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与今文经学(一)

龚自珍与今文经学(一)
龚自珍与今文经学(一)

龚自珍与今文经学(一)

龚自珍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提倡今文经学的功绩,曾得到梁启超的高度评价梁启超说:“今文经学之开拓实自龚氏。”又说龚自珍“往往引公羊义讥切时政,诋排专制”,“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参见《清代学术概论》。>,但近人对此却每多非议,甚或以龚氏的今文经学著作为毫无价值的糟粕有的同志认为《公羊春秋》对龚自珍产生了消极影响,说他化许多精力写出的《春秋决事比》之类的作品,都是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参见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南京师范学院编《龚自珍诗文选注》“前言”第21页。>。什么是今文经学?龚自珍在什么情况下提倡今文经学?他所提倡的今文经学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本文试就上述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纰谬之处,尚祈方家教正。

一、清朝的经学概况与龚自珍提倡今文经学的原因

秦火以后,先秦典籍大都亡佚。汉时搜求经书,出现了两种传本,一是西汉初年由一些儒生所传授的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的今文经,一是后来陆续发现的用六国古文字写成的古文经。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主要不同在于对经书的解释方面,古文经学侧重于名物训诂,今文经学则侧重于探索经书中的微言大义。西汉时,今文经学是统治者所提倡的官学。到东汉时,古文经学同今文经学经过激烈的斗争,最后获胜,今文经学日趋衰落。六朝以后,汉代今文经学著作率多泯没,唯东汉何休所著《公羊解诂》一书尚存,是以后世或称今文经学为公羊学。此后今文经学很少有人问津,在经学研究中,形成了古文经学的一统天下。

清代文字狱迭兴,汉族知识分子为了避祸远害,纷纷趋向训诂考据一途。这种研究虽对中国古籍的整理、校勘、考订、注疏以及古汉语、古音韵的研究颇多建树,但是却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往往为一个字的意义,一段话的句读就辩论不休,根本谈不到对经义有什么怀疑和批判。因此,清朝统治者认为这是笼络羁縻汉族知识分子的妙计良策,故特加提倡,褒以盛名,赐以高位,于是士大夫“家谈许郑,人说贾马”,汉学霈然勃兴。

训诂考据的繁荣却给古文经学本身也带来了危险。清初,阎若璩着《古文尚书疏证》,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论定了东晋晚出的《古文尚书》十六篇及同时出现的孔安国《尚书传》均系伪书,由此引起了学者对经书的怀疑。此后,胡渭着《易图明辨》证明了河图洛书是宋代邵雍所作,与《易经》了无关涉。又有姚际恒着《古今伪书考》,怀疑《周礼》、《诗序》、《孝经》、《易传十翼》并非先秦著作,于是古文经书的地位日渐动摇。在这种情况下,长期被冷落的今文经学就又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乾隆时,庄存与开始研究今文经学,着《春秋正辞》等书,阐发公羊家的微言大义,他的孙子庄述祖、外孙刘逢禄、宋翔凤等人继承他的门户,因他们都是常州人,被人们称为常州学派。其中以刘逢禄成就最大,他着有《公羊何氏解诂笺》、《公羊何氏释例》、《发墨守评》、《箴膏肓评》等大量今文经学著作,竭力鼓吹公羊家法,颇多发明。他又着《左氏春秋考证》,证明《左传》乃是汉人把战国时的《左氏春秋》一书离合增补以附益《春秋》,溷入经传之伍,其实并非解经之作,一时引起了人们的震动。这样,古文经书又受到了打击,今文经学逐渐有昌明之势。尽管如此,因为这时正是汉学即训诂考据之学的极盛时期,高谈性理的宋明理学也具有极大的势力,今文经学的影响仍是很有限的。

龚自珍自幼随他的外祖父汉学大师段玉裁学习,家学渊源,有广博的名物训诂知识,如果继承家学努力做一个训诂考据家,很可能通过经师这个阶梯爬上名臣的高位,但龚自珍并没有这么做。他在二十八岁时,毅然尽弃其所学,去从刘逢禄受《公羊春秋》,皈依了今文经学。他在诗中写道:“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句快无加;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已卯杂诗》,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龚自珍全集》(下引该书均称为《全集》)第441页。>从此,他和刘逢禄、宋翔凤、庄绶甲等人过从密切。孜孜研讨公羊家的微言大义,并用很大精力写出了《春秋决事比》、《大誓答问》、《左氏决疣》、《五经大义终始论》等今文

经学著作,并根据所谓公羊义写出了《古史钩沈论》、《壬癸之际胎观》、《尊隐》等一系列充满变革思想的著作,使今文经学的阵容顿改旧观。以后他的好朋友魏源也加入今文学者的队伍,今文经学很快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龚自珍为什么要提倡今文经学,可以从今文经学的特点来分析。

首先,今文经学所谓微言大义,便于牵强附会,发明己意。

今文经学不甚重视名物训诂,而认为经书上的每一个字都寓有圣人的褒贬,寓有所谓微言大义,他们可以通过探索这微言大义去揣摩圣人对事物的看法或对未来的预言。特别是《春秋》被认为是“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是“圣人本据乱而作”,其中“一字之褒,宠愈华衮之赐,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春秋谷梁传》范宁序。>。因此,“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只要懂得了《春秋》里圣人之微旨,就可以据以治国平天下。这样,今文经学同古文经学相比,对于经义的解释就具有不可比拟的自由,只要对某个字解释为褒或贬,就可以推论出圣人对事物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也就便于牵强附会。

戊戌变法时,顽固派反动大地主叶德辉曾经指责康有为“不知经义之宏深,谨据刘申受、龚定庵、魏默深诸家之书,抹杀二千年先贤先儒之传注”,“以自行其私”见《翼教丛编》卷三,叶德辉《长兴学记驳义》。>。叶德辉的观点虽然是反动的,但却从反面道出了问题的本质。龚自珍和后来继承他的康有为之所以提倡今文经学,正是为了抹杀历代经学中的传注,以阐发自己的新思想。正如现代有些学者所指出:“公羊学对龚自珍来说,主要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提倡经世致用所披的一件合法外衣,是他表达自己社会改革的政治观点的一种依托形式。”侯外庐主编《中国近代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5页。>

其次,今文经学具有某些变易进化的观点可供利用和发挥。

今文经学产生的时代较早,汉初的儒生们由于经历了秦汉之交的激烈的社会变革,又因为要为新兴的刘汉王朝服务,在他们的著作中就表现为对变革的承认和肯定。这一点在《公羊传》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春秋》的第一句话是“元年春王正月”,按照古文经的《左传》的说法,不论天子诸侯都可以称元年,可是按照公羊家的说法,只有周天子才能称元年,诸侯不能称元年。鲁隐公是诸侯,为什么也称元年呢?这就说明孔子看到周室衰微、天命将移,所以“托王于鲁”,“以隐公为受命之王,故得称元年矣”。而托王于鲁就是预言“春秋当兴王”,炎汉当兴。这样短短的六个字就可以解释成孔子寄托了“绌周王鲁”的微言大义《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在所谓“新周故宋,绌周王鲁”的说法中,具有某些变易进化的观点,表现了对历史发展的肯定,而这种变易进化的观点正是龚自珍所需要的,他可以据以发挥引申自己的历史观。

第三,今文经学书短易习,便于推倒维护封建统治的汉学和宋学,以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中国古代教育之汉代教育

汉代以来,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渐渐封建集权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已基本确立并得到巩固,这就要求有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尤其是统一的学说思想为其服务。 汉武帝继位后,由于形势发生了变化,统治阶级进一步谋求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大一统。肯定了董仲舒、公孙弘等儒生的建议,确认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学派所宣扬的诗、书、礼、易、春秋等典籍被尊崇为“经”,不仅学校以经学为教材,实行“尊孔读经”。儒家学说思想之所以能取得独尊的地位就是儒家在政治上宣扬贵秩序、扶阳抑阴、尊君抑民;在经济上鼓吹先富后教、为民制产、强本节用。所有这些不仅有利于巩固集权主义的统治,而且也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稳定。可见,在当时的是条件下,儒家学说思想较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 汉朝的学校教育体系 汉朝的学校教育相当发达,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系统--官学和私学。 一官学又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中央官学指设在都城的官办学校。主要有太学、官邸学(亦称“四姓小侯学”)和鸿都门学。 1. 【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创建,当时只招50人。这是一所学习儒家经典的高等学府。汉代太学是在汉代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之上,适应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汉董仲舒建议兴建太学以培养人才,并以此作为教化天下,提高吏治水平的基础。西汉太学设在长安。东汉太学设于洛阳。汉代太学初创时规模很小,只有经学博士几人和博士弟子50人。在汉昭帝时人数增至100 人,到汉宣帝时增至200人。西汉后期,“元帝好儒……更为设员千人”,太学生增至1000人。 汉代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以教学为主。但“国有疑事,掌承问对”,即政府遇到疑难问题,博士要提供咨询意见,博士要参加朝廷的政治、学术讨论。此外博士还要承担巡视地方政教的工作。 汉代在博士之上设有首席长官,西汉时博士首席称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祭酒由太常“差选”,由“聪明威重”的博士担任。 汉代太学素有“严于择师”的传统。西汉的博士多由学术名流充当,采用征拜或举荐的方式选拔;东汉的博士要经过考试,还要写“保举状”。其对博士的要求更为严格,被保举的博士必须德才兼备,身体健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后来东汉皇帝颁发的诏书又规定博士的年龄限制,规定博士之选,年龄须在50岁以上。但此项规定并非一成不变,对学行卓著者,可有变通。经过严格的遴选,在汉代太学执教的博士不乏鸿师硕儒。由他们执教太学,对提高太学的学术水平、教学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汉代学者杨雄在《法言?学行》篇里把“模”与“范”二字联为一词,主张教师应当是世人的模范,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的光辉命题,成为汉代太学“严于择师”传统形成的理论依据,对后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教师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歆与汉代古今文经学之争(初稿)

刘歆与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 摘要:今古文经学的演变与合流,是汉代经学的基本内容。晚清以降,学界关于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聚讼不休。一般认为,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始于刘歆,发端于《让太常博士书》,这是大体不错的。而问题在于,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性质,一直以来学界互争是非,莫衷一是。一者主政治之争,目的在于学官,在于禄位;一者主学术之争,目的在于学统,在于门户。而笔者认为,此二者虽各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然皆未得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本然。故欲以刘歆为切入点,细究今古文经学之异同,精析《让太常博士书》之要义,旨在说明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兴于学术,亡于政治,既是学术投靠政治之产物,亦是历史发展之必然。 关键字:刘歆汉代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学术与政治 一般而言,经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之学,汉人常以“六艺”代称“六经”,如贾谊在《新书·六术》所言:“《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艺。”是故皮锡瑞认为,经学时代开辟,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①。汉代是经学的昌盛时期,这一时期经学的基本内容是今古文经学的演变与合流,史称“今古文经学之争”。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兴于学术,亡于政治,学术之中兼有政治。它既是学术投靠政治之产物,亦是历史发展之必然。 缘起与分歧 经学今古文之别,缘起于汉代。究其原因,有历史之缘,亦有人为之因。历史之缘者有二:一是道术分裂,“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②;二是经本失传,“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③。人为之因者,盖孔子口说相传至汉,遭秦焚书,诸经多失其本,汉儒恐久而失真,于是以当时通行文字隶书写之,著于竹帛。及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左传》、《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而《周官》亦出于山岩石室,此诸书皆蝌蚪文。为区别二者,汉儒以今文、古文之名号别之。故经学今文、古文之称,实乃汉儒后加。对此,皮锡瑞有言:“今古文之所以分,其先由于文字之异。今文者,今所谓隶书,世所传熹平《石径》及孔庙等处汉碑是也。古文者,今所谓籀书,世所传岐阳石鼓及《说文》所在古文是也。隶书,汉世通行,故当时谓之今文,犹今人立于楷书,人人尽识者也。籀书,汉世已不通行,故当时谓之古文,犹 ①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9页。 ②班固:《汉书·艺文志》,二十四史全译本,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第二册,第771页。 ③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二十四史全译本,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第二册,第1145页。

两汉经学高考阅读答案

两汉经学高考阅读答案 导读:语文阅读题是很多考生的畏惧的一道大题,因为语文阅读题不仅占分比高,对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要求也较高,难度较大。以下是两汉经学高考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第1卷l至3页,第II 卷4至6页,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1卷 (单项选择题共27分) 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第1卷共3大题,9小题。每小题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暂时zàn 埋怨mái 谆谆告诫zhūn 引吭高歌háng .... B.豆豉骨huái 踉踉跄跄cāng 按图索骥.chǐ踝...jì C.梗概gěn 删改shān 炊烟袅袅皓齿móu ...niǎo 明眸. D.搁浅gē解剖崇suì不屑一顾xia ..pōu 鬼鬼祟.. 【答案】D 【解析】A项mái应为mán ;B项cāng应为qiàng;C项gěn

应为gěng 试题分析:本题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涉及多音多义字和形声字。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妨碍功夫片钟灵毓秀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B.梳妆吊胃口瞠目结舌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C.辐射入场券循章摘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D.蜚然直辖市秘而不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答案】A 【解析】B项“驰”应为“弛”;C项“循”应为“寻”;D项“蜚”应为“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15年度中国文化跨界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企业家和媒体人围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热点进行了交流。 B.对于那些熟稔互联网的人来说,进行“互联网+”创业,最难的可能并不是“互联网”这一部分,而是“+”什么以及怎么“+”的问题。 C.这家民用小型无人机公司一年前还寂寂无闻,一年后却声名鹊起,其系列产品先后被评为“十大科技产品“2014年杰出高科技产

2016尔雅《国学智慧》期末考试答案(正确答案完整版)

1.《春秋》是根据()历史改编的。鲁国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孔子把商朝最重要的典籍做了整理 3.孔子用()区分君子与小人。道德 4.《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 5.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传统,导致只有贵族可以读书× 6.孔子最提倡以()来区分君子与小人。道德 7.信奉鬼神较少的典籍是论语 8.孟子从不以财产和地位区分君子与小人。× 9.《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107次,“小人”一词出现107次。× 10.孙中山革命提出的口号“大同社会”是由儒家思想提升出来的。√ 11.在儒家典籍里()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人与人 12.要想成为君子,下列做法错误的是:自弃 13.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下面不包括哪些?要吃亏 14.论语中有句“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对()的解释。孝 15.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道德底线是“仁”。√ 16.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说的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听天由命,不用学习的意思。× 1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对()的描述。仁 18.“德不孤必有邻”是谁说的? 孔子 1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解释错误的是:做事不用认真 20.墨家的爱是无差别的,而儒家的爱是有差别分先后顺序的。√ 21.孔子认为所有人认为是好人的人就是好人。× 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史可以通古今之理

B、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的作用 C、史的作用在汉朝形成共识 D、在古代《春秋》只是鲁国才有的我的答案:D 2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鲁国曾是周公伯禽的封地 B、现在的《春秋》是记录西周和东周的历史 C、孔子编订了《春秋》 D、《春秋》在春秋时期各国都有的一本书我的答案:B 2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史官在古代是很多官员的统称 B、老子是出身于史官 C、“天人”不是史官的组成系统 D、古代的“卜官”也属于史官我的答案:C 25.《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12个国君,242年的历史大事纲要。√ 26.在周朝,卜官和巫官地位上升,而主管作用下降。× 27.《春秋》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 B、《春秋》的字数比《左传》多 C、《左传》最大的影响是“行人辞令” D、《左传》是研究历史得失,总结教训的我的答案:B 29.现在说的春秋三传不包括:《夹氏传》 30.对《公羊传》和《谷梁传》说法不正确的是:没有谈义例 31.《公羊传》和《谷梁传》在汉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2章两汉经学.

章节二、两汉经学课时6 教学目的了解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的原因和目的,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的过程及起因。把握儒学在汉代地位的转变,即由先秦时期与诸子平等的学术地位转变为独尊的官方学术和统治思想。明晰随着儒学的独尊,儒家六经的被表彰,有了儒学经学化的过程,由此也就产生了两汉时期的主要哲学形态——经学。清楚经学内部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及这两种经学学派的各自特点。掌握西汉今文经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及东汉时期王充的理性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教学重点:明确汉初的黄老之治及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目的及理论自身的支撑因素。了解儒学由先秦至汉代地位的显著变化,及儒学形态的逐渐转变,把握经学内部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论争要点及各自的优劣之处。掌握汉代经学大儒董仲舒的哲学观念及东汉王充的理性哲学。 突出方法:历史演进中的分析法。如从分析历史背景着眼,追溯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源,探析由汉初的黄老之学到后来儒学独尊的原因,阐述儒学由先秦时的子学上升为经学的历史演变。分析儒学经学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学内部的纷争;以及东汉时期王充理性哲学形成的理论背景等。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难点:儒学由子学向经学的形态转变对儒学自身的影响;经学内部形成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争论的原因;董仲舒对天人关系的论说,即天人感应论的理解,及其“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王充对东汉“虚妄”之说的批判。 突破方法:对比分析法。如将汉初的黄老之治与汉武帝时的儒学独尊对比,由此挖掘儒道思想运用于政治产生的不同效果;对比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

相关内容素材教材:《中国哲学史》,第125—170页。 参考教材:《中国古代哲学史论》,第113—127页。《中国哲学智慧》,第61—73页。 教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豫南九校2018—2019学年下期第二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学史上,素来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说法。今文经与古文经,最初是指以今文(汉隶)、古文(籀书)两种不同的字体写成的经书。 我国古代文字从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发展到战国时代,字体屡经变迁。战国时秦国境内,基本上通用“籀书”,亦称“大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籀书”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成为“小篆”,或称“篆书”。秦代的“书同文”即以这种篆书来作为标准的字体。至于六国境内的文字,与籀书、篆书不完全一样。现在我们尚能见到的六国文字,如战国古钱币、青铜器、近几十年出土的楚简上的文字以及《说文解字》中所载“古文”,均属此类,有的学者统称之为“晚周古文”。这种古文字由于地区及时代早晚不同,差别较大,但它们都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所以习惯上统而言之曰“古文”。 战国后期,除了大篆和这些“古文”外,还出现了一种字体,就是“隶书”。在秦代,通行的正式字体是小篆,如秦刻石及秦权(秦官府批准的标准砝码)铭文都是小篆,但在官府中的公文及民间流行的字体则主要是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已取代小篆成了最通行的字体。所以在汉代人看来,隶书是当代的字体,因此名之曰“今文”。经典若是用战国古字写的,就是“古文经”,用隶书写的就是“今文经”。 今、古文经的字,难免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有时今文经正确,有时古文经正确,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古文经虽以六国时的古文字缮写,但从西周或春秋时代传到战国,中间也难免有抄错或记错的地方。今文经虽大多是汉人写的,但有时因为依据的底本好,也可能反比某些古文经为胜。今、古文经的异字的成因,大致有四种情况:假借字,异体字,误字,误句。其中,假借字数量最多。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不但是指所持底本字体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就对于经典内容阐释方面的差异而言的。今文经学的特点是关注现实政治,致力于发掘、发挥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董仲舒提岀:“《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春秋繁露·精华》)他不承认经典本义有固定不变的解释,而强调解释是随着人们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断变化的,不必拘泥于古义。今文经学彰显了经典的时代意义,植入了许多前人未见的思想,从而使经典的阐释历久弥新。 古文经学多把六经当成信史,讲文字训诂,留意典章制度,注重历史事实,具有浓厚的实证色彩。古文经学家具有朴实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方法,所以他们常常能够对古籍作出正确的和比较合理的训释,从而彰显那些被今文经学家文饰、遮蔽的文本原意;他们的训释成为后人理解古籍的重要参考。

国学 两汉经学介绍

国学两汉经学介绍 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起初,六经是孔子删定的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战国以降,又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并经师徒相传,形成众多的传记。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汉武帝罢黜诸子传记博士,只立《五经》博士,《五经》遂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其后,南朝的“七经”,唐朝的“九经”,直至宋朝扩充为“十三经”。由汉初至清末的2100年中,经部书籍不断增加,在《四库全书总目》达1773部20427卷,经学成为烦琐哲学。 正如经学专家周予同先生所说的那样,随着儒学的经学化和制度化,“就表面上看,孔子的思想,到这时期,似乎大发展了。其实完全不然;因为汉朝所尊奉的孔子,只是为政治的便利而捧出来的一位假的孔子,至少是一位半真半假的孔子,决不是真的孔子。”孔子的真相若何?他是一位实际的教育家;“他是一位

不得意的政治思想家;他是一位专研道德问题的伦理专家。” 第一今文经学 历经秦始皇焚书和项羽火烧咸阳后,刘邦入关,萧何努力收集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却未顾及《六经》典籍,当时的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汉初欲复兴儒家文化,只得求诸故秦博士记忆口颂和民间匿藏。秦博士或官吏,如伏生、叔孙通、张苍、浮丘伯等口授,由汉初时人按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的典籍,便是“今文经”,训释、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因其时《乐经》已无人传授,也不见古文秘籍,汉初只有《五经》流传于世。其一为《诗》,诗分三家,《鲁诗》传人为荀况弟子浮丘伯,《齐诗》传人为齐人博士辕固,《韩诗》传人为燕人博士韩婴。其二为《书》,传人为济南博士伏生。其三为《易》,传人为齐人田何。其四为《礼》,传人为叔孙通、高堂伯。其五为《春秋》,战国时即有“三传”,《左氏》无今文,《公羊》、《榖梁》创于战国而写定于汉初,属今文。《公羊春秋》写定者为汉初齐人公羊寿与胡母生,《榖梁春秋》传人为鲁申公。 “今文经学”作为名称则是东汉时的事,当时因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彼此各树一帜。

许慎对今文经学的批判与吸纳

第46卷 第3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46 No.32006年5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May.2006 许慎对今文经学的批判与吸纳 康国章 (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编辑部,河南安阳455000) 摘 要:许慎以古文经学家的身份,在反对今文经学的斗争中,撰成了《说文解字》,成为批判今文 经学的锐利武器。同时,许慎又以其博大的胸怀,并不完全拘泥于古文经学,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今文经学的成果,为古今文经学的融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关键词:许慎;经学; 《说文解字》中图分类号:I209;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6)03-0099-03 收稿日期:2006-02-06  作者简介:康国章(1970-),男,河南商丘人,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编辑部副教授。 《说文解字》的形成是基于两汉经学大的学术环境之下的。许慎是东汉古文经学阵营中最为重要的一员,其《说文解字》是汉代古文经学的结晶,也是与今文经学斗争的有力武器之一,这一论断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近些年来,不少学者注意到,两汉经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斗争经历了由壁垒森严到逐步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最终完成于东汉的郑玄,而两者融合实肇始于东汉建初四年(79)的“白虎观会议”与那个时期学者对于古、今文经学的兼收与并取,而许慎尤为典范。关于此说,如寇养厚、杨天宇、王承略、姚文铸等都曾论及。但许慎对今文经学的批判与融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许慎在批判今文经学的前提下是如何包容今文经学的,目前尚无人专门论述与总结。笔者不揣愚陋,试作此探讨。 经学在汉武帝独尊儒术、表彰六经之后,迅速跃居统治思想和正统学术的地位。伴随着经学的繁荣,出现了古、今文经学两大学派。古、今文经学的差别不仅体现在文字方面,还体现在解经方式上:今文经学主张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强调经世致用,惯以唯心主义的态度去解释经学,进而用来穿凿比附时政,直接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古文经学视儒家经典为古代史料之书,反对随心所欲地解释经书,他们以出土和传世文献为依据,以恢复古书的本来面貌为目的,主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重点解决经籍中的文字训诂等问题。由于古、今文经学两派所据的材料不同,解经的方式不同,形成了严重的门户之见,从西汉后期至东汉末年,两派之间的斗争持续了将近200年。在许慎生活的年代之前,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曾发生过三次大的论争:第一次是西汉哀帝时期古文经学家刘歆与今文经博士们之间的论争;第二次是东汉光 武帝时期古文经学家陈元与今文经学家范升之间的论争;第三次是东汉章帝时期古文经学大师贾逵与今文经学家李育之间的论争。 一、许慎对今文经学的批判 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郡召陵(今河南郾城)人。建 初八年(83),贾逵入京讲学;同年,贾逵奉诏授徒。许慎正是逢此机遇,作为高才生被选为贾逵弟子,潜心研习古文经学。除《说文解字》外,许慎还撰有《五经异义》,“时 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 [1]《说文解字》始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前后历经20余年,至汉安帝建光元年(121)许慎卧病在家,才由其子许冲进上,算得上许慎的呕心沥血之作。从经学史的角度来看,许慎撰述《说文解字》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古文经学的衣钵,从而更好地把握、弘扬儒家经义。许慎之子许冲在《上〈说文解字〉表》中云:“臣父故太尉南阁祭酒慎,本从逵受古学。盖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今五经之道,昭炳光明;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自《周礼》、《汉律》皆当学六书,贯通其意。恐巧说邪辞使学者疑,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虫虺、杂物、奇怪、王制、礼 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2]( P320) 许慎自己在《说文解字? 叙》中也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 旨。”[2](P316)可见,许慎作《说文解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文 字训诂的手段,以阐发“五经之道”。故此,《说文解字》在 说解字义时很多情况下直接引述儒家经义。 [3](P11-12)9 9

从今古文经学派之争浅谈国学体用

从今古文经学派之争浅谈国学体用 近些年来国学之风甚热,但却多是世人为了装点门面所用。由此怀念起了清末民初的两位经学大师,也就是大家都熟知的“二叔”——余杭章太炎先生和仪征刘师培先生,这两位先生一位来自浙江,一位来自江苏,而同时也受皖派朴学的影响,可以说,他们代表了中国近代文化鼎足而立的三省(安徽,浙江,江苏)经学之最高峰。章先生年轻时入诂精经舍从晚清著名经学大师俞樾治学,仪征刘家以四代人疏证一部《左传》闻名,可谓是家学渊源。相信由这两位具有代表性和很大影响力的经学大师入手更加能够看出今日国学的价值和体用关系。 今古文经之争,始于汉朝而亡于清末,在过去的研究以及很多学者都清楚今古文学派之间的区别,即今文学派在讲经的时候比较注重经文中的“微言大义”,他们甚至把经学和阴阳五行相附会,把经书说得神乎其神。而古文学派则更加偏向于对经中的文字进行训诂;在汉朝的时候,今文经学家在解经时常掺杂谶语这样的迷信以力求能够符合统治阶级的喜好。而古文学派虽然还是对于儒家以及“天子”之说的神学色彩带有着盲目的崇拜,但却反对今文家的迷信,而注重实学。而章刘两位先生一致的认为今古文经的区别只在文字上,章太炎先生讲学时提出,焚书之后,到了汉朝时期的秦末遗老能够凭借着记忆复述出来的《六经》用当代语言记出叫做今文,而秦时读书人偷偷藏在山崖,夹壁之中的古时原本叫做古文,两者其实也就是相同的书今版古版的区别而已。只是篇幅也有了差异,再到后来两家的主张从根本上又有了不同,所以就开始了争端。这样的观点和刘师培先生1906年左右在《国粹学报》上发表的《汉代古文学辩诬》之中是一样的,刘先生在文章中说:“今文古文为汉儒之恒言,犹今日所谓旧板书新板书也。汉代之所谓古文经,乃秦代之时,未易古文为秦文者。其故本至汉犹存。”相比较几千年来的无谓争执,刘先生主张辨明其同出一源,这也是近代经学家能够不被门户之见所束缚,从而集大成的原因之一吧! 但是两派之间的争执却也并非一无是处,历朝历代今古文学派名家辈出,刘韵、许慎、张苍,贾谊,马融等等。他们的学术,不仅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走向,也带动了中国的文字训诂学,考古学。最大的继承和发扬者,也就是宋明理学家以及乾嘉学派诸老。写到这里,就开始牵涉到今日国学的价值问题了。在过去的学习之中,我一直认为相比较古文家的务实与博学,今文学家走的,是一条哗众取宠的道路,他们所主张的“微言大义”也只是一种对于经典的臆想和胡乱的揣测,但是乾嘉学派带来的学术与政治分离的问题却又重新引起了我的注意。众所周知,乾嘉学派常常标榜为“汉学”而讳言经世致用,以求与宋学相对立,朴学开创者之一顾炎武多次强调“士当以器识为先”,可是到了乾嘉时期却将此抛在了脑后,顾与黄宗羲等人反思明朝灭亡的种种原因,由此得出了学术经世的结论,可是他们的学术方法被乾嘉学派继承了可是这样一个最基本,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理论核心却并没有被继承,可能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被大力的批判为误国之学也与其脱不了干系。乾嘉学派,一直痴迷于考据学,训诂学,渐渐迷失了道路,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无可避免,回到过去的宋学再看,就明白了。宋学主要的就是义理的倾向,其实根据陈寅恪的研究,发现宋学其实是“采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书五经,名则阐明古学,实则吸收异教”。宋学所主张的依据个人对经典言外之意的领会也是来自于佛家提倡的“悟”。可是今古文两派到了晚清逐渐就又变成了今文家占据上风,反而又造成了矫枉过正的毛病,康有为等人甚至认为古文都是刘韵所伪造的,这不得不说是这位“南海圣人”闹出的最大的笑话。

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一)

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一) 论文关键词:汉代古文经学文学创作 论文摘要:汉代古文经学对文学的创作深有影响。古文经学不为章句之学.追求简明的文风,消解了长篇巨制,文学创作也由繁趋简。古文经学不谨守家法师法,讲求兼通,能博采众长,故古文经作家能够出入经史,表现题材也包罗万象,几乎无所不至;而且作家的思想也不为经学所拘,开始表现内心的情感同时,古文经学反对谶纬,迷信成分极少,这在客观上增强了文学的理性批判精神,这在政论散文中表现得尤为鲜明,同样的光芒在汉赋和诗歌中也有体现。 自西汉末年刘欲争立《春秋左氏传》为博士,从而确立了古文经学的地位以来,经一大批古文经师的推动,特别是其中的能文之士的创作实践,使得汉代文学呈现出一些迥异的风貌。较之今文经学的烦琐与迷信,古文经学表现出了迥异的解经取向。其特点一是简明,不为章句之学,自然也就不以引申饰说为尚了,诚如范文谰所说“古文经学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话简明。>,}I)(PI17,二是讲求兼通,不重家法师法,“其有不乐守章句师法者,当时称之日‘古学’。古学必尚兼通。,"}2)(P238)由于学术上尚兼通,故博采众说,熔今古文于一炉。三是反对俄纬,不凭空臆说,迷信成分极少。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区别之一便是对待图俄的态度,“经学治1、不治诫之界,即为今学、古学之界矣。 古文经学对文学的影响表现为: 第一,古文经学者不为章句之学,着文不似今文经学者那般广征博引,追求简明的文风,属文以才学为胜,使得文章富赡精工,才气横溢。古文经学在东汉逐渐受到重视,影响所及,文学著述也由繁趋简。汉大赋的鸿篇巨制逐渐消解,代之而起的是短篇小制式的小赋。这种短章在内容上不求富博,抒写亦平淡,却将物、景、事及情感、志趣等因素结合起来,虚实相衬,拓展了想象空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如蔡琶的《蝉赋》、赵壹的《穷鸟赋》、阮璃《纪征赋》等作多如是。汉小赋因体式简短而注重章法,因取材集中而讲究意趣,因情意深切而个性鲜明,故其技巧弥精,刻画愈细,辞采日美,章法趋严,渐以气韵生动,言短意长为尚,为后之诗体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如张衡《思玄赋》:“愿得远渡以自娱,上下无常穷六区。超逾腾跃绝世俗,飘遥神举逞所欲。”已暗合七言之体。 史传文学也表现出了相应的特点,比较《史记》与《汉书》,可以看出《汉书》的语言已大为简炼。司马迁属于私家着史,较少受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干预,而且他在写作时融人了个人的满腔情感,“发愤以抒情”,在客观史实的叙述中,倾注了作者的正义评判。班固则不然,他着史属于官修,受到正统思想影响较深,没有司马迁那么深沉,《后汉书·班固传》说他陈述史实“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与《史记》明显不同。宋人程颐评论二人之不同,说:“子长著作微情妙旨,寄之文字蹊径以外,孟坚之文,情旨尽露于文字蹊径之中。读子长文,必越浮言者始得其意,超文字者乃解其宗;班氏文章亦称博雅,但一览之余,情词俱尽,此班、马之分也。?=peso,司马迁与班固的分歧,也正是时代风气使然。 第二,古文经学者不谨守家法师法,不重一家一人之说,治经也不拘泥于一经,而能博采众长,他们“往往博学经籍,不守一门,知师法之所以然,打通学说之间狭隘的限域,从而出入通脱,无所胶滞。?f4](P179)今文经学者固守于五经经典,所涉不出经典之外,而古文经学者大多具有广博的知识,受此影响,文学创作表现出了尚通脱的特点,不拘一事一理。作家将视野拓宽到各个领域,出人经史,把文学所能涉及到的事、物、情、景等都齐拢笔端,俯拾皆是,文笔悠肆汪洋。观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所描绘的面极广,诸如地理形制、都城宫殿、物产形胜、田猎娱乐、歌舞宴飨、宗庙祭祀、朝会聘享、市民生活、商贸集市等,举凡耳目之所享、声色之所好,都汇聚笔下,这与作家博闻强识分不开,也是以学识为赋观念的反映。 由于抛开了家法的限制,作家索性纵情所致,刘舞《文心雕龙·杂文》说“七体”作家的创作,

龚自珍与今文经学(一)

龚自珍与今文经学(一) 龚自珍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提倡今文经学的功绩,曾得到梁启超的高度评价梁启超说:“今文经学之开拓实自龚氏。”又说龚自珍“往往引公羊义讥切时政,诋排专制”,“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参见《清代学术概论》。>,但近人对此却每多非议,甚或以龚氏的今文经学著作为毫无价值的糟粕有的同志认为《公羊春秋》对龚自珍产生了消极影响,说他化许多精力写出的《春秋决事比》之类的作品,都是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参见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南京师范学院编《龚自珍诗文选注》“前言”第21页。>。什么是今文经学?龚自珍在什么情况下提倡今文经学?他所提倡的今文经学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本文试就上述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纰谬之处,尚祈方家教正。 一、清朝的经学概况与龚自珍提倡今文经学的原因 秦火以后,先秦典籍大都亡佚。汉时搜求经书,出现了两种传本,一是西汉初年由一些儒生所传授的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的今文经,一是后来陆续发现的用六国古文字写成的古文经。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主要不同在于对经书的解释方面,古文经学侧重于名物训诂,今文经学则侧重于探索经书中的微言大义。西汉时,今文经学是统治者所提倡的官学。到东汉时,古文经学同今文经学经过激烈的斗争,最后获胜,今文经学日趋衰落。六朝以后,汉代今文经学著作率多泯没,唯东汉何休所著《公羊解诂》一书尚存,是以后世或称今文经学为公羊学。此后今文经学很少有人问津,在经学研究中,形成了古文经学的一统天下。 清代文字狱迭兴,汉族知识分子为了避祸远害,纷纷趋向训诂考据一途。这种研究虽对中国古籍的整理、校勘、考订、注疏以及古汉语、古音韵的研究颇多建树,但是却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往往为一个字的意义,一段话的句读就辩论不休,根本谈不到对经义有什么怀疑和批判。因此,清朝统治者认为这是笼络羁縻汉族知识分子的妙计良策,故特加提倡,褒以盛名,赐以高位,于是士大夫“家谈许郑,人说贾马”,汉学霈然勃兴。 训诂考据的繁荣却给古文经学本身也带来了危险。清初,阎若璩着《古文尚书疏证》,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论定了东晋晚出的《古文尚书》十六篇及同时出现的孔安国《尚书传》均系伪书,由此引起了学者对经书的怀疑。此后,胡渭着《易图明辨》证明了河图洛书是宋代邵雍所作,与《易经》了无关涉。又有姚际恒着《古今伪书考》,怀疑《周礼》、《诗序》、《孝经》、《易传十翼》并非先秦著作,于是古文经书的地位日渐动摇。在这种情况下,长期被冷落的今文经学就又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乾隆时,庄存与开始研究今文经学,着《春秋正辞》等书,阐发公羊家的微言大义,他的孙子庄述祖、外孙刘逢禄、宋翔凤等人继承他的门户,因他们都是常州人,被人们称为常州学派。其中以刘逢禄成就最大,他着有《公羊何氏解诂笺》、《公羊何氏释例》、《发墨守评》、《箴膏肓评》等大量今文经学著作,竭力鼓吹公羊家法,颇多发明。他又着《左氏春秋考证》,证明《左传》乃是汉人把战国时的《左氏春秋》一书离合增补以附益《春秋》,溷入经传之伍,其实并非解经之作,一时引起了人们的震动。这样,古文经书又受到了打击,今文经学逐渐有昌明之势。尽管如此,因为这时正是汉学即训诂考据之学的极盛时期,高谈性理的宋明理学也具有极大的势力,今文经学的影响仍是很有限的。 龚自珍自幼随他的外祖父汉学大师段玉裁学习,家学渊源,有广博的名物训诂知识,如果继承家学努力做一个训诂考据家,很可能通过经师这个阶梯爬上名臣的高位,但龚自珍并没有这么做。他在二十八岁时,毅然尽弃其所学,去从刘逢禄受《公羊春秋》,皈依了今文经学。他在诗中写道:“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句快无加;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已卯杂诗》,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龚自珍全集》(下引该书均称为《全集》)第441页。>从此,他和刘逢禄、宋翔凤、庄绶甲等人过从密切。孜孜研讨公羊家的微言大义,并用很大精力写出了《春秋决事比》、《大誓答问》、《左氏决疣》、《五经大义终始论》等今文

汉代经学的发展

汉代经学的发展 ——今古文经之争 【摘要】汉武帝把儒学奉为正统学说,这一学说的儒家典籍被定为“经”。围绕着“经”的研究所形成的学问,称为经学。而西东两汉,在古今经文的认识上,各派学者有不一样的见解,而这一文学争辩便是史上著名的“今古文经之争”,在这场文化争辩中,中国的儒家文化也随之有所影响。 【关键词】古今文经特点历史意义 (一)今古文之争从争执中走向相互融合 今文经是指用当时通行的字体(隶书)记录的儒家经典,古文经是用先秦六国时流行的字体写成的儒家经典。西汉今文学派在学术上占优势,汉武帝时所立的博士都属今文派,西汉中期以后,今文经学逐渐衰微。一直处于私学地位的古文经学,随着今文经立为博士以及《孔壁古文》的出现,向今文经学提出挑战,两派的分立日渐加深。西汉末期,王莽利用刘歆提倡的古文经《周礼》作为改制的依据,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东汉时期,由于古文经学派兼采今文经说,今古文经学之争也就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不只是经籍字体书写上存在不同,而且在文字内容、篇章多寡以及学风等方面也有不同。它们之间的论争,实际经历了一个彼此对立、消长和融合的过程。 今文经学简单而言就是微言大义地阐发说明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今文经学以《春秋》为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

微言大义,主要包括大一统、大居正、大复仇、通三统、统三世、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 今文经学的特点,首先,在学风上,今文经学表现为烦琐说经和狭隘的门户之见;其次,在学术与政治倾向上,今文经学主张大一统,主张独尊儒术,带有文化专制的色彩;此外,今文经学还以谶纬迷信附会经旨,以及神化孔子,神化皇权,迎合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因而得到官方的支持,拥有官方的地位。 但同时也应看到,今文经学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自有它的合理性。它的天人感应学说在当时背景下,仍不失为一种正言曲说的言说方式,刘向、谷永、蔡邕等人的奏疏,都曾借以批评时政。 在今古文的论争中,今文经学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比如,东汉章帝时,他让高才生授《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皆擢高第和封爵,给事廷署。古文经学者,虽不能立于学官,但政府承认了他们在政治和学术上的合法地位。同时古经文家为了求得政治上的发言权,也往往援附于今文经学。因而东汉时期今古文学派之间互相融会,成为经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汉代今古文的斗争中,古文经学以其较强的理性精神战胜了多诬妄之说的今文经学,但它同时也吸收了今文经学的不少糟粕。而无论是今文学派,还是古文学派,毕竟也还都是儒学,一样地注重外在政治事功,较少关注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在西汉后期逐渐兴起的玄学思想,正继起而救当时儒学之偏弊。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在方法上有“笃守师法”与“通训诂,举大

今古文经学之争

2.今古文经学区别 今古文经学根本区别,是西汉武帝时期所立的《五经》博士官学经学与非官学经学的对立,并且它们的主要差别并非全归于所依据的经书文本不同,而实在是由于彼此对于经书的解释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倾向。具体而论,可分为所主经传文本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学术思想不同、推尊宗主。 所主经传不同,主要体现在《春秋》《礼》二经上,即今文经学主《春秋公羊传》,而古文经学主《春秋左氏传》《周礼》。 研究方法不同。今文经学注意到经书文字与作经书的圣人之意之间的矛盾关系,主张言不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言辞把握思想,但有不能拘泥于言辞,完全理解经书几乎不可能,董仲舒就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因此,他们注重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和言外之意,力图从古代经典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药方。而古文经学主张言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对经书字词的理解得到其中的古帝王之道,所以特别重视文字、音韵、史料、制度的研究。 学术思想不同。今文经学是为西汉大一统帝国以至整个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制定基本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也是对整个先秦诸子学和上古王官之学的融合。而古文经学则是针对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通过回归三代官学的形式,对今文经学学术思想作出修正,使之顺应社会要求。 推尊宗主不同。今文经学重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按照《诗》《书》《礼》《易》《春秋》的顺序排列经书,并且认为这个顺序是按照难易程度排列的,越往后越难理解,也越高深。而按照传统说法,《诗》《书》《礼》《易》皆为古帝王时代的产物,唯有《春秋》为孔子所作,这个顺序明显在抬高孔子。还有一些今文学家则进一步神化孔子,封孔子为“素王”,取代秦王朝的地位,直接三代政统而下启刘汉王朝。古文经学则不然,它按照《易》《书》《诗》《礼》《春秋》来排序,这个序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而更推尊古代圣王。

今文经学大师康有为

今文经学大师康有为 ——《康有为对经学的改造》有感 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对儒家经典的训诂诠释之学称为经学。而到汉代,经学逐渐分为了今文经和古文经两个学派,今文经,是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从西汉末开始两派之争延续了两千年之久,到清代中叶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实力侵入中国,古文经学家的成就却逐渐脱离社会实际,这时已成为绝学的今文经学却异军突起,由庄村与、刘逢禄发起,龚自珍、魏源继承,之后又由康有为接过今文经学的旗帜,将西方的进化论及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等注入经文经学,为推进资产阶级维新变革服务,从而把传统的今文经学发展到一个高峰,而康有为本人也成为了中国今文经学集成式的大师。下面就将麻天祥先生的《中国近代学术史》与马洪林先生的《康有为评传》一书相结合,来浅述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 康有为(1858—1927年),字广厦,号长素,又名祖诒。广东南海人,故世称“康南海”和“南海先生”。康有为出生教育世家,自由习读《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青年时代,遇到两位对他影响很大的老师,一位是国学导师朱次琦,在朱次琦“通经致用”的思想影响下,康有为走上了“经世致用”的道路。另一位是政治启蒙导师翰林院编修张鼎华。从张鼎华那他获知京师政象与学风,接触各种新书,使他开始接触到近代维新政治思潮,眼界为之一开。康有为曾说“吾自师九江先生(朱次琦)而得闻圣贤大道之绪,自友延秋先生(张鼎华)而得博中原文献之传”①。后游览香港,接触了资本主义的一些新鲜事物,使他开始与西方资本主义接触,思想产生很大变化,可以说这次康有为的香港之行,为他讲求西学打开了通道。 康有为自幼受过严格的教育,当时古文经学风靡一时,所以他曾经研究过古文经学,而且酷好周礼,但受其师朱次琦的影响,康有为的思想发生了转变,而1889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失败后与今文经学家廖平②的第一次会晤,则加快了康有为经学立场的转变速度。之后从光绪十六年(1890)和二十三年(1897),康有为不仅实现了从古文经学到今文经学的转变,还写了一系列阐发今文经学观点的论著,但对思想产生很大震动的仍是他分别于光绪十七年和二十二年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这也最终构成了康有为维新变法的两大支柱,我认为它们也形成了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体系。 《新学伪经考》不独是一部变伪专著,而且是依据今文经学的观点攻击古文经学以议时政的著作。康有为用历史考证的方法,对一系列经史典籍作了深入研究,其目的在于推翻古文经学的统治地位,树立今文经学的学术权威。他对“新 ①《康有为评传》,马洪林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援引。 ②廖平,四川井研人。师从张之洞,但崇尚今文经学,曾著《今古学考》、《知圣篇》、《辟刘篇》等。

[今文经,政治]论汉代古今文经的发展演变与政治之关系

论汉代古今文经的发展演变与政治之关系 在汉代,今文经和古文经的争斗不单是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由此,今古文经的斗争一直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以今古文经为点,展开一幅汉代经学历史,从中探求汉代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一、今古文经之间的异同 儒家经典的传播因秦朝的焚书坑儒等措施和秦朝末年的战乱而出现了断裂层、这就导致汉代的儒学经典出现两种传本、一种是由经师依靠记忆、背诵,口耳相传下来的,用当时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来的文本,称为今文经;一种是由地下或孔壁挖出来的和民间所献的,用不易辨识的籀文、六国文字等先秦古文字抄写的经书传本,称为古文经。在此基础上,今文经学侧重阐发经典中的微言大义,经常借题发挥;而古文经则常通过文字训释、名物考证等手段来阐明文本的含义。今文经出现时间早,汉初传授者多是前代遗老,因而得以立官学,古文经相较多出现得晚,再加上古字不好辨识认读,因而在当时的流传范围和影响都较小。 二、今古文经的发展演变 学者一般认为,从西汉末到东汉末,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进行了四次较大的争论,第一次发生在西汉后期,另三次则都发生在东汉,直到东汉末今古文经合流,这种争论方才告终。在四次斗争中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都得到了各自发展,西汉的今古文之争,是利禄之争;东汉的今古文之争,则属学术道统之争。 大体而言,在西汉哀帝之前,今文经学的特点是:著述形式由简而繁,章句之学盛行;说经重在经文义理的阐发,其中略带阐述己意,有空而不实的特征;今文经学注重通经致用,将学经与治世相沟通,而不纯专为学术而研究经学、在今古文经的争斗中,今文经出现与以往不同的改变:章句逐渐由繁而向简转变,由近于空疏的义理阐释向着重史实和名物训话方向发展,由通经致用的功利性向着学术味较浓的条例化方向发展。简而言之,在治经方式和治经风格等方面今文经学都明显表现出向古文经学靠拢的倾向、这是今文经学在与古文经学争斗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东汉末期今古文经能够合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今古文经与汉代政治 经学无论是今文经或是古文经都是以为政治服务为最终目标,尤其是今古文经之争和二者地位的此消彼长,都表明了经学与政治的紧密关系。 (一)今古文经自身的学术旨趣与统治者倡导的时代主流 学术的发展与政治的导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君主喜好决定着政治的走向。比如,东汉建立者光武帝善谶,于中元元年(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及显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言。说明谶纬在东汉时代掌握了学术的话语霸权。光武帝虽有提拔《谷梁传》的意愿,但《谷梁传》先师不晓图谶,故令中道而废。不晓图谶恰恰反映出古文经学者独立不依的学术操守和学术品格,这也正是古文经学备受人尊敬的地方。对于政治的依附,虽然能够使学术获得发展和辉煌的机遇,结果是俗儒趋于功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