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易错题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易错题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易错题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易错题型整理(2018.4.24)

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

B 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

C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 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 2.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B: 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 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 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3.为解决合肥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 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 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 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4.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 B: 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

C: 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 D: 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

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 (图1,规格为1mm×1mm×0.1mm )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 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 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mm

D 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6.检测员将1 mL 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已知每个计数室由

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 3

.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 、b 、c 、d 、e 5个中格内(每个中格内含16个小格)共有蓝藻n 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蓝藻多少个/mL ( )

A. 5×105 n

B. 5×106 n

C.500 n

D. 50 n

7.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 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 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8.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

B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

C .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

D .探究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 9.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 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 C: 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 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 10.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11.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小,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B. 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 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D. 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12.在生态学研究中,根据研究目的通常采用特定的研究方法。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B .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的黄鼠的丰富度

D .岛上的蘑菇属于分解者,其体内储存的碳元素能传递给植物

13.下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叙述正确的是( )

A. O-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

B. B-C段种内斗争最激烈

C. 为有效防止鼠疫,最好将种群密度控制在B点

D. 利用捕食关系控制鼠数量有利于维持当地抵抗力稳定性

14.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在盛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混合培

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实验过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

述正确的是()

A.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形曲线

B.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是随机分布的

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

D.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15.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表达错误的是()

A.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

B.第2阶段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C.该种群K值为K1

D.第4阶段后,种群数量也可能迅速减少

16.有关种间或种内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B.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一种生物的灭亡,另一种生物长得更好

C.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旦分开,两种生物都不能独立生活

D.食物短缺时鲈鱼以幼小的鲈鱼为食,不属于捕食,属于种内斗争

17.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

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易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

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斗争最剧烈

18.将若干只雌、雄鼠放在一定大小的笼子中饲养,让它们自由交配繁殖,并且给予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的数量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图中的()

A.a

B.b

C.c

D.d 1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

b)

的数量变化如图所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20.某种食用螺被引进河流人工养殖,结果迅速蔓延至稻田,疯狂

吞噬水稻,现用一种能捕食该螺的鳖进行生物防治,结果如图,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螺和鳖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取相同的方法

B.7~8月份螺的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

C.从种群特征分析,8~9月份螺种群密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鳖的大

量捕食

D.螺与鳖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21.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

B: 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

C: 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

D: 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22.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W表示在达到最大增长率的时候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情况。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 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 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 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 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23.下列关于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B.山地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海洋植物的分层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

D.影响森林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24.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会改变群落的空间结构 B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皆为森林阶段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都会提高 D山区大火过后所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25. 下列关于“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水族箱或鱼缸中加入适量的池塘水,形成一个小型环境

B将上述装置放在没有干扰,阳光直射的地方

C本实验需要统计池塘水中生物种类和每个物种个体数量

D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6.我国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生长的灌木大多根系发达,叶片蒸腾速率较低。为了研究该地域的群落演替过程,2016年5月科研人员在某村庄选择了4块不同年代弃耕的盐碱地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B.调查结果表明弃耕时间越长的盐碱地物种丰富度越高

C.该群落演替过程中影响植物优势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D.演替过程中灌木和草本植物间的种间斗争逐渐加剧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27. 如图所示Ⅰ和Ⅱ两种生物在温度变化时消耗O2量的变化曲线图,Ⅰ和

Ⅱ在生态系统成分中最可能的情况是()

A.Ⅱ是生产者,Ⅰ是消费者 B.Ⅰ是生产者,Ⅱ是消费者

C.Ⅰ和Ⅱ既可是消费者也可以是生产者 D.Ⅱ只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

28. 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B.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C.引入鲈鱼后,食物链的数目增加

D.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29.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及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B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C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只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成分

D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30. 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该生态系统

C.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

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31. 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32.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变

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B.若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越大

C.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灭绝

33.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种群有N个个体,B种群有100N个个体,C种群有1000N个个体,D种群有10000N个个体,则它们的食物链关系是()

A.A→B→C→D B.D→C→B→A C.C→D→B→A D.不能确定

34. 如图表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系统的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构成群落

B.该系统的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之间形成一条食物链

C.此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10%

D.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彼此独立

35. 如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

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B.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为全部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C.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只有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D.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36.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猫头鹰体重增加1kg ,至多需要消耗A ( ) A .100 kg B .775 kg C .750 kg D .150 kg

37.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一定多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

B .消费者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

C .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而非生物个体

D .生态农业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将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38.如图为某一鱼缸生态系统的生物关系(a ~d 示能量数值),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

A .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

B .图中d 表示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

C .最高营养级积累的难分解杀虫剂最多

D .在高密度鱼缸中众多的植食性鱼所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a

39.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多少),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 .图中b =h +c

B .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C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 ×100%

D .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40.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Ⅰ和Ⅱ,Ⅰ和Ⅱ的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据图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Ⅰ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Ⅱ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

B .Ⅰ、Ⅱ中的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C .Ⅰ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Ⅱ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 .Ⅰ中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大于消费者的总能量,但Ⅱ中的则相反

41. 下面为某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叙述正

确的是( )

A .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一定小于①

B .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 .在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输入的方式和形式是完全相同的

D .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100%

42. 如图为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a4

B .a1、a2、a3、a6中的能量都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C .能量散失a3不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

D .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a6÷a2 43. 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A B .图中D 表示蚕粪便中的能量

C .第一、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F+G+H )/C

D .因为桑基鱼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 44. 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图中Q

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 1、Q 2、Q 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的能量.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鼠全部被消灭后,鹰至少要获得0.01Q 1的能量

B .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第一营养级能量

C .人类发展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提高E1/E

D .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Q 1+Q 2+Q 3

)/Q

45. 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

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 2

?y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A 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

总能量是9.6×104kJ/(m 2

?y )

C .由植物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

D .该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在不断增加

46. 如图表示某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 .图中A 、B 、

C 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C .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A 、B 、C 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 .图中B 、C 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47. 下面是不同纬度地带的六类生态系统(A ~F )枯叶输入量和枯叶现存量的比较表: 由上表分析可知( )

A .有机物积累量A <

B <

C <

D <

E <

F B .A 最可能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 .分解速率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关系

D .分解者作用的强弱依次是A >B >C >D >

E >

F 48. 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 A .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 .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 .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 .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49. 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图.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

B .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C .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下移趋势

D .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50. 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舞的相同频率的声音,当蜜蜂感受到这一信息后,就会飞到花园采蜜,这是利用什么信息提高作物产量( )

A .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生物信息

D .行为信息

51.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如蝉在夏天的鸣唱、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地甫鸟的雄鸟在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椿象的逃跑.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以上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B .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C .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 .信息传递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52. 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

B .干早区域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

C .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

D .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早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53. 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 .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 .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 .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 .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54.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

55. 如图表示甲、乙两个相邻的生态系统,但类型不同,在遭受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其功能发生明显波动后,再恢复到正常所需时间的图象.关于这两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 )

A .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乙强

B .乙的恢复力稳定性较甲强

C .甲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D .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x 和y 呈负相关

56. 某同学做了一个生态系统功能的实验:在一只透明的金鱼缸内装上适量的河水,水里养2-3

条小鱼,放一些水藻,然后把缸口密封起来与外界隔绝,并放在光亮处。这样缸内的鱼和水藻就能

较长时间内保持着成活的状态。下列对这个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成分齐全

B .营养结构较合理

C .有充足的物质来源

D .有充足的能量来源 57.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B .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是不同的

C .恢复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往往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D .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8. 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如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废水流人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失水过多死亡

B .控制废水流人氧化塘的速率,除有利于氧化塘中有机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无机盐被充分吸收,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

C .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太阳能和化学能,氧化塘前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多

D .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59. 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 .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维持在各自的K 值

C .旅鼠的种群数量受种群密度制约

D .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60.若某生态系统遭到生活污水的污染,下图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

①②③④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⑤⑥⑦?

表示流入分解者中的能量,⑧⑨⑩表示各营养

级从污水中的有机物同化的能量,则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用图中的序号表示),其中⑦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 如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营养级Ⅱ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 ~g 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 、 ;

(2)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会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 ;(3)图甲在Ⅰ、Ⅱ、Ⅲ、Ⅳ营养级中碳流动的形式是 ;

(4)图乙中,A 表示 ,B 表示 ,C 表示 ; (5)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 ,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 (用图中所给字母表示) 62.

若蛇取食蟾蜍的量由4/5调整到1/5,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增重1Kg 人比原来多增重 Kg.

答案

1 -10 DDBBB ADBBB 11-20 CCDAC DDCCA 21-30 DACAB BADCD 31-40

DCDCD BCBCA 41-50 DCBBB BCBDA 51-59 BBDCC CACD

60. (③﹣⑨)/② 次级消费者的残体(和脱落物)中有机物的化学能以及三级消费者粪

便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61.(1)太阳能 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2)营养级高,可利用能量少(或营养级高的物种,往往体型较大) (3)有机物

(4)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Ⅱ同化固定的能量 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5)b/y ×100% 62. 2.4

高中生物必修三易错点、细节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易错点、细节知识总结 回归教材 1.水,男性60%女性50%。 2.细胞内液三分之二,外液三分之一。 3.组织液也叫细胞间隙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中代谢产物大部分被 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小部分被淋巴管吸收,经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4.内环境理化性质:酸碱度,渗透压,温度。 5.渗透压: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钠离子氯离子占渗透压作用的90%,37度时为770kp,等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6.血浆pH接近中性, 7.35-7.45,稳定性与HCO3- HPO42-有关。 7.内环境是细胞与外接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8.血浆含有较多蛋白质。 9.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起源海洋)。 10.随着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也在 不断变化。 1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 定状态。 12.贝尔纳——神经系统调节,坎农——神经和体液调节,现代+免疫。(主要) 13.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4.反射是在中枢神经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15.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6.兴奋:受到刺激后,相对静止——显著活跃。 17.静息电位时K+外流,刺激后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 18.突触小体:轴突末梢膨大,杯状球状。 19.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即引发新的神经冲动。 20.单向;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出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 触后膜上。 21.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22.下丘脑:体温、水平衡、生物节律。 23.脑干:维持生命,呼吸。 24.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 25.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26.脊髓:躯体运动调节的低级中枢 27.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8.脑:除了感知、控制机体活动外,还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其中语言 之人脑特有。HSVW,S受损运动型失语症,V看不懂,H听不懂,W不能写。 29.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神经元 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尤其大脑皮层下的海马体。长期记忆——新突触的建立。 30.血糖0.8~1.2g/L 80~100mg/dL 31.曾认为胃酸刺激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胰腺分泌胰液。沃泰默切除神经只留血管, 仍有胰液,认为神经难剔除(自变量:有无通向小肠黏膜的神经)。斯他林和贝利斯——不是神经调节而是化学调节,小肠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刮下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注射到小狗静脉。促胰液素是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32.血糖来源:食物中的糖类被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33.血糖去路: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

高中生物必修三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神 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 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 神经:将感受器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传 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注意: 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的区别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由突起和细胞体两部分组成,突起分树突和轴突两种。 (2)神经纤维是指神经元的轴突,包括套在轴突外面的髓鞘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 (3)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裹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反射类型比较 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 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平静状态,神经元细胞膜的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这种电位差叫 做静息电位,此时膜同一侧无局部电流。 神经纤维的某一部分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兴奋区膜外的电 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此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叫做动作电位,结果造成膜 同一侧与未兴奋区之间出现电位差,从而产生局部电流。其中膜内侧的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静息电位实质: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电位表现:内负外正,没有局部电流动作电位实质: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未兴奋部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Na+内流,内正外负;兴奋与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章基础知识 易错题(包含答案)

植物激素基础知识检测+错题再现 【基础知识检测】 1.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 3.在左下图方框内画出鲍森.詹森的实验示意图。他的实验证明: 4.在右上面方框内画出拜尔的实验示意图。他的实验证明: 5.上述达尔文、詹森、拜尔的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造成的,它的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6.在左下方的方框内画出温特的实验示意图,在右下方的方框内画出对照实验的示意图。 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 7.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根据一些实验结果提出,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是由于

造成的。目前,有关植物向光性原因的探究还在继续。科学家往往就在类似这样的争议中不断发展。 8.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细胞的运输。在中,生长素可以通过 进行非极性运输。 9.生长素的分布部位: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 10. 细胞对生长素敏感,细胞则比较迟钝;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例如根、茎、芽的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按照从强到弱的程序排序:。 11. 解释植物的顶端优势: 12. 预实验的目的: 13.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 主要作用是: 14.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主要作用是。 15.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是 脱落酸分布在含量多。它的主要作用是 16.乙烯的合成部位是,主要作用是 17.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 而是。 18.我国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中,记载了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则根生”。请你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其中的科学道理: 19.许多研究表明,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在自然界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请

生物必修三易错题

生物必修三易错题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

生物易错题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人体脑细胞直接从下哪种液体内吸收氨基酸:() A.淋巴 B.组织液 C.血液 D.血浆 2、某大学的新生在军训长途行军时,好多同学脚底部都打了泡,光破后,流出的浅黄色液体是:()A.血浆 B.组织液 C. 淋巴 D. 细胞外液 3、人体表皮生发层细胞直接从哪儿获得氧气() A.血浆 B.周围空气 C.周围的水 D. 组织液 4、人体组织液中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氧分子需要通过几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 5、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6、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补充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A.提供能量 B.维持内环境水分稳定 C.供给营养 D.维持内环境无机盐稳定 7.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器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免疫的调节下,通过各种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免疫的调节下,通过各种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8、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会因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而() A.大于~ B.小于~ C.维持在~ D.稳定在3~4 9.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有误的是()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 C.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不断地释放入血液 10.血液中的每一对缓冲物质的组成都是() A.一种强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 B. 一种强酸和相应的一种弱碱盐 C. 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弱碱盐 D. 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 11.脂质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 ①血浆;②组织;③淋巴 A. .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 D.②③①② 12、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据要进入组织细胞线粒体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氧分子需要通过几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的稳态易错点精选

一、判断 1、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2、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垂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3、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可以维持内环境中多种成分的相对稳定。 4、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5、神经元细胞中持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6、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质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7、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8、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储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9、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10、激素调节过程中激素只运输给靶器官、靶细胞。 1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会发生变化。 12、抗体是由B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二、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手足抽搐 C、组织水肿 D、尿毒症 2、参与“植物人”生命调节的神经结构有 ①大脑皮层②小脑③下丘脑④脑干⑤垂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3、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抑制效应器的活动 4、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①下丘脑②大脑皮层H区③大脑皮层S区④大脑皮层V区⑤大脑皮层W区 A ①③B、②③C、②④D、④⑤ 5、关于动物激素的书法,正确的是 A、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的 B、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 C、成年人甲状腺分泌不足,耗氧量会增加 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而与神经调节无关 6、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7、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①④ 8、下列与生态和进化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作者:————————————————————————————————日期: 2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 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 能单位:神经元 突起 树突 轴突 神经纤维

高中生物选择易错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生物易错易混知识点 1..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自养生物不一定是植物(例如:硝化细菌、绿硫细菌和蓝藻)。 2.生物工程包含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上游技术)和发酵工程、酶工程(下游技术) 3.生命的共性包含共同的物质基础(元素和化合物)、氨基酸种类、核苷酸种类、DNA和RNA的结构方式、遗传密码、基因结构(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等。 4.元素含量占细胞鲜重最多是O,依次是O、C、H、N、P、S,最基本元素是C。 5.无机盐的作用:如缺铁导致红细胞运输氧气能力下降,体现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作用;缺铁导致人贫血,体现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作用。其次构成复杂化合物的作用。 6.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主要是淀粉、脂肪、蛋白质,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主要是糖原和脂肪。区分直接能源、主要能源、储备能源、根本能源。 7.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原因(4个),DNA结构多样性原因(3个),DNA结构稳定性原因(3个) 8.细胞大小在微米水平,电镜下可看到直径小于0.2微米的细微结构。最小的细胞是支原体。 9.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C、H、O、N,S是其特征元素; 核酸的基本元素是C、H、O、N、P,P是其特征元素; 血红蛋白的元素是C、H、O、N、Fe, 叶绿素的元素是C、H、O、N、Mg, 吲哚乙酸的元素是C、H、O、N; 不含矿质元素的是糖类和脂肪。 10.原核细胞的特点有①无核膜、核仁②无染色体③仅有核糖体④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⑤遗传不遵循三大规律⑥仅有的可遗传变异是基因突变⑦无生物膜系统⑧基因结构编码区连续11.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分裂,进行无氧呼吸。可作为提取细胞膜的好材料。 12.内质网是生物膜系统的中心,外与细胞膜相连,内与外层核膜相连,还与线粒体外膜相连。对蛋白质进行折叠、组装、加糖基等加工,再形成具膜小泡运输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和分泌。 13.分泌蛋白有抗体、干扰素(糖蛋白)、消化酶原、胰岛素、生长激素。经过的膜性细胞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高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膜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 巴管壁 淋巴 循环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体液 (约占1/3) 体液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图示如下:淋巴 注意:(1)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 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3.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 白质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如:H2CO3/NaHCO3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神经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低级神经中枢——脊髓

1.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2.神经元之间 单向传递:传递方向: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7.突触的结构如下图: 轴突 神经末梢 细胞体 树突 6.兴奋传递 4反射弧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5.神经元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注意:蛋白质类的激素药物不能口服,只能注射(因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消化成小分子从而失去药效。);而氨基酸和固醇类即可口服也可注射。 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 如: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前者降血糖,后者升血糖。 3.血糖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体血糖范围(0.8—1.2g/L) 左边箭头表示:在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下的升血糖过程; 右边箭头表示:在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下的降血糖过程。 注意: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血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血糖,肌糖原只能供肌肉细胞利用。 4.激素调节方式: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右图) 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从而促进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 进一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易错题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易错题

————————————————————————————————作者:————————————————————————————————日期:

1、下列关于酶、激素、维生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由活细胞产生 B、都能调节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C、都是蛋白质 D、都是高效能的物质 2.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组织性水肿,这是因为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率降低B.组织液回流速率降低 C.淋巴生成速率降低D.淋巴循环受阻 3.将甲品系的小鼠和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同时移植于a小鼠身上。不久,甲品系小鼠的皮肤在a小鼠身上生长良好,乙品系小鼠的皮肤肿胀潮红,最终死亡脱落。此时,将所用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再取一小块,第二次移植到a小鼠身上,移植的皮肤比第一次更快地死亡脱落。下列对第二次植皮后出现的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 A.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功能 B.乙品系小鼠的皮肤属于抗原,甲品系小鼠的皮肤不属于抗原 C.特异性免疫细胞具有记忆功能 D.乙品系和a小鼠的亲缘关系较远 4.胃酸能杀死病原微生物,在生物学上叫做 A.非特异性免疫B.体液免疫C.细胞免疫D.特异性免疫 5.人在寒冷环境中,所产生的反应是 A.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导致代谢增强,产热增加 B.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减少,皮肤散热减少 C.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骨骼不自主战栗,使产热增加 D.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产热增加 6.发高热对人体是不利的,下列叙述的原因中错误的是 A.循环系统障碍,心跳变慢B.生理功能紊乱 C.消耗过多的物质和能量D.易丧失体温调节能力 7.下列情形导致人体局部淋巴液的生成量相对减少的是 A.进食后小肠绒毛B.进食大量牛奶后的肝脏 C.皮肤过敏处D.肾上腺功能减退 正常情况下,人的尿液中不应该出现 A.葡萄糖B.尿素C.无机盐D.蛋白质 8.被切除某一内分泌器官的褐家鼠会很快死亡,若补充大量食盐水可维持生存,切除的这一内分泌器官最可能是 A.甲状腺B.胰腺C.肾上腺D.脑垂体 9.某人由于外伤大出血,并导致脱水,但无口渴现象,尿量也有增无减,除进行外伤处理外还应A.给患者滴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 B.给患者输入生理盐水C.给患者输入全血 D.给患者输入经严格消毒后的纯净水 10.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乙酰胆碱 11.对于维持细胞内的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主要作用的物质是A.蛋白质B.无机盐C.脂肪D.结合水 12.肾单位完成过滤作用的组织结构包括 A.肾小球毛细血管壁B.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内壁 C.肾小囊内壁和外壁D.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管壁 13.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详解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兴奋传至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的指令传至效应器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 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循环 淋巴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调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意: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 3H+ + HCO3- 3. 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四、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易错点、细节知识大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易错点、细节知识大全 回归教材 1.水,男性60%女性50%。 2.细胞内液三分之二,外液三分之一。 3.组织液也叫细胞间隙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中代谢产物大部分被 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小部分被淋巴管吸收,经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4.内环境理化性质:酸碱度,渗透压,温度。 5.渗透压: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钠离子氯离子占渗透压作用的90%,37度时为770kp,等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6.血浆pH接近中性, 7.35-7.45,稳定性与HCO3- HPO42-有关。 7.内环境是细胞与外接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8.血浆含有较多蛋白质。 9.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起源海洋。 10.随着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也在 不断变化。

1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 定状态。 12.贝尔纳——神经系统调节,坎农——神经和体液调节,现代+免疫。(主要 13.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4.反射是在中枢神经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15.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6.兴奋:受到刺激后,相对静止——显著活跃。 17.静息电位时K+外流,刺激后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 18.突触小体:轴突末梢膨大,杯状球状。 19.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即引发新的神经冲动。 20.单向;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出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 触后膜上。 21.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22.下丘脑:体温、水平衡、生物节律。 23.脑干:维持生命,呼吸。 24.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 25.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生物必修三 易错题

生物易错题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人体脑细胞直接从下哪种液体内吸收氨基酸:() A.淋巴 B.组织液 C.血液 D.血浆 2、某大学的新生在军训长途行军时,好多同学脚底部都打了泡,光破后,流出的浅黄色液体是:() A.血浆 B.组织液 C. 淋巴 D. 细胞外液 3、人体表皮生发层细胞直接从哪儿获得氧气() A.血浆 B.周围空气 C.周围的水 D. 组织液 4、人体组织液中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氧分子需要通过几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 A.1 B.2 C.3 D.6 5、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6、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补充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A.提供能量 B.维持内环境水分稳定 C.供给营养 D.维持内环境无机盐稳定 7.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器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免疫的调节下,通过各种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免疫的调节下,通过各种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8、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会因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而() A.大于7.35~7.45 B.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9.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有误的是()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 C.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不断地释放入血液 10.血液中的每一对缓冲物质的组成都是() A.一种强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 B. 一种强酸和相应的一种弱碱盐 C. 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弱碱盐 D. 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 11.脂质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 ①血浆;②组织;③淋巴 A. .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 D.②③①② 12、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据要进入组织细胞线粒体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氧分子需要通过几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 A.2 B.3 C.4 D.6 13、下列各种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能使淋巴液生成量增加的是() ①炎症②静脉回流受阻碍③组织缺氧化④组织胺大量释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14、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 A.肿 B.足抽搐 C.血 D.毒症

高中生物必修三易错题训练

高中生物必修三易错题训练 1、人体脑细胞直接从下哪种液体内吸收氨基酸: ( ) A .淋巴 B.组织液 C. 血液 D.血浆 2、人体表皮生发层细胞直接从哪儿获得氧气( ) A .血浆 B.周围空气 C.周围的水 D. 组织液 3、人体组织液中的 O 2 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氧分子需要通过几层由磷 脂分子组成的膜 ( ) A.1 B.2 C.3 D.6 4、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补充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 A. 提供能量 B.维持内环境水分稳定 C.供给营养 D.维持内环境无机盐稳定 5、剧烈运动后,血浆的 pH 会因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而( ) A. 大于 7.35~7.45 B.小于 7.35~7.45 C.维持在 7.35~7.45 D.稳定在 3~4 6. 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有误的是( ) A. 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 pH B. 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 `无机盐等 C. 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 D. 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不断地释放入血液 7. 脂质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 ①血浆;②组织;③淋巴 A. .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 D.②③①② 8、下列各种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能使淋巴液生成量增加的是( ) C.发高烧:当 b+c>b'时 D,正常状态:当 b+c>b '时 10、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他大 部分神经传递功 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 ) B. 不同的神经元之间的递增质可能不同 D.所有的麻醉剂只阻断痛觉的传导 b 点给予强刺激,则能测到膜电位变化的部位是( 摄入量 排出量 a.食物 :1000 a'.呼吸及皮肤蒸发 :850 b.饮水 :1200 b'.肾脏排出 :1500 c.代谢产生的水 :300 c'.类便排出 :150 合计 :2500 合计 :2500 9、表 1-1 为正常情况下,成人每日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单位: mL ) 表 1-1 依据上表数据 ,衡 ( ) B,急性肠炎:当 b+c>b '时 ①炎症 ②静脉回流受阻碍 ③组织缺氧化 ④ 组织胺大量释放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A. 剧烈运动:当 b+c>b'时 A. 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的 C.所有的神经元之间的递增质可能 相同

高中生物资料 必修三 易错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资料 必修三 兴奋或抑制."不是神经递质传递神经冲动既兴奋吗? 抑制是什么?再说递质传递完后不就被分解了吗? 不就抑制了吗? 还使抑制什么? 一个突触后膜上可能连接多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当一种前膜传递过来的递质使这个细胞兴奋的时候,也可能同时接受抑制作用递质。 举例: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一些神经细胞兴奋状态。假如机体希望抑制这种激动状态,可能通过另外的反射路径释放抑制性递质,来控制这种情绪反应。 假如抑制递质缺少,可能引起疾病---比如帕金森综合征,因为体内多巴胺这种抑制递质含量减少,患者会发生不由自主地震颤而不能停止。 什么? 我认为狼在捕食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单向的,虽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实际上在完成某个反射活动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单向的 会不由自主地迅速缩回来。完成这个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存在于__________。使手缩回来地效应器是_________ 因为是不自主收缩,所以是非条件反射,故神经中枢在脊髓,而效应器是手部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汗液消化液是否属于体液?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但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另;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因为它们与外界相通。 PH值过低或过高时会引起什么疾病吗? 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各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生物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一旦紊乱,生物体就会呈现各种病的症状。 膝跳反射还有吗?针刺足部有感觉吗? 脊椎是低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一些低级的生理活动比如膝跳反射还可以将信号传导大脑 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胸部以下的脊椎还可以控制膝跳反射但因为无法将疼痛等信息传递到脑部所以针刺足部没有感觉. 如甲亢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呆小症由于生长激素,还有哪些?能归 纳一下,有简便的记忆方法吗? 1.生长激素:幼年分泌不足缓侏儒症;幼年分泌过多巨人症;成年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2.甲状腺激素:过多患甲亢;幼年分泌不足患呆小症(食物中缺碘患地方性甲状腺肿一大脖子病) 3.胰岛素:分泌不足患糖尿病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易错题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部分易错题型整理(2018.4.24) 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 B 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 C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 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 2.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B: 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 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 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3.为解决合肥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 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 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 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4.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 B: 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 C: 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 D: 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 5.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 (图1,规格为1mm×1mm×0.1mm )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 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 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mm D 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6.检测员将1 mL 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已知每个计数室由 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 3 .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 、b 、c 、d 、e 5个中格内(每个中格内含16个小格)共有蓝藻n 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蓝藻多少个/mL ( ) A. 5×105 n B. 5×106 n C.500 n D. 50 n 7.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 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 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8.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 B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 C .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 D .探究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 9.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 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 C: 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 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 10.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11.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小,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B. 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 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D. 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12.在生态学研究中,根据研究目的通常采用特定的研究方法。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B .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的黄鼠的丰富度 D .岛上的蘑菇属于分解者,其体内储存的碳元素能传递给植物

精选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 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 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