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翻译方法

隐喻的翻译方法
隐喻的翻译方法

试论隐喻的翻译方法

【摘要】对隐喻(metaphor)的研究已由来已久。从当代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本质上讲,隐喻已经是人类思维及认知的普遍方式,也是人类给各种事物命名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对隐喻的理解及其翻译方法。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方法

一、隐喻的翻译方法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3] 这一语言活动主要是在不同语言活动之间进行的,并最终决定翻译作品质量的高低。谈到翻译的标准,学者们都有不同的看法。早在古代中国的汉朝和唐朝,就有“文”与“质”的争论,也就是今天提到的意译与直译之间的争论。翻译历史发展到近代,由清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1898年所提出的“信、达、雅”,即忠实于原文,译文自然流畅,文字典雅。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更高要求的翻译标准,即“传神”论,意为“所求的不再形似而在神似”。即原文与译文在形式上和精神上都能够达到统一。195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关于翻译标准的“化境”的理论,“化境”之说可以说是翻译的最高标准,即把一国文字的作品转变成另一国的文字作品的时候,“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 隐喻在英语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在英语翻译中对隐喻有更好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很好的翻译效果。文中对隐喻进行了解读,同时对隐喻的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使我们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翻译失真的情况发生。 标签:隐喻;翻译;策略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在西方人们很早地对其进行了研究,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文化交流中,它具有很强的语言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同时,隐喻的翻译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想忠于原文的思想和风格,又能让人很好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讲究一定的策略。隐喻的翻译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深刻理解原文当中的隐喻手法,又要恰当美妙地在译文中体现,这样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作者的风格和思想,同时又能让读者觉得浅显易懂。 1. 隐喻的定义 牛津字典对隐喻定义为: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点,把某事物或名称恰当地转嫁到另一事物或名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法》中给隐喻的实质就是一种借代。理查兹认为,隐喻是人们借助一种事物思考和感受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一种认知模式。 2. 隐喻的分类 2.1 修辞隐喻。 如果从修辞角度来定义隐喻,那么隐喻只是一种修辞工具,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并强调其在诗歌中的作用。这种传统的修辞隐喻理论虽然有不足和缺陷之处,但是却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之前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为一种研究隐喻现象的重要视角,它也为后来新的隱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参照物。 2.2 认知隐喻。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件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件事物。人类的概念系统主要是隐喻性的,人们日常的语言、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都是隐喻性的。他们将隐喻看作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认知隐喻引入了一个相对较新的视角来研究认识世界。 2.3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由Haliday提出,他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便是语法隐喻。语法隐喻也是一种相互转换,是用

隐喻翻译的难点及策略探讨

本论文为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项目《英语隐喻的认知及翻译策略》(编号:2014064) 【摘要】作者认为对不同文化的认知是隐喻翻译的基础;因此对于隐喻的翻译要考虑不同语言的人群的不同思维与认知。本文以钱钟书与王尔德的翻译作品来描述探讨隐喻在翻译过程中认知问题所带来的翻译难点以及翻译策略,比如:对等策略,转换策略,异化策略,加注策略等。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策略 隐喻,作为一种极其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为人们所熟知,从语言本身来讲,隐喻的存在既能填补词汇空缺,又能使语言简练、间接、生动、鲜明、新奇、委婉。但自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与马克?约翰逊共同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1]国内外学者对隐喻的内涵与重要性的研究都进入到新纪元,在此书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饰手段,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人们通过隐喻概念实现思考、行动和表达思想的系统方式。这个观点直接将隐喻与人类的思维与认知联系起来,也从而把隐喻从一种修辞手段直接提升到人类认知的高度。 既然隐喻与人类的思维与认知有着如此直接的联系,那么对于隐喻的翻译自然要考虑不同语言的人群的不同思维与认知,如果没有这个认识作为基础,对隐喻的翻译根本无从谈起。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隐喻本身就已经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那么对隐喻的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如果还要顾及隐喻中涉及的不同领域,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就要成倍增加,这不仅要求译者具有良好的双语素质,还要对双语中各种复杂的文化背景、不同领域的认知方式等有极高的认识。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及翻译家纽马克对此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要么传递其意义,要么重塑其形象,要么对其进行修改,要么对其意义和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林林总总,而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与隐喻在文内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 [2] 这段话高度概括了隐喻翻译复杂的特性。那么具体该如何入手呢?笔者认为应该遵从四大策略:1)对等策略;2)转换策略;3)异化策略;4)加注策略(2007)。[3]但理论必须要与实践结合方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笔者拟以钱钟书与王尔德的翻译作品来详细描述这四种策略。这两位文学天才的语言风格都是幽默诙谐,语言中充满着妙趣横生的比喻,贴切精辟的评论,因此对他们两人的翻译作品的分析非常具有代表性。 《围城》中的“我宁可他们瞧不起我,骂我饭桶…”[7]这句话涉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原意指饭量很大的人,而后来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其涵义延伸为只会吃饭,别的什么也不会干的人。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暗喻已经成为人人皆知,因而不需特别说明了,但如果直接翻译成“a rice bucket”,恐怕读者们一头雾水,不知道这和前句有何关联,但如果直译成“useless”,读者倒是能理解了,只是又犯了上述第一个范例的错误,即不能准确传达原文,可是如果采用异化策略,考虑到英译者本身的文化,就会想到英文中有个词“fat-head”,也是英国文化中和“饭桶”一样是长期语言发展而变得而人人皆知的明化的暗喻。如此一来,既不失原文的色彩,也迎合了翻译目标读者的文化,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这正是因为译者考虑到了双方的文化和思维模式的结果。 再以王尔德的作品为例,《温夫人的扇子》中温夫人有一句话“london is too full of fogs and---and serious people…” [8] 余光中对这个“serious people”的处理采用了将暗喻明化的转换策略方式,译为“道貌岸然的人”,这种处理是非常恰当的,将“serious”后面所隐藏的人性坏的一面直接转换成汉语中的成语,而中文的“道貌岸然”本身就是表里不一的代名词,中国的读者一下就能明白作者的意图。 从以上的四个范例可以看出,对不同文化的认知是隐喻翻译的基础;而隐喻翻译的难点涉

隐喻翻译

研究报告 佛罗里达能像下一个佛罗里达吗? 当隐喻比较无法使用 Sam Glucksberg 和Catrinel Haught 普林斯顿大学 --------------------------------------------------------------------- 摘要:我们往往会通过两种方法来理解隐喻:一个是通过比较的加工过程,另一个是通过分类的加工方式。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使用哪个加工过程呢?根据最近的一个比较理论的变体,新奇隐喻必然是以比较的形式加工的;只有规约隐喻能够以归类的方式加工。 我们认为,加工方式的选择不是由惯例来决定的,而是隐喻本身的语义及指示道具来决定的,比起分类过程,实际上有一种能以比较的方式加工更快的隐喻,我们就将之定义为新奇隐喻。然后我们会形成这类隐喻的变体来加大比较的难度,这时我们会发现这些新的新奇隐喻更如果以分类的方式加工,将会更快被理解,而不是用比较的方式。所以我们便得出结论:隐喻从一开始可能以分类的方式加工,这取决于他们语义及指示道具。 隐喻在谈话中无处不在。Pollio,Barlow,Fine,和Pollio (1977)估计,每周演讲者会创造出3,000个新奇隐喻。而Den Boer (1998)发现,在

内容从诗歌至科普的样本文章中,有19%的单词是隐喻。而在他的科普类文章样本中,整整有25%的单词是带隐喻性的。明显地,对于任何一个语言理解的理论以及来说,明白“隐喻如何被理解”非常重要,当然,对计算模型和机器语言处理系统的发展来说同样如此(cf. Kintsch, 2000)。那么哪种理论是最有用的呢? 隐喻理解的理论分为两大类:比较理论和分类理论。从比较理论来看, 我们是根据他们相应的明喻来理解隐喻的。因此,诸如“我的律师是一个鲨鱼”的隐喻是依照“我的律师像一个鲨鱼”而来的。从分类理论来看,隐喻和明喻都是独立被理解的(“understood in their own right”原文第935页右半,第五行)。隐喻是作为分类的断言(assertion),明喻是作为比拟的断言(Glucksberg, 2001; Glucksberg & Keysar, 1990)。比如说,根据分类理论的观点,在“律师鲨鱼”的隐喻中,隐喻主题“我的律师”是被包括在鲨鱼,即邪恶的攻击性食肉生物的范畴中的。“我的律师”就这样获得了鲨鱼的隐喻性范畴的特点。在明喻的形式中,隐喻主题“我的律师”是被比作字面上的海洋生物——鲨鱼。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是与这个差异一致的。他们对于隐喻的理解比明喻来得更快,并且对这两者会生成不同的解释,然后会用隐喻生产出比明喻更多的突发特征(emergent feature),比如“残酷”(Bowdle & Gentner, 2005; Glucksberg & Haught, 2006; Utsumi, 2005)。 最近,Bowdle 和Gentner (2005) 综合了这两个观点,在这个框架中,新奇隐喻总是以比较的方式加工,然而久而久之,当隐喻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他们规范化时就会有一个从比较到分类的转换。”不理解有问题

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64648381.html, 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齐芷玥 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2期 摘要:《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具有代表性的叙事长诗,其中的隐喻众多,且包含了深厚的汉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的英译本为例,探讨《长恨歌》中隐喻的翻译策略,总结切实可行的隐喻翻译方法。 关键词:隐喻;《长恨歌》;翻译策略 一、《长恨歌》简介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中的经典之作,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全诗总长120句,属于七言歌行体。该诗故事情节婉转曲折,叙事艺术精巧独特,情致缠绵悱恻。 二、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长恨歌》中出现了很多经典的隐喻,比如“玉颜”“倾国”“比翼鸟”“连理枝”等。这些隐喻的翻译处理对古诗中隐喻的翻译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直译法 在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写唐玄宗和杨贵妃当年在长生殿的誓词。来看一下不同译者对此处的处理: 1.“We swore that in the heaven above, we never would disport One tomb on earth enclose of us,the frail and mortal part” 2.“On high,we’d between love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tow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 从上面的四个版本的翻译可以看出,Fletcher采用了意译的方式,没有翻译出“比翼鸟”和“连理枝”,而是直接翻译出了两个词的深层含义。虽然在意义表达上没有问题,可是这种翻译忽略了文化层面的含义,失去了诗词的美感和精髓。相比之下,其他的3位译者都采用了直译的方式翻译出了“比翼鸟”和“连理枝”。从中可以看出,有时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直译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这种翻译方法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二)意译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