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宁夏银川750004 )摘要:科学技术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既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同时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现象、社会因素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与社会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文章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之间的互动效应。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协同进化;互动效应

21世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并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从而引起了生产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而在远古时代,科学技术处于萌芽状态,人们主要利用简单的技术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并不明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迫切需要新的科学技术,也从而形成了电学、力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科学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生产之中,并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显示出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如今,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科学技术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一方面, 由于受到科学精神或生产技术的导引和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民族文化、

人民教育等方方面面几乎都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另一方

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科学观念、科学政策、科学普及和科学人才的培养又极大程度地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与前进步伐。科学技术与社会呈现出一种协同连动的势态,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总体说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同连动,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是二者长期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

结果。

一、社会构成科学技术社会构成科学技术,即社会对科学技术能够起到某

种构建作用。

物质生产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古代自然科学的萌芽直接根源于物质生产,人类为了生存,发展了农业和畜牧业,并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界简单的认识,产生了数字、文字、天文学、光学等,所以说生产决定了科学的发生和发展[2]。现代社会,虽然科学实验从物质生产实践中逐渐分离出来,但是物质生产实践仍然是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生产对自然科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着科学理论的指导,原来生产到技术再到科学的单向性发展途径已经由生产到技术再到科学的双向性作用替代,生产中遇到的难点促使了科学的发展,而科学发展又开辟了许多新的生产行业,将科学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人类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农业经济,近三百年的工业经济,目前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而在农业经济时期生产的核心要素是土地,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在工业经济时期,生产的核心要素是资本,属于资本密集型生产,21 世纪的今天,由于大工业机器的普遍应用,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显示了知识与经济一体化的萌芽[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行业和部门,特别是在高科技生产领域,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且与经济融为一体。现如今,科学创造了整个世界的巨大财富,但是科学技术是工具,它是财富的制造者,并不是分配者,作为人类整体存在的基础,社会拥有对整体财富的支配权;科学技术的产生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凭借观察和思

考就能得出结论的过程,现代科学研究是积累在大量的社会财富上的巨大的

工程。

恩格斯认为18 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4] ,这说明是先有社会,然后才出现了科学,甚至技术。古代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最高的技术成就,而当时政府控制工业是中国技术的一大特点,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社会政治行为而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多项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如制铁技术、、航海技术、火药技术、造纸术等[5]。二、科学技术构成社会科学技术构成社会,即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影响。技术活动从来就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任何具体的技术活动都有着明确的社会目的,并且同其他社会活动相联系,最后又总要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6]。

当西方还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徘徊的时侯,我国正值唐宋盛世,唐宋的科学文化博大精深,几乎在所有的科学文化领域都有重大成就。四大发明除造纸术以外,其他均是在这一时期成熟、推广和应用起来的,从而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科学文化与经济繁荣前所未有的壮观景象。中国封建帝国的经济从

秦汉到唐宋元明经久不衰,原因就在于有科学技术做坚实的基础。

知识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人类知识是伴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积累而增长的,当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客观事物的规律逐渐清晰显现时,人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也得到提高。那些被证明是错误的认识或“知识”再也不能阻挡人类的进

步,“认识革命”或“知识革命”的发生因此就不可避免,并为随之而来的科技革命甚至是生产力革命打下基础。新的科技与生产力革命改变了世界,它推动着人的认识继续提高,并孕育新的“认识革命”、“思想革命”、“科技革命”、“生产力革命”甚至“社会革命”,由此不断推动历史进步。如欧洲中世纪后期,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地心说”和“上帝创世

说” ,迎来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点燃了新世纪“革命”的前奏—“文艺复兴”运动,从此揭开了世界第二次生产力高潮的序幕[7]。一般说来,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所发生的飞跃是科学革命;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带来技术的飞跃则是技术革命,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

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这其中有一系列复杂的互动效应。

从中国清朝咸丰到宣统年间,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与经济的中心,当英法忙于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时,德国却开始了对德国崛起影响极大的哲学革命,这实际上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德国由此出现了科学技术高潮,涌现出了一批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现如今美国成为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主要原因是对电子技术的重视和开发,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学习英德实现工业化的经验,发展了一批先导产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电力能源技术成套设备开发和电子技术应用改变生产模式, 大力推进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这为其由一个不足400 年的年轻国家一跃成为21 世纪世界经济的霸主奠定了基础。

从以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可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某些科学技术活动对整个社会起到负面和消极作用[8]。首先是环境问题,工业文明出现之后,机器逐渐代替手工生产,化石能源逐渐取代畜力,人类的足迹涉及地球生物圈的各个角落,并开始干涉整个地球的生物化学循环,改变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凭借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农药化肥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但是一些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制造商品时,向自然界排放出大量污染物,从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并不断恶化,同时,这也破坏了食物的天然品质,土壤也容易板结,肥力下降;农药的大量使用在消灭坏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很多有益的昆虫和微生物,水质也因此遭受到严重的影响。汽车的发明和使用被誉为工业文明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极大程度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人们对汽车的狂热追求掩盖了汽车给地

球环境带来的负效应,汽车的尾气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如今中国大部分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也与之有直接的关系。其次是伦理问题,如现阶段备受争议的“克隆技术”、“安乐死” 等[9]。还有一个显著性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现如今,不管是在街上,

商店,公交车上,都能看到很多人埋头盯着自己的手机,忽略了周围的人与物,这种普遍现象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电话、信息的传输代替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走动、拜访,科技的先进、通讯的快捷与方便,使原来富有感情的生活被一种冰冷的工具代替,如今的人们觉得心灵越来越空虚,亲情也越来越淡漠。在医院,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医生凭借先进的医疗技术与设备就可以做出判断,常常忽视与病人之间的交流, 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医疗纠纷。

三科学技术和社会紧密联系

21 世纪的中国如今面临着许多国家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压力,因此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的研究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威力。首先将科技研究与社会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将两者结合, 才能将技术优势变为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不容乐观,因此,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10]。其次,实现科技、教育、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已经出现了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以及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矛盾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科技,如人口控制、南水北调等等,都必须紧紧地依赖科技。加大对科技的投人,使知识和智力资源真正成为21 世纪的社会经济主体。

参考文献:

[1] 孙启贵?技术与社会的创新及其协同演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2009.

[2] 胡美?当代社会对科学技术产生的影响[J].科技信

息,2011,15:556+519.

[3] 艾尼瓦尔江努尔买买提?论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条件和背景[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2:110-111.

[4] 盛国荣.试析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三者关系的历史演进[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61-165+178.

[5] 周光召.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管理世

界,1989,01:191-195.

[6] 余丹.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J].科技创业月

刊,2009,04:132-133.

[7] 赵绪民,吴明江,李军. 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效应[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2:45-49.

[8] 李明.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其伦理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2006.

[9] 汪慧英.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86-88.

[10] 张惠鹏.略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J].沈阳干部学刊,2012,04:20-21.

浅谈如何建立家校互动网络平台

浅谈如何建立家校互动 网络平台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浅谈如何建立家校互动网络平台 作者:郑小红 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中心小学校 随着三大工业园区入驻企业增多并相继投产,对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外出务工人员返回量加大,更重要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要想改善家庭教育状况,除了家长加强与孩子的平等沟通外,学校也应担任重要角色。 传统的家校教育中的互动方式有电话交流、家访、家长会和家长访校等。目前,这种传统的沟通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如家长和教师不能充分交流,而且受教师和家长几乎一致的工作时间的限制。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多重的社会环境及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为了有效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尝试通过网络平台构建家校互动教育的新模式。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的实施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主动交流,信息反馈,优势互补,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间的相互协调,形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最佳辅助环境,营造出学校与家庭共育共建的新气象。 一、建立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的背景和意义 “家校互动平台”是一套应用于教育系统的高科技信息互动平台,它是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实现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信息平台。是一套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互动查询的方式,有效解决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平台的建立旨在探索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我校现有资源优势,提高学校班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并由此探索如何促进家庭和学校特别是和学生所在班级进行及时有效沟通的实现形式,以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校德育的时效性,实现和谐校园构建。 家校互动网络平台开通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利于建立积极向上的班级管理文化。 我们建立的家校互动平台实际上是一个开放式的班级管理网络日志。它整合了过去的墙报、黑板报、手抄报、光荣榜、班级日志等各类辅助手段,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一个物化的显性记录和互动平台。它不仅向学生提供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大量信息,而且对于建立良好的班风班级,凝聚班级师生乃至于热心家长的人心,形成优良的班级精神,产生了良好的催化作用。特别是网络的特殊功能,使得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及其家长,在交流上地位和话语权上更趋平等,使得和谐班级的建设成为可能。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人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人都可以显示自己的存在,这正是建立优良的班级管理文化的前提和保障。而班主任的网络管理权限则保障了互动网络平台可以沿着有利于班级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方向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教师和家长、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 我校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特别注重平台的互动性。从发表评论到签写留言,可以注册,也可以不用注册,都可以实现对平台信息的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精选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 及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了整体联动。 2.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3.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1900年由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而掀开新的一页,引发了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 4,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倡导以纯“客观主义”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被尊为“近代史之父”。 5.20世纪对纯客观主义的史学传统发动猛攻的首推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他提出: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6.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着作是马建忠借鉴拉丁语法通析汉语语法结构于1989年出版的《马氏文通》。 7.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在各自的着作《古代社会》和《原始文化》中,以空前丰富、翔实的资料,阐述人类的历史变迁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派。 8.现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哎《正义论》一书,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领域中最主要的理论着作。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5.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 A )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2.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A ) A.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B。边缘学科

社会网络结构与社会网络互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一)

社会网络结构与社会网络互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一) 社会网络研究最早出现于社会学领域,研究社会经济行为和过程。这些研究最近逐渐扩展到企业领域。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内部成员的行为。对于什么是社会网络,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定义。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有: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Coleman(1988)认为,社会网络是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部分,它通过人际关系建立起来并增加相应的人力资本。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角度来研究知识转移,本文主要探讨网络结构及网络互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一、网络结构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网络分析家提出特定的网络结构能够提供获取信息的最佳方式。网络结构是指一个参与者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社会联系。根据信息的流动,网络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维度:结构密度、结构洞与网络桥、网络中心性和网络范围。网络的不同结构特征对网络中的知识转移有不同的影响。 1.网络密度与知识转移 网络密度是一个社会网络中成员间相互联系的强度。成员间交流的密切程度和频度决定了他们的网络密度。从社会资本的关系和认知视角来看,网络密度是指网络中一组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实际数量和其最大可能数量之间的比率。当实际的关系数量越接近于网络中的所有可能关系的总量,网络的整体密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高度连接的网络有助于有价值知识的流动,随着网络密度的增加,交流也会变得更加有效。网络密度越大,知识转移越有效。 网络密度是一个团队内聚性的指示器,内聚性能够产生信任。信任机制意味着指团队中的成员能够同网络中的其他成员持续的交换信息,合作与义务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基础。网络密度对于知识转移的速度和准确性具有积极的影响。 2.结构洞、网络桥与知识转移 Burt在1992年提出结构洞理论,结构洞指社会网络中网络节点间间隙,反映不同群体间联系的缺乏。结构洞相对两端的个体处于不同的信息流中。Burt认为富有结构洞的网络为通过中介人获取非重叠信息提供了机会,中介人就是善于建立跨越结构洞的人际桥梁的人。当社会网络中存在网络节点间间隙的桥梁——网络桥时,便产生了跨越边界的“信息收益”,因为特定群体中的信息相对是重叠的,与那些只局限于单一群体的个体相比,联系不连贯群体的个体将面临更广阔的思想和机会。组织中跨越结构洞的经理人,能够获得信息和控制的优势。网络跨越的结构洞越多,网络的信息与知识就越丰富,越有利于知识转移。 3.中心性与知识转移 网络中心性是一个网络围绕一个中心的程度。中心性的程度是用来衡量网络中的一个成员独立访问其他成员的能力,中心性程度越高的成员,访问其他成员的路径就越短,获取知识就越容易。网络的中心性是确保信息能够以低成本容易的获得,中心性低的网络对于知识的转移具有消极的影响。在中心性高的一个“紧密”的网络结构中,一个网络成员能够容易的获得整个网络的所有信息。当信息资源是高度隐性的,或者信息变化迅速时,这种结构对于知识转移极为有效。 4.网络范围与知识转移 网络范围是指在跨制度的、组织的或者社会范围的连接的延伸程度。Reagans和McEvily(2003)引入了网络的网络凝聚力和网络范围两个概念,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网络范围与知识转移的容易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的假设。Tsai(2000)提出一个人的网络范围越广,他的个人网络越复杂。在组织的内部或外部,跨边界的知识转移能提高绩效。例如,在公司内部,在

网络教育互动平台商业计划书

创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 项目名称:xxx 项目负责人:xxx 联系电话:xxx 联系地址:xxx 电子邮件:xxx

第一章执行概要 1.1.项目概况 本项目包括网站(谷粒网)+桌面应用程序(和手机JA V A程序)结构,是第一个真正推动用户现实发展的互动交友交易应用平台。谷粒网以网络教育为主体,其核心功能包括网络交友、个人的人脉、行程、项目和学习计划管理、远程教学、产品资源网络交易、用户发展测评及地图应用;谷粒网整合了传统的和主流的WEB应用形式,将严肃性与游戏性、虚拟性与实用性、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谷粒网的目标客户覆盖了具有发展需求、可以上网的各年龄层人群;谷粒网的盈利模式主要有点卡销售、广告服务、虚拟装备和道具销售、装备道具品牌形象定制、商业版年费等。谷粒网以推动人的现实发展为目标,超越了当前已有的互联网应用形式,并形成了独特的用户应用发展模式——谷粒发展模式,可望成为个性化学习的样板应用和学校教育的积极有益的补充。 1.2.商业机会 学生、家长和社会日益呼唤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要求有新的教育形式来弥补学校教育的先天不足。此外,网络教育这种新的学习模式还大大弥补了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加快了我国全民受教育水平,满足国家经济发展要求,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同时,从总体情况看,中国的网络教育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而随着中国的信息化程度以及网民对网络教育认知程度的提高,网络教育市场规模将不断增长。 1.3.网站推广 将通过传统媒体、网站合作、用户推荐、举办活动等途径和方式进行推广,进一步加强

网站的实用性、优化用户体验,扩大影响力。 1.4.财务预测 在综合考虑网站经营规模以及项目在计划时间内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对未来三年的赢利预测如下: 未来三年盈利预测单位:万元 年度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收入240 2280 13200 净利润-282.992 588.057 7545.33 1.5.资金需求 网站一期建设拟融资500万元,主要用于办公场所、人员工资、网站硬件、软件、空间及网站的营销推广。 1.6.风险及对策 本项目的风险主要有:不确定风险、行业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财务风险。 对策主要有: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产品定位,并不断开拓创新,及时调整和完善发展目标和经营发展战略规避不确定风险。利用独创的应用整合逻辑、涉及行业的专业性形成有效的壁垒来规避行业风险。加强公关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降低开发市场的投入来规避市场风险。构筑和拓宽畅通的融资渠道,为公司的发展不断输入资金,;加强对资金运行情况的监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对策来规避财务风险。

社会工作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社会工作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人类三大思维科学分别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三门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但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限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社会工作学家王思斌教授在他的《社会工作概论》这本书的“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节中,将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确定为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并给出了充分的理由,他认为,社会工作虽然尚不具备一套独立的、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但它确有自己独特的工作理论。并且,社会工作借用相关社会科学知识并对之进行有效组合,从而形成对某些现象的独特解释。因此,“从其理论构建、实践工作的科学性等角度看,社会工作应该算作一门科学,属于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如同医学之于自然科学。”接着,他有从社会工作过与众多社会科学学科的紧密关系来证明这个说法,这些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但是,我们在学习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社会工作无论是从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都有一些人文科学的影子,比如社会工作关注个人的心理状况,借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人类行为,并且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区别。所以我认为,王思斌教授可能只是根据我国现行的学术体质和学科分类将社会工作归类到社会科学中。那么从学科细化的角度来说,社会工作究竟属于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呢? 一、区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意义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科学体系中的三大科学门类,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两者之间共生共荣的关系以及协调发展原则,明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异,对我们客观地进行学术评价,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对于一名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来说,在学习和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时候必须学会区分两种科学之间思维方式、研究内容的,联系和区别,具备一定的学术修养,掌握一定的学术鉴赏能力,才能在学习和成长中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来说,社会工作借用的理论既包含社会科学,例如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有包含人文科学,例如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工作既属于社会科学,又属于人文科学。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虽然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但是在科学主义和专业地位最求的影响下,社会工作的发展容易形成以理论主义为主导的社会工作模式,然而科学主义在推动社会工作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就形成了人文主义相对缺失的局面,尤其是社会工作哲学与社会工作伦理研究方面的缺失,容易导致社会工作把人当成一个冰冷的机器来看待,如果在服务过程中把人帮做机器,对人提供的服务仅是以问题为导向,缺失了人文关怀,将会使社会工作走向终结。因此,

社会化媒体营销——谈社会化媒体消费者行为及产品营销策略

2011年4期 JINGJI 经济SHI JIAO 视角 社会化媒体根本上说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社会性网络工具。这一从媒介角度定义的概念有两层含义:其一,社会化媒体的本质是一种媒体,除了传播信息外还与处于媒体中的人们相互影响;其二,社会化媒体是基于网络社会化产生的,可以说社会化媒体是技术与社会共同进化的产物。进入20世纪,因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联网的世界中,社会密度赶上了技术的步伐,社会群体中互联网这个生命空间正逐步形成,这是互联网能够成为社会化媒体的重要原因。 社会化媒体营销则是基于社交网络中消费者间的关系形成的产品或品牌信息的宣传。当前无孔不入的广告营销、企业过剩的兜售宣传,消费者早已显出抵触和疲态,传统的媒体营销方法已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态势,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出现无疑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其与传统媒体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传播主体的变化,消费者由被动接受变为现在主动的内容创造者及传播者,基于这些新的特点归纳出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创新点: 1、为品牌营销提供更适合的平台 社会化媒体这一新接触点的诞生,是企业接触并融入消费者的新平台。通过社会化媒体,企业有更多机会让消费者一起来参与品牌的延伸与塑造,同时,还可以让品牌越来越归属于消费者需要的某种文化、时尚或潮流。在这一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品牌渐渐真正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与信赖, 2、为企业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提供多元化渠道 社会化媒体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呈现多元化,我们最常接触的微博、以关系为主的社交网站、视频网站、团购网站以及以内容为主的社交网站,都为企业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提供了新的渠道。 3、以人为本的营销 较传统媒体及其营销方式来说,社会化媒体营销因其更容易接触终端消费者、并且围绕消费者因而更注重 如何有效激发用户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来,病毒式的信息传播更是要有趣味十足的内容和形式做支撑,从而吸引互联网用户自觉自愿地开展大范围传播,进而促成个人价值的发挥。 4、为企业和消费者间搭建了新的关系模式 与传统沟通方式,例如电话、邮寄、传真等相比,社会化媒体不论是时效性、沟通成本以及效果都明显优于前者许多倍。社会化媒体正是为企业能够快速进行市场反应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例如及时处理消费者的不满及投诉、及时应对负面新闻等。成功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又能挖掘出消费者对品牌的归属感,实现品牌再造的过程,达到品牌宣传信息传递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企业通过社会化媒体与消费者的沟通,潜移默化地形成人际关系的交流而不再停留在商业层面,从而品牌传播达到新的境界。 企业与消费者间建立的新型关系目前还尚在探索阶段,虽然企业放低姿态与消费者互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就此与消费者以朋友的身份相处,这其中企业既是媒体又是受众时,关系的把控及企业作为赢利者如何实现价值,还需要通过实践逐步摸索解决。 在这场由技术更新引发的、新媒体产生及生活方式变革的浪潮中,消费者即媒体的受众人群在此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凸显出社会化媒体中消费者行为的重要特点: (1)消费者消费过程中感性因素越来越多的介入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物质的极大化使消费者完成购买行为时还有精神性的价值需求,即在购买产品的同时寻求归属感及认可,对产品或品牌内涵的人性化因素产生更感性的认识。 (2)女性消费群体的增长 女性群体的崛起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据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 于2010年7月发布的《女性在上网:女性如何影响互联网》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女性网民虽然只占全球网民的46%,但她们更积极地参与网络活动。她们逐渐成为网络购物和团购的主要驱动力。ComScore 的报 浅谈社会化媒体消费者行为及产品营销策略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对人们群体行为、社交方式等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基于w eb2.0的网络新工具 的出现、网络社会密度的不断扩大使得社会化媒体应运而生,目前国外已有一些可以借鉴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本文在介绍社会化媒体营销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中国消费者当前行为特征,以及社会化媒体营销与传统媒体间的差异和特征,针对初涉社会化媒体营销的企业提出一些营销策略。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营销;消费者行为特征;营销策略 研究与探 索 55

家校网络互动平台心得体会

《家校网络互动平台》使用心得 班主任工作多,我深刻体会到班主任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并且深刻体会到只有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孩子。与家长联系的最好方式——家校互动平台,它已成为我教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任何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三个方面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学生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长期以来,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始终成为学生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传统的沟通方式无非就是家长会,家访,而家长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不能经常来学校参加家长会或与教师沟通,这样就导致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减少。 学校开通了“家校互动平台”,有效的解决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关于“家校互动平台”,其优点大体如下: 一、贴心:互动网的工作人员能体谅我们的工作繁忙,亲自下到我们办公室问我们有什么要求,当听说我们班的资料不全,老师使用不方便时,马上着手解决,架起了老师和家长沟通的空中桥梁。刚开始我不会用,很多问题反馈在信息里,他们看了都能及时回复,及时指导,还给了我一本使用手册,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真是贴心啊。 二、高效:使用家校互动平台和家长沟通,能做到迅速、高效。例如:我班有一位同学早上出门,中午很晚都没回家,家长心急如焚,打电话问我是否可以用手机群发,帮住找找她的孩子,看是否在那位同学家里。我在互动平台上群发了信息,很快就得到消息,找到了孩子。家长非常感激,真是早一分一秒都是对家长和孩子的关怀和体贴,可以说:不但高效,还能做到沟通随时随地。 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特点:有人学得快,有人学得慢;有人成熟得早,有人成熟得迟。家长很难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和表现状态,如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校的课堂表现情况,状态是否异常,是否有心事等等。“家校互动平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随时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在校情况,一个短信,家长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在校状态,必要时通过电话或见面再次沟通。通过这样的互动,完全可以达到我们一切为了孩子的目的。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表现,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解

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解 作为现代大科学体系中的两在分支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人文科学,什么是社会科学,两者关系如何,有何联系,区别又在何处。 一、对社会科学的理解 对于社会科学,我们常常简单地把其执行看作是关于社会的科学。人们对于社会的理解是非常早的事情,不可否认,有了人和这会,就有了对社会的认识,但是这里所说到的认识只是经验意义上的,在过去那种是专制性的、等级制的贵族和军事社会中,真正的、客观的社会科学研究既不可能也不需要。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科学是一种近代性的学科,并非自古以来就有的。 社会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它产生于19世纪,是近代社会结构化的产物,是适应大工业生产、城市等大规模社会结构的管理需要而产生的。 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是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近代才得以形成的发展的社会现象。社会学所研究的并非常识意义上的社会或社会整体,而是市民社会以及以市民社会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 客观性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但是,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有着根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社会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价值中立的态度。所谓价值中立是指,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终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遵循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 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是抽象性的。正另存为存在社会事实与人的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交融,社会科学作为科学,其语言和概念必定是普遍的、概括的,具有超越于具体经验的一般性。 二、对人文科学的理解 人文科学,发源于古希腊的“潘迪亚”传统,换言之,人文科学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民教育思想、完人教育思想,或所谓“古典文科教育”。人文科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人文科学通常被称为是“关于人的价值和精神表现的科学”【1】,它的研究对象也可以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人文世界”【2】。“人文世界”是迥异于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属于价值和意义的世界,它在本质上说是“拟人主义和人类本位主义”的【3】。 人文科学的主要学科就是传统的文史哲一类的学科,它们的研究对象是区别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的人文世界。这里所谓的世界并还是实体意义上的,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或者说,就是由特定学科所把握到时的人类生活世界的一个方面,是一个方法论意义上的概念。 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意义的理解。这是由人世界的精神性和价值性所决定的。人文世界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仅仅对一种人文现象作出因果式的、外在的说明是不够的。 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 在学科演化和承续的意义上,可以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从时间意义上说,自然科学在十四、十五世纪才进入整理和分析材料的阶段,社会科学的独立则是十九世纪中期的事了。除了时间关系,这种母子关系更主要地体现在人文科学的价值意义上,体现在人文科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怀和包容,当然也包括责备和期待。在常识意义上,自然、社会。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人的生活,互联网与新媒体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化趋势的扩张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其速度之惊人,范围之广让人意识到互联网作为一次科技革命,正在改变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 人们在互联网上通过QQ、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互动媒介形成具有共同价值观、归属感的群体,由此出现了强调具有精神共同体属性的“虚拟社区”,即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人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且还把这种友谊关系延伸到现实社会中,实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为人们的社会互动提供了一些便利。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使社会交往更高效。网络世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时间在信息网络上似乎有了不同的意义。因特网的应用,极大地缩短了交流信息的距离,在互联网上交往的人们,国界和地界暂时消失,距离感变得模糊,尽管彼此相隔万里,网上聊天近乎面对面,即时交流彼此信息。社会互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和自由天地。 网络社会中的交往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大了社会互动的广度,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具开放性与普遍性。在网络出现以前的社会,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生活环境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人们的交往活动往往只能局限在一个有限的时空范围内,生活单一且封闭。网络社会是一个完全交互的世界,在网络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发布的信息也可以被人随意浏览并发表意见。网络空间的出现,促进了交往方式的革命。它克服了以往受时空局限的“点对点”交往的局限性,实现了“点对面”,甚至是立体的全方位交流。近几年,网络技术发展到手机上网、无线上网,更增加人们交往的便利性。 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使社会交往更平等。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网上交往无需考虑自己或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宗教信仰等社会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因素,人们可以进行比较单纯的非功利性质的交流,交流双方都不会产生任何心理负担,不必顾虑世俗间的偏见和利益冲突,避免了现实世界的危机和压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 网络中的人际交往突破了现实社会中的过多掩饰与虚伪,呈现出真实性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否真实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能否成功的关键,但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限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为了维持业已形成的交往关系,很多时候不得不做一些虚伪的事、

浅谈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浅谈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以生命科学技术为例 12210690094 王蕾·引言 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尤 其是生产工具,的变革。第二,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科学技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人类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 告诉我们,科学技术革命能够引领产业结构的变化。 科学技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产生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的 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 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盾运动来展开的,同时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 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 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 控制。只有对科学技术保持清楚的认识,才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本文以生命科学技术为例,浅谈科技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社会化媒体的营销的优势(一)

社会化媒体的营销的优势(一) 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是近些年来互联网的一个发展趋势。不管是国外的Facebook和Twitter,还是国内的人人网或微博,都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社交网络的时代。社交网络属于网络媒体的一种,而我们营销人在社交网络时代迅速来临之际,也不可逃避的要面对社交化媒体给营销带来的深刻变革。 首先要讲的是,社会化媒体营销具有传统网络媒体营销的大部分优势,比如传播内容的多媒体特性、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传播信息可沉淀带来的长尾效应等等。讲述网络营销对比传统媒体优势的文章很多了,这里我不在赘述,我要重点讲讲社会化媒体营销与普通网络媒体营销对比的优势。 第一,社会化媒体可以精准定向目标客户。 社交网络掌握了用户大量的信息,抛开侵犯用户隐私的内容不讲,仅仅是用户公开的数据中,就有大量极具价值的信息。不只是是年龄、工作等一些表层的东西,通过对用户发布和分享内容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判断出用户的喜好、消费习惯及购买能力等信息。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比例越来越高,移动互联网基于地理位置的特性也将给营销带来极大的变革。这样通过对目标用户的精准人群定向以及地理位置定向,我们在社交网络投放广告自然能收到比在传统网络媒体更好的效果。 中软新媒体营销——专注新媒体培训及企业网络运营

第二,社会化媒体的互动特性可以拉近企业跟用户的距离。 互动性曾经是网络媒体相较传统媒体的一个明显优势,但是直到a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我们才真正体验到互动带来的巨大魔力。在传统媒体投放的广告根本无法看到用户的反馈,而在网络上的官方或者博客上的反馈也是单向或者不即时的,互动的持续性差。往往是我们发布了广告或者新闻,然后看到用户的评论和反馈,而继续深入互动却难度很大,企业跟用户持续沟通的渠道是不顺畅的。而社交网络使我们有了企业的官方微博,有了企业的人人网官方主页,在这些平台上,企业和顾客都是用户吗,先天的平等性和社交网络的沟通便利特性使得企业和顾客能更好的互动,打成一片,形成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此外,微博等社交媒体是一个天然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寻找用户对企业品牌或产品的讨论或者埋怨,可以迅速的作出反馈,解决用户的问题。如果企业官方账号能与顾客或者潜在顾客形成良好的关系,让顾客把企业账号作为一个朋友的账号来对待,那企业的获得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中软新媒体营销——专注新媒体培训及企业网络运营

浅谈社会化媒体营销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社会化媒体的营销策略 院(系)名称商学院 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学生姓名张荣乾 学号081564052 指导教师宗利永讲师 完成时间2012年05月12日

浅谈社会化媒体的营销策略 张荣乾 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号:081564052 指导教师:宗利永 摘要: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形式既为市场及其参与者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合理利用社会化媒体是其利于不败之地的必然要求。社会化媒体具有社交性强、自主性高等特点,同时也相应的具有多向互动传播、营销成本低、营销效果显著等优势,在树立品牌形象、信息传递、及时了解市场动态等方面具有显著的营销价值。但是也存在着不易控、难评估、以作假等问题,为了更好利用社会化媒体,文章中阐述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应用思路,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了一些营销策略,例如:确定目标受众、丰富信息传播的形式、积极与用户进行互动、市场信息管理等。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营销对策;多向互动传播;社交网络 互联网的发展将全球经济带入信息经济时代,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在世界各地迅速得到采用。随着互联网向社会化的升级,网络的社交功能开始受网民所看重,一种全新的网络媒体发展趋势——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与创造信息的主要载体。一方面,基于社会化媒体所具有的高度透明性、参与互动性和社交性的特征,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社会化媒体并应用该平台发表、分享和传播信息或获取资源,人们在虚拟网络里建立的关系也正在迅速扩散;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处于各个行业的企业意识到社会化媒体带来的全方位的挑战,从而努力在战略上或营销上寻找变革机会和发展对策。因此,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已经开始引起各国学者、专家们的注意。社会化媒体在改变了人类生活习惯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行为方式。 一、社会化媒体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从起源来看,“社会化媒体”的概念首先产生于信息科学领域,研究者使用该概念对由社会性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简称SNS)带来的新型网络信息交流空间进行集合性表述,包括博客、维基、论坛、社交网络、播客、微型博客等。社会化媒体将大众传播带入了双向交流与对话阶段,给传统的、单向传播的、精英控制的传统媒体时代带来了几乎颠覆性的变革。目前国内代表的有淘江湖、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等社会化媒体。

什么是人文科学

什么是人文科学? 李维武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科学”一词,在今天已成为一个使用率相当高的概念,但要说清楚什么是人文科学,又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对于人文科学的理解,不仅是一个学科分类问题,而且是一个构造和规范学术思维空间问题。正是这样,它成为了现代哲学所思考的问题,因为只有哲学才能承担起对各学科思维空间进行建构和解构、开拓和改造的任务。 近百年来,西方哲学家、特别是一批德国哲学家,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探讨。狄尔泰首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认为自然科学是研究“死”的自然世界的科学,人文科学是研究“活”的精神世界的科学;李凯尔特继言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认为自然科学是探讨与“价值”无关的自然世界的学问,文化科学是探讨与“价值”相联系的文化世界的学问;胡塞尔主张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态度和方法上相异,认为只有把自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搁置”起来而采用现象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了解人的“生活世界”;卡西尔则指出人文科学所特具的认知理想,既不在于探求规律的普遍性,也不在于认识事实与现象的个别性,而在于把握“人的本质”。这些探讨,从表层上看,是在进行学科分类;而从深层上看,则是通过确立人文科学来构造不同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实现人类思维方式由近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在中国,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前期的“科学与玄学论战”。张君劢在论战中提出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五大区别,认为“科学”的特点在于:是客观的,重视形式逻辑,用分析方法入手研究,为因果律所支配,起于对象之相同现象;“人生观”的特点在于:是主观的,重视直觉,强调综合方法,主张自由意志,起于人格之单一性。这五大区别实际上已涉及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划界问题。但是,这种探讨由于复杂的原因而未能深入开展下去。这使得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至多只是从学科分类上看待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不同,而不了解人文科学对转变人类思维方式的意义。 而且,在中国要理解人文科学,似乎还有一个特殊的困难,就是长期以来“人

社交媒体营销对企业品牌的推动作用

社交媒体营销对企业品牌的推动作用 今年,美国机构对社交媒体在企业塑造品牌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根据这份研究报告,76%的企业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对于品牌建设非常重要;72%的营销人员认为,它对于培养用户忠诚度也很重要。而且,59%的营销人员相信,在将来不支持社交媒体的公司将难以生存。 作为企业主备受青睐的营销方式,传驰网络认为,社交媒体对企业品牌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首先,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广泛。截至2011年底,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已达3亿,中国拥有全球最多也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而且一二三线城市居民的社交媒体注册率高达95%。同时,人们在社交媒体网站上花费的时间共计1100亿分钟,占所有在线时间的22%。不同于传统的广告曝光,通过社交媒体的推广,喜欢参与和贡献内容的用户会主动投入对品牌的关注,据澳大利亚研究公司估计,如果把社交网络上的评论及发帖加起来,每年大约有5000亿的曝光,这是一个很大的曝光量。 其次,社交媒体有利于培养品牌忠诚度。至少有一半Twitter和Facebook的用户认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开始关注某企业之后会越来越乐意去谈论、推荐或购买该企业的产品。品牌借助社交媒体更容易与用户达成深度沟通,通过具有创意的内容和互动质量,最终形成长期的“粉丝”级用户群。

再次,社交媒体及时反馈与互动,提升品牌的用户体验。传统媒体过多地去拉拢引诱消费者,并用过量的信息轰炸消费者;社交网站则是让消费者自己决定去关注哪些品牌、品牌的哪些方面。在被誉为“最赚钱的奢侈品行业”,社交网络的这种特征将成为企业未来根本的、首要的传播方式。 传驰网络在跟踪分析企业对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发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互动营销的低成本高产出特点给人一种兴旺发达的现象,于是就出现了羊群效应,无数企业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却往往缺乏专业社交媒体人员的参与,结果收效甚微,只有充分结合社会化媒体阵地各有长短的特性,合理进行资源投放,才能呈现品牌的“立体印象”,提升用户体验。 另外,社交媒体提供用户分享功能,容易形成口口相传的效应。国外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中国社交媒体用户希望“与你做朋友”。超过89%的人,认为社交媒体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平等,这也是他们喜欢分享的主要原因。报告分析,26%的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经常性的发起对话, 创建内容, 并且在网上发布他们的观点,同时期待更多的参与。 社交媒体用户分享品牌的方式主要有:71%的用户在视频分享网站上观看企业品牌广告; 51%的用户通过他们的手机下载品牌相关的应用程序;43%的用户与品牌成为朋友; 21%的用户甚至制作并且分享关于产品和品牌的视频。 最后,社交媒体是品牌危机公关的有效渠道。尽管企业的公关部门或者企业主都不愿意提及这个问题,但是在信息透明化的当下,危机公关是企业的必修课,尤其是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建立一整套合适的品牌危机系统,可以快捷、有效地降低危机对企业品牌的负面影响。

社会与社会结构

第四章社会与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 结构这一术语是指某一整体中的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方式。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就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在时光的流逝中,社会结构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是,行为上的一些变化,甚至是某种冲突,在模式化和可预见性方面与遵守规则的行为并无二致。 社会结构还能使我们能够以适度的效率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事物。它能使我们避免在行动前对成百上千中琐碎的可选项进行选择的麻烦,从而保持了群体和社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二,社会结构的单位 (一)身份或地位 身份或地位(status)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 有两种主要的身份类型。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被称作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如果某人愿意,他的自致地位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改变的。 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改变的社会身份地位被定义为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 绝大部分身份地位可以在责任、权力和声望方面进行比较而被划分到某一等级。 每个人会拥有多重身份,而一个人同时拥有的不同身份地位则常常能够揭示出关于某一社会结构的大量信息。 休斯把用来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那个关键性的身份称为首要地位。 (二)角色 角色(role)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按照林顿的说法,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 在每一次高度结构化的社会互动中,社会都为其提供了一个“剧本”,用以指导分配各不同社会成员的不同角色的扮演。角色的学习就是要领会在某一特定身份被期待的或是必须的行为,即把握好对具有某种身份的人的“规范”。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宁夏银川750004) 摘要:科学技术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既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同时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现象、社会因素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与社会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文章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之间的互动效应。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协同进化;互动效应 21世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并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从而引起了生产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而在远古时代,科学技术处于萌芽状态,人们主要利用简单的技术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并不明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迫切需要新的科学技术,也从而形成了电学、力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科学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生产之中,并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显示出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如今,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科学技术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一方面, 由于受到科学精神或生产技术的导引和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民族文化、人民教育等方方面面几乎都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另一方

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科学观念、科学政策、科学普及和科学人才的培养又极大程度地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与前进步伐。科学技术与社会呈现出一种协同连动的势态,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总体说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同连动,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是二者长期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 一、社会构成科学技术 社会构成科学技术,即社会对科学技术能够起到某种构建作用。物质生产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古代自然科学的萌芽直接根源于物质生产,人类为了生存,发展了农业和畜牧业,并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界简单的认识,产生了数字、文字、天文学、光学等,所以说生产决定了科学的发生和发展[2]。现代社会,虽然科学实验从物质生产实践中逐渐分离出来,但是物质生产实践仍然是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生产对自然科学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着科学理论的指导,原来生产到技术再到科学的单向性发展途径已经由生产到技术再到科学的双向性作用替代,生产中遇到的难点促使了科学的发展,而科学发展又开辟了许多新的生产行业,将科学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人类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农业经济,近三百年的工业经济,目前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而在农业经济时期生产的核心要素是土地,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在工业经济时期,生产的核心要素是资本,属于资本密集型生产,21世纪的今天,由于大工业机器的普遍应用,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显示了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