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

实习时间:二零一一年七月至八月

实习目的:对湖南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与研究

实习方法:走访调查,资料收集

实习主要成果:对湖南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基本了解,并着重调查研究其中数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新换代,从而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并因此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所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凡是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于人类的文化的一部分,是某个特定群体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它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曲艺、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贸、副业等)、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

识、传统体育与竞技和传统医药等类别。

二、湖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属丘陵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土温和、气候宜人、植被丰茂,适宜人类聚落生存发展。因此,湖南成为人口密集的多民族省份之一,共有五十一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汉、苗、土家、侗、瑶、回、维吾尔、壮、白族等九个,大多聚居在湘西和湘南山区,少数杂居在全省各地。在少数民族中,苗族和土家族人口最多,主要分布于湘西北,建立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同时,湖南处于多省交界处,占据洞庭湖平原,历史悠久,古来才人辈出,尚武重义、乐于取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

因此,湖南深厚的文化积累,造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庞大数量,种类更是繁多。比较主要的有湘绣、醴陵釉下五彩瓷、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巴陵戏、湘剧、荆河戏、常德丝弦、滩头木版年画、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浏阳花炮制作技艺、炎帝陵祭典、女书习俗、挑花、目连戏等等。

在此,仅选取其中几种作为研究对象。

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自明代的弋阳腔流传发展,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湘剧脚色行当较京剧来说分工细致,包括大靠把、二靠把、唱工、小生、大花脸、二花脸、紫脸、三花脸、正旦、做工旦等12行,小生又有文巾、罗帽、雉尾、蟒靠之分,且有穷、文、富、武四种做派。

湘剧中的高腔由弋阳腔演变而来,早在明朝嘉靖年间便有相应记载。弋阳腔在传入长沙、岳阳、醴陵等地之后,经“错用乡语”、“只沿土俗”并融合打锣腔等地方音乐,从而在弋阳腔滚唱基础上衍变成湘剧高腔。

值得一提的是,湘剧高腔与存在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戏曲形式“秦腔”,二者虽都是民间戏曲,但形成过程与戏曲内容特点等却截然相反。秦腔主要由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流传甚广,其内容也多是源于古典小说、民间故事、神话等;而湘剧高腔则是湖湘文化兼容并蓄,吸取演变的结果,表演方式具有古典粗狂的大唱大跳、大喊大摇等楚地特色,内容也多是由其起源的弋阳腔、昆曲话本演变,加上湖南当地民间传说等。这二者的不同源自于地域文化与民族的不同,秦腔形成、发展、壮大依靠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平原文化与民众基础,可以说是一种西北民间艺术的综合提炼,湘剧的演变则是由湖湘文化特点决定,具有典型的长江丘陵地区特色。

顺带一说,湖湘地区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戏曲形式——花鼓戏。这种由花鼓伴唱,反映人民劳动、爱情、生活的戏曲形式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省广为流传,亦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女书

“女书”又叫做“女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属于汉语方言的音节文字。它起源和主要流行的地域是中国南部的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镇,所以又叫做“江永女书”。以前还通过女性婚嫁外地,扩展到附近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中。

女书的使用者主要是汉族妇女,也有当地一些放弃瑶语只用汉语的平地瑶妇女使用。女书依靠母亲传给女儿,老人传给少年的自然方式,一代代传下来。“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语言生活中的一个奇特现象。江永女书是一种古老文字,

已为专家学者们所共识,但因女书没有古代文物,又未载于史志,故不能确定其起源时间。

江永县位于湖南省南部边陲,西部和南部与广西桂林地区为邻,隶属永州市。江永女书流传于江永县的仅有两万人口的上江圩(包括上江圩镇和铜山岭农场及周边的个别村落)一带。该县的潇浦镇、千家峒瑶族乡、允山镇、黄甲岭乡等地历史上也曾流传过女书,但在60年前即已先后消失。

女书记录的语言是女书流行地的与众不同的永明土话;它标记语言的手段和方法奇特,可以同音借代,用仅有的四百多个字符可以写出千余字的七字韵文来;女书采取家传、亲朋相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它和妇女特有的婚嫁、岁时节日、庙会等民俗活动紧紧融合在一起。

一般说来,女书的载体大部分是各种精致织物与扇面等,行文多为七言绝句。妇女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唱读、传授女书,这种集会被称为“唱歌堂”。妇女们唱习女书的活动被称作“读纸”“读扇”“读帕”,并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女书文化。

2011年6月24日在中国上映的电影《雪花秘扇》中,便是以女书这种独特的女性文字作为故事发展的关键点,“唱歌堂”“写扇”等艺术活动也均有体现。

釉下五彩瓷

“釉下彩”是指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在最初的时期,醴陵窑瓷器使用单一的氧化钴作彩饰原料,烧成了釉下青花瓷。一九零七年至一九零八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的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醴陵釉下五彩瓷无论在生产工艺、制作规模、题材内容,装饰手法,艺术水平以及色料品种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烧造工艺上讲,它进行了种种改革,如柴窑改煤窑,三烧制改为两烧制等,大幅度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从制作规模上讲,自六十年代以来,不仅醴陵地区有专门生产釉下彩瓷的群力瓷厂,而且还有国光、星火、永胜、新民以及本省其它地区的建湘、洪江、界牌、新湘等瓷厂都有所发展,使湖南成了“釉下彩瓷之乡”。从题材内容上讲,过去多采用花卉装饰,而现在的彩饰题材却是博采万物,诸如花鸟、山水、虫鱼、人物、走兽和传统题材中的龙凤、历史故事以及书法印章等,无不反映在釉下彩瓷的装饰中。从装饰手法上讲,除了在勾勒的功力上较之过去的最高水平不免还稍有逊色外,其余在纹样的构成,色彩的处理、操作的技术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历史的水平。彩绘设计人员用自己的实践丰富了这一传统的装饰艺术,因而创造了各种形式风格的装饰纹样,使釉下五彩的装饰艺术呈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其产品既有各式各样的陈设瓷,还有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各种日用器皿。这些产品,有的被选为国家用瓷和国家礼品瓷,有的远销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历年来还有不少精工产品参加了国内

外艺术展览。并多次获得了国家金质奖章。为促进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中华发展民族增添了光彩。

二零零八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总结

本次实习调查研究中,我对湖南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与基本了解研究,取得了许多珍贵资料与体会,深刻领略到湖湘文

化的深厚与博大。值得一体的是,湖南本地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被载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民间瑰宝处于传承断代濒临消失的境况,而被载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部分,有的依靠旅游业或民族发展得以保留壮大,有的却也岌岌可危,甚至处于名存实亡状态,这无疑为我们敲响了文化保护的警钟,此中路途任重而道远。

湖南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料调查

湖南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料调查

湖 南 特 点 的 区 域 特 色 文 化 和 民 间 艺 术 资 料 调 查 作者:蒋礼 时间:2012年2月9日

经管学院工程管理11级2 班 一.活动内容 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长沙市的几项民间艺术以及特色文化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在实践期间我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 1.调查了湖南地区具有哪些特色文化。 2.调查湖南地区民间艺术资料。 3.了解湖南地区特色文化与民间艺术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资料 (一)湖南地区特色文化 湖湘文化“淳朴重义”,“勇敢尚武”,“惟楚有才”,“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临难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二者融贯,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强力特色,具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是钱基博先生所说的:“湖南人所以为湖南,而异军突起以适风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强有力而已。”“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是实践理性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一普遍性范畴一旦与英雄主义相结合,就成为—种“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气概,给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态,而在湖湘文化中,则将它列为“人极”的范畴,视为文化的“极则”。这就赋予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哲学依据。正是由于这点,湖湘文化具有了“独立不羁,遁世不闷”的特殊品格。 具体表现在: 1.湖湘文化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从宋代湖湘学派创立时起便已形成的经世致用的学风在湖南士人中代代相传,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故此也就造就成了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识极为强烈的现象。 2.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最早在湖湘大地奏响爱国主义乐章的是屈原。继为贾谊。湖南省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非遗数据库

非遗数据库 2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览 中国篆刻日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10月9日,中国前副总理李岚清篆刻艺术作品展在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拉开帷幕,在未来的4周展期内,巴黎观众可通过“中国印·李岚清篆刻艺术展”,观赏中国篆刻艺术,了解中国文化以及这位前国家领导人的艺术情怀。图为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讲解作品。(资料图片) 人民网北京9月13日电(记者文松辉)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上此前已入选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木卡姆、蒙古长调4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已有29个项目列入该名录,位居世界第一。 2009年通过的3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09年通过的22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1、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世界第一中国已有29个项目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中国书法等2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览 ·2、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3、中国书法 ·4、中国剪纸 ·5、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6、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7、端午节 ·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9、《格萨(斯)尔》

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_3000字

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12月4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宣布,批准中国珠算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成为中国第30个入选该名录的项目。珠算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此前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教科文组织在其网站上介绍说,中国的珠算是一套历史悠久的、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方法。珠算通过传统的口述和自学等方式世代传承,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并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而珠算申遗成功之后,相关专家表示说,此举有助于让更多的人在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加深对珠算的了解,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 下面,小编将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盘点如下:

2001年 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2003年 中国古琴艺术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2005年 1、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点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特点:系统性活态性(它包括文物、遗址、建筑群)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遗址,墓葬,建筑、石刻、石窟、壁画及近现代的不可移动性文物如石窟、可移动性文物如各个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 文化遗产:祖辈创造出来的保留至今的历史遗存。 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的职业性学科,涵盖十分广阔,内涵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利于文化传承的的多样性,丰富性。 概念: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传的文化传统表现形式如口头传说叙述,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的探索,婚俗节庆礼仪风俗、传统手工技能还包括与上述形式相适应的文化空间。 特性:时间性,空间性,文化性。 文化线路:代表了人类的迁徙与流动:代表了一定地区内国家和地区贱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 意义:促进了文化的思想之间的交流,但是他必须集中在一个与其有历史联系与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动态系统性。 产业遗址:农业遗址、工业遗址,商业遗址 文献遗产:世界记忆工程 产生条件:可能性,具有丰富的资源、必要性保护和传承 独特的视野和视角 第一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的探索,告诉我们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深杜挖掘,告诉我们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律的探索,告诉我们该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的形成 第一阶段:20C三十年代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提出并倡导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人类的遗产。

第二阶段四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并设立国际资金来保护国际遗产。 第三阶段持续20多年的抢救努比亚遗址的救援和活动是催生世界遗产公约诞生的直接诱因。 2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 在国际社会拯救阿布辛贝勒神庙活动的影响下对文化遗产的法定保护进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议程上来,世界文化遗产概念也已成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个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国际遗迹和遗产委员会)就保护文化遗产起草了一个公约,同时美国和世界自然遗产联盟合作,对自然遗产保护进行归纳,并提议将自然遗产保护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同一个法律中。 世界遗产的内容: ①却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 ②指出缔约国在确定了潜在遗产方面的责任,以及他们在保护这些遗产时所起的作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定义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族民间口述身授、世代相传的无形文化遗产。这种无形文化遗产蕴藏着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历史文化,因此它代表着民族普遍的文化认同和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由于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交通愈加便捷、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等多种因素,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遗产面临更严峻的破坏。为了保存这些文化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合作,在2001年开始了“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请。当年,包括中国昆曲艺术在内的19个代表作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这种申报工作其后每两年进行一次。截至2018年,中国入选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40项,其中最早入选的几批包括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族乌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木卡姆”是伊斯兰音乐中的一个特有名称,含有“曲”、“调”、“古典音乐”之意。木卡姆的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在中亚、西亚、南亚、北非等地区都有木卡姆。相传维吾尔族祖先从渔猎、畜牧时期就创作了在旷野、山涧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后来不断融合、演变发展,形成了组曲──木卡姆。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能完整演唱新疆十二木卡姆的艺人已经屈指可数。1950年代和1970年代之后,新疆自治区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几次大规模收集、整理木卡姆。现在,对新疆十二木卡姆的保护更加强了。 蒙古族长调同样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在花香风甜的季节里,蒙古牧民骑上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牧。举目遥望,碧草连天,闲云自飘、牛羊盖野。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充分享受心灵的自由,牧民们的歌声悠长舒缓。有人说蒙古族长调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到2013年为止,中国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如《格萨尔》史诗;表演艺术,如昆曲、古琴;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如端午节;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中医针灸;传统手工艺,如剪纸;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或时间等。 中国政府于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518项保护对象。政府也在逐步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保护”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它包括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考察和清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评定、通过建立数据库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和保存、对传承人的扶植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弘扬,以及做好传承工作等。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和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a16539477.html, 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马佳泽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8期 摘要:乐作舞是红河州哈尼彝族自治州的民族舞蹈,乐作舞的动作基本上来自于哈尼族人民劳作的动作的改编,长期以来也有极少数人对该项目进行研究而且累积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为了使哈尼族民俗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本文将研究乐作舞的起源研究、乐作舞套路及其特点研究、乐作舞舞蹈动作研究、乐作舞的传承于传承方式研究、乐作舞的传承危机及原因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随着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方式出现人们越来越喜欢流行的运动方式,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渐渐被人们遗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即将消失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与保护。乐作舞是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各个少数民族舞蹈编制起来的舞蹈,动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同时也加强人际交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乐作舞;物质文化遗产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乐作舞的开展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网上搜索了许多关于乐作舞的参考文献和少数民族舞蹈的相关书籍来采集与自己研究题目相关的资料 2.实地考察法。通过到当地进行实地调查,深入了解乐作舞的历史文化及开展情况 3.访谈法。通过对红河州有关乐作舞的领导及老师进行面对面访谈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乐作舞简介 “乐作舞”是红河州地区哈尼族和彝族的一种少数民族舞蹈,起源于洪河流域。乐作舞是大家一起来跳的意思,是哈尼彝族群众根据晒荞子的踩荞舞改编的。据说也有千年历史,据《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哈尼族简史》还有当地的一些原始资料的介绍,乐作舞应该起源于农耕时代,但要早于哈尼族民众的开始种水稻的时间[3]。那是哈尼族和彝族群众都大多以种荞 麦为主,加上当时的劳动力不发达,收获荞麦都需要全村的不管老人妇女小孩都齐上山收割,

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调研_邓爱东

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 遗产数据库建设调研* 邓爱东 【摘 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够重视、数字化程度不高、专业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数据库 Abstract:With the globalization trend,the culture ecology changed greatly and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heritage is impacted more and more.Many traditional crafts are on the edge of disappearance.At present,many public libraries have carried out the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more or less,thereexisted some problems,including insufficient emphasis on it,low level of digitalization and lack ofspecialists. Key words:public library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database 1 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现状 《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对公共图书馆有明确的表述: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是,加强文化遗产意识,提高对艺术科技成就与创新的鉴赏力;提供接触各种表演艺术文化展示的机会;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支持文化多样性;支持口述传统文化。而且2009年7月文化部社会司在关于开展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把公共图书馆是否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式建设(包括:主办、协办、参与举办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活动)已作为其中之一的评估标准。所以,作为具备公共服务知识机构、制度性质的公共图书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文化共享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的时候,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必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保存,为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弘扬、展示和传播提供广阔平台。 笔者于2009年8月通过互联网,以国家图书馆主页上“专题导航”栏目“公共图书馆”链接中的46个公共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或自建馆藏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为对象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各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统计表 类型数量建立非物质文化 遗产资源数据库 地方文献 资源数据库 链接地方文化信息资源 共享工程网站 省图书馆20 11 20 20直辖市馆4 2 4 4单列市馆22 13 22 20合计46 26 46 44所占比例57%100%96% *本文为广东省文化厅基金研究项目“图书馆服务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号GDTK0933)成果之一。

非遗博览园规划思路

国家非遗博览园概念性规划 思路 引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弥足珍贵。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中华民族血脉的传承,关系到精神家园的维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到2020年,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日益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不断拓展,从原来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民族民间艺术,拓展到目前包括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门类,内涵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全面。 截至2011年11月,我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共有29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在此之前,全世界共有213项代表作名录,其中中国的“非遗”数量占到了13%,位居世界第一。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7万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2012年国家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历史文化发展的“根”,强化保护文化发展“根系”意识,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保护好文化的“根系”,壮大“根系”,带来文化产业的“枝叶”繁茂。而“国家非遗博览园”就好似粗壮的树干。建成后的“国家非遗博览园”将是全国规模最大、涵盖整个非遗文化产业全域性的国际性文化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园项目拟选址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九龙山,项目定位为国家非遗保护重点工程、国家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打造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聚集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集散地和国家5A级旅游产业基地。据初步测算,项目建成后,年接待旅游人次可达1000万,年销售收入过1000亿人民币(含贸易额),安排就业人口约2万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园计划于2013年底建成一期,2014年全部完成施工。项目将密切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当地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文化大国,也是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北京作为中国首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非遗重地和经济文化发达的超大都市,在中国、亚太和全世界极具影响力,可以满足建设国家非遗博览园的需要,易于形成文化产业,得到更大的效益。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建设国家非遗博览园,是国家意志的高度体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民间艺术。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 设计理念: 通过自己在课前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些。小组的合作学习也是推动学生主动去了解知识的活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关资料: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讲授新课: 1、龙泉窑青瓷 (1)出示龙泉窑青瓷图片 (2)龙泉窑青瓷制作过程 2、传统木 3、浙江泰顺溪东桥 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是中国古代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形成的 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它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所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称为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

4、雕版印刷技艺。 5、兰亭集序(书法唐摹本)晋代王羲之。 提问:你能从“道”字的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中感受不同书法的艺术特点吗? 学生:…… 6、如来佛观音菩萨像(西藏唐卡) 作业要求: 1、你有哪些想了解、不熟悉的文化遗产? 2、收集一些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资料。 3、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同学们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 归纳小结: 口头传承; 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 传统手工艺技能。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与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 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与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 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与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第三部分创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及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饶的国家,且种类繁多、内容复杂, 这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必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若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可持续的传承及保护利用,就必然要以全方位把握其特性特征为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来自于其局部商品化和完全商品化存在的问题和相互矛盾。如果保护和利用不当,那些有珍贵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可能就被逐渐的弱化甚至消失。回顾过去这几年,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整个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留住这些人类历史的记忆、如何才能可持续的保护和发展成为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近年来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全国各地举 办了很多不同形式的展览、学术活动等,还将每一年六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以向民众宣传和展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还远远不够,仍然有很多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陌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和涉及范围,最大程度地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保护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全力在全社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舆论氛围。(一)利用互联网全方位宣传,加快完善数据库建设 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可以通过网 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变成全球变化发展的趋势。因而,我们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传播效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络环境下,将对其的利用和传播冲破传统的空间与时间的制约,实现了全社会的资源共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序进行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在网络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许多新形式的网络应用不断涌现,我们可以 充分利用网络中多样的技术进行相关宣传推广工作,为我国非遗的世代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如我们可以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宣传视频或网页,并链接到国内较为知名的网站和点击率高的新闻中,使普通民众在平时的上网过程中就能够随时点击欣赏各种美轮美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优美的舞蹈、惊险的杂技、精彩的民间故事等,这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服务娱乐大众的好方式。 同时,可以在在网络上制造各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题和活动,通过 多方的相互讨论进行深度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达到全方位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最终吸引更多的人来积极参与。 另一方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最直接有效的渠道即是构建资 39 还有可以通过电视这种传统却又有效的宣传传播方式,一方面各地方或中 央台可以通过制作各种高质量的公益片、宣传片等向大众播放,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我国各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去年火遍全国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就是由中央电视台这个渠道展示出来的。人们通过观看制作精良的电视节目,通过更多方面了解传统中华美食,从食物的角度展现出中国人生活伦理等方面的文化,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各单位可以邀请不同传承人走进电视台等媒体,通过访谈等方式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进一步起到宣传效果。如中央电视台著名智慧型文化栏目《谢天谢地,你来啦》在2013年9 月份的一期中就曾关注非物质文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以下统计截止至2010年)

昆曲资料图片 2001年(1项):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古琴资料图片 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关于它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非遗调查报告数据分析

我们社会实践小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收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13份。 1.调查对象男女比例 2. 调查对象性别比例 (1)统计结果:本次调查对象男性占42.86%,女性占57.14%,被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相当,这对于本次调查排除了一些客观因素,让本次的调查更真实准确。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了解程度

(1)统计结果:由图可见,有78.57%的人是不太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只有14.29%,是比较了解,没有人是非常了解的。 (2)统计结论:可见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并不是非常清楚,这也体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逐渐消失的现象。 4. 对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 (1)统计结果:在对于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甄别与保护的相关法律工作上有超过一半的人非常了解,。 (2)统计结论:由此可见,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重视的,这也体现出法律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传承人文化权利的实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完整地传承和发展。 5.对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灶头画,您了解多少?

(1)统计结果:在此次调查中,我们重点调查的是嘉兴的灶头画,数据显示:14.29%的人表示比较了解灶头画,28.57%则表示不太了解,而绝大部分的人完全不了解灶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2)统计结论:灶头画做为嘉兴的一种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逐渐消亡,人们对他的认识度偏低,政府需重视这一现象,采取一定措施,保护灶头画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之继续传承下去。 6.对灶头画的了解是通过什么途径 (1)统计结果:对灶头画的了解可以通过很多的方式,在本次调查中,14.29% 的人是因为在家中使用过灶头画,所以才会对灶头画有一定的了解,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规划方案位于省市金牛区两河城市森林毗邻古蜀文明代表之一的金沙遗址是国唯一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整个主题公园占地4897亩主题公园将分三期建成总投资预计20亿元。第一期主题公园核心区占地1400亩在2007年6月9日前完成并对游人开放第二、三期将逐步在后两年完成。 建筑原则按照“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方式、守望精神家园”的原则主题公园建设将坚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产业化相结合、与市场化相结合”着力打造成文化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主题公园。建成后的主题公园将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全国文化产业示基地、国家AAAA级文化旅游景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公园构成十个聚落据悉由于日前国务院公布的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518项中分成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中医、民俗等10大类别主题公园将划分为十个聚落即中国民俗风情聚落、中国民间工艺聚落、中国民间美术聚落、中国中医药聚落、中国地方戏剧聚落、中国曲艺聚落、中国民间文学聚落、中国传统竞技聚落、中国民间音乐聚落和中国民间舞蹈聚落每一个聚落都代表一种类别。按照保护性原则、独特性地域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产业化原则将在每一类别中甑选二至十个具有代表性并能实现互动体验效果的文化产业项目。

八百工程主题公园还将打造“百卷楼”、“百工坊”、“百戏城”、“百草堂”、“百趣园”、“百闲河”、“百味街”、“百客栈”等“八百工程”。按照初步规划“八百工程”将在一期工程中建设完成。 其他部分主题公园将突出人的参与性并通过功能分区和特色项目立体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特的文化感观和景区吸引力主要分为展示区、体验区、展销区、文化景观区和商业服务区五大功能区。主题公园由生态、水景、园林、建筑和文化景观五大部分构成其建筑风格将以中国古代建筑、民族建筑、中式园林为主国际馆则拟采用古罗马或希腊的建筑风格。 关于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的建议一、总论华夏文明看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黄河文化和古老的民俗风情为三晋儿女留下了无数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燃烧起抟泥烧走向文明的灿烂之火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文明古城在当代又是经济、文化、中心的省会城市。保护、传承好我省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动由矿产资源大省向人文资源开发强省的战略转变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树立以文化品牌为中心打造旅游文化强省的现实意义。 二、项目名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项目编制单位市园林局省大众传媒学校三、省大众传媒学校简介省大众传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统计,共计3154个子项。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并正式公布。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门类分别为: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中国曲艺品种十分丰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曲艺品种约有400个,流布于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项目共46个,至2019年,共有193个。 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所创造、世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场所表演的各种传统舞蹈,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41种流传于各地域、各民族的优秀民间舞蹈项目入选,截至2019年,增至324种。其中包括在汉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的秧歌舞、狮子舞、龙舞;彝族的葫芦笙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 民间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72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入选。其中包括已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古琴艺术,另外还有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及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南音、广东音乐、侗族大歌、回族的花儿等著名的民族民间音乐。至今,这门类已增至401个项目。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项目共31项,至2019年则增至231项。其中有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有壮族的刘三姐歌谣、彝族的《阿诗玛》长篇叙事诗等少数民族著名的口头文学经典;有汉族流传久远的著名传说如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白蛇传传说等;也有耿村民间故事、青林寺谜语等,至今仍在民间鲜活流传,散发着具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学形态。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 实习时间:二零一一年七月至八月 实习目的:对湖南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与研究 实习方法:走访调查,资料收集 实习主要成果:对湖南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基本了解,并着重调查研究其中数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新换代,从而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并因此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所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凡是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于人类的文化的一部分,是某个特定群体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它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曲艺、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贸、副业等)、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

识、传统体育与竞技和传统医药等类别。 二、湖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属丘陵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土温和、气候宜人、植被丰茂,适宜人类聚落生存发展。因此,湖南成为人口密集的多民族省份之一,共有五十一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汉、苗、土家、侗、瑶、回、维吾尔、壮、白族等九个,大多聚居在湘西和湘南山区,少数杂居在全省各地。在少数民族中,苗族和土家族人口最多,主要分布于湘西北,建立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同时,湖南处于多省交界处,占据洞庭湖平原,历史悠久,古来才人辈出,尚武重义、乐于取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 因此,湖南深厚的文化积累,造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庞大数量,种类更是繁多。比较主要的有湘绣、醴陵釉下五彩瓷、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巴陵戏、湘剧、荆河戏、常德丝弦、滩头木版年画、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浏阳花炮制作技艺、炎帝陵祭典、女书习俗、挑花、目连戏等等。 在此,仅选取其中几种作为研究对象。 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自明代的弋阳腔流传发展,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关于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思考

关于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建设的意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讨了数据库应具备的功能和类型,并针对建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相关的思考与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现状 貴阳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5.43%,全市的少数民族以苗族、布依族为主体,主要分布在全市18个民族乡。由于各民族独具特色的创造性,其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异常丰富,并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这些民族文化既是原生态的,又是极具深厚内涵和神韵的,其原创性、唯一性、多样性的特质,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贵阳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及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多姿,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各民族的迁徙史、发展史以及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当前,随着贵阳市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大数据产业、互联网技术革命、民族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产业等如火如荼的进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大规模的现代化造城运动、方兴未艾的各类型工业园区、四通八达的交通干线建设等时刻冲击着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环境和传承空间。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项目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亟待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数据库是记载知识的载体,也是传播知识的媒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信息化技术,完整详细记录非遗信息,借助GIS技术在地图上展现非遗点及分布信息,建立贵阳市非遗数字地图及数据可视化平台,助力实现非遗资源的科学保存、再现、传播和开发。 一、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意义 首先,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储。应用各种IT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以非遗为资源来进行生产,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使非遗资源得以永久保存和保护,实现非遗的研究、传播和展示,能有效体现非遗的历史价值、体现当代人对遗产的守望、体现未来人拥有遗产的权利。通过技术规划,确立数字采集、数字处理、数字存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