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赏析选择题

诗经二首赏析选择题
诗经二首赏析选择题

《诗经二首》

一、关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B 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C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 “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像之词。

4、对诗中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中的“淑女”是说这个女子很有道德。

B、“君子好逑”中的“君子”在当时是对贵族的泛称,可见“君子”的社会地位不低。

C、“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睡着和醒来,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D、“参差荇菜”中的“参差”,形容荇菜不仅长得茂盛,而且长得十分整齐。

5、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二、蒹葭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

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7、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8、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9.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

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煤的对话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九三七年春 (1)这首诗选自《________》。 (2)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有些是押韵的,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如艾青的《煤的对话》。 B. 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 C. 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中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 D. 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如艾青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歌颂西风,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呼唤与期待。 (3)以本诗为例,谈谈为什么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答案】(1)艾青诗选 (2)C (3)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 A《艾青诗歌》不注重韵脚的限制和字数的整齐,《煤的对话》并不押韵。B 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太阳”、“土地”但“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出现的并不多。C表述正确。D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不是艾青的诗句,而是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 (3)艾青的诗集《火把》(1941)、《向太阳》(1947)表达了对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①画舸②系春津,直到行人酒半酣③。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②画舸(gě):即画船。③半酣:半醉。 (1)诗中短语“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从多个不同角度表现离愁别恨,试选择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 【解析】【分析】(1)公元975年(北宋开宝八年)宋灭南唐后,郑文宝仍被宋朝廷录用,被任命广文馆生。此诗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写诗人在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之中的一段离情别恨。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最后一句诗的内容,可知“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2)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有多种方法,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侧面烘托等。因此答题的时候只需任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从“题眼”方面分析,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从衬托手法分析,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故答案为:⑴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 ⑵ 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⑤末句中“载将离恨”,将抽象无形的离恨化为可载之物(化虚为实),突出离愁的深重。【点评】⑴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在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之后再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测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测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南海旅次 【唐】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遣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断之物。 B.颔联巧妙运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诗人寄不出家书的沮丧心情。 C.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D.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 E.本诗以登高为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乡思。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犹言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下列各项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愁看”一句表明诗人的离愁别绪,且古人用鸡毛五两系于高竿以测风向,“恶说南风五两轻”表明南风强劲,友人杨少府北上之船甚速,离别之情愈发浓烈。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景象,虚写别后之景。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不平。 E.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干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中考古诗词赏析50首

中考古诗词赏析50首练习 一、《雁门太守行》 1.这首诗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的英勇气概,也表达诗人誓死报国的决心。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压”“开”二字。 用“黑云”作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压”形象的写出敌人人马众多来势之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的情态。“开”写出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渲染战争紧张的气氛和危机形势。 3.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4.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运用典故,“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5.这首诗借助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来抒发情感,具体分析。 这首诗几乎句句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他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借此来书写守边将士浴血奋战的英勇气概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二、《望月有感》 1.这首诗抒发了战乱时期,兄弟离散的骨肉相思之苦。 2.赏析“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诗人以“千里雁”“九秋蓬”作比,像“千里雁”一样吊影自怜;像“九秋蓬”一样飘转无定,形象生动的写出兄弟手足离散,天各一方,飘转无定,孤苦凄惶,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3.尾联“垂泪”蕴含的丰富情感。 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既是因为兄弟离散、家庭不幸,也是因为整个时代的灾难和痛苦。高度概括而有深刻的揭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4.尾联运用“明月”这一意象的作用。 尾联运用明月这一意象,描绘了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画面,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情感。 三、《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1.本诗表达诗人无罪遭贬的怨愤和前途迷茫的愁思以及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2.首联赏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运用对比,“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3.颔联表达的思想情感“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 残年” 表达诗人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 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4.颈联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和高度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自 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形,同时委婉 的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迷茫的愁思。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抒发诗人恋家恋国,不忍离去,同时又深感 前途迷茫的愁思。 四、《登楼》 1.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 忧,以及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伤 感。 2.首联抒写哪几种情怀? A作者客居他乡对自己遭遇的伤感;b看到国家多灾多 难而对国家的忧虑, 3.描绘颔联的画面,并说说所蕴含的感情。 登楼远望,锦江两岸蓬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 山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表达对祖 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4.赏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来”来临之意。指锦江两岸蓬勃春色铺天盖地而来, 烘托锦江春色逐人的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 表现是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变”变化之意,指古今世 事如浮云飘忽起灭,一字双关,使人浮想联翩。表现诗 人对民族历史的追怀,也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思。 5.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议登楼所 想,说说表达的内涵 表明对大唐圣朝气运久远的自信和美好祝愿以及对“寇 盗”的蔑视。 6.赏析尾联“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咏古讽今,运用典故,运用后主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国家 统治者重用宦官而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局面的担忧, 运用诸葛亮的典故,抒写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而苦无献身 之路的伤感。 五、《望江南》 1.赏析“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独”字传神,准确地表现了女子独自一人等待丈夫归 来的孤独寂寞之情。 2.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 这句描绘了夕阳的余晖淡淡的洒在江面上,连绵不尽的 水静静地向东流去。既写景又写情。“脉脉”用拟人写出 夕阳被感动地深情望着水面。“水悠悠”以水喻情,表现 了主人公的孤独、寂寞、惆怅之情。 3.“过尽千帆皆不是”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心境? 满怀希望和憧憬的主人公在等待的过程中极度失望、落 寞之情。 六《渔家傲秋思》 1.上片写景,描写塞下的秋景;下片抒情,抒发边塞征 人热爱国家,思念家乡,壮志难酬的感慨。 2.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运用典故“燕然未勒”,表现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但更渴 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3.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互文,表明将军士兵引因功业难成,有家难归而哀伤流 泪,含蓄的表达了对朝廷腐弱,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4.词的意境悲凉壮阔。 七《江城子密州出猎》 1.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作者踌躇满怀的英雄气 概;下阕抒情,表现词人壮心未已、渴望报效国家杀敌 立功的英雄本色。 2.赏析“千骑卷平冈” “千骑”指人数众多,“卷”极言走之快,写出猎者情绪 高昂,精神抖擞的状态。 3.赏析“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典故,突出词人年纪虽不小, 仍有少年的狂气。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以魏尚自喻,希 望朝廷象重用魏尚一样重用自己,表达渴望为国御敌立 功的壮志。表达含蓄,委婉。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表达 自己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八《武陵春》 1.上片写词人所见所闻,借“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 流”抒发思念丈夫的无限哀伤之情。下片采用夸张的比 喻,抒发内心深重的愁情。 2.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运用夸张比喻,化实为虚,化抽象为具体,语言新奇, 曲折生动而又巧妙自然,把“愁思”夸张到连船都承载 不动,渲染哀愁之深重。 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 本词基调雄壮高昂,上阕描写军旅生活,表达建功立 业,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下阕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抒 写壮志难酬的悲愤。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写战场生活。 营造了一种奏乐吃肉的豪迈热烈的生活氛围。 3.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运用比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生动形象的描写出惊险 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 形象。 4.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是词人最高理想,抒发词人一生的事业和抱负,表达 自己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爱国激情。 5。赏析“可怜白发生” ,由雄壮到悲壮,抒发无尽的感慨。表达渴望报国的雄 心壮志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揭示理想与 现实的尖锐对立,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 十《商山早行》 1.全诗紧扣一个“早”字,抒写早行之情,寄托羁旅奔 波之苦,黯然思乡之情。 2.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运用“列锦法”,仅用十个字却连缀了六种景物,抓住有 特征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 了商山凌晨荒寂、萧索的情景;借景抒情,写出无限的 旅愁羁苦。意境苍凉,情感寂寞凄苦。 3.赏析“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照”,照亮之意。既暗示了在早晨“枳花”颜色的亮白, 又富有动感的传达出黑暗的“驿墙”也被照亮了,衬托 拂晓前的暗,突出出行之早。 4.“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点明思乡的主旨。 十一《卜算子咏梅》 1.上片写梅花的遭遇,下阕托梅寄志,表达坚贞自守的 傲岸节操。 2上片点明梅的怎样的生存环境?体现怎样的品格? 3.从艺术手法上赏析本词。 托物言志,以梅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 托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 4.赏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表现词人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 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荒僻、残破、苍凉、冷清、凄凉的生存环境,渲染其不 幸遭遇,烘托其顽强,高洁的品格。 十二《醉花阴》 1.上片写秋凉情景,寄情于景,表现词人孤寂无聊,思 念无边的愁绪。下片写重九感怀,集中些黄昏后的愁绪。 2.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直抒胸臆,“消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暗 含凄冷之意。以“瘦黄花”自比,写出主人公憔悴的面 容和愁苦的神情。,表达自己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 十三《己亥杂诗》

中考古诗词鉴赏选择题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 1、下列对这首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A、这首《凉州词》写的是边塞将士的生活,描绘边地的生活环境,反映戍边将士的复杂感情,是宋代边塞诗的名篇之一。 B、第三句中的“怨杨柳”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另一层意思是说,因为与家人离别而怨恨的戌卒抱怨边塞杨柳不青,连折柳寄情的愿望也难以表达。 C、“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喻指朝廷对戍边将士不关心,恩泽不能到达边塞。 D、这首诗格调雄奇,语句流畅,虽抒哀怨之情,但悲中有壮,不失慷慨、豪放的风格。 2、选出对此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乡村四月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A、此诗第二句写雨景,运用“如烟”的比喻,绘出了雨的形态。 B、第三、四句写农事繁忙,“才”、“又”两字的搭配使用,不说“忙”而读者已感受到忙的气氛、忙的节奏。 C、《乡村四月》写江南农村初春的风光及繁忙的农事,表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D、这首诗写景、叙事相结合,语言质朴、清新。 3、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又名《送六二使安西》。 B、这里的“渭城”指秦故都咸阳城,“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 C、诗的一、二两句写景,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D、诗的三、四两句叙事抒情,抒发了强烈、真挚的惜别之情。 4、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A、这是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所作的画上题写的七言绝句。 B、全诗通过对画面景物的描写,结合联想,显示了早春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形象真实,意境清新。 C、第三、四句实写了画中的景物,如鲜嫩的蒌蒿、短壮的芦芽、逆水上游的河豚。 D、第一句中的“三两枝”说明时间是早春。 5、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一、二两句写江和山,以“断”和“开”两个动词写出了大江奔腾的壮阔气势。 B、“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静止不动的山富有动态的美,也写出了诗人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中考诗歌鉴赏真题完整版

中考诗歌鉴赏真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2016福廸省福州市】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亊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晱圆缺,此亊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月亮。 唯愿家人,彼此珍重,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二、【2016福廸省龙岩市】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使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三、【2016福廸省】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一首抒写思乡之情的五言律诗。 2.万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亊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四、【2016甘肃省天水市】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⑴ D; ⑵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商山早行》原文译文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译文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译文赏析 《商山早行》 唐代: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明驿墙一作: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注释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

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晨起”,点题“早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一)关雎(诗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写。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二)蒹葭(《诗经》) 2.(2016·河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三)观沧海(东汉·曹操)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 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波澜壮阔的特征。 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 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 在一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 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 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观 海所见。 (四)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悠困自得、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 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 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 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 得之“情”。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 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 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 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 的美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阀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 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B“与君离别意,同是底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 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面生。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中”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 虽相隔万里但恰如近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 友人的深情慰勉。 (六)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9.(2017·南充)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 固山中伸出,又端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 去了。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 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 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的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 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D.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身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 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10.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 诗的地点。 B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 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C.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正是通过这一小景表现 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D.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七)使至塞上(唐·王维) 11.(2017·泰安)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以实景写诗人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 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大雁掠过北 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 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探敌军的军情, 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13.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 人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 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含答案剖析

------------------------------------------------------------精品文档-------------------------------------------------------- ★★★古诗词鉴赏四大典型题★★★班级:初三姓名: 甫旅夜书怀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赏析】天边原野辽阔,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试题】考点:锤炼语言——炼字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涌 在这里都是动词,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 ①垂和答②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 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③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身居船中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考点:意境、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2. 答:这一联是诗人“旅夜”的场景: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考点:写作技巧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3.答:①从修辞手法上看:诗人把在此时此景的自己比作天地间孤苦无依的一只沙鸥,运用了比喻;此时的自己像什么呢?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②从抒情方法上看:尾联触景而生情,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③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和反衬。颔联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极言天地之大,与尾联沙鸥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此时孤苦伶仃的形象。考点:思想情感)4.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①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满腹才华,而四处奔波,得不到朝廷重用,②刻画出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形象,③表现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飘泊无依、孤独落魄的感伤。中考古诗词赏析四大考点方法汇(一、评价思想内容、 思想情的意境,表达了诗(景、人、事、物这首诗联描写,创设(情感、理想、志趣 、体会意(二 、概括意境特点(幽静、③描摹诗歌图景(切忌翻译原句②联系背景,发挥想①捕捉意象,把握 特 / - 1 -9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选择题》精讲精练(含答案)

中考考点之古诗词鉴赏(一) 一、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 ..的一项( C )(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C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3、对本诗的赏析错误的是( B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对)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错) C、“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

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对) D、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对) 4、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 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 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 情,意思又很含蓄。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最后一句卒章显志,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商山早行原文赏析及理解性默写

商山早行·温庭筠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动好学,苦心砚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受到权贵的排挤、压制,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们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于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注释】 1、商山:又名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 2、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3、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4、铎:大铃。 5、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6、枳: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 可用作中药。 7、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 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8、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 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9、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10、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