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考古文献

内蒙古考古文献
内蒙古考古文献

内蒙古考古文献

一发掘简报

综述

张郁:《内蒙古大青山后东汉北魏古城遗址调查记》,《考古》1958年3期

张郁:《内蒙古宁城县古城址的调查》,《考古》1958年4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发掘队:《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2期

内蒙古自治区昭武达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敖汉旗孟克河上游的遗址调查》,《考古》1963年5期

敖汉旗文化馆:《敖汉旗老虎山遗址出土秦代铁权和战国铁器》,《考古》1976年5期

冯永谦等:《宁城县黑城古城址调查》,《考古》1982年2期

盖山林:《内蒙古乌盟南部发现的青铜器和铜印》,《考古》1986年2期

崔利明:《内蒙古兴和县发现窖藏铜币》,《考古》1988年12期

乌盟文物站凉城文物普查队:《内蒙古凉城县岱海周围古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准格尔煤田黑岱沟矿区文物普查述要》,《考古》1990年1期

刘观民:《内蒙古赤峰市大甸子墓地述要》,《考古》1992年4期

李兴盛:《内蒙古卓资县三道营古城调查》,《考古》1992年5期

崔树华:《内蒙古中南部三处古遗址调查》,《考古》1992年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等:《内蒙古海拉尔市团结遗址的调查》,《考古》2001年5期

赤峰联合考古调查队:《内蒙古赤峰地区1999年区域性考古调查报告》,《考古》2003年5期

王成等:《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发现青铜器》,《考古》2004年4期

田广林:《内蒙古赤峰市阴河中下游古代岩画的调查》,《考古》2004年1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11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6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准格尔旗二里半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1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中南部古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学集刊》第12集

吕遵谔:《内蒙林西考古调查》,《考古学报》1960年1期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等:《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2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凉城崞县窑子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1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

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乌兰察布博物馆等:《清水河县庄窝坪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胡小农:《清水河县大沙湾马路塔遗址调查简报》,《乌兰察布文物》第3期,1989年。

魏坚:《准格尔旗铁孟沟出土陶器及相关问题》,《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白草塔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寨子塔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寨子上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二里半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

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寨子永兴店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伊金霍洛旗白敖包墓地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K点发掘报告》,《内蒙

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官地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鲁家坡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商都县章毛勿素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A点发掘报告》,《内蒙

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清水河县后城嘴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乌兰察布博物馆等:《清水河县庄窝坪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察右前旗庙子沟遗址考古纪略》,《文物》1989年12期。魏坚:《庙子沟与大坝沟有关问题试析》,《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张忠培、关强:《“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研究》,《江汉考古》1990年1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察右前旗庙子沟遗址考古纪略》,《文物》1989年12期。北京大学考古系等: 《内蒙古托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凉城县王墓山坡上遗址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

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丰镇市北黄土沟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

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K点发掘报告》,《内蒙

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离石研究所考古研究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D点发掘报告》,《内蒙古文

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寨子上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白草塔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南壕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鲁家坡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伊金霍洛旗架子圪旦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2期。

崔璇:《内蒙古中南部石佛塔等遗址调查》,《内蒙古文物考古》创刊号,1981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清水河县后城嘴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乌兰察布博物馆等:《清水河县庄窝坪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伊金霍洛旗架子圪旦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2

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小沙湾遗址及石棺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小沙湾遗址及石棺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胡小农:《清水河县大沙湾马路塔遗址调查简报》,《乌兰察布文物》第3期,1989年。

魏坚:《准格尔旗寨子塔、二里半考古主要收获》,《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旧石器时代

汪宇平:《内蒙古海拉尔市附近发现细石器文化遗址》,《考古》1956年3期

汪宇平:《内蒙古昭盟赤峰红山细石器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56年4期

李逸友:《内蒙古赤峰县元茂隆乡的细石器》,《考古》1958年5期

汪宇平:《内蒙伊盟南部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新收获》,《考古》1961年10期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等:《察右中旗大义发泉村细石器文化遗址调查和试掘》,《考古》1975年1期

盖山林:《内蒙古扎鲁特旗榆毛沟遗址调查》,《考古》1984年11期

李壮伟:《内蒙古巴彦浩特的细石器》,《考古》1993年4期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文物工作组:《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1期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文物工作组:《昭乌达盟巴林左旗细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9年2期

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考古学报》1978年3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细石器课题组等:《内蒙古呼伦贝尔辉河水坝细石器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8年1期

新石器时代

汪宇平:《西喇木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55年5期

郑隆等:《包头市韩庆坝新石器文化遗址》,《考古》1956年4期

佟柱臣:《赤峰东八家石城址勘查记》,《考古》1957年6期

刘华:《内蒙东乌珠穆沁旗霍尔齿根河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考古》1960年6期

齐永贺:《内蒙古白音浩特发现的齐家文化遗物》,《考古》1962年1期

洲杰:《内蒙古中南部考古调查》,《考古》1962年2期

张森水:《对《内蒙古中南部考古调查》一文的商榷》,《考古》1962年11期

汪宇平:《内蒙古伊盟达拉特旗瓦窑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3年1期

汪宇平:《呼和浩特东郊二十家子村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考古》1963年1期

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昭乌达盟石羊石虎山新石器时代墓葬》,《考古》1963年10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1期

齐永贺:《内蒙古哲盟科左中旗新艾力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5年5期

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沿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65年10期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内蒙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遗址复查》,《考古》1966年3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工作队:《敖汉旗大甸子遗址1974年试掘简报》,《考古》1975年2期

吉发习:《内蒙古托克托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78年6期

吉发习等:《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的调查与试掘》,《考古》1979年4期

刘志雄:《内蒙古北部地区发现的新石器》,《考古》1980年3期

纳古善夫:《内蒙古苏尼特右翼中旗吉日嘎郎图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82年1期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嘎查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考古》1983年8期

盖山林:《内蒙古伊盟杭锦旗锡尼镇附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3年12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等:《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10期

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6年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考古》1987年6期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赵宝沟一号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1期

崔璿等:《内蒙古清水河白泥窑子C、J点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2期

崔璿:《内蒙古清水河白泥窑子L点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2期

田广金:《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Ⅶ区考古纪略》,《考古》1988年6期

西园遗址发掘组:《内蒙古包头市西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4期

陈星灿:《内蒙古托克托县发现的几件磨制石器》,《考古》1991年9期

李壮伟:《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现原始文化遗存》,《考古》1992年5期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商都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92年12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7期

李壮伟:《内蒙古腾格里沙漠中的一处原始文化遗存》,《考古》1993年11期

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96年2期

朝格巴图:《内蒙古巴林右旗锡本包楞出土玉器》,《考古》1996年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1期

中日岱海地区考察队:《内蒙古凉城县王墓山坡上遗址发掘纪要》,《考古》1997年4期

赤峰考古队:《内蒙古赤峰市半支箭河中游1996年调查报告》,《考古》19998年9期

赤峰考古队:《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1996年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9期

中日岱海地区考察队:《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石虎山遗址发掘纪要》,《考古》1998年1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2000年9期

朝格巴图:《内蒙古巴林右旗查日斯台嘎查遗址的调查》,《考古》2002年8期

赤峰考古队:《内蒙古喀喇沁旗大山前遗址1998年的发掘》,《考古》2004年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聚落遗址2002-2003年的发掘》,《考古》2004年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等:《内蒙古敖汉旗蚌河、老虎山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2005年3期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内蒙古林西县井狗子西梁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6年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赤峰市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考古》2007年7期

内蒙古地质局第一区调队:《内蒙古布拉格芒和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集刊》第2集

崔璿:《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学集刊》第3集

马秀:《内蒙古锡盟贺斯格乌拉的细石器文化遗存》,《考古学集刊》第4集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内蒙古包头市西园遗址1985年的发掘》,《考古学集刊》第8集

陈星灿:《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的史前时代遗存》,《考古学集刊》第11集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店、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朱开沟遗址》,《考古学报》1988年1期

巴林右旗博物馆:《巴林右旗古日古勒台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1、2期合刊。

郭治中、包青川、索秀芬:《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发掘述要》,《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

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左旗友好村二道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

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李恭笃、高美璇:《内蒙古敖汉旗四棱山红山文化窑址》,《史前研究》1987年第4期。

翁牛特旗文化馆:《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玉龙》,《文物》1984年第6期。

田广金:《内蒙古岱海地区仰韶时代文化遗存的调查》,《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

海洋出版社,1991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周家壕遗址仰韶晚期遗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斯琴:《准格尔旗窑子梁仰韶文化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创刊号(1981年)。

郭治中:《克什克腾旗盆瓦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年鉴(1992)》,文物出版社,1994年。

夏商周

王兆军:《内蒙古昭盟赤峰市发现战国墓》,《考古》1964年1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宁城县小榆树林子试掘简报》,《考古》1965年1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102号石椁墓》,《考古》1981年4期

辽宁省博物馆等:《内蒙古赤峰县四分地东山咀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5期

邵国田:《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李家营子出土的石范》,《考古》1983年11期

项春松:《内蒙古赤峰地区发现的战国钱币》,《考古》1984年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5期

邵国田:《内蒙古敖汉旗四道玩子燕国“狗泽都”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4期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东胜市碾房渠发现金银器窖藏》,《考古》1991年5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8期

王成:《内蒙古伊敏河煤矿出土曲刃青铜短剑》,《考古》1996年9期

史银堂等:《内蒙古土右旗发现一件战国时期青铜刀》,《考古》1997年11期

邵国田:《内蒙古敖汉旗发现一件夏家店下层文化玉斧》,《考古》1997年11期

乌兰察布盟博物馆:《内蒙古丰镇市十一窑子战国墓》,《考古》2003年1期

秦汉

李逸友:《内蒙古土默特旗出土的汉代铜器》,《考古》1956年2期

静宜:《对“内蒙古土默特旗出土的汉代铜器”一文的商榷》,《考古》1956年4期

李逸友:《关于内蒙古土默特旗出土文物情况的补正》,《考古》1957年1期

张郁:《内蒙古乌拉山里的汉代城堡》,《考古》1959年3期

李逸友:《内蒙昭乌达盟出土的铜器调查》,《考古》1959年6期

吴荣曾:《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塔布秃村汉城遗址调查》,《考古》1961年4期

吴荣曾:《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塔布秃村汉城遗址调查补记》,《考古》1961年6期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札赉诺尔古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12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的遗址和墓葬》,《考古》1964年1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完工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6期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磴口县陶生井附近的古城古墓调查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7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古城出土的西汉铁甲》,《考古》1975年4期内蒙古博物馆等:《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的匈奴墓》,《考古》1977年2期

盖山林:《内蒙古察右后旗赵家房村发现匈奴墓群》,《考古》1977年2期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伊克昭盟发现西汉铜漏》,《考古》1978年5期

田广金等:《内蒙古阿鲁柴登发现的匈奴遗物》,《考古》1980年4期

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赤峰县三眼井出土秦铁权》,《考古》1983年1期

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兴和县叭沟村鲜卑时期墓葬》,《考古》1993年3期

崔利明:《内蒙古兴和县沟里头匈奴墓》,《考古》1994年5期

王成:《内蒙古海拉尔市谢尔塔拉牧场发现古墓群》,《考古》1995年3期

魏晋南北朝

张郁:《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发现魏晋时代残墓》,《考古》1956年6期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呼和浩特美岱村北魏墓》,《考古》1962年2期

潘行荣:《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完工索木发现古墓群》,《考古》1962年11期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等:《内蒙古百灵淖圐圙北魏古城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84年2期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固阳县发现北魏墓群》,《考古》1987年1期

郑隆:《内蒙古包头市北魏姚齐姬墓》,《考古》1988年9期

张柏忠:《内蒙古科左中旗六家子鲜卑墓群》,《考古》1989年5期

赵越:《内蒙古额右旗拉布达林发现鲜卑墓》,《考古》1990年10期

金学山:《内蒙古托克托县皮条沟发现三座鲜卑墓》,《考古》1991年5期

隋唐五代

张郁:《内蒙古察右中旗园山子唐代古城》,《考古》1962年11期

苏赫:《内蒙古昭盟发现“大唐营州都督许公德政之碑”碑额》,《考古》1964年2期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等:《呼和浩特市附近出土的外国金银币》,《考古》1975年3期

韩仁信:《内蒙古巴林右旗李家园子村出土的土唐印》,《考古》1977年8期

宋及以后

郑隆:《元代浄州路古城的调查》,《考古》1957年4期

李逸友:《内蒙宁城县辽墓的清理》,《考古》1968年4期

郑隆:《赤峰大窝铺发现一座辽墓》,《考古》1959年1期

李逸友:《内蒙突泉县发现辽代文物》,《考古》1959年4期

张郁:《内蒙辽中京及西城外出土的文物》,《考古》1959年7期

郑隆:《呼和浩特北郊大青山哈拉沁沟发现金代文物》,《考古》1959年9期

郑隆:《内蒙古札赉诺尔发现一座古城》,《考古》1961年11期

张驭寰:《元集宁故城与建筑遗物》,《考古》1962年11期

张郁:《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区毛不浪的辽代城址》,《考古》1962年11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昭盟巴林左旗双井沟火葬墓》,《考古》1963年10期

郑绍宗:《内蒙古宁城县武官营子发现辽代石函》,《考古》1964年11期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包头市郊麻池出土铜范》,《考古》1965年5期

潘行荣:《内蒙古科右前旗白辛屯古墓古城的调查》,《考古》1965年7期

盖山林:《内蒙古伊盟准格尔旗石子湾古城调查》,《考古》1965年8期

李逸友:《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北宋银铤》,《考古》1965年12期

洲杰:《内蒙古昭盟辽太祖陵调查散记》,《考古》1966年5期

洲杰:《赤峰缸瓦窑村辽代瓷窑址调查记》,《考古》1973年4期

敖汉旗文化馆:《敖汉旗李家营子出土的金银器》,《考古》1978年2期

敖汉旗文化馆:《敖汉旗白塔子辽墓》,《考古》1978年2期

翁牛特旗文化馆等:《内蒙古解放营子辽墓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4期

项春松等:《内蒙古宁城辽邓中举墓》,《考古》1982年3期

哲里木盟博物馆:《内蒙古哲里木盟发现的几座契丹墓》,《考古》1984年2期

哲里木盟博物馆:《内蒙古霍林河矿区金代界壕边堡发掘报告》,《考古》1984年2期

敖汉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北三家辽墓》,《考古》1984年11期

项春松:《赤峰市郊石佛山发现辽大康七年石刻》,《考古》1986年7期

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察右前旗发现辽代碑刻》,《考古》1986年11期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科右前旗、突泉县辽金城址调查》,《考古》1987年1期

敖汉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敖汉旗沙子沟、大横沟辽墓》,《考古》1987年10期

高毅等:《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夏窖藏文物》,《考古》1987年12期

李居正:《内蒙古乌兰哈达阿贵山洞壁题记和大黑山摩崖刻石的发现》,《考古》1988年7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内蒙古巴林右旗罕山辽代祭祀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88年11期

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武川乌兰窑子金墓清理简报》,《考古》1989年8期

普·那生德力格尔:《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元代纸币》,《考古》1990年8期

项春松:《内蒙古赤峰市大明镇发现明初铜镜》,《考古》1990年8期

贲鹤龄:《内蒙古库伦旗发现辽代灵安洲城址》,《考古》1991年6期

崔利明:《内蒙古和林县发现一座金代墓葬》,《考古》1993年12期

孙继民:《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发现契丹大字金银钱》,《考古》1994年2期

哲里木盟博物馆:《内蒙古通辽市半截店辽代火葬墓群》,《考古》1994年11期

王未想:《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辽代蔡志顺墓志》,《考古》1995年9期

朱志民:《内蒙古敖汉旗老虎沟金代博州防御使墓》,《考古》1995年9期

史银堂:《内蒙古土默特右旗马留村发现西夏铁币》,《考古》1995年10期

苗润华:《内蒙古巴林右旗发现辽代《王延福办佛会发愿碑》》,《考古》1997年2期

李兴盛:《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右前旗发现一方契丹大字铜印》,《考古》1997年8期

张景明:《内蒙古巴林左旗王家湾金代墓葬》,《考古》1999年4期

王成:《内蒙古鄂温克旗自治旗发现契丹大字铜碑》,《考古》1999年6期

韩仁信:《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契丹大字铜符碑和石质到家符印》,《考古》1999年6期

王刚:《内蒙古林西县发现一件辽代陶扁壶》,《考古》1999年7期

巴林左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左旗滴水壶辽代壁画墓》,《考古》1999年8期

王未想:《内蒙古巴林左旗发现辽代王士方墓志》,《考古》2000年1期

白明泽:《内蒙古林西县出土辽代铜镜》,《考古》2000年8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等:《内蒙古扎鲁特旗浩特辽代壁画墓》,《考古》2003年1期

李义:《内蒙古宁城县发现辽代《大王记结亲事》碑》,《考古》2003年4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辽代墓葬》,《考古》2004年7期

王刚:《内蒙古林西县小哈达辽墓》,《考古》2005年7期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林稿辽代壁画墓》,《考古学集刊》第1集

前热河博物馆筹备组:《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年3期

李文信:《林东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内瓷窑址》,《考古学报》1958年2期

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等:《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辽代墓葬清理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4集

二考古学综论

郭治中:《内蒙古东部区新石器——青铜时代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王志浩、杨泽蒙:《鄂尔多斯地区仰韶时代遗存及其编年与谱系初探》,《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魏坚、曹建恩:《庙子沟文化筒形罐及相关问题》,《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

崔璇、斯琴:《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初探》,《中国考古学绘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885年

三考古学分论

旧石器

严文明:《“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读后》,《考古》1958年4期

汪宇平:《关于内蒙古中南部旧石器文化问题》,《考古》1962年11期

新石器

韩建业:《内蒙古朱开沟遗址有关问题的分析》,《考古》2005年3期

朱永刚:《论西梁遗存及其相关问题》,《考古》2006年2期

田广林:《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西辽河地区的社会发展形态》,《考古》2006年3期

乌恩岳斯图:《论朱开沟文化》,《考古学集刊》第16集

崔璿等:《朱开沟Ⅶ区遗存讨论》,《考古》1992年9期

郭治中:《白音长汗发现的女神像及其崇拜性质》,《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

杨虎:《敖汉旗西台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文物出版社,1989年。

徐光冀:《乌尔吉木伦河流域的三种史前文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王未想:《巴林左旗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1期。

吕智荣:《陕北、内蒙古中南部及晋北地区寨峁文化》,《史前研究(2000)》,三秦出版社2000年。

魏坚、崔璇:《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朱延平:《富河文化的若干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魏坚:《试论阿善文化》,《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念文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

田广金:《论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考古学报》1997年2期

靳枫毅:《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问题》,《考古学报》1987年2期

田广金等:《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渊源》,《考古学报》1988年3期

刘国祥:《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研究》,《考古学报》2000年4期

夏商周

崔璿:《朱开沟遗址陶器试析》,《考古》1991年4期

陈平:《内蒙伊盟新出十五年上郡守寿戈铭考》,《考古》1990年6期

魏晋南北朝

潘玲:《完工墓地的文化性质和年代》,《考古》2007年9期

宋及以后

汪宇平:《内蒙昭乌达盟印纹陶的时代问题》,《考古》1955年4期

贾洲杰:《内蒙古地区辽金元时期的瓦当和滴水》,《考古》1977年6期

贾洲杰:《内蒙古林东北山坡辽代遗址的性质问题》,《考古》1980年1期

李逸友:《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的金代碑铭》,《考古》1979年4期

刘浦江:《内蒙古敖汉旗出土的金代契丹小字墓葬残石考释》,《考古》1999年5期

刘凤翥等:《内蒙古喀喇沁旗出土契丹小字铜镜考释》,《考古》1982年3期

朱子方:《内蒙古宁城县大名城近年出土官印考释》,《考古》1957年6期

四科技考古

何嘉宁:《内蒙古凉城县饮牛沟墓地1997年发掘出土人骨研究》,《考古》2001年11期潘其凤等:《内蒙古桃红巴拉古墓的青海大通匈奴墓人骨的研究》,《考古》1984年4期周昆叔等:《察又中旗大义发泉村细石器文化遗址花粉分析》,《考古》1975年1期

朱泓:《内蒙古凉城东周时期墓葬人骨研究》,《考古学集刊》第7集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一) 分享 首次分享者:/mg/阿吉!已被分享1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考古资源十分丰富。20世纪的100年,是中国考古学从产生、发展到壮大,并取得辉煌成就的1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评选出的“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就是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的代表。 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在地域上遍及整个中华大地,在年代上涵盖了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17世纪初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这些考古发现都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1 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与北京人、山顶洞的发现、 北京人距今70万年~距今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 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发现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 发掘年代:1921年 该遗址的发掘揭示了人类在东方大陆的起源,并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剑齿虎头骨化石:(上) 剑齿虎上犬齿化石:(中) 山顶洞人头骨化石:(下,脑量1300毫升~1500毫升 2 云南元谋人的发现

距今170万年)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云南省元谋县。 发掘年代:1965年 对于研究猿人化石的地理分布、体质形态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元谋人牙齿化石:(左上:11.4毫米,右上:11.3毫米) 刮削石器:工具(下)

3 陕西蓝田人的发现 (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00万年左右)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陕西省蓝田县。 发掘年代:1963年 为研究古人类进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石器:工具(上,长3.7~4.6厘米) 蓝田人头骨化石:(下,脑容量780毫升) 4 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金牛山人的发现

云南考古文献

云南考古文献 一发掘简报 综述 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剑川海门口古遗址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6期。 刘绍南:《云南考古的新发现》,《考古》1955年4期 费孝通:《云南大理历史文物的初步察访》,《考古》1957年3期 云南省博物馆:《近年来云南出土铜鼓》,《考古》1981年4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的清理》,《考古学集刊》第3集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云南大理弘胜寺塔清理报告》,《考古学集刊》第8集黄德荣:《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批云南晋宁梁王山出土的青铜器》,《考古学集刊》第10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2期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的实测和清理》,《考古学报》1981年2期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3年3期 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4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剑川鳌凤山古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0年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南华县孙家屯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大理市凤仪镇大丰乐墓地》,《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泸西县和尚塔火葬墓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戴宗品:《云南云县曼干遗址的发掘》,《考古》2004年8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中甸县的石棺墓》,《考古》2005年4期 田怀清等:《云南永平县出土青铜器》,《考古》2006年1期 黄德荣:《云南发现的大理国纪年文物》,《考古》2006年3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永平新光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2年2期 旧石器时代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宜良的旧石器》,《考古》1961年12期 崔海亭:《云南腾冲县发现石器》,《考古》1982年4期 新石器时代 游有山:《巧山县发现新石器晚期墓葬》,《中国文物报》1992年8月2日。 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77年1期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3期。 王大道:《滇西史前考古的重要收获——大花石遗址、墓地发掘硕果累累》,《中国文物报》1992年4月19日。 沧源崖画联合调查组:《云南沧源丁来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史前研究》1984年4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南华县孙家屯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博物馆保管部:《云南维西戈登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史前研究》1984年4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南碧桥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云南文物》第16期,1984年姜础:《云南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石棺墓清理简报》,《云南文物》第38期,1994年9

二十世纪考古文献与楚辞研究 (1)

二十世纪考古文献与楚辞研究 二十世纪特别是建国以后是楚辞研究的丰收季节,而楚辞研究的空前繁荣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本世纪众多考古文献的发现〔1〕。这些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文献,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灿烂的古楚文化世界,并以它们的不容置辩的特殊权威性,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证据或旁证材料,从而将楚辞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本世纪考古文献对楚辞研究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动了对屈原生辰的研究。此前研究屈原生辰,主要是根据《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由于这两句诗涉及到古代天文学、历法学上极其复杂的问题,所以古今学者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分歧极大。王逸认为“摄提”是指“摄提格”,太岁在寅曰摄提,这是以岁星所当的年次而言;朱熹则以为“摄提”是星名,这个摄提星随斗柄以指十二辰,这里以摄提星所指的月份而言。按王逸之说,屈原这两句诗是自叙年月日;而从朱熹之说,屈原只叙其出生的月日而没有提到出生之年。王逸、朱熹哪一种说法正确?过去很难说得清楚,因为这两种说法都可以从《史记·天官书》中找到证据。1976年陕西临潼县出土了一件“利簋”,器内有铭文4行,32字,记述了周武王伐纣的过程。汤炳正先生在经过认真考证后认为,“利簋”铭文“岁鼎克”三字中,“岁”指岁星,古人或称“摄提”,今人称为木星。“鼎”即贞,训为当。“克”与“辜”同字,为月名,十一月为辜。“岁贞克”意为岁星正当十一月晨出东方,此系指木星的会合周期而言。这样,“利簋”铭文“珷征商,唯甲子朝,岁贞克,昏夙有商”就与《史记》的“正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的记载完全吻合。“利簋”铭文“岁贞克”,与《离骚》“摄提贞于孟陬”说的是同一范畴的问题,都是以岁星的运行标记年月。若按《离骚》为例,铭文可以引申为“摄提贞于仲辜”;若以铭文例之,《离骚》中的“摄提贞于孟陬”也可以简化为“岁贞陬”。《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岁星恰恰出现于孟春正月的那个月、庚寅这一天我降生了。这里屈原虽然没有正面记述诞生之年,但是凡夏历正月岁星晨出东方,正标志着这一年必然是后世所谓“太岁在寅”之年。这就说明了王逸以“摄提”指木星所 当年次之说的正确性,而朱熹关于“摄提”是指星名的说法是片面的。围绕“摄提”的理解而展开的两千年的学术论争,终于赖“利簋”铭文而有了一个小结。

中国考古最大惊世发现.doc

中国考古最大惊世发现 中国考古最大惊世发现:发掘历程 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部门立刻对该墓葬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历时5年多,考古工作者一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整个发掘过程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考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文物保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展示水平。墓园的考古发掘有10余家单位跨学科合作,运用科技手段全程提取和记录信息。在考古调查和发掘前期,大量使用了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所有发掘工作都以世界遗产的标准指导考古发掘,为今后大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科学依据。[4] 通过考古,考古人员发现除了2011年盗墓者对西汉海昏侯墓实施一个大的盗洞之外,该墓的西北角有一个五代时期留下的盗洞,从现在这个方位发现的装衣服的漆箱、写有昌邑九年字样的漆器等文物来看,盗墓者未能成功实施盗墓。人们不禁要问,公元104年至五代时期,中间几百年时间,为什么它没有遭遇盗墓者的骚扰呢?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徐长青、西汉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杨军等多位专家都提到,这得益于东晋时期江西的一场大地震,使墓室早年就坍塌,地下水上涌淹没了墓室。当时人们不具备水下盗墓的条件,才使得该墓得以幸免。专家所说的大地震,指的是公元318年豫章郡发生大地震,此次地震使原来的枭阳县、海昏县等豫章古县淹没到鄱阳湖中。张仲立表示,正是因为墓穴内充满水,这种绝氧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才使得墓内的文物得到保护,腐蚀程度不高。 中国考古最大惊世发现:研究进展 2015年12月15日,南昌西汉大墓主棺进入清理阶段,主棺将整体打包至附近实验室,多证据指向墓主为汉武帝之孙刘贺。[5]

考古探索与发现尔雅完整答案19188

[单选题]二重证据法是谁提出的?(C) A.、胡适 B、王懿荣 C、王国维 D、梁思成 单选题]中国发现甲骨文是在哪一年?(B) A、1888年 B、1899年 C、1900年 D、1901年 [多选题]以下哪一位不是中国第一-代的考古学家?(AC) A、作宾 B、傅斯年 C、王威 D、梁思永 [判断题1三次文物大发现之前国内历史学的学者们主要是根据纸本文献进行研究的。(√) [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征集手段获得资料的。(×) 1.2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 [单选题]以下哪项出现时间最早?(C) A、铜器 B、铁器 C、石器 D、银器 [多选题]考古学上的遗存包括(AC)。 A、遗迹 B、遗失 C、遗物 D、遗留 [多选题]以下属于遗物的是(ABC)。 A、生产的工具 B、武器 C、装饰品 D、墓葬 [判断题]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仅是人类的制品(×) [判断题]进化论的提出为形成科学的考古学创造了条件。(V) 1.3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三) [单选题]伴随磨制石器产生的是人类历史上的(B)。 A、工业革命 B、农业革命 C、商业革命 D、医学革命 [多选题]旧石器时代的特点包括(BC)。

A、以商业为生 B、打制石器为主 C、以渔猎采集为生 D、铜石混合石器为主 [多选题]新时期区别于旧石器的特点包括(AD)。 A、磨制石器 B、以渔猎采集为生 C、靠自然为生 D、陶器 [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实物遗存或者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还原历史的一门科学。(√)[判断题]旧石器是以磨制为主的。(×) 2: 考古学概述(- ) [单选题]以下哪位不是考古学家?(D) A、张忠培 B、苏秉琦 C、严文明 D、王小波. [多选题]中国的三个为人称道的领域是(ABD)。 A、航天 B、体育 C 新闻 D、考古 [多选题]可能给考古造成危机的是(ABCD)。 A、修大坝 B、铁路建设 C、农业用地 D、旧城区改造 [判断题]考古和现代经济发展建设是存在矛盾的(√) [判断题]考古学家不需要较强的行政能力。(x) 2. 考古学概述(二) [单选题]以下哪部电影跟文物密切相关?(C) A、.阿甘正传 B、林则徐 C、东陵大盗 D、戊戌变法 [多选题]以下哪些领域遗存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BCD) A、公海 B、中国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 C、中国人民共和国内水 D、中国人民共和国领海 [多选题]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可以收藏通过哪些方式取得的文物?(BD) A、拍卖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关系。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献资料,而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中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是古代人有意识地经过加工制造的实物,这种实物包括两大类:一是遗迹;二是遗物。所谓遗迹,主要是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的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所谓遗物,主要指古代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劳动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此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如一个灰坑、一座墓葬、一个地层,都是一个单位。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诸单位形成的先后顺序。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地层表面上形成的,因此确定遗迹堆积形成的年代,主要看它的基底或开口处位于那个层面。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主要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地层堆积是指不破坏原来地表而形成的大面积成层分布的堆积。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生土层:在人类活动前形成的纯天然堆积。 熟土层:人类居住或长期活动在地表形成的大面积新的土层。 间歇层:在熟土层之间出现的不含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1、遗址的各个堆积单位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被叠压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叠压它的堆积单位。 2、遗迹堆积与地层堆积是相联系的。遗迹的堆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低于地表的,如坑、沟、井、墓葬等。另一种是高于地表的,如城墙、河堤等。 3、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的破坏,现在的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不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 7、晚期堆积单位会打破早期堆积单位。被打破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堆积单位。 8、某堆积单位所包含的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该堆积单位可能的最早年代。 9、某堆积单位的年代可以该堆积单位所压和被压得上下两堆积单位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指导。 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划分文化层; 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 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探方法:探方法是探方发掘法的简称。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 收集原则,按单位收集,遗物要按单位来编号,如H1:2:M8:9。代号: M墓葬 G沟 H灰坑 Y窑址

中国考古学年表

中国考古学年表(1898~1984) 1898~1899 年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引起金石学家注意。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俄国学士院派遣D.A.克列缅茨率领的探险队到新疆吐鲁番进行考古发掘,开帝国主义国家派人来中国盗掘并窃取文物的先例。1900 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 1900~1901 年中国学者章太炎、梁启超等在自己的著作中,论及远古时代考古资料对历史研究的意义,介绍西方考古学家进行史前时期研究的情况;·英属印度政府派遣A.斯坦因率领的考察队,首次潜入中国西北地区活动,主要在新疆发掘尼雅遗址和丹丹乌里克遗址;·斯文赫定率领的瑞典考察队,在新疆罗布淖尔附近发现并发掘古楼兰遗址。 1902~1903 年德国考察队由A.格林韦德尔率领,第一次到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库车调查发掘;·日本伊东忠太在华北地区进行古代建筑及云冈石窟的调查;·日本大谷考察队开始在新疆活动,这次主要调查克孜尔石窟和库木吐喇石窟,窃取了一部分壁画。 1903 年刘鹗编纂的第一部甲骨著录书《铁云藏龟》出版,孙诒让据以作《契文举例》,甲骨学的研究自此发端。 1904~1905 年德国考察队由 A.von 勒科克率领,第二次来新疆活动,在吐鲁番和哈密调查发掘。 1905 年日本鸟居龙藏,在被日军占领的旅大地区作过初步考古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整个辽东半岛以至东北的大部分地区活动,并进行发掘(延续到1909 年);·德国探险队由格林韦德尔和勒科克率领,第三次来新疆调查发掘,在库车、焉耆、吐鲁番、哈密等地活动,直至1907 年。三次窃取的文物,最重要的是克孜尔石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大量壁画。 1906~1909 年斯坦因第二次来中国,继续在新疆发掘尼雅、丹丹乌里克遗址。后又发掘楼兰遗址、米兰遗址,以及敦煌附近出土简牍的汉代烽燧遗址,从敦煌石窟骗取大量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法国中亚考察委员会派遣伯希和来西北活动,起初在新疆发掘巴楚和库车附近的遗址,并调查克孜尔、库木吐喇石窟,1908 年到达敦煌,骗取了写本文书中的精品约5000件;·日本大谷考察队派遣桔瑞超等来西北活动,开始在天山南北和吐鲁番调查,1909 年由楼兰遗址窃取李柏文书;·俄国П.К.科兹洛夫率领的考察队在内蒙古西部调查并发掘西夏到元代的黑城遗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关野贞于1906~1907 年调查河南巩县和洛阳龙门的石窟,陕西的汉唐陵墓,以及山东的汉画像石;·法国学者E.┵.沙畹于1907 年调查陕西的汉唐陵墓、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四川汉阙、山东碑刻,以及通沟高句丽墓群。 1910~1912 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滨田耕作在旅顺刁家屯等地进行汉墓的调查发掘;·桔瑞超于1910 年发掘楼兰遗址和阿斯塔那墓地。1912 年从敦煌石窟骗取一批写本文书。 1912 年法国传教士闵宣化调查内蒙古东部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遗址。 1913 年罗振玉将所藏甲骨文汇编为《殷虚书契》出版。后又出版《殷虚书契菁华》(1914)、《殷虚书契后编》(1916)及《殷虚书契续编》(1933)。殷墟正式发掘前出土的甲骨资料,以此四书收录最多。 1913~1915 年斯坦因第三次来西北活动,除继续在新疆考察外,主要调查发掘了敦煌、酒泉和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烽燧遗址,西夏至元的黑城遗址,吉木萨尔的唐北庭都护府城址,以及吐鲁番的高昌古城和阿斯塔那墓地,再次窃取大批文物。 1914 年从此年起,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创办的天津北疆博物院,在黄河流域及白河沿岸开展古生物学和石器时代考古的调查工作;法国V.色伽兰等人调查陕西的秦汉陵墓、四川的汉代崖墓、石阙及广元千佛崖石窟。 1914~1915 年俄国人 C.Ф.奥尔登堡率领的考察队在敦煌进行测绘,并劫去第263 窟的壁画和一批写本文物。1917 年王国维发表《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殷周制度论》,对甲骨学研究有较大的推进。1918 年关野贞到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广泛进行古代建筑、陵墓和佛教艺术方面的调查。1919 年桑志华在林西、赤峰一带发现若干新石器时代遗址。 1920 年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县北面的晚更新世黄土堆积中发现 3 件人工打制的石制品,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发现旧石器。 1921 年中国北洋政府聘任的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约请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共同在北京周口店考察,发现龙骨山遗址,发掘出第一颗北京人牙齿化石;安特生发现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以彩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并与师丹斯基、袁复礼共同进行首次发掘,由此提出“仰韶文化”的命名。同年,又发掘辽宁锦西县沙锅屯遗址;北京历史博物馆在河北巨鹿县发掘宋代故城遗址。 1922 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设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任研究室主任兼导师;·日本常盘大定调查河北邯郸附近的南北响堂寺石窟。

二十世纪考古文献与楚辞研究

二十世纪考古文献与楚辞研究 本世纪考古文献对楚辞研究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 动了对屈原生辰的研究。此前研究屈原生辰,主要是根据《离骚》中“摄提贞 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由于这两句诗涉及到古代天文学、历法学上极其 复杂的问题,所以古今学者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分歧极大。王逸认为“摄提”是 指“摄提格”,太岁在寅曰摄提,这是以岁星所当的年次而言;朱熹则以为 “摄提”是星名,这个摄提星随斗柄以指十二辰,这里以摄提星所指的月份而言。按王逸之说,屈原这两句诗是自叙年月日;而从朱熹之说,屈原只叙其出 生的月日而没有提到出生之年。王逸、朱熹哪一种说法正确?过去很难说得清楚,因为这两种说法都可以从《史记·天官书》中找到证据。1976年陕西临潼 县出土了一件“利簋”,器内有铭文4行,32字,记述了周武王伐纣的过程。汤炳正先生在经过认真考证后认为,“利簋”铭文“岁鼎克”三字中,“岁” 指岁星,古人或称“摄提”,今人称为木星。“鼎”即贞,训为当。“克”与“辜”同字,为月名,十一月为辜。“岁贞克”意为岁星正当十一月晨出东方,此系指木星的会合周期而言。这样,“利簋”铭文“珷征商,唯甲子朝,岁贞克,昏夙有商”就与《史记》的“正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的记 载完全吻合。“利簋”铭文“岁贞克”,与《离骚》“摄提贞于孟陬”说的是 同一范畴的问题,都是以岁星的运行标记年月。若按《离骚》为例,铭文可以 引申为“摄提贞于仲辜”;若以铭文例之,《离骚》中的“摄提贞于孟陬”也 可以简化为“岁贞陬”。《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两 句诗的大意是:岁星恰恰出现于孟春正月的那个月、庚寅这一天我降生了。这 里屈原虽然没有正面记述诞生之年,但是凡夏历正月岁星晨出东方,正标志着 这一年必然是后世所谓“太岁在寅”之年。这就说明了王逸以“摄提”指木星 所 当年次之说的正确性,而朱熹关于“摄提”是指星名的说法是片面的。围绕 “摄提”的理解而展开的两千年的学术论争,终于赖“利簋”铭文而有了一个 小结。 既然确定了“摄提”是指太岁在寅之年,那么屈原究竟生于何时呢?由于人们 所依据的资料不同和推算方法各异,所以推算出来的结论不尽一致,较有影响 的有生于公元前366年夏历正月、前355年夏历正月、前343年夏历正月二十 一日庚寅、前340年夏历正月初七日庚寅、前339年夏历正月十四日庚寅、前335年夏历正月初七日庚寅这几种说法。汤炳正先生认为,最可靠的探索方法是:能找到一个与具体历史年代相结合的、以实 测的岁星晨出东方的年月为标志的原始资料,再用岁星的恒星周期和会合周期 进行推算。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1973

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

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 考古发现的重大突破:考古发现中国史前最大古城。关于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之史前石峁古城遗址 2013新年伊始,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按往年惯例,在京发布了刚刚过去的2012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其中陕西神木发现的史前石峁古城遗址,赫然在列。 在这之前我就预测到石峁古城会入选,这不但是我近来没少从央视等媒体看到石峁古城的报道,更主要的是我曾去实地学习考察过,还曾在专家座谈会上用“震惊”之类的词语,形容过我的观后感。 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之惊人之处 石峁古城究竟以什么样的发现让我“震惊”之至呢?首先是三个字:面积大!大到什么程度?比较一下就清楚了:此前中国发现的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史前大型古城,像山西襄汾陶寺古城和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面积分别约为280万和300万平方米。这般量级的古城,常被考古界当做史前时代区域性中心聚落甚至国家都城来认识和研究,堪称标示中国文明起源的代表性古城,有的还被形容为“中华第一城”。但它们与面积大达420万平方米的石峁古城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我过去上课向学生介绍良渚古城时,曾形容它有4个故宫那

么大,同学们听得不免啧啧称奇。而石峁古城却有6个故宫面积那么大,相当于大约600个足球场。 石峁古城之大还只是它令人震惊的一个方面,另外,它的石砌城墙之高、结构之复杂、构筑技术之先进、布局和结构之清晰和完整、保存状况之好,也都算得上中国目前业已发现的史前古城之最。譬如布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这三个由小到大的重圈,构成了三重城墙相套的“城中城”格局。再譬如,石峁古城的建筑材料几乎都用石头垒砌,因山势而建,具有中国北方高原地带特点,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多在平原或丘陵地带兴建古城以及多用土堆筑城墙明显有别。还有就是,历来史前城址考古都很难发现城门,可在石峁古城却几乎完整地清理了出来。这不仅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最早石城门,而且其结构异常复杂,为研究我国城门建筑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乃至于一向严谨的考古学家都难抑兴奋,说它足以称为“华夏第一门”了。 说起来,我国史前古城的发现和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足够关注。但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考古界逐步开展中国早期文明研究之后,像文字、铜器、城址等最能标示文明起源基本要素的考古发现便逐步增多。目前全国各地迄已发现的史前城址,粗算已不下百余处,其中几万到几十万平方米的史前城址,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年代早的可到距今五千多年的仰韶时代,晚些的像龙山时代中晚期石卯这样的古城也距今4000多年,即接近夏代了。这样一来,我国城市史不但有了更早、更长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并且与世界其他早期文明国家

中国古代墓葬的考古学考察

中国古代墓葬概说 (提纲)

目次 壹、史前时期的埋葬习俗 一、中国最早的墓葬 二、仰韶时代的墓地与埋葬习俗 三、龙山时代的墓地与埋葬制度 贰、夏商周时期的埋葬礼制 一、夏代的王陵 二、商代的王陵 三、西周王陵与埋葬制度 四、东周埋葬制度的变化 叁、秦汉时期的墓葬 一、秦汉帝陵与汉代丧葬模式的形成 二、汉代诸侯王墓 三、汉代墓葬的装饰 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 一、魏晋埋葬制度的变化 二、南方六朝墓葬 三、北方十六国北朝墓葬 伍、隋唐五代墓葬 一、唐代帝陵 二、唐代两京地区墓葬 三、五代十国墓葬 陆、宋代墓葬 一、宋代帝陵 二、宋代士庶墓葬 柒、辽金元墓葬 一、辽代墓葬 二、金代墓葬 三、元代墓葬 捌、结语-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特质 壹、史前时期的埋葬习俗 一、中国最早的墓葬 中国至少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开始,已经出现了“墓葬”的萌芽;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明确的“墓葬”;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里均发现了墓葬,并出现了墓地。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墓葬,距今5-1.8万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东胡林人墓葬,距今1万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发现了大型的墓地,以河南省贾湖遗址的墓葬为代 表,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000年。 二、仰韶文化的墓地与埋葬习俗(5000BC-2600BC)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期黄河流域的代表性文化,在多个较为完整的原始聚落遗址里,均发现了规模庞大的公共墓地。墓地的规模、埋葬的方式、随葬品的多寡反映了仰韶时代的埋葬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 ●仰韶文化墓地的布局方式:西安半坡墓地、临潼姜寨墓地。 ●仰韶文化的埋葬习俗:单人葬、合葬、二次葬、瓮棺葬。 ●仰韶时代不同文化的埋葬习俗: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 三、龙山时代的墓地与埋葬制度(2600BC-1900BC) 龙山文化所代表的时代被称为“龙山时代”,是中国的铜石并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后期可能已经进入中国最早的王朝-夏代。 1、龙山时代埋葬制度的变化 与仰韶时代相比,龙山时代的墓地规模、墓葬等级、随葬品、埋葬习俗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表明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文明的因素。 2、龙山时代的墓葬 ●山西襄汾陶寺墓地: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重要遗存,发现了数千座墓葬,有明显 的等级之分,不同等级的墓葬在墓葬规模、随葬品的数量和种类方面相差悬殊,墓 主人可能分别是王、贵族和平民,形成了初步的埋葬等级制度。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墓地:是长江下游龙山时代的重要遗存,反山墓地和瑶山墓地可 能是良渚文化最高统治者的墓地,其中规模庞大的祭祀遗址和大量的玉礼器,表明 良渚文化已经进入早期文明时代。 ●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墓地:是辽河流域龙山时代的重要遗存,东山嘴遗址和牛河梁 遗址是两处大型宗教性遗址,发现大规模的积石冢和大量的玉礼器。 贰、夏商周时期的埋葬礼制(c21-221BC) 一、夏代的王陵 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的典型遗存,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地区。二里头遗址的二号宫殿附近发现了的大墓,被推断为夏代的王陵。

世纪中国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20世纪中国10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一、周品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研究 1918年2月的一天,瑞典著名地质学家安特生偶然听说周口店附近一个叫龙骨山的地方有"龙骨"和石灰岩的洞穴,于是只身前往,对一小块遭到破坏的含化石的堆积物进行了小规模发掘,仅找到两个种的啮齿类和一个种的食肉类化石,收获不大。1927年,由代表中外双方的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所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共同签署了系统发掘周口店的协议,1928年,发掘的堆积物2800立方米,得材料575箱,又发现了一件少年女性右下颌骨和一件成年人的保存有三颗完整臼齿的下颌骨。 沉睡地下几十万年的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在1929年12月2日发现了。由北京人的遗骨可以推测他们的外貌。北京人的头骨的特征是前额低平,眼眶上缘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像房檐一样遮盖着双眼;脑壳很厚,大约比现代人要厚一倍。 大半个世纪以来,对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使周口店成为闻名世界的人类化石宝库之一。它解决了19世纪末爪哇猿人发现以来,猿人究竟是人还是猿的长期争论,确立了猿人阶段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大大推进了我们对于人类发展和人类起源的认识。 二、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 半坡遗址的遗存丰富,面积约5万平方米。它是在1953年被前西北文物清理队发现的,1954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连续进行了5次发掘,它是我国考古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的一处原始氏族聚落遗址,后经14C测定年代为距今6700至6100年。 半坡聚落遗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家庭到家族再到氏族社会的完整的生活场景,它不仅是新石器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人类发展史、文化史诸领域研究的极为珍贵的实物遗产。 三、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 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浙江杭县(今余杭市)的良渚镇。良渚遗址的首次发掘工作是在1936冬至1937年春,由当时浙江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主持。"良渚文化"的命名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于1959年12月26日正式提出的。 良渚文化玉器主要出自良渚文化墓葬。就目前的资料显示,良渚文化玉器已有30多个品种,主要器物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器和镯、管、珠、坠、柱形器、锥形器、带钩、环等。 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考古学文化。这一文化渊源于距今7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是在崧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包括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北部的广大地区,距今约5200年至4000年。 良渚文化的玉器是良渚文化的重要特征,无论在出土数量上,还是在造型、种类、琢制工艺等方面均达到了我国史前玉器发展的顶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社会内涵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四、殷墟的发现与发掘 晚清光绪年间,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的农民在翻耕田地时,常常拣到一些刻有奇特字形的骨片,这些骨片被认为是不祥之物,有碍庄稼生长而被填于枯井或被冒作"龙骨"转售于药店,"一斤才值数钱"。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染病取药,从中药中的"龙骨"上发现了这此奇异的刻划。王本是金石学家,经他考证,确认这种非篆非籀的字形乃商代贞卜文字。1908年,经罗振玉多年留心探访,才得知甲骨实出自河南安阳之小屯,1936年6月12日,H127的坑中

【笔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西北大学公开课笔记

中国考古重大发现 第一节周口店遗址与人类起源 周口店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公里的房山区周口店村龙骨山上,此处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接壤处,这一地区的石灰岩洞穴和裂隙中常有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 安特生发掘过仰韶遗址,在鸡骨山发现两种啮齿类动物化石,发现一具食肉动物的化石。 1921年开始调查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人类牙齿,1926年公布发现成果。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开始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正式发掘,步达生(体质人类学专家)将周口店发现的人类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来简称为北京猿人,最后简称北京人。 1929年,震惊世界的发现,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最终在西方世界得到承认。随后发现了更多的人工制品:石头,灰烬,所以人们认为他们开始使用火了。在周口店其他地方也有所发现,人们将在山顶洞穴中发现的人叫做山顶洞人。 贾兰坡,发现了三个直立人的头盖骨,1927到1936年,考古发现一次比一次震惊,1937年后因战争停止。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恢复考古工作的就是周口店遗址。1951年陆陆续续有新的成果发现,比如少量哺乳动物化石,还有个别的石器。1966年发现猿人额骨,顶骨以及牙齿。1973年,发现晚期猿人牙齿,所以命名为新洞人。 考古发现的意义(科学价值):1、人类是怎么起源的,各个地方都有人类起源的传说,但是达尔文发表了他的著作《物种起源》1859,否定其神话色彩。简单的结论是: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周口店遗址的发现能够证明达尔文的观点。2、把人的历史推进了很远,是当时中国带给世界的惊喜,北京猿人解放了爪哇人。发现大量石器,骨器以及用火的证据。石制品有十万件左右,对石器的观察认识越来越深刻,用显微镜发现石器被使用的痕迹,在功能上各个不同。这些工具的使用对象是动物,石器的使用证明了人是占主动地位的。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认为有控制的用火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85年,路易斯宾服认为北京人用火的证据没有说服力,没有明显的火塘遗迹,遗址不是北京人的原居住地址,可能是被冲进来的灰烬,也有可能是吃了人的鬣狗带进来的,火或许是自燃现象或者其他可能。中国旧石器考古专家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重新对遗址进行了发掘,重新证明了北京人是会控制用火,回击了一些质疑。晚时期的山顶洞人出现了最早的有意识的埋葬,有撒在人类周围的赤铁矿可能有一些含义还有一些随葬品装饰品。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很多,发现了骨针。周口店不只有人骨,还有石器。莫伟思线划分了两个世界,细石器与手斧是有区别的。铲型门齿从北京人起就与西方人非洲人有了巨大的区别,北京人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目前周口店有27处地点,1987年成为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

考古工作预案

考古工作预案 家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前言 抱着对考古浓厚的兴趣,学期初,我在许多的通识课之中选择了走进魅力考古这门课,它也的确没有让我失望,在这里了解到了考古学并没有我从前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像我学习地质学一样,学习考古同样可能会有艰苦的实习以及充分的准备。但我想,为所爱,踏着荆棘也不会觉得痛。通过多方查阅资料以及对家乡的了解,现设计工作预案如下 一、考察对象:庞葛城 1、地理位置: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哈拉新村前,有座夯土建筑、规模宏伟、遗迹清晰的古城,这是嫩江流域规模较大的辽金古城址之一,称“庞葛城”。大略位于下图中左上角红色图标1所在位置 2、历史记载: 金初太宗时期设置的乌古迪烈统军司及海陵王时期的乌古迪烈招讨司应在庞葛城。 庞葛城见于文献记载,《金史》中两见。一为太宗天会三年二月“以庞葛城地分授所徙乌虎里、迪烈底二部及契丹民”一为《金史·习古乃传》中记习古乃在太宗时受降乌古、迪烈二部后,“以庞葛城地分赐乌虎里、

迪烈底二部及契丹人,其未垦者听任力占射”的治所,应在庞葛城。 3、基本资料:调查得知,该城由南北二城构成,全城周长1 960米,近四华里。其中北城略呈方形,东西长300米,南北长250米,周长1 100米,中部偏东有一道土墙,墙中部偏南处有一大型建筑台基址,现高约3米,四面城墙每面各筑防御用等距马面2个,城四角各有一个角楼,南墙有东西宽26米、长16米的瓮城,城墙均由夯土筑成。南城应为接北城而后建,破坏甚剧,仅存东墙遗迹,东西长300米,南北长130米,周长865 米。近年来,在古城内发现大量辽金石期文物,如金代灰砖、布纹瓦、兽面瓦当、定瓷瓷器残片及辽金时期的石臼、石槽、铁制农具等,认定该城是一座辽金时期的古城。 4、考察目标 1)进一步确定该城的确切年代 2)使学生良好掌握田野考古的方式方法 3)进行文物保护与遗址复原工作 二、齐齐哈尔地区简介 1:名字由来:“齐齐哈尔”名字来源自达斡尔语,是“边疆”或“天然牧场”之意。因世界珍禽丹顶鹤在此栖息,又名鹤城。 2:地理位置: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的松嫩平原。位于北纬45°至48°,东经122°至126°。东北与本省绥化市、东南与大庆市、南与吉林省白城市、西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北与本省黑河市接壤。距省会哈尔滨市359公里,距绥化市328公里,距大庆139公里、距白城市282公里,距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524公里,距黑河市483公里。面积43000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29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61平方千米(2010年)。

赤峰市敖汉旗白塔村辽代墓葬

内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第1期赤峰市敖汉旗白塔村辽代墓葬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8年4月.赤峰市敖汉旗丰收乡白塔村的村民平整坡地时,发现了1座砖室墓。正在白塔村处理非法盗掘辽代白塔事件的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敖汉旗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得知该情况后.对该墓葬及周边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除了已暴露的砖室墓之外。又发现3座墓葬,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随即对这些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位于敖汉旗丰收乡白塔村西北1 —12一公里.东距位于白塔村的辽代白塔约700米。其中1号墓的G PS地理坐标为N42018’33.5”。E120012’54.7”.海拔521米。墓地西面有一条较长的自然冲沟,南临教来河,与辽代武安州古城址隔河相望(图一)。依照发掘顺序。4座墓依次编号为08B TM l~08B T M4 (以下简称M1一M4),其中1号墓早期被盗,其它3座墓保存较好(图二)。 图一赤峰市敖汉旗白塔村辽墓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010来..............J【......一 图二墓葬分布图 M1砖砌单室墓,全长13.5米。方向1400。墓道斜坡式,生土壁,制作规整,长10.3、宽1.1、墓道底距地表深3.3米。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以长条砖平顺砌筑,两壁竖直,单层券顶,1米处开始起券。甬道宽0.9、高1.3、进深0.9米。甬道地面为生土面,上抹有一层厚约3厘米的白灰浆。甬道两壁的砌砖以质地细腻的浅黄色泥浆黏合.白灰勾缝,砖面上也涂刷一层较薄的白灰浆。甬道入口处曾有长条砖和大石块砌成的封门墙,盗掘后已被扰乱,甬道口堆积着一些大石块和砖块。 墓室平面为六角形,长2.7、宽2.6、高2.25米。墓室地面铺砖,砖上涂抹1厘米厚的白灰浆。墓室中部偏北曾有砖砌的尸床,已残。墓室的室壁以上下两层边长42、厚8厘米的蓝色勾线纹方砖立砌。上下层方砖之间隔以长条砖,每层方砖又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方砖与内层方砖的摆放方向和位置完全相同。上层方砖上面平砌长条砖.由下而上的第八层长条砖开始向内收敛。并叠涩砌成圆形穹窿室顶。墓室顶部的长条砖以浅黄色泥作浆黏合,受火候、烧造影响,砖色深浅不一。砖长40、宽20、厚7厘米。墓室顶部外面放置一堆大石块。用作封护墓顶。石头堆直径1.3、高0.5米。 墓室内沿着砖砌的墙壁放置一具六边形木椁。边长由东向西依次为1.52、1.73、2.1、1.66、1.48米。木椁的每一边都由6块长形木板自下而上通过木质铆钉铆接。相邻 一13—

内蒙古考古文献

内蒙古考古文献 一发掘简报 综述 张郁:《内蒙古大青山后东汉北魏古城遗址调查记》,《考古》1958年3期 张郁:《内蒙古宁城县古城址的调查》,《考古》1958年4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发掘队:《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2期 内蒙古自治区昭武达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敖汉旗孟克河上游的遗址调查》,《考古》1963年5期 敖汉旗文化馆:《敖汉旗老虎山遗址出土秦代铁权和战国铁器》,《考古》1976年5期 冯永谦等:《宁城县黑城古城址调查》,《考古》1982年2期 盖山林:《内蒙古乌盟南部发现的青铜器和铜印》,《考古》1986年2期 崔利明:《内蒙古兴和县发现窖藏铜币》,《考古》1988年12期 乌盟文物站凉城文物普查队:《内蒙古凉城县岱海周围古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准格尔煤田黑岱沟矿区文物普查述要》,《考古》1990年1期 刘观民:《内蒙古赤峰市大甸子墓地述要》,《考古》1992年4期 李兴盛:《内蒙古卓资县三道营古城调查》,《考古》1992年5期 崔树华:《内蒙古中南部三处古遗址调查》,《考古》1992年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等:《内蒙古海拉尔市团结遗址的调查》,《考古》2001年5期 赤峰联合考古调查队:《内蒙古赤峰地区1999年区域性考古调查报告》,《考古》2003年5期 王成等:《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发现青铜器》,《考古》2004年4期 田广林:《内蒙古赤峰市阴河中下游古代岩画的调查》,《考古》2004年1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11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6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准格尔旗二里半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1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中南部古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学集刊》第12集 吕遵谔:《内蒙林西考古调查》,《考古学报》1960年1期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等:《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2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凉城崞县窑子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1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 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最新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汇总

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 发现

2006年十大考古发现 (以时代为序) 经过对24个入围项目的最终评选,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8日在京揭晓。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自1990年由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17届,产生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极大地推进了考古学科的发展、考古知识的普及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一年一度备受业内外关注的知名品牌。 1、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 发掘单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富源县文物管理所 发掘领队:吉学平 简介: 该遗址位于云南东部富源县大河乡茨托村海拔1743米的癞石山上,是个总长约35米的洞穴。2006年的发掘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共获得石制品1400余件,动物化石150余件,人牙化化石1枚。该遗址遗迹现象非常丰富,有人工垫石地面、火塘等。该遗址发现的人工垫石地面为西南地区首次发现。该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既有本地区文化的传统特点,又有典型的欧洲莫斯特文化和勒瓦娄哇技术特点,是莫斯特文化在我国南方的首次集中出现。 大河遗址文化层的年代为4.4万年至3.6万年,它的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发生于中国南方的时间早于中国北方。这或许意味着不同的交流路线。 专家点评: 该遗址的各种迹象比较全面,既有人工遗迹,也发现石器有新的特点,加上有人牙,在发掘过程中还十分注意保护。

2、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发掘单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市博物馆 发掘领队:李海荣 简介: 该遗址是一处典型的沙丘遗址。出土的遗存有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的,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最为重要。根据碳十四测定的数据,该遗址应距今7000―6000年。对它的考古研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距今6000年前后至近7000年间考古学文化的分期、断代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标尺。另外,距今7000年的遗物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有准确测年的人类最早的遗物,这些遗物为探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古文化之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发掘表明该遗址是当时规格很高的对周围遗址有较强辐射力或者控制力的一个中心性聚落遗址,也是目前惟一一处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典型遗址。可以说咸头岭遗址是一把钥匙,它是深入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关键之一,通过对该遗址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解决一些久而未决的岭南史前考古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 专家点评: 其一,这个遗址在发掘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沙丘遗址的发掘技术程序,比较好地解决了沙丘遗址固沙的难题,对今后沙丘遗址发掘水平的提高有借鉴作用;其二,它是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史前时代研究的重要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