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史(断代)

日本战国史(断代)
日本战国史(断代)

日本战国史一(断代)

孙子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对于历来以久的老对手日本族,国人知之甚少,相对于对方,日本却对中国进行了几百年不间断的研究。这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它所发生的一切历史事件充满了贪婪和阴谋,争权与背叛,血腥的屠杀。里面有英勇的士兵,宏大的战役,卓越的天才,以及卑贱平民的发迹等,一切的一切构成了一段眩目的历史,这一段历史至今仍然影响着这个岛国。

日本战国,一般是指从应仁之乱(1467)到德川幕府建立(1603)这一百三十-余年的断代史。不过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大约百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日本战国一词出自甲斐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头就记著“天下战国之上”。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在这个时代,由于剧烈的政治军事斗争导致传统的贵族政治放权及依靠部属,也间接的导致其政治格局的最终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为多国大名乃至于“天下人”都成为可能。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逐渐开.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改变了传统的冷兵器时代以骑兵为王的战争局面。

以织田信长为首的各国大名逐渐摆脱以往的兵农合一制度,改采以现金雇庸浪人为职业军人。这样产生了很多不事生产以作战为职业的武士阶层,他们的效忠来自于大名诸侯的封赏。以职业军人为主体的军队作战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早期各诸侯的国人土豪联合体制也越演越烈。

乱世英雄起四方

“一个不断进行战争的年代”,欧洲人用这句话来形容这段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秩序已经荡然无存,武力成为权威的唯一来源。各地领主互相发动旨在消灭敌人的战争,在逐渐的混战中,各地先后显示出统一的趋势。

武田家逐渐将势力渗透到信浓地区并向前发展,直到遇到强劲的对手上杉家。织田家在桶狭间突然一战成名,由此走向非常顺利的大道,直到本能寺事变。北条以坚固的城池夸耀当时,并逐渐控制了关东地区。毛利家起于安云郡,长宗我部和伊达家,南部家,岛津家,大友家亦表现不俗。

应仁之乱后,各藩国守护割据一方,并逐渐形成各地的大名。他们在自己的领地里拥有经济,军事等大权,拥有只听命于自己的军队,这样的制度必然导致具有优秀才能的野心家的崛起。他们有力量时他们可以自己的威望聚拢各地豪族并形成强大的联合势力。而他们衰弱时也往往就被人取而代之。

(大名--上古時好像是指拥有大片田地的田主,南北朝時代以后,大名就是指那些原本的守護的豪族或守護代。之后江戶時代的大名就是指有一万石領地以上有义务直接对将军家效劳的豪族。至第三代將軍家光時,約有二百六十至七十個大名家。按對將军家的親疏程度,分為親藩、譜代、外樣。按領國、居城的規模,分為國主、準國主、城主、城主格、無城。按俸給分為十萬石以上、五萬石以上、一期萬石以上。)

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人民的生活最为痛苦,不仅要担负杂劳役和兵役,而且要面对多如牛毛的盗贼和野武士的侵扰,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为了生存自保,一些平民组成地方势力团体以对抗来自外部的威胁,或反对本地大名的重税,也准备随时支持能给本地带来和平的强大势力,其中以越中等地的一向一揆最为骁勇善战。而当地大名诸侯意识到以自己的武力不足以扑灭一向一揆时,就转而加入并利用一向众门徒,其中有的大名甚至剃度来达到拉拢的目的。最为有名的是战国最负盛名的诸侯武田信玄,为了达到拉拢宿敌上杉领地的一向门徒的好感而剃度出家,大名大友也同样剃度过。

关于当时日本战国时代的最下层足轻,也就是我们了解的步兵,在短时间的征战中,他们自己解决食物问题,称为“手弁当原则”,只有长时间的合战才由大名诸侯派发粮草。《杂兵物语》记载,一名足轻一天的口粮是:水1升、米6合、盐1勺、味噌2勺;而《笼城守御之卷》中又记载,笼城也就是围困敌人城池期间一名足轻一天的口粮是:水1升、米4.5合、盐1勺、味噌2勺。战国时代还没有一日三餐的习惯,一般只

吃2顿。他们的伙食也相当的差,一般是些麦、粟、稗、芋等粗粮。武士的则相对好些,可能是糙米和蔬菜一起煮出的菜饭,运气好的话能吃上白米。中国有句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日本也不例外,通常在战争中最先行动的就是小荷托队。他们把粮食分给士兵,士兵则将其挂在腰间,称为腰兵粮,里面通常是煮熟晒干的干饭,炒米、山芋和味噌等等。它的吃法据说是由水煮加些盐就可以吃了。如果战场阴雨或缺乏足够的煮用具也会导致很麻烦的问题,战场士兵因为吃没煮熟的饭团而生病导致战力下降。它有个原则就是保证能尽量缩短吃饭时间,以应付战场突发的情况。但如果粮草不够的话那就只有吃野草啃树皮。曾经有个战国著名武将细川幽斋(藤孝)日记里说:桑果的味道很不错。想必连将领都不得已吃果实充饥,那么就不用说一般的士兵了,粮草的短缺成为当时很普遍的问题。

关于军队里占多数的足轻兵种的介绍

足轻通常在军队组成部分数量最多,装备也很差,由于日本是资源匮乏的国家,金属的产量很少或不足以装备数量众多的军队,众多足轻的装备以削尖的长竹为武器。防具金属铠甲很少由诸侯大名分发,除非自己随身携带,一般步卒防具是竹制的或是构造简单的轻甲。这也表明当时诸侯对足轻的伤亡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但是随着足轻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其低成本使得很多大名愿意装备更多的这种低级步兵。

足轻的盔甲被称为御贷具足(意为借来的盔甲),构造简单,只是胴(护身铠甲)与草摺(裙),加上叫做阵笠(战盔)的简单头盔。几乎所有的御贷具足上都有大名的家纹(徽记),印在胴的前方。有时足轻还会携带另一件印有家纹的物品:飘扬在盔甲后方的指物(旗),可用于辨识身份。

装备的低下导致日本军队在后来朝鲜半岛与大明朝部队进行军事作战时付出很大代价。日本步兵竹制的防具和轻甲使得明军的金属武器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例如朝鲜半岛碧蹄馆中日遭遇战,日军以数万军队始终不能围歼明朝三千先锋骑兵。反而对自身造成极大

的伤亡。装备就起了很大作用,据说当时奏报朝廷的章文就称:"时敌围数重,臣几困,甲被数箭.军士死战得脱" 而往往明军很容易就击毙日军士兵,相反日军则费很大力气.。虽然日本武士(武士在军队里只占少数,大部分是征召的农民)的太刀很有杀伤力,但是明军几乎都是铁制铠甲,甚至着棉甲.。普通足轻的或许带有金属尖头的长矛实在很难造成杀伤力。

为了达到征召的数量和拉拢足轻的奋战,很多大名诸侯都默许军队在敌人领地内进行掳掠,在当时以“乱捕”来称呼这样的行为。在日本战史最为乐道的第四次川中岛之战,上杉谦信的部队就曾对附近的村庄进行劫掠式的补充给养。换句话说为了保证军队的物资供应对附近的民众进行强行征取。《太阁记》中就有过这样的记载,“天正5年10月30日,山中鹿介在夜袭三保关之间就对手下的士卒讲:‘参加这场战役的,都是我鹿介的兄弟,攻下的土地也都是你们的,凡是诸位看中的东西尽可以随便拿取,直至天明。’一般来说足轻很难获得封赏,除非是关键或很高的战功。而封赏主要是以首级来换取赏金,获取敌军首级的身份越高则赏赐越厚, 所以战场上为了抢取敌军将领的首级常常出现混乱的争斗和武斗局面.

足轻部队缺乏足够的训练,而且很容易溃散,主要由农民和下等人充当,他们没有信仰,作战也缺乏效忠的对象,他们很容易逃跑或参加敌人的部队.。日本战国最为传奇式的人物丰臣秀吉就曾经是一名足轻.,他的父亲也是,据说他成为织田信长的杂务兵时,曾在冬天怀抱鞋子以保持温度。织田信长也心知肚明,最后提拔了他。由于他本人的出身卑微,足轻部队对其有来自本身的好感。

武士阶层则不同,他们的装备要豪华的多。需要介绍的是一般武士通常佩带2把刀,长的为太刀,短的刀为肋差.,既用来搏斗也用来战败剖腹。他们往往组成军队的主力并具有一定的格斗技巧,并以奋勇的作战精神为荣。对于他们,大名诸侯通常是支付现金薪水的。

对于当时的骑兵部队,日本并没有广阔的草地畜养大批的马群,也没有很广阔的平原地区以适合大规模的骑兵团作战。对于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模式的国家,日本人骑兵的规模和作战力也远远不能与当时的中国边疆的少数族人相提并论。(据考证日本的马并不够高,很难想象矮马可以骑着进行作战)他们更注重骑兵的冲击力,配备长枪或战刀,由于单手挥舞战刀还需要一定的骑术,所以短时期内并不能组成数量规模较大的骑兵部队。由于作战冲击的对象大多是敌国的农民组成的足轻部队,所以骑兵的冲击作战无往不胜。

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其预见高于所处时代的风云人物,他英明,富有远见和野心,敢于肆无忌惮的使用武力。他的一生成为当时日本社会政治军事斗争的一个缩影,极大的影响了日本这段历史发展的进程。

织田家属于尾张藩国的大名之一,可能以前是藩国有力的家臣。据说织田家来自越前国的织田氏,曾担任神社之职。织田氏后人迁移繁衍至尾张,出仕于当地大名,成为当地的地侍。尤其是信长父亲信秀作为当时尾张斯波氏的重要军事将领,成为权倾一时的人物。尾张藩国其他大名势力也逐渐被织田家所取代。

(b地侍又名地士、或国侍,即日本中世時期的土豪武士。他們并非都是任职于幕府的武士,而是在乡土当地拥有势力的武士。镰仓末期,随着幕府权力的衰退,他們便在乡村掌握着支配權,并逐渐走向小领主化,最后成为战国大名、或为其家臣、或为乡士,这样的现象一直延续至江戶时代。)

信长于1534年7月2日出生于尾张国那古野城(今名古屋市,另有一说是胜幡城),幼名为吉法师。母为信秀正室土田御前,在他出生时,织田家已经是一个很有权势的家族。他本人是第三子。因为哥哥是庶出,信长成为当然的继承人选。其家族通过与当地传统豪族的联姻,在当地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童年时代他自然是一个贵公子,接受的教育是上层的传统智术,茶道和武术教育,侧重于格斗技巧。如果试图找到他与众不同之处的话 .他少年时就曾带人到清洲织田家进行间谍破坏活动,而此时他的父亲在表面上是臣服清洲织田家的.。当时织田家分成几个支派,互相有点亲缘关系,但是各有各的地盘。

从后来的史书所记载织田信长具有开明的创造性眼光以及富有机智勇敢的故事。包括机智的赢得未来岳父斋藤道三的嘉许,我们本着极其谨慎的态度不能对当时富田圣德寺谈话妄加猜测。但是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双方达成谅解并结成牢固的军事援助同盟。天文18年,公元1549年,尾张和美浓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双方展开了停战谈判。为了缓和敌对关系,美浓大名斋腾道三将女儿归蝶许配给尾张的浪荡子,这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婚姻。归蝶嫁入织田家后,斋腾又约了女婿见面,这场见面似乎为织田信长本人的霸业增添了浓重的预兆色彩,双方在富田圣德寺相见。据说道三为女婿的端庄和礼仪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所折服。事后家臣言谈此事,对其女婿大加赞赏:“「呜呼!我儿只配为上总介(信长)拉马为奴矣!”此后,由于岳父军事势力的支持,织田信长在尾张获得了稳固的地位。

年少的信长贵公子与历史上描写的传统贵公子也并无不同,行为放浪,衣杉古怪。他经常身着奇怪的服装,目中无人的横冲直撞,并没有表现出谦逊的姿态以招揽人心,并且喜欢欧洲传教士带来的南蛮物品,特别是种子岛传来的火枪十分感兴趣。他的母亲包括很多有力的家臣如柴田胜家等都明确表示不支持只田信长继承父亲的事业。时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纨绔子弟称其为“尾张的大傻瓜”。只有少数人对其有坚定的信心,他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尽管要求更换继承人的呼声此起彼伏,但是信秀不为所动。在1552年,织田信秀

因中风去世,他的一生都在为自己家族的生存而奋战,常年的操劳和忧虑使得他过早的撒手人寰。在出席父亲的葬礼上,信长身穿异服姗姗来迟,走到父亲的灵位前,抓起一把香向牌位一扔,掉头就走。在少主继位,决定未来走向的家族生存时刻,家臣们对少主的不庄重和傲慢的姿态大为不满。信长的老师,平手政秀对于自己的这位学生更是难堪不已,留下劝谏的文书自杀。

后来信长在其父亲的葬礼上荒唐的表现使家臣团大为不满,柴田等许多人当场就表示请信长的弟弟主持葬礼并接管织田家的家业,许多家臣结成反对信长的联盟。信长在未来赖以统治的家臣团因此发生了分裂,很多家臣转而支持信长的弟弟并造成后来的尾张内战。信长这种无视一切人性的跋扈性格也为以后的败亡埋下伏笔。

美浓巨变

织田信长的继任能力引起其家臣广泛的质疑。弘治元年,公元1555年,美浓国爆发了战乱。美浓大名道三宣布由其子孙四郎继承家督位置,对这一安排不满的长子斋腾义龙立刻召集万余大军讨伐并斩杀孙四郎,道三得知后仓促之间以三千军队在鹫山布防,并招女婿织田信长前来助战。弘治二年,1556年4月,斋藤道三写下遗书,「旧之恶果今报矣,明日之战将五体不全,战死或不是错误,或许有我最後的住处,但在哪里?」,且让国状中写道「美浓一国现由织田上总介所有,信长得此让状,必需遣兵渡此」,道三与其子大战于大良川,由于兵力悬殊,其军队迅速溃败,虽然织田信长得讯后立刻亲自引军救援,但是时间紧迫加之道路被泥石流所阻,未能赶到现场。道三首级被义龙方大将小牧道家讨取。斋藤道三享年63岁,葬於长良福光寺旁的首塚。

信长平定国内的“稻生合战”

随着其岳父的突然倒台。1556年8月,信长也终于迎来了严峻的考验,顾虑信长的岳父插手尾张事务的家臣和豪族终于公开举兵支持其弟。当时织田众臣分为两派,支持信长的有织田胜左卫门、织田造酒丞清正、佐久间大学盛重、森左卫门可成、佐佐孙介等;而家老林佐渡守秀贞、猛将柴田权六胜家、林美作守、津津木藏人、桥本十藏、角田新五、佐佐内藏助成政等三分之二的家臣却支持信行。道三战死的当年八月,织田信行召集以那古野城主林秀贞为首的支持者,悍然掀起了反旗。织田信行为了这个时刻准备很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叛乱。双方爆发了所谓的内战,日本史书上记载为“稻生合战”。

织田信行的叛军主要由林秀贞和柴田胜家负责指挥,在集结四千军队后直接进攻清洲城并陆续攻破春日井、守山等要隘。对于织田家由来以久的分裂,使得内战的爆发似乎人人皆知,织田信长召集了支持他的部队约六七百人,双方在清洲城东、庄内川附近的稻生地方相遇,这里筑有为了躲避洪水而修建的名冢砦,由于连日大雨使得河川泛滥,切断了名冢砦与清洲城的联系,而信行军抢先占领了名冢砦附近的稻生原,使其更陷于孤立状态。

信长的部队在庄内川以西的平城集结,为了救援名冢砦,对敌人发起了进攻。佐佐孙介所部一百二十人作为先锋,首先突击柴田胜家的本阵,遭遇将近三倍于己的伏兵阻击,孙介战死。初战不利,信长被迫退往名冢砦,第二个倒下的,是殿后的山田治部左卫门。时人的笔记中这样描述:“在遭遇到令人难以想象的打击后,上总介大人(信长)被织田胜左卫门、织田造酒丞架在中间。森三左卫门随后带领四十个御中众手持着长刀护卫,匆忙向名冢砦退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荒子城的前田家,一个当地的豪族率领着由武士和大部分农民组成的近六百人的部队前来支援。织田信长纠合军队猛烈进攻驻扎稻生村作为叛军主力的柴田军,据说由于本人的鼓舞使得己方士气高涨而击溃了柴田军,柴田军的溃败是决定性的,其余各部叛军在得到消息后纷纷溃逃,林美作守本人战死,织田信行

也只得退往居城末森。

信长乘胜进军,很快包围了末森城,在兄弟双方的生母土田夫人一再求情下,信长终于答应饶恕同胞兄弟,于是信行开城投降。此后,出乎众人意料之外,性格一向凶暴的信长,竟然饶恕了所有跟随信行谋叛的家臣。当林秀贞和柴田胜家前来请死时,信长走上去提了提胜家的腰带,拍着他的肩膀说:“权六,一副死相的,这还是你吗?!”这一举动使两人如释重负,同时感动得热泪盈眶。

信行的叛军出人意料的被彻底击败了,并随同大伙一起缴械投降,但是他显然是极不情愿的,信长破例的原谅了这次反叛行为,因为许多家臣和本地豪族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信长本人的支持势力又太过虚弱。第二年(1557年)十一月,织田信行可能联结上四郡守护代织田信安,再度谋划起事。可惜这一次,没有那么多人肯跟随他了,柴田胜家出首告发了信行的阴谋(另一说是因为信行宠信家臣津津木藏人,津津木为人骄横无礼,胜家难以自处,遂投奔信长,信行的阴谋因此败露,此说不近情理,柴田无论其个人还是家族所部都是信行赖以依靠的主力,信行不可能不善待柴田胜家本人。此说可以判定为假)。信长对国内势力的平定采取了许多将领用过的血腥手段,谋杀了可能再次叛乱的弟弟。据日本史料记载,信长瞒过母亲土田夫人,假装患病,秘密把信行骗到清洲城中杀害。

尾张藩国的统一

据说织田信长的父亲只是织田信友旗下三奉行的其中之一,而下四郡掌握在系出同门的尾张守护代织田信友手中,傀儡守护斯波氏已经沦落到可以随时被消灭的地步,由于双方都是傀儡守护斯波氏的家臣,在斗争中标榜正义时还需要利用下斯波氏,它才得于继续存在一些时期。各地守护的权力从来都是由当地大小武士集团联合支撑起来。

织田信友对迅速壮大的同门织田信长感到恐惧,令信长愤怒的是织田信友一直支持自己的弟弟与自己作对。织田信长继任家督后成功扫平其弟的叛乱所表现出来的英

勇和谋略得到下层足轻和上层豪族的信任和拥护,许多本地豪族都向信长本人表示臣服,其叔父(守山城主)织田信广也宣布支持这个起初他并不看好的侄子。而傀儡守护斯波义统也不例外,向信长提供很多重要的情报包括信友对信长本人的谋杀计划,处于下风的织田信友派人刺杀了这位名义上的主君,斯波义银与其弟毛利秀頼、津川义冬等斯波一族则逃往信长之处寻求保护,这给了织田信长起兵讨伐很好的借口,信长公开宣布织田信友谋杀主君斯波的罪名,强大的织田信长已经不需要亲自出马,指派叔父进攻信友的居城清洲城。织田信友战败被迫自杀,于是尾张下4郡的守护代清洲织田家灭亡,织田家庶家的信长成为织田家的首领。

织田信长势力迅速壮大和下四郡织田信友的灭亡使的上四郡守护代织田信安感到害怕,双方的矛盾一触即发,信长与同族犬山城主织田信清等,与清洲织田家的宿敌织田一门宗家的上四郡守护代织田信安方大战,史称浮野之战.。织田信安战败,遭到放逐。而被立为新傀儡守护斯波义银也随着上下四郡织田2宗门的灭亡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据说织田信长指责傀儡守护斯波义银参与了一场针对自己的政变阴谋,出于家臣身份的考虑将其放逐到其宗主足利家所在的京都.。1559年,信长实现了其父梦想未完成的事业,尾张的统一。

三河松平与织田家的纷争

三河藩国位于尾张的东南,骏河的西边。三河藩国土豪林立,互不统属。以后统一日本的德川家康的祖父松平清康13岁就继任家督并据有安祥城,只据有西三河的一小块领地。同样怀有野心的其叔父松平信定得到三河大多数豪族和武士集团的支持,清康出其不意的击败其叔父的军队,并陆续攻占山中和冈崎城,其叔父被迫表示臣服。清康将居城迁往冈崎城后向三河东部发展,以强力手腕打击不服从的豪族和同门的反抗势力。东三河牧野家和原三河守护户田家以织田家为后援,出兵与清康战均遭击溃,被迫表示臣服。年仅

19岁的清康,在继任家督之后5年正式制压了三河一整国的反抗势力,将织田家势力完全赶出三河。享禄二年(1529),清康攻陷了今川氏窥视三河藩国的前进基地吉田城,大破今川军。东三河的豪族纷纷叛离今川,倒向松平氏的伞下,总数达到50家之多,松平氏在三河国内的独尊地位,由是底定。很快,清康将目光投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尾张藩国上。对三河怀有野心的织田家和今川氏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防御。此时的松平清康可谓意气风发,壮怀激烈。

同年,清康率领叔父信定等势力攻下织田方的品野城,并把他赏赐给信定。当时信长的父亲织田信秀出兵与清康战于边境,清康率三河军迅速击溃织田军,进围信秀居城清洲城,在1535年底在尾张守山和信秀对阵中的清康遭到家臣阿部弥七郎的误杀,人称“守山之崩”。“如果活到三十岁当可取得天下”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这来自于家臣团的评论难免有溢美之词。

织田军对进围的三河军展开追击,而失去指挥的三河各豪族军顿时全面溃退,各豪族军队纷纷叛变,清康的独子松平广忠(10岁,德川家康之父)从居城冈崎城亡命流落至伊势,清康一手统一的三河至此完全大乱。史家称清康误斩事件为“守山崩溃”。清康死时年仅25岁。

三河松平家由此走向衰落,辗转各地,并一再遭受家臣的背叛。织田军大举反攻,围住其居城冈崎7天7夜。至此松平家失去清康后的软弱被表现的一览无余,年仅10岁的当主广忠,无力驾驭各势力,原本聚集在松平家的各豪族势力作鸟兽散。而以后接连兴起的今川,武田,织田也不免同此下场。犹如耀眼的流星划过,虽然美丽却很短暂。。

织田信秀趁势深入到三河腹地,此时的松平家被迫向东边的今川家求援。今川家实力雄厚兼有两个藩国,对西边事务一直密切关注的今川家在得到求援借口后迅速出兵三河,1542年,松平今川联军与出西三河安祥城的织田军遭遇于小豆坂,史称第一次小豆战。

织田与今川家争夺三河的两次小豆坂合战

织田军军势自安祥城出动,渡过矢引川,通过现在新干线东海道线冈崎町附近地域,向马头原方向东进。而今川、松平军也从生田原向西运动,两军迎面在小豆坂相遇。随即开始激烈的战斗,正面一进一退的攻防战持续了数刻时间,长驱而来的织田军人数少的短处开始体现,渐渐不支向盗木方向败退。呈现败势的织田军,其后队眼看就要陷入崩溃的境地。就在这时,织田信秀的弟弟孙三郎信光、侧近织田造酒丞信房、下方弥三郎贞清(匡范)、中野又兵卫一安(忠利)、冈田助右卫门重善(直教)以及佐佐(木)孙助胜通、佐佐(木)隼人正政次(胜重)兄弟这七名年轻武士,持枪跃出,担当起殿后的重任,他们大声呼喝,率先奋战今川前锋,他们的带动下,织田军重新整队,力战敌军。战局发生了奇迹般的逆转,织田军一举击败今川、松平势,迫使敌人全军溃逃。

第一次小豆坂合战,凭借七武士的奋战,织田军反败为胜,重挫了今川军的西进意图,对于希望依靠今川势力来夺回安祥城的三河松平氏,也是一记重创。织田信秀大张七武士的勇名,称之为“小豆坂七本枪”,后来的“蟹江七本枪”“贱岳七本枪”“上田七本枪”“八滨七本枪”等等,就是对这一称号的模仿。现在,小豆坂附近,丘陵之上,仍然立有古战场的石碑,七本枪武士战后洗刷枪刃上的鲜血的池子也还留有遗迹,不远处,耸立着一棵松树,据说就是当年七本枪武士靠枪之所--“枪立之松”。

紧接着又发生了第二次小豆坂合战。织田家意欲一举吞并三河藩国,这与抱有同样目地的今川家形成激烈的矛盾。织田信秀于天文十六年再次率军进攻三河的松平氏。松平氏不得不为了家族的安危向今川家求援。今川家当主提出条件必须送叫人质才肯出兵,(今川实力可见一斑)广忠只得将竹千代由当地的豪族田原城主户田康光送往骏府。谁料康光起了异心,反将人质送往织田家。今川家勃然大怒,于天文十七年(1548)三月,再次大举出动,总大将为今川义元的军师、东海智将太原雪斋和尚,部将有朝比奈泰能、冈部真幸等宿将。数千大军直逼西三河,于御油(现丰川市)、藤川(现冈崎市)布阵。

三月十九日未明时分,全军向上和田砦方向进击。织田信秀此时也已统率四千军队,在上和田砦布下军势。十九日未明织田军再次渡过矢作川,两军再次在小豆坂相遇。双方静静的对峙,等待对方的行动,织田军前锋织田信广(信秀的长子)终于按捺不住,开始向山坂道的制高点攀登,相对的,今川军前锋朝比奈泰秀队也向同一方向机动,两军的前锋部队树起旌旗,吹响号角,开始战斗。人喊马嘶,两军的战斗从一开始仿佛就是高潮,敌我方战线犬牙交错,很快就陷入了混战。今川军利用有利地势,逐渐占据上风,织田军勉强维持住队列,但仍然被向西击退达一公里之远。由于织田军的武勇和投入后备军,很快打退今川军,但在随后的追击中却遭遇今川军部将冈部真幸的伏击,织田军渐渐支撑不住,向后溃逃。织田信秀率本队向上和田砦败走,留下儿子织田信广驻守安祥城,自己率军退回尾张古渡城。今川军却没有攻下安祥,进军西三河,但一次战役的胜利却彻底改观了敌我态势,今川家夺取三河全境指日可待。

第二次小豆坂合战的次年,天文十八年(1549)三月六日,冈崎的松平广忠,突然离奇死去,据说也是为家臣所杀,他只活了二十四岁,比他有同样命运的父亲还要短暂。

今川家的兴起

今川家族兴起也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到今川义元时代达到了最高峰。在今川氏亲时代,尾张守护斯波氏,甲斐武田家和北条家族与今川家展开混战。今川军勾结甲斐豪族大井氏反叛,氏亲率2000余援助胜山城(今山梨县西八代郡)的大井,被甲斐的武田信虎击败。远江的豪族大河内贞纲勾结斯波氏趁此机会反叛。

1517年,氏亲为免两线作战,与武田的信虎达成和议。亲自率军向挂川城进发,在六月即占领挂川城,并向引马城发起攻击。引马城地势险要,环城而过的天龙川河水形成天然屏障,时值雨季,河水暴涨。氏亲以三百余艘船搭成浮桥发起强攻,并让坑工挖掘坑道阻绝城内的水源,八月引马城陷落,大河内贞纲自杀。由此远江藩国基本底定。

此战今川家威名大震,控制了骏,远两大藩国,尾张和三河的小豪族纷纷表示臣服。今川氏亲重修了挂川城,在滨名湖西岸修筑了宇津山城,在尾张藩国修筑了那古野城。

在内政方面,今川氏亲实施检地并发布了《今川假名目录》,标志着今川家族对藩国的控制力得到了强化。今川氏亲于1526年因中风去世,即位的是14岁的今川氏辉。

花仓之乱

今川氏辉由于本人的体弱多病,大多由其母亲寿桂尼进行统治。1535年,今川氏辉亲率大军与甲斐的武田信虎在甲骏交界的万泽口对峙,武田信虎勇猛善战,数次攻击得手。今川氏辉请求北条家出兵进攻甲斐东部,北条家派遣了大约3000余人配合作战。武田信虎同时也致书扇谷上杉朝兴进攻北条家居城小田原城,北条氏纲不得已抽回兵力与上杉朝兴交战。而今川与武田信虎相持不下,到了秋收季节各自撤军回国,对国内都声称自己打了胜仗。

1536年今川氏辉病死,也有人认为是被暗害而死。由于今川氏辉没有子嗣,继承的人选落到了2个人的身上。一个是花仓村遍照光院的玄广惠探,另一个是富士郡濑古善得寺的梅岳承芳。惠探为侧室福岛氏所生,承芳为正室寿桂尼所生。

双方的后台为了继承人选的问题展开了激战,福岛氏是今川家的重臣,实力雄厚。但梅岳承芳的军师一个神奇的和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用联姻的方式成功的拉拢了许多重臣,使得局势变的非常微妙。双方最终开始摊牌,福岛军集合攻击骏河,却遭到击溃。福岛军甚至勾结了武田军为外援。但是直到福岛军败走,武田军始终没有露面。武田信虎为了免去南边骏河的后顾之忧,集中兵力向北边的信浓发展,与梅岳承芳达成了和议,出卖了福岛军。

梅岳承芳决心斩草除根,拒绝了惠探请降,率大军陆续攻克福岛家族所占据的各个据点,惠探被迫在普门寺自杀。史称为花仓之乱的争夺战落下帷幕,梅岳承芳正式继承家督,并改名为今川义元。

蚕食三河藩国

由于甲斐地处山地,物产稀少,这使得甲斐的侵略性很强,而物产丰富的骏河藩国吸引了武田家的注意,双方一直处于交战状态,互有胜负。长期的战争状态使得甲斐精疲力尽,迫切需要达成和议,以集中兵力攻取容易攻取的藩国。今川和武田都意识到双方对峙除了消耗军事资源外不会取得任何实际战果,达成和议水到渠成。武田将注意力投向北面稻米之乡的信浓藩国,而今川将注意力投西面的三河和尾张藩国。

与此同时甲斐的巨变以子驱逐父的和平方式达成了家督的权力交接,武田家新家督武田信玄登上了历史舞台。

西面的三河藩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大小豪族牧野,西乡,奥平基本被今川家控制。而西三河为松平氏控制,但是却处于内乱的状态,这给了今川氏很好的机会插足三河藩国。西北的尾张藩国斯波氏却被下克上的织田家取代,织田信秀勇果善战,于1532年率豪族军队成功袭取那古野城。织田信秀野心勃勃,极力向四周发展。但是由于其分散了注意力,导致贪多嚼不烂,对四周各势力都处于交战状态。

在甲斐的继承问题上今川家支持了武田信玄的行为,并收留了武田信虎。这使得2方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方为了加强这种关系,还进行了政治联姻。2方的友好关系使的反武田的北条家不满。北条家开始向今川家进攻,与今川家在骏河东部展开了交战。

大战在际

1545年(天文十四年)北条氏康为骏河河东之地出兵与今川军对阵之际,关东管领-山内

上杉家当主上杉宪政,联合上杉朝定及关东公方足利晴氏,集结号称八万大军,包围仅有三千北条军驻守的河越城。通过甲斐新国主武田晴信(日后的“信玄”)的斡旋,氏康以放弃河东之地为条件与今川义元和解,从而得以回师关东。同年,北条家打败关东联军后,趁今川军攻入三河与织田家交战时出兵骏河河东之地,以期夺回河东之地。

作为同盟的今川家随即向武田家求援。武田信玄亲率大军作为后援来到前线支援今川军。三方对峙于骏河富士川东部,今川家重臣太原雪斋从中进行了斡旋,北条氏康与今川义元及武田晴信于善得寺会商,史称“善得寺三国会盟”。终以迎娶晴信之女(黄梅院)为嫡男氏政正室,及将其女(藏春院)嫁与义元嫡男氏真做为正室等条件,成立了“甲相骏三国同盟”。

三国同盟后,三家均免去了后顾之忧。北条专注于关东的蚕食,武田将注意力投向北面稻米之乡的信浓藩国,而今川将注意力投向西面的尾张藩国。经过多年的渗透和征服,此时基本控制了三河藩国,而尾张藩国的织田家因为小豆坂合战失利,势力完全被驱逐出三河。

鸣海城的山口左马介教继、山口九郎二郎父子在信长的叔父织田备后守死后也投靠了今川义元,并引今川军进入鸣海城,知多郡归属今川氏领下。山口教继又在爱知郡内筑笠寺砦,由今川方冈部元信、葛山长嘉、浅井小四郎、饭尾丰前守、三浦义就负责守备。继教将鸣海城交给儿子山口九郎二郎,自己驻留笠寺砦附近的中村乡砦。

尾张豪族都首鼠两端,与今川家暗通款曲。织田家已经渐渐处于了下风。到了信长时代今川家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织田家的尾张境内,织田家在尾张南部两郡的统治被今

川家严重的动摇了。因此信长采取积极行动,主动调动部队对尾张境内的今川氏诸城进行攻略。在这种情况下,东海道的霸主今川义元决定调集今川家的全部军事力量,对织田家的尾张进行攻略。

桶狭间之战

今川家族的兴盛达到了顶点。由于北面武田和东面北条的同盟,今川野心勃勃,打算一路打上京都,控制幕府将军,号令群雄。而尾张织田家正好位于路过的第一站,今川义元为此付出的冒险代价使得自己也无法承受,直接导致了家族的灭亡。此时的松平元康(后来的德川家康)作为臣服今川家的豪族也独自率领一千余人为先锋。

今川义元调集了庞大的兵力(一说三万余,一说4万),而当时织田仅能动员3000到4000的兵力,实力相差及其悬殊。据说今川出征的时候25000余人,一路上各豪族军队纷纷加入,军队人数到达尾张境内时,人数遽增到40000余人。今川义元曾笑道,织田信长这个乡巴佬估计这辈子都没见过如此众多的军队。但是结局告诉我们决定胜利的主因往往不是你所占据的明显优势,不到最后1刻都要小心翼翼。

织田家面临的抉择要么投降,要么拼死一战。此时织田信长在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也一言不发,只说到”命运就如同蒙上雾气的镜子,叫人看不真切啊。”结束军议。信长此时也对局势持悲观态度。但是最终织田决定一战,在随后召集等待人马的有限时间内,织田在热天神宫祈祷胜利,并跳了为后人乐道的一支舞,“人间五十年,与天相比,不过渺小一物。看世事,梦幻似水。任人生一度,入灭随即当前。此即为菩提之种,懊恼之情,满怀于心胸。汝此刻即上京都,若见敦盛卿之首级……”可见织田信长本人英雄气度的镇定。随后织田信长率陆续赶来的大约1500余人到达桶峡间战场。与此同时守卫丸根、鹫津砦的织田军全部战死,而桶峡间的织田军先头部队大约300人向今川军本队大约5000人发起攻击,在伤亡百人后不得不撤退。今川义元得报后笑道,“就算天魔鬼神前来又能如何!”

一切都显的大势已去,但命运就是如此不可捉摸。此时,桶狭间一带突然下起了大雨。织田信长抓住时机发动突袭,信长说道,“大家听好!敌人从昨天晚上开始,先是大高运粮,后又经丸根、鹫津苦战,已是强弩之末。我军以逸待劳,岂有不胜之理!无须斩取敌人的首级,敌人撤退我们就追杀。出发!”

由于今川上下的轻敌,本队大约5000人的连基本的放哨岗都没有,队伍散乱。而桶峡间山路狭长,5000人的部队也无法展开。这给了突袭很好的机会。今川军在遭到突袭后陷入混乱和崩溃状态,前卫部队很快败散。由于大雨造成路面泥泞,各队之间无法互相支援。今川义元本人则往东海道方向逃跑,护卫部队越来越少。织田军紧追不舍,信长本人亲自下马步战,敌我双方陷入混战。最终今川义元被斩,义元的首级被服部小平太春安、毛利新介良胜两人合力讨取,同时战死的还有今川家的大将松井宗信等人。士兵们大叫,“义元讨死了!”之后,织田军开始退出战场,并于当日晚回到清州城。

得知今川军总大将战死的消息后,鸣海城的冈部元信投降。大高城、沓悬城、池鲤鲋城、鸭原城等处的今川军开始全面败退。

此战成为时代的标志,织田家由此迈出了武力统一天下的步伐。

古代日本

日本国起源 约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这些小国逐渐得到统一。 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方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据说最终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当今天皇家族的祖先。当时,日本国的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 于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国家才得以统一。所以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实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古代 绳文时代 从洪积世起,日本列岛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种及日语原型的形成则被认为是1万年前至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绳文时代。当时,人们数人或十人一户居住在竖坑式草屋,以狩猎、捕捞及采集为生,构成了贫富与阶级差别的社会。 弥生时代 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转入九州北部。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使农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坟 公元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广大到各个地方。这个时期是中国许多知识和技术传入日本的时期。4世纪,大和政权吸引了大陆的高度物资文明。到了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归化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纺织、金属工艺及土木等技术。同时已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飞鸟时代 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6世纪初,武烈天皇去世后,缺乏皇位继承人,大伴金村从越前迎来男大迹王继承皇位,他就是继体天皇。当时,在朝鲜半岛,新罗、高句丽的势力扩张,威胁百济,并使日本在朝鲜南部任那发展势力的半岛经营策略陷于窘境,另一方面,导致大批大陆移民的流入。 在国内,皇室在统一国土后,不断霸占地方贵族的领地,扩大自己的屯仓,并将侵略朝鲜的军事负担强加在他们身上,皇室和地方贵族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侵朝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引发了人民的反抗。6世纪中叶以后,部民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开始瓦解,部民纷纷逃亡。朝廷内部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日益加剧。在6世纪初,在朝廷中握有实权的大伴氏曾因主张把任那四县割让给百济而受到攻击,从而失去政治势力,物部氏和苏我氏取而代之。物部氏是朝廷掌握军事的贵族,是维护原有统治方式的守旧势力。苏我氏从5世纪后半叶起,在朝廷中掌管财政,势力逐步扩大。苏我氏与大陆移民的关系密切。当时,苏我氏是积极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势力。当百济圣明王献给日本朝廷佛像和经论时,苏我稻目积极主张崇佛,力图通过崇拜佛教来代替氏神的信仰,以统一全国的思想,加强皇权。物部尾舆则主张信仰原来的氏神,以维护氏姓制和部民制,坚决反对崇佛,于是两派间围绕崇佛与排佛展开了激烈斗争。 587年,用明天皇(585—587在位)死后,以皇位继承问题为契机,苏我稻目之子苏我马子和物部尾舆之子物部守屋之间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马子讨灭守屋取得胜利,物部氏灭亡。打败物部氏之后,苏我马子立泊漱部皇子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崇峻天皇不甘心成为苏我马子的傀儡,曾指着献上来的野猪说:“何时如断此猪头,断朕所嫌之人。”苏我马子闻言大惊。592年,苏我马子唆使东汉直驹刺死天皇。为

日本战国史(断代)

日本战国史一(断代) 孙子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对于历来以久的老对手日本族,国人知之甚少,相对于对方,日本却对中国进行了几百年不间断的研究。这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它所发生的一切历史事件充满了贪婪和阴谋,争权与背叛,血腥的屠杀。里面有英勇的士兵,宏大的战役,卓越的天才,以及卑贱平民的发迹等,一切的一切构成了一段眩目的历史,这一段历史至今仍然影响着这个岛国。 日本战国,一般是指从应仁之乱(1467)到德川幕府建立(1603)这一百三十-余年的断代史。不过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大约百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日本战国一词出自甲斐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头就记著“天下战国之上”。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在这个时代,由于剧烈的政治军事斗争导致传统的贵族政治放权及依靠部属,也间接的导致其政治格局的最终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为多国大名乃至于“天下人”都成为可能。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逐渐开.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改变了传统的冷兵器时代以骑兵为王的战争局面。 以织田信长为首的各国大名逐渐摆脱以往的兵农合一制度,改采以现金雇庸浪人为职业军人。这样产生了很多不事生产以作战为职业的武士阶层,他们的效忠来自于大名诸侯的封赏。以职业军人为主体的军队作战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早期各诸侯的国人土豪联合体制也越演越烈。 乱世英雄起四方

“一个不断进行战争的年代”,欧洲人用这句话来形容这段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秩序已经荡然无存,武力成为权威的唯一来源。各地领主互相发动旨在消灭敌人的战争,在逐渐的混战中,各地先后显示出统一的趋势。 武田家逐渐将势力渗透到信浓地区并向前发展,直到遇到强劲的对手上杉家。织田家在桶狭间突然一战成名,由此走向非常顺利的大道,直到本能寺事变。北条以坚固的城池夸耀当时,并逐渐控制了关东地区。毛利家起于安云郡,长宗我部和伊达家,南部家,岛津家,大友家亦表现不俗。

日本历史年表详细

日本历史年表 西元年天皇大事记 57 垂仁天皇 [BC.29-70] 倭奴国王朝贡后汉,光武帝授汉委奴国王印。 107 景行天皇 [71-130] 倭国王升入贡后汉,献奴隶160人。 146 成务天皇 [131-190] 倭国大乱,女王卑弥呼立。 192 仲哀天皇 [192-200] - 239 - 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遣使带方郡。魏明帝赐金印紫绶与亲魏倭王的称号。266 - 倭女王壹与遣使朝贡西晋。 300 应神天皇 [270-310] 古坟文化。大和朝廷统一大半国土。 [编辑]大和时代 西元年天皇大事记 367 仁德天皇 [313-399] 百济朝贡日本。 369 出兵朝鲜南部,前后任那成立。391 破百济、新罗。 404 履中天皇 [400-405] 与高句丽作战于带方。 406 反正天皇 [406-410] - 413 允恭天皇 [412-453] 倭王赞遣使朝贡东晋。 438 倭王珍遣使朝贡东晋,封安东将军。443 倭王济遣使朝贡宋朝。 453 安康天皇 [453-456] - 462 雄略天皇 [456-479] 倭王兴袭爵。 478 倭王武遣使入宋上表,封安东大将军。 480 清宁天皇 [480-484] - 488 仁贤天皇 [488-498] -

498 武烈天皇 [498-506] - 512 继体天皇 [507-531] 大伴金村割任那四县给百济。 522 司马达到日本后,在大和国高市郡坂田原安置佛像。527 筑紫国造磐井叛乱 (磐井之乱)。 531 安闲天皇 [531-535] - 538 宣化天皇 [535-539] 佛教正式传日,百济圣明王献佛像经典。 552 钦明天皇 [539-571] 百济国圣明王遣使,赠日本国释迦牟尼佛金铜像一尊及幡幢和经论。 553 百济贡医易历等博士。562 新罗灭任那日本府。 584 敏达天皇 [572-585] 日本始有出家者。 587 用明天皇 [585-587] 苏我马子杀物部守屋。 592 崇峻天皇 [587-592] 苏我马子杀崇峻天皇。推古天皇即位。 [编辑]飞鸟时代 西元年年号天皇大事记593 - 推古天皇(女) [592-628] 圣德太子摄政。建四天王寺〈难波〉。 594 颁布兴荣三宝之诏。 599 初次派遣使者(遣隋使)到中国留学〈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603 制定官位十二阶。 604 日本开始采用历法。制定《宪法十七条》。 606 规定各寺每年四月八日〈浴佛会〉及七月十五日〈孟兰盂会〉设斋会。 607 派小野妹子入隋朝贡。建法隆寺〈为日本流传下来最早的木造建筑〉。第二次派遣使者到中国留学。 608 隋使斐世清来日,派小野妹子再次入隋,留学生高向玄理等随行。614 第三次派遣使者到中国留学。 622 圣德太子去世。 624 开始设立僧官制度〈分僧正、僧都及法头三等〉。 625 高句丽沙门惠观传入三论宗。 630 - 舒明天皇第一次遣唐使,派犬上御田锹等入唐。

日本战国三杰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日本战国三杰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日本是个岛国,历史上共经历过三个封建幕府政权:镰仓、室町和江户。从整个日本史的维度和历史对国民整体性格的影响程度来看,介于室町幕府和江户幕府中间时期的日本战国时代对日本的国民性格影响最大。然而整个日本战国史又以战国三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人的故事最令后人津津乐道。事实上,这三个人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可以说是极其深远。 先来谈谈织田信长,这个一生都在和传统势力做斗争的男人从小就不为家族里的人所喜爱(当然不包括他那当家督的父亲和老师平手政秀),据说就连他的生母也曾经派人追杀过他。自小的经历让他养成了冷峻、多疑、叛逆的性格。他反对一切礼教、章法的束缚,不愿去相信任何人,更不愿去学习、操练与礼教有关的东西。他喜欢的,是穿着奇装异服,带着一群侍从,在领地内到处游荡,世人都称他为“尾张大傻瓜”。继任家督之后,行为怪诞的他竟成功地平定了家族内部的叛乱,将整个尾张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当然与他性格豪放,用人不拘一格是分不开的。公元1563年,统一美浓、尾张两国的他在岐埠城颁布了刻有“天下布武”字样的印章,向诸侯宣布自己将以武力统一天下。随后日本安土时代的到来也是日本军国主义萌芽的开始。织田信长崇尚武力,冷酷无情,坚持一切靠实力说话,就连对自己手下犯错的家老也是毫不留情地流放(佐久间信盛),后人对织田信长的评价中有八个字“起于武功,败于武功”,很好地诠释了织田信长尚武的一面。日本国民性中尚武的一面很大程度上是从织田信长身上继承的。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山冈庄八先生给他的一本有关织田信长的小说起名为“菊与刀”,其中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代表着织田信长一生的勤王功绩,而“刀”则说明了织田信长的尚武。有趣的是,1944年本尼迪克特编著的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的书名也叫“菊与刀”,可见织田信长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之大。 接下来要谈的是丰臣秀吉。在现在的日本国民中,喜欢丰臣秀吉的人不在少数。毕竟以平民之身而成执掌天下者这种事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秀吉头脑灵活,特别有智慧,每一次的战争他几乎都能以自己超人的指挥才能和智慧头脑取得胜利。秀吉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爱虚张声势,说白了就是喜欢也很会宣传自己。如果说织田信长代表武家,那丰臣秀吉完全就是商人的代表,而商人是不能缺少对自己商品的宣传的。秀吉的宣传不仅让自己成功,也很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在织田家奉公时,总能把自己的能力吹嘘的天花乱指,让人感觉神魂颠倒,任何感觉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经他一说,总能让人燃起希望,充满斗志。比较好的例子有墨股一夜筑城。信长死后,他又以“信长接班人”自居,让天下百姓都认为后信长时代的下一个“天下人”非秀吉莫属,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明智光秀和其他诸侯,统一了天下。秀吉的性格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扩张的意识,这一点对日本整个民族的扩张意识有很大影响。统一天下后,秀吉没有静下心来治理这个已经被战争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国家,而是在中国的明朝万历年间发动了侵朝战争。其实秀吉的本意并不是侵略朝鲜,在他派兵出征前呈给天皇的文书中写的是要“借道朝鲜,攻入大明国”。他甚至有过让天皇迁都北京的狂妄想法。16世纪的日本就在秀吉的带领下有过占领中国的想法,之后的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看起来就并不那么让人捉摸不透了。 最后要谈的是被日本人称为“东照神君”的德川家康。在日本和一个人聊天,如果你说他像丰臣秀吉,他会非常高兴;但如果你说他像德川家康,他说不定会打你。说来奇怪,日本人普遍不喜欢德川家康,但每个日本人骨子里都是很像德川家康的。日本人对德川家康的不喜欢大概与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对德川家族的丑化有关。历史上的德川家康极能忍耐,行事沉稳,遇事毫不慌乱。其实德川家康并不是一个性格沉稳的人,因为真正性格沉稳的人就不用刻意去忍耐了。忍耐不是一种性格,而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德川家康小时候有过8年的人质经历,在做人质的过程中,他明白在战国乱世如果自己不忍耐,

日本战国时代对后世日本的影响

日本战国时代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第三骑手作品 要了解一个名族,首先要了解其历史,日本民族也一样。在学习日语之前,曾看过一本陈杰著的《日本战国史》,在这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中,许多的传奇人物纷纷登场,为解决天下事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时代虽然没有秦齐燕赵韩魏楚七雄并立,没有孙庞斗智、长平鏖战,没有合纵连横、苏张对峙,没有完璧归赵、渑池争锋,但是它展现出的魅力风采,却毫不亚于先秦,三国等时代。可以说,日本战国时代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日本从中古社会向近世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时代,它对日本后世有着莫大的影响,以至于我们现在仍能从现代日本身上寻觅到若干战国时代的影子。对日本战国时代进行研究,能够非常集中地了解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 首先来介绍一下日本的战国时代。一般所说的日本战国时代,起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至于结束,一般认为是在1573年室町幕府结束时期。但在很多观点把1573年以后到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的这段被称为“安土桃山时代”的历史一并叙述。因为1573年的室町幕府结束并不代表“天下一统”时代的到来。“战国”在日本就是乱世的代名词。“下克上”的风气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特色。各地大名林立,为争夺霸权攻伐不休。虽是乱世,但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却不断发展,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彻底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大陆霸主先后易手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之后,统一的新幕府也自战火中历练诞生。 战国对于日本的重大影响是不言自明的,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在军事方面 织田信长改变了墨守陈规的作战方式,大规模使用火枪,火器的使用开始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影响了日本的作战理念。织田信长与今川义元的狭桶间合战,最终以人少的织田军获胜。这一结果不但证明了火枪的威力,也反映了作战不仅仅取决于数量的对比,数量少的军队,只要运用得当,便可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以至于在二战和侵略战争中,除非迫不得已或是有绝对的优势,日本军队一般不正面突破,而主要采取偷袭、突袭、夜袭、或是正面牵制,侧后迂回、包抄的战术,给当时的中国军队和盟国军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战国时还出现了“兵农分离”制度。当时大名的军队,除了高级武士,中下级武士和老百姓(战时老百姓编入足轻队,是最低等的步兵),都必须下地干活,过着半兵半农的生活。农忙时是不太会有战事的。“兵农分离”制度的出现,使得军队开始职业化训,练有素的武士比例大幅提高。 改变了武士独尊的地位,武士的成分多元化。以往,武士阶层是世袭的、而且往往具有贵族血统。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武士伤亡很大,战国的大名开始在农民中提拔有军功者加入武士队伍,例如后来位居关白的丰臣秀吉就是农民出身的武士。另外,商人如果大量资助军费,也可以加入武士,要知道古代日本和中国一样,等级森严。武、农、工、商排列,商人地位一向最低。 二、宗教和文化方面 西方的基督教传入日本,甚至一些大名也开始信奉,例如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就是传播基督教的忠实信徒。当然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佛教徒的激烈抵抗,甚至出现了一向宗的起义。各种血腥的镇压在各地发生。其中又以织田信长最北佛教

日本战国史大事年表

日本战国重要大事年表年号西元纪年发生大事(日本古历) 应仁元年1467 ◎应仁之乱始(1.18) ◎大内氏参与西军(7.3) 文明五年1473 ◎山名宗全殁(3.18) ◎细川胜元殁(5.11) 文明九年1477 ◎应仁之乱终(11.11) 文明十年1478 ◎享德之乱终 文明十三年1481 ◎一休宗纯圆寂(11.21) 文明十六年1484 ◎堺港的商业工会结成(11.21) 文明十七年1485 ◎山城国一揆爆发(12.11) 长享二年1488 ◎一向宗控制加贺国(6.9) ◎长享之乱始(2.5) 延德元年1489 ◎将军足利义尚殁(3.26) 延德二年1490 ◎足利义稙继任征夷大将军(7.5) 明应二年1493 ◎明应之变(4.22) ◎山城国一揆被平定(9.11) 永正五年1508 ◎足利义尹重任幕府大将军(8.15) 永正十六年1519 ◎北条早云殁(8.15) 大永元年1521 ◎足利义晴继任征夷大将军(12.25) 享禄元年1528 ◎大内义兴殁(12.20) 天文十二年1543 ◎火枪传入日本(8.25) 天文十五年1546 ◎河越夜战(4.20) ◎扇谷上杉氏灭亡(4.20)

天文十八年1549 ◎摄津江口合战(6.24) ◎细川氏灭亡 天文廿一年1552 ◎第一次川中岛合战(8月) 天文廿三年1554 ◎武田、北条、今川三家同盟 弘治元年1555 ◎严岛之战◎第二次川中岛合战(7.19~) 弘治三年1557 ◎大内氏灭亡(4.3) ◎第三次川中岛合战(8月) 永禄三年1560 ◎桶狭间之役(4.20) ◎今川义元战死(4.20) 永禄四年1561 ◎第四次川中岛合战◎长尾景虎接任关东管领 永禄五年1562 ◎织田、德川清州同盟(1.11) 永禄七年1564 ◎第五次川中岛合战 永禄八年1565 ◎将军足利义辉被松永三好联军围攻自杀(永禄之变) 永禄十一年1568 ◎足利义荣继任征夷大将军(2.8) ◎织田信长上洛(9.7) ◎足利义昭继任征夷大将军(10.18) 永禄十二年1569 ◎今川氏灭亡(5.23) 元龟元年1570 ◎姊川之战 元龟二年1571 ◎毛利元就殁◎织田信长火烧比睿山延历寺(9.12) 元龟三年1572 ◎三方原合战 ◎武田信玄殁(4.12) ◎室町幕府灭亡(7.18) 天正元年1573 ◎朝仓氏灭亡(8.20) ◎浅井氏灭亡(8.28) 天正三年1575 ◎长筱合战 天正六年1578 ◎耳川合战◎上杉谦信殁

日本战国历史一骑讨总览

【西军·斯波家】朝仓孝景(胜)VS【东军·细川家】骨皮道贤(死)(?) 九头龙川合战 【朝仓家】山崎长吉(胜)VS【一揆众】河合藤八郎(死) 九头龙川合战 【朝仓家】中村九郎右卫门(胜)VS【一揆众】山本圆正入道(死) 九头龙川合战 【朝仓家】福冈七郎兵卫(胜)VS【一揆众】甲斐法华院(死) 夕狩沢合戦 【武田家】武田信昌(胜)VS【迹部家】迹部景家(败) 饭田河原合战 【武田家】原虎胤(胜)VS【今川家】福岛正成(死)(?) 海野口城之战 【武田家】马场信房(胜)VS【平贺家】平贺成赖(死) 上田原合战 【村上家】村上义清(败走)VS【武田家】武田信玄(败/负伤?) 箕轮城合战 【武田家】大熊朝秀VS【长野家】上泉信纲(不分胜负) 泷山城合战 【武田家】武田胜赖VS 【北条家】诸冈山城守(不分胜负) 三増峠合战 【武田家】武田胜赖VS 【北条家】酒井十左卫门尉(不分胜负) 三方原合战 【武田家】土屋昌次(胜)VS【德川家】鸟居信之(死) 川中岛合战 【上杉家】小岛贞兴VS【武田家】山县昌景(不分胜负) 川中岛合战 【上杉家】荒川长实(上杉谦信?)VS【武田家】武田信玄(武田信廉?)(负伤)(?)御馆之乱 【御城上杉家】荻田长繁(胜)VS【御馆上杉家】北条景广(死) 松川合战 【上杉家】冈定俊&青木新五卫门(胜)VS【伊达家】伊达政宗(败) 松川合战 【上杉家】斋野道二(胜)VS【伊达家】伊达政宗(败) 稻生合战 【清州织田家】织田信长(胜)VS【末森织田家】林通具(死) 稻生合战 【末森织田家】柴田胜家(胜)VS【清州织田家】佐佐成经(死) 稻生合战 【清州织田家】前田利家(胜)VS【末森织田家】宫井勘兵卫(死) 桶狭间合战 【织田家】服部一忠&毛利良胜(胜)VS【今川家】今川义元(死) 森部合战 【织田家】佐佐成政&池田恒兴(胜)VS【斋藤家】稻叶常通(死)

姬路城

战国时代的日本群雄并起,那些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人物,这边掏空心思筑城御敌,另一边却上演攻城拔寨的好戏,他们在留下无数传奇历史的同时,更留下一座座令后人惊叹的绝世堡垒 从室町幕府末期的应仁之乱,也就是公元1467年,到德川家康在公元1615年击败丰臣家族的一百多年,被称为日本历史上的战国时代,日本境内大名,也就是诸侯及地方军阀割据,战乱不休,催生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等众多载入日本史册的枭雄。常常有人拿日本的战国和中国的三国时代作比较,但战国时期的战争甚至战役,人数最多时双方一共也仅有十万人参战,相比三国动不动就几十万的兵力相差甚远,有人戏称三国是王侯大战,战国是县长大战。不管什么大战,攻城拔寨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时期日本防御堡垒的修建开始走入正轨,进入筑城高峰期,那些日本历史上声名赫赫的战国人物开始和一座座巨大的城堡相连:织田信长有名古屋城、丰臣秀吉有大阪城、德川家康在京都有二条城、今天日本天皇的“皇居”,就是当年的江户城。地处兵库县交通要冲的姬路城,是现今日本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名列世界文化遗产。 日本的城堡因其所处的地形而被分为“山城”、“平城”和“平山城”三类。“山城”指的是利用山地的起伏而建造的城堡,“平城”是指建造在平地上的城堡,而“平山城”则是利用山地及其周边平地建造的城楼,姬路城就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平山城”。先后有13个贵族家族做过这座城池的主人,历时530年。姬路在日语中指蚕茧,这里因所处的姬山、鹭山两座山岗酷似蚕茧而得名。姬路城最早建于1346年,属于古代播磨国,建城者是日本南北朝时代的赤松贞笵,当时的姬路只是现存规模中很小一部分。1577年,阴谋家宇喜多直家夺取姬路,此人先后侍奉过两位主家,数十年未经一战,全凭联姻和暗杀获取地盘。1579年,摇摆不定的宇喜多直家成为织田信长的拥趸,并在临终前将儿子托付给信长的家臣羽柴秀吉,也就是日后的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这位后来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成为姬路城的新任城主。他1536年出生于尾张,尾张是日本当时的一个国名,也就是现在的名古屋一带,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因与继父不和而离家出走。据说因其自幼生活艰辛、营养不良而身材矮小且形容委琐,酷似猿猴,因此被称为猴子。丰臣秀吉善于捕捉时机,野心勃勃,他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入侍织田信长,很快崭露头角。小小的姬路并不能满足秀吉这位野心家的远大抱负,为了使这里成为织田家进攻毛利氏的据点,他在城中修筑了一座3层的天守阁。16世纪中叶,日本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统一之后,建筑达到新的水平。城郭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新的创作领域。它突破日本建筑千年的传统,构想天外,产生了前所未见的崭新的高层建筑,天守阁。在封建内战时期,领主们在卫城里自己府邸的屋顶上造一个小小的望楼,这是天守阁的前身。后来,各个封建领国,依托城里的小高丘,建造卫城。卫城中央一座高城,原本是府邸,叫天守阁。天守的语源不详。关于天守的来历说法很多。有人认为天守是象征基督教,佛教中的“天主”,“梵天”的意思,是指城主或大名代表上天来统治。但更普遍的看法则认为天守阁的由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起到瞭望台,物资储藏室以及军事防御的作用。当然战国后期的天守阁则越来越趋向政治化,用以展现城主,大名的实力。 1582年6月2日,织田信长的家臣明智光秀在支持秀吉出兵毛利氏途中发动兵变,攻占京都,夜袭投宿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信长焚寺后切腹自尽,史称本能寺之变。明智光秀在事变之后,立刻派密使向毛利氏报告,密使却被丰臣秀吉抓获。此时,丰臣秀吉军27000人正围攻高松城的几千人,战斗已经进入胶着状态,丰臣秀吉知道此事后大吃一惊,却没有惊慌。他秘密杀掉密使,逼迫高松城城主清水宗治切腹,以换取城中士兵性命。丰臣秀吉在亲自观看了切腹仪式之后,在5日清晨,从高松城撤退,虽然他暗地心急如焚,表面却有条

日本战国文化浅谈

日本战国文化浅谈 文章开始之前,先说一些踢外的话,近来因为一些别的事,很少有时间停下来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故而每天集中的注意力都是必需的,但如果要说那是我的选择,我便绝对不会承认。现在看来,可能生活中的事依然没有完结,身体和心灵暂时还被压抑在条条框框的不情愿里,但是索性今天晚上能忙里偷闲,把自己最近的想法总结一下,至于生活,必会另起它篇,而在那之前我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做完,到那之后,也必定要开始自己设想已久的生活了,下定决心,并且终将要走向那里。 ——2011/11/18 19:25 大部分文艺的不文艺的青年们,对日本的了解,多数是限制在动漫,游戏,AV和形形色色的视听娱乐上面,有一些对人性和生活方式的考究,也多是来源自本尼迪克特的那本著名的《菊与刀》,在这里有必要对这本书做一定的定位,这是一本美国人为了在二战之后更好的接管或者说看待日本的详细调查报告,本尼迪克特系当时著名的人类学和社会学学者,当然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而我最近的心得当然无法与这部著作相比,只是一些我自己零零散散整理的见解,且多是集中在日本战国时代,所以相当片面,成列于此,只做消遣。 等级 我无意对日本战国的历史加以描述,只是根据一些现象和例子对日本文化的魅力进行分析。众所周知,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是来自日本国所谓的“唐土”也就是中国唐朝,这包括日本人的衣着和礼节。日本人重视礼节,而且在这方面达到了变态的程度,日本人重视并且尊重等级制度,把等级制度认作礼节的最高表现,这在日本战国时代尤为突出,具体的例子是,鼎鼎大名的丰臣秀吉,在成为武士之前曾经在当时美浓国土豪蜂须贺正胜门下做食客,

尽管表面上丰臣秀吉并不把蜂须贺正胜当作主人,但这其实和中国战国时代士大夫家里的幕僚一样,有一种隐性的臣属关系。但在后来丰臣秀吉侍奉织田信长之后,招揽蜂须贺正胜时,正胜对秀吉体现出一种完全俯首的姿态,似乎完全忘记了秀吉以前还曾在自己手下做事。在日本战国时期,人们把等级制度当作一种天经地义的传统,武士和野武士之间就仿佛爸爸和儿子之间的关系,而在这之外的私交则相形见绌,也就是说,在等级制度面前,一切的人情和关系都应该是不存在的。 荣誉感 正如《菊与刀》所说,日本人与生俱来便带有一种尖锐的矛盾性,在鲜明的等级制度下,依然无法遮盖日本人对于个人尊严和荣誉的追求,例如日本战国的军神,越后国大名上杉谦信曾在自己继任关东管领(官职)的晚宴上邀请关东诸将欣赏能剧,而由于能剧是当时只在京都贵族中流行的娱乐方式而使在场一位常年征战的关东将领厌烦,谦信当即显出不悦的神态,并且怒斥该将领,但这名将领不但没有道歉离去,反而认为谦信侮辱了他作为武士的尊严,而在当晚切腹自尽,并由此导致部分关东将领的叛变。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人尊重等级制度,但同时坚持个人信仰和荣誉。同样的事情还体现在武田信玄将自己的嫡子太郎义信赐死一事上,日本人表达自己荣誉诉求的手段是激烈的,即已死来兑现等级制度的约束和自身荣誉的授予。 茶道 如果真的打算在日本战国生活,除了等级制度和荣誉感之外则还需要了解更多的事情,首当其冲的便是日本茶道,茶道最早也是源于中国,而在日本战国时代,茶道被看做是一个人品行修养的证明,即使像织田信长这样不喜欢传统习俗的人也对茶道和茶器颇为喜爱,日本战国时期著名的茶人千宗易,曾得到关白丰臣秀吉的亲自接见,由此可见当时日本人对于茶道的尊崇。而且茶道也是战国时期和陌生人拉近关系的最好手段,日本人重视人际

日本社会中的中国文化

【日本风俗文化-中日文化对比的视角】 日本社会中的中国文化 卅之青萍首先要说,我并不是一个特别了解日本社会的人,又由于我对一些日本作家及他们的经历、和日本历史上的一些名人有一些了解,所以我眼中的“日本社会中的中国文化”更多的会着眼于这些方面。至于对日本尤其是今下的日本社会的习俗不甚了解,所以不知者故不言。 在讲座中成教授讲了上巳节,在日本,上巳节也就是女儿节。日本上巳节的曲水宴与洗尘礼仪很明显源自中国古代的曲水流觞活动。犹记得《论语》中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中国古代上巳节的情形。我第一次读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不禁有一种心向往之的感觉。而今日在听成教授讲述日本上巳节的习俗时,却有一种心痛的感觉,这种古老的传统习俗在中国却已经看不到了!记得民国学人有云”华夏文化已夷狄之矣,而故国不可见,不亦悲夫!“今日此时,我深有同感! 具体于我自己而言,关于中国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最早了解的是关于日本的武侠宗师柴田炼三郎的。柴田炼三郎是一位武侠作家,他创造了剑豪小说尤其眠狂四郎这个经典的武侠形象,中国的古龙就深受其影响。据说他二战时参军(海军)只带了本杜甫诗集,结果刚上军舰就遇到军舰被炸沉。他在漂流过程中,为了保持头脑空盈,只是回忆杜甫诗以抵抗饥饿,最终在茫茫大海上整整漂流了七个小时,他才获救。记得初读这件事,有一种原来日本人也读杜甫诗的惊讶以及自豪感。 谈及中国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宗教的传播影响,尤其是佛教(禅宗)。远古时候日本民族都信奉一种原始宗教(所有民族都有),他们认为不但人和鸟兽虫鱼有灵魂,天地、日月、星辰、山川、雷电也都有灵性。所有的原始部落都在巫师的率领之下,敬拜天神、山神、河神及其他精怪乃至凶神恶煞等等。日本社会的一大宗教流派就是现今所

日本战国

日本的战国时代

日本战国时代 要了解一个名族,首先要了解其历史,日本民族也一样。战国时代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时代,在这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中,许多的传奇人物纷纷登场,为解决天下事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时代虽然没有秦齐燕赵韩魏楚七雄并立,没有孙庞斗智、长平鏖战,没有合纵连横、苏张对峙,没有完璧归赵、渑池争锋,但是它展现出的魅力风采,却毫不亚于先秦,三国等时代。日本的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一般是指1467年足利义政时期的应仁之乱开始的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政局纷乱及群雄割据的一段时期。最终,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混战,德川家康在1603年建立了江户幕府,1615年灭丰臣氏,正式统一全国。 在这个时代,以幕府将军(也称作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为可能。 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火枪(铁炮)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中、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 以织田信长为首的各国诸侯逐渐摆脱以往的兵农合一制度,改采以现金雇用武士为其作战。同时,早期各诸侯的国人土豪联合体制也逐渐转型成集权独裁的军国政体。于是大规模的会战成为常态,统一的新幕府也自战火中历练诞生。 安土桃山时代应该是从公元1560年信长在桶峡间讨死今川开始,直至1612年德川家康去世为止。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结束了日本自从平安时代以来长达几百年的群雄割据局面,为一个稳定的日本社会贡献了力量(另外要注意的是,这个时代是日本武士阶级的一个畸形时代,虽然忠义还广为流传,但是整个时期充满了“下克上”的反叛,只有狡猾、坚忍、没良心的人才在这个时期存活下来了。整个安土桃山时代,其实主要是3个人的时代,1、织田信长 2、丰臣秀吉 3、德川家康。 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时期的诸侯之一,一生传奇颇多。在桶狭间合战中,他高唱“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后以四千兵马于热河神宫附近奇袭今川义元的二万五千军队,并砍下今川的首级。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运用火器的领主,在长筱一站中,用铁栅栏后的三千铁枪击溃武田家号称无敌的一万五千骑兵。织田与德川家康结成同盟,史称“清州同盟,"统一尾张、美浓后把主城从清州城移至美浓稻叶山城,并将稻叶山城改名为“岐阜"城,取周文王凤鸣岐山,一统天下之意。而后开始推行“天下布武"的策略,要以武力统一全国。在灭掉越前朝仓氏、近江浅井氏并流放足利义昭(幕府),击败毛利水军之后,完全控制了中部。正当义气飞扬的他准备攻打西部的毛利时,他的大将明智光秀,因憎恨信长斩首波多野家家主而迫使波多野家将杀了作为人质的光秀的母亲,也因为不堪信长的羞辱和猜忌,起义包围了他下宿的本能寺,信长不愿被擒,于是自焚而死。信长被人认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温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残忍奸恶的另一面。这个自称为“第六天魔王"的人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恶和向往。

上杉谦信

上杉谦信 四十九年如梦中 谦信公于1530年诞于越后国守护代的长尾家,但生来就不为父亲所爱;四岁时失去了疼爱他的母亲,六岁时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的父亲也败死了,复被嫉妒的兄长敌视、迫害,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这些磨难养成了谦信公沉默寡言坚忍不拔果于自用的性格 谦信公十五岁初次上阵,多次击退敌对势力的来犯,很快将国内豪族收服于帐下。1548年,谦信替代他软弱的兄长成为长尾家家督,以其出色的能力统一了越后。此后努力恢复室町幕府的旧秩序,与南方的武田信玄,东南的北条氏康多次作战,其中与武田信玄的五次川中岛合战,与北条氏康的关东出阵——小田原攻防战都是日本军事史上的著名战例。 小田原攻防战后,谦信公在镰仓八幡宫就任关东管领,改姓上杉,上京朝拜将军和天皇 1577年,由于织田信长消灭室町幕府的举动,谦信开始对织田信长进行远征,时织田军已在手取川前背水列阵,且人数占优,但闻知七尾城已陷,谦信亲自统兵前来时,竟畏其名而战意尽失,乘夜撤兵。谦信随后追击,恰逢手取川涨水,织田军全军溃散。此役之后,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力避与谦信公的冲突,并说如果上杉谦信上洛的话,自己只有在路边迎侯的份(这话听起来有点像桓温所说“慕容恪尚在,所忧方大尔”,织田信长与桓温都是不世出的奸雄,但不幸却分别遇到了上杉谦信与慕容科这样千年一见的军事天才)。 翌年,谦信准备待越后积雪溶化后进京与信长决战。然而,谦信的生命也正随着越后的积雪一起渐渐消逝。即将出阵前的三月九日,谦信突然昏倒于厕所9死在这么个地方,真有点“晚节不保”啊),并失去知觉。谦信是战国有名的酒豪,甚至骑在马上也不忘饮酒因饮酒过量而造成脑溢血。四天后的三月十三日,一代名将与世长辞,行年仅49岁。相传留有辞世歌“四十九年一睡梦,一期荣华一杯酒;生不知死亦不知,岁月只是如梦中”,法号为“不识院殿真光谦信”。 作为战国第一军神,谦信公一生曾先后与战国豪杰武田信玄。北条氏康,织田信长对阵,而且都是在这三家最鼎盛的时侯,但却始终未曾一败。上杉谦信与战国第一军事家武田信玄进行的五次川中岛合战,被认为是日本战国时期最惨烈的会战,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且都精通战法,总体上并没有决定性的战果,上杉氏保存了北信的据点,武田信玄也平定了信浓地区。相对应的谦信被称为“越后之龙”,信玄则为“甲斐之虎”。 1553年由于“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的信浓国攻略,信浓葛尾城城主村上义清、野狱城城主高梨政赖、井上城城主井上清政、须田城城主须田满亲、长沼城城主岛津忠直以及善光寺大御堂主里栗田宽明的领地都被武田家抢夺而去,被迫离开家园的他们不得不来到越后请求有“越后之龙”美誉的上杉谦信的援助。一直都信奉佛教,充满正义感的谦信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日本战国时期家族家徽

源家家徽--龙胆平家家徽--扬羽蝶藤原家徽-藤橘家家徽-橘 天皇以外的最尊贵的四大家~~其中源家更是初代幕府的建立者源赖朝所建立的日本第一个幕府镰仓幕府,而到了战国时期各大名都以出身这四家为荣耀。那年头你不是这四家的出身你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比如后来的室町幕府的足利家就出身于源家。而到后来源、平两家轮流当政的谣言产生后,许多战国大名都开始称自己是姓源或者平~~比如织田信长、德川家康~

长尾家徽-九曜武田家徽--割菱北条家徽--鳞上杉家徽--竹雀以上四家为战国时期的关东最大3家,为什么不是4家?原因:就职关东管领的上杉家只是个名义上的傀儡而已,若不是长尾景虎的改名(此人后改名为上杉谦信并在镰仓拜领关东管领一职)和仗义出手(帮助上杉宪政攻打北条家)上杉家可能早就被灭了。那么争霸关东的三位仁兄,就是“后越之龙”上杉谦信(长尾景虎)、“甲斐之虎”武田信玄(武田晴信)、以及北条氏康,前面2人一个是战国军神一个是战国第一兵法家~~在关东地区上演了10多年的龙虎斗,最著名的就是4次川中岛合战,上杉谦信被称为战神“崐沙门天”转世,在战场上使用昆字战旗,以“乱龙”旗为攻击信号。而武田信玄的军旗就是“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的四如真言旗如下图!(此二人在日本历史和坊间流传都有极高的地位,很类似于我们关二哥)

上杉谦信的昆字战旗乱龙战旗武田信玄的孙子四如真言战旗东日本···

佐竹家徽-五本骨扇与月丸里见家徽--三立苇名家徽--三引两 南部家徽--鹤伊达家徽--竹与二羽飞雀最上家徽--二引两 东日本比较重要的大名家徽~不详细说明了···代表人物~佐竹重义~里见义宏~苇名盛氏~南部晴政~伊达政宗~最上义光,其中最富盛名的是伊达政宗和最上义光了··· 伊达政宗因为小时候得了疱疹····瞎了一只眼···是右眼····所以外号“独眼龙”他有一身在乱世生存的本事和野心,也不缺发在乱世大展拳脚的决心····可惜的是生不逢时,等他长大,已经到了战国末期,丰臣秀吉已然文成武德,一统江湖·····。没能和织田信长等战国霸主一较长短可能是他最大的遗憾···,最后能陪他过招的就只有最上义光这个阴人·······,不过也有传言说他不是真的独眼龙,他之所以只用一只眼睛是为了把目光凝聚到一点··从而改变他以往对事物的看法····

春秋战国时代民本思想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民本思想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斗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分封制趋于崩溃,封建社会的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许多诸侯国通过变革,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从君主到一些大臣也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所以民本思想在春秋时代真正形成并得到了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代主要体现民本思想的包括儒家和墨家,也就是所谓的“仁爱”和“兼爱”。孔子的主要思想创新表现在“仁”的思想,仁的根本精神在于爱人与推己及人,这意味着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有义务将仁爱之心推于天下之民,这一过程体现于具体的社会管理之中就是德政。对待人民要施德政,主张养民和和教民。但我觉得孔子的主张还是偏向于“兴灭国继绝世”,恢复理想中的西周旧制度。但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则对民本思想的论证比较充分。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他把“仁”学由伦理角度向政治领域扩展,提出所谓的“民贵君轻”。但孟子的意思并不是人民本位,而仍是天子是主体。孟子并非完全不要军权,而且一再宣告“君臣大义”不可违背,强调礼义,也不许紊乱纲常等级的名分。其实我觉得孟子就是要统治者“得民心”,安其心,目的是让其“得天下”。孟子的民本思想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专制君权的恶性发展,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儒家的思想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而墨家的思想是从社会下层阶级出发。墨子认为兴天下之利首要任务是使天下富足,所以墨子鼓励鼓励民众进行劳动生产,奖励劳作,要求“各从事其所能”,“各因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即在“兼爱”的前提下,通过正常手段取得合理、合法的利益,也就是兴利为民,是民本思想得到经济保障。除了关注下层民众的经济生活之外,墨子还注意到在政治生活中也应当关注平民的主导作用,“尚贤”是墨子在民主政治生活中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让君主任人唯贤,使民本思想得到整治保障。这些民本思想,都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效果。 而我国目前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就不能不汲取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现阶段“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正是在对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与扬弃的过程中一步步提出来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 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 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但两者也并非完全相同。古代中国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统治着人民,所以传统的“以民为本”从根本上是地主阶级统治者为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巩固封建统治而采用的政策,其以民为本,目的便是使人们甘受压迫与支配,以维护天下太平。而当代是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以人为本,是中共提出的科学理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同中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明确政府同人民的关系是服务关系,而非统治关系,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所以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日本战国史书评

浅谈日本战国政治制度 ——《日本战国史》书评 都知道中国有个战国时代,也都知道中国的战国时代是从春秋时代而来,我们的近邻日本同样也有战国时代,尽管日本的战国时代不能与我们的战国时代同日而语。当今的中国,一定要对我们中国的近邻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不可不洞察其历史,而战国这段历史,正是日本历史长河中的恢弘一笔。 通过阅读《日本战国史》(陈杰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12-01),一窥到日本的战国时代是个什么样的历史镜像。陈杰将日本这段起伏跌宕的时代完好详细地展现给我们,并且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的顺序将这段历史复述,写的有评有据,从“风起云涌”,到“信长之野望”,再到“三个恶人”,最后到“中国之雄”,生动形象的再现英雄辈出、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战国岁月,在我们感伤缅怀英雄的同时,更应取其精华,深究其内在的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和体会。 在这里,我不想简单的叙述书中的历史记载,而是选择战国这段历史里面的某一特质——政治制度,来阐述一下我对这本书和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一般所说的日本战国时代,起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至于结束时间,一般认为在1573年室町幕府结束。在这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乱世中,日本的政治体系、经济体系、社会结构、文化精神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日本的方方面面都遗留着战国时代的影子。在战国这个乱世中,有过“桶狭间夜袭”、“严岛合战”那样惊心动魄的谋略交锋,出现过清水宗治、浅井长政那样凄婉壮丽的悲剧英雄,也留下了安土城、大坂城那样豪华绮丽的历史遗迹。整个战国时代,塑造了日本民族的文化和性格。 日本战国时期对日本整个历史的影响可以说是极大的,乱世中形成怎么样的政治制度,值得我们去深究。通过阅读《日本战国史》这本书,不是单单了解历史本身,虽然书中作者按照各个势力集团的兴衰次序一一道来,但我要透过历史的尘埃,详细分析一下这个战乱纷飞时代的政治制度问题。 一.城市的兴起 室町时代后期,随着农民起义和庄园崩溃,农民对封建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松弛,工商业经济获得了较大的自由发展,15、16世纪,工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这些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类似西欧中世纪城市那样的自治城市。从政治上看,这些城市拥有自己的武装,有自己的行政设施。他们都享有守护和领主不入权,排除了国家以及领主势力对城市内部事务的干涉。他们拥有独立的行政机构,和独立的检查和司法权力,建有独立的司法机构。 另一类城市称为“城下町”。“町”在这里就是“市”的意思,城是封建领主的驻地,“城下町”就是他们在城附近设立的市集。各地的大小封建主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为了吸引人口,增加财政收入,纷纷在自己的领地内建立了这一类城市。城下町数量特别之多,规模大小不一,他们虽然没有政治自主权,但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正是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力量,市民阶级的力量迅速增长。而城市的崛起为政治制度的逐渐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封建制度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