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论文

工程地质学论文

工程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成因演化论、结构控制论和相互作用论,这些理论有着相通的思想方法,就是成因决定结构,结构控制行为,工程地质过程是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文一:工程地质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价值

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及其特点

1.1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基础工作,工程设计之前,地质人员要详细查明拟定建筑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按照一定比例尺将其如实地反映在地形底图上,作为工程地质预测的基础,提供给设计部门使用。

1.2工程地质勘探

对任何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从地表到地下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评价,都离不开勘探工作,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探包括:物探、钻探、坑探等。

1.3工程地质野外试验野外试验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经常进行的重要的勘察方法,是获得工程地质问题定量评价和工程设计及施工所需要参数的主要手段。水利水电工程野外试验包括:钻孔压水试验、灌浆试验、荷载试验触探试验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野外试验水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试验仪器和设备的发展。

1.43S技术应用

3S技术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三大技术系统的集成与总称。遥感技术是3S技术的基础,它提供主要的遥感信息源。GPS技术用于遥感信息的精确定位,GIS技术则为遥感信息的获取提供辅助信息和专家思维,并对所提取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且具有制图功能。近年来,国内开始在一些特大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采用3S技术,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采用了3S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1.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有:非凡性与复杂性、实践性与经验性、工程地质问题的长期性与隐伏性。

二、水利水电工程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和条件

2.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由于工程建设对原有的地质环境的改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泥石流、斜坡滑动、斜坡崩塌、洞室围岩坍塌、溶洞、地质缺陷等。

2.2库区工程地质问题

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水深加大,流速减缓,近坝一带水似静水体,形成一个广阔的人工湖,这就会对库区及其邻近地带的地质环境生产影响,产生库区渗漏、浸没、淤积、坍岸及诱发地震等工程地质问题。

2.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问题不是孤立、偶然发生的,它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必然联系,其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工程活动对这里自然地质条件影响的结果,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程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和正常运用的地质条件就是工程地质条件,它主要是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物理地质现象等。

三、水利水电工程中典型工程地质问题形成条件及对策

3.1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条件有:流域内应有丰富的固体物质,并能源源不断地补给泥石流;要有陡峻的地形和较大的沟床纵坡;流域中上游应有由强大的暴雨或冰雪强烈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式补给的充沛水源。防治泥石流的原则是以防为主,兼设工程措施。可采用如下的防范措施:预防:在上游汇水区,做好水土保持,调整地表径流,加固岸堤;拦截:在中游流通区,设置一系列拦截构筑物;排导:在泥石流下游设置排导设施使泥石流顺利排除等措施。

3.2斜坡滑动

斜坡滑动形成的条件:原有斜坡结构被破坏、斜坡外部荷载超过其承受能力等。斜坡滑动的防治措施:排水、消坡、抗滑桩、抗滑挡土墙、预应力钢索锚固措施、灌浆法、砂井砂桩加固法、焙烧发等。

3.3斜坡崩塌

斜坡崩塌发生条件和发育因素:山坡坡度55-75度、表面凹凸不平;岩石性质和节理程度:软硬岩石互层组成;地质构造:岩层产状、构造作用。斜坡崩塌的治理措施:爆破或打楔、灌浆、调整地表水流、铺砌覆盖、坡面喷浆等等。

3.4水库地震

水库地震是指水库蓄水后诱发的地震,水库地震发生的条件有:地质条件、激发条件,其中激发条件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水库诱发地震以3级左右为主。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是广乐省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6.1级。矿山诱发地震震级在3.4~3.8级,一般震级较小,震源较浅。水库地震的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对可诱发水库地震的地质条件的破坏、采用有效方法预测水库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级别、做好预防水库地震应急预案等。(本文来自于《价值工程》杂志。《价值工程》杂志简介详见.)

四、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则是在各种地质环境中进行的,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之间必然产生一定方式的关联和制约,地质环境对水电工程建筑物的制约,可以由一定的作用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运用,也可以由于某些地质条件的欠佳而提高工程造价;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可以各种方式影响地质环境,使其产生程度不同、范围不一的变化。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根据具体地质环境和工程建设方式、规模和类型,预见到其二者相互制约的基本形式和规律,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并妥善保护地质环境。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文二:论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方式

杭州西郊群山环抱西湖,水光潋滟、山色葱郁,北、东一片广阔平原。杭州山水有湖光山色之盛,山、石、洞、泉之美,地貌类型多样。北东向延伸并向南西扬起的西湖复向斜构造,使杭州地势自南西

向北东逐渐降低。区内总体可分为山地、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西湖的西、西南大部分地区为低山丘陵区,外围北、东、南侧为平原区。低山丘陵区内又可进一步分为低山丘陵与山麓沟谷两个小区。平原区分为西湖及北侧菬溪流域的湖沼冲积平原小区和东南侧钱江流域的冲海积平原小区。

工程地质实践教学

工程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专业本科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该专业4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实习。是学生在学完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勘察等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按工程地质选址勘察、初步勘察阶段的技术要求,通过对工程地质条件的野外实地考察、测绘和有关勘察手段使用的现场参观和实践,使学生获得工程地质实践的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理论,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选址勘察或勘察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1.实习内容和要求。岩石、土的肉眼鉴定,地层剖面观察;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基本判识;岩体结构面类型、结构体形状识别,野外鉴别和判识不同岩体结构类型,岩体结构面测绘统计;土体结构类型识别;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各种环境地质及不良地质现象(滑坡、溶洞、坍塌等)野外识别、调查、测绘,成因和对场地稳定性影响初步分析和评价;以掌握工程地质测绘工作方法为主,并参观了解静力触探、标贯、钻探编录和取样等工程地质勘探手段;在了解杭州市区区域地层、构造等基础上,以浙江大学附近区为主,通过工程地质测绘,资料收集,编制工程地质剖面图、平面图和选址勘察文字报告。

2.实习教学。实习分为四条路线,路线一为大桥地层剖面路线,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北铁路线→八卦田→玉皇山;路线二为钱塘江岸—南高峰不良地质现象调查路线;路线三为浙大—青芝坞—灵峰—玉皇山—玉泉;路线四为浙大—黄龙洞—蝙蝠洞。实习内容为系统识别杭州地区地层岩性及其分界标志层;进行岩性描述,对出露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化石和风化程度等进行观察和描述,掌握观察方法和描述要点并采集岩样标本;岩体结构类型野外判别方法;滑坡识别、形态测绘等;洞穴调查、测绘;落水洞、岩溶塌陷调查;岩体节理裂隙统计;判识

地貌单元及确定分区界线等内容。

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很多的工程地质现象,仅通过书本上的概念、理论而不配合一定的实习,是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正如俗话所说“实践出真知”,充分说明了实验实习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习可以验证、巩固和学习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激发学生对工程地质的兴趣。杭州作为实习基地本身对学生即是很大的吸引力。在实习过程中循循诱导学生对工程地质专业的热爱。启发式教学具有多种功能,通过启发教学,能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切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每一条实习路线,都要在实习前布置好任务;每爬一座山,都要每位同学抱着征服高山的勇气,去翻越它,研究它,并对工程地质现象了然于心。对率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要给予奖励。在山上野餐时,表演节目活跃气氛。激发同学的实习热情。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实习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有所了解,把地质现象与人文知识、风俗习惯、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比如某些特殊地形地貌在古代兵家战争中起过什么作用;一个地区的地层与该地的闻名土特产有什么关系;某些因地质作用形成的湖光山色在当地有哪些民间传说,在旅游业中起到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会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从而也增强对工程地质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开始的,工程地质学更是如此,有的人对丰富的地质现象熟视无睹,而有的人则善于观察并有所发现,二者的区别在于对观察的重视不够,观察能力不同。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具体而有效的方式。做到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是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观察。野外实习时,对欲让学生观察的现象,老师一般都作了预习,心中有数。切实而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老师可通过提示、点拨

要观察内容。善于观察是指把看到的不同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其本质上的成因联系。实习时老师可给学生示范,抓住两至三个现象深入剖析,学生便可举一反三,掌握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老师应特别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释,即使错了也没关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任何工程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需要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以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地层实测剖面和独立填图阶段训练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进行工作前,需按掌图、记录、定点、测量产状和采集标本等任务分工,对最后成果的整理分析也要采用讨论式的方法上各小组的成员都发表意见,集思广益最终完成图件的绘制,杜绝单打独斗。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与成就 任课教师:王莎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水文11-2班 学号:3110205211 姓名:杨秀辉

一、摘要及关键字 (1) 二、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1) 三、我国工程地质学取得的成就 (5) 四、总结 (7)

【摘要】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它 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 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 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关键字】工程地质学发展成就 我国工程地质学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本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的方针,工程地质工作已有了迅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培养了人材,壮大了工程地质科学队伍。我国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给我国工程地质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建设祖国的光荣任务。由于我们 不断努力学习和提高,不仅使许多建设中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在一 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基本上满足了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同时结 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科学研究成果亦逐日增多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 知之甚少到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过程,成为一门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一套技术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地质实际问题的应用科学。 1 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由传统工程地质学到现代工程地质学的过渡阶段和 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 ㈠、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 大体上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具体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具体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和数据。其目的是为具体工程寻找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地址。因此,可以 把这个阶段说成是“找址工程地质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50年代,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主要是引进苏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受苏联工程地质学术观点的影响很深。从60年代到70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大全_函授土木工程毕业论文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大全_函授土木工程毕业论文 土木工程论文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相关于土木工程论文范文大全。 土木工程论文范文大全土木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1】 摘要:本文以新疆大学开设的“土木工程地质”课程为例,分析目前该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其中在课堂教学环节建议优化课程编排、突出教学重点、加强地域特色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方面,笔者建议学校合理选择实习路线、重视实习报告编写,以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土木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教学方法;教研改革 随着国家对新疆“一带一路”核心圈经济建设的大力投入,大量基础建设中需要具备较强工程地质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新疆大学作为边疆重点高校之一,正着力培养服务于西部开发与“一带一路”工程建设需要的综合性技术人才。 通过工程地质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实际工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工程本身的影响,依据所学知识能正确防治各类地质灾害,以保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稳定。 因此本课程对土木工程专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前导课程设置不合理。

工程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一门分支课程,其前导课程为“地质学基础”“水文地质学基础”“土力学”“岩体力学”等课程。 根据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专业最新培养计划,工程地质被安排大一下学期进行,因此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一些工程地质术语的概念,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方面,学生在没有“岩体力学”“土力学”课程学习的前提下,不能较好地理解参数的具体含义及用途。 此外,在滑坡稳定性计算案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岩土体物理力学的具体含义,还要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包括excel、c语言等)用于滑坡稳定性计算公式的编写,因此前导课程的不合理安排,导致许多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开展,这势必会影响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熟练度。 2.课程学时少、内容多。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推行,笔者所在学院“土木工程地质”课时已缩短至28学时。 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做出一定调整与压缩,从而导致学生理论学习偏少,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学时的压缩主,最直接的影响是案例的教学环节,学生理论知识需要借助于实际工程案例讲解才能较好地消化,如岩石矿物教学环节,必须让学生亲眼看见岩石、亲手感触到矿物才能印象深刻。 此外,各类地质灾害也需要用到大量的工程案例来支撑讲解,学生往往对实际工程案例更加感兴趣。 通过实际案例,学生不仅能更快掌握理论知识,也能更加今后工程实践中的工程地质问题。 3.工程地质理论教学环节薄弱。

工程地质学论文

工程地质学论文 工程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成因演化论、结构控制论和相互作用论,这些理论有着相通的思想方法,就是成因决定结构,结构控制行为,工程地质过程是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文一:工程地质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价值 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及其特点 1.1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基础工作,工程设计之前,地质人员要详细查明拟定建筑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按照一定比例尺将其如实地反映在地形底图上,作为工程地质预测的基础,提供给设计部门使用。 1.2工程地质勘探 对任何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从地表到地下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评价,都离不开勘探工作,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探包括:物探、钻探、坑探等。 1.3工程地质野外试验野外试验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经常进行的重要的勘察方法,是获得工程地质问题定量评价和工程设计及施工所需要参数的主要手段。水利水电工程野外试验包括:钻孔压水试验、灌浆试验、荷载试验触探试验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野外试验水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试验仪器和设备的发展。 1.43S技术应用 3S技术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三大技术系统的集成与总称。遥感技术是3S技术的基础,它提供主要的遥感信息源。GPS技术用于遥感信息的精确定位,GIS技术则为遥感信息的获取提供辅助信息和专家思维,并对所提取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且具有制图功能。近年来,国内开始在一些特大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采用3S技术,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采用了3S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地面沉降论文

地面沉降研究 摘要:地面沉降是一种慢性的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地质灾害,地下水的长期过量开采 导致我国地面沉降灾害不断加剧,给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给生产建 设造成极大危害。要防治地面沉降发生,必须认清其产生的根源,方能收到药到病 除的效果。本文系统的分析和论述了地面沉降的成因、危害,提出了较为科学的预 防和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地面沉降;危害;防治措施 引言 地面沉降是全球普遍存在的一种地质灾害。近年来发生的越来越频繁。地面沉降可导致地下管道扭曲折断、道路起伏不平、码头被淹没、建筑物产生裂缝甚至倒塌等,给人类生产、建设、生活带来极大危害。 1地面沉降的成因 1.1地面沉降的地质原因 从地质因素来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有以下三种原因:(1)地震导致地面沉降。(2) 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下,在松散层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面会因地层厚度的变小而发生沉降。(3)因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面凹陷而发生沉降。 1.2 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 地面沉降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已远远超过了自然因素。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地下资源,使贮存这些液体、气体和固体的沉积层的孔隙压力发生趋势性的降低,有效力增大,从而导致地层的压密。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地面沉降。人为的地面沉降广泛见于一些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大城市和石油或天然气开采区。地面沉降主要由抽水作用形成,但又与软土层的厚度、地壳下沉,以及高层建筑等因素密切相关。 造成我国地面沉降的成因,主要是地下水的 长期过量开采,同时,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裂和 构造沉降,加剧了这一灾害的发生和危害。(1) 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沿海地区多沉积 巨厚的松散层,其颗粒较细,结构复杂。由于大 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起孔隙水压力降低和有效 应力增大,导致含水层被压缩,颗粒接触面积增 大,孔隙度减小并释水,产生弹性变形,其沉降 量一般相当粘性土压缩率的15%,当含水层中的 水压恢复后,骨架则复原,只形成暂时性地面沉 降。粘性土层孔隙度大,孔隙微小,主要含结合 水,当含水层与粘性土层之间的水头差足以克服水与颗粒之间的结合力时,水便从粘性土层中排出。释水时孔隙压缩,使粘土矿物颗粒接触面积增大,颗粒间发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认识综述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认识综述 摘要: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虽然是“地质”与“环境”两个词语的简单对调,然而其含义和性质完全不同,是两个很容易混用的概念,作者系统地从产生、概念、内容等方面加以阐述和辨析二者的不同与联系。 关键词:地质环境;环境地质;生态环境 引言(词语的出现) 通常认为工业革命,是人类认识地质环境的分界。工业革命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展开掠夺式的开发,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带来了一些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危害。人类与地球环境和谐共处的状态被工业革命破坏了,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环境地质”一词在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中出现了。那时这些工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问题迫切性,开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质等问题研究列为最初的环境地质研究范畴。环境地质在我国出现和使用比西方晚些,但是随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愈来愈突出,80年代以后,我国也进行了大量的环境地质和环境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工作,近20年来,我国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地质灾害、水土环境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1 发展历程 由于地质环境为人类的繁衍生息与发展提供基础物质资料,因而自有人类以来就离不开地质环境这个基础,人们在较早时期虽然没有形成基本的环境地质学概念,但是在与自然条件的抗争中确作了许多环境地质工作,有写工作卓有成效被写进人类的文明史,但环境地质的真正兴起与发展确是近五六十的事情。 2 概念区别 2.1环境地质 环境地质是地质科学的一门新兴的地质学中分支学科内容,它结合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地质科学,主要研究地质活动和环境的相互影响,是研究自然地质作用(因素、条件、结果)及人类活动引起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影响的科学,属新近创立的边缘学科。 1964年美国Hackett J E较早提出“环境地质”术语,认为“环境地质学是运用地质学原理,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有效地利用矿产资源”。 1983年再版的Michael Allaly主编的《环境辞典》中,将环境地质一词定义为: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3]。

地质学与地貌学

《地学基础》与土地测绘的关系 摘要:土地测绘是进行地籍测量控制点、界址点的实地选点、埋石以及运用操作经纬仪等仪器对土地及其附属物的量距、水平角、垂直角、水准测量进行观测,从而绘制大地测量图,地形图,工程建设图等图纸的工作。《地学基础》包括了地质学、地貌学及其应用几个方面的内容。他们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建设。由此可知,土地测绘与《地学基础》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提供理论指导,一个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学基础》、土地测绘、工程地质学、地貌学、可持续发展想要了解《地学基础》与我所在专业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土 地测绘。土地测绘是指使用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子信息,供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行政管理之用。[1]也就是说,土地测绘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地籍测量控制点、界址点的实地选点、埋石以及运用操作经纬仪等仪器对土地及其附属物的量距、水平角、垂直角、水准测量进行观测,从而绘制大地测量图,地形图,工程建设图等图纸。 了解了土地测绘专业的含义之后,我们同样也要清楚什么是《地学基础》。《地学基础》包括了地质学、地貌学及其应用几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介绍了矿物、岩石、地质年代、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风化作用及其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内力地质作用及其产物,还主要介绍了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特征,同时《地学基础》还讲述了与农业相关的农业地质背景情况,地貌调查的程序及内容,以及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2]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土地测绘就是测绘处不同的地形绘制成图,那么在绘制的过程中我们就离不开对地形条件等的调查与研究才能保证测绘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可以说《地学基础》是土地测绘的理论基础,也是土地测绘得以成功实现的基础。

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论文

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论文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论文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种大型工程的建设也逐渐增多。而地质环境作为施工工程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岩体结构工程中,其作用更加突出。而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正是将地质因素纳入施工规划和预测中的重要工具。 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是什么? 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是指对待建工程项目区域内岩体结构构造的描述和解析,模拟地质变形过程的稳定和进一步的发展过程,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和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是以地质、工程、数学、计算机等相关学科为基础,结合构造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工程力学、计算机仿真等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对岩体体质、构造、分布、变形和地质灾害等进行科学描述和可视化呈现。 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的研究方法 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的研究方法多样,既包括实验研究与现场监测、又包括地质调查和数值模拟等。其中数值模拟技术是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通过有限元法等常用数值计算方法,建立岩体结构数学模型,分析不同荷载条件下岩体受力状态和变形规律。这些分析结果在实际施工中可以作为岩体结构设计方案以及岩体控制措施的重要依据。

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的应用 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在岩土工程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岩体结构稳定性分析:通过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计算岩体不同荷载条件下的稳定性,对高边坡、巨型堆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估,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2. 岩体工程质量控制:通过实地监测,结合使用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评估岩体结构在施工中的稳定性,实现岩体构造调整和施工控制效果的全过程实时监控。 3. 岩体灾害预测:通过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分析岩体结构的稳定状态和变形规律,预测岩体裂缝、坍塌、滑动等岩体灾害,为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4. 工程地质风险评估:通过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的建立,科学评估地质工程风险,强化地质调查和工程设计中应对风险的措施。 总之,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是现代岩土工程领域中的必备工具。它不仅能够分析工程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因此,加强岩体结构工程地质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将对岩土工程的规范化发展和安全施工保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泥石流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论文【范本模板】

《工程地质学》期末课程论文 学号11160080 编写姓名傅澔乐 专业班级土木1112班 所属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提交日期5月6日

泥石流成因与防治措施 姓名傅澔乐学号11160080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土木1112班 摘要:泥石流是产生于山区的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它是由暴雨,冰雪融冰等水源激发的,还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发生发展,与山地环境的形成演化过程息息相关,是环境退化、生态失衡、地表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环境恶化的产物.人口的增长及在山区进行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泥石流成因的分析,揭示出其成灾特点,并针对其成灾特点有的放矢地提出防治措施,从而为泥石流的防治提供了一些经验和作法。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 【Title】Formation of debris flow cau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bstract】Debris flow is a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produced in the mountains, it is heavy rain,snow and ice melting ice water excited,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pecial flood sediment stone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bris flow,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untain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ecological imbalance, surface structural damage, soil erosion,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product。Population growth and unreasonable production activities in the mountains,in large part exacerbated by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bris flow.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mudslides reveal its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and proposed control measures for disaster features targeted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debris flow provides some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Key Words】Mudslides;causes;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工程地质研究论文

工程地质研究论文 摘要:工程地质学科目前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专业处境尴尬,工程地质勘察的市场竞争也有真假之别,工程地质分析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严重不足,工程地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尚有较大差距,工程地质在工程建设中留下的隐患具有长期性和隐伏性。工程地质面临的困境,向工程建设敲响了警钟,也向地质师们提出了更大的难题。 关键词:工程地质岩土工程 1.工程地质学科的争议 教科书对工程地质学的三种定义:①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②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③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质科学。 从以上三种定义的实质中均不难看出,工程地质学强调的工程和地质的关系,研究的是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但是,近年来工程地质学科却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学被异名为岩土工程学,工程地质勘察被称之为岩土工程勘察。工程界有此呼声,学术界有此呼应,一些大专院校也纷纷效仿,甚至工程地质这个专业在高校也被取消了。一时间,似乎工程地质已经成了守旧传统,岩土工程才是先进时髦的,才是可以适应市场经济并与国际接轨的。这是近年来分歧最大的争议。 这些年来工程地质勘察的不景气以及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化,工程地质勘察队伍增加了岩土工程的业务是完全必要的,但将岩土工程作为工程地质的救

世主,则值得商榷了。 根据笔者的理解,岩土工程是一项工程应用技术,是针对地质体的工程缺陷实施的工程措施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总称。岩土工程的任务是“处理”地质体的工程缺陷,使之满足工程建筑物对地基的工程要求,因此又有“岩土工程处理技术”的别名,说明岩土工程的确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程技术。确立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尽管也仅仅是本世纪初的事,并不象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等著名学科那样历史悠久,然而,之所以将工程地质定义在“学科”这样的高度上,是因为她具备学科的一些基本特性和基本理论,这就是地质学的基本特性和基本理论,换句话说,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地质学(当然更包括数学、力学、化学等等),因此,又将工程地质学界定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应用学科,这是符合实际的。工程地质学的最新定义也是较为全面的: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显然,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天地之别。如果将岩土工程界定为工程地质学科的一个分支,好象还说得过去;而反过来用岩土工程来代替工程地质,则实在有些牵强附会。 1997年6月20-27日,国际工程地质学会在希腊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会上决定将本学会名称改为:国际工程地质学与环境学会。我国组团15人参加,王思敬任团长。随后国内也有人提出工程地质学会改名,以便与国际接轨,但一直未获通过。在近几年的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会议上,学科和学会更名问题的交锋一直也没有停止过。我国工程地质界的前辈专家学者们多数也不同意更名,认为如此严肃的基础性应用性学科,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传统风格,我国的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工程地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前景仍然是艰巨和光

不良工程地质影响论文5000字

不良工程地质影响论文5000字 摘要:工程地质是近年来不太景气的一门学科,尤其在我国迅速城市化的沿海地区,环境对工程地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尽量协调环境与工程地质之间的关系。更为可悲的是在大学生泛滥的今天,真正的人才很难找到,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般来说,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随着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发展,其研究领域日益扩大。除了岩土学和工程动力地质学、专门工程地质学和区域工程地质学外,一些新的分支学科正在逐渐形成,如矿山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与环

境存在冲突,而且现在大学生虽多,但真正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正确处理工程地质环境人才机遇之间的关系,总之工程地质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科学。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兴建各种工厂、水坝、铁路、运河等工程建设的需要,地质学家开始介入解决工程建设中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不断地进行着艰苦的工程实践和开拓性的理论探索,并出版了《工程地质学》专著,工程地质学开始成为地球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并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有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和平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十分迅速,工程地质学在这时期迅速成长起来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程实践和理论探索,工程地质学大为长进,内涵和外延都焕然一新,成为了现代科学技术行列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中国的工程地质事业在解放前基本上是空白,建国后有了飞速的发展的进步和发展。50年代初开始引进苏联工程地质学理论和方法,走过了我们自己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创新的辉煌历程,形成了有中国特设的学科。举世瞩目的金茂大厦、东方明珠塔、以及三峡水电站充分积累了在各类岩性地区和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地质工作的丰富经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程地质勘察规程规范。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地将数理学科的新成就和高新技术及时吸收进来,极大地丰富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使我国工程地质学达到现代科技水准,成为国际工程地质界的重要成员之一。但是十年动乱造成的人才断层,有丰富工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济南馒头山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济南馒头山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方案大全、职场资料、个人写作、教学资料、经典美文、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clauses, documents, plans, workplace materials, personal wr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济南馒头山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济南馒头山5篇 写一份地质类实习报告很简单,让我们也来写一写吧。通过参加地质实习可以让大家真正体会到地质工作的艰辛,让大家深深地懂得地质工作者的辛苦。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济南馒头山”,下面本店铺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济南馒头山篇1

科研实例在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科研实例在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研究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以规划、设计和 实施工程项目。在工程地质学课程中,通过科研实例的探索与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工程 地质学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以某校工程地质学课程为例,探讨科研实例 在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一些工程地质学的经典案例,让学生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 原理。教师可以以著名的洛杉矶地震作为案例,讲解地震对地下水位的影响,以及如何通 过工程手段来应对地震带来的地下水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易于理解和 接受工程地质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真实的工程地质学案例,让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并进行 相关分析和评价。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去附近的一座山体进行调研,收集该地区的地质勘探 数据,并结合地质图和岩土力学原理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实地调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 理解和应用工程地质学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科研实例,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实施。教师可以与相关工程 项目部门合作,让学生参与一些地质工程的实际项目中。学生可以参与工程勘察、地质测试、数据分析等实际工作,深入了解工程地质学的实践应用。在项目完成后,还可进行总 结与评价,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和提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通过科研实例的探索与应用,培养学 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工程地质学课题,进行深入研 究和实践,并撰写科研论文。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指导学生进行论文的发表和交流。

碎石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分析

碎石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分析 1.引言 土,由于其成分、结构和性质的千变万化,工程特性也各不相同,为了工程的需要,选择各种最能反映土的基本属性又便于测定的指标作为分类依据对土进行分类。虽然我国各个行业部门按各自的行业特点建立的土的分类标准不尽相同,但一般对巨粒和粗粒土则较为一致的按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则把土划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和粘性土四大类。本文以常见的碎石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主要工程特性及其影响。 2.碎石土 参照建设部《土的分类标准》(GBJ145-90)、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水利部《土工试验规程》(GB237-199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等规范,碎石类土属于无机土,粒径d>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按其粒组质量占土样总质量的50%-100%不同百分比及其它成分含量又可进一步细化、定名,各种规范中皆有明确的列表;按棱角磨圆度:圆形、亚圆形、棱角形区别为漂石、卵石、圆砾及块石、碎石、角砾;碎石土的成因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冲积、洪积、坡积、残积、物理化学风化等为主,工程上有特殊用途的人工破碎方法也是碎石形成的重要途径;碎石土成分复杂多样,因母岩而异,其中又以灰岩、砂岩、白云岩为常见;按其粒间填充物的主要成分可大致区分为泥卵石和砂卵石;等等。 碎石土按不同的指标的众多分类、定名方法,大多可以“望文生义”——单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略知其状态或属性,便于使用;碎石土与一般细粒组、粗粒组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形成了其独特的工程性质,本篇以卵石(碎石)为主要对象,分析它们对工程建设产生的影响。 3.主要工程特性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碎石土的工程特性主要表现在不均匀性、渗透性、抗剪强度、密实度、沉降变形及承载力等方面,下面就这些特性及其各自对工程建设形成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分别简明阐述。 3.1不均匀性 由于碎石土的粒径范围广、成因的多样性等原因,使得碎石土的块体及层厚的不均匀性极强,对工程建设产生了种种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1)块体大小不一。由于母岩岩性的差异,冲积搬运的距离及在搬运过程中碰撞破裂程度不同,加上物理化学风化环境、程度等的不同,形成的碎石土的粒径也在大范围内变动,其中不乏粒径较大的漂(块)石(d>200mm),由于冲洪积作用,某些以粘性土为主的土层中含有粒径不一的碎石土也较为常见。 当碎石土颗粒级配恰当时,在工程中很有用途:地基处理时可作垫层,作碎石桩、CFG桩等桩的桩身材料等;颗粒均一、大小合适、磨圆度好的(鹅)卵石还用来在游园中铺路,既美化,又有保健功能,近年来市政建设中多有使用等等。论其反面,不均匀性给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

路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路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在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道路工程是项非常重要的建设内容。 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进行会遇到边坡工程的问题,一旦在道路路基建设过程中 遭遇路基边坡破坏,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这就需要对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 予以足够的重视,并能够结合分析结果,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保证路基边坡稳 定性。 关键词:路基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引言 边坡稳定问题是最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 速发展,高层建筑等大量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在这些工程的建设过程或建成后的 运营期内,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大量的边坡工程。而且,随着工程规模的加大加深 及场地的限制,经常需在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人为开挖各种各样的高陡边坡, 所有这些边坡工程的稳定状态,事关工程建设的成败与安全,会对整个工程的可 行性、安全性及经济性等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建设 的投资及效益。 1.影响路基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1.1路基边坡的坡度 路基边坡的坡度本质上是一个正切的函数值,即边坡高度和边坡宽度的比值。当路基边坡的坡度越小,也就意味着边坡高度越小或者边坡宽度越大,这样边坡 的高度和宽度的比值才会越小,路基边坡的稳定性也就越好。但是,坡度越小意 味着土方工程越大,挖土越多,填土也越多,导致工程工作量和工程时间增多, 而时间和资金是公路工程和铁路工程较为看重的两个因素。 1.2水文和水文地质因素

水文因素如地表水的排泄,河流常水位、洪水位,有无地表积水和积水时间 长短,河岸淤积情况;水文地质因素有地下水埋深、移动规律,有无层间水、裂 隙水、泉水等。在土质路基边坡上因受雨水冲刷导致表层坑洼积水,地表水顺裂 缝向下渗透而浸泡边坡;全封闭边坡防护层材料的水稳定性差,出露的地下水无 法疏导使边坡内积水,或整个边坡结构排水不畅,引发堑坡局部溜方和浅层滑坡。 1.3地质因素 沿线地质因素,如岩石的种类、成因、节理、风化程度和裂隙情况,岩石走向、倾向、倾角、层理和岩层厚度,有无夹层或遇水软化的夹层,以及有无断层 或其它不良地质现象。在人工开挖的岩质坡面,尽管山体本身稳定,但岩层节理 发育,长时间日晒雨淋,表面风化严重,经常发生坡面剥落和零星掉石流碴。若 堑坡地层岩性为岩质较软的砂土、页岩和变质岩,且节理发育、风化严重,或粘 性土层和蓄水的砂石层分层蕴藏,特别是有顺倾向路堑方向的斜坡层理存在时, 易造成路堑滑坡。 1.4土质因素 土是建筑路基及边坡的基本材料,不同的土类具有不同的工程性质。砂粒土 的强度构成以内摩擦力为主,强度高,受水的影响小;粘性土的强度形成以粘聚 力为主,强度随密实程度的不同变化较大,并随湿度的增大而降低;粉土类土毛 细现象强烈,强度和承载力随着毛细水上升和湿度的增大而下降。对于黄土质砂 粘土或其它粘土质土,因其透水性弱、崩解性强、经雨水浸泡后土体表层含水量 达到饱和状态时,易使边坡失稳而溜方。 1.5人为因素 由于人们对山体进行开挖,破坏了山体原有的力学平衡,挖方的规模、挖方 的坡度、深度都会对边坡的稳定产生影响。在矿山开采,乃至现在公路岩质山坡 进行挖方时经常采取爆破的方式,其震动类似地震的作用,会对边坡的稳定产生 较大的危害。振动波进一步增大岩体结构面的张开度和贯穿率,使土质更加松散,减小土体间的粘聚力,加速变形,使得边坡向失稳的状态发展。

吸取巨灾教训 重塑工程地质——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总结

吸取巨灾教训重塑工程地质——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 会总结 殷跃平;彭建兵 【摘要】2011年的学术年会主题是“地震灾区重建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自2008年以来,发生了三次巨大地质与地震灾害,它的识别、应急与重建带来了一系 列问题,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共收到投稿论文170余篇,经专委会组织评审,29篇论文进入《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第4期,另有94篇论文编入《工程 地质学报》增刊,参会报到人数达到了450多人,为近年来工程地质的一次盛会. 【期刊名称】《工程地质学报》 【年(卷),期】2011(019)005 【总页数】3页(P792-794) 【作者】殷跃平;彭建兵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西安7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2011年的学术年会主题是“地震灾区重建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自2008年以来,发生了三次巨大地质与地震灾害,它的识别、应急与重建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共收到投稿论文170余篇,经专委会组织评审,29篇论文进入《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第4期,另有94篇论文编入《工程地质学报》增刊,参会报到人数达到了450多人,为近年来工程地质的一次盛会。

青海省非常重视这次会议,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马志伟同志、省国土资源厅、省地质勘查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青海省电视台等地方媒体,以及中央电视台、国土资源报、中国地质调查局官方网站等全国性媒体都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此次大会学术活动做了一些尝试与改进,加强了工程地质学科理论的地质基础建设内容,特别邀请了我国大地构造著名学者、西北大学张国伟院士系统介绍了大陆构造及动力学的研究进展、邀请了中国地震局地质所张培震教授介绍了活动构造及强震的地质构造模式。在特邀报告后紧接着设立了大会青年学术报告,17位才华横 溢的青年专家学者崭露头角,这一活动对青年人的尽快成长、对工程地质学科的队伍建设是非常有益的。大会第二天还设立了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西部山区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城镇减灾对策、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黄土高原地质灾害、特殊土工程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理论与技术方法六个主题分会场,74位专家学者做了学术 交流。此外,会议还尝试性地安排了“名家有约”沙龙,,为大家轻松无束的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尽管受约的十多位专家学者都很谦虚地强调应为“受名家之约,来参加座谈”,但是,与数百位来自科研、教学、生产岗位的同行、以及行将步出学校的研究生共同探讨了许多“元科学”、“元技术”、“元生活”的问题,气氛非常热烈,效果良好,使会议闭幕式推迟了近一小时,近7点半才结束。总 的来讲,此次会议具有4个特点: 第一,青年人才非常踊跃参会,并积极进行学术交流。此次会议代表中,一半以上都是新面孔,特别是很多颇有成就的知名专家学者主动举荐青年人登台讲演交流,反映了工程地质后继兴旺有人,已建立了良好的人才梯队。17位青年专家学者的 大会学术报告给大家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他们风度翩翩、演说能力强、精心准备、多媒体清晰、节奏把握好,不拖时,并预留了提问讨论时间,具备了学者的基本气质;成果的研究水平高,既有据、又有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不闭门造车,

工程地质空间多场耦合构模技术研究论文

工程地质空间多场耦合构模技术研究论文 工程地质空间多场耦合构模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现有的三维地质模拟技术没有考虑地质空间几何结构场与属性参数场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限制了计算机模拟结果的真实性 和实用性。工程地质空间多场耦合构模问题已成为制约三维地质模 拟技术深入发展应用的瓶颈。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 基础上,提出了工程地质空间多场耦合构模的总体研究框架和基本 工作流程,给出了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科学问题的解决思路或 实现方案,并通过实例说明地质体多场耦合模型在三维地质建模及 可视化系统中初步实现后的效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建立一套完整的 地质体多场耦合构模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推动 工程地质数字化建模分析技术的深入应用。 关键词:三维地质模拟;工程地质场;地质结构模型;地质属性模型;耦合构模1引言在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 阶段,都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地下工程地质环境的准确信息,尽量 精确地刻画工程地质体的几何结构特征以及地质体内部属性参数(包 括物理、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属性特征)的变化规律[1-4]。 传统地使用二维纸质地图和数字化CAD图件来表达工程地质信息的方式已很难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5],需要综合应用GIS、空间数 据库、三维可视化和计算机图形图像等技术进行工程地质体的三维 建模及可视化分析,以直观、形象的三维可视化图形图像形式表达 工程地质空间中构造单元的时空展布特征及其内部属性参数的时空 分布规律,实现工程地质信息从二维表达形式向三维甚至四维表达 形式的升华,将以往仅仅蕴涵于地质工作者脑海中的工程地质体直 观形象地展现在地质工作者、规划设计师、岩土工程师乃至非地质 专业的管理、决策人员面前。这不仅能使地质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 非常容易地表达、验证和修改自己建立的地质认识,而且能够在其 基础上进行定量的可视化空间分析和专业应用,最大限度地增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