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作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中特作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中特作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延伸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社会主义的共性,又有中国国情的个性,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必须明确三个概念: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本质区别;二是中国特色,与外国模式有区别;三是基本特征,与具体内容有区别。只有明确三个概念,才能作出科学判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三个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它不同于过去的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区别有三点。

一是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是国家计划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国家计划指导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制定了十二个五年计划,保持了连续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等,都需要制定发展计划,还要国家宏观调控。

三是共同富裕为目标。共同富裕是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更加注重分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二、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是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比,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等,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形式。

三是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历史形成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有三个特点: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中国革命历史形成的,是民主党派公认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在野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是政党政治的发展创新。中国共产党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政治协商、团结合作,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三、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同资本主义精神文明有本质区别,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

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邓小平说过:“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邓小平还指出,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特理论作业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 B 。)。 A.A.科技科技科技 B. B. B.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改革开放 C. C. C.阶级斗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 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 。) 。 A.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3、“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标准是(( B 。)。 A.A.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B.B.判断姓判断姓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的标准 C.C.实用主义的标准实用主义的标准实用主义的标准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能利用能利用(( B )两种手段的长处两种手段的长处,,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节作用,,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又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观调控作用观调控作用。。 A.A.市场和法制市场和法制市场和法制 B. B. B.计划和市场计划和市场计划和市场 C. C. C.计划和法制计划和法制计划和法制 5、国有经济起主导地位国有经济起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主要体现在(( C 。)。 A.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B.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C.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6、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 B 。) 。 A.A.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按需分配 B. B. B.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按劳分配 C. C. C.按贫富分配按贫富分配按贫富分配 7、党的十八大指出党的十八大指出,(,( C )是解决是解决““三农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问题的根本途径。。 A.A.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B. B. B.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C. C. C.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A 。)。 A.A.人民当人民当人民当家作主家作主家作主 B. B. B.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 C. C. C.社会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和谐 9、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 C 。)。 A.A.思想领导思想领导思想领导 B. B. B.组织领导组织领导组织领导 C. C. C.政治领导政治领导政治领导 1010、、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C 。)。 A.A.实行各民族平等实行各民族平等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合作和共同繁荣 B.B.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C.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管理本民族、、本地事务的权利本地事务的权利 1111、、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党的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党的(( B 。)。 A.A.十六大十六大十六大 B. B. B.十七大十七大十七大 C. C. C.十八大十八大十八大 1212、、当今时代当今时代,,( A )越来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A.文化文化文化 B. B. B.文明文明文明 C. C. C.经济经济经济 131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

中特参考题目及答案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建议以及在网上自己搜的答案,此为我自己比对俩老师提供的题目筛选出的题,仅供参考,记住大点,然后扯淡码字即可,喜欢的同学请给赞,谢谢! 一、经济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容、基本特征及作用。(1)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1 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2 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3 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4走共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富裕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1.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础性作用 的一种经济体制,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制不同的特征。表现在:一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四三是政府调节间接化,经济活动市场化,二是企业经营自主化,是经济运行法制化。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3.以在所有制结构上,主要表现在:第一,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在共同发展。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公有制为主体,效率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上, 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在宏观调控上,优先、兼顾公平。第三,更好地发挥计划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利益与长远利益、 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从一和二扯些就是作用了 简述如何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2一、如何深化社会主义改革 (一)参考答案1(网上个人精简版) 1.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政治上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式民主的道路。 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超越具体事情,坚持群众路线,依法治国、依法施政,2.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定岗问责,完善中国式民主,服务民生。经济上按能分配,国有化领导私有化,降低民生成本。3. (复杂版)(二)参考答案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程序化,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500)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特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符合现阶段国情的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自身又是一个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第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五,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第六,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政府职能和政府调节的理论等也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最为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它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很不够。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业

第一、二题是老师ppt上面的,三、四题是自己整理总结的,仅供 大家参考 一: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思想路线、根本任务、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根本目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和平统一、外交与国际战略、依靠力量、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继毛泽东思想之后产生的又一大理论成果,是党在新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创造,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理论上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必将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是由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共同构成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之间紧密相连,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共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前进方向,凝聚各方力量,是党在现阶段的政治纲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我们党、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文

浅析改革开放 贺海兵农业水土工程6班1008280946 摘要: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讨论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影响,以及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改革开放的实质,其实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必经之路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开放---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七十年代末,冷战的阴霾就要散开,意识形态的对抗被社会经济发展取代成为时代发展主题,经济社会全球化成为时代趋势,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全球化以跟上时代步伐。 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与时俱进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D 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 ( ) 。 A、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B、把发展文化教育放在首位 C、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D、把军队建设放在首位 A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的核心力量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任何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B、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C、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D、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要经历的阶段 C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改革、发展和稳定 C、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7、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 ) A、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C、建立一个好制度 D、改变我国的落后状态 A 8、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这是指( ) A、我们的对外开放要对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开放 B、我们的对外开放有宽阔的活动领域 C、我们的对外开放是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梯次展开的

2016年秋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线作业(一)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社会主义 D)共产主义 2、()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A)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三个代表 D)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明确概括的是(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4、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正式提出了()的命题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5、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硬就硬在() A)实现国家统一要靠经济发展

B)维护世界和平 C)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靠经济发展 D)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是() A)发展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B)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7、我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国的建立 B)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C)全国大陆的解放与统一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8、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A)经济建设 B)与时俱进 C)发展 D)发展生产力 9、在当代中国,()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A)马克思主义 B)理论 C)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1月09日21:20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大中小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 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 完善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们的艰辛探索为后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长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僵化、农民负担过重等。毛泽东1955年就提出“以苏为戒”,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建设的重大关系。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由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的新课题,我们党缺乏经验,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党内左倾思想滋长,使得一些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但是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十三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十四大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将这一理论正式定名为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1.杨小菊《从社会主义特征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 科版)》1998年第4期 2.卢周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新说”的三点疑问》,《探索与争鸣》1998 年第10期 3.高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 1994年第4期 4.邢建廷黄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中共 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93年第1期 5.夏国兴《加深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及优越性的认识》,《岭南学刊》1994 年第3期 6.沈宝祥《经过这些年来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究竟有 几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7年第5期 7.刘辉《略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庆祝建国四十周 年论文专辑 8.杨红《论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关系》,《社会主义研究》1999 年第5期 9.刘建禾《浅析社会主义本质及其特征》,《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0.张胜祖《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求索》1982年第6期 11.胡珍《日共提出社会主义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理论前沿》1988年第39 期 12.沈顺祥《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标准问题的思考》,《渝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4年第2期 13.张忠臣《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理论探讨》1993年第2期 14.蒋建平《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认识》,《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年9月 15.陈钟《试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1981年第1期 16.李世华《我们党对恩格斯阐述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创新》,《中心组 学习之友》1996年9月 17.冯盖谦《用生产力标准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再认识》,《理论导刊》1988年第 11期 18.祁之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学习江泽民同志国庆讲话的体 会》,《青海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表述:⑴生产资料社会占有;⑵生活资料个人占有;⑶商品上生产将被消除;⑷有计划代替了无政府状态;⑸阶级和阶级差别消灭;⑹国家将自行消亡;⑺人类将变作自然和社会的主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对共产主义社会特征作了描述,但是他们对共产主义特征的表达,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不过多地拘泥于具体情节。 第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表述:列宁在概括社会主义特征时,除了肯定在经济制度方面:深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外,还特别强调

中特作业

浅谈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制度经验教训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国家实践。苏联从建立社会主义体制之后,在短短的时间内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然而,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却又轰然倒塌,苏联的解体是世界历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苏联解体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但它的经验教训仍然值得我们来探讨,通过对苏联模式的认识以及后期的改革,总结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一、苏联模式的内容与贡献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简而言之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在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过程中,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大体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讲。 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特征是:实行中央部门高度集权管理体制,地方和企业很少有自主权;“计划”是管理国民经济的惟一手段,限制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是粗放型的,数量赶超型的经济,也就是靠不断增加投入来增产,以使在社会产品的数量上尽快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以此作为国民经展的目标;从经济结构上看,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在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上速度第一,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生产第一,消费服从生产。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在政治体制方面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党的领导体制,以党代政,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党内民主和人民监督机制不健全。从文化上来看,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文化体制特征是高度集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管理,严格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理论主张和学术观点的取舍,均受官方意志裁定。 苏联模式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对领导人的个人崇拜,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苏联模式主要是在斯大林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的科学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时间上讲,它起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也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是不能逾越,也是无法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 基本特征第一,从现代化发展水平上看,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历史进程所体现出的总的特征的概括。 第二,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现代化方面来看,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化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国,它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阶段不发达的重要表现。13亿人口有8亿多人住在农村,而且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劳动生产率都相当低,劳动手段落后,以农业人口比重下降、以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就成为实现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的关键因素。 第三,从经济运行方面来看,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逐步得以实现的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不等于问题的最后解决。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农村经济的市场程度很低,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举步维艰,实现较高的经济市场程度这一目标,须假以时日,非一朝一夕可为之。 第四,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来看,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同时要追求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这就要求重视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的文化知识素质特别是提高大众的综合素质。 第五,从人民富裕程度来看,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阶段。目前我国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尚有2000万,扶贫工作仍很艰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以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也就是逐步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最终实现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过程,这也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六,从地区发展差别状况来看,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是目前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它的形成原因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与地理的和人文的因素有关,并有其必然性。正是从这一国情出发,党和政府确定了发展有先有后,发展较快的地区带动和帮助发展较慢地区,实现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政策,以期求得地区间发展的相对平衡,逐步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 第七,从社会主义改革来看,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立论基础是我国的经济、政治及其他方面体制的不完善。因而,整个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正式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堂研究活动(讨论、集体归纳),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介绍,使学生认识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通过“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逐步确立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及突破: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先采取总分总的教学方式,先在总体上对课文内容作介绍,让学生对整体结构有一个了解,再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讲述,通过质疑法和联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最后进行总结。其次,利用图片或电影片段,,从视觉上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掌握邓小平在党的各次大会上的重要发言,以此归纳邓小平的活动,来突破重点。 难点及突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姓“资”姓“社”问题和邓小平理论问题。可通过社会主义的概念与根本目的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突破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及相关网站:邓小平纪念馆、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中学历史在线、中学学科网 教法学法 ①采取总分总的形式。先对课文的整体框架进行介绍,再对每一部分的具体知识点作详细的说明,最后再进行总体归纳。 ②由于涉及的会议较多,学生容易混淆,通过电教手段,从视觉上帮助学生记忆。 ③由于本课的理论性较强,所以在讲述的过程中,采用诱导的方式,通过层层设问,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联系性。 板书设计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创造性地探索和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一、推动了人类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强调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世界形势、时代主题做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强调国家无论大小、富贫、强弱都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国人民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管理,坚决反对国际社会中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的强权政治;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应当为争取世界和平做出“非常伟大”的贡献;中国不称霸,要以平等态度对待别国,同样尊重别国的平等地位。这些重要观点及其实践,无疑对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解决了全球1/5人口的生存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国两制”、

“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思想,更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被认为是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好方式,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中国已成为一些重要的国际和地区性组织的重要成员,在朝核问题等其他一系列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促进南南合作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广泛而友好的合作关系,不仅彼此提高了国家建设水平,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生态,使非西方世界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这些都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做出的贡献。 二、开辟了经济欠发达国家摆脱贫困的新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中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家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北京模式”成为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或西方人思维中的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各民族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已经逐步形成。它的基本特征是:各民族都已摆脱阶级剥削制度,产生民族对抗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占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已成为民族命运的主宰,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民族都统一在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之下;各民族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各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即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全社会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新型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主要渠道是: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逐步缩短先进民族同落后民族之间的差距。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逐步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发扬民主、调整民族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正确处理民族间的矛盾。经常地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克服各种民族主义,以及一切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的消极因素。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中特理论作业题

1、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答:先说一脉相承。一是因为它们都把持马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理论渊源上一脉相承;二是为因为它们都是坚持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理论主题上一脉相承;三是因为它们都坚持解放思想,在理论品质上一脉相承;四是它们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主论基础,在理论基点上一脉相承;五是因为他们都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理论目标上一脉相承。 再说与时俱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坚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不满足已有的认识,不固守已有的理论,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经验,注重探索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以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又主要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们在思想理论上是相互贯通,层层递进,是继往开来的结合,也是坚持与发展的统一。 2、中特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实践依据、时代依据分别是什么? 答:理论依据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历史依据:中国和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实践和经验教训;实践依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时代依据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和主要贡献?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科学地解答了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并以特色鲜明的内容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获得了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为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4、为什么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答: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脱离实际,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经验,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2、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解决矛盾、澄清疑惑、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3、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4、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5、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来以后,有人认为:现在还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主要因为社会存在不良现象无法解释,才提出来;还有人说:社会主义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落后的理论、倒退的理论。 用你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历史、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提出来的;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3、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存在,是有历史和现实原因的,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没有必然联系;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是落后的理论,更不是为丑恶辩护、为腐败辩护、为非法辩护的理论,而是承认落后,并逐步改变落后,开拓进取的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

中特理论作业题

中特理论作业题及考试范围参考答案(仅提供参考其中一、二、三、四、五、十一为重点)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精神实质及其意义? 答: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精神实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本质论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实质。 理解: 1、本质论从生产力出发而不是从生产关系出发来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则。 2、它本质上把生产关系、经济体制作为形式手段而不是当作内容和目的。所有制的形式和比重、分配方式、经济体制最终由生产力决定。 3、它把社会主义看作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共同富裕是目的,发展生产力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意义: 1、把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涵,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 高到了新水平。 2、提出够格的社会主义的衡量标准——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3、带来拨乱反正的性质把本质与非本质区别开来。 4、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共同富裕。 5、对于解放思想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又 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P8-11 答: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围绕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体展开的,都是创立和拓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们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和立论基础,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和共同的时代课题,都着眼于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其基本观点、重要论断虽说是各有侧重,但却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具有思想交汇、理论相融的特点,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在实践中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新发展,在理论渊源上是一脉相承的。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依据。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的。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直接体现着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取向。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是邓小平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从与时俱进的方向来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坚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不满足已有的认识,不固守已有的理论,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以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