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应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白水中学:郑山环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铺开,新课程教学活动早已在各处沸沸扬扬地展开了,但是这种课不能只停留在教学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应该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主要是思想道德上的认识,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因为应试的需要或由于学校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而只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追求高分数,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一、德育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他就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自古以来我国在教育上就很注重学生德行的培养,历朝历代在选拔人才时也很看中官员的品行修养。这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它,何况现在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

二、德育有其必要性

尽管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在不断地加强,国民的素质在不断地提高,但由于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公民的法制观念还是比较淡薄的,我国的家庭德育教育还是比较欠缺的。很多父母在对待子女的德育教育上,没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认识或认识不够,甚至有的父母本身的观念就存在错误,孩子从小就一直受到误导,这样,学校的德育教育就尤为重要,也更有必要。再说,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从小娇生惯养,导致有的学生比较自私、虚荣、冷漠、贪图享乐,而缺乏谦让、互爱、吃苦进取的精神。还有一部分学生,主要是农村学生,父母为了生计长年在外打工,这些学生在家里基本上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也就是现在常说的“空巢学生”,他们很容易沾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气。而且随着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加,这部分学生的人数还会增加。再者,现代不良网络对青少年的毒害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应该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全他们的人格。

三、语文科应该担负起德育重任

“教书育人”,除了“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如何才能做到“育人”,德育无疑是关键的一环。而语文科自身的特点,又决定了它在德育这一环节中所

起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语文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育在确定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过程中,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播知识这种片面性的培养模式,更要注重德育渗透,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寓德于教。这是语文科责无旁贷的。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们或热情奔放、或纯真质朴、或典雅优美、或振奋人心、或引人深思,往往能使学生触发思想、陶冶情操,最终能潜移默化地构建学生健全美好的人格。如朱自清的《背影》、季羡林的《永久的悔》,让学生在深深地感慨中体会到亲情的可贵、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使他们懂得在生活中孝敬父母是他们的职责,回报父母是他们的义务。《论语》的一些选文,则告诉了学生为人处事的态度方法,让学生懂得了仁爱。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会了学生忧国忧民的思想。《鱼我所欲也》使学生懂得了舍生取义的道理。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教会了学生清心寡欲。《梅岭三章》、《纪念白求恩》则教育学生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崇高品质。《巴黎圣母院》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诸如此类优秀的文章不胜枚举,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去体验这些情感,陶冶情操,成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不要只为应试的需要而千篇一律地肢解成结构划分、音义讲解、主题分析、写作特色,弄得面目全非,这样一味地追求基础训练和技能训练,学生是不可能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在心灵上得到感化。这岂不辜负了语文科的一番美意,浪费了语文科的良好资源,错过了德育的绝佳时机。

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耐心地教育,从小抓起。特别是在中学阶段,这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转折点,人的思想观念基本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在教学中更要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在思想上加以正确引导。德育也不能仅局限于有限的教材,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可以联系现实、结合实际,针对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分析,形成互动。从而更好地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观、道德观。现在不是一直在宣传要有社会公德、一直在强调要有社会主义荣辱观吗?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要作为表率,树立良好的形象,言传身教。

总之,在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浪潮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本学科的优势条件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德才兼备、有贡献精神、有合作态度的具有高水平素质的人。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方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的有用人才。“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诚然,德育有相对的独立性,学校可以开设思想品德课,有进行道德教育的班会及其他措施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上课或活动,毕竟是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内容上也是不足以完成德育的。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当中去,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把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高中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以文载道”、“寓道于文”,其中的思想教育要因“文”而施。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意味着它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

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加强德育,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及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语文是德育的最好的载体,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自身的德育资源,真正做到不仅教书,更要育人。依据语文自身的特点,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妙加组合,巧于安排,精当点化,使语文和德育的结合成为水到渠成的自然之作,就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也是德育教育的至高境界。 (一)潜移默化,移德育之花接教材之木。 “文以载道”,课文中的许多内容都是非常好的德育材料,可以直接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德育功能,造取恰当的时间,适宜的机会,巧借材料,融德育于其中,纳思想在其里,如春风化雨,于悄无声息中,让学生在欣赏享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得到培养。 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抓住“激趣导入”这一环节,恰当巧妙地设计导语,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文章的精神内涵,思想上得到升华。在对文本的品读感悟中,教师更应该自然贴切地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以情激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情操得以陶冶。也可以借助于朗读和表演,通过生动的朗读,能把文中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朗读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示朗读的要求,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容易使学生自觉地感受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内江市中区朝阳镇中心小学黄秀芳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校风的好坏直接与学生的思想品质有关。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思想品德课、音乐、体育、美术、数学及语文课中。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7年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不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既是塑造创新人才的教育,又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为此,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把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当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需要适时地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熏陶。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利用教材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呢?下面,我谈几点我个人的看法: 1.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首先,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更是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精湛高超的语言,会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激发审美想象,丰富审美情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如果教师不断释放语言艺术的灵光,学生会感到一种浓厚的语言艺术氛围,会感到情绪的高度愉悦,从而沉浸在“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美好境界中。其次,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倾注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生命。因此,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得到情绪体验。这样的课堂,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有所升华。 2.加强朗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有感情地朗读是促使学生增强语感、积累词汇的重要手段。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每一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往往贯穿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教师只有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才能悟出“道”来,产生感情共鸣,受到教育。如:讲解《女娲补天》一文时,我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体会重点词的表情达意。从朗读中,学生体会出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值得他们学习的。 3. 创设情境,渗透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陶冶了他们善良的心灵,追求自我的不断超越。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创设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水平而定,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比如:讲授《花钟》一文之前,我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用不同时间开放的花做成的花钟图案展示给学生们看,让学生们惊叹不已,他们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这些美的工艺品,是多么的兴奋。同时,我让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各种花的功能。然后,通过欣赏画面,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花。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一)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的统一是课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贯穿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个语文教师在解读语文文本的同时也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二)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的统一。 从现在小学教材的编排来看,重视了这几个方面的思想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思想素质,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小学教材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小学教材中,基本上每一册都有一个单元是介绍祖国的风士人情,加深学生对祖国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通过对西沙群岛和小兴安岭的介绍,让学生感觉到了祖国的美丽和富饶。再比如,《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各个民族的人民团结互助,共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2.感恩教育。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好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意识,感恩意识非常淡漠,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应该的,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要有懂得感恩,“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因此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必要的。在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就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如:《好汉查理》《跨越海峡的生命》等等。 3.爱心教育。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花要叶扶,人要人帮”,中华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仁”“爱”,孩子从小就应该培养一颗爱人之心,助人之心。在课文中,有许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的阵地,突出教书育人,把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效果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使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通过笔者近二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师都知道,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文能够反映学生的认识能力、心理活动等,同时,教师通过批改,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尤为重要。我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是这样进行德育渗透的:(一)激发共鸣,在命题中育人作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统帅,作文的命题对学生对写作思路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应重视命题的德育设计,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写作思路,启发他们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重视作文对学生心灵和人格的塑造功能,将教“作文”和教“做人”结合起来。通过作文命题有意识地在作文中进行德育和美育,引导学生探索自然,了解社会和认识人生,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如《我的____》、《我敬佩的一个人》、《夸夸___》等。2、结合学校活动、班队会活动命题,例如结合革命传统教育命题:《参观___有感》、《清明祭扫革命烈士墓》等。结合课外活动命题:《为母亲河洗脸》、《我是环保小天使》等。3、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命题,例如“六一”儿童节后命题:《欢乐的儿童节》,“元旦”前后命题:《春节来了》等。(二)以情动人,在指导中育人大千世界,精彩纷纭的社会现象每天都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新也有旧、有是也有非、有善也有恶。如何引导学生判断是非,区别荣辱、分清好坏,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其认识逐步靠近真理,使其感情逐步走向健康,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1、通过指导学生“读后感”、“观后感”等鼓励家长提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健康精神食粮。例如:帮助选择健康的读物,宏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学生与良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建立起“书香家庭”、“书香学校”,学会把书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目标追求。 2、通过写参观访问记、调查报告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健康生活情趣。例如:调查“留守生问题”,走进“福利院”,问卷“学生零食情况”……。(三)赏识激励,在批改中育人现在的学生从学词造句到缀段成篇,正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得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教师要象教孩子走路一样,积极加以引导。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要高度重视思想内容方面,要十分注意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是否健康,主题是否积极有意义,选材是否实事求是,认识是否正确。所有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而一旦学生被笼罩在赏识的氛围中,其变化是令人欣喜的。赏识学生,给学生以信心,他们会在师爱的培育下,茁壮成长。在作文《珍惜粮食》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差生只要用自己的话把图画意思说清楚;中等生要求把吃饭的场面和心理活动写得具体点;优等生要求在写好细节的基础上,对剩饭的处理上有所创新。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一念之差,并不断用爱心滋润着,那将又是一个尖子生诞生的神话。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请翘起您的大拇指,因为它将是我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这是学生们的心声。(四)求真务实,在讲评中育人文章贵在真实,人格重在诚实。一些学生在写作文时借助范文,虚情假意,或者编造情节,堆砌词语,脱离生活实际。一

二年级语文德育渗透结如何做好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工作

二年级语文德育渗透结如何做好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工 作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德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文知识的理解及应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 1.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在教学中除了要传授丰富的知识,还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包涵着的浓烈情感因素,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 1.1 树立强烈的利用德育因素的意识。

面对培养新世纪人才这一重任,作为一名语文授课者必须要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把培养有全面素质地新世纪人才牢牢记住,自觉地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这样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教育。 ? 1.2 掌握语文课实施德育教育的特点。 在语文课中进行德育教育,我们可以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提出富有启发性而又蕴含着深刻德育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悟出其中道理;通过多读,在教师的正确点拨下体会文中的情感;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及影视欣赏等途径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 ? 1.3 准确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德育因素并不是很明显易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细心阅读、精心思考,挖掘出蕴藏在课文深处的德育因素。如《挑山工》一课中,表面上只是通过挑山工和作者的对话,我们知道了他上山路线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认真地阅读就会发现,从挑山工的话语中可以更深一部的了解他们认定目标、坚忍不拔、不断登攀的可贵精神。通过老师的引导学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行德育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和提升阅读、欣赏、分析文本的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启发和辅导学生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准确吸收祖国丰富的文学遗产,增强学生的审美理念,增加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对增强和改善学校的德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人们对美丑的基本观点。实行语文教学,必须启发和教育学生使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发掘我国悠久和丰富的文学资源,着力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1、培养崇德重义的审美观。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崇德重义,主张义重于利,反对见利忘义或唯利是图,和西方社会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为本位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实行语文教学,就是要摒弃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培养学生崇德重义的审美观。像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那样,培养极其伟大、极其刚强的浩然之气。像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那样,教育学生广泛地学习,注重自身道德修养,随时检查对照,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如古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树立美好远大的理想,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默默奉献。教育学生“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心人民疾苦,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学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放纵享乐,不卑躬屈膝,坚持准确的志向。教育学生在“生”和“义”不能得兼的情况下,“舍生而取义者也”,大公无私,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命运,身系民族兴亡,不忘人民的冷暖安危,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能够勇敢地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2、培养助人为乐的伦理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强调助人为乐的伦理观,而与西方社会以个人本位为人生准则的观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实行甲语文教学,应像古人那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人民,将尊敬父母爱护儿女的感情推广到别人身上。教育学生“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某永福也”,以培养大公无私,团结友爱,相互谅解,助人为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品格,彻底批判和摒弃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整体和谐的自然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强调“天人合一”整体和谐,而不同于西方社会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实行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整齐性、统一性、和谐性的自然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从整体着眼,从客观入手,注重和谐、平衡、统一。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对于培养民族凝聚力,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和“人道”的结合。“灭道”,撇开其迷信、神秘的外衣,当指自然界的变化法则;“人道”,指道德准则和治国原则。“天人合一”要求人们的各种活动必须适合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要改造白然,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学习教育.doc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近几年来,学校里属于独生子女的学生越来越多。许多孩子的父母或忙于工作,或忙于生意,或外出打工,总之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这种隔代的生活和教育,因为生活经历、文化结构、教育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始终跟不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导致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品行,如: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生惯养的日子,缺少爱心和亲情;好逸恶劳,缺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凭意气用事的时候比较多,理智的时候少等等。学校里,大部分老师在教学时是只管“教”,而不管“导”,许多课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劳、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德育规程》中也说:要把各学科蕴涵的德育资源充分地开发出来,把各学科已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思想家老子等人都曾倡导和践行过所谓的“无 言之教”的教育。南朝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似之。”农村有句俗 话:“人看从小,马看蹄爪” 。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记忆力、模仿力强,求知欲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可见小学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应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它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应有“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结合小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笔者在这方面努力做了一些尝试,现谈几点粗浅的见解,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学 科不仅集工具性、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教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存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即可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对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

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的有用人才。“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诚然,德育有相对的独立性,学校可以开思想品德课,有进行道德教育的班会及其他措施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上课或活动,毕竟是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内容上也是不足以完成德育的。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当中去,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把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小学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以文载道”、“寓道于文”,其中的思想教育要因“文”而施。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意味着它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加强德育,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二、提出原因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我们语文书中的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

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文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一般的思想教育上,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想品德教育。下面仅就《我爱这土地》一课谈谈语文课中如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题。问:作者深爱这土地,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要深爱这土地?不用多说,学生肯定被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打动。接着时代背景的介绍,问:1937年至1945年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的家园都干了些什么?从学生的神情上便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

憎恨,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加深。 二、在观察图片,领悟图意中渗透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其中有老人、小孩、妇女等。一张张画面向下翻滚,一声声感叹声油然而生。老师问: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举手回答)顿时,学生纷纷站起,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憎恨之意尽显其颜,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三、在朗读课文中渗透 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抒情诗,更是要读出感情。首先教师范读,接着学生自读,再请学生试读。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小诗?(悲痛中更有憎恨)那么,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要放慢速度?哪些地方要高昂,要愤怒?分析后,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这次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表达。 四、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我爱这土地》这首小诗,全诗只有短短10句话,110个字,却句句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字字控诉着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用多媒体出示几个问题,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然后中心发言人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离自己比较遥远。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课文是以一个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有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 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地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至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

全都懂。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是小弗朗士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了责任心!”…… 这时,我及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历史,而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爱祖国。大家不要认为爱祖国必须是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民族兴亡的关头,拿枪打仗,保家卫国是爱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从现在做起,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母语,奋发向上,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爱祖国的表现。 教这一课的时候,我就结合着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建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民学汉语的事实说给同学们。告诉他们,历史曾有过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看看,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八年的抗战,又有多少同胞惨遭涂炭。说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事先编辑好的一张张幻灯片,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在看到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时,同学们的愤怒和悲伤,有些同学甚至还用手用力地压着桌子……“难道我们真要像小弗朗士一样要到最后一课,才能幡然醒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而后悔,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相联系?国家兴亡,我有责任!所以我们就从现在起,从上好每一节课起,学好汉语,学好每一学科,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就应该明白个人和祖国的关系。”同学们深情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在课后的周记中,有个孩子写道:“落后则挨打,国富则民强,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真想大声高呼,中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整合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整合 发表时间:2017-04-26T14:23:51.200Z 来源:《教育学》2017年3月总第114期作者:刘兴宇[导读] 对初中生进行阅读能力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握好此机会。湖北省咸丰县清坪镇民族初级中学4456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语文学科与数、理、化等学科具有工具性的作用,但除此之外,语文学科还负有净化人们心灵、塑造美好道德的教化之责。对社会的教化作用是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最大区别,这一区别将承担着净化整个社会心灵的重大使命。它不仅要使读者在学习时感受到审美情趣,而且又能受到心灵震撼,同时能感悟到为人处事的标准,从而成为一个能被社会接纳而且能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人。语文教师要能“在语文教学各环节渗透,进行无痕育人”,要把德育的内容贯穿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进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一、阅读教学与德育的整合 对初中生进行阅读能力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握好此机会,以重点课文为媒介,要讲好课文,让学生弄懂课文,使阅读教学成为实施德育的主阵地。为了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备好课,作好充分的准备。要把德育有机地寓于语文教学之中,决不能靠随心所欲、临场发挥、盲目式地教学,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打有准备之仗,方能百战百胜、事半功倍。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无准备之战是很难取胜的,这是因为,就语文本身的特性来说,有其知识的具体性和艺术的间接性,其间又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性,这是文、道高度统一的表现。就此方面而言,无论哪朝哪代,任何优秀作家的作品无不把这两面紧紧结合在一起。因此,要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就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要在教材中挖掘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与趣味性,还应注意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尤其是必须精讲精读的文章,都涵盖着与学生现实生活相交的切入点,只要教师善于观察,细心总结,时时心中有德育,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我们就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二、作文教学、日记中与德育的整合 1.让学生能把握自我,先学会做人,然后才作文。要让“做人”与“作文”有机结合,做到“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好作文及日记的内容,对那些所写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能表达出个人的追求和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的好文章及时在班上作为范文诵读,以起到榜样示范效应。对有迷惘、消极、思想方法不当、走极端及自卑心理极强的习作的学生,通过个别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其解开心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曾有“文品即人品”、“文学即人学”一说,无论哪种文学作品,都与作者的情趣、胸襟、人生体验、道德情操及人生理想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作品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集结的心理倾诉,交往范围极受限制的初中生最喜欢把自己在社会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写出来,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其习作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遇到的难处,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三、评语中与德育的整合 初中学生进入人生的第二个叛逆期,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候、但他们一般都很愿意与老师沟通,更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和习作进行恰如其分的点评,即下评语,评语可涉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友情提示和激励性语言为主,切忌打击性语言和粗暴的语言,从而使学生从评语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四、综合性活动与德育的整合 课程标准曾提出语文教学要开展“综合性学习”。其范围是指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目的是让学生用语文学科知识来解决各个领域里的一些问题,达到在运用语文知识中促进自我成长。德育教育中的资源亦可在“综合性学习”中大显身手。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口语交际,先选择好内容,让学生评价自己的、他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使他们知晓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懂得文明交往、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做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从而客观地认识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五、教师的表率与德育的整合 教师的言行举止、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同时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最好的、最直接有效的素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自身就是一本活教材,也是一门新兴的新课标课程资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本身的言行都将对学生起着无言的教育作用,对学生思想的塑造、良好的人格、个体的成长都有着巨大的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均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教师对学生有爱心,那么教师所教的学生一定会有爱心。另外,教师对美好事物的赞扬,学生也会有此价值取向。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过程及效果,还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再次,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把课堂教学演化成一种展示美的过程,让学生有兴趣去欣赏,去感知这种美,从而把德育内容不知不觉地渗透到艺术美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