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材中童话的思考

(完整版)教材中童话的思考
(完整版)教材中童话的思考

擦亮童话

●江苏吴江张学青

———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1. 小学各册教材均应有童话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确立了童话作为这一学段首选文体的地位。人教版教材低段的选文中,童话占了26.7%,可见童话特有的价值受到了重视。中高段童话的篇目渐渐趋少,整体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但3.9%的比例还是偏低了些。对于中高段孩子来说,小猫小狗之类的道德教化文章自然显得幼稚而可笑,但优秀的童话故事,往往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及审美价值,是值得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阅读的。即便我们成人,听《小狐狸阿权》或者《美人鱼》这样的优秀童话经典,一样会动容。童话是一种诗意栖居的方式,因而笔者以为各册教材中都应该有童话的位置。

2. 童话选文应视野广阔。

人教版12 册教材选入童话40篇,其中,署名的作品29 篇,这些作品大都出自知名的童话作家之手。从被选入的作品看,我国作品居多,国外的作品也安排了一定的比例,体现了编者开放的胸怀和眼光。对于童话的选择,其实东方的、西方的,古代的、近代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都应该予以考虑。

3. 部分童话说教意味太浓。

从所选文本的内容看,总体比较优秀。像《雨点》、《雪孩子》、《小蝌蚪找妈妈》、《风娃娃》等,这类作品,叙述的线条简洁、明快,情节简单、干净,语调较为活泼,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阅读接受能力,但也有部分童话为说教而童话———偏重道德教化,缺乏趣味,选择的形象缺乏审美空间,甚至是生硬的拼接。比如,《两只小狮子》,一只懒狮子和一只勤狮子的塑造,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学生从小学好本领,不靠父母生活,这样的故事无法给人带来新奇感和悬念感。其实,童话里未尝不可有寓意、有教化,但必须做得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那样,“如水中盐,蜜中花,性存体匿,无痕有味。”又如《从现在开始》,说的是狮王要找动物接替做“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猫头鹰、袋鼠都做得不好,小猴做

得好,就成了“万兽之王”。故事里的牵强附会是显而易见的———童话故事是荒诞的,但应该建立起自身的作品逻辑,并且与现实世界对接。

4. 不要拒绝幻想与荒诞。

从表现形象来看,拟人体的童话占多数,超人体童话十分缺乏,童话故事里的基本要素———幻想成分总体单薄。或者说,教材的编者对超现实、重幻想的故事怀有戒备。20 世纪30 年代,曾经有学者对童话进行抨击,称狗说鸭子说猪小姐狗大哥之类的说法,是蛊惑儿童。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撰文《“鸟言兽语”的读物应当打破吗?》,里面的论述相当有力:“鸟言兽语的读物与吃奶有些仿佛的。年幼的小孩子是很喜欢听鸟言兽语的故事,恐怕在那时候只有讲那些故事给他听,好像一岁的小孩子只有奶是他唯一的营养料,到了大以后,奶应当少吃而鸟言兽语的读物也应当少讲,多给他看些旁的读物。我们绝对不可以说奶是坏的东西,不能给他吃。”幻想和荒诞是童话故事的金线和银线,教材编选的童话还显得相对保守。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语言与文学不分家,因此,童话编入教材后,往往被用作识字写字、句式段落训练的材料而忽略了其本身的文学、审美价值。语文基础的夯实无可非议,但当下教材中童话选文的缺陷使童话故事化育为“我”的精神养料教学大观

人民教育2011.3-4文学教育也得从娃娃抓起。文学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的必需。童话,作为一种特别适合儿童的文学样式,理应在这方面承担起应有的功能。小学课程标准对童话阅读的目标提得比较模糊。为了使其进一步具有“标”的功能,增强清晰度和可操作性,指导具体教学的展开,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理解,对小学阶段童话教学的目标做出这样的定位:首先,阅读古今中外百篇优秀经典童话,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感知童话的特点,初步掌握童话的阅读策略。其次,乐于阅读童话,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智的启迪。再次,初步掌握童话故事的基本结构,能讲述读过的童话故事,了解童话特殊的表达形态,乐于创编童话,培植想象力。这三个目标,第一条是基础。只有阅读了一定数量的优秀童话,才能掌握故事足够丰富的原型,才能掌握阅读的方法,对故事中的符号能默会把握。优秀作品的不断植入、碰撞儿童的心灵,其创编的灵感、想象力就能更好地萌芽。阅读中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一条,强调的是童话与“我”生命的对接,“我”以生

命体验唤醒童话,同时童话也以鲜活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打开“我”的心灵之窗,从而使故事化育为“我”的精神养料。

1.听与讲,最传统的也是最伟大的。似乎与自主学习主张有点关系,讲故事这种手段在渐渐淡出语文教学的领域。笔者以为,在童话教学中,听与讲仍是最“伟大”的方法,其原因在于———从童话起源上讲,最早流传于民间的童话就是成人为儿童编的,讲给儿童听的故事。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要求故事具备“容易记忆的特征”,因而民间童话故事中开头会有公式化的“从前”,人物背景模糊,情节也在不断地反复中变化。而倾听故事,是对故事的一种

整体、圆融的把握。儿童无法在题材、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结构等局部去分析一个童话,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童话的欣赏。他们把握故事,依靠的是直觉。所谓直觉就是接触故事的第一感觉、第一想法、第一体验,它所调动的是儿童的审美直觉,是不经过头脑周密思考而获得的一种艺术感觉。故事是伟大的,记住故事本身比记住一个干巴巴的道理更有价值。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只要让故事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形象就是大大的成功———形象的力量在于对未来的潜在理解———形象有一种天然的“觉醒”能力,学生可以在长长的岁月里慢慢体会,而“解释”往往会削弱它的力量。因而,倾听之后能讲述,其内涵不是用“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能概括的。指导讲述故事,也有方法。比如说,指导把握故事的结构或者作品内在的整体格式塔。在童话中,“故事———情节”模式是压倒一切的结构模式,故事由一系列事件叙述,可以满足儿童“后__________来呢?后来呢?”的好奇心。综合看,选入教材的童话故事大致有这样一些结构类型:单线型结构———以主人公的行动贯穿整个故事。如《丑小鸭》,以丑小鸭的成长历程为线索,丑小鸭走到哪里,故事就发展到哪里。对比性结构———在对比中表现事件和人物。如《两只小狮子》中懒狮子和勤狮子的对比;《雨点》中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比;《风娃娃》中人们对风娃娃

做事的前后态度的对比;《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幻想与现实的对比;还有《陶罐和铁罐》、《小柳树和小枣树》等故事,采用的都是对比性结构。反复性结构———这是童话故事中最常见、最经典的结构。反复是相同或相近的情节在不同的地方再来一次。反复是一种强调,它使某种模式更牢固,更易于辨认。反复也使故事更为单纯,同时也是一种节奏的调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大都

是反复型结构,且以 3 次反复为最多,如《一次比一次进步》,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菜园里看冬瓜和茄子,去了3 次;《小熊住山洞》,一年四季,小熊走进森林,一次次“舍不得砍”……当然反复也不是完全重复,每次反复都会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或者包含递进。教师在指导学生把握这种反复结构时,关注点应放在每次加入的“新元素”上。此外,还有冰糖葫芦的结构———一条线索串起一个个事件,每个事件都是相对独立,这种结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没有。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结构,可以更好、更快地记住故事的大致情节。讲故事时,短故事可以独立讲;长故事可以接力讲。此外还应该特别注意给学生一个空间,指导有创意地讲述。比如:选择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用第童话教学“三宝”一人称讲述。

2.角色朗读与表演,

最经常的也是最有效的。就童话文本而言,角色朗读或者表演应该算是最经常的教学策略。为什么是这样呢?找出背后的原因,我们也就能把这种策略运用得更到位。其一,童话故事大都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讲述者是置身事件之外的,这与散文或者第一人称小说是有根本区别的。一个故事要进入心灵,需要穿越“我”。我们阅读故事,其实质是想理解世界,知道“我”是谁,“我”可以怎么办。是阅读和故事,创造了我们内心的生活。而角色朗读与扮演这种策略,就是把“我”化进故事的一种有效途径。其二,童话题材极富儿童情趣和游戏精神。学生置身于童话的幻想里,成为其中一员,就能获得想象中的成就感、解放感、自由感。这种解放感和自由感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幻想精神和游戏精神,是儿童热爱角色朗读与表演的直接原因。此外,从语文的角度看,角色朗读不但可以促使儿童更主动地理解故事,把握形象,同时又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了生动的语言训练,在表演技巧和理解角色心理的揣摩中,促进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角色朗读与表演的形式也有多种。人物较少的文本,适宜在小组里表演,这样每个人都能动起来;人物较多、对话丰富、故事性强的文本,可以排演课本剧,中高年段学生也具备了这个能力;对话少,神态、动作丰富的文本,可以用哑剧表演。值得一提的是,不管哪一种角色扮演,需要的是化境,用郑振铎先生在《儿童文学教授法》中的话说,叫作“教师、学生与故事化在一起”。这里以《去年的树》为例,谈谈化境的用法。《去年的

树》里,鸟儿在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的指引下一路追寻。每一次的追寻,都采用了相同的结构:“鸟儿问”———“××答”———“鸟儿飞”,不但使作品拥有了一种节奏感和旋律美,也表现了鸟儿追寻的决心与毅力。教师可将故事的内在节奏化为课堂的教学节奏。指名扮演鸟儿和树根、门先生、小女孩,鸟儿在不断地追寻中追问树的行踪,教师旁白:她向××飞去,又累又倦,但她的翅膀无法停下,她的心头,一定不断地回响着这样的声音———“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这样的对答从男生与女生的口中送出,“诺言”、“好朋友”这两个词的丰富内涵,就深深印在学生心里了,文本中醇厚的文义,也在一次次角色朗读中变成学生内心呼之欲出的情思。

3.想象与对话,最审美的

也是最深层的。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象大于逻辑。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如同农事的节气,是不能错过的。作为童话这样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幻想色彩的文体,想象力对于儿童能否品味童话里的味道至关重要。在童话故事里,以语言为媒介,将童话所展示的“第二世界”变成真实可感的形象,就是培植学

生想象力的过程。很多一线教师在童话教学中,也会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教学《称赞》,引导学生想象小獾做的三个板凳的粗糙和做时的努力,体会“称赞”的必要性;教学《从现在开始》,想象“动物叫苦连天”的场景,想象“狗熊练跳的本领”的无奈与痛苦,体会猫头鹰和袋鼠行为的荒诞性;教学《去年的树》,想象鸟儿寻找时的“眼神”,对话时的“眼神”,唱完歌回头时的“眼神”……笔者以为这些教学环“推销”童话体的整体把握。其次是以文本为支点,构造新的想象空间,改编、创编童话故事。教学《小木偶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想象:小木偶有了人类的所有表情,又踏上了去大千世界旅行的路程。一天,他来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名叫“不笑国”,在“不笑国”里每个人的脸上都看不见笑容。他在“不笑国”里会有哪些遭遇呢?请你续编下去。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设置这样的空间:一根火柴擦燃一个愿望。如果你手中有三根火柴,每根火柴点燃以后,出现在你眼前的会是怎样的景象呢?仿照课文的叙述方式,写下

你的“火柴童话”。越是优秀的故事,越有发掘的空间,越能培养高级的审美情感。在中高年级的童话教学中,除必要的角色朗读与扮演外,教师更需要设计开放的话题,营造宽松自由的对话空间,通过对话,将童话故事中包孕的丰富的意味凸显出来。美国的一堂阅读课《灰姑娘》,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个案。教师用五个话题与学生一起探讨《灰姑娘》:

一、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

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二、如果在午夜12 点的时

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三、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

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四、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

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五、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这五个话题,在轻松随意间带领学生领略经典童话的魅力。“守时”、“需要朋友”、“爱自己”,这样的对话,可以帮助学生“看到没有看到的”或者“更清楚地看到所看到的”。尊重学生,让学生享受丰富的感情体验和深层阅读的愉悦。我们的童话教学中很少见到这样优秀的个案,这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一忌说教。说教型课堂,这是当下童话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这里一方面有教材的原因,巧妇做饭用的是糙米,要想把饭做得香甜可口,终归是有难度的。其次是教师自身的原因,不能从文学的角度把握童话,把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或者灌输知识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目标去实施。我们需要认识到,童话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教育功能和认知功能,而是顺应天性,释放童心,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洗礼和智慧的启迪。如果说有教化功能,与其说是目的,不如说是额外的奖赏。即便是知识性很强的童话文本,我们也可以通过运用恰当的手段、方法,使之变得文学些,起码是更语文些。《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经典童话,传递了这样一些科学常识:一是壁虎遇险

通过断尾自卫,断掉的尾巴可再生;二是燕子、小鱼、老牛的尾巴,各有作用。文后安排了一个拓展题:你还知道别的动物尾巴有什么用处?倘若把童话中的情境带到这个话题中来,就能生产出童话的味道:又一只小壁虎断尾了,它会去跟哪些动物借尾巴,动物们会怎么回答它呢?二_______忌求实。在童话中,没有任何一个主人公会对鸟能言、兽能语表示惊奇,因为童话的特殊语境已经许诺了这一切。在童话的语境中,真实不再是正常逻辑上的真实,而是心理上的真实,情感上的真实。在童话中,水晶鞋是真实的,巨人的花园里只有冬天是真实的,沉睡一百年的玫瑰公主醒来后依然像从前那样年轻貌美也是真实的。倘若在教学中津津乐道于细究故事情节的逻辑真实,就是对故事的损伤———破坏了童话特有的叙事风格所带来的魅力。《小学语文教师》杂志曾做过一期童话专题,备课室里呈现了一组(12 篇)关于童话解读与教学的文章,但有些地方,以笔者对童话的理解,觉得是不当的。如李怀源老师在进行四年级(上)童话单元教学设计中,安排以填表的形式呈现每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应该说,童话这种文体,与小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尽量将作品的外部时空虚化、淡化,使作品最大限度地失去具体性和确定性,即便像《皇帝的新装》这样现实性很强的童话,作者也尽量抽去时间和地点,使人无法在历史的坐标系中确定相应的位置,于是有了“从前”、“在大森林里”这样的时空概念。倘若大环境已确定,作者也会想法虚化、淡化甚至切断大环境与小环境的联系,创造出自己的时空。因此,教学中,一一坐实的做法不合乎童话的文体特征。无独有偶。一位青年教师__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不断追问学生:小女孩擦亮火柴以后,真的看到了那暖和的烤炉、喷香的烤鹅和慈爱的奶奶吗?其实追究真假是个很傻的问题。对于这个童话故事来说,擦亮火柴,火柴带来光明与温暖,和梦境、幻境中是如此合拍!美妙的幻象———其实,幻象也是根植于现实的土壤,女孩所能看到的就是她心中渴望的。聪明的老师完全可以也让学生擦亮自己的“火柴”,而非追问是真看到了还是假看到。因此,追问童话的真假,是让人痛心的问题。梅子涵老师说,所有的孩子都不相信幽灵或者精灵,那真是可怕的———这足以说明,儿童想象世界的贫瘠和荒凉。三忌拔高或越界。童话中大量采用了夸张、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故事的内涵与意蕴深厚。越是优秀的作品,解读的空间越大。但是在小学的童话教学中,要

注意适度,深入浅出。有学者从孙悟空的金箍棒上解读出了男性的性器官,有学者从灰姑娘中解读出了女性意识等等,这种学术的深度,童心恐怕是无力承受的。其次,童话中的角色,大都是扁平化的。丑得异样,俊得出奇是常有的事。在创作这些童话故事的时候,作者有意识地简化事物,只将某方面特征突出而将其他特征忽略了。比如,现实生活中,狼的特征是多面的,作为一种肉食型猛兽,它凶残、狡猾,是各种小动物的天敌,但它有没有温情的时候呢?当然有。但童话故事中的狼和现实生活中的狼,不是一回事。在童话里,狼的多重特性往往被删除,只留下一个特性:凶残。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恶的符号。因此,童话故事的解读,必须符合作者所设定的故事逻辑,而能越界阅读,否则,作者“死了”,故事也“死了”。阅读百篇优秀经典童话,这个目标仅仅靠课内、靠教材完成,是有困难的。一是教材受篇幅的限制,长篇的优秀童话无法进入;即便进入,也常常是缩略版、改编版。二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阅读需要依靠课外去完成。因而,需要教师通过不同路径,把一本本好书带到孩子的面前,让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趣。伏尔泰、康德、本雅明、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纳博科夫,这些第一流的阅读者是怎么造就的呢?他们不太谈阅读方法,而是乐意告诉我们一本一本书,津津乐道它们的好处。对此,我们可以效仿,当然,前提是教师必须有开阔的眼界。浙江师范大学的韦苇老师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将世界童话的发展史,分列为一些重要的时期,并且以代表作品或作家为各个时期命名。这里简单罗列一下,作为我们阅读优秀童话的地图:史前时期:童话发生于民间,代表作:牧格发的《卡里莱和笛木乃》、《列那狐故事》。贝洛时期:童话从民间走向文坛,代表作《达·芬奇的寓言故事》、贝洛的《鹅妈妈的故事集》、班扬的《天路历程》与斯威夫特的《大人国与小人国》。格林时期:童话开始被确认,代表作:拉斯培、毕尔格的《吹牛大王历险记》、格林兄弟童话、夏米索的《失去影子的人》、豪夫的童话。安徒生时期:童话的现代自觉,代表作:《安徒生童话》。爱丽丝时期:童话在探求新路,代表作:卡洛儿的《爱丽丝漫游奇境》、塞居尔夫人的《一只驴子的回忆》。匹诺曹时期:童话走向平民,代表作:科洛狄的《木偶奇遇记》,王尔德的童话。彼得·潘时期:童话崛起为

文学体式,代表作:巴里的《彼得·潘》、葛兰姆的《柳林风声》、洛夫廷的

《杜立德医生》系列。温尼·普时期:童话在游乐儿童,代表作:米尔恩的《小熊温尼·普》、特莱弗丝的《玛丽·包萍丝阿姨》、埃梅的童话、萨尔登的《小鹿班比》、恰佩克的童话、小川未明的童话。林格伦时期:童话的多元发展,林格伦的作品被认可,同时需要关注西方、前苏联、日本的优秀童话。在中国,童话的写作起步比较晚,但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童话作家,如张天翼、叶圣陶、严文井、金近、陈伯吹、任溶溶、包蕾、孙幼军、叶君健、郭风、鲁兵、金波、郑渊洁、周锐、冰波、葛冰、张秋生、汤素兰、稽鸿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值得关注与期待。我们总是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境说成“像童话一样”,但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童话的纯真、诗意和美好,需要我们去擦亮。擦亮了它们,我们会像《极地特快》里的男孩一样,意外得到一个无比悦耳的银铃,那美妙的响声就会伴随一生。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教学 童话,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主要读者是儿童。这些童话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反映社会生活,传递人生经验、进行道德训练、幻想未知世界和宣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二是以幻想、夸张和拟人等手法来设计情节,刻画人物;三是故事曲折、语言浅显,富有趣味性,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童话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样式,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夸张、拟人和想象等手法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教学中,指导阅读童话,首先要指导学生弄清楚课文属于那种类型的童话,这有助于记忆故事、理解内容、启迪想象: 1、人物童话,就是以普通的人物作为主人公的童话。 2、知识童话(也叫科学童话),就是把神奇的科学世界或者未来世界的远景用童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少年儿童的浓厚兴趣。 3.拟人化童话,就是将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或者世界上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语言,成为童话中的“人物”。 4.超人化童话,就是把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成一些超自然的、幻想的、想象中的形象。 一、童话教学的意义 (一)童话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与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童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 俄国小说家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考的答案,不由自主会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 (三)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四)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小学教材中童话的特征。 (一)幻想和现实的结合 (二)拟人和夸张的运用 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会说话会思想会行动。一方面,这些主人公具有人的某种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它自身的内在特性。例如《小猫钓鱼》,小猫天真活泼,顽皮好动,做事不专心的性格,和绝大多数儿

擦亮童话_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擦亮童话 ●江苏吴江 张学青 ———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1.小学各册教材均应有童 话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确立了童话作为这一学段首选文体的地位。人教版教材低段的选文中,童话占了26.7%,可见童话特有的价值受到了重视。中高段童话的篇目渐渐趋少,整体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但3.9%的比例还是偏低了些。对于中高段孩子来说,小猫小狗之类的道德教化文章自然显得幼稚而可笑,但优秀的童话故事,往往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及审美价值,是值得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阅读的。即便我们成人,听《小狐狸阿权》或者《美人鱼》这样的优秀童话经典,一样会动容。童话是一种诗意栖居的方式,因而笔者以为各册教材中都应该有童话的位置。 2.童话选文应视野广阔。 人教版12册教材选入童话40篇,其中,署名的作品29篇, 这些作品大都出自知名的童话作家之手。从被选入的作品看,我国作品居多,国外的作品也安排了一定的比例,体现了编者开放的胸怀和眼光。对于童话的选择,其实东方的、西方的,古 代的、近代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都应该予以考虑。 3.部分童话说教意味太浓。 从所选文本的内容看,总体比较优秀。像《雨点》、《雪孩子》、《小蝌蚪找妈妈》、《风娃娃》等,这类作品,叙述的线条简洁、明快,情节简单、干净,语调较为活泼,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阅读接受能力,但也有部分童话为说教而童话———偏重道德教化,缺乏趣味,选择的形象缺乏审美空间,甚至是生硬的拼接。比如,《两只小狮子》,一只懒狮子和一只勤狮子的塑造,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学生从小学好本领,不靠父母生活,这样的故事无法给人带来新奇感和悬念感。其实,童话里未尝不可有寓意、有教化,但必须做得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那样,“如水中盐,蜜中花,性存体匿,无痕有味。”又如《从现在开始》,说的是狮王要找动物接替做“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猫头鹰、袋鼠都做得不好,小猴做得好,就成了“万兽之王”。故事里的牵强附会是显而易见的———童话故事是荒诞的,但应该建立起自身的作品逻辑,并且与现实世界对接。 4.不要拒绝幻想与荒诞。从 表现形象来看,拟人体的童话占多数,超人体童话十分缺乏,童话故事里的基本要素———幻想成分总体单薄。或者说,教材的编者对超现实、重幻想的故事怀有戒备。20世纪30年代,曾经有学者对童话进行抨击,称狗说鸭子说猪小姐狗大哥之类的说法,是蛊惑儿童。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撰文《“鸟言兽语”的读物应当打破吗?》,里面的论述相当有力:“鸟言兽语的读物与吃奶有些仿佛的。年幼的小孩子是很喜欢听鸟言兽语的故事,恐怕在那时候只有讲那些故事给他听,好像一岁的小孩子只有奶是他唯一的营养料,到了大以后,奶应当少吃而鸟言兽语的读物也应当少讲,多给他看些旁的读物。我们绝对不可以说奶是坏的东西,不能给他吃。”幻想和荒诞是童话故事的金线和银线,教材编选的童话还显得相对保守。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语言与文学不分家,因此,童话编入教材后,往往被用作识字写字、句式段落训练的材料而忽略了其本身的文学、审美价值。语文基础的夯实无可非议,但 当下教材中童话选文的缺陷 使童话故事化育为“我”的精神养料 JIAOXUE 教学 教学大观 JIAO XUE DA GUAN

童话教学

童话教学,润泽心灵的快乐 ___小学生学习童话后的乐趣培养 童话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总能把孩子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孩子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童话课文以它所特有的幻想色彩吸引儿童,是伴随孩子成长的好伙伴。组织好童话教学是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水平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那么如何根据低年级的儿童特点进行童话教学?教师要以儿童的视角整体解读童话,充分体味童话的“想象味”,理性分析童话的“教育味”,适时把握童话的“生活味”。通过抓导入,促想象;抓语言,细品读;抓情景,促体验教出童话的语文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尊重童真,呵护童心,留住童趣,引领孩子们入文本,出文本,超文本。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幻想,采取拟人的方法写出来的作品。童话课文以它所特有的幻想色彩吸引儿童,是伴随孩子成长的好伙伴。在小学语文教材的低中年段中有许多精彩的童话,适合儿童的阅读特点,对于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都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年龄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用想象和幻想来观察和解释世界是孩子的天性。据统计,人教版教材低段童话占了26.7%,中高段童话占3.9%。组织好童话教学是提高中低年级学生阅读水平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由于儿童的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与成人有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在童话教学中应该主动积极地调整阅读经验,调动起富于童趣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思维力,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要以儿童的视角透析童话,充分诠释童话的意蕴。 一、童话文本的解读思维 童话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幻想与想象而创作出来的奇异故事。作为儿童文学的其中一种文体,童话有着切合儿童年龄特征,通俗易懂和具有情趣性的特点。童话教学要真正让孩子入情入境,就必须做到以孩子的视角解读童话,让童话与孩子的生活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在孩子的心灵播下神奇的种子。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童话课程理论、童话教学理论、儿童童话学习心理发展理论、童话的价值理论为理论依据,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对大量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调查了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的两条对策,对于改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一、童话教学 (一)童话概念概述 纵观童话理论及相关研究,“童话”的定义尚未明确统一,各有说辞。由此可见,以简约化的定义来呈现童话这样的文学样式,是十分不易的。综合各家之言论,本研究从多版本的定义中概括出童话的基本特质。 第一,童话属于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之一。 第二,童话是虚幻的故事,是在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但是童话故事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愿望,却是人类真实的情感和愿望。它能引导读者在虚幻的世界里,释放现实生活中郁积的喜怒爱恨,并且找到心灵困境的出路,塑造高贵的内心。 第三,童话展现奇异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主要表现手段为夸张、拟人、象征。艺术形态突出表现为幻想。童话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合理的幻想来反映现实生活,它是真实生活的投影。 第四,童话所展示的是儿童独特的价值观,展现的是儿童普遍的精神世界,而非成人的。童话的幻想是以儿童意志为主的幻想,而非成人意志为主的幻想。其思想内核都最大限度地接近儿童,从儿童的原始欲求出发解放和发展儿童。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 通俗的说,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之一,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塑

关于中年级学段童话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考11页

明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指导 ——关于中年级学段童话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考童话故事,幻想色彩浓厚、故事情节曲折,契合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绝佳教材。苏教版中年级段教材童话故事类课文一共有十几篇,在中年级学段仍占有一定的比例,研究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策略,对于中年级段阅读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确立: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目标的准确确立,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中年级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童话类课文的目标一般应突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5、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6、感受童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受到真、善、美的教育。 当然,具体到每一册,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还要有具体的目标要求。在这里应特别强点的是,情感目标的设定应结合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对作

品进行主观的理性分析,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而不是硬拉着孩子的手把他们拖进自己所认为的“童话境界”。童话中一些深刻的东西,可以留待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体验中去品味,去思索。我们的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孩子们对于童话的理解也有一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精选: 很多童话作品,因为情节曲折的缘故,篇幅相对其他体裁的文章而言较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大胆创新,采用“长文短教”的办法。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理解课文。学生在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或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只讲关键处,不需通讲课文。 如今天我们听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老师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3、4自然段)体会小骆驼的脚掌、驼峰和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自然就解决了小骆驼为什么应该感到自豪的问题,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再如教学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一文, 可以抓住“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森林实在太重要了”?接着精读课文第10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理解它是“森林水库”,是“空调器”。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合作探究。最后,由学生上

(完整版)教材中童话的思考

擦亮童话 ●江苏吴江张学青 ———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1. 小学各册教材均应有童话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确立了童话作为这一学段首选文体的地位。人教版教材低段的选文中,童话占了26.7%,可见童话特有的价值受到了重视。中高段童话的篇目渐渐趋少,整体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但3.9%的比例还是偏低了些。对于中高段孩子来说,小猫小狗之类的道德教化文章自然显得幼稚而可笑,但优秀的童话故事,往往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及审美价值,是值得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阅读的。即便我们成人,听《小狐狸阿权》或者《美人鱼》这样的优秀童话经典,一样会动容。童话是一种诗意栖居的方式,因而笔者以为各册教材中都应该有童话的位置。 2. 童话选文应视野广阔。 人教版12 册教材选入童话40篇,其中,署名的作品29 篇,这些作品大都出自知名的童话作家之手。从被选入的作品看,我国作品居多,国外的作品也安排了一定的比例,体现了编者开放的胸怀和眼光。对于童话的选择,其实东方的、西方的,古代的、近代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都应该予以考虑。 3. 部分童话说教意味太浓。 从所选文本的内容看,总体比较优秀。像《雨点》、《雪孩子》、《小蝌蚪找妈妈》、《风娃娃》等,这类作品,叙述的线条简洁、明快,情节简单、干净,语调较为活泼,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阅读接受能力,但也有部分童话为说教而童话———偏重道德教化,缺乏趣味,选择的形象缺乏审美空间,甚至是生硬的拼接。比如,《两只小狮子》,一只懒狮子和一只勤狮子的塑造,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学生从小学好本领,不靠父母生活,这样的故事无法给人带来新奇感和悬念感。其实,童话里未尝不可有寓意、有教化,但必须做得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那样,“如水中盐,蜜中花,性存体匿,无痕有味。”又如《从现在开始》,说的是狮王要找动物接替做“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猫头鹰、袋鼠都做得不好,小猴做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的利弊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的利弊 童话是指以儿童为对象、贴近儿童心理、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是儿童文学中特有的体裁。 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安徒生是一个从来不曾被忽略的名字。安徒生童话对中国读者的影响是持久而又深远的。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初期,安徒生童话就曾作为理想范式而备受推崇;他完美地诠释了恒定的人性之于当代人精神、价值的关怀、生命的光辉、人性的顽强、精神的满足、人性的弱点。所以,当当代儿童文学在今天多元媒体的消费形态下,在传播和接受领域里被迫撤退的时候,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童话名著却不断的被重版、被改编。安徒生童话所包含的审美价值正是迎合了这样的需要,它为处于生存困境和焦虑中的当代人提供了一片精神上的净土。作为一部童话,其独特的经典气息为审美生活逐渐变得感官化、平面化、零散化的当代少年儿童保留了一幅纯净、绚丽的艺术图景。 童话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童话是符合语言规范,与儿童接受能力相适应的;童话是创作者提供给儿童的精神产品;童话作品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童话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 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我想谈谈童话的利处。《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自问世以来,就深受一代又一代中外读者的喜爱。这除了和作品丰富精妙的想象、极度的艺术夸张有关外,还和它的主题密不可分。 这篇童话,教给孩子们:不要为了一时虚荣的满足而放弃做人的原则,放弃那一颗真诚的心。我们更应该保持天真浪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善恶有时就只在一念之间。 通过《皇帝的新装》,我们可以看出,童话作品是开启儿童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可以丰富儿童知识,同时提升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儿童的思维更加细微准确,想象更加斑斓、开阔。童话世界是儿童心灵畅游的境地。在这个世界中,儿童的感性认识开始向系统化和逻辑性方向发展。童话世界也是儿童精神成长的乐园。由于童话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能打下深刻的烙印,所以,童话又与人的情感发育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当童话的形象美、情感美和情境美如甘甜的雨露滋润儿童的心田时,它便演绎为一种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力量。童话是有灵性的,可以延续孩子的童心与本身的那份纯真,从童话中,教会了孩子坚强,责任,友善,关怀,成长,给幼小的心灵带来一缕阳光般的温暖,让孩子从一个更委婉的角度,看清这个世界。 但是童话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弊端。 中小学课本里入选的童话,经典原作缺失,说教味太浓。现行人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童话的数量不少,但很多篇章是似是而非的教材体儿童文学。所谓教材体儿童文学是指教材编写者根据自己的儿童文学感觉,为教材编写的文章,其中也包含删削的儿童文学名著。教材体儿童文学不是真正受孩子欢迎的文学,孩子天性讨厌说教。语文课应该是孩子喜欢的课程,可现在很多孩子讨厌上语文课,因为他们感到语文课就是说教课。翻开人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这种能激起孩子们热情的作品几乎是缺失的。教材所选的课文情节很简单,意图很明确,几乎不用孩子深思就明白说了什么道理。这些课文,缺乏趣味性,文字的说教重于文字的审美趣味,没有很好地体现文字魅力。从中我们看不到

童话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构想修订稿

童话课文教学的有效策 略研究构想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童话课文怎么教(下) ——童话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构想 ◎杭州市天长小学施民贵 台湾美女歌手张韶涵一曲甜美的《隐形的翅膀》,因其通俗易懂,传唱大江南北。歌词健康,积极向上,又被当作励志歌曲。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曾经在一次晚会上带领全体北大学子同唱《隐形的翅膀》。生活需要人人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没有童话的生活真的无法想像。 一、研究的社会背景及现实意义 (一)“童话教学策略”研究的社会背景 人教版《语文》童话(神话)课文分布表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想像世界(安徒生童话/神话、寓言等)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载体,体现了国家意志,反映了社会需求。纵观人教版童话(神话)课文分布表,可见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另一方面,根据江苏张学青的研究统计,人教版教材低段童话占了26.7%,中高段童话占3.9%。尽管对童话界定略有差异(包括泛童话化),但是仍然发现“当下教材中童话选文的缺陷”:一是各册教材分布不均,二是选文视野不够开阔,三是部分说教意味太浓(如《两只小狮子》《从现在开始》等),四是幻想成分总体单薄。“选文”问题这里另当别论。 (二)“童话教学策略”研究的现实意义

1、儿童处在幻想关键期。 吴立岗教授在拙着《学编童话15法》“序”中说:学会编童话故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首先,小学生的年龄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用想象和幻想来观察和解释世界是孩子的天性。学编童话故事为想象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同时也将促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其次,小学生在编童话故事时,可以陶冶自己美好的感情,在人生的道路上树立起真、善、美的标准。再次,编写童话故事也是学习作文的第一步。 2、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陈鹤琴先生在《“鸟言兽语的读物”应当打破吗》一文中说:“我要慎重声明的是,鸟言兽语的读物,自有它的相当地位,相当价值,我们成人是没有权力去剥夺儿童所需要的东西的,好像我们不能剥夺小孩吃奶的那一种权力一样。”所谓鸟言兽语读物,说的就是童话、寓言等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成长,它像小孩子不可缺少的“奶”——宝贵的天然的精神食粮。 革命导师列宁同志说:“甚至数学也是需要幻想的。没有它,甚至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爱因斯坦是影响新中国的60个外国人之一,他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经典语录更是家喻户晓。居里夫人在诺贝尔获奖演讲时大声疾呼:“人类需要梦想家”,“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童话课程理论、童话教学理论、儿童童话学习心理发展理论、童话的价值理论为理论依据,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对大量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调查了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的两条对策,对于改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一、童话教学 (一)童话概念概述 纵观童话理论及相关研究,“童话”的定义尚未明确统一,各有说辞。由此可见,以简约化的定义来呈现童话这样的文学样式,是十分不易的。综合各家之言论,本研究从多版本的定义中概括出童话的基本特质。 第一,童话属于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之一。 第二,童话是虚幻的故事,是在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但是童话故事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愿望,却是人类真实的情感和愿望。它能引导读者在虚幻的世界里,释放现实生活中郁积的喜怒爱恨,并且找到心灵困境的出路,塑造高贵的内心。 第三,童话展现奇异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主要表现手段为夸张、拟人、象征。艺术形态突出表现为幻想。童话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合理的幻想来反映现实生活,它是真实生活的投影。 第四,童话所展示的是儿童独特的价值观,展现的是儿童普遍的精神世界,而非成人的。童话的幻想是以儿童意志为主的幻想,而非成人意志为主的幻想。其思想内核都最大限度地接近儿童,从儿童的原始欲求出发解放和发展儿童。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 通俗的说,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之一,通过丰富的想象,以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以适宜儿童阅读阅读的作品。 本研究中的童话主要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文本(童话课文),这些文本多半经过改编选进教材。 (二)童话教学概念阐述 “童话教学”在查阅的相关文献中,没有明确的界定。本研究的童话教学,从属于小学语文教学。教学的主体是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师起主导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文本大多经过改编选进教材,教师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其间蕴含的童话精神内化进学生的心灵,并培养学生其它方面的语文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指小学教育中,师生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文本(童话课文),如何进行教与学的问题。 (三)儿童 本研究中童话教学的主体,是特指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不包括学前儿童及其它阶段的儿童。儿童与童话有着天然的契合,童话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没有童话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他们在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特点如下。 1.小学低年级儿童特点 在语言能力方面,以“说”为主,对话语言占主导,书面叙述以词为主,复述能力以记忆性复述为主。在思维力方面,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没有批判思维能力,对教师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无条件地接受和服从。在注意力方面,以无意注意为主,注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教学 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儿童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或介绍科学常识的一种 文学体裁。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不管低、中年级还是高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童话,怎样才能教好童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教学: 一、情趣?提问?,画龙点睛 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要尽量减少提问的数量,改变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要鼓励学生互相质疑,合作质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当同学们读到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时。老师借机而问:?同学们读到这,你有问题要问吗??要让一年级的学生自己来发问,的确是一个尝试,可是这难不倒孩子们?是呀,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教师则相机评价?会提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勤思善问的习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了,那么能否自己解决问题呢?课堂上我们见到一年级的小学生七嘴八舌,自己打开了话匣子,这就是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又自己解决问题。要比教师一问一答式的方式好得多。此时,作为教师要学会调控热闹非凡的场面,做到收放自如?太美了,我也想要一幅画。哪匹小马来帮帮我?快踩两脚,帮我画幅梅花图。(不行?为什么?不愿帮我?)小鸭子来帮吧?那我该找谁呢?(一块说——小狗)??我明白了,小动物们虽然有绝活,但只能画出和自己脚印形状相同的图案。但是不要紧,就让他们各自发挥特长,齐心协力画出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咱们再读读这部分(教师引读: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此时教师的问答真是点睛之笔,一语惊醒梦中人,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二、个性朗读,独特感受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是心智活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读书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成人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便常常褒贬不一,我们更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篇文章有同一 的认识,课标要求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尊重并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情 感体验和思维方式。要有童心、童趣。 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中,教师在指导?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这句话的朗读时提示学生,?转来转去?读得慢些,?跳起来?速度轻快,要读得快点。此处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过于牵强,新课标中指出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当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时,他朗读的语气也会因人而宜,所以当狐狸吃不到葡萄在葡萄架下急得抓耳挠腮时,它可能会心急如焚,急得团团转,这时他应是焦急的,语气应稍快;而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狐狸边转边想办法如何去摘葡萄,这是在思考时动作应会比较慢,所以语气读得稍慢些。对课文的理解不同体会也就不同,朗读时的语气和语速也就会不同。而教师在上课时,只想到一种语气的读法,没有考虑学生们个体的不同感受,一味地强调?转?应读得慢,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及对文本的理解。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在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独特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低年级童话教学的思考

着眼儿童视野,构筑完美童话 ———低年级童话教学的思考 内容提要:低段语文教材中童话类课文占有较大比重,其语言活泼优美,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深受儿童的喜爱。教师以童话的情怀,站在儿童的视野阅读童话,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于情境创设中、故事串讲中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童话;于朗读、体验、想象中领略童话的浓浓情趣,让童话浸润童年,让学生在与童话的相拥相行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童话儿童视野完整情趣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曲折的故事情节,活泼优美的语言,大胆的幻想吸引着儿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童话类课文时应站在儿童视野解读童话,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童话,感受童话的无限情趣,引领学生热爱童话,享受童话,追求童话。 一、童话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相当数量的童话类课文。 上表数据显示童话体裁的课文在低年级教材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一、二年级童话类课文平均占到23.8%,可见童话在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的确,“儿童之于童话,犹如鱼之于水”。童话散发、洋溢的童真、童趣,与儿童的天性和思维方式合拍,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对发展想象能力,陶冶情趣,提高审美鉴赏力具有重要作用,甚至使人终身受益。 二、低段童话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然而,许多老师由于缺乏相关童话理论知识的和相应教学策略,致使语文课堂上童话失去了应有的情趣和魅力,笔者试着例析: 1.忽视儿童心理,割裂故事 在教学中教师对儿童心理缺少了解和关注,注重分析,过于强化文字的品赏,而忽略了故事叙述的连贯性与可读性,一篇篇精美的童话常常被肢解,童话失去了完整性。 2.游离儿童视野,有失情趣 应试教学心理使得教师童话教学中在知识上打转,或在文本思想的感悟上深究,未能从儿童的角度解读和教学童话,学生对童话中蕴含的灵动和情趣无法体悟或体悟不深,童话教学枯燥、无味。 3.缺乏文学意识,略失厚重

童话教学方法思考

童话教学方法思考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完全借助幻想来表现现实生活和人们的理想、愿望。童话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童话一般有四种:“拟人体”童话、“人物体”童话、“超人体”童话、“知识体”童话。 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诸多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童话体文章,如《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夏夜多美》、《乌鸦喝水》、《从现在开始》、《狐狸和乌鸦》等。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中,童话作品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应该说,童话是儿童较早并大量接触到的文学样式之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势必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简要分析童话的文体特点,并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探讨此类文章的教学方法。 一、童话课文的特点 童话课文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充满丰富的幻想。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小壁虎借尾巴》就是向学生介绍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和鱼、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如果文章没有幻想,仅仅对生活作真实的描写,读起来必然索然无味。作者运用幻想手法,虚构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过程,读起来生动有趣。童话中的幻想虚构不是胡编乱造,有现实生活作依据。壁虎与鱼、牛、燕子的尾巴的不同功能,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所以这个童话才具有科学的价值。

二是拟人化的描写。童话常把动植物和无生物“人格化”,描写的物体会说,会做,会想,有感情。《小壁虎借尾巴》文中的壁虎被蛇咬断了尾巴以后,觉得“没有尾巴多难看哪”是人的情感,它去借尾巴时说话很谦虚有礼貌,是人的行为、语言。拟人化的表现方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三是故事有头有尾。童话故事大多数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有头有尾,十分完整。不少童话在叙述过程中使用反复的手法,就是相同的情节和语言往往稍加变动反复出现。便于学生阅读、记忆、讲述。例如《小壁虎借尾巴》,反复出现了三次“借”,三次对话,但每次“借”的地方、对象不同,所要介绍的动物尾巴的作用也不同。 二、当前童话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童话是小学语文重要的文学教育内容,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实践活动,往往忽略了童话的独特性,没有把童话真正当作文学来阅读和欣赏,没有从童话的角度去认识儿童,仅仅是用它来作训练儿童语言文字的例子,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文学性的语文变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童话的固有功能,削弱了它在文学教育上的本质意义。对童话知识的缺失,使我们许多语文教师普遍缺乏童话修养。对于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来说,童话是什么?童话的价值何在?如何运用童话知识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充分认识,面对一篇篇内涵丰富的童话作品,只把它当成普通的课文去讲解去分析。这是一种不该继续存在的现象。 三、改进童话教学的建议 (一)把童话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童话故事情节性强,叙述语言优美形象,对话描写生动而富有个性,很适宜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学生充分了解童话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先把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课后进行排练,再组织学生表演。这样学生不仅感兴趣,还能深入体会作品的内

童话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构想

童话课文怎么教(下) ——童话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构想 ◎杭州市天长小学施民贵 台湾美女歌手张韶涵一曲甜美的《隐形的翅膀》,因其通俗易懂,传唱大江南北。歌词健康,积极向上,又被当作励志歌曲。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曾经在一次晚会上带领全体北大学子同唱《隐形的翅膀》。生活需要人人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没有童话的生活真的无法想像。 一、研究的社会背景及现实意义 (一)“童话教学策略”研究的社会背景 人教版《语文》童话(神话)课文分布表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想像世界(安徒生童话/神话、寓言等)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载体,体现了国家意志,反映了社会需求。纵观人教版童话(神话)课文分布表,可见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根据江苏张学青的研究统计,人教版教材低段童话占了26.7%,中高段童话占3.9%。尽管对童话界定略有差异(包括泛童话化),但是仍然发现“当下教材中童话选文的缺陷”:一是各册教材分布不均,二是选文视野不够开阔,三是部分说教意味太浓(如《两只小狮子》《从现在开始》等),四是幻想成分总体单薄。“选文”问题这里另当别论。 (二)“童话教学策略”研究的现实意义 1、儿童处在幻想关键期。 吴立岗教授在拙著《学编童话15法》“序”中说:学会编童话故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首先,小学生的年龄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用想象和幻想来观察和解释世界是孩子的天性。学编童话故事为想象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同时也将促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其次,小学生在编童话故事时,可以陶冶自己美好的感情,在人生的道路上树立起真、善、美的标准。再次,编写童话故事也是学习作文的第一步。 2、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陈鹤琴先生在《“鸟言兽语的读物”应当打破吗》一文中说:“我要慎重声明的是,鸟言兽语的读物,自有它的相当地位,相当价值,我们成人是没有权力去剥夺儿童所需要的东西的,好像我们不能剥夺小孩吃奶的那一种权力一样。”所谓鸟言兽语读物,说的就是童话、寓言等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成长,它像小孩子不可缺少的“奶”——宝贵的天然的精神食粮。 革命导师列宁同志说:“甚至数学也是需要幻想的。没有它,甚至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爱因斯坦是影响新中国的60个外国人之一,他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经典语录更是家喻户晓。居里夫人在诺贝尔获奖演讲时大声疾呼:“人类需要梦想家”,“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3、实践呼唤童话教学有效性及策略研究 童话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是选文“幻想成分总体单薄”,二是教学“说教意味太浓”,三

部编教材中童话体课文的教学策略

部编教材中童话体课文的教学策略 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马 芳 【摘 要】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一些童话体课程,主要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得到培养,促进他们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进而为小学生逐步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针对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体课程教学优化策略进行了探究,力求能对小学生实施多元化的教育和指导。 【关键词】 部编教材;童话体;课文;教学策略 童话体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较为重要的构成要素,童话体课文教学活动的优化创新能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语文学习方面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会得到进一步培养。因此在部编教材教学中,要加强对童话体教学的重视,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指导,使小学童话体课文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 一、做好课前准备,科学确定教学目标 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而言,高质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能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解读,为小学生系统理解课文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所要表达的教育思想创造条件。在部编教材童话体课文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对课前准备工作的重视,在课前准备阶段,按照小学生的成长发育需求和学习需求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界定,并按照教学目标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确保能发挥课堂准备的支撑作用和教学目标的有效指引作用,提高小学语文童话体课文教学综合质量。 如针对二年级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要对童话体课文的故事梗概和涉及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并综合分析本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教育目标角度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可以将知识目标设置成为掌握课文涉及的生字词;将能力目标理解成为培养小学生发挥想象力创编和改编童话的能力;将情感态度目标确定为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指导小学生认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等。如此就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突出童话体课文教学的优势,并且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引导,促进小学生针对童话体课文进行学习,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课文内容的教育意义和工具性意义,突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整体质量。 二、细化课文解读,挖掘文本内涵 在课堂教学环节,小学语文教师要按照童话体课文教学的具体要 求对教学重点和教学核心加以确定,并尝试按照教学目标的指引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细化的解读和分析,重点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形成对童话体课文的深入认识,使学生能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性教育熏陶。在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解阅读,结合具体的点挖掘文本教育思想和精神内涵,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的教育指导,提升小学语文童话体课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如教师结合《陶罐和铁罐》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读,并把握具体的句子、特殊的词组等对文本内涵实施深入的解析。如引导学生针对“铁罐傲慢地问”中的“傲慢”“陶罐谦虚地回答”中的“谦虚”“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中的“轻蔑”等词组所展现出的陶罐和铁罐的性格进行解读,并系统结合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确保学生在童话体课文教学活动中能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形成客观准确的认识,能主动反思自身,认识到盲目骄傲自大的危害以及正视自己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基于童话体课文教学的特殊性,也可以设计情境演绎方面的教学活动,在特定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显著提高小学语文童话体课文质量。 三、深化人文感知,感悟生活智慧 童话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形象化展示,也是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揭示。所以在小学语文童话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还要尝试把握其中蕴含的人文教育思想,从童话体课文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生活延伸,使学生能感悟生活的智慧,加强对自身社会价值的理解,进而彰显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作用,为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做出正确的教育引导和精神指引。 如教师结合部编教材中《蜘蛛开店》课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童话体课文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故事的主要思想,在故事化教学的作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选取人文感知作为切入点,通过逐层次递进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多元化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蕴含的生活智慧,如“生活中的事情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要想获得成功,就要迎难而上、坚持不懈”“不是每一次努力都能成功,但是 方法与趣味性游戏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兴趣,还可以促进小学生音乐节奏感悟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苏少社出版的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乒乓变奏曲》教学时,这一课主要是让小学生了解简单的节奏知识,并引导小学生初步感受旋律中蕴含的情感。音乐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为学生们演奏一次乐曲,然后向学生们讲解强音、弱音以及节拍等音乐知识,之后让学生们以横排或竖排为小组,以跺脚为强音、拍手为弱音,跟随老师的音乐提示由各小组依次做出相应的动作,最后鼓励学生们说说各自对音乐节奏的感受。这种音乐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游戏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新鲜感和紧张感,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课堂学习专注度,也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效果,从而让小学生在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中获得音乐节奏感悟能力的提升。 3.利用声势训练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不仅要重视小学生音乐节奏辨识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意境感悟能力。而合理运用声势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对音乐主题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苏少社出版的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十二生肖歌》一课时,音乐老师可以一边带领小学生们演唱歌曲,一边引导学生利用肢体动作模拟出相应的动物形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小学生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声势训练方法,不仅有助于小学生音乐学习质量的提升,还有助于小学生丰富内心情感的培养。所以,音乐老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培养需要合理设计声势训练方式,从而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立莹.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大众文艺,2018(02):216. [2]苏超珍.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声势训练教学方法[J].北方音乐,2018,38(21):208-209. (上接第58页) (下转第5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童话选篇研究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童话选篇研究 语文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人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因此,小学作为语文学科学习最基础的阶段,承载着诸多课程责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引入童话的目的在于既满足小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培养的需求,同时又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塑造小学生健全的人格。我国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要满足广大小学生阅读童话的需求,因为童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在小学语文的教材 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将童话选入语文教材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小学生 对社会生活的了解程度,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丰富小学语文 课堂。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有着不同的注意力发展、思维发展、想象力发展、情感发展等心理发展特征,这些不同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选篇提出了要求。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选篇为例展开探讨,对其中的童话选篇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选篇特征,即易被小学生接受的语言、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走进小学生内心的形象、缺乏少数民族的童话选篇、缺少文学艺术性、反映小学生成长的童话有限、小学语文教材选篇存在断层、说教意味较为明显,并就进一步完善人教版小学教材童话的选篇提出了扩大选材范围,中高年级加入文学艺术性童话,增加反应小学生成长特点的童话,增加童话读物等课外阅读教材等设想。本文就教材中童话的编排提出

了增加童话读物等课外阅读教材、依据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编排童话、要考虑童话所具备的多种属性、扩大选择范围,适当增加少数民族的 童话故事、中高年级选取具有文学艺术性的科学童话、增加选编反映小学生成长特点的童话、加强中高年级童话选篇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注重童话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童话选篇的主题应充分体现时代性、选编培养小学生独立能力的童话、选编提升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童话等建议。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人教版小学语文童话选篇作出探讨,以期促进小学语文童话选篇工作的完善。

童话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童话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浙江外国语学院汪潮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童话课文大约有47篇,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人物童话。如《去年的树》《卖火柴的小女孩》《两只狮子》《丑小鸭》《小白兔和小灰兔》等,这类童话主要是揭露黑暗,同情善良,歌颂勤奋勇敢的精神。一类是动植物童话。动植物童话又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可以称为说理童话。如《棉花姑娘》《纸船和风筝》《七颗钻石》《小猴子下山》《巨人的花园》等。另一种是通过一个故事介绍一些自然科学知识,这种童话又叫科普童话。如《我是什么》《小壁虎借尾巴》《回声》等。 童话指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取拟人、夸张、象征等表现方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 彩的故事。 1.幻想是童话的核心和灵魂。 2.表现方法:拟人、夸张、象征

3.想象的情节。 4.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主题 一、童话的基本特点 1.艺术幻想。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艺术幻想是一种创作手段,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的本来形态,而按自己的需要虚构形象的一种创作方法。 作者利用幻想手段作折光的反射,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审美评价。 幻想中的事物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 可以说,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幻想的典范。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小女孩手抓一把火柴,被活活冻死”的画面。而文中小女孩五次擦火

柴出现的幻想就是创造想象。作者根据小女孩身边燃尽的火柴梗,展开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先后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的幻想充满着温暖、食物、欢乐和爱抚,最后跟着奶奶“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些都是借助想象虚构出来的,表现了穷人渴望摆脱黑暗,追求光明和幸福的强烈愿望。 2.拟人、夸张、象征。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会说话会思想会行动。一方面,这些主人公具有人的某种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它自身的内在特性。例如《小猫钓鱼》,小猫天真活泼,顽皮好动,做事不专心的性格,和绝大多数儿童的性格有相似之处。同时,小猫爱吃鱼爱捉蜻蜓,又是猫这种动物的真实本性。这篇童话通过描写一只淘气的小猫,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两意的主题。 童话常把动植物和无生物“人格化”,描写的物体会说、会做、会想,有感情。《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