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基础管理定义及内容

企业基础管理定义及内容
企业基础管理定义及内容

企业基础管理

就企业管理本身来讲,根据其工作的出发点及针对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即:基础管理、专业管理和综合管理。基础管理是企业开展一切专业和综合管理活动最基础的工具和方法,而专业管理和综合管理则是运用基础管理作用于各项经济活动资源要素,以实现企业目标及价值并尽可追求其投入产出效率最大化的过程。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基础管理研究的是最基础的工具和方法,专业管理研究的是运用方法实现目标的过程,综合管理则是对专业管理的系统化集成。

根据上面的表述,我们梳理一下企业经营活动中所运用的各种最为基本的工具和方法,将其归纳起来大致以下有八个方面的内容即:标准化、定额管理、计量管理、档案管理、计划管理、统计核算管理、员工培训以及责任制。

一、标准化:

狭义的标准是指对在企业经济技术活动中重复发生的对象以特定形式制定的统一规定。而广义的标准则可理解为对在某一范围内的活动及其结果制订的规则。标准化是企业制订标准和贯彻标准的全部活动过程。按性质划分,企业的标准主要有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种。

(一)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指经过一定程序批准并在一定范围内共同遵守的技

术规定。它是人类从事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的技术依据。技术标准包括: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基础标准、安全与环境标准等。

(二)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指对企业重复出现的管理业务工作所制定的程序、职责、方法和制度,是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和手段。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制度建设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管理标准化的过程。

标准化的意义在于:通过标准实现了对事物的区分和归类,找到同类事物发展和运行的统一规律和规则,在实现既定目标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无效活动,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实现最佳的秩序和效益。通过标准化制定出的各种标准,为其它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标准化是基础管理中的基础。

二、定额管理:

定额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备、利用和消耗以及获得的成果等方面所应遵守的标准或应达到的水平。

定额本身就是一种标准,而定额管理则是运用这种标准对企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各种资源的消耗、利用和占用进行控制。同时定额也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技术、经济水平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由于企业占用、消耗的资源的具体形式不同,企业定额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劳动定额、设备定额、物资定额、资

金定额、成本费用定额等等。

企业定额工作包括定额的制定、实施、修订和管理等工作。制定科学的定额,做好定额工作,对企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组织企业有序的生产活动、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企业基础管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要抓好定额管理,其关键在于三点:

1、额定制订要做到及时、科学、全面;

2、在定额的实施中,要维护其严肃性发挥其应有作用,就必须坚决执行并严格考核;

3、根据情况变化适时修改定额,以保证其合理性。

三、计量管理:

计量是指用计量器具的标准量值去测定各种计量对象的量值。企业的计量工作包括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两个方面。做好计量工作,可为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必要手段,是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基础。

同样,抓好计量工作关键也有三点:

1、保证计量器具配备齐全和调校精准;

2、定期检查,正确使用,及时维修,保证计量器具处于良好状态正常发挥作用;

3、完善计量信息的传递系统,包括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做好计量信息的记录、整理、保存、传递、分析等工作,使

企业的计量信息能准确反映企业物资运动的质与量。

四、档案管理:

档案是指: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而档案管理则是指: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信息是贯穿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资源,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至关重要,而作为信息载体的档案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企业档案管理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稳妥性:档案的保管对软硬件方面都有非常专业的要求,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档案能够被妥善的长期保存以供随时检索、查阅和调用。另外,进行档案备份也是加强其稳妥性的一个有效方法。

2、规范性:档案数量会随着业务活动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因此对越来越多的档案实施系统分类、统一规则的编码等规范化的管理方法,以方便检索、查阅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目前随着信息化手段的广范运用,对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和推动。

3、完整性:一切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都应该列入档案管理的范畴,特别是一些事关企业重大利益的重要档案资料更应该做到不缺不漏,不留死角。

4、有效性:档案的有效性是体现其价值的前提,保存过期、

错误、虚假的档案不但会造成浪费资源,而且还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形成误导,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在搜集、整理档案时鉴别其有效性非常重要。

五、计划管理:

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而计划管理则是指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和条件变化并结合长远和当前的发展需要,合理地利用人、财、物、信息及时间,组织筹谋企业全部经营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

企业经营计划按时间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经营计划三种;按计划内容又可分为供应、销售、生产、劳动、财务、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设备投资等计划。

计划编制的要点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1、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是为实现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各种资源组织筹谋全部经营活动,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因此编制计划时应具备明确且与企业目标一致的目的性,以便于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调配运用。

2、可行性:计划编制必须是基于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及所处环境条件的实际情况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各种资源和环境的价值、作用及其相互影响的正确评估。只有这样,制订的计划才能做到切实可行。好高骛远或鼠目寸光的计划都会给企业的资源造成浪费甚至让企业误入歧途。

3、细致性:计划的内容应尽可能的涉及细节以使其对行动指导的针对性更强,也有利于提高计划的可行性。

4、灵活性:俗话说得好“计划不如变化快”,企业身处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故,而编制计划时如果尽量地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预留若干应对方案将会使我们在面对变故时更加从容不迫。

5、及时性:看看上面对计划的定义,这点应该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

6、前瞻性:正所谓“一步快,步步快”,适度超前的计划往往能让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六、统计与核算管理:

我们这里指的统计与核算实际是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统称,两者都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相关的数据信息最基础的方法并且互为补充,其区别主要是核算的目标、对象和方法有所不同。

统计与核算管理的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真实性:这一点非常重要,虚假的核算数据和信息会给企业经营决策造成重大危害,因此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是统计与核算管理的第一要点。

2、有效性:是指统计与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要对有关各方决策具有相应的价值,其核算的行为和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3、一致性与可比性:是指核算的处理方法和指标口径要前后一

致,不能随意变更,否则会使数据信息缺乏可比性,从而无法对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以及不同核算期间之间的经营管理成果进行直观的认识与评价。

七、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是指一定组织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管理活动,以促进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人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五大资源要素中的核心,他决定其它要素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发挥作用的大小。要让企业的员工从广泛意义上的“社会人”转变为特定意义上的“企业人”,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企业对员工培训。因而我们也可以说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要抓好员工培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训系统化: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应是系统性和一贯性的行为,以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而非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或是临时报佛脚的应急之举。

2、实效性:企业培训员工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训使其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理念等,以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员工培训的目标应紧紧结合企业的目标及实际情况并且还应进行周密计划、科学实施以保证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3、针对性: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员工在工作性质,素质能力方面的区别和差异,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将会使培训效果

事半功倍。

八、责任制。

责任制是指规定企业内部对各个部门、岗位的工作范围、应负责任及相应权力的制度。其目的在于对企业员工进行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每个部门和岗位的任务和要求,把企业中千头万绪的工作同成千上万的人对应地联系起来,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

如果说标准化是企业基础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那么责任制就是企业基础管理的核心。换言之,责任制体系科学与否将决定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因为人始终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但其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作为“经济人”的特性,即动机根源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在某种特定阶段和环境下,企业与个人的利益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冲突。因此为了实现代表全体员工整体的企业利益就必须对个人的行为进行相应的约束和监督.,而这正是责任制所起的作用。

抓好责任制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责权利对等:这是责任制的核心,三者的关系就应该像一个等边三角形: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制衡,任何一边出现问题都将不同程度地削弱整个责任制体系的效力。如果我们细想一下企业管理中出现的绝大多数问题,就会发现其根源就在于此。

华能管理基础标准标准化与企业管理基本术语

华能管理基础标准标准化与企业管理基本术语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华能汕头电厂企业管理及企业标准化工作中使用的基本名称、术语与分类。 本标准适用于华能汕头电厂企业管理及企业标准化工作。 2 引用标准 GB3935.1 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 GB6583.1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第一部分 《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集》 3 基本术语 3.1 标准化管理 3.1.1 标准化 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3.1.2 标准 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施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3.1.3 国际标准 由国际标准化团体通过的标准。 3.1.4 国家标准 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 3.1.5 行业标准 由行业标准化机构或团体组织批准、发布,在某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标准。 3.1.6 地方标准 由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主管机构组织批准、发布,在某地区范围内统一的标准。 3.1.7 企业标准 由企(事)业批准、发布的标准。 3.1.8 基础标准 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 3.1.9 技术标准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订的标准。 3.1.10 管理标准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订的标准。 3.1.11 工作标准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订的标准。即以人或人群工作(或作业)为对象,对工作的内容范围与行为的方法质量所做的统一规定。 3.1.12 企业标准体系 在企业标准化活动范围内,各类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 3.1.13 规范 对设计、施工、制造、校验等技术事项所做的一系列统一规定。它是标准的一种形式。 3.1.14 规程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附件1: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1.1课程定位 表1.1-1课程定位表 课程名称及编号企业管理基础知识() 课设学期及学时第二学期(108学时)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功能使学生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先导课程管理数学 平行课程物流概述、企业经营理财分析 后续课程 1.2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是也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1.3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了解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关系和规律,并学会运用这些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解决相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经济现象和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相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卓有成效地开展经济调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注意渗透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经济管理问题与现象的实证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4课程设计 1.4.1课程设计的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单元项目课程为主题,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具体学习项目的选择和编排。以学习单

公司管理理念

浅析公司的发展与管理 ——针对曦雅装饰公司 一.管理的定义: 周三多: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实现既定目标,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 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 ),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主要内容之一。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身为企业灵魂人物的企业主、CEO 及高管团队具备相当水平的组织领导与管理能力 二.管理的流程: 从这个流程可以看出管理过程就是管理主体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利 管理主体 管理者 决策者 (管理对象)人 组织成员 (管理对象)财 (管理对象)物 设备、材料 管理媒介 方法 工具 环境

用相应的环境也就是通过详尽的计划,合理的组织,成熟的指挥与协调、良好的控制作用于企业的人、财、物使整个组织系统完善、运转协调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对于装饰公司而言就是企业组织围绕签单这个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目标实现不了公司就没有经费维持整个公司的和谐运转,一般组织管理活动有三种结果,第一、公司盈利:组织不断扩张发展、人员部门增多,从而衍生各种适应企业发展各种制度以及企业文化,这是公司良性运转的结果。第二,维持成本:组织人员、部门变化不大,公司能够正常运营但难以发展壮大,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过长最后有可能就是转向第三种结果。第三,公司亏损:由于公司无法签单没有资金链维持,因此公司只能不断的通过控制自身成本以及通过借贷融资来维持艰难的运营,这样的结果就是公司部门减少,裁员成为常态。 公司的发展是各种作用力的结果,公司经营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仍以装饰公司为例主要仍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包括公司的领导和决策能力,组织部门构成及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员工的积极性及专业能力。外部原因主要分为整个装修行业的大环境状态,季节时令因素,突发事件因素。由于某些外部环境是很难通过主观因素进行改变的所以解决公司发展的问题主要还是通过分析解决内部原因来改变公司的经营现状。同时也不能忽视通过其他方式改变外部环境的努力。分清主次也要注重全面。 三.曦雅装饰的内部解析 (一)人员构成:人员构成目前有总经理一名,行政一名,财务一名、业务一名、设计部经理一名下辖设计师3名。 (二)目前状态:亏损严重 (三)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 1、公司定位: 通过人员结构规模可以把公司定位小型装饰公司,从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把公司定为初级阶段,公司的管理仍然以人治为主制度为辅,公司在起步阶段一般发展比较缓慢,很多东西都在摸索阶段,人员流动性较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公司稳定性较差。 解决方法:给公司做个合理明确的定位。由于公司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可以借鉴许多成功的同类公司的发展历程,并根据当前的大环境来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减少走弯路的机会,即利用其他公司的成功经验减少公司发展犯错的机会。并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公司合理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这个应该在公司整体的战略计划当中,囊扩在老板的战略决

关键术语——企业信息管理制度

关键术语——企业信息管理制度 关键术语 □常用的关键术语的定义 讣算机工业和信息处理产业令人吃惊的相似之处是都把新造的词汇和缩写词引入专业词汇表中。本章的很大部分致力于介绍和阐明这类术语。各业务领域的管理人员和公司的决策人应该知道,从事信息服务的所有专业人员不可能对这些术语有统一的理解。通常在使用这些术语时,很少有人给这些术语下明确的左义,这样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 有数百个信息服务术语和概念是用户管理人员应该熟悉和掌握的。这些术语将在本章中加以详细说明。下列术语的槪念是用户管理人员和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容易混淆的,我们首先加以介绍。 1.数据处理(DP)。顾名思义,就是指对数据的加工处理,可以由人来直接处理,也可以用电子设备来处理。 2.电子数据处理(EDP) o是指用电子计算机或电子记录设备对数据进行处理。这一术语的提岀主要是为了与人工数据处理相区别。 3.自动数据处理(ADP) o它是电子数据处理的另一种说法,是一种较通用的术语。 4.信息系统。是指计算机化的处理系统,它既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又能进行决策处理。 5.信息处理。这个提法本身不太确切,因为信息是经处理产生出来的,不是被处理的对象。然而,它已成为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术语。它包含两层含意:第一,它意味着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产生信息;第二,它用来泛指与信息服务业务有关的系统、人员、软件和硬件。 6.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CBIS)。它与通常说的信息系统是同一概念。 7.管理信息系统(MIS) o这一术语是为了强调相近功能系统的综合,建立公司一级的数据库,消除系统的冗余度而提出的。尽管大多数公司实际上达不到上而提出的目标,该术语又不太确切,但现在这一术语仍然流行,并可与信息系统这一术语交换使用。 8.决策支持系统(DSS)。这是近来作为一个新术语而被引入信息处理业中的。而实际上它并非是一个新概念。所谓新的东四是指技术革新、新的模型、新的而向用户的查询语言以及先进的硬件(如彩色图形显示),这些不仅能提髙生产能力,而且能提供支持决策过程的信息。一个信息系统是逐级开发和实现的。决策支持系统是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利用有效的数据和信息来进行决策处理。 9.信息资源管理(IRM)的概念是,把信息看成是一种资源,从而也应当对苴进行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也可以由个人负责,一般由信息资源管理员负责。从理论上讲,应该指定有高级职务的人(如公司副总裁)来担任信息资源管理员,由他来负责管理全公司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员这个职务与传统的信息服务业务(如服务、程序设计、操作等等)的管理人员不能混同。 10.当前,人们对办公室自动化和字处理(WP)给予极大的重视,所以也应列入关键术语表中。对于办公室自动化的种种非议都是没有根据的。办公室自动化是指在办公室以通常方式使用计算机并进行信息服务。办公室自动化是计算机的一项重要应用,但决不是如某些人吹嘘的那样是什么革命性的新概念。字处理泛指利用汁算机硬件和软件来处理文件。通常把它看成是办公室自动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系统分析员和程序员组成的小组,在同用户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功能讨论时,使用上述可以互相替换的术语是常见的事情。虽然会引起一些麻烦,但也是无关大局的。尽管这些术语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互换使用的。如果这类术语用在含意较深的文章中,则要求阐述淸楚。 在本章中,信息服务是公司在开发和维护信息系统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为使读者有统一的理解,在同样的上下文中,"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和“计算中心”等 关键术语——企业信息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的基本含义

企业管理的基本含义 一直以来,很多外国专家持这样的观点:中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就是管理,最容易发生问题的也是管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其答案却是众说纷纭。但肯定包含这样的原因,就是不懂管理,或者说不懂得管理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就企业发展而言,懂管理未必就会成功,但不懂管理一定不会成功。据说,“企业管理”一词在一百多年前才出现。今天我们所说的“企业管理”,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庞大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如何实现企业组织持续性和健康性的发展。一锤子买卖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两回事,要实现后者,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为手段。世界发展到今天,企业管理的方法有很多,今天中国二十多年来的企业管理,实际上囊括了西方三百年的工业化管理历程,但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无论什么样的管理解决之道,企业都会习惯性地使用效益和效率去衡量,如果一项看起来很“伟大的理论”,既不谈效益,也不谈效率,都会质疑它对于企业管理的价值。 对企业管理的作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说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效益的化,看起来与企业定义有一致性,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效益的化;另一种观点说管理的目的就是满足顾客,这是现代管理学的观点。利润来自哪里?效率来自哪里?这两个问题,今天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或者说是西方企业管理的共识,即:利润来自满足顾客、效率来自分工流程。第一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观点,第二种观点是现代的观点。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仅要了解管理的渊源,更要了解时代的要求,这样才能使一个好的管理理论在继承中发扬光大。目前国内外众多企业普遍采用了“现代管理学”的理念,“现代管理学”是从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写于1946年的《公司的概念》开始算起的,为什么没有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算起?因为在德鲁克之前,所有的企业管理几乎都是在谈论“企业和利润”,从德鲁克开始,才谈论“组织和绩效”,才讨论“产品与顾客的关系、组织与个人的关系”。目前流行的“目标管理”的概念也是德鲁克XXXX 年最先提出来的。因此说,现代企业管理不仅关注企业生产的组织、生产的效率和企业的效益,更关注顾客的反映、顾客的需求,也关注企业职工的思想和实际的情况。 在这里还要提到国企的中国特色管理,或者叫“中国式管理”,都强调了稳定比竞争更重要、和谐比效率更重要、价值观统一比个性的解放更重要,这与西方国家的管理理念有差异,国内的专家正在积极探索,力求缩小这种差异,使国际先进管理理论不仅仅在中国特定环境下发挥出有效管理的作用,同时也能与国际惯例有效接轨。

企业管理三层含义

企业管理三层含义 本节来讲解企业管理的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说明了管理采用的措施是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这五项基本活动。这五项活动又被称之为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 所谓职能是指人、事物或机构应有的作用。每个管理者工作时都是在执行这些职能的一个或几个。 1)计划职能 包括对将来趋势的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建立目标,然后要制订各种方案、政策以及达到目标的具体步骤,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企业的长期发展计划、以及各种作业计划都是计划的典型例子。 2)组织职能 一方面是指为了实施计划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结构,该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划能否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是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进行

的组织过程。比如,要根据某些原则进行分工与协作,要有适当的授权,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等等。组织对完成计划任务具有保证作用。3)控制职能 是与计划职能紧密相关的,它包括制定各种控制标准;检查工作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若工作发生偏差要及时发出信号,然后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纠正偏差或制定新的计划,以确保实现组织目标。用发射的导弹飞行过程来解释控制职能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导弹在瞄准飞机发射之后,由于飞机在不断运动,导弹的飞行方向与这个目标将出现偏差,这时导弹中的制导系统就会根据飞机尾部喷气口所发出的热源来调整导弹的飞行方向,直到击中目标。 4)激励职能和领导职能 主要涉及的是组织活动中人的问题:要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要对人进行指导、训练和激励,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解决下级之间的各种矛盾;要保证各单位、各部门之间信息渠道畅通无阻等等。 第二层含义 管理定义中的第二层含义是第一层含义的目的,即利用上述措施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资源。所谓协调是指同步化与和谐化。一个组织要有成效,必须使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直到各个

企业管理常用缩写术语

企业治理常用缩写术语 5S:5S治理 ABC:作业制成本制度(Activity-BasedCosting) ABB:实施作业制预算制度(Activity-BasedBudgeting) ABM:作业制成本治理(Activity-BaseManagement) APS:先进规画与排程系统(AdvancedPlanningandScheduling) ASP:应用程序服务供货商(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ATP:可承诺量(AvailableToPromise) AVL:认可的供货商清单(ApprovedVendorList) BOM: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 BPR: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 BSC: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 BTF:打算生产(BuildToForecast) BTO:订单生产(BuildToOrder)

CPM:要径法(CriticalPathMethod) CPM:每一百万个使用者会有几次抱怨(ComplaintperMillion) CRM:客户关系治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 CRP:产能需求规划(CapacityRequirementsPlanning) CTO:客制化生产(ConfigurationToOrder) DBR:限制驱导式排程法(Drum-Buffer-Rope) DMT:成熟度验证(DesignMaturingTesting) DVT:设计验证(DesignVerificationTesting) DRP:运销资源打算(DistributionResourcePlanning) DSS: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 EC:设计变更/工程变更(EngineerChange) EC: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 ECRN:原件规格更改通知(EngineerChangeRequestNotice) EDI: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 EIS:主管决策系统(ExecutiveInformationSystem) EMC:电磁相容(ElectricMagneticCapability) EOQ:差不多经济订购量(EconomicOrderQuantity)

管理学基础知识要点

第3章计划 1.简述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 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 (2)主导性: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具有主导性特征。 (3)普遍性: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4)效率性:计划的效率是指从组织目标所作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在制定计划时,要时时考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和损耗。 2.计划的种类有哪些? 根据企业部门管理职能之不同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研究与开发计划、销售计划等等。 按计划内容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第4章目标管理 1.企业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其主要特征为: (1)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 (2)目标具有多重性。 (3)目标具有层次性。 (4)目标具有变动性。 2.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1)现实性原则。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 (2)关键性原则。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要以合理的成本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这一宗旨的企业发展目标很多,企业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关键内容作为企业目标主体。 (3)定量化原则。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 (4)协调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目标必然实现。 (5)权变原则。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宗旨。 3.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目标管理具有这样的特点:

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

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 董文标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而且对企业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应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孔子曾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法治与德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只讲法律不讲道德,法律就不能使民众心悦诚服,就会导致粗放简单的管理;只讲道德不讲法律,道德就没有约束力,就会变成苍白无力的说教。治理国家如此,管理企业亦然。 贯彻法治理念———规规矩矩办企业 市场经济秩序离不开法律的规范。贯彻法治理念,要求我们依法治企,坚决做到规规矩矩办企业,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和现代企业行为意识,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各个层面的规章制度建设,健全内控机制,强化、细化和硬化制度约束。1996年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改革的试验田,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大潮中应运而生,目前已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中型银行、规范化上市的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回顾7年的艰苦创业历程,我们对依法治企有两点深切的体会: 第一,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在现代企业中,既要保证出资人到位,又要保持企业的独立性;既要保证全体股东的利益,又要防止股东越位干预;既要保证企业经营效率,又要制约企业管理者滥用权力。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公司治理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从实践看,比较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为民生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基

现代企业管理定义

现代企业管理定义 一.企业的管理模式 任何非正式的、正式的组织,都存在着自己的特有管理模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也存在着它相应的管理模式,而且它的管理模式将会随着企业内部环境变化,如股东的变化,经营代理人的变化等而产生很大的改变,同时也会因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现今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变数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大,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深,每一个企业家都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即“ 如何使企业的内部条件适应外部环境,并达到最优境界”。而G 管理模式就是以追求管理最优境界作为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而创立 的一种崭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体系。在运作规范化的企业组织中,体现其管理模式特性的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即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因此,企业的管理制度应是动态的柔性的,需要随着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而有所改变、取舍或彻底变革。其目的是适应环境变化,调控企业行为,保证企业稳健、快速、健康运行。 二.G 管理模式与企业制度创新再造 G 管理模式是在总结大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管理的具体实际需要提出来的一套管理思想、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企业管理活动是一项极为复杂和应变性较强

的活动,在这种复杂活动中,企业需要灵活解决各种管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G 管理模式正是在适应企业的这种需要情况下而产生的。企业管理学是企业管理的理论体系,企业管理模式是在企业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操作思想和操作方法,G 管理模式的特点主要在于它具有符合实践需要的可操作性。 G 管理模式是“ 人+制度+创新” 模式,G 管理模式中和“G” 是英文General 的缩写,既然叫“通用管理模式”,就要总结出企业管理中共性的方面。管理实践可以千差万别,管理环境也可能变幻莫测,但是管理思想在一定条件下却个有普遍性。只有在科学的管理思想指导下经营企业,才能使企业的经营获得真正的成功,并使之真正掌握管理模式的精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G 管理模式认为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人是企业管理之本,制度是企业管理之法,创新是企业管理之魂。人本管理使企业能够存在,制度管理使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创新管理使企业经久不衰。尽管G 管理模式中包含了众多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共性内容,但绝非指其内容可以不加选择地适用处于不同环境、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企业。任何一个管理模式,都要以企业的具体实际需要作为其作业的出发点,否则就会步入管理误区。另外,全面系统地认识管理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强调某些方面而忽视另一些方面都会合管理活动陷入困境。现在许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形成制度陷阱,就是此原因,表现在各种制度有的过分繁琐、有的过于简单、有的太多漏洞、有的衔接不当、有的环境失真、有的过时等等,造成企业的各项制度如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再

企业常用专业术语

企业常用专业术语 总经理办公室General manager’s office 模具部Tooling department 项目部Project department 品质部Quality department 计划部 Plan department 制造部Manufacture department Keypad产品部Keypad department IMD 产品部 IMD department 五金部 Metal stamping department 设计科 Design section 冲压车间 Stamping workshop 电镀车间 Plating workshop 物控科 Production material control section 计划科 Plan section 仓务科 Warehouse section 商务科 Business section 品质规划科 quality plan section IQC科 IQC section IPQC科 IPQC section OQC科 OQC section 检测中心 measurement center

项目规划科 Project plan section 项目XX科 Project section XX 试模科 Mold test section 成本科 Cost section 设备科 Facility section 采购科 Purchase section 综合办 General affairs office 编程科 Programming section 模具工程科 Tooling engineering section 模具装配车间Mold assembly workshop 文控中心 Document control center (DCC) 注塑车间Injection workshop 喷涂车间 Spray painting workshop 装配车间Assembly workshop 总经理General manager (GM) 经理manager XX部门经理Manager of XX department 原料库 Raw material warehouse 半成品库 Semi-finished product warehouse 成品库 Finished product warehouse 科长 section chief 主任 chief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复习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复习 1.管理的职能 管理职能是指管理的职责与功能,它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的方式和具体表现,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功效的概括反映,是联结管理要素的动态机制,是设计管理者职务和管理机构功能的依据。现代管理应该包括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战略、市场、生产、质量和人事等方面,这里我们将重点论述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这五项基本管理职能。 2.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管理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传统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古典组织管理、人际关系学说和 现代管理五个阶段。 3. 企业内外环境的主要因素 答:管理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通常,就企业而言,构成企业环境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不可控的因素,构成企业外部环境;一类是企业可控的因素,构成内部环境,亦称企业内部条件。 外环境: 1.宏观环境因素 (1)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指一国的政治形势,它涉及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党派关系、政府的政策倾向和人民群众的政治倾向等。政治环境因素主要包括:①国家的政治路线。②经济体制。③科技、教育体制。④政府的行政性行为,包括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对某些行业的直接管理和政府预算等。 (2)、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因素主要包括:①国民经济增长速度。②经济结构。③市场利率。④汇 率水平。⑤通货膨胀率等。 (3)、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与企业所属行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4)、社会文化环境 它包括一国或地区的语言、文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引起 的社会成员的行为态度,如消费习惯、工作态度和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等方面。 (5)、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因素主要是指会对企业各种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的各种法律法规。 2.经营环境因素 企业的经营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经营领域的行业环境因素和市场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主要有行业概况和行业竞争结构,行业概况包括行业的销售增长率、行业的生产能力、所需资源的可得性、相关技术的变化和社会制约条件等;行业竞争结构则主要由竞争者、供应者、顾客、替代品和潜在进入者五种力量决定。市场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各种影响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因素。 内环境: (三)企业内部条件要素 资源要素、管理要素,、能力要素 资源要素包括人财物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和环境资源等; 管理资源包括计划、组织、控制、人事与激励和企业文化等; 能力要素包括供应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等。

企业管理概念

企业管理 第一章 企业及其分类 第一节企业及其特征 一、企业的概念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赢利,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 二、企业的特征 1、赢利性的经济组织 2、为满足社会需要而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活动。 3、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4、依法成立。 第二节企业的分类 一、两种分类标准 生产力标准、生产关系标准 二、按生产力标准划分形成的企业类型

1、行业或部门标准 可分为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商业企业、建筑企业、金融企业等,其中以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为最常见。 2、规模标准 可分为大、中、小型企业。 具体标准因国家、地区、时期、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通常从企业生产、销售能力、机器设备数量及工人人数等方面衡量。 3、生产力各要素在企业中所占比重。 生产或经营五要素:人、财、物、技术、信息。 依此标准可分为三种类型: 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装备程度差,用人较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 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所需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企业。 知识密集型企业:综合运用先进科技成就的企业。 4、按照企业组织形式分类 可分为单一企业、多元企业、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等。 单一企业是指一厂或一店就是一个企业 多元企业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工厂或商店组成的企业。

经济联合体是经济组织之间按照一定的章程或协议,在生产、技术、科研和贸易等领域的经济合作。 企业集团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形成的有层次的企业联合组织,成员企业都是相对独立的企业法人。 三、按生产关系属性划分。 可分为两类:资本主义企业、社会主义企业。 1、资本主义企业:除少量国有企业外,绝大多数为私人企业,又可将私人企业分为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公司。 2、社会主义企业(以中国为例) 按传统的所有制为标准划分形成的类别: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三资企业和联营企业。 按资产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责任划分形成的类别: 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公司。 个人企业是由个人出资兴办,也由自己经营管理的企业。个人与企业间是无限责任。 合伙企业是由两个或以上的人员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同分享利润的企业。个人与企业间是无限连带责任 公司是由两个或以上的出资者组建,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制企业。一般分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两合

企业管理常用缩写术语中英对照

[原创]企业管理常用缩写术语中英对照01 CPC咨询培训(联合会)联盟CPC C&T UNION 欧阳严明企业管理常用缩写术语中英对照 〓〓〓〓〓〓〓〓〓〓〓〓〓〓〓〓〓〓 5S:5S管理 ABC:作业制成本制度(Activity-Based Costing) ABB:实施作业制预算制度(Activity-Based Budgeting) ABM:作业制成本管理(Activity-Base Management) APS:先进规画与排程系统(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ASP:应用程序服务供货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TP:可承诺量(Available To Promise) A VL:认可的供货商清单(Approved Vendor List) BOM: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 BPR: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SC: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TF:计划生产(Build To Forecast) BTO:订单生产(Build To Order) CPM:要径法(Critical Path Method) CPM:每一百万个使用者会有几次抱怨(Complaint per Million) CRM: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P:产能需求规划(Capacity Requirements Planning) CTO:客制化生产(Configuration To Order) DBR:限制驱导式排程法(Drum-Buffer-Rope) DMT:成熟度验证(Design Maturing Testing) DVT:设计验证(Design Verification Testing) DRP:运销资源计划(Distribution Resource Planning) DSS: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EC:设计变更/工程变更(Engineer Change) EC: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 ECRN:原件规格更改通知(Engineer Change Request Notice) EDI: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IS:主管决策系统(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 EMC:电磁相容(Electric Magnetic Capability) EOQ:基本经济订购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 ERP: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FAE:应用工程师(Field Application Engineer) FCST:预估(Forecast) FMS:弹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e System) FQC:成品质量管理(Finish or Final Quality Control) IPQC:制程质量管理(In-Process Quality Control) IQC:进料质量管理(Incoming Quality Control) ISO:国际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企业管理常用缩写术语中英文对照

企业管理常用缩写术语中英文对照 ? :5S管理 ?6σ:六西格玛管理 A ? : 作业制成本制度(Activity-Based Costing) ? ABB: 实施作业制预算制度(Activity-Based Budgeting) ? : 作业制成本管理(Activity-Base Management) ? APS: () ? : () ? ATP: () ? AVL: 认可的供货商清单(Approved Vendor List) B ? :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 ? :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 :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 BTF:计划生产(Build To Forecast) ? BTO:(Build To Order) C ? :要径法(Critical Path Method) ? CPM:每一百万个使用者会有几次抱怨(Complaint per Million) ?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 CRP:(Capacity Requirements Planning) ? CTO:客制化生产(Configuration To Order) D ? :限制驱导式排程法(Drum-Buffer-Rope) ? DMT:成熟度验证(Design Maturing Testing) ? DVT:设计验证(Design Verification Testing) ? :运销资源计划(Distribution Resource Planning) ? 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 E

对于企业管理的定义

1. 对于企业管理的定义 管理一词还有许多定义,这些定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来的,也仅仅反映了管理性质的某个侧面。为了对管理进行比较广泛的研究,而不局限于某个侧面,我们采用下面的定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当然还要有一定的眼光对市场的观察。企业管理要点:需建立企业管理的整体系统体系。 2. 企业管理的文化建设内容 1、企业管理的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 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领导层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时空文秘部落。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通过企业管理的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归根结底是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2、企业管理的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所起到的积极 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竞争,实质是企业管理的文化的竞争。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企业应不失时机地搞好企业管理的文化建设,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行动规划和实施步骤,虚心学习优秀企业管理的文化的经验,努力开拓创新。 3、企业管理的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竞 争法宝。一个没有企业管理的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信念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管理的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为此,应从建立现代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讲究经营之道,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优化企业内外环境,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制的企业管理的文化,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 3. 企业管理要遵循哪些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企业需要制定什么规范、达到何种水平,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制定出的管理规范又应当在实践中经过试点或试验,证明它确实符合客观规律和本厂的实际情况,确实能取得良好效果,才能组织实施。 2、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管理规范是要全体员工来执行的,必须反映群众的集体意志。管理规范的制定必须有领导的总结群众的时间经验,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这样才能扎根于群众之中,为广大群众自觉遵循执行。 3、坚持系统、全面、统一的原则 系统指各项管理规范要配套,达到整体优化。全面指凡涉及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的各项工作、各个岗位都要有相应的管理规范,作到有章可循。统一指各项管理规范应当相互协调,服从统一的领导意志的共同的目标。

(管理知识)小企业管理基础

刘爱君:同学们好!现在是期末复习答疑时间。欢迎大家参与。 导言 一般了解 1.小企业和小企业管理的含义 小企业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在企业中集中程度较低,或者生产和交易数量规模较小的企业。 小企业管理是小企业的管理者根据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运用一定的职能手段来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使其与管理者自身一起高效率地实现小企业发展目标的活动过程。 2.小企业的特点 企业数量众多,分布面广;体制灵活,组织精干;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产出规模小,竞争力较弱; “家族”色彩浓。 第一章创造竞争优势 一、重点掌握 1.小企业的竞争优势 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一种比较优势;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分为狭义的竞争优势与广义的竞争优势。 2.影响小企业的微观环境因素 小企业的微观环境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即消费者、供应者、竞争者和联盟者。 3.行业竞争强度的影响因素

行业的竞争强度就取决于五种基本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行业内企业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替代产品的威胁。 4.差异化战略的优势及其注意 小企业差异化战略的优点表现在,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差异一旦建立起来并得到市场的公认,该差异就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它将为企业赢得顾客的信任,比较长远地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 小企业采用差异化战略,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差异化。 5.利基市场及特点 利基市场是指这样一种细分市场:市场空白——该市场被别的企业所忽略,或者该市场存在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在该市场上开展营销活动预期会为企业带来客观的经济利益并树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利基市场具有下列特点: (1)具有明确的或潜在的市场需求; (2)该市场必须是空白的或被竞争对手所忽略的; (3)需求必须足够大,以保证小企业从中经营可以获利; (4)小企业所掌握的资源必须能与该市场的需求相适应,保证小企业可以及时、有效的为其潜在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或服务。 二、一般了解 1.小企业市场细分战略及其相关战略 2.小企业获取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方法

企业管理名词解释 (1)

1、管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等环节,有效地争取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以期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2、企业:指集合着各种生产要素,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以盈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或经济实体。 3、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直接产物。企业管理是根据企业的特性及生产经营规律,按照市场反映出来的社会需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激励,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企业不同时期的经营目标,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满足社会需求,同时求得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满足职工利益的一系列活动。 4、管理二重性:管理既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管理的一般性),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关联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特殊性),这就是管理的二重性。 5、管理者:管理者是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领导责任和影响力的人。 6、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最基本的成分,也就是说,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制度。第二,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指现代公司制度,即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最典型的组织形式。 7、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使信息转化为可被人们掌握的知识,并以此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管理形式。 8、虚拟组织:虚拟组织是指两个以上的独立的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结成的动态联盟。它不具.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层次和内部命令系统,而是一种开放式的组织结构。 二. 1.企业战略:一个企业在认清其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基础上,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发展而做出的一系列根本的、全局性的、长远性的指导性谋划。 2.SWOT分析:将企业的战略与企业内部条件、外部环境有机结合的分析方法。(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3.差别化战略:指企业为其产品或服务创造出与行业内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不同的显着特征。 4.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其长期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逐渐培育或形成的一种能够使其获得竞争优势地位的能力。 5.蓝海战略:企业从关注并超越竞争对手,转为向买方提供价值飞跃,从而挖掘巨大的潜在需求,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目的是摆脱红海和开创蓝海。(价值创新是其基石) 6.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三. 1、决策:是一个系统分析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瞬间的决定,而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战略决策:对直接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决策。一般考虑的是企业如何与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属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职责范围。 3、多目标决策:当决策对象具有多个评价目标时,从若干可行方案(也称解)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解)的决策方法。 4、风险型决策:每个方案有两个以上的自然状态,发生的可能性可用概率来确定,各方案结果可用概率计算出来的决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