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艺术特征

京剧的艺术特征
京剧的艺术特征

论京剧的艺术特征

中国的京剧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中国戏曲重要的美学特征。本文从综合性、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几个方面,对京剧的艺术特征加以论述

京剧艺术的特征首先表现出一种综合艺术的特征。在京剧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要完成得行云流水、赏心悦目是不容易的,必须做好唱、念、做、舞这些最扎实的基本功。每一个行当的演员只有表现出很高的基本功的水准,才能让一出戏很好的完成。我们就以四功中的“舞”来说,京剧表演中的“舞”,大都是按照一定的节律,在音乐的伴奏声中进行的。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动做来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比如表现剧中两位将领交战的场面,观众常常看到,胜者一方好像并不急于去追击敌人,马上致对方于死地,而常常是在舞台上大耍花枪,尽情表演,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直到掌声四起;再比如京剧舞台上表现少女天真无邪、兴高采烈的样子时,演员经常是用快速跳跃的碎步下场,用这样的舞蹈姿态和行为动作,目的就是用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状态。不仅如此,京剧表演中,还需要音乐、舞美、服装、化妆等诸多部门的通力配合,没有它们的配合,演员再好的演技都无法施展,再好的剧目都无法完成。所以说,京剧这个艺术载体,容量广泛,包含着多种因素,需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来共来同完成,因而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也正因如此,京剧舞台才给人一种花团锦簇、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

写意性是相对于西方的写实主义戏剧而言。写实主义戏剧从模仿生活的角度出发,要求戏剧通过对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以及逼真、生动的艺术写照,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无论是戏剧环境还是演员表演都要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进行严格的攀写。中国京剧则是强调舞台的写意性,对戏剧环境进行高度概括和压缩,提炼出一种具有象征意味或符号化特征的表演场景,演员表演注重心到、意到,在一个假定性的空间里完成“合歌舞以演故事”的戏剧任务,而不必严格地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逼真地模仿生活。如西方戏剧要表现春夏秋冬、江河湖海、亭台楼阁,就要在舞台上把这些场景具象化地展现出来,让人物在一个真实的空间里行动。京剧要表现这样的场面,只需采用典型化的道具和演员的表演就可以实现,像《秋江》描写小船在江中行驶的场面,就是只借助一个简单的道具船桨和演员模仿坐船的动作来实现的,其他像“骑马”“上楼’“行路”“坐轿”等等,都是这种表现方式。写意性的实质其实就是“得其意而忘其形”,是一种’`貌离神合”的戏剧境界。美国人史达克·扬在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后说:“从前听人说中国戏不真实,但现在看了,觉得中国表演艺术非常真,不过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使观众看了比本来的真还要真。”如果用裘盛戎的话讲就是’I以神传真”。

虚拟性是指京剧的舞台是一个时空高度自由的表演空间。西方戏剧要求严格攀写生活,不能自如进行时空变化,所以它的舞台局限性很强。京剧舞台由于采用虚拟手段,可以非常自由地进行时空转换,做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四个龙套可以代表千军万马,一个圆场可以表示百里、千里行程.几声更鼓敲过,可以表示从白天转入黑夜或是从黑夜转为白天,一个唱段可以度过春夏秋冬,骑马可不必有真马,坐轿未必有真轿;同一张椅子,既可以是椅子,也可以是床铺,还可以是山坡、城墙。这种虚拟型的戏剧手段是很受外国人推崇的。1919年梅兰芳访日演出时,日本戏剧家神田就说:“京剧与日本戏剧不一样,完全不用布景,也不用各种道具,只有一桌二椅,这是中国戏剧十分发达的地方。如果有人对此感到不满,那只是

说他没有欣赏戏剧的资质。使用布景绝不是戏剧的进步,却愈味着观众头脑的迟钝。”西方现代派的戏剧似乎受京剧艺术的影响也很大,在现代派戏剧里,大盆使用抽象化、象征化、写意化、符号化的手段,或许是从京剧中得到了较大的启发。

再次,京剧艺术的表演具有程式性的特点。京剧艺术的程式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一般都是大家在平时训练中,为塑造某一角色或模拟某些日常生活行为而创造的带有舞蹈化、节奏化的动作。后来大家觉得很好,而且将其用到其它戏中的人物身上也合适,于是经过不断加工,这套动作就被普遍采用。可见,程式原本是某一特定的动作,后来才逐渐成为带有规范性的表现手段的。比如京剧舞台上的骑马、坐轿、上山、下楼等等动作都有一套完整固定的表现程式。京剧艺术程式性的特点首先一方面表现为它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人物性格、人物心理的需要灵活运用的。就拿京剧《失街亭》和《逍遥津》这两部戏来说,《失街亭》的诸葛亮升帐和《逍遥津》的汉献帝打朝,人物上场都要打“引子”,这段“引子”是京剧中自报家门中定场白的一部分,又唱又念。但为了表现诸葛亮的威仪沉稳和雄韬大绝,他上场时打的是完整的“双引子”,使舞台气氛显得庄严肃穆;而汉献帝性格懦弱,面对杀气腾腾的曹操十分害怕,为了进一步刻画烘托这个人物,这段引子还没有打完,就让他吓退到龙位上了。可见京剧中程式的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遵照从剧情出发,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原则。另一方面,由于京剧艺术是按行当划分的,所以不同行当的程式也各有千秋。比如同样是拉“云手”这个动作,由于行当不同,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的京剧老前辈们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仅就这个动作就总结出了这样五句话,即:“老生齐眉,旦角齐乳,花脸过顶,小生齐肩,武丑齐腹”,其中的道理让演员一看就懂,使大家不言自明。京剧艺术丰富的程式化动作在舞台上变幻莫测,它吸引着观众的视线,使京剧舞台上的人物更加生动,魅力无限。

无论是京剧艺术的综合性特点,还是它的虚拟性和程式性特点,都体现出中国戏曲最重要的文化特征,都凝聚着中化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美学思想。这些特征来自于生活的土壤,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京剧演员,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表现时代新人物,新气象,更要努力创造新技巧,让京剧舞台人才辈出,让我们的京剧事业繁荣昌盛,不断向前发展。

浅析京剧梅派艺术特征

浅析京剧梅派艺术特征 【摘要】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演变中绽放出了夺目的光芒,其中京剧在戏曲各大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梅兰芳先生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对京剧男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梅兰芳大师对于男旦艺术的改革与深入研究让我们赞叹不已,其勇于改革与乐于创新的精神促使男旦这门艺术门类在上个世纪初期在全国迅速流行发展起来,并且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京剧艺术中拥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本文在前辈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以梅派艺术为出发点进行阐述,从梅派艺术的改革、唱腔艺术特征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戏曲流派;京剧;梅兰芳;男旦艺术 京剧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出现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大师,其中以京剧的“四大名旦”最为著名。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大师开创了京剧男旦艺术的鼎盛时期,梅派艺术在其努力发扬下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人们的喜爱,从而开辟了戏曲流派一个新的方向。 一、梅派艺术唱腔的改革 (一)梅派艺术之兴起由来 京剧诞生于1840年左右,在早期处于主流地位的是老生唱腔,当时以旦角为主要角色的剧目在京剧总剧目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男旦角色更鲜少。直到上个世纪初,京剧男旦表演在梨园中大获成功,首次出现了“生旦并重”的崭新格局,其中以“四大名旦”最为著名。梅兰芳先生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对之后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复杂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冲突促使了男旦文化的诞生。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男旦艺术被视为封建文化遭到封杀,男旦培训课程也从全国各大戏校中取消。改革开放开始后,京剧的舞台也被开放,舞台上又出现了男旦的身影,但却伴随着各种不同的争议声。近一百年以来,关于乾旦和坤生两者的争议一直都不曾停息过。在梅兰芳先生的努力改革下,京剧艺术中的旦角行当在二十世纪初迎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梅派艺术也在时代的不断地变迁与社会不断发展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重要地位。 (二)对于传统唱腔的突破 从1914到1924年间是梅兰芳先生在创作上的黄金时期,其独特表演风格也在此期间慢慢形成,梅派艺术由此应运而生。梅派选角儿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声音清亮、甜美、宽圆都要具备,特别是清亮、甜美的嗓音为上乘之选。梅兰芳在其艺术生涯前期对于唱腔的创新并没有脱离传统的戏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梅兰芳在这一时期的新编剧目中尝试了许多新颖不同的唱腔,对传统唱腔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经过梅兰芳先生和他的琴师王少卿的反复推敲实

京剧脸谱赏析

京剧脸谱赏析 王颖教师 京剧脸谱赏析孙悟空(猴脸),《闹天宫》中人物。有火眼金晴,能七十二变化。因偷仙桃、闹天宫,玉皇大帝派天兵神将捉拿,未成。后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故事见《西游记》第五回。孙悟空是神猴,顽皮、机智,故用猴脸。火眼金睛,眼圈用金色或黄色。额头上有佛珠。 赵天君(黑色六分脸),《闹天宫》中四大天王之一。道教神将。曾与众天兵神将捉拿孙悟空。因他是财神、火神,故双颊勾金钱纹,眉额勾火纹。印堂有神目。 温天君(绿色碎花脸),《闹天宫》中四大天王之一。道教神将,东岳大帝部下,泰山之神灵。为天火之精,能镇除疫厉,为民除灾。故额头勾火葫芦。面部呈蝶形展翅,示为喜神。 刘天君(红色三块瓦脸),《闹天宫》中四大天王之一。道教神将。精于五雷掌诀能呼风唤雨。用红色三块瓦表示其忠勇,额头勾有雷火之形。 马天君(白色花三块瓦脸),《闹天宫》中四大天王之一。又称“灵官马元帅”、“马王爷”,道教神将。民间也称他为火之精、火之星、火之阳,还称“马王爷三只眼”,故额头勾画火形、神目。 李天王(红色尖三块瓦神仙脸),《闹天宫》中天神,称托塔天王李靖。一手持剑,一手托塔,其塔可镇魔降妖。曾奉玉帝之命,率天兵捉拿孙悟空。红色示其忠勇。眉眼间勾云头纹,示为天将。额头画有戟,为重兵器,“戟”与“吉”谐音,有“吉祥”的双关含义。 巨灵神(黑色花元宝脸),《闹天宫》中李天王的先锋官。手挥巨斧迎战悟空,败阵而逃。以相貌凶狠、怪异著称。故其脸谱黑面獠牙,额头勾绘慈悲、佛相及佛珠。 北斗星君(紫色三块瓦脸),《闹天宫》中天宫星宿。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偷喝玉液琼浆。玉帝大怒,派李天王、二十八星宿、东西星斗、南北二神等天兵神将禽拿孙悟空。紫红色三块瓦脸,表示稳重、老练、忠勇。额头饰有北斗七星之形,表示其身份。 天罡(蓝色神仙脸),《安天会》(即《闹天宫》)中天官星宿。天罡(gāng),即北斗七星之柄。其脸谱蓝色表示蓝天。脑门勾绘慈悲佛相三面。獠牙示其凶猛。 青龙(蓝色象形脸),《闹天宫》中天宫星宿,是东方武神。曾与众天神一道捉拿孙悟空。民间把青龙(东方)与朱雀(南方)、玄武(北方)、白虎(西方)并称四方之神。面相为龙头造型。眉为龙角,鼻下勾龙须。额头画神火。

京剧艺术怎样吸引青年观众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京剧文化与艺术:京剧艺术怎样吸引青年观众 京剧艺术怎样吸引青年观众 姓名:左丹妮 学号:41001089 专业:经济学基地班 京剧是一门艺术,承载着智慧而源远流长的艺术。它是中国的国粹,经历过巅峰,受到过人民的热切追捧。而现在,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少的人接纳京剧,唱京剧,京剧艺术也在慢慢地成为回忆…国粹不可丢,但是如何再次让京剧艺术发扬光大,让梨园走进寻常百姓家,也是京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京剧艺术该怎样吸引青年观众,让这门国粹传承下去呢? 我曾经思考过,为什么很多文化和很多艺术都慢慢走向边缘化了呢?比如,油纸伞的制作,修钢笔的技术,补鞋子…等等等等,一些传统手艺,慢慢地慢慢地就被淘汰掉了,它们在历史的一段时期之内都曾经是被许多人所接受的,而传承的人因为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少。当艺术面临消失的困境,我们思考的应该是艺术如何与时代相结合,在创新的条件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京剧被流行音乐取代,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我所理解的可能不是很全面,但是也不妨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1.京剧唱腔吐词速度太慢,在快餐文化的今天,与时代步伐不相一致。 2..对于不了解京剧的人来说,有些发音听者不能够完全听清楚,我是这样子的,我相信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和我的观点是相同的。 3.流行音乐多元化,有抒情,有摇滚,有古典…相比之下,京剧形式单一,且题材老旧,在市场竞争中必定处于劣势。 4.对于不是京剧爱好者的普通听众来说,京剧不仅进度慢,发音听不准外,时间也比较长,听着比较费劲,需要仔细听才能明白其中大意。人们往往会失去耐性! 以上几点只是个人对于京剧艺术现状的一些理解。当然,要吸引青年观众,也该从这几点着手解决。 其实可以看出来国家为了不让京剧这门国粹消失殆尽,在每年的春晚上都专门有一个版块“梨园春”宣扬京剧。我也相信李玉刚的横空出世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自身实力不错,我更相信是因为时代需要一个人来代表京剧艺术,只是他成为了幸运儿。确实,有一定的效果,我不一定会唱京剧老段子,但是我会唱《新贵妃醉酒》。也许,《新贵妃醉酒》并不能算是非常正规的京剧,更可以说偏是流行一点,但是大众喜闻乐听,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更可以说是为京剧创新找到了方向! 所以,首先,我认为,京剧要吸引年轻人,就必须要去除一部分陈旧的唱腔,加入一些流行元素,使之和时代相契合,才能保证大众接受度。 第二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宣传。影视作品无疑是推广文化的最好途径。比如《霸王别姬》,陈凯歌的这部作品有效地推广了京剧!当然,一部《霸王别姬》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霸王别姬以及更多的李玉刚,来推广京剧艺术。 第三个元素就是京剧的故事性。其实京剧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演员们的功底好!但是故事不新鲜,都是一些历史题材,几年来也出不来个新故事。如此,如何抓人眼球呢?当然,由于京剧现在的处境,研究的人少,受众也不广,本身限制了人的研究。背后所需要的,还是国家的支持! 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我希望每一样艺术文化都能够永葆青春。但是我也相信,也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使自己处于不败的地位!其他文化如此,京剧亦如此!

浅谈京剧艺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d17938341.html, 浅谈京剧艺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者:李学峰 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12期 摘要:在当今时代,随着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对于发展传统文化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尤其是近些年来,京剧艺术渐渐从文化的主流地位滑向了边缘地位。所以对于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到了传承传统文化。本文介绍了京剧的艺术表现手法、乐器伴奏,以及一些优秀京剧演绎人才等等,特别提出了一些京剧艺术表演改革发展的道路,希望京剧艺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京剧艺术 一、京剧的简介 (一)表现方式 京剧的四种艺术手法是唱、做、念、打。“唱”是指歌唱、演唱技巧,发音有一定的要求。“念”指的是音乐本质,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了京剧表演艺术的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是指表演的身体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都要受到严格的训练。“打”是指武术的技巧动作,两者相互结合,构成京剧表演两大要素之一的“舞”。同时京剧也借用道具和不同的妆容来表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等等。同时,京剧还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细腻性。同时,京剧艺术的舞蹈表演非常强调组织性。京剧艺术的美是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体现。 (二)伴奏的乐器 在京剧艺术表演中,伴奏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京剧表演中使用的乐器分为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两大类。京剧表演中的一切动作与演唱都是随着这两大乐器的节奏所进行的,所以乐器的作用在京剧伴奏中是举足轻重的。 (三)京剧中的优秀人才 在1927年时,北京举办了京剧优秀人才评选,其中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赢得“四大名旦”的称号。他们各自塑造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一个尚小云的俏丽刚健、梅兰芳的端庄典雅、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的“四种流派”,创造了京剧阶段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术表演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誉为“中国戏剧大师”和“武术大师”。 (四)京剧脸谱

京剧艺术的现状及发展

京剧艺术的现状及思考 --------从马克思主义看?京剧现状与发展?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这二百年中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的努力,使京剧艺术变成了有深厚文化底蕴、有深厚实践积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文艺瑰宝,不但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京剧是国宝,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自从徽班进京,京剧就开始形成。在清末,就出现了谭鑫培、杨小楼等一大批京剧艺术家。在以后又出现了以四大花旦、四小花旦、马派、谭派〃〃〃〃〃〃等一系列流派,使京剧艺术走入了成熟期、鼎盛期。以后一直为国人喜爱,中国也为有这样的艺术而骄傲。 京剧艺术更是给了我们独特的美的享受。京剧完美表现追求意境美的主张,它贯穿在一切表演手段中;无论哭、笑,还是辱骂,无论是鞭笞,还是杖打,即便是顶风冒雨,或者是临死挣扎必须是以‘唯美’的创作标准,演员必须把内心的真实体验,赋予形体外在的表现美。京剧演员在舞台上表现的?哭与笑?要求哭;要哭得美,笑;要笑得艺术,它决不是生活中的真哭,真笑。而京剧艺术正是运用这个虚实结合的表演艺术智慧,才升华了艺术表现的伟大价值。它与历史同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播作用。京剧演出盛况直至六十年代末,京剧它一直是百姓喜爱,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娱乐的主流艺术。这魅力无穷的京剧艺术能像魔幻一般叫世人着迷,那是京剧它有一张极尽民族表情的面孔,它有着代表中国人性格的表达方式,

而这种表达方式,经过长期磨砺被证实的就是那种完美表现的艺术追求。京剧正是通过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和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震惊了世界,是中国的?国粹?传到世界各地。 然而,古老文化的逐渐陨落已是即成的事实,在流行元素的冲击下,京剧、民乐、诗词歌赋等等精神财富正在被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一代——所遗忘,这无疑是一种国家精神文化的断层与流失。 随着90年出生的一代人开始占据文化领域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中国传统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年轻人对流行的音乐电影更感兴趣,京剧这被称为?国粹?的艺术已经被我们渐渐淡忘。 从过去的万人空巷到现如今的鲜有人闻,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当代文化的冲击。当今社会,文化丰富,娱乐形式多种多样,各种文化间百家争鸣,你方唱罢我登场,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充斥着大街小巷,而那犹如高空明月京剧就显得没那么接地气了。 二是创作人才匮乏。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京剧院团,虽然已建立起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表演人才队伍,但是,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方面的创作人才,却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京剧需要领头人,需要像梅兰芳、谭鑫培那样的大师,二反观目前京剧界的现状,大师们基本上都已老态龙钟甚至故去,各个流派青黄不接,早在2012年张学津先生去世时,大家就曾言世上再无马派,而最近戏剧界更是哀伤连连,四月底,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爱子、梅派艺术当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艺术赏析》 期末论文 学校:南昌大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姓名:肖美云学号: 5400111143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

京剧的艺术特征

论京剧的艺术特征 中国的京剧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中国戏曲重要的美学特征。本文从综合性、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几个方面,对京剧的艺术特征加以论述 京剧艺术的特征首先表现出一种综合艺术的特征。在京剧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要完成得行云流水、赏心悦目是不容易的,必须做好唱、念、做、舞这些最扎实的基本功。每一个行当的演员只有表现出很高的基本功的水准,才能让一出戏很好的完成。我们就以四功中的“舞”来说,京剧表演中的“舞”,大都是按照一定的节律,在音乐的伴奏声中进行的。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动做来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比如表现剧中两位将领交战的场面,观众常常看到,胜者一方好像并不急于去追击敌人,马上致对方于死地,而常常是在舞台上大耍花枪,尽情表演,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直到掌声四起;再比如京剧舞台上表现少女天真无邪、兴高采烈的样子时,演员经常是用快速跳跃的碎步下场,用这样的舞蹈姿态和行为动作,目的就是用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状态。不仅如此,京剧表演中,还需要音乐、舞美、服装、化妆等诸多部门的通力配合,没有它们的配合,演员再好的演技都无法施展,再好的剧目都无法完成。所以说,京剧这个艺术载体,容量广泛,包含着多种因素,需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来共来同完成,因而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也正因如此,京剧舞台才给人一种花团锦簇、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 写意性是相对于西方的写实主义戏剧而言。写实主义戏剧从模仿生活的角度出发,要求戏剧通过对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以及逼真、生动的艺术写照,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无论是戏剧环境还是演员表演都要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进行严格的攀写。中国京剧则是强调舞台的写意性,对戏剧环境进行高度概括和压缩,提炼出一种具有象征意味或符号化特征的表演场景,演员表演注重心到、意到,在一个假定性的空间里完成“合歌舞以演故事”的戏剧任务,而不必严格地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逼真地模仿生活。如西方戏剧要表现春夏秋冬、江河湖海、亭台楼阁,就要在舞台上把这些场景具象化地展现出来,让人物在一个真实的空间里行动。京剧要表现这样的场面,只需采用典型化的道具和演员的表演就可以实现,像《秋江》描写小船在江中行驶的场面,就是只借助一个简单的道具船桨和演员模仿坐船的动作来实现的,其他像“骑马”“上楼’“行路”“坐轿”等等,都是这种表现方式。写意性的实质其实就是“得其意而忘其形”,是一种’`貌离神合”的戏剧境界。美国人史达克·扬在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后说:“从前听人说中国戏不真实,但现在看了,觉得中国表演艺术非常真,不过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使观众看了比本来的真还要真。”如果用裘盛戎的话讲就是’I以神传真”。 虚拟性是指京剧的舞台是一个时空高度自由的表演空间。西方戏剧要求严格攀写生活,不能自如进行时空变化,所以它的舞台局限性很强。京剧舞台由于采用虚拟手段,可以非常自由地进行时空转换,做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四个龙套可以代表千军万马,一个圆场可以表示百里、千里行程.几声更鼓敲过,可以表示从白天转入黑夜或是从黑夜转为白天,一个唱段可以度过春夏秋冬,骑马可不必有真马,坐轿未必有真轿;同一张椅子,既可以是椅子,也可以是床铺,还可以是山坡、城墙。这种虚拟型的戏剧手段是很受外国人推崇的。1919年梅兰芳访日演出时,日本戏剧家神田就说:“京剧与日本戏剧不一样,完全不用布景,也不用各种道具,只有一桌二椅,这是中国戏剧十分发达的地方。如果有人对此感到不满,那只是

美术教案之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 课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脸谱艺术富有图案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对京剧脸谱艺术的欣赏能力。 2、实践目标:①、学习按步骤临摹京剧脸谱。②根据谱式、颜色所代表的含义分组合作设计一套京剧脸谱。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京剧脸谱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课业类别:工艺制作课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学习京剧脸谱知识、设计制作京剧脸谱。 2、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通过多媒体、范画、解决)。 3、难点:学习京剧脸谱图案的设计制作,线条要流畅、和谐;色彩要均匀、清爽。 四、教学具: 1、学生:第一课时:脸谱资料、铅笔。制作好的脸谱底板。 第二课时:脸谱资料、水粉色、调色盘、毛笔。 2、教师:课本、京剧脸谱资料、图片、录像、CAI课件。 五、教材分析:脸谱是中国戏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以写实与象征相合的艺术夸张手法,鲜明地表现某些男性人物的面貌,揭示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脸谱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脸谱艺术历史悠久,它的起源与面具有密切的关系。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 京剧脸谱通常分净角与丑角脸谱两大类。约有十余种谱式,净角主要有:“整脸”、“三块瓦(窝)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花脸”、“歪脸”等。丑角谱式较少有:“豆腐块脸”、“腰子脸”、“枣核脸”几种谱式。 京剧脸谱的颜色一般以某一种颜色象征某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这种颜色成为“主色”,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每个脸谱至少用三种以上的颜色,各种色彩显示不同的作用与象征,可以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 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京剧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本课学习内容,能在理解教师意图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法设计: ①、观察理解法:学生观察想象能力的比中年级学生丰富,他们的感受能力很强,有耐心。在观察事物时能自己思考分析事物,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具有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模糊到清楚,帮助学生完成由抽象的主观认识发展到具象的理解认识。 ②、分析比较法:、学生有很强的观察理解能力,他们能够分析比较出不同物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来认识教学内容,理解教师教学意图。 ③、指导制作法:教师要在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绘制京剧脸谱,但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京剧趣谈》精美教案

23 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描述,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课文。 2.阅读课文,了解京剧艺术特色,感受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彩。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京剧艺术特色,感受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彩。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实在道具:马鞭省略马匹,表演自由 道具有继承 京剧趣谈虚拟道具:可感觉可使用有发展 静态亮相武艺高强必胜信心独特 动作高妙 动态亮相英雄气概 课后反思 这篇略读课文介绍的是我国京剧道具和动作这两个方面,突出了京剧独有的艺术特色。 在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京剧《唱脸谱》,让学生对京剧有个大概的影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果然看了视频,孩子们很开心,很幸福,这为学习这篇文章开了好头。接着我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在充分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京剧的,这个问题不难,孩子们大部分都能回答上。另外这篇文章结构很明显分为两部分。然后分段学习,重点抓住两部分的关键语段,带领学生阅读,联想,使学生感受到京剧的独特魅力整堂课下来,我觉得整体上的不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京剧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在课外延伸这个环境,让感兴趣的学生下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和视频,以便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生,从而达到了弘扬我国传统艺术的目的。

23* 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艺术特色。 2.学习课文,了解京剧更多的奥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奥秘及艺术特色。体会课文表达的条理性。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作者简介 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你认为京剧有哪些艺术和奥秘?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学生畅谈,教师指导。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并反复认读: 驰骋尴尬彻底虚拟绱鞋底仆人凸显戛然而止 2.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教师抽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京剧趣谈》这篇课文。阅读结束后,请简要说一说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京剧哪些方面的艺术。(指名答)

京剧基础知识

京剧基础知识——京剧的行当(2009-01-04 21:29:06)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反二黄”)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等。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华(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群戏、折子戏、本戏等。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1894—1961),江苏人,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1904—1958),北京人,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尚小云(1900—1976),河北人,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荀慧生(1900—1968),河北人,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妾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老生/《甘露寺》小生/《柳荫记》 "生"分为:"老生"--指成熟的中年男子,以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出现。"小生"--表现的是青年男子。

美术京剧脸谱的教案

美术京剧脸谱的教案 【篇一:幼儿园京剧脸谱教案】 篇一:大班美术教案京剧脸谱 大班美术教案:京剧脸谱 活动目标: 1、欣赏京剧脸谱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激发对京剧艺术的兴趣。 2、尝试利用鲜艳的色彩和对称的图案设计脸谱,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激发和学习的兴趣。活动准备:脸谱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1、师:昨天我们听了京剧,又看了京剧演员的服饰,今天我们来看 看京剧演员的脸部的化妆好吗? 2、让幼儿欣赏京剧脸谱 3、师:它呀,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京剧脸谱。这个京剧脸谱这么特别,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看看京剧脸谱的秘密呢? 二、幼儿和老师一起探索京剧脸谱 1、观察脸谱颜色:颜色不是为了好看,而是有各自的含义:像红色的,它表示个性忠诚的;黑色的表示个性刚直的;它们表示的是好人。白色的表示个性多计谋的,还有黄色的,表示坏人。蓝色的、 绿色的代表勇士;金色、银色的表示神话里的人。 2、观察脸谱的对称:左边和右边脸的图案是一样的,都是以鼻子为 中心左右两侧对称的。老师拿一张纸竖在图案的鼻子中间,请幼儿 来看一看。 3、观察京剧脸谱的夸张:脸谱的眉毛、眼睛、鼻子这么粗、这么大,这样画是为了让看戏的人一看就知道台上有谁。 三、幼儿创作 1、师:现在有许多艺术家把京剧脸谱制作成艺术品,今天我们也来 学学大艺术家来制作京剧脸谱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好吗? 2、提出要求: 1)脸谱要以鼻子为中心左右对称 2)可以选择一种底色来表现人物 3)可以自由创作 3、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创作 四、将画好的脸谱剪下装扮教室

推荐理由: 这个活动是在认识京剧的基础上进行的。运用对称、夸张的方法绘 画出脸谱上的五官。由于孩子有一定的感知的经验,本次活动通过 回忆、再次的感知等形式激起了孩子绘画的兴趣。 篇二:幼儿园优秀美术教案有趣的脸谱获奖教案 大班美术活动:有趣的脸谱 设计意图: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涵非常丰富。然 而幼儿对京剧接触很少,充满了神秘感。所以,我以中国传统艺术——京剧脸谱作为欣赏对象,一方面以京剧脸谱精致、绚丽、独特 的装饰风格来吸引孩子,引起创作兴趣,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 的能力,另一方面让京剧脸谱与其他内容相互渗透、推进,共同来 实现大主题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活动目标:1、会用对称图形、色彩装饰、设计脸谱。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活动内容: 有趣的脸谱 活动准备:课件、画纸(有半脸、有轮廓、有白纸)水彩笔、水粉,脸模幼儿对京剧 艺术已有简单的了解。活动重点:能用对称的方法表现脸谱。 活动难点:理解对称美,并有创意的表现脸谱。活动过程: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通过使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以欣赏京剧表演入手,更直观地看到了京剧表演艺术家们的脸部化妆和服饰,以及动作造型,感受了京剧的氛围。在对脸谱课件的欣赏过程中,我采用先易 后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幼儿先欣赏脸谱的色彩,再欣赏脸谱 夸张的图案、线条等,这样易于幼儿的理解。在活动中,我注重激 发幼儿兴趣,利用了tbk白板的多媒体手段,以拼图找对称和画对 称的游戏方式,通过幼儿与白板的互动,解决了活动的重点——对称。之后,幼儿自主选择想画的京剧脸谱,开始创作。在幼儿作画时,我没有采用示范京剧脸谱中的眉、眼、口、鼻的方法,这样使 幼儿的思维没有受到束缚。因此,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夸张地、尽情地进行重组、改造,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京剧脸谱。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的表现不够大胆和突出,须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 注重拓展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大胆表现。 教师:郭娜 单位:北京市丰台区芳庄第三幼儿园

京剧的起源与特征

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生情并茂。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 特征 作为中国戏曲的精华,京剧的基本特征是: 综合性:综合性是京剧的首要特征。所哟丶戏剧艺术都具备综合性,但是中国京剧的综合性是全方位的。 首先,京剧的综合性体现在它对文学和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绘画、书法、工艺、服饰、雕塑等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 其次,京剧的念白和唱词是多种文体的综合。其唱词多为琅琅上口的诗歌,念白多为精炼的散文或律动感很强的韵文。 第三,京剧剧目的题材也有很大的综合性。京剧表现的生活面很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男女老少幼,人神鬼怪精,凡“世上”有的,“台上”几乎都能搬演。光传统戏的题材就有很多类,解放以后,京剧工作者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对原有题材进行再挖掘,推出多部新编古装戏;六十至八、九时年代,京剧艺术的创作家们更是实力雄厚,用心的历史观对许多传统题材进行改造和创新,在编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为京剧剧目建设做出了布绒忽视的贡献。 第四;京剧的综合性还体现为表演手段的多样。京剧的历代演员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根据戏剧的情节、风格、人物行当的不同需求,对京剧艺术进行了多方的改造与提炼,使京剧唱、念、做、打的技巧在剧中得到全面的发挥和精湛的展现。 程式性:程式性是京剧的本质特征,也是它区别于影视、歌剧、话剧、舞剧的艺术个性。 京剧完全依赖一系列的严格规范化、高度完善化的表演程式,来达到“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目的的。 京剧程式就是京剧演出中相对固定的规范化的表演法式。 京剧表演程式的行成事京剧高度完善化的结果。它所具有的功能和特征,在京剧表演中有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是演员创造觉得必不可少的手段。 京剧表演程式的分类有:唱腔程式、舞蹈程式、行当程式、音乐程式、脸谱化妆程式、舞台调度程式等等。 京剧的表演程式是独立于剧本内容之外的完整技术结构和动作单元,表演时可分可合,不仅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极强的技巧性、严格的规范性,同时还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它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和丰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高度提炼的表演语汇,不仅使生活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规范不变、但形式千变万化的表演元素。 京剧脸谱属于造型艺术范畴,是指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勾画形状和涂抹色彩的程式。京剧脸谱的程式化体现在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脸谱。 在脸谱的程式中,依脸谱画法的不同可分为勾脸、揉脸、抹脸三种,依照脸谱图案的不

浅谈京剧中的旦角行当

浅谈京剧中的旦角行当 提到京剧中的行当,最为人津津乐道便是那些表现女性形象的旦角。之所以为人们所熟稔,主要原因便是旦角常常由男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反串,而这些反串角色往往将女性的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深入人心,成为时代的经典。接下来我就会从分类,流派,知名表演艺术家等方面来谈谈旦角这一个行当。 旦角的主要分类 旦角主要分为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这几大类别。 正旦又称“青衣”,是指戏曲里那些稳重端庄中年妇女形象。之所以被称为“青衣”,是因为这些角色常常穿着青色褶。这类角色的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比较著名的正旦角色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以及《二进宫》中的李艳妃。 花旦主要是指戏曲里用来表现年轻活泼、俏丽可人形象的哪一类角色。这类角色诸如由小家碧玉的姑娘,以及一些活泼可爱的丫鬟。花旦的表演特点是以做功和念白见长。比较著名的花旦角色有人们所熟知的《西厢记》中的红娘。 刀马旦多指戏曲中女将、女元帅之类的角色。刀马旦的表演特点是唱、念、做并重。虽也有打的戏份,但是不如武旦激烈。最重要的是刀马旦比较重身段,着重需要表现出人物稳重威武的气质。知名的刀马旦角色由《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武旦是指那些身怀武艺的江湖女子或者神怪精灵一类的角色。表演时长长穿着紧身衣,侧重翻打。典型的角色有《白蛇传》中的青蛇。 老旦顾名思义是指一些老年女性角色,表演时用本嗓常年,多重唱功。《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就是典型之一。 彩旦又称“丑婆子”,亦是用本嗓唱念,重说白。表演、化妆很夸张。与丑角类似,表演滑稽诙谐。多是喜剧性角色。诸如《西施》里的东施。《拾玉镯》里的刘媒婆。 除此之外,还发展出了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而形成的新的一类旦角——花衫,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 旦角的主要流派 京剧旦角中主要有八大流派。它们分别是:梅派、尚派、程派、荀派、张派、王派、赵派,以及黄派。这八大派系的创始人都是中国京剧发展史上传奇式的人物,当真称得上真正的宗师。 梅派的创始人物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丰碑级人物梅兰芳。梅兰芳精心专研京剧表演艺术,勇于创新,发展了很多优秀曲目,并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梅兰芳大师的努力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流派——“梅派”。“梅派”在无论是在

京剧脸谱欣赏教学设计

京剧脸谱欣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脸谱艺术富有图案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对京剧脸谱艺术的欣赏能力。 2、实践目标:根据自己的喜好动手涂画一个京剧脸谱。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京剧脸谱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很热爱戏曲艺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过一过戏瘾,听听大戏。(《说唱脸谱》音乐声起,同时播放变脸表演,师生共同欣赏) 2.同学们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3.这首《说唱脸谱》是很多人都会唱的歌曲,可见京剧已经融入现代化生活中,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四大国粹之一,外国人到了中国即使不登长城,也要听听这京剧,就像刚才歌曲中所说听的老外拍手直赞,而脸谱艺术是京剧中一种独特的文化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京剧脸谱》的世界,感受他的独特魅力吧! 二、欣赏脸谱,说来由,谈色彩,了解脸谱。 1、同学们今天可要大饱眼福了,老师给大家带来很多脸谱,他们都

急着和大家打招呼呢,你们瞧!灯片演示同学们所熟悉的人物脸谱。(脸谱秀) 2、京剧脸谱真是色彩缤纷、形态万千。那么脸谱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呢?让我们来听一个有趣的传说吧!(指名一个学生讲述:脸谱的由来(脸谱的由来) 3、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脸谱以象征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根据剧目、角色的不同,演员会用各种色彩在面部勾画成一定图案,借以显示人物特点。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收集了不少资料,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脸谱知识,现在我们就来开展小组脸谱知识竞赛,以抢答的形式组织比赛,获胜的可以获得一个脸谱的奖励。(教师出示脸谱,让学生抢答什么颜色代表什么性格)4.讲解脸谱的谱式。其实京剧脸谱不仅有色彩之差还有还有谱式区别。 5.我们不但了解了脸谱的色彩,还知道了脸谱的谱式,下面谁能试着帮脸谱找主人。(奖励脸谱)脸谱 6.考一考脸谱拼图。 7、大家来找碴。(出示学生的错误脸谱) 三、京剧在现代生活中应用也非常广泛(出示脸谱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动手操作,制作脸谱。(脸谱画一画) 1.你们想拥有一张京剧脸谱吗?让老师来帮助你完成这个愿望吧!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描好的底版上涂上颜色。 2.展示涂好的脸谱

京剧脸谱教案

大班美术活动《京剧脸谱》教学案例 课型:绘画填色活动 教学目标: 1、欣赏京剧脸谱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激发对京剧艺术的兴趣。 2、鼓励幼儿用对称的方法,丰富的色彩来表现京剧脸谱的特征。 3、让幼儿知道脸谱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类型的人(如黄色、白色在京剧里代表坏人;红色、黑色在京剧里代表好人;蓝色代表勇士;金、银颜色代表神话里的人物)。 4、萌发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脸谱鲜艳的色彩,及脸谱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类型的人,还有脸谱的对称性. 教学难点: 掌握给脸谱上色的方法,能根据人物特点,选择颜色,及脸谱颜色分部的对称性。 教学切入点: 这是一节京剧脸谱上色活动,重点是掌握京剧脸谱的色彩及对称性。教学开始,我让幼儿欣赏京剧片段,让幼儿感受京剧脸谱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然后利用ppt课件,帮助幼儿掌握京剧脸谱颜色的特点及对称性,在后面的上色活动中,能根据脸谱的特点,填色。 教学创新点: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添色材料,让幼儿自主挑选材料进行添色,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及自主性。 教具: 1、一段京剧视频《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片段。 2、水彩颜料,调色盘,水彩笔,小毛笔,油画棒等,空白脸谱(人手一份)。 3、脸谱范画四张(红脸,白脸,黑脸,蓝脸)。 4、《京剧脸谱》PPT课件。 5、长方形汉字卡片(京剧,脸谱)。 教学过程: 一、欣赏京剧片段,引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语: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里都放了些什么? 教师提问: (1)刚刚我们看到了什么?(孙悟空打妖怪),这是我们平时看的动画片吗?(不是)那是什么?(京剧),同时出示汉字卡片“京剧”。 (2)刚刚我们看到的孙悟空和我们平时看到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他是一个大花脸),你们知道大花脸叫什么名字吗?(师:它呀,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脸谱)。——(出示汉字卡片,“脸谱”)教师小结:我们都知道脸谱是画在唱京剧的人脸上的,京剧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只有我们中国才有,它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和大熊猫一样珍贵。唱京剧的人很特别,我们刚刚看的那段京剧视频,他们身上穿的,头上戴的,身上背的都和我们不一样,尤其是他们脸上画的。我们刚才说过他叫什么?(脸谱)。这个脸谱这么特别,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来探索一下脸谱的秘密呢? 二、教师演示课件,让幼儿了解脸谱颜色的分类,及不同颜色脸谱的含义。 教师过渡语:京剧脸谱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脸谱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类型的人,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京剧里都有哪些主要的脸谱类型。 (1)出示第一张幻灯片,(红脸,白脸,黑脸,蓝脸,金脸)让幼儿观察。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脸谱,请你把看到有趣的、特别的地方找出来,告诉大家。(组织幼儿观察,讨论)(2)分别出示各种颜色脸谱的幻灯片,让幼儿了解其含义。 师:你们真能干,发现了很多,这些脸谱每一张的颜色都不一样,在京剧里这些颜色不是为了好看,而是有各自的含义。现在我们就一一来认识一下。(依次出示幻灯片,红脸、白脸、黑脸、蓝脸、金脸,教师讲解其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红脸: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 白脸:奸诈多疑 黑脸:性格严肃,威武有力,粗鲁豪爽。(红十字门蝴蝶脸)

京剧艺术

京剧艺术 篇一:京剧的艺术特征论京剧的艺术特征中国的京剧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中国戏曲重要的美学特征。本文从综合性、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几个方面,对京剧的艺术特征加以论述京剧艺术的特征首先表现出一种综合艺术的特征。在京剧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要完成得行云流水、赏心悦目是不容易的,必须做好唱、念、做、舞这些最扎实的基本功。每一个行当的演员只有表现出很高的基本功的水准,才能让一出戏很好的完成。我们就以四功中的“舞”来说,京剧表演中的“舞”,大都是按照一定的节律,在音乐的伴奏声中进行的。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动做来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比如表现剧中两位将领交战的场面,观众常常看到,胜者一方好像并不急于去追击敌人,马上致对方于死地,而常常是在舞台上大耍花枪,尽情表演,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直到掌声四起;再比如京剧舞台上表现少女天真无邪、兴高采烈的样子时,演员经常是用快速跳跃的碎步下场,用这样的舞蹈姿态和行为动作,目的就是用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状态。不仅如此,京剧表演中,还需要音乐、舞美、服装、化妆等诸多部门的通力配合,没有它们的配合,演员再好的演技都无法施展,再好的剧目都无法完成。所以说,京剧这个艺术载体,容量广泛,包含着多种因素,需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来共来同完成,因而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也正因如此,京剧舞台才给人一种花团锦簇、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写意性是相对于西方的写实主义戏剧而言。写实主义戏剧从模仿生活的角度出发,要求戏剧通过对真实生活场景的再现以及逼真、生动的艺术写照,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无论是戏剧环境还是演员表演都要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进行严格的攀写。中国京剧则是强调舞台的写意性,对戏剧环境进行高度概括和压缩,提炼出一种具有象征意味或符号化特征的表演场景,演员表演注重心到、意到,在一个假定性的空间里完成“合歌舞以演故事”的戏剧任务,而不必严格地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逼真地模仿生活。如西方戏剧要表现春夏秋冬、江河湖海、亭台楼阁,就要在舞台上把这些场景具象化地展现出来,让人物在一个真实的空间里行动。京剧要表现这样的场面,只需采用典型化的道具和演员的表演就可以实现,像《秋江》描写小船在江中行驶的场面,就是只借助一个简单的道具船桨和演员模仿坐船的动作来实现的,其他像“骑马”“上楼’“行路”“坐轿”等等,都是这种表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