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

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

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2.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在以土壤微生物

为主导的各种作用综合影响下,向着两个方向转化:一是在土

壤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

CO2、H2O和能量;所含N、P、和S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

后,式方程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这一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

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

的过程.

3. 土壤比重: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

与4℃时同体积水重之比。

4. 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溶液在一定的pH值时,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

阳离子的最大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即CEC)。每千克土壤中所

含全部阳离子的总量。

5.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

6. 土壤凋萎系数: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

水量称为萎蔫系数或萎蔫点。

7. 土壤污染:只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

有害的物质或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

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

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8.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

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

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

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9.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固相的主体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

站土壤固相总量的90%以上。

10. 土壤机械组成: 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

含量。

1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10012. 土壤剖面: 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是土壤内在特征的外

在表现。13. 土壤电荷:无机胶体用过胶体基面的断键或同晶置换作用而产生

的电荷。土壤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14. 土壤有机质:使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15. 矿质土壤:含有机质在200g/kg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16. 矿质化过程: 是指土壤动、植物残体及腐殖质物质,在微生物

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17. 腐殖化过程: 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

物组织中的聚合装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复杂的

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18. 有机质土壤土壤容重: 单位容积的土体(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

重19. 土壤孔性:土壤孔径是指土壤孔隙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20. 当量孔径:或称有效孔径,当量孔隙的直径。21. 相对含水量:是指土壤含水量占田间含水量的百分数。22. 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简称吸力。2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表示土壤水分基质势与含水率的关系,目

前尚不能根据土壤的基本性质从理论上分析得出,通常是用原

状土样测定其在不同水吸力(或基质势)下的相应含水率后绘

制出来的。24. 质量含水量:即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土壤质量

含水量(%)=(湿土质量-干土质量)×100/干土质量25. 容积含水量:即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

积分数,又称容积湿度、土壤水的容积分数,无量纲。土壤容积含水量(%) _ 土壤质量含水量(%)/水密度(1g/cm 2)

 ̄ 烘干土重(100g)/容量(g/cm 3)

= 土壤质量含水量(%)容量

26. 盐基饱和度(或BS):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

分数称为土壤盐基饱和度。

27. 潜性酸:是与固相有关的土壤全部滴定酸,其大小等于土壤非交

换性酸和交换酸之总和。

28. 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相互替

换而不被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被称为同晶置换。

29. 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主要指纬度地带性,即土

壤地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30. 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土壤垂直地带性是山地土壤随海拔高

度不同而变化的规律,是在水平地带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1. 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融与搬运、堆

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

环。

32. 生物小循环:是生物学过程,每一轮循环时间短,范围小。

33.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或1h㎡)中一定厚度土层

有机碳的数量。

34. 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微生物在好气条件下将氨氧化为硝酸或亚

硝酸,或者是有微生物导致的氧化态氮增多的过程,自养和异

养生物均可参与此过程。

35. 反硝化作用:土壤中的反硝化作用,包括生物的和化学的反硝化

作用,但生物反硝化作用是主要的。生物反硝化作用是在厌氧

条件下,邮件性好样的异氧微生物利用同一个呼吸电子传递系

统,以NO3-作为电子受体,将其逐步还原成N2的硝酸盐异化过

程。化学反硝化作用是NO3-或NO2-被化学还原剂还原为N2或氮

氧化物的过程。

36. PCBs:多氯联苯是一组由多个氯原子取代联苯分子中氢原子而形

成的氯代芳烃类化合物。

37. 多环芳烃PAHs:是指两个以上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是一类广

泛存在与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也是最早被发现和研究的致癌

物。

38.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

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

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

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1、 填空题

1、土壤有机碳的形态包括 固体形态 、 生物形态 、溶解态。

2、土壤无机磷素分 水溶态 、 吸附态 、 固体矿物形态 形态。

3、土壤中硫的形态分无机态硫 、 有机态硫 、 微生物量硫。

4、土壤磷的迁移转化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如有机磷的矿化、

无机磷的生物固定、有效磷的固定和难溶性磷的释放过程。

6、环境中有机污染物降解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化学降解和光解三种形式

7、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 、 化学修复 和 生物修复 。

8、土壤的本质特征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9、土壤固体土粒组成包括_矿物质_、_土壤有机质_,其中_矿物质_是土壤的主体。

10、土壤肥力四大因素是指__水__、___肥__、___气___、

____热____。

11、按肥力发生演变过程,将土壤肥力划分为__自然肥力_、_人工肥力___。

12、地球表层系统是由_水圈_、_大气圈_、_ _生物圈_、_岩石圈_、_土壤圈_等五大圈层构成。

13、土壤固相部分是由_土壤矿物质_和_土壤有机质_两部分组成。其中_土壤矿物质_是土壤固相部分的主体。

14、国际制粘粒粒径为 <0.002 mm,卡庆斯基制粘粒粒径 <0.001mm

15、土粒分级制一般把土粒划分为 石块和石砾、 沙粒 、

黏粒 、 粉粒 四级

16、土壤微生物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 细菌 。

17、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肥力呈__正__相关关系。

18、土壤学上,一般把耕层有机质含量_200g/Kg以上_的土

壤,称为有机质土壤。

19、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可以分为_有机质的矿化过程_、_腐殖化过

程_、_有机残体的矿化_、__有机残体的腐殖化过程__。

20、禾本科秸秆C/N比值较高,在还田时,应同时向土壤补施_氮__肥,

以防植物发生缺素症状。

21、土壤腐殖物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_胡敏酸_、_富啡酸_、_胡敏素__。

22、土壤微生物最适宜活动要求有机物质的C/N比为_

20/1~25/1_。

23、土壤腐殖质一般带_负_电荷,主要吸附土壤中的__阳__离子。

24、土壤结构体按形态分为 板状 、 柱状 、 棱柱状 、 块状 、 球状 。

25、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把土壤水分划分为吸湿水、

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

26、毛管水可分为 毛管悬着水、 毛管上升水 。

27、土壤有效水上限为 田间持水量 ,下限为 土壤萎蔫系数

28、测定土壤水分的重量百分率计算时,分母指的是 干土质

量 。

29、土水势包括 基质势 、 压力势、 溶质势、 重力势

等分势。

30、土水势一般为 负 值,土壤水吸力一般为_正_值。

含量 增加

31、一般来说,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空气中CO

2

含量 减少 。

,O

2

32、农业生产上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主要通过调节土壤

水 状况。

33、粘土矿物晶格内发生同晶替代作用所产生得电荷为 负

电荷 ,它不受介质pH的影响。

34、土壤中游离氧化铁一般带正电荷,主要吸附 阴

离子。

35、土壤胶体吸附阳离子的数量及牢固程度主要决定于负电荷

的 数量 、 密度 。

36、同价阳离子,水合半径越大,离子吸附强度 小 。

37、Fe3+,Al3+,H+,Ca2+,K+的交换能力大小顺序为

Fe3+>Al3+>H+>Ca2+>K+ 。

38、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属于致酸离子的是 H+、

Al3+ 。

39、土壤形成因素包括 母质 、 生物 、 气候 、 地形 、 时间 、 人类活动的影响

40、一种土壤类型通常是由一系列不同成土过程作用而形成

的,其中任何土壤都必须经历以下三个成土过程,包括 原始

成土过程 、 有机质积累过程 和 粘化过程。

41、土壤背景值测定过程中,作为代表性的背景值数据是根据

分析值的概率分布类型来计算和表示的,如果分析结果呈

正态分布 其背景值数值用 算术平均值(X)和算术标准

差(S)表示,其范围为:X+-S 表示;如果呈 对数正态分布, 则用 几何平均值(M)和几何标准差(D)表示,其范围为:M×÷D表示。

(over)

三、选择题

1、母质与岩石的区别是( A B C )

A 具有一定通透性

B 具有一定蓄水性 C具有一定胶体性质 D 具有

肥力

2、下列属于运积母质的是( A C D )。

A 冲积母质

B 残积母质

C 黄土母质

D 洪积母质

3、农业土壤有机质来源包括( A B C )。

A. 作物根茬

B. 各种有机肥料

C. 工农业废水、废渣

D. 农田

深井灌水

4、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是( A B D )。

A. 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B. 呈胶体状态

C. 结构简单,分子量小

D. 黄色或棕黑色

5、矿质化过程特点( B D )。

A. 最终产物只有H2O

B. 分解产生矿质养分

C. 吸收能量

D. 微生物参与

6、蛋白质组分特点( A B D )。

A. 分解难

B. 好氧条件下,分解快

C. 嫌气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很快

D. 氨化过程形成的氨能

够全部被吸收利用

7、下列土壤微生物最适于酸性条件下活动的是( C )。

A. 细菌

B. 放线菌

C. 真菌

D. 以上都不是

8、胡敏酸的特性是(D)。

A. 棕黑色

B. 分子量高,溶于碱

C. 结构复杂,溶于酸

D. 芳香族结构比例小

9、土壤容重是指( D )。

A.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风干重 B.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烘干重

C.单位容积不包括孔隙土壤的风干重 D.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土壤的烘干重

10、下列土壤孔隙所吸附的土壤水,有效性最高的是( C )。

A.非活性孔隙 B.通气孔隙 C.毛管孔隙 D.无效孔隙

11、土壤耕作目的是( A B C D )。

A 改良土壤结构

B 增厚犁底层

C 翻压残茬和肥料

D 控制杂草

生长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特点是( B D )。

A.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 B.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C.与土壤质地无关 D.与土壤质地有关

13、土水势特点( A B )。

A.一般情况下负值 B.土壤水由土水势高处流向低处

C.土壤水由土水势低处流向高处 D.表示土壤水分的能态

14、下列土壤水分类型属于无效水的是( D )。

A.毛管水 B.毛管上升水 C.吸湿水 D.重力水 15、下列引起土壤水自由能降低的土水势分势为( C )。

A.重力势 B.压力势 C.溶质势 D.基质势

16、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有( A B C D )。

A 胶核

B 决定电位离子层

C 非活性补偿离子层

D 扩散层

17、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是( B D )。

A 不可逆反应

B 等价交换

C 低价离子不能取代高价离子

D 可

逆反应

18、H+交换能力很强,其原因是( B D )。

A. H+水化程度强

B. H+水化程度弱

C. H+运动速度缓慢

D.

H+运动速度快

19、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A C )。

A 2:1型粘土矿物CEC大于1:1型粘土矿物

B 粘粒含量越低,

CEC越大

C 土壤pH值越大,CEC越大

D 粘质土CEC小于砂

质土

20、盐基饱和度特点( C )。

A 致酸离子含量越高,盐基饱和度越高

B 北方干旱区,土壤PH较高,盐基饱和度很小

C 南方湿潮多雨区,盐基饱和度较低

D 盐基饱和度不能作为判断土壤肥力水平的指标

21、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因素( D )。

A 离子饱和度

B 粘土矿物种类

C 互补离子效应 D

以上都是

22、生物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A )。

A 起主导作用

B 木本植物形成酸性土壤

C 草本植物易形成酸性土壤

D 木本植物形成土壤多呈

碱性

23、在北半球,山地阳坡土壤特点( A B C )。

A 土温比阴坡高 B有机质较北坡高 C多生长高大木质植物 D多生

长低矮草本植物

24、我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属于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为(B)

A. 土纲

B. 土类

C. 土属

D. 土种

25、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差别,主要有( B C )。

A.土壤空气中的含量高于大气 B.土壤空气中的含量低于大气

C.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D.土壤空气中水气含量低于大气

26、下列哪些因素影响土壤温度变化( A B C D )。(over)

A.土层深浅 B.海拔高度 C.土壤颜色 D.坡向与坡度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何谓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结果那些应用?

答:土壤背景值是指土壤在无污染或未污染时某元素的含量,特别是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环境背景值亦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组成环境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份。(4分)土壤背景值研究成果主要用于:作为环境评价的参考依据;利用背景值资料衡量生态系统是否恶化;根据背景值追踪污染源 、分析地方病的发生 、进行微量元素分区和估计土壤污染的发展趋势 方面有实际应用。(6分)

2、土壤有机碳分几种形态?影响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因素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 固体形态,生物形态,溶解态。包括外源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土壤水分条件、温度、质地、土壤pH和碳酸钙含量。

3、氮在土壤中是如何转化的?农田土壤氮索损失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转化:1.土壤无机氮的微生物固持和有机氮的矿化

一阶段: 含氮有机物→R-NH2+ CO

+能量+ 其他中

2

间产物

二阶段:R-NH

+HOH → NH3+R-OH +能量

2

+ OH-

NH+

4

)的矿物 2. 硝化作用 3.反硝化作用4.铵(NH+

4

固定和释放5.淋失

影响:(1)径流和淋洗损失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2)气态损失对大气的影响

(3)硝酸盐积累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4、对环境的影响包括

1.对水环境的影响:(1)氮损失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氮素从土壤侵蚀中流出会导致水域氮素负荷的增加,从而可加速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进程。(2)土壤氮的淋失对地下水的污染,一般情况下,土壤氮素的淋溶损失主要以NO3-的形式进行,NO3-是地下水的重要污染物。

5、土壤中磷的迁移转化与地表水富营养化有何关系?

答:磷是大多数淡水水体中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磷在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中首先是它的浓度,一般认为水体中磷的浓度达到0.02mg/l时即可能产生富营养化。磷通过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及渗透淋溶等途径进入水体,使水体中含量增多,富营养化。(over)

6、简述硒在土壤一植物系统中行为有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土壤硒状况的问题。

答:(1)酸性土壤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硒化物和硒-硫化物占优势,这些化合物迁移能力较弱,因此较难被植物吸收利用。

(2)在排水良好的矿质土壤中,PH接近中性,硒主要以亚硒酸盐形式存在,其碱性金属化合物是可溶的,但亚硒酸铁是不溶的;此外,亚硒酸盐容易被铁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固定,因此仅有少量硒被植物吸收利用。

(3)在碱性和氧化条件下的土壤,硒酸盐含量高,易于溶解且不易被含铁氧化物固定,因此易于被植物吸收。

状况:高硒土壤分布在我国陕西紫阳和湖北恩施等地,而低硒带存在于我国从东北到西南地区。其中东北地区主要是硒酸盐为主,南方主要是硒化物和硒-硫化物占优势,西南地区硒主要以亚硒酸盐形式存在。

7、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主要环境行为有哪些?影响因素?

答:吸附,依赖于吸附质和吸附剂的性质及其环境条件;1.挥发,取决于其化学与物理性质,有机物与悬浮物和沉积物的相互作用,水体的物理性质以及水-气界面性质;2.移动性,所有影响到吸附性能,水解性能,土壤降解性能和光解性能等因素都会或大或小地影响到它在土壤中的移动性;3.水解,取决于本身化学结构和土壤水的PH,温度,离子强度及其他化合物的存在与否;4.光解,取决于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共存物质,土层厚度和矿物组分等;5.生物降解,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生物群落,土壤有机质,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

8、硫素循环对环境有何影响?

答:(1)对大气的影响:大气环境酸化和酸沉降增加

(2)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缺硫和硫过多对植物生长

对植都不利,硫的还原产物在淹水土壤中,特别是产生的SO

2

物根系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对植物吸收养分,植物体内一些酶的活性,碳代谢和光合作用都有较大影响。作物缺硫时,不仅影响其正常发育,而且能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3)对土壤酸化的影响:土壤酸化可加剧土壤中铝、锰等元素的释放,形成植物可吸收的铝化合物,从而中毒,甚至死亡。另外,酸雨作用下的钾、钠、钙和镁等也会释放出来,随着雨水被淋溶损失掉,造成营养元素流失,土壤贫瘠。还可抑制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

(4)酸性硫酸盐土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对植物生长影响:土壤水中产生的毒性物质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引起营养元素流失;增加病原体入侵的可能性及降低微生物生物活性;阻碍根发育。②对重金属行为影响:当河流沉积物被重金属污染后,排出的酸化水能将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出来而引起环境问题。③对生物影响:引起河流中大量鱼类和甲壳纲动物的死亡;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增长率和生产力。④对金属建筑材料的影响:很多金属材料和地下管道被腐蚀,钢在还原条件下也可被损坏。⑤对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饮用,游泳;二氧化硫引起呼吸困难,污染大气。

(over)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环境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组具有毒性、持久性,并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机化合物;他们能进行长距离的迁移和沉积,且对源头附近或远方环境与人体产生危害。 2.电动力学技术:向土壤施加直流电场,在电解、电迁移、扩散、电渗透、电泳等作用的共同作用下,使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向电极附近富集从而被除去的技术。 3.多环芳烃:两个以上的苯环连接在一起的化合物,根据苯环的连接方式可分为:联苯类、多苯代脂肪烃和稠环芳香烃三类。 4.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5.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6.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N2O、N2的过程。 7.根际降解作用:就是指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根际微生物的活动而被降解的过程,是一个植物辅助并促进的降解过程,是一种就地的生物降解作用。 8.化学定时炸弹:环境的延缓效应及其危害。指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使长期储存于土壤中的化学物质活化,而导致突然爆发的灾害性效应。 9.激发效应: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 10.磷的闭蓄机制:有效P被难溶性化合物包被。 11.生物固磷:土壤水溶性无机磷因植物和微生物的吸收而转化为难效或缓效的有机磷。当土壤有机质的碳磷比<200:1,不大可能产生磷的生物固定。 12.生物质炭:在厌氧或者绝氧的条件下对生物质进行热解,产生的含碳丰富的固体物质。 13.替代种植技术:利用农业经济作物及其他产业代替罂粟及所有可制成毒品原料的作物,即用有益的经济作物替代有害经济作物。 14.碳负效应:CO2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生物质中,生物质分解释放CO2,生物质炭间接阻止了生物质的分解过程,使碳以一种稳定的形式储存起来,阻止碳向大气的再释放。 15.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16.土壤环境基准值:(土壤临界含量)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浓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17.土壤环境容量:(土壤负载容量)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8.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环境因子对人类及陆地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的适宜程度。 19.土壤淋洗技术:指在淋洗剂的作用下,将土壤污染物颗粒去除的一种修复技术,包括原位淋洗技术和异位淋洗技术。 20.土壤生物污染: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并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环境土壤学

土壤剖面:土壤垂直向下的一个切割平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为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和母质层。 粘粒矿物:基本结构由硅氧四面体(硅片)和铝氧八面体(铝片)构成,层状硅酸盐粘粒矿物一般粒径小于5um。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替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有机质: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残体,主要为土壤腐殖质(90%)。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腐殖化系数:土壤中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所形成的腐殖物质的数量。腐殖化系数=每年残留的碳(kg/hm2)/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碳(kg/hm2)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来划分的土壤类型,是土壤粒级组合比例所表现的土壤粗细程度。 土壤结构体:自然界中土壤固体颗粒很少完全呈单粒存在,多数情况下土粒相互团聚成一定形状和大小且性质不同的团聚体,是土粒的规律性结合体。 土壤胶体:土壤中粒径小于1um的颗粒,它是土壤颗粒中最细小而最活跃的部分。 土壤pH:用土壤溶液是pH表示,是土壤性质的主要变量,对土壤的氧化还原、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配位反应起支配作用。 土壤缓冲性:广义上土壤自身多具有的各种调控能力,狭义上称为土壤的对酸碱的缓冲性,即抵御酸碱物质,缓解PH变化的能力,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 土壤退化:除土壤侵蚀和污染之外的所有其他利用管理不当所造成的土壤性质恶化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主要包括土壤沙化,次生盐渍化和次生潜育化等。 土壤沙化和沙漠化:在沙漠周边地区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或草地过度放牧,或开退为农田,土壤中水分状况变为缺水,土壤粒子分散缺乏凝聚,被风吹蚀;而在风力过后或减弱的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的过程。其中土壤沙化包括土壤沙漠化和砂砾化。 水土流失:由于水力以及水力加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土壤物质的过程。 土壤侵蚀:土壤在风,水等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现象。主要有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类型。 土壤盐渍化:易溶性盐分主要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次生盐渍化:由于不恰当的利用活动,是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壤潜育化:土壤处于地下水位长期浸润状态下,在1m内土体中某些层段Eh<200mv,并出现因Fe,Mn还原而生成的灰色斑纹层,腐泥层,青泥层或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 次生潜育化:因灌溉不当或排水差而引起的土壤Eh低,水土温较低,土烂泥深,还原物质过多,养分转移慢等不良的土壤性能。(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简述土壤定义和特征。 土壤是历史的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露地表面和浅水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特征:生产力、生命力、环境净化能力、中心环境要素。 简述土壤在人类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殖和人类生产的基地。作用:植物营养库、转化和循环养分、涵养雨水、支撑生物、稳定和缓解环境变化。2)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重要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变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简要说明环境土壤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1从环境学的角度研究土壤环境的物质组成、环境结构和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2从系统论和环境化学观点研究土壤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与其它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3从生态系统观点研究土壤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对生物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4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相应和反馈作用。5土壤环境的评价、区域、规划和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土壤环境的预测与调控,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对策与措施研究。 自然成土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环境土壤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 物。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19、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可以分为_有机质的矿化过程_、_腐殖化过程_、_有机残体的矿化_、__有机残体的腐殖化过程__。 20、禾本科秸秆C/N比值较高,在还田时,应同时向土壤补施_氮__肥,以防植物发生缺素症状。

3、农业土壤有机质来源包括( A B C )。 A. 作物根茬 B. 各种有机肥料 C. 工农业废水、废渣 D. 农田深井灌水 4、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是( A B D)。 A. 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B. 呈胶体状态 C. 结构简单,分子量小 D. 黄色或棕黑色 5、矿质化过程特点( B D )。 O B. 分解产生矿质养分 C. 吸收能量 D. A. 最终产物只有H 2 微生物参与 6、蛋白质组分特点( A B D )。 A. 分解难 B. 好氧条件下,分解快

C. 嫌气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很快 D. 氨化过程形成的氨能够全部被吸收利用 7、下列土壤微生物最适于酸性条件下活动的是( C )。 A. 细菌 B. 放线菌 C. 真菌 D. 以上都不是 8、胡敏酸的特性是(D)。 A. 棕黑色 B. 分子量高,溶于碱 C. 结构复杂,溶于酸 D. 芳香族结构比例小 9、土壤容重是指(D)。 A.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风干重B.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烘干重 C.单位容积不包括孔隙土壤的风干重D.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土壤的烘干重 10、下列土壤孔隙所吸附的土壤水,有效性最高的是( C )。 A.非活性孔隙B.通气孔隙 C.毛管孔隙D.无效孔隙 11、土壤耕作目的是( A B C D)。 A 改良土壤结构 B 增厚犁底层 C 翻压残茬和肥料 D 控制杂草生长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特点是( B D)。 A.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 B.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C.与土壤质地无关 D.与土壤质地有关 13、土水势特点( A B)。 A.一般情况下负值 B.土壤水由土水势高处流向低处 C.土壤水由土水势低处流向高处 D.表示土壤水分的能态 14、下列土壤水分类型属于无效水的是( D )。 A.毛管水 B.毛管上升水 C.吸湿水 D.重力水 15、下列引起土壤水自由能降低的土水势分势为( C)。 A.重力势 B.压力势 C.溶质势 D.基质势 16、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有( A B C D )。 A 胶核 B 决定电位离子层 C 非活性补偿离子层 D 扩散层 17、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是( B D )。

土壤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1.土壤: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3.腐殖物质:土壤中在微生物及其酶作用下,新形成的一种暗色,含N、高分子芳香族化合物。 4.腐殖化系数:单位质量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有机碳量。 5.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6.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7.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壤的烘干重 8.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的体积占整个土壤体积的百分数 9.土壤结构体:土壤中的各级土粒或其中的一部分互相胶结,团聚而形成的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土片等。 10.凋萎含水量:植物产生永久凋萎的植物含水量。 11.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12.饱和持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此时土壤的含水量。 13.土水势:单位数量自由状态的水进入土壤后,在土壤各种力的作用力自由能的降低。通常为负值。 14.基质势:土壤水受到吸附力和毛管力的束缚,自由能的降低。 15.SPAC体系:由水势梯度引起水从土壤进入植物体,再向大气扩散的体系。 1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 17.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18.土壤导热率:单位厚度土壤温度相差1℃,每秒种传导通过单位断面的热量J数。 19.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 20.等电点:土壤胶体解离的阳离子数和阴离子数相同,胶体净电荷为0时,溶液的PH值 21.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扩散层内部与外部溶液离子浓度的差高于外部溶液为正吸附,低于外部溶液为负吸附。 22.阳离子代换量(CEC):PH=7时,每Kg土吸附交换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 23.盐基饱和度(BS):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24.土壤吸收性能:土壤能够吸收保留气体、液体、分子、离子、固体颗粒及微生物的能力。 25.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26.潜在性酸:土壤胶体吸附H+和Al3+,称为潜在性酸。 27.土壤总碱度: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HCO3-和CO32-的总量。 28.土壤缓冲作用:土壤中加入少量酸或碱时,土壤pH不做相应改变,土壤这种抗拒酸碱改变的能力。 29.同晶替代作用: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0.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1.土壤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侵蚀②砂化③盐碱化④变质退化⑤污染⑥城建用地 2.土壤的基本组成。 固体土粒:矿物质、有机质;粒间孔隙:小孔隙通水,大孔隙通空气;生物动植物,微生物

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 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40(理论24,实验16) 学分:2.5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实验)。 中文简介: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技术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环境意义,土壤圈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土壤污染及污染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污染土壤的修复等内容。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既是环境地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作为自然体、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的“环境土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反应行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土壤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以及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化途径、有效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法,为学好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农业环境生态建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学习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利用环境土壤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为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土壤的基本形成过程,正确认识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环境功能,理解、掌握土壤圈元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掌握土壤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类型,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了解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学生讲授等,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讲授与提问、引导和自学、观察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实物、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手段等有机结合,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图像、动画和视频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环境土壤学试卷(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亦称土壤机械组成。 2、菌根: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凡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 3、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指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单位为cmol/1000g土。 4、土壤缓冲性能:指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5、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简述土壤圈的功能。 答:(1)对大气圈:频繁的水、热、气地交换和平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 (2)对生物圈:支撑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3)对水圈:降水在陆地的重新分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4)对岩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受各种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依内容酌情给分) 2、简述土壤的物质组成。 答: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土壤是一个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多孔多相分散体系。(依内容酌情给分)3、简述菌根的作用。 答:①通过无数细长菌丝和菌索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提高吸收能力。 ②菌根分泌的多种酶,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矿物质,并把它们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养分。 ③菌根还能产生多种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调控植物生理活动,促进植物健康的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生存能力。 ④菌根的形成,提高了土壤活性和肥力,改良了土壤。(依内容酌情给分) 4、简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答:1)绝大多数微生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附着或缠绕在土壤颗粒上,形成无机-有机-生物复合体或无机-有机-生物团聚体。 2)根系周围的土壤(根际土壤)比根外土壤更有利于微生物的旺盛生长。 3)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一般要比底层高。 4)土壤微生物在分布上也有地域特点,在不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都有很大不同。 5)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随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多。 6)土壤是个不均质体,能同时为要求不同的多种微生物类群提供生存条件。因此,土壤中同时存在着各种类群的微生物。(依内容酌情给分) 5、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因素。 答:1)土壤结构(土壤通气性);2)微生物活动:好氧活动;3)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好氧分解;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分泌物;5)土壤的pH:影响土壤Eh (每个因素1分) 6、何为盐基饱和度?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3*10=30分)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P240 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 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有机污染物的光解作用:有机污染物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将光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分子键,使分子变成激发态而裂解或转化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硒的生物甲基化:金属硒和硒离子等无机硒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转化成甲基硒和二甲基硒。 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 N2O、 N2的过程. 同晶替代: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相互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并造成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现象。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中心位置,既是它们所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这些圈层的支撑。 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土壤学章节复习题

一、解释名词 1. 土壤有机质:广义地说:土壤有机质是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狭义地说:土壤有机质一般主要是指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 2.土壤腐殖质:由一些抗分解的植物组织的混合物, 微生物死亡后经过分解合成的部分有机体组织的混合物。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暗色的有机物质。 3. 矿化作用: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营养元素的过程。 4. 腐殖化作用:指矿质化过程的某些中间产物再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 7. 腐殖化系数: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暗色的有机物质。 8. 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物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9. C/N:有机质中有机碳和有机氮的重量比 10. 腐殖酸:腐殖酸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分子结构非常复杂。有许多模式,但相对统一的认识是中心为芳香核(疏水性基团),周围有许多支链化合物(有许多功能团)成为网状结构特征。 11. 激发效应: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作用。 二、问答题 1. 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答:土壤有机质,广义地说:土壤有机质是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狭义地说:土壤有机质一般主要是指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 存在形态:动、植物残体(新鲜)、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其中腐殖质最重要! 2.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 答:增加土壤有机质要坚持两个原则,即”平衡原则”和“经济原则”。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免耕法、施用有机肥、实行绿肥或牧草与作物轮作、秸秆还田同时施加氮肥、旱地改成水田等。其中,施用有机肥最显著。 3. 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 答:(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的 N、P、S、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而且,多种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质部分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料的有效化,一些与有机酸和富里酸络合的金属离子可以保留于土壤溶液中不致沉淀而增加有效性; (2)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各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它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保肥性,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并且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4. 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为什么? 答:腐殖质是动植物残体在厌氧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等)作用下形成的,这类细菌必须在潮湿环境下(而且要有适当的温度和pH值)繁殖,只有水田和湿地才满足这些条件,所以更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

环境土壤学复习题final

环境土壤学复习习题集(2010-6) 一、填空题 1.2006 年,我国首次进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摸清我国土壤“家底”。2.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或浅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3、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成土时间; 4、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功能重要体现,占约土壤质量的1%~10% ;其主要来源包括:生物残体或凋落物、生物排泄物和分泌物和人为施入的有机肥; 5、土壤环境质量是土壤容纳、吸收和净化污染物质,维护和调节水和气质量,并适于人畜和其他生物生长和繁衍的能力; 6、土壤圈对大气圈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化学组成和热量平衡; 7、按照氧气要求的不同,土壤微生物可分为好氧微生物、兼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 8、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电荷数、离子半径和水化程度; 9、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指数评价法、模糊判别法和灰色聚类法; 10、土壤酶是指在土壤中能催化土壤生物学反应的一类蛋白质;按照其来源和存在状态可分为:胞内酶和胞外酶; 11、根据中国土壤分类方法,土壤治理分为砂土、壤土、粘壤和粘土4组共22种; 12、当土壤胶体表面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表面不带电荷时,体系的pH值叫电荷零点,简写为PZC 。 13、土壤质量被广泛解释为是土壤在自然或人为管理下的生态系统范围内,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改善和提高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和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 14、影响土壤质量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污染; 15、土壤环境质量由土壤自身成土过程和人为活动所决定; 16、土壤自净能力实质上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有机和无机胶体等降低土壤污染物浓度的能力; 17、土壤环境容量,又称负载容量,是指土壤生态系统中某一特定的环境单元内, 土壤所允许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18、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土地利用、环境调控等土壤属性下降或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与后果;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 松而不均匀的聚积体,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2、土壤背景值反映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土壤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数据和重要的科学信息。[ 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3、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4、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里摩尔数表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即CEC 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 mol/kg 。】 6、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 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 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7、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8、同晶置换 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9、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10、土壤缓冲性能 在一定的范围内,土壤这种特殊的抵抗能力,称为缓冲性。 11、土壤容重 单位容积的土体(包括粒间空隙)的烘干重。 12、土壤自净作用 土壤自净作用是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

环境土壤学复习要点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的和浅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中心位置),即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它们的支撑物。Sq=f(L,H,B,A,i)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土壤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行为、土壤环境与人体健康、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冲击、土壤环境工程等 环境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综合与交叉的方法;野外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传统的研究方法与现代新技术相结合。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同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或者说是物质流与能量流所贯穿的一个开放性网状系统。其结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 土壤的机械组成(质地):土壤颗粒(土粒),构成土壤固相骨架的基本颗粒。 土壤粒级:土粒大小分成若干组,称土壤粒级(粒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壤颗粒划为一组。粒级制: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土壤颗粒分级:(mm) 直径国际制美国制卡庆斯制中国制(1987) 石砾>2 >2 > 1 >1 砂粒2-0.02 2-0.05 1-0.05 1-0.05 粉粒0.02-0.002 0.05-0.002 0.05-0.001 0.05-0.002 粘粒〈0.002 〈0.002 〈0.001 〈0.002 物理性砂粒:1-0.01mm 物理性粘粒:〈0.01mm 土壤质地分为:砂性土、壤性土、粘性土。 1、砂质土壤主要特性:砂粒大于50%;通气透水;养分少,不保水肥;环境容量小;易耕;温度变化快,暖性土。 2、粘质土壤主要特性:粘粒高于30%;通气透水不良;保水保肥、养分含量高;升温慢,冷性土;耕性差,适合于禾谷类作物。 3、壤质土壤主要特性:粉粒大于30%;环境容量相对大;性质介于黏土与砂土之间。 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篇1 土壤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涉及内容广泛,实践性强,它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研究土壤科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业和实行科学种树的前提,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土壤是农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地,土壤的性质不仅影响农林产品的产量,还影响其品质。土壤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低等生物的固氮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长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腐殖化过程和养分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肥力进一步发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生物风化推动着母质向土壤的演化。土壤又是生命的摇蓝。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而且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

学习土壤学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和了解土壤,野外实习就是一种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土壤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为了探明土壤的发生发育和分布规律,查清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条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学实习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性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富集循环的重要场所。因此土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土壤又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它。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篇2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土壤学是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土壤学的教学实习是游憩等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其目的、任务及要求如下: 1.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熟悉本省地带性土壤及非地带性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利用改良措施。 3.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特点,为水保规划和森林植物更新等提供依据。 4.了解全国土壤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土壤类型。 5.熟悉我省土地资源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措施。 6.掌握土壤剖面挖掘方法,掌握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

北京林业大学土壤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解释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不间断地、相互协调地提供植物生长全过程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二、什么是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的。 三、理解土壤的特征。 1、土壤是一个三相系统 2、土壤是特殊的自然体。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共同作用的产物。 3、土壤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就是可以与气体或液体相接触的面积。 4、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 5、空间位置:土壤在地壳上位于岩石圈的最表层,是独立的自然体,自成一圈即土壤 圈。 6、土壤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7、土壤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 四、理解土壤和土地的区别? 1、土地包括土壤,土壤是土地的主体部分 2、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垂直立体空间, 土壤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土地具有强烈的“社会经济”属性,而土壤的“社会经济”属性较弱。 第一章 一、矿物的概念、分类及鉴别特征。 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二、岩石的概念、分类及鉴别。 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 岩浆岩(火成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由原来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三、三大类岩石形成、结构、构造的区别。 第二章 风化作用的定义及类型。 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土壤形成的因素及其影响。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母质-----物质基础,养分来源等 生物-----有机质来源,富积养分等 气候-----风化过程、生物活动、降水等等 地形-----母质运动与分布、生物及水热再分配等 时间-----成土过程的进程与深刻等

土壤学期末考试题有答案完整版

土壤学期末考试题有答 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土壤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自然土壤剖面的层次有、、、等四层。 2、土壤有机质转化可分为和两个过程。 3、土壤粒级一般分为、、和四组。 4、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和三大类。 5、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由土壤胶体所吸收的氢离子或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叫。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为、、、、。 7、土壤主要由四种物质组成,分别是、、、。 8、根据作用力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与。 9、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包括、、、等四种。 10、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包括、、、等四种。 11、土壤微生物主要包括、、、、。 12、土壤有机质中含有比较丰富的、、、、、等营养元素和林木需要的各种微量元素。 13、土壤结构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四大肥力因素。 14、液态水是土壤水分的主体,按其吸持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5、胶粒由、两部分构成。 16、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除、、主要来自空气和水外,其余营养元素如磷、钾、钙、镁等主要由土壤供给。 17、林木必需的营养元素共16种,其中个大量元素和个微量。 18、林木通过和完成对其所需养分的吸收。 19、复合肥料一般是指含有氮、磷、钾或的化学肥料。 20、我国土壤分类为多级体制,共分六级,自上而下为、、、、和。

21、我国的漂灰土类可分为四个亚类、、和。 22、在林业生产中施肥的方法一般有、、等几种。 23、绿肥的利用方式通常有四种、、、。 24、土壤中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是、、。 25、土壤水的来源是、、和。 二、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粒密度 3、土壤孔隙度 4、田间持水量 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6、土攘胶体 7、土壤盐基饱和度 8、土壤活性酸 9、土壤潜性酸 10、土壤缓冲性 11、有机肥料 12、绿肥 13、微生物肥料 14、土壤有效含水量 15、单粒 三、简答题: 1、土壤细菌有哪些生理类群它们在土壤中的功能是什么 2、什么叫土壤剖面如何挖掘土壤剖面

土壤学(环境土壤学)试题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土壤肥力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上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某种肥沃的土壤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 二、单项选择题 1、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这里是指土壤资源(A)。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2、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加之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及退化日趋严重的特点表明了土壤资源的(B)。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3、土壤肥力可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但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的特点是指土壤资源(C)。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4、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的特点是指土壤资源(D)。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5、通常把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作为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其中(D)是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A大气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土壤圈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 1、土壤在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土壤是人类食物、居住、活动、生产等的基础。土壤具有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及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2、土壤资源的特点 答案要点: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 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质地形、母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第二章地学基础知识 一、名词解释: 矿物:是天然存在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岩石:是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 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 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2.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在以土壤微生物 为主导的各种作用综合影响下,向着两个方向转化:一是在土 壤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 CO2、H2O和能量;所含N、P、和S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 后,式方程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这一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 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 的过程. 3. 土壤比重: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 与4℃时同体积水重之比。 4. 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溶液在一定的pH值时,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 阳离子的最大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即CEC)。每千克土壤中所 含全部阳离子的总量。 5.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 6. 土壤凋萎系数: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 水量称为萎蔫系数或萎蔫点。 7. 土壤污染:只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 有害的物质或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 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 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8.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 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 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 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9.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固相的主体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 站土壤固相总量的90%以上。 10. 土壤机械组成: 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 含量。 1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免费下载】环境土壤学习题三答案

《环境土壤学》习题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下列土壤中类种类中,属于地域性分布土壤的是(C ) A 、棕色针叶林土 B 、红壤土 C 、紫色土 D 、黄壤 2、紫色土的主要剖面形态之一是(C ) A 、剖面发育好,层次过渡明显 B 、剖面发育差,层次过渡明显 C 、剖面发育差,层次过渡不明显 D 、剖面发育好,层次过渡不明显3、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粘化过程的土壤的是(B )A 、暗棕壤 B 、棕壤C 、黄壤 D 、红壤4、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脱硅富铝化和生物富及过程的土壤是(D )A 、棕壤 B 、黄棕壤C 、褐土 D 、红壤5、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是(A )A 、暗棕壤 B 、黄棕壤C 、黄壤 D 、砖红壤6、成土过程深受母岩影响,发育相对幼年的岩成土壤是(A )A 、紫色土 B 、燥红土C 、黄壤 D 、砖红壤7、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可按照在植物体内的含量进行分类,氮肥属于(B )A 、全量元素 B 、大量元素 C 、重量元素 D 、微量元素 8、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可按照在植物体内的含量进行分类,镁肥属于(C ) A 、全量元素 B 、大量元素 C 、重量元素 D 、微量元素 9、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可按照在植物体内的含量进行分类,锌肥属于(D ) A 、全量元素 B 、大量元素 C 、重量元素 D 、微量元素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