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痛指南

下腰痛指南
下腰痛指南

分析腰痛和肾虚关系

分析腰痛和肾虚关系 说起腰痛,很多中国百姓会联想到“肾”的问题,比如肾虚。当然这里谈及的“肾”是中 医里的概念,有别于西医的肾。老百姓们这样的联想,不是不无道理,早在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里,已有相关记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可见,古人当时便已明确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关系。 但要释疑腰痛和肾虚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推究。 我们先来看腰痛常见的症状: 1.主要症状(因人而异):腰部冷痛,腰部酸胀重着,腰部疼痛伴灼热感,腰 部刺痛,腰部隐隐作痛,腰部酸软无力等。 2.伴随症状(因人而异):阴雨天发作或加剧,口苦,口干,手足心热,面色 潮红,畏寒,血尿等。 根据中医望闻问切诊断方法,以及相关检查结果,在众多纷杂的症状中,不难罗列出以下几种常见腰痛中医类型(包括但不限于): 1.寒湿腰痛; 2.湿热腰痛; 3.瘀血腰痛; 4.肾虚腰痛。 由此可见,中医将腰痛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包括肾虚腰痛,但同时还有其他类型,因人而异。 对于腰痛,中医主要的治疗方法有针灸,中药等。 导致腰痛的病因,常见的有(因人而异):冒雨着凉,出汗时受风,夏季贪凉,外伤,长期劳动负重,久病体弱,房事不节等。 平时保养要点: 1.合理的体格锻炼; 2.避免过度疲劳; 3.衣着要保暖; 4.避免没有准备动作的剧烈运动; 5.注意活动时的腰部姿势; 6.房事有节; 7.防治导致腰痛的原发疾病; 8.及时就医,遵从医嘱。

目前,百汇医疗在中国拥有超过95名有国际医疗背景的医生,设有10个交通便利的医疗机构(上海,苏州,北京,香港),提供40多个科室服务。我们与当地最好的医院紧密合作,共享专业技术知识,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与50多家国际保险公司有直接结算服务,是国际领先的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我们的医疗服务包括:家庭医学科、内科、儿科、心脏科、皮肤科、耳鼻喉科、消化内科、眼科、妇科、普外科、骨科和运动医学科、整形外科和手外科、内分泌科、过敏科、齿科、口腔正畸科、精神科、心理咨询、压力管理、中医、针灸、营养科、物理治疗法、脊椎正脊、言语治疗法。 肾虚腰痛是慢性腰痛中的又一病症。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又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 老体衰,或房室不节,导致肾精亏损,无以滋养腰脊而发生疼痛。现代医学认为,肾虚腰痛多数 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下降,特别是性激素分泌减退和蛋白质缺乏有关,类似代谢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它是由于成骨细胞失去固有活力,使骨的基质不足而形成的一种代偿性疾病。骨质 疏松的脊椎,常可出现双凹样畸形(图152),即使遭受轻微外伤,也易造成压缩性骨折,但是骨质 的组织学及化学成分均属正常。 症状体征 腰痛隐约缠绵,酸胀乏力,腿膝酸软,腰局部喜按揉和温暖。偏于阳虚者,面色?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少腹拘急,舌淡脉沉细。偏于阴虚者,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苦,脉弦细而数。腰部无明显和固定的压痛点,无明显运动功能障碍,本病日久,可出现身高降 低趋势和驼背。X线摄片除呈骨质疏松征象外,无其他骨质病变。严重者可形成类似压缩性骨折 及双凹样改变。ParkwayHealth百汇医疗中国区隶属百汇班台集团。百汇班台是亚洲最大的私立医 疗集团之一,旗下的31家医院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中国、文莱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总床位超过6000张。2005年百汇医疗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医疗中心,将举世闻名的优质保健服 务带到中国,并于2007年收购了上海瑞新集团,现已成为上海最大的外资医疗机构。 折叠编辑本段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补肾强身,健腰止痛。 2. 常用穴位及部位牌俞、胃俞、隔俞、肾俞、气海俞、腰阳关、足三里等穴,及腰背部。 3.常用手法指揉法、鱼际揉法、擦法、捏脊法等。 4.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医生位于患者左侧。先在背俞穴施以指揉法(二指揉,即以食、中 二指指端分别指揉左右侧背俞穴)。自上而下,上下往返约10分钟。继而重点在脾俞、胃俞、肾俞、腰阳关作指揉法或鱼际揉法各1~2分钟。再按揉委中、足三里穴各1分钟。按揉肾俞、腰阳关、委中以壮阳补肾治腰痛,而指揉脾俞、胃俞、足三里以健胃,补益后天之本。两者结合具有 补脾益肾之功,是本病主要治法。 继以上体位在背部督脉、膀胱经施以捏脊法,从骶尾部起向上至颈胸段,并分别对脾俞、胃俞、肾俞部增强手法刺激。患者取坐位,医生位于患者的背面,分别对督脉经膀胱经,带脉用擦法,以温肾固腰。全组手法以温柔缓和为主,忌粗暴蛮力!对于本病还是主张综合治疗为主,除推 拿治疗外,可加以下中西药物治疗:

慢性腰痛的康复

慢性腰痛的康复 腰痛在西方国家称为下背痛(low back pain, LBP),是指一组以下背、腰骶和臀部疼痛和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LBP在美国是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居第二位的疾病。在发达国家,LBP的终生流行率通常为50%~70%,年发生率为5%。90%的急性腰痛不经治疗在6~12周内自行恢复,但复发率较高。据估计全部腰痛患者中约7%~11%可转为慢性腰痛,持续疼痛时间超过12周。 目前慢性腰痛依然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缺乏国际上公认的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多名医生对同一名患者的诊断结果可能从“腰背筋膜炎”、“腰肌劳损”到“腰椎间盘膨出”。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骨科医生习惯于通过影像学资料对疾病做出诊断,在腰痛诊断这一领域则遇到很大挑战。大量资料显示,腰部影像学检查异常的人群中很多人没有腰痛或腰痛很轻,而腰痛严重的患者的磁共振报告结果可能为正常。治疗方面,也缺乏公认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技术,常用的治疗方法从彻底卧床休息到积极运动,从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到“活血化瘀”类的中药,从神经阻滞到微创治疗,对同一种治疗技术的临床研究其差异性较大,某些研究显示有效的治疗技术、另外一些研究则可能报告为无效。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很多,但缺乏公认的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是一个重要原因,对同一治疗技术做出相反研究结论的两个临床科研计划,其选择的腰痛患者其内在病理机制可能有较大差异,导致两个研究无可比性。因此,作者总结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医学科超过一万例的腰痛治疗经验,结合国际主流的研究成果,对腰痛的临床病理机制及相应的分型、治疗技术做一初步的阐述,供读者参考。 (一)腰的生物力学简介 1. 腰椎受力分析 【腰椎间盘】当人直立时,躯干、头和手臂的质量会对下腰椎施加相当于体重55%的垂直作用力。以体重为70kg的青年男性为例,这个力约为385N。假定腰骶椎间盘与水平面呈30度角,那么重力作用于在椎间盘的压力和剪切力分别为335N和190N 。即使在放松的直立或坐位,肌肉产生的张力也相当于自上而下的体重的2倍。在活动时如前屈并抬起重物,由于背肌距离作为支点的腰椎很近,必须产生较大的力量来弥补自身力臂过短的缺陷,椎间盘内压的测定反映了

下腰痛的鉴别诊断

下腰痛的鉴别诊断(转载) 发表者:温满清1442人已访问 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西医的肾脏疾病、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及脊髓疾病等所致腰痛,是骨科、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常见的疾患。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但关键是找出引起腰痛的基础疾病,对因治疗,才有可能获得最佳疗效。 病因病理 引起腰痛病的原因很多,约有数十种,比较常见的有肾虚、腰部骨质增生、骨刺、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肥大、椎管狭窄、腰部骨折、椎管肿瘤、腰部急慢性外伤或劳损、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等。 腰背部是人体用力最多的部位,为人体提供支持并保护脊柱,对长期在办公室久坐而缺少运动的人,或是因为工作需要久站的人,长时间维持一个体位或姿势太久,就容易造成腰背部的疼痛并引发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也有的是在重复性损伤后积累发病。很多慢性腰痛病人与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有关,原因可能是骨筋膜间隔内压升高导致腰背筋膜下间隙消失,肌肉血流量下降,疏松脂肪组织变性。由于这种损害,造成了患者无论是多走、多坐还是多卧,都会腰疼,即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容易产生腰疼。这是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重要临床特征。 腰痛(图2) 腰痛是指腰部一侧或双侧疼痛连脊椎的一种症状,男女均有发生,女性居多。据统计,妇科门诊以腰痛为主的患者约占就诊数的10%。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腰肌劳损长期从事站立操作诸如纺织、印染、理发、售货等工作的妇女,由于持续站立,腰部肌腱、韧带伸展能力减弱,局部可积聚过多的乳酸,抑制了腰肌的正常代谢,也可导致腰肌劳损而引起的腰痛。经常背重物,腰部负担过重,易发生脊椎侧弯,造成腰肌劳损而出现腰痛。 二、泌尿系统感染由于女性的尿道短而直,且尿道外口靠近肛门,常有大肠杆菌寄生,加之女性生理方面的特点,尿道口污染的机会较多,若忽视卫生,则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腰痛以急、慢性肾盂肾炎所致者为多,表现为腰部胀痛、严重者沿输尿管放射至会阴部。除泌尿系统感染外,泌尿系结石、结核等疾患,亦会引起腰痛。

下腰痛的康复

下腰痛的康复 下腰痛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共有症状,病人常以此为主诉就诊。本症的发病率很高,就诊人数占外科的首位,康复科门诊人数的30%。下腰痛可急性发作,多数为慢性或迁延不愈,伴有腰部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劳动。近年来,各国用于下腰痛的费用逐年上升。据统计,美国每年花费于下腰痛的医疗费用约240亿美元,加上误工影响,年损失达500亿美元,可见本症除对患者造成痛苦外,也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多年来,医学界对下腰痛的病因、分类、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有不少问题缺乏明确一致的看法。因此,对下腰痛的深入研究仍是今后预防、医疗和康复医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本章主要讨论由急慢性损伤及脊柱退行性病变所致下腰痛的康复治疗。 一、概述 下腰痛是指以下背部、腰骶部和臀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可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 病因 1、脊柱本身的疾患 (1)脊柱的急慢性损伤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折、脊柱滑脱、椎弓崩裂等。 (2)退变性骨关节病如椎管狭窄、脊柱不稳、小关节紊乱等。 (3)发育异常及姿势性疾病如移行椎、脊柱侧弯、平足等。 (4)脊柱炎症、结核、肿瘤。 2、椎管内疾患如炎症、肿瘤等。 3、脊柱旁肌筋膜疾患如急性腰扭伤、慢性劳损、肌筋膜炎、棘上、棘间韧带损伤等。 4、骶髂关节疾患如骶髂关节扭伤、分离、结核、致密性骨炎等。 5、内脏疾病牵涉痛类疾病 (1)妇科疾患如子宫及附件炎、盆腔肿瘤等。 (2)肾脏疾患如肾结石、肾肿瘤、肾下垂、肾盂肾炎等。 (3)前列腺疾患如前列腺炎、肿瘤等。 二、康复问题 1、疼痛 2、功能障碍 3、心理障碍 4、反复发作 三、康复治疗技术及原理 下腰痛是多种疾病的共有症状。临床首先应明确下腰痛是何种疾病所致。部分下腰痛继发于肿瘤、结核、化脓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内、外、妇科、神经科等疾病,应及时作原发病因治疗。多数下腰痛为急慢性损伤及脊柱退行性改变所致,为康复治疗的主要对象。对此类患者也需明确病因,详细检查,制定正确治疗方案。 (一)康复评定 下腰痛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对此,于治疗前、中、后均应做详细的康复评定,包括腰椎活动度测量,下肢感觉、反射、肌力检查,步态分析,ADL评定,电诊断及肌电图等。 (二)治疗原则 在病程急性期以消除或缓解疼痛为首要目的,为此作必要的卧床休息及采用各种被动疗法如腰椎牵引、推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者: 吴琼华文章号: W073526 下腰痛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就医原因。 从专业术语看,下腰痛属于症状学范畴,其实际所指是以腰痛为根本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但不包括伴有其他临床表现的腰椎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下腰痛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医疗支出增加、缺勤、失能(躯体的、心理的因素)的主要原因,成为倍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 文献报告,成年人每年下腰痛的发生率为 15~45%,一生中有70%以上成年人受下腰痛困扰,男性发病率为 73%,女性为 88%,男女均以 3 5~ 5 5 岁为疾病高发期。 下腰痛的原因众多,发病机理复杂,临床处理棘手,骨科医生难免有这样的感叹患者腰痛,医生头痛。 鉴于下腰痛的高发病率及其危害性,关于下腰痛的健康教育日益受重视。 本文就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关于下腰痛的定义从疼痛部位看,下腰痛分布在腰或/和骶部解剖区域。 按症状时间分为: 1 / 16

急性疼痛3月;慢性疼痛3~6 月及发作性疼痛等。 对下腰痛的描述应包括: 疼痛特征(强度、持续时间、发作频次);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诊断;体能和功能情况;一般特征如性别和年龄及治疗史。 下腰痛的评价方法包括: 1、自我报告,被认为疼痛评价的金标准,因为可以如实反映疼痛特征,但有一定主观性,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此法简单易行,不需要语言描述。 2、问卷调查法 MPQ ,从情感、感觉、评估性方面计分,主要用于临床研究。 3、疼痛画图,画出疼痛区域和强度等。 此外还包括体能、功能性的测试等。 二、下腰痛的危险因素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因素: 包括①年龄,35~55 岁是下腰痛的好发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不可避免,同时腰背肌肌力下降、韧带劳损,严重影响了脊柱的稳定性,使其容易发生下腰痛。 ②健康状况,一般认为,身体健康者,其四肢尤其是躯干肌肌力较强,脊柱稳定性好,而且精神状况也佳,发生慢性下腰痛的概率相对较小。 ③畸形,伴有脊柱后凸、侧凸畸形和下肢不等长的患者,躯体平

引起腰痛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腰痛的原因有哪些? 腰痛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绝大多数的原因已经知道,但仍有少数病因尚未明确。常见的病因可概括为四大类:①由于脊柱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疾患所引起。如挫伤、扭伤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②由于脊髓和脊椎神经疾患所引起。如脊髓肿瘤、脊髓炎等所引起的腰痛。③由于内脏器官疾患所引起。如子宫及其附件的感染、肿瘤可引起腰骶部疼痛,这种病人往往同时伴有相应的妇科症候。④ 由于精神因素所引起。如癔病患者也可能以腰病为主诉,但并无客观体征,或客观检查与主观叙述不能以生理解剖及病理知识来解释的病,这种腰痛常为癔病的一种表现。 “退着走”能治疗慢性腰痛吗? “退着走”就是连续地向后退着走路,在晨起锻炼的人群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在“退着走”。慢性腰痛很多是因为腰部肌肉力量、韧带强度不够,腰椎稳定性差引起的。“退着走”的锻炼可增强腰背肌群力量,加强腰椎的稳定性及灵活性。在退着走的时候,腰部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和放松,使腰部血液循环得以较好地改善,提高腰部组织的新陈代谢,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退着走”动作简单易学,中老年人可根据个人情况,掌握活动量,下面介绍两种具体方法,供大家参考: (1)叉腰式:预备姿势:直立,挺胸抬头,双手叉腰,拇指在后,其余4指在前。拇指点按腰部双侧“肾俞”穴。(该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动作:退着走时先从左腿开始,左腿尽量后抬,向后退出,身体重心后移。先左前脚掌落地,随后全脚着地,重心移至左腿后再换右腿,左右腿交替退着走。每退1步,用双手拇指按揉“肾俞”穴1次。 (2)摆臂式:预备姿势:直立,挺胸抬头,双目平视,双臂自然下垂。动作:双腿动作同叉腰式,退着走时双臂配合双腿的动作进行前后摆动。 “退着走”锻炼可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每次20分钟,一般以每次锻炼后,稍事休息,疲劳感即逐渐消失为宜。场地要选择平坦、无障碍的地方,锻炼时要尽可能挺胸,尽量后抬大腿。 天气寒冷与腰痛有关吗? 有一部分人会因天气变化而出现腰痛或腰痛加重,而且有的患者腰痛症状会象天气预报一样准确,寒冷就是导致、诱发腰痛的一个原因。寒冷主要是通过腰背部血管收缩、缺血、淤血、水肿等血液循环方面的改变而使患者产生腰痛的。患者多是由于在寒冷地区长时间停留,或在寒冷地面、风口处睡觉而出现腰痛。寒冷可导致肌肉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身体动作,另外,为了御寒,衣服穿得较多,行动不灵活,若进行腰部急剧运动,就容易造成腰部损伤。 打麻将会引起腰痛吗? 长时间地打麻将,腰背挺直、椎间盘和棘间韧带长时间地处于紧张僵直状态,日久就易使腰背疼痛僵硬,不能仰卧和转身。而且久坐会使骨盆和骶髂关节长时间负重,腰部缺少活动,气血易在腰部凝滞而出现气滞血瘀,影响下肢血液循环,而出现两腿麻木,久之可导致肌肉萎缩。在这种情况下,肌肉僵硬,稍一活动就可能扭伤或引起其他损伤,而导致腰痛。 吸烟与腰背痛有关系吗? 许多吸烟的人容易患腰背痛,其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吸烟引起慢性支气管炎,而咳嗽时引起椎间盘内压及椎管内压增高之故,将动物注以尼古丁,可减低椎体血容量,从而影响椎间盘的营养,使椎间盘容易发生退变。这也许是吸烟者易患腰背痛的原因。另外,吸烟者易患肺癌,而肺癌经常转移到椎体上,由于椎体上有了肿瘤,腰背痛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且逐渐加重,到最后无法治疗。可见,吸烟与腰背痛是有关系的,吸烟是百害而无一利。

腰椎Modic改变及下腰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腰椎Modic改变与下腰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R esearch progress i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imes PainTimes Modic Change and Low Back Pain 研究生姓名:吴昊 指导教师:王立新 学科专业:外科学 研究方向:骨科学 论文工作时间: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本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已经获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论文撰写中所引用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时已在论文中给予特别标注和明确说明。对本论文的实验研究以及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帮助和建议等贡献的其他人士,也已作了致谢说明。 本人完全理解本声明的法律责任,以及所涉及的结果将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的共享声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管理条例》,本学位论 文,题目:腰椎Modic改变与下腰痛关系的研究进展,是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职务作品,得到蚌埠医学院相关部门科室的物质技术和经费支持,因此,本学位论文的著作权由研究生,导师和蚌埠医学院三方共同享有,均享有署名权和使用权等权益;本学位论文成果归属蚌埠医学院。 根据国家学位授予条例,学校对本学位论文有使用权,包括保存本学位论文;因教学和科研的目的,保留在图书馆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根据国家规定将本学位论文送交国家有部门保留和使用。学校在公布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时,应保障研究生和导师的署名权等权益。研究生和导师在公开发表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时必须保障学校的署名权等权益,即在发表论文时蚌埠医学院及相关部门科室应署名为作者单位。 声明人完全理解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腰痛诊疗方案评估、分析、总结

2017年腰痛诊疗方案评估、分析、总结 评估:我们近一年来共收集56例腰痛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按17年诊疗方案诊断治疗,并参照JOA评分腰腿痛评分表进行了疗效评价。其中临床控制39例,占69、64%; 显效12例,占21、42%;有效4例占7、1%;无效1人,占1、7%,总有效率为98、3%。 分析:17年我们在运用针灸、推拿、内服汤药治疗得同时,增加了针刀治疗,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有效率,但在临床观察与对评分表治疗前后对照,发现部分患者下腰痛症状得缓解不明显,经分析考虑因素有:1、患者存在小关节紊乱,在推拿治疗时手法单一,未进行整复或整复不到位;2、腰部肌肉痉挛未得到有效缓解,为推拿松解手法未达到要求及缺少相应得物理疗法。 总结:随着诊疗方案得不断完善,治疗手段得增加,临床治疗效果也在进一步提升。但在临床治疗中仍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患者下腰痛恢复较慢,针对该问题我们分析后总结出有两个影响因素需要解决,所以在18年及以后工作中要加强对推拿师进行理论与实践技能得培训,同时积极利用现有理疗设备应用到腰痛治疗中。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2018) 中医病名:腰痛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得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 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 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 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 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得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 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 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

joa下腰痛评价表(1)

JOA下腰痛评价表

评定内容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一、主观症状: 腰痛 3分:无 2分:偶有轻痛 1分:频发静止痛或偶发严重疼痛 0分:频发或持续性严重疼痛 腿痛或麻 3分:无 3 2分:偶有轻度腿痛 2 1分:频发轻度腿痛或偶有重度腿痛 1 0分:频发或持续重度腿痛 0 步行能力(3分) 分:正 常 3 分:能步行500m以上,有痛、麻、肌弱 2 分:步行<500 m,有痛、麻、肌弱 1 分:步行<10 m,有痛、麻、肌弱0 二、体征(6分) 直腿抬高(2分) 分:正 常 2 (包括腘绳肌紧张) 分: 30~70 ° 1 分:< 30° 0 感觉障碍(2分) 分:无 2 分:轻度 1 分:明显 0 运动障碍(肌力)(2分) 分:正常(5级) 2 4级 1 三、ADL受限(14分)重轻无 卧位转身 0 1 2

站立 0 1 2 洗、漱 0 1 2 身体前倾站立 0 1 2 坐1小时 0 1 2 举物、持物 0 1 2 *膀胱功能(-6分)分:正常 0 分:轻度失控 -3 分:严重失控 -6 评定内容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一、主观症状: 腰痛(3分) 3分:无 2分:偶有轻痛 1分:频发静止痛或偶发严重疼痛 0分:频发或持续性严重疼痛 腿痛或麻3分:无2分:偶有轻度腿痛 1分:频发轻度腿痛或偶有重度腿痛 0分:频发或持续重度腿痛 步行能力(3分) 3分:正常 2分:能步行500m以上,有痛、麻、肌弱 1分:步行<500 m,有痛、麻、肌弱 分0:步行<10 m,有痛、麻、肌弱 二、体征(6分) 直腿抬高 (2分) 2分:正常 (包括腘绳肌紧张) 1分:30~70 ° 分0:<30° 感觉障碍(2分) 2分:无 1分:轻度 0分:明显 运动障碍(肌力)(2分) 2分:正常(5级) 1分: 4级 0分: 0-3级 三、ADL受限(14分)重轻无 卧位转身 0 1 2 起立 0 1 2 洗、漱 0 1 2 身体前倾站立 0 1 2 坐1小时 0 1 2 举物、持物 0 1 2 *膀胱功能(-6分) 0分:正常 -3分:轻度失控 -6分:严重失控 总分: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与康复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与康复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一类临床找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结构改变,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确诊病因的下腰痛总称。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一组疼痛的的主观感觉,伴有腿部疼痛、麻木和无力就称为坐骨神经痛。有60%-80%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有过LBP的经历,是仅次于上呼吸道疾患儿就诊的第二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45岁以下人群最常见的致残原因 英美政府相继颁发的LBP联邦指南把LBP分为三类1.潜在的严重的脊柱疾患:脊柱肿瘤、感染、骨折或马尾综合征等“红牌”性LBP;2.坐骨神经痛:腰痛伴有下肢症状,提示有神经根受累的LBP;3.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始发于腰部的症状,既没有神经根受累也没有严重的潜在疾患的LBP。 一、非特异性下腰痛特点和病因 (一)特点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恢复一般较快。发病3天以内的病人90%在2周内恢复。多样化样本的断面研究预后不理想。这与初级保健的指导水平有关。大多数急性和慢性疼痛问题不管治疗还是不治疗都以其自然的方式缓解。1/3的病人在1周内、2/3的病人在7周内充分地改善。复发很常见,6周内约有40%的病人复发。大多数的复发不致残,但呈现出慢性反复进行性加重。 (二)病因 到目前为止,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病因还不清楚,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年龄的增长对椎间盘的直接血供在15-20岁之间丧失,此后椎间盘成为人体中最大的无血供组织,因而椎间盘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从而导致纤维环脆性增加,纤维环容易撕裂。20岁出现纤维环撕裂的人占7%,30岁20%,40岁41%,50岁53%,60岁85%,70岁以上92%。随年龄的增加患腰痛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但老年人的其他高危因素(如骨质疏松)增加,导致NLBP最终有转化成特异性LBP(压缩性骨折、椎骨滑脱)的趋势。 2.首次发作史首次LBP发作后,再发的可能性增加4倍。一旦患过LBP,即有可能再发第二次。NLBP病史是最好的LBP预测指标。 3.职业因素职业因素包括搬重物时上举、扭转、身体震动以及重复次数,以及心理状态(职业满意度)相关。研究发现工作时躯干屈曲>60度,总时间>5%,躯干旋转>30度,总时间>10%,搬物负重>25kg,一天工作重复>15次,

探讨腰骶椎影像学变异与下腰痛关系的分析

探讨腰骶椎影像学变异与下腰痛关系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22T10:29:13.6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期作者:杨海波1 刘博强2 [导读] 目的:分析正常人群腰骶椎的影像学变异,并探讨其与下腰痛的关系。 1.浙江省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 314502; 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157000 摘要:目的:分析正常人群腰骶椎的影像学变异,并探讨其与下腰痛的关系。方法:对2017年01月至2018年06月来我院体检的500例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有无下腰痛,并观察统计其腰骶椎影像学变异发生率。结果:500例体检人员中腰椎(L5)骶化43例,骶椎(S1)腰化6例,移形椎的总体发生率为9.8%,与国内外报道相差不大;腰骶椎隐裂人员共89例,总体发生率为17.8%,稍高于文献报道,但无统计学差异;500例体检人员中有107例存在下腰痛,其中23例存在腰椎(L5)骶化,2例存在骶椎(S1)腰化,下腰痛人员中移形椎的总体发生率为23.4%,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下腰痛人员中腰骶椎隐裂28例,发生率为26.2%,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结论:腰骶椎的正常影像学变异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脊柱隐裂等,本研究统计的总体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相差不大,但存在下腰痛人员的腰骶椎变异发生率却要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因此笔者认为腰骶椎变异与下腰痛有一定关系,在临床实践中对腰骶椎变异的详细了解,对下腰痛病人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下腰痛;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脊柱隐裂;影像学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imaging variation of lumbosacral vertebrae in normal population and to explore its relationship with low back pain. METHODS: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500 employees of various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who underw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June 2018. The incidence of low back pain was counted and the incidence of lumbosacral vertebral imaging variation was observed and counted. Result:Among 500 physical examination personnel,43 cases had sacrificization of lumbar spine(L5),6 cases had lumbarization of sacral spine(S1),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displaced vertebrae was 9.8%,which was similar to that reported at home and abroad;89 cases had cryptofissure of lumbosacral spine,the overall incidence was 17.8%,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107 of 500 physical examination personnel had low back pain,of which 23 cases had sacrificization of lumbar spine(L5). There were 2 cases of lumbar spine(S1)lumbarization.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transposition vertebrae was 23.4% in the low back pain group,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group. There were 28 cases of lumbosacral vertebral fissure in the low back pain group,which was 26.2%,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group. CONCLUSION:Normal imaging variation of lumbosacral vertebrae includes sacrificization of lumbar spine,lumbarization of sacrum and spondylolysis.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lumbosacral vertebral variation in this study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However,the incidence of lumbosacral vertebral vari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low back pai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population. Therefore,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lumbosacral vertebral variation and low back pain. In clinical practice,the lumbosacral vertebral variation Fin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ow back pain has a certain guiding role. Key words:low back pain,lumbar sacralization,sacralization,lumbar spondylolysis imaging 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和脊柱隐裂都是先天性脊柱畸形,在临床上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常仅被认为是腰腿疼的一种病因,相关的文献报道也不多见。本研究通过对正常人群下腰椎的影像学变异做出统计,对比分析下腰痛患者与正常人群的变异发生率,探讨腰骶椎影像学变异与下腰痛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7年01月至2018年06月来我院体检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龄于21-45岁之间,随机选择其中500例(男353例、女147例)。 1.2 方法 所有人员行站立位腰椎正侧位片,摄片范围含第12胸椎,全部腰椎以及部分上骶椎。并对检查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登记其性别、年龄、工作性质、正常工作时间以及有无下腰痛等资料,依据金冈等[1]标准确定移形椎变异情况,并根据X片观察统计其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脊柱隐裂等影像学变异情况。移形椎根据Castellvi等[2]提出的分类法分为以下4个类型:Ⅰ型为横突发育异常,横突肥大呈三角形,其宽度超过19mm;Ⅱ型为不完全腰(骶)化,横突肥大,形状类似骶骨翼,与骶骨相接触形成关节样结构;Ⅲ型为完全腰(骶)化,横突与骶骨发生骨性融合;Ⅳ型为混合型,双侧横突肥大,一侧与骶骨相接触为Ⅱ型表现,另一侧与骶骨形成骨性融合为Ⅲ型表现。数据采用X2检验统计分析。 2 结果 500例体检人员中腰椎(L5)骶化43例,骶椎(S1)腰化6例,移形椎的总体发生率为9.8%,与国内外报道相差不大;腰骶椎隐裂人员共89例,总体发生率为17.8%,稍高于文献报道,但无统计学差异,其中S1隐裂72例,占80.9%,L5隐裂10例,L5S1同时隐裂7例;同时合并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与隐裂人员有24例,其中腰椎骶化合并S1隐裂22例,骶椎腰化合并S1隐裂2例;500例体检人员中有107例存在下腰痛,其中12例存在腰椎(L5)骶化,3例存在骶椎(S1)腰化,10例有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与隐裂同时存在,其中9例为腰椎骶化合并S1隐裂,1例为骶椎腰化合并L5隐裂;下腰痛人员中移形椎的发生率为23.4%,明显高于总体人群中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与无腰痛人群中的发生率比较(6.1%),差异更明显。下腰痛人员中腰骶椎隐裂28例,发生率为26.2%,明显高于总体人群中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无腰痛人群中的发生率比较(15.5%),差异更明显。 3 讨论 腰骶移行椎是指腰椎数目变化及其伴随的腰5和骶1的形态学变化。一般情况下整个脊柱的椎体总数不变,只是各节段数目有所增减,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读书报告 --腰痛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分析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发病原因较多, 严重者可影响生活和工作。青壮年腰痛, 应注意类风湿性脊椎炎、脊椎结核和脊椎骨软骨炎。老年人常见有增殖性脊椎炎、脊椎骨质疏松、脊椎转移癌等。女性患者腰骶部痛, 应考虑盆腔炎和子宫位置异常或泌尿系统等疾病。矿工、搬运工、演员、运动员及伏案工作者易患慢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结核或脊椎肿瘤压迫神经根时, 常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后方放射痛。肾下垂时腰痛与体位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对腰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现对腰痛的常见病因的症状特点及鉴别诊断做一下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急性腰肌劳损: 多见于青壮年, 有负荷过重或体育活动史。患者损伤时可突然感到腰部有声响并立即产生一侧或两侧剧烈腰痛, 可有放射性腿痛。体格检查可见腰部肌肉紧张, 髂后上棘的内侧,L 4 ~5旁有压痛。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有椎体压缩骨折或横突骨折等的可能性。 慢性腰肌劳损: 表现为慢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腰肌周围酸痛, 劳累时疼痛加重, 休息后好转。疼痛可持续时间较长,有时与天气有关。体格检查腰部活动可轻度障碍, 脊柱无侧弯畸形, 在L3 横突可有压痛。影像学检查可排除伴随其他情况的可能性。 腰椎退行性变: 多见于老年患者。疼痛可轻或重, 多为持续性, 体位改变症状可加重, 有的伴有腿部放射痛。影像学检查可见腰椎曲度变直, 序列不规整, 椎体边缘唇样增生, 有的有骨桥形成, 有的伴有小关节突变尖增生, 部分椎间隙变窄,以L 4 ~5和L 5 ~S 1 椎间隙变窄常见。 腰椎间盘病变: 可为椎间盘突出、膨出或脱出。大多有腰痛, 伴或不伴腿部放射痛。咳嗽、喷嚏、排便等升高脑脊液压力的动作, 及弯腰、直腿抬高等使坐骨神经紧张的动作, 可加重疼痛或产生触电样放射痛。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 椎间盘向椎体后侧椎管内突出或脱出, 或向周围膨出, 硬脊膜弧形受压征象。 强直性脊柱炎: 腰骶部疼痛是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 初起晨间腰骶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制。病变向上发展, 累及胸椎及颈椎, 出现胸背部疼痛, 头部活动受限, 脊柱可完全强直、僵硬。影像学检查可见骶髂关节间隙模糊, 关节面出现虫蚀样破坏, 有的关节间隙消失, 关节融合强直, 脊柱可见韧带骨化呈竹节样改变, 有的患者髋关节受累。 腰椎或骶髂关节结核: 患者常有局部胀痛, 呈钝痛或酸痛, 一般较轻, 活动及咳嗽、喷嚏等可加重酸痛。腰椎结核影像学检查可见相邻椎体骨质破坏, 椎间隙变窄, 脊柱后突, 椎旁脓肿形成。骶髂关节结核可见关节面破坏, 椎间隙不规则狭窄, 周围冷脓肿, 或有窦道形成。 脊椎肿瘤: 可分为原发和转移, 多为转移瘤, 常见前列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和肾癌转

下腰痛机制及康复策略

下腰痛机制及康复策略 浙江医院康复 科 章睿

下腰痛概述?下腰痛是一组彼此有内在关 联的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 在不同的患者中,其核心病 理变化可有很大不同,但外 在表现均为疼痛。 ?下腰痛的康复主要采用运动 训练、生活指导、物理因子 治疗、药物治疗与矫形器治 疗。

可能导致下腰痛的四个环节 1.1.腰部组织结构的损伤及继发的病理变化腰部组织结构的损伤及继发的病理变化 2.2.感觉传入系统的病理改变感觉传入系统的病理改变::传入系统的病理改变:痛觉过敏(放大的痛觉反应)、触摸痛(非有害性刺激引发的疼痛),如脊髓损伤、截肢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当疼痛刺激高强度(持续、密集)的传入脊髓背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逐渐形成了敏感化神经元,机械性刺激感受器接收的阈下传入信号变为痛性刺激化神经元,机械性刺激感受器接收的阈下传入信号变为痛性刺激.. 3.3.大脑认知的改变:痛觉大脑认知的改变:痛觉““记忆记忆”” 4.4.情绪改变:焦虑与抑郁情绪改变:焦虑与抑郁

下腰痛病因分类 由严重疾病的“红色预警”所致(2%2%))? 1.1.由严重疾病的“红色预警”所致(?如:肿瘤、感染、骨折、其他(马尾 ?综合症、脊柱外因素等) 10%)) 由神经根受压所致(<10% ? 2.2.由神经根受压所致(< 由“非特异性”机械因素所致(8585--90% 90%))? 3.3.由“非特异性”机械因素所致( 非特异性腰痛?---- ----非特异性腰痛

非特异性腰背痛 ?起源于骨骼肌肉的机械性腰背痛,疼痛感受器位于:骨、关节突关节、肌肉、结缔组织、骨膜、椎间盘第三层纤维环和血管周围组织。神经根和脊髓没有受累,没有恶性病变和椎体外病变的证据。

成人腰椎前凸角度与下腰痛的关系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第 12 卷 第 15 期 2008–04–08 出版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April 8, 2008 Vol.12, No.15
临床医学
成人腰椎前凸角度与下腰痛的关系★
曲 峰,吴 叶,史亚民,巨宝兰,陈清红
Correlation of adult lumbar lordosis angle to low back pain
Qu Feng, Wu Ye, Shi Ya-min, Ju Bao-lan, Chen Qing-hong Abstract
BACKGROUND: There is lumbar lordosis in normal lumbar vertebra. It is important to maintain the physiology curve of the spine and balance of body. There are some arguments for the relation of changes in angle of lumbar lordosis and low back pai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umbar lordosis and low back pain, and to know the necessity of rectifying angle of lumbar lordosis in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low back pain.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 classified control observation was performed 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from February 2007 to January 2008. PARTICIPANTS: A total of 58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LIDP) were selected. There were 48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and 10 volunteers without lower back pain. METHODS: We measured the lordosis angles in 48 patients with low back pain and 10 volunteers without lower back pain. Age, sex and whether developing lower back pain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MAIN OUTCOME MEASURES: ①angle of lumbar lordosis, ②comparison of average value of lumbar lordosis's angle between low back pain patients and normal control, ③correlation of lumbar lordosis 's angle and low back pain in patients of either gender. RESULTS: ①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an value of lumbar lordosis's angle between lower back pain patients and normal control (P > 0.05). ②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lumbar lordosis's angle and age (r=-0.04, P > 0.05). ③ The angle was bigger in women than in men (P < 0.01). No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in the angle of lumbar lordosis among women with or without low back pain. Men with low back pain tended to have a less prominent lordosis, but this difference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Changes in the angle of lumbar lordosis have very weak correlatin to low back pain. It is unnecessary to rectify the angle of lumbar lordosis in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low back pain. Qu F, Wu Y, Shi YM, Ju BL, Chen QH. Correlation of adult lumbar lordosis angle to low back pain.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08;12(15):2851-2853(China)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2648331.html,/zglckf/ejournal/upfiles/08-15/15k-2851(ps).pdf]
Third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Beijing 100037, China Qu Feng★, Studying for master's degree, Physician, Third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Beijing 100037, China skysunsea@https://www.360docs.net/doc/4f12648331.html, Received: 2008-03-06 Accepted: 2008-03-29
摘要
背景:正常的腰椎有向前的生理前凸, 对维持脊柱的生理曲线和人体平衡、姿势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腰椎的生理前凸变化 是否与下腰痛有必然的联系,尚有一些争论。 目的:分析患者腰椎前凸角度与下腰痛的关系,以期对下腰痛治疗与康复中校正腰椎前凸角度的必要性有所认识。 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类对比观察,于 2007-02/2008-01 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58 例,其中 48 例有慢性下腰痛,10 例没有慢性下腰痛。 方法:通过测量 58 例成年人腰椎侧位 X 射线片腰椎前凸的角度,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是否有下腰痛等因素进行统计学 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腰椎前凸角度。②下腰痛患者与没有下腰痛者腰椎前凸角度平均值的比较。③不同性别患者腰椎前凸 角度与下腰痛关系。 结果:①有下腰痛患者与没有下腰痛者腰椎前凸角度平均值差异不明显 (P > 0.05)。②腰椎前凸角度与年龄没有明显的相关 性(r=-0.04, P > 0.05)。③女性腰椎前凸角度较男性大(P < 0.01);女性腰椎前凸角度与有或无下腰痛没有关系;男性有下 腰痛者腰椎前凸角度趋向于减少,但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成年人腰椎前凸角度的变化与下腰痛患者临床症状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治疗方案中校正生理前凸变化并不是必要的。 关键词:腰椎;前凸角度;下腰痛;性别;组织构建 曲峰,吴叶,史亚民,巨宝兰,陈清红. 成人腰椎前凸角度与下腰痛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 12(15):2851-2853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2648331.html,/zglckf/ejournal/upfiles/08-15/15k-2851(ps).pdf]
解 放 军 总医 院 第 一 附 属 医院 骨 三 科,北京市 100037 曲 峰★,男, 1980 年生,山西 省 五 台 县人 , 汉 族, 解放军军医进 修学院在读硕士, 医师, 主要从事脊 柱外科研究。
skysunsea@ https://www.360docs.net/doc/4f12648331.html,
中图分类号:R681.5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225 (2008)15-02851-03 收稿日期:2008-03-06 修回日期:2008-03-29 (54200803050020/W· Q)
>>本 文 导 读 <<
课 题 背 景 :对于治疗下腰
痛是否要刻意矫正腰椎的生 理前凸变化, 有的学者认为这 是必须的。 但作者在长期的临 床实践中发现并不一定如此。
临 床 应 用 性 : 腰椎前凸角度变化对下腰痛
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响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男性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下腰痛患者的腰椎前凸 角度较无下腰痛者减少的趋势远较女性患者更 为明显。这是一个从前人们很少关注的情况。
重要的概念: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目前较容易被大家接受的观点是: 除外影像学检查神经根受压迫的慢 性腰背痛,那些由椎间盘本身所致 的下腰痛即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
28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