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第八章疑难问题解析

语言学概论第八章疑难问题解析
语言学概论第八章疑难问题解析

语言学概论第八章疑难问题解析

中央电大胡吉成安徽电大王德寿

一、什么是借词?汉语借词常见的有哪些形式?

借词也称外来词,指的是语音形式和意义都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如“葡萄、石榴、狮子、玻璃、佛、菩萨、罗汉、和尚、巧克力、沙发、芭蕾、咖啡、卡片、卡车”等就都是借词。

借词是语言接触中产生的一种最常见的语言现象。我们知道,人作为一种社会的动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要相互接触,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在相互接触之中,必然要从对方语言中吸收一些有用成分来丰富自己的语汇,满足交际的需要,这是各种语言发展的一个共同现象,因此,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如上举的汉语中的那些借词。英语中更有大量的词语是从法语中借用的,如“state(国家)、enemy(敌人)、fine(好的)、honour(荣誉)、peace(和平)”等。

汉民族自古以来有着同其他民族交往的悠久历史,汉语中有不少是从其他民族语言中来的借词,但有些借词使用年代久远,人们已经觉察不到它们是借词了。如“葡萄、石榴、狮子、玻璃、琵琶、箜篌”等就是汉代从西域各民族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而“佛、菩萨、罗汉、和尚、塔、袈裟、涅槃”等就是汉代以后随佛教传入我国而从梵语中过来的。汉语中借词较多的几个时期是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近现代,特别是近现代时期,我国同西方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许多反映西方新科技、新文化、新思想的词语随之大量汉语渗透到汉语词汇中,如“麦克风、德律风、赛因斯、德谟克拉西、三明治、咖啡、巧克力、沙发、高尔夫、可口可乐”等。汉语中虽有许多借词,但借词在汉语词汇中的总比重是不大的,而且从现有材料来看,汉语中的借词主要是名词,只有少数来自日语的借词是动词、形容词。

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方式多种多样,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音译:即用汉语近似音节转写外来词读音。如“沙发(sofa)、芭蕾(ballet)、坦克(tank)、麦克风(microphone)、加拿大(canada)、高尔夫(golf)”等。由于不同语言之间语音的差异,所以这种转写只是原词的近似音,在吸收到汉语中来时,有的扩展了音节,有的压缩了音节,读音完全汉化,已经改造成汉民族语音习惯的形式了。音译词目前以人名、地名居多,一般事物往往采用意译,另造新词表示。

(2)音译加汉语语素:即先音译外语中的词,另外再加上一个表示类名的汉语语素,使词义明确。如“卡片(card)、卡车(car)、吉普车(jeep)、啤酒(beer)、芭蕾舞(ballet)、艾滋病(aids)”

等就是。

(3)半音译半意译:即根据原词内部结构成分,一部分用音译,一部分用意译,意译部分大多是表示事物类别的成分。如“华尔街(wall street)、爱克斯光(x-ray)、新西兰(New Zealand)”等。

(4)音译兼意译:即在音译的同时,又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语语素意译,既照顾到原词的语音形式,又能显示意义,音义双关。如“罗曼蒂克(romantic)、休克(shock)、维他命(vitamin)、幽默(homour)等。

(5)借形:这是汉语所独有的一种外来词类型,即把日语中用汉字记录的词直接吸收到汉语中来并按汉语普通话来读音。这类外来词十分奇特,它们用汉语材料构成,却又是地道的外来词。这部分外来词中,有的是日语赋予了汉语借词以新的意义。如“劳动、封建、反对、博士、学士”等就是汉语中原有的词,日语借去后表达新概念,而汉语又从日语中借了回来。而有的则是日语借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而这些新词又被汉语借用,如“哲学、共产、政党、支部、反应”等。

近年来,汉语出现了一种新的借形形式,就是直接借用西文字母记录新的概念,表示新的事物现象。例如用TV表示电视,用MTV表示音乐电视,又如DVD(数字激光视盘)、VCD(激光视盘)、CD(激光唱盘)、CPU(中央处理器)、DOS(磁盘操作系统)、WTO(世界贸易组织)、BBS(网上讨论板)、QQ(网络聊天系统)、WC(厕所)、E-mail(电子邮件)、VIP(贵宾)等等,《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这样的词语上百条。这些借形词,如今已经进入日常交际领域,普通群众也大量使用,比如像DVD、VCD这些词,人们都是耳熟能详。这种借形词在计算机领域使用非常普遍,如何规范值得探讨。

在吸收外来词的过程中,常常是先出现借词,后来使用本民族语料重新改造成新词,例如英语sience,最初音译为“赛因思”,后来意译为“科学”,双方并存并用一段时间,最后社会接纳了意译词“科学”,因为意译词使用本民族语言材料和语法规则构成,字面上通俗易懂,容易使人接受。比如像“电车、电灯、电视、电影、电话、电台”等等,假如音译,就有点不可想象。当然也有一直使用意译词或者音译词战胜意译词的,例如“逻辑”,过去意译为“名学”,但是社会选择了音译词。Laser过去音译为“莱塞儿”,后来意译为“激光”,现在受港澳影响,又出现了另一个音译词“镭射”,而且在电影、电视、音响方面常常使用,最后是并存并用还是选择一个,需要看发展结果。引进外来概念和相应的词,到底音译为借词还是翻造为新词,要考虑到本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比如英语中姓氏smith,含义是铁匠,可是翻译为史密斯,因为把“铁匠”作为姓氏在中国人看来很奇怪,不符合汉民族使用习惯心理。又如同样是品牌名称,美国的一种电脑品牌名叫apple,我们意译为“苹果”,容易使人理解接受,音译为“阿普”,就不如意译词通俗,而美国

的一家电影公司fox,我们音译为“福克斯”,而不是按照实际意义用对应的词“狐狸”翻译,因为这个事物在西方表示聪明,是褒义词,而在汉语中代表狡猾,是贬义词,以“狐”为基础构成的很多词,都具有贬义色彩,例如“狐媚、狐臊、狐仙、狐疑、狐狸精、狐狸尾巴、狐假虎威、狐群狗党”等等,如果原义照搬,翻译为狐狸电影公司,我们显然不能接受。

二、为什么意译词、仿译词不是外来词?

借词、意译词、仿译词都是因社会接触而产生的几种最常见的语言现象,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区别。由于借词是音义都借自外语的词,也就是说,借词不仅引入了新的外来概念,而且还引入了外语的音义结合关系,所以借词是外来词,而意译词和仿译词则不是外来词。因为意译词是根据原词意义用汉语语素构成的,它的构成材料和构成方式都是本民族的,实际上是新词,只不过造词的原因是源于外来的事物概念而已。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相结合构成的符号系统,二者关系密切,统一于一体,不可分割。作为语言单位的词,同样也都具有声音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意译词只吸收了外民族词语的意义,并没有吸收形式。如“飞机、轮船、激光、电话、科学”等就是用汉语构词材料和构词方式造出来的。由于意译词用本民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构词方式构成,便于人们理解,因此,意译是汉语在吸收外来词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方式,所以有些词在最初是音译的,但到后来却变成了意译的,如上举的“电话”最初译为“德律风(telephone)”、“科学”在五四时译为“赛因斯(science)”。汉语意译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汉语原有名词前加上表示来源的语素。如造词时用“胡、洋、西、番”等作限定性语素来表示外族事物,早期的意译词多采用这种方式。如“胡琴、胡麻、胡人、胡桃、胡椒、胡笳、胡瓜、洋财、洋布、洋货、洋气、洋装、洋油、洋人、洋钉、洋灰、西装、西餐、西点、西医、西药、西乐、西化、西式、西学、西红柿、番茄、番瓜、番菜、番椒、番薯、番邦”等就是。意译词的另一种方式是用汉语意义相关的语素创造新词。即根据外来词的含义选取适当的语素构词新词来指称外来事物、概念,而不考虑原词的内部和外部形式。如“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电灯、电话、电影、电视、广播、激光、民主、科学、水泥”等就是如此。这些词的构成材料和构词材料的组合规则都是本民族的,只是吸收了外民族语言的意义,没有吸收形式,所以都不是外来词。

仿译词是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与所源出的外语词逐个对译而产生的词。如“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tball)、篮球(basketball)、软件(soft-ware)、快餐(quick lunch)、蜜月(honeymoon)、水门(watergate)、热狗(hotdog)、机关枪(machinegun)”等就是分别将外语中的构词材料按外语中的次序译成本族语,使构词成分的选择和构词结构的选择与外语词一一对应。

由于仿译词也没有借入外语词的语音形式,所以仿译词也不是外来词。

三、什么是语言融合?为什么会发生语言融合?

语言融合指一种语言排挤和代替其它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过程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语言的接触的根源还是在于不同民族的交往接触,从本质上看还是社会变化发展影响的结果,一种语言是不会自行与另外一种语言接触而发生融合现象的。不同民族的交往,必然会产生不同语言的接触碰撞,在这一过程中,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它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即不同民族语言在接触和融合过程中,其中某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成为趋向于融合的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交际工具,而其它语言则由于无人使用而消亡,因此语言融合也称为“语言替代”或“语言换用”。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会随着社会的融合而融合。语言融合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重要途径。

不同民族接触有多种多样的情况,例如通过战争或暴力,由一方强加于另一方,象英语能成为世界性语言,成为很多国家的官方语言,法语能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占据一席之地,西班牙语在南美洲通大行其道,都是历史上殖民战争的结果。也有通过友好往来发生接触的,比如商品交换、通商贸易,这样互相补足,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邻近民族的交往方面。也有的是通过不同途径进行渗透。不同民族无论以何种方式接触,但只有相互接触,语言才有发生融合的可能。

产生语言融合需要一些客观条件:

第一,几种语言互相接触,其中一种语言在经济上、文化上处于领先地位。语言在融合的过程中,究竟哪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它语言而成为胜利者,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这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一般是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低的一方,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的因素。如在中国历史上,鲜卑、满等族在与汉族密切接触时都是政治地位高的统治者,但他们的语言却成为被替代的一方。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的语言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的语言,这是由交际的需求而决定的。因为这些经济、文化处于落后的民族,他们要建立并巩固其在汉民族地区的统治,必须要学习汉民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正是这种客观的要求促使这些民族学习汉语,最后融合到汉语之中。

在不同民族的接触过程中,代表先进经济、文化的民族的语言往往对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语言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民族往往要向经济文化先进的民族靠拢,学习先进民族的语言,逐渐放弃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最后导致语言融合。比如我国历史上的汉唐时代,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整体实力强盛,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像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在与汉民族接触过程中,都

先后发生了语言融合。

第二,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这样语言才具有互相接触进而出现融合现象的客观条件。语言融合的必要条件是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区有较长时期的杂居生活。不在同一地区生活,或虽生活在同一地区但保持独立聚居的民族之间,一般不会发生语言融合。如鲜卑族、满族等,他们在进入中原后逐渐与汉人杂居,因而他们的语言逐渐融入汉语而消亡,而蒙古族则由于在漠北地区一直保有民族独居的大本营,进入汉族地区也保持相对聚居局面,加之统治时间很短,所以蒙古语没有融入汉语,当然汉语更没有被蒙古语融合。民族杂居只能说是语言融合的条件,但是并不是一定就形成语言融合,比如我国西南地区,很多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互相频频接触,比如云南的白族、彝族、藏族、汉族等杂居,他们互相都能说对方的语言,可以根据交际对象的变化随时转换交际语码,并没有发生语言融合,这可能是几种语言的力量处于势均力敌的情况。

第三,在不同民族杂居地区,其中某个民族的人口在数量上要占优势地位。这从历史上汉民族多次与其它民族接触而汉语始终是胜利者可以说明,由于汉民族人多势众,加之传统的文化的巨大影响,所以汉民族在与其它民族接触过程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对其它民族产生着重大影响,导致民族融合和语言融合。

我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历史上都先后被西方殖民统治上百年,而且统治者在政治上赋予英语、葡萄牙语以官方语言的地位,但是汉语粤方言始终没有被融合,广大港澳同胞始终坚持使用本民族语言,在日常交际中粤方言仍然处于强势地位,这充分反映了广大港澳同胞的爱国之心,同时我们也看到,汉民族人口在其中占据绝大多数这一事实也一个重要原因。

四、语言融合有哪些方式?

语言融合的方式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两种方式。所谓自愿融合,就是不同民族接触过程中,一个民族受另一个民族文化的影响,主动放弃自己的语言而使用他民族语言。我国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接触过程中放弃自己语言而学习汉语的情况,就是属于自愿融合。所谓被迫融合,就是几个民族接触过程中,一个民族迫于生存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而使用他民族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殖民主义时代,统治者强行推行自己的语言强加于被统治者,迫使被统治者放弃自己的语言,就属于被迫融合,而对统治者而言实际上属于强迫融合,被统治者只能被动接受,无法选择。许多西方语言之所以能远离本土而在其它地区扎根,可以说都是强迫融合的结果,比如欧洲的一些语言,如今在亚洲、非洲甚至美洲扎下跟,完全是当年殖民主义炮舰政策强制推行的结果。

关于语言的融合,我们认为其实是比较复杂的,从根源看都是属于被迫的。所谓自愿,就是没有使用武力强迫而已,其实也是被迫的,因为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你不放弃自己就没有出路,客

观环境和生存的压力,都使得你只能放弃自己没有什么影响的语言而采用强势语言,从这个角度说,其实是没有所谓自愿融合的,试问,谁不热爱自己的母语,谁愿意放弃自己熟悉的母语而采用他民族语言呢。而在互联网时代,语言的接触机会更多,语言的融合速度进一步加快,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小语种在互联网时代好像被时代抛弃了,有濒于灭绝的危险,因为人们更加关注大语种在网络上的运用。据有关资料载,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90%都是英文信息。大语种的影响就越来越大,而小语种的影响就越来越小,越来越受到漠视,最后必然走向灭亡。

语言学的融合,主要是指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最后合而为一,不包括方言,当然,放大一点看,方言间的接触造成差别缩小甚至消失,也可以说是一种融合。

五、什么是双语现象?语言融合的过程怎样?

双语现象是不同民族接触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一个民族或一个社团,通常情况下只使用一种语言,但是由于社会的原因,比如不同民族不同言语社团的接触,相互语言也发生接触,互相影响,就出现了从使用单一语言而变成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语言融合是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最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成语言统一。所谓双重语言现象是指不同民族的杂居地区,一个民族或其中的多数人能同时讲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即既会讲本民族语言,也会讲另一民族的语言。使用者能根据交际的需要和交际对象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语言。我国西南很多少数民族,一方面与汉民族杂居,一方面需要与汉民族进行政治交际文化方面的交流,这些都受到汉民族语言的影响,因此很多人都会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能够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使用不同的语言:与本民族的人交往就使用本族语,与汉民族的人交往就使用汉语。

双语现象是语言融合中的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因为在民族杂居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来往非常频繁,掌握双语以至多语可以说是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所以人们同时掌握几种语言也就一点不奇怪了。实际上,同一种语言的方言和共同语之间也是一种双语现象。如一个人从小生长在某个方言区,一直使用这种方言,当他走出这个方言区,与其它方言区的人进行交际时,为了顺利沟通,他就必须放弃自己的方言而使用双方都能听懂的普通话或学习对方的方言,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可以见到的。

双语现象是两种语言融合的相持阶段,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双语现象发展的结果有两种: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民族的语言而使用经济、文化较发达一方的语言,最后完成语言的融合。如果两个民族向分离的方向发展,

那么,他们就会继续各说自己的语言,语言各自独立,最后也不融合。

双语现象是最常见的,但是社会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民族接触也不仅仅是两个民族接触,有的可能是多个民族接触,这时还会出现多语现象,比如有些国家有多种官方语言,其国民会使用多种语言,能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语言进行交际,前面说到云南省一些少数民族杂居语言互通的情况,就是比较典型的多语现象,在那里一个人能讲多种语言是非常平常的事,因而语言间相互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都难以比拟的。

六、什么是洋泾浜?什么是混合语?它们有什么不同?

洋泾浜和克里奥耳都是语言接触过程中由于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的特殊语言现象。

洋泾浜又称皮钦语,是十七世纪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当地人在同外来殖民者打交道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或者说是学习者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影响下出现的语言变种。因此有学者认为洋泾浜是“语言污染的顶峰”。洋泾浜是接触双方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其突出特征是大量简化双方语言传统的习惯用法,达到相互快速理解和交换信息的目的,因此它只限于某个社会集团使用,只使用于某种特殊场合,缺乏广泛性。比如英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没有量词,而汉语数词修饰名词必须有量词,学习英语的人在造句时,按照汉语结构方式,在数词和名词之间加上量词,就形成了一种不伦不类的结构,就是洋泾浜。例如汉语“三本书”,对应的英语是“three books”,洋泾浜形式则是“three piece book”,既是英语,又融合了汉语的结构方式。目前网络交际中,又产生了很多新的洋泾浜形式,例如CU是see you(再见)的缩写,3Q是thank you的声音模拟形式,字母y的意思就是why,因为y的读音与英语单词why的读音正好一样。所以有的语言学家把洋泾浜语定义为“这是一种没有哪一处民众讲的语言,它不是人的第一语言,只不过是一种接触语言(contact language)”。

洋泾浜语的发展前途不外两个,一个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亡,像我国解放前在上海流行的洋泾浜,在解放后便停止通行了。另一个便是发展为混合语,成为某一地区人们通用的交际工具。

混合语又称克里奥耳语,法语克里奥尔是混血儿的意思,这里是用来比喻比喻两种民族语言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结果,如同一个小孩混合了两个民族的特点那样。混合语其实也是洋泾浜,但是它可以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是洋泾浜的升格,成为某一地区人们的共同交际语,逐步扩大词汇,严密完善语法,迅速发展丰富起来,并且还可以有自己的书面语形式。混合语在世界上也有很多例子,例如西印度群岛上的海地,就有一种在法语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混合语,牙买加有一种在英语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混合语,加拿大北部有一种由法语加上一种印第安土语发展起来的混合语。

在地中海沿岸各个港口,通行一种佛兰卡语,是地中海沿岸国家语言如意大利语、法语、阿拉伯语、希腊语、西班牙语等多语混和形成的混和语。我国西南部,很多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接触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两种语言结合的混合语。有个笑话,是一个西方人学习汉语带有疑问语气词的句子,由于西方语言普遍没有汉语那样丰富的句尾语气词,所以对于语气词的位置始终搞不清楚,结果笑话百出,例如“你好吗”给说成了“吗你好”、“你吗好”。虽然是笑话,说明西方人没有理解汉语句子结构特点,于是说出了不知所云的句子。

洋泾浜和混合语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是语言远征的结果,是一种语言远渡重洋,立足异域,在其立足的过程中又和当地语言发生密切关系,吸收对方的一些成分,放弃自身的一些特点,形成变体。

洋泾浜和混合语的不同点是:二者的使用范围不同,洋泾浜只局限于某个有限的范围使用,作为临时性的交际工具,是在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不能作为母语学习,而混合语的突出特点是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使用,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成为某一语言社团的唯一的交际用语,最后发展成一种独特的语言。

英语语言学概论大纲(DOC)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语言系统内部语言学各分支之间的关系和各分支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语言学在其它学科领域的应用,熟悉现代语言学重要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语言(的性质),了解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为日后进一步学习语言学、从事语言教学实践和语言学研究打下扎实基础。本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术语多,概念多,内容抽象,所以,考生最好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先学习提高语言读写能力的课程,如高级英语、泛读(三)、写作等,这样可以减少语言障碍,有利于学好语言学的理论知识。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本书共分四编,计十三章。第一编(一至二章)介绍了语言和语言学;第二编(三至八章)介绍了语言学的主要分支—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第三编(九至十二章)为跨学科领域与应用—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第四编(十三章)介绍了现代语言学流派。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英语语言学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语言的性质、功能,以及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语言学的分支和重要的语言学概念; 2、掌握语言系统内部语言学各分支之间的关系和各分支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 3、了解语言学在其它学科领域的应用; 4、熟悉现代语言学重要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英语语言学概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其含盖范围很广,既涉及语言系统内部的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又涉及许多交叉学科,如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用学(包括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以及本教程未涉及的神经认知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等。语言学的进一步研究甚至会涉及到哲学、逻辑学等领域。 在自考课程中,词汇学与语言学关系最为密切,词汇学的许多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都来源于语言学。高级英语、泛读(三)、写作、翻译等课程则是学好语言学的基础。文学与语言学并非对立的关系,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日后无论从事语言学还是文学研究,这两个领域都必须同时涉猎。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语言学概论中文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语言学? 1.1定义 语言学常被定义为是对语言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学科。语言学研究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语言,而是人类所有的语言。为了揭示语言的本质,语言学家首先要对语言实际使用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关语言使用的概括性假设,这些初步形成的假设要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最终形成一条语言理论。 1.2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语言学研究有不同的侧重。对语言体系作全面研究的语言学研究称为普通语言学。语音学主要是对语言声音媒介的研究,它不只是研究某一特定的语言的声音媒介,而是所有语言的声音媒介。音系学与语音学不同,它主要研究特定语言的语音体系,即音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产生有意义的单位。形态学主要研究单词的内部语义结构,及这些叫做词素的语义最小单位是如何结合构成单词。句法学主要研究构成潜在句子的句法规则。语义学以研究语义为目的,传统语义学主要研究抽象的意义,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语用学也是研究语义,但是它把语义研究置于语言使用语境中加以研究。 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对语言的使用产生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科学被称之为社会语言学。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语言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它要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大脑的工作机理,如人是如何习得母语的,人的大脑是如何加工和记忆语言信息等问题。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的科学形成了应用语言学。狭义上,应用语言学指把语言理论和原则运用于语言教学的科学,在广义上,它指把语言理论与原则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除此之外还有人类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数学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 分,本大题共10 分) 1. ()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是语言学 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2.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 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3. 进入20世纪以后,语言研究的主流由历史比较语言学转为 ()。 4. 俄语属于印欧语系的( 5. 一个音位包含的不同音素或者具体表现出来的音素叫做 ()。 6. 语言中最单纯、最常用、最原始和最能产的词是( 7. 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直接来源于()字 母。 8. 言外之意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是因为()起了补充说明的 作用。 9. 方言在社会完全分化的情况下,有可能发展成(? )?; 在社会高度统一的情况下,会逐渐被共同语消磨直到同化。 10. 南京方言的“兰”、“南”不分,从音位变体的角度来说,[n ]和[l]是 属于()变体。 二、单项选择题: 码填在题干上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本大题共15 分)

1. 在二十世纪,对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产生重大影响 的语言学流派是() A.历史比较语言学 B.心理语言学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2.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中的“言”属于() A.语言 B.言语 C.言语行为 D.言语作品 3. “我爱家乡”中“爱”和“家乡”() A.是聚合关系。 B.是组合关系。 C.既是聚合关系又是组合关系。 D. 4. 一种语言中数量最少的是 A.音素 B.音位 C.语素 D.音节 5. 英语的man—→men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A. 屈折变化 B.变换重音的位置 C. 变化中缀 D.异根 6. 在汉语普通话中没有意义区别功能的声学特征是() A.音高 B.音强 C.音长 D.音质 7. [ε]的发音特征是 A.舌面前高不圆唇 B.舌面后高不圆唇 C.舌面前半高不圆唇 D.舌面前半低不圆唇 8. 构成“语言、身体”这两个词的语素的类型() A.都是成词语素 B.都是不成词语素 C.“语”和“言”是成词语素,“身”和“体”是不成词语素 D.“语”和“言”是不成词语素,“身”和“体” 9. 广义地说,汉语动词词尾“着”、“了”、“过”属于语法范畴中的 ()

27037 本科自考英语语言学概论精心整理 Chapter 4 Phonology

Chapter 4 Phonology(音位学) 4.1 phonetics and phonology:语音学与音位学的区分 Bot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re concerned with speech.语音学和音位学都士对语音的研究。 定义区别 -Phonetics is a study of the production, perception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peech sounds. 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的生产、感知和物理性质的。 -Phonology studies how speech sounds are combined,organized,and convey meanings in particular languages.研究语音如何在在特定的语言中结合、组织和表达含义。 ---Phonology is language-specific.it is the study of how sounds are organized and used in natural languages.音位学是特定于语言的。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中的声音是如何组织和使用的。 ---Phonetics is a study of speech sounds while phonology is a study of the sound syst em of a language.语音学是一个研究语音的然后音位学是研究一种语言的声音系统的学科。 4.2 Phonemes,phones and allophones 音位、音子、音位变体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phonological systems.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音系统。 定义: ①Phones are the smallest identifiable phonetic unit or segment found in a stream of speech. 音子就是在连续的发音中可辨认的最小语音单位或片段。 ②Allophones are the phones which represent a phoneme in a language and cannot change word meaning by substituting any of the set for another.音位变体是指代表语言中音位的音子,即使以一个取代另一个也不改变词义。 ③Phonemes are the minimal distinctive units in the sound system of a language.音位是语言系统中最小的独特的单位。 Allophones are the realization of a particular phoneme while phones are the realizatio n of phonemes in general.音位变体是一个特定音素的认知而音子则是一般的音素。 4.3Minimal pairs 最小对立体 The phonologist is concerned with what difference are significant or technically speaki ng, distinctive. Minimal pair---a pair of words which differ from each other by one sound. Three conditions(情况): 1)the two froms are different in meaning意义不同 2)the two forms are different in one sound segment声音片段不同 3)the different sounds occur in the same position of the two words.不同声音发生在两个单词的相同位置 Minimal set: a group of words can satisfy(满足)the three conditions . Minimal pairs help determine phonemes. 最小对立体用来定义音位。 4.4 identifying phonemes 识别音素 4.4.1 contrastive distribution,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and free variation 对比分布,互补分布和自由变异 The distribution of a sound refers to the collective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 sound concerned may appear.一个声音的分布是指其有关的声音可能出现的集体环境。 1)contrastive distribution对比分布 If two or more sounds can occur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and the substitution of on

专业解析-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专业解析 (一)学科简介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一个相对新兴的专业。除了语言学本体理论研究之外,更关注语言的应用研究。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语言学分支。它着重解决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一般不接触语言的历史状态,也不大介入一般理论上的争辩。可以说,它是鉴定各种理论的实验场。 (二)培养目标 1、具有坚实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能胜任语言规划、语言研究、高校教学等工作; 5、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科研工作; 6、能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文化工作; 7、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 (三)研究方向 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不同,在此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 01理论语言学

02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应用 0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04语言测试 05对外汉语教学 06语言地理学 07语言信息处理 08计算语言学 09语料库语言学 10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四)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15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 ④817 语言学概论 二、推荐院校 以下院校是该专业实力较强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外国语大

语言学概论题目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一)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语言中最单纯、最常用、最原始和最能产的词是根词。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3.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文学,通称为“小学”。 4.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的西部语支。 ?5.语音可以从生理角度分析它的产生方式,从物理角度分析它的表现形式传递过程,从社会功能角度分析它的功能作用。 6.是否能够独立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7.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直接来源于拉丁字母。 ?8.具有不同功能的三种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词、句子。 ?9.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0.我国宪法 1982年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中国的传统语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是( D ) ??A.文字学B.语音学? ?C.词汇学D.语法学 ?2. 汉语属于( B ) ?A.屈折语B.孤立语 ?C.多式综合语D.粘着语 ?3. 一种语言中数量最少的是( B ) ??A.音素B.音位 ??C.语素D.音节 ?4. 文字的前身是( C ) ??A.结绳记事B.手势 ??C.图画记事D.实物记事 ?5. 派生词中包含( B ) ??A.词尾B.词根 ??C.虚词D.根词 ?6. 语音和语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 C ) ??A.音素B.义素 ??C.语素D.音位 7. 汉语单词“忽然”出现的位置是( C ) ??A.主语位置B.谓语位置 ??C.状语位置D.定语位置 8. 以下各种语言变体中,属于社会方言的是( D ) ???A.土话B.客家话 ???C.客套话D.黑话 9. 下列语素中属于自由语素的是( C ) ???A.初B.视 ???C.人D.民 10. 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叫( D ) ??A.转换关系B.组合关系 ??C.层级关系D.聚合关系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专语语言学以具体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2.组合关系指两个以上相连续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线性关系。 3.语流音变语流中的某些音由于相互影响而发生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叫语流音变。 4.语义场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 5.语法范畴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每题2分,共10分) 1.优秀 2.维持 3.宏观 4.精神 5.离开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每题3分,共9分) ?1.瞻仰 [+用眼 +往一定方向 +崇敬地]

英语语言学概论复习

《英语语言学概论》复习纲要 1.复习的基本原则:第一,理解和吃透各章的重点内容。第二,以 各章的题目为统领,理解各章节下的具体内容。第三,动手书写和记忆重要内容,部分语言学理论会应用到实际中。 2.各章节复习要点如下 Chapter 1 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Definitions of the following terms: language, linguistics, arbitrariness, duality, creativity, displacement, descriptive VS prescriptive, synchronic VS diachronic, langue VS parole, competence VS performanc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language What are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Which subjects are included in macrolinguistics Chapter 2 Speech Sounds Definitions of the following terms: articulatory phonetics, acoustic phonetics, auditory phonetics, phonetics, phonology, consonants, vowels, allophones, broad transcription VS narrow transcription Analyze the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free variation with exampl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consonants and English vowels and the features involved in the classification Understand some processes of phonology: nasalization, dentalization, velarization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作业1 导言、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历时语言学——就各种语言的历史事实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它的“亲属”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叫历时语言学。 2、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3、符号——符号是用来代表事物的一种形式,词这样的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任何符号都是由声音和意义两方面构成的。 4、语言的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其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 5、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所谓“社会”,就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另一方面,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不同的风格。 二、填空 1、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三个学派。 2、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3、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4、一个符号,如果没有意义,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声音,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5、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 6、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特点。 7、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8、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组合和聚合。 9、组合是指符号与符号相互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聚合是指符号在性质上的归类。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 1、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这说明语言是有阶级性的。(×) 3、在现代社会,文字比语言更加重要。(×) 4、现代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语言的重要性日渐削弱。(×) 5、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思维。(√) 6、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7、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8、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

《英语语言学概论》重、难点提示

《英语语言学概论》重、难点提示 第一章语言的性质 语言的定义:语言的基本特征(任意性、二重性、多产性、移位、文化传递和互换性);语言的功能(寒暄、指令、提供信息、询问、表达主观感情、唤起对方的感情和言语行为);语言的起源(神授说,人造说,进化说)等。 第二章语言学 语言学定义;研究语言的四大原则(穷尽、一致、简洁、客观);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口语与书面语、共时与历时、语言与言学、语言能力与言行运用、语言潜势与语言行为);普通语言学的分支(语音、音位、语法、句法、语义);;语言学的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字、语言与心理学、人类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 第三章语音学 发音器官的英文名称;英语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语音学的定义;发音语音学;听觉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元音及辅音的分类;严式与宽式标音等。 第四章音位学 音位理论;最小对立体;自由变异;互补分布;语音的相似性;区别性特征;超语段音位学;音节;重音(词重音、句子重音、音高和语调)等. 第五章词法学 词法的定义;曲折词与派生词;构词法(合成与派生);词素的定义;词素变体;自由词素;粘着词素(词根,词缀和词干)等。 第六章词汇学 词的定义;语法词与词汇词;变词与不变词;封闭词与开放词;词的辨认;习语与搭配。第七章句法 句法的定义;句法关系;结构;成分;直接成分分析法;并列结构与从属结构;句子成分;范畴(性,数,格);一致;短语,从句,句子扩展等。 第八章语义学 语义的定义;语义的有关理论;意义种类(传统、功能、语用);里奇的语义分类;词汇意义关系(同义、反义、下义);句子语义关系。 第九章语言变化 语言的发展变化(词汇变化、语音书写文字、语法变化、语义变化); 第十章语言、思维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定义;萨丕尔-沃夫假说;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异同。 第十一章语用学 语用学的定义;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区别;语境与意义;言语行为理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合作原 320240*********

对比语言学

第一章绪论 1.1什么是对比语言学 比较:同类语言中亲属语言之间求共性 对比:不同语言间e.g.汉英对比求个性 1象限:同一种语言内部共时对比 2象限:同一种语言内部的历史比较,找出演变规律,以建立语言学史. 3象限:不同语言间的历史比较,一般限制亲属语言之间,目的在于谱系分类,构拟原始古语。 4象限:共时的语际之间的对比。有三种类型 A、多种语言对比找出人类语言的共性和倾向性的规律 B、多种语言对比以便找出语言的以便建立语言类型学 在A 、B 中对比的语言愈多愈好,对比的语言愈不同愈好 C、两种语言对比,目的在于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不同点, 给出解释(一般说来解释都归于民族精神和历史)

e.g. .第1象限名动形的区别 “不”—剔除n 不-桌子* “很”—剔除一般的v 很-看*/喜欢书 “加宾语”-剔除adj 很-好 e.g. 第2象限上古和近代汉语的区别比较 上古-国代-中古-近代-现代汉语 注:汉语小词类分25种 1.2对比语言学的定义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兼有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重在其异,找出产生的原因,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注:对比研究要切割小类-小类动词-动词× 英语心理动词-汉语心理动词√ 注:汉语心理动词研究-1篇论文 英语心理动词研究-1篇论文 二者对比,发现问题-1篇论文、 注:历时是动态的过程解释答案可能要 共时是状态的过程回到历史中去 1.3对比语言学的分类 对比语言学的分类

“2”研究对比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解释对比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 “5”运用对比语言学原理、方法已经运用其他一些语言学知识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具体的对比描述,探索不同语言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用在于检索完善理论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认识;检索某种语言学理论的可行性;可对语言进行比较准确精细的分类,促进语言普遍现象研究。 注:理论对比是双向的对比应用对比是单项的对比 e.g. x (被动范畴) x (被动范畴) X(a) X(b) A(xa) B A语言的被动范畴在 B语言中是如何表现的 “6”探讨对比语言学应用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和对比的语言有关的语言活动中去,特别上应用于外语教学或其他语 言教学活动中去。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练习1参考答案 (导言、第一章、第二章) 一、填空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 2、现代语言学的标志性著作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3、印度最早的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梵语。 4、文字、音韵、训诂是中国“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5、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6、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7、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8、说出的话语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词和规则组装起来的。 9、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10、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11、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和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12、语言系统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形式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层的最小单位。 1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14、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理基础看是不具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说语言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 从语言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语言学首先深受哲学、逻辑学等历史悠久的人文学科思想方法的影响,后来语言学摆脱对传统人文学科的附庸地位成为独立的学科后,受到许多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比如,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语言观念和研究方法深受生物学的影响;20世纪初的语言结构思想与科学的整体论思想密切相关;生成语言学受数学、逻辑学影响;等等。与此同时,其他学科也开始从语言学理论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观念。20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批评等都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一些学者甚至提出语言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另一方面,语言学又从未割断与传统人文学科的联系。语言学的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语言现象的独特性。语言既具有社会属性,又是人类天赋的能力,既是贮存人类已有文明的宝库,又是人类新的精神创造的依托。语言是联系人类主观世界和外在客观世界的中介,是认识人类自身和外在世界的必要途径。所以说,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它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语言学需要并正在成为一门领先的科学。 2、如何看待语言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满足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的需求; (2)语言研究协同其他学科研究一起,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3)语言学研究为国家语文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 3、语言功能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有哪些体现?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是人的各种行为的指挥中枢,也是人类语言思维能力的生理基础。人的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控制着语言功能及相关的计数、分类、推理等功能。

语言学概论真题及答案_语言学概论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 文学院新闻学14级4班陈秋霞2014033004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10分) 1、语言是由人的发出的有的声音。 2、是否能够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3 4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一种语言中数量最少的是() A、音素B、音位C、语素D、音节 2、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系叫()

A、转换关系B、组合关系C、层级关系D、聚合关系 3、发音的时候。声带振动,发音部位之间形成的窄缝比较大,气流略有摩擦。这样发出的音叫() A、元音B、半元音C、浊擦音D、塞擦音 4、汉语的“我”,翻译成英语在不同的句子成分中,分别是“I ”、“me ”、“my ”、“mine ”,这里使用的语法手段是() A、重叠法B、重音移动法C、异根法D、外部附加法 5、能够充当句法结构的结构成分的语法单位是() A、语素B、词C、句子D、句群 6、现代汉语属于() A、比较语言学B、共时语言学C、历时语言学D、一般语言学 7、现代汉语属于()

A、比较语言学B、共时语言学C、历时语言学D、一般语言学 8、汉语“帽子”、“棋子”两个词() A、前者是复合词,后者是派生词B、都是复合词 C、前者是派生词,后者是复合词D、都是派生词 9、根据构成词的语素数量的多少,把词分为() A、单义词和多义词B、类义词和同义词 C、单纯词和合成词D、复合词和派生词 10、下列诸现象中属于构词现象的是() A、汉语的“桌”加“子”变成“桌子” B、汉语的“同学”加“们”变成“同学们” C、英语的“help ”(“帮助”,现在时)加“ed ”变成“helped ”(“帮

英语语言学概论-简答题

1.Synchronic vs diachronic Language exists in time and changes through time.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t some point of time in history is a synchronic study;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s it changes through time is a diachronic study. A diachronic study of language is a historical study; it studi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over a period of time. 2. Langue and parole Langue refers to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and parole 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 Langue is the set of conventions and rules which language users all have to abide by, and parole is the concrete use of the conventio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ules. Langue is abstract; it is not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Parole is concrete; it refers to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language events. Langue is relatively stable, It does not change frequently, while parole varies from person to person, and from situation to situation. 3.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Chomsky defines competence a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and performance the actual realization of this knowledge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Chomsky, a speaker has internalized a set of rules about his language, which enables him to produce and understand an infinitely large number of sentences and recognize sentences that are ungrammatical and ambiguous. 4. Arbitrariness As mentioned earlier, language is arbitrary. This means that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eanings and sounds. A good example is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sounds are used to refer to the same object in different language.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be aware that while language is arbitrary by nature it is not entirely arbitrary; certain words are motivated. The best examples are the onomatopoeic words, such as rumble, crash, cackle, bang in English. Besides, some compound words are also not entirely arbitrary. For example, while photo and copy are both arbitrary, the compound word photocopy is not entirely arbitrary. But non-arbitrary words make up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of the vocabulary of a language. The arbitrary nature of language is a sigh of sophistication and it makes it possible for language to have an unlimited source of expressions. 5. Productivity Language is productive or creative in that it makes possible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new signals by its users. This is why they can produce and understand an infinitely large number of sentences, including sentences they have never heard before. They can send messages which no one else has ever sent before. Much of what we say and hear are saying or hearing for the first time. 6. Duality Language is a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two sets of structures or two levels. At the lower or the basic level there is a structure of sounds, which are meaningless by themselves. But the sounds of language can be grouped and regrouped into a large number of units of meaning such as morphemes and words, which are found at the higher level of the system. 7. Displacement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things which are present or not present, real or imagined matters in the past, present, or future, or in faraway places. In other words,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contexts removed from the immediate situations of the speaker. This is what “displacement” means. This property provides speaker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talk about a wide range of things, free from barriers caused by separation in time or place. In contrast, no animal communication system possesses this feature. Animal calls are mainly uttered in response to immediate changes of situation, i.e. in contact of food, in presence of danger, or in pain. Once the danger or pain is gone, calls stop. 8. Cultural transmission While human capacity for language has a genetic basis, i.e. we were all born with the ability to acquire language, the details of any language system are not genetically transmitted, but instead have to be taught and learned. An English speaker and a Chinese speaker are both able to use a language, but they are not mutually intelligible. This shows that language is culturally transmitted. It is passed on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through teaching and learning, rather than by instinct. In contrast, animal call systems are genetically transmitted, i.e. animals are born with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the set of calls peculiar to their species. 9. Broad transcription and narrow transcription: Broad transcription is the transcription with letter-symbols only, this is the transcription normally used in dictionaries and teaching textbooks for general purposes. Narrow transcription is the transcription with letter-symbols together with the diacritics, this is the transcription needed and used by the phoneticians in their study of speech sounds. With the help of the diacritics they can faithfully represent as much of the fine details a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ir purpose. 10. Sense and reference Sense and reference are two terms often encountered in the study of word meaning. They are two related but different aspects of meaning. Sense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herent meaning of a linguistic form, the collection of all its features; it is abstract and de-contextualized. It is the aspect of meaning dictionary compilers are interested in. Reference means what a linguistic form refers to in the real, physical world; it deals with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istic element and non-linguistic world of experience. 11. Context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constituted by the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Various components of shared knowledge have been identified, e.g.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hey use, knowledge of what has been said before,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in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specific situation in which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taking place, and knowledge about each other. Context determines the speaker’s use of language and also the hearer’s interpretation o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