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监测的临床意义及优势

肝素监测的临床意义及优势
肝素监测的临床意义及优势

肝素监测的临床意义及优势

抗活化十因子Anti-Xa检测法

国内外指南: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发布的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指南之抗凝治疗及血栓预防第9版中将Anti-Xa活性列为肝素施用指南的监测标准,并被德克萨斯州及新墨西哥州UMC健康系统所采用作为肝素施用指南的唯一监测标准1。

希腊外科指南中推荐通过Anti-Xa对施用低分子量肝素进行监测2。

英国血液学会发布的肝素监测指南建议,APTT可用于普通肝素(UFH)的检测,而Anti-Xa 更推荐给低分子量肝素(LMWH)监测因为LMWH比UFH 作用更特异为Xa。在妊娠妇女、婴幼儿、肥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建议进行Anti-Xa监测LMWH的施用3。PMID: 16512825

阜外医院陈纪林建议,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使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较普通肝素(UFH)更具有治疗优势,但因为LMWH更侧重于对Xa因子的抑制,因此针对Xa进行检测更具意义,为规范LMWH使用方法,作者建议开医嘱时统一到抗Xa活性单位并保持患者至少在0.5IU/ml以上以达到抗血栓形成作用4。

同仁医院心脏中心胡大一认为,针对肥胖患者应通过监测抗Xa因子水平指导LMWH用药,同时,针对肾功能不全患者施用LMWH应进行抗Xa活性监测5。

监测普通肝素:

美国临床病理学会公布,APTT试验由于试剂对普通肝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不但不同厂家的试剂或仪器将导致测试结果产生变化,就连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试剂都能显着影响测量结果。因此美国病理学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CAP)需要一种在各种试剂及仪器上均能得到可靠治疗范围的检测方法。由于Anti-Xa是基于蛋白酶抑制的检测,因此

能被分光光度计通过严格定义的化学试剂而非生物来源的试剂进行精确的测量。此外应用Anti-Xa试验监测普通肝素相较APTT法,并不需要根据每批号试剂重新设定治疗范围,因为Anti-Xa的范围固定在0.3 to 0.7 IU/mL并不会改变。一个稳定的治疗范围值对于避免临床上的用药剂量调整混淆存在优势的。

进一步对APTT及Anti-Xa在普通肝素施用时的差异进行研究发现,若患者APTT超出治疗范围而Anti-Xa活性在治疗范围内时,血浆中的II因子活性较低,而患者APTT低于治疗范围而Anti-Xa活性在治疗范围内时,血浆中的VIII因子活性较高6。PMID: 23525615

回顾性分析针对普通肝素监测Anti-Xa水平和APTT的临床测试结果,发现相较APTT监测,进行Anti-Xa监测的结果落在目标剂量范围内的比例更高,患者的监测次数更少,剂量调整的次数也更少7。PMID: 23545756

在对装有机械式血液循环支持装置的患者静脉滴注普通肝素时,前瞻性地通过APTT及

Anti-Xa进行抗凝监测。发现在装有续流式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患者中,特别是在装置存在一定程度阻塞的情况下,APTT的延长与药物剂量不成比例,而Anti-Xa则一致性较好。同时,对于APTT,溶血和施用华法令都将造成其测试结果虚假增高,从而导致高估了肝素浓度,从而使得患者抗凝不足8。PMID: 25770404

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计量的普通肝素作用下,升高的VIII因子浓度使得APTT缩短,因而APTT低估了普通肝素在妊娠妇女中的抗凝作用。而Anti-Xa活性监测却能很好的反映出抗凝药效而不被其他凝血因子浓度所影响。因此推荐使用Anti-Xa对妊娠妇女普通肝素施药剂量进行调整以达到预防血栓又避免出血的效果9。PMID: 25416968

对肥胖儿童基于体重的普通肝素用药剂量调整进行评估,发现在对患者初始施用肝素后,APTT水平在肥胖组和非肥胖组间无显着差异,而平均初始Anti-Xa活性却在肥胖组中呈现较高的水平,因此对肥胖组患者的给药剂量进行个性化设置,使得其相较非肥胖组具有较低

的平均初始剂量及较低的平均维持剂量10。PMID: 23414664

针对小儿体外膜肺氧合的研究证实,Anti-Xa试验相较APTT或活化凝血时间(ACT)试验与体内肝素有效剂量的相关性更好,而ACT与肝素剂量呈现出较差的相关性。提示Anti-Xa对于监测肝素的施用具有更好的价值11。PMID: 24335992

监测低分子量肝素:

针对平常不需要例行监测的伊诺肝素进行Anti-Xa活性检测,发现几乎有三分之一的用药患者Anti-Xa水平在治疗范围之外12。PMID: 24050826

在接受伊诺肝素治疗的肥胖和非肥胖儿科患者对抗十活性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平均初始抗十水平在肥胖儿科患者中较高,但并未达到需要调整剂量的程度。但肥胖患者需要更密集的监测来避免超出治疗范围水平的用药及潜在的出血风险13。PMID: 22959138

在高静脉血栓风险的创伤病人中,利用Anti-Xa监测调整施用达肝素钠剂量进行预防处理能有效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由于在此类患者中,静脉血栓的发生与施用肝素后的Anti-Xa

水平相关,每天一次施用达肝素钠并在12小时监测Anti-Xa进行剂量调整,能使绝大多数患者受益14。PMID: 24458050

监测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针对新型特异的靶向口服抗凝剂监测方面,利伐沙班能使PT延长,但因其试剂变异较大并且PT延长的程度与该药物体内浓度相关性不好而使用受限。而基于发色法的Anti-Xa试验与血浆利伐沙班水平相关性良好,并且当使用利伐沙班定标曲线测量时,呈现出试剂变异小,敏感性特异性高的特点。同时,APTT对于利伐沙班的检测效力及敏感性比不上PT,且试剂变异程度极大,而不被推荐使用。

针对阿哌沙班,PT同样因测试的可靠性及敏感性不够而应用受限,基于凝固法的Anti-Xa

和发色法的Anti-Xa则相较传统的PT试验更适于检测阿哌沙班的抗凝作用。而APTT则因其极差的敏感性而不能用于阿哌沙班作用的检测15。PMID: 24385535

对于新型非维K依赖型口服抗凝剂,如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Anti-Xa 活性与极大的药物剂量范围内均存在强线性关系(linear R(2) = 0.89 to 1.00) 能被用于确定药物的有效剂量。若未能检测出Anti-Xa 活性对于临床排除体内存在相关药物也具有一定的意义。PT对于监测非维K依赖型口服抗凝剂的敏感性较低尤其是对阿哌沙班,同时PT也并不能用于临床上排除体内存在相关抗凝药物。而APTT对于监测非维K依赖型口服抗凝剂呈现出不足的敏感性同时与药物剂量的线性关系也并不好16。PMID: 25212648

文献溯源:

1. February 2012; 141(2_suppl)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 9th ed: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2.

3. Baglin T, Barrowcliffe TW, Cohen A, Greaves M, 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 in H. Guidelines on the use and monitoring of heparin.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2006;133:19-3

4.

4. 陈继林,心血管病病人应用低分子肝素要规范化.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4月6日第85卷第13期

5. 史旭波,胡大一,低分子肝素治疗实验室监测现状.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年第28卷第4期

6. Takemoto CM, Streiff MB, Shermock KM, et al.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nd anti-xa measurements in heparin monitoring: biochemical basis for discordanc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2013;139:450-6.

7. Vandiver JW, Vondracek TG. A comparative trial of anti-factor Xa levels versus the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for heparin monitoring. Hospital practice 2013;41:16-24.

8. Adatya S, Uriel N, Yarmohammadi H, et al. Anti-Factor Xa and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Measurements for Heparin Monitoring in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JACC Heart failure 2015;3:314-22.

9. Mitsuguro M, Okamoto A, Shironouchi Y, et al. Effects of factor VIII levels on the APTT and anti-Xa activity under a therapeutic dose of hepar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matology 2015;101:119-25.

10. Taylor BN, Bork SJ, Kim S, Moffett BS, Yee DL. Evaluation of weight-based dosing of unfractionated heparin in obese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3;163:150-3.

11. Liveris A, Bello RA, Friedmann P, et al. Anti-factor Xa assay is a superior correlate of heparin dose than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or activated clotting time in pediatric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a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and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Pediatric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Societies

2014;15:e72-9.

12. Ramos-Esquivel A, Salazar-Sanchez L. Non-therapeutic anti-Xa levels in medical patients receiving anticoagulant therapy with enoxaparin. Thrombosis research 2013;132:433-6.

13. Richard AA, Kim S, Moffett BS, Bomgaars L, Mahoney D, Jr., Yee DL. Comparison of anti-Xa levels in obese and non-obese pediatric patients receiving treatment doses of enoxaparin.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3;162:293-6.

14. Droege ME, Mueller EW, Besl KM, et al. Effect of a dalteparin prophylaxis protocol using anti-factor Xa concentrations on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high-risk trauma patients. The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

2014;76:450-6.

15. Siegal DM, Garcia DA, Crowther MA. How I treat target-specific oral anticoagulant-associated bleeding. Blood 2014;123:1152-8.

16. Cuker A, Siegal DM, Crowther MA, Garcia DA. Laboratory measurement of the anticoagulant activity of the non-vitamin K oral anticoagulan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4;64:1128-39.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 1、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表现的意义: 1、延长: (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容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脑钠肽检测临床意义

脑钠肽检测系统及临床意义 1. 命名:脑钠肽又称B型钠尿肽,英文缩写BNP ; N末端B型钠尿肽是脑钠肽前体之 一,英文缩写为NT-proBNP 。 2. 简述:1988 年deBold 从猪脑中发现了一种具有利钠利尿作用的多肽,命名 为脑钠肽,即B型钠尿肽(BNP)。BNP主要在心室分泌,人心肌细胞首先合成的是含有108 个氨基酸的B 型钠尿肽原,之后在内切酶的作用下被切割为含有76个氨基酸的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和含有32个氨基酸的C端多肽BNP。 钠尿肽家族包括由二硫键连接的环状结构,可与钠尿肽受体结合发挥利钠、利尿、扩血管、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SNS)的作用;而NT-proBNP无生物学活性。当心室容量负荷或者压力负荷增加时,心肌合成和释放BNP/NT-proBNP 就会增多。 3. 检测系统: A. BNP:检测所用单克隆抗体针对的抗原表位有差异,没有统一的参考物,各厂家所 使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不同,各检测系统之间BNP 测定结果就存在差异,尤其 是在测定的高值时差异较大。目前检测系统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为指南,以最早的Biosite为标准,对各分析系统结果进行比较,保 证医学决定水平一致性。 B. NT-proBNP :其检测采用针对相同氨基酸残基的多克隆抗体,两个检测系统之 间具有类似的检测线性和功能灵敏度。但国内外研究表明,NT-proBNP 随着年 龄的增长而升高,同龄女性高于男性,60 岁以上人群年龄的增长升高幅度更 大。欧洲的NT-proBNP 的参考范围为:<50 岁,男性84pg/ml,女性 155pg/ml; >50 岁,男性194pg/ml, 222pg/ml。年龄与性别的差异分析其原因有:一方面老年人心肌变得僵硬,室壁张力增高导致其合成增多,另一方面老年 人肾小球硬化及肾皮质萎缩导致肾小 球滤过滤下降,使NT-proBNP肾的清除减少,而BNP不靠肾清除。因此NT- proBNP 反映了心-肾综合功能。性别的差异可能与雌激素对钠尿肽基因表达的 正调控作用有关。 C. 因此,对于BNP 的检测,各个检测系统应有各自的参考范围,而NT-proBNP 在 各个年龄段根据地区差异设定合适的参考范围。 4. 标本注意事项: A. BNP:Biosite Triage推荐使用EDTA抗凝全血或血浆,雅培Abbott、贝克曼 Beckman coulter、拜耳Bayer等推荐使用EDTA抗凝血浆。标本在25C环境中2h下降20% 4C和-20 C可稳定8h。因此BNP检测在标本采集后立即冰浴送 检,4 °C离心,半小时完成测定。 B. NT-proBNP: Roche推荐使用EDTA或肝素抗凝血浆,也可以用血清(比血浆 检测结果高约10%),25C可稳定3d,4C可稳定5d,-20 C和-70 C 至少稳定 6 个月。 C. 体内BNP 和NT-proBNP 水平基本不受体位改变和日常活动的影响,不存在日 内波动和日间波动,因此采血无需固定体位和采血时间。 5. 临床意义: 国外大规模多中心实验室临床试验结果证实,BNP和NT-proBNP是诊断心衰的很好的心肌标记物。目前应用于心衰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分析。 A. 可用于急诊室心源性心脏病和肺源性心脏病的鉴别,BNP 的灵敏度大于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血液高凝状态等。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 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 b)定量法:48%~64%; 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40%,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三、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四、凝血酶时间(TT)

游离脂肪酸NEFA检测的临床意义

游离脂肪酸N E F A检测 的临床意义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游离脂肪酸(NEFA)检测的临床意义 游离脂肪酸(NEFA)是指血清中未与甘油、胆固醇等酯化的脂肪酸,又称非酯化脂肪酸或未酯化脂肪酸。正常情况下,血浆中含量极少,仅占总脂肪酸含量的5%~10%,在血浆中半衰期2~3分钟,主要与血清蛋白结合转运到全身组织利用。 游离脂肪酸(NEFA)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可损害细胞膜、线粒体和溶酶体膜等,引起细胞内微器损害,而且能增强细胞因子毒性,在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 游离脂肪酸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游离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 1.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高浓度NEFA能引起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粘度升高,血管纤溶活性降低,血管壁纤维蛋白原沉积,对肝素有拮抗作用。高纤维蛋白原常促使血小板及红细胞凝集,纤溶活性降低,使动脉向着粥样硬化方向发展,原有的粥样硬化加重。 2.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心肌对游离脂肪酸的利用明显增加,并可动员脂肪组织中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使血浆游离Ca2+浓度降低,并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诱发心率失常。 3.与缺血心肌收缩力的关系高浓度NEFA可加重缺血心脏泵功能的损害。有氧条件下NEFA 不改变心肌的收缩功能,而在低氧、缺氧条件下则可降低其收缩力,增加其静息张力,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甚至还会引起心肌挛缩。 二、游离脂肪酸与代谢综合症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也称X综合征(XSyndrome)、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nsulinResistanceSyndrome,IRS),它包括一系列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代谢及生理紊乱,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减低、脂代谢紊

凝血6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凝血6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PT 延长:(1)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缺乏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Ⅰ、Ⅱ、Ⅶ、Ⅴ、Ⅹ) (1分)。(2)DIC 及原发性纤溶亢进症(1分)。(3)严重的肝病(1分)。(4)维生素K缺乏症(1分)。(5)血中有抗凝物(1分)。 缩短:(1)先天性V因子增多(1分)。(2)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3)长期口服避孕药(1 TT 延长见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DIC);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肝素治疗、肿瘤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或者继发性纤溶亢进时(DIC)。 APTT 延长:1.FⅦ,FⅠⅩ,水平降低的血友病甲、乙。FⅩⅠ缺乏症,部分血管性血友病。2.FⅠ、Ⅱ、Ⅴ、Ⅹ严重缺乏,如严重肝脏性疾病Vitk缺乏。3. 原发性或者继发性纤溶亢进时。4.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等。5. 血液循环中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如VIII或IX抗体,狼疮样抗体 缩短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DIC高凝期,心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D-D 1.DIC、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梗死,心机梗死,严重肝病、慢性肾炎、急性白血病 2.诊断深静脉血栓和非栓塞的主要指标,阴性时候能排除 3.继发性纤溶亢进 FDP FDP阳性或FDp浓度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亢进或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恶性肿瘤、肝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和溶栓治疗等 Fg 延长见于感染;无菌性炎症;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恶性肿瘤;外伤、烧伤、外科手术后,放射治疗后;或妊娠晚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缩短原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结构异常;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继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DIC晚期、纤溶亢进、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临床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治疗肺梗塞 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 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 范围:比值为0.82-1.15 临床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临床意义: 1、延长: (1) 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肝素监测的临床意义及优势

肝素监测的临床意义及优势 抗活化十因子Anti-Xa检测法 国内外指南: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发布的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指南之抗凝治疗及血栓预防第9版中将Anti-Xa活性列为肝素施用指南的监测标准,并被德克萨斯州及新墨西哥州UMC健康系统所采用作为肝素施用指南的唯一监测标准1。 希腊外科指南中推荐通过Anti-Xa对施用低分子量肝素进行监测2。 英国血液学会发布的肝素监测指南建议,APTT可用于普通肝素(UFH)的检测,而Anti-Xa 更推荐给低分子量肝素(LMWH)监测因为LMWH比UFH 作用更特异为Xa。在妊娠妇女、婴幼儿、肥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建议进行Anti-Xa监测LMWH的施用3。PMID: 16512825 阜外医院陈纪林建议,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使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较普通肝素(UFH)更具有治疗优势,但因为LMWH更侧重于对Xa因子的抑制,因此针对Xa进行检测更具意义,为规范LMWH使用方法,作者建议开医嘱时统一到抗Xa活性单位并保持患者至少在0.5IU/ml以上以达到抗血栓形成作用4。 同仁医院心脏中心胡大一认为,针对肥胖患者应通过监测抗Xa因子水平指导LMWH用药,同时,针对肾功能不全患者施用LMWH应进行抗Xa活性监测5。 监测普通肝素: 美国临床病理学会公布,APTT试验由于试剂对普通肝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不但不同厂家的试剂或仪器将导致测试结果产生变化,就连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试剂都能显着影响测量结果。因此美国病理学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CAP)需要一种在各种试剂及仪器上均能得到可靠治疗范围的检测方法。由于Anti-Xa是基于蛋白酶抑制的检测,因此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凝血项目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临床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治疗肺梗塞 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 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 范围:比值为0.82-1.15 临床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临床意义: 1、延长: (1) 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肝素监测的临床意义及优势

精心整理 肝素监测的临床意义及优势 抗活化十因子Anti-Xa 检测法 国内外指南: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发布的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指南之抗凝治疗及血栓预防第9版中将Anti-Xa 活性列为肝素施用指南的监测标准,并被德克萨斯州及新墨西哥州UMC 健康系统所采用作为肝素施用指南的唯一监测标准1。 希腊外科指南中推荐通过Anti-Xa 对施用低分子量肝素进行监测2。 英国血液学会发布的肝素监测指南建议,APTT 可用于普通肝素(UFH )的检测,而Anti-Xa 更推荐给低分子量肝素(LMWH )监测因为LMWH 比UFH 作用更特异为Xa 。在妊娠妇女、婴幼儿、肥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建议进行Anti-Xa 监测LMWH 的施用3 。更具有治疗优势,用LMWH Anti-Xa 应用进一步对内时,高6。发现在装Anti-Xa 妇女中的抗凝作用。而Anti-Xa 活性监测却能很好的反映出抗凝药效而不被其他凝血因子浓度所影响。因此推荐使用Anti-Xa 对妊娠妇女普通肝素施药剂量进行调整以达到预防血栓又避免出血的效果9。PMID: 对肥胖儿童基于体重的普通肝素用药剂量调整进行评估,发现在对患者初始施用肝素后,APTT 水平在肥胖组和非肥胖组间无显着差异,而平均初始Anti-Xa 活性却在肥胖组中呈现较高的水平,因此对肥胖组患者的给药剂量进行个性化设置,使得其相较非肥胖组具有较低的平均初始剂量及较低的平均维持剂量10。PMID: 针对小儿体外膜肺氧合的研究证实,Anti-Xa 试验相较APTT 或活化凝血时间(ACT )试验与体内肝素有效剂量的相关性更好,而ACT 与肝素剂量呈现出较差的相关性。提示Anti-Xa 对于监测肝素的施用具有更好的价值11。PMID: 监测低分子量肝素: 针对平常不需要例行监测的伊诺肝素进行Anti-Xa 活性检测,发现几乎有三分之一的用药患者Anti-Xa 水平在治疗范围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近年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检验医学即时检验(POCT)在免疫测定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从传统的定性试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金标全定量快速检测对于血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一、D-二聚体的形成 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人体内的纤溶系统,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为维护正常生理状态,在

外伤或血管受损的情况下,血栓的形成可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中流失。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碎片。γ链能把二个含D片断的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 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代表血块在血管循环系统中形成,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个敏感的标记物。但不具特异性;下列因素如外科手术、创伤、感染、发炎、怀孕、产后等,也会导致凝血酶的产生使D-D水平的上升。 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在着血栓或继续形成的状况,又可反映体内纤溶

活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的进展 1、三P试验:FDP碎片X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 复合物的定性试验。 缺点: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0%,试验时间长,干扰因素多,采血不顺,溶血均可影响结果,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2、胶乳凝集法:简单快速 缺点:敏感性低,定性或定量倍比稀释,费试剂,重复性差。 3、ELISA法:敏感性高,能定量

ATIII检测的临床意义

ATIII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AT-III抗凝系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抗凝血酶III(A T-III)抗凝系统:A T-III抗凝系统是抗凝血系统(A TIII、PC、PS)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内主要的凝血酶抑制物,对其他丝氨酸蛋白酶(FⅨa、FⅩa、FⅪa、FⅫa)也有抑制作用,A T缺陷症导致血栓形成机制主要与其抗凝活性和肝素结合能力降低有关。 二、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遗传性抗凝血酶III(AT-III)缺陷症,于1965年由Egeberg首次报道。据统计,美国麻省的发病率高达1:2000;在英国,本病的发生率可达人群中的0.2%-0.4%。我国大陆AT-III缺陷症只有零星报道,香港的发生率达静脉血栓形成中的9.6%,台湾省的发生率为2.3%。可见本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并不低。获得性抗凝血酶III(AT-III)缺陷症见于DIC、肾病综合症、肝胆疾病和L-天冬酰胺治疗。 A T-III缺乏的女性患者,在妊娠、分娩期及口服避孕药时,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同时,A T-III是肝素抗凝血过程的必需物质,当A T-III活性降低时,肝素的抗凝血活性明显降低或失去活性,所以在肝素的治疗监测中,必须需要了解A T-III的水平,以预防不必要的且危险的大剂量治疗。 三、AT-III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A T-III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剂等。 A T-III活性降低:见于DIC、肝病、术后、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管疾病、肾病、深静脉血栓、反复原因不明的血栓形成、肺梗塞、妊高症等疾病。 常规凝血四项是体内凝血因子水平正常与否的综合体现,仅能用于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对于高凝状态病人的筛查,常规四项往往是正常的,如果结合A T-III检测,一旦四项正常,而A T-III降低,这样的病人发生血栓的风险就会加大,尤其是加上手术创伤等其它刺激因素,风险进一步加大,最终可导致血栓发生,需要临床医生及早发现并预防处理。 VIII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浆中因子VIII:C水平增高:主要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肝病时VIII:C升高。 血浆中因子VIII:C水平减低:见于血友病A,按减低程度分:重型(小于或等于2%),中型(大于2%,小于5%),轻型(大于5%,小于25%),亚临床型(大于25%,小于45%);其次见于与血管性血友病(1型、3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抗VIII:C 抗体所致获得性血友病A较为少见。

-脑钠肽检测临床意义

脑钠肽检测系统及临床意义 1.命名:脑钠肽又称B型钠尿肽,英文缩写BNP;N末端B型钠尿肽是脑钠肽 前体之一,英文缩写为NT-proBNP。 2.简述:1988年deBold从猪脑中发现了一种具有利钠利尿作用的多肽,命名 为脑钠肽,即B型钠尿肽(BNP)。BNP主要在心室分泌,人心肌细胞首先合成的是含有108个氨基酸的B型钠尿肽原,之后在内切酶的作用下被切割为含有76个氨基酸的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和含有32个氨基酸的C端多肽BNP。钠尿肽家族包括由二硫键连接的环状结构,可与钠尿肽受体结合发挥利钠、利尿、扩血管、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SNS)的作用;而NT-proBNP无生物学活性。当心室容量负荷或者压力负荷增加时,心肌合成和释放BNP/NT-proBNP就会增多。 3.检测系统: A.BNP:检测所用单克隆抗体针对的抗原表位有差异,没有统一的参考物, 各厂家所使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不同,各检测系统之间BNP测定结果就 存在差异,尤其是在测定的高值时差异较大。目前检测系统以美国临床 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为指南,以最早的Biosite为标准,对各分 析系统结果进行比较,保证医学决定水平一致性。 B.NT-proBNP:其检测采用针对相同氨基酸残基的多克隆抗体,两个检测 系统之间具有类似的检测线性和功能灵敏度。但国内外研究表明, NT-proBNP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同龄女性高于男性,60岁以上人群 年龄的增长升高幅度更大。欧洲的NT-proBNP的参考范围为:<50岁, 男性84pg/ml,女性155pg/ml;>50岁,男性194pg/ml,222pg/ml。年龄 与性别的差异分析其原因有:一方面老年人心肌变得僵硬,室壁张力增 高导致其合成增多,另一方面老年人肾小球硬化及肾皮质萎缩导致肾小 球滤过滤下降,使NT-proBNP肾的清除减少,而BNP不靠肾清除。因此 NT-proBNP反映了心-肾综合功能。性别的差异可能与雌激素对钠尿肽基 因表达的正调控作用有关。 C.因此,对于BNP的检测,各个检测系统应有各自的参考范围,而 NT-proBNP在各个年龄段根据地区差异设定合适的参考范围。 4.标本注意事项: A.BNP:Biosite Triage 推荐使用EDTA抗凝全血或血浆,雅培Abbott、贝 克曼Beckman coulter、拜耳Bayer等推荐使用EDTA抗凝血浆。标本在 25℃环境中2h下降20%,4℃和-20℃可稳定8h。因此BNP检测在标本采 集后立即冰浴送检,4℃离心,半小时完成测定。 B.NT-proBNP:Roche推荐使用EDTA或肝素抗凝血浆,也可以用血清(比 血浆检测结果高约10%),25℃可稳定3d,4℃可稳定5d,-20℃和-70℃ 至少稳定6个月。 C.体内BNP和NT-proBNP水平基本不受体位改变和日常活动的影响,不存 在日内波动和日间波动,因此采血无需固定体位和采血时间。 5.临床意义: 国外大规模多中心实验室临床试验结果证实,BNP和NT-proBNP是诊断心衰的很好的心肌标记物。目前应用于心衰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分析。 A.可用于急诊室心源性心脏病和肺源性心脏病的鉴别,BNP的灵敏度大于

ATIII检测的临床意义

ATIII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A T-III抗凝系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抗凝血酶III (AT-III )抗凝系统:AT-III抗凝系统是抗凝血系统(ATIII、PC、PS)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内主要的凝血酶抑制物,对其他丝氨酸蛋白酶( F X a、F X a、F幻 a、 F刘a)也有抑制作用,AT缺陷症导致血栓形成机制主要与其抗凝活性和肝素结合能力降低有关。AT- m是血浆生理性抑制物中最主要的抗凝物质,对维持凝血与抗凝血的动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AT- m的减少、缺乏与异常可引起凝血酶灭活减少,凝血功能亢进,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在临床上是发生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常见原因之一,血液中AT- m浓度或活性降低,主要原因有合成障碍、消耗过多、丢失增加等获得性AT- m缺乏。临床上血浆中AT- m的活性变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二、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遗传性抗凝血酶HI (AT-III )缺陷症,于1965年由Egeberg首次报道。据统计,美 国麻省的发病率高达1: 2000;在英国,本病的发生率可达人群中的0.2%-0.4%。我国大陆 AT-III缺陷症只有零星报道,香港的发生率达静脉血栓形成中的9.6%,台湾省的发生率为2.3%。可见本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并不低。获得性抗凝血酶HI (AT-III )缺陷症见于DIC、 肾病综合症、肝胆疾病和L-天冬酰胺治疗。 AT-III缺乏的女性患者,在妊娠、分娩期及口服避孕药时,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同时,AT-III是肝素抗凝血过程的必需物质,当AT-III活性降低时,肝素的抗凝血活性明显降低或失去活性,所以在肝素的治疗监测中,必须需要了解AT-III的水平,以预防不必要的且危险 的大剂量治疗。 1、遗传性AT- m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据估计本病约为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床上、感染、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 2、与肝脏性疾病的关系:AT- m的合成部位主要在肝脏,内皮细胞也有部分合成,故各类肝病致肝功能受损时,AT- m呈获得性减少。其中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AT- m活性明显降低,慢性轻度肝炎和慢性中度肝炎降低程度较轻,血中AT- m随肝细胞坏死程度加重而 降低,因此AT- m活性测定可作为判断肝脏病变严重程度的较敏感的监测指标。 肝细胞损害时,血液中的凝血因素与抗凝血因素保持一个低水平,平衡一旦被破坏,如 组织坏死或细胞溶解释放入血(含凝血敏) ,大量凝血因子被激活,引起AT-m的大量消耗,极易伴发DIC。当AT-m低于50%时有利于血栓形成,可以作为肝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血栓性疾病的依据。临床上治疗肝病伴发DIC时要及时检测AT- m,以了解肝细胞损害程度及肝 病病变时凝血障碍,在用小剂量肝素抗凝治治疗无效时,可选用AT- m制剂治疗,使体内AT- m升高到时80%以上再进行肝素治疗,以达到最好的抗凝治疗效果。 3、与肾脏疾病的关系:AT-m丢失增加常见肾病综合征、有报道AT- m活性低于76%的101例患者,其中60%发现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AT- m浓度与病理类型有关,微小病变时血浆AT-m浓度较膜性肾病下降明显,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活动期血浆AT- m下降更明显?血透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常规疗法,血透前进行AT- m的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部份尿毒症患者常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血液黏稠度增高及纤维蛋白溶解发生障碍现象?血透患者长期持续肝素治疗,血浆中AT- m消耗增多,其活性五降,肝素敏感性下降,临床在给尿毒症患者血透时常出现肝素耐药,单纯增加肝素剂量无法改善抗凝效果?因此,血透前进行AT- m活性测定,除诊断尿毒症患者搞凝功能外,还有助于判断血透时肝素的搞凝效果,对于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

PT【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1.PT延长: 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如先天性凝血因子II、V、VII、X和纤维蛋白原的缺乏,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口服抗凝药物等。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 当APTT、TT正常时,见于FⅦ缺乏; 当APTT、TT合并异常时,可见于FX、V、凝血酶原、FIB缺乏; 白血病、尤其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肝、肾疾病、DIC、原发性纤溶、口服抗凝剂(华法令等)、口服避孕药、维生素K缺乏、恶性贫血、循环抗凝物(如肝素、FDP等)及某些试剂和药物(如奎宁、有机砷、硫脲嘧啶、皮质类固醇、EDTA、冬酰胺酶、安妥明、乙醇等)均可使PT延长。 PT延长,PT比值增加见于: 先天性者多见于凝血酶原及因子V,VII,X缺乏症;后天性者多见于肝脏病,阻塞性黄胆,DIC,口服抗凝药物等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① 抗凝血活酶形成的抗凝物质 Ⅰ. 因子VIII的抑制物 Ⅱ. 因子IX的抑制物 ② 抗凝血酶抑制物 如多发性髓骨瘤、冷球蛋白血症、高丙球蛋白血症。 ③ 类肝素抗凝物质 先天性少见,获得性多见 多见于电离辅射、急性白血病、严重肝病、过敏性休克、全身性红斑狼疮。 ④ 狼疮性抗凝物质 多见于全身性红斑狼疮 多为IgG或IgM,主要是对抗凝血活酶的磷脂部份。 2.PT缩短: PT缩短见于DIC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见于先天性因子V增多症和血栓性疾病等 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AMI后数日内、静脉炎、PE最初几日内、FV 增多症、口服避孕药、咖啡因、镇静安眠药、抗组胺剂、维生素K等可使PT缩短。 3.抗栓酶类药物治疗监测: 维持PT在正常参照的1.5~2.0倍。 4.口服抗凝剂监控: 国际敏感指数(简称ISI)目前各国在口服华法令类抗凝药物时,已广泛使用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作为控制用药量的指标监测Warfarin等,PT期望值为参考值的2倍(30s左右)为宜;INR 2.0~4.5,INR>5.5,出血并发症可能。 5.术前准备: ⑴ 非髋关节手术: INR 1.5-2.5; ⑵ 髋关节手术: INR 2.0-3.0;. 6.预防原发、继发性静脉血栓形成:INR 2.0-3.0;

生化检验报告单及临床意义

检验科生化室检验项目一览表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方法参考范围单位取报告时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ALT)速率法 0-40 U/L 上午9:30之 前标本,11: 00取结果,9: 30之后的标 本下午3:00 取结果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 定(AST)速率法 0-40 U/L 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ALP)速率法40-150 U/L 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GGT)速率法 0-50 U/L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PA)免疫比浊法0.170-0.420 g/L 血清总蛋白测定(TP)化学法60.0-80.0 g/L 血清白蛋白测定(ALB)化学法35.0-55.0 g/L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T.BIL)化学法 2.0-22.0 umol/L 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D.BIL)化学法0.0-7.0 umol/L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TBA)酶促法0.0-10.0 umol/L 肌酐测定(Cr)酶促动力法54-133 umol/L 尿素测定(Urea)酶促动力法 1.80-7.70 mmol/L 血清碳酸氢盐(HCO3)测定 (TCO2)酶法 22.0-33.0 mmol/L 血清尿酸测定(UA) 各种免疫方 法 149-407 umol/L 血清胱抑素测定(CYC)比浊法0-1.02 mg/L 葡萄糖测定(Glu)酶法 3.50-6.10 mmol/L 钾测定(K) 离子选择电 极法 3.50-5.50 mmol/L

钠测定(Na) 离子选择电 极法 135.0-145.0 mmol/L 氯测定(Cl) 离子选择电 极法 96.0-108.0 mmol/L 钙测定(Ca)比色法 2.10-2.60 mmol/L 镁测定(Mg)比色法0.70-1.10 mmol/L 无机磷测定(IP)比色法0.81-1.62 mmol/L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TC)化学法 3.10-5.20 血清甘油三酯测定(TG)化学法0.56-1.70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HDL-C)化学法 1.00-1.55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LDL-C)化学法 1.90-3.10 血清载脂蛋白AⅠ测定(ApoAI)免疫比浊法 1.0-1.6 血清载脂蛋白B测定(ApoB)免疫比浊法0.75-1.00 血清载脂蛋白α测定Lp(a)免疫比浊法0.00-300 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Hs-CRP)免疫比浊法0.00-3.00 血清肌酸激酶测定(CK)速率法24-170 乳酸脱氢酶测定(LDH)速率法114-240 血气分析1小时血酸碱度(pH)7.35-7.45 二氧化碳分压(PCO2)35-45 mmHg 氧分压(PO2)75-100 mmHg 碱剩余(BE)-3~+3 mmol/L 组织间液碱剩余(BEecf) 缓冲碱(BB)46-52 mmol/L 碳酸氢盐(HCO3)23-31mmol/L 二氧化碳总量(TCO2)24-32 mmol/L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临床检验适用范围 1、出血性疾病, 2、血栓性疾病,血液高凝状态。静脉栓塞,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栓塞不稳定心绞痛,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口服抗凝药,口服避孕药,溶栓治疗。 4、DIC,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炎,肝硬化等。 5、外科手术前,损伤性穿刺前,硬膜外麻醉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正常值24.0—36.0S 常用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临床意义 APTT延长 1、血浆FⅧ、FⅨ、FⅪ和FⅫ水平低下,血友病甲、血友病乙、血友病丙及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等 2、严重的血浆FⅡ、FⅤ、F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 3、纤维蛋白溶解活力亢进,如DIC、继(原)发性纤溶症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FⅧ、FⅨ的抗体、肝素抗凝治疗等。 APTT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临床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检测,一般维持在正常APTT值的1.5~2.5倍,被认为安全有效.但低分子肝素ATPP不敏感。 溶栓治疗时,ATPP、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10.5—15.0S常用的检查外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PT延长 1、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 原水平低下,如先天性第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维生素K 缺乏症及肝脏疾病等; 2、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DIC、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FDP)等。循环中有抗凝物质, 3、口服抗凝剂,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 PT缩短 1、凝血因子增多症,如先天性第Ⅴ因子增多症; 2、高凝状态,如DIC高凝血期; 3、血栓性疾病,如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 4、口服避孕药。 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正常值70—120%凝血酶原活动度(%)=330/(PT-8.7) 例如,正常人血浆PT为12s,则凝血酶原活动度=330/(12-8.7)=330/3.3=100。 血浆凝血酶原比率(PT-RATIO) 患者血浆PT值除以正常血浆PT值=PT比值(PTR),正常值为1.00±0.15 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 INR正常值 0.85--1.15,临床意义 INR是根据PT试剂标定国际敏感指数,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出国际标准化比值。但INR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PT值的比较问题。 国际正常化比值(INR)=PTR ISI (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 。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受检患者PT/正常对照PT(正常值为1.00±0.05) WHO规定不同情况下抗凝治疗时合适的INR范围 1、术前2周或口服抗凝药INR1.5~3(2.25)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近年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检验医学即时检验(POCT)在免疫测定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从传统的定性试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金标全定量快速检测对于血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一、D-二聚体的形成 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人体内的纤溶系统,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为维护正常生理状态,在外伤或血管受损的情况下,血栓的形成可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中流失。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碎片。γ链能把二个含D片断的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代表血块在血管循环系统中形成,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个敏感的标记物。但不具特异性;下列因素如外科手术、创伤、感染、发炎、怀孕、产后等,也会导致凝血酶的产生使D-D水平的上升。 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在着血栓或继续形成的状况,又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的进展

1、三P试验:FDP碎片X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复合物的定性试验。 缺点: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0%,试验时间长,干扰因素多,采血不顺,溶血均可影响结果,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2、胶乳凝集法:简单快速 缺点:敏感性低,定性或定量倍比稀释,费试剂,重复性差。 3、ELISA法:敏感性高,能定量 缺点:操作烦,时间长,无法满足急诊需求。 4、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反应法: 采用同种单克隆抗体夹心,即以包被的抗体捕获血浆中抗原(D-二聚体)加入偶联有胶体金的同种抗体显色。抗体特异性高,可与含D-二聚体的多种片断结合可提高试验的敏感度。 特点:定量报告,快速简便,敏感性高。 测试范围:—5mg/L 正常参考值:L应考虑疾病状态。 使用说明: (1) 血浆未经彻底离心,血浆中含有白细胞、血小板、高血脂或高粘度血浆,这些物质停留在检测板的膜表面,导致渗滤减慢时间过长,可能出现假性高值,应彻底离心(4000转20分钟为宜),并小心吸取血浆。 (2) 各个不同厂家的D-二聚体试剂盒的正常参考范围值也不一样,有的以<L为正常,而有的试剂盒以<L为正常。此外有的以PEU单位模式报告,有的以mg/L的模式报告,其值正好相差一半。所以在评价D-二聚体结果时应注意上述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