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摘要

路遥的《人生》1982年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其的评论更是褒贬不一。《人生》中与时代命运息息相关的爱情,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高加林这一苦闷、追求、盲目的特殊心理,引起了社会青年的共鸣,而他身上所体现的那个时代的爱情观也成为路遥在其小说中爱情价值观的缩影。

路遥的爱情观源于陕北特有的社会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底蕴和他个人的情感经历,表现在作品中一是对以土地为载体的母性意识的依恋,二是对肯定自我的现代女性意识的追求,三是对美好爱情的悲剧结局的表现,这就形成了路遥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扭结的悲剧性爱情观,其实质是两种文明的冲突。因此,本文在联系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主要分析《人生》的悲剧爱情、路遥的爱情价值观以及两者的当代价值等三个问题。

关键词:路遥《人生》爱情悲剧

Abstract

Lu Yao's " life" was published in 1982 and subsequently, in the community has aro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the commentary is mixed. " Life and times" in fate 's love,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this anguish, Gao, blind pursuit of special psychological, caused a society of Youth Chorus, and he was the embodiment of that era 's view of love has become in its novel love values of the miniature.

Lu Yao's concept of love from North Shan special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 personal emotion experience, manifested in the works is on the land as the carrier of the maternal consciousness of attachment, two is a positive self modern female consciousness pursuit, three is the love of the beautiful tragedy performance, this on the formation of Luyao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in mutual kink tragedy sexual love, its essence is the two kind of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refore, this paper on the social big background, mainly analyzes the" life" of the tragedy of love, his love values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ree problems.

Keywords: Lu Yao " life" love tragedy

摘要 (1)

Abstract......................................................................................................II 前言 (1)

第1章路遥作品中的爱情悲剧 (2)

1.1《平凡的世界》的爱情悲剧 (2)

1.2其它作品中的爱情悲剧 (3)

1.3路遥的悲剧爱情体系 (4)

第2章《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5)

2.1高加林与刘巧珍的传统爱情 (5)

2.2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新时代爱情 (6)

第3章《人生》爱情悲剧反映出的路遥的爱情价值观 (7)

3.1爱情的过程是美好 (7)

3.2爱情的结局是悲剧的 (8)

3.3爱情受到现实的制约 (8)

第4章《人生》爱情悲剧的时代意义 (9)

第5章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爱情一直是人们热衷探讨的话题之一,但究竟什么是爱情?它与时代背景、价值观念、乡土风情有什么关系呢?在路遥的笔下,我们看到了爱情的悲剧结局,体会到了那个时代,黄土高原地区人们的爱情价值观,以及路遥对爱情的畏惧以及期待。路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作家,它对周边的社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社会很世俗,同样他将这种认识融入到了他所描绘的爱情故事当中,这就是造成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吗?这两个问题,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也是选择这个课题的主要原因,笔者希望通过自己对路遥、《人生》以及爱情的认识,阐述爱情究竟是什么?什么原因造车了路遥的爱情悲剧情节?

《人生》中的人物形象如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周克南等都有很强的代表性,尤其是高加林的形象概括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丰富的社会内容。这一人物形象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他的行为动机来自于他所处的历史潮流,人们在他们那里看到了现实中的重重矛盾,也看到了自己的期望、愤逮与渴求,同时由于这些年轻人在爱情的舞台上都有过或多或少的表演,因而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和追求爱情的方式,不仅是他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踏出的重要一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他们的思想风貌,通过对他们的爱情悲剧根源的探究,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追求的进步意义和追求过程中所出现的某些道德失误,也有助于我们将路遥笔下的爱情观与当下社会的爱情观做一个比较,找到我们生活中爱情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第1章路遥作品中的爱情悲剧

1.1《平凡的世界》的爱情悲剧

如果说《人生》中的爱情是传统爱情和现代爱情的冲突,那么《平凡的世界》里面的爱情就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爱情。在《平凡的世界》里,最引人瞩目的两对爱情是孙少安和田润叶的青梅竹马式爱情和孙少平与田晓霞超越现实的爱情。

从小少安和润叶一起长大,他们相同的家庭背景使他们养成了相同的个人兴趣和价值观,他们在一起的日子里都过得很快乐,这让他们更加惺惺相惜,可是,现实中一些事情在发生着变化。润叶的家庭环境在一天天好起来,而少安的家庭环境却一年不如一年,这就为他们日后的爱情以离别结局埋下了伏笔。虽然润叶一如既往的帮助少安,而少安也变得越来越能干,但他们的距离还是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了,润叶成了一个知识分子,当上了教师,少安则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门当户对这种婚嫁观念仍坚固的存在润叶的父母心中,所以他们看中了城里的李向前,而润叶却认为门当户对不如有情有义,但这时的少安已经变得十分矛盾,少安是个农民,他知道润叶的爱是真诚的,但价值观念、社会地位这些现实因素已经让他无法再与润叶有共同语言,他觉得他俩是不可能的了,身份的差异,环境的不同,让他们的爱情无法在现实中生长,所以最后,少安娶了一个农村妇女。

少安和润叶的爱情是纯洁的,可以说是一尘不染的,但世事的变化容不得他们在一起,这些事情不是他们个人所能决定的,但他们必须被迫的接受现实。

相对于少安与润叶爱情的无奈分离,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可以说是天赐良缘,他们由相识、相知再到相爱,可以说一切发展的是那么顺利,如果说我们没有把这部小说看完,我们完全可以想到这是《平凡的世界》一个重大的爱情奇迹,但当晓霞由于意外而去世的文字映入我们的眼帘时,我们不得不哀叹一声,世事难料呀。

少平与晓霞的初次相识就是在晓霞家里,晓霞的大方和热情给少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不能忘怀。随着交往的深入,少平发现自己真的无比佩服这个女孩,与她聊天就是一种享受,更重要的是,她身上所散发的女性魅力,是自己从未见到过的。就这样,在浪漫的爱情故事中,少安和晓霞建立起了爱恋,他们深爱着彼此,即使由于工作原因在两地分离,他们仍然保持着对对方的无比思念之情,也许他们的爱情就这样开始也会这样结束,但随着晓霞英勇牺牲的消息传到少平的耳中,少平彻底崩溃了。这一朵美丽的爱情之花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就被风雨摧残了,这太悲剧了,难道上天就这样不可怜他的子民吗?难道这就是世事

难料吗?

1.2其它作品中的爱情悲剧

《风雪腊梅》中的康庄是一个世俗的人,为了能留在城市吃上公家一碗饭,不再回贫苦的山村而屈服于权势,背弃了与冯玉琴的爱情,冯玉琴的感情受到巨大的打击,而造成最后的悲剧。同样在《姐姐》中,姐姐那无私无畏的爱情换来的却是心上人的背弃。于是,我们看到,那些美好的爱情最后走向了悲剧性的结局。倘若从惯常的角度看取《姐姐》中的爱情故事,很容易落入“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俗套。但将故事的发展及演变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悲剧的产生却是必然的。作品中的姐姐和高立民曾经有过的那段情缘,恰恰是那个正常秩序被打乱后的动荡年代为他们提供了契机。不正常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导致了各种社会矛盾的相互冲击,使大批在现代文明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城市知青来到了偏僻闭塞的小山村。从而为从小在狭小、停滞的生活圈中辗转的农村青年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姐姐对高立民的爱恋,固然是她身上那种纯真感情的正常流露,同时也更是高立民不同于一般农村青年的风采和才华引起的感应。身处落难之境的高立民,在缺少人性温暖的生活中接受了姐姐的爱情,也是一种极其自然、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他们之间思绪的沟通,感情的交流,实则是在一种他们并不十分清醒的反常条件下的需要的互补。城乡之间多年来在物质、精神上存在的差距,在排斥理性的非正常的社会环境中被激情暂时掩盖了。而当生活状态趋于正常之后,原本蕴含其内的种种不和谐因素便自然而然地凸现了出来。

1.3路遥的悲剧爱情体系

情爱生活是构成路遥小说艺术大厦的一块重要基石,它不仅渗透了作家的内在情感体验,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发现和深刻思考,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情爱自身的价值,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内涵,在作家所建构的情爱世界中,大约可以划分为两类模式,一类是表现为传统母性的爱抚,再一类是当代女性的呼唤。

如果说刘巧珍代表着传统母性的慈爱与温柔,那么黄亚萍、田晓霞显然富有某些现代女性的品格。她们从小生活在城市之中。受到现代文明的熏染,在她们的心理机制中,传统的伦理道德还没有沉淀为稳定不变的结构,并且她们又都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比较完整地接受了现代文化的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和比较开放的心态,大胆、泼辣、刚强、自立,焕发着青春的光彩,充溢着生命的力量。在路遥小说的情爱世界中,这些当代女性表现出与传统母性明显不同的情爱模式。

在按照现代意义的性爱观念重新审视传统的婚恋生活,便会发觉刘巧诊、田润叶们所拥

有的母性之爱尽管令人眷恋、感动和钦佩,但是,在她们的身上总是笼罩着一层“依附男性”和“泯灭自我”的阴影,甚至在她们那宽容忍让,委屈求全的笑脸上能分明感受到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哀与苦涩,一群当代女性的呼唤终于打破了古老的婚恋方式,展现出新的时代风采,于是,在路遥小说的情爱世界中,传统母性的爱抚和当代女性的呼唤便构成了双峰对峙的壮丽奇观。

第2章《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2.1高加林与刘巧珍的传统爱情

高加林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青年,但他生长在一个闭塞落后的农村里,接触的女性里面大多如刘巧珍一样的纯朴,所以这也为他的第一次恋爱埋下了伏笔。一些人认为路遥在《人生》中更加偏爱女一号刘巧珍,他将刘巧珍描绘的那么善良、无私,但在这里,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路遥之所以塑造刘巧珍这个人物,想表达的就是他对传统女性的留恋,对传统爱情的留恋,但不是完全无条件的追崇传统的女性,追崇传统的爱恋,读过《人生》的人应该很清楚,路遥在《人生》中主要是描写了两个不同类型的爱情故事,表达的是当时传统爱情与现代爱情的高度矛盾冲突。而作者在对这一矛盾冲突的人物性格描写中,的确显示出对刘巧珍的无限喜爱,并且赋予了她完满的人物性格,但这更有可能是对后面爱情悲剧结局的铺垫。

刘巧珍在对自己的爱情追求中,她坚决地冲破了传统观念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勇敢地对自己的意中人表达自己的爱,在得到爱人的心之后又对爱人显露出无私的热爱之情,直到后来高加林见识到了城里的新气象,将其弃之不顾,这个典型农村中的姑娘才感到爱情理想的破灭,于是在年轻热血的激励下,一狠心便嫁给了多次追求他、同样没有文化但还算厚实的生产队队长马栓。对于出嫁的形式,作者路遥也特别地提到了“爸爸,你告诉马栓事情完全按咱的乡俗来。咱家里你们也准备一下。你和我妈当年结婚怎么过事,我结婚也就怎么样过事!”这里显示出作者在那个年代的两种矛盾思想对传统爱情观的崇尚,因此,笔者认为更准确地说作者不是偏爱刘巧珍这个人物而是偏爱他那个年代的传统爱情的模式,以及那种传统的无私的爱情观。

也许在现在看来,刘巧珍除了没有文化外,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女性,但在当时来看,农村的姑娘中,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有着刘巧珍的影子,他们同样善良、朴实、勤劳,但她们并没有受到时代新气息的熏陶。我们看到,尽管刘巧珍一直以来都表现得很优秀,但,她对爱情的定位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爱情模式当中,她认为只要对爱人无私的付出就是爱情了,只要给爱人洗衣、做饭就是爱情了,其实这种爱情观点在那个充满时代气息的年代里是经受不住考验的。最终,高加林离开了刘巧珍,这是特殊结果,也是必然结果。

2.2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新时代爱情

黄亚萍是新女性的代表,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潮流的代表,他美丽、可爱、有个性,身上所散发的是时代的朝气,她与刘巧珍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他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

她很独立。的确,黄亚萍和刘巧珍这两个人物在自己的场合里都是优秀的,都是人之骄子,但黄亚萍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现代爱情的发展。当然,黄亚萍本身也存在矛盾,她有自己美丽的追求,但她美丽的追求却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她崇拜爱情,她渴望爱情,但她的爱人必须得是城市人。她深爱高加林,但不能容忍他是农村人,因此她的爱情之牙在萌发之初便已经存在危险了,后来因为高加林的这次意外提升到县委做了通讯干事,她又转变初衷旧情复燃,毅然放弃对张克南的爱情进而对高加林发起猛烈的爱情攻击,她的这一改变的直接原因正是“高加林的身份变了,成了国家干部”。当她在与高加林正式恋爱之后,极尽现代式爱情的奢华,她用当时社会上最好的东西来包装高加林,对他撒一个城市独生小姐特有的娇,日子里充满着属于他们的罗曼蒂克。然而就在她们的爱情进行到热火如荼的时候,高加林因为走后门而参加工作的消息不胫而走,于是,这一切在一片凄惨中结束了,湖面又恢复到了暴风雨前的那片宁静。

黄亚萍的爱情观较之刘巧珍那种无私的“母性之爱”是完全不同的。作为从小娇生惯养且在城市中长大的小姐,她天生就带着一股城市小姐的叛逆和任性。她不喜欢农村生活,更不喜欢那些整天从事“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的农民,甚至对这一类人有一种鄙夷的情绪。她深深地爱着高加林,但是他偏偏是个农村人,有着农村户口,这是最不能让她忍受的,她从心底爱着这个可爱的人儿,但也从心底讨厌他的那个农村户口,因为她不想跟着他一辈子过农民生活,这一点一直让她苦闷到了毕业后,因为时地两隔,这种感觉才淡淡好起来,但她却并没有因此而忘了他,她还一直在心里恋着他。当高加林意外得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进入县委工作时,黄亚萍的内心深处的那团火终于猛烈地燃烧起来了,最终一发不可收拾。引发这一点的直接原因便是她所要的条件达到了——高加林成了国家干部,不再是农村人了。于是她三番五次背着张克南(她的未婚夫)来找加林,与谈天论地,近的说国内新闻,远的谈国际时事。她感觉此时的她生活又逐步变得精彩起来,她喜欢这种精彩的生活!于是她抛弃了一切——父母的,包括曾经对克南的爱——进而对加林发起了猛烈的感情进攻。比起刘巧珍,黄亚萍对她的爱情显示出了更多的浪漫气息,在得到高加林的认可后,她更是勇敢并且绝然地和自己的过去说再见,甚至毫无半点痛心地给还蒙在鼓里的张克南写了“休书”。接着便是大张旗鼓地和高加林玩起了他们的罗曼蒂克得有些不切实际的童话般的爱情史。对于他们的爱情,作者路遥给予的描写是夸张的,情节更是奢华得很不现实。这似乎已经暗示了某种可能的结果,这种结果同样具有悲剧性。

第3章《人生》爱情悲剧反映出的路遥的爱情价值观

3.1爱情的过程是美好

在所有人的心中,爱情的过程无不是美好的,路遥也同样这样认为。我们通过其作品,可以看出,在路遥的小说中,关于爱情的描绘是非常细腻的,这种感觉很微妙,他用极朴实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爱情过程的美丽和忠贞,这种感觉尤其在青年人的眼里是无比美好的。

高加林与刘巧珍在一起时,是一种安静的美,纯洁的美,高尚的美,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像一朵鲜花,十分清新,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通情达理,在与高加林相处的过程中,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让他们更加的爱惜对方。而高加林与黄亚萍在一起是一种朝气的美、炙热的美,这让我们感觉到了两个有着共同爱好的男女会相守一生一世。

路遥给了我们一个十分伟大的惊喜,就是将一对男女在相处中的微妙变化都通过文字细腻的表现出来。爱情的过程是美丽,因为处于那时的人眼里只有美好的未来,路遥是过来人,他也经历过那样的时刻,所以他将它描写的是如此淋漓尽致。

3.2爱情的结局是悲剧的

在路遥的所有作品中,爱情故事的结局无一不以悲剧收场,这是一种现实世界的体香呢?还是路遥特别设置的呢?可以说两者都应该有。现实世界,每个人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包括他的爱情,人是一种多情的动物,爱情可以改造一个人,也可以杀死一个人,《人生》中的爱情以悲剧为结尾,可以说是现实主义在作品中的体现,告诉我们爱情是要受到残酷现实的制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爱情的结局是悲剧的这一观点是路遥所要表达的观点。我们知道现实中,路遥的感情生活并不顺畅,可以说受过伤,这让他在对待爱情这种事情上就有了一种伤感情节,可以说这是现实的残酷对于路遥创作的影响。

《人生》中,高加林是受过教育具有现代城市道德的农村青年,但他还是向现实妥协,当他的教师身份被“拿下”时,他陷入无边的苦恼中,这时,家庭条件与自身条件都很好的刘巧珍向他伸出爱情的双手,给他以帮助与鼓励,使他得以直面现实并获取了生活下去的勇气,他就跟刘巧珍在一起。但当一个偶然的机会,高加林成了“城里人”,他就抛弃了刘巧珍,而选择了城市姑娘黄亚萍。但是好景不长,当高加林和黄亚萍因共同的志趣和爱好而沉浸在美好的爱情中时,高加林因走后门被揭发又回到了农村,这一突发事件又宣告加林和亚萍爱情的破灭,这种爱情的结局是残酷的,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道理,爱情其实就是你伤害我和我伤害你的东西,尤其在参杂了世俗的东西之后,人太过于理性而变得更加没有人性。

3.3爱情受到现实的制约

当我们把创作主体的爱情经历和客体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应的分析时,我们就会较容易地发现高加林和林红一样渴望现代城市生活而孜孜以求。人生的“成功”后,必然迫使他们痛苦地抛弃了爱情,路遥则和刘巧珍一样,具有浓厚的传统道德意识,一样因为传统美德的实现而不可避免地承受被心上人抛弃的厄运。可以这样说,路遥就是刘巧珍的原型,而林红则是高加林的原型,只不过角色的性别被作者置换了而己,但是深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关系原非如此简单,在路遥的精神世界里,他并不是一个安守传统文明本分的刘巧珍式的人物,而是恰恰具备了和高加林一样对现代文明的渴望与追求的特征,刘巧珍的善良与宽容为作家的人生画面铺染了一层抹不掉的传统底色,高加林的追求与痛苦则成为作家精神世界里最抢眼的景观,由此说,将高加林和刘巧珍叠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路遥。这一点从路遥对《人生》的艺术把握上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真实地描写了只会说老母猪下猪娃的巧珍与加林之间的明显文化差异,巧珍想让加林爱她又不知怎样才能讨他欢喜的尴尬,真实地表现了亚萍与加林的情趣相投;另一方面又抑制不住地一再流露出对加林抛舍巧珍,热恋亚萍的贬斥、非难,以至形成一个矛盾的结论:高加林舍弃巧珍、接受亚萍是符合爱情本质的正当行为,同时又是不道德的行为洲。也许作者创作《人生》时,尚未理性地将高刘故事纳入两种文明冲突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哲理性深度思考,而是依然在爱情失败的痛苦中咀嚼人生的百味,但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创作客体却在客观上真实细致地显现出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碰撞与挤压和传统文明对现代文明的承受与包容。

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无法否认的信息,爱情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生在农村,农村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制约着你的爱情,生活在城市,城市的爱情观念制约着你,客观条件的制约是无法改变的,这也许就是爱情最大的克星,可以说,自古以来,无数的爱情都是毁灭在这些硬伤当中,门当户对,这样的婚嫁观念依然存在,而我们却要用当代的文明去将他摧毁。

第4章《人生》爱情悲剧的时代意义

《人生》的悲剧爱情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忘怀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成功、失败、鲜花、嘲笑,我们在这个年纪遇到了很多折磨和痛苦,但我们唯有珍惜,唯有不放弃,才能够充满自信的走向未来。主人公的品格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迎难而上,积极进取。

在所有文学作品中,只有悲剧能够给人最震撼的力量,能够给人们留下的深深的思考。爱情悲剧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令人读后黯然神伤,肝肠寸断。路遥笔下的悲剧爱情真实地反映出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但也折射出了普通人身上所惯有的悲剧情结,透过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我们发现了人类身上所特有的人性美—尽管遭受了种种挫折,但是他们都尽力摆脱生活的艰难困苦,在他们的身上总是闪现着积极进取的人格光芒,这也就是作家所要表达的一种悲剧价值。在《人生》中,路遥引用了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高加林这个形象给我们带来了太多东西,不同于这个年代的气息,不同于这个时代的爱情,我们充分领略到了现实中的爱情之路,他远比我们想象的难走得多。这个时代的爱情价值观与那个时代有了质的不同,这是个浮躁的年代,更多的爱情停留在了上学期间,当我们真正的走向社会,真正的去考虑婚姻大事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并没有打破那个时代的限制,我们依然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不同的是,我们的这个年代更加自由,我们可以在美丽的时光中自由驰骋,我们的未来还很光明。

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人生》带来的不但是爱情的难忘,更要是生活的勇气,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不后退。这个时代是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没有人可以不劳动就可以生存下去,没有人可以不付出就会得到成果,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我们当中可能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当我们第一次步入大城市的时候,我们除了震惊他的繁华之外,可能就是对自身的自卑,我们的家庭条件、社会地位可能都是处于这个社会的最底层,就像高加林那样,但我们同样要向他那样,有一种志气,不管结果如何,只要付出过、努力过,就算真正的活着过。路遥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是一个男子汉的形象,他的爱情悲剧情节给了我们深刻的影响,而我们将用它来改变我们自己的人生。

第5章总结

路遥的爱情世界,总是充满着悲剧,但这不是作品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是时代的特殊环境孕育出了特殊的爱情结局。我们看到,在路遥的爱情小说当中,情人难以成眷属,互爱难以走向婚姻,而在世俗的影响下,两个本身没有爱情的人却最终结婚,这向我们展示了什么?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价值观因素的影响,个别残酷的社会现实会让一个人彻底改变,包括他们曾经崇拜过的爱情。当路遥通过小说的形式向我们展示这个观点时,我们发现它离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是如此相近,这也是路遥小说中的悲剧之所以受到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

《人生》就是路遥悲剧爱情的代表性作品,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高加林和刘巧珍纯真唯美式的爱情,爱到了高加林和黄亚平情投意合式的爱情,但我们更看到了他们由于各种现实原因而最终分手的悲剧,这种结果不是他们个人所能左右的,而是时代给了他们太多的无奈,他们不得不妥协在自己的时代价值观中。刘巧珍是传统的优秀女性,他知性、善良、勤劳,但她不识字,高加林非常喜欢她,但他更渴望找到一个有文化的女性,黄亚萍是一个新时代女性,活泼、可爱、独立,这也是高加林所喜欢的,更重要的是,黄亚萍识字,家庭背景好,能够给高加林的未来带来发展带来有利影响,所以我们看到,高加林抛弃了刘巧珍,答应了黄亚萍,这也是高加林追求新生活的一个表现。但当他又再次成为农民时,黄亚萍抛弃了她,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玩笑,这也是生活带给他们的成长,同时,也是带给我们的启示。

《人生》中的爱情悲剧,是传统爱情与现代爱情的搏击,是传统爱情观和现代爱情观的搏击,我们看到,现代爱情打败了传统爱情,但现代爱情也在迷茫之中遭受到了挫折,而这确是每个人所都要经历的。路遥对现实社会充满了激情,但又充满了畏惧,他渴望爱情,却又表现出了对爱情的畏惧,可以说高加林就是路遥本人,高加林的所作所为是被路遥接受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路遥对社会现实的无奈,社会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社会会改变很多人。《人生》中的爱情给了我们思考,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思想、价值观,我们又要何去何从呢?在传统与现实中挣扎吗,当然不是,我们不会再是高加林,我们要对爱情负责,爱情也需要我们负责。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2]路遥,《平凡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 王国彪. 黄土高原上的“乡里伟人”——“高加林家族”论[D]. 延边大学, 2004 .

[4] 高鲜花. 路遥小说人物论[D]. 吉林大学, 2005 .

[5] 白明胜. 深远的民间意义—论《平凡的世界》[D]. 吉林大学, 2006 .

[6] 王绍立. 路遥小说的乡土情结及其文化根源[D]. 吉林大学, 2006 .

[7] 孙建超. 论路遥小说的思想文化意蕴[D]. 黑龙江大学, 2006 .

[8] 卢晓霞. 论路遥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D]. 广西师范大学, 2006 .

[9] 何宜忠. 路遥小说的苦难情结[D].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

[10] 金自强. 论路遥小说中的苦难意识[D]. 河南大学, 2008 .

[11] 侯慧中.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路遥小说及其创作心理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

[12] 陈为民. 浅论路遥《人生》高加林的爱情悲剧[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6) .

[13] 刘好梅. 浅析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重读路遥《人生》[J]. 电影评介, 2008,(09) .

[14] 周正发,路宁. 论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奋斗之路[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S2) .

[15] 孔健. 生命的意义在于高尚的追求——读路遥《人生》的启示[J].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2) .

[16] 程福菊,程福慧. 攀援的凌霄花——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J]. 阅读与写作, 2005,(06) .

[17] 蔡立群. 平凡人生平静如镜——重读路遥《人生》有感[J]. 秘书工作, 2006,(12) .

[18] 张鲁高. 反叛与忏悔——试析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0,(01) .

[19] 邱丽平. 错与罚——论路遥的小说《人生》[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

[20] 张岚. 自尊自强的高加林——浅谈路遥《人生》中高加林形象[J]. 宿州师专学报, 2001,(04) .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通过主人翁福贵对孤独的体会,对苦难的承受,对死亡的超越,及对温情的救赎来反映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探究。本文主要通过以上四个方面论述《活着》中作者所传递出的对于生命的认知。 关键字:《活着》;苦难;生命意识发表论文网站 《活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这部作品名为“活着”,但是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个不断死去的故事。可以说《活着》其实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这篇小说事事都围绕着主人公福贵来展开。作者也正是通过福贵这一人物形象的展示向我们传达了生死之别的真谛。在一次访谈中,余华先生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句话指出了一个事实,也做出了一个判断。那么《活着》到底给我们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生命意义,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论述余华的生命意识。

一、孤独意识 福贵活着但却孤独,身边的亲人一个个都离他而去,父亲被他气死,母亲去世,孩子有庆被抽干血而亡,春生上吊自杀,女儿得败血症死去,妻子得软骨病死去,二喜因为工伤丧命,外孙苦根活活撑死。可以说跟福贵有关系的人都不在了,福贵的精神支柱已经是没有的了。这个世界就剩下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了。在小说结尾处有段福贵的话;“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福贵已经做好了孤独终老的准备了。后来福贵买了一头老牛,福贵就和这头老牛相依为命,一起孤独到老,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他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亲人,只有一头老牛陪伴他。在内心世界福贵同样也是孤独的,亲人都离去了,自己内心已经没有了寄托,在牛耕田的时候福贵是这样说的:“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可以说福贵把牛当作了自己对亲人的一种思念和寄托,把动物当成了

品经典诗文感悟人生真谛心得体会

品读经典诗文感悟人生真谛 ——心得体会 头屯河农场学校李洪英 白驹过隙,转眼间一学期即将结束。蓦然回首,这一学期的晨诵教学,总有些许遗憾,心头多的是一份压抑的无奈。如果说工作很忙,也的确如此,不过,我并没有愧心的面对学生,而是想尽各种办法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同时,我也诵读《500句经典名句》,徜徉在名句中,品悟生活的快乐。 在诵读中,我发现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为自己的审美打下了基础。 诚然,在浩如烟海的经典诗文中,仅仅依靠每天早上20分钟的诵读与赏析,肯定是不够的。但就是通过这有限的时间,学生开阔了眼界,明白了很多的事理,也受到了心灵的润泽…… 可以说,学生是在经典诗文的浸润下长大的,从小,学生就接触到了不少经典古诗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把学生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

然而,学生只做到了“背诵”,而离真正的“诵读”还很远,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真正体会经典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意境,从而有所收获…… 读书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字字清楚轻松愉悦。经典,乃悠扬自得的雅致之音,学生每天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诵读更需声情并貌,在读经典的影响下恭敬认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 持之以恒,才能诵有所成。身为教师的我每天也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自己背诵《500句经典名句》做起,从改变自己的教育课堂做起,用激情点燃生命,用自己对经典诗文的喜爱和特殊的兴趣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点燃起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热爱兴趣。我深知,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滋润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走向。晨诵中,我以《知识大集结》中的古诗文经典名句为依托,带领全班学生积极开展晨诵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先自己熟读,然后诵读,同学间互相背诵,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着经典名句的熏陶。为了检测学生的诵读理解,要求学生每天把诵读过的默写下来,写在晨诵记录本上。诵读的过程很重要,虽然本班又没有被评为“书香班级”,但师生收获的是对祖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理解,

路遥唯美爱情经典语录

路遥唯美爱情经典语录 1 当爱情在一个青年人身上第一次苏醒以后,它会转变为一种巨大的力量。甚至对生 活完全失去信心的人,热烈的爱情也可能会使他的精神重新闪闪发光。 2 如果真正有合她心的男人,她就是做出任何牺牲也心甘情愿。她就是这样的人! 3 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 4 在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一个人和一个人可能有家庭条件的区别,但孩子们本身 的差别并不明显。可一旦长大了,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会有多大的差别呀,有的甚至是天壤 之别! 5 死亡,这是伟人和凡人共有的最终归宿。 6 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 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 7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演员的吃喝拉撒,也不愿去关心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 心世界。 8 既不懈地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过多的酬报和宠爱,理智而清醒地面对现实。 这也许是所有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阶层所共有的一种心态。 9 从古到今,人世间有过多少这样的阴差阳错!这类生活悲剧的演出,不能简单地归 结为一个人的命运,而常常是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所造成的。 10 庄稼人嘛,不出山劳动,那是叫任何人都瞧不起的。 1 人哪,活着是这么的苦!一旦你从幸福的彼岸被抛到苦难的此岸,你真是处处走头 无路;而现在你才知道,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原来也只有一步之遥! 2 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象宗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3 你曾打开窗户,让我向外面的世界张望;你还用生硬的手拍打掉我从乡里带来的一 身黄土,把你充满碳烟味的标志印烙在我的身上,老实说,你也没有能拍打净我身上的黄土;但我的身上确是烙下了你的印记! 4 动摇是允许的,重要的是最后能不能战胜自己。 5 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

路遥_人生_爱情内涵新解(1)

筅 一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于1982年。将近30年的时光淘洗,并没有使作品失去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人生》是当年中篇小说大潮中出现的,至今依然为读者喜爱、并为研究者持续关注的为数不多的中篇佳作之一。探讨个中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其一,《人生》依然是我们认识和解读那个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经典文本。《人生》所表现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社会解冻复苏的变动迹象,及其在人的思想精神上的投影。路遥敏锐地感应和捕捉到时代变化的脉搏,并在理性的思考还没有成型的时候,用文学感性的手段,描摹出中国偏远乡村和城镇的世道人心。《人生》带着那个时代的特殊印记,叙述上也不无粗疏之处,但它最大可能地凝聚了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变动的诸多信息,具有复杂多义的思想内涵。更为可贵的是,路遥在巨大的情感力量推动下写就《人生》,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底层年轻人起步奋斗中,理想、激情、惶惑和痛苦交织于一体的精神世界,激起了社会心理强烈和持久的共鸣。相较于路遥后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人生》虽然不及前者内容宽广深厚,艺术上也不及前者成熟,但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剧烈冲突,使得《人生》中情感河流的激越程度,情感构成的矛盾焦灼状态,又超出了前者。思想的矛盾乃至无解,既让《人生》切中文学的情感本质,也造就了《人生》潜在的阐释空间。 其二,集中承载着《人生》丰富内涵的高加林形象,因其塑造的生动性和现实主义典型意义,依然在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独具光彩。对路遥来说,没有《人生》的艺术准备,《平凡的世界》无从达到超越的境界,而《平凡的世界》的成功,却不能够取代《人生》的艺术价值,《人生》在某些方面的创造,比如高加林的形象刻画,即使长篇中也很难有人与之比肩。《人 生》对于路遥文学世界的重要性,应该不亚于《平凡的世界》,甚至可以说,《人生》有了高加林,它在当代文学史的位置就是无可替代的。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高加林形象,既是进入路遥广阔文学世界的入口,也是我们无法绕过的关键性人物。事实上,从《平凡的世界》问世之日起,《人生》就与长篇研究相伴而行,或者作为人物系列中的一员,或者作为同类形象的比照,高加林本身也在形象系统研究中得到延展性认识和创获性把握。 其三,《人生》中的爱情悲剧,给人留下长久的感动和回味。《人生》中最强烈的一道亮光是高加林形象所蕴含的时代情绪和人生况味,这一切又在一个看似老旧的爱情故事框架中得以呈现。《人生》显然不是单写爱情的,但作为文学作品,它确实首先是以一曲缠绵悱恻的爱情悲歌打动人心的。而且,路遥关于社会人生诸多问题的思考,路遥精神世界里纠结的诸多矛盾冲突,倘若没有爱情这个适合的承受体,则不会取得如此的思想和美学效果。《人生》中爱情关系辐射整个人生的力量,成就了《人生》,也使《人生》中的爱情成为经典,这是一种双向获取和双向完成,文学史上写爱情又超越爱情的伟大作品大抵如此。 对《人生》的爱情内涵,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层面的阐释。《人生》发表初期引起的争议,多集中在小说的爱情表现上。特别在《人生》改编成电影引起更大的反响时,有人曾在传统的道德观念立场上,谴责高加林为现代陈世美,激烈地批评他“喜新厌旧”、“忘恩负义”的不良行径,并对作家路遥对高加林形象矛盾游移的价值评判表示了不满,认为作家在人物塑造上是“本末倒置”的。①相反方向更具代表性的评论,则侧重于把握高加林爱情选择后面内含的历史进步的思想情绪,因而对高加林个人发展要求的合理性给予极大的肯定。巧珍的爱情悲剧值得同情,但她那种“忘我”或“无我”的感情状态,恰恰是保守落后的文化意识所致。路遥因巧珍的悲剧而“动摇”, 路遥《人生》爱情内涵新解 □周燕芬(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9) 关键词:路遥《人生》爱情 摘要:对路遥《人生》的爱情内涵,不同阶段有不同层面的阐释。从人类爱情的本体出发,德顺爷爷、刘巧珍的爱情追求因其纯粹性和超越世俗的无限性,正体现了人类爱情的终极理想。《人生》的文学精神及其经典价值,也潜藏在对小说爱情内容的进一步反思和超越式解读中。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一) 路遥及其作品表现出的昂扬斗志曾经感染了一代代读者的灵魂,激励着许多青年走向了人生的辉煌。这与作家的曲折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在当前的路遥研究中,对作家身世及对其创作的影响逐渐多了起来。本文将研究视角投向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从作家本人的人生悲剧中探究路遥创作中悲剧的艺术魅力,并尝试多角度对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做出理性思考。研究认为,路遥小说中浓郁的悲剧意识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使作品散发出悲壮而冷峻的悲剧美。 一、苦难的人生经历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天幕上,路遥犹如一颗倏然而逝的流星,在短暂的写作生涯里,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他的成名作《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短短43年的人生历程,路遥一直与命运抗争着,艰辛与奋斗一直伴随着他。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了新中国社会变革的风风雨雨。小时候乞讨般的生活,被过继给伯父;学生时代面临着失学和饥饿的威胁;直到他临走的时候,他也未能完全摆脱成长过程中的阴影。这种生命体验,直接促成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其他小说的诞生?/span> (一)命运多舛的童年 1949年,当路遥降生到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艳丽色彩,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意味着残酷。 路遥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里十来口人,十分贫穷,共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7岁的时候,为减轻家里负担,父亲带着他一路乞讨来到两百华里之外的延川县,把他过继给伯父。 ?????????“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父亲回去——我那时才是个七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完全陌生的地方。我想起了家乡掏过野鸽蛋的树林,想起砍过柴的山坡,我特别伤心,觉得父亲把我出卖了……”⑴ ???? 尽管只有七八岁,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童年,不堪回首。贫穷饥饿,且又有了一颗敏感自尊心。”⑵路遥独立地做人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二)饥饿中体验人生????? 路遥一直在伯父家度过了他的中学年代。伯父家也很穷,他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的铅笔而发愁。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他常常独自跑到荒野地里,在收过的土地上去寻觅被遗留下的几粒玉米充饥。中考时,他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伯父无力再供他上学,就找来劳动工具,让他砍柴、放羊。他愤愤地把绳子锄头扔进沟里,义无反顾地上学去了。 整个高中三年,是路遥人生中最困苦最难熬的时期。他没有生活保证,连五、六块钱的伙食费都交不起,有时连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菜也吃不起。他整天饿得发晕,似乎感到自己的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原因的进一步思索 毕业论文

《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原因的进一步思索 [内容摘要]本文对《人生》中造成女主人公刘巧珍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刘巧珍是路遥笔下传统美的化身,她美丽、质朴、单纯。她认真对待生活,执著面对爱情。在80年代初封建闭塞的西北农村,巧珍敢于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而追求自由恋爱,她的身上折射着新时代的光辉。 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巧珍的爱情还是以悲剧而告终。除了当时社会以及周遭环境对她的压抑和束缚之外,巧珍自身的内在因素也对这段感情的失败不无责任。巧珍她一方面感奋着新生活的召唤,却又在愚昧中、在旧观念旧道德的限制下,窒息了精神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觉醒得不彻底;而且在爱情上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我从四个方面对导致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作以梳理与分析。 [关键词]刘巧珍爱情悲剧内在因素 ①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评价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也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悲剧观的要点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在他们看来,所谓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在路遥的小说《人生》当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就是一出悲剧。诚然,悲剧的发生其社会与环境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作为男女主人公本身来说,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面对考验时所做的抉择也是形成悲剧的原因之一。巧珍是一个集真、善、美为一身的女子,而且她的身上还折射着新时代的晶莹光彩。巧珍的悲剧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索。 刘巧珍,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姑娘,她有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良、纯真、谦让、温柔、朴实……“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加上她那颗“金子般的心”,就“形成了她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她爱高加林爱得那么深沉。这种爱,在传统的爱情道德中又折射出对具有文明特征的新的生活的追求。 巧珍她是勇敢的,她同样渴望着现代文明,对自己挚爱的人敢于义无返顾地追求。世俗的偏见根本无法动摇她的决心,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却有着高加林所缺乏的另一方面的勇气:那是在辛勤劳动中铸造的一种可贵的勇气。它比小知识分子的虚荣自卑不知要可贵多少倍! 她勇敢地背叛了古老而守旧的乡村习俗,近乎狂热地追求自由恋爱,不愿屈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也不管什么门当户对。即使自己是村里所谓“财神爷”的女儿,也不嫌弃高加林的家徒四壁、生活贫寒。满怀倾慕的是高加林的文化知识和个人素质。她默默地爱了高加林好多年,在加林到县城上学和在村里当老师的时候,她没有勇气向“有文化”的加林哥表达情感,她认为自己没有文化,配不上高加林。当高加林的教师职位被村支书的儿子“合理”地顶替后,她为加林鸣不平,她能对高加林表现出的愤懑和悲痛感同身受。巧珍在高加林落魄的时候主动向他剖白心迹,而当他们正陶醉于爱情的甜蜜时,高加林又有了新的进城工作的机会。高加林的地位逐渐上升的时候,巧珍的位置渐渐下降,她最害怕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当她被抛弃时,她并没有寻短见,尽管她内心在流血。而她在遭受如此重大感情挫折时依然不失“菩萨般的心肠”,不对落难的“负心汉”落井下石,这是何等动人的情操! 那么被刘巧珍这样深深爱恋着的高加林是什么样的呢?他是农民的儿子,但

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 (1)

论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摘要:性格与命运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不同的人的性格会决定不同的生活命运,反之,生活道路的不同也会反作用于人的性格。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将这二者的关系表现的十分突出,尤其是在90年代后创作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普通人物进行余华式特有的加工处理,展现了人性中最为复杂的一面和历经苦难的多舛命运。由此,将文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再次阐释了性格与命运的错综变换的复杂关系。 关键字:余华人物性格生活命运苦难坚韧 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是在用内心的绝望与呼喊写作,在他的笔下,将人性的善与恶描摹的真实生动,淋漓尽致。站在人生的高度,他将人物至于苦难的环境下,反复历练,层层盘剥,犹如高炉中的顽石,终数尽磨难,留下警醒与教训的碎片。这位作家正是余华先生。余华无疑是先锋小说中最具文化冲击力和颠覆性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偏离了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且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传统构成了了解和颠覆。他的早期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但是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读余华的作品,就像是经历了血和泪的洗礼,当文中的纷纷扰扰一次次地从我的心尖碾过时,仿佛深陷其中,常会在心中留下万般感慨,这想必也是笔者喜爱余华作品的最主要原因。《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是余华在转型后,在90年代后先后创作的,也是笔者在此文中主要论证的关键作品。而在这三部作品中,余华将人物性格与生活命运的复杂关系展现的到为全面。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说道:“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性格是与生俱来、伴随终身的,永远不可摆脱,如同不可摆脱命运一样;二是性格决定了一个人在此生此世的。 一.余华小说中的人性与环境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

感悟人生真谛的句子

感悟人生真谛的句子 感悟人生真谛的句子 1、积极的人生不一定会使你成功,但消极的人生态度却一定会使不思进取,从而放弃一生! 2、人生,就像一杯美酒,品不出其中的味道;人生,就像一朵鲜花,嗅不出其中的芳香;人生,就像一滴泪水,看不出其中的寓意。 3、人生坎坷,风雨,永不停息。努力拼搏,战胜自己,无怨无悔。 4、人生路漫漫,生命的价值在人生之路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它的意义不在于能活多少天,而是在于你怎样选择你的人生,这一辈子做了个怎样的人。 5、人的生命是一个灿烂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世上的一个过客,要做怎样的过客,那是每个人的选择。 6、人生的选择只要有一条,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能做出一条选择,选择了就有后悔可然。 7、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旅途,我们需要在意的不是目的地,而是路边的风景。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场,梦一场醒过来发现什么都不是。有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人只是在生活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8、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如何面对人生,是快乐,是悲伤?不能让你的人生去决定,也不是任由命运摆布着你,应该自己把

握! 9、生活就是一块调色板,你选择了你喜欢的色彩,那么其色就更加美丽,人生就似一碗汤,你选择了你喜欢的味道,你才感觉有滋有味…… 10、人生也好,生活也罢,严格说没有一个准确而标准的模式,我们也无须过多的依葫芦画瓢似的白描,更无须照本宣科似的呆板。生活与人生无论是谁,其定义原本就是精彩与美丽。而这种精彩与美丽,不是从一个起点到达一个什么样的终点,而是从起点到达终点过程之中,你是否选择了一种方式适合自己。 11、每个人都有选择人生之路的权利,开心也罢,悲伤也罢,带者认真对待人生的态度上路,慢慢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吧! 12、人生就是一条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我们之前,也没有我们自己的路,世界有了我们,也就有了我们的路。在没有开始之前,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属于我们的道路有多宽,有多长。 13、人生是一条路,人生有多长,路就有多长。人生有多深,路就有多宽。我们往往无法选择人生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人生的深度。我们无法预知道路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加宽道路的宽度。 14、打开人生的第一页日历,就如掀开一张崭新的图画,岁月的年轮在春天的脚步中增长,生命在风的呼吸中升华。 15、树立高远的理想,保持不懈的拼搏,支持自己的位置,才会将人生的平衡点不断拔高,才能在人生的平衡点上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论社会变迁对人物爱情观的影响-以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为例

论社会变迁对人物爱情观的影响 -----以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为例 【摘要】在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爱情观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的。作者集中展示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爱情所得到的不同结局。就作品所延伸的审美基调而言,分别描绘了在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农村人物之间和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爱情。对于他们之间不同爱情故事描绘,不仅赋予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浓厚情感,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内涵,即在平凡的世界中演绎着兼具悲怆与希望之美的人生。 【关键词】爱情观社会变迁现代意识的觉醒 正文: 路遥曾说:“作品凭什么来打动别人的心灵?最主要的是作家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要抱真诚的态度,否则,任何花言巧语和艺术翻新都是枉费心机。”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问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路遥用他平凡的文字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不平凡的世界。 一.特定的时代背景,爱情终究不能冲破封建牢笼的束缚 有许多人认为少安和润叶的爱情是路遥笔下的典型的爱情悲剧。当少安收到润叶发来的爱情的信号时,他无疑是快乐的。书中对此有这样一段描写,“当他在石圪节的公路上看完她那张一目了然的纸条后,先是惊呆了。当他反应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曾站在公路上幸福地哭起来。那时他感到一股巨大的暖流在他的胸膛里汹涌澎湃;感到天旋地转,整个世界都眉开眼笑,成了另外一个样

浅析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XX大学 毕业论文浅析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院系名称: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XX大学制 二〇一五年月日 目录 引言 (1) 一、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表现 (2) (一)命运抗争者的悲剧 (2) (二)女性的悲剧 (5) (三)农村政治家的悲剧 (7) 二、悲剧因素 (8) (一)时代、社会因素 (8) (二)人物自身因素 (9) (三)作家自身的因素 (10) 三、悲剧意识的影响 (11) (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1) (二)对读者的影响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谢辞 (14)

引言 著名作家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汉族,是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1949年出生在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实在很穷就被过继给了延川县农村的伯父。他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过,1969年又回到家乡务农。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他发表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在他的不断创作下,1982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人生》,文中描写的是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的经历,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顿时轰动全国。而后又发表了《在困难的日子里》,并获得了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就在这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他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出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的生活与社会的巨大冲突,纷繁交织在一起,把普通人在那种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道路全然的展现出来了。因此,路遥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但是不幸降临在了这个伟大的作家身上,他因肝硬化腹水,1992年在西安逝世。 由于路遥是出身于农村,所以他的写作素材大多是来自农村生活的,从农民的身上找寻写作的灵感。他从始至终都认定自己“是一个有着农民血统的儿子”,他是个农村人,但却有着城里人的思想,他坚信“人的一身中最大的幸福在于不断创作的过程,而不是在于最后的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才会活得更为充实”。他写的作品几乎都是对艰苦奋斗的人生旅途的关注。他从内心对农民就有一种潜在的认同,还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小说大多以中国社会的变革为背景,塑造的是城里和乡下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但是这些人物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而且大都是以悲剧结束的,在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表现尤为突出。所以,悲剧意识成了路遥小说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论萧红的爱情悲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16070603.html, 论萧红的爱情悲剧 作者:李帆 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09期 摘要:萧红,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令人极度心疼的女作家,她的一生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生的是流水般的命运。家庭的不幸使她的童年不堪回首,离开家庭的束缚后则是爱情与现实物质对她的折磨,故而她的一生都呈现着厚重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萧红;爱情;命运;悲剧 一、初生 萧红在童年时期的乳名叫荣华,实际生活却正好相反,总得来说就是一片愁云。家境不错不用愁吃穿却不快乐,生了个悭吝到极致的父亲,家里也只有祖父肯疼惜她。记忆里童年总是充满心酸,只有祖父在的时候才能肆无忌惮将小女儿的天性释放出来,在那个笑呵呵的慈祥老头走后,对他自己而言是解脱,对萧红就是失去了童年。但萧红天性的乐观的也是坚强的,生来就有作为作家的敏锐与观察力。《生死场》中清新刚健的场景描写与童年细致的观察分不开关系,“蝴蝶们为着花,远近翩飞,不怕太阳烧毁它们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来,一只狗也寻着有阴的地方睡了!虫子们也回藏不鸣”。这是一幅夏日正午的田园景象,清新而质朴。 二、青杏 长大之后面临的是被封建家长逼婚,于是她毅然出逃,选择在北平追寻学生梦。那段时日萧红孤身一人在新的城市中挣扎着,饱受折磨。在电影《黄金时代》中视觉的冲击更让人心酸,大雪翻飞的寒夜里走在路上看着别人家热气腾腾的饭菜,她只能晃着空荡荡的口袋,带着喧嚣与抗议的胃悄悄走开。那一刻现实就是胃由于饥饿真实的抽搐感,在家里无情抛弃她时,她就只剩孤独,然而孤独还是高贵的。当遇着汪恩甲,那高贵就完全被完全腐蚀掉了。汪恩甲是个懦弱的骗子,萧红已经决定向封建婚姻妥协了,但汪家却不接受她了,又是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残害了她。但他也只是萧红悲剧命运里众多伤疤的一处,这个坚强的女人并未被现实拖垮。在他走后萧红便被变相软禁在东兴旅馆的阁楼上,没了任何自由。那是真正的寂寞,从高贵的孤独掉落到残忍的寂寞。孤独是高贵的,但寂寞会发慌,会改变甚至毁灭一个人,从那以后寂寞便贯穿了她的一生。但这种寂寞与境地给她留足了时间与空间去进行思考,从而成就了她的才情。她说:“去年的这个时候,正是吃青杏的季节,今年这个时候,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这正是萧红对于自己现状的真实描述。 三、萧军 萧红遇着萧军,不知是对还是错。见着萧军时,她正大着肚子,怀着汪恩甲的孩子。可是他们还是相爱了,她将爱情视为所有,她自己说爱情之于男子不过是身外之物,但对女子却是

论余华《活着》的苦难意识

论余华《活着》的苦难意识 [摘要]苦难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是世界性的文学母题之一。在余华的小说中,“苦难”一直是反复渲染的主题,而与之相对应的“苦难意识”是人类的的普遍意识。《活着》表现出强烈的“苦难意识”,也表现了余华对人类生存的不断追问。本文从苦难的表现形式、苦难的产生根源以及苦难的超越三个方面对“苦难意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活着》;死亡;苦难;苦难意识 一、“死亡”——“苦难”的表现形式 余华是一位特别关注苦难的作家,也很善于表现苦难,90年代以来,余华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苦难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不再是罪恶、杀戮、暴力等等,这些东西开始逐渐隐退,腾腾的杀气消失了,血腥的场面没有了,随处而在的暴力收束了。在《活着》中,他将这种苦难的铺叙推向极致,他浓墨重彩地大肆涂抹着人类的各种苦难,甚至还不厌其烦地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一幅幅的“人类受难图”,安排了一个又一个“死亡现象展览”,毫不夸张地说,《活着》上演的其实是一出由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小说充满了作者的精巧构思、精心布置,他让一幕接一幕的死亡出现在读者眼前,把生命之苦渲染得无以复加、痛彻心骨。 无疑,死亡和灾难是小说最为触目惊心的事实。《活着》以短短的篇幅,写了福贵父、母、子、女、妻、婿、孙七个人的非正常死亡。小说的故事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死亡连缀而成的。福贵的父亲死于福贵的赌博嗜好,母亲死于疾病,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儿子有庆因输血给县长太太而死,女儿凤霞死于分娩大出血,女婿二喜被吊车吊起的水泥石板打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一系列的死亡故事,使福贵习惯了死亡,却使读者在重复死亡的旋律中难以喘息,叫人在某种无法躲藏的残酷真实面前,在一次又一次几乎制度化的劫难经历中,与世道人心有所领悟。引导读者进入更为不真的苦难世界中,正如一曲重复演奏的悲凉曲调,使读者在痛苦的声音中挣扎。 显然,余华是有意将所有的苦难加于福贵身上。破产的痛苦、丧亲的痛苦、被抓壮丁妻离子散的痛苦、丧母的痛苦、战场上的死亡痛苦、女儿成为聋哑人的痛苦、因贫困不得不将女儿送人的痛苦、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饿之苦、妻子患软骨病而无法劳动且随时被死亡威胁的痛苦、儿子因荒唐的医疗事故而生命葬送的痛苦、女儿因产后大出血而死亡的痛苦、妻子最终被疾病折磨致死的痛苦、女婿因意外事故死亡的痛苦、孤独的老人独自抚养孙子的痛苦、孙子因长期饥饿暴食而亡的痛苦以及全家人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付出的没有止境的不堪重负的劳作之苦。在这一系列痛苦之中,对福贵来说,最痛苦的还是亲人的一一死亡:贤良而含辛茹苦的妻子,懂事而忍辱负重的儿女,善良而豪爽厚道的女婿······ 余华是一位叙述苦难、再现苦难的高手,他关注人间形形色色的苦难,也善于表现这无尽的苦难,在《活着》中,死亡成了苦难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从某种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爱情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爱情 摘要:“人生得缺斯为美”,古往今来的爱情亦然。从翩翩化蝶的梁祝,到喋血悲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无不透出一种残缺的美,悲凉的美。在路遥《平凡的世界》史诗般壮阔的长卷中,“爱情”这个词儿,虽然充满了瑰丽的芬芳,但却是凝重与低沉的。路遥以特有的敏锐与激情,真实而富有特色地描写了黄土高原城乡交叉地带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使得他们的个性和命运在感情的漩涡中凸显出来。那些带着泥土气息和变革时代悲情基调的美丽爱情篇章,超越了传统和世俗框定的范畴,带着读者看到这个“平凡的世界”中纷杂繁复的种种。《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爱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有情人终难成眷属,二是夫妻却同床异梦,本文从这两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平凡的世界》以及作者路遥的悲剧情节。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悲剧;爱情 Tragic Love in The Ordinary World Abstract: As an old proverb says, imperfection is beauty. The proverb is applicable to love as well. Both the Butterfly Lovers and Romeo and Juliet present the beauty of incomplete and sadness. In The Ordinary World, the word of “love” is beautiful, but also dignified. Yao Lu describe a series of love story of a group of youth which lived in loess plateau by his specific keen perception and passion, in which their individuality and fate were stood out. These beautiful love chapters with village atmosphere and sad tone of changeable age surpassed beyond traditional scope and gave readers a peek at the various things in “the ordinary word”. The tragic love in The Ordinary World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On one hand, love cannot be together; on other hand husband and wife strange bedfellows. This paper embarked from the two aspects and demonstrated the tragic love of several young men and women t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ing The Ordinary World and the tragic plot of Yao Lu. Key words: The Ordinary World; tragedy; love

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摘要 路遥的《人生》1982年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其的评论更是褒贬不一。《人生》中与时代命运息息相关的爱情,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高加林这一苦闷、追求、盲目的特殊心理,引起了社会青年的共鸣,而他身上所体现的那个时代的爱情观也成为路遥在其小说中爱情价值观的缩影。 路遥的爱情观源于陕北特有的社会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底蕴和他个人的情感经历,表现在作品中一是对以土地为载体的母性意识的依恋,二是对肯定自我的现代女性意识的追求,三是对美好爱情的悲剧结局的表现,这就形成了路遥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扭结的悲剧性爱情观,其实质是两种文明的冲突。因此,本文在联系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主要分析《人生》的悲剧爱情、路遥的爱情价值观以及两者的当代价值等三个问题。 关键词:路遥《人生》爱情悲剧

Abstract Lu Yao's " life" was published in 1982 and subsequently, in the community has aro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the commentary is mixed. " Life and times" in fate 's love,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this anguish, Gao, blind pursuit of special psychological, caused a society of Youth Chorus, and he was the embodiment of that era 's view of love has become in its novel love values of the miniature. Lu Yao's concept of love from North Shan special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 personal emotion experience, manifested in the works is on the land as the carrier of the maternal consciousness of attachment, two is a positive self modern female consciousness pursuit, three is the love of the beautiful tragedy performance, this on the formation of Luyao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in mutual kink tragedy sexual love, its essence is the two kind of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refore, this paper on the social big background, mainly analyzes the" life" of the tragedy of love, his love values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ree problems. Keywords: Lu Yao " life" love tragedy

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摘要】爱情是永恒的母题,而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尾。在路遥的小说《人生》中,高加林、刘巧珍和黄亚萍三个年轻人的爱情纠葛最终成为了悲剧。本文将从这三个青年不同的爱情观,高加林的“前途高于爱情”,刘巧珍的“依附式爱情”,黄亚萍的“爱情理想主义”来分析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例如性格、境遇变化、社会历史等原因。而了解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既有助于我们对整部小说的解读,且对我们现在的青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生》;爱情观;悲剧 路遥的《人生》发布于1982年,三十多年来依旧广受读者的喜爱,没有失去其独有的魅力,不仅是因为其特有的时代意义,在新的时代浪潮下,年轻人的奋斗与抉择,还是因为书中高、刘、黄三个人的爱情悲剧打动人心,也让许多读者产生共鸣与思考,分析《人生》中的爱情观与爱情悲剧,有利于我们深化认识小说的主题。 一、三人不同的爱情观 (一)高加林的爱情观 高加林出生在乡村,却想要离开农村,成为城市人,他有能力,有志向。在未考上大学的情况下,他靠自己的能力

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却被大队书记儿子三星的顶替,从教师变成了农民,他难堪、惆怅与痛苦。 从县城卖馍回来的路上,巧珍向加林表白,加林被动地接受了,但很快就后悔了,“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要是和巧珍结合在一起,他无疑就要拴在土地上了。”高加林后悔是因为他认为如果和巧珍恋爱,就得当一辈子农民,而他不愿意。在加林看来,巧珍的爱只是在他落难时的安慰,对他的前途却没有助力,所以在后来也抛弃了巧珍。 之后加林去县城当宣传干事,亚萍强烈地追求他,并想让他跟她去南京工作时,“他反复考虑,觉得他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贻误了自己生活道路上这个重要的转折――这也许是决定自己整个一生命运的转折!”他决定与巧珍分手,与亚萍在一起。 由此可见高加林的爱情观是“前途重于爱情”。 (二)刘巧珍的爱情观 刘巧珍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她有着殷实的家底和“盖满川”的样貌,而且聪明、悟性高。她虽没能接受教育,可是她没有自暴自弃,她选择了有文化的高加林。 她对高加林的爱更多表现在对他的关心与依附上。高加林去城里卖馍失败,她会考虑他的心情,帮助他卖馍;在“卫

人生感悟-领悟人生的真谛

人生感悟|领悟人生的真谛 对于人生,你有什么感悟呢?是不是也会像名人们一样从生活琐事中悟到了真理?一起来看看他们所悟到的人生感悟是什么样子的吧~ 1、看一轮皓月如何将岁月的影子拉长,看流莹的美好将彼此的双眼缠绕。人生就像是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穿越时光的隧道,感受岁月的苍桑,一路与你风雨兼程。 2、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有些人与事,是你必须要路过的驿站,好坏、成败聚散、爱恨,都无所谓,它只帮你尝遍人生百味,阅尽世间百态,看淡世事冷暖。所有的经历,都是催熟的良药。重在当下,不论未来如何,今后怎样,实实在在地抓好今天,就是装点了今后,美化了未来。 3、有时我也会迷惘,面对繁杂的世事。人生,就是一道难解的题,边走边解,能解就解,不能则不解,放下,慢慢再解。事情,不因你烦恼而顺利,不因你不快而变易,学会放下,懂得看开、看淡。真的放开,一切也容易了。 4、有些人在你的生命中来了又去,这并不稀奇。可总觉着有句话想说,却死活想不起来要说的是什么。再见面笑着聊天,春天正好阳光正好,道别转身,却不知为什么眼泪掉下来。这才想起要说的话:“谢谢你曾走进我心里。”不管对方听到没听到,都

没关系。 5、一切都在于选择,我们在学习真诚的时候,也在学习背叛,一个人如果永远不能背叛自己,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有明天,他就只能活在过去。 6、不管什么样的选择,都意味着一种人生的历程与况味,我们没有办法预知某种选择的机会成本,人生这条单行道的最终,赋予它意义的应该是我们自己。心中怀有使命感,失落感,危机感的人才是不平凡的人。若时时原谅自己,必常常迷失自己;若处处善待自己,必屡屡失却自己。 7、你对自己好,就会变得更出色,在别人眼里,更加有价值。而你对别人付出太多,自己就会变得更薄弱,你的利用价值完了,也就完了。所以,学会爱自己,宠自己,把更多的机会留给自己。别总是对别人太好,老想着取悦别人,你越在乎别人,就越卑微。只有取悦自己,并让别人来取悦你,才会令你变得更有价值。 8、什么是人生关键性的一刻——是一个决定;是一次选择;是向左,还是向右;是继续,或者放弃。——是跟过去告别的一刻;是勇敢擦拭伤口的那一刻;是抉择未来的那一刻。——要开心,先要“开”心。 9、我们总是在事后才明白,懂生活,很难,会生活,更难。许多人过日子总很累。不管是身边人做什么,都会让她劳心劳力伤心伤神。其实这世上,哪有这么多不如意,只不过是你的心思太重,想的太多而已。 10、不属于自己的。看一眼都会觉得累。人们都向往和寻找快乐,其实快乐就是一种心情,秘密隐藏于人的心中。快乐从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