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812696025.html,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作者:修竹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5年第12期

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昆西,1924年,她出版了企业哲学的代表作《创造性的经

验》,开辟了管理思想的新领域。

玛丽·帕克·芙丽特是一位消瘦、秀气、气质非凡、魅力超群,却又一辈子未婚的传奇女性。她不仅是一位波士顿上层社会的社交名流,而且是一位具有重大建树的一流学者,她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哲学方面都有着极高的素养。这种不同学科的综合优势,使她可以把社会科学诸多领域内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在管理学界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新型理论。

有人认为,芙丽特的思想超前了半个世纪甚至80年。20世纪60年代以后管理学的诸多探索,追根溯源都能在芙丽特那里得到启示。由于她对管理学的巨大贡献,当代的大师德鲁克把她称为“管理学的先知”。甚至有人把她与泰罗相提并论,宣称这位杰出的女性应当与“科学管理之父”并列,可称之为“管理理论之母”。

生活磨练

芙丽特1868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昆西,这里临近历史文化名城波士顿。在她的幼年,就承受了常人所没有的生活磨炼。她的母亲神智不健全,而她深深敬爱的父亲又在她十来岁时撒手人寰。作为家里两个孩子中的老大,芙丽特过早地肩负起照顾家庭的重担。有人说“苦难也是一座学校”。或许,正是因为童年的自立自强,芙丽特才比常人对生活的苦难有更深切的理解;正是生活的磨砺,使她养成坚强、独立、执着的个性。她早年从事社会工作的初衷,很可能与这段苦痛的经历有关。值得庆幸的是,芙丽特从她的祖父和父亲那里继承了一笔相当可观的遗产,这使她不用为经济来源发愁,并为以后的求学生涯解除了后顾之忧。

芙丽特的成就与她所接受的良好教育是分不开的。虽然童年生活缺少幸福和关爱,但是智慧女神在知识方面给了她足够的馈赠和补偿。芙丽特的早期教育,是在塞耶学院完成的。1898年,芙丽特以优异的成绩从雷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并获得了荣誉文学学士学位。雷德克利夫学院的教师和课程都来自哈佛,哈佛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弥漫于校园中的求知探索精神,让年轻的芙丽特大开眼界,深受感染。后来,她还游学于英国和法国,在伦敦和巴黎都从事过正规的学习和研究,在英国剑桥的纽罕姆学院正式求学。她的学习显然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求知。在大西洋两岸众多优秀学府的深造经历以及在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的广泛涉猎,使她具备了一名学者应有的渊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人文关怀

党员干部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党员干部如何做到学以致用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八次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共产党员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全面加强共产党员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学风问题是胡锦涛同志在重要讲话中强调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在党的作风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树立良好的学风,对于共产党员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做好各项工作,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共产党员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风建设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风问题。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学风问题与党风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当前,进一步端正学风,努力把全党的学习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把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共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重视学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学风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只有端正学风,才能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科学理论,真正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真正学懂弄通、融会贯通;只有端正学风,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把科学理论转化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转化为指导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为准则;只有端正学风,才能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真正做到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只有端正学风,才能使我们党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估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不断解决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第二,重视学风建设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我们党一贯重视科学理论的武装和指导,一贯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延安时期,我们党把整顿学风和文风作为整风运动的重要内容,使全党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早在古时候就有过类似的说法:《荀子·儒效》中,“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知之:知道道理。行:行动,实践。敦:厚。这两句大意是: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虽然知识很丰厚,也必将遇到困厄。这名句体现了荀子的“知行”观。在社会生活中,“知”很重要,无“知”就没有人类文明,但“知”并不是目的,“知”是为了“用”、“知”而不会用,不能变成行动,再丰富的知识也无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必将遇到重重困难。这种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观点,现在看也是正确的。 那么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作为老师,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呢? 下面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一段教育回忆: 大量的调查显示,当孩子能够学以致用的时候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在平常生活中尽量创设情境使儿子有学以致用的机会,有展现自我的时机! 一.表扬激励其学以致用 那天我领着儿子回娘家,二姐也回去了!儿子瞅瞅我们两个脱口而出:"真是一对姐妹花!"我闻之一楞,因为我从没有教过他这个词的!而且他还能自己尝试运用.于是我大肆得表扬了他:"宝贝你真棒!知道自己去积累词语,而且能主动得运用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难能可贵的是你能运用的如此贴切!妈妈真为你高兴!继续努力,多多积累一些佳句好段和实用的学习方法,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小小语言家的!"儿子听了乐得合不拢嘴!我觉得这样适时的鼓励并相机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旨在使其懂得学习知识的目的就在于运用,从而培养孩子的应用意识!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践!"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以致用 1.学以致用与识字写字相结合 今天我让儿子学写一----十这些数字,但数字本身枯燥无味.于是我在听写的时候出的是看拼音填汉字,让他写"三心二意、十全十美、九牛一毛、七上八下这几个成语,让他感受到数字的奇妙与趣味性。进而联系儿子的生活实际引导其理解“七上八下”的意思。引导他回忆那天做错事情时心情怎样,儿子正支吾着,我告诉他那时的心情就象“十五个吊桶打水----他马上应答到”七上八下”。这样他不仅懂得了“七上八下”的意义及及时地运用同时又巩固了一个歇后语,丰富了语言积累,可谓一箭双雕! 2.捕捉生活瞬间促进学以致用 晚上全家人围坐一起欣赏《西游记》。儿子正津津有味地欣赏着,看到动情处随口溜出一句:“徒弟(孙悟空)一定比师傅强!”闻听此言我顺势利导,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我还知道可以用这句歇后语来形容呢!那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儿子做恍然大悟状!但此时的他是快乐的!我们做家长的何乐而不为呢? 3.于阅读中引导学以致用 阅读与习作是密不可分的。从读学写。以读促写是很有实效的方法之一。一天儿子阅读一篇文章中有“异口同声”一词。他不是很理解的!我就跟他一起回忆当老师宣布明天就是你们盼望已久的春游的时候你们会说写什么?儿子兴奋起来,我们都大声喊;“太好了!太好了!”“对,那时你们的表现就可以用“异口同声”来形容了!进而引导儿子用其造句。紧接着我继续引导:“假如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要发新书了老师说谁愿意跟我去取书,话音刚落,同学们争着说”我去,我去!”此时就可以用“异口同声”来形容了!“儿子脱口而出!但去取书的人毕竟是少数的啊,有的人想去却去不了的!那此时同学们的心里怎样想啊?“当然是着急就怕自己去不了啊!”“对,这个时候用“争先恐后”最恰当了啊!通过情境对比让儿子掌握恰当的选择所积累的词语才能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得体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学以致用是必要的!我们都知道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的,如果学得知识不能及时的加以运用,就因无用而弃之一旁甚至遗忘的一干二净。时间久了英雄无

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改变(学习心得)

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改变 ——教育会议学习心得体会值全国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县在文化大世界隆重召开了《泗洪县教育工作三年振兴》会议,会上,县委书记徐德、县长徐勤忠等县领导对全县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予于了肯定,但也指出了不足,提出了要求。9月13日,上塘小学全体教师在以皮文彬为首的校委会组织领导下,认真学习并讨论了全《泗洪县教育工作三年振兴》会议,通过学习讨论,我感触颇深。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在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明白了家长、政府、社会的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正视以往存在的不足、勇于改正存在的不足,做一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会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勤于学习。应时刻不忘学习,正所谓“学海无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还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刻苦钻研自己的业务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在学习中要向领导学,还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深刻思想,更新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思路。 二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考是一种能力,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粕留精,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学以致用,妥善处理好矛盾。 三要勇于实践。就是要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落实《泗洪县教育工作三年振兴》会议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要敢于转变。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我们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改变头脑中旧的、不合当前实际的教育思想,改变一味追求分数、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理念,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放下面子,遇到问题及时与人商讨、请教。 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只

从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从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宋朝是一个主文的时代,继承了唐朝的开放之风,思想界相对相对活跃。于是,在宋朝,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即后世所称的“理学”。经过北宋的程颢程颐两兄弟以及南宋的朱熹等人的继承和发展,理学空前繁荣。 其中,对于认识论方面,二程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概念。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等人认为对于经验中的事物穷究其理,恍然得悟,得万物共有之理。用现在的话解释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着其中的“理”,可以近似理解为我们哲学上所说的“规律”。 “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在的流行观点和程朱理学认识的的差异,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近代中国在引入西方自然科学时,将物理,化学等学科统称为格致之学,取意格物致知,即深究事物原理以获取知识,有后继薄发的意思,不断的经验积累与思辩观察,然后归于贯通。朱熹当时虽然不是很得志,但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说是世界性的。他本人也被尊为“朱子”。 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的认识论,有其先进住处。但是,到了明朝中期,理学之风日渐衰弱,此时的理学称为“道学”,由于道学家们自己的虚伪堕落,有人称之为“伪道学”。思想界的认识论方面,又将面

临一番狂风骤雨。 明武宗朱厚照是个喜欢玩的皇帝,他当政之际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奸臣当道,叛乱频发。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在此类环境下失去了原有的抱负,空留下济世报国无门的诗作,留下无数的扼腕叹息。但正在此思想混乱,国家动荡之际,一位文人,科举落第,考取,做官,入狱,流放,启用,遭贬,再启用。他就是心学大成者王守仁。他是个文人,却在武功上很有造诣,多次平叛。在学术上他是在朱熹后明代最有影响力的大儒。 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尽管后世评说心学的唯心色彩,但他在认识论方面首次提出了另一个观点——“知行合一”。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则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而今天,我们理解“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用今天马哲的观点来说,就是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发觉,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可以相反的理解。即知是知,行归行。你所了解的仁义道德之类的与你所处的事情是两码事。王阳明平叛过程中,对于反叛者,他所说的满口的仁义道德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就需要“行”。在具体是情况下,采取具体的措施。是知,行,抑或知行。阳明先生的思想在在日本备受推崇,近代蒋介石也很是欣赏。当然,

知行合一

读书与人生 —————学与用 西藏有句谚语:不要只顾着梯子,更要记住你要爬向哪里。 这句话翻译成文言文就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讲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读书与人生。读书,根据我们通俗的理解,更确切的含义应当不只是看着实质性的书本,或者坐在教室里上课,更应当泛指理性的、有系统的学习。 读书之于人生,好比梯子与目的地。我们都知道,梯子是往上搭的,所以读书之于人生,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如果你偏要把梯子放平了,那我劝你就不要读书了吧。同时,人生之于读书,也有反促意义。如果你不知道你要你去哪里,你怎么知道去找什么样的梯子呢?或许,随随便便找了个梯子搭着走,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走着走着,便成了路,但你最为念念不忘的,恐怕还是最初想去的地方吧。 为什么会这么讲,我们之所以读书,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没有原因,就是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性而读,另一个是学以致用,经世致用。 没有目的性的读书,总体是指理学中的“修身养性”为目的的读书,当然有其好处与价值,只是这里暂时不论。 本文要议的是,读书以用。也就是竖起来的梯子,梯子横着,那就是爬了。 学以致用,讲究的是读书学习的实用性。 对个人而言,学以致用当然很重要,比如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狭隘意义上的为了文凭的读书,那是为了找工作。工作之后的学习,是为了提高专业技能。科学家学习,是在验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的正确性。医生的学习,是为了救死扶伤。文学家的学习,是为了伟大的作品,以警世人。等等。 最近在看《明朝那些事儿》,书中着重提到了王阳明心学的产生、兴盛。我觉得对于学以致用这个论点很有说服性,且具故事性,此处特借用,以免文章了无趣味。 话说,明朝前期,程朱理学兴盛,程朱理学发展到把“修身”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强调,落实到行动上往往使修身养性的“内圣”与治国平天下的“外王”并论而形成事实上的对立。走上了“穷理”之路,并讲“理”的思想僵化,偏离了理学最初的“经世”本意,失去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再难做到初创理学之时的“经世”本意。 明朝中叶,不再“经世”的理学逐渐没落,明朝虽多文官 王守仁创立心学的过程和心学的兴起,都足以证明学以用的现实意义。 作为明朝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哲学家,王守仁创立心学,当然不是如“心学”字面意义那么“主观”。几百年前,生于大明王朝官宦之家的王守仁先生,历经仕途坎坷,宦海浮沉,沙场保家,战地卫国,书山苦读,月夜冥思,终于在白胡子一大把的年龄创立了“心学”。经其本人与徒子徒孙们的不屑传播,日益发展壮大,及至便朝野尽心学门人。忘了提一句,当时心学主张的是“知行合一”,正是此文所论学与用的辩证统一。据史载,在党争之风吹得比冬天的北风还迅猛的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当时的红太阳,张居正同志隆重登场。张居正同志能在历史的舞台上屹立那么多年,除了他自己特别能干之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当时心学兴盛,以读书致仕的知识分子们除了斗争之外,还很有一片治国强国的丹心,也就是朝中很多张居正同志的同门。人多力量大,严格秉行“知行合一”这一理念的张居正首辅,经历种种艰难、道道坎途,终于可以把这一理念付诸实践,这就是我们都熟悉的张居正改革,和有名的“万历新政”。 虽说学应致用,知行合一。正如刚刚所讲,梯子得往上攀,横着放那就叫爬了。意思是,学与用都应该是往积极正面的方向。

学以致用 以用促学

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在深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要联系实际,结合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结合科学发展观,真正用党的十七大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就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用以促学,以用促学,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科学发展,进一步理解、领悟所学的理论,从而反过来促进学习的深入。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随着实践的深入,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发展难题,使我们党对科学发展丰富认识更多、更深刻,从而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学是用的基础,用是学的深化。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活学活用,学和用互相推动,循环反复实践正是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的过程。 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实际创新思路是关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理论实际,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深入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实践的新发展,是人民群众的

新期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的内涵,创新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 学以致用,需要以坚强的党性、强烈的责任、坚定的勇气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去推动。才能用出正气、用出导向、用出效益。学以致用,还要会用善用,掌握用的方法,找准用的切入点。思想上尤其要防止把照搬照抄视为真学真用,把一成不变当作坚决执行。实践反复证明,再好的理论,如果不问来头、不看对象、不分场合、不管时间,机械地照搬照用,盲目地贯彻执行,最终只会葬送理论、葬送事业。只有着眼于用,边学边思、边思边干,在探索研究反复总结完善中,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最佳结合点,才能真正用得娴熟,用得自如,用出党员干部应有的新境界。 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学习方法和手段,使学习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精心设计学习载体,积极创新学习方式,促进了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相长。带着问题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实践表明,这种带着问题学习指导明确、针对性强,为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体会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体会 县广播电视台刘晓兵 近日,阅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感触很深,这本书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也在这过程中把王阳明的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 王阳明是诞生在大明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王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程度。生活在大明时期的王阳明,曾受理学的影响,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当他对着一堆竹子去格的时候,却什么都格不出,于是他对理学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他曾研究过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门,但都没有成功实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才有了其心学的横空出世。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弟子大增,为其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在仕途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当代社会比明朝当然有了巨大的进步,但环境对于人的诱惑或者挑战却也更多更严重。竞争的压力,转型期社会中各种扭曲现象,都可能让人心中不平、不静、不忿、不服。能否坚持良知,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保持住它,消灭一些坏的念头和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努力做事,所谓”事上练“,变

得也更加重要。我们真的很难知行合一,很难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扪心自问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说用良知来引导自己的心和行为了。心学简单明快,但王阳明的一些观点让人看了振聋发聩,即便当代人如我,看得时候也不禁冒出冷汗。自己的良知是否被蒙蔽?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否在逐渐被消磨?自己是否在知和行上保持一致?夜深人静,当这些问题冒出来时,我知道自己必须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了。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人的心可以分为性与情,但朱熹理学却硬要将“情”从心中分割,而要去寻找外物来填补心中的空洞。王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阳明先生并不是反对格物致知,而是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认识,不像朱熹教导的那样对着物体思考推导物体的规律和本质,而是从自我的内心出发来思考问题。而后阳明先生提出并贯彻实行“知行合一”的领导思想方针。其大意是知和行并不是分开的,正所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大概的意思是学习便是知,做事便是行。但从宽泛的范围来思考的话会发现:学习的时候思考也可称为行,而做事的时候思考也可称为知。由此我认为所谓格物的物并非是桌椅板凳,而是一种过程,一种为人处事过程中的思考应该也可谓之格物(我瞎掰的)。通俗的讲:行即为思考,行即为实践。怎么思考怎么实为践成了一个难解的题目,阳明先生认为每个人的本体都是无善无恶的;而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为人处事容易受到欲望和私心所左右而偏离了本体,从而做出事情有善有恶;而每个人都是拥有良知的,无论是圣贤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演讲稿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演讲稿 各位老师和同学,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综合中外相关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足见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中国高中部历来就非常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上周,高一、高二年级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举行了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天,我们高一年级到达了从化一个名为山耕小寨的地方,进行了掏鸟窝,水上拓展,真人打地鼠,竹筒DIY等一系列充满趣味的活动;幽幽竹香沁人心,清风徐徐吹,可谓是欢乐多多。 第二天,我们又到了文化蕴涵丰厚的溪头村。溪头村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是流溪河三大源头之一,村民热情好客。我们在那里进行了户外团建和定向,品尝了溪头村的本土美食,领略到了溪头村的风土人情,溪头村不愧为“广东最美乡村”。 说到溪头村,就不得不提起流溪河。最后一天,我们怀揣着满满的好奇,到达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沿湖徒步。走在栈道上,穿梭在密林里,时而吹来阵阵秋风,甚是惬意! 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让我们见识了大自然的神秘和伟大;也让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团队精神得到升华。让我们每个人都不虚此行! 在整个过程中,有欢笑也有烦恼,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境,雨天里泥泞坎坷的山路、体能上的考验等,这也让我们收获了许多乐趣。 三天,我们获益良多;同学间互帮互助的那份可贵的真情不断发酵,最终珍藏于心间,化为我们人生历程中最美好的记忆。我相信,往后的日子里,我们也会撒一路欢歌,笑看云卷云舒,携手共进! 与此同时,高二年级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去了南沙防灾拓展训练基地、中山市大尖山露营公园和中山市禁毒教育基地。高二年级的同学普遍说,三天的安排日程满满,收获多多。他们不仅对火灾、地震等多种灾害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还实地体验,培养了防灾能力和逃生技能;对毒品泛滥的社会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坚定了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思想;各种野外拓展活动,还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体会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 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体会 县广播电视台刘晓兵 近日,阅读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感触很深,这本书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也在这过程中把王阳明的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 王阳明是诞生在大明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王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程度。生活在大明时期的王阳明,曾受理学的影响,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当他对着一堆竹子去格的时候,却什么都格不出,于是他对理学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他曾研究过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门,但都没有成功实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才有了其心学的横空出世。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弟子大增,为其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在仕途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当代社会比明朝当然有了巨大的进步,但环境对于人的诱惑或者挑战却也更多更严重。竞争的压力,转型期社会中各种扭曲现象,都可能让人心中不平、不静、不忿、不服。能否坚持良知,坚持自己的理想,

并保持住它,消灭一些坏的念头和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努力做事,所谓”事上练“,变得也更加重要。我们真的很难知行合一,很难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扪心自问自己的良知,更不用说用良知来引导自己的心和行为了。心学简单明快,但王阳明的一些观点让人看了振聋发聩,即便当代人如我,看得时候也不禁冒出冷汗。自己的良知是否被蒙蔽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否在逐渐被消磨自己是否在知和行上保持一致夜深人静,当这些问题冒出来时,我知道自己必须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了。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人的心可以分为性与情,但朱熹理学却硬要将“情”从心中分割,而要去寻找外物来填补心中的空洞。王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阳明先生并不是反对格物致知,而是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认识,不像朱熹教导的那样对着物体思考推导物体的规律和本质,而是从自我的内心出发来思考问题。而后阳明先生提出并贯彻实行“知行合一”的领导思想方针。其大意是知和行并不是分开的,正所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大概的意思是学习便是知,做事便是行。但从宽泛的范围来思考的话会发现:学习的时候思考也可称为行,而做事的时候思考也可称为知。由此我认为所谓格物的物并非是桌椅板凳,而是一种过程,一种为人处事过程中的思考应该也可谓之格物(我瞎掰的)。通俗的讲:行即为思考,行即为实践。怎么

论学习 演讲稿:知其所用,用其所学,学以致用

知其所用,用其所学,学以致用 学习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来源于学习。又有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曰: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学什么?如何学?为何学呢?下面根据我自己的观点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何以为学 要使自己的思想不落后,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什么是学习,《论语》开宗明义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上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解的意思是“学习的时候常常的温习(复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说实话,读书二十多年,我自己没有感到“学习了之后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还高兴的“不亦说乎”?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我觉得这种翻译其实是曲解了孔圣人的意思:这句话的核心是在“习”上,“习”不是温习和预习的意思,这里的“习”是“实践”——“学了知识之后去尝尝去实践,那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如此就解释地通了。 那么,学什么,怎么习,对于学以致用、学有所获至关重要。 如何为学 首先,树立学习目标。

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我认为这里的“志”有两种含义,一是达到的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有了前进的动力才能达到目标。二是实用的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没有学习计划、一个实用的学习计划对学习效果有着深刻的影响。 其次,寻找学习方法。 学习要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其次要注意"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对于自身的优势、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认识。第三要善于学习,善于学习就是要善于将学习与实践、改造相结合,善于学习,才能进步。 第三,终生学习观念。 周恩来同志说道: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活到老、学到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人到一定的年龄,不能学以致用的时候,缺乏学习的成就感的时候,就会自然不自然地放松学习的。在这种时候怎么继续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则是非常要紧的一个问题。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根据这个论断,人在一定的年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定稿9.12

三、要立足岗位,学以致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训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推动实际工作。加强培训,提升员工的素养,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职业化素养、团队精神,就是要用它们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公司的各项工作,说到底就是用。离开用,培训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要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在运用中提高,使学习后劲更足,更有实效,更能持久。只有提高了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学习的目的才能真止达到。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措施不够具体,方法不够得力,部门配合尚需加强,执行力有待加强,团队建设急需稳步推进。 今后,在物业和运营管理工作中,一是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带着感恩的心开展好日常工作;二是提高工作的计划性,不断总结、改进、提高,多从自身找原因,多看到阳光面, 不要抱怨、推诿,改进自身;三是切实提高执行力。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把这次“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 培训班取得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用拓展了的心灵、激情和意志重新面対崭新的每一天,面对每一项工作任务,更要把这种精神感染周围的家人,在工作岗位中发挥中坚骨干力量,为枣阳百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物业蔡传祥2013-9-12 4.要增强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充分信任同事和周围的人。信任别人是一种良好的美德。在与同事相处时,一定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同时自己要谦虚一点、微笑一点、宽容一点、主动一点。要圆满完成既定的各项任务,就是

要搞好团结协作,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做的更出色。 5.提高团队执行力。西点军校中有一句经典语言“没有任何借口”, 也是对执行力进行完整的诠释。要提高团队执行力,必须先提高团队凝聚力,每一个员工都要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首先要培养忠诚度,关心员工,增加员工对公司的信任感。充分发挥公司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潜力。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这个团队的核心组织,也就是团队负责人,他的组织能力及人格魅力都能影响他带领的团队。因此,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必须要有卓越远见,才能体现出团队的气质和灵魂,更好地促进团队的凝聚力。 6.要关注过程,重视结果。结果不等于完成任务。没有运行良好的过程,很难有好的结果。 二、要立足岗位,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知行并进。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在工作中实践,把在培训中学习到的和感悟到的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查找不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提高。就是说,努力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在后期的工作中从端正态度、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改进工作方法、严格执行、积极配合,切实提高技能,更好的履行公司赋予的职责。

大学生演讲稿努力实践知行合一

大学生演讲稿:努力实践知行合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自动化系XX级的本科生蒲松柏。时光荏苒,不觉已与厦门大学情系三年有余,从漳州到厦门,从囊萤到海韵,逝者如斯却点滴于心。 XX年的金秋九月,自己手捧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登上了南行的列车,在自动化系如家的氛围里开启了自 己书香生活。到现在也仍难忘记,入校当天自动化系学 长给我上的大学第一课,学长侃侃而谈大学里一朝不起床,便把课来翘,多一分浪费,60分万岁这些不成文的 规矩,埋怨工科课业繁重以及大学四年终究不过一个it 行业打工者的悲哀。那个晚上给我带来的冲击让我不得 不认真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度过大学的时光,是奋起拼搏 改变命运,还是安于现状随波逐流?我很庆幸自己选择 了第一条路,今天站在这里我很想分享一下自己作为一 个工科人所得到的收获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学以致用、知 行合一的综合人才! 自动化的英文是automation,而我们却常常打趣自 称outman,作为典型的工科男,我时常因为不知道谁新 出了专辑,谁又新拍了电影而被鄙视,却又时常因为一

段代码的成功运行,一块电板的成功焊接而兴奋地歇斯底里。过去三年里图书馆、自习室、教室、寝室是我最熟悉的生活模式,学习并不轻松,我的辅导员郑晖阁老师曾说过:当人没有办法改变客观环境时,就努力地改变自己。所以我总是给自己寻找学习的乐趣,我喜欢网络技术,时常编写节日祝福网页赠送朋友、同学;我喜欢创意,曾经还误打误撞地进入了水创意全国50强;我喜欢汽车,甚至曾经利用课余时间给大众公司的汽车研究所写过一封信与他们交流我对混合动力的看法。别人眼中清贫乐道的工科生活,却让我过得乐不思蜀,常常一早就窝进图书馆,到闭馆也舍不得离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带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去学,是工科学习给我带来的启示,三年里正是刻苦严谨的工科精神和坚持兴趣主导的自娱精神让我多次获得了校级及国家级奖学金,辅助实验室开展远程油量检测的科研工作;我曾分别参加全国高教社及电工杯数学建模大赛,均获全国二等奖,三年来我的总成绩在全系119人之中归属三甲,现已顺利通过中科院光电技术所的考核,获得了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在大三阶段,我出任学院团委书记助理与其他主席团成员一起为学院发展出力,于此同时我也开始了我的双学位学习,没有节假日的生活节奏让我倍感压力,我

践行为先,知行合一(学习心得)

践行为先知行合一 (《做合格的公务员》-张建华)读书心得 公务员队伍的出现与发展,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公务员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国家公共权力,履行国家公务,是国家既定政策的执行者、操作者和守卫者,其岗位重要,责任重大。因此,在公务员队伍素质能力建设上,有着比其他职业更高的要求,在道德建设上意义重大。 《做合格的公务员》一书,得到著名公共行政学专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推荐并作序。竹教授说:该书从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政治要求、社会要求、工作要求和伦理要求等四个方面着手,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今天如何为官、为政的道理和内涵,结合中国古代为官伦理以及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务员道德建设经验,对于今天中国公务员道德建设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公务员道德建设的一本实用手册。读后受益匪浅。 张教授提出“官德是做人之本,做官之基”,并从三个层面分四篇来讲述:守住做人道德底线,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崇尚公务员职业伦理道德,才算是合格的公务员。其实这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礼记〃大学》中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最好的说明。真正有作为的人,是能够把自身修养放在第一位的,只有具备高尚情操的人,才能心正,而后把家齐,进而将国治,最终达到天下太平,使民众幸福。 但是,正如张教授在前言中所说:本书的基点是“合格”的公务员,关键不仅是怎样想、怎样说,更重要的是要怎样做。我的领会是公务员要提高道德素质修养,必须践行为先,知行合一。努力做到政治清醒、思想纯洁、言行合规、工作高效,着重是做

好以下四点: 一、公务员忠于国家,不仅是口号,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行动。 忠于国家是公务员的天职。公务员在具体履行公务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是非分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始终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党和政府形象、权威,严守国家秘密,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的言行作斗争,确实做到言行一致。 二、公务员必须依法、依规办事,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 恪尽职守是公务员的立身之本。公务员要弘扬职业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之中。在具体做事时尽心尽责,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做到“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不但要说到做到、说好做好,还要注重持续发展、勇于创新、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要发扬职业作风,求真务实、勤奋能干,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公务员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由法律确定的。公务员要忠于国家宪法,模范遵守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办事,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要有严格自觉的规则意识,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执行公务,遵章守纪,恪守法度。在履行具体公务时,要“合法、合规、合情、合理”,严守职业纪律,严于律己、谨言慎行,不玩忽职守、敷衍塞责,不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拒绝不作为,更不乱作为。 三、公务员不仅要时刻想着为人民服务,更要全心全意。 服务人民是公务员的根本宗旨。公务员要树立和坚持马克思

做到学以致用

做到学以致用 尊敬的党组织: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需、国家兴盛之要,是加强自身建设的最快,最好途径。当今时代是一个以变革、调整、创新为显著特征的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这种不断变化着的新形势新任务,只有不断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一是要重视学习。要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增长本领、做好工作的根本途径。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把握科学规律,提高思维能力,才能为党的事业提供不竭动力。 二是要善于学习。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学习时要善于从自己的工作领域、工作实际和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出发,选择性地丰富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既要学精本职的,又要大胆涉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既要通读,也要精读;既要博览,也要深研,切实增强学习的全面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向书本学,更要向实践学、向人民群众学。 三是要坚持学习。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使学习能够深入持久地坚持下去,要坚决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自觉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零星学”向“系统学”转变,从“一般学”向“深入学”转变,做终身学习的干部。 四是要学以致用。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囤积在大脑,要思考如何运用,做到学以致用。要学会对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形成完整的评判,进而作出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知识改善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运用知识破解工作瓶颈,努力做到以知识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开展。 汇报人: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812696025.html,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作者:修竹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5年第12期 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昆西,1924年,她出版了企业哲学的代表作《创造性的经 验》,开辟了管理思想的新领域。 玛丽·帕克·芙丽特是一位消瘦、秀气、气质非凡、魅力超群,却又一辈子未婚的传奇女性。她不仅是一位波士顿上层社会的社交名流,而且是一位具有重大建树的一流学者,她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哲学方面都有着极高的素养。这种不同学科的综合优势,使她可以把社会科学诸多领域内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在管理学界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新型理论。 有人认为,芙丽特的思想超前了半个世纪甚至80年。20世纪60年代以后管理学的诸多探索,追根溯源都能在芙丽特那里得到启示。由于她对管理学的巨大贡献,当代的大师德鲁克把她称为“管理学的先知”。甚至有人把她与泰罗相提并论,宣称这位杰出的女性应当与“科学管理之父”并列,可称之为“管理理论之母”。 生活磨练 芙丽特1868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昆西,这里临近历史文化名城波士顿。在她的幼年,就承受了常人所没有的生活磨炼。她的母亲神智不健全,而她深深敬爱的父亲又在她十来岁时撒手人寰。作为家里两个孩子中的老大,芙丽特过早地肩负起照顾家庭的重担。有人说“苦难也是一座学校”。或许,正是因为童年的自立自强,芙丽特才比常人对生活的苦难有更深切的理解;正是生活的磨砺,使她养成坚强、独立、执着的个性。她早年从事社会工作的初衷,很可能与这段苦痛的经历有关。值得庆幸的是,芙丽特从她的祖父和父亲那里继承了一笔相当可观的遗产,这使她不用为经济来源发愁,并为以后的求学生涯解除了后顾之忧。 芙丽特的成就与她所接受的良好教育是分不开的。虽然童年生活缺少幸福和关爱,但是智慧女神在知识方面给了她足够的馈赠和补偿。芙丽特的早期教育,是在塞耶学院完成的。1898年,芙丽特以优异的成绩从雷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并获得了荣誉文学学士学位。雷德克利夫学院的教师和课程都来自哈佛,哈佛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弥漫于校园中的求知探索精神,让年轻的芙丽特大开眼界,深受感染。后来,她还游学于英国和法国,在伦敦和巴黎都从事过正规的学习和研究,在英国剑桥的纽罕姆学院正式求学。她的学习显然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求知。在大西洋两岸众多优秀学府的深造经历以及在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的广泛涉猎,使她具备了一名学者应有的渊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人文关怀

党员干部要坚持“勤为学,贵以专,敏于行”

--有感于王岷峰书记提出的“五每三功课”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提出,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首要的就是“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我局王岷峰书记在《践行“勤奋学习、学以致用”的一个有效办法》中提出了要做到“勤学善学、勤思善思、勤用善用”认真上好“五每三功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我读后感触颇深,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林区领导干部尤其要坚持“勤为学、贵以专、敏于行”,具体分析如下: 一、勤为学 对于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能不能做到坚持勤奋学习,不仅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责任问题,它既关系到党员干部自身的进步,更关系到林区经济建设的是否能长足发展。 领导干部如何能做到“勤”呢?我认为,“勤”不仅体现在学习时间上,还体现在一个“善”字上,即为一种勤学善学的体现。古有“勤为学纲”之说。首先要勤选。现在是信息时代,领导干部想学的东西很多,要学的东西也很多,摆在眼前可以学的东西更多,要善于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重点要多学一些哲学常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要多学一些理论专著;要多学一些经济知识,掌握市场经济规律、了解经济发展趋势,最终才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其次要勤读。领导干部要善于走出浮华的忙碌、耐下性子、静下心来伏案而读,做到学以树志、学以修身、学以增智、学以致用。最后要勤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平时读了不少书,也有了很多“感悟”,因为没有及时记下来,结果常常是看后就忘。领导干部要勤于亲自动笔,坚持写读书笔记,“取其精华,去其糙粕”为我所用的记,积累“思想火花”,才不至于陷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境地。 二、贵以专

读知行合一的感悟

读知行合一的感悟 用几天的时间秉烛夜读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感悟颇丰,这是一本好书而且需要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细细品味。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 先简介一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志愿让所有人惊讶和不理解,遇到各种的挫折,但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他的人生经历也积淀和造就了他的伟大。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王阳明志向高远,对于仕途上的发展并不太感兴趣,朱厚照上台后,34岁的王阳明因为一次上书事件,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也正是因为这次遭遇的历练,才造就了心学的产生。 35岁至58岁,是他实践心学的阶段,是他的学术升华阶段,是见山还是山的阶段。在未开化的贵州龙场地区,王阳明用他坚忍不拔的气魄,用他博大宽广的胸怀,还有精深渊博的学识,在当地一步步站稳脚跟,他用心学来教化当地民众,逐渐声名远扬,38岁时,由于刘瑾倒台,王阳明得以回归京城。王阳明的人生巅峰在6年后到来,也就是他44岁的时候,经王琼的推荐,他赴江西、福建剿匪,王阳明大展才华,从未在战场上实践过的他,用行动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