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作品排练课程教学大纲

舞蹈作品排练课程教学大纲

舞蹈作品排练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两年的专业技术学习,对技术课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为进一步提高学员应用技术课知识的能力,在第三学年开设实习排练课,其任务是通过排练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节目,使学生在表演,创编方面获舞台表演的基本知识,从而有利于今后的社会实践。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

1、舞蹈作品排练课(一)

依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舞种的舞蹈作品进行排练。

2、舞蹈作品排练课(二)

选择经典保留剧目,也可邀请编导排练新剧目,必要时向外单位学习适合学生水平的剧目。

3、舞蹈作品排练课(三)

发挥学生的独创性,组织学生自编自排自演剧节目。

三、教学时数及安排

周学时:4学时

总学时:204学时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

教材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能选定的优秀剧目节目及我院教师自创剧节目。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 中国舞蹈史(一) 中国古代舞蹈史部分 前言 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舞蹈,我们可以窥见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舞蹈既是艺术之母,又是人类文化的启蒙者。原始人类从本能的情绪情感的发泄到生存欲望的表达、实现,都是依靠动作来完成的。动作浓缩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绪和激情,孕育了原始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并掌握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是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的必修之课。 一、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中国舞蹈史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修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宏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帮助他们树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舞蹈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各阶段的审美特征、艺术风范,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促使他们在一个高层次上进行舞蹈的学习、表演、欣赏、评论以及创作、教学与研究。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 第一章原始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从能上能上几个方面来把握原如舞蹈与原如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原始舞蹈在原始社会并非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是原始人类一种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是原始人生活的必然内容之一。因为它不仅是原始人宣泄情绪情感、表达愿望的有效手段,同时更是其生存的重要方式。正如闻一多总结原始舞蹈的性质时所言:“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物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一、原始人与舞蹈 1、不以审美为目的的活动 2、画中的舞蹈形象 二、原始舞蹈的种类 1、图腾祭祀 2、劳动生产 3、战争生活 三、原始舞蹈的性质 1、强烈的功利目的 2、高度的生命情调

舞蹈概论教学大纲

舞蹈概论》教学大纲 《舞蹈 概 论》 36 学时 、2 学分 舞蹈学( 舞蹈 教育 )专 业 第 2 学年 上学 期 必修课 七、课程目的与任务: 1、本 门课 程是 舞蹈 学科 的基 础理 论课 程 ,是 舞蹈 学科 各专 业本科 生必 须学 习的 必修 课程。 2006 版培 养方 案,将舞 蹈学( 舞蹈 教育 )专业 的本 科生 专业 规格 设定为 ,要系统 地掌 握民族 舞蹈 教育 专业 所必备 的基 本技 能、技巧 和基 础理论 知识 ,因 此,将 此门 课程 设为 专业 基础理 论必 修课 程。通过 本门 课程的 学习 ,使 同学 们掌握 舞蹈 文化的基 本知识 ,认 识舞 蹈文 化的 基本 原理,掌 握舞 蹈文 化的 基础 理论,使同 学们 对舞 蹈文 化有 较为 系统 、深 入的认 识,以企 提高 同学们 的专 业基 础理 论修养 。为 进一 步学 习中 外舞 蹈历史 以及 与舞 蹈专 业相关 的边 缘学 科,如舞蹈 教育 学、 舞蹈 心理 学、 舞蹈人 类学 等奠 定专 业理论 基础 ; 2、作 为一 门学 科的 基础 理论 ,首 先, 呈现在 我们 面前 的是 诸多概 念,这些 概念 是建 构理论 的基 础,也是 我们认 识、掌握 理论 的前提 ,所 以,应 讲清 概念。其 次,重 点要 分析、讲 解基 本原 理,即 舞蹈 发生、发 展的 原理 ,舞 蹈分 类的原 理, 并概 括舞 蹈文化 乃至 于种 类舞 蹈的特 点。 为此,前三 章将 舞蹈 文化 作为 研究 对象,以下 章节 将种 类舞 蹈 作为 研究 对象,使我 们的 分析 、讲解 形成 整体 或一 般性 研究 与个 别或 独 特性 研究 相结 合,以使 同学 们对舞 蹈文 化的 一般 及对舞 蹈种 类的 个性 有 较为 深入 的认 识。 八、课程重点与难点 1、本 门课 程的 重点 是讲 解、 分析 舞蹈 文化的 一般 性知 识和 基本原 理,且 对种 类舞 蹈的 发生、发展、形态 特征、文 化功 能、文 化内涵 做深 入、 细致 的分 析; 2、本 门课 程虽 然是 舞蹈 学科 的基 础理 论课, 然课 程内 容蕴 涵一定 的其 他学 科的 知识 , 如艺 术学 、历 史学 、 文化 学、 宗教 学、 心理学 等, 就学 理而 言,如有 这些方 面的 基本 知识 ,学习 将得 心应 手。但 舞蹈 学科 各专 业的 学生 ,年 龄尚小 ,且其他 学科 的知识 较弱 ,故教师 讲解或 学生 理解 均有 一定 的难 度 。 九、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 学内 容 一、课程编号 二、课程名称 三、学时学分 四、开课对象 五、开课学期 六、课程类型

舞蹈编导》教学大纲[1]

《舞蹈编导》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1002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名称:舞蹈编导 英文名称:The Class of Choreography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舞蹈编导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舞蹈编导的技术、技巧,引导学生广泛地吸收各种门类的创作方法和优长,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作思路,发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作的开发和创作思维的开发是本课程的主要训练内容。为培养学生们即兴的创作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本课程将舞蹈编导的基本理论知识、编导技法及创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配合,融会贯通。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细致、分步骤地完成训练。本课程的宗旨是为舞蹈事业培养出高级的舞蹈编导人才。 一、说明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为培养我国舞蹈事业发展及东北地区各个阶层所需要的高级编创人才以及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新型高级人才,舞蹈编导(本科)专业教学在理论同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将编导艺术的基础理论同基本的技巧、技法训练及创作实践三部分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达到毕业时能够独立进行艺术创作的要求。 舞蹈编导(本科)的教学任务是把想象力的训练和编创能力的提高放在核心地位,将编舞技法、结构训练同排练操作结合起来,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创作出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舞蹈作品。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与基本功训练课、舞蹈素材课、舞蹈欣赏课等课程相衔接。 (三)开课学期:第一至七学期 (四)周学时/总学时=周学时×16周(含艺术实践)×开课学期: 8/10学时/928总学时 (五)学分: (六)教学形式:集体授课 (七)检课方式:课堂回课 (八)考试安排: 考试方式:每学期期末观摩会 考试标准: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内容和达到的程度进行测评 二、本文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 第一学期 1、即兴舞 (1)节奏训练 (2)造型训练 (3)即兴表演训练 (4)身体各部位动机训练 (5)双人即兴 (6)三人接触即兴 2、捕捉形象 (1)捕捉人物形象 (2)捕捉动物形象

舞蹈系本科班芭蕾舞基训课程教学大纲

舞蹈系本科班芭蕾舞基训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学时:本科大一第一、第二学期 总学时数:共学习两学期,每学期18周,每周6个课时,共计216课时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地位:芭蕾舞基本功课在舞蹈专业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这门课主要训练身体各部分肌肉能力,解放关节,使学员能自如地完成舞蹈表演的各种基本技术、技巧动作。同时培养学员的舞蹈感觉,努力使形态动作富有艺术表现力。 性质:本课程在全部舞蹈表演训练中既是基础又是主干,它与舞蹈技巧互促互补,为《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现代舞》等科目的学习和训练提供必备的形体要求和扎实的技术技能,同时也是《剧目排练》和学员的舞台表演中具有长期作用的素质基础。 任务:考虑到本科生的特殊情况,学员都具有一定功底,但个别学员对芭蕾基训接触不一。首先,应采取灵活教学方案,要根据学员情况进行施教。开始应着重注意基础训练,而后加入更复杂和难度较大的动作训练。使学员在一年的芭蕾基本功训练里,达到学员了解动作的规格和要领,在掌握躯干的开、绷、直及重心感觉基础上,通过地面、把杆与中间的训练过程,锻炼学员的肌肉能力,从而尽可能的完成多种旋转和跳跃等各种技术技巧。走向舞台或从事舞蹈事业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结合教学法进行古典芭蕾舞动作的训练教学,帮助不同舞种的

学生掌握如何教授芭蕾的初学者,使他们懂得脚、上肢、躯干等部位的基本姿势,寻找肌肉外旋、延伸的运动感觉,为古典芭蕾的基础教学打下良好的基本功。 三、各章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地面训练 教学内容: 1、地面勾绷脚训练 2、地面腿部外开训练 3、地面吸伸腿训练

舞蹈概论教学大纲

《舞蹈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 二、课程名称:《舞蹈概论》 三、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四、开课对象:舞蹈学(舞蹈教育)专业 五、开课学期:第2学年上学期 六、课程类型:必修课 七、课程目的与任务: 1、本门课程是舞蹈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是舞蹈学科各专业本科生必须学习的必修课程。2006版培养方案,将舞蹈学(舞蹈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专业规格设定为,要系统地掌握民族舞蹈教育专业所必备的基本技能、技巧和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将此门课程设为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舞蹈文化的基本知识,认识舞蹈文化的基本原理,掌握舞蹈文化的基础理论,使同学们对舞蹈文化有较为系统、深入的认识,以企提高同学们的专业基础理论修养。为进一步学习中外舞蹈历史以及与舞蹈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如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舞蹈人类学等奠定专业理论基础; 2、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诸多概念,这些概念是建构理论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掌握理论的前提,所以,应讲清概念。其次,重点要分析、讲解基本原理,即舞蹈发生、发展的原理,舞蹈分类的原理,并概括舞蹈文化乃至于种类舞蹈的特点。为此,前三章将舞蹈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以下章节将种类舞蹈作为研究对象,使我们的分析、讲解形成整体或一般性研究与个别或独特性研究相结合,以使同学们对舞蹈文化的一般及对舞蹈种类的个性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八、课程重点与难点 1、本门课程的重点是讲解、分析舞蹈文化的一般性知识和基本原理,且对种类舞蹈的发生、发展、形态特征、文化功能、文化内涵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2、本门课程虽然是舞蹈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然课程内容蕴涵一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艺术学、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就学理而言,如有这些方面的基本知识,学习将得心应手。但舞蹈学科各专业的学生,年龄尚小,且其他学科的知识较弱,故教师讲解或学生理解均有一定的难度。 九、教学内容与要求 1、教学内容

舞蹈课程教学大纲

舞蹈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舞蹈是广播电视中专幼儿师范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幼教专业舞蹈技能,掌握训练方法,提高舞蹈素养,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2、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具有创编幼儿舞蹈、组织幼儿舞蹈教学的能力。 3、教学基本要求 舞蹈技能是一门规范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按照幼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三基”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掌握。融会贯通,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要求。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本课程应以舞蹈基本理论、舞蹈技能训练为基础,与幼儿园音乐教学法相配合。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不是纯理论性课程。其核心是解决实践的问题。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幼儿园工作的要求,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同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实践环节,组织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提高感性认识。 2、教学形式: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示范作为基础,同时,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与之配合。 3、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 本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中要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熟悉律动、幼儿舞蹈的教学过程,有条件的要参与具体教学活动。部分边远地区如不具备条件,应组织学生认真观看教学录像带中的案例部分。结合案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特殊说明 1、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要求中,基本概念和内容按“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具体的舞蹈技能技巧,按“掌握、会、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本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规范性、实践性较强,为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式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多举实例,善于借助录像课,引导学生互看互学,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幼儿园舞蹈教学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教师在组织本课程教学时,要经常关心这些变化,注意适时地吸收有关的教育新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教好教活本课程的内容。 ③我国幅员广大,各个地方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教学中,既要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出发,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舞蹈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增强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能力。 第二部分大纲本文 第一教学单元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幼儿舞蹈的基本舞步。动作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感,舞蹈动作协调。 Ⅱ、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掌握舞蹈的概念、种类,了解中国舞蹈发展简史。 2、理解幼儿舞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3、了解舞台平面、空间、方位,懂得常用舞蹈术语,学会做舞蹈记录。 二、舞蹈的基本训练 1、学习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脚位。古典芭蕾舞的基本手形、脚位、手位、脚形。 2、进行不同节奏的脚位站立、脚腕训练、胯关节训练,腰的训练、胯的训练,压腿和跑腿训练,走跑跳训练,幼儿基本舞步训练,身段组合训练。 三、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训练 1、理解藏族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学习弦子基本步、平步、靠步、撩步、拖步、退踏步、滴嗒步,以及常用手臂动作:撩袖、摆袖、晃袖、献哈达、敬礼。学会弦子组合1—2个,踢踏组合1—2个。 2、理解幼儿舞的特点,学习基本步法、手位,进行组合训练3—4个。 Ⅲ、教学建议: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舞的基本功训练。对学生进行把杆训练的同时,应介绍地面练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尽快

舞蹈作品赏析

舞蹈艺术的升华——浅谈舞蹈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关键词】舞蹈艺术;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意义 【摘要】舞蹈艺术教育,无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实际演绎学习的角度来看,都对当代大学生有着深远的教学意义。顺应国家教育转型的大形势,愈发将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正文】 素质教育, 究其实质就在于重视人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 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在人才素质教育中, 艺术教育, 尤其是舞蹈教育是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艺术的思维与人类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密切相关, 而人的身体则是思想与生命的载体, 只有自由和和谐的身体, 才能承载最和谐的生命。因此, 舞蹈教育对培养高等院校综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它能真正开启人的身体和灵魂, 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而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舞蹈还仅仅是一门技术,或者说是一种高贵的技术,还没有意识到舞蹈艺术真正在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意义。当下,我国教育也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当中,所以,舞蹈艺术的教育愈发显得重要。接下来我会从两个角度谈一谈舞蹈艺术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教学欣赏舞蹈艺术的意义 舞蹈艺术在素质 教育中的意义 从欣赏舞蹈艺术的 角度从实际演绎舞蹈艺术的角度 美育教育的作用 开拓眼界, 充实知识 提升思维能 力,提高文化 水平 形体和气质的 培养 对身体素质 的增强 对道德精神和 思想品质的教 育

1、美育教育的作用 美育的含义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有正确的美学观念、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舞蹈教育是美育中最直观、最形象的教育。生活中, 美是无处不在的,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审美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强弱。除此之外, 舞蹈教育还有利于培养高品位的“文化”人。舞蹈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蕴涵着人文思想、哲学和美学思想。人体是最美的, 而舞蹈又是一种高级化的人体运动, 是一种经过美化的人体运动。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是一种高尚情操的体现。大学生通过舞蹈教育, 其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等方面都会更加高雅。大学生通过欣赏舞蹈作品,可以走进舞蹈中所演绎的世界,体会人体语言的美妙,一顰一、一举一动都是深刻的交流,艺术的熏陶。 2、提升思维能力,提高文化水平 舞蹈虽然作为一门艺术,但是其中蕴含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不可谓是不丰富。从古老经典的神话故事,到古代文明的奇闻异事,再到流传百世的故事佳话,一直到现当代的时代精神缩影,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柔和在舞蹈当中,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模仿能力,加深对外界事物的理解,这些无声的舞蹈动作语言,能够激发、启迪学生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训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让学生可以将感知、联想、想象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间接的提高了文化水平。 3、开拓眼界,充实知识 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蕴含着中华传承的知识,同样国外的舞蹈一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然而艺术是无国界的,舞蹈是全世界都通行的语言。学生在欣赏和观看舞蹈的同时,首先是了解了舞蹈所讲述的情节故事;其次,可以看到舞蹈当中呈现的当地文化、服饰和风俗等等;再深远一些,学生可以了解到舞蹈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智慧勇气,同舞蹈交流,同时间交流,同文化交流。可以脚不出家门,便了解到全球各地的风土人情、经典佳话;进而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丰富的当代大学生的知识内涵。 二、教学演绎舞蹈艺术的意义 1、形体和气质的培养 舞蹈首先能塑造一个人的形体和气质。形体是指人的躯体线条结合人的情感和品质, 通过形象、姿态诉诸于欣赏者眼前的一种美, 人的手、臂、肩、胸、颈、腰、腿、足等等构成形体的整体。从舞蹈教学的实践来看,受过一定舞蹈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有比较健美的体形,舞蹈教学中的形体训练,住进了学生健美体形的形成,使许多曾经有过“驼背”“抠胸”“耸肩”“畸胸”等不良习惯的学生,在舞蹈的训练中通过挺胸收腹、沉肩直立等伸展动作,自觉的改变以前种种不良习惯。 形体美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了一个人积极向上、文明乐观的精神面貌。人的内在精神状况是通过外部的形体表现出来, 而强健的身体, 优美的动作,更能影响人的心灵世界。中国先秦时代哲人孔子则已意识到舞蹈能够端庄人的容貌仪态, 他主张通过音乐、舞蹈来陶冶人的性情, 修饰人的行为举止, 培养内在美和外在形体统一和谐的完美品格。而在现在的舞蹈教学课堂上,许多的学生可以通过有韵律的肢体动作,音乐的动感来调剂自己的体能,高雅而优美的律动训练与身体姿态训练,赋予人挺拔、优美的肢体和高雅的气质。 2、对身体素质的增强 舞蹈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化的强身健体运动, 它对体育教育的作用是非常直接而明显的。美国著名舞蹈家沃尔特·特里通过自身的观察和分析, 从多方面探讨了舞蹈艺术的社会功能, 他强调舞蹈艺术对人的体力和情感、对人的协调和健康都有一定的作用。他说“把舞蹈素材用于教育, 去发展身体肌肉, 调整肌肉, 保持身体平衡;舞蹈练习、舞蹈节奏, 用于治疗,

个人简历(76)

霸象文化 - 舞蹈表演应聘简历范文 基本资料 姓名:邮箱:111111111 性别:年龄: 学历:毕业院校: 电话:薪资要求: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xx师范学院最高学位:本科 专业:舞蹈专业 主修业课程舞蹈专业知识:舞蹈编导、基训、民间舞、现代舞基训、古典舞身韵、剧目表演、中国舞蹈史、西方芭蕾史、舞蹈剧目分析、舞蹈解剖学、艺术概论、曲式分析、音乐基础 工作经历 XX舞蹈学校 舞蹈系教研室主任 在职期间主要担任芭蕾舞形体、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古典舞身韵教师!同时兼教研室主任一职!曾多次带学生考级并获得优异成绩!

霸象文化 - XX艺术培训中心 教育职业技术教师 曾在XX艺术团担任舞蹈老师,在XX舞蹈健身俱乐部担任舞蹈教练。 XX文艺学校 艺术系讲师/助教 在校艺术系担任舞蹈专业、音乐舞蹈专业、音乐专业舞蹈专职教师。并编写《XX教育学院舞蹈基本功(大专)教材教学大纲》和《XX教育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大专)教材教学大纲》,并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演出实践,受到学校和学生的好评。被学校评为“师德模范”和“优秀教师”。 XX舞蹈学校 舞蹈系教研室主任 在职期间主要担任芭蕾舞形体、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古典舞身韵教师!同时兼教研室主任一职!曾多次带学生考级并获得优异成绩! 自我评价 本人性格开朗大方,待人热情真诚,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对待工作细致认真,有责任心,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我热爱生活,热爱美的事物;爱学习,爱新事物,爱与人交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生活中,我开朗、自信、爱笑,我善良、有责任心。我热爱舞蹈,喜欢用肢体表达感情,喜欢用艺术能独立编舞,编乐,经常参加文化艺术团举办的一些文艺活动。

业务课考试要求(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一致)

附件:2 业务课考试要求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一致) 一、中国音乐史 (一)古代音乐史部分 ⒈远古(约公元前21世纪以前): ⑴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 ⑵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 ⒉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 ⑴“六代乐舞”与“雅乐”; ⑵《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和《楚辞》; ⑶乐器的发展; ⑷乐律学的形成; ⑸乐器和器乐音乐; ⑹音乐思想。 ⒊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 ⑴音乐机构; ⑵相和歌和清商乐; ⑶乐器和器乐; ⑷少数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 ⑸乐律学的发展; ⑹嵇康和《声无哀乐论》。 ⒋隋、唐(公元589年——公元960年): ⑴音乐机构; ⑵曲子和变文; ⑶唐大曲; ⑷古琴音乐; ⑸参军戏、钵头、大面、踏摇娘; ⑹乐律学的发展; ⑺记谱法。 ⒌宋、元、明、清(公元960年——公元1840年): ⑴民歌和小曲; ⑵词调音乐与姜白石的歌曲; ⑶散曲音乐; ⑷宋元明清乐器和器乐; ⑸说唱音乐; ⑹戏曲音乐; ⑺乐谱与乐律学; ⑻音乐论著。

(二)近、现代及当代音乐史部分 1.中国近代音乐(公元1840年——公元1919年): ⑴西洋音乐的传入; ⑵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2.中国现代音乐(公元1919年——公元1949年): ⑴音乐社团与音乐教育机构; ⑵20世纪早期的音乐创作; ⑶黄自与学院派音乐家的创作; ⑷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及音乐创作; ⑸抗日根据地、国统区的歌曲创作; ⑹三、四十年代歌剧、秧歌剧和新歌剧创作; ⑺王光祈和青主的音乐理论研究。 3.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公元1949年——公元1990年): ⑴建国初期的音乐(公元1949年——公元1966年): ①声乐创作----群众歌曲、抒情歌曲、合唱音乐的创作; ②器乐独奏曲----民族器乐独奏曲创作、钢琴、小提琴独奏曲创作、合奏音乐及管弦乐、交响乐创作; ③简述建国后17年的歌剧、舞剧音乐创作。 ⑵文革中的音乐创作(公元1966年——公元1976年): ①声乐创作----语录歌、歌曲创作、合唱; ②革命样板戏; ⑶改革开放后的音乐创作(公元1976年——公元1990年): ①多元的声乐创作—歌曲创作、通俗歌曲创作、合唱; ②歌剧与舞剧; ③小型器乐独奏; ④室内乐重奏与“新潮音乐”的崛起; ⑤交响音乐的繁荣。 二、西方音乐史 ⒈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 ⑴古希腊音乐的特点; ⑵常用乐器; ⑶音乐理论。 ⒉中世纪音乐: ⑴格里高利圣咏; ⑵复调的兴起; ⑶中世纪方言歌曲。 ⒊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⑴法国和意大利的“新艺术”; ⑵尼德兰乐派; ⑶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音乐; ⑷威尼斯乐派; ⑸世俗音乐的发展。

135106舞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舞蹈)培养方案 (2013年入学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1351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艺术硕士 专业领域代码: 135106 专业领域名称:舞蹈(舞蹈编导、舞蹈表演) 学制:3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专业领域介绍: 广州大学全日制艺术硕士舞蹈专业研究领域包括舞蹈编导和舞蹈表演与指导两个方向,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的艺术教育特点,强调舞蹈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舞蹈艺术专门人才。 舞蹈编导本方向主要是对舞蹈编导基础理论与舞蹈创作的研究。注重舞蹈编导教学、舞蹈剧目创作、舞台导演研究的同时,系统地理解、掌握、运用舞蹈编导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创作实践;发展舞蹈动作语言,继承岭南传统舞蹈文化,积累舞蹈创作素材,形成正确的舞蹈创作思维方式;能自如地运用舞蹈编导理论与技术技法编创不同风格题材舞蹈作品和舞蹈晚会;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教学原则,培养创造和创新意识,适应舞蹈创作工作的需要。 舞蹈表演本方向主要包括芭蕾舞、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等舞种的表演研究。坚持舞蹈表演的艺术和技术统一的原则,在接受本专业严格的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舞蹈表演理论、舞蹈史论、舞蹈作品体会与分析、舞蹈美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理论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舞蹈表演能力和丰富、全面的舞蹈文化修养,掌握舞蹈作品的分析方法,有较强舞蹈鉴赏能力和表演不同风格及题材舞蹈作品的能力;并能运用现代传媒工具,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三、培养目标 培养舞蹈专业领域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艺术创作技能及表演技能、较强艺术理解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本专业的各种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的高层次、应用型舞蹈艺术专门人才。 四、培养方式 (一)充分利用广州芭蕾舞团、广州歌舞团和广州市艺术学校“两团”的优质资源,共享“两团”所拥有的师资、设备、场地等有利条件,紧密结合艺术实践,聘请“两团”高水平舞蹈专业艺术家指导实践类课程,加强舞蹈表演实践与舞蹈创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将“两团”作为艺术硕士研究生的艺术实践基地。 (二)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度。聘请“两团”高水平舞蹈专业艺术家为校外导师,主要负责艺术表演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校内导师主要负责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 (三)采用“课题制”实践教学,探索“院团结合”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新路子。 (四)采取导师负责制及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五、课程设置与要求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对岭南舞蹈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强调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在艺术技能、技巧、艺术基本功方面的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价值观;对不同类型生源,实施分类培养。根据这一基本思路将艺术硕士课程体系分设为文化与艺术素质、表演技能、创作实践三大板块。 1.文化与艺术素质板块 (1)专业外语(2学分) (2)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2学分) (3)舞蹈表演艺术精华(3学分) (4)舞蹈美学(3学分)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学大纲[1]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舞蹈史 课程编号:05203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2学时 课程安排:一年级下学期 课程性质: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从舞蹈的起源到历代舞蹈发展的状况,来了解中国舞蹈文化的悠久历史,加深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认识,增强对舞蹈文化事业的热爱。通过对古代舞蹈史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时期舞蹈发展状况和不同时期的审美特征,艺术风格及在舞史上有影响的舞蹈、著名舞人。重点掌握两周、汉代、隋唐三大舞蹈集成时期舞蹈的变革和发展。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上去认识舞蹈。 二、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原始舞蹈的产生与表现形式 本章要点:通过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来把握原始舞蹈与原始生活的紧密联系。原始舞蹈的产生不是审美的需要,而是原始人必不可少和必须赖以存在的生活形态及生存方式的需要。 第一节舞蹈的起源 1、舞蹈起源于劳动 2、最早的民间集体歌舞表演形式 3、崖画中的舞蹈形象 第二节“求偶舞”的形成 1、“求偶舞”形成的原因 2、崖画中“求偶舞”的舞蹈形象 第三节征战与古武舞 1、“古武舞”与原始战争的紧密联系 2、崖画中“古武舞”的舞蹈形象 第四节原始宗教观与祭祀性舞蹈 1、原始宗教观的形成所产生的祭祀舞 2、对氏族首领的图腾崇拜 3、对本氏族徽号的图腾崇拜 复习思考题: 1、原始舞蹈与原始人类生存关系 2、原始舞蹈得以保存、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舞蹈的质变与进化 本章要点:国家的产生、阶级的分化、私有制的发展、夏商时代“乐舞奴隶”的出现,使原始舞蹈开始从自娱性表演向表演性方向转化,标志着舞蹈最早审美功能的体现。商朝的神权社会,原始祭祀功能被进一步强化,祭祀舞蹈得以较大发展。 第一节奴隶制度下的表演性舞蹈 1、夏朝,乐舞开始步入表演性舞蹈范畴 2、“以巨为美”、“北里之舞”的商朝 第二节巫舞与宗教祭祀舞 1、祭祀舞蹈发展兴盛的因素 2、甲骨文中“”字与“”字的文字记载 3、商代的“巫舞”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表演性舞蹈的发展是奴隶制时代的重要进程 2、从哪些方面体现出奴隶时代舞蹈发生的质变和进化 第三章两周时期舞蹈的发展与变革 本章要点:礼乐制的形成,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先王之乐”,成为巩固封建王朝统治特权的工具,“六代舞”、“六小舞”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美育课程,并形成体制,是雅乐体系的开端;礼乐制的衰落和民间舞的兴盛与社会根源及艺术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儒家乐舞理论对中国古代舞蹈的深刻影响;楚舞的多种表演风格,标志着我国古代舞蹈最早的审美风格的形成。 第一节周代主要成套祭祀乐舞 1、《六代舞》的内容和祭祀对象 2、《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艺术成就 3、《六小舞》的内容和祭祀对象 4、西周礼乐制的作用及意义 第二节礼乐制的衰落与民间舞的发展 1、“礼崩乐坏”的社会原因与艺术发展规律的关系 2、民间乐舞的兴盛 (1)、《诗经》 (2)、《九歌》 (3)、《傩舞》 (4)、孔子的乐舞教育文化观 3、表演性舞蹈的发展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1)、表演性舞蹈的发展 (2)、舞蹈活动与政治斗争

《广场健身舞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依据社会体育专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广场健身舞课程编号:1021230016 总学时:20学时总学分:2学分 学时分配:理论4学时,实践16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社会体育导论、健美操、体育舞蹈适用专业:社会体育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大纲是根据巢湖学院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系及学生近年来体育课教学实践经验而制定的,适用于社会体育专业初选广场健身舞课程的学生。通过广场健身舞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广场健身舞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一般教学规律,并能运用于教学与社会指导;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体育社会指导员所必备的广场健身舞教学能力、简单创编能力和组织能力,并具有运用广场健身舞手段在全民健身中指导他人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舞蹈示范能力,并为学生日后从事广场健身舞社交、娱乐奠定基础;通过广场健身舞教学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韵律感,培养学生欣赏和表现形体美、姿态美及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要求: (1)课程内容的安排,主要是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培育目标、专业设置,以及学生的实际特点,同时重视与国家推广的广场健身舞各种套路内容衔接,坚持科学性、健身性、时尚性和实效性的原则。 (2)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基本技术特点,了解基本动作,掌握正确的动作技能。 (3)课堂上重视实用性知识传授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广场健身舞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来指导大众健身、表演和比赛,做到学以致用。 (4)坚持课后实践练习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教师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每次课布置一定量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认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并进行定期抽查。 (5)身体素质练习安排在每一次实践课中,具体练习内容不再在教学内容里单独列出。 教学重点:健身舞基本技术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教学文案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 中国舞蹈史(一) 中国古代舞蹈史部分 前言 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舞蹈,我们可以窥见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舞蹈既是艺术之母,又是人类文化的启蒙者。原始人类从本能的情绪情感的发泄到生存欲望的表达、实现,都是依靠动作来完成的。动作浓缩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绪和激情,孕育了原始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并掌握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是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的必修之课。 一、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中国舞蹈史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修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宏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帮助他们树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舞蹈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各阶段的审美特征、艺术风范,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促使他们在一个高层次上进行舞蹈的学习、表演、欣赏、评论以及创作、教学与研究。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 第一章原始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从能上能上几个方面来把握原如舞蹈与原如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原始舞蹈在原始社会并非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是原始人类一种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是原始人生活的必然内容之一。因为它不仅是原始人宣泄情绪情感、表达愿望的有效手段,同时更是其生存的重要方式。正如闻一多总结原始舞蹈的性质时所言:“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物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一、原始人与舞蹈 1、不以审美为目的的活动 2、画中的舞蹈形象 二、原始舞蹈的种类 1、图腾祭祀 2、劳动生产 3、战争生活 三、原始舞蹈的性质 1、强烈的功利目的

舞蹈课程教学大纲

《舞蹈》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舞蹈是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幼教专业舞蹈技能,掌握训练方法,提高舞蹈素养,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2、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具有创编幼儿舞蹈、组织幼儿舞蹈教学的能力。 3、教学基本要求 舞蹈技能是一门规范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按照幼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三基”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掌握。融会贯通,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要求。 二、本课程授课时数 《舞蹈》课程建议讲授216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单元 :Ⅰ、教学要求幼儿舞蹈与.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起源与发展,舞蹈的特点与种类通过本章的学习, .幼儿舞蹈教育的关系 :Ⅱ、教学内容舞蹈基础理论第一章 .1、舞蹈的概念、种类、了解中国舞蹈发展简史 .2、理解幼儿舞与幼儿舞蹈教育的关系、了解舞台平面、空间、方位,懂得常用舞蹈术语,学会做舞蹈记录。 3 Ⅲ、教学建议:、通过舞蹈基础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地了解舞蹈的起源与发展.1 以在舞蹈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2、幼儿舞蹈的创编, 第二单元 :Ⅰ、教学要求、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幼儿舞1 蹈的基本舞步.协调和柔美度韵律感,2、通过舞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舞蹈的节奏感, Ⅱ、教学内容: 舞蹈基础训练第二章、学习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脚位。古典芭蕾舞的基本手形、脚位、手位、脚形。1 、进行不同节奏的脚位站立、脚腕训练、胯关节训练,腰的训练、胯的训练,压腿和跑2 腿训练,走跑跳训练,幼儿基本舞步训练,身段组合训练。,腰的训练、吸腿、大踢腱的节奏变、把握基本功训练:勾绷脚、擦地、蹲、小踢脚 3 化训练,训练学生的反应力、动作的灵敏性。身、跳、翻、 )(4、中间动作:大踢腿前旁后、基本姿态、舞姿训练。舞蹈技巧训练: 1 转、大跳的训练。 5、身段组合训练和即兴表演训练 Ⅲ、教学建议: 基本功训练中,可组织学生成立互助小组,让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组合成组共同训练。 第三单元 Ⅰ、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掌握舞蹈训练方法,学会民族民间舞和舞蹈表演,能注意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具有一定的舞蹈智能及舞蹈鉴赏力。

中外舞蹈史2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舞蹈史2》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中外舞蹈史》2015级群众文艺班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是系统普及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扎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作为舞蹈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沿着人类社会、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探寻舞蹈艺术的发展沿革,让学生掌握史学知识的同时提升群众文艺班的史外舞蹈的审美情趣,有针对性、策略性和系统性的整合中外舞蹈的资源优势。它与舞蹈技能技巧课之间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外舞蹈史学的基础理论,为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思考、研究舞蹈打下基础,为学生更好地表现舞蹈作品提供了理论指导,实现继续世界舞蹈传统文明,弘扬世界舞蹈传统文化。三、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外舞蹈文化的历史渊源,以中外民俗传统舞蹈为本,立足舞蹈传承的视角,从中外舞蹈文化的意蕴中分析舞蹈形态学。掌握不同中外舞蹈不同的民俗文化及风情;多视角研究中外舞蹈文化的传播,使学生具有识别中外各种舞蹈的界定能力,开发学生学习中外舞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掌握舞蹈评论的写作未来的脉搏,传承和发展中外舞蹈文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我国原始舞蹈史入手,了解我国古今的舞蹈历史渊源,再进入西方芭蕾史纲,再进入现代舞的发展史,从而让学生掌握中外舞蹈的风格特性。 (2)结合其他舞蹈课程,拓展课堂的容量空间,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在世界舞蹈文化风格的格调中,以“作品”调动“思维”,以“文化”促进“风格”,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所学中外舞蹈作品和鲜明的时代风格个性,增强快速掌握中外舞蹈不同地域各时期不同风格舞蹈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理解力。 (3)本课程通过科学的讲授教学,结合多媒体,结合与学生谈论及作业练习,欣赏部分经典作品并分析,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进入图书馆查资料,激活学生独立撰写舞蹈论文的能力,继承创作发展、突破创新的能力和联想整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立足中外舞蹈文化之根,围绕“基础元素”和“根元素”,维系中外舞蹈文化精神,引领大学生寻找世界各地域族群血脉中生存信仰的源流,完成对“根”的体认,坚实地植根世界人民赖以生存的大地上,深入区域传统挖掘其精神与灵魂之根,走向传衍美德的原始情结,保持祖先的灵魂在主流文化中拥有自己的空间,刷新了当代大学生精神品格和内在精神张力,在“根”文化的教学中,在传统人文精神中塑造美好的人性与人格。解读置放在一个广袤的文化背景上来观察和分析,审视和剖析了历史所遗留下的文化、心态、民族结构,通过平实却极富穿透力的活体,聚焦在区域根脉,从而进入民族繁衍、生生不息的巨大精神内力的真实,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挤压现实面前,希冀通过区域文化的土壤寻找一种调和,以弥补新旧价值观念之间的真实地带。 四、课程进度表

《舞蹈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舞蹈概论》课程教案大纲 二、课程简介 该课程为师范学院音乐学(群众文艺)专业的选修课程,是该专业的舞蹈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论体现。本学期的教案分为三个部分,一、什么是舞蹈概论、舞蹈概论的内容、学习舞蹈概论的目的与方法。二、舞蹈的特性、舞蹈的功能、舞蹈的种类、舞蹈的起源、舞蹈的发展。三、舞蹈作品与社会生活、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舞蹈作品的内容美和形式美。通过教案使学生掌握舞蹈这门艺术的基础理论,为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思考、研究舞蹈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舞蹈的起源和发展态势,了解舞蹈作品的实际内涵,具有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了解分析舞蹈,并进而更好的进行舞蹈的表演。 其中主要知识点: 舞蹈的特性、舞蹈的功能、舞蹈的种类、舞蹈的起源、舞蹈的发展。 技能: 内容美的创造,形式美的技巧,舞蹈传播的生态、舞蹈交流的手段、舞蹈评论的写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与学生谈论及作业练习,欣赏部分经典作品并分析,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进图书馆查资料撰写课程论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在掌握艺术共性的基础上,了解舞蹈所独有的艺术特性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该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需要学习了之前的舞蹈技能技巧课程的有兴趣于理论的同学选修。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选用教材:《舞蹈艺术概论》 、参考书:《舞蹈形态学》

多媒体教案 课堂讨论 影像资料观摩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与学生谈论及作业练习 、欣赏部分经典作品并分析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 、进图书馆查资料撰写课程论文 、学生必须阅读的论著,建议学生阅读的论著。 《中国舞蹈发展史》《西方现代舞史纲》和理论书籍《武功技巧》 、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课内个学时,课外学时以上 、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的等方面的要求。学生应该完成老师要求课前资料的搜集以及课堂讨论的知识储备的要求,以及课后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 、学生参与教案评价要求。 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回答调查问卷,实事求是地对本课程及任课教师的

舞蹈教学大纲

舞蹈教学大纲(中专) 一两年制4学期(理论加实践教学) 二、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舞蹈是一门专业技能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舞蹈教育和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技能,掌握训练方法,提高舞蹈素养,毕业后能胜任舞蹈教学和舞蹈表演工作,成为合格的教师和舞蹈表演者。 2、教学任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具有创编幼儿舞蹈、组织幼儿舞蹈教学的能力。 3、教学基本要求 舞蹈技能是一门规范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按照幼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三基”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掌握。融会贯通,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要求。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本课程应以舞蹈基本理论、舞蹈技能训练为基础,音乐教学法相配合。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不是纯理论性课程。其核心是解决实践的问题。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工作的要求,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同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实践环节。提高感性认识。 2、教学形式: 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示范作为基础,同时,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组教学和个别指导与之配合。 第一学期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舞蹈的基本舞步。动作有一定的力度和节奏感,舞蹈动作协调。 Ⅱ、学时安排124学时 适用专业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爵士舞、街舞) Ⅲ、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1、掌握舞蹈的概念、种类,了解中国舞蹈发展简史。 2、了解舞台平面、空间、方位,懂得常用舞蹈术语,学会做舞蹈记录。 二、舞蹈的基本训练 1、学习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脚位。。 2、进行不同节奏的脚位站立、脚腕训练、胯关节训练,腰的训练、胯的训练,压腿和跑腿训练,走跑跳训练,基本舞步训练,身段组合训练。 三、民族民间舞训练 1、理解藏族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学习弦子基本步、平步、靠步、撩步、拖步、退踏步、滴嗒步,以及常用手臂动作:撩袖、摆袖、晃袖、献哈达、敬礼。学会弦子组合1—2个,踢踏组合1—2个。 2学习基本步法、手位,进行组合训练3—4个。 四、现代舞的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