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1

运动生理1
运动生理1

心室收缩期可分为: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人体代谢产物通过呼吸器官,消化道,皮肤,肾脏排出。

1. 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2.氧合作用:血红蛋白中的亚铁(Fe+)在氧分压高时(肺内),易于氧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这种现象称为氧合作用。

3.血压: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4.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气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

5.视敏度:指人眼分辨物体微细结构的能力,也成为视力。通常以分辨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标准。

6.肌细胞:肌细胞又可称为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7.氧离作用:在氧分压低时(组织内),与氧容易分离,把氧释放出来,供细胞代谢之需要,这种现象称为氧离作用。

8.心动周期: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这一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9.激素: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10.感受器: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1.简述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答: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是日常生活和运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心力贮备(CR)和心脏舒

张功能是表现和评定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2.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原理。

答:静息电位就是安静时的膜电位,由于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造成膜内K离子外流,电位外正内负。接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 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增大,造成Na内流,电位外负内正,即为动作电位。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膜两边离子分布不平均导致,由于K的通透性远大于Na,所以近似于K离子的能斯特电位,内负外正,约为-70mV 。动作电位是由于去极化的刺激,使得Na离子通道打开,Na的通透性大于K,所以近似于Na离子的能斯特电位,约为+30mV

3.结合运动实例说明运动中机体的三个能源系统是如何供能的。

答:在人体有三大供能系统,它们分别是ATP-CP系统(磷酸原系统),酵解能系统,氧化能系统。磷酸原系统是有结构中带有磷酸基因的ATP,CP构成。肌肉在运动中ATP直接分解供能,为维持ATP水平。保持能量的连续性供应,CP在肌酸激酶作用下,再次合成ATP. 酵解能系统又称乳酸能系统,运动中骨骼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酵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供肌肉利用的能源系统,为短时间高强度无氧运动提供能量。氧化能系统以糖和脂肪为主,贮备量丰富,维持运动的时间较长,成为长时间运动的主要能源。ATP-CP系统的供能时间很短只有6-8秒且只在较高强度刺激下才能被激活,糖酵解系统可维持运动2-3分钟,而氧化能系统,维持运动时间比较长(糖类可达1-2小时,脂肪可达更长时间)。虽然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各具特征,但是运动中不存在绝对的某个单一能源系统供能。

4.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答: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有肺通气与换气功能,血液及循环系统运输氧气的能力,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和其他因素(遗传,年龄及性别,运动训练)等。5.灵敏性的生理基础及发展灵敏的训练内容。

答:灵敏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素质,它是运动员的力量反应速度爆发力和协调性密切相关。因此,灵敏性的生理学基础主要涉及到神经,感觉和骨骼肌的结构及功能状态。发展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灵敏性不能采取同样的模式,发展运动员灵敏性训练时应遵循如下原则:运动的专门性,结合力量爆发训练,结合反应训练,避免疲劳时进行灵敏训练。

6.简述运动员血液的概念,特征。

答:运动员血液是指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的性状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粘度下降等。这种变化在运动训练停止后是可以恢复的。具有这种特征的血液称为运动员血液。

7.简述运动中体温的变化及调节。

答:运动中由于代谢水平提高,人体产热增加,尽管机体调节加强了散热过程,但仍不能保证体热平衡而使体温升高。运动中体温适度升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肌肉粘滞性,加快收缩速度;加快肌肉血流速度,加大血流量;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及二氧化碳的交换,有利于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研究表明,人体肌肉活动的最适温度为38℃。运动前的适度准备活动大致可使肌肉温度达到该水平。运动中体温的升高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环境温度,湿度,风速及运动员训练水平等因素有关。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体温升高幅度越大。冬夏两季的大运动量训练有利于运动员提高机体对温度的适

应能力及调节能力。

8.肾脏排泄途径。

答:肾小球–肾小囊–近球小管–髓袢–远球小管–集合管–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

9.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生理特点,教学中注意什么?

答:运动技能的三个阶段分别为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和自动化阶段。一)泛化阶段:

生理特点;发生在学习技术初期。外界刺激引起大脑皮质强烈兴奋而发生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分化抑制未建立,条件反射建立不稳定。

注意问题:强调动作的主要环节和纠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正确示范,不强调动作细节。

二)分化阶段:

生理特点:发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外界刺激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发展,条件反射建立渐稳定,动力定型初步建立,大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进入

注意问题:强调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重点体会动作细节。

三)巩固和自动化阶段:

生理特点:发生在反复练习之后。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建立巩固,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精确。动力定型牢固建立。

注意问题:应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巩固动作技术

10.简述最大摄氧量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答:最大摄氧量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1)最大摄氧量是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

客观指标,(2)最大摄氧量是评定心肺功能的指标,(3)最大摄氧量是选材的生理指标,(4)最大摄氧量是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1.试述运动过程中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答:极点的概念: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能力落后于运动器官的需要,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机能障碍,特别是氧债不断积累,身体内酸性物质逐渐堆积,会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活动失调,使人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如呼吸困难,头晕胸闷,下肢沉重,动作迟缓,并伴有恶心等现象,这种运动生理反应现象称为“极点”。

第二次呼吸的概念:极点出现后,凭着意志和毅力再继续坚持运动,随着机能的调节及内脏器官机能的改善,氧供应增加,运动能力又将提高,极点出现的现象及症状就会逐渐消失,生理过程将出现新的平衡。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第二次呼吸”。

“极点”与“第二次呼吸”是长跑运动中常见的生理现象,极点出现的早晚,与各人的体质、训练水平等有直接的关系。

"极点"产生原因:是由于内脏器官的运动水平与肌肉活动的强度不相匹配,机体耗氧量骤增而供氧量暂时跟不上的矛盾所造成的。内脏器官和运动系统活动的不协调,引起的氧气供需矛盾,是产生极点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呼吸产生原因:主要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同时运动速度的下降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下降又减少了乳酸的产生,于是出现第二次呼吸。它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的结束。

2.试述肌纤维的类型和不同类型的运动形式对肌纤维类型的影响。

答: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肌纤维按照收缩的特性可分为两种类型;慢肌纤维(ST)和快肌纤维(FT)。也就是白肌纤维和红肌纤维。这两种肌纤维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包括肌肉收缩速度、收缩力量和耐力水平。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且大,但易疲劳;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力量小,但不易疲劳。

肌球蛋白重链是决定肌纤维收缩特性的主要因素,运动训练可造成肌球蛋白重链多种多样的改变,从而影响他们的速度或耐力。阐述了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对肌纤维转型、肌纤维肥大、肌纤维增生的影响,及肌纤维特性改变的时相等大家所关注的问题。

运动员肌纤维类型百分比在运动员能完成的运动强度中起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一组训练或者是间隔训练中能够重复完成的运动量,所期望获得的结果(如要不断增加肌肉力量/爆发力或者是不断提高的耐力)都是不同的。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绪论 一. 必背概念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二. 当前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热点即考点) 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骨骼肌、高原训练(重点中的重点)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肌电、几个收缩 二. 重点问题 1.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2. 骨骼肌的几种收缩形式及实践中的应用. 3. 肌纤维的分类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第六节,必背) 4. 肌电的应用(了解)熊开宇老师在研究生课中讲过,还可以与后面的生理指标的运用结合 第二章血液 一. 必背概念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二. 重点问题 1. 血液的作用,防止简答出现意外题 2. 血红蛋白在实践中的应用。A 机能评定 B 运动选材 C 监控运动量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心力储备、血压、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基础心率、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脉搏、运动性心脏肥大、 二. 重点问题 1. 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收缩的不同特点。 2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3. 静脉回心血量响因素? 4. 动脉血压的影的影响因素? 5.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A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 B 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6. 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可出综合题) 第四章呼吸机能 一. 必背概念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氧脉搏、血氧饱和度、氧利用率

运动生理学习题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习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九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一)填空题 1.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再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应包括、和道德良好。 2. 肌适能主要包括 3. 体适能由和组成。 4. 健康体适能主要包括,,和柔韧素质。 5. 技能体适能主要包括,,,灵敏,协调和反应时间等。 6. 有氧适能是指人体、和氧的能力。 7. 氧的摄取和运输能力取决于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具体主要取决于下列因 素: ,,,动脉血管对血液的再分配能力。 8. 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可用氧的利用率来衡量,其具体数值可由算出。 9. 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有直接测定法,间接测定法两类,其中后者有, 10. 有氧适能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体脂和等。 11. 30岁以后有氧适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一半是由的增加造成的。 12. 测定肌肉力量最容易和最方便的方法是。 13. 美国运动医学会针对普通人群的肌肉耐力标准评价方法是。 14. 依据运动时代谢的特点,将健身活动分。 15. 在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中,每一次训练课都应包括三个部分,即, 和。 16. 运动处方四要素包括度,和运动时间。 17. 美国运动医学会(1998)推荐的用于发展和保持健康成年人有氧适能和身体成分的具体运动处方推荐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 的持续或间歇有氧活动。 18. 美国运动医学会(1998)推荐采用抗阻训练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其运动处方建议采用每周,一组改善主要肌群的练习,每次练习须完成重 复。

运动生理论述题

2014运动生理学 运动开始时机体首先分解肌糖原,持续运动5-10分钟后,血糖开始参与供能、 脂肪在安静时即为主要供能物质,在运动达30分钟左右时,其输出功率达最大、 蛋白质在运动中作为能源供能时,通常发生在持续30分钟以上的耐力项目、随着运动员耐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产生肌糖原及蛋白质的节省化现象、 最大摄氧量就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与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为最大摄氧量。也称为最大吸氧量或最大耗氧量。 VO2max受多种因素制约,其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氧运输系统或心脏的泵血功能与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 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能力与VO2max密切相关。心脏的泵血功能及每搏输出量的大小就是决定VO2max的重要因素。心脏的泵血功能就是限制运动员VO2max提高的重要因素。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慢肌纤维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肌纤维中的线粒体数量最多、体积大且氧化酶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也较高。 3)其她因素对VO2max的影响 1 遗传因素VO2max的遗传度为93、5% 2、年龄、性别因素一般男子大于女子;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VO2max水平 由于乳酸代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渐增负荷运动时血乳酸急剧上升时的乳酸水平在1、4-7、5mmol/L 之间。因此,将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应用个体乳酸阈可以评定有氧工作能力、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VO2max与LT就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训练的重要指标。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系统训练对VO2max提高较小,它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系统训练对LT提高较大。显然,乳酸阈值的提高就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训练增进更有意义的指标。 2) 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个体乳酸阈强度时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以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能有效地提高有氧工作能力。 1) 持续训练法:指的就是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进行训练的方法。 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与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练习时间要在5分钟以上,甚至可持续20---30分钟以上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均衡性与机能稳定性。改善参与运动的有关中枢间的协调关系,并能提高心肺功能及VO2max。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肌红蛋白也有所增加。 2)乳酸阈强度训练法 运动员随训练水平的提高,有氧能力的百分利用率明显提高。在具体应用乳酸阈指导训练时,常采用乳酸阈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 3)间歇训练法: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就是完全休息。特点1、完成的总工作量大2、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大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称为射血心数 2、主动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逆着浓度差,将滤液中的溶质转运到血液内。转运是依靠管膜的载体和酶组成的“泵”而进行的。在转动过程中需消耗一定的能量。这种重吸收过程称为主动重吸收 3、前庭反射:指前庭器官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以外, 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 4、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5、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 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extreme)。 6、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也称为最大吸氧量或最大耗氧量 7、运动后过量痒耗: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能 立即恢复到运动前相对安静的水平。将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 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8、运动处方: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 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这如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不同的药物 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故称运动处方 9、体适能: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10、超量恢复: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的水平的现象 二、填空 1、引起兴奋的条件为刺激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刺激强度变化率。 2、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3、CO2进入血液后化学结合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碳酸盐形式,另一种是氨基 甲酸血红蛋白形式。 4、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包括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收缩性。 5、血液的功能包括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运输作用,调节作用, 防御和保护作用。 6、三种主要食物中,糖类排空速度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类最慢。 7、人体在各种运动中所需要的能量分别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给,即磷酸原

考研生理学基础知识重点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它是实用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技能 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的应用学科。 2.磷酸化:通常指二磷酸腺苷与磷酸根在连接,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底物水平磷酸化, 在胞浆内一个不需养的代谢过程;另一种是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是一个需氧而复杂的代谢过程。 3.能量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 形成的整体,称之为能量统一体。他描述的是不同运动与能量系统不同途径之间相对应的整体关系。 4.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5.兴奋: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6.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特性。 7.阈强度:是指在一定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8.动作电位: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会出现迅速可逆性波动,这种可逆性的迅速变化的膜电 位成为动作电位。 9.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是指以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兴奋过程和肌纤维机械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收缩过 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10.强直收缩:若增加刺激频率,使每次刺激的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时间,肌肉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肉不能 完全舒张,称为强直收缩。 11.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肌肉长度缩短。 12.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 13.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14.肌电图:是指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15.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与他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16.脊髓反射:人们把那些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称为脊髓反射。 17.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的调整不同部位的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 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 18.内分泌: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所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他与神经 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配合,共同调节全身各系统的功能活动,使机体各个系统的活动能适应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19.应激反应:通常将机体操遇紧急情况时紧急动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的过程称为应急反应。 2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成为肺活量。 21.酸碱平衡:集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称为 酸碱平衡。 22.碱储:NaHCO3 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 酸氢钠看成血浆中的碱储备,简称碱储。 23.身体成分:是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根据各个成分的生理功效不同,常把体重分为体脂重和去脂 体重。身体成分以体脂%表示。 24.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这种营养障碍性 疾病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多,和/或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 25.体质指数:时体重(千克)与身高(米)平方的比值。是肥胖诊断指标之一。 26.免疫:现代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 生理功能。免疫反应的结果不总是对机体有利。 27.肌肉力量:集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通常按照其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区分为最大肌 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基本形式。 28.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29.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肌肉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

运动生理学--论述题章节

运动生理学可出论述题的章节(王瑞元2002年) 重要章节9、12 次重要3、11、13(3详见问答题章节) 第九章运动技能 1运动技能形成阶段的特点,如何进行教学 泛化阶段 1 泛化阶段,学生对动作只有感性认识,对其内在规律不完全理解;大脑皮质由于内抑制,特别是分化抑制未建立,所以兴奋和抑制过程扩散,学生做动作表现为:动作僵硬、不协调,多余与错误动作出现,动作费力 2教师应抓动作的主要环节,解决主要问题;不宜过多强调细节, 教师应用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分化阶段 1 通过不断学习,对动作技能内在规律有初步理解,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得到发展,不协调和多余动作逐渐消除,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较顺利地,连贯的完成动作动力定型初步建立,但遇到新异刺激,仍会出现多余和错误动作 2教师在泛化阶段应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强调动作细节,进一步发展分化抑制,使动作更加准确巩固阶段 1 该阶段已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准确,学生做动作时,准确、优美,某些动作环节出现自动化,环境变化时,动作技术不易破坏,完成动作时感到省力 2 为避免消退抑制出现,教师提出进一步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 2如何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 1 学习运动技能初期,用明确的语言和正误对比法来发展分化抑制 2 运动实践中,采用增加动作难度提高分化能力,达到精细的分化 5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A充分利用各感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B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c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D消除防御反射。E充分利用运动技能间的相互作用。 6运动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 a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本体感觉与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在大脑皮质,各感官接受刺激引起相应的中枢兴奋,它与运动中枢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形成----- b其中本体感觉的传入冲动有重要作用,既对前一个刺激的起强化作用又对后一个反射活动起始动作用7 运动技能与运动条件反射的不同 运动技能是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1 运动技能是一串复杂动作的综合,参与活动的中枢很多 2 所有的运动技能是成套动作,环环相扣,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的刺激信号,后一个又是前一个刺激信号的反应 3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对动作的每一环节进行监控和完善,而反映信息来自本体感受器,没有它,条件刺激不能强化,反射不能形成,不能掌握技能 8运动成绩与运动技能形成关系 运动成绩提高与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密切关系 1学习新技术初期:已掌握的与新技术有关的相似动作和动作经验有迁移作用,有利于新技术的掌握 2 后期:技术水平提高,要求条件反射的精确性提高,与初期的条件反射差别很大,相当于要重新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初期是粗糙的分化,后期要求精细的分化。技术水平越高,分化精度也高,建立也越困难。

运动生理学word版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人体由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所组成。它们的生理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紧密配合,相互协调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细胞及组织与外界环境不发生直接接触,而是生存于细胞外液之中。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养料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排到细胞外液中,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因此,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 细胞生存要求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稳定。然而,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二十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外环境的强烈变化也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为此,集体的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排泄等生理功能必须不断地进行调解,使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地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地恢复平衡。总之,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受到影响、而又不断得到维持的过程中得以顺利进行的。 机体与外环境之间也保持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能产生适应性反应,这是因为人体具有十分完善的调控机制,对各种生理功能进行相应调节的结果。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及生物节律的维持和存在,显然也是通过体内调控机制实现的。 一、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环节。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传入神经将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中枢在脑和脊髓,能对各种刺激进行分析判断;传出神经则将中枢对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信息传递至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例如,当血液中氧分压下降时,颈动脉体等化学感受器发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至呼吸中枢并使之兴奋,再通过传出神经使呼吸肌运动加强,吸入更多的氧使血液中氧分压回升,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二、体液调节 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这种调节过程是通过体液的运输来实现的,因而称为体液调节。被调节的细胞或组织称为靶细胞或靶组织。许多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各种激素,就是借体液循环的通路对机体的功能进行调节的。例如,胰岛的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组织、细胞的糖与脂肪代谢,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内环境血糖浓度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这种体液调节。也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通路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为神经-体液调节。例如,肾上腺髓质接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共同参与机体的调节。 除激素外,某些组织和细胞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虽不能随血液到身体其它部位起调节作用,但可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改变临近组织细胞的活动。这种调节可看作是局部性体液调节,或称为旁分泌调节。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 三、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例如,骨骼肌或心肌收缩前的长度能对收缩力量起调节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增加时,肌肉的收缩力量会相应增加,而肌肉的初长度缩短时收缩力量就减

运动生理学(自己整理版)

绪论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 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1、新城代谢。2兴奋性。3应激性。4适应性。5生殖。 4)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人体有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所组成。它们的生理活动在空间和 时间上紧密配合,相互协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细胞及组织与外界环境不发生直接接触,而是生存与细胞外液之中。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养料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排到细胞外液中,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因此,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优缺点?神经调节:内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特点:作用迅速, 调节准确,范围局限,时间短暂。体液调节:机体细胞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1)肌细胞又称为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成人肌纤维直径约60微米 (μm),长度为数毫米到数十厘米。每条肌纤维外面包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 称为肌内膜。 2)肌原纤维和肌小节:由粗肌丝和细肌丝规则排列构成的肌纤维亚单位。肌原纤维 上每一段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 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合称为肌小节。 3)粗肌丝:主要有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组成。它主要由肌动蛋白(肌纤蛋白)、 原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宁蛋白)组成。 4)肌动蛋白:肌动蛋白体呈球状(称G-肌动蛋白)。许多G-肌动蛋白单体以双螺旋 聚合成纤维状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构成细肌丝的主干。 5)原肌球蛋白:它也呈双螺旋状,位于F-肌动蛋白的双螺旋沟中并与其松散结合。 在安静状态下,原肌球蛋白分子位于肌动蛋白的活性位点之上,阻碍横桥与肌动蛋 白结合。每个原肌球蛋白分子大约掩盖7个活性位点。 6)静息电位产生原理?两个学说,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 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7)※肌电※: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部而发生电位变化, 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 8)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 图形。 9)肌丝滑行学说: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肌细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10)骨骼肌的搜索形式四种收缩定义:①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②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中收缩叫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 ③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④等动收缩: 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 等的肌肉收缩,也称为等速收缩。 11)骨骼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根据收缩速度可分为①快肌纤维②慢肌纤维。根据 收缩的新陈代谢可分为①快缩、糖酵解型②快缩、氧化、糖酵解型③慢缩、氧化型。 根据收缩特性及色泽可分为①快缩白②快缩红③慢缩红。布茹克司将肌纤维分为 Ⅰ型和Ⅱ型。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兴奋: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之为兴奋。 抑制活动:可兴奋组织由活体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强变弱的活动。 应激性: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 所发生的反应。 适应性:生物体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神经体液调节: 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 前馈控制系统:是受控部分的输出变量不发出反馈信息,监测装置检测到干扰信息后发出前馈信息,直接作用于控制部分,调整控制信息以对抗干扰信息对受控部分的作用,从而使输出变量保持稳定。 第二章肌肉 三联管:由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的结构单位称三联体,它是把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亦称三联体。 静息电位:安静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内-外+)。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以传播的电位变化。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纤维间的一种化学突触结构。 离子学说:(1) 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浓度不同(2) 细胞膜选择通透性(3) K+在浓度差推动下外流的结果→内 -外+. 滑行学说:骨骼肌收缩的原理。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横桥的带动下,向暗带中央(M线)滑行的结果。最后肌节缩短。 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总结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负荷)肌肉缩短。 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相反,肌肉在产生时被拉长,这是由于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肌肉虽积极地收缩但仍被拉长。 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以恒定的速度(等动)进行最大收缩。 相对肌力: 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动员: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肌纤维选择性肌大:当进行耐力训练时,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当进行速度、爆发力训练时,快肌纤维选择性肥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运动反应)和适应(运动适应)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研究目的: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2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自身调节: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3肌肉的收缩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子(媒介物)。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 收缩肌肉的舒张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 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肌肉的收缩: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 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4肌肉的收缩的形式:(1)缩短收 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 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 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 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长度缩 短,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 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 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屈肘、高 抬腿跑、挥臂扣球);(2)拉长收 缩(离心收缩):指肌肉积极收缩 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肌肉被 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 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 点远离,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 与阻力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跑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 等)(3)等长收缩(静力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特 点: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骨 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 功。 5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 与速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 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 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 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 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 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2) 长度与张力关系:肌肉收缩前就加 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前负荷 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 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逐渐 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 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 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 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加肌肉 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 缩效果亦减弱。 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 网较发达,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 大,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 能力强,但易疲劳;慢肌纤维(ST, 或?型)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 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 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有氧 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 可持续长时间运动。 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 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 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 气体交换)。(2)气体运输:气体 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指 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7呼吸的形式:(1)腹式呼吸是以 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 支撑悬垂、倒立(2)胸式呼吸是 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 运动。如仰卧起坐、直角支撑(3) 混合式呼吸。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肺活量: 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 力,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 指标之一。(2)时间肺活量:指在 最大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 呼气。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 的动态指标,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 大小,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 降低、气道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 否增加等情况。(3)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等 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 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不仅 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 度。(4)最大通气量:是每分钟所 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检查 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5)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总汇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总汇 1、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2、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3、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点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4、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5、述论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过程.答案在书本P36页。 6、骨骼肌特性包括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的生理特性。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 负重时可被拉长,这种特性称为伸展性。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这种特性称为弹性。骨骼肌的生理特性:1、骨骼肌的兴奋性。2、骨骼肌的收缩性。(可能出现在论述题) 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包括: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超等长收缩。 8、向心收缩包括等张收缩、等动收缩。等张收缩: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有时也称为动力性或时相性收缩。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外界的阻力与肌肉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力量始终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9、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10、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11、超等长收缩:超等长收缩是指骨骼肌工作时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作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收缩形式。 12、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13、血细胞为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4、血液的功能包括(一)持续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血液能维持水、渗透压、酸碱度和体温等的相对稳定。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只有在内环境相对稳定时,人体组织细胞才有正常的兴奋性和生理活动。(二)运输:血液不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供给组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尿素等)运输到肺、肾、皮肤等器官排除体外。(三)调节:血液将内分泌的激素运输到周身,作用于相应的器官(称肥器官)改变其活动,起着体液调节作用。所以,血液是神经—体液调节的媒介。(四)血液中的白细胞对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都有吞噬分解作用,称为细胞防御。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溶菌素等(总称为抗体),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胞和毒素(总称为抗原),从而免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机体损伤出血时,血液能够在伤口发生凝固,防止继续出血,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可能出现论述题) 15、血液的理化特性包括(一)颜色和比重:血液的颜色决定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的含量。(二)黏滞性:血液在血管内运行时,犹豫液体内部各种物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阻力,使血液具有一定的粘滞性。(三)渗透性:渗透性是一切溶液所固有的一种特性,它是由溶液中质分子运动所造成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四)酸碱度(可能出现在简答题或名称解释)16、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120天。正常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450万—550万个,平均为500万个;成年女子每平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380万个—460万个,平均为420万个。 17、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18、白细胞是集体实施免疫功能的最重要成分,白细胞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19、正常人安静时血液中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 20、正常成人血小板的含量为每立方毫米10万~30万个,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主要表现有黏着、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 21、“运动员血液”是指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状态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黏度下降等。这种变化在运动训练停止后是可以恢复的。具有这种特征的血液称为运动员血液。(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22、心机的生理特性包括1、自动节律性;2、传导性;3、兴奋性;4、收缩性。收缩性分为自动节律性收缩、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依耐性、“全或无”同步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P95页(可能出现在简答、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习题完整版

第十五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一)填空题 1. 生理性疲劳主要包括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精神疲劳和混合型疲劳等。 2. 体力疲劳主要是长时间劳动、工作和健身运动,运动系统过度活动,骨骼肌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代谢产物大量堆积造成的骨骼肌细胞活动能力下降。 3. 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4. 生理性疲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息和可以消除。 5. 现代竞技运动不断冲击人体的极限,机体功能水平在不断被打破而又不断建立新平衡的中发展提高。 6.负荷的与是影响整体各环节功能活动能否适应整体功能水平的重要因素。 7. 中枢疲劳可能发生在从直至运动神经元。 8.从神经-肌肉接点直至肌纤维内部的等,都是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 9.通过整理活动,可减少肌肉的酸疼,有助于消除疲劳;使肌肉血流量增加,加速利用。 10.中医理论从整体出发提出了疲劳、疲劳和疲劳。

11. 整体和局部有密切的协作关系,整体是由局部组成的,但整体疲劳并非是局部疲劳的,整体疲劳更为。 12. Brooks认为,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肌工作能力降低的表现,其原因从运动到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 13. 爱德华兹(Edwards 1982)形象地将运动性疲劳发生原因定位于从系统到联结部位,直至骨骼肌内部,形如一条链。 14. 剧烈运动后,释放量减少,使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发生障碍。 15. 高频电流刺激,能引起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量减少,难以引起接点后膜,使骨骼肌细胞不能产生兴奋、收缩。16. 肌质网终池具有贮存及调节肌浆浓度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都起关键的作用。17. 运动时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肌质网的机能(如ATP含量减少,酸中毒,自由基生成等),进而影响了钙离子的和作用,因此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18. 细胞内Ca2+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2+减少和再摄取Ca2+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出现。 19. 形体疲劳主要表现为、疼痛等征候; 20.神志疲劳主要表现为虚烦不眠、、等征候。 (二)判断题 1.在竞技体育领域中“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没有效果的,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这句话不正确。()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

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 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考研运动生理学 简答题

问答题 1、简述肌纤维的兴奋--收缩欧联 2、肌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 3、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4、运动员血液特征和生理意义 5、如何应用血红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 6、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7、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 8、测定脉搏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9、有训练的人和一般人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有何不同? 10、在呼吸过程中,呼吸是如何对人体酸碱平衡进行调节的 12、氧离曲线的特征及生理意义,影响因素 13、运动时如何进行与技术动作相适应的呼吸,如何合理地使用憋气? 14、二氧化碳、H离子和氧气对呼吸的影响15、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慢的呼吸比浅快的呼吸效果好 16、简述糖酵解过程 17、糖的有氧氧化过程 18、皮肤的散热方式 19、运动对消化和吸收机能的影响 20、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21、试述人体的三大供能系统及其供能特点? 22、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3、运动前后运动员应如何补糖更有效 24、试述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代谢产物有哪些途径排出 25、简述肾脏的功能 26、试述肾脏的血液循环过程及特点 27、试述肾单位的基本结构 28、影响肾小球滤过的主要因素 29、长跑后为什么尿量减少 30、运动性血尿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31、分泌功能轴的形成与作用过程 32、状态反射在人体运动中作用 33、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本质

34、试述个体乳酸阈在运动中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35、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36、如何评价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 37、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 38、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 39、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40、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41、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42、试述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 43、影响平衡能力的生理学因素及应用 44、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45、疲劳易产生的部位与判断的生理指标 46、准备活动的目的或生理意义 47、什么是极点及它的产生原因 48、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及产生原因49、人体进入高原的生理反应 50、高原应激对心肺功能影响 51、高原训练对人体产生生理作用 52、试述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 53、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54、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生物学特征 55、如何根据机能评定结果监控运动量 56、简述机能评定的常用的生理学指标 57、影响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58、少年儿童循环机能的特点 59、儿童少年呼吸系统的特点 60、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特点 61、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有哪些特点 62、运动生理负荷监测的基本原则 63、运动生理负荷监测的有哪些 64、运动生理负荷监测的基本内容 65、儿童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规律 66、如何运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去指导运动实践?

运动生理卫生与健康 .doc

运动生理卫生与健康 一、运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运动环境是指人们进行体育运动时所处的外界条件,如空气、水、场地和运动建筑设备等。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有影响,而在人体运动时的影响更大。人体进行运动时,体内物质代谢增强,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例如,普通成年人每 分钟吸入空气约 9 升,而在剧烈运动时,每分钟吸入的空气可达 100 升,若运动环境的空气中含有有害成分,运动时吸入体内的有害物质就比平时多得多,对身体的危害更大。体育锻炼时应选择空气相对新鲜的地点和时段、选择相对平整和软硬适度的运动场地、选择运动环境较为安全的场所、选择场地和水质清洁的场所,尽量避免不符合运动卫生条件的环境。 二、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为缩短运动开始达到各种生理功能发挥最高水平的过渡时间,预先提高身体机能的练习。它是身体锻炼、教学和比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有三,首先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整个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调节运动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关系,缩短人体对运动的适应过程;其次,克服内脏器官的惰性,使之尽快适应运动的需要;第三,提高体 温,减少肌肉和韧带的粘滞性,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幅度,防止运动损伤。准备活动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两种。首先,应作一般性准备活动,利用走、跑和徒手操活动身体各个部位,使身体发热。然后做专门性准备活 动,即针对所要从事锻炼项目的特点进行一些专门性练习,如短跑前可作小步跑、高抬腿跑和后蹬跑,排球比赛前可作传球和垫球练习等。 三、剧烈运动后要做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是指在体育锻炼结束后做一些旨在促进身体功能恢复到安静状态 的放松性练习。它也是体育锻炼、教学和训练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作用有二:首先,使人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步转入相对安静的状态;其次,便于机体排除代谢产物,消除疲劳,利于机体尽快恢复。锻炼身体时,机体新陈代谢加强,各器 官均处于紧张工作状态,体内发生较大的生理变化,而这些生理变化,并不随着运动的停止而消失。由于运动时,机体需氧量比不运动时大很多,氧气往往供不应求,运动时欠下的氧债要在运动结束后偿还。如果不做整理活动而使身体突然静止下来,那么静止的身体姿势就会妨碍强烈的呼吸动作,影响氧气的补充。同时,静脉血失去了肌肉收缩的挤压作用,影响其回流,从而减少了心输出量,加 之重力作用,会造成大脑暂时缺血,导致恶心呕吐、心慌都能不良现象的产生, 严重时会出现晕倒症状。因此,在体育锻炼后应进行一些慢跑、走以及一些伸展性练习、深呼吸等,使身体慢慢恢复到静止状态。 四、“极点”及其消除 在剧烈的运动中,人体会出现呼吸紧张、胸部发闷、下肢沉重、肌肉无力等 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极点”。它多发生在长跑运动中,其原因是,支配运动 系统的躯体神经能使运动系统从相对安静状态迅速转入工作状态,而支配呼吸和血液循环的植物性神经惰性较大,不能及时进入工作状态,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不能同步满足紧张的肌肉活动的需要,造成暂时缺氧,体内乳酸积累,使血液向酸性方面变化,并刺激神经末梢,其冲动不断传入大脑,结果造成大脑皮层超限抑制使植物性神经和躯体性神经协调性破坏,于是就出现了“极点”。 当“极点”出现后,应放慢跑速和减小运动强度,坚持跑和运动下去,呼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