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安徽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安徽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安徽

解放军挺进安徽

1947年从7月到9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在此前后,其他战场的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6月10日,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二、三、流纵队组成南征野战军,执行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3万人,在临濮集至张秋镇300语里宽地段强渡黄河,然后在冀鲁豫和豫皖苏军区配合下,发起鲁西南战役,作战28天,歼敌6万余人。8月7日,刘邓大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1947年11月初,刘伯承、小平在指挥高山铺战斗全歼敌第四十五军和第五十二师第八十二旅后,把指挥部东移到太湖县刘家畈。

挺进大别山时的刘伯承、邓小平

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

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

1947年8月31日,陈毅、粟裕率第六纵队、特种兵纵队主力到达阳谷、寿张地区,与第十纵队会合。9月9日,陈粟指挥华北野战军在沙土集将敌整编第五十七师9000余人全部歼灭。9月26日开始陈粟大军南下各纵队先后于兰封、民权间和砀山以西越过陇海线,分别向尉氏、鄢陵、太和、蒙城挺进。经过1个月的战斗先后攻克24座县城,其中有安徽的涡、蒙、亳、太、阜、颖、灵等8县。12月,陈粟外线兵团参加了平汉线战役,破击平汉路郑州至漯河段,陇海线郑州至开封段。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右)、副司令员粟裕

1947年9月,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

淮海战役在安徽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继辽沈战役之后,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对国民党徐州集团进行的一次战略性的大规模歼灭战。

淮海战役经过

淮海战役历时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战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线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人民解放军参战的有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和1个军,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以及江淮、鲁中南、苏北、豫皖苏、豫西、陕西、冀鲁豫军区部队共60万人。国民党军投入了7个兵团、2个绥靖区、34个军的兵力,约80万人。人民解放军相继歼灭了黄百韬第七兵团、黄维第十二兵团和杜聿明集团。

淮海战役总前委全体成员

淮海战役总前委驻地--濉溪县临涣集文昌宫

安徽人民支援淮海战役

在淮海战役中,中共江淮区党委所属第二、第三地委、分区、专署,豫皖苏分局所属第三、第六地委、分区、专署,积极动员全体民众,全力以赴,投入支前工作。保证前线粮食和物资的供应,转运和护理伤员,抢修铁路、公路,保证交通畅通。据统计,江淮、豫皖苏地区人民共出动民工160万人次,担架12.5万副,支援牲口36万头,粮食2.1亿斤,柴草5.3亿斤,大小车辆13.47万辆。

江淮解放区男女老少抢修公路,保证运输通畅

广大妇女为淮海前线的子弟兵赶做军鞋

渡江战役在安徽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拟就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于4月20日共同签字。但是,国民党政府于20日拒绝签字。当夜,解放军中集团发起渡江作战。

渡江战役经过

淮海战役结束以后,渡江战役总前委即开始着手渡江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总前委机关及邓小平、陈毅从蚌埠孙家圩子移驻合肥瑶岗。1949年4月20日20时,解放军中集团第一梯队第二十四、第二十五、第二十七、第二十一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突破澛港至铜陵段敌防线,21日全面突破国民党江防,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22日占领彭泽、东流等地。23日,安庆解放;东集团军第八兵团一部当晚渡过长江,进占南京、镇江。24日,芜湖解放。30日,屯溪解放。

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安徽人民支援渡江战役

中共皖北区党委和皖北行署、皖北军区在合肥成立了联合支前指挥部;所辖阜阳、宿县、六安、安庆、巢湖、滁县6个军分区及各地、县委都相继成立支前司令部或支前指挥部,全面抓支前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皖北人民共出动常备民工和临时民工279万人,担架1.5万副,修复铁路210公里、公路1600公里,支援粮食18万吨、柴草3.6万吨、大小车9.8万辆、船只1万余艘,涌现出车胜科、王德金、张孝华、马毛姐等一大批渡江功臣。

群众抢修巢县到无为的公路,图为民工在架设桥梁

1949年4月,望江县漳湖回民群众积极支援大军渡江。图为第一批突击队员合影。

安徽人民政权建立

渡江战役后,安徽全境解放。在皖北、皖南区党委和军区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驻皖部队从6月份起开始全力剿匪,到11月底基本消除了匪患。安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昂首阔步跨入新的历史纪元。

安徽全境的解放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21日合肥解放。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在皖南军民配合下,追歼残敌,4月30日,绩溪解放。至此,安徽全境除金寨和岳西县城外全部解放。

安庆解放,图为人民解放军从集贤门入城

1949年1月31日,霍邱群众在城关广场集会,庆祝霍邱解放。

剿匪斗争

1949年5月底,白崇禧派国民党第九十二师师长汪宪到达到大别山区,成立"鄂豫皖人民自卫军司令部",由汪宪任总司令,妄图依托大别山开辟所谓的"第二战场"。在皖北区党委和鄂豫皖边区剿匪指挥部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驻皖部队从6月起开始全力剿匪。9月6日解放金寨县城。不久擒获匪司令汪宪、副司令袁成英、樊迅。皖南地区从5月开始,在宣城、池州等地开始剿匪工作。到11月底,皖北、皖南共歼灭股匪16191名,基本消除匪患。

1949年11月鄂豫皖边区东线剿匪指挥部的部分领导于金寨麻埠合影,后排左起:何柱成(政委)、梁金华、梁从学(司令员)。

剿匪部队指战员在大别山区搜索土匪

安徽人民政权的建立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总前委和华东局、中原局负责人研究决定成立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军区。宋任穷任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安徽省军区政委,曾希圣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后因华东地区急需主要领导干部负责新区城市工作,又因安徽低跨大江南北,皖南尚未解放,决定暂不成立安徽省委。1949年4月3日,华东局决定:安徽以长江为界分开成立皖北区党委和皖南区党委。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军区结束工作。1951年12月,皖南、皖北区党委在合肥合署办公。1952年1月,中共安徽省委在合肥成立,同月安徽省军区成立。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

安徽省人民政府大门(1952年)

中共安徽省省委大门(2003年)

安徽省军区大门(2003年)

解放战争时期合肥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6年6月,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意愿,背信弃义,撕毁了国共双方签订的《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全国内战,国民党统治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国民党政府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实行专制统治,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从1946年冬起,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不断掀起高潮,形成了与人民解放军相配合的反蒋反美斗争的第二条战线。随着全国形势的发展,合肥人民也不断掀起反蒋爱国运动。工人罢工、饥民抢米、学生游行示威、商人请愿,各种形式的斗争风起云涌,此伏彼起。

1947年上半年,外地巨商大批抢购粮食外运,致使合肥米价猛涨,市民掀起了抢米风潮。4月27日,上海米商在合肥抢购绿豆、大米、花生等粮食约200余石,企图偷运出口,以图暴利。当粮船行至城郊卫杨村时,该村附近饥民百余人蜂拥而上,将所载粮食全部抢光。5月16日,国民党押送粮食出境时,遭到合肥市民的拦截,押粮卫兵当即枪杀了江姓少女,激起群众的愤怒。次日上午,合肥东门外有米商将500石粮食外运出境,行经东郊宋斗湾附近,被当地居民约百人拦住。在群众的压力下,国民党合肥县长只得接受群众提出的严惩凶手等三项要求,并派军队将这批粮食运回。30日,国民党三河军粮采购处押运员由双河押送两船军粮到三河,船行至丰乐河时,四乡饥民数百人纷纷涉水上船,将两船军粮全部扒光。

在全国学生运动的推动下,合肥学生举行了反国民党青年军暴行的游行示威。1947年5月的一天,合肥中学一位初中二年级学生在看电影时,因座位纠纷,遭到青年军士兵殴打,并被拖至小东门外国民党青年军驻地。全校学生闻讯后十分愤慨,纷纷要求严惩肇事的青年军士兵。次日,合肥中学学生罢课,并约合肥各中学学生在合肥国民党中央银行门前广场集中,举行游行示威,同时张贴“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美帝国主义滚出去”等标语。广大群众及各界人士纷纷起来声援,在一两天内形成了全市性的罢课、罢市。在此形势下,国民党青年军被迫接受了学生提出的登报道歉,负责医治被打学生,惩办肇事者,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等四项条件。6月,合肥私立肥西初级中学学生孙哲组织同班同学及工友,

开展反对事务处主任贪污学生伙食费的斗争。许多商店、粮行坚持罢市数日,以示支持学生的这一革命行动。

与其同时,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工人的罢工、游行、请愿等斗争也迅速发展。1946年秋,安徽日报社工人对报社工务主任在排字车间强迫工人加班表示不满,而工人们提出的合理要求官方置之不理,引起了工人们的愤慨。于是,工人纷纷罢工。同年,三河榨油工人不堪贫困要求增加工资。工人们坚持罢工4天,迫使资方承诺给工人每月增加工资伪币25元,罢工取得胜利。1948年1月,合肥木瓦业工人因要求资方每日增加食米(工资)4升,未获结果,全体罢工。最后,资方被迫接受了工人的要求。同年秋,合肥公正报社印刷厂的工人也爆发了反压迫、反饥饿、争生存的罢工运动。

1948年7月11日,国民党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合肥城,强行向群众索取城防费激起了各界人士的不满。各界300余人集会,并派代表前往参议会请愿,要求取消城防工事费,不料却遭到拒绝。消息传来,群情激愤,愤怒的代表将副议长拖出游街,从段家祠堂经大东门,绕转三牌楼,直至游到国民党省府。最后,慑于群众的力量,国民党被迫同意取消该项费用。

解放战争时期,合肥地区所进行的一系列爱国民主运动,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斗争,冲击了摇摇欲坠的反动政权,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覆灭进程,为合肥和平解放创造了一定条件。

合肥和平解放

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各族人民奋起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开始了伟大的解放战争。经过国共双方在政治上、军事上一系列的较量,至1948年秋,战争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共中央及时作出了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策。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部队几乎丧失殆尽,国民党的统治面临崩溃。

1949年初淮海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奉命担负解放合肥的任务。此时,中国民主同盟成员龚兆庆担任国民党合肥县政府县长。

早在1947年,在合肥地区坚持地下斗争的民盟组织就与中共皖西区党委建立了联系。遵照中共指示,民盟成员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在国民党军政人员中积极进行策反工作,并为中共收集合肥城内的情报。淮海战役开始前夕,时任安徽省政府主席的新桂系军阀夏威准备率省政府向安庆逃跑,刚刚上任不足一个月的合肥县县长朱廷辽也借病辞职。这时,在肥的二十多位民盟盟员立即自觉聚集起来商议,决定请龚嘘云(辛亥革命时同盟会会员,龚兆庆族叔)出面联络一些县参议员,荐举盟员龚兆庆出任合肥县长。几经周折,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最终同意龚兆庆为国民党合肥县县长。龚兆庆出任县长后,民盟盟员分别任县政府主任秘书、秘书、民政科长等职。这样,整个县政府的大权就基本上掌握在盟员手中。龚兆庆还兼任县自卫队总队长,并把县自卫队11个中队中的7个中队调驻合肥西乡官亭一带,交给官亭联防区主任龚衡军指挥,计划在官亭发动起义。1948年底,在中共皖西军分区三分区政委唐晓光和中共肥西工委书记宣育华等人的帮助下,龚衡军率县国民自卫总队两个大队和官亭自卫大队等千余人,在肥西官亭江夏乡新圩宣布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合肥支队”,龚衡军任支队长,唐晓光任政委。官亭起义,对打击合肥地方反动武装,推动合肥和平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

1949年1月19日,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总部和四支队在司令员孙仲德、政委谭启龙的

率领下,由定远藕塘进驻肥东梁园镇。当晚,先遣纵队打电话给国民党合肥县政府,了解合肥城内敌军动态,接电话的正好是县长龚兆庆。龚兆庆报告了城内情况,并表示欢迎解放军进城。

1月20日,从淮海战场溃逃到合肥的国民党刘汝明部队开始撤离合肥,华东野战军先遣队总部即命四支队一大队先向合肥进发,侦察合肥敌情。一大队队长李锡凤和政委齐平率两个中队于21日晨3时许抵达肥东磨店集。21日7时,先遣队侦察部队在合肥东门外飞机场附近与刘汝明后卫部队交火,刘汝明部无心恋战,很快向巢县方向逃窜。

21日午后,李锡凤和齐平率一大队来到合肥东门城下,守城的县自卫队得到县长龚兆庆指示,立即打开城门。下午3时左右,李锡凤率领一个排的战士登上东门逍遥津一带的城墙上警戒,以防城内有诈。解放军四支队一大队在政委齐平的带领下,从东大门沿东大街(现在的淮河路)浩浩荡荡进城。

当解放军进城时,合肥居民纷纷涌向东大街,夹道欢迎,一时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市民奔走相告:“晴天了!晴天了!”齐平率队到达县政府(即今省博物馆所在地)时,龚兆庆及县政府工作人员和部分民盟盟员在大门口迎接。随后齐平又率部队回到东门驻守,等候纵队、支队领导机关人员的到来。

当晚9时许,孙仲德、谭启龙等纵队和支队领导率部队进入合肥城,合肥获得了和平解放。合肥这座千年古城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1949年1月31日,中共合肥市委成立。2月1日,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从此,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合肥人民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谱写新的、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解放战争时期安徽国统区的政制

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会移至合肥,李品仙继续执掌安徽省党政军大权。李围绕接受日伪投降和收复沦陷区对新四军进行抵制,结果国民党军队占领了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包括蚌埠、芜湖、安庆等主要城市和交通线。在新形势下,李调整了行政机构,于民国34年(1945年)11月15日裁撤了皖南行署。这时期,安徽省辖有1个市(蚌埠市)、10个督察区、63个县。

民国36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迅速完成战略展开,安徽解放区面积不断扩大,国民党当局不得不承认其“全盘战略形势,乃从此陷于被动”。民国37年8月2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同意李品仙辞去所兼安徽省党政军各职,任命夏威为安徽省政府主席。同月,安徽省会由合肥迁往安庆。12月4日,安徽省政府又宣布恢复皖南行署,由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张义纯任主任,12月7日,行署由宣城迁至屯溪。民国38年2月,安徽省政府从安庆迁驻芜湖,3月下旬退至屯溪,皖南行署人员随即并入省政府。24日,省政府改组,张义纯任主席,直至安徽全境解放。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的行政机构为4厅2处,即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社会处、田粮处。

解放战争时期,安徽国统区基层行政机构又有新的调整。民国35年7月,安徽省政府通令各县推行乡(镇)长、副乡(镇)长民选。同年,各县复将已合并的乡(镇)公所,保办公处分开设置。民国36年上半年,各县又奉令裁撤区署,合并乡、镇,整编保甲。刘邓大军挺进

大别山区后,安徽省政府停办乡(镇)、保长民选。随着解放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国民党安徽省各级行政组织随之瓦解。

解放战争时期,安徽省成立了拥有地方立法和监察权力的“民意”机关——安徽省参议会,它实质是为国民党服务的官僚豪绅集合体。民国34年8月,国民政府严令限期成立县参议会,并选举省参议会参议员。为此,合肥等37个县先后成立了县参议会,每县选举1人为省参议会参议员。没有条件成立县参议会的,由县临时参议会推荐1人为省参议员。这样,全省推举参议员63人,候补参议员59人。这些参议会议员多数是国民党、民主社会党、青年军成员,还有少数“社会贤达”。民国35年6月26日安徽省参议会在合肥成立,江为参议长、陶若存为副参议长、程中一任秘书长。民国37年12月,安徽省参议会随省政府迁往安庆后,已名存实亡。民国38年3月再次随省政府迁往屯溪,4月30日屯溪解放,省参议会自行消亡。

国民党在统治安徽时期,还设立了地方军事指挥机构。民国21年8月,安徽省政府成立保安处。民国23年秋,遵照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规定,设立了全省保安司令部,由省政府主席兼任保安司令。省保安司令部设有情报总收集所,办理全省谍报工作。但这时的保安司令部,仅具空名,实际执行保安业务的为省保安处。民国28年1月,全省保安司令部设立了皖南行营,办理皖南各区、县军法案件。民国32年4月1日,安徽省保安机构遵令改组,撤销了省保安处,职权归并于省保安司令部,下设参谋、副官、军需、军法4处及防空科。原情报总收集所改隶参谋处。民国33年6月1日,司令部机构又遵令调整为办公室、保安处、防空处、总务科、军法科、经理科、会计室。省保安司令部除抗战时期在捕杀敌伪汉奸,组织抗战方面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外,主要职责是配合国民党正规军“清剿”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

国民党统治时期,安徽高等法院综理全省司法行政及全省各县二审案件,它于民国16年成立于安庆。民国27年迁往桐城,继迁六安,后一度解散。民国28年7月在立煌恢复,抗战胜利后迁回安庆,民国38年初迁往屯溪。屯溪解放后,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接管了该院。

解放战争时期以蒋家山为中心的革命活动

1946年9月苏皖部队实现了历史性的会师、皖南革命力量得到极大发展,游击队主动出击,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1947年4月,吕辉在板桥召开干部会议,传达讨论皖南地委三月会议精神,即克服长期固守一地,不设法开辟外围的保守倾向。会议决定巩固老区,发展新区,扩大武装力量。会上,泾旌宁宣中心县委决定把发展新区的目标放在以蒋家山、方家冲为中心的小麦坑、桐坑、水牛坑等在内的宣南地区。蒋家山地处青龙乡境内,北与宣城隔山相望,西与东岸济川相邻,距离宁国县城仅十几公里距离,这里山势险峻,林木茂密,进可攻、退可守。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是开展游击战的理想场所。

1947年7月,吕辉带一个排武装和一个群众工作组来到小麦坑,进行开辟新区工作。游击队向社会各阶层宣传党的政策,争取中间力量,打击反动分子,处决了特务分子张之奎等人;收缴了地主豪绅的枪支弹药,仅济坑大地主胡仰高一家,就收缴步枪十三支;摧毁了盘住在柏岘山二十多年的土匪老窝,活捉了土匪头子老九炳;发动群众进行“三抗”斗争;建立农会和民兵组织。经过三个月的工作,蒋家山一带的群众基本发动起来。成为红色区域,游击队也从二十多人发展到五十多人。吕辉率部回板桥时,留下张先标、汪振发、汪芳堤等人,组成宣南小工委,继续领导这里的工作。

1947年底至1948年8月,国民党大举对我根据地进行清剿,宣南地区的蒋家山、方家冲、大小麦坑等地,几乎成了“无人区”,新开辟的根据地遭到很大破坏。

1948年6月,鉴于游击区域的扩大,以及由于国民党军队清剿把泾旌宁宣地区分割成宣宁、泾旌两大块以及吕辉同志牺牲等实际情况,泾旌宁宣中心县委决定成立宣宁、涌溪两个工委和办事处,分别由张帆、强日增担任书记、主任,领导开展工作。

张帆到宣宁后与游击队副大队长孙朝庭经常住在堡垒户陈传高家,同当地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1948年10月,泾旌宁宣中心县委根据新的斗争形势和游击区内存在的问题,在宣宁工委主要活动地蒋家山另一主要堡垒户程庭瑞家召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泾旌宁宣中心县委成立以来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目的是总结自1947年10月以来两次反清剿斗争的经验教训,并确定今后的工作方向。张帆同志为县委起草了会议的主题报告,王文石等同志对中心县委和游击队内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批评教育。这次会议使大家统一了思路,纠正了镇反扩大化现象,错杀无辜群众的极左做法得到了纠正;进一步明确了要积极发展党的武装,加强军事斗争开辟新区的工作原则;进一步明确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高度保持警惕,保存革命有生力量的游击战术。

蒋家山会议后,王文石同志转战至芜湖一带,蒋家山也逐渐变为党和游击队继板桥之后新的活动中心及指挥机关所在地。在此情况下张帆同志抽出大量时间带领游击队开展了对宁国青龙、港口地区国民党军政人员和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他亲自上门做蒋家山伪保长汤启元的工作,争取他帮助游击队做一些革命工作,最终把蒋家山变为一个可靠的游击根据地。同时工委还通过关系与国民党县党部委员汪鲁生取得联系,并通过他了解到国民党兵力调配等情况,为保证反清剿斗争胜利取得了宝贵的情报。在港口地区,工委对港口煤矿老板张焕新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攻势,使整个港口的上层人士大都在政治上靠拢共产党,保证煤矿矿警、港口自卫队、税警绝不做危害游击队的事。1949年4月,渡江战斗一打响,他们就把全部武器装备,交给了游击队。汪鲁生、刘风其(伪港口乡队副)等人还为游击队借粮、筹款、过境做了不少工作。由于统战工作比较成功,加上全国革命形势飞速发展,游击队活动地很快以蒋家山、方家冲为跳板发展到山门、港口、水东、黄渡等地。

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共宣宁工委在领导宣宁边区的革命斗争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吕辉、张帆等革命前辈和先烈的光辉业绩也在这片土地上广为传诵。

解放战争时期安徽各地的解放区政权

一、皖西解放区政权

民国34 年(1945 年)9 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皖江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七师北撤山东,留下桂林栖和钟大湖率领部分武装人员坚持斗争。10 月中旬,由于国民党军队的“清剿”,这支部队辗转进入皖西大别山区的桐(城)潜(山)边区,与张伟群等领导的游击队会合,成立了中共皖西工作委员会,桂林栖任书记。皖西工委隶属中共华中分局。民国36 年8 月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了皖西大片地区。10 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成立皖西区党委。11 月15 日,皖西区党委、皖西行署及皖西军区在岳西县汤池畈正式成立。行署主任罗士高。皖西行署隶属中共中央中原局。行署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专员公署。皖西行署机关经常活动在舒城县晓天一带,民国38 年1 月21 日六安解散,机关迁进六安城。其管辖范围:东到巢湖裕溪河,西至大别山,南抵长江,北至六(六)合(肥)公路。民国38 年4月,随着皖北行署成立,撤销了皖西行署。

二、淮南解放区政权

民国34 年(1945 年)10 月29 日,华中地区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解放区,各行政区参议会、行署负责人及各界人士在淮阴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统一机构,成立苏皖边区政府。选举李一氓为边区政府主席,刘瑞龙、季方、韦悫、方毅为副主席。机关驻天长县城。苏皖边区政府共辖苏皖地区8 个专署,安徽境内为4 个专署:淮南津浦路东为第三专署,淮南津浦路西为第四专署,淮北津浦路东为第七专署,淮北津浦路西为第八专署。民国35年5 月,国民党军队先后大举进攻淮南路西和路东地区。8 月,新四军主力转战苏北,淮南地区形势十分严重。9 月,根据华中分局的指示,淮南苏皖边区党委和区政府等党政军群机关撤退到苏北地区,后又转移到山东。淮南区党委和淮南区政府结束工作。淮南地区留下周原冰、孙传嘉和赵凯等领导的少数武装人员坚持游击战争。

民国35 年12 月23 日,在山东(鲁南)成立中共淮南工作委员会,黄岩任书记(民国36 年3 月李世农任书记),开展恢复淮南解放区的斗争。民国37 年4 月,成立了淮南津浦路西专署,罗平任专员。5 月下旬,为了统一江淮地区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成立中共江淮区委员会。在此期间,江淮区没有建立政权组织,其所辖各地、市和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均建立政权组织,隶属江淮区党委领导。

三、淮北解放区政权

民国34 年(1945 年)10 月,华中分局决定,将淮北一、二地委、专署分别改为华中第七、第八地委、专署。该年冬至次年夏,淮北地区党政干部开展了时事教育、整风、惩奸反霸、生产救灾、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等项工作,扩大了基层组织,培养提拔了一批干部。民国35 年7 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淮北地区,解放区军民奋起抵抗。11 月25 日,华中七地委,七专署撤到运河以东的苏北地区。12 月,华中八地委、八专署从淮北西路奉命转移到河南省睢县平岗。于20 日正式宣布改为中共豫皖苏边区第三地委、第三专署。

民国36 年1 月,以饶子健为书记的中共淮北党政军委员会(亦称淮北工委)成立后,1月18 日,率领淮北支队抢渡运河,进军洪泽湖边,开展重建淮北路东解放区的斗争。4 月,华中分局指示,将淮北党政军委员会仍改为华中第七地委(也称淮北地委)、第七专署。8月,随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华东野战军在华东战场上节节胜利,至民国37 年5 月底,先后建立和恢复了淮宝、淮泗、泗宿、泗阳、泗南、泗五灵凤、泗灵睢、盱凤嘉、灵璧、萧铜、宿东等11 个县的党政军组织和邳睢铜工委。6 月,改为江淮第二地委、第二专署。

民国35 年12 月12 日,豫皖苏边区党委和行政工作委员会在睢县平岗成立。民国36年1 月,建立了雪涡、雪商亳、鹿柘、夏邑、雪枫5 个县政权,新建立豫皖苏边区第二专署,并开辟了宿西、砀南、萧宿、萧宿永地区。刘邓大军挺进鲁西南地区后,“清剿”豫皖苏地区的国民党正规军大部北调,淮北路西地区进入巩固和发展的新阶段。9 月下旬,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8 个纵队、18 万人挺进鲁西南,将主力分成5 路,越过陇海路,南下豫皖苏地区。其中第三、四、六纵队分别进入皖境。至10 月下旬,先后攻克亳县、涡阳、蒙城、太和、临泉、灵璧、阜阳、颍上等县城及烈山煤矿和濉溪口、界首等重镇,共计攻克24座县城,数十个重镇,发展了豫皖苏解放区。此时,豫皖苏行政工作委员会又建立了第四、五、六专署。同年11 月,豫皖苏边区行政工作委员会改为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领导成员未变,行署机关由鹿邑县吴台庙一带迁驻安徽省界首市。民国37 年4 月,又增加2 个专署,共辖8 个专署。6 月24 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建立中共豫皖苏中央分局,隶属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8 月,中原局决定,撤销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成立中原行政委员会豫皖苏分会。民国38 年3 月恢复原建制,豫皖苏分局和分会撤销。

四、皖南解放区政权

民国35 年(1946 年)10 月,活动在苏南的中共苏浙皖特委成员熊兆仁、倪南山遵照中共华中分局指示,率30 余人到达皖南,与中共皖南地委会合。同年11 月,成立了苏皖军政委员会,胡明任主席兼政委,统一指挥皖南地区的军政工作。民国36 年3 月8 日,中共中央华东局指示,要向东、向西、向皖浙赣边境发展。4 月,中共皖浙中心县委在绩溪县安竹坞(现属宁国县)建立,同时还成立了皖浙行政办事处。截至民国37 年底,皖南的游击区域扩大到东临太湖,西近鄱阳湖,南抵浙赣秩路,北至长江的广大地区,遍及苏、浙、皖、赣4省边境的40 多个县、市。皖南地区的党组织在策应大军渡江和解放皖南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国38 年4 月,随着渡江战役的胜利,皖南地区全境解放。根据华东局指示,5 月13日成立了中共皖南区委员会,同时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魏明任主任,江靖宇、许杰任副主任。行署驻屯溪市。辖芜当、宣城、池州、徽州4 个专区及屯溪市。皖南区所辖24 个县(市)恢复旧县制,取消解放战争时期游击区联合县的组织和名称。5 月10 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成立,李步新任市长。7 月12 日,中共皖南区委员会、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等机关移驻芜湖市。宣城县城关镇改设宣城市。8 月,当涂县城镇改设当涂市。

五、江淮解放区政权

民国37 年(1948 年)5 月下旬,中共中央华东局为了统一淮南、淮北地区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中共江淮区委员会。6 月4 日在泗南县张塘(现属泗洪县)正式成立,书记曹荻秋,副书记李世农。江淮区党委统一领导所辖各县、市和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的党和政府工作。管辖范围东起运河,西至津浦和淮南铁路,南抵长江,北达陇海铁路。江淮区党委隶属华东局和华中工委领导。

江淮区党委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扩大解放区,在中心区实行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民国37 年11 月6 日至民国38 年1 月10 日,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协同进行了淮海战役。中共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统一领导淮海前线军队的一切行动。战役展开了以徐州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黄伯韬、黄维、邱清泉和李弥4 个兵团、共55 万余人(内有4 个半师起义),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在淮海战役期间,中共皖北各级党和政府迅速动员全体军民,全力以赴,投入支前工作。各县成立支前办事处,兵站、粮站、转运站、救护站、茶水站遍设各地,以民兵为骨干组成的运动队、担架队日夜行进在通往前线的道路上。在整个淮海战役中,皖北地区共出动民工171万人次,担架12.7 万副,大(牛)小车17.1 万辆,牲口30.7 万头,支援粮食1.7 亿公斤、柴草2.6 亿多公斤,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淮海战役胜利后,解放区迅速扩大。民国38 年1 月,区党委机关移驻蚌埠市。此时,原驻合肥的国民党军刘汝明部南退,合肥民盟组织遂与中共皖西军区配合进行工作,争取了合肥地方国民党军政机关的起义。21 日,民国合肥县长、民盟成员龚兆庆率众迎接解放军入城,合肥和平解放。2 月,江淮地区除金寨少数地方(9 月6 日解放)外全部解放。

2 月11 日,中共中央军委复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称:江淮、皖西必须统一,究以立即建立安徽省委为宜,还是以像皖苏分局移至合肥统一江淮、皖西两区及淮北安徽部分为宜,请你们在此次会议上解决并立即执行,报中央备案即可。中央淮海战役总前委和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原局负责人当即开会研究决定,并于2 月15 日上报中央备案,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宋任穷任主席,张劲夫任副主席。4 月

3 日,中共中央华东局研究认为领导干部少,皖南地区尚未解放,决定暂不成立安徽省党政军机关。

4 月6 日,中共皖北区委员会成立,曾希圣任书记,黄岩任副书记,李世农任第二副书记。同时撤销中共江淮区委员会和中共皖西区委员会。4 月1

5 日,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行署主任宋日昌(后为黄岩),副主任郑抱真、李云鹤(1950 年12 月增加沈子修)。行署驻合肥。辖区

包括安徽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分设:阜阳、宿县、滁县、巢湖、六安、安庆6 个专区,并直辖合肥、蚌埠2 市、淮南矿区及肥西县。

淮海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基本上已被消灭。在此情况下,国民党一面玩弄“和平”阴谋;一面增兵70 余万于长江以南地区布置长江防御,企图凭藉长江天险,实现划江而治,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针对国民党假和谈的阴谋,中共中央一面准备通过谈判,揭露其阴谋;一面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及第四野战军一部,集结于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 公里的战线上随时做好强渡长江的准备。3 月2 日,邓小平在蚌埠东南孙家圩子主持召开渡江战役总前委会议,制定《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将部队组成西、中、东三个作战集团安徽境内安庆到无为一线为中路大军渡江作战地段,安庆以西怀宁、望江、宿松一线为西路大军作战地段之一。接着,总前委从蚌埠进驻肥东县瑶岗,部署和指挥渡江战役。

民国38 年4 月20 日夜,在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接受和平协定之后,中路大军(由第三野战军所辖之第七、九兵团30 万人组成)首先在无为、枞阳地区起渡,迅速突破安庆、芜湖一线,占领繁昌、铜陵、南陵、芜湖等地,将敌江防拦腰斩断。4 月21 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全面出击。当日晚,西路大军从马当至贵池段突破江防,至23 日占领青阳、贵池、至德、彭泽一线,向南继续进击。

刚刚翻身解放的皖北地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鼓舞下,先后建立了各市、县、区支前指挥机构,并普遍设立了兵站、粮站等。4 月8日,成立皖北支前办事处,统一领导支前工作。整个渡江战役期间,皖北地区共出动民工297 万人,船1 万余只,水手13800 人、大小车98200 辆、担架15900 副,支援粮食18200 万公斤、柴草3621 万公斤。支前民工中,被评出支前英雄8 人、支前功臣5976 人。

中国历史所有战争时间列表 (2)

近代时期战争年表(简)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至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5月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战 1851年(清咸丰元年)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 太平天国运动1852年(清咸丰二年)12月至1853年1月武汉之战 1853年(清咸丰三年)至1855年上海小刀会起义 1856年(清咸丰六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4年7月天京之战 1883(清光绪九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 1884年(清光绪十年)8月马尾海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平壤之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黄海海战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 武昌起义 1915年(民国四年)12月至1916军6月护国战争 1917年(民国六年)9月至1918年11月护法战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争年表(简) 1924年(民国十三年)1月至1927年7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6年(民国十五年)7月至1928年12月北伐战争 1926年(民国十五年)8月汀泗桥之战 1926年(民国十五年)8月30日贺胜桥之战 1926年(民国十五年)9月至10月武昌战役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争年表(简) 1927年(民国十六年)8月至1937年7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年(民国十六年)8月南昌起义 1927年(民国十六年)9月秋收起义 1927年(民国十六年)12月广州起义 1929年(民国十八年)12月百色起义 1930年(民国十九年)3月至11月中原大战 1931年(民国二十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民国二十年)9月至1933年春东北抗日义勇军对日作战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月至3月淞沪抗战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月至1945年8月东北抗联游击战争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秋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月至5月四渡赤水战役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2月遵义战役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5月泸定桥之战

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抗战大型战役列表:

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抗战大型战役列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之前: 战役名称时间 江桥抗战 1931年10月-1931年11月 淞沪抗战1932年1月-1932年3月 长城抗战1933年1月-1933年5月 热河抗战 1933年2月-1933年2月 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抗战大型战役列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之后: 战役名称时间 平津作战1937年7月 太原会战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南口战役1937年9月 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 (注:由刘茂恩将军第十五军为主力,国军此役歼灭日军主力两万两千余人,历史上有“平型关战役”,而没有共党欺世盗名的“平型关大捷”) 忻口战役 1937年10月[ 娘子关战役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太原保卫战1937年11月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南京战役1937年12月 徐州会战1938年2月-1938年5月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1938年4月 兰封会战1938年5月-1938年6月 武汉会战1938年8月-1938年10月 广州战役 1938年10月[ 南昌会战1939年3月-1939年4月 随枣会战1939年5月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939年10月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940年2月 昆仑关战役1939年12月-1940年1月 枣宜会战1940年5月-1940年6月 豫南会战1941年1月-1941年2月 上高会战1941年3月-1941年4月 晋南战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941年10月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香港保卫战1941年12月 滇湎路战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浙赣战役1942年5月-1942年8月 鄂西会战1943年5月-1943年6月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1943年12月 豫湘桂会战1944年4月-1944年12月 豫中会战1944年4月-1944年6月[ 长衡会战1944年5月-1944年8月 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5月-1944年6月衡阳保卫战1944年6月-1944年8月 桂柳会战1944年8月-1944年12月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大革命时期 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1945、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补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领导阶级不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 革命的前途不同——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前) 4、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78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 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东方工业强国,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于1936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战争策源地。 2、中国: 20世纪30年代,中国依然是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国家;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内战,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壤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 3、世界: 经济危机导致世界政局动荡,德、意、日法西斯结盟,气焰嚣张; 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国际联盟不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二、日本侵华行径: 1、抗日战争爆发之前: ①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1894——1898年;《马关条约》 ②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 铁路,诬称东北军所为,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1932年,东北陷落,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2、抗日战争爆发: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北平西南宛平县;日军借口一名士 兵失踪,要求进城搜查被拒绝,随即进攻中国守军第29路军还击;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抗战爆发后: ①八一三事变:1937年;上海;日军越过两军对峙线,中国守军还击;淞沪会战开始。 ②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始,淞沪会战后;凶残的法西斯暴行引起了中国和全世

民族精神培养了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代青年

民族精神培养了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代青年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时候,美国人写了一本毛泽东传记,书中写道:共产党之所以胜利,国民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蒋介石是个军人,毛泽东是个思想家。美国人的观点不全对,但他确实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看到了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注重培育和发扬民族精神,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在这些伟大民族精神这面光辉旗帜指引下,无数爱国青年和仁人志士排除艰难万险,奔赴延安。在抗战爆发后的短短两年内,延安就接纳了三四万名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关怀下,在民族精神的感召下,他们在延安锻炼成为了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然后奔赴解放区,成为民族解放的先锋和领导骨干,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著名作家魏巍曾这样讲述过:那时的青年人,不但有美好的社会理想,而且有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把人生的意义同国家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乐意为祖国的事业牺牲个人利益。我正是受了这种时代精神的感召才并奔赴延安的。在北上途中我曾三次被敌人抓到并关押,但每次都设法逃出来,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只要还有一口气,就是爬也一定要爬到延安。(二)民族精神仍然是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光辉旗帜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十六大闭幕不久,刚刚当选为党的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就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强调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学习和弘扬民族精神,需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温家宝在当选总理后的记者见面会上回答记者提问前对记者说:对不起,耽误几分钟,我要对全国人民说几句话。他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和成长经历,他说道:我从在大学学地质到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条件中度过的。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但我也树立一种信心,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就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看电视直播时,我在想,当年有谁能预测得到,一个学地质的,大学毕业后到甘肃那个偏僻、贫穷的地方从事地质工作的青年人,日后能成长为共和国的总理呢?温总理的成长过程不正是闪烁着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的光芒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培育了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64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等,在这些伟大民族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无数有志青年茁壮成长,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地奉献了青春和聪明才智,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蒸蒸而上,我们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国际地位明显增强。也正如温总理所说的,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有了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才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在伊拉克战争接近尾声时,有些人包括有的军事专家都预言伊拉克战争将持续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还会有更激烈的战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上述看法只是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精良的装备和几十万军力这个物质的角度出发做出的,没有看到精神的作用。据报道,是萨达姆的堂兄让士兵脱下军装和军靴回家了,共和国卫队一夜之间就这样神奇地蒸发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最危险的时候,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为什么没有下级军官和士兵拒绝执行命令呢?恐怕他们缺乏一种民族精神。与伊拉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们抗击非典的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幕幕非常感人的场面,整个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发扬,在得到培育。正如国外媒体评论的那样,将没有什么能阻止中国前进的步伐。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鉴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思想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然而,当今国际局势、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大大增加了青少年认识世界的难度,源于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各种观念,包括一些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影响着青少年。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就象SARS病毒一样侵袭着我们,影响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少数青少年深受其害,不能自拔,极少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特别需要用崇高的民族精神武装青少年,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雅的性情,塑造高尚的品格。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做梦的时期,要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今天我们青少年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刻苦学习,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任何投机取巧,寻找捷径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出国留学的中学生越来越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异国他乡生活非常悲惨,荒废了学业,有的被称为是留学垃圾,遭到留学国的唾弃。他们是被骗的还是什么原因沦落如此,我们暂且不论。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内因而言,有些学生是因为害怕国内激烈的升学竞争,为逃避学习的艰辛而出去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没有坚忍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艰苦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安徽

解放军挺进安徽 1947年从7月到9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在此前后,其他战场的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6月10日,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二、三、流纵队组成南征野战军,执行挺进中原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3万人,在临濮集至张秋镇300语里宽地段强渡黄河,然后在冀鲁豫和豫皖苏军区配合下,发起鲁西南战役,作战28天,歼敌6万余人。8月7日,刘邓大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1947年11月初,刘伯承、小平在指挥高山铺战斗全歼敌第四十五军和第五十二师第八十二旅后,把指挥部东移到太湖县刘家畈。 挺进大别山时的刘伯承、邓小平 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 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 1947年8月31日,陈毅、粟裕率第六纵队、特种兵纵队主力到达阳谷、寿张地区,与第十纵队会合。9月9日,陈粟指挥华北野战军在沙土集将敌整编第五十七师9000余人全部歼灭。9月26日开始陈粟大军南下各纵队先后于兰封、民权间和砀山以西越过陇海线,分别向尉氏、鄢陵、太和、蒙城挺进。经过1个月的战斗先后攻克24座县城,其中有安徽的涡、蒙、亳、太、阜、颖、灵等8县。12月,陈粟外线兵团参加了平汉线战役,破击平汉路郑州至漯河段,陇海线郑州至开封段。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右)、副司令员粟裕 1947年9月,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 淮海战役在安徽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继辽沈战役之后,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对国民党徐州集团进行的一次战略性的大规模歼灭战。 淮海战役经过 淮海战役历时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战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线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人民解放军参战的有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和1个军,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以及江淮、鲁中南、苏北、豫皖苏、豫西、陕西、冀鲁豫军区部队共60万人。国民党军投入了7个兵团、2个绥靖区、34个军的兵力,约80万人。人民解放军相继歼灭了黄百韬第七兵团、黄维第十二兵团和杜聿明集团。

革命战争年代党隐蔽战线斗争的历史真相93分

革命战争年代党隐蔽战线斗争的历史真相 93分 ?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秘密工作的宗旨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为武装斗争服务 o B.为建设军队服务 o C.为土地革命服务 o D.为建设根据地服务 ? 2.打入国民党中统核心机构,掌握了国民党特务情报最高指挥机关的核心,包括围剿红军的计划的“龙潭三杰”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钱壮飞、克农、胡底 o B.汉年、克农、胡底 o C.钱壮飞、汉年、熊向晖 o D.钱壮飞、汉年、胡底 ? 3.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抗日战争,需要同时完成()两个革命的任务。(单选题3分)得分:0分 o A.民生、 o B.民族、 o C.民族、民生 o D.民权、民生

? 4.据国际上情报工作的普遍规律和中国国情,周恩来规定了地下工作者的基本要()。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合法化 o B.普 o C.特殊化 o D.职业化 ? 5.从1926年直至1949年,党的地下工作主要由()来领导,可谓是隐蔽战线的统帅。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 o B.周恩来 o C.少奇 o D.克农 ? 6.抗战时期,周恩来总结提出党在国统区开展地下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三勤三化”,“三勤三化”的中心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合法化 o B.社会化 o C.职业化 o D.勤业、勤学、勤交友 ?7.在()时期,党隐蔽战线斗争达到高峰。(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土地革命时期 o B.大革命时期 o C.解放战争时期

o D.抗日战争时期 ?8.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与国民党特务的最大区别在于()。(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有无政策保护 o B.有无隐蔽性 o C.有无组织性 o D.有无群众掩护 ?9.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秘密工作的成功是以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作为动员。(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政治 o B.文化 o C.教育 o D.经济 ?10.1928年春,周恩来主持了特科培训班,亲自规定了“三大任务一不许”,其中“一不许”指(),这一规定保证了党最基本的政治生活安全,同时与恐怖主义划清了界限。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不许靠手枪恫吓取得情报 o B.不许靠金钱取得情报 o C.不许在党相互侦察 o D.不许靠美色取得情报 ?11.秘密工作要贯彻群众路线,主要体现为()。(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斗争形式发动群众

政治中必须记住的几个“三”

政治中必须记住的几个“三” ?近代中国三次大论战 (1)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1898年前后,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首先,要不要变法。其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最后,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双方论战涉及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比如,他们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的问题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等。 (3)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战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论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论者曾经进行过三次大的论争,分别是“问题与主义之争(同实用主义的论战)”;“社会主义论战(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争论)”;“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旧三民主义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但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一方面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另一方面,强调了对满族封建势力的清除而放松了汉族封建势力,结果就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导致了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的反扑。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不过,民权主义归根到底都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很难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但是,“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新三民主义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 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备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中国近代史两大阶段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以下两大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一小阶段: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失败(1840-1864)。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此间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了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和贸易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和内河航行权,中国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小阶段,从太平天国失败后到义和团运动(1864-190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地主阶级改革派推行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时期。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一直居主导地位。 第三小阶段: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到辛亥革命(1901-19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和中国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时期,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中西文化碰撞与新旧文化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阶级的矛盾。 第四小阶段:从辛亥革命失败后到五四运动(1912-1919)。这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辛亥革命后,为了维护共和与民主,革命派又先后发动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反对张勋复辟,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其阶级时代的局限,这一系列运动多是失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中国社会陷入黑暗的谷底。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也有人把近代史概括为:“两个过程”(“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三个高潮”(第一次高潮时期是1851-1864年太平天国时期;第二次高潮时期是1894-1900年,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由1905年同盟会成立到1911-1912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八大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二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一小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的失败(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中国革命烈士列表罗列在中国不同时期被授予

中国革命烈士列表罗列在中国不同时期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人。其中,既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华民国国 军将士,也有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解放军官兵,还有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牺牲的人。此处罗列的都是由不同时期 中国政府正式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的牺牲都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正式肯定。 宋教仁(1882年-1913年3月22日,31岁),在上海遇刺 后不治身亡,时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1950年被中华人民共 和国追认为革命烈士。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遁初, 号渔父,汉族,湖南桃源人。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 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华民 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享年三十二岁。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牺牲: 佟麟阁(1891年-1937年7月28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中将副军长。 佟麟阁,七七事变时,指挥29军浴血抗战,喋血南苑,壮烈殉国,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国民党追赠陆军2级上将。佟麟阁早年参加护国讨袁战争。曾任冯玉祥部陆军第11师第21混成旅旅长。1926年9月五原誓师后,随部参加北伐。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35军军长、暂编第11师师长、第29军副军长。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5月,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第一军军长兼代理察哈尔省主席,跟随冯玉祥驰骋察省,打击日军,收复失地,为察省光复作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 赵登禹(1898年-1937年7月28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 二十九军第一三三师中将师长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汉族,陆军上将,民族英雄,山东菏泽赵楼人(今菏泽牡丹区牡丹办事处)。少年时因家 境贫寒,未入私塾读书,在家务农并师从武术名家朱凤军练 习武术。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后在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卢沟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中国历史时期的划分

第一部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一般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部分。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史不作为河北省考试范围,应用较少,所以在这里不细分。)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被称为民主革命时期。 (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主革命时期按照领导阶级的不同及完成的任务不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注: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在中国历史中一般指1840-191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但领导阶级不仅有资产阶级,还有农民阶级的加入。(这一概念了解即可,不必深究。)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性的民主革命。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一时期是指1919-194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实质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中共创建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以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为基础,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至1927年4月21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告终。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也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称土地革命 1

革命战争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简文)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1936年12月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讲演。始由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印行单行本,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为了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批判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系统地阐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第三章,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第四章,“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第五章,战略防御。按原计划,尚有战略进攻、政治工作等章节,因为西安事变发生未能写完。这部著作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该著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而且经历了1924~1927年的革命; 2、敌人强大; 3、人民军队弱小; 4、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其中,第一、第四特点决定了人民军队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第三特点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艰苦性。 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 第一节战争规律是发展的 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不懂得它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战争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 革命战争——革命的阶级战争和革命的民族战争,在一般战争的情形和性质之外,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性质。因此,在一般的战争规律之外,有它的一些特殊的规律。不懂得这些特殊的情形和性质,不懂得它的特殊的规律,就不能指导革命战争,就不能在革命战争中打胜仗。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北伐战争,又称“第一次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随后,创办了黄埔军校,建立了国民革命军,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发展了工农运动。所有这些,都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7月9日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约10万人,兵分三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共产党员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分别担任二、三、四、六军的党代表。参加北伐军各级负责工作的共产党员还有陈毅、陈赓、蒋先云、张际春、包惠僧、叶挺、周士第等。7月12日至18日,共产党为了讨论党在北伐战争中的方针政策问题,在上海召开了四届中央第三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第五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号召全国民众积极推动和响应北伐,迅速扩大民众运动,巩固革命的联合战线,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北伐战争打击的对象是占据中国广大地区、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和孙传芳。在西路主攻方向上,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七军主力同第八军会合后,在7月11日胜利进入长沙;8月22日,占领岳州;随后又攻克汀泗桥、贺胜桥,击溃吴佩孚的主力,直指武汉;9月6日、7日第八军主力占领了汉阳、汉口;10月10日,第四军主力和第八军一部攻克已被围困月余的武昌。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在湖南和湖北战场一些关键性的战役,如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战役中英勇搏杀,建立了重大功勋,因此,独立团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被誉为“铁军”。北伐军中路部队进展缓慢,蒋介石的嫡系一军一师在南昌附近屡遭挫折,溃不成军,不得不向武汉求援。第四军、第七军先后转入江西,于11月初在南浔铁路一带发动猛烈进攻,终于歼灭孙传芳部主力,占领九江、南昌。在东路福建战场,原来留驻粤闽边境的第一军两个师也乘势向福建发动进攻,于12月中旬进占福州。在北伐军攻占汉阳、汉口的同时,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也在苏联顾问团和共产党员刘伯坚、邓小平等的帮助下,于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师,绕道甘肃东进,参加北伐。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打垮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主力,进占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以两湖为中心的全国工农运动亦迅猛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北伐战争还得到苏联政府的援助,苏联政府不仅以大批武器弹药、军需物资装备北伐军,还派遣了大批军事干部担任顾问,参加作战指挥。 革命势力的猛烈发展,直接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27年3月,帝国主义命令它们在下关的军舰对南京市内的北伐军和市民开炮轰击,制造了中国军民死伤2000余人的南京惨案。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同帝国主义和中

中共成立以来出现几次历史性转折的时间

中共成立以来出现几次历史性转折的时间、地点、主要涉及的人物、历史背景和对中共以后的影响和意义 八七会议(1927年):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会议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遵义会议(1935年):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抵达贵州遵义时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在行军途中,中央先后决定由洛甫代替博古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指挥小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错误口号,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放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和以前的“左”倾错误,及时地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解决了我党从1957年以来未能解决好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这是党在政治路线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经济建设上要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要保障几亿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解决了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要健全党规党法和民主集中制。会议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但不等同于“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称这段时期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简称“大革命时期”。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共产国际在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型式教学论文 共产国际在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日期:2011年春季学期

共产国际在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是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破产,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客观形势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组织。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大会通过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等文件,宣告第三国际成立。它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它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最高权力机关是代表大会,各国共产党是它的支部。它帮助中国的无产阶级成立了自己的政党,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了加入共产国际的决议,因此,它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上级领导机关。它在存在的时间里,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建立中国共产党之初 没有人能够否认,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同共产国际有关。甚至,还在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之初,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就已经试图组织中国的共产党了。莫斯科早在1920年就开始同中国共产主义者建立联系,并指导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共产党。1920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魏经斯基来华,在北京找到李大钊又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了陈独秀,他们研究了中国的情况,认为在中国成立共产党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了建党的具体准备工作,1921年6 月,共产国际又派马林和尼柯洛夫来到上海,帮助筹建中国共产党。 二、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一、本章基本历史线索 基本历史线索——(1927.8——1937.7)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时期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中心内容是土地革命,所以也称10年内战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其主要历史特点是:①这10年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经历的最艰难、最曲折的历史阶段,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了千难万险;②党开始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并逐步把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③党同民族资产阶级关系由破裂到重新组合,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又逐步形成了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④在同阶级敌人的艰苦曲折的斗争中,在同党内“左”倾错误的斗争中,党逐步提高了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水平,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并在多方面展开。党逐步达到政治上的成熟。 第八章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 第一,新建立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政权,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比以前更加厉害。全国工农平民以至资产阶级,仍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中国社会的性质没有变化,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榨也更加严重了。由此,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没有变,依然是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国民党南京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实行“清党”、“分共”政策后,国民党立即陷入互争雄长的派系角逐中。1928年底,国民党各派系在一致反共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蒋介石为核心的暂时统一的南京国民政府。 当时,国民党各派势力主要的有三个:以蒋介石、胡汉民为代表的南京派(简称宁派);以汪清卫、唐生智为代表的武汉派(简称汉派);以谢持、张继为代表的西山会议派(简称沪派)。宁汉两派各有一个国民党中央,各有一个国民政府,西山会议派则有一个国民党中央党部。三派之外还有一些各自为政的地方实力派,如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桂系,以冯玉祥为代表的西北军和以阎锡山为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