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民族常识第三课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五年级民族常识第三课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五年级民族常识第三课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第三课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教学关键:调查资料,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反馈上次作业,展示手抄报、

揭示本节课主题

二、探究学习

1、回族主要主要聚居在哪个自治区?饮食有什么特点?

2、东乡族与哪几个民族生活习俗基本相同?

3、土族的节日是世界上最长的节日,你知道有多长吗?

4、撒拉族人民将什么动物作为吉祥物?

5、保安族一直沿用什么样的捕猎习俗?

6、裕固族使用几种语言?

三、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查找到的资料

全班汇报刚才的问题

四、总结

对学习态度进行总结

对小组合作进行总结

对资料的搜集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

知道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原创学案)

人教地理八年级下册学案教案一体化唐山市友谊中学地理组王志伟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学案)2010.3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从东部向西部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3.明确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干旱的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4.通过阅读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分析出其以“高”、“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而形成的其他地理特征。 5.明确西北和青藏地区分布的我国主要的牧区。【自主预习】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西北地区地处我国第级阶梯,地形以和为主。东部高原以和景观为主;西部盆地以景观为主,只有盆地有星星点点的。 2.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 ,而且对湿润气流阻隔,形成为主的气候特征。 3.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主要是由的差异引起的。 4.西北地区的河流稀少,以为主, 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1.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山脉以西, 山以北, 山和山以南的西南地区。 2.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米以上,有“”之称。 3.青藏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和。 三、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1.西北和青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牧场各具特色。内蒙古主要是牧场,新疆主要是 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牧场。 2.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和 ,新疆的 ,青藏的和,宁夏的 ,都是著名的畜种。 3.在西北地区的、、和天山山麓,人们利用和高山,发展了。 4.在青藏地区的、等海拔较低的地区,分布着河谷农业。 5.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和 ,由于那里长、大,作物单产很高。 【教师点拨】 1.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差异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东西距离很长,区内高原面积广大,有大兴安岭等山脉与东部平原相隔,这种位置和地形决定了从海洋上来的夏季风基本上不能到达这里,而且越往西,距离海洋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所以,气候干旱是西北地区的突出自然特征 3.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 青藏地区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在一些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有利于发展耕作业,作物的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充分积累。 【精选例题】 1.关于西北地区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平原、山地为主 B.以丘陵、高原为主 C.以山地、丘陵为主 D.以高原、盆地为主 2.西北地区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纬度高,太阳辐射强 B.距海洋远,山岭阻隔使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C.海拔高,空气稀薄 D.季风不能到达 3.西北地区的植被,从东向西大体为( ) A.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 B.荒漠一荒漠草原一草原 C.荒漠草原一荒漠一森林 D.森林一草原一荒漠草原 4.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是( ) A.以耕作业为主 B.以林业为主 C.以畜牧业为主 D.以渔业为主 5.下列优良畜种中,不属于四大牧区优良品种的是( ) A.三河牛 B.藏绵羊 C.滩羊 D.新疆细毛羊 6.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条件 C.光照条件 B.水源条件 D.科技条件 7.下列地区,以灌溉农业为主的是( )A.东北平原 B.江汉平原 C.宁夏平原 D.鄱阳湖平 8.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面实行“草原禁牧”,提倡牲畜“圈养”, 其主要目的是( ) A.在该地区大面积发展经济作物 B.保护草场,防止沙化 C.退牧还草 D.限制畜牧业的发展 【课后梳理】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青藏高原的农业讲义新版湘教版

青藏高原的农业 本讲主题 1.农业发展的条件 2.高寒畜牧业 3.河谷农业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一、农业发展的条件 1.自然条件 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 雪山连绵,湖泊星罗 唐古拉山脉是青藏高原中部的一条山脉。山脉海拔6000米左右,山峰上发育有小型冰川,为长江、澜沧江、怒江等河流的发源地。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分布。 那曲草原 高原山地气候——高寒 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 拉萨、成都两市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天。白天太阳辐射强,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弱,空气流动性好。成都:位于四川盆地,海拔低,地形封闭,空气流动性差,多阴雨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大气保温作用好。 2.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

1.以拉萨为中心的公路网: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新藏公路 2.航空:地面交通建设难度大(高寒、缺氧、冻土),航空可避开地表影响。 3.主要铁路:兰青线、青藏线 4.交通不便,制约经济发展 二、高寒畜牧业 1.畜牧业为主 2.农业分布 高寒牧区 在独特的高寒条件下,青藏地区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适合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主要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主要农作物:青稞、小麦 青藏地区种植业和牧业分布有什么共同点? 河谷地带、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气温较高 牧业发展不利条件? 高寒、缺氧、低气压 三大畜种 高原之舟-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高原之舟-牦牛 牦牛是青藏地区特有的畜种,它毛长皮厚,体矮身健。牦牛毛长皮厚可以保持体温御寒,体矮身健可以载负重物。 三、河谷农业 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海拔低,气温较高,土质肥沃,适宜青稞、小麦等农作物生长。 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与拉萨纬度相同,海拔比拉萨低1500~2000米根据“海拔每下降100米,气温升高约0.6℃”计算,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地区比拉萨市气温大约高9~12℃。夏季拉萨市7~9月平均气温约为15℃,同期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月平均气温超过20℃,与成都平原的春秋季气温接近。所以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的热量条件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金题精讲 题一:下列语句中,符合青藏地区的描述是() A.旱地麦浪大豆香 B.山清水秀稻花香 C.雪山青稞奶茶香 D.椰林、菠萝香 题二:下列农业类型中,青藏地区最为典型的是() A.绿洲农业 B.水田农业 C.河谷农业 D.城郊农业 题三:下列属于我国青藏地区主要农业区的是() A.湟水谷地 B.宁夏平原 C.成都平原 D.河套平原 题四: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畜牧品种是() A.藏羚羊 B.牦牛 C.骆驼 D.三河马 题五:青藏地区农作物单产高的自然原因是() A.二氧化碳浓度高 B.气温高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育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从总体上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业务上我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潜心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课堂上,我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本班实际,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期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课余,我经常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还结合实际教学撰写一些自己平时的教学反思等等。从中,我更是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究教学新理论新实践。 二、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位学生进步。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不以“师长”自居,尽量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朋友式”的深厚友谊,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课堂教学,纪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面对各层次的学生,我既要关爱大部分学生,又要面对个别不守纪律的捣蛋分子实行严格要求。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分层施教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余,我让优秀学生与“学困生”实行“一帮一”结对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一学期来,学生们原本薄弱的基础,逐步得以夯实,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稳步提高。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如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探讨上、信息基础教育上、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方法等方面有待提高。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西北地区 1.读图: (1)山脉:①大兴安岭②祁连山③昆仑山④天山⑤阿尔泰山 G.贺兰山 (2)地形区:⑥内蒙古高原⑦塔里木盆地⑧准噶尔盆地 (3)河流:A.黄河B.塔里木河 (4)沙漠:C.塔克拉玛干沙漠 (5)邻国:D.哈萨克斯坦E.俄罗斯F.蒙古 (6)灌溉农业区:G.宁夏平原H.河套平原M.河西走廊 (7)省级行政区:⑥内蒙古自治区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M.甘肃省 2.位于哪里? 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 3.地形有什么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为内蒙古高原,西部为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主要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4.最主要的气候是哪种? 温带大陆性气候 5.最显著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 干旱 6.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土地荒漠化 7.为什么气候特别干旱? (1)地处内陆,距海较远。(2)被山脉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8.自东向西植被类型有什么变化? 自东向西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 9.为什么自东向西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自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又有重重山岭阻隔,降水越来越少。 10.河流有什么特点? 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 11.为什么塔里木河流域的人们“天旱盼高温”? 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气温越高,融水越多,河流水量就越大。 12.农业生产以哪种产业为主? 畜牧业。

13.有哪些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 14.有哪些重要的矿产地? 白云鄂博的稀土、金昌的镍、新疆的石油、石嘴山的无烟煤等。 15.新疆瓜果为什么特别甜? (1)光照充足。(2)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 16.光热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晴天多,云量少,日照充足。 17.试从气候角度,对下列现象加以解释。 (1)内蒙古高原东部水草丰美,多为定居放牧。内蒙古高原西部牧草稀疏,以游牧为主。 解释:内蒙古高原东部地区距海较近,降水多,草原肥美,单位面积载畜量大。西部距海较远,降水较少,多为荒漠草原,牧草稀疏。单位面积载畜量小。 (2)天山牧场相对高差较大,牧民根据季节变化选择不同海拔高度的牧场。 解释:由于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为适应山地气温的变化,夏季到海拔较高的地带放牧,冬季到山麓地带放牧。 18.绿洲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因为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水资源丰富。 19.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水源缺乏。 20.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21.有哪四个灌溉农业区?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 22.“塞上江南”指的是哪里?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23.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灌溉水源是哪里的水? 黄河水 24.河西走廊的灌溉水源是哪里的水? 祁连山的冰雪融水。 25.新疆高山山麓绿洲的灌溉水源是哪里的水? 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冰雪融水。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章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

达标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下列几组地形是西北地区地形的是 [ ] A.天山、秦岭、阴山、四川盆地 B.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秦岭、大兴安岭 C.内蒙古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D.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塔里木盆地 2.下列几组组合是关于西北干旱气候的成因表述,正确的是 [ ] a.降水稀少 b.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c.气候干旱 d.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e.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3.小明乘火车从呼和浩特出发到乌鲁木齐去旅游,他在旅途中能见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 ] A.草原、荒漠、森林 B.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C.森林、草原、荒漠 D.荒漠、草原、森林 4.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地形区是 [ ] A.内蒙古高原 B.喜马拉雅山 C.天山 D.青藏高原 5.青藏高原耕作业主要分布在 [ ] A.海拔较低的河谷谷地 B.山地、高原中水源条件较好的河谷、绿洲地区 C.绿洲分布区 D.高原土壤条件好的草原区 6.西北地区农业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的原因是 [ ] A.当地以肉食为主的生活习俗 B.降水较少,草场广布

C.发展畜牧业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D.当地拥有许多优良的畜牧品种 7.下列区域中是青稞生产区的是 [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二)连线题 请用直线将我国主要牧场(地区)与其特有的畜种连接起来: A.内蒙古温带草原牧场a.细毛羊 B.新疆山地牧场b.滩羊 C.宁夏平原c.牦牛、藏绵羊 D.青藏高寒牧场d.三河牛、三河马 提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西北地区的耕作业主要分布在水源及灌溉条件较好的绿洲、河谷地区的主导因素是 [ ] A.地形因素 B.气候因素 C.植被因素 D.土壤因素 2.下列结果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势特点造成的是 [ ] A.这里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B.这里拥有面积广阔的耕地 C.这里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D.这里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 3.在我国同一纬度的甲、乙两地气候差别很大,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判断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因素 B.地势高低因素 C.寒潮影响因素 D.台风影响因素

五年级民族常识备课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育教案 第一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其他55个民族较少。 2、知道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都生活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教学重难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生活的地方。 教学时间: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数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同学们,你知道这些民族的名称吗?他们都生活在祖国的什么地方?让我们一起漫步民族花园,去寻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56个兄弟姐妹把!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2、阅读并思考,待下节课回答: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少数民族呢?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居住在祖国的哪些地方?你们班有少数民族学生吗?他们都是哪个民族的?

3、唱一唱:全班齐唱《爱我中华》,之后,说一说对这首歌的理解。 4、想一想,连一连。待下节课向同学们说一说:认真阅读资料卡中的容,然后与同学说一说我国有多少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再连一连。 三、课外拓展 1、小调查:你的家乡居住着哪些民族?这些民族有哪些特色的生活习俗?向你周围的人呢了解一下,并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在资料卡上。 2、出示资料: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有着56个优秀儿女,在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快乐地生活着。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其他55个民族人口数量虽较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域围却非常广阔,从我国东北的乌苏里流域到西北的帕米尔高原,从岛的椰树林到的大草原,都居住着我们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广西、、、新疆、、、、、等省、自治区。这地方大都位于祖国的边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少数民族人民世代为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而奋斗不息。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在小组进行回答,再指名回答。 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少数民族呢?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居住在祖国的哪些地方? 4、在全班进行统计:你们班有多少少数民族学生吗?他们都是哪个民 族的?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 全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要求及重点: 教学任务:本册教材共完成四个单元的教学,第一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二单元“多彩的中华家园”,第三单元“灿烂的民族文化”,第四单元“知我民族,爱我中华”。分十二课完成。 教学要求及重点: 1、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十六各民族及各民族的名称。 2、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有迷人的自然风光。 3、了解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4、了解我国56个民族,各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5、了解各民族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6、了解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7、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8、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姿多彩,源远流长。 9、了解各少数民族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 10、懂得在开发祖国疆土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保卫和建设了我们的国家。 11、了解勤劳勇敢的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的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民族的英杰。

12、懂得我们应该要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祖国统一。 二、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外,鼓励引导学生要多书报、多听新闻报道,试着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2、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收集,加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辅助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情怀。 3、课堂上贯穿“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少数民族,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少数 民族,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少数民族,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在愉悦中学习成长。 3、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陌生,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兴趣、接受能力来组织教材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学习内容上,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呈现方式上,注重文图结合、灵活展现,在活动内容上,注重可操作性。 4、适时灵活渗透安全、环保等教育。如在进行多彩的中华家园这一单元中,向学生结合“创卫”进行家乡环保教育,在进行知我中华,爱我中华这一单元中,向学生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五年级上册民族常识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一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陕北地区少数民族姓氏孑遗研究

收稿日期:2009-09-10 作者简介:杜林渊(1970-),男,陕西延安人,副教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陕北历史文化研究;张小兵(1964-),男,陕西宜川人,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10年第1期(总第114期)民族历史 陕北地区少数民族姓氏孑遗研究 杜林渊,张小兵,雷 楠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 要:陕北地区自古是西北诸少数民族杂居之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使得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当地汉族长期杂居,逐渐在婚姻、宗教、文化、风俗诸方面互相融合。通过对陕北地区现存少数民族姓氏孑遗考察可知,匈奴、党项、羌、鲜卑、蒙古等少数民族历史时期在该地的改姓的原因或是自然改汉姓,抑或是被统治者强迫改汉姓,但都顺应向了先进文化靠拢的历史规律,极大地促进了陕北地区的民族融合。 关键词:陕北地区;少数民族姓氏;民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24922(2010)0120103207 陕北,作为西北地区的一个人文地理单元,传 统上是指乔山以北,长城以南,子午岭以东,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独特的 区域[1] 。在陕北第一次正式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以前(前221年),这里先后存在的少数民族有鬼方、白翟、赤翟、林胡、义渠戎等。两汉时期主要是匈奴族、羌族在此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有鲜卑、乌桓、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此杂居,宋夏时期主要是党项族在这里活动,元代该地为蒙古族统治。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陕北地区成为了西北诸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的缓冲带和交汇点。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当地汉族长期杂居交往,逐渐在婚姻、宗教、文化、风俗诸方面互相融合,在生活、风俗、语言等方面趋同汉族,今天虽然通称为汉人,但在姓氏方面仍留有民族融合的文化痕迹。 以往学者在对少数民族姓氏的研究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概论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汉化及民族关系问题时提及到个别少数民族姓氏的讨论;第二,对单姓的研究,尤其是区域文 化圈内的望族,且大多为传统的汉族姓氏;第三, 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的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分析少数民族改汉姓的原因,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对北魏孝文帝改汉姓的研究;第四,对赐姓的研究,包括赐姓的对象、历史背景及原因等。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看,改汉姓和赐姓的主要对象多是少数民族,而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接触最为频繁,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学界对该地区少数民族姓氏的专题研究很少,而作为西北一个特殊的人文地理单元的陕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姓氏的研究就更少了。 由于历史上活动于本区的民族成分繁多,使得该地区的姓氏杂乱,笔者仅从一些可以找到或多或少证据的不同民族的姓氏孑遗来讨论这个特殊区域的民族融合。同时,由于中华民族一直处在以汉民族为中心、为同化主体的不断融合、重组过程中,在姓氏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一直占主流,因此,本文以历史时期各少数民族姓氏孑遗在陕北地区的汉化来考察该地的民族融合。 ? 301?

浙江省宁波市慈城中学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三课 西北地区

第三课西北地区 第一框丝路明珠 1、被誉为“丝路明珠”的地区是哪里? 新疆 2、新疆的地理位置? 位于我国西北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 3、新疆的地形? 以山地和盆地为主,沙漠连绵,形成“三山夹两盆”的格局 4、新疆的气候是什么?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温差大 5、干旱地区的居民生产和生活主要是哪里? 绿洲 6、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主要有什么特点? 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沿河地区 7、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水源 8、2000多年前,贯穿中原和西部地区来往的路线是什么? 丝绸之路 9、新疆地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绿洲农业的灌溉设施是什么? 坎儿井 10、生活在新疆的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是什么? 维吾尔族 11、“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描绘哪里的自然现象? 新疆乌鲁木齐 12、我国古代三大工程是什么? 新疆坎儿井、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 13、新疆绿洲上主要的农产品是什么? 葡萄,棉花,哈密瓜,香梨等 14、新疆瓜果特别香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新疆地区夏季光照强,降水少,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 15、新疆地区为什么适合棉花生长? 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日照充足 高山冰雪融水提供了灌溉水源 16、新疆地区发展绿洲农业有利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新疆盆地面积大,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绿洲地区有高山融水进行灌溉,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17、干旱新疆绿洲的水源主要来自哪里? 天山山脉的冰川融水 18、新疆的主要矿产资源有哪些? 天然气和石油 19、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些? 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导学单 地理初二年级设计人:向蓉审核人:*** 班级 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地形图知道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 掌握青藏地区以“高”“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 3. 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自主学习】 O阅读勾画 1. 读四大地理区域图、地形图、冰川和雪山图,描述青藏地区的位置,分析其突出的自然特征。 2?读地形图说出青藏地区的省区、地形区、山脉、河湖。 3?读图文了解青藏地区的牧业类型、著名畜种;农业类型、农业区和主要农作物。 O浏览爱米“自学资源” O自学测评 1、位置、范围、河流: 图示区域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 地区,该区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级阶梯 在图中填出区域的分界山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 山、喜马拉雅山。 写出图中数字和字母所代示的省区和河流名称。 ① ②A 2、地形: 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 ”之称。显著的地形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3、气候: 独特的高寒气候,其特点是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_____________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强烈。 4、农牧业: 青藏地区为_________ 牧场,著名畜种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在海拔较低的____________________ 谷地、______________ 谷地,分布着_________________ 农业,主要农作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三课西北地区

第三课西北地区(第1课时) ——丝路明珠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根据图文资料,分析新疆绿洲地区的地形、气候和水文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征。 2.了解新疆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措施,说明绿洲农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地图、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学习,学会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归纳、比较等方法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区 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会运用归 纳、比较能力。 情感价值观:1.通过学习,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树立起珍惜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2.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 发展的观念。 【学习重点】 新疆的绿洲农业,坎儿井。 【学习难点】 坎儿井的原理、构造、作用。 【学习导学(课前预习)】 新疆境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___________沙漠。该区还分布着一些星星点点的_________。2000多年前,人们利用____________,将天山雪水引到农田里,既免去了无水之苦,又减少了水的蒸发。 3.你认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最首要重要条件是()

A.劳动力B.热量C.水源D.肥料 4.生活在新疆的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是()A.藏族B.回族C.维吾尔族D.壮族 5.新疆的主要气候类型是()A.温带大陆性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6.坎儿井是一项能与大运河媲美的水利工程,位于()A.新疆的乌鲁木齐B.吐鲁番盆地C.柴达木盆地D.准噶尔盆地【课堂教学及拓展】 一、导入 1.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一副是新疆绿洲,农田规整,绿意盎然,一副是新疆沙漠,慢 慢黄沙,驼铃悠悠。逐个展示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所展示的是什么地方? 2.展示第三张图片,沙漠中间的绿洲,告诉学生刚才看到的图片就是来自这个地方,其实他们是同一地方,让学生猜测这个地方是在哪里? 二、新课 1.新疆的位置:我国的西北部,内陆省分,远离海洋 2.新疆自然环境:地形:高山盆地相间,三山夹两盆。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强烈。河流:塔里木河 3.绿洲农业和坎儿井 (1)引导学生思考,新疆发达的绿洲得益于什么? (2)播放坎儿井的视频资料。 (3)组织学生讨论,坎儿井的优点有哪些? (4)了解坎儿井的现状和面临的危机,小组讨论:该如何解决坎儿井所面临的危机?(5)新疆绿洲农业的繁荣景象,除了坎儿井提供灌溉条件外,还与哪些自然条件有关?坎儿井.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被称为古代三大工程。 新疆的瓜果特别甜主要是因为新疆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4.丝绸之路 (1)展示丝绸之路图和丝绸之路的概况,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作用,明白古人就已经利用沙漠中的绿洲,发展绿洲农业 三、拓展: 1.在现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年代,如何让绿洲农业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引进 以色列先进的灌溉技术,绿洲农业的前景将会如何呢? 四、小结 【课堂练习】 1.在新疆的绿洲上居住的人们利用的一种灌溉设施时()A.坎儿井B.大型水塔C.运河D.间歇喷井 2.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首要条件是()A.劳动力B.热量C.水源D.肥料 3.吐鲁番盛产()A.柑橘B.葡萄C.小麦D.水稻 4.下列关于新疆的说法错误的是()A.位于我国西北部B.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 C.天山位于新疆中部D.有一小部分位于季风区 5.被誉为“丝路明珠“的是()A.陕西B.新疆C.伊朗D.伊拉克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质量检测(附答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质量检测 (附答案) 一、单选题 1.贝贝利用暑假骑自行车进行了一次终身难忘的旅行,,旅行路线如下图所示,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 贝贝旅行的地区是我国的北方地区 B. 贝贝在出发地看到了美景——小桥流水人家 C. 贝贝经过的地区能看到大片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 D. 贝贝由东向西欣赏了荒漠——草原——荒漠草原景观 读西北地区植被东西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2-3题。 2.根据图示景观,西北地区总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 干旱 B. 高寒 C. 温暖湿润 D. 冷暖变化明显,四季分明 3.造成西北地区植被东西变化的原因是() A. 地势高低变化 B. 气温高低变化 C. 降水东西变化 D. 昼夜长短变化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景观位于() A. 北方地区 B. 南方地区 C. 西北地区 D. 青藏地区 5.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 是() ①降水稀少,气候干旱②深居内陆,且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③来自海洋的湿润 气流难以到达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③① D. ①③② 6.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主要是()

A. 水源条件 B. 光照条件 C. 地形条件 D. 科技条件 7.青藏地区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原因是() A. 河谷地带地形平坦 B. 光照充足 C. 海拔低,气温高 D. 有灌溉水源 读我国四大区域及部分山脉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8-10小题。 8.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的两大区域是() A. A与B B. A与C C. B与D D. C与D 9.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屋顶坡度较大,主要是因为() A. 南方风大,有利于挡风 B. 南方降水多,有利于排水 C. 南方气温低,有利于保暖 D. 追求建筑的美观 10.黄河干流流经我国四大区域中的() ①北方地区②南方地区③西北地区④青藏地区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④ 11.青藏地区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是许多旅游爱好者向往的地方,某中学的小盼暑假 期间和爸爸一起去西藏旅游,在做旅游计划时拟准备下列物品,你认为不需准备的物品是() A. 防晒霜 B. 吸氧袋 C. 墨镜 D. 防冻马靴 12.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种植的青稞和小麦穗大粒饱、单产高的原因是() A. 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B. 地势高,土壤肥沃 C. 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D. 气温低,没有病虫害 中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13-16题。

五年级民族常识

《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上、下册) 班级: :

五年级上册《民族常识》教案 【教材分析】 1、全册教材的教学任务及时间分配 全册教材共完成四个单元的教学,分五、六年级四个阶段完成教学任务。五年级第一学期完成第一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二学期完成第二单元“多彩的中华家园”,六年级第一学期完成第三单元“灿烂的民族文化”,第二学期完成第四单元“知我民族,爱我中华”。 2、第一阶段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第一单元“多民族的大家庭”分成三课完成教学任务,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十六各民族及各民族的名称,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有迷人的自然风光,了解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了解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懂得我们应该要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祖国统一。 3、全册教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全册教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外,

鼓励引导学生要多书报、多听新闻报道,试着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2)、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收集,加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3)、有些容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陌生,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兴趣、接受能力来组织教材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4)、适时灵活渗透安全、环保等教育。如在进行“多彩的中华家园”这一单元中,向学生结合“创卫”进行家乡环保教育,在进行“知我中华,爱我中华”这一单元中,向学生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第一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教学目标】 1、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2、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居住的地方,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和学法】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教学”模式。 【教学用具】录音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学生跟唱。 2、质疑:这首歌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探究题纲: (1)、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几? (2)、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祖国的哪些地方?

民族常识教案

民族常识 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掌握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并记住主要分布在哪些省自治区。 2、让学生知道我国的5个自治区及首府所在地,能说出自治州、自治县(族)、民族乡的数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民族常识》的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56个民族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共有11.31亿人口,现在也称12亿。世界上大约有53亿人口,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他们占中华民族人口的大多数,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10.39亿人,占据了整个中华民族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共有9120多万人,仅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因为这55个民族的人口相对于汉民族来说数量很少,我国习惯上把他们统称为少数民族。 1、认识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⑴请同学们看彩色图,我们来辨认一下55个少数民族。 ⑵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熟悉这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我们编了一首顺口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幻灯片。 2、在各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生活在广西的壮族,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总人口有1555万人。 (二)少数民族的居住分布状况 少数民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却很辽阔。 (三)国家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制政策。 三、总结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友爱,保卫祖国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一、匈奴。 1、学术界关于匈奴族源的讨论。 (1)司马迁记载的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 (2)王国维提出的匈奴是殷商时期的鬼方后裔。 (3)有些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林胡、楼烦、义渠等,就是活动于内地的匈奴。 (4)匈奴族是以早存在于北方的某一个强大的部落为主,吸收融合了从夏商以来活动于北方的鬼方、獯粥、猃狁、狄、戎等各种部落,甚至还包括由中原北上的一部分华夏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过程,在战国后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2、匈奴的官职特点。 (1)冒顿单于国家机构制度。单于之下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候等中央大员,其中以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地位最为崇高。一般太子就是左右屠耆(贤)王或左右谷蠡王。 (2)在原有的部落基础上,全国划分为二十四部,分别由二十四个“万骑”统领。每部下又设稗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署。大小各部均“各有分地”,其长官都世袭。 (3)挛[ ]氏为匈奴统治氏族,最尊贵。此外四大贵族:呼[ ]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被称为外姓,是单于的姻族。 (4)全国按地区划分为三大部分:左部、右部、和中部。左右部由左贤王、右贤王统辖,单于统辖各部,而且直辖中部。设庭与乌兰巴托,并设有各种官员。 3、匈奴国家发展简史。 (1)匈奴国家的鼎盛时期(前209—前126),是冒顿、老上、军臣单于的统治时期。当时匈奴处于一个以扩张、掠夺为其生产手段的时代。 (2)匈奴国家衰落时期(前126—前58年)匈奴内部三次严重的内斗事件,另一个是汉政权对匈奴的打击。 (3)匈奴国家属汉时期(前58—前1年)呼韩邪单于在位时期,前52年,呼韩邪单于至五原塞,向汉朝表示希望内属汉朝。 4、匈奴文化。 (1)行国,逐水草而居。以畜牧为主业,有少量的农业。 (2)自单于之下咸食畜肉,衣皮革。 (3)尚武,贵壮贱老,长则弓矢,短则刀铤。 (4)父死妻妻后,收继婚。 (5)座盗者没收财产,大罪杀,小罪坐牢,不过20天。 (6)墓葬上面没有封土,实行人殉制度。 (7)单于早上拜日,晚上拜月,月圆战争,月方退兵。匈奴正月、五月、八月三次大的祭祀。 二、月氏。 1、大月氏归孀帝国的建立灭亡及其影响。 (1)公元前2世纪,乌孙赶走大月氏,大月氏月2世纪60年代越过阿姆河就进入了吐火罗王国的中心地区,吐火罗难逃后,大月氏在这里建立自己的统治。他们把占领的大夏分为若干个封国,由大月氏统治者的子弟统治,这些封建主被称为翕候,主要有五个。大约在1世纪左右五翕候之间发生了兼并战争,最后由贵孀翕候统一了大月氏,建立的国家被称为大月氏。在前几任王的统治下,大月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力强盛,直到公元3世纪,个领地逐渐的独立,仅仅保持巴克特里亚地区。到公元5世纪,在嚈哒人的打击下,大月氏贵孀王国走向灭亡。

第三节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第八届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展示活动周中学(小学)教学设计 第三节西北地区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南宁市37中廉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西北地区的山脉、盆地、平原、高原、河流、沙漠的分布。 3、重点掌握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4、掌握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特点及分布。 5、了解西北地区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和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1. 通过学习本课,树立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保护环境、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 通过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的关系,树立辩证思想;通过分析各地区存在着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唯物主义思想和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和态度。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对于西北地区的介绍,教材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侧重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特点。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干旱。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4阅读材料“从草原到荒漠”,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本区自然景观从东到西的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进而得出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本区草场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牧区,而农业生产只能在那些有灌溉水源的地区进行。在分析本区的农牧业发展时,我注意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概念。由于干旱的原因以及

有关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既是本区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对于这样一个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我们要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必须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考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认知能力有限,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本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实现。 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即把积累的零乱的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形成系统知识,其方法是化多为少,并小为大。西北地区的“干旱”的特征。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策略:利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引导学生自行浏览网页,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合作,寻找问题的答案; 2、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展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读图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地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以及著名农牧产品。引导学生阅读彩图、插图等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交通以及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使学生的认识由直观到抽象,由对地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地理本质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媒体设计 网络型课件教学,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干旱 深居内陆 降水稀少 地形闭塞 荒漠 草原 内流河湖 耐旱植物 耐渴动物 人烟少 牧业 灌溉农业 城乡点状 城乡带状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 的衔接点之一。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节乃至整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通过学习它们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为今后的学习和认识各区的具体地理环境打下了基础。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有: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教材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干旱的西北地区,描述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第二部分:高寒的青藏地区,描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第三部分:以牧业为主的地区,讲述这两个区域共同的经济生活。教材这样设计,使知识点比较鲜明,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便于比较归纳。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已初步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学 习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区域。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根据本课的特色,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组内讨论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由了解地理现象到分析地理成因到形成地理观点,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理想。 【教学目标】 掌握知识与技能两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能够分析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信息查找图文资料了解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研究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以及人地关系,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互助探究、展示交流等活动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 2 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关系,形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3 分析区域特色,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区域人地关系。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判断、推理归纳地理现象和结论,分析地理原因,培养获取地理信息进行加工综合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自主探究、互助学习、展示交流等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