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吴正宪课堂教学特色学后感

学习吴正宪课堂教学特色学后感
学习吴正宪课堂教学特色学后感

学习吴正宪课堂教学特色学后感

一、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目前已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但是,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其要害是必须暗含着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问题可以来自数学外部(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可以来自数学内部;数学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发探究生成的,也可以是教师事前有目的地预设的;数学问题可以出现在课始,也可以出现在课中、课尾……所有的问题情境只要能产生儿童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出现发展,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达到有效学习。

吴老师善于把一些枯燥的数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变成情趣浓而意味深的故事,让学生去品味。在“商不变的性质”课上,一开始就给大家讲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说:“给你们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们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们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们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想一想,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们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们总满意了吧!”小猴子觉得占了个大便宜,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完故事,班上的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此时此刻,吴老师意味深长地问:“你们说,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当学生列出6÷3=2,60÷30=2,600÷300=2后,吴老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从而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妙。

数学,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在一次“年、月、日”的课上,当吴老师知道学生对这一内容并不陌生时,就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年到底有多长?一个月又有多长?”(说实话,正在听课的我都替孩子们捏了一把汗:“他们能回答上来吗?”)可是,孩子们思索了一下,就缓缓地举起手来,一个接一个地说“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再过生日正好是一年”,“今天元旦到明年元旦,中间正好是一年”,还有的说:“我爸爸这次开工资,到下次再开工资,正好是

一个月”,“这个月我交管理班费,下次再交管理班费,也正好是一个月”……这是多么好的“解读”啊,“时间”是最抽象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也抓不住。由于吴老师别具一格地让学生利用他们自己的贴身经验活生生地把它“物化”出来,让孩子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他们才真正感到“年、月、日”就在自己的生活周围。“你们已经了解了年、月、日那么多知识,那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吴老师又试探性地提出另一个问题。孩子们可毫不客气地说:“我想知道大月、小月是谁规定的。”“二月份的天数为什么这样少呢?”……一连串问题又激起了大家探索新知的愿望,而吴老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找准了新知的切入口,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把问题再一次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就是特级教师既能灵活地驾驭教材,又能深入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进行成功教学的深厚功底。

学问,学问,就是学着“提问”。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过:“学习知识,目的要做学问,不要做学答,”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有价值得多。教学中,吴老师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她不但善于捕捉学生中不断生成的焦点问题,而且自己还不时地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她的课堂里,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赞许,有笑声,还有争辩。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剂。我看到过孩子对“商不变性质”中的“被除数和除数之间的变化是同扩同缩还是同增同减”问题的争论,也看到环绕一个学生说的“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圆的1/2”的命题时,全班分成正反两方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还见到学生面对这样的画面“小明身高130厘米,跳进平均水深120厘米的小河中去游泳,有危险吗?”大家各抒己见,辩得不可开交的场面……展现的一个个的现实情境,提出的一个个的挑战性问题,为孩子们思维碰撞搭起了新的平台,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活力有时来自探索过程中山穷水尽的困惑,更有时来自柳暗花明的惊喜,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并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通过交流、启迪、辨析、整合,问题解决了,大家有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在争辩和交流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十分深邃的。

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

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值。新课标指明,应把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放在突出的地位,而这恰恰是过去多少年来教学中被忽视的。那么,吴老师又是怎样来教学的呢?课一开始,从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入手。两组同学比赛拍球,看哪一组赢。怎么比呢?她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全体同学都参加是不行的,只派一个代表又少了,那就派四个代表吧!”(这是总体中的随机抽样)并当场根据每一代表的拍球数作出统计。不一会儿,男生组发现本组的总数超过了女生组,高兴得欢呼起来;吴老师便自告奋勇地也参加比赛,并把她的拍球数加入女生组之中,顿时女生组的

总数明显增多。孩子们很不服气,喊道:“这不公平!”(男4人,女5人)那么,怎样才公平呢?男生说:“给我们组也加1人。”如果不允许加人呢?矛盾激化了……有个学生站起来用手比划着说:“把每组几个人拍的个数匀乎匀乎……”这一“匀乎”表明了孩子们已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吴老师便水到渠成地引入了“平均数”,并和大家一起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问题解决了,全班都松了一口气,吴老师又话峰一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平均数倒底是个怎样的数?”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平均数不大不小,是靠近中间的……”最后一个学生若有所思而又腼腆地说:“……我觉得平均数是……虚的……可是又很公平。”好一个“虚”字,它勾出了平均数与原始数据之间的不同;好一个“公平”,却又隐隐约地道出了平均数的实质。于是,吴老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大家把平均数与原始数据一一比较,它既不是第一个人的拍球数,也不是第五个人的拍球数,却代表了这组五个人拍球的总体水平。此时此刻,孩子们已从心底里确认平均数的可比性了。吴老师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来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当然是初步的,但是很有价值),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做到了“不高不低、恰如其分”。听完课,我不禁从心底里叹服,“这才是一节真正的数学课!”有观察、操作、估计、分析、交流,还有反思,在活动中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并从中又使学生获得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从这节课中,也让我看到吴老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创造性地转化成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想,在成功的背后,不知她又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

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是吴老师课堂教学中的又一特色。教是为学服务的,在她的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又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显在而巨大的。记得在我看到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上,考虑到教学重点是最初的“1/2”的认识,吴老师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孩用“一半”两字表示,有的画一个圆并把它分成两半,有的画了一个桃子旁边还有一把刀把桃子分成两等份……各人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加以展示。此时,吴老师在黑板上写出“1/2”这个分数并说明“这就是你们生活中见到的一半,你们心中的一半”,指出:现在你们对自己表示的方法,愿意擦的可以擦,愿意保留的也可以保留(因为“数学化”必须有个认识过程)。结果有两个孩子不愿擦去,老师有意识地把他们画的用红笔圈起来,以示对孩子们自己的创造加以尊重。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1/3、1/4,……的出现,其中一个孩子把他自己的图画也擦去了,只剩下那个画桃子的男孩仍然喜欢用自己的图画来表示。吴老师耐心地等待着他……出示了1/100,这个男孩画着画着放下了笔说:“不画了,画图实在太麻烦了!”此

时吴老师握着他的手微笑地说:“感谢你,你终于接受了这个分数。”这一片断,反映了这孩子完成对分数初步认识的真实过程,此时他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接受了这一看似抽象而又十分简洁明了的数学符号,感受到数学的美和数学的力量。

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现,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数学,她从不轻易地去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不强迫学生去认同。正如有的孩子说:“我们最喜欢上数学课,上课时想说就说,说错了也没关系。”因为他们无论是说对了,还是在辩论中暂时失败了,都能得到成功的、被尊重的体验。

吴老师总是这样,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巧妙的疏导和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不仅用数学的真谛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用她对孩子们的爱心和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他们。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她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吴老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生的小主人。

“吴老师的课常讲常新,与时俱进,这是为什么?”不少听过吴老师课的同志都有这样的问题。我想用我的认识来回答:她走的是一条“勤奋好学、求新务实、挑战自我、追求完美”的人生之路。今天,吴老师已人到中年,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我,衷心地祝愿她并相信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定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抓紧分分秒秒,迈着坚定的步伐,实践加反思,积累加升华,在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这个领域内写出更新更美的篇章,为小学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读吴正宪书籍摘录

读吴正宪书籍摘录 吴老师相信,“爱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儿童是更高层次的热爱、教育和保护”。这种对每一个孩子的爱体现在她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她每一个教学活动中。 “她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努力以数学的理性精神影响学生,为学生的后续发展积蓄力量。她的数学教育教人做真人,让学生懂得去伪求真;她的数学教育教人守规则,让学生懂得自律;她的数学教育教人敢承担,让学生懂得责任;她的数学教育教人不怕困难,让学生拥有意志;她的数学教育教人会自身,让学生懂得反思。” ------吴正宪《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全面发展》 *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全面发展(“愉悦和谐”是基础;“积极主动”是核心;“全面发展”是目的)。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不仅学文化,而且会做人。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较高素质的、能适应2 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还需要精湛的教艺,这就是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教师应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劳动,以数学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促进“愉悦和谐”课堂气氛的形成,创设“积极主动”探求新知的条件,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愉悦和谐,促进“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现代教学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内化。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感情交流的教学,好似人只用一条腿走路,这样的教学要取得理想效果是很难想象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气氛的好坏对“认知”与“情感”能否达到和谐统一,影响甚大。 *在课堂上,往往看到两种不同的场面。有的课堂,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情绪热烈,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醉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其间虽有苦思瞑想,一筹莫展,而茅塞顿开后,脸上荡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学生充分体会着思维之趣,成功之乐。有的课堂,教师呆板的教法,乏味枯燥的讲解,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善于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应用这种良好的教学环境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为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创设条件。 *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披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有矛盾的困扰,有无言的沉默,有巧妙的比喻,有“人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吴正宪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吴正宪 一、创设情景(创设目的复习:时间、速度、总路程的概念) 1、请一位学生在教室里走一走。 a、教师提问你想提怎样的问? 学生提问:a、你走了多少米?——(生演示回忆总路程的概念) b、你一分钟走多远?——(生演示回忆速度的概念) c、你用了多少时间?——(生演示回忆时间的概念) 2、教师提问:一分钟走500米,一分钟就是时间,500米就是速度你可以回忆求出那一些? a、速度×时间=总路程 b、总路程(除以)时间=速度 c、总路程(除以)速度=时间 二、讨论、理解感受相遇问题的几大要素 (同时、相遇、相对、相向这四个词的意思) a、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并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说: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是两个人对着走. (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b、进一步理解两人同时相向而行为例题做最后的铺垫。 学生:演示两人同时1分钟走多远、2分钟走多远、3分钟走多远、4分钟走多远。 c、教师引导:说一说两位同学8:00同时相对走8:05分相遇,他们走了多少时间? 小结:两人同时出发,同时相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相遇问题!(点明课题)三、出示例1、 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和小丽每分钟走50,他们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出发4分钟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1) 、a、教师:请同学们闭目想一想两人是这样走的在什么地方相遇? 教师:请同桌用文具盒,一边读题、一边演示这一道应用题,注意相遇了就不要

听课反思 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听课反思听吴正宪老师《估算》有感 看过一点吴正宪老师的书,关于数学课堂的建议,与同事请教交流时也经常会听到他们对于吴正宪老师的关注和敬佩。 最近,搜了一个教学视频《估算》,想要听听网上的老师们是怎么来讲这一课的。正巧搜到的是吴老师的视频。于是我兴致勃勃的认真看完了45分钟的视频,没有一点快进,每字每句都认真听,生怕错过什么精彩的地方,于是45分钟的视频,我硬是花了一个半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才看完。一节普通的数学课,我看着却不自觉的嘴角上扬了几次,我被吴正宪老师扎实的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所感动,心生敬意。她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细细说来,让我感动敬佩的是吴老师身上的以下品质:精深的专业知识。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教学中一样的道理。听完吴正宪老师讲解的估算,再回过头来反思我讲过的这节课,真的是感觉自己讲的远远不够透彻。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吴老师是让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来提出问题,一一列举在黑板上。然后通过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购物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帮助视频中的人物解决问题,来解决前面大家提出的问题。课堂中的例题,练习都是与生活联系的新颖的题目。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时时刻刻能感受到他以学生为主体的心情。比如,学生的板书与别人重复了,本来打算擦掉的,还是问了下当事人的意见,当学生说想要保留时,吴老师就尊重了学生的意见。我想那个学生虽然答案不是太完美也会因为吴老师的尊重而欢欣 鼓舞。亲其师,信其道。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上更加积极思考。 丰富真诚的评价,让师生互动,课堂添了更多快乐。吴老师的课堂常常会听到她充满教育机智的幽默的教学评价语言,例如,对估算错误的同学忍不住笑着说你胆子真大,对于想出不同解法的同学说,真诚的说真是了不起。对于没有跟着老师的话乱说,而是自己思考总结出方法的同学说,赞赏的说你真是与众不同啊。一节课下来,很多同学都能参与回答问题。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是学生能在一个个问题,一次次回答中,发现并不断解决问题,有所收获。 吴老师的教学语言很丰富,不仅指口语,眼神,肢体语言,时时刻刻关注着学生。提出问题后,看着学生的眼神好像都在暗示着学生小脑袋快转起来,说出答案。很有激情,很有感染力。 吴老师幽默的语言,爽朗的笑声,亲和的态度,让我看到了一个教育者的无私包容和奉献,感动于她高尚的职业素养。开头末尾带领学生像所有听课老师的问好和谢谢更是体现出了特别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老师怎能不爱呢?

2020年整理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doc

《中国文化概观》学习心得 程海霞 文化是什么?在文化研究已进行百五十年的今天,提出这么个“常识性”的问题,可能会有人对之嗤之以鼻:文化不就是人类的创造发明吗?但是,“常识性”的问题,未必就不存在问题,且往往科学研究的进步发展,抑或是理论的飞跃,就是缘起于对“常识性的思考和质疑。 “文化是什么?”要解决的是文化观的问题,这是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因为所有与文化研究有关的课题,诸如:跨文化交流理论、文化霸权问题、文化哲学的研究等等,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化定义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研究视角、方法等等。纵观人类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文化研究史,几乎每一种文化理论,或每个与文化相关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定义)也就记录着文化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也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史。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

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以化人,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身上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不管什么学科,学科成立的标准之一,就取决于其是否有合理的学科定义,但要用确切的话语,欲一劳永逸地去给某一学科进行定义,何其容易?此外,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其发展也要受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本学科发展程度及其行为个体的自身素质(和哲学思辩能力等的)的限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化的定义和概念我要多多学习多多探索,已求多中国文化概念有所了解和领悟。回顾过去,很庆幸选课的时候,坚持考了自己的兴趣课,时间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喜欢中文系,但是阴差阳错的,我就读的是政法系。我曾经为此苦恼,后来转念一想,我可以曲线爱文嘛。于是,大学选修课的时候,我选了丁楹老师的《唐宋诗词鉴赏》,我受益良多。 这次选上《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是再续前缘吧。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我没有“国家”这个词的概念。我只是想,为什么叫“中华”呢?后来,还是这本书解决了我的困惑。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味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

吴正宪讲课听课

吴正宪老师讲《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实录 要求:写成听课笔记,学校下发表格 时间:2014年11月6日下午三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 师:你都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只小猴采了4个桃子,还有一只采了7个桃子。 师:真好,一看画面就捕捉了数学信息,说明会用数学眼光找问题。我们就称大点儿的猴子为哥哥,小点儿的猴子为弟弟吧!就是弟弟采了4个桃子,哥哥采了7个桃子,(随机板书)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用哥哥与弟弟的称呼使得学生感觉与书中的动物同在,拉近距离,符合二年级孩子的特点,兴趣盎然,个个眉开眼笑的。) 生:猴哥哥和猴弟弟一共采了多少桃子?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子? 生:4+7=11 师:你为什么用加法? 生:我看到里面有“一共”就用加法。 师:只要有一共就要用加法吗? 师随即出了一道题目:一共有11个桃子,弟弟采了4个,哥哥采了多少个? 生:11-4=7 师:这里面也有“一共”但能不能用加法? 生:不能。 师:所以不能够用一个词来判断计算方法,要看什么事儿,怎样分析来解决。 教师接着用画图的方法给学生呈现,并说明式子□+□=□合起来就是加法的意义。 (吴老师用举例与画图的数学方法为学生清晰地讲明加法的意义,并且在过程中注重了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明白单看一个词语是很难判断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学生真正的在情境中学习,弄明白其所以然。这犹如在讲解语文中的词语一般,只有把词语在句或段落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含义。数学也同样,只是现在有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所谓的“规律”或者“公式”,使错误率降低,便传授给学生自创的敲门,如:看到“一共”用加法;看到“剩下”用减法;看到“平均分”用除法等等,使学生在升入高年级以后不能够真正明白其含义,便在解决问题中出现无味的麻烦,让学生混淆不知何时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头脑出现混乱现象。) 二、学习新知 师:如果猴哥哥不直接说采了7个桃子,你猜它会怎样说? 生:弟弟呀,我采的还没有数完呢,等我数完告诉你。

(完整)《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吴正宪

(完整)《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吴正宪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吴正宪)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吴正宪的全部内容。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吴正宪 一、创设情景(创设目的复习:时间、速度、总路程的概念) 1、请一位学生在教室里走一走。 a、教师提问你想提怎样的问? 学生提问:a、你走了多少米?——(生演示回忆总路程的概念) b、你一分钟走多远?——(生演示回忆速度的概念) c、你用了多少时间?—-(生演示回忆时间的概念) 2、教师提问:一分钟走500米,一分钟就是时间,500米就是速度你可以回忆求出 那一些? a、速度×时间=总路程 b、总路程(除以)时间=速度 c、总路程(除以)速度=时间 二、讨论、理解感受相遇问题的几大要素 (同时、相遇、相对、相向这四个词的意思) a、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并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说: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是两个人对着走。(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b、进一步理解两人同时相向而行为例题做最后的铺垫。 学生:演示两人同时1分钟走多远、2分钟走多远、3分钟走多远、4分钟走多远. c、教师引导:说一说两位同学8:00同时相对走8:05分相遇,他们走了多少时间?小结:两人同时出发,同时相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相遇问题!(点明课题) 三、出示例1、 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和小丽每分钟走50,他们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出发4分钟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1) 、a、教师:请同学们闭目想一想两人是这样走的在什么地方相遇? 教师:请同桌用文具盒,一边读题、一边演示这一道应用题,注意相遇了就不要动了.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地方相遇的。 b、学生甲说:在中间就相遇了。 学生乙说:在靠近乙地的地方相遇了. c、教师:出现不同方法思考他们谁说的更准确些? d、生说:小强和小丽的速度不一样小强的要快些,但他们的时间相同所以他们相遇 的时候离乙地要近。

学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复习过程

学习吴正宪老师心得体会 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课堂上,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我们见到的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在吴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中让课堂神采飞扬,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 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课的标准,我不敢妄自定论。通过听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

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 综观吴老师的众多教学实录,可以看到,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设计。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如:在《旋转与平移》这节课中,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

中国文化概论学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学后感 第一次接触《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像所有的第一次一样,特别新鲜,思绪复杂。 初次翻阅课本,不可否认,实有索然无味之感,偶伴有新鲜的症状也只就是一闪而过的事情,脑中一直盘旋着那么点固定思维——但凡与“概论”沾边,此物绝非等闲,也绝非就是等闲之辈能忍受的知识熏陶与乏味无聊。现在想来,起初的想法确实有以偏概全的嫌疑,等到真正上课,去完完整整地接触它,这“概论”二字栩栩如生,引导我走进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感叹“概中国之古今,论文化之传承”的动人之处。此时,思绪再次复杂,陷入沉思的浪潮中。 中国,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风风雨雨而屹立不倒,并保持与传承着文化,使其不受磨灭,奇迹就就是这样,在时间的长河下被打磨、碾压后造就。 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历史、现今、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中架构出一条不可分离的定律,其意义深远。学习中国文化,使我们沿着历史的基本路向瞧到了文化的发展,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在那些曾经的辉煌的足迹中感受历史所传承下来的不朽与感动。 在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这段时间里,我获得了填补我心中渴望的有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收获颇丰,而对这门课程的学后感也慢慢的显现,让我想一吐痛快。一些深刻的内容,让我想把自己学到的与想到的结合起来谈一谈。 伏羲——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就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感叹于在那么一个古老的新石器时代,竟有这么一个聪慧的王,开创伟大的中国文化,并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伏羲创造的伟大功绩在历史上不可磨灭,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网罟、天火 在渔猎工具方面,伏羲氏发挥聪明才智,借鉴蜘蛛结网方式,教导部众用绳索编结成网,网禽兽,网鱼虾,工具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渔猎业空前发展,捕获量大增,于就是将消费不完的渔猎品加以驯养,开始了畜牧业,进而开始了原始农业,社会进入农牧并举的时代,而此进步也验证了生产工具越先进,生产力水平越高这一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回归当今社会,不容否认,渔猎业的发展离不开那一张张瞧似简单却大有用处的网,虽然科技不断被用于渔猎业,但就是所有科技的发展与应用都就是被基础升华出来的高层次,网的基础作用便不可被摧毁。 青马《绎史》引《河图挺辅佐》说:“伏牺禅于伯牛,钻木作火。”考古证明,人类使用天然火的历史可推至距今10万年前。伏羲的“钻木取火”当就是对取火方法的改进。火的使用对人类体质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前程,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只一心向前发展行进着,瞧历史起起落落,却始终走向了未来。 二、立礼乐、婚姻之制 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现代,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音乐已不就是那样的单纯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所发展出的乐器与音乐已不就是琴瑟、歌谣等那么的简单,在音符穿街过巷的今天,我深切感受到伏羲的伟大以及她灵动的气息,脉脉相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不可掩盖的功绩。 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族外婚就是人类婚姻关系史上的重大进步,它只就是指一个氏族对另一个氏族之间的嫁娶,就是一种族外群婚,这种群婚已排除了氏族内部血亲间的性关系,实行氏族之间的男女群婚,当然比族内“血缘群婚”进步,而且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自然界万物的演化规律就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实行族外婚的氏族,其成员的智商高,体质强,整体实力明显优于实行血缘婚制的家族,使得历史可以不间断地延续下来,由此瞧来,族外婚无论就是对过去还就是现在都起着无可置辨的主导作用。

学习吴正宪有感

在数学活动中理解核心概念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概念就如同数学的基本细胞,相关概念之间形成网络就构成了数学的基本内容。小学数学涉及的许多概念都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它们是数学这座大厦的基石。教学中给数学的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使学生领悟概念的本质及内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 概念是数学的灵魂,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根基。学生形成智慧,不能仅仅依靠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实践,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比赛吗?现在我们来进行个口算比赛。 课件出示两组乘法口算。 (1)×× 60××××12 ××

(2)××× 5× 1×1 × ××12 比赛规则:同桌两人一个人做第一组口算,另一人做第二组口算。在规定的时间内做的对的题的数量最多的同学获胜。 学生开始紧张激烈地比赛。 教师组织评议,评选获胜同学。 生:老师,这不公平。第二组的题目比第一组简单,乘得的结果都是1。(部分同学很不服气,认为第二组的题目太简单)师:比赛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学们发现了这些算式的特点。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难道不是吗?(不服气的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 师: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些算式的乘积都是1,谁还想说说自己的发现?(课件只显示第二组口算题) 生:我还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是颠倒的。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些算式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叫做“倒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倒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发现,谁来说说你认为什么是倒数呢? 生1: 倒数是指得数是1的两个数。 生2:我不同意,应该说乘积是1的两个数。 生3:对,我也觉得应该是指两个数的相乘的积是1。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吴正宪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案例吴正宪【案例背景分析】案例背景分析】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选自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先让学生动手摆圆片,通过移多补少使每一行的圆片个数同样多,得到3、7、6、4的平均数是5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课前谈话:课前谈

话:上课的铃声还未响起,面对陌生的学生,我的话题拉开了帷幕“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伊拉克的国土上正值炮声隆隆,战火纷飞,那里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课堂,整日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而我们此时却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学习,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立时情绪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要珍惜和平,热爱和平,要更好地学

吴正宪听课反思知识讲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五岳归来众山小 ——听吴正宪《面积和面积单位》有感 四年级牛玉姣 上周二下午,数学教研时,我们全体数学老师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虽然是视频,但我还是领略到了来自全国著名专家的风采,从生动的数学课中见识到了广阔的数学天地,下面我就谈谈收获与感悟。 吴正宪老师的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 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我想我们一般的老师也会这样设计。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个名字。(如:小估、大估、中估、大小混合估、四下五上估….)这些估算方法,是学生在具体的估算中总结出来的。这里的“四下五上”估,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四舍五入”估。课后,吴老师说由于考虑到学生对于“上和下”字的理解可能要易于“舍和入”字,在课堂上也就承认他们的这种说法。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吴老师还是没有忘记告诉他的学生,“四下五上”就是我们以后会学习的“四舍五入”,两者是差不多的意思。学生可能会想,自己能想一个数学家差不多的名字,自己是很伟大的,会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兴趣。 课堂上,让我充分感受到吴老师是一位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吴老师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赞许,有笑声,有称赞,不像我平时一样,在课堂上总是很吝啬对学生的表扬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感受 在上《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之前,就听学姐学长说过它是一门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当我自己坐在课堂里感受中国文化的时候,我发现这的却是一门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里面的许多知识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对阅读其他书籍有很大的帮助。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国家。 第一堂课上,陆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陆老师总是以他独特的诙谐幽默的方式来为我们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每当同学们有不同见解时,陆老师都鼓励同学们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指出这些想法的合理与不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周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释、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和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国家的方面看:符合我国现代化人才培养目标——既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具有现代意识,又具备深厚民族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有助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提高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助于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从小的方面看:对于个人自我完善、发展,在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等方面有益于个人的现实人生。 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学习,我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现代化决不是对传统的抛弃和决裂,而应是在对传统继承、创新意义上的现代化。不能把“传统的”等同于“落后的”、“过时的”。现代文化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了传统文化的糟粕,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这门课让我进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或曰民族魂)和国民性格(或曰国民性)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就儒家文化传统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其精神价值必然活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再创造的生命之源。经过创造性转换,传统的儒家文化将构成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与现代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文化可以获得其定位。有了这样一个定位,将会对儒家文化有更平实的客观的理解。 作为身处21世纪剧变洪流中的现代中国人,要在挑战中去把握机遇,就更应当以处变不惊的冷静、理性和客观,去重新审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掘蕴藏其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以继承和创新,进而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吴正宪八大特色课堂之 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

有效利用与发展学生经验 -----吴老师的八大特色课堂第04讲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 兴隆县第三小学魏晓玲、司超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来探讨有关有效利用与发展学生经验的话题。 我们在数学的课程目标中寻找小学数学课程的主要要素的时候,我们发现在过去双基的基础上发展为了四基,除了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外又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以及基本活动经验。这个变化也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对于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我们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看做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去解读数学现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学生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从学生的活动经验的积累来看,它要经过这样几个过程:首先它要经历一个过程,然后把它经历所获得的感受内化,再进一步的提炼,最后把这些经验迁移到新的数学问题当中。 对于学生的经验而言,他们的经验具有这样的特点:首先这个经验是对每一个个体而言的,应该说每个人的经验都具有他的一些独特性,所以说经验具有主体性;同时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经历的事情不同,这样每个人所获得的经验从内容上以及层次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这个经验还是人们一种内在的心里活动,所以经验具有内隐性。正因为经验具有这么多的特点,所以,老师在教课的过程当中,就容易用自己的经验去取代学生的经验。当教师经验取代学生经验的时候,学生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不能够实现了,所以说有效的利用与发展学生的经验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数学课程中用他们的思维、用他们已有知识以及他们的基础,去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这不仅是知识方面的,还可以获得学习能力,以至于在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会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那么利用与发展学生的经验有哪些策略呢?首先,我们可以创设开放的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去运用已有的经验。我们说每个学生的经验都是存在于他个体的,那么在班上有40多名同学就会有40多个个体经验,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当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数学活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激活40多个不同的个体经验,同时这些个体经验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又可以相互补充,于是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数学课堂当中,他既把自己的数学经验用到了学习活动中,同时他又获得了其他同学的一些经验,这样在课堂上就既有经验的积累过程,也有经验的发展过程。比如说有一个老师在“谁跑得快”讲授速度这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就很好的设计了一个开放的数学活动,首先就为学生呈现了一个这样表格:

中国文化概论

一、简答题 1、地理环境对于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答: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人类的生活资料来自自然,人类劳动对象也是自然。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生存和发展都要受自然法则的约束。 a.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b.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会,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c.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d.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中国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正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传统的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1)古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实际上许多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就是漆器、礼器也是与农业生产工具紧密相关的。 (2)最早的货币是牲畜、铜器、粮食,后来贝币成了单一货币,与钱有关的汉字,几乎都用“贝”字旁。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前,布币是铲子形状。刀币是刀削形状。实际上布币、刀币的形状都是农业工具的形状。(3)中国的历法、年节也都是与农历(阴历)紧密相关的。二十四节气简直就是农耕日期表。 (4)中国古代的各门艺术、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中国古代的科技、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婚丧风俗、古代的节目等等都与农业生产、农业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农耕文化。 (5)中国古代在东亚地区是传统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区。在西方文明传入之前,中国的农耕文化曾经征服了周围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印度支那半岛和东南亚各地。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辉煌的农耕文化。 (6)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叫中国农耕文化,既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又是我们沉重的包袱。比如,依照中国传统,过春节是中国人的习俗,也是一年当中最大的节日。但这种节日是农业区、农耕经济下的产物。在现代高度工业化的城市愈来愈多的人感到春节是个负担。驱鬼、祭祖、吃年饭、守岁等传统活动已经在现代春节中显得极不和谐。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2)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2、宋代有那些著名书院?书院有哪些功能和特点? 答: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江苏江宁的茅山书院等。 书院的功能:藏书教育、学术研究、 书院的特点:宋代书院将藏书教育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书院的教学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书院强调启发式教学和注重自学。书院鼓励学生提出疑难,书院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要求学生不只是注意读书,也要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 (1)私学更是不计其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将书院的功能扩大了,书院在前代都是藏书或隐居之地,宋代书院将藏书教育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 (2)值得一提的是民办学校“书院”。书院名称的出现始于唐代,但唐代的书院多为藏书教书之地,或私人治学隐居之地。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于南唐时期的庐山国学,即著名的庐山白鹭洞书院。 北宋初年,讲学之风勃起,书院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之地。 3、周代文化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吴正宪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很高兴和我们小辛庄小学的同学上节课。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呢!(出示小蛋糕)老师要把它奖励给今天课堂表现最积极的4位同学。怎样分,大家才满意呢? 生: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1/4 (师板书:1/4) 1/4表示什么意思? 4表示什么意思?叫做… 1表示什么意思?叫做… (师板书) 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那平均分很多物体能不能也能得到分数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位“1”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2种学具,你能运用他们分别表示1/4吗? (学生小组活动) 汇报 (1) 你是怎样表示圆形纸片的1/4的? 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2)4个磁钉的1/4怎样表示? 把4个磁钉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刚才这位同学用到了一个词“一个整体”非常好。谁再说说磁钉怎样表示1/4的? 你真是个会听课的学生。看来,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也能表示1/4。 (3)你还用什么表示了1/4? 我们把8枚硬币看成一个整体,把他们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它的1/4。 这么多硬币也能表示1/4,你可真不简单。这8枚硬币的1/4是几角钱?(2角钱) (4)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 我们把12枚硬币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它们的1/4是多少钱?(3角) 都是用1角的硬币表示1/4,为什么刚才小组表示的1/4是2角钱,这个小组表示的1/4是3角钱呢? (5)老师这里有16个围棋,你能用它们表示出1/4吗? 刚才我们创造的分数都是1/4,你们利用这些学具还能表示哪个分数?在小组里快速试一试。 (6)小结:刚才我们把一个圆、一些硬币、磁钉、围棋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了分数。我们把看成的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叫它单位“1”。(板书:单位“1”) 为什么这个“1”要加引号?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不同? 你能举出单位“1”的例子吗?还可以把什么看成单位“1”?(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2、分数的定义 世界万物,小到一粒沙砾、一个细胞,大到整个宇宙空间,我们想研究谁就把谁看成单位“1”。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分数,就是平均分单位“1”得到的。

吴正宪听课反思

五岳归来众山小 ——听吴正宪《面积和面积单位》有感 四年级牛玉姣上周二下午,数学教研时,我们全体数学老师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虽然是视频,但我还是领略到了来自全国著名专家 的风采,从生动的数学课中见识到了广阔的数学天地,下面我就谈谈收获与感 悟。 吴正宪老师的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 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我想我们一般的老师也会这样设计。关键是在教学过 程中,吴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个名 字。(如:小估、大估、中估、大小混合估、四下五上估….)这些估算方法, 是学生在具体的估算中总结出来的。这里的“四下五上”估,就是我们平常说 的“四舍五入”估。课后,吴老师说由于考虑到学生对于“上和下”字的理解 可能要易于“舍和入”字,在课堂上也就承认他们的这种说法。正所谓:纸上 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吴老师还是没有忘记告诉他的学生,“四 下五上”就是我们以后会学习的“四舍五入”,两者是差不多的意思。学生可 能会想,自己能想一个数学家差不多的名字,自己是很伟大的,会增强学生在 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兴趣。 课堂上,让我充分感受到吴老师是一位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她不 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 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 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 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 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吴老师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 赞许,有笑声,有称赞,不像我平时一样,在课堂上总是很吝啬对学生的表扬 和鼓励。结果往往课堂都是死气沉沉,学生没有一点生机,效果自然不会很好。 你就是小数学家,记得有一次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一位学生就得出了一个很好 的结论.而吴老师的正堂课学生好像着了魔一般,积极举手,抢着发言,整节课 生机活现。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收获

管理学院工业C081班田青 087169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收获我一直很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化,喜欢看一些那类的书籍。虽然上大学读的是工科专业,但是一直没放弃文科的学习,所以看到选修课有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个!上课的第一节老师讲的知识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连续听下来,才明白原来文化如此深奥!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成果,主要侧重精神方面的。而老师讲的第一讲便是佛教的形成何在我国的传播。 佛教的创始人是佛祖释迦摩尼,他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本事净饭王太子,为释迦族,释迦摩尼为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摩尼贵为太子,虽然享受人间荣华富贵,并不缺乏任何东西,无忧无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成熟,太子却开始思考人世间苦恼现象所产生的根源。 他看到四种景象:首先他看到一个完全无依靠的老人,第二次看到了一个极端不幸并患有疾病的人,第三次看到了一队悲痛的人群,抬着他们亲人的尸体去火化。这些痛苦的景象,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但是第四种景象,却使他长久难忘。这就是他看到一位出家人,态度安静、沉着、超然和自立。他得知这是一位出家过清净生活的人,是要寻求真理解决生命之谜的人。 后来经过多次拜访老师和学习,还经过苦行的修炼,最后他认为这些已有的宗教思想都不能解决人的苦恼,经过6年时间最终自己成就了觉悟,开创了自己的理论。释迦摩尼而后开始传授自己的理论,在传道四十年后逝世,而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经过整理他的理论,成立了教团的组织,最终形成佛教的原始状态。 这就是佛教的形成,而在中国的传播就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了,其中唐玄奘是很重要的人物,他对佛教传入我国起了很大的作用。 还有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中国的古典名著《水浒传》了。《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书中那一百单八将,人物虽称不上个个性格鲜明,但也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例如浪里白条张顺水性奇佳,玉臂匠金大坚石刻技术拔群,还有入云龙公孙胜令人闻风丧胆的魔法,哪一个不是人中奇才!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但其中引人入胜的远不止这样。需要我们认真去体会那些。看完这些,我想了很多。108将的英雄气概让人佩服,结合今天的社会现时,我们想象看,如果让108将来到现今的时代,他们将会如何.单说李逵假如让他来到我的身边,相信没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挑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忠心赤胆)。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世界上就要灭绝了。 中国文化古典精深,远不是这几节课就能学好的需要我们一直坚持学下去,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学习这些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