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拳的由来

【按】太极拳是纳百川而成江海,是数千年来,人们在古典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从社会实践中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某一个天才独创,但不否认个别人的贡献。,“个人创拳论”都是伪文化,本人大胆妄言,“少林拳”以太极理论为指导,也可以练出太极拳来。

什么是太极拳?以中国上古时代伏羲氏太极阴阳理论指导创编的拳术叫太极拳。

古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没有这一条不能叫“太极拳”。象韩国的跆拳道也有太极几章,也很精彩,但没有太极阴阳理论,不能叫“太极拳”。形意拳是伏羲氏阴阳五行理论指导创编的,“五行者: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也。”八卦掌是伏羲阴阳八卦理论指导创编的,这些都是一个道理。

看今天的太极拳,种类繁多,我认为主要分两大类:

1、流行太极拳这一大类是以张三丰十三势为基础创编的,主要有赵堡、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等。

2、奇异太极拳这类太极拳不是以张三丰十三势为基础创编

的,有的比张三丰十三势还古老,历史还悠久,还有是张三丰本人没创编十三势以前收集整理的内家拳,流传于民间少数人中。由于传人保守,没有广为传播,不能让人们认识,所以,这类太极拳虽也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但没有十三势理论,生命力弱小,几乎快要消失了。由此可见十三势的重要性,十三势理论给太极拳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太极拳能流行今天,功劳很大。

故我认为太极拳创始人不是那么重要,但十三势创始人是何等重要!

有人认为太极拳创始人是张三丰,有人认为是陈王庭,还有人认为两者都不是,远古就有。张三丰创编了太极十三势,陈王庭创编太极养身功,到底十三势和养身功两者哪个是太极拳呢?历史专家也说不清,道不明。杨武吴孙与十三势很接近,陈式和赵堡与养身功很接近,但杨武吴孙及赵堡尊张三丰,只有陈氏尊陈王庭,赵堡虽然与养身功接近,但赵堡传人说是张三丰创,王宗岳、蒋发传下来的。

据颜紫元考证,现代赵堡拳与蒋发到陈清萍的拳不一样,是陈清萍徒弟结合十三势和通臂拳创编的,现代陈氏拳是陈有本结合十三势、通臂拳及炮锤创编的。杨露蝉向陈长兴学的是十三势,不是学的陈有本创编的拳,所以现在杨氏拳和陈

氏拳相差很大,不是有人说的杨氏修改了陈氏拳。这么多历史问题,谁也解不开。麻烦大家再去找证据,不要瞎争瞎吵。

现在太极拳史可以查到陈王庭前三代了,博爱唐村千载寺资料:明朝博爱唐村千载寺太极宫博公道人教陈王庭舅舅

李茂春十三势,陈舅舅又介绍陈王庭和陈王庭二位表哥三人一起到千载寺学十三势,王堡村人在明朝也有到千载寺学十三势记载。后来唐村、王堡村、赵堡镇十三势流行了,杨露蝉向陈长兴学十三势很正常,你以陈长兴怎能只会陈氏拳,不能会外来的千载十三势呢?杨、武两家把十三势带到北京,太极拳的名字才确定下来,他们不是把戚氏三十二式长拳带到北京的,戚氏三十二式与太极拳名字的确定没有关系,十三势才是太极拳的母拳。在《太极拳论》出现后,拳术界才进入由其它拳改名为太极拳的时代,好象一下子地下冒

出好多太极拳。

我对太极拳史一个评论:太极拳是纳百川而成江海,是中国数代人在社会实践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某一个天才独创,但不否认个别人的贡献。首先,没有伏羲的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就肯定没有“太极拳”这个名字,那太极拳这种拳术只能是“内家拳”“十三势”“赵堡街架”“陈氏拳”“绵拳”“柔拳”“杨氏拳”“武氏拳”“吴氏拳”“孙氏拳”等多种名

字,也肯定不会出名,只能象其它一般拳术随时可能消失,太极拳借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之名气,生命力才如此旺盛。

伏羲太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太极拳的功劳伏羲第一!十三势的创编者排在第二,各式流行太极拳都是其它拳术与十三势综合的结果,没有十三势的影子太极拳就流行不起来,很多资料显示十三势是张三丰创编的。几位各式太极拳创始人中,杨露禅功劳应排在第三,他让世界认识了太极拳。其他各式拳创始人蒋发、陈王庭、武禹襄、吴鉴泉、孙禄堂等对今天太极盛世的功劳平等排在第四。现代太极拳国家普及套路、竞赛套路是李天骥、李德印组织创编的,他们对太极拳的普及健身、竞赛提高是功劳不小的。

温县的陈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都是优秀文化,“陈王庭创拳论”是伪文化。陈王庭对太极拳的发展没有做出什么贡献,而他仅有的《拳经总歌》根本不及陈长兴的《十大要论》。

说什么杨、武、吴、孙认祖归陈王庭这个宗,那就更是笑话了,去看他们那些传人留下的东西,基本上都不认陈王庭。杨、武、吴、孙虽然也把太极拳当宝贝,但他们没有“陈

创论”,他们各自作各自的事,不干涉别家内部事务。

有位伟人讲: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

练习陈氏太极拳和坚持陈王庭创拳论肯定是两回事,很多练习陈氏太极拳的老师和学生都不坚持陈王庭创拳论,有的还坚决反对。

去看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华武藏》,怎么分析太极拳历史的?根本否定陈王庭创拳,证据千真万确。

摘119.123.65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陈式太极拳的来历和起源 2014-01-05 太极一圆来源阅4531转56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一、陈式太极拳源始 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陈家沟的历史要上溯到中国元朝末年。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实行残酷的**压迫和经济剥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就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率众投奔红巾军,攻占集庆,并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统一了中国,但镇守在河南怀庆府的元将铁木耳却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队。双方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交锋,一连打了多日,难分胜负。朱元璋心中十分恼火,便把火气迁怒于怀庆百姓身上。他称帝后,山西的一批皇杠在怀庆府温县境内耿庄附近一座桥上遇劫,几个逃回的明兵向上禀报,说是被怀庆府百姓打劫。朱元璋闻讯大怒,又记起他在怀庆境内受到元将铁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帐,认为怀庆府内没有良民,遂密令明将常遇春率兵血洗怀庆府,在怀庆府所辖的沁阳、温县、孟县、武陟县等地先后三次实行残酷的血腥**,致使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万顷良田荒芜。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了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后来人们便将此村取名陈卜庄。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遂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常有”古常阳”的字样。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村中陈姓居多,居民现达2600余人。二、陈式太极拳的起源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乡民习拳练武。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独子思贵)等人。到七世开始分家立业。其中一支为七世陈思贵、八世陈抚民、九世陈王庭和陈王前兄弟。陈王廷(约1600-1680)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劝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在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还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至于太极双人推手的开拓性创造,则早已成为了闪耀中华武术史的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武功。从现存的陈王庭的《长短句》中,我们约略可以了解到陈王庭当时的一些情形:“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依照村语传言,陈王庭创太极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了得,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李际遇被清政府**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

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章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本章导读: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与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通过本章的学习,你会了解到武术的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它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锻炼意志,冶性情等功能,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第一节武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一、走进丰富多彩的武术世界 武术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样,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上百个拳种,如太极、形意、八卦、八极、通背、番子、披挂、象形、地躺、少林、南拳、长拳、等等。现在按运动形式可以分为功法、套路、搏斗,按活动人群或应用目的可以分为竞技武术、大众健身武术、学校武术、实用军警武术等等。 (一)功法运动 传统的功法运动主要指为增强攻防能力而进行的专门基本功训练,人们习惯把它分为功和外功。功是一种相对注重练,采用以意领气、以气催力为基本锻炼手段的运动形式,它以练气为主,如练丹田气、通小周天、大周天、气行全身等。太极拳的浑圆桩,形意拳的三体式、五行拳,意拳的养生桩、技击桩都属此类。外功是相对注重外练的以练习击打力度和抗击打能力为主的运动形式,如打沙袋、踢木桩、练排打等等。外功法是相对而言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能把它们绝对的分开。 (二)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为素材,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主要容包括单练、对练、集体项目。传统武术套路和现代竞技武术有明显区别,当前竞技场上的套路形式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注重难美新的形体类体育形式。 1、单练是单人练习的套路运动形式,现在的各种武术套路竞赛活动以单练为主,它又有徒手练习和持械练习之分。徒手套路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还有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翻子拳、通背拳、地躺拳、象形拳等其它拳种。持械套路以刀、枪、剑、棍为主,还有大刀、仆刀、双刀、双剑、双钩、双鞭、单鞭、三节棍、绳镖、流星锤等其它器械。 2、对练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的攻防假设性练习形式,它又包括徒手对练、持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三种形式。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清末和辛亥革 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太 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的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 时期的张三丰、清朝的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但现在多 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 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 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 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 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 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 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 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随着历史的发展, 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 不老春”的提法。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河 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 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作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 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师于杨 露禅学习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 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 而后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 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 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五派: 一、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 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1路和第2路拳套(图1)。 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 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 式第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1、缠丝劲明显,要求处 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 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2、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3、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 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4、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 时要慢;5、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 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1、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2、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3、“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 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 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发展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学术界很多人都在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论。 应该说,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比较晚形成的一个流派,它借鉴了许多其他武术流派的理论和技术精华。所以从太极拳身上看到很多其他武术拳种的痕迹也是正常的。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思想,而这种阴阳思想在古代很早以前就已经发展得很系统,比如《黄帝内经》是早期最为系统地将阴阳思想与人体健康相结合的著作,被中医奉为经典。在《周易》中,对于阴阳、八卦的理论学说阐述得很透彻,我们在后来的太极拳理论中,不难发现,处处都有对这些早期哲学、医学著作的借鉴、衍化使用。 所以说太极拳的相关理论在很早以前的古代就已经有了。从技术上来说,也不难在古代的导引术、养生术和武术中看到太极拳后来的影子。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马王堆导引图。这是 l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在一个帛片上生动记载了当时人们运动肢体锻炼的动作,栩栩如生。比较精妙的是,通过复原后的导引图使我们惊奇地发现,其中很多动作和现代的太极拳动作相似,这种相似不仅有形似,更有神似的成分。太极拳也的确有导引养生的作用。 但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现明代以前有完整、成型的太极拳套路或清晰的、直接的太极拳技术理论论述,也没有十分明确的太极拳概念。虽然从文献上偶尔也能看到相近的词汇,但那不是作为一个明确系统的概念出现,而是另有他义。当然,对这一点也有学者有不同意见。因此,从比较严谨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在古代很久以前,在战国以前,作为后来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已经形成,很多与太极拳相关的技术元素也在不断衍生。 到了明末清初,完整的太极拳概念,它的理论、技术架构开始出现了。 现在在国内外广泛流行的几个重要的太极拳流派都是从那时起逐渐衍化、发展起来的。 太极拳的理论技术体系的完整形成是在明来清初时期。在清代,太极拳出现第一次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是几大主要太极拳流派的开始出现。 一些太极拳家以深厚的武术素养和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变革的巨大勇气,对太极拳推陈出新,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相继诞生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太极拳。为后来太极拳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的上半个世纪,太极拳开始由局部地区、由家族广泛走向社会。1928年成立的中央国术馆对推进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术馆内开设有专门的太极拳课程,并且邀请了孙禄堂等太极拳名家进行授课。几十年间,在一些著名太极拳家的主持下,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一些太极研究机构和民间推广、交流机构,对培养太极拳人才、推广太极拳发挥了长远的作用,有些至今仍然挂牌运作,影响遍及海内外。如上海成立的致柔拳社、武当

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

太极拳的历史及发展 罗源机电1211 12223017 摘要:本文主要陈述了太极这一拳系的起源,因其起源众说纷纭,本文选取其中可信度较高的陈家沟说法。重点讲述陈氏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套路变化及发展过程。最后就陈氏太极拳发展的主要四个流派的太极拳特点进行简要概述。 一、太极拳名字由来 太极拳成为“长拳”、“棉拳”、“十三式”、“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太极拳这个名称才确定下来。太极拳属武术——大拳系。“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意即“太极”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二、太极拳的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 清朝陈王庭① 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 多数拳家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庭创拳之说。本文持陈王庭创拳之说。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师陈王庭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5年 (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 (今沁阳)。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洪涝,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距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所以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卜定居陈家沟以后,开始垦荒种田,兴家立业。随着家族不断壮大,到第七世开始分家。为了家园安全,地方安宁,于是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武艺。这期间,陈氏家史文字记载很少,大多为口传。直到1711年,陈氏第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才开始简要记述陈卜史实。但间隔已有300余年,其间的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庭记起。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b474547.html, 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作者:潘峰 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4年第07期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7-000-0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体育健康管理意识也不断增强。太极拳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植根于中国传统道家学说的土壤,体现着阴阳协调的互动要求;提倡呼吸、精神、形体、道德的修炼,追求生命的长久。笔者从时代需要出发,浅谈太极拳发展现状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太极拳养生发展 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经济不断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人们对健康管理的意识也不断增强,运用何种手段进行养生保健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太极拳运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其健身养生的价值更被人们所肯定。因此,太极拳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 一、太极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太极拳运动的普及面不广 练太极拳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太极拳在中老年人这一阶层普及率较高,而青壮年这一阶层普及率就差多了。出现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太极拳动作轻柔缓慢,很多人都认为太极拳是老人打的拳,这是对太极拳认识不全面的表现。其实太极拳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拳术,运动量可大可小,特别是太极推手这一练习手段很适合年青人练习。 (二)对太极拳养生思想体系认识不到位 我们早已倡导太极拳运动,但缺乏广泛推广的长远规划和目标,未引起更高领导层的关注和重视。对太极拳的认识仅限于各式流派的拳械套路、推手功夫等。未形成推广太极拳就是推广中国文化的概念和认识。其次人们对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修身养性的作用及拳理认识还不到位,认为只是拳架子、不实用,特别是很多青年人认为太极拳只是老年群体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与自己无关,也就不会从意识上重视太极拳的锻炼。 (三)相关部门对太极拳的宣传力度不够 宣传工作至关重要,但未起到首当其充的作用,还没有通过宣传,使海内外人士真正了解太极拳的魅力,特别是在海外,其影响面和知名度尚不如柔道和跆拳道。另一方面,相关部门

太极拳各流派的起源与特点

太极拳各流派的起源与特点 太极拳各流派的起源与特点 1、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陈式太极拳创始人为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年)。陈自幼习文练武,承袭祖传武技,明末时任温县“乡兵守备”,曾“披坚执锐,扫荡群氛”。 明朝亡,其隐居家乡,在家传武术的基础上,吸收与借鉴当时流行武术之精华,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指导,融儒家中正和谐之理念、道家导引吐纳的养生术和中医经络学等文化的精粹,创编了太极拳。 此拳术经陈氏后人世代传习、演化,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陈式太极拳大架、小架、新架(均有一、二路之分)和长短器械等诸多套路。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注重以意领气、以气催动下的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的主导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运动时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内外相合,节节贯串。 其一路拳动作舒展飘逸,以“掤、捋、挤、按”的运用为主,“採、挒、肘、靠”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锻炼为主,发劲为辅。 全身内外动分静合,一动全动,突出柔、缓、稳的特色;第二

路拳(亦称炮捶)动作复杂,疾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採、挒、肘、靠”为主,“掤、捋、挤、按”为辅。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突出刚、快、脆、猛的特色。 2、杨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1873)所创。杨露禅自幼喜欢武术,始学洪拳,后崇仰陈式太极拳,经介绍,历时20余年,三下河南温县陈家沟,拜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为师学艺,杨露禅勤学苦练,深得所传。 由于其拳路娴熟,功夫纯真,当时在京城人称“杨无敌”。杨露禅在京城教拳时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将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些刚猛动作加以改动,多以舒展柔化展现。 他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改动的套路,经过三代人的研练完善,最后由其孙杨澄浦定型为现在的传统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也有大小架之分,大架以柔为主,舒展简洁,结构严谨,动作和顺,身法中正,刚柔内含,松沉自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有舒展柔美的独特风格。 其拳架有高、中、低之分。习练者可以按照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运动量。所以该拳既适应于医疗保健,养生益寿,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练习攻防技术。杨式小架与大架相比,动作较为刚猛,发劲较多,主要强调技击作用。 3、吴式太极拳的起源与特点 吴式太极拳衍变发展于杨式太极拳。北京大兴人全佑(满族,

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拳的由来 【按】太极拳是纳百川而成江海,是数千年来,人们在古典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从社会实践中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某一个天才独创,但不否认个别人的贡献。,“个人创拳论”都是伪文化,本人大胆妄言,“少林拳”以太极理论为指导,也可以练出太极拳来。 什么是太极拳?以中国上古时代伏羲氏太极阴阳理论指导创编的拳术叫太极拳。 古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没有这一条不能叫“太极拳”。象韩国的跆拳道也有太极几章,也很精彩,但没有太极阴阳理论,不能叫“太极拳”。形意拳是伏羲氏阴阳五行理论指导创编的,“五行者: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也。”八卦掌是伏羲阴阳八卦理论指导创编的,这些都是一个道理。 看今天的太极拳,种类繁多,我认为主要分两大类: 1、流行太极拳这一大类是以张三丰十三势为基础创编的,主要有赵堡、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等。 2、奇异太极拳这类太极拳不是以张三丰十三势为基础创编

的,有的比张三丰十三势还古老,历史还悠久,还有是张三丰本人没创编十三势以前收集整理的内家拳,流传于民间少数人中。由于传人保守,没有广为传播,不能让人们认识,所以,这类太极拳虽也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但没有十三势理论,生命力弱小,几乎快要消失了。由此可见十三势的重要性,十三势理论给太极拳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太极拳能流行今天,功劳很大。 故我认为太极拳创始人不是那么重要,但十三势创始人是何等重要! 有人认为太极拳创始人是张三丰,有人认为是陈王庭,还有人认为两者都不是,远古就有。张三丰创编了太极十三势,陈王庭创编太极养身功,到底十三势和养身功两者哪个是太极拳呢?历史专家也说不清,道不明。杨武吴孙与十三势很接近,陈式和赵堡与养身功很接近,但杨武吴孙及赵堡尊张三丰,只有陈氏尊陈王庭,赵堡虽然与养身功接近,但赵堡传人说是张三丰创,王宗岳、蒋发传下来的。 据颜紫元考证,现代赵堡拳与蒋发到陈清萍的拳不一样,是陈清萍徒弟结合十三势和通臂拳创编的,现代陈氏拳是陈有本结合十三势、通臂拳及炮锤创编的。杨露蝉向陈长兴学的是十三势,不是学的陈有本创编的拳,所以现在杨氏拳和陈

《太极拳起源之程灵洗传拳说》

《太极拳起源之一说》 1.程灵洗传拳说 公元500年的南北朝梁武帝时,梁人韩拱月夫子(502——557)创编太极功。皖南休宁程灵洗年轻时,从韩拱月夫子学习太极功苦练多年有成,步履轻快,日行二百里。尝以徒手搏数十人不喘,以太极功训练里中子弟御侮。会太清二年八月,侯景叛乱,梁京建康被陷。程灵洗应征防守歙州,迄元帝平乱后,以程氏防守有功授为休宁太守。 所著《观经悟会法》云:“太极功非研易不能得,尤须朝夕悟在心内,会在身中,超乎象外,得其环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 另传韩拱月夫子所授《四性归原歌》: 世人不知己之性,何能得知人之性。五性亦如人之性,至如天地亦此性。 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无物不成形。若能先求知我性,天地授我偏独灵。 传有用功五字诀:敬,紧,径,劲,切。后为内家拳遵为用神秘诀。 然不管所附会的太极功与我们的太极拳是否有传承关系,徽州程家在北宋时期出的程氏弟兄值得太极拳界关注。程颐、程颢,北宋时期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古歙篁墩人。世有“二程”之称。又因他们都是河南洛阳人,其学派被称为“洛学”。其学说后为大理学家朱熹继承和发展,创立了程朱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但对后世太极拳理论的创立,应该是功不可抹的。 之后,徽州程家又出了好几位武术大家。 脱脱的《宋史》对程珌有详细的记载。程珌大凡生活在1164——1242年间,

官至吏部尚书,拜龙图阁学士。但未曾谈及太极功。而宋书铭说,程珌称擅长远祖程灵洗一脉流传下来的太极功。程珌精研易理,改太极功为小九天,共十五势,势名有: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被,提手,卧虎跳涧,单鞭,射鹰,穿梭,白鹤升空,大裆拳,小裆拳,叶金花,猴顶云,揽雀尾,八方掌。 因为程珌著述极丰,尚在寻找。程珌“称擅长远祖程灵洗一脉流传下来的太极功。”一节文字。权当存疑。 几年之后的程鸣凤,也是一个文武全才。 程鸣凤(1225-?)字朝阳,号梧冈。祁门县善和里村人。程鸣凤自幼习武,1246年中乡试,获武举人称号。1253年参加进士考试,射策名列第一,成为名闻全国的武状元。历任殿前司同正将、阁门宣赞舍人、德庆府知府和南雄州知州等职。在朝时曾进献《无逸说》给皇帝,颇受赞许。三年后辞职返乡,在故里建造梧冈书院,讲授文武之道,教育乡中子弟。程鸣凤除武艺超群外,文才也十分出众,精草书,善诗文,著有《读史发微》和《梧冈》、《盘隐》两部诗集。 徽州程家历史上有名望的人物,不计其数,如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戌子科状元程宿,今浙江衢县人,其实也是从徽州迁延的。宋学者程大昌也是徽州程家人,南宋右丞相程元凤、南宋状元程扬祖都是安徽歙县程家人。主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的元代学者程钜夫,数学家、珠算大师程大位,明代著名诗人、画家程嘉燧,制墨大师程君房,明代其文与李东阳齐名的文学家程敏政,清代著名经学家程瑶田,清代围棋大师、与梁魏今、施定庵、范西屏并称国手的程兰如等,都是徽州程家出来的。 当然,最值得称道的还算是明朝武术家程冲斗。 程冲斗,休宁县汊口乡人。字宗猷,又字伯嘉,号新都耕叟。随洪纪、洪转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王廷创编太极拳时,其拳理、拳法的形成有三个来源:一是以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为拳理的依据;二是以道家的养生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为拳术内功的依据;三是以戚继光的《拳经》等技击典籍为创编套路外功的借鉴。这样就使这套拳术形成为一个完整而科学、内外兼练、既有健身性又有技击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武术项目,成为一门身心修养之学,是人体生命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陈式太极拳的科学实践价值,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的重视。 在陈家沟,太极拳一向秘不外传。直到陈氏14世、太极拳第6代宗师陈长兴把拳传给外姓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以后,演化出杨式、

武式、吴式和孙式,太极拳才缓缓地流传到全国各地。杨露禅偷拳的传说便源于此,后经改编,出现了宫白羽的武侠小说《偷拳》、连续剧《太极宗师》等一批作品。 陈长兴,1771-1853,陈氏十四世,人称“牌位先生” 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河北永年人 但是,长期以来,比较广泛流传的是偏于柔缓的太极拳。而把保持太极拳之轻沉兼备、刚柔相济、快慢相间、顺逆螺旋等固有特点的陈式太极拳(即陈长兴所传大架),自其发源地河南陈家沟一隅之地传播到北京、南京等地的,是著名太极拳大师陈发科及其侄陈照丕。在套路的整理和陈式太极拳的推广方面,陈发科贡献最大,1928年,他应邀到北京授拳,从此,陈氏太极拳的真面貌才开始被外界人所了解,他本人也被武术界尊称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陈照丕也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培养了陈家沟“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和朱天才。 陈发科,1887-1957,陈氏十七世,陈氏第9代传人,陈长兴的曾孙 陈照丕,1893-1972,字绩甫,陈氏十八世,陈氏第10代传人,陈发科之侄 1957年陈发科逝世之后,其后近30年,把陈式太极拳从北京普及到上海、南京、郑州、石家庄、焦作等地的,主要是陈发科之子陈照奎老师。特别是陈发科的学生顾留馨、沈家祯依据发科公及照奎老师的拳架、拳照所编著的《陈式太极拳》一书问世之后,陈式太极拳才在国内外更为广泛地传播开来,“庐山真面目”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大纲 一、概述 1.太极 2.拳与太极拳 3.太极拳的来源 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 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 1.太极拳的起源 2.太极拳的流派 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 1.太极拳的推广 2.太极拳的普及 四、太极拳的现状 1.民间老龄化严重 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 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太极 原理和观点: K01: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

称为“太极拳”。太极拳来源于易、道、医、武四个方面。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K02: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太极拳的流派还有杨式、吴式、武式、和式、孙式等。 K03: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K04:太极拳的现状:民间老龄化严重;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正文 一、概述 1.太极 (1)太极出处 “太极”一词最早出自于《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2)太极含义 “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意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3)太极图 太极(白上黑下顺时针方向) 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 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 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陈式太极拳发展历史 2007-01-23 11:34 一、陈家沟历史推源 要弄清太极拳的来龙去脉,须弄清陈家沟的历史演变。陈家沟的历史要上溯到中国元朝末年。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更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率众投奔红巾军,攻占集庆,并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黄河,统一了中国,但镇守在河南怀庆府的元将铁木耳却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队。 双方在黄河北岸怀庆府属地交锋,一连打了多日,难分胜负。朱元璋心中十分恼火,便把火气迁怒于怀庆百姓身上。他称帝后,山西的一批皇杠在怀庆府温县境内耿庄附近一座桥上遇劫,几个溃逃的明兵向上禀报,说是被怀庆府百姓打劫。朱元璋闻讯大怒,又记起他在怀庆境内受到元将铁木耳拼死抵抗的老帐,认为怀庆府内没良民,遂密令明将常遇春率兵血洗怀庆府,在怀庆府所辖的沁阳、温县、孟县、武陟县等地先后三次实行残酷的血腥屠杀,致使方圆数百里人烟几绝,万顷良田荒芜。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又下令由山西省洪洞县向怀庆府属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陈卜,祖籍本在山西泽州郡东土河村,时因家乡连年遭灾,逃荒到洪洞,与妻儿一起被裹入移民队伍带入怀庆府境内,在温县城东北10公里处落了脚,将此村取名陈卜庄。由于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明洪武七年,陈卜合家迁往常阳村。此村位于陈卜庄东南、西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负一岭,旱涝保收。因其西有柿沟,东有赵沟,北有正北沟,三面环沟,随着陈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直至建国后陈家沟所用的婚丧嫁娶用具上还写着"古常阳"的字号。陈家沟距今温县县城正东约5公里,仍以陈姓为主,村中居民现达2600余人。 二、陈氏太极拳的起源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 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独子思贵)等人。到七世开始分家立业。其中一支为七世陈思贵、八世陈抚民、九世陈王庭和陈王前兄弟……。 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菲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从现有的陈王庭的《长短句》中,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

太极拳起源的几种说法

太极拳起源的几种说法 编者:自从有关方面在河南温县陈家沟挂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的牌子后,太极拳界关于太极拳起源的研讨更增加了热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来说去,还是各说各的理,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而回顾太极拳历史的研究。虽然现在有关文章多得用“汗牛充栋”来形容都不够味儿了。但仔细盘点一下,其中可以作为讨论依据的“真材实料”不过就是那么几件。所以编者主张,针对目前的众说纷纭,我们应该加强基础研究。沉下心来在真实史料的了解占有与相互联系上下一番功夫,减弱乃至最好消除宗派色彩,理智地用客观史料说话。编者把这一主张冠名以“唯史料论”,此论在当前“乱打一锅粥”的形势下,或许能为研究工作的推进,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本期特约资深太极拳史专家吴文翰先生撰写了此文,意在对历 史上有关“太极拳起源的几种说法”,从资料角度做一梳理。 ?太极拳?一词,最早见于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根据文献和口头资料,王宗岳的遗作,是清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省永年县)武澄清(1880-1884),在任职河南省舞阳县县令时,得于县属北舞渡镇一家盐店,时间约在清咸丰二年(1852年)或稍晚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有无王宗岳此人,研究者迄今尚无定论,近十余年来有人还提出<太极拳论>是武禹襄(1812—1880)的化名之作。不管上述议论谁是谁非,有一点可以肯定: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件,谁也没有看到过。 武禹襄的长甥李亦畲(1832—1892)于光绪七年(1881年)将

王宗岳、武禹襄的拳论和自身体会,手书三册传世,俗称?老三本?。自藏本封面题名《太极拳论>,下注?后附小序并五字诀?。赠郝和本封面题名<王宗岳太极拳论>,下注?后附小序并 五字诀?。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太极拳理论著述。?太极拳?之名、王宗岳和武禹襄的拳论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均首先出于此抄本。 1928年定稿的<清史稿>,在<卷五百五〃列传二百九十二〃艺术四>中记载:?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岳……至清末,传习者颇众云。?这是太极拳之名见诸官方史书的最早记载。说?河北有太极拳……传习者颇众?,证明永年人杨禄禅、武禹襄所传拳术已正式定名为太极拳了。 随着太极拳练习者越来越多,传播地域越来越广,声誉鹊起,寻根溯源,深讨太极拳起源的人士也日益增多,形成若干种说法: 一、太极拳始自宋朝张三峰(丰) 这是最早的一种说法,而且有不同版本。 前文提到李亦畲手书的三本太极拳理论著述,其中《太极拳小序>,初稿为1867年(同治六年),定稿于1881年(光绪七年),谈到太极拳起源时,初稿写?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定稿则是?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否定了太极拳始自张三丰的传说。李亦畲作<太极拳小序>时,他的舅父武禹襄尚健在,极有可能为<太极拳小序>做了文字上的润色和内容上的更正,在定稿中由武禹襄否定了?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的传说也是可能的。 武派太极拳早期传人李子实抄录的<太极拳谱>中有武秋瀛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在纷纭繁多的中国武术流派和拳种中没有一个拳种能像太极拳推广的这样普及与众所周知。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太极拳具有舒柔、缠绵、内外兼修、祛病延年的特点,使它老少皆宜;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太极拳能反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 有位外国朋友在学了太极拳之后说:太极拳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在武术上的表现。所以有越来越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国际友人开始习练太极拳。如今,太极拳已走出国门,正成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运动。从这一点来说,太极拳已不再有国界与隔阂;它已超越了文化的范畴,而归于人之自然属性。 “太极”概念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自然观范畴。最早见于《易·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也就是说两仪(阴阳)是太极演变而来。后汉郑玄说“太极”是“谆和未分之气”,即“太极”是天地未分时的浑浊元气,它是产生万物的来源。如果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学说来看,宇宙诞生前是一个没有物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纯能量质点。由于这个纯能量的质点大爆炸即产生形成了宇宙空间和天体,天体的空间运动即产生了有序的时间,因而有了物质的变化、发展和规律。 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说的“太极”就相当于这个没有时空和物质的纯能量质点。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中都主张“无”。魏晋王弼把“太极”就解释为“无”。他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周易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称为有。有形的东西都具阴阳两仪,由于阴阳的相互作用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演变,但它们最终都始于“无”即“太极”。 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它将这种阴阳太极哲理应用于拳理之中。

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这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我们说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 但从现在普及、广为流传的太极拳种来看,究其渊源,当推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氏九世祖陈王庭(又名奏廷)。他是明末战将(约1600~1680年),明亡后隐居,晚年耕余造拳。陈王庭遗著《长短句》中有“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 造拳,忙来时耕田”之句。 《黄庭》即《黄庭经》,是西晋魏华存所著;合道学与医学思想 为一体,被道家称为“学仙之玉律、修道之金科”,是历来修道之 士修身养性的经典著作。所以,陈王庭在创拳时以道家的哲学思想 为指导,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逐渐演变独具风格的太极拳种。归纳起来,陈王庭创拳主要有三个方面来源: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 博采众长,如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太祖长拳等,创编了太 极拳套路。②应用了道家的吐纳导引术,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 沉丹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行气运动方法。③采纳了古 代的阴阳学说(太极两仪)和中医经络学说,使拳术与哲学、医学相 结合。 早期的陈氏太极还有“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至乾隆年间陈家沟失传,由门徒郭永福传于山西洪洞。1975~1976年陈立清两次亲往,从许方庆老师处觅回。因此可以说是现存最古老的太极拳套路。陈氏太极拳原有五路和炮捶,可惜没有完整地继承下来。现仅存 “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陈氏太极拳大、小架一路和二路(炮捶) 和推手以及刀、枪、剑、棍、锏、锤、杆等各种器械套路。 太极拳在长期流传中,又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特点较显著的有陈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五派。为了适应更多更 广的人习练,后来又出现了简化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等。为 了便于比赛,统一规范,现今又出现了太极拳、剑等竞赛套路。

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太极拳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史料和实地调查都证明太极拳是创造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和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叶纳术,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价俱练的拳术。因此,太极拳基本上是来自群众的、汇合众长的拳种。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太极拳由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所创。陈氏太极拳传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时,始传外姓杨露禅,之后相继出现了杨氏、吴氏、武氏和孙氏等太极拳。虽然太极拳流派很多,且风格特征各不相同,但其拳里、动作要领、运动特点和健身作用是基本相同的,简化太极拳由于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又具有很好的锻炼价值,很快就普及各地,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园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来打,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 。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的起源分析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又称府内拳)的起源 虽已深夜,然并无倦意,一直未在网上发现我所习练的老六路详细文章,索性执笔陈述一翻,望各位爱好者指证。 太极拳真正起源于元未三丰祖师,太极拳祖师张三丰,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据《明史·方伎传》和有关典籍记载: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东北)人。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卒于明英宗天顺八年。身材颀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才华横溢,过目成诵,学识渊博,医术高明,道行高深,武功超绝。善嬉谐,旁若无人,因不饰边幅,又称邋遢道人。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兴来穿山走石,能一日千里。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 张三丰出身书香门第,幼年入道,拜张云庵道长为师,后还俗专修儒学,曾在中山府安喜县作过县令不久辞官,师从终南山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命出山修炼。元泰定甲子春,南至武当,住在少祖山洞穴(人称为“祖师洞”,元末在洞口建有一座砖石结构的殿堂,俗称“无梁殿”,“文革”中被毁),修炼“内丹功”。张三丰在山洞居住九载,练到九转还丹,终于练成。张三丰练“内丹功”的实践与体会,在他的著作《玄机直讲》、《玄要篇》中多有记述。内丹功俗称“气功”,其行气需要肢体动作进行导引,张三丰根据练内丹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张三丰创造太极拳有几种传说,一种是他看到鹊、蛇相斗(俗称“龙凤斗”),一种是他看到猫、蛇相斗(俗称“龙虎斗”),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一套静如处子,动如飞羽,柔如灵蛇,刚如猛虎的全新拳法“太极拳”。其实,张三丰是著名的道教学者,精通三教,而且一直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他把道家的内丹功,养生家的导引术、武术家的拳法、军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编创和演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贡献,创造出了一套“以内丹为体、技击为用、养生为首、防身为要,以意领气、以气化神、以神还虚、以虚合道,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前人没有的全新的拳法。这套拳法,是根据道教的太极轨迹,踏罡步斗、划弧转圈运行的,因此取名“太极拳”,由于包含“朋、捋、挤、按、采、列、肘、靠(八门),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五步)”十三势,故又名“太极拳十三势”,或曰“武当内家拳”。这是开天辟地以来,张三丰首创的太极拳(武当内家拳),这是武当内家拳的母拳。以后的形意、八卦,以及后来的各种门派的太极拳,都是从张三丰创造的这套太极拳中派生出来的。 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后,接着云游四海,北燕赵,东齐鲁,南吴越,西巴蜀,隐显遨游。于明朝初年重上武当,结庐凤凰山下,人称“会仙馆”,捧读三教圣书,收徒传道授拳。张三丰先后两次上武当山,在武当山居住达三十年。时五龙、南岩、紫霄各宫殿,俱毁于兵火。三丰与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洪武年间,张三丰因收武当道教主持孙碧云为徒,张三丰事迹被传至朝廷。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不赴。十八年又遣臣沈万山敦请,亦不赴。永乐四年侍读学士胡广奏言三丰深得道法,广其神通。五年丁亥,永乐皇帝命给事中胡荧等斋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数年不遇。他日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并对武当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永乐十年,成祖下诏称张三丰为“老师”,并请入朝,不赴,唯以诗词托孙碧云转奏。诗云: 答永乐皇帝 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亨。 皇极殿中龙虎静,武当云外钟鼓清。 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刍荛苦有情。 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