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史

西北民族史
西北民族史

《西北民族史》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课

适用专业:综合文科专业

考试对象:综合文科专业四年级学生

一、课程考核目的: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巩固所学课程内容。

二、课程考试方式及时间:开卷考试;考试时间为学期末。

三、教学时数:36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选用教材:

杨建新主编《西北民族史》

主要教学参考书

江应樑主编:《中国民族史》民族出版社北京 1990年

林超民主编:《中国民族史讲义》(网上电子教程)昆明 2005年

五、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及特征

二、中国民族分布格局

三、民族文化多元性(重点考核)

第二节民族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一、民族概念的历史发展(考核)

二、民族的形成与消亡(考核)

第二章戎族

第一节历史记载中的戎

第二节戎的迁徙和主要分支(重点考核)

第三节戎族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考核)

第三章匈奴

第一节族源与分布

第二节匈奴的兴衰

第三节汉匈关系(重点考核)

第四章月氏与乌孙历史概述

第一节月氏

一、月氏的名称与起源

二、月氏的居地问题

三、月氏迁徙与贵霜王朝的建立(重点考核)

四、月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五、月氏的文化与习俗

第二节乌孙

一、乌孙的起源及相关史料

二、乌孙国的经济特点与社会性质

三、乌孙的族属与语言问题

四、乌孙政权与汉朝的交往(重点考核)

第五章西域诸国及其它游牧民族第一节西域诸国

一、西域、中亚、新疆诸概念(考核)

二、西域三十六国的名称及其分布

三、西域三十六国居民的族属问题

四、两汉政权与西域各国的关系(重点考核)

第二节西域游牧各族

一、羌族

二、姑师人与车师前王国

三、西域境内之柔然

第三节丝绸之路(重点考核)

一、丝绸之路的缘起

二、丝绸之路的变迁

第六章突厥汗国史

第一节突厥的崛起及其先世史

一、突厥的名称及其居地问题

二、汉文史籍中有关突厥记载的分析

三、“狼生”传说与突厥图腾崇拜

第二节前突厥汗国(重点考核)

一、突厥汗国的建立及其相关制度

二、突厥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第三节后突厥汗国(重点考核)

一、突厥汗国的分裂及其原因分析

二、突厥与唐王朝关系

第四节突厥文化

一、突厥石人墓及葬俗

二、突厥制度文化对回鹘、蒙古社会的影响

三、突厥文字及其碑铭研究介绍

第七章羌族

第一节羌族的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羌

第二节西汉时期的羌族

第三节东汉时期羌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重点考核)第四节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羌族政权

第八章回纥(鹘)汗国史概述

第一节回纥汗国的建立

一、名称与族源问题(考核)

二、回纥汗国建立的时间问题

第二节回纥汗国的强盛与衰亡(重点考核)

一、回纥汗国强盛的原因

二、回纥汗国与突厥、唐朝之关系(考核)

三、回纥汗国的衰亡及其原因分析

四、回鹘人西迁及其对西域社会变迁的影响

第三节回纥汗国的经济与文化

一、游牧经济与城市建设

二、回鹘文及其碑铭研究

三、回鹘人的宗教信仰

第九章哈拉汗王朝

第一节哈拉汗王朝的建立及其汗统

一、葱岭西回鹘与哈拉汗朝的建立

二、哈拉汗朝的名称及疆域问题

三、哈拉汗王朝的汗统

第二节哈拉汗王朝历史概述

一、有关穆斯林文献及研究状况介绍

二、萨曼王朝与哈拉汗政权的关系(考核)

三、东、西哈拉汗王朝的分裂与统一

第三节哈拉汗王朝经济社会制度(重点考核)

一、“双王制”

二、“伊克塔制”

第四节哈拉汗王朝的灭亡及原因分析

一、哈拉汗朝的灭亡

二、原因分析

第五节哈拉汗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关系(重点考核)

一、桃花石、秦的含义

二、东部汗国与中原王朝的紧密联系

第六节哈拉汗王朝的经济与文化

一、经济

二、文化

第十章西辽王朝第一节西辽王朝的建立

一、哈剌契丹与“后辽”的概念

二、耶律大石与西辽的建立

第二节西辽的发展(重点考核)

一、西辽的扩张与南下

二、西辽发展的原因

第三节西辽中后期的历史及其衰亡(重点考核)

一、西辽中后期历史基本线索

二、直鲁古篡权

三、西辽灭亡

第四节西辽国家组织和基本政策

一、国家组织

二、基本政策

第五节西辽社会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

二、文化

第十一章西夏王朝第一节党项羌族的崛起与建国

一、党项羌族的崛起

二、西夏建国

第二节西夏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生活

一、西夏的政治制度

二、西夏的经济生活

第三节西夏王朝的文化(重点考核)

一、西夏文字的形成与西夏古文献

二、党项羌人的宗教信仰

三、蒙古灭西夏及党项羌人的去向(考核)

四、蒙古军队征伐西夏

五、西夏王朝灭亡及其在元朝的活

第十二章元明清时期的西北各族第一节元明清时期的维吾尔族(考核)

一、元代畏兀儿人的历史文化及贡献

二、明代畏兀儿与明代的关系

三、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与清王朝的统一

第二节回族史概述(重点考核)

一、回回一词的含义

二、回回的族源问题

三、回回民族形成的时间问题

四、回族的文化特点与宗教信仰第三节其他蒙古语系民族(考核)

一、土族

二、裕固族

三、保安族

四、东乡族

第四节其他突厥语族各民族(考核)

一、柯尔克孜族

二、乌孜别克族

三、塔塔儿族

四、塔吉克族

五、撒拉族

六、哈萨克族

第五节印欧语系各民族(考核)

一塔吉克族

二俄罗斯族

执笔者:王密兰

审核者:

编制日期:2012年12月

2018年历史学考研院校汇总

2018年历史学考研院校汇总 2018年历史学考研备考已经开始了,大家准备好了吗?同学们在备考历史学研究生之前一定要了解哪些院校招收历史学研究生以及招生院校的详细情况。博仁考研老师通过收集相关信息为大家整理了历史学考研院校信息,希望能为2018年历史学考研的学子增添助力。 招生单位名称所在地院校特性自划线院校博士点北京大学(11)北京市985211√√ 中国人民大学(11)北京市985211√√ 清华大学(11)北京市985211√√ 北京师范大学(11)北京市985211√√ 首都师范大学(11)北京市√ 北京语言大学(11)北京市√ 中央民族大学(11)北京市985211√ 中国政法大学(11)北京市211√ 北京联合大学(11)北京市 中共中央党校(11)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1)北京市√南开大学(12)天津市985211√√ 天津师范大学(12)天津市√ 河北大学(13)河北省√ 河北师范大学(13)河北省√ 山西大学(14)山西省√ 山西师范大学(14)山西省√ 内蒙古大学(15)内蒙古自治区211√内蒙古科技大学(15)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师范大学(15)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民族大学(15)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15)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大学(21)辽宁省211√ 辽宁师范大学(21)辽宁省√ 渤海大学(21)辽宁省 大连大学(21)辽宁省

吉林大学(22)吉林省985211√√延边大学(22)吉林省211√东北师范大学(22)吉林省211√北华大学(22)吉林省 吉林师范大学(22)吉林省√长春师范大学(22)吉林省√黑龙江大学(2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2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学(23)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3)黑龙江省 复旦大学(31)上海市985211√√上海交通大学(31)上海市985211√√东华大学(31)上海市211√华东师范大学(31)上海市985211√上海师范大学(31)上海市√上海财经大学(31)上海市211√上海大学(31)上海市211√上海社会科学院(31)上海市√南京大学(32)江苏省985211√√苏州大学(32)江苏省211√南京农业大学(32)江苏省211√南京师范大学(32)江苏省211√江苏师范大学(32)江苏省√苏州科技学院(32)江苏省 扬州大学(32)江苏省√浙江大学(33)浙江省985211√√浙江师范大学(33)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33)浙江省√温州大学(33)浙江省 宁波大学(33)浙江省√安徽大学(34)安徽省211√安徽师范大学(34)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34)安徽省 安徽财经大学(34)安徽省

少数民族史

少数民族史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专业基础理论,能从事历史学专业研究与教学、在相关行政事业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热爱中华各民族,热爱中华文化,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居住地区的社会发展、稳定、繁荣做出贡献。 2、培养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坚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具有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教学以及在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适合在高校、文博、相关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工作;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和翻译专业原着。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西北边疆民族史研究,导师:李伟、闵文义、陈旭、杨蕤等。本方向以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社会变迁、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区域民族关系等为研究重点。

2、伊斯兰文化与回族社会变迁研究,导师:丁明俊、丁万录等。本方向以回族研究为重点,包括回族伊斯兰文化、回族历史、回族经济、回族世俗文化、回族教育、回族社会变迁等内容。 三、学制和学分 北方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要求在三年之内完成学业,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由本人及导师向文史学院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并经过研究生处报学校审批,报告得到批准后,可以延长学习期限半年至1年。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自(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依据《北方民族大学关于制定和实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具体规定》,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至少35学分才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 四、课程设置 1、课程构成 研究生课程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学位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共同基础课、研究方向课;非学位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跨学科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的补修课程。专业共同基础课在一级学科层面上设置,以夯实研究生的学科基础;研究方向课体现专业差异,增加研究生专门知识;选修课程拓宽研究生知识面。 2、课程学时和学分 (1)公共课(11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文),54学时,3学分;

专题总复习(一)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发展史

历史高考备专题总复习(一)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发展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 一、知识归纳 1、匈奴族(1)先秦:①祖先:北狄(蒙古高原一带)。②以畜牧业为主,也从事农业生产。公元前3世纪广泛使用铁 器。③战国:秦、赵、燕三国筑长城防御。 (2)秦汉时期:①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奴隶制国家)。②西汉初期,汉匈和亲(被动和亲)。③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攻匈奴,匈奴被迫迁徙漠北。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其它各部仍游牧于漠北或西迁。④西汉元帝,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主动和亲),四十多年和睦相处。⑤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⑥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2、西域各族(秦汉时期)①汉朝时期,(西域位于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②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西域诸国回访。③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④东汉初年,西域各国重被匈奴控制。⑤东汉明帝时期,班超担任西域都护。 3、突厥族 (1)南北朝: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统一西北地区,中亚各国归附。突厥是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2)隋唐:①隋初,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②隋末东突厥南扰。③唐朝贞观初期,唐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并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故地(“全其部落,顺其土俗”)。④西突厥在隋唐之交控制天山以南,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⑤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⑥唐高宗,西突厥灭亡。⑦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4、维吾尔族(1)隋唐:①祖先:回纥,7世纪初,受突厥汗国奴役。②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 府都督。③8世纪中期,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④安史之乱期间助唐平叛,自唐肃宗 始与唐和亲。⑤8世纪后期,回纥改为回鹘。⑥9世纪中期,回鹘瓦解。西迁(新疆,维吾尔族); (甘肃,裕固族);有的西迁至中亚地区。 (2)宋元:元朝称畏兀儿。(3)明清:清称回部,1757年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 5、女真族(满族) (1)隋唐:祖先是唐朝时期的黑水靺鞨。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设都督府,正式划入唐版图。 (2)宋元:①两宋称女真。居住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②北宋中后期,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受辽的统治。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推行猛安谋克制度,1125年与北宋联合灭辽。1127年灭北宋(“靖康之变”)。③与南宋 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234年蒙古灭金。④辽金时期黄河流域的女真人不断与汉族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3)明清:①明初期,东北建州等部归明朝奴儿干都司管辖,②明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八旗制度。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③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④1644年清军入关,经20多年战争, 基本统一全国。 6、契丹族(1)隋唐:居辽河上游。唐末开始农耕生活。 (2)宋元:①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并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② 916年建契丹国。后改为辽。 ③创制契丹文字,实行“蕃汉分治”。④1005年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局面形成。⑤1125 年,辽被金灭。⑥元朝,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与汉族不断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 7、藏族 (1)隋唐:①祖先:吐蕃。②战国到东汉,西羌陆续进入西藏地区与当地的游牧和狩猎部落融合,成为吐蕃人的祖先。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定都逻些,仿照唐朝官制,创制了吐蕃文字。③唐太宗,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必请唐天子“册命”。④8世纪初,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⑤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长庆会盟”。 (2)宋元: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臣服于蒙古。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征收赋税,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3)明清:①明称西藏为乌斯藏,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②清朝时顺治和康熙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雍正时,设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专业基础理论,能从事历史学专业研究与教学、在相关行政事业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热爱中华各民族,热爱中华文化,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居住地区的社会发展、稳定、繁荣做出贡献。 2、培养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坚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具有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教学以及在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适合在高校、文博、相关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工作;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和翻译专业原着。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西北边疆民族史研究,导师:李伟、闵文义、陈旭、杨蕤等。本方向以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社会变迁、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区域民族关系等为研究重点。 2、伊斯兰文化与回族社会变迁研究,导师:丁明俊、丁万录等。本方向以回族研究为重点,包括回族伊斯兰文化、回族历史、回族经济、回族世俗文化、回族教育、回族社会变迁等内容。 三、学制和学分 北方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要求在三年之内完成学业,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由本人及导师向文史学院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并经过研究生处报学校审批,报告得到批准后,可以延长学习期限半年至1年。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自(2007年9月

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附任教学校)

一.先秦史 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梁思永,夏鼐(考古,北大),吕振羽(吉林大学),吕思勉,许倬云(台湾中央研究院),费孝通(考古,社科院),张光直(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尹达(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苏秉琦(北大),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徐中舒(史前和三王,四川大学),翦伯赞(先秦和秦汉,北大),齐思和(先秦史、世界中古史和中国近代史,北大),马非百(中国历史博物馆),赵光贤(西周史和孔子研究,北师大),束世徵(华东师范大学),王玉哲(南开大学),唐兰(北大),李亚农(上海历史研究所),杨宽(复旦大学),童书业(山东大学),黄子通(北大)金景芳(吉林大学),田昌五(山东大学),吴荣曾(北大),徐修鸿(复旦大学),赵锡元(吉林大学),杜水生(北师大),张广智(青海师范大学),李学勤(清华),詹子庆(东北师范大学),晁福林(北师大),刘泽华(南开大学),王震中(社科院),江林昌(烟台大学),朱凤瀚(南开大学),罗新慧(北师大),韩巍(北大),陈伟(先秦及秦汉考古,武汉大学) 二.秦汉史 钱穆(秦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北大),林剑鸣(西北大学),顾颉刚田余庆(秦汉及魏晋史,北大),邢义田(台湾中央研究院),余英时(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林甘泉(人大),田人隆(社科院),李祖德(社科院),安作璋(山东大学),朱绍侯(秦汉和魏晋史,河南大学),陈苏镇(秦汉和魏晋史,北大),王子今(秦汉和魏晋史,北师大),李开元(北大),刘庆柱(秦汉考古,社科院) 三.魏晋南北朝史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北大),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武汉大学),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厦门大学),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山东大学),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北大),贺昌群(魏晋南北朝和汉唐史,社科院),尚钺(魏晋史、先秦史、中国古代通史,人大)何兹全(北师大),齐涛(山东大学),朱大渭(社科院),陈爽(社科院),阎步克(北大),罗新(魏晋南北朝史、北方民族史、西域史,北大),赵克尧(魏晋史和汉唐史) 四.隋唐五代史(不计前面重复的) 胡如雷(河北大学),陶懋炳(五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吴宗国(北大),荣新江(北大),薄小莹(北大),王小甫(唐宋史,北大),郑学檬(唐史、古代经济史等,厦门大学),陈明光(汉唐史,厦门大学) 五.宋辽夏金元史 邓广铭(宋史,北大),漆侠(宋辽夏金史,河北大学),黄现蟠(宋元史及民族史,广西大学),韩儒林(西夏史和元史,北师大),吴天墀(西夏史,四川大学),陈述(辽史,社科院),张博泉(辽金史,吉林大学)舒焚(辽史,湖北大学),陈振(宋史,南京师范大学),周宝珠(宋史,华中师范大学),杨树森(辽宋金史,吉林大学),汝企和(宋史,北师大),邓小南(宋史、唐宋妇女史,北大),张希清(辽宋夏金史,北大),张帆(宋史,北大),刘浦江(辽金史,北大),李锡厚(辽金史,社科院) 六.明清史 吴晗(明史,清华),郑天挺(南开大学),谢国桢(南开大学),韦庆远(人大),邓之诚(北大),戴裔煊(明史、民族史、澳门史,中山大学),王毓铨(明史,社科院),梁方仲(明

招收历史学各专业研究生的院校名单

060101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北京: (10001)北京大学 (10002)中国人民大学 (10027)北京师范大学 (10028)首都师范大学天津: (10055)南开大学 (10065)天津师范大学 内蒙古: (10126)内蒙古大学 辽宁: (10140)辽宁大学 吉林: (10183)吉林大学 (10200)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 (10212)黑龙江大学 (10231)哈尔滨师范大学 上海: (10246)复旦大学 (10269)华东师范大学 (10270)上海师范大学 (87903)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 (11117)扬州大学 安徽: (10357)安徽大学 (10370)安徽师范大学 (10373)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福建: (10394)福建师范大学 (10414)江西师范大学 山东: (10422)山东大学 (10446)曲阜师范大学 河南: (10475)河南大学 (10476)河南师范大学 湖北: (10486)武汉大学 (10511)华中师范大学 湖南: (10542)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 (10574)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 (10602)广西师范大学 重庆: (10635)西南大学 四川: (10610)四川大学 云南: (10673)云南大学 陕西: (10718)陕西师范大学 甘肃: (10730)兰州大学 06010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北京: (10001)北京大学 (10002)中国人民大学 (10027)北京师范大学 (10028)首都师范大学

(10052)中央民族大学 (8020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天津: (10055)南开大学 山西: (10108)山西大学 内蒙古: (10126)内蒙古大学 辽宁: (10140)辽宁大学 (10165)辽宁师范大学 吉林: (10183)吉林大学 (10200)东北师范大学 上海: (10246)复旦大学 (87903)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 (10284)南京大学 (10319)南京师范大学 (10320)徐州师范大学浙江: (10335)浙江大学 安徽: (10357)安徽大学 (1035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福建: (10384)厦门大学 (10394)福建师范大学 江西: (10408)景德镇陶瓷学院 (10414)江西师范大学 山东: (10422)山东大学 (11066)烟台大学 河南: (10459)郑州大学 (10475)河南大学 湖北: (10486)武汉大学 湖南: (10533)中南大学 广东: (10558)中山大学 (10559)暨南大学 广西: (10602)广西师范大学 重庆: (10635)西南大学 (10637)重庆师范大学 四川: (10610)四川大学 (10656)西南民族大学 云南: (10673)云南大学 (10691)云南民族大学 陕西: (10697)西北大学 (10718)陕西师范大学 甘肃: (10730)兰州大学 060103 历史地理学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一、匈奴。 1、学术界关于匈奴族源的讨论。 (1)司马迁记载的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 (2)王国维提出的匈奴是殷商时期的鬼方后裔。 (3)有些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林胡、楼烦、义渠等,就是活动于内地的匈奴。 (4)匈奴族是以早存在于北方的某一个强大的部落为主,吸收融合了从夏商以来活动于北方的鬼方、獯粥、猃狁、狄、戎等各种部落,甚至还包括由中原北上的一部分华夏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过程,在战国后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2、匈奴的官职特点。 (1)冒顿单于国家机构制度。单于之下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候等中央大员,其中以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地位最为崇高。一般太子就是左右屠耆(贤)王或左右谷蠡王。 (2)在原有的部落基础上,全国划分为二十四部,分别由二十四个“万骑”统领。每部下又设稗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署。大小各部均“各有分地”,其长官都世袭。 (3)挛[ ]氏为匈奴统治氏族,最尊贵。此外四大贵族:呼[ ]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被称为外姓,是单于的姻族。 (4)全国按地区划分为三大部分:左部、右部、和中部。左右部由左贤王、右贤王统辖,单于统辖各部,而且直辖中部。设庭与乌兰巴托,并设有各种官员。 3、匈奴国家发展简史。 (1)匈奴国家的鼎盛时期(前209—前126),是冒顿、老上、军臣单于的统治时期。当时匈奴处于一个以扩张、掠夺为其生产手段的时代。 (2)匈奴国家衰落时期(前126—前58年)匈奴内部三次严重的内斗事件,另一个是汉政权对匈奴的打击。 (3)匈奴国家属汉时期(前58—前1年)呼韩邪单于在位时期,前52年,呼韩邪单于至五原塞,向汉朝表示希望内属汉朝。 4、匈奴文化。 (1)行国,逐水草而居。以畜牧为主业,有少量的农业。 (2)自单于之下咸食畜肉,衣皮革。 (3)尚武,贵壮贱老,长则弓矢,短则刀铤。 (4)父死妻妻后,收继婚。 (5)座盗者没收财产,大罪杀,小罪坐牢,不过20天。 (6)墓葬上面没有封土,实行人殉制度。 (7)单于早上拜日,晚上拜月,月圆战争,月方退兵。匈奴正月、五月、八月三次大的祭祀。 二、月氏。 1、大月氏归孀帝国的建立灭亡及其影响。 (1)公元前2世纪,乌孙赶走大月氏,大月氏月2世纪60年代越过阿姆河就进入了吐火罗王国的中心地区,吐火罗难逃后,大月氏在这里建立自己的统治。他们把占领的大夏分为若干个封国,由大月氏统治者的子弟统治,这些封建主被称为翕候,主要有五个。大约在1世纪左右五翕候之间发生了兼并战争,最后由贵孀翕候统一了大月氏,建立的国家被称为大月氏。在前几任王的统治下,大月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力强盛,直到公元3世纪,个领地逐渐的独立,仅仅保持巴克特里亚地区。到公元5世纪,在嚈哒人的打击下,大月氏贵孀王国走向灭亡。

中共中央批转《西北地区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纪要》

中共中央批转《西北地区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纪要》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六日) 西北局并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西藏工委:西北局十月三十日报来的《西北地区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纪要》很好,中央同意这个纪要中拟定的方针和办法,请西北局发各级党委贯彻执行。现在把这个纪要转发各中央局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参考。 西北的经验,首先是青、甘藏区的经验再一次证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忽视民族问题是毫无根据的,是错误的。有的地方不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甚至在工作中违反这些政策,更会给工作造成损失。十多年来,我们党在民族问题方面,完成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任务,解决了一系列带根本性质的问题,取得了伟大的、光辉的成就。我们实现了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从根本上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行了区域自治;完成了民主改革,消灭了封建农奴制和奴隶制,平息了反革命叛乱;除西藏外,社会主义革命无论在经济战线上还是在政治、思想战线上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三面红旗的指引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培养了共产主义干部;为各民族的发展与繁荣创立了基础,从而使各民族开始成为社会主义民族,使我国的民族关系成为社会主义民族

关系。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结论,以为我国的民族问题完全解决了,党的民族政策不那么重要了,区域自治可以不像以前那样重视了,民族特点和少数民族的特殊需要也可以不照顾了等等。必须让同志们知道,民族问题是长期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一般说来,只要有民族差别,就应该注意民族问题。现在我国各民族不仅在民族特点方面存在着差别,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群众的觉悟水平方面也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别,而且各民族间的历史隔阂也没有完全消除,因此,我们必须高举三面红旗,帮助各少数民族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帮助少数民族消灭历史遗留下来的落后状态,巩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就是说,我们在民族问题方面的任务还是重大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完全实现。在我国各民族共同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民族问题这一重要因素决不容许忽视,如果忽视了这个问题,不做好少数民族工作,在工作中不坚决地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办事,就会使我们犯错误。这点望各有关党委都能切实加以注意。 中央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六日

西北少数民族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1至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花儿会”的起源 科目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 姓名孟利 学号2011210192 专业现当代文学 入学年月2011年9月

“花儿会”的起源 摘要:“花儿会”作为一种少数民族民间歌曲而在青海、甘肃、宁夏被广泛流传,而它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主旨在于对于“花儿会”的起源做以初步探索。 关键词:花儿会;民俗;起源;传说 “花儿”又称少年,是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民间的一种歌曲。回、土、东乡、撒拉、保安、裕固等族传统歌会。它的特点是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格律严格,歌词优美,曲调时而高亢,时而婉转。 在宁夏,几乎随处都听到“花儿”,但最有民俗特点的是每年农历4、5、6月间的“花儿会”。因演唱“花儿歌”为主要内容而得名。会期五天。相传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各地会期不一,六月初六莲花山(甘肃)及五峰山(青海)的花儿规模最大。会场上搭有歌台,歌手登台比赛,优胜歌手被披上红绸带作为奖赏。 “花儿会”期间,远近的百姓都登山会歌,多时人数常可上万。届时人们撑着伞,摇着扇,或拦路相对,或席地而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极具生活气息。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拦歌、对歌、游山、敬酒、告别等。 “花儿会”也是青年男女选择对象的极妙场合,他们以歌为媒,向对方表白心迹。此外还有物资交流等活动。 花儿会节期一般为四天,各地时间不一,有的在农历正月十五,有的在四月初八,其中以上六月初六在甘肃莲花和青海五峰寺举行的花儿会规模最大,最为热闹。花儿会多和当地的庙会同时举行,其主要内容便是唱花儿。 七里寺,原名“慈利寺”,是当地的一座庙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成了“七里寺”,现在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名总称。在七里寺,还有一座药王庙,一个药水泉。

西北民族大学赋

西北民族大学赋 □新闻传播学院09级广播电视新闻学陈双林 岁在己丑,隶属三秋[1]。乾坤初定,新政启航[2]。“藏民学校”[3]融边俗,“革大三部”[4]促文风。毛主席亲指意[5],彭大将军挥鞭[6]。撷英采华,驻镇兰州[7]。夏河接见[8],军民共筹。 河西古道,黄河之滨,相聚其四海精英贤达;皋兰山下,美丽金城,集合各民族年轻子孙[9]。承天载地,应物孕魂。秉烛星火,历来文昌[10]。 创立伊始,简陋无文[11]。忆往昔,解放炮声初孕育,野战军营放蓓蕾[12]。大业当前临受命,民族教育启晨曦[13]。创业史艰,勤教苦学[14]。奋斗史苦,团结拼搏[15]。白手起家,龙尾山[16]下创伟业;励精图治,“黄河之滨写华章”[17]。各族儿女心血铸成,全校师生倾力谱就。六十载沧桑砥砺,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桃李芬芳[18]。 十年浩劫[19],实为国殇。学院停办[20],心血一炬。教工离散,校产分光[21]。周公[22]指点,生机重逢。几经曲折,再度芬芳。改革求索[23],硕果殷仓。世纪之交,步履轻捷。长足发展,癸未[24]易名。以人为本,助人成功[25]。展望未来,再创辉煌。 斯西北民族大学办学史,与祖国同呼吸,携民族共命运。有油诗曰: 民族传承话西北,千里九洲实中央; 与国同立创功勋,天下民大一家人。 学以问道,文以载德[26]。三尺讲台,方寸留馨。教书为传道授业,

教学以谦恭严谨[27]。蚕丝方尽春未老,荆棘深处探路人[28]。科研无计无力,笔耕不止不辍[29]。仰学前辈时贤,俯察自身后学[30]。 端行善教,修己达人[31]。培蕙兰兮陇原,树桃李兮九州[32]。白虎山[33]下膺重任,黄河之滨谱华章;甘不问玉瑶出处,看学子云去云来。 格学有泰斗[34]。传世生花译笔健,更有诗词吐新蕊。藏学傲群雄[35]。藏文编码惠民生,科技创新铸辉煌。维学有前贤[36]。备德才兢业一生,励后学流芳百世。蒙学誉四海[37]。不因牧笛寄真情,安得毡城通九州。 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同舟共济,助人成功[38]。薪火不息,纬地经天。学宫聚首,有容乃大。 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服务民族[39]。质量立校,以德治教,从严治学。秉承先辈传统,谱写世纪华章。黄河精神,志存高远、奔流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黄土地精神,朴实无华、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弘扬水土“两黄”[40]精神,开启民族教育新篇。 城关校区[41],依山而建,虎踞龙腾。山拥水绕,钟灵毓秀,坐听涛声。左通[42]黄河,山水接汲灵气。右揽五泉[43],清泉飞瀑相闻。前俯金城,闹市圣殿洞天。后仰皋兰[44],文绣兰山烟雨[45]。 校舍楼宇,巍峨富丽,典雅瑰奇。厅堂书阁,飞檐斗拱,古色陈香。交相辉映,各具一趣。综合楼、医学楼、文科楼、成教楼,谋学科教[46]。民启路、民英路、民兴路、民华路,启英兴华[47]。天梯石台,拾级而上。“勤学敬业”木铎金声。“团结创新”笔墨生香[48]。 其景致,既富学宫之雍然厚重,又携园林之清雅娟秀。卿喜看校

民族史复习资料

民族史复习资料汇编 一、名词部分 族群: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的、语言的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族群一词最早是1930年代开始使用,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到第二次大战以后,族群一词被用来取代英国人的"部族"和"种族",运用也就更为广泛。族群意指同一社会中共享文化的一群人,尤其是共享同一语言,并且文化和语言能够没有什么变化的代代传承下去。族群概念适用于民族的文化定义。 民族同化: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是从民族产生以来,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民族同化可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两种。自然同化一般表现为:比较落后的民族与比较先进的民族交往时,自然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自己的民族特征,变成了别的民族。同时也可能保持自己的某些民族特征,对自己同化于期中的民族也发生一定的影响。整个过程是自愿自然演进,没有借助于暴力、特权和任何强制手段。强迫同化指一个民族利用暴力和特权强制别的民族放弃自己的特征而成为它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被统治民族的强制上。强迫同化以被压迫民族遭受狠打的痛苦和牺牲为代价,是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是世界各国和中国的历史上曾大量发生。自然同化是进步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迫同化则受到被统治民族的坚决反抗。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不同,有两个特点:(1)民族同化只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变成影响他的民族的一部分。被同化的民族活其一部分虽然消失,但影响它的民族依然存在。(2)民族同化是单方向的变化。民族融合则是一切民族差别都消失并形成一个共同的整体的过程。 民族融合:民族融合这个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表述全球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时,民族融合是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与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二是把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来看待,它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融合紧密相关。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在我国历史大量存在,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如我国匈奴族从后汉至南北朝的汉化,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的汉化,契丹、女真在辽、金、元时的汉化。一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

历史学各大专业 院校排名

060101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重点学科博士点 1 北京师范大学5★ 1 1 2 南开大学5★ 1 1 3 北京大学4★ 1 1 4 武汉大学4★0 1 5 中山大学4★0 1 6 中国人民大学4★0 1 7 华东师范大学4★0 1 8 山东大学4★0 1 9 天津师范大学3★0 1 10 复旦大学3★0 1 11 首都师范大学3★0 1 12 四川大学3★0 1 13 东北师范大学3★0 1 14 福建师范大学3★0 1 15 湖南师范大学3★0 0 16 淮北师范大学3★0 0 17 曲阜师范大学3★0 0 18 兰州大学3★0 0 19 陕西师范大学3★0 0 20 华中师范大学3★0 0 06010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 1 北京大学A+ 4 复旦大学 A 7 首都师范大学 A 2 吉林大学A+ 5 西北大学 A 3 南开大学 A 6 山东大学 A B+等(10个):四川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 B等(9个):山西大学、厦门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烟台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C等(7个):名单略更多信息加扣:咿叁玖领玖吧思玖贰期

060103 历史地理学 排名 学校名称 等 级 排 名 学校名称 等 级 排 名 学校名 称 等 级 1 复旦大学A+ 3 北京大学 A 2 陕西师范大 学 A 4 中国人民大 学 A B+等(5个):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 B等(5个):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C等(4个):名单略 060104 历史文献学 排名 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排名学校名称等级 1 兰州大学A+ 4 安徽大学 A 7 厦门大学 A 2 吉林大学A+ 5 北京师范大学 A 8 东北师范大学 A 3 四川大学 A 6 中国人民大学 A 9 华中师范大学 A B+等(13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暨南大学、清华大学 B等(14个):郑州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鲁东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C等(9个):名单略

回族的形成

还谈回族的形成问题 李富平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107) [摘要] “回回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在现在,还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⑴。历来回族学界和其他相关学者对回族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因素仁 智不一。本文试图从民族学角度对回族族源、语言、地域、经济生活、 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明晰各种因素在回族形成过程中 的作用机理,以期对回族的形成有更系统地认识。 [关键词] 回族形成因素作用机理民族学角度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共同体。“她既非华夏古国土生土长的固有民族(如汉、苗、羌等族),又非纯粹移植赤县神州的外来民族(如朝鲜、俄罗斯等族),亦非毗邻边疆而接壤跨界的民族(如哈萨克、傣等族)”⑵。回族是外来文化与中华文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复杂的融合过程植根中华大地,而形成的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因为回族族源、地缘等形成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学界对各种因素在回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以致族外人产生“回纥即回回”⑶,“回民是阿拉伯人后代”这样的误解,甚至本族人也不能详其由来。所以,自清代以来,很多学者都致力于探明回族形成问题。从清初神话故事形式的《回回原来》,到陈垣著的《回回教入中国史略》,到李维汉等编的《回回民族问题》,再到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回回民族史》,回族的历史已经比较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一些初级民族学知识,对回族形成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以期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⑷,回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在中国各民族关系发展的特殊条件下,特别是在与汉族密切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⑸,对回族形成的系统考察不应离开现代民族学理论的指导,当然利用斯大林对民族的经典定义⑹进行论述则更有必要。所以,我将从回族的族源、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展开论述,这样应该是比较科学的考察方法。 一.回族的族源 回族族源复杂,但人们都习惯于从“回族先民”说起。回族先民一般认为指“唐宋时期在华定居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国穆斯林及其后裔”⑺。但也有不同意见,杨建新先生认为回族先民应主要是13世纪及其以后进入中国的西亚和中亚信伊斯兰的人⑻。而我认为回族形成之前(大致明中期以前)来华定居的西亚、中亚、南亚以及南洋穆斯林都可纳入回族先民 的范围,只不过他们在回族形成中起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依(唐宋时期)阿拉伯、波斯 等地商人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情况看来,他们不是没有逐渐在中国构成一个新民族的可能”⑼,而元明时期来华穆斯林的活动则直接促成了回族的形成。 我将这些回族先民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唐宋以来来华的阿拉伯和波斯“蕃客”,他们来华时间久,有“三世蕃客”、“五世蕃客”;汉化程度高,有李彦升这样中进士为官中土的人;他们主要集中于长安、广州、扬州、泉州等地,购买田宅、娶妻生子、经商度日。第二类是蒙古军西征迁发的大批中亚和西亚穆斯林,他们中以士兵、工匠为主,或被编入“西域亲军”、“探马赤军”,或就

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472109444.html, 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选题参考 1、必须认真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答友人书 2、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学位点——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 3、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戏剧艺术遗产保护及研究述略 4、“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概述 5、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资料索引 6、“中国少数民族史綱要”藏族部份 7、[高荷红]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年鉴 8、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认同(专题讨论)3.辽、金、元的经史翻译与历史认同思想 9、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认同(专题讨论)4.清代设馆修纂少数民族史与“中外一家”民族观的宣扬 10、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1、试论中国少数民族史学 12、近百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理论研究 13、近百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理论研究 14、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 15、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沿革述略 16、《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史学价值研究 17、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18、宋以前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 19、辞书中的精品──《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大辞典》

https://www.360docs.net/doc/472109444.html, 20、《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大辞典》面世 二、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题目大全 1、著名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家——周伟洲教授 2、略谈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史料范围 3、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4、一幅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历史画卷——《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评介 5、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上) 6、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其昭示 7、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8、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 9、《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 10、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 11、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 12、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进程综述 13、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 14、中国少数民族酿酒史料 15、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叙事结构比较 16、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 17、论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 18、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首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 19、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类型及文化生态

氐羌民族与汉中_孙启祥

2013年11月 第31卷第4期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Nov.2013Vol.31No.4 氐羌民族与汉中 孙启祥 (汉中市档案馆,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汉中是古代西戎、南蛮、华夏交汇杂居之地,是氐人的原始分布地和羌人的早期迁入地。夏商之时,汉中西部即成为氐人聚居地。西汉以后,伴随着羌人、氐人的大规模内迁和民族矛盾的加剧,汉中的氐、羌力量逐渐壮大。东汉时,羌人在汉中的人数和势力达到极盛。两晋南北朝,汉中逐渐成为包括氐、羌在内的非华夏族人控制的区域,氐族杨氏还在略阳建立了武兴国政权。隋唐时,民族政策缓和,民族融合加快,氐族慢慢从汉中消失;羌族在汉中虽然一直延续至近现代,但人数甚少。氐、羌人对汉中的文化习俗影响至深,至今仍可见遗痕斑斑。 [关键词]氐族;羌族;氐羌关系;氐羌遗风;汉中 [中图分类号]K203;K29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2936(2013)04-0051-07[收稿日期] 2013-06-06[作者简介]孙启祥(1961-),陕西勉县人,汉中市档案馆馆长,汉中市陆游学会会长,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名誉教授,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从事汉中历史文化研究。①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917页。另本第1句作“氐羌,氐地羌,羌不同 ……”。 氐族和羌族是我国古代西部两个起源早、分布广、人口众的民族。地处中国西部南北分界线秦岭之 南的汉中,古代“西戎”、“南蛮”、“华夏”交汇杂居,与氐族和羌族都有密切关系。近代以来,汉中已不 属于羌人生产生活的重点地区,羌族人数很少。本文试就氐、羌民族的起源、分布及其与汉中的关系进行勾勒探讨,以有助于区域民族文化的发掘。 一、氐羌关系及其概念演变 在汉代之前的众多古籍中,氐羌常常以联绵词的形式出现。《诗·商颂》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 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竹书纪年》记成汤与武丁时,两次“氐羌来宾”;《逸周书·王会解》记周成 王时,“氐羌以鸾鸟”来献;《史记·匈奴列传》有“(匈奴地域)西接氐羌”之谓;《汉书·武帝纪》武帝诏 书中亦有“北发渠搜,氐羌来服”之语。而在魏晋以后,氐、羌则以独立族名单字出现。这种变化,引起了后世学者对氐、羌关系的不同诠释。 少数学者以氐羌为一族。《山海经·海内经》曰:“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 ”这段话可以理解成氐羌为一人,也可以理解为氐、羌是弟兄,同源同姓,氐、羌为一族。晋人孔晁注《逸 周书》“氐羌以鸾鸟”云:“氐羌,氐地之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今谓之氐矣。”①此类文字俱有氐羌为一之 义。此外,徐松在补注《汉书·西域传》中亦有“盖氐与羌为一”[1]之说;《后汉书》中亦有氐、羌种属雷 同的文字,故吕思勉、童书业有“盖‘羌’其大名,‘氐’其小别”之论,认为“羌族散布甚广……最进步者 为氐”[2]232,“盖氐、羌故同族”[2]229,“氐者羌之一支也”[3],并以汉晋时西域的大月氏等部落和西南的巴

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

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附任教学校)来源:路遙遙的日志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附任教学校) 一.先秦史 王国维, 董作宾, 郭沫若, 梁思永, 夏鼐(考古,北大), 吕振羽(吉林大学) 吕思勉,许倬云(台湾中央研究院), 费孝通(考古,社科院), 张光直(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 尹达(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 苏秉琦(北大), 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 徐中舒(史前和三王,四川大学) 翦伯赞(先秦和秦汉,北大) 齐思和(先秦史、世界中古史和中国近代史,北大) 马非百(中国历史博物馆), 赵光贤(西周史和孔子研究,北师大), 束世徵(华东师范大学), 王玉哲(南开大学), 唐兰(北大), 李亚农(上海历史研究所), 杨宽(复旦大学), 童书业(山东大学), 黄子通(北大)

田昌五(山东大学), 吴荣曾(北大), 徐修鸿(复旦大学) 赵锡元(吉林大学), 杜水生(北师大), 张广智(青海师范大学) 李学勤(清华), 詹子庆(东北师范大学) 晁福林(北师大), 刘泽华(南开大学) 王震中(社科院), 江林昌(烟台大学), 朱凤瀚(南开大学), 罗新慧(北师大), 韩巍(北大), 陈伟(先秦及秦汉考古,武汉大学) 二.秦汉史 钱穆(秦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北大) 林剑鸣(西北大学), 顾颉刚田余庆(秦汉及魏晋史,北大) 邢义田(台湾中央研究院), 余英时(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林甘泉(人大), 田人隆(社科院), 李祖德(社科院),

朱绍侯(秦汉和魏晋史,河南大学), 陈苏镇(秦汉和魏晋史,北大), 王子今(秦汉和魏晋史,北师大), 李开元(北大), 刘庆柱(秦汉考古,社科院) 三.魏晋南北朝史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北大),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武汉大学), 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厦门大学),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山东大学),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北大), 贺昌群(魏晋南北朝和汉唐史,社科院), 尚钺(魏晋史、先秦史、中国古代通史,人大) 何兹全(北师大), 齐涛(山东大学), 朱大渭(社科院), 陈爽(社科院), 阎步克(北大), 罗新(魏晋南北朝史、北方民族史、西域史,北大), 赵克尧(魏晋史和汉唐史) 四.隋唐五代史(不计前面重复的)胡如雷(河北大学), 陶懋炳(五代史,湖南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