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分析--重点

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分析--重点
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分析--重点

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

煤层气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 摘要: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而且我国煤层气储量丰富,因此其开采利用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常规天然气需求的压力。煤储层的渗透率是煤岩渗透流体能力大小的度量,它的大小直接制约着煤层气的勘探选区及煤层气的开采等问题。因此掌握煤储层渗透率的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对于指导煤层气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从裂隙系统、煤变质程度、应力及当前其他领域的技术对渗透率的研究的理论、认识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对煤储层渗透率的预测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Abstract: Our country is rich in the CBM which is a new resource. So the development of CBM can lighten our pressure for the requirement of conventional gas.The permeability of the coal reservoir is a measure of fluid’s osmosis permeability, restricting the exploration area and mining of CBM. Therefore, controlling the method of mining and the effect factoring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mining .This article is summarized from fracture system,the degree of coal metamorphism, stress for the theory, matters and so on of permeability’s study which is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 of others,having a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permeabilityprediction.关键词:煤层气;渗透率;影响因素 1、引言 煤层气是指赋存在煤层中常常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在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1]。美国是最早开发煤层气并取得成功的国家,其富产煤层气的煤级主要是气、肥、焦煤,即中级煤。我国煤盆地一般都具有复杂的热演化史和构造变形史,构造样式复杂多样,煤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孔渗性偏低,富产煤层气的煤级是几个高级煤、无烟煤和贫煤[2]。因此我们不能照搬美国的理论来指导我国煤层气的生产。近十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到这种差异,并针对我国煤层气储层的特征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煤储层物性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渗透性是制约煤层气勘探选区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有效预测煤储层渗透性对我国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3]。笔者主要从煤储层裂隙系统、煤变质程度、有效应力等方面作以阐述。

煤储层渗透率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物理模型研究

煤储层渗透率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物理模型研究 金大伟 赵永军 霍凯中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山东 东营 257061) 摘要: 在分析渗透率与地应力、埋深、裂隙、储层压力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影响煤储层渗透率最普遍和主要的因素是围压、裂隙和埋深等。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数学关系式的方式,来研究渗透率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并建立物理模型。关键词:煤储层 渗透率 影响因素 地应力 埋深 前言 煤储层系指吸附储存了一定的甲烷气体并发育有连通的孔、裂隙系统,煤层气在压降作用下能够发生流动的三维煤岩体。煤储层渗透率研究涉及到岩石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和采矿工程诸多学科,与煤储层孔裂隙体系、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性质和大小、煤化作用和构造演化历史、地下水活动等关系密切。近年来在地质物理模型、渗流模型、实验测试、试井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 煤层渗透率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地质构造、应力状态、煤层埋深、煤体结构、煤岩煤质特征、煤级及天然裂隙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煤层渗透率。有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时是某一因素起主要作用。但是,在诸多因素中,影响最普遍的煤储层渗透率的主控因素是围压、埋深和裂隙等。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数学关系式的方式,来研究渗透率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并建立物理模拟。 1渗透率围压的关系研究 据秦勇等的关于CH4渗透率实验:在晋城成庄矿、高平望云矿、潞安常村矿、五阳矿及沁源沁新矿井下新开拓的煤面上采集裂隙发育中等的半亮型煤大块煤样(20cm×20cm×20cm),Ro max从1.65%至2.87%,煤类为焦煤到三号无烟煤(表1),在室内加工成50mm×100mm 的圆柱形煤样。在有效应力不变的情况下,测量CH4的克氏渗透率(表1),在流体(CH4)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测量不同围压下的应力渗透率。结果表明:煤岩体CH4应力渗透率随围压的增大呈指数形式降低(图1)。并由实验数据得出其数值形式为 K c=K0e-aPc (1) 式中,K c为应力渗透率(单位:10-3μm2);K o为无应力时渗透率(单位:10-3μm2);e为自然对数;a为拟合系数;P c为围压(单位:MPa)。除潞安4号煤样相关系数只有0.73外,其余4个煤样相关系数均在0.92以上;克氏渗透率越大,其无应力时渗透率也越大;贫煤-无烟煤随围压的增大,衰减较快,焦煤-瘦煤随围压的增大,衰减相对较慢(表1)。

储层岩石的相对渗透率

相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一、达西实验和达西方程 1856年,法国水利工程师达西(Darcy )利用人工砂体研究了水的渗滤,达西的试验表明: 人工砂体单位面积水流的体积变化率Q/A ,与进口和出口两端面间的水头差h 1-h 2=△H 成正比,而与砂本的长度L 成反比,即 L h h K A Q L h h A Q 212 1-'=-∞ 这就是某种名的达西方程。 K '——与多孔介质有关的常数 Z=0,基准面。 如果用压力P 来代替水头h 则有 ()()g P Z h g P Z h Z h g P Z h g P ρρρρ2 22111222111+ =+=∴-=-= 代入上式得: ()()l gl P P A K gl P P A K Q L g P P L K L g P P Z Z K A Q ρρρρ+-''=??? ? ??+-?'=∴-+? '=-+ -?'=21212121211 K ''——表示某种介质(K ')对某特定流体(P )的渗透能力,它的大小由介质和流体 两者性质而定。 由于K ''同时涉及到流体和介质的影响,所以人们总是希望将流体和介质的影响区分开来,于是在1930年,努定(Nutting )提出: () L M gl P P KA Q M K K ?+-= = ''ρ21 将此式代入上式并考虑到水平流动中无重力影响,所以得出了达西定律的最简单形式。 () L M P P KA Q ?-= 21 在上式中,A 、L 是岩石的几何尺寸,M 为流体的性质,△P 为外部条件。当这些条件(即

A 、L 、M 、△P )一定时,流体通过量的大小就决定于比例常数K ,这个K 我们就称它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A ——岩石心的截面积,cm 2 L ——岩石长度,cm M ——通过流体的粘度,CP △P ——岩心两端的压差,atm Q ——在△P 下,流体通过岩心的流量,cm 3 /S K ——岩石的渗透率,达西 值得注意的是:达西定律的假设前提: ①流体与岩石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 ②渗流介质中只存在一种流体,即岩石要100%的饱和某种流体 ③流动必须是在层流范围之内 岩石的渗透率K 为岩石自身的性质,它主要取决于喉道的大小及其形势,而与所通过流体的性质无关。 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为描述多相流体在岩石中的渗流特征,必须引入相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相渗透率或称有效渗透率,是岩石-流体相互作用的动态特性参数,也是油藏开发计算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 多相流体共存和流动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通过能力大小,称为该相流体的相渗透率或者有效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不仅与岩石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与各相流体的饱和度有关。油、气、水各相的有效(相)渗透率分别记作Ko ,K g ,K w 。 2.1单相流体渗流——绝对渗透率 绝对渗透率是岩心中100%被一种流体所饱和时测定的渗透率。绝对渗透率只是岩石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通过其中的流体的性质而变化。 例:设有一块砂岩岩心,长度 L=3cm ,截面积A=2 cm 2 ,其中只有粘度为M=1CP 的水通 过,在压差△P=2atm 下通过岩石的流量Q=0.5cm 3 /S ,根据上面所讲的达西定律得 375.02 23 15.0=???=??= P A QML K 达西 如果上面这块岩心不是用盐水通过,而是用粘度M=3CP 的油通过,在同样压差△P=2atm 的条件下它的流量Q=0.167cm 3 /S ,同理 375.02 23 3167.0=???=??= P A QML K 达西 很显然,岩石的绝对渗透率K 并不因为所通过流体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即岩石的渗透率 是其自身性质的一种量度,通常为一常数,即岩石确定,K 值也就确定。 2.2多相流体渗流 当岩石中有两种以上流体共流时,其中某一相流体的通过能力称为某相的相渗透率或某相的有效渗透率。 1 2 221001110) (2,10,10---?-=??=??=P P A L P Q K P A L Q K P A L Q K g g W W W O O O μμμ

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分析

煤层气储层渗透性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煤的渗透性是控制煤层气在煤储层中流动的最关键参数。探讨煤的渗透率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对于煤层气的勘探开采及动态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详细地分析了裂隙系统、煤岩组分类型、煤的变质程度、有效应力、基质收缩、克林伯格效应等方面对煤储层渗透性的影响。 关键词:煤层气,渗透性,影响因素,分析 ANALYZ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EFFICIENT OF PERMEABILITY OF COAL BEDS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the Yangtze,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is the most critical parameter controlling the coal bed methane flowing in the coal-bed gas reservoirs. It is practical significant to probe into the relevant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ir variations of coal permeability on the coalbed methane exploration, exploitation and the effect of dynamic development. It is well analyzed many effects on the coefficient of permeability of coal beds,such as fracture system,maceral type and lithotype, metamorphic grade, effective stress, matrix shrinkage, Klingberg effects,etc. Key words:coal-bed methane,permeability,influencing factors,analysis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08ZX05036-001) 煤层气(或称煤层甲烷)是指与煤同生共体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在煤层之中,可从地面上进行采收的非常规天然气,是蕴藏量巨大的新兴潜在能源,将煤层气作为天然气的补充能源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煤体的渗透性是指煤对煤层气(瓦斯)流动的阻力特性,煤的渗透性是控制煤层气在煤储层中流动的最关键参数,煤层气储层自身的特点和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外界条件的改变都会影响其渗透性。煤储层渗透性研究涉及到岩石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和采矿工程诸多学科,且其作用因素十分复杂。裂隙系统的发育、煤岩组分类型、煤的变质程度、有效应力、煤基质收缩和克林伯格效应等对煤储层的渗透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中国多数煤层气单井产量不高,衰减快,除了渗透率低这个客观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煤储层渗透率变化特征认识不清,国内有关此类报道较少,因此加强煤层气储层的渗透性及其开发过程中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势在必行。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分析了煤层气储层的渗透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煤储层及其基本物理性质

第二章煤储层及其基本物理性质 煤储层是指在地层条件下储集煤层气的煤层。煤储层具有双重孔隙介质、渗透性较低、孔隙比表面积较大、吸附能力极强、储气能力大等特点。 第一节主要内容: 煤储层是由固态、气态、液态三相物质所构成。 固态物质:是煤基质 液态物质:一般是煤层中的水(有时也含有液态烃类物质) 气态物质:即煤层气 一、煤储层固态物质组成: 1、宏观煤岩组成 煤是一种有机岩类,包括三种成因类型: ①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的腐植煤 ②主要有低等生物形成的腐泥煤 ③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腐植腐泥煤 (自然界中以腐植煤为主,也是煤层气赋集的主要煤储层类型) 2、显微煤岩组成 显微煤岩组成包括显微组分和矿物质。 显微组分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识别的煤的基本有机成分,其鉴别标志包括:颜色,突起,反射力,光学各向异性,结构,形态等。 矿物质是煤及煤储层中含有数量不等的无机成分,主要为黏土类和硫化类矿物,其次为碳酸盐类、氧化硅类矿物以颗粒状。团块状散布于煤中,常见显微条带状产出的黏土矿物。 3、煤的大分子结构 煤中有机质大分子结构基本结构单元(BSU)的骨架结构由缩合芳香体系组成,其基本化学结构为芳香环。 煤中有机质大分子结构基本结构单元的缩聚过程主要起源于三种反应机制:芳构化作用、环缩合作用和拼叠作用。 芳构化作用是指:非芳香化合物经由脱氢生成芳香化合物的作用,可通过碳数不低于六个的链烃的闭环、五圆或六圆脂环和杂环的脱氢等方式实现,是煤中有机质生气的主要机理。 环缩合作用通过单个芳香环间联结、稠环芳香分子间或分子内联结、自由基分子间重新结合等方式得以实现,是中~高级无烟煤阶段芳香体系缩聚的主要机理。 拼叠作用是指基本结构单元之间相互联结而使煤中有机质化学结构短程有序化范围(有序畴)增大的作用,与自由基反应密切相关,是高级无烟煤阶段基本结构单元增大和秩理化程度增高的主要机理。 二、煤储层液态物质组成 煤储层中液态物质包括裂隙、大孔隙中的自由水(油)及煤基质中的束缚水。 在煤化学中,将煤中水划分为三类,即外在水分、内在水分和化合水。外在

实验三 储层岩石渗透率的测定

实验三 储层岩石渗透率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储层岩石渗透率的概念及物理含义。 2.了解岩样渗透率测定的多种方法。 3.掌握液体测定渗透率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岩石绝对渗透率的确定基于达西公式。即:当流体通过岩样时,其流量与岩石的截面积 A、进出口端压差P Δ成正比,与岩样长度L 成反比,与流体粘度μ成反比。即: L P A K Q μΔ= 由达西公式可知: Q L K A P μ= Δ (3-1) 式中 K──岩样的绝对渗透率,2 m μ; A──岩样的截面积,2 cm ; L──岩样的长度,cm ; μ──通过岩样液体的粘度,mPa s ?; P Δ──岩样两端的压力差,0.1MPa ; Q ──在压差P Δ下通过岩样的流量,3 /cm s 。 若已知实验岩芯的端面面积A、长度L 和液体粘度μ,再测出液体流量Q 和此时岩芯两端的压力差P Δ,便可根据式(3-1)计算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K。 三、实验仪器及流程图 1.实验仪器 液测渗透率实验仪器、量筒、秒表、游标卡尺、烧杯等。

2.实验流程 实验流程如图3-1所示。 图3-1 液测渗透率实验装置图 四、实验步骤 1.用游标卡尺测量岩样的直径D和长度L。 2.将岩样饱和盐水后装入岩芯夹持器。 3.打开手摇泵通向岩芯夹持器环空的开关,加环压。 4.打开平流泵电源,预热五分钟后,设置流量,测定在所设置的流量时岩芯入口端的压力,并用量杯和秒表测其出口端流量;待压力表数据趋于稳定,出口流速稳定时,记录此时的压力和流量。 5.改变流量, 重复步骤4,计算岩石渗透率。 6.实验数据记录完后,卸掉环压,关闭平流泵,取出岩样。 五、注意事项 1.在岩样装入夹持器后才能加环压,在取出岩样后,一定不能加环压,否则可能会损坏胶皮套。 2.在设置流速时,应按要求设置,不能太大,否则超出泵的量程会损害泵。

煤层气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研究

煤层气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9T16:35:29.8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作者:张龙[导读] 摘要:面对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国家相关部门对煤层气提出了更大的指导规划和更积极的财政补贴政策,使得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又进入一次新的发展时期。 新疆煤田地质局一五六煤田地质勘探队 830009 摘要:面对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国家相关部门对煤层气提出了更大的指导规划和更积极的财政补贴政策,使得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又进入一次新的发展时期。 关键词:煤层气;渗透性;影响因素 引言 目前,中国多数煤层气单井产量不高,衰减快,除了渗透率低这个客观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煤储层渗透率变化特征认识不全面,国内有关此类报道较少,因此加强煤层气储层的渗透性及其开发过程中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势在必行。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分析了煤层气储层的渗透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1煤层气解吸过程 目前煤层气开采和实验研究普遍采用基于气相吸附理论的吸附—解吸模型,认为煤层中的水不利于甲烷的吸附,但实际情况是注水煤样中的液态水的存在反而增加了甲烷吸附量,符合液相吸附理论的特征,而且煤层气液相吸附的模式符合煤层气实际生产规律,可以将煤层气的解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地层水脱气阶段、液相解吸阶段、气相解吸阶段和复合解吸阶段。根据液相吸附理论,煤基质(颗粒)和CH4分子是非极性分子,H2O分子是极性分子,因为二者极性不同,H2O分子将进一步推动CH4分子向煤基质方向移动,而煤基质(颗粒)与CH4分子的极性相近趋于相互吸附,使得CH4分子以高于气相吸附程度的形式更加密集地排列到煤基质(颗粒)表面,如图1所示。 根据煤层气的吸附理论,在开展排水采气作业时,由于地层水在甲烷未饱和阶段,所以煤层气井只产水不产气;当水量排至甲烷浓度和溶解度相同时,再降低压力时煤层的吸附甲烷才开始解吸,并且地层水开始脱气;水中的甲烷浓度降低,液相解吸也逐渐开始;随着地层压力的进一步降低,气相解吸出的甲烷不断进入煤层的孔隙和裂缝,产气量进一步增大;当压力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由液相解吸出来的一部分气体会出现气相吸附的现象,被称为复合解吸阶段,当液相解吸出来的甲烷无法被气相吸附时,气相解吸就会进一步释放大量的甲烷,使得煤层气的产量进一步增大,如图2所示。当然,并不是所有煤层气井的生产过程都是严格地按此流程进行,具体也要根据煤层气储层的压力、地质、生产流程等多种因素来进行分析。

砂岩储层渗透率与压汞曲线特征参数间的关系

文章编号:1000-2634(2001)04-0005-04 砂岩储层渗透率与压汞曲线特征参数间的关系Ξ 廖明光1,李士伦1,谈德辉2 (1.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四川南充637001;21西南石油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摘要:通过对大量岩样毛管压力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在双对数坐标下储层岩石毛管压力曲线呈现明显的双曲线特征,且可用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P d和S b及孔喉几何因子F g三个参数唯一确定,双曲线的顶点代表了非润湿相在岩石系统中完全占据能有效控制流体流动的那部分有效孔隙空间时的状态。且双曲线的位置形状参数或顶点参数决定了岩石绝对渗透率的大小。分别用位置形状参数和顶点参数成功建立了岩石绝对渗透率的估算模型,并用大量实测数据验证了估算模型的可靠性。 关键词:绝对渗透率;砂岩;储层;压汞试验;双曲线;估算模型 中图分类号:TE122.33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压汞测试一直是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重要手段,由此得到的毛管压力曲线表征了岩石孔喉大小和分布[1]。用毛管压力曲线或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来估算绝对渗透率历来是许多学者的研究课题,也是搞清孔隙结构参数对绝对渗透率影响因素的不可缺少的工作。因为各方面孔隙结构特征综合起来最终体现岩石的孔隙度和绝对渗透率的大小。建立一个有效的渗透率估算模型,其根本意义不完全在于利用该模型来估算绝对渗透率的大小,而在于弄清孔隙结构特征中控制和影响流体在孔隙性岩石中流动的重要特征参数,同时也给这些参数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带来前景。本文在双对数坐标下研究毛管压力曲线的双曲线特征及其顶点意义的基础上,用双曲线的位置形状参数及顶点有关参数建立岩样的绝对渗透率的估算模型,并用来自我国吐哈油田、辽河油田、胜利油田等地区油气田的不同层位的砂岩储层的大量压汞测试资料,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1 毛管压力曲线的双曲线特征 在毛管压力曲线图上,毛管压力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差异无疑反映岩样中一些包括孔隙几何学特征的基本性质[2]。当把实测压汞数据的p c和S Hg绘在双对数坐标下,最佳拟合数据点的平滑曲线近似于一条双曲线。毛管压力p c与饱和度S Hg间的双曲线关系可用如下数学模型来表达: (lg p c-lg p d)(lg S Hg-lg S b)=-F g/2.303 (1)式中 S Hg—进汞压力为p c时的累计汞饱和度(连通孔隙体积百分数,%); S b—无限大压力时可能的汞饱和度(总连通孔隙体积百分数,%); p c—汞/空气系统的毛管压力,MPa; p d—汞/空气系统外推排驱压力,MPa; F g—孔喉几何因子。 毛管压力曲线的位置和形状可由式(1)中的总连通孔隙体积百分数S b、外推排驱压力p d和孔喉几何因子F g三个参数确定。曲线相对于p c和S Hg轴的位置可由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确定。垂直渐近线表示在无限大压力下的总进汞饱和度,或称“总连通孔隙体积百分数”;水平渐近线表示“外推排驱压力”。曲线的形状由参数F g确定,它反映了岩石样品中的孔隙喉道的分选性和连通性。毛管压力曲线平台段 第23卷 第4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23 No.4  2001年 8月 Journal of S outhwest Petroleum Institute Aug 2001  Ξ收稿日期:2001-01-09 基金项目:“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PLN9730);原地矿部“沉积盆地与流体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97005)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廖明光(1967-),男(汉族),四川绵竹人,博士,主要从事储层地质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第三节 储层岩石的渗透性

第三节储层岩石的渗透性 一、名词解释。 1.绝对渗透率(absolute permeability): 2.有效渗透率(effective permeability): 3.气体滑脱效应(gas slip effect): 4.克氏渗透率Kg(Klinkenberg permeability): 5.渗透性(permeability): 6.渗透率非均质系数: 二.判断题。 1.平行于层理面的渗透率小于垂直于层理面的渗透率。() 2.岩石比面愈大,则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愈小。() 3.平均孔道半径愈小,则滑动效应愈显著。() 4.平均压力愈大,则滑动效应愈显著。() 5.绝对渗透率在数值上低于克氏渗透率。() 6.同一岩石,其气测渗透率必定大于其液测渗透率。() 7.裂缝对储集层岩的改造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提高储集岩的储集能力这个方面。 () 8.岩石的相对渗透率是没有单位的。() 9.储层埋藏深度越大,渗透率越大。() 10.孔隙度越大,则渗透率越大。() 三.选择题。 1.气体滑动效应随平均孔道半径增加而,随平均流动压力增加而。 A.增强,增强 B.增强,减弱

C.减弱,增强 D.减弱,减弱 ( ) 2.岩石绝对渗透率与岩石的孔隙结构 ,与通过岩石的流体性质 。 A.有关,有关 B.有关,无关 C.无关,有关 D.无关,无关 ( ) 3.若K ,l K ,g K 为同一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液测渗透率和气测渗透率,则三者关 系为 A. K >l K >g K B. l K >g K >K C. g K >K >l K D. K >g K >l K ( ) 4.岩石空隙结构的分选性愈 ,迂回度愈 ,则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愈低。 A.好,大 B.差,大 C.好,小 D.差,小 ( ) 5.砂岩储集岩的渗滤能力主要受__________的形状和大小控制。 A.孔隙 B. 裂隙 C.喉道 D.孔隙空间 ( ) 6.于同一种流体而言,岩石允许其通过的绝对渗透率K 与有效渗透率Ke 之间的 关系是 。 A.K=Ke B.K >Ke C.K <Ke D.不能确定 ( ) 7.岩石比面愈 ,平均孔道半径愈 ,则岩石绝对渗透率愈大。 A.大,大 B.大,小 C.小,大, D.小,小 ( )

开题报告(有关岩石渗透率)样例

开题报告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有压力差时岩石允许液体及气体通过的性质称为岩石的渗透性,渗透率是岩石渗透性的数量表示。它表征了油气通过地层岩石流向井底的能力,单位是平方米(或平方微米)。这是储层岩石最基本的宏观参数,为开发油、气田所必需。受地质条件的影响,低渗透率不仅随油层的部位而异(非均质性),而且随油田开采的进展而发生变化。这个参数主要是在实验室内用专门的仪器测试岩心取得的,并用测井和试井等间接方法进行校核。本系统设计一种岩石低渗透率测量系统,用于测量岩石中的低渗透率。原理为测量通过岩石内部的液体的流速,即测量液体流过一定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从而得到岩石的低渗透率。 本项目主要设计岩石渗透率的系统结构框架,对测量渗透率的实现测量方法进行研究,完成测量数据的采集及存储,完成测量结果的显示,完成部分实验。 任务内容: (1) 设计岩石渗透率的系统结构框架; (2) 完成测量渗透率的实现测量方法研究; (3) 完成测量数据的采集及存储; (4) 完成测量结果的显示; (5) 完成部分实验; (6 )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二、调研资料情况 1、单片机调研 本系统选用ATMEL公司的AT89C51作为控制芯片,AT89C51是一种带4K 字节闪烁可编程可擦除只读存储器(FPEROM—Flash Programmable and Erasable Read Only Memory)的低电压,高性能CMOS8位微处理器,俗称单片机。单片机的可擦除只读存储器可以反复擦除100次。该器件采用ATMEL高密度非易失存储器制造技术制造,与工业标准的MCS-51指令集和输出管脚相兼容。由于将多功能8位CPU和闪烁存储器组合在单个芯片中,ATMEL的AT89C51是一种高效微控制器,AT89C51单片机为很多嵌入式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灵活性高且价廉的方案。主要特性:(1)与MCS-51 兼容,(2)4K字节可编程闪烁存储器,(3)可以1000写/擦循环,(4)数据可保留10年,(5)0Hz-24Hz全静态工作,(6)三级程序存储器锁定,(7)128*8位内部RAM,(8)32可编程

致密油储层岩石孔喉比与渗透率、孔隙度的关系

第39卷第2期2017年3 月 石 油 钻 采 工 艺 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Vol. 39 No. 2 Mar. 2017 文章编号:1000 – 7393(2017 ) 02 – 0125 – 05 DOI:10.13639/j.odpt.2017.02.001 致密油储层岩石孔喉比与渗透率、孔隙度的关系 李伟峰1,2 刘云1 于小龙3 魏浩光4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中心; 2.西北大学地质系; 3.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钻采所; 4.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引用格式:李伟峰,刘云,于小龙,魏浩光. 致密油储层岩石孔喉比与渗透率、孔隙度的关系[J] .石油钻采工艺,2017,39(2):125-129. 摘要:孔喉比是致密油储层岩石最重要的微观物性之一,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与驱替压力影响很大。利用复合毛细管模型,考虑储层岩石的孔喉比、配位数、孔隙半径和喉道半径等孔隙结构参数,建立了致密油储层岩石的微观物性与宏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的理论关系式。并用44组板桥地区长6油层组致密油储层岩心的恒速压汞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致密油储层岩石孔隙度φ主要受孔隙半径影响,喉道半径控制岩石的渗透率k,孔喉比与φ0.5/k0.25间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利用2组渗透率接近、孔隙度差异较大的岩心驱油实验,证实φ0.5/k0.25值大的致密砂岩,水驱油阻力大。 关键词:致密油;孔喉比;孔隙度;渗透率;驱油阻力;恒速压汞实验 中图分类号:TE311 文献标识码:A Relationship of pore-throat ratio vs.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of tight oil reservoir rock LI Weifeng1,2, LIU Yun1, YU Xiaolong3, WEI Haoguang4 1.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Yanchang Oil Field Co., Ltd., Yan’an 716000, Shaanxi, China; 2. Departmen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Shaanxi, China; 3.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Department of Research Institute, Shaanxi Yanchang Petroleum (Group) Co., Ltd., Xi’an 710075, Shaanxi, China; 4.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SINOPEC,Beijing 100101, China Citation: LI Weifeng, LIU Yun, YU Xiaolong, WEI Haoguang. Relationship of pore-throat ratio vs. permeability and porosity of tight oil reservoir rock[J]. Oil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2017, 39(2): 125-129. Abstract: Pore-throat ratio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icroscopic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ight oil reservoir rocks and it has great effect on the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and displacement pressure of reservoirs. After pore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reservoir rocks were analyzed, such as pore-throat ratio, coordinate number, pore radius and throat radius,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 between microscopic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macroscopic physical properties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ight oil reservoir rocks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composite capillary model. Then, constant-rate mercury injection experiment data of 44 suites of cores taken from Chang 6 oil formation in Banqiao area were used for fitting.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porosity (φ) and permeability (k) of tight oil reservoir rocks are controlled by pore radius and throat radius, respectively. There is a good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e-throat ratio and φ0.5/k0.25. Oil dis-placement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on two suites of cores whose permeabilities are close and porosities are more different.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water displacing oil resistance in tight sandstones with higher φ0.5/k0.25 is higher. Key words: tight oil; pore-throat ratio; porosity; permeability; oil displacement resistance; constant-rate mercury injection experi-ment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压低渗油气藏固井完井技术”(编号:2016ZX05021-005)。 第一作者:李伟峰(1983-),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西北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结构井钻完井工艺及储层地质研究,工程师。通讯地址:(716000)陕西省延安市枣园路中段。E-mail: liweifeng0913@https://www.360docs.net/doc/477623728.html, 万方数据

(完整版)第三章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第三章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3-0 简介 石油储集岩可能由粒散的疏松砂岩构成,也可能由非常致密坚硬的砂岩、石灰岩或白云岩构成。岩石颗粒可能与大量的各种物质结合在一起,最常见的是硅石、方解石或粘土。认识岩石的物理性质以及与烃类流体的相互关系,对于正确和评价油藏的动态是十分必要的。 岩石实验分析是确定油藏岩石性质的主要方法。岩心是从油藏条件下采集的,这会引起相应的岩心体积、孔隙度和流体饱和度的变化。有时候还会引起地层的润湿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岩石物性的影响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主要取决于油层的特性和所研究物性参数,在实验方案中应考虑到这些变化。 有两大类岩心分析方法可以确定储集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一、常规岩心实验 1、孔隙度 2、渗透率 3、饱和度 二、特殊实验 1、上覆岩石压力, 2、毛管压力, 3、相对渗透率, 4、润湿性, 5、表面与界面张力。 上述岩石的物性参数对油藏工程计算必不可少,因为他们直接影响这烃类物质的数量和分布。而且,当与流体性质结合起来后,还可以研究某一油藏流体的流动状态。

3-1 岩石的孔隙度 岩石的孔隙度是衡量岩石孔隙储集流体(油气水)能力的重要参数。 一、孔隙度定义 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的总体积之比。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特征体元和孔隙度:对多孔介质进行数学描述的基础定义是孔隙度。定义多孔介质中某一点的孔隙度首先必须选取体元,这个体元不能太小,应当包括足够的有效孔隙数,又不能太大,以便能够代表介质的局部性质。 i i p U U U U M i ??=?→?)(lim )(0 φ,)(lim )(M M M M '=' →φφ 称体积△U 0为多孔介质在数学点M 处的特征体元—多孔介质的质点。这样的定义结果,使得多孔介质成为在每个点上均有孔隙度的连续函数。若这样定义的孔隙度与空间位置无关,则称这种介质对孔隙度而言是均匀介质。对于均匀介质,孔隙度的简单定义为: 绝对孔隙度:V V V V V G P a -==φ 有效孔隙度:V V V V V V n G eP --= = φ 孔隙度是标量,有线孔隙度、面孔隙度、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之分。区分 U 0多孔介质孔隙度的定义 φ

储层岩石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3. 储层岩石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本章将重点分析柴西北区N1 2 ~N2 2 储层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储集空间类 型及分布、大小等反映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性质,区域上仍以南翼山、油泉子、尖顶山和咸水泉作为研究对象。 3.1 储层岩石物性分析 3.1.1 南翼山储层岩石物性 南翼山构造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属于西部坳陷区——茫崖凹陷南翼山背斜带上的一个三级构造。该构造为两翼基本对称的大而平缓的箱状背斜构造,两翼倾角20°左右,构造轴线近北西西向,长轴50km,短轴15km,闭合面积620km2,闭合高度820m。构造的基本模式为两断夹一隆,南翼山背斜的形成主要受控于翼北、翼南两组断层,由于该断层的控制作用,使得本区产生了一个宽缓的背斜构造,主体构造两翼基本对称。浅层(N21以上)构造隆起幅度较中深层要略小,表现为轴部地层较薄,两翼地层增厚的特征。 N21~N22时期柴西北区广泛发育较深湖、浅湖和滨湖相。南翼山地区N21时期为较深湖—浅湖沉积,该地区中部受构造古隆起的控制主要为浅湖沉积;N22时期随着湖盆沉积中心的进一步往北东方向迁移,主要沉积浅湖相。 共收集该区N22~N21储层岩石Ⅰ~Ⅵ油层组18口井钻井取心样品物性分析资料,其中孔隙度1802块、渗透率1897块,碳酸盐含量933块、氯离子含量514块。物性统计结果见表3-1。 21

从统计结果来看,南翼山油田除Ⅰ+Ⅱ油组孔隙度和渗透率稍高些,Ⅲ+Ⅳ和Ⅴ+Ⅵ油层组物性基本一致,均表现出物性总体较差,属典型中-低孔隙度、低-特低渗透率储层。图3-1是该油田统计的所有样品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图。 图3-1 南翼山N22-N21储层岩石孔渗关系 由图3-1可以看出,该区孔渗分布存在明显的两个区域(图中大圈和小圈),小圈内的孔渗稍高些,是浅部Ⅰ+Ⅱ油层组岩石的孔渗分布,孔隙度一般大于25%,而深透率一般在10mD左右。而大圈内是Ⅲ+Ⅳ和Ⅴ+Ⅵ油层组岩石的孔渗分布,孔隙度一般在5%-20%之间,渗透率在0.01mD-10mD之间。 由于南翼山浅部Ⅰ+Ⅱ油层组埋深浅,岩石受压实作用较弱,岩性以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部分保留了原生粒间孔隙,因此储层物性相对较好,但其岩石成岩性极差,泥质含量高,岩石固结疏松,因此给开采带来很大的难度。下部的Ⅲ+Ⅳ和Ⅴ+Ⅵ储层岩石其成岩性明显好于上部Ⅰ+Ⅱ油层组,岩石胶结较致密,岩性以含灰泥岩以及灰质泥岩为主,水平纹层发育,另有部分砾屑、砂屑、生屑、球粒支撑的颗粒灰岩及含藻屑泥灰岩(风暴岩)。此类岩石其原生粒间孔隙几乎全部损失,除仍保存大量微孔隙外,有效储集和渗流空间仅为溶蚀孔隙和微裂缝,而且孔隙和微裂缝内往往被方解石充填,因此物性较差。 另外,在进行孔渗测量的同时,部分样品同时还测定了碳酸盐含量及氯离子含量。通过分析,各油层组碳酸盐含量随深度有增加趋势,而氯离子含量有减少趋势,但变化不明显。各油层组碳酸盐含量平均不到40%,仅有部分样品超过50%。

储层五敏性实验学习资料

储集层敏感性及五敏试验 1.基本概念 所谓储集层敏感性,是指储集层岩石的物性参数随环境条件(温度,压力)和流动条件(流速,酸,碱,盐,水等)而变化的性质。岩石的物性参数,我们主要研究孔隙度和渗透率。衡量储集层岩石的敏感程度我们常用敏感指数来,敏感指数被定义为在条件参数变化一定数值时,岩石物性减小的百分数,习惯上用SI 来表示。我们以渗透率这个物性参数为例,给出其一个基本公式: i i k p K K K SI -= (1-1) 上标表示岩石物性参数,用下标表示条件参数。 上式定义的是渗透率对地层压力的敏感指数。 敏感指数的物理含义是指条件参数变化一定数值以后,岩石物性参数损失的百分数(主要是孔隙度和渗透率)。所以我们要想了解油藏的敏感指数就必须了解条件参数的变化幅度,从而我们可以求出敏感指数。 在实际矿场中,渗透率比孔隙度更能影响储集层产能。因此渗透率的研究尤为重要。储集层渗透率因为地层压力的改变而呈现出的敏感性质,称作储集层的压力敏感,压力敏感指数用符号P SI 表示。 由以上可以知道下面的概念。 储集层渗透率因为地层温度的改变而呈现出的敏感性质,称作储集层的温度敏感,简称热敏,用T SI 表示。 储集层渗透率因为渗流速度的改变而呈现出的敏感性质,称作储集层的温度敏感,简称热敏,用v SI 表示。 储集层渗透率因为注入液体的盐度的改变而呈现出的敏感性质,称作储集层的盐度敏感,简称盐敏,用sal SI 表示。 储集层渗透率因为注入液体的酸度的改变而呈现出的敏感性质,称作储集层的酸度敏感,简称酸敏,用aci SI 表示。 储集层渗透率因为注入液体的碱度的改变而呈现出的敏感性质,称作储集层的碱度敏感,简称酸敏,用 alk SI 表示。 储集层渗透率因为注入淡水而呈现出的敏感性质,称作储集层的水敏性质,简称水敏,用w SI 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