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公开课教案

戊戌变法公开课教案
戊戌变法公开课教案

戊戌变法公开课教案

八(6)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作;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

2、能力方面:(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对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迫害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重点。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的思想领域基本上是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虽然有洋务思想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但前者的核心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而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3)百日维新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它,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4)戊戌变法的评价是重点。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是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

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

2、难点分析:(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授课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启发诱导,在适当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2)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是难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戊戌变法的概念,或给学生以思路提示。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学生容易把阶级(阶层)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这需要教师在帮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强调阶级与个人的关系不同。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势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与变法失败的原因。

2、能力方面:①通过揭示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②通过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③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划出戊戌变法的图示,训练学生用图示反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三)态度、情感、价值观

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

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生,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维新思想及理论著作。《应诏统筹全局折》。戊戌变法内容、历史意义和教训。

2、难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特点,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示例]

导言一:讲述式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们也一直在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的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兴起的洋务运动就是如此,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而成明日黄花。这就证明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他们掀起了戊戌变法。自然导入新课。

导言二:对比式

同学们都知道,近代日本也曾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他是通过什么改革后才走上富强之路的?(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近代中国也面临同样的局面,中国资产阶级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他们又怎样呢?(向日本和西方学习,掀起了救国的戊戌变法),那么康梁变法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与日本的结果不同呢?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课。

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知识点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引思〗

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他们为什么能掀起戊戌变法?

〖思维提示〗

运用经济决定政治这一原理分析,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必然掀起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运动,同时应注意从时局、经济、阶级、思想等方面全面综合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

〖归纳点拨〗

学生根据课文阅读、归纳要点,填写空格,教师用课件演示背景结构,学生回答,逐项展出。

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

开展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巨额赔款扩充税源放宽办厂有利民资发展壮大民资力量

阶级基础

经济基础

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促进劳动力商品市场

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

想思想基础

要求学生根据结构图示总结变法的必要性(原因),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同时归纳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的各方面表现,明确维新变法的可能性(条件),包括经济、阶级和思想方面,揭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关系,然后从思想条件方面引出下一目康梁的维新思想。

知识点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引思〗

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它与早期维新思想是怎样的关系?

2、康梁维新思想的内容、特点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宣传的?

〖思维提示〗

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授课时需要教师精心设问启发诱导,在适当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

2、关于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运用对比法分析其内容的差异,应注意从两者的阶级本质出发,抓住论战的核心是“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进而分析,论战实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讨论点拨〗

(教师根据导学引思题,引导学生讨论,步步深入,揭示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内容、特点)

1、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除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关外,还与思想自身演变继承有关。康、梁的思想就是在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早期维新思想的情况又怎样呢?

(在教师指导下讨论,使学生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帮助学生分析其特点和作用: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对洋务运动的反思和否定,为康梁维新思想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2、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也在发展。并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把大家回答的内容整理一下。1、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召开国会,变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2、主张鼓励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3、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4、废除科举制,改变官制。)

3、以上主张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那么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使国家强大,同时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由此可见,康、梁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进步性和爱国情。)

4、康、梁是如何阐述其维新变法思想的呢?

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创办的学校名称、理论代表作名称及地位作用,再请一位同学把康有为理论代表作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指出其思想特点。

②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具有这一特点?为什么宣传维新变法时要把西

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呢?

(为便于开阔思路,补充有关康有为的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到香港游历,思想发生变化的文字材料,总结、归纳学生的讨论内容)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作。是戊戌变法的理论著作,其特点是“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当时古文经学是儒家的正统,是中国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是变法的最大障碍。他敢于否定,宣布其是“伪经”,是假货,这是对恪守祖训不可变的封建传统理论的尖锐批判。他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打着孔子这个旗号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理论根据。这个特点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这样做就易于为世人所接受,又便于当权者,特别是皇帝的接受。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然后教师归纳分析,用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历史根源: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后,孔子被历代王奉为至圣先师,宋明以来所赐封号更是无以复加。

思想根源: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

社会现状: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封建统治者提倡下,盛行于世,以孔子所述为依据,为是非标准。

策略考虑:减少封建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力。

〖归纳点拨〗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变法通议》,学生可朗读主要内容,再归纳宣传方式途径,然后教师用课件展示表格。

为了更好地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通过什么途径,采取哪些具体行动宣传呢?

①著书立说——《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②编创报刊——《时务报》(上海)、《中外纪闻》(北京)、《国闻报》(天津)

③办校讲学——万木草堂(广州)、时务学堂(长沙)

④上书言事——公车上书(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⑤建立团体——强学会(北京)、保国会(北京、上海……)

⑥舌战顽敌——变法,兴民权,君主立宪,倡西学,改革教育。

〖讨论点拨〗

关于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教师提问:维新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既有面对面的交锋,又有通过发表文章,写著作进行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的辩论,较量。那么,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又是怎样论战的?这论战又有何影响呢?

(学生根据问题讨论,教师点拨回答:①关于主要内容强调中心问题是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制②指出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③关于意义。强调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客观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手段)

知识点三:百日维新

〖引思〗

为什么把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实行变法除了思想舆论准备外,还应该需要什么条件呢?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又有何影响?

〖思维提示〗

1、关于变法的准备工作,除了前面所学的思想舆论准备外,还可引导学生从当时社会状况的需要,皇帝的支持,维新派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来分析。

2、关于变法内容和意义,可用表格从除旧与布新来进行对比分析。

〖讨论点拨〗

1、教师根据导学引思题,按思维提示的思路,引导学生讨论,揭示百日维新的背景。

①变法前的中国局势怎样?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列强掀起一股瓜分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危机,故变法迫在眉捷。)

②光绪皇帝为什么会支持变法?

学生自由讨论,答案无定式,教师重在引导思路,可补充帝后之间的矛盾,希望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

③为什么《应诏统筹全局折》是变法的施政纲领

(它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提出了变法的具体方案)

④保国会是一个怎样的组织。

(引导学生从宗旨、组织机构、性质、意义上分析保国会,指出其是维新派变法的组织准备。

2、根据导学引思题,学生阅读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变法诏书的评价,教师用课件展示表格,学生归纳要点逐项填空,再比较分析。

戊戌变法法令及评价

除旧布新作用局限性

政治

取消闲散重选

机构,裁汰冗

员,废除旗人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参与政权,精

简机构,提高效率

没有涉及论

战中君主立

宪等政治主

寄生特权张

经济裁撤驿站

设铁路矿物局和农工商总

局,保护工商业发展;奖励

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

家预算决算;设立邮政局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

展,有利于增加财政

收入

没有触动封

建土地所有

军事裁撤绿营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

征兵制,添设海军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

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加强对人民

的统治

化教育

废除八股取士

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

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

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

设立译书局;准许设立报

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

级文化和科学技术

的传播,在社会上起

了思想启蒙作用;有

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点评)变法诏书的颁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

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因此,这次变法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但是,新政内容没有涉及到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表明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思想落后。

知识点四:戊戌政变

(过渡)戊戌变法为减轻变法阻力,没有涉及君主立宪等核心内容,即使如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也决不放过。

(教师提出问题,用课件展示,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

〖导学引思题〗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为什么要发动戊戌政变?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思维提示〗

用归纳法指导学生归纳其过程,可用辛酉政变和戊戌政变比较来分析其性质:相同的地方都是宫廷政变,但也有根本不同之处:前者是内部斗争,后者已带有阶级斗争的性质了。

〖讨论点拨〗

教师根据导学引思题,引导学生讨论,步步深入。

1、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为何要发动政变?

(帝后之争,新政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2、封建顽固势力策划政变,采取了哪些手段?

(加强控制军政实权,旧官僚阻挠地方变法,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派人士。

3、戊戌政变说明了什么?

(中国封建势力虽然腐朽,但作为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政治势力,依然凶狠强大,腐朽反动的势力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变法不能寄希望于腐朽势力的让步而取得成功)

(注意)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政变仅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其妥协,走改良道路。

知识点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教师提出问题,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

〖引思〗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它有哪些积极作用和历史教训。

〖思维提示〗

指导学生从变法的背景、目的、过程等方面来讨论归纳其积极作用,从失败原因来分析其历史教训。

(教师根据导学引思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步步深入,揭示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1、从其承担的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来指导分析,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

2、引导对戊戌变法进行讨论评价。

(1)有哪些积极作用?

(强调进步性、爱国性)进步性——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爱国性——挽救民族危亡本身就是爱国。救国是爱国的最集中的体现。为了救国,为了警醒世人,谭嗣同等人甘愿为变法献身。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提出了全面进行资产阶级改革方案,是谋求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必要步骤,也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做了下面准备和留下了反面的教训。

(2)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失败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软弱、采取改良办法,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等。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必须广泛发展群众。)

3、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知识网络〗

〖拓展延伸〗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摘自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自台湾事(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辗耕陇上,伏莽遭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摘自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理论依据,并指出维新派对农民阶级和帝国主义各持什么态度。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维新派运动的根本缺陷?

(3)试评述材料四的观点。

解析:本题从康有为的上书和胡适日记的部分史料来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思

想理论来源和失败主要原因的判断分析综合能力。第(1)(2)问要综合分析

材料一、二、三的内容,根据材料提供信息分析。第(3)问要结合教材内容,

指出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戊戌政变只是直接原因

而已,从而揭示出问题的本质。

答案:(1)政治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理论依据:三权分立学说;态度:利

用变法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帝国主义支持。(2)不敢触动封建统治基础,不必

发动人民群众,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3)不正确。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斗争

的软弱性,其实行的改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行不通,不可能使中国富强。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一人所工,能给百日食。”“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摘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通商者,天地自然之理,人之所藉以自存也。故言理财之学者,当并国之差别限界而无之。”

——摘自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材料三“生产之要素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对

外资)“欢迎与反对,要以政治组织能否改革为新……苟政府财政之基础固,而所以运用之者适其宜,则外资之必不是为国疾明矣。”(外资)“用之于生产者,往往食外资之利;用之于不生产的,势必蒙外资之害。”

——摘自梁启超《利用外资与消费外资之辨》

请回答:①在上述材料中梁启超提出了哪些经验?

②简析梁启超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因素。

③简要评价梁启超经济思想的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分析能力,第①问可直接概括材料,第②问要结合背景分析,第③问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注意维新思想中有关经济的内容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答案:①发展工业,以工立国;发展商业;引进外资用于发展生产。

②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早期维新派发展普业,保护本国经济的思想;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③符合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富强,有利于抑制外国的经济侵略,是爱国进步思想。

4、当堂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2003年全国高考文综卷)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诏令有: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

B、设立议院

C、制定宪法

D、设立制度局主持新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其中BCD三项都是在百日维新前维新派提出的政治主张,但在实际变法的过程中,并未得到实现。

答案:A

2、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共同主张是

①创办新式学校②建设海军③鼓励建厂开矿④实行君主立宪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派与洋务派主张的异同,应注意两者阶级本质的对立,但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答案:B

3、(2001年高考广东、河南大综合卷)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

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思想指导方针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比较能力,首先要分析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学习西方技术,没有改变封建体制,即“中体西用”,而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康梁维新变法就是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来改变原有的封建政治体制,故选A。

答案:A

4、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A、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夺权斗争

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斗争

C、知识分子与军阀政客斗争

D、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性质,主要从领导者、变法主要内容及影响来分析事件的性质。

答案:D

5、(2004年高考江苏卷)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完全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解析〗A项指地主阶级抵抗派;B项指新文化运动;C项指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因此,D项正确揭示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答案:D

6、(2000年高考全国卷)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维新派局限性的理解,难度不大。众所周知,正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才导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百

日维新期间只能与封建势力相妥协,因而也就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资产阶级维新派处于正在成长阶段,它政治上很不成熟,向封建势力妥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答案:D

五、资料链接

强学会与保国会

“强学会”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建立的政治团体,“保国会”是他们在其后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改良组织。二者有明显区别:“团体”是一些志趣和目标相近人的集合,它只要实现其群体利益即可,团体的成员可以同时参加其他团体组织;“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社会集团利益,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和有一定组织纪律的系统,如保国会制定“保国会章程”,确定“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实为全面的政治纲领,保国会在上海、北京设有总会,各地方设有分会,有一套组织路线。其斗争目标是要参与国家管理(革命政党要直接夺取政府,另立不同性质的政权),它除了实现自身的阶级利益外,还要兼顾社会其他一些阶级、阶层的利益要求。一般情况下,一个政党的成员不能同时兼有其他政党的身份。

怎样看待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作为实力派军人的袁世凯是戊戌人物中受到谴责最多的一个:阴险狡诈,阳奉阴违,背信弃义,卖主求荣。人们更多的是从道德标准而不是从价值标准来批判他。袁世凯的政治品质固然恶劣,但如果换上别人在他的益上,会做出别的选择吗?除非无权无势徒有虚名的傀儡。帝后较量,天秤完全倾向慈禧一边,谁会把身家性命作赌注押在毫无前途的帝党维新派一边呢?百日维新期间,一面是京师轰轰烈烈,一面是地方冷冷清清。除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外,其他督抚均消极怠工,意存观望。刘刊一称:“时事之变幻,议论之新奇,恍兮惚兮,是耶非耶,年老懵乱,不知其然,不暇究其所以然。朝廷行政用人,更非封疆外吏所敢越俎,而其责成各督抚者,可办办之,否则静候参处。”以此对抗新政。两年之后,八国联军大举进攻、清廷前途未卜之时,张之洞对自立军起义起初采取默许态度;一旦局势明朗,全便幡然变脸,捕杀唐才常等人。这与袁世凯开头敷衍光绪和维新党人,终至无耻告密的行径如出一辙。中国缺乏民主传统,封建时代的军队往往私有化而非国家化。军队掌握在某个人或鞭个小集团手中,它的职能更多不是抵御外敌入侵,维护社会治安,而是消灭异己,争权夺利,政治斗争常常会简化为武力解决。一个王朝代替另一个王朝,不如说是一个新兴强大的武力集团取代前一个萎缩衰落的武力集团。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从七国之乱到靖难之役,从曹魏代汉到赵匡胤黄袍加身,无不以武力为背景、为后盾。武人干政的情况历代不衰,至近代情有更甚,军阀割据,通常是有多少枪杆子就抢占多大地盘,上司也就给你多大的官职。

戊戌政变的双方都意识到了军队在这场政治较量中的分量。慈禧下手较早,几乎与光绪诏定国是同时,就采取一系列非常的军事部署,以亲信爪牙掌握军队,控制京畿,加强了身边的警卫,牢牢控制了军事主动权,确保政变万无一失。

维新派对军事力量的认识要晚得多。起初康有为天真地认为只要皇帝登高一呼,“乾纲独断”宣布维新,自然天下响应,雷厉风行。当他发现光绪无权的真相后,才意识到要抓一支武装力量为变法保驾护航。他把目光投向新建军统帅袁世凯,据说这是一位有新思想、赞成维新并崇敬康有为的进步军人。当光绪感到岌岌可危,发出“今朕位且不保”的紧急求救密诏之后,康有为等抓紧对袁的策反工作,由光绪如见袁授予侍郎官衔以示恩宠,谭嗣同则铤而走险夜访法华寺,直接向袁摊牌。袁确有一定新思想,有过赞同改革的言行,但这局限于“合法”的范围之内。现在要他发动兵变围颐和园诛杀慈禧、荣禄,他岂肯贸然行事?所以他当面承诺勤王护驾以敷衍谭嗣同,暗中则另有诡谋。光绪拉拢袁世凯的举动自然瞒不过慈禧、荣禄,他们迅速做出反应:调聂士成的武毅军进驻天津,切断袁世凯军进入北京的通道,调董福祥的甘军进驻北京,严防袁军作乱。袁当然明白这些举措的用意所在,他对新政的同情屈从于对强权的附从,对康有为的崇敬让位于对利权的攀求,回天津后立即向荣禄告密,迅速投入反对维新变法的阵营。

戊戌维新得失谈

关于其失败原因,史界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说: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封建顽固势力是资本主义的死敌,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绝没有改良主义派可能幸获的前途。一群孤立无援缺乏实力的改良主义者,拥戴一个无权无勇的光绪帝发号施令,正好说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维新运动的软弱无力。(二)封建势力强大说:中国特殊的“国情“是封建势力的顽固和强大,相沿数千年的操以落后生产方式的社会经济结构没有发生多少封建主义正统有其稳因的基础。(三)物质条件不成熟说:从思想上看维新运动由甲午战败激起的民族主义情绪仓促而成,缺少系统的理论;从力量上看资本主义经济有限的发展,维新人士不敢、不愿发动大众参与斗争,曲高和寡。

关于其历史意义,史界也有三说:“(一)进步意义说:变法运动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二)民族觉醒里程碑说:它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促成了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说:在新旧政治势力的搏斗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失败者,而在新旧思想文化的较量中,维新派是披荆斩棘的先驱者和胜利者。还有的学者从现代化的角度去认识和考察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认为它进行了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动员,第一次较完整地搬用了作为西方近代政体之一的君主立宪制理论。戊戌维新成为中国先进分子力图使中国政体近代化的开端。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正式版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大连市112中学王馨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教学难点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在中国近代社会,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情况已经有了系统的了解,因此,维新变法的背景不需要教师逐一展开来叙述,只要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救亡图存的运动即可。但由于学生对戊戌变法运动中的内容很陌生,特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初一的历史课上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训练,多数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这些能力,在本节课上,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优质课教案_9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材内容分析 本内容属于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内容。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后,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政治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因此,本单元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面向对象是高二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也看过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及文学作品,对该段历史有一定的兴趣;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时,从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出发,创设情境,引用典型阅读材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让学生体验历史,感知历史,研究历史,反思历史。达到历史教学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环境教室多媒体设备 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轴、中西比较、进行时空定位,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2.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等提出问题,进行史料分析,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史料史证、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探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历史观。教法利用大事年表、时间轴、历史地图、影像资料、阅读材料,采用“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借助于powerpoint进行辅助教学 学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讨论探索问题,主观的获取历史知识。 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难点资产阶级斗争失败的社会深层原因的分析。

戊戌变法教案1

戊戌变法教案1 戊戌变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解读课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

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创设情境] 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问题1: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 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师生互动] 列举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 主要历程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 开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后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

《戊戌变法》教案最全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2.能力方面: (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划出戊戌变的图示,训练学生用图示反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论占是重点。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的思想领域基本上是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虽然有洋务思想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但前者的核心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而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百日维新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之,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4)戊戌变法的评价是重点。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业的目的之

2019秋人教版历史八上第6课 戊戌变法优质课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

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如何救国的,翻到课本第6课。 (提示:“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3.材料引入: 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5.问题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要求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学生讨论) 6.教师讲述渡:《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二)维新思想的传播 1.教师讲述:虽然上书不达,但却轰动了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提示: 3.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八年级历史上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新课标 人教版) 6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技能目标 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教师:康有为、梁启超就是鲁迅所盛赞的真的勇士,民族的脊梁。百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几位热血青年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上演了一场空前奇伟的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希望挽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将倾。中华民族面临实现伟大复兴的一次机遇,然而,在那个“戊戌”年,他们失败了,或暴尸京城街头,或逃至海外东瀛。强国之梦最终与我们擦肩而过,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长久的反思,今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戊戌变法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吧。 [讲授新课]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背景 出示“时局图”,提问:你在漫画中读到了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教师讲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公车上书 解释什么叫“公车上书”? 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出示公车上书的时间、人物、内容和影响 出示康有为、梁启超的图片并介绍其人物。 二、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 教师讲述:虽然上书不达,但却轰动了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 思考: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展示学会的名称和报刊图片 思考: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展示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上宣传变法的内容和康有为

初中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 教案(一)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戊戌变法教案(一)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戊戌变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优质课教案_6

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昂,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险阻进行深入的思索。谭嗣同是维新四杰之一,当时还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与他一起共同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讲授新课】 一、早期改良思潮 (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 (2)产生条件: 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 ②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 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3)主要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 (4)思想主张: ①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 ②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③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局限:他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5)性质:早期改良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

想的特征。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6)历史作用是什么: 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过渡:1894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其结局是堂堂的中国败在了一个岛国日本的手上,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激起了中国人的“普天忠愤”,也引起了中国人的普遍反思,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几乎得出相同的结论:中国人必须发奋图强。一部分知识分子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搞洋务、学西方、买兵器、练海军,这么些年还经不起日本人一击?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人应该在政治上有一个改变,弃旧图新。他们逐渐形成了派别和规模。在政治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康有为的生平简历 康有为,广东南海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身高约合现今1.7米,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先生。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接受传统教育,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1879年他游历香港,初步接触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产生出了解西方文化的要求,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1888年,他在北京参加乡试,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上书虽然失败,但在具有爱国思想的人士中广为传播,产生一定影响。 2.康有为的主要思想和著作 (1)提出人类社会“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康有为回到广东后,决定以聚众讲学为形式,深入研究并传播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1891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讲授传统科技、儒家经典、西学,学生逐渐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康有为致力于研究变法理论,写了不少书籍和文章。他运用今文经学三统三世的学说,认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段,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并把它附会为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时代和民主共和时代。把所希望的资产阶级民权、议院、选举、平等说成是孔子所创,依照这种进化论,康有为强调了当时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为变法寻找理论支持。 (2)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在他的学生陈千秋、梁启超等人协助下,完成两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这两部著作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击维护封建理论基础和封建教条 1891年8月《新学伪经考》利用历史考证的方法,论证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神圣的古文经《周礼》《易经》《左传》等均为西汉末刘歆所伪造,因此是伪经,当时刘歆伪造古文经是为王莽篡权提供理论依据。为维护清朝统治,大清帝国把四书五经作为万古不变的治国纲领,神圣不可侵犯,要打破黑暗,就必须动摇传统思想,有思想解放作用。 1898年刊行的《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将今文经学观点与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结合起来,为变法维新制造理论依据。一方面,《孔子改制考》发挥了托古改制的思想,认为”六经“全是孔子自己所写,是孔子为了按照自己理想实行改制而假托古代议论创作出来的,是范本。它在理论上否定了敬天法祖的守旧思想,同时又企图借用孔子的权威来为变法制造历史依据,为变法维新扫除思想障碍。 两部著作观点新颖,惊世骇俗,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和影响。梁启超把它比作火山大喷火,大地震,有着推动思想解放作用。

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定稿) 主备人:代明月 参备人:王华成、周梦宇、李娇娇、何英 课标内容1、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文,利用课文图片、材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 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百日维新的内容及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 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既具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由此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辩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了解到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 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的艰难历程。 (2)就百日维新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 解,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 (3)就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是学生学会在共同探 讨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 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争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 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优秀品德。 (3)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加深对改 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运用课文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 板书设计 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 2、维新变法的发展:维新政治团体形成积极、极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 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 4、维新变法运动的结果:戊戌政变1898年9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最新教案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

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如何救国的,翻到课本第6课。 提示:“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作“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3.材料引入: 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 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教师:1895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 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 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 学生:(讨论、整理)

教师:(提出问题)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学生: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三、百日维新——达到高潮 教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指导学生找出百日维新的时间和内容) 学生:(讨论、整理) 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无策。 四、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出戊戌变法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失败了。 教师: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 学生:(讨论归纳)①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教师:(展示谭嗣同的绝命诗)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公开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公开课戊戌变法教 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

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板书设计 见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优质课教案_23

第3课百日维新 ★教学目标: (一)夯实基础: 1、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 2、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二)培养素养: 1、通过分析百日维新的出现,让学生认识到它的出现是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以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唯物史观;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加强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 2、通过百日维新和改革开放的对比,凸显中华儿女为了国家民族的发展不断进行探索,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体现了对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注重与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评价 难点:百日维新的内容、特点 ★教材分析: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这次变法的有关情况: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百日维新。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18年3月3日,中国再度进入“两会时间”。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全体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一场承载着全民期待的举国盛事。每年的两会都关注中国重大事件,产生一批“热词”。2018年全国两会的热词有这些:“改革创新”、“国家账本”、“一带一路”等。其中排在第一位的热词是“改革创新”。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改革创新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古至今,我们中国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变法,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前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声势浩大的改革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运动。 推进新课 师:“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了一场旨在挽救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观看视频)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设问:为何在19世纪维新运动会由理论转入实践?原因: (1)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戊戌年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又一个狂潮。早在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就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愚蠢的清廷竟然邀请俄国舰队来到胶州湾,希望以此遏制德国,结果引狼入室,俄军趁机强占了大连、旅顺两港。1898年农历二月十一日,俄国向清廷要求租借两港二十五年,清廷被迫答应。接着,法国要求租借广州湾九十九年,并把魔爪伸向粤桂;英国则要求继续九龙半岛的九十九年借约,更无理强行租借日本撤离后的威海卫;日本则向清廷声明:不得割让与台湾相近的福建省(伺机窥视福建);俄国更贪婪地祸及满、蒙、新疆。这样,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2)维新派的大力宣传和光绪帝的支持。 ①康有为改变维新变局的两次上书: ⊙《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

戊戌变法公开课教案

戊戌变法公开课教案 八(6)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作;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 2、能力方面:(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对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迫害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重点。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的思想领域基本上是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虽然有洋务思想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但前者的核心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而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3)百日维新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它,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4)戊戌变法的评价是重点。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是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8课戊戌变法 【教材分析】 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洋务运动失败后的又一次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改良运动, [专题]。戊戌变法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虽然失败了,却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一次重要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度】 1、重点: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展开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已失败。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制作课件 【组织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 2、战后中日签订的条约是?它的内容是? 二、导入 (多媒体示中国与日本地图及回忆中日的交往和复习提问,对比古代史上中日的交往与近代的中日的战争,得出两国近代的差距,进而思考中国如何才能恢复昔日的强大,激发学生的历史荣辱情绪及历史的责任感) 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运动自强救国的梦想破灭。而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要求破旧立新、学习西方变法的维新思想也逐渐兴起。《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大大刺激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进步破坏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危机加深。1895年,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什么事情呢?(师播放视频《公车上书》,师板书,生找出原因、时间、人物、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公车上书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原因、时间、主要人物、影响。) 教师过度:(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梁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就叫做「公车上书」。)其实,变法图强的事情,这不是史无前例的,商鞅变法就是成功的例子,它使秦国成为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次没有成功,公车上书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为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他们又做了什么事情呢?(生看书33页回答) (使学生理解国难当头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意识) 2、百日维新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的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板书。生看书找出变法的时间、内容,课件示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教案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榆次二中 赵春叶 一、 教学目标 与本课内容相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据此,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知道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 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材料,通过学生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通过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 雄气概,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校门图片导入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拉开序幕——公车上书 学生说一说: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结果及影响。 教师总结: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表明维新思想转变为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康梁也成为无可争辩的领袖,此后他们继续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2、不断发展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团体、论战、上书等方式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不断发展。 教师过渡:光绪帝不仅为康有为的言辞所感动,也对他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并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诏书,实施变法,维新变法运动进人高潮。 二、百日维新 1、学生阅读百日维新的内容。 2、学生分组探究每项内容有何意义? 3、依据内容议一议以下问题: (1)变法会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哪些人反对? (2)变法总体上有利于哪个阶级? 教师总结:变法是救国道路的探索,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但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仅仅是因为袁世凯的告密?”“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是无谓的牺牲吗?下面我们来探究: 4、谭嗣同在菜市口临刑前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学生议一议:“贼”指谁?为什么“无力回天”?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这次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1)“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2)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缺乏群众基础。(3)谭嗣同想做第一个中国因变法而牺牲的人,希望唤醒人们的觉醒。(4)说明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教师过渡: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 5、议一议: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三、练一练 1、为走救国之路,再次上书; 不做亡国之君,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发动政变; 以血唤醒民众,慷慨就义。 2、君不见,黄海波涛怒气冲......菜市横刀血溅笑......(引自丁芒《气节颂》)与诗句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 D、洋务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揭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成立强学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