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名录》《濒危世界遗产清单》《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和《世界遗产名录》的公布,极大地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人类与自然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保护文化和自然环境,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问题探究情境再现归纳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珍惜和保护。《世界遗产名录》与登录标准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的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究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丰富的遗产资源、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问题探究分析比较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引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难点《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引导

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讲授1课时。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简要地介绍了我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天坛,除了指出其独特的建筑艺术成就,还着重指出其四周古松环抱,古柏参天,成为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旨在切入本课的主题: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追求的目标,也是制定《世界遗产公约》的目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观赏图片,结合文字的阅读,了解天坛建筑的特色,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说天坛是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然后引入课文的学习。第一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讲述《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历史背景、它的制定和主要内容。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人们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和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造就的自然遗产,构成了后人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然而,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战争,使许多宝贵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不断遭到破坏。例如古希腊人记载的地中海地区七大奇迹: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以弗所(小亚细亚)的阿泰密斯神庙、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哈利卡纳苏(小亚细亚)的摩索拉斯陵墓、罗得岛的太阳神铜像、亚历山大港的灯塔,如今除埃及的金字塔,其他六个奇迹都已消失了。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更使破坏的速度大大加快,许多古老的城镇、村落和名

胜古迹、自然景观,在顷颏之间便灰飞烟灭。结果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类的生存也受到严重的威胁。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的,必须和谐共处。在人类的生存环境里,文化与自然又是密切相连的,必须协调一致,融合为一。正是有了这种认识,《世界遗产公约》才得以诞生。《世界遗产公约》的全称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是1972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的。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项:①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的援助和合作。②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要对保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这些遗产的保护提供经费和技术的援助。为了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按照《公约》的规定,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并设立一个常设的执行秘书处──世界遗产中心。教学时,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北京圆明园图片,提问学生:它是如何遭到破坏的?再由此图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六大都城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分析它们遭受破坏的两大因素:一是自然的破坏(如开封古城,由于黄河的泛滥,已被掩埋在地下,现在的开封城,是清代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所

建);二是人为的破坏(如圆明园的被焚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只剩下北京城尚还保存完好。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门楼和城墙又被扒拆掉,整个城市的面貌也随之大变,难以再恢复历史的原貌。然后导出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讲到《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第二目“《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先讲《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再讲《世界遗产名录》先后公布的世界遗产数量,最后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定和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1972年的《世界遗产公约》,将世界遗产划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三大类型。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又将某些原先归入文化遗产或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的遗产,单独划为文化景观的新类型。文化遗产倾注于文化内容,自然遗产倾注于自然内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兼含这两方面的内容,文化景观代表“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它的视角在于文化与自然的关联和紧密结合,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共存共荣。我国的庐山,就属于这种类型。这样,世界遗产就有四种类型。这四种遗产均属于物质遗产,如再加上后面讲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五种类型。但教材限于课时与篇幅,略去文化景观未讲,教师不必加以补充。由于文化景观这一类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遗产有比较直接的关联,文化景观遗产的遴选,又往往运用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条

件,教材中将它们分别归入文化遗产或双重遗产,如庐山即归入文化遗产。教材实际讲到的世界遗产,只有四种类型。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确定其定义为:“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的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第1条)。这个规定比较抽象,不具备可操作性,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制定一个补充文件《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规定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典范,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

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此外,《操作指南》还规定,每一个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必须将“真实性和完整性”作为“列入理由”,写进提名表之中。也就是说,要想申报世界遗产,首先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关于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公约》确定其定义为:“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第1条)《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又规定,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条件:(1)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互相关系的突出例证;(3)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4)是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的真实体现。此外,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也同样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关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遗产公约》未专门给出定义,顾名思义,当然是指同时含有文化和自然两方面因素和内容

的遗产,要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就必须既符合文化遗产也符合自然遗产的标准。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认定,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规定,有着严格的手续。所在国首先必须签字承认《世界遗产公约》,成为公约缔约国,承担和进行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只有缔约国才有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格。具体的申报和认定过程十分繁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各缔约国预先拟定《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开列本国今后五到十年准备申报的遗产项目,送交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执行秘书处──世界遗产中心备案。(2)每年2月1日之前,从中挑选条件已经完全成熟的项目,提交正式的申报文本。(3)世界遗产中心审核之后,将有关文化遗产的申报文本呈递给国际遗迹和遗址委员会,有关自然遗产的申报文本呈递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有关双重遗产的申报文本同时呈递以上两个组织;两个组织派遣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写出评估报告呈递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中心再根据评估报告,向世界遗产委员会进行推荐。(4)世界遗产委员会于第二年7月进行审议,认为完全符合标准的予以确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公布。197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此后每年公布一次。至XX年7月,先后公布了788项,分布在世界各大洲。其中,以文化遗产数量最多,共611项,欧洲数量最多,占了一半多,其次才是亚洲。自然遗产的数量次之,共154项,以美洲、澳洲和非

洲的数量较多,而且覆盖面也较广。双重遗产的数量最少,仅有23项,许多世界遗产大国如欧洲的意大利、德国、葡萄牙、俄罗斯和亚洲的印度等国,都没有双重遗产,法国和西班牙也仅具有一项双重遗产,即比利牛斯—珀杜山。《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是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为世界遗产的认定和保护制定了一个全世界文明国家共同遵守的标准,确立了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原则,遗产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国际法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有形的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是这个公约不包括也不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相对滞缓。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间口头形式传播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它蕴藏着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人类另一种伟大的精神创造,其内容、内涵比有形的物质遗产更为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但是进入20世纪特别是其后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超级大国的文化渗透、国际标准化的推广、持续不断的武装冲突、世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都使得几千年来以口传身授为主要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面临着急剧流变和消失。许多缔约国对此忧心忡忡,希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取积极拯救措施,并制定相应的公约。于是,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于1989年的25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建议》,要求各会员国采取法律手段和一切必要措施,对容易受到威胁的口头遗产进行保护。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又通过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的第二条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此同时,从XX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两年一次评选并公布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至今已公布了两批共47项,分布在43个国家。通过上面的叙述,应该明确一个概念,即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并不是所有古老的文物遗迹和著名的、壮丽的自然景观都可以成为世界遗产。比如西安古城墙、贵州黄果树瀑布、云南石林就都不是世界遗产,因为它们没有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确认。教学时,建议教

师着重讲解文化遗产的登录标准,因为这是本课重点之一。关于真实性与完整性,可点到为止,具体内涵留到下一课有关部分再一并详细讲解。讲述四项登录标准时,可选择五张分别代表一种突出的艺术成就(如长城);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如平遥古城);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特殊的见证(如秦始皇陵);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如布达拉宫);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典范(如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图片,用计算机、投影仪或幻灯机打到屏幕上,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把握各项标准的准确含义。由于文化遗产中的双重遗产涉及到自然遗产的登录标准,但它毕竟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历史纵横”栏目,不必细加讲解。最后一目“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首先讲述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过程,再讲我国已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数和准备申报的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地区之中历史不曾中断的国家,文明发达较早,成就辉煌,加上国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潜在资源。但是,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通过的时候,正值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正遭受惨重的破坏,

没有也不可能加入这个公约。“文革”结束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1985年在第六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著名学者罗哲文、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向大会提交第663号提案,建议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正式作出决定,批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72年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从而成为这个条约的缔约国。从此,我国开始取得了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格。我国自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在20年的时间,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已拥有世界遗产32项,包括文化遗产22项、自然遗产4项、双重遗产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在拥有世界遗产的数量上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不仅如此,我国的世界遗产还在世界遗产的历史上创造了几项世界第一:(1)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世界遗产的四个类型(如算上文化景观则为五个类型),我国全部都有,这在《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之中是独一无二的。(2)是拥有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共有四项,位居《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前茅。(3)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共有周口店、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和十三陵等六项世界遗产,这在世界名城之中也是位居第一的。此外,我国目前还有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一百多个项目,其中澳门历史建筑、广东开平碉楼、殷墟、福建土楼和红河哈尼梯田等

五个申报项目,已被世界遗产中心受理。教学时,建议教师利用图片资料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资源,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附近的一处文化遗产或列入预备清单的遗产项目,撰写一篇观感。1.教学设计本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世界遗产是一个新的文明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共处共荣,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并且知道我国不仅是一个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世界遗产大国,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全课的教学,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联合国教科文的重大举措”,可先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课文,归纳出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两大危害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因素,并请学生列举从书本上读到的或在所在地周围见到的实例加以说明,再用谈话法引导学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紧迫性。然后讲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及其主要内容,从而引出“世界遗产”的新概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遗存。“《世界遗产名录》与登录标准”,讲解时要强调三大类世界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讲述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时,要强调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根据1997年制定的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的规定,这两个原则在定义上与遗

产类型有着对应的关系,真实性原则对应于文化遗产,完整性原则对应于自然遗产,后来,发现两个原则不能截然分开,就把两个原则结合起来,一并运用于世界遗产三大类型遗产的评价和保护、监督之中。所谓真实性和完整性,都是要求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讲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登录标准时,重点讲文化遗产的登录标准。由于这些标准比较抽象,可逐条列举我国已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加以说明。(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我国长城、秦始皇陵、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颐和园、明清皇陵都符合这项标准。(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长城、平遥古城、颐和园都符合这项标准。(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长城、故宫、秦始皇陵、颐和园、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明清皇陵都符合这项标准。(4)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都符合这项标准。(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容易损坏,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就符合这项标准。(6)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

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长城、秦始皇陵、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明清皇陵都符合这项标准。还应向学生指出,“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的遗产,并不一定是人类的伟大创造、伟大贡献。人类的灾难、战争、罪恶的遗迹等,也可按这项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本书后面要讲的作为西方殖民罪恶见证的戈雷岛、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等。对自然遗产的登录标准,可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的有关记载,不必过多讲解。至于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认定过程,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再归纳总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栏目有关定义的叙述,并着重强调这种遗产与前述三种类型的物质遗产的区别在于无形与有形,最后提问学生:世界遗产有几种类型,它们各是什么?“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可先提问学生: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资源丰富还是不丰富,为什么?你知道我国现在拥有哪些世界遗产?然后再讲述我国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和已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并指导学生阅读“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和“历史纵横”栏目的我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本课附有四幅插图,应指导学生观看,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从有关的书本复制或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的图片,结合课文的讲述放给学生观看,以增加感性认识。如讲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

坏对遗产的严重威胁时,指导学生观看“北京圆明园”插图,让学生知道什么叫人为破坏,再放映一幅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大利古罗马庞贝城的图片,让学生知道自然灾害对文化遗产的危害。再如讲述“《世界遗产名录》与登录标准”,谈到世界遗产的分布时,除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的“印度阿旃陀石窟”和“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两幅图片外,还可选放非洲、美洲和澳洲的世界遗产各一幅,这样世界五大洲的世界遗产就都有所涉及了。此外,课本中的世界遗产公约标志图案,简洁明快,而又寓意深刻,应指导学生观赏,并把握其深刻的内涵。最后小结用“世界遗产──新的文明理念”来概括《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及其实施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类从惨重的历史教训中警醒,开始自觉地保护千百年来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亿万年来大自然创造的美妙景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处共荣、文化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从而跨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2.教学案例案例一讲述自然灾害、战争和工业化、城市化对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破坏,用计算机、投影仪或幻灯机打出四幅图片。图片1:《公元79年被维苏埃火山灰掩埋的古罗马庞贝城》图片2:《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图片3:《已被拆除的北京古城墙》图片4:《某城市挺拔密集的高楼》通过观看图片提问学生:对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破坏,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人们从中应该引出什么教训?案例二阅读《中国

的世界遗产名录》,说出各项遗产所在省市的名称。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想一想,为什么要大力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解题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另外一种伟大的创造。思路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语言学或文学艺术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答案提示:非物质文化和培育它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血脉相连,保护它有助于对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学习探究总结】一、本课测评1.《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解题关键:世界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思路引领:保护世界遗产不仅是所在国的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义务。答案提示:详见〔教材分析与建议〕。2.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必须符合哪些标准?解题关键:世界文化遗产必须是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思路引领: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有各种各样的具体表现形式。答案提示:详见“《世界遗产名录》与登录标准”一目课文的有关叙述。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略)2.阅读与思考你认为,我国当今所面临的威胁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新问题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加以克服?解题关键: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仅是所在国的国宝,也是全世界的财富,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我们在利用这些遗产时,必

须考虑如何把它完好地传承给后代。而文化遗产又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到破坏,其价值也就随之丧失。因此,保护是第一位的。思路引领:一旦颠倒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将开发利用放到第一位,就必然导致对遗产的严重破坏。答案提示:在商业化时代,某些遗产地的管理者把珍贵的文化遗产单纯看作是一项旅游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以追求眼前的最大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对遗产的破坏。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如在遗产地乱建宾馆、索道、电梯和不协调的假古墓,无限制地吸纳游客,超过遗产的承载量,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等等。克服的办法是: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严格遵守国际和国家有关世界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禁止违背法律、法规的开发建设;强化行业执法监督和管理职能,建立并完善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机制;发挥世界遗产地的综合功能,努力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各世界遗产地之间的学习交流,互通信息,强化合作,共谋促进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整体发展和保护工作的新途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1.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

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一、教学目标 识记《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名录》、《濒危世界遗产清单》、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的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丰富的遗产资源、拥有的世界遗产 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和《世界遗产名录》的公布,极大地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二、教学重点 《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 三、教学难点 《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指导学生观赏图片,结合文字的阅读,了解天坛建筑的特色,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说天坛是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 第一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 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北京圆明园图片,提问学生:它是如何遭到破坏的?再由此图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六大都城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分析它们遭受破坏的两大因素:一是自然的破坏(如开封古城,由于黄河的泛滥,已被掩埋在地下,现在的开封城,是清代道光二十三年即1843年所建);二是人为的破坏(如圆明园的被焚毁)。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只剩下北京城尚还保存完好。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门楼和城墙又被扒拆掉,整个城市的面貌也随之大变,难以再恢复历史的原貌。然后导出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讲到《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目“《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 先讲《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再讲《世界遗产名录》先后公布的世界遗产数量,最后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定和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讲述四项登录标准时,可选择五张分别代表一种突出的艺术成就(如长城);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如平遥古城);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特殊的见证(如秦始皇陵);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如布达拉宫);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典范(如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图片,用计算机、投影仪或幻灯机打到屏幕上,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把握各项标准的准确含义。由于文化遗产中的双重遗产涉及到自然遗产的登录标准,但它毕竟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历史纵横”栏目,不必细加讲解。 最后一目“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首先讲述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过程,再讲我国已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数和准备申报的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可先提问学生: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资源丰富还是不丰富,为什么?你知道我国现在拥有哪些世界遗产?然后再讲述我国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和已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并指导学生阅读“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和“历史纵横”栏目的我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小结: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世界遗产公约》的通过标志着人类从惨重的历史教训中警醒,开始自觉地保护千百年来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亿万年来大自然创造的美妙景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处共荣、文化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从而跨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知识结构

小学六年级美术 《中国的世界遗产》教案

《中国的世界遗产》教案 东小王学校曹强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认识我国的世界遗产,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感受。 2、通过思考、比较、学习与讨论,使学生感知中国世界遗产的独特艺术美感。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3、培养学生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世界遗产的保护者、宣传者。 二、重点、难点 重点:能欣赏、了解、感悟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感受。 三、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师: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几幅图片: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甘肃敦煌莫高窟、西湖、黄山。教师提问:你认识这些地方吗?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自然遗产、文化

遗产、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的独特魅力。】 (2)讨论交流:①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在内涵上有什么不同?②风格上有什么不同?③你更喜欢哪一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发现。 (3)学生汇报。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 2、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1)讨论一:“什么是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的标准是什么?世界遗产分哪几类?世界遗产的标志是什么?” (2)讨论二:“看看自己带来的材料哪些是属于自然遗产?哪些是属于文化遗产?哪些是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哪些是文化景观遗产?” (3)交流:教师和学生代表一起来汇报、欣赏中国的世界遗产。 【设计意图: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欣赏体会,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3.小组合作,表达感受。 (1)教师出示课件,学生欣赏。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欣赏感受。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尽量尊重小组同伴的意见,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世界遗产简介

世 界 遗 产 简 介 世界遗产简介 ——浅谈以守为主的防御思想同中华民族特性的关 联性 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它于1987年12月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防御性军事工程。长城东起山海关,穿过高山,越过深谷,伸蜒于沙漠和草原,一直到达终点嘉峪关,盘踞在我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全长1.2万余华里。 长城的修筑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完成的。从修筑伊始到最后完

成,历时2000多年。公元前九世纪,为抵御夷、羌、戎等众多少数民族的入侵,西周军队开始不断地修筑一种土堆,这种土堆在当时有一个形象的名字——烽火台。到了公元前五至七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为了防御北方草原强悍的游牧部落袭扰中原,位于北部的燕、赵、秦等国于要冲之地高筑城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列国长城连成一线,从而形成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延锦万里的军事屏障,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古代工程奇迹——长城。自秦以后直至明朝等各代都规模不等地新筑和增筑过长城。特别是明代,为了防止蒙古族崛起和东方女贞族人的入侵,朝廷采取"高筑墙"方针,对长城进行了18次大规模修筑,延续时间长达200余年,将历代土石城墙都改为条石城砖垒砌,工程艰巨浩大。到清代康熙帝决定采用"怀柔"政策,决心罢修长城。从此长城成为历史的遗迹。 长城的修建过程几乎伴随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历史上除了清朝,元朝,和唐朝外,各个朝代都在大力的修筑长城,都以长城为界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而纵观中国这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统治者极少主动进攻周边小国,更多的是被动的防御外敌。那么,为什么拥有数百万人口的中华民族面对人口稀少的周边民族只是采取以守为主的防御措施呢?在我看来,这种情况是由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首先,从客观条件看,中华民族的生活环境是西面隔山,东面南面隔海,北面高原,可以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物质资源,算得上是“地大物博”。在这样的环境下,百姓们大多以耕作为主要生活方式使得我们军队以步兵为主。而北方游牧民族则生活在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物资相比匮乏的环境中,从小在马上长大,民风凶悍,其军队以骑兵为主。比较中华民族以步兵为主力的军队和北方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我们的军队缺乏机动性。更加适合以防守为主的作战方式,而北方游牧民族更适合主动进攻的作战方式。而且,我们的军队打仗依赖后勤,一旦向其他国家发起战争,其远征成本也是巨大的。再者,中华民族以耕

五年级上册《中国的世界遗产》教案

五年级上册《中国的世界遗产》教案 五年级上册《中国的世界遗产》教案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3104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并掌握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并掌握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中国地大物博,中国的许多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其中北京的天坛和故宫就是世界遗产中的文化遗产。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张天坛和故宫的图画,同学们欣赏一下他们的雄伟吧!欣赏完图片,老师还

带来了一些关于他们的信息 北京天坛的占地面积约是272公顷,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比天坛公园的四分之一多4公顷 生:阅读信息 师: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知道天坛公园的面积为272公顷,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比天坛公园的四分之一多4公顷 生:根据故宫的信息可以知道是把天坛公园的面积看成单位1 师:信息有了,还缺少问题,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生: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老师和同学共同画线段图进行解析 师:同学们拿出笔,列出算式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理由二、自主探究,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1.解决问题,感知运算顺序。 老师巡视 生1:先算天坛公园占地面积的。 272=68(公顷) 再算故宫的占地面积。 68+4=72(公顷) 答: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72公顷。 谁和老师的一样举手示意(好多孩子都举起了手) 师:同学们看这道算式,里面含有分数并含有乘、减运算,我们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案

习作七: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明确自己想要描写的是哪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了解其突出的特点。 3.使学生学会收集、归类资料,并能够从中挑选出最典型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它又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有没有同学参观过中国的某个世界文化遗产呢?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吗?长城、颐和园(北京)、天坛(北京)、故宫(北京)、敦煌莫高窟(甘肃)、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九寨沟(四川)、泰山(山东)、黄山(安徽)…… 二、启发思路。 怎样写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类的作文? 截至2019年7月,中国已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这些遗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怎样把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家?可参考下面的介绍。 例如: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万平方米,周围有10多米高的城墙和50多米宽的护城河。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层次分明,主体突出,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1.确定要写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哪一处。有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如搜集历史资料,了解基本现状。把资料来源记录下来。(板书:查阅资料) 2.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板书:整理资料) (1)引导学生先说出要描写的是哪一处文化遗产。 (2)这处遗产有什么突出特点?比如,外观、结构等。(此处可引用,或运用修辞手法。)(3)历史上有何变化?(如修缮、毁灭等) (4)归纳完这些细碎的信息之后,引导学生选择一两个相关故事。(注意:故事最好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的特点或由来等。) 3.撰写成文。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引用要注明资料来源。注意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板书:撰写成文)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想想其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相关故事。 学生整理思路,列提纲。 2.教师以长城为例,从功能、建造、故事等角度展开介绍。 3.结构安排:如果选择两个故事来表现文化遗产的特点,可以写得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介绍清楚中国的某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资料准确无误,能体现其特点,有相关历史故事,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1.1【教学设计】《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人教版)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原则。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 3、文化自然环境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问题探究、情境再现、归纳总结的方法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和《世界遗产名录》的公布。分析比较中国丰富的遗产资源、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极大地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珍惜和保护。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引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 【教学难点】 《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 指导学生提前预习一下课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和网站,了解一下世界文化资产,看看我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产生背景和对世界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一、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赏图片,结合文字的阅读,了解天坛建筑的特色,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说天坛是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认真听讲。观察课本中的北京圆明园图片,提问学生:它是如何遭到破坏的?再由此图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六大都城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分析它们遭受破坏的两大因素。 由此引出世界文化的由来 二、进入新课: (一)为什么保护文化遗产? 背景:自然灾害、战争破坏、工业化、城市化;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措施: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还成立世界遗产委员会,颁布《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来保护文化遗产. (二)《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 讲解时要强调三大类世界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讲述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时,要强调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

五年级下册语文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要求学生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选择一处感兴趣的,写一份简介。写前要做好相关资料的查阅与记录,做到目的明确,有指向性。整理资料时可根据介绍的内容进行分类,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借助图片、表格等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通过本次习作,让学生了解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我们应传承、发扬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增强自豪感、荣誉感。 2.能有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把资料记录下来。(重点) 3.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使用图片、表格等形式使内容更生动、准确。(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课件,搜集相关文字和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有目的地查阅有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2.学会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筛选资料。 3.学会将整理后的有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材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引入内容 1.播放视频,学生欣赏视频,说说自己的感受。 2.导入: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今天让我们走近它们,对它们多些了解。

3.板书课题: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欣赏视频,唤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引发情感的共鸣,提升写作的热情。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指名读习作要求。 2.学生汇报从习作要求中了解到的信息。 预设: 生1: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选择一处自己感兴趣的介绍给大家。 生2:有目的地搜集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基本现状。 生3:查阅资料时把来源记录下来。 生4: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如描绘外观和结构的,记录历史变化的,讲述相关故事的。 生5:把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要注明资料来源。 生6:可以使用图片、表格等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 3.明确习作要求。 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选择一处自己感兴趣的,有目的地资料查阅,做好记录,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把要介绍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可能借助图片、表格等形式。 设计意图:明确习作的要求,让学生能有目的地搜集、组织材料,避免无用功,明确习作重点,为下面开始习作打下基础。 三、查阅交流,分类整理 1.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选择一处自己感兴趣的。选择相同的同学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一组。 2.组内对确定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进行搜集,了解其基本情况。 3.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描绘外观和结构的,记录历史变化的,讲述相关故事的。列出条目。 4.小组交流、讨论后,推选代表进行汇报。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0

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美文展示 参观秦兵马俑 一提起千年古城西安,大家就会想到美丽的骊山、杨贵 妃沐浴过的华清池、玄奘主持修建的大雁塔……而我却更喜 欢壮观的秦始皇兵马俑。 去年暑假,我随爸爸、妈妈游历西安,并参观了我向往已久的秦始皇兵马俑。 兵马俑是什么呢?兵马俑是古 代墓葬雕塑的类别之一,是用陶土做 成的兵、马形状的殉葬品。 一进展厅,我一下子就被一号坑 的景象惊呆了,只见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的兵马俑,摆出一副严阵以待的架势。我脑海里立马闪现出了电视剧里两军对阵、厮杀、混战的场面……我估算了一下,这里有超过6000个兵马俑。走近细看,这些兵马俑和真人一样高大,模样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 二号坑虽然不如一号坑大、兵俑数量多,但布局像八卦阵一样复杂,兵种也更加齐全。这里有陶俑、陶马 1300 多件、战车80余辆及大量金属兵器。其中的一辆铜车马,像是 开头运用对比的手法,引入介绍对象——秦始皇兵马俑。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简单介绍了什么是兵马俑。 介绍一号坑的场景,联想与现实相互交织,展现了兵马俑的雄伟、壮观。

当年三军统帅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时使用的,被称为“青铜之 冠”。铜车马通体施以彩绘,有云纹、几何纹等图案,红、绿、蓝、紫等色彩丰富艳丽,其制作工艺令人惊叹不已。 三号坑呈“凹”形,面积不大,像是供统帅和军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部,让人伫立良久,浮想联翩。 据解说员介绍,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啊! 看完兵马俑,我对古老的中华文明肃然起敬,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想,这些记忆和感动将永远留在我心间,激励我为民族复兴而努力。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抓住二号坑的特点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了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辆铜车马。 概述了秦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表达了赞叹之情。 开头对比引入话题概括介绍兵马俑是什么分述不同展厅的 兵马俑的特点结尾总结全文,抒发情感 小作者按照参观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三个兵马俑展厅,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将亲身体验和搜集的资料融合在一起,介绍了秦兵马俑的相关知识,抒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美丽的都江堰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 第一单元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世界文化遗产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名录》《濒危世界遗产清单》《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和《世界遗产名录》的公布,极大地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人类与自然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保护文化和自然环境,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问题探究情境再现归纳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珍惜和保护。《世界遗产名录》与登录标准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的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究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丰富的遗产资源、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问题探究分析比较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引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难点《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引导

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讲授1课时。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简要地介绍了我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天坛,除了指出其独特的建筑艺术成就,还着重指出其四周古松环抱,古柏参天,成为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旨在切入本课的主题: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追求的目标,也是制定《世界遗产公约》的目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观赏图片,结合文字的阅读,了解天坛建筑的特色,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说天坛是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然后引入课文的学习。第一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讲述《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历史背景、它的制定和主要内容。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人们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和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造就的自然遗产,构成了后人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然而,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战争,使许多宝贵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不断遭到破坏。例如古希腊人记载的地中海地区七大奇迹: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以弗所(小亚细亚)的阿泰密斯神庙、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哈利卡纳苏(小亚细亚)的摩索拉斯陵墓、罗得岛的太阳神铜像、亚历山大港的灯塔,如今除埃及的金字塔,其他六个奇迹都已消失了。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更使破坏的速度大大加快,许多古老的城镇、村落和名

世界遗产概论

2010-2011年第二学期 世界遗产概论 院选课结课论文 学院:艺术学院 系别:艺术学院 专业:艺术设计 班级:000000 姓名:000000000 联系电话:00000000000

标题:中国世界遗产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自1987年故宫、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入选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有29处世界遗产项目,位于意大利和西班牙之后,居全世界第三。29处世界遗产分布于19个省、市、自治区,如今基本都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而到,目前我国拥有世界遗产30处,在世界国家中居第三位。我国在保护和开发世界遗产方面,并不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拥有十分成功的经验。由于我国正处在建设现代化时期,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及过度开发正对世界遗产构成威胁。在遗产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愈加显现,至此,探讨中国世界遗产资源开发的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字:世界遗产,资源开发, 正文: 一、世界遗产的概念与特性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代表全人类文明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和威胁。为此,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中的遗产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其中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和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自然遗产是指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的、生物学和地质学形态、濒危动植物物种栖息地,以及具有科学、美学和保护价值的地区。世界遗产公约的宗旨是通过采取公约的形式,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的保护制度。因此,世界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突出重要价值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 世界遗产的含义决定了它的三个特性:即世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世界性”强调遗产的世界性突出价值、世界性所有和世界性保护。“多样性”体现在其包容类型几乎涵盖地球上所有自然创造的以及人类创造的精华。“独特性”具体表现在遗产在世界或国家和地区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不可逆的特性,一旦破坏,其原有景观永难恢复。 二、中国世界遗产开发利用现状 世界遗产是祖先和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自从1985年签署《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现已拥有35

最新整理文化遗产教案资料讲解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搜集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节完成活动指导,布置任务,学生开始准备,一周后,用一课时展示活动成果。 过程: 一、素材导入图片展示 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乐山大佛秦兵马俑布达拉宫皮影剪纸花馍二、什么是文化遗产 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三、活动指导 活动内容 1.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小组分工合作,寻找认同的“文化遗产”。先寻找,再通过回忆、访问等形式,找出身边的符合条件的项目,制作卡片,收集相关资料。 2.实地考察,写出相关的报告。 3.召开班级模拟答辨会 4.活动结束后,写出“我与文化遗产”为话题的作文。 四、活动示例 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剪纸知识】 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答案:历史悠久取材广泛剪法多样 【剪纸欣赏】 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设计理念: 1.发掘与文本有关的教学资源,重组教学内容,合理地利用、开发课程资源。 2.利用多媒体与语言描述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提高认识,激发情感。 3.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呈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感受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 2、通过课前调查、课上交流,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 3.激发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及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 2、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图片、录像资料、中国地图。 学生: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播放长城图片),这是哪里?长城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2、举世闻名的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今天,我们主要来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3、(板题目)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活动二、了解世界遗产知识。 1、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些有关世界遗产的知识,请看大屏幕(播放课件)。你知道了哪些世界遗产知识? (1)、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它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

高中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识总结doc资料

高中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 识总结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世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帕特里莫尼托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线索说明:⑴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地球进化形成的自然遗产和人类生存而产生的文化遗产,以及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间口头形式传播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与上述有形物质遗产共同构成了世界遗产的四种基本形态。由于文化景观这一类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遗产有直接关联,登录标准又运用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条件,故不单独列入类型。 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关于“主要内容”需掌握四个要点: ①确立了在人类生存环境里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思想的指导原则 ②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援助与合作 ③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保护的原则是“真实性和完整性”。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提供经费与技术援助。 ⑶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登录《世界文化名录》的文化遗此,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且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小学美术《中国的世界遗产》教学设计

《中国的世界遗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记忆,具有物质和文化价值上不可代替、不可再现的性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老悠久、历史遗存丰厚、自然风光壮丽的国度,自1985年加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以来,已经成为发掘、研究和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一支积极力量。截止2012年7月,我国共有43处世界遗产。它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 本课以欣赏中国的世界遗产为主线,了解世界遗产申报的条件和我国的部分世界遗产,通过对部分遗产的现状欣赏,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而骄傲,感悟对这些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是艺术课程学习方式之一。因为体验意味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来,能够自主的对美术作品观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着学生们一起讨论、比较、操作、尝试甚至争论。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恰当引导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学习逐步转向主动学习。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愿意去思考。 三、教学方法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了解、感悟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在组织学习活动时应该以学生的探究性

学习为主,让学生看看、想想、谈谈,提高对世界遗产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认识我国的世界遗产,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感受。 2、通过思考、比较、学习与讨论,使学生感知中国世界遗产的独特艺术美感。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3、培养学生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世界遗产的保护者、宣传者。 五、重点、难点 重点:能欣赏、了解、感悟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感受。 六、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师:制作课件。 七、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几幅图片: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甘肃敦煌莫高窟、西湖、黄山。教师提问:你认识这些地方吗?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的独特魅力。】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六第一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学案2

第1单元第1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知识梳理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 1、背景:难以抵御的、频繁发生的、近代以来特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都使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 2、措施: (1)《世界遗产公约》 时间:1972年 内容:①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利用; ②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遗产列入《》,加以重点保护;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要对这些遗产的保护,提供技术和经费的援助。(2)世界遗产委员会 成立时间:1976年 职责:①负责审定列入《》的名单; ②监测各国世界遗产的工作; ③确定受到严重威胁的世界遗产项目,把它们列入《》; 管理,对为保护遗产而申请援助的国家实施技术和财力援助。 (3)世界遗产中心:负责《》实施的日常工作。 二、《世界遗产名录》与登录标准 1、世界遗产的分类:、、。 2、文化遗产的登录标准 (1)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 (2)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的见证; ④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的影响下容易变得损坏; ⑥与具特殊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信仰或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3、世界遗产的申报认定程序 (1)各缔约国必须预先拟定一个《》,开列本国此后五到十年准备申报为世界遗产的项目,送交世界遗产中心备案。 (2)每年前,从预备清单中挑选认为已经完全成熟的项目,提交正式正式的申报文本。 (3)经有关的国际专家考察评估后,世界遗产委员再于第二年7月进行审议,认为完全符合条件的,予以确认,列入《》公布。

世界遗产赏析

世界风景遗产景点赏析 结课论文 中外旅游景点审美比较 —以世界遗产为例 摘要: 在众多类型的世界遗产中,园林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的古典园林更是以独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园林之列,本文将以英国和日本的园林为例来与中国的园林进行比较,从不同方面来比较,来发掘各自蕴含的美。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英国园林,日本园林,内向的自然,外向的自然,秩序是美的,庄重、典雅、气派,天人合一,自然造化,仁者,智者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色园林之列,绽放着他的光彩,以它为代表的东方风格的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 作为可以体现西方风格的英国园林,则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从古希腊哲学家就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修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 下面,我将分别将属于不同园林体系的中英园林和同属于东方体系的中日园林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从各个角度来发掘他们美的内涵。 一、中英园林的比较 中、英园林艺术从艺术法则到审美追求上均具有很多相似点。但从本质上看,中、西自然风格的园林仍然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总的来说,“自然”在这两种园林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即:中国园林是一种内向的自然,英国自然风致式是一种外向的自然。 1.从园林具体形态上比较 两种不同的艺术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具体的艺术形态上。从园林的总体形象和总体气氛上看,中国古典园林显得幽深、隐逸,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曲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案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要求学生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选择一处感兴趣的,写一份简介。写前要做好相关资料的查阅与记录,做到目的明确,有指向性。整理资料时可根据介绍的内容进行分类,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借助图片、表格等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通过本次习作,让学生了解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我们应传承、发扬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增强自豪感、荣誉感。 2.能有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把资料记录下来。(重点) 3.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使用图片、表格等形式使内容更生动、准确。(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课件,搜集相关文字和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有目的地查阅有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2.学会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筛选资料。 3.学会将整理后的有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材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引入内容 1.播放视频,学生欣赏视频,说说自己的感受。 2.导入: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今天让我们走近它们,对它们多些了解。 3.板书课题: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欣赏视频,唤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引发情感的共鸣,提升写作的热情。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指名读习作要求。 2.学生汇报从习作要求中了解到的信息。 预设: 生1: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选择一处自己感兴趣的介绍给大家。 生2:有目的地搜集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基本现状。 生3:查阅资料时把来源记录下来。 生4: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如描绘外观和结构的,记录历史变化的,讲述相关故事的。 生5:把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要注明资料来源。 生6:可以使用图片、表格等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 3.明确习作要求。 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选择一处自己感兴趣的,有目的地资料查阅,做好记录,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把要介绍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可能借助图片、表格等形式。 设计意图:明确习作的要求,让学生能有目的地搜集、组织材料,避免无用功,明确习作重点,为下面开始习作打下基础。 三、查阅交流,分类整理 1.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选择一处自己感兴趣的。选择相同的同学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一组。 2.组内对确定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进行搜集,了解其基本情况。 3.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描绘外观和结构的,记录历史变化的,讲述相关故事的。列出条目。 4.小组交流、讨论后,推选代表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分组选择感兴趣的世界文化遗产,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实现资料共享。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学习,使学生获得的资源更丰富,使学生的表达更充分。 四、构思内容,完成习作 1.想一想自己最想向别人介绍的是哪些内容,怎样组织资料。

高中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识总结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世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帕特里莫尼托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线索说明:⑴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地球进化形成的自然遗产和人类生存而产生的文化遗产,以及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间口头形式传播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与上述有形物质遗产共同构成了世界遗产的四种基本形态。由于文化景观这一类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遗产有直接关联,登录标准又运用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条件,故不单独列入类型。 ⑵了解《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关于“主要内容”需掌握四个要点: ①确立了在人类生存环境里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思想的指导原则 ②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援助与合作 ③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保护的原则是“真实性和完整性”。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提供经费与技术援助。 ⑶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登录《世界文化名录》的文化遗此,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且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识总结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⑴重要概念 ①世界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确认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物质的 或非物质的遗产。 ②文化遗产:是指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 ③自然遗产:是指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动植物景观或自然景观。 ④双重遗产:是指既具有突出文化价值又具有突出自然价值的景观。 ⑤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 与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 ①倡导通过《世界遗产公约》1972主要内容:①确立了在人类生存环境里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思想的指导原则②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援助与合作③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保护的原则是“真实性和完整性”。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提供经费与技术援助。(意义) ②成立世界遗产委员会和执行秘书处(即世界遗产中心):A世界遗产委员会(职责)B世界遗产中心: 负责公约实施的日常工作 ③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 ⑶世界文化遗产登录 (标准)A真实性和完整性 B并且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长城、布达拉宫)②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平遥古城、颐和园);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秦始皇陵、故宫)④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秦始皇陵、长城)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容易损坏;(皖南徽州古村落、平遥古城)⑥与其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奥斯威辛集中营、布达拉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