的进步,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了新的战斗,写出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和散文,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新的贡献,巴金在解放前写的大量著作中最为有名的, 除其处女作《灭亡》和代表作《家》之外, 应算他的另一代表作《寒夜》了。 关键词:巴金小说情感特征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激情、热情是人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都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形式,都离不开人类的情感性。巴金的经历和诗人的气质,使其爱憎分明,感情丰富。过去的生活“逼”巴金拿起笔在小说中渲泄自己的爱憎感情。这使巴金的小说成为爱与憎、血与泪的结晶。巴金说:“我不是用文学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打动读者,

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情感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引文要加注释)有看过写爱情的诗歌吗?比如徐志摩的.虽然,他一生中除了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有过的情人并不多,有在英国剑桥认识的婚外恋---林徽因,和认识了有"交际 之花"之称的陆曼.但他和这两个女人发生的感情,却是造就了他写诗 歌的灵感.(这一部分是要说明什么?) 徐志摩的新诗堪称千古绝唱,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英年早逝的噩耗,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的文学!”所以,只有有情感的人创作的作品才能最触动人,也是最美丽的。 西方文论历来重视对文学意义的研究传统的西方文论把文学文本看作是作者的创作活动的结果,文本是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或者对于外在生活世界的再现所以对文学意义的探寻就是追溯作者的原意 或理解文本所再现的生活内蕴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文学意义的属性

论现代文论经过语言学转向之后,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把文学意义看作是文本内部语言结构或语言差异对立的产物另一种是把文本和 读者、社会、作者等外在因素联系起来,认为文学意义不是固定在文本中的属性,而是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关系论的文学意义观文学意义从历史变化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即从静态到动态、从统一到无序、从意识到语言从根本上说,这是文论研究对象从作者到文本再到读者接受这一变化的必然结果本文结合对文学意义的历史考察,借鉴赫施Eric Donald Hirsch对文学意义“含义”和“意义”的区分以及伊瑟尔Wolfgang Iser对于“文本”和“作品”概念的分析,提出文学意义是文本含义和作品意味的统一的观点,(和你论文题目没关系吧)认为文本含义和作品意味是文学意义的两个构成因素,含义是与文本相关,是文本的一种内在属性而意味则是与作者、读者、世界和其他文本等因素相关联,是一种关系存在也就是说,含义是文本系统的产物,而意味则是关系下的产物但是意味不是读者完全主观化的产物,它要以文本含义为基础文本含义是受语义规则和语言系统制约的,并且是作家主体逻辑构思的产物,因此具有一种整体性和稳定性,不同时代的文本含义是相对稳定的含义是静态的,是意味的潜在形式意味是动态的,是含义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意义的实现含义转化为意味或者说意义的实现有赖于读者的出现文本含义是 一个具有层级结构的系统,它包括这样三个层面语言义简称语义、形象意简称象意、蕴意文学意义的接受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理解和解释、阐释与批评理解和解释是对文本含义的揭示,闸释与批评是对作品意

情感微小说

情感微小说 篇一:本科毕业论文:大众情感视野下的微小说 大众情感视野下的微小说 摘要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微小说的创作者和阅读者,微小说对于大众群体而言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微小说由微博文化发展而来,火爆一时。国内学术界从理论和文艺批评层面给予了微小说一定的关注,但是并未从微小说产生及发展的情感层面予以解读。微小说作为情感的载体,从大众情感的视野对其进行创新性研读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分析微小说流行的原因、表达的情感,并且以情感为原则给微小说重新划分类别,可以客观地看待这一文化现象,这对于微小说的走向具有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微小说情感原则大众视野 ABSTRACT Each of us can be a creator and reader of hint fiction, which is not an unfamiliar concept for public groups by now. The hint fiction in China is developed from our local micro-blog culture, which is very popular nowadays. People in the academic cycle, like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it. But they just do research of them in theory and in literary criticism. In other words, they haven’t interpreted the

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摘要:通过对想象和文学创作进行分析,揭示了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同时提出了想象在文学中使用应该注意的问题。想象是思维的一种主要方式,缺乏想象力,就无法从事文学创作,而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丰富的想象力就相当于为文学作品插上腾飞的翅膀。因此,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 关键字:想象文学创作思维作品 一、引言 想象作为人的大脑的生理机能,是对大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主要方式,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会伴随整个写作进程;从取才立意、布局谋,到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运用,每个环节都必须运用想象才能使作品得以出色的完成。也就是说,一篇文学作品的诞生就是作家运用想象的结果。本文从想象和文学创作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及想象在文学创作中使用应注意的事项。 二、想象和文学创作的概念 (一)想象 想象的心理解释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后,人脑就会产生出这一事物的形象,心理学把它叫作记忆的表象。对于已形成的表象经过人脑加工改造后,创造出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就是想象[1]。给文学创作中的想象下这样一个定义:作家借助文学形象,以形象和语言为思维符号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出新的意象的过程。这样的解释是从文学创作中想象发挥的程序性特征出发来决定的。想象由三个部分组成,或者从其线性出发,说想象包括三个作用阶段,即:知觉想象(阶段),再造想象(阶段)和创造想象(阶段),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三部分(阶段)的特点和各自的不同作用。想象一般分为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和相似性想象。 知觉性想象就是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材料进行回忆整理的过程。比如:创作过程中,作家首先要极力调动记忆储备,将过去曾经亲眼目睹的人和事重新在脑海里浮现出来,从中寻找富有特征的、有表现价值的东西作为自己将要创造的艺术世界的基本材料。这就是想象在初级阶段所发挥出的潜能。 再造想象是指在再现知觉性想象的基础上,对他们经行重新熔铸、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不同于其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来。例如猪八戒有着人的喜怒哀乐、猪的憨厚。神的能力,这不可能是生活的再现,其中蕴含了作家的大胆创造,是作家充分运用想象创造出来的栩栩如生的基于生活素材的形象。 创造性想象就是指根据预定的目的,通过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由一物的触发而联想到了另一物的心理过程。这里所说的相似,既指其外形相似,也包涵其内在神韵的相类似。与再造性想象相比,创造性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文学家的创作、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时所依据的形象都是创造

幼儿文学对幼儿情感的作用

幼儿文学对幼儿情感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8-01-11T11:34:08.54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11期作者:王银 [导读] 幼儿文学是将幼儿培育成为人类继承者的文学,是一点也不夸大的。 (贵阳市六一幼儿园贵州贵阳 550000)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11-060-04 一、什么是幼儿文学 然而,今天,幼儿文学已经到了可以“ 自立门户”的年龄,我们不能不对它的基本含义,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笼统地说,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指那些既符合幼儿教育的需要、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又适合幼儿听赏、受到幼儿喜爱的那些文学作品。如果我们进一步作深入的考察,就可以说,幼儿文学是以三至六岁的幼儿为读者对象,以表现幼儿眼光中的现实世界或幼儿心灵中的幻想世界为主要内容,以再现幼儿的审美情趣为重要美学特征,以促进幼儿健康愉快地成长为创作宗旨的文学。 为了划清幼儿文学的范围,以下几点说明是必要的:1.幼儿文学一定要有“ 文学价值”,经受得住文学尺度的检验。那些虽然对幼儿健康成长有利而非“ 文学的”东西,不能视为幼儿文学。而且它应该是“ 大手笔为小读者写大作品”,而不是文学中的“ 下脚料”、“ 二等品”。2.幼儿文学在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必需与幼儿的身心发育阶段相适应,并且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最高指导准则。因此,老祖母随口讲的故事、哼的儿歌,不能视为幼儿文学尽管其中可能蕴藏着闪光的可供提炼的艺术成分。3.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即兴创作,不能视为幼儿文学。虽然这是幼儿的自我表现,也适合他们的听赏要求,但幼儿终究不能客观地观察自我与世界,不能自己教育自己。幼儿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文学的独特价值,把身体、精神、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未成熟的幼儿,逐步引导到较为成熟的童年阶段,顺利渡过“ 儿童社会化”的转折期,使其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从这个意义讲,幼儿文学是将幼儿培育成为人类继承者的文学,是一点也不夸大的。 二、幼儿文学是幼儿情感丰富化重要培养物 幼儿文学是幼儿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像一座绚丽多彩的小花园,又像一面变化无穷的神奇魔镜。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相信作品所描绘的人物、情景是真实的。他们的感情也特别容易与作品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为之大动真情,他们的感情一经激发,便尽情倾泄,大悲大喜,大惊大恐,毫不掩饰。他们在幼儿文学鉴赏过程中的感情活动是率真的、外露的、强烈的。艾青说过这样令人玩味的话:“人类无论如何也不至于临到了一个可以离弃情感而生活的日子......”受到幼儿文学对幼儿情感的熏陶,孩子们今后才会“更富有狂想,更善于冷静,憎恨得更深,爱得更固执......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幼儿期是萌发各种感情的重要时期。幼儿从出生到入学前,情绪、情感的发展十分迅速,由最早的原始情绪到人类各种基本情感的形成,只有几年的时间。然而这种分化,成熟过程并不能自发进行,需要依赖一定的教育环境。这其中不缺少的就是儿童文学这个重要因素。比如幼儿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利用儿童文学的语言方式,这样更富有情趣,使幼儿更加容易得接受,同时调动幼儿的情感,使幼儿的情感更加丰富多彩。教师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的作用把幼儿文学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以牵动幼儿的情感,帮助幼儿更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如在“认识春天”的语言教育活动时,多半限于让幼儿掌握春天的气候特征和动植物的变化,使幼儿感觉衣服的增减等,这样孩子们所获得的只是知识。而我们除了知识的传授外,文学作品对幼儿的情感教育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就可以启发幼儿的情感:“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们的妈妈是谁呀?为什么它们长得跟妈妈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春天里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接着,我又用拟人的手法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会怎么样?”孩子们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小蝌蚪伤心地哭了。”有的说:“没有妈妈照顾,小蝌蚪会生病的。”这时,我便说:“让我们帮帮小蝌蚪的忙吧!”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有的说:“我们帮它找妈妈。”有的说:“我把它带回家照顾它。”有的说:“我们要爱护它,让它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们说了很多各种各样充满爱心的想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既领略了知识世界的内容,又进入了情感世界,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关心他人和帮助弱小者的品质。所以说幼儿文学使幼儿的情感更加丰富化。 三、幼儿文学使幼儿情感更加稳定 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就是儿歌。儿歌总是和幼儿的游戏活动相伴相随的,因此儿歌对幼儿的作用也就和游戏的作用联系在一起,使儿童在欢歌戏笑中受到文学的感染。1、儿歌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需要。儿歌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幼儿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其中,婴儿听儿歌,会从和谐优美的声音中领受亲人的爱抚,从而产生情感效应,心理得到满足。而幼儿唱儿歌,则是情感的外泄过程,并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如《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和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我请妈妈快坐下。”这首儿歌抒发了儿童对妈妈依恋、期盼妈妈早点回家的真实情感,从而使幼儿学会尊重妈妈,尊重他人,并在外泄感情的过程中获得教益。2、儿歌是幼儿启迪心智的需要。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都是以某方面的知识作题材,可以形象有趣地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认识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引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例如儿歌中有介绍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的形象、习性和功能的,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有介绍简单的数目和时间观念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儿歌是引导幼儿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步入人生的第一个领路人、启蒙者.3、儿歌是幼儿训练语言的需要。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人的思维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而提高完善。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语言正误、词汇积累,还是用语句表情达意,都反映和制约着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变化。幼儿在此过程中慢慢学会表达自己,克服自己不安定的情绪。从而达到情绪的控制,以及情感的稳定。也是教育中注重完整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幼儿文学使幼儿情感更具持久性 幼儿作品中的情感要比现实生活中的一般的幼儿情感要美妙得多,动人得多,事实上在生活中的幼儿情感远比较肤浅,也不太稳定,伴随着那些无处不在的还比较粗糙的无意想像,给你的表面印象更多的是幼稚、不成熟的。可见,出现在幼儿文学中的幼儿情感都是这样的富于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在现实生活中的幼儿情感所无论如何不能企及的。 幼儿感知事物从表象入手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听取具体形象的话语,而儿歌恰是以它生动活泼的独特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切入幼儿的心灵,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 幼儿文学的情感主题是多元的,除了挚爱、敬慕、同情、怜悯、友谊、团结、诚实、善良、勇敢、信念、礼貌、关心等人类美好的情感以外,也可以有一点儿悲剧情感。悲剧情感对提升幼儿的社会情感非常重要。因为幼儿天然亲和的安详安静,迟早会被纷繁的现实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