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苏轼诗的艺术风格与影响

试析苏轼诗的艺术风格与影响
试析苏轼诗的艺术风格与影响

试析苏轼诗的艺术风格与影响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引言 (1)

一、苏轼生平 (1)

二、苏轼性格对其文学作品的影响 (2)

(一)诗如其人的独特风格 (2)

(二)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 (3)

三、苏轼诗艺术风格分析 (3)

(一)寓物讽世,借古讽今 (3)

(二)取景入诗,笔下生花 (4)

(三)诗富哲理,理趣横生 (5)

四、苏轼诗对后世的影响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试析苏轼诗的艺术风格与影响

[摘要]:苏轼对于诗歌创作艺术,并不是专注于某一家,而是兼取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诗人的长处,最终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继而形成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在其留下的几千多首诗中,其中涉及到当时社会现实和对人生的思考方面的题材特别醒目,苏轼通过诗歌的创作将当时现实社会中诸多不合理的现象,秉着不合时宜的入世态度,至始至终都以批判社会现实作为苏诗创作的重要母题。最难能可贵的是,苏轼本人对当时社会的无情批判,并没有受到时代的局限而一味针对王安石的新政,而是能够跳出眼前,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封建社会遗留已久的种种弊政和陋习,并对此进行猛烈的抨击,其中体现出苏轼极为深刻的批判意识。

关键词:苏轼;诗歌;艺术风格;影响

引言

苏轼与其同时代的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将宋诗的创作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但是如果以诗歌的艺术风格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三人也许在个性方面要比苏轼诗作更突出和鲜明,但是若言诗歌的创作成就则当属苏轼无疑。无论是在广泛的诗歌题材上,还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上,抑或是深厚的思想内涵方面,苏轼诗作都是数一数二的。最为突出的就是苏轼本人具有十分强大的艺术兼容性,苏轼对于诗歌的创作艺术,并不是专注于某一家,而是兼取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诗人的长处,最终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继而形成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加之,苏轼本着其文人的创作主张“以文为诗”,在咏史诗中寄寓其对世事无常的思考,蕴含极为深厚的人生哲理,这也是东坡所作咏史诗与众不同之处,更是其诗作中的一大亮点。本文着眼于苏轼诗作的艺术风格,带给后世的深远影响,来谈一谈功苏轼诗中与众不同之处,以供商榷。

一、苏轼生平

我们要研究苏轼的诗歌作品,就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文化氛围,人是自然与社会中的生命个体,因而研究一个人必须要看其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其受特定时代精神的熏陶与浸染。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影响下,使得宋朝的文人在文化性格方面与前

人迥然不同。苏轼就是其中一个,不仅他的处事方式也因此而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其思想中也受了很大的影响,既有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又其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苏轼从政的热情,与众多仕子无二,都是走科举入仕之路,胸怀“奋励有当世志”的远大抱负,常抒“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的凌云之志。难能可贵的是在苏轼积极从政的过程中,仍然能比较冷静的头脑和心态,不因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在其44岁那年,惨经“乌台诗案”,几乎丧命,其后在多方仁人志士的救援下,以及王安石上书中的“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得以“一言而决”,最终苏轼得以存活,其后经年更是屡遭贬谪,直至流落至海南的儋州。在宋朝被放逐海南的处罚仅次于满门抄斩,在儋州的苏轼食芋饮水,与当地的原著居民一起过着异常艰难的困苦生活。苏轼于苦难并非无感,而是对于外界强加其身的迫害,选择一种全新的姿态来面对接踵而至的挑战,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影响下,能够从容的蔑视现实中的丑恶、消解内心的苦痛。

二、苏轼性格对其文学作品的影响

正是苏轼这种既执着于人生,同时又能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蕴育了苏轼坚定沉稳的性格与旷达乐观的精神,使得苏轼无论在何种逆境之中都能保持浓厚的生活情趣和用之不竭的创作精力。因此,苏轼无论被贬至何处,都能在那安身立命、自娱自乐、甚至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的他乡作故乡的乐观心态。

(一)诗如其人的独特风格

苏轼率真洒脱的性格特点,形成其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表现出一种追求自我,有所为及有所不为的诗歌意境。在宦海沉浮的一生中,命运多舛的贬谪生活使苏轼在面对接踵而至的沉浮荣辱,有着异于常人的冷静和自持。一如其被贬黄州之时,虽有痛苦和愤懑,但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表现在其诗作中的却是俾睨众生、傲视苦难的超越。在黄州这座荒城下,由于生活困窘不堪,老友帮其申请了一片荒置的营地,苏轼颇费一番精力的整治后,躬耕其中,并在侧筑建居室,亲题名为“东坡雪堂”,此中不仅灌注了诗人的辛勤劳作,更倾注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自称东坡居士。无论是其自嘲自伤般的《初至黄州》中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于自然处发现美,还是在山石崎岖、凸凹不平的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

曳杖声”,苏轼总能在逆境之中寻觅到生活的乐趣。其后苏轼的人生更是变幻莫测,苏轼本人也曾在逆境之中概叹人生如梦一般,但他从未藉此否定自己的人生,相反,苏轼一直在超脱自我,始终以一种顽强的信念和超然的态度,熔铸于其诗歌的创作当中,形成其诗如其人的创作风格。

(二)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

苏轼正直的性格、坦率的处世态度,使得他无论是身处王安石厉行新法之际,还是司马光在竭尽全力废除新法时,苏轼都因其正直的性格而据持不同的意见,最后进退维谷,屡遭排挤。在“乌台诗案”后,其仕途更是坎坷不平,接踵而至的政治打击、突如其来的精神折磨、贬谪途中的肉体病痛,都使得苏轼的内心深陷多重矛盾与困苦之中。但是这些都没能消磨掉诗人坚强的意志与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即便以戴罪之身发放至惠州之时,苏轼也一如既往的从容冷静。刚到此地便作诗《惠州一绝》,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绝句,即便是面对满地瘴疠之气,还能吟咏“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挥笔而就《寓居合江楼》中的“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旷达胸襟。被贬谪琼州时,听闻其弟子由尚在藤州,作诗言表“他年谁作舆地质,海南万里真吾乡”,在苏轼的诗作中,我们能看到他总是将生活中的苦难,通过转悲为喜的方式融入到其诗歌的创作之中,从而形成其旷达乐观的处世风格。

三、苏轼诗艺术风格分析

宋代是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诗歌在经历了唐代的巅峰之后,进入了宋代以后,宋诗在研习唐诗繁荣的基础上,又进行更多领域的开拓与创新,继而形成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在这一过程中,众多宋代文人都在做着不同程度的努力,其中尤以苏轼与陆游的影响最为巨大,成就也相对最高。而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以其渊博的学识、精湛的创作技艺、高度的创新意识,从而形成其别具一格的诗风。在苏轼的诗作中,既有宋诗独具的特点,又没有他人诗作中常有的缺陷和流弊,建立了与唐诗卓尔不群的诗歌风格,使得其诗作堪称宋诗典范。

(一)寓物讽世,借古讽今

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与强烈影响之下,苏轼的人生价值观中一直都有积极入世

的思想存在,正是基于要有所作为,才使得他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始终都彰显出一种极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坚贞不屈的高尚道德情操。在苏轼的诗歌创作中社会功用的特点极为明显,在他的政治诗中都有很强的现实性,直指那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其中寄寓了苏轼对百姓生活疾苦的关注和同情,还有对当时政治黑暗政治的无情揭露与强烈批判之情。

苏轼在贬谪惠州时,因惠州盛产荔枝,便创作了许多有关荔枝的诗作,其中就有结合当时的朝政以及自身的身世创作的七言古诗《荔枝叹》,来表达其内心的感慨。诗人先是借古时向朝廷进贡荔枝之事,通过纪实的创作手法来追忆汉和帝时期交州为向朝廷进献荔枝,频设驿站以便荔枝的运送,从而使得无数人死在送荔枝的途中。而后再写唐玄宗时派飞骑专送荔枝,送达长安时还新鲜如初,岂不知为博杨贵妃的欢心,而牺牲多少人的性命。苏轼借与进献荔枝这些劳民伤财的历史史实,寓以讽刺现今统治者们骄奢淫逸的生活,同时向天宫高呼祈求得以体恤百姓不受疾苦,其中表达了苏轼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并指出那些奸邪权臣和黑心的官僚们,只为迎合统治者的欢心而想尽办法争新买宠的丑恶行径。

在苏轼的《王莽》一诗中“汉家殊未识经纶,入手功名事事新。百尺穿成连夜井,千金购得解飞人”,就是典型的借古讽今,因为所站立场和角度的不同,苏轼借《王莽》这首诗意在讽刺北宋继王安石之后的吕惠卿所推行的变法新政,就好比王莽在世时的欺世盗名行为一样。而在《屈原塔》一诗中苏轼则是借屈原决绝赴死,赞美屈原舍弃人世间的富贵,进而执着追求其远大理想的高尚节操,从中寄寓了苏轼对未来的希冀和人生路上的正确选择。在其日后的政治生涯中,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不与世俗妥协的处世态度,苏轼在诗中寓物讽世,针砭时政,以借古讽今之意,无情地嘲讽了现今统治权臣的腐朽与残暴,表现了苏轼的高尚人格。

(二)取景入诗,笔下生花

在苏轼的诗作中有很多咏物诗,不仅意境十分优美,而且还诗意盎然,十分富有情趣。特别是在取景方面,有如行云流水,取景入诗更是信手拈来,不着痕迹,便能有笔下生花之效。如其在《赵昌寒菊》中所作:“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起句用拟人色彩的“轻肌”、“弱骨”来写全

面概写了菊花的形态,次句对菊花的色彩进行具体描写,以突显其品貌。后两句言明菊花可以延年益寿,因而菊花常在百草摧折之时才尽情绽放,赞叹菊花高雅的品性。

而在《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首诗中,苏轼起句描写重重叠叠的花影走上了瑶台,极言花影的动态,其中隐意光线之动态。次句花影之“扫不开”,言花影的不动之态,间接表明光线的停止不动。而太阳落下后花影刚被收走,此时月亮却又将花影再次送了回来,苏轼通过这一“收”一“送”就将光线的变化巧妙的表达出来,既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一“去”一“来”的花影变化。苏轼正是抓住了光与影之巧妙的关系,将原本静态的之景,呈现出一种跌宕起伏的动态之美。以一种讽喻的方式,来表达那些有如花影一般密集又盘踞高位的朝中小人,正直的社稷之臣想尽办法也无法将其清除。太阳落下花影骤然消失,还没来得及庆幸,明月又将其送来,颇有无可奈何之叹。苏轼将其内心情感的变化巧妙的寓于变化的花影之中,从而使得其诗歌有了无尽的含蓄之美,借咏花影以抒其想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正如其在《李氏园》中所表达的史实一般,要读懂这首诗,必须要先懂东坡其人,在他第一次进入李氏园时所见诸景花、鸟、鱼、水、竹、桥,虽有破败但依然能感受到此园刚修建时的美好景观。但是仅一句“问此谁所筑”便将观者拉回到现实之中。因而,联想到昔日修建此园时“夺民田”、“破千家”的凄惨画面,感伤无尽,彼时东坡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之际,于《李氏园》中细细品来才能深切的感受到苏轼的一番雄心壮志。苏轼此类诗作,皆是取景入诗,便可达笔下生花之效,意境十分深远。

(三)诗富哲理,理趣横生

苏轼本人不仅极具社会责任感,更是一个善于思考人生的哲人,他在创作诗歌时,时常将一些极富哲理性的人生感悟熔铸到其诗歌的创作当中,于景物之中也能窥探出苏轼自身安身立命的处世态度,抑或是诗人表达其个人对待事物的一些与人不同的看法。苏轼在创作这些诗歌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将说理与景物的趣味巧妙的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其诗作中富含哲理的同时,又显得理趣横生,极富创新的诗歌创作风格,这也是苏轼诗与别家之大不同之处。苏轼留下了很多极富哲理性的诗作,只至今时今日

依然都对后世之人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我们起着一种极具启发的意味与教化功用。

例如,在《琴诗》中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这首琴诗可谓简单明了,而又言简意赅,极具代表性的反映出宋代哲理诗的独特风格,表面上是一问一答,琴声究竟出自于何处,但实际上却是阐释艺术之美所产生的具体过程,以及其中所涉及到主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琴乃是演奏之人表达其个人思想和技艺的一种外在工具,必须要借助人的演奏才能使之产生的美妙之音。但是作为演奏之人又必须要借助于琴才能完美的表达其内心所要传达的想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苏轼意在借琴启迪世人,任何事情的成功与否都是不同因素共同的作用下的结果,表现出苏轼探索事物真谛的理趣之妙,极富哲思。

又如苏轼创作的一首题画诗《虢国夫人夜游图》,先是在首四句极力渲染虢国夫人恃宠而骄,以及当时杨家炙手可热的嚣张气焰,仅一句“金鞭争道宝钗落”便再现画中图景:史称为抢先入明光宫,杨家竟与公主争道而纵奴挥鞭,使得公主被惊吓落马而发上宝钗尽落。次六句极言虢国夫人入宫之后的欢乐情景,此时诗人却在欢声笑语之际,突来惊人之语“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转入诗歌的主题。结尾四句,诗人感叹历史上的那些重蹈覆辙的旧事比比皆是。史上的隋炀帝杨广曾经还嘲笑陈叔宝与张丽华只贪图享乐,不理国家下政事,却不知仅在俯仰之间,便也是国破家亡,身死人手。从中不难看出其意所指,即言唐玄宗与杨贵妃,还有虢国夫人等也是在步隋炀帝的后尘,继而揭示其创作意图,语意新奇,令人深思。这首诗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题画诗,其中更深刻的寄寓了苏轼本人对世事无常的思考,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更是令人深思。

苏轼在论及史实的过程中,总是一贯以一种十分豁达的心态来面对,常用自然本真的语言来叙述历史史实,是典型的“以文为诗”。其咏史诗中的语言平实自然,有如散文一般畅快的叙事抒怀,却又会在不经意之间就会表达出一种极富哲理思想的顿悟,别有一番理趣。

四、苏轼诗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与其同时代的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将宋诗的创作艺术推向又一个

高峰。但是如果以诗歌的艺术风格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三人也许在个性方面要比苏轼诗作更突出和鲜明,但是若言诗歌的创作成就则当属苏轼无疑。无论是在广泛的诗歌题材上,还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上,抑或是深厚的思想内涵方面,苏轼诗作都是数一数二的。最为突出的就是苏轼本人具有十分强大的艺术兼容性,苏轼对于诗歌的创作艺术,并不是专注于某一家,而是兼取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诗人的长处,最终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继而形成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加之,苏轼本着其文人的创作主张“以文为诗”,在咏史诗中寄寓其对世事无常的思考,蕴含极为深厚的人生哲理,这也是东坡所作咏史诗与众不同之处,更是其诗作中的一大亮点。

苏轼的一生都在宦海中浮浮沉沉,起起落落,奔走于五湖四海,极大的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加之,他本人深受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影响,因而,也铸就了他能够从容冷静的面对来自于生活中的重重考验与磨难,更善于从逆境的人生际遇之中不断的总结生活经验,同时,也能够从一些常见的客观事物中发现自然规律,并从中悟出生命的哲理。因此,日常生活中许多极为平常的现象和自然景观,一旦入了苏轼的眼中,再加上他的思考形成诗歌后,都蕴含着极为深刻的人生道理,像《惠崇春江晚景其一》、《题西林壁》,还有《和子由渑池怀旧》等诗。今天我们在拜读和研究苏轼的诗歌作品及其艺术风格时,无不被其“诗如其人”的精神所叹服,其诗作中融入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每每读起苏轼的诗歌,他对仕途中的沉浮荣辱所能持有独特的冷静与旷达的处世态度,无不令人叹惋和敬佩。这些熔铸了诗人在逆境之中的优秀诗篇,让无数后世之人从中汲取到诗人对人生苦难的一种傲视,以及其对个人痛苦的极大超越。与其如感染我们的是苏轼的诗歌艺术,我更愿意被这种苏轼精神所倾倒,无论遭遇何种打击和挫折,苏轼都没有选择退避和逃脱,更没有自暴自弃,一直用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迎接生命的种种挑战,直至其生命的最后一刻。

结语

苏轼本人,无论是其为人,还是其在为文方面,都是在做最真实的自己,任其率真乐观的性格在其生命中自然流露。苏轼对于诗歌创作艺术,并不是专注于某一家,而是兼取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诗人的长处,最终融入自己独特的

思考,继而形成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在苏轼的诗作中,浸润着他本人对当时社会的看法,熔铸着其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将自己对生命的领悟和生活的体验,都毫无保留的表现在其文学创作当中,其中尤以诗歌的创作表达的最为淋漓尽致。在其留下的几千多首诗中,其中涉及到当时社会现实和对人生的思考方面的题材特别醒目,苏轼通过诗歌的创作将当时现实社会中诸多不合理的现象,秉着不合时宜的入世态度,至始至终都以批判社会现实作为苏诗创作的重要母题。最难能可贵的是,苏轼本人对当时社会的无情批判,并没有受到时代的局限而一味针对王安石的新政,而是能够跳出眼前,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封建社会遗留已久的种种弊政和陋习,并对此进行猛烈的抨击,其中体现出苏轼极为深刻的批判意识。时至今时今日,研究和分析苏轼的诗歌艺术风格,从中汲取苏轼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生活中的逆境抱以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集大家之长熔铸个人对生命的思考与领悟,而形成自身独特的诗风,这些对我们今人的生活和创作领域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贝贝.渐老渐熟,乃造平淡[D].鲁东大学,2018.

[2] 陈世涵.浅析苏轼诗论中的“枯淡观”[J/OL].北方文学(下旬),2017(05):72[2018-09-21].

[3] 冯娜.试析苏轼诗的艺术风格[J].文学教育(中),2014(06):11-12.

[4] 金燕.浅析苏轼儋州诗的艺术特色和风格[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02):61-64.

[5] 孟宪浦.苏轼诗学思想的生存论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8.

[6] 张成恩.转益多师不主一家——苏轼诗歌的艺术风格及艺术渊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03):73-78.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辽宁省鞍山市华育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希 摘要:在传统文化中,对苏轼词风格的认识往往以“豪放”评之,我认为这有失于偏颇和简单化,其原因在于仅以几首豪放词来涵盖苏轼词全貌,以偏盖全。我通过对几首苏轼词代表作的评论赏析,说明起词作风格的具体表现,提出苏词体势高妙,时而慷慨豪放,时而清丽委婉,时而飘逸旷达,风格多样,不可一而论之。 关键词:苏轼风格多样豪放旷达婉约 词的历史可谓久远,但直到宋代,才可称“得其时也”。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词坛一时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因词风迥异造成的流派之争也便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作为一代文坛名匠,苏东坡的词风,更是被后世的文论家们屡加评论。 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辩》中说:“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词情蕴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人们就把宋代的词人分为两派:晏殊,晏几道父子及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俱归入婉约一派;苏轼,贺铸,辛弃疾,陆游等归入豪放一类。这种分法虽显简单粗略,但后人却纷纷认同。 纵观古今对苏轼词风的评论,大体有“豪放”,“旷达”,“婉约”等几种说法。其实,对象苏轼这样才华横溢,气质浪漫,个性自由,风格多变的一代文豪,试图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词风,那肯定是徒劳的,也是片面的。如果仔细探究一下苏轼的全部词作,使可见苏词风格的多样,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豪放,亦有《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的缠绵悱恻,更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超脱旷达等等,不一而足。再基于苏轼执着而不乘张,既能拼搏进取,亦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以及挥洒自如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诗文技巧。我认为,对苏轼风格应分而论之。 一、苏轼词作风格中的“豪放” 苏东坡之所以被后世众论者尊为“豪放派”之鼻祖,主要还是由于他的一些描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的词作,确实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慷慨豪迈的气质,领词风转变之先河。 如他创作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全篇洋溢着一股报国杀敌的豪情,其词在脉脉柔情的传统词风中,敲响了慷慨激昂,纵横奔放的豪迈鼓乐,“回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给人一种豪气冲天的冲动感觉。另外,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田》回忆自己与苏辙少入仕之初,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勃勃雄心,《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湖》中季风迂儒,赞扬“帕首腰刀”的勇士,《阳关曲·赠张继愿》中“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的惋惜,都充满高昂豪放的精神,这在唐诗佳处,也不过如此。因而王灼说他:“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1)。便是此意。 二、苏轼词作风格中的“旷达”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复习过程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 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轼词的创作风格 摘要:在北宋词坛上,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键词:轼;创作风格;以诗为词;原因;影响 轼是中国词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轼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大胆的对词进行了变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词的创作风格可以凝练成四个字—“以诗为词”,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又有具体两方面的体现,即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对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进而领略轼旷达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北宋词坛上,轼既继承了前人传统突破了传统樊篱,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至词的领域,在原有词风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与创新,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轼用词这一新型的音乐性文体,表现诗歌原始而古老、历久而弥新的题材,并将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词的审美潜力,为宋词成为与唐诗比肩的一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故而,一言以蔽之,轼词创作风格的集

中体现就是“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多样化的题材 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就是以诗之法,运词之意,以诗之器,显词之艺,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作当中,消解诗词界限,合二为一,达到了诗词一体的艺术效果,进而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提升了词的表现能力,词同样可以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故而形成了词多样化的题材,无论是豪放词、旷达词还是男女恋情词,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具风韵,回味无穷。轼在词创作方面最难能可贵而且也是最具闪光点的一点,就是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到词的创作当中,这在他多种题材的词作当中都有展现。 1、展现建功立业的豪情 在轼众多的豪放词当中,《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1]可谓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整首词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希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英雄志士的形象。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此年轼四十岁,“老夫”是轼的自称,有宦海浮沉的疲惫之意;词的首句充分描述了轼出猎时的装束,“千骑”形容出猎的队伍之盛大,声势之雄壮,此处有夸之语;词的第二句意谓作者自己出猎的勇猛姿势可以像当年权射虎那样。词的下片意在抒情,“酒酣胸胆尚开”意谓胸怀开阔,豪气勃发;“持节云中,何日遣唐?”此句一语中的,意谓不知朝廷何时才能重用自己。此时的轼正在遭受贬谪期间,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展现出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如果说《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他豪放词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轼的这首词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完全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含义。每个人生来都有现实的抱负和人生的寄托,即将自己的存在价值最大限度的放大,彰显自我的存在感,换而言之,就是平凡大众的英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她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就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苏词风格的特征:在气魄方面雄奇、博大;在“法度”方面突破陈规,不许泛滥。为了弄清“豪放”一词的含义,我们还可以瞧苏轼自己的一段话: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一枕得无睡,辄亦得之耳。《东坡续集·答陈季常》)这就是苏轼称赞陈季常豪放词风的话,联系她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话,可以断言:苏轼心目中的“豪放”,既要能体现“诗人之雄”,酣畅淋漓地抒发为造物主所不容的“如此快活”的感情,又要在“法度”(即一般艺术规律与传统)容许范围内“出新意”、“寄妙理”。 从以上可以瞧出,所谓“豪放”,在气魄方面,它要求雄奇、博大,不允许中正、平庸;在“法度”方面,它既要

求突破陈规,又不允许泛滥无归。 然而,苏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豪放的风格呢? 第一,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题材,丰富 了内容。 晚唐、五代文人词发展于歌楼酒宴之中,其主要特征就是“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因而被视为“艳科”、“诗余”。词的内容只能写儿女私情、离愁别恨。北宋时期晏殊、张先、欧阳修等词人,几乎毫无保留地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其后的柳永,善于用“俚语”与铺叙手法描写病态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尤其就是妓女的生活,词的内容有所扩大,但其基调仍未跳出“艳科”的窠臼。苏轼则一扫靡艳词风,开创豪放一派,正为胡寅《酒边词序》说的: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 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 外,于就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词”提到了与“诗”并列的地位,凡就是“诗”能表达的内容,多写进“词”里去了,山川景物[如《水调歌头》]。记游咏物[如《浣溪沙》]。感旧怀古[如《沁园春》,《念奴娇》]。惜别怀人[如 《八声甘州》]。述行明志[如《江城子》]等等,都成了苏词的题材。刘熙载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艺概》卷四),此语恰到好处地道出了苏词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 “ “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16)03-0054-04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的名称,在中国文学 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其文曰:“取譬不远,昊天 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1]比喻手法的运用,起于何 时,已难考证,但在《诗经》中,我们可找到许多运用比 喻手法的例子,如:“白茅纯束,有女如玉。”[2]“有力如虎, 执辔如组。”[3]这样的例子在《诗经》中不胜枚举。因此“比” 这种文学技巧,被后人公认为《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之 一。应该说,在《诗经》的成书阶段,即春秋中期,比喻 手法已被当时的文人熟练地运用和掌握了。《诗经》之后, 东汉的郑玄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给“比兴”作注时引 东汉郑众的话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4]所谓“比方于物”,即打比方,就是普通的比喻。南朝刘勰 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论“比”时说:“比之为物,取类不 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5]其中 “喻于声”、方于貌”, 都是比较直接的相似,是具体对具体, 很简单。而“拟于心”,譬于事”则是从具体到抽象。刘勰对中 国的“比喻理论”有所推进,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相似,很有 意义,只是没有进一步探索本体与喻体如何相似。直至宋

代,陈骙《文则》中的“十喻”,才有了更大的发展。陈氏将

“ 比喻分为十种,其中纯粹的比喻有五种:一是“直喻”,就是 带比喻词的,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明喻。二是“简喻”是省略比 喻词的,现在通称为暗喻。三是“对喻”,现代通称为“引喻”。 四是“类喻”和“详喻”,应该都属于联合比喻,只是一个是并 列的,一个是承接的。五是“博喻”,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6]。 陈氏对比喻的十种分类虽然有一些不足,但仍然无损他在 “比喻理论”上的贡献,除了其中非比喻成分,其它的分类在 比喻的研究史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具有发凡起例的重要 作用。当代学者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专辟一 节“譬喻”。陈先生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 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 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7]随后,陈先生将 “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用当代修辞学的方法, 详加论述。陈先生关于“比喻”的阐释,代表了“比喻理论”的 最新发展。综上所述,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中国有很长 的发展历史,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从《诗经》以来,中 国的文人学者在文学创作中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手法。如: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9];“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发展到宋代,中国古代文学达到了巅峰,名家如林, 名作如海,群星灿烂。而在众星之间,有一颗大星,光芒 万丈,譬如北辰,众星拱之。这颗大星,就是一代文宗苏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顿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答: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出了寓居环境的什么特点?(3分) (2)、下片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 答: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词的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要分析(2分) (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4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_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3 ——2014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任课教师:龚世俊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论文题目: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内容摘要: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苏轼的词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词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苏轼词的艺术成就 在苏词以前,北宋前期的词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这类词在抒写个人胸襟、拓宽表现领域、丰富艺术技巧方面均直启北宋中期的柳永及其后的苏轼。宋词至柳永而进入了繁荣期,其通俗普及非前代可比,但其词境却嫌狭窄,不过于离愁别绪之外增添了描绘都市的一面,仍未出“艳科”的藩篱。 词至东坡,始有意挣脱传统题材的束缚,把词从花前月下和香软丽蜜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的范式。 (1)扩大表现功能与开阔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美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人性;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他不止一次的浩叹“人生如梦”。所谓“人生如梦”既是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是指

苏轼山水诗艺术特色

苏轼山水诗艺术特色 四川省东汽八一中学李静颜[内容提要]大自然的山川流水在诗人的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这是因为不同的诗人对其所描绘的山水有不同的理解,也因此表现出独自的艺术特点。思想旷达通脱、襟怀开朗宽广、诙谐幽默、风趣机智的苏轼笔下的山水也因此而变得,流动活泼、奇势迭出、生气蓬勃、富有灵性、趣味无穷。 [关键词]山水诗动态美趣水墨写意 苏轼,出生于山清水秀的四川眉山,从小便受大自然的陶冶,他的一生,足迹达到北宋国土的大半,饱览祖国各地风光,政治上受挫时,他便寄情于祖国的山水之间,因此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歌咏山川之美和其山水之乐的优美诗文,成为一笔宝贵财富。虽然苏轼不是第一个写山水诗的作家,但因受其生性和特殊的经历影响,他笔下的山水诗也独具魅力,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很多,这里仅对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作一简单概述。 一、动感之美 中唐诗论家皎然在探讨诗歌如何表现自然美时,提出了“状飞动之趣,写冥奥之思”(《诗议》),捕捉山水风云“萦回”、“盘礴”、“舒卷”的“千变万态”,使山水诗中的景物形象呈现出“气胜势飞(《诗式》)的美。这是对古典山水诗丰富艺术经验的一点总结,下面我们来看看苏轼是如何表现自然山水的动感之美。 苏轼主张,画水要画出“活水”并“尽水之变”,反对静止地刻画“死水”(《画水记》),其诗作亦如此,在他笔下,涌现出许多富于动态、音响和情趣的活水。看看下面几首诗: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番番从高来,一一投涧坑。 ——《新滩》 这是乱石嵯峨的新滩水,白浪高耸似雪城,其湍急陡落之势,真是惊心动魄。 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斗。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余流滑无声,快泻双石。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愿随琴高生,脚踏赤公,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开先漱玉亭》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长输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摘要:在北宋词坛上,苏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苏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苏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苏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键词:苏轼;创作风格;以诗为词;原因;影响 苏轼是中国词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苏轼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大胆的对词进行了变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苏词的创作风格可以凝练成四个字—“以诗为词”,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又有具体两方面的体现,即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对苏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进而领略苏轼旷达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既继承了前人传统突破了传统樊篱,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至词的领域,在原有词风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与创新,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苏轼用词这一新型的音乐性文体,表现诗歌原始而古老、历久而弥新的题材,并将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词的审美潜力,为宋词成为与唐诗比肩的一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故而,一言以蔽之,苏轼词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就是“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多样化的题材 苏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就是以诗之法,运词之意,以诗之器,显词之艺,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作当中,消解诗词界限,合二为一,达到了诗词一体的艺术效果,进而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提升了

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

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 摘要: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兼收并蓄的同时还勇于革新,倡导了词之诗化,开创了豪放词风,反映了乐观旷达和执着超脱的情怀,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苏轼;诗词;豪放派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49-0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坛人才荟萃,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苏轼以其作品的迷人魅力、以为人的爽直情感、以处世的乐观旷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之一。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苏轼的关心民众疾苦的诗词很多,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对于人民的苦难,他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交织着强烈的爱憎感情。他常常“作诗先自劾”,首先将诗歌作为自我批判的工具,而不是仅仅表达对他人的同情。苏轼一生阅历丰富,诗词取材广泛,其社会政治诗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广度方面,比起前人有着新的开掘和推进,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主题。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譹?讹。就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试论苏轼创作中的饮食诗文 摘要:苏轼用他“爽如衰梨,快如并剪”的健笔,写出了许多为世人吟唱的名篇佳作。本文力图通过对苏轼饮食题材诗文的研究探讨,去再现苏轼的日常生活情趣,从而得出苏轼饮食题材诗文创作的原因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苏轼创作中涉及到饮食题材的诗文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写蔬果饭食、饮酒、品茶等,当然苏轼进行此类创作也有着诸多因素,这和他的人生阅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贴近生活和走进人生的创作理念以及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气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这些饮食题材的作品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选材细微琐屑、想像丰富奇特、语言幽默流畅等等,并且在他这类题材的诗文创作中还带有浓重的儒、佛、道思想。 关键词:苏轼;饮食之趣;创作原因;艺术特征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文学造诣极深。他那慷慨奔放的文章,飘逸豪放的诗词,阐释着他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苏轼不仅善于将现实人生转化为艺术人生,而且也善于把现实人生和艺术人生凝结为美妙动人的艺术杰作,在这些艺术杰作中,饮食文化成为其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苏轼作品中的饮食之趣 苏轼喜欢把日常生活情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总是能够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发现美味,时时享受快乐,能满怀热情地把最普通的日常饮食看作是生命的乐趣,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最平凡的要数饮食,苏轼在最平凡的饮食中发现不平凡的生活情趣,使自己在纷纷扰扰的人世中活得有滋有味。 (一)愉悦豁达的好食之乐 在苏轼的眼中,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不仅能够维持生理需求,同样也能够在平凡的饮食中享受到点点滴滴的乐趣。他的这种坦然豁达的好食之乐,能随时随地地让人感受到身心的双重愉悦。 苏轼在自己的诗词中以老馋嘴自居,其中提及到的食物也是不枚胜举,当然这里的日常食品不包括酒和茶,单指日常生活中的蔬果饭食,其中素食类的有荔枝、龙眼、槟榔、杨梅、橄榄、笋、蕨、蔓菁、芦菔、芹芽、韭芽、芦笋、桃、杏、梨、枣、蒲桃、石榴、樱桃、黄柑、朱橘、白茨、木瓜、棕笋、藤菜、莼菜、蒌蒿、元修菜、白菘、菠菜、东坡羹、玉糁羹、豆粥、新麦汤饼、为甚酥、青蒿饼、蕈馒头、烧芋子等等,荤食类的有鲫鱼、鲈鱼、白鱼、鲤鱼、江豚、紫蟹、猪肉、羊炙、兔、牛尾狸、黄雀、春鸠、雉、薰鼠、蜜唧、蝙蝠、蛇、蛙……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苏轼是北宋词坛巨匠,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作为开启一代新词风的先驱者,苏轼在词坛地位不可动摇。《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词至轼而又一变”。一个“变”字,或许是对苏轼对中国词坛贡献的最好概括。 一、打破“艳科”藩篱,革新奢靡词风 北宋以前,词风多华靡。中晚唐以来骄奢华靡的世风,以及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幻灭,最终促使词的委婉言情的文体特征形成。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这时期的词词风浮艳,以《花间集》为代表,其中描写恋情相思与男欢女爱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温庭筠作为花间词人的典范,其词长于以密集的意象、华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来描摹事物,艺术风格华美秾艳。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能集中体现其秾艳的词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宋初词风虽不及前朝华靡浮艳,但朝廷提倡享乐,君臣晏安,词风继承花间一派的婉约绮靡而视为正宗。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多为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缺乏现实意义。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的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更具有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以诗为词”,提高词的地位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他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面对“诗庄词媚”的局面,苏轼致力于改变词的题材与境界,使词能兼而能表现阳刚之美。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加以变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从整体上看,词的发展进程,是逐渐向诗靠拢的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苏轼外出打猎,满怀豪情地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在词中,作者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至此,“词庄诗媚”的传统被苏轼打破。 三、开拓词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 的社会内容。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论轼词的艺术特征 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词风格的特征:在气魄方面雄奇、博大;在“法度” 方面突破规,不许泛滥。为了弄清“豪放”一词的含义,我们还可以看轼自己的一段话: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一枕得无睡,辄亦得之耳。《东坡续集·答季常》)这是轼称赞季常豪放词风的话,联系他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话,可以断言:轼心目中的“豪放”,既要能体现“诗人之雄”,酣畅淋漓地抒发为造物主所不容的“如此快活”的感情,又要在“法度”(即一般艺术规律和传统)容许围“出新意”、“寄妙理”。 从以上可以看出,所谓“豪放”,在气魄方面,它要求雄奇、博大,不允许中正、平庸;在“法度”方面,它既要

求突破规,又不允许泛滥无归。 然而,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豪放的风格呢? 第一,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题材,丰富 了容。 晚唐、五代文人词发展于歌楼酒宴之中,其主要特征是“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因而被视为“艳科”、“诗余”。词的容只能写儿女私情、离愁别恨。北宋时期晏殊、先、欧阳修等词人,几乎毫无保留地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其后的柳永,善于用“俚语”和铺叙手法描写病态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尤其是妓女的生活,词的容有所扩大,但其基调仍未跳出“艳科”的窠臼。轼则一扫靡艳词风,开创豪放一派,正为胡寅《酒边词序》说的: ??及眉山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 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词”提到了与“诗” 并列的地位,凡是“诗”能表达的容,多写进“词”里去了,山川景物[如《水调歌头》]。记游咏物[如《浣溪沙》]。感旧怀古[如《沁园春》,《念奴娇》]。惜别怀人[如 《八声甘州》]。述行明志[如《江城子》]等等,都成了词的题材。熙载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艺概》卷四),此语恰到好处地道出了词题材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8000字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苏轼婉约词艺术特点 摘要:苏轼在词作方面的发展将以诗入词为核心,逐步开创宋词词风既柳永后的又一变。在此篇文章中我将主要针对婉约词中“以诗入词”核心特点,阐述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多样化风格、打破了音律的束缚的表情达意、多样化的题材以及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等艺术特色。 关键词:艺术特色,婉约词,以诗入词,风格,音律,语言表达丰富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 从前期初窥词令的游赏山水的短调小令,作《南歌子》、《行香子》及《临江仙》等。到中期渐入词境的附有种种不同的小标题的成熟词作,如《江城子》的“密州出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与《烷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之“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词等。最终独创词风,开旷达之个性词风,自然地用小词抒写襟抱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大江东去),《满庭芳》(归去来兮)等等[1]。 苏轼背誉为“开豪放词之始创”,而豪放派词代表人物也必有苏轼其人。然当读过一些文章后,我发现,苏轼更多的是独具一格的婉约词,并且其婉约词与豪放词在艺术特色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故而我将针对苏轼的婉约词,分析其艺术特色。并加入一两首典型豪放词作为完善。 一、概念 婉约词:词的一种流派,这一类词修辞婉转、表现细腻。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2] 苏轼的婉约词:婉约词风是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风的。他变“以俗为美”为“以雅为美”,淡化、内化了以艳为美的婉约词风,他以诗为词,使词由类型化到个性化,给传统婉约词注入了活力和生气。本文试就苏轼对婉约词风由俗而雅,对以艳为美的婉约词风的淡化、内化及词的个性化等方面谈一些浅见。[3] 现存东坡词三百余首于《东坡乐府》中, 词风不拘一格, 现根据其三个发展阶段,试举他的几首婉约词加以赏析, 以探索苏轼这一类词之的艺术特色。 [1]叶嘉莹. "论苏轼词." 中国社会科学3 (1985): 015. [2] https://www.360docs.net/doc/515455112.html,/subview/80349/12366791.htm?fr=aladdin百度百科 [3]

分析苏轼诗词的特点

分析苏轼诗词的特点 摘要: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兼收并蓄的同时还勇于革新,倡导了词之诗化,开创了豪放词风,反映了乐观旷达和执著超脱的情怀,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诗词;豪放派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坛人才荟萃,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苏轼以其作品的迷人魅力、以为人的爽直情感、以处世的乐观旷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之一。 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苏轼的关心民众疾苦的诗词很多,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对于人民的苦难,他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交织着强烈的爱憎感情。他常常“作诗先自劾”,首先将诗歌作为自我批判的工具,而不是仅仅表达对他人的同情。苏轼一生阅历丰富,诗词取材广泛,其社会政治诗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广度方面,比起前人有着新的开掘和推进,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主题。 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就创作风格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作或许比苏诗更要突出、鲜明,但若论创作成就,苏轼则是出类拔萃的。在内容的丰富、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情蕴的深厚等方面,苏诗都是独树一帜的。他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颇具特色。“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指出了两者风格的相似。但文学创作毕竟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苏轼的和陶诗虽在用韵、句数、格调等方面与陶诗相近,但内容却不为其所限,举凡自然景物、风土人情以及人世沧桑都被苏轼纳入诗中。其题画诗不仅诗中有画,还善于传达出画中的神韵,进而自由生发,达到了信笔挥洒、自然真率的境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苏轼诗词中美学价值最高的是那些写景抒怀的作品。 苏轼喜欢登山临水,“身行万里半天下”,“行遍天下意未阑”,可以说其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苏轼写山水往往注入自己深厚的情致,如《游金山寺》先由万里征程、半生宦游导人写景,然后写江景之奇丽,并以“望乡国”照应开端,结尾处借江神见怪、自誓归田收束全篇。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曾评论此诗说:“通篇全就望乡归山落想,可作庄子《秋水篇》读。”有些诗则由写景抒怀升华到对社会生活及现象的深刻思辨,使之带有浓厚的哲思意味。《题西林壁》一诗说明拘囿于事物之中就难以看清其庐山真面目,想要认识复杂的事物就必须能从中跳出来,不能因循守旧,局限于条条框框。这样诗词就由纯粹客观的描摹写景变成有主体感情的造景,所以他的山水诗往往物我交融,情与景密不可分。苏轼的这类诗作不在于具有多么鲜明的意象,而在于在日常情景中生发出弦外之音,说出人人心中皆有而笔下却无的道理。苏轼在其词的创作中则更多的是表现自我。他的词或表现“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豪气风发的精神风貌,或流露仕途挫折和复杂的人生感慨;或表现其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或反映人生如梦的怅

苏轼诗词赏析

苏轼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