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社会交换理论

12社会交换理论
12社会交换理论

第11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11.1.1社会背景

(一)、对帕森斯的批判。

二战后,功能主义一度占据主导。50中后期,国内矛盾普遍激化,暴露不平衡,人们强调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霍曼斯认为,功能理论只是描述而非解释。如“内化”等命题,批判功能论抽象空洞,忽视对人的研究,把人简单看作是占据。

(二)、由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导致新的理论的出现。

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强调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霍曼斯和布劳倡导的强调个人行为的社会交换理论于50后期登上美国社会学舞台。

11.1.2思想根源:

在社会学领域中一直存在着两条线索,即源于迪尔凯姆的集体主义线索和韦伯的个体主义线索。这两条线索的彼此冲突要远远大于其整合,霍曼斯的交换行为主义,从个体理性出发的社会学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为对帕森斯的直接批评,交换行为主义是少数几种可以同时适用于宏微观过程的理论方法之一。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功利主义取向

交换是人类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呈”是每个人都期望从相互交换中得到报酬,正是人类的本性。同时,人是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价,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20世纪上半叶,在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一些基本思想。

1.如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著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的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相反就贫穷。

2.马林诺夫斯基发现“库拉圈”的交换机制,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而不是获得经济动机,强调心理需要,这对摆脱功利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3.摩斯反对从个体出发来进行解释,个体从事交换活动是根据群体规则进行的,体现了群体的道德,并得到了巩固,转向了社会结构分析。

4.列维—斯特劳斯重申了交换关系,反映了社会组织模式,还在于他明确提出了交换对等原则,即任何交换必须是得到与提供的相等,这种对等可以是俩人之间的直接行为,也可以是许多人产生的间接行为,只有对等,交换关系才能继续存在下去。

(三)行为心理学的影响

斯金纳:一切行为者都可用刺激—反方的公式来表示。人的意识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不能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个人的行为由外部决定,别难过随环境变化而变化,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可以推断和解释人类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分析,理解人际间大多数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将行为作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这些商品和服务包括食品,住房等有形之物,也包括社会认同,同情,怜悯之类的无形之物。人们的选择往往是将其能够分享的物品进行交换。而人们又是在权衡了行动过程之利弊得失并选择最有吸引力的东西之后才有所行为的,也就是说人在交换这种互动过程中是理性的。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着眼于个人层次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一般称为交换论,布劳的理论侧重于探索从人际互动的交换过程到支配社区与社会复杂结构的交换过程,可成为社会结构交换论。

第二节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11.2.1生平及主要观点。

(一)学术经历

(二)主要观点

霍曼斯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单位是人,对社会现象的合理解释必须以人性的内在心理结构为基础。人与人之

间的互动根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他运用严密的逻辑演绎法,建立了一整套理论命题,并以小群体的研究成果验证这些理论命题,再把它推广去解释社会制度,即功能主义所说的“社会结构”。

11.2.2基本概念

强调了心理学对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重要性,他认为,对社会行为的所有解释归根到底是心理学的解释。借用了行为心理学的许多概念,又引入了一系列的新概念。人是理性的,人们所作到的行为要么是为获得报酬,要么是为逃避惩罚,这种利益最大的原则就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原则。

霍曼斯的基本概念包括:活动、报酬、价值、情感、互动、规范等,在这些基本概念中,报酬是最核心的。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报酬,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比如,人们工作不仅可以获得金钱(外在报酬),也可以获得友谊,满足,增加自我尊重,避免失业的耻辱(内在报酬)。

11.2.3基本命题

霍曼斯运用以上基本概念,建构了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他试图通过演绎进行解释,即通过一般命题系统演绎出经验规则,解释人类行为。霍曼斯关于人类的社会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包括以下六个命题:(一)成功命题: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得到相应的报酬,那么,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这个命题涉及的是报酬的次数和频率。

日常行为是由人们寻找报酬的行为构成的,如努力工作就能获得较多的工资,为考试而学习就能得到好分数等。(二)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在这个命题中,一个人在若干行动中总是选择更能得到他所希望报酬的行为。如高原训练,考试前单独复习。(三)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霍曼斯指出,一个人在若干行动中总是选择那种结果对他更有价值的行动。如大学生毕业分配后是到公司(收入丰厚),还是从事研究(收入有限)

(四)剥夺满足命题:指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在这个命题中,把时间作为一个尺度考虑进去。如果一个人在近期内获得某类报酬的次数越多,获得比报酬的时间间隔越短,价值会下降,从中获得的满足越不够。)

(五)攻击—赞同命题

(A)当一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得到他没有预料的惩罚,他将感到气愤,并可能采取攻击行为,这一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

(B)当一个人的行动得到他期望的报酬,特别是得到比他期望的报酬还多时,他会感到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情感因素。一个人的行动的结果是否与他的预期一致,总会引起他的情感行为:积极情感导致赞同行为,消极情感导致攻击行为。

(六)理性命题:人类的社会行为不是单纯的刺激-反应,而是一种理性行为。一个人在选择何种行动时,不仅会考虑价值的大小,还会考虑成功的可能性。通过理性全面权衡,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如果,报酬的价值很大,但得到此种报酬的可能性不大,总会减少行动的可能性;反之,如果报酬的价值大,得到此种报酬的可能性也很大,就会提高行动的可能性。用公式表示就是:行动(可能性)=(报酬)价值*(获得此报酬)概率。如体育彩票

这些命题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但各命题只能对人类行为作出部分解释,整个命题系统却能全面解释社会结构(从最抽象的命题推向被解释的经验概括)。

如:

(1)小李学习很刻苦,每次都得高分—成功命题(最基本的)

(2)秘诀是考前单独复习—刺激命题

(3)又要临近考试了,有演唱会,已得4A,考坏一次无所谓,演唱会可遇而不可求—剥夺一满足命题

(4)小李去看演唱会—价值命题

(5)不幸的是到场才知道来了一个冒牌货,和其它人大闹演唱会—攻击赞同命题。

在霍曼斯看来,成功命题是其理论的最基本的公理,它指出人们的行动总是追求报酬,逃避惩罚;刺激命题指出行动受到经验和情景的制约;价值命题指出人在进行行动选择时是有价值判断参与的;剥夺-满足命题限定了价值的时效性;攻击-赞同命题揭示了人类行动的感情色彩,行动受自我公正感的支配;理性命题在指出行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行动的可能性问题。在解释人类行动时,所有这些命题都必须加以考虑。

同样可以用来解释社会制度,如政府以保证个人的幸福生活来换取的,教士花时间去拜访社区,以求得谋生职位

等。

11.2.4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的实际意义

趋利避害,趋乐避苦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的利润,其结果使得投资的大小与利润的多少基本上是相对立的。

1.对整合的解释:培养共同信仰,相互接受赞同,共同遵守的规范,维持整合。

2,对权力的解释:社会交换必须遵守对等性原则,但由于人们拥有的社会资源分布不均,报偿能力各不相同,就会出现不对等的交换关系,权力的产生。

3.对地位的解释

在简单的交换例子中,社会交换是对等的,如友谊,公平的劳资交换。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对等的,社会学家充分意识到一个建立在权力和权威基础上的分层体系。在交换中必存的是“公平分配原则”,任一方都不会自愿地,长久地进行“赔本”的交换,人们在交换中,要对成本和报酬,投资和利润的具体分配作出判断,在投资相同的情况下,总是希望得到的报酬和付出的成本成正比,在成本一样的情况下,总是希望得到利润与投资成正比。如讲师与教授。公平交换的标准:

A、行动者过去的经验,总以过去成功地从事行动时的成本与报酬来衡量眼前或将来。如婚前,婚后。

B、行动者认同的比较群体,人们在交换中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而较少与自己疏远的人比较。

霍曼斯认为,社会交换从根本上讲,应该是公平的,如果不公平,社会发生混乱。霍曼斯承认社会中存在一个权力不平等的分层体系,但从他的交换命题出发,这种分层是合理,公平的。一部分人掌握着一些为他人急需的特殊的资源,因而被给与较高地位,社会分层体系由此形成。因为那些被赋予较高权力地位的人拥有其他人没有又非常需要的报酬,只要一个人在交换中向他人提供报酬的能力要大于对方向自己提供报酬的能力,他就能获得交换中的权力,而这种权力差别也会得到承认。

例:在一个频临破产的公司里,最希望得到的报酬是一笔能救命的资金。在获得资金的头两年里,公司可能依然亏损或盈利很少,即投资者向公司提供报酬的能力要大于公司向投资者提供报酬的能力,投资者就获得对公司的权力。在合作关系中,投资者可按他开出的条件与公司谈判,而公司只是被动地接受者。

11.2.5评价:

(一)把人的需要、人的动机、人的理性提到重要的分析,这对于克服结构功能主义忽视人的因素这一缺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它不是从人的社会关系,从社会的动态过程去揭示人的需要和人的动机的存在和变化,而是从行为主义那里推演出来,是抽象的,尤其是斯金纳通过动物行为而归纳的行为原则,把人和动物不加区别。(二)把经济学中的“经济人观点”引入社会学,认为人总是试图在社会交易过程中获取最大利益。当然做了一定的修正,看到了人的非理性成分。但把交换这一行为推广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把尊重、服从、爱、赞许等无条件地看作是与金钱一样的交换物,这与社会生活现实不符。

(三)霍曼斯的理论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对于初级群体中的某些行为可以作一定的解释,但对于宏观社会中的重大问题缺乏解释力,把社会学还原到心理学。

(四)忽视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对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

1.以心理倾向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唤起社会学对人的注意是有积极意义的,引起对“利益”这一制约社会生活最深刻因素的关注。

2.把交换运作到宏观社会中,导致荒谬的结果。

(1)不同的人占有不同的物质资源

(2)“不平等交换导致权力的分化”为资产阶级辩护。

(3)按互惠原则,社会的阶级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人只能调整公平感,把交换关系看作主要关系。

第三节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11.3.1布劳的理论目标

克服霍曼斯理论在解释宏观领域现象时暴露的不足,为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和制度化的结构关系提供一般性的交换理论框架,填补鸿沟。与霍曼斯的区别:

1、霍曼斯倾向于“个人主义方法论”与心理还原论,用个人的心理的解释来推导所有群体行为,布劳更多地倾

向于“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即认为社会复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而且具有整体的效应。

2、霍曼斯用对等性原则解释社会交换,布劳还用不对等性解释领域些社会交换。从而布劳用交换理论解决了微观向宏观过渡的问题。

11.3.2基本概念

(一)社会交换的定义:社会交换是特定类型的交往,参与交往的各方期待着他人的回报,建立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自愿性活动。要有2个条件:

参与交往的各方都期待着他人的回报。

社会交换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上的自愿性活动。

(二)与经济交换的区别:

1、经济交换是根据明文规定的契约合同进行的,而社会交换不作如何具体的规定和明文的承诺。

2、经济交换不会引起个人的责任、感激和信任感。

3、从经济交换中得到的利益是可以准确计算和预测的,而社会交换中得到的利益是没有明确的价格的。(三)社会交换的属性:突生属性、自愿属性、模糊属性、信任属性、潜在属性。

(四)社会交换的形式:

1、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参加这种交换的行动者把交往过程本身作为目的。

2、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参加这种交换的行动者把交往过程看作是实现更远目标的手段。

3、混合型的社会交换。既有内在性报酬,也有外在性报酬。

11.3.3基本交换过程(微观社会结构中的社会交换)

(一)吸引与竞争

(二)分化

(三)整合与冲突

在布劳描述的交换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四个阶段。1st在基本的交换关系中,人们是由相互的需要和满足权威相互吸引的。2nd这样的交换很容易发展成一种竞争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个人都要显示自己能提供的报酬,从而给对方造成印象,而自己又可从中获得更多的报酬。3rd这种竞争形成分层系统,在分层系统中,个人以他们所拥有的稀有资源为基础开始分化。4th权力既可以是合法化的(权威),也可以是强制的,权威是以合法性价值为基础的,这种价值使具有整体效应的群体和组织能够不依赖于亲密的面对面的接触而进行活动,人与人的关系逐渐实现制度化。

11.3.4宏观交换

(一)群体间的交换与个人之间的交往有共同点和区别:

1、群体间的交往也受追求报酬的欲望支配;

2、群体间的交换也大致经历了“吸引-竞争-分化-整合”的过程;

3、人际交换中的公平性原则同样适用于群体间的交换。

4、宏观结构中的人与人的交往是间接的,成本与报酬的联系往往是远距离的。共同价值观为宏观结构中的

复杂的间接交换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标准,使参与的各方以同样的情境定义进行交换。

(二)共享价值观是宏观社会结构中间接交换的媒介。

(三)宏观社会结构的制度化

11.3.5与霍曼斯的比较

1、反对心理还原论,对社会交往产生的社会现象采用自己的分析概念

2、霍曼斯的理论基本上是一种静态的描述,而布劳的分析力图揭示社会结构中的内在矛盾,指出不均衡,

不公平不可避免,把社会变迁引入社会交换。

布劳与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19世纪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家亚当·斯密的交换学说。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交换是古往今来一切民族、一切社会普遍具有的现象,人们之所以乐于互相交换是希望从中得到奖励和报酬.霍曼斯从功利主义经济学中吸取了灵感,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不论是物质活动还是非物质活动,都是一种交换活动。二是人类学的考察资料。人类学家对原始部落中形形色色的经济交换形式和社会交换的论述使霍曼斯确信,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而且.人类已丛经济交换发展为社会交换,已从单纯的物质交换发展为物质与非物质的综合性交换。三是行为主义心理学。霍曼斯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的影响,认为斯金纳对鸽子和白鼠的研究结果同样适用于解释人类行为。来自经济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思想使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一具有浓重的功利主义和行为主义色彩.并且尤其强调对人类的社会交换行为作心理学解释。 布劳是一位典型科班出身的社会学家,他的理论来源于各个派别的思想.功能理沦、冲突 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观点和概念都出现在布劳的著作中,布劳可以说是采各家之长,立己之论。 共同点: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以霍曼斯的为基础,两人都认为任何复杂的社会结构都产生于基本的社会交换过程。 不同点: (一)研究主题的差异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不是从人的社会关系、从社会的动态过程去揭示人的需要和人的动机的存在和变化,未能认识到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效应。布劳批判霍曼斯的交换论忽略了社会结构所具有的突生性质,因此它只适用于直接人际互动关系的小群体,只能解释非制度化的社会行为。布劳认为霍曼斯从心理学原理来解释所有社会现象的做法犯了“无视社会突生属性的还原主义错误”,为此,他为自己确立了新的研究主题,即“分析社会交往、维持它们的过程和它们具有的形式,并且进一步探究它们所引起的复杂的社会力量和结构”,或者说“回答较为复杂的社会交往过程是怎样从较为简单的过程中演化出来的”。布劳希望实现的理论目标是克服霍曼斯理论在解释宏观领域现象时暴露出的不足,为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和制度化的结构关系提供一般性交换理论框架,填补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之间的鸿沟。可见,在布劳的研究设计中,微观结构、简单过程是出发点,宏观结构、复杂过程是落脚点。(二)对社会交换界定的分歧 霍曼斯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将社会交换看作是无限的活动;布劳则认为并非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受到交换考虑的指导,社会交换是极其有限的活动。在界定社会交换的概念时,霍曼斯同布劳都强调追求报酬这一动机,但布劳更胜一筹的是他强调并非所有的社会交往都是以对称的、平等的交换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可以是交互的,也可以是单方面的,一旦人们的社会地位分出高低,就要用权力关系而不是交换关系来维持。 (三)方法论上的区别 1.霍曼斯倾向于个人主义方法论和心理还原论,以个人心理的解释推导所有群体行为,这一原则把社会现实看作个人行动的结果,把社会结构看作是由个人行动创造维持的。他认为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断言一切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从人类心理中获得解释。布劳更多地倾向于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认为社会复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他坚持,微观结构是由进行互动的个人组成,宏观结构由相互联系的群体构成,需要正式的程序与强制性的手段来维持秩序。 2.霍曼斯用对等性原则解释社会交换,布劳则用对等性解释部分社会交换,用不对等性解释另外一些社会交换。布劳认为,不对等交换产生了社会的权力差异与分层现象。布劳的交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简介

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4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 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 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采用幻灯片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交换 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Homans提出了社会交换思想。社会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不论是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行为,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活动,无不受交换的影响。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 1、功利主义经济学 *创始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主要观点:惟利是图是人的本性。在市场竞争中,人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人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权衡所有可行的选择,理性地选择代价最小但报酬最大的行为。 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不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不具备完备信息,但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 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 *主要观点: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 *Homans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命题引入到社会交换理论中: 任何情境中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从某一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1. 酬赏与成本 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事物对人是否具有酬赏作用因人而定,在一个人看来重要的东西,别人可能认为一文不值。 社会交换中的成本是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随着冲突和责难等,这些成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③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④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⑤攻击与赞同命题。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霍曼斯将 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对个人来说,投资的大小与利益的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布的。 布劳的交换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面的不足。布劳的理论方法是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次上的影响开始,再从群体层次上升到制度与社会的宏观层次。他认为,社会交换关系存在于关系密切的群体或社区中,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交换是一种有限的活动,它指个人为了获取回报而又真正得到回报的自愿性活动。布劳还区分了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内在奖赏和外在奖赏的差别,引入了权力、权威、规范和不平等的概念,使交换理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系统地追溯了交换现象的各种发展过程及其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归纳过程取向的社会结构理论。 继布劳之后,对交换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埃默森等人。埃默森运用严密的数理模型和网络分析,阐述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社会交换的基本动因和制度化过程,在方法论上进一步充实了交换理论的理论体系。 霍布斯在他早期发表的学术文章 (1958 年 ) 以及专著《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1961 年和 1974 年版 ) 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他理论的主要根据。在五种理论中,他的

霍曼斯 交换理论

霍曼斯人物简介 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波士顿。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39—1941年任大学讲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回到哈佛大学,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教授,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1963—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他早期受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强调小群体研究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中的行为变量,如活动、交往和情感三者的关系,为交换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期,他强调人和人的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把社会学的研究还原为微观的社会心理研究。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行为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是个人行为的集合,因而个人行为应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霍曼斯的社会学思想被称为行为主义交换论。 霍曼斯交换理论背景 2O世纪4O年代以后,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社会学界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适应美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帕森斯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由AGIL等四个有机部分构成,其中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占据一定的结

构、承担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功能。这正如吉登斯所说:“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 然而,社会结构和功能如此的完美性忽视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丰富性特征.因而往往也就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显然不符合20世纪6O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社会现实,这种理想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所构造的“理想类型”引起了社会科学家们的严重不满。其情形诚如吉登斯所言:“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所以,反思社会学功能主义研究理路、寻求社会学方法论突破、构建真正能够反映和把握社会现实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成了帕森斯以后社会学家的共同心声。因此,针对帕森斯整体主义方法论。6O年代初,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来源 按照恩格斯的理解,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它总会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来源。总体上看,霍曼斯交换理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社会交换理论完整版

社会交换理论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S o c i a l E x c h a n g e T h e o r y)本章授课要点: 1、明确交换理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及其思想来源; 2、正确区分霍曼斯和布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各自的理论缺陷 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 现代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是在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着作中诞生的,同冲突理论一样,交换理论也是作为对功能主义的反拨而发展起来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理论取向。在他们看来,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把人看作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计,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社会交换论者吸收了以上关于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对商品交换的分析不仅适合于经济领域,也适合于社会领域。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在以下这些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思想。 (一)弗雷泽的澳大利亚土着居民姑表联姻模式: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着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着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交换心理学说:马林诺夫斯基在对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进行研究时发现,居民中通行一种“库拉圈”的交换制度,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但这种交换主要的不是源于获得的经济动机,而是一种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马林诺夫斯基由此区分出物质交换和非物质交换,这对现代交换理论摆脱功利主义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摩斯交换理论中的结构主义:马歇尔·摩斯既反对从个体的经济动机解释交换,也反对从个体的心理动机解释交换。在他看来,促使人们进行交换的力量不是来自个体,而是来自社会或群体。个体从事交换活动是根据群体规则进行的,又是任意的,它体现了群体的道德。而这种道德一旦出现并在交换中得到巩固,其作用就远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二)

; 大致看来,霍曼斯是在吸收上述思想家们的思想并总结斯金纳心理学理论五个命题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命题。这些理论命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成功命题。这是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也就是说,如果个体的某个行动越是经常受到报酬和奖励,那么他就越有可能有经常类似的行动。因此,个人行动的频率往,庄取决于得到报酬和奖励的频率以及获得报酬与奖励的方式。霍曼斯进一步指出,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这是因为没有规律的报酬或奖励更具有意外性与刺激性。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如果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因此,在日常生活领域,很多球星往往穿着固定颜色、固定号码的衣服、保持着相对固定的发型就在于这种颜色、号码以及发型曾经带给他辉煌,使他获得过巨大的成功,这种衣服和发型就成了他幸运的标志。因此只要出现同样的衣服和发型就能够激发他的潜能。第三个是价值命题。正如同鸽子的某种行动可以得到食物的奖励那样.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反之。如果某种行动产生的结果使得此人受到惩罚.那么他就有可能采取措施避免类似行动的发生.因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遵循趋利避害原则.总要花费一些时间去选择能够获得较高报酬、奖励即有价值的社会交往行动。当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 第四个是剥夺——满足命题。也就是获得的报酬和奖励遵循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就是说,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剥夺是指某人在得到某一报酬后所经历时间的长度。满足是指一个人在刚刚过去时间里得到的报酬使他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酬赏。霍曼斯的这个命题是对前三个命题的限定,即个人的行动与获得报酬的满足感必须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他说,如果一个人时常得到报酬,起初他会有非常满足的感觉,但此后这种报酬如果重复出现,其价值就会降低。其情形犹如一个非常饥饿的人吃第一个烧饼是感到极大的舒服,然而继续给他吃第二个、第三个以及第n个烧饼,伴随着他越来越饱,那种舒服感和满足感会越来越小,乃至消失。 第五个是攻击——赞同命题。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其二。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霍曼斯认为,这五个命题是把斯金纳对鸽子以及老鼠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与分析。行动者进行社会行动时之所以会遵循上述原理就在于人是一个理性的人,人的行动首先是一个理性行动,于是在吸收斯密关于“经济人”假设观点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命题。 第六个是理性命题。斯密认为人能够从各种利益中选择最大的利益,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身的最大需要。斯密同时认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交换往往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的,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实现个人选择的最优组合,从而实现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的有机结合,使整个社会富裕起来。霍曼斯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一个人在选择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仅会考虑到价值的大小,还考虑行动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选择时总会选择那些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其总价值也能够增大的行为,包括初民社会中礼物的交换也是交换者理性选择的结果。霍曼斯指出,个体行动与否取决于成功与价值这两个因素,如果报酬的价值大但成功率小,这会降低采取这种行为的可能性;相反,价值小但成功率大就会增强这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人物简介 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波士顿。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39—1941年任大学讲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回到哈佛大学,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教授,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1963—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他早期受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强调小群体研究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中的行为变量,如活动、交往和情感三者的关系,为交换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期,他强调人和人的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把社会学的研究还原为微观的社会心理研究。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行为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是个人行为的集合,因而个人行为应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霍曼斯的社会学思想被称为行为主义交换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只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平衡时,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而且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条件下,人际关系才能维持。 一、背景 2O世纪4O年代以后,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社会学界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适应美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帕森斯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由AGIL等四个有机部分构成,其中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占据一定的结构、承担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功能。这正如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所说:“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 然而,社会结构和功能如此的完美性忽视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丰富性特征.因而往往也就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显然不符合20世纪6O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社会现实,这种理想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所构造的“理想类型”引起了社会科学家们的严重不满。其情形诚如吉登斯所言:“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所以,反思社会学功能主义研究理路、寻求社会学方法论突破、构建真正能够反映和把握社会现实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成了帕森斯以后社会学家的共同心声。因此,针对帕森斯整体主义方法论。6O年代初,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二、理论来源 按照恩格斯的理解,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它总会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来源。总体上看,霍曼斯交换理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深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的影响。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商品之间的交换是自古到今一切社会、一切民族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参加交换的各方都期望从中获得报酬或利益,也就获得是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这是人类的本性,它“为人类所特有,而在其它动物中是找不到的。”马克思也认为,物质交往是物质生产得以实现的前提.物质生产从来就是社会性的生产,它必须以许多个人共同活动为前提,而这种共同活动只有通过物质交往才能实现。所以,离开了物质交往不可能有物质生产。马克思恩格斯说:“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生产力“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直接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只要“有5O%的利润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就敢冒受绞刑的危险。”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常见的商品开始,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关系得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由物质商品结构分析出社会结构。霍曼斯发展了斯密和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认为交换不仅仅产生经济关系,交换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交换产生整个社会关系,并由此形成社会结构。 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 l9世纪末2O世纪初欧洲产生了一大批文化人类学家,尤其是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以及莫斯等人对初民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经济社会交换研究深深地影响着霍曼斯。弗雷泽认为,社会交换包括职位的交换,而这种交换也与宗教仪式、文化习俗息息相关。意大利阿里奇亚内米湖人为了获得祭司职位必先破坏自己前任祭司所保护的橡树树枝后再杀死他就是一个奇特而很有说服力的例子。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特洛布里安人的礼物“大多数是要求回偿的,只有丈夫定期给妻子的礼物却是无偿的”。然而马塞尔·莫斯研究表明原始人之间礼物的馈赠都是以回礼为前提的,丈夫之所以送礼给妻子其实是因为妻子向丈夫赠送了自己的肉体使丈夫得到了性的满足。而且,原始人之间礼物的交换“不是以个体而是集体之间互设的契约和义务为条件的”。礼物的交换品种很多,包括“仪式、宴会、妇女”等。“财富交换仅仅是其中的一项”,这样的自愿交换形成了初民社会的基本形态。文化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研究使得霍曼斯坚信交换是所有社会普遗存在的一种现象,人类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经济上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霍曼斯曾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出版了《人类群体》、《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社会交换的性质》和《社会科学的本质》等著作。他是现代社会交换理论的奠基人,他的交换理论着眼于从个人层次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因而被称之为行为主义交换理论或演绎交换理论。 理论渊源 霍曼斯最初是一个有批判倾向的功能主义者。他认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太抽象、太空洞,忽视了社会中作为行动者的人的重要性,忽视了对人的研究。他主张,社会学应该回到最明确的事实中去,而明确的事实就是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20世纪60年代初,霍曼斯逐渐同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决裂,创立了社会交换理论。他把社会现实看作个人行为的结果,把社会结构看作是由个人行为创造和维持的。 为解释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霍曼斯修改和吸收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经济人”假设:人理性地算计自己在某一市场中行为的长期结果,并试图在交易中获得最大的物质利益。霍曼斯认为,经济学的这一原理必须进行修改,因为:第一,人们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他们只是想在交换关系中得到某些利润;第二,人在交换中并非常常从长远着想或进行理性算计;第三,交换物不仅仅是金钱,还有赞同、尊重、依从、爱、情感,以及其他紧缺物质产品;第四,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而并不是市场中才有交换行为。 霍曼斯还吸收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观察,认为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刺激——反应”的公式来表示。霍曼斯把动物实验的结果推论到人类行为上,坚信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人类行为具有解释力。 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为解释人类的基本行为,霍曼斯借用和改造了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有关概念,比如行动、期望、刺激、情感、报酬、成本、投资、利润、价值、惩罚等,建构起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他试图通过一般命题系统,演绎出经验规则,从而解释人类行为。霍曼斯提出了关于人类行为的6个基本命题: 一是成功命题:一个人的特定行为越是经常受到奖励,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为。霍曼斯在这一命题中指出,如果一个人曾经成功地获得某种报酬或避免某种惩罚,他会倾向于重复这一行为。人们的行为总是倾向于追求报酬或逃避惩罚。在所有能带来报酬的行为中,人们总是选择那个获得报酬频率最高的。比如,微笑的表情可以得到他人的欢迎,但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相互见面都会面带微笑。因此,成功命题只有部分是正确的。 二是刺激命题:如果过去一个特定刺激或一组特定刺激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对某人行为的奖励,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该人越可能采取该行为或相似行为。换言之,一个人在若干种行为中,总是选择那种曾给他带来、并有希望再次给他带来报酬的行为。既然现在的刺激与曾经取得成功的刺激相类似,人们就会重复以往的行为,希望再次给他带来相应的报酬。 三是价值命题:某种行动的结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也就是说,在若干种可供选择的行动中,人们总是选择那种价值更大的行动,而放弃或暂时放弃价值较小的行动。 四是剥夺——满足命题:一个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报酬,该报酬的追加对这个人就越没有价值。也就是说,经常得到的报酬,对行动者来说会逐渐失去价值。人们总会认为已经得到的奖赏没有多大价值,而要通过新的行动去寻找不同的奖赏。 五是攻击——赞同命题:当一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得到他没有预料到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可能采取攻击行为,这一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当一个人的行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 二、社会互动理论的理论来源 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费厄斯坦在其“中介作用”理论中指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从这两个理论中不难看出,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是推动学习的关键力量。 三、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 从学者们的研究看,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中,人们不断学习由社会建构并由大家共享的象征意义,通过角色借用,理解他人的想法,在符号互动中完成交流,共建意义系统。在互动中,意见得以分享、感情产生共鸣,从而也影响到文化的

社会交换理论研究报告.

战略管理研究课程作业 ————社会交换理论与战略管理研究报告 第二组小组成员:田家宝毕双双 孙妍黄盼盼 李赫尧赵侠 朴秀镜

目录 1、社会交换理论综述 (3) 1.1、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3) 1.1.1、理论介绍 (3) 1.1.2、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对人际交往心理研究的贡献 (5) 1.2、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5) 1.2.1、理论介绍 (5) 1.2.2、布劳的贡献 (8) 2、重要观点及模型 (8) 2.1、霍曼斯的操作心理学观点 (8) 2.1.1、理论基础 (9) 2.1.2、决策 (9) 2.1.3、交换模式 (9) 2.2、布劳的经济学观点 (10) 2.2.1、理论基础 (10) 2.2.2、经济学的决策 (10) 2.2.3、变换模式 (11) 2.3、蒂博特与凯利的相互依赖说 (11) 2.3.1、理论基础 (12) 2.3.2、决策 (12) 2.3.3、交换模式 (13) 2.4、E?福阿与U?福阿的资源说 (14) 2.4.1、理论基础 (14) 2.4.2、决策 (14) 2.4.3、交换模式 (14) 2.5、E?沃尔斯特、贝尔谢德和G?沃尔斯特的公平说 (15) 2.5.1、理论基础 (15) 2.5.2、交换模式 (15) 3、社会交换的测量方法 (16) 3.1、方法论的选择 (16) 3.2、测量工具—量表 (17) 3.2.1、组织中的社会交换—感受组织支持(POS)的测量 (17) 3.2.2、领导—部属交换理论(LMX)的测量 (18) 4、社会交换理论实践应用 (19) 4.1、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组织承诺形成机制 (19)

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评述部分 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而这一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就是霍曼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成功命题。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也就是说,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当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 第四个是剥夺——满足命题。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第五个是攻击——赞同命题。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其二。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第六个是理性命题。霍曼斯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最高酬赏和利润。 从上面我们不难发现,霍曼斯是在吸收上述思想家们的思想并总结斯金纳心理学理论五个命题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命题,与原先的社会理论相比,更具有时代性和较强应用力。但是,与布劳、科尔曼等人的社会理论相比,他一味地反对帕森斯的功能主义,而没有深入揭示建立在个体交换基础上宏观水平上的社会交换。 霍曼斯交换理论在20世纪的60年代之后,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尤其是其成功命题和刺激命题,被广泛应用到薪酬制度当中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对于重新恢复人的主体性、克服功能理论忽视人的因素具有积极的作用,他的理论因此被公认为是一个精致的、“完整的具有强解释力的现代社会学理论眦”。而且,霍曼斯理论非常重视人的需要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与社会交换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理性人的选择性,这种将微观互动与宏观整合相结合的尝试也为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理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首先,霍曼斯忽视了社会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过分夸大了人际交往以及社会交换中个人的目的与动机,而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对个体活动的制约作用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结构的能动作用。其次,霍曼斯混淆了动物为了生存而形成的本能行为与人类的社会行为之间的界限,忽视了人类生活、人类文化以及

12社会交换理论

第11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11.1.1社会背景 (一)、对帕森斯的批判。 二战后,功能主义一度占据主导。50中后期,国内矛盾普遍激化,暴露不平衡,人们强调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霍曼斯认为,功能理论只是描述而非解释。如“内化”等命题,批判功能论抽象空洞,忽视对人的研究,把人简单看作是占据。 (二)、由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导致新的理论的出现。 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强调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霍曼斯和布劳倡导的强调个人行为的社会交换理论于50后期登上美国社会学舞台。 11.1.2思想根源: 在社会学领域中一直存在着两条线索,即源于迪尔凯姆的集体主义线索和韦伯的个体主义线索。这两条线索的彼此冲突要远远大于其整合,霍曼斯的交换行为主义,从个体理性出发的社会学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为对帕森斯的直接批评,交换行为主义是少数几种可以同时适用于宏微观过程的理论方法之一。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功利主义取向 交换是人类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呈”是每个人都期望从相互交换中得到报酬,正是人类的本性。同时,人是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价,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20世纪上半叶,在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一些基本思想。 1.如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著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的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相反就贫穷。 2.马林诺夫斯基发现“库拉圈”的交换机制,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而不是获得经济动机,强调心理需要,这对摆脱功利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3.摩斯反对从个体出发来进行解释,个体从事交换活动是根据群体规则进行的,体现了群体的道德,并得到了巩固,转向了社会结构分析。 4.列维—斯特劳斯重申了交换关系,反映了社会组织模式,还在于他明确提出了交换对等原则,即任何交换必须是得到与提供的相等,这种对等可以是俩人之间的直接行为,也可以是许多人产生的间接行为,只有对等,交换关系才能继续存在下去。 (三)行为心理学的影响 斯金纳:一切行为者都可用刺激—反方的公式来表示。人的意识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不能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个人的行为由外部决定,别难过随环境变化而变化,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可以推断和解释人类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分析,理解人际间大多数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将行为作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这些商品和服务包括食品,住房等有形之物,也包括社会认同,同情,怜悯之类的无形之物。人们的选择往往是将其能够分享的物品进行交换。而人们又是在权衡了行动过程之利弊得失并选择最有吸引力的东西之后才有所行为的,也就是说人在交换这种互动过程中是理性的。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着眼于个人层次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一般称为交换论,布劳的理论侧重于探索从人际互动的交换过程到支配社区与社会复杂结构的交换过程,可成为社会结构交换论。 第二节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11.2.1生平及主要观点。 (一)学术经历 (二)主要观点 霍曼斯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单位是人,对社会现象的合理解释必须以人性的内在心理结构为基础。人与人之

社会交换理论

听黄先生讲课有一大乐趣,在于可以听到许多从未了解过的领域的知识。然后就会去查阅并试图在日常中去考证它。平时被忽视的事情也突然就与之产生关联,会有一种“哦,原来如此”的心情。 “社会交换理论”发生于社会互动,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人与人之间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互利时,人际关系和谐,而且只有在相对平衡的条件下,互动得以长久维持。 黄先生将这种交换过程描述为“信用账户”,即给予我们精神支持或是物质帮助的这个人,其实是在我们这儿往他的账户里“存款”,而你会很自然的为此适时作出回报性的反应,于是互动继续。“社会交换理论”目前被量化为六类,X1—爱、X2—时间、X3—物、X4—社会地位(彼此之间的稀缺性)、X5—服务、X6—信息。他还给出了一个公式,更加准确直观。 Y=K1*X1+K2*X2+K3*X3+K4*X4+K5*X5+K6*X6 其中,Y是“信用账户”的总和,K值代表权重(黄先生称之为“情感放大系数”),我们看重的东西各不相同,六类事物在我们心中占据的分量不同。且面对不同的个体,衡量标准可能不会是唯一的。 上个周末,去看了心心念念的La La Land,电影很好看。被电影的拍摄和结局感怀之余,不由自主的就试图开始套用之前提及的理论,从一个一点儿也不浪漫的角度去分析它。Sebastian和Mia偶遇多次,Seb热爱爵士乐,梦想是开一家爵士乐俱乐部,可以纯粹创作,不受约束。女主Mia努力试镜,想要成为一名演员。两个坚持梦想的人(“社会地位”),相爱了。 Mia满足了Seb对于“爱”的需求,他太需要一个对他的执着感同身受的聆听者(服务、时间)。而试镜并不顺利的Mia同样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支撑(服务),愿意花“时间”去陪伴她的人(爱)。这个阶段大家都在往“信用账户”存款,信用状态良好。 由于一个契机,Seb加入了乐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与Mia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也与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争吵随着这种失衡而来,Mia责备Seb背叛自己的梦想,Seb则认为当初是为了给Mia稳定的生活,不得已选择了乐队,而现在Mia却指责自己辛苦获得的成功事业。此时双方的付出与各自收到的并不相同,两者试图满足对方的,都恰恰不是对方最需要的。双方互耗“信用”,社会交换的良性循环被打破。 Mia也迎来了转机,在一次重要的试镜之后,她问Seb,"Where are we?",这句话,代表着在这个时候,Seb的爱对于Mia来说,已经没有梦想照进现实更加重要。在梦想面前,她将“爱”相应K值变小。交换停滞,社会互动中止。 结局很美,很伤感。他们试图圆满了所有过去,并祝福各自的当下。在现实面前,能做的就是,将相遇之歌作为离别的礼物。我会永远爱你,但是我尊重我们的选择与错过,相视一笑,就是最大的默契。 从某个层面看,用这个理论解释亲子关系,也是说得通的。子女对父母总有一种无法拒绝的心情,不正是因为他们在子女心里的“信用账户”,早已经让作为孩子的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完成真正与之匹配的回应。也想到,当我们对一个人抱有期待或是要求时,是否应该掂量一下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信用状态,不该贸贸然的一味索取。 诚然,这个理论有点过于凉薄,或许你一点也不认同。我也始终相信,有不存在所谓“信用账户”的两个人,我相信,大千世界,许多情感,无法简单用理论言明。 当我们无法面对某一个人时(即社会互动中Y值失衡),暂时放下一颗敏感脆弱的心,用一个较为客观的理论来安抚你的不平衡、挫败、受伤。我但愿,但愿它在你很难的时刻,对你有一点点的帮助。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相互依存的团体之间通 过一系列的互动而产生了义务感,只要团体之间遵守某些交换原则,那么相互间的关系在维持一段时间后将会产生信任的、忠诚的和相互的承诺。比如,当个体从他们的组织获得经济的和社会情感性的资源后,他们感觉有义务去友善地反馈和回报组织。 个体回报组织的一种途径是改变他们敬业的 水平。也就是说,员工选择以不同的敬业度水平来对他们从组织中获得的资源做出反馈。在个体对组织的行为进行反馈的过程中,将自我更多地带入工作角色中和贡献更大程度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资源是一种很深入的途径。对员工而言,改变他们的工作表现的水平更加困难,因为工作表现经常被评估并且被用作薪酬和其他行政决定的基础。鉴于此,员工更可能以敬业度与组织提供的资源和利益相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为解释员工改变敬业程度提供 了一个理论基础。在Kahn (1990) 和Maslach et al.(2001)模型中的敬业状态可以被考虑为在社会 交换理论下的经济和社会情感性资源的交换。当员工们从组织得到这些资源时,他们感觉到有义务以更高程度的敬业回报组织。如果组织未能提供这些资源,员工们更可能从他们的角色中回撤他们的自我,处于不敬业的状态。因此,个体准备在工作角色表现中贡献的认知的情感的和生理的资源的量是随组织提供的经济和社会情感性资源不断变化的。 在Maslach et al (2001)的模型中,社会支持 也是敬业度的前因变量之一。社会支持包括感知的组织支持和感知的主管支持。Schaufeli 和Bakker(2004)的研究发现,同事支持这种工作资 源也可以预测敬业度。多项研究认为,社会支持的缺乏与职业倦怠相关(Maslach et al ,2001)。此外,一线主管被认为对提升员工的敬业度尤其重要,或者是员工不敬业的根源。Alan M. Saks 和J os eph L.(2006)的研究发现,感知的组织支持与工作敬业度和组织敬业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感知的主管支持与工作敬业度和组织敬业度关系不够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