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比赛教案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之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

优质课比赛教案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之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
优质课比赛教案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之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

课题: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之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

学校:长治市十九中学

学科:高中地理

撰写人:王国秀

教材版本:湘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其课程标准内容为: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1、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一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以后知识点得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分析”说明我们我们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3、要从成因上形成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并形成知识推导体系:地球有公转和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4、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

本节课知识点分析:1、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是在分析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后的又一由地球运动产生的重要地理意义。2、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本身具有非常强的规律性,并且内容较多。

学情分析: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在初中时学生就有所接触,但仅限于感知层面,教师需将学生的认知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学习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分析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1、观察演示实验和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2、通过模拟实验和绘图,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3、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3、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掌握判断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自主学习;总结归纳验证;

教具准备:学生自制试验演示模具(具体试验器具及试验相关说明见教案后备注);不同颜色铅笔2根(绘图使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40分钟)

活动一(15分钟)1、以5人小组用模拟试验方法观察3月

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以及

3月21日——6月22日这段时间北半球

昼夜情况分别完成学案表一及表二

(见附录一)。

2、教师向学生介绍试验注意事项并根据

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试验成果,教

师依具体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

4、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1)不会做投影图教师可简单解释投影

图并给以范例

(2)由于是自制教具所以可能出现极昼

(夜)范围读数上有差别,或不能读出

与极圈相切,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直射

点的移动和晨昏圈的移动之间的关系:

它们的移动是同步的,变化范围也是一

致的。

(1)通过小组演示加深对公转的

理解,培养学习探究和合作精神。

(2)运用试验演示可以清楚地让

学生观测到昼夜长短情况从而将

学习难度降低。

(3)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

测能力,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4)加强学生绘图能力同时提高

阅读光照图的能力。

(5) 学生展示试验成果尤其是对绘

图成果的展示可让教师进一步精

确绘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了解学

生接受情况。

活动二

(均以北半球为例)(20分钟)1、教师配板图引导学生观察3月21日

——6月22日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与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性。

相关性:3月21日——6月22日太阳直

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

向高纬昼长越长,北半球发生极昼现象。

②太阳直射点向回归线移动:北半球昼

长变长,极昼范围扩大。

2、教师配板图引导学生猜想6月22日

——次年3月21日北半球昼夜长短

变化规律。

①6月22——9月23太阳直射位于北半

球向南移动:北半球昼长变短,极昼范

围缩小。

②9月23——次年3月21太阳直射点位

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高纬

昼长越短,北半球发生极夜现象。

③9月23——12月22太阳直射点位于

南半球向南移动:北半球昼长变短,极

夜范围扩大。

④12月22——次年3月21太阳直射点

(1)建立地理时空概念培养学生

地理问题分析方法。

(2)培养学生整理地理信息的能

力。

(3)加强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

养,学会知识的迁移,总结和归纳。

(4)养成科学思考问题及辩证思

维的习惯。

(5)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板书设计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位于北半球向北移动

晨昏圈与极点的关系逐渐偏离极点

北半球

昼夜长短

情况分析

同一纬度上的点昼长如何变化:昼长变长

比较不同纬度昼长变化幅度:高纬变化幅度大

极昼的变化范围:由极点扩展到北极圈及其以北

生成动态投影图侧视投影图俯视投影图

备注:试验三相关说明

1、试验所需器材:小地球仪一个、海洋球一个、大头针一盒、透明胶带一卷、空矿泉水瓶一个、硬纸片一张

2、试验说明:

(1)将海洋球中间的粘连处每隔45°扎一个大头针,共8根大头针,8根大头针所在平面为黄道面,大头针的延长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既太阳直射点的位置(2)黄道面的高度为小地球仪的赤道与桌面的(最低距离+最高距离)÷2 (3)硬纸片中间剪出一个周长与小地球仪赤道相等的圆圈,使其能套在地球仪上从而反方便学生观察晨昏圈的位置。

(4)透明胶带是在试验一中使用,非本节课试验三所用,但在研究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的实验四中也会用到,由于海洋球是空心的所以在表示平行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是需要用胶带保持大头针平行插入海洋球。(如果用实心的海绵球则无需胶带固定,并可简化自制实验器具难度。)

(5)教师应在课前检查学生自制教具的精确程度。

3、试验注意事项:

(1)保持黄道面与桌面水平。

(2)保持地轴指向北极星附近。

(3)注意晨昏圈所在平面要与太阳光线垂直且平分地球仪。

附录二学生学案

地球运动学案(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 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地理已经学习过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经纬线、最基本的地球运动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公转方向、轨道、周期)已有一些了解,只是不完整,不能把各特点联系起来认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也存在不少学生不习惯用图来分析地理现象,认知地理规律。教师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结合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逐步克服学生方面的认知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及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 2.能够准确判断地球运动的方向。 3.能够运用地球运动速度的特征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学会绘制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比较。 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对比分析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 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 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一、自转 教师活动 【演示探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地球自转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自转中心方向、周期)。(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演示、主动探究、相互合作、大胆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演示以及个人示范加深对自转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新课教学】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 学生仔细观察地球自转的状况,总结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 设计意图 通过动画演示,更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师活动 【绘图能力提升】结合教材中的读图思考,让学生画出从侧面、南极、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选一组同学展示成果。提问:从侧面、南极、北极看自转的方向不同,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否会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 准确绘图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绘图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教师活动 【地球仪演示】演示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分析其特点和规律。提问: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因纬度变化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活动 简述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一】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球的运动教案示例123课时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 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本上。

七年级地理市级优质课《地球的运动》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市级优质课《地球的运动》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上五带划分的依据、名称、范围和各带的气候特征、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学习重点: 1、季节的变化。 2、五带的划分。 三、学习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 自主学习(含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认识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 读P13图1.18,认识: 1、二分二至日时间,太阳直射的纬线。 春分,太阳直射(纬线),时间是每年的日。 夏至,太阳直射(纬线),时间是每年的日。 秋分,太阳直射(纬线),时间是每年的日。 冬至,太阳直射(纬线),时间是每年的日。 2、结合生活体验(如刚刚结束的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理解南北半球的 季节刚好相反。我国放暑假时,正好是澳大利亚的季。 3、理解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近段时间,商都县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 学习任务二: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1、五带划分的依据:人们根据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 分为五个带。 2、五带的名称:①、②、③、④、 ⑤ 3、看P14图1.19识记五带的分界线及范围: 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4、各带的气候特征: 热带:;寒带:;温带:。 5、各带产生的现象: 热带:;寒带:;温带:既无 又无。 合作探究:地球公转对人类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教师总结反思:(要求做笔记。) 当堂检测(约10分钟) 1、地球不停地绕太阳公转,从而产生了变化和 的变化。 2、以下时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是()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3、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

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最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3 地球的运动 1.3.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地球仪自转。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同时用吹塑片演示】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 ,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 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 ,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 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 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 2,P 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 2到P 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 ,该线与SPE 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 3点,使S 、P 、E 3三点一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 3H 。 结论: 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有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是引导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关键,对于认识和学习地理后续知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但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2、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地球运行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看课件,从图上可以看到地球在运动,他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一)、自传运动规律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演示: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8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内容: 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探究“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并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 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篮球。 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屏幕上是什么画面?(微信)这个创意表达了什么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情境在现实中可以做到吗? 1、师: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古时候,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提出了很多种说法。你知道哪些说法?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 2、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 大屏幕出示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学习了解。(指名一学生朗读,师相机讲解) 第一类:盖天说 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这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意思是说,蓝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则象一块四方的棋盘,并认为蓝天与大海相连。 这种“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流传极广,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认识的影响。例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类似的传说,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广泛流传。 古代俄罗斯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象一块圆饼,被三条巨大的鲸鱼驮在背上,而这三条鲸鱼则漂游在茫茫无际的海洋里。 古希腊和古罗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人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四 地球的运动 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教学设计_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理解。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 2、难点:学生对模拟实验的设计、及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 教学准备: 给每小组学生准备:小灯泡;地球仪;课件:北京迎来黎明的视频、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1.播放北京迎来黎明的新闻视频,请同学说一说,这是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自然现象? (设计意图:巧妙解决课题中黎明的概念问题) 2.提出问题:此时,我们的邻国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也在同时会迎来黎明吗?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因为地球不停的自转,出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那北京和莫斯科,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一样吗? (不一样)谁会先迎来黎明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实行猜想,有一部分认为会,有一部分认为不会。让他们先明确自己的观点,能够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在生活中不能人云亦云。) 3.现在请每个小组相互交流一下,你们认为莫斯科或北京迎来黎明的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原始的建构的实行挖掘,以便于修正自己的观点,形成新的知识的建构。) 4.做短时间的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同学和全班汇报一下自己的观点的理由。 5.看来孩子们对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存有争议,那么到底这两个城市的位置具体是怎么样的?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张世界地图,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谁能找准他们的位置? 二、模拟实验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 1、黄赤交角:23°26′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本设计是一节新授课的说课设计,本课板书直观、简洁、鲜明,既提炼了要点,也突出了重点、难点,揭示了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掌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明确,在教学重点内容的处理上,采用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分层次讲授法,使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情景演示,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中用一个表格小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使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目了然,方便学生记忆理解。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还有亲自制作的地理模型,演示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把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化,化难为易,并且采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球运动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清晰易懂。 通过设疑导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老师演示模型分析原理,学生亲身体验演示地球运动过程,观察多媒体课件,读图等活动,达到了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问题一: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较差,如:几何数学和物理课里就对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一定的描述,但较少同学能独立运用所学知识来推理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过的知识,比较模糊,只停留在印象层度上,如解释开普勒定律时,要用到扇形公式,但是没有几个学生是可以回忆起扇形公式的,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的进度,还有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四 地球的运动 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教学设计_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理解。 2、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教学难点: 理解相对运动及不同地区的时差。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地球仪一个、手电筒、粘贴、实验记录表 教师准备: 太阳图片、方位卡片、地球仪、手电筒、相关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并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和地球运动相关的知识。 1、师用地球仪来模拟地球的运动,用手电筒来模拟太阳的运动,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以及晨昏线。 课件展示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 2、师用地球仪演示什么时候是黎明,并讲清用纬度尺标记晨昏线的位置。 学生操作体会怎样用地球仪模拟地球上某一地区经历黎明。 3、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并在地球仪上贴上标记。 4、师:当我们的国家从夜半球随着地球的自转,转到了晨昏线的位置时,是北京先迎来黎明,还是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师板书课题:谁先迎来黎明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活动 师:刚才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然后大家再来研究一下有没有可能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呢? 学生借助桌子上的地球仪和手电筒来实行研究 学生通过研究发现,当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也就是逆时针旋转时北京先迎来黎明;当地球自东向西旋转也就是顺时针旋转时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二)师这是我们在宇宙中做为观测点来实行研究的结果,如果我们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4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并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认证过程,培养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本课在教材中是宇宙单元第2课过渡课,其中第一课学生已经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讨论,并通过模拟实验保留了四种假说。本课注重了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并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并为后边几课继续探讨地球的运动提供了依据。 【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感受过模拟实验,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片面,愿意相信科学家的全部观点,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不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 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体会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教学难点】 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地球、水星、太阳等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为小组准备的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白天看到的太阳和晚上看到的月亮,你们知道他们三个存在着怎样的运动关系吗? 生: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 师:哦!那你知道吗?我们人类得到这个观点可是经历了很漫长的一个过程,有谁了解古代的科学家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吗? 生:不了解。 2、谈话:古代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师:本节课老师就带你走进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板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通过视频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科教版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教案讲解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 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 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 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 (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反思: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 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 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教学过程: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及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及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及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及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考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如果怎样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3:用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地球绕日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绕日运动 诸暨市暨阳初中陈坚荥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科学思考] 经历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能从自然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尝试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解决问题] 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了解一些地理现象,推测地球在不停的公转,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进而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 [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地球公转的知识,激发对地球和宇宙的好奇心。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通过教师课件及学生用地球仪模拟演示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进而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四季是如何形成的等地理现象。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第二册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中第3节。教材主要介绍地球公转及由于地球运动而产生的现象,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由于绕日运动比自转更为复杂、更为宏观和抽象,教材尽

可能从生活体验如手,引导学生探究抽象的空间问题。在编排结构上,教材将主要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公转特征及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材将观测杆影的启示作为切入口,从杆影的观测中发现,太阳高度不仅有日变化,而且还有季节的变化,从而探讨地球公转的特征。然后通过公转演示实验全面探讨地球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是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其中五带知识学生已经学过,教材只作适当点拨。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原因和测定,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本节的难点内容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 [学情认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的知识,对于物体的空间运动情况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 初一的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稳定的时间比较短,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知识的形成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应充分发挥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学法点拨] 由观察阳光照射下的物影长度的变化实验入手,探索物影长度变化产生的原因。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直观观察能力,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以及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经验介绍] 1、本节的内容安排如果按照参考书的分配方法,第一课时的时间比较紧凑,第三课时又显得比较空闲。而且第一课时重点内容比较多。 2、关于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学生的理解存在困难,建议不必纳入课堂教学,只要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就可以了。 3、本节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都比较集中,学习对象属于宏观立体的天体运动,宜多安排模拟实验、挂图、课件演示等直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容易理解。 4、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关键,将有助于理解掌握本节的其他内容。 三、教学文档 [教学资源]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Teaching plan design of earth movement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地球的运动(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 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根据课标要求: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 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 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 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判断。 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

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②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四季的形成,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具,找出重点、难点,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从观察入手巧妙地突破。层层深入地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能力。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要求,讲授知识做到深入浅出,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本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新课 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教学难点: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3.四季的形成。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手电筒若干 课时安排:

2课时。建议第一课时讲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第二课时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

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