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顺周期性的形成机理、表现及逆周期监管

论文题目:我国银行业顺周期性的形成机理、表现及逆周期监管

1 / 16

目录

一.前言 (3)

(一)内容摘要 (3)

(二)选题背景 (3)

(三)行文结构 (3)

二.文献回顾——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相关理论评述 (4)

(一)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 (4)

(二)银行业的顺周期性 (4)

三.我国银行业的顺周期性的分析 (5)

(一)理论分析——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形成机理 (5)

1. 内部因素 (5)

2. 外部因素 (6)

(二)现状分析——我国银行业顺周期性的表现 (9)

1.银行放贷行为与经济周期平行 (9)

2.银行盈利能力与经济周期平行 (10)

3.银行资产质量与经济周期平行 (11)

四.逆周期监管政策及工具 (13)

(一)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框架及工具 (13)

(二)总结 (14)

【参考文献】 (15)

2 / 16

一.前言

(一)内容摘要

缓解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建立逆周期的调整机制,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对金融系统顺周期性和银行逆周期监管的相关理论作简单评述;接着,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分析银行顺周期的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我国银行业顺周期性的表现;最后,对当前逆周期资本监管工具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银行业顺周期逆周期监管

(二)选题背景

在金融危机后,银行业的顺周期性成为各国及国际金融组织关注的重点,强化对其逆周期监管已成为共识。根据银监会计划,我国大银行将在2012年全部执行巴塞尔新协议,其中,如何利用逆周期监管工具规避银行业顺周期风险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和防范视角,以及我国要执行巴塞尔新协议的现实,对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及逆周期监管工具进行研究是完全必要的。

内容摘要

选题背景

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

银行业的顺周期性

银行业顺周期形成机理

2.银行业顺周期的表现

逆周期监管政策及工具

结论

3 / 16

二.文献回顾——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相关理论评述

(一)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

根据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是指一种相互加强的正向反馈机理,在这种机理作用下,金融系统可以放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同时反过来可能导致或加速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状况。FSB认为顺周期性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监管方法;2,采用“公允价值”原则的会计方法:3,遵循“实际损失”原则的拨备计提方法;

4,金融机构高管薪酬问题。

(二)银行业的顺周期性1

银行是最主要金融中介,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更多地表现为银行的顺周期性。对于银行顺周期的研究,国内外文献大都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实证方法检验银行顺周期的存在性和显著性。

基于1979— 1999年的相关数据,Craig Furfine(2001)和Claudio Borio (2001)等人曾先后对OECD的部分国家做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信贷数量和银行利润在经济繁荣期增加,在经济衰退期下降。银行损失准备的计提和资本充足率在经济繁荣期下降,在经济衰退期增加。银行经营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

第二,分析银行顺周期的形成机理,以研究巴塞尔新协议的顺周期性居多。

Jokivuolle (2004)和Anson J.Glacy(2009)等人认为巴塞尔新协议中的内部评级(IRB)和风险价值(VAR)等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使风险计量更加科学,但同时也使得资本约束更具有顺周期性。

第三,如何解决资本的顺周期问题。

NaoyukiYoshinot(2009)等人从理论视角分析了如何根据各国具体国情及经济周期的变化情况来构建动态资本,实现资本监管的逆周期。

Bemanke(2009)认为建立前瞻式的拨备制度是缓解顺周期性可行方法。

1陈华,刘宁,银行业顺周期形成机理与逆周期监管工具研究[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

4 / 16

三.我国银行业的顺周期性的分析

1. 内部因素

(1)银行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

银行行为表现为在经济扩张时期信贷显著增加,在衰退期信贷规模的下降速度更快,甚至会导致信贷崩溃。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信贷活动中的羊群行为

银行家可能是有限理性者,在经济波动出现上下行拐点时,由于认知偏差,信贷市场上会出现群体性多贷和拒贷的“羊群效应”,造成信贷扩张与紧缩。

第二,企业违约率与经济周期

在经济陷入危机时期,由于经济风险增大、资本不足,银行从商业利益角度放贷更加谨慎。

第三,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在经济疲软的时更多考虑到信用贷款的偿付可能,更加倾向于紧缩信贷规模,从而导致整个宏观经济的进一步紧缩。

5 / 16

第四,市场竞争和信贷调查成本

银行在放贷之前对贷款人的信用进行调查,并在调查成本与放贷收益之间寻求平衡。比如,出现信贷紧缩,银行会提高放贷标准。

第五,抵押品价值与经济周期

担保品价格本身是顺周期变化的。扩张时期资产价格上涨推动抵押品价值上升,提高了借款人举债能力,推动信贷进一步扩张;反之,衰退时期,抵押品价格下跌导致信贷更大幅度收缩。

(2)银行激励机制的顺周期性

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现代公司制度下,股东和管理层之问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股东和管理层追求目标的差异,扭曲了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

在经济上行时,在薪酬与收益挂钩的激励机制下,管理层往往采取大胆冒进的顺周期经营策略;过度承担风险以实现管理层的短期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其对银行未来经营产生的巨大风险。

在经济下行时,由于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的非对称性,银行亏损时管理层并不会因此而受到应有的惩罚,促使了管理层过度追求短期回报,形成银行激励机制的顺周期性。

2. 外部因素

(1)资本监管引致的顺周期性

第一,信用风险的识别——评级制度的顺周期性。2

2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9,(7).

6 / 16

新资本协议中,对信用风险的评级方法主要有标准评级法和内部法。

标准法主要采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来计算风险资产。巴塞尔委员会为各类风险设定固定权重(0、20%、50%、100%、150%)。市场中评级相关性较高,最终评级结果的叠加成为助推银行顺周期的强大力量。经济繁荣时,市场情绪乐观;经济衰退时,市场则被悲观所充斥。

内部法主要是采用银行内部二维的信用评级体系,即借款人评级和债项评级。借款人评级对应的是违约概率(PD),债项评级对应的是违约损失率(LGD)。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和期限(M)共同构成了风险权重函数的输入参数体系,银行将风险估计值输入风险权重函数可以测算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充足率。

在宏观经济繁荣时,PD、LGD和EAD 较低,由此计算的风险加权资产就较低,在满足资本监管要求的同时,银行能够抽出更多的资本进行放贷。在宏观经济衰退时,由较高的PD、LGD 和EAD计算的风险加权资产增多,进而导致资本监管要求的提高和银行信贷能力的下降.最终加剧宏观经济的恶化。

第二,市场风险的识别——VAR的顺周性。

VAR模型考察的是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在未来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单个头寸或者投资组合可能面临的最大损失。

VAR模型产生顺周期的原因主要是数据的历史观察期过短。由短期的历史数据所计算的交易账户的资本要求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同时,VAR模型的诸多假设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导致模型分析结果在经济上升时期低估风险水平,所要求的市场风险资本偏低,促使市场交易活跃,进一步推高市场价格和杠杆率。在市场情况恶化时,用VAR模型计量的风险水平和资本水平又迅速增加。

第三,操作风险的识别——风险敏感度提高。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巴塞尔协议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由此资本充足率公式:

7 / 16

在资本充足率要求不变的情况下,操作风险的纳入使分母上的风险资产总额增加,进而带来监管资本相应增加。在经济上升期,监管资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释银行的顺周期性,但在经济衰退时必然“雪上加霜”。

(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引致的顺周期性

贷款损失准备主要是根据贷款分类的结果和对贷款损失概率的历史统计确定的,而贷款风险分类结果本身也是顺周期性的。

新会计准则要求银行必须以业已发生的损失为计提基础,这种后顾式的计提方法更加剧了贷款损失拨备的顺周期性。

经济繁荣时期损失率很低,银行由于不能提供合理的、可接受的证明损失的证据,往往保持较低的损失准备水平;在衰退期,由于各种贷款损失证据和数据明朗化,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力度明显加大。

(3)公允价值会计引致的顺周期性

当金融市场运行比较平稳时,采用公允价值盯市原则计量能够较为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然而,当市场处于极端情况下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性”会把问题严重地放大。泡沫时期,随着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金融机构不仅能将金融资产以远高于其成本的价值入账,而且能在获得超额账面利润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借贷和投资,从而推高杠杆比率和催生泡沫。

相反,危机情况下,伴随着市场信心的丧失,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会触发亏损、评级下调、更多坏账等状况。

8 / 16

1.银行放贷行为与经济周期平行

对我国2003—2008年以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增长周期与商业银行各种贷款总额有明显的关联,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是十分显著的。

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表(2003-2010)

9 / 16

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及存贷比(2003-2010)

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GDP增长率从2000年的8.3%开始连续6年攀升,2006年我国GDP达到213131.70亿元,增长率达到了13%。与此同时,贷款总额规模从2000年的99371.10亿元开始迅速扩大,增长幅度也更快,2003年贷款总额的增长率为21%,经济达到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由于2004下半年之后,央行应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采取偏紧的宏观调控措施,贷款的增长率因此开始下降。进入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GDP增长率与信贷增长率则出现了同时下滑的趋势。这两轮经济增长的周期充分显示出商业银行资本的顺周期变化,反映了商业银行顺周期的特征。

2.银行盈利能力与经济周期平行

10 / 16

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情况表(2007-2010

在经济上升期,银行的利润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主要原因在于:

1)在经济高涨期,企业财务状况表现良好,偿付能力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下

降;

2)由于整体经济前景较为乐观,商业银行提取的贷款损失拨备水平较低,且此

时对客户信用评级更高;

3)由于用于投资的资金需求量较大,因此贷款利率水平更高,银行利息收入增

加;

4)银行各种交易活跃,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相反,在经济衰落期,银行的

收益水平则会下降。

3.银行资产质量与经济周期平行

银行贷款质量主要依赖于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外部评级机构及信贷风险模型。银行贷款质量的下降、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一方面源于宏观经济环境恶化所导致的客户贷款违约率的上升,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信用评级结果的顺周期波动。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及准备金情况表(2007-2010)

11 / 16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2007-2010)

商业银行资产减值准备金及拨备覆盖率(2007-2010)

2000年后,宏观经济开始复苏,GDP增长水平不断提高,在2006年达到了13%,而与此同时,不良贷款率在2006年仅有7.5%。

12 / 16

2007-2010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资产减值准备金和拨备覆盖率逐年上升。2010年不良贷款率达1.1%的低点,拨备率达到217.7%的较高水平。这主要受益于我国银行业监管政策和工具的执行,以及银行业运营机制的完善。

数据显示: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率二者之间的交叉反向变动。进一步分析可得,在经济增长阶段不良贷款趋于下降的事实导致商业银行对经济前景的盲目乐观,对风险的偏好增加而过度扩张信贷;直至经济回落,商业银行只能动用内部、外部资源来冲销坏账,或者增加银行贷款余额来稀释不良贷款率。

四.逆周期监管政策及工具

(一)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框架及工具

按照二十国集团(G20)伦敦峰会和匹兹堡峰会确定的改革目标和时间表,在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的积极参与下,2010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在微观机构、中观市场和宏观系统3个层面取得重大进展。

1.宏观层面——金融系统

(1)改革目的:将系统性风险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建立宏观审慎监管制度。

(2)改革措施:

①建立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和经济周期挂钩的监管制度,弱化金融

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效应;

②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金融监管框架;

③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降低机构“大而不倒”导致的道

德风险;

④加强母国和东道国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降低风险跨境传递。

13 / 16

2.中观层面——金融市场

(1)改革目的:强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修正金融市场失灵。

(2)改革措施:

①推进建立单一的、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

②改进风险定价模式,避免过于依赖脱离现实的模型假设;

③加强外部评级机构监管,降低金融机构对外部评级的依赖程度等。

3.微观层面——金融机构

(1)改革目的:提升单家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强化金融体系稳定的微观基础。

(2)改革措施:

①资本监管改革,引入杠杆率监管制度,建立流动性监管标准、动

态拨备制度;

②改革公司治理监管规则,推动金融机构实施稳健的薪酬机制;

③强化并表监管和对表外业务的监管等。

(二)总结

我国注重参与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银行监管机构在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制定工作中的合作与协调。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3

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需要及时识别、分析、评估和判断系统性的不稳定因素。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都是经济发展的内在特征,任何政策工具都只能对其顺周期性进行缓解,并尽量减少或消除外部规则产生的人为顺周期性,但不可能完全消除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部门通过动态管理信用风险拨备水平、建立动态资本补充机制以及动态调整贷款价值比率等措施实施逆经济周期的监管,在宏观审慎金融监管实践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4 / 16

任何一项逆周期工具都有利有弊,且只能解决某一方面问题。因此,逆周期政策实施需要同时运用一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政策工具,才能最终缓解金融体系顺周期性。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报

2.G20 (Group of Twenty), 2009. Enhancing Sound Regul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ransparency.

Available from the G20 website:https://www.360docs.net/doc/51816315.html,/Documents/g20_wg1_010409.pdf.

3.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Report of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on Addressing Procyclicality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2009

4.FSA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2009. The Turner Review: A regulatory response to the

global banking crisis, March. Available from the FSA website:

https://www.360docs.net/doc/51816315.html,/pubs/other/turner_review.pdf.

5.BIS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09. BIS 79th Annual Report.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asel, Switzerland.

6.2000-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7.周小川,2009,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https://www.360docs.net/doc/51816315.html,

8.刘春航, 李文泓. 关于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与逆周期政策机制的思考[J]. 比较, 2009,

(4).

9.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9,(7).

10.陈璐,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与逆周期政策选择[J].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2010.

11.陈华,刘宁,银行业顺周期形成机理与逆周期监管工具研究[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

15 / 16

16 / 16

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

公允价值与经济的顺周期效应 课堂案例 某公司资产为10000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各位5000万,公司优化的的资产负债率为50%。根据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得出以下结论: 1、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 资产的价值上升100%,资产负债率下降到25%,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中看好整个市场,银行等金融机构会放宽信贷要求,为了达到优化的资产结构,而公司的决策者会进一步提高资产负债率提至50%,贷款一亿。公司的运营资本较多,有利于公司的发展,获得更多盈利。这使得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公司越是能够融资与发展,获取更多收益。同时,可以反映出来的是公司实际上表面的风险比实际大,只是账面的资产上升了,而不能说明企业真正的谨慎。 2、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 假设资产的价值下降37.5%,同时负债不变,此时所有者权益变为1250万,资产负债率变为80%,金融机构由于如此高的资产负债率而提高带宽要求。一方面是再融资的困难,另一方面,原先的负债到期,企业需偿还负债,使得运营资本不足,公司很可能发生周转困难,使本已恶化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拓展 课堂上,老师提到了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这一问题,以下是我通过搜集、阅读、整合一些资料,形成的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研究与自己的看法: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围绕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则是引发这场争论的起源。 一、基本概念 1、顺周期效应: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周期性的扩张与收缩,必然伴随着金融周期性的扩张与收缩。在不同的波动阶段,经济总量与经济波动的互动效果就是所谓的周期效应。当经济总量与经济波动同方向变动时,说明存在顺周期效应;反之,则存在反周期效应。 2、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3、具体到公允价值会计所产生的顺周期效应,可分为两种不同情况。是指: (1)在经济萧条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将迫使金融机构确认大量的投资损失和贷款减值损失,从而降低其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使本已恶化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2)在经济繁荣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将导致金融机构确认更多的投资收益和计提较少的贷款减值损失,从而提高其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使本已过热的经济环境火上浇油。

顺周期性

顺周期性 1 什么是顺周期性 2 四种顺周期性的行为[1] 3 不同机制下顺周期性的作用 4 无需避免顺周期性的 理由 5 抑制顺周期性的方法[2]什么是顺周期性 顺周期性是指在时间维度上,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形成的动态正反馈机制放大繁荣和萧条周期,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并导致或增强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对顺周期来源的解释最早始于IrvingFisher,他认为由于借贷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和与此相关的代理成本,金融体系影响经济周期最主要的渠道是所谓的“金融加速器”(financialaccelerator)。四种顺周期性的行为[1]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警示我们,经济系统的周期性波动并不单单源于外部冲击,市场的反馈机制对经济波动也会产生显著效应。如果存在大量的正向反馈,就会显著放大系统对外部冲击的反应,加剧系统的不稳定性。反馈机制是正向或是负向,取决于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居民消费行为、银行信贷行为、企业存货投资行为、国际资本流动都对经济系统有正向反馈,表现为与经济周期的同步性特征,即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从目前来看,市场的顺周期性正在加速经济繁荣,与此同时,一些系统性风险因素可能正在被掩盖,为风险积累埋下隐患。第一,

居民消费行为的顺周期性。“买涨不买跌”现象在消费市场比较显著,当经济处于上升期,即期收入和预期收入增加,会刺激居民消费扩张,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反之,在经济下行期,居民消费规模缩小,加剧经济衰退。但是,由于医疗、教育、养老等不确定性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始终为负,导致消费在经济下行期的回落幅度要大于经济上升期的增长 幅度,呈现非对称性。第二,银行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受“时点”评级、“羊群效应”、理论模型、资本监管等因素影响,银行信贷行为始终与经济周期保持高度同步,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银行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会加大实体经济的波动。在经济上升期,信贷扩张注入大量流动性,造成资产价格泡沫和经济过热;反之,在经济下行期,信贷回落又会加速经济萧条。前三季度,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呈现逐月增加态势,M2保持高速增长。第三,企业存货投资行为的顺周期性。企业存货投资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之间存在显著的同步性,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在经济上升期,市场需求增加,企业倾向于增加存货投资,存货投资上升会推动生产规模扩大和经济增长,从而又会进一步增加存货需求;反之,在经济下行期,企业的存货投资会减少。实证研究表明,存货投资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贡献度均为正值,说明企业的存货投资加剧了经济波动,尤其是“去库存化”对经济下滑的放大效应尤为突出。第四,国际资本流动的顺

最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国际比较分析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国际比较分析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国际比较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前,在国家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压缩信贷规模,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和政府提出扩大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比例的背景条件下,研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通过比较分析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其原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关键词:中间业务;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混业经营 1 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 1.1 中间业务创新品种比较分析 (1)从时间上观察,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创新时间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而我国则是在1979年之后,两者相隔时间近20年。当然这与我国的经济体制相关,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金融比较脆弱,不具备大规模金融创新的实

力,而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首先提出对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加快了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发展步伐。 (2)从整体上看,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品种及技术含量明显优于我国,尤其80年代后,西方国家创新出大量的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而我国目前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只有少数的几种衍生产品。这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有关,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尝试过金融衍生业务,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较为缓慢。直到我国加入WTO,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后,决策部门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的探索与开发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美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在50%以上,其中花旗集团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为61.85%,属于同行业最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据了它们总收入的半壁江山。而我国中间业务开展得比较早、业务较大的中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水平也才 13.99%,与国外水平相差近三四倍,此外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平均水平达不到10% 。 1.2 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于国外的原因 (1)我国开展中间业务的起步时间晚,整整落后西方发达国家20年,在经营策略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甚至还有一些银行在提供中间业务时不收费或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

信贷投放顺周期性效应的分析

信贷投放顺周期性效应的分析 一、我国信贷投放的顺周期性效应 1.信贷投放的顺周期性首先表现在信贷增长与实际GDP增长表现正向 关系。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带动信贷增速的提升,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则导致信贷增速的下降,两者趋势吻合,相互强化,放大经济波动幅 度并引发或加剧金融不稳定。从图1能够看出,信贷增长与实际GDP 增长存有这种正向变动关系,而且在1998年央行取消信贷“限额管理”之后表现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率较小的上升会带来信贷增长率较大的 上升,而经济增长率较小的下降则会导致信贷增长率较大的下降。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政府多措并举保增长,维持了较高的增 长率,但金融系统恐慌性紧缩并没有消除,信贷在1998年、1999年连续出现大幅度下跌,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在1999年跌入低谷。2.信贷投 放的顺周期性同样表现在信贷增长与产出缺口的变动关系上。使用消 除趋势法②计算出1979年至2012年中国的潜在产出,并由此得到产 出缺口(实际产出-潜在产出)/潜在产出)。产出缺口为负值,表示 存有生产水平不足,若信贷增速下降,则说明信贷投放存有顺周期效应;反之亦然。从图2能够看出在产出缺口为负阶段,如1980-1983、1985-1987、1994-2000、2003-2005、2007-2010,均存有不同水准的 生产水平不足,而与之相对应,则存有若干个明显的信贷收缩区间, 如1980-1982、1986-1987、1997-2000、2003-2005、2009-2011。产区缺口为正的阶段,如1983-1985、1991-1994、2005-2007存有明显的 生产水平过剩,而与之相对应的存有干信贷扩张区间:1983-1984、1991-1993、2005-2007。由此说明,信贷投放存有明显的顺周期效应。 3.信贷投放的顺周期性还表现在银行不良贷款率与经济增长的反向关 系上。动态地看,银行不良贷款是信贷周期形成过程中的产物。当经 济出现上行拐点时,借款需求增大,出现银行群体性多贷,造成信贷 扩张;而当经济出现下行拐点时,银行贷款意愿下降甚至拒贷,造成 信贷紧缩。这个松一紧,既形成了信贷周期,也使银行产生了大量的 不良贷款。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获得中央汇金注资前的不良贷款率

各大商业银行网银业务优劣势比较

各大商业银行网银业务的优劣势 一、中国银行 1.中国银行网银业务优势 2.中国银行网银业务劣势 二、中国工商银行 1.中国工商银行网银业务优势 2.中国工商银行网银业务劣势 三、中国农业银行 1.中国农业银行网银业务优势 2.中国农业银行网银业务劣势 四、中国建设银行 1.中国建设银行网银业务优势 2.中国建设银行网银业务劣势

一、中国银行: 它是中国领先的国际化的银行,其分支机构遍布全球。业务包括传统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在内的全面的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对公网上银行,提供7×24小时的财务管理、资金集中管理和现金管理服务。中国银行的在线银行的业务比较多,除网上银行外还包括了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家居银行,这几项服务都可进行查询、转帐、支付和结算等业务。它的服务有汇划即时通,对公账户查询,报关即时通,BOC网银系统-SAP财务系统,境外帐户管理项目。所以它的功能是最全面的,其安全性也是很高的,使用了IBM的安全技术,提高了安全性。 它的网上服务功能:帐户服务,投资服务,信用卡服务,网上支付,资讯服务等。帐户服务有账户信息查询、个人账户转账、代缴费、个人账户管理等。中国银行个人网上银行提供从信息查询到个人账户转账等全面的账户服务,可以掌握最新的财务状况。 投资服务包括外汇宝、银证转帐、银券通、开放式基金等功能,个人网上银行还有外汇宝、银证转帐、银券通、开放式基金等多种自助投资服务,可以实现在家就能进行各银行帐号的互相转换和投资等。除此之外,中国银行网上银行在进入时设置了开户地,可以让用户能快速地进行交易,还有长城国际卡和中银信用卡,据了解,国有银行中只有中行才有信用卡.这是它与其它银行最大的不同之处。 1.中国银行网上银行优势

顺周期性下的银行风险管理与监管

顺周期性下的银行风险管理与监管 如果说上世纪30年代的那场大萧条将“流动性陷阱”和“政府干预”带入了人们的视野,那么对于这场本世纪初爆发的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来说,“顺周期性”和“宏观审慎监管”大概将是这场金融危机为推动经济学发展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而在这场以投资银行的破产倒闭为特征之一的金融风暴中,刚刚付诸实施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准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由于时间上的巧合性也被推到了风头浪尖,甚至于一度成为金融危机的替罪羔羊。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从顺周期性的经济学原理出发,探讨了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框架下银行经营中广泛存在的顺周期性及其要素,从银行业实践的角度提出了缓解顺周期性的方法,并分别从银行监管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提出了顺周期性的监管措施。对于产生银行顺周期性的因素讨论,本文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框架分别从资本监管、新协议下内部评级法、风险测量和会计计量的精确性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和判断。 在以巴塞尔资本协议为代表的资本监管下,资本的顺周期性导致了银行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资本约束下的信贷行为直接影响着投资需求,从而对整个经济的波动造成了顺周期的影响效果;而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被作为主要改进之一的内部评级法,在提高了风险敏感性的同时也加剧了银行的顺周期性风险,在资产证券化广泛发展的市场中,时点评级法所带来的顺周期性也被放大了数倍;银行传统的风险测量模型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和使用中的不当造成了经济衰退期对风险把握的失准,而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对于市场流动性匮乏时期的计量失效所产生的会计加速器效应加速了经济体系中的顺周期性。针对上述引起银行顺周期性的三个方面,本文分别给出了目前可行的缓释措施的探讨。在资本监管方而,提出了动态资本充足率和动态损失准备金率的逆周期调整方案,并从加入杠杆率监管、抵押率监管的角度分析了改善目前单一的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可行性,同时从银行经营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优先股资本化对资本监管下经济衰退期中银行惜贷行为的改善,也从更加宏观的汇率视角分析了银行在经营中如何缓释顺周期效应;对于内部评级法的顺周期性缓释,主要是从内部评级法参数和风险权重函数的角度展开的,考虑了经济周期的参数模型并改善单一风险权重函数是缓释内部评级法顺周期效应的主要途径,同时将时点计量法转换为跨周期计量法有助于平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趋势及改革重点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国内的资金流、客户流和信息流将发生跨国界的流动,这意味着我国的金融市场将成为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市场。因此面对“入世”后各方面的挑战,国内商业银行将加快调整发展战略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其他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更进一步的改革深化,挑战与机遇并存,这就有必要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的现状及如何发展作一些分析。本文从不同方面讨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就此提出改革重点,讲述商业银行下一步改革的具体措施和目标。 关键字:商业银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改革重点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在短短20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金融体系,而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发展对金融体系的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银行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自由化、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入世以后,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趋向倍受关注。因此,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改革的趋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间业务仍存在创新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因此,改革商业银行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加大中间业务创新力度,推动中间业务发展。 2 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信用活动中占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存贷业务在银行体系的存贷业务中占最大比重,是企业贷款的主要供应者,它的业务活动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方向和规模,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并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密切联系;它们通过办理非现金结算加速了货币的周转,起着创造存款货币的作用;它们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便利。虽然商业银行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已日趋消失,但在许多方面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仍是银行体系的基本环节。 下面是五大商业银行1998年和2009年营业状况的对比。 表1 1998年我国五大商业银行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8年卷) 表2 2009年我国五大商业银行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10》 根据以上两表的数据,我们将资本总额和存款分别进行时间上的对比,观察1998到2009这12年间五大商业银行资本总额和存款的增长态势,得出了下表的结果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五大银行之首.精讲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五大银行之首,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基本任务是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国内外开展融资活动筹集社会资金,加强信贷资金管理,支持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该行是在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的专业银行。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银行。《金融时报》列出中国工商银行全球企业500大排行榜第9位。《欧洲货币》和英国的《银行家》杂志以所有权益排序,工商银行列为全球1,000家大银行第6位。 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公司银行,截至2010年末,拥有412万公司客户。 公司业务优势 中国银行的业务范围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和航空租赁,旗下有中银香港、中银国际、中银保险等控股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为个人和公司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中国银行作为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及37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主要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包括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等多项业务。2013年7月,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公布了2013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位居第9位,与2012年排名一致。 以商业银行为核心、多元化服务、海内外一体化发展的大型跨国银行 跨境业务优势货币兑换境外支付等优势 中国农业银行 面向三农,服务城乡 农业信贷,个人薪资保障贷款贷款业务优势 中国建设银行 个人住房保障性贷款 欧元清算和汇款业务:分行依托强大的系统网络,提供专业高效的欧元清算服务 国家基本建设预算拨款和企业自筹资金拨付,监督资金合理使用,对施工企业发放短期贷款,办理基本业务结算业务的职责 管理建设资金 住房建设类贷款,施工企业贷款优势 交通银行 综合性优势 是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底下控股的银行机构多 为首家在台湾设立机构的大陆银行 业务发展均衡,综合指数高 兴业银行 短期周转贷款,个体户经营贷款 贷款门槛较低便利 1、申请简便,审批快捷简化贷款申请手续,申请资料齐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助客户把握商机。 2、一次授信,循环使用单次授信期限可达10年,授信期限内,额度循

银行业顺周期性的形成机理、表现及逆周期监管

论文题目:我国银行业顺周期性的形成机理、表现及逆周期监管 1 / 16

目录 一.前言 (3) (一)内容摘要 (3) (二)选题背景 (3) (三)行文结构 (3) 二.文献回顾——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相关理论评述 (4) (一)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 (4) (二)银行业的顺周期性 (4) 三.我国银行业的顺周期性的分析 (5) (一)理论分析——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形成机理 (5) 1. 内部因素 (5) 2. 外部因素 (6) (二)现状分析——我国银行业顺周期性的表现 (9) 1.银行放贷行为与经济周期平行 (9) 2.银行盈利能力与经济周期平行 (10) 3.银行资产质量与经济周期平行 (11) 四.逆周期监管政策及工具 (13) (一)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框架及工具 (13) (二)总结 (14) 【参考文献】 (15) 2 / 16

一.前言 (一)内容摘要 缓解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建立逆周期的调整机制,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对金融系统顺周期性和银行逆周期监管的相关理论作简单评述;接着,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分析银行顺周期的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我国银行业顺周期性的表现;最后,对当前逆周期资本监管工具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银行业顺周期逆周期监管 (二)选题背景 在金融危机后,银行业的顺周期性成为各国及国际金融组织关注的重点,强化对其逆周期监管已成为共识。根据银监会计划,我国大银行将在2012年全部执行巴塞尔新协议,其中,如何利用逆周期监管工具规避银行业顺周期风险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和防范视角,以及我国要执行巴塞尔新协议的现实,对银行业的顺周期性及逆周期监管工具进行研究是完全必要的。 内容摘要 选题背景 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 银行业的顺周期性 银行业顺周期形成机理 2.银行业顺周期的表现 逆周期监管政策及工具 结论 3 / 16

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比较

中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比较 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体系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力,而且还在宏观上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的潜力与质量。而在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众多因素中,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关键性因素之一。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外银行业竞争态势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正日益突显,有些则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成功案例,对优化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一般泛指公司管理与激励约束的方法。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差异的,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种是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另一种是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控制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 (一)两种模式的比较 1.英美模式由于英国和美国的股市比较发达,银行的中小股东较多且高度分散、股市流动性强,银行资产结构中股市的地位举足轻重,因而英美模式的公司治理更多地依赖于银行外部市场的力量和相应完善的立法及执法机制,强调银行财务数据的充分公开,增强透明度,禁止内部人交易,用股票市场监督经理活动。 2.德日模式德国和日本等控制导向型的公司治理则由于银行资本主要来自于占据支配地位的财团,因而更多地依靠债务约束和经营者的“团队精神”,以及法人股东在银行非正常状态下的控制力。 客观地说,上述两种模式在不同国家、不同的环境下均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各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近年来,两种模式也在不断互动、不断融合,以进一步提高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具体来说,英美模式中,机构投资者开始成为主导性的投资者,并且更为积极地参与公司事务,监督公司管理层。德日模式中来自外部的监督也在增强,养老基金、

中国金融体系运行的“顺周期性”问题与“逆周期监管”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1816315.html, 中国金融体系运行的“顺周期性”问题与“逆周期监管”研究 作者:陈放 来源:《重庆行政》2018年第03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1]。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首。而解决金融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防范金融运行的顺周期性风险问题。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性是指在经济周期中金融变量围绕着实体经济某一趋势值波动的倾向或效应,而顺周期性增强就意味着金融运行的风险增大。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必然受到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常常表现出顺周期性,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鉴于资本主义周期性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我国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问题。”[2]因此,怎么应对我国金融的顺周期性风险并进行逆周期调节,以减少经济发展中的震荡和危机,是金融工作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金融体系中“顺周期性”现象带来的各种风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健康平稳。但是,在当前调结构与转型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很多的顺周期性效应,需要从国家层面的高度进行逆周期监管。在2017全国金融工作会的通稿中,“金融風险”成为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在报告中出现31次,而“金融监管”排列第二, 出现28次。 [3] 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2018年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在中国面临的各类风险中,金融风险尤为突出。”[4]特别是在美国301条款的影响下,中国金融运行将面临更多的风险问题。 第一,金融市场在顺周期性效应下面临监管失控的风险。中国金融市场总体是健康发展的,但在新经济时代,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不断创新,我国也将对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换挡升级,传统的产业将逐渐被新兴产业所取代,经济运行必然带来很多的顺周期性效应。特别是在美国301条款的影响下,中国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必然受到很大影响。一些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新兴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的经营面临很大困难,这都会让中国金融的运行面临很多的顺周期性风险问题。表现在:一是金融公司受到企业运行的顺周期性效应的影响,借贷业务监管难。这些新兴企业在经济上的顺周期性必然造成一些企业的经营出现困难甚至亏损,金融公司怎样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实施监管从而进行借贷,给金融业带来新的问题;二是金融交易业务在顺周期性效应下跨国监管难。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大量金融借债的跨国交易行为,一些金融企业在顺周期性效应下怎样监管跨国企业的借贷交易,在信息上、法律上存在很多漏洞与盲区;三是金融监管机构本身不完善。我国的金融业正处在转型期,随着新兴科

一般企业与商业银行的区别

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区别 一、宏观定义: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 一般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而依法设立、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二、银行经营业务具有特殊性 首先,一般企业依赖于提供、销售实用性产品获得收益,如计算机、电视机或其他生产性、消费性物资等。而商业银行并不提供具体的生产性或消费性产品,而主要通过提供金融服务获得收益,如通过存贷款获得利差等。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与资产运用无关的表外业务、中间业务的收入在商业银行总收入中占有50%以上。这些中间业务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和商业信誉,为别人提供一种承诺或担保,如开立信用证、提供担保等,然后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风险补偿。 其次,从商业银行的资产来看,商业银行的有形资产大部分是有价证券的形式,这些资产具有合同的性质,合同在实际运作和法律上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同时从事多种业务,如衍生产品交易、保险承保等。 第三,从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内容来看,商业银行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或同质性。生产性企业的产品往往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如在某一关键部件上的技术垄断等,产品之间差别性较大,因而往往各自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并且这种技术上或其他方面的差异很难在一个较短时期内在企业间传播或摹仿。但商业银行则不同,由于银行服务的技术壁垒较低,传播和摹仿的障碍很小,因此,某家银行推出的一项创新性服务,会在很短时间内被其他银行所摹仿,其他银行也能够在短期内就推出该项服务,并且有可能条件更优惠,更能赢得顾客青睐。 商业银行的这种业务特性,必然成为其提高利润率的瓶颈,同时,也决定了在竞争性环境中,商业银行不可能存在像软件或其他高科技行业一样的暴利基础。 第四,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更密切。由于这种业务上的特殊性,使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性、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与一般生产性企业相比,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更高。

金融危机与银行顺周期发展模式研究

摘 要: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根据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本次金融危机所造成损失可能达40540亿美元,其中,美国金融资产缩水27120亿美元,美国银行业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也有一些银行业绩相对稳定甚至是盈利的。USBacorp (USB )银行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与他们在经济周期中采取了逆向周期发展模式有着相当大的关系。而与之形成对比的美国银行业大多数都采取了顺周期发展模式,而他们都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惨重损失的银行。此次危机过后,对现有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改革和加强监管是必然的。其中,金融监管改革一个重要的原则和方向就是抑制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行为的顺周期性。以银行房贷资产为对象来分析美国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采取不同的周期发展模式给银行业绩所带来的不同的影响,指出不同发展模式的利弊。并以USB 银行作为案例来分析逆向周期发展模式的优势。 关键词:金融危机;房贷;顺周期;逆向周期;模式中图分类号:F8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09)29-0126-03 收稿日期:2009-09-05 作者简介:谭伟(198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从事商业银行管理研究。 金融危机与银行顺周期发展模式研究 谭伟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哈尔滨150000) 在股市中有一句话叫“追涨杀跌”,就是说在股市上涨周期或某只股票持续上涨的情况下,股民持续增仓的行为,而在股市下跌周期或某只股票持续下跌时,股民持续减仓的行为。这种行为使股市暴涨暴跌, 股票所反映的股价与上市公司的实际财务情况不符,甚至偏离很大,风险随之而来,在股民 “追涨杀跌”的情况下,大多数股民被套牢或失去投资的机会。而与股市这种“追涨杀跌”相对应的是,在经济周期中银行采取的顺周期的发展模式。即在经济扩张周期里银行采取增加业务品种和数量,增加市场份额来获取更大的利润;在经济衰退周期里银行缩减业务来避免损失。这种顺周期发展模式扭曲了银行资产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关系,增加了银行系统风险的脆弱性,一旦经济周期逆转形式,银行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一)顺周期发展模式 1.顺周期发展模式是指在经济或房地产市场上升周期时降低贷款利率和贷款标准来扩大信贷数量,扩大风险敞口,减少损失准备金和资本金;在经济衰退或房价持续下降时则反向操作。在这里要说明的是,银行并不是简单的追随周期,而是主动促进周期,其意图是在上升周期通过进一步促进市场扩张获得更多的利润收入;在经济衰退周期通过缩减业务避免损失。 2.顺周期发展模式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信贷增长率超过或低于GDP ;主要由供给而非需求驱动;信贷供给大于或小 于信贷实际需求;通过降低信贷标准和贷款利率以增加或减少信贷量。 OECD 十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统计数据也反映了银行信贷的顺周期特性:银行信贷增量和经济增长、房价、股价正相关,而信贷损失准备、放贷标准、贷款利率和经济增长、房价、股价负相关。当经济扩张和房价持续上升时信贷增量大幅超过GDP ,贷款标准和利率降低;经济衰退和房价下降时则相反。 (二)顺周期模式的作用机制、现实及弊端分析 1.在以供给推动而不是以真实需求推动信贷增长的顺周期模式,通常和银行未来的损失正相关,因为这种信贷增长通常是在放松信贷条件和利率下降以及低估风险的情况下实现的,银行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但风险的潜伏期比较长。银行的顺周期模式会造成银行信贷和房地产市场相互攀升的恶性循环,作用过程和结果如下页图1。 2.从1953年到2008年的美国银行业贷款和经济周期的关系就可以看出美国银行的信贷标准和信贷数量都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性,如下页图2。而最近爆发的金融危机也证明了这一点美联储在2001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采取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经济。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联储25次降息,长时期低利率政策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房价的一路攀升。2000-2007年的房价涨幅超过了过去30多年来的增长趋势。房地产业GDP 占GDP 由2001年的15.9%上升为2006年的19.7%,而房价在2007年二季度到达了顶峰,HPI (房价指数)指数比2000年上涨了69%。 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银行开始放松信贷条件、放贷 一、银行房贷资产顺周期发展模式分析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70期2009年第32期Serial No.70 No.32,2009126——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比较

1、我国几大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其各提供的网上银行业务及网上金融服务主要有那些? 答:A招商银行: 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个人贷款、私人银行、个人贷款、国内业务、国际业务、空中银行、电子银行、储蓄业务、网上个人银行、客户服务、信用卡在线申请、特惠快讯、积分计划、优惠商户、分期付款购物、网上企业、信用卡商城、离岸业务、商旅预订等。 金融服务:现金管理、投资银行、出国金融、资产托管、信贷理财、养老金金融、公司理财、融资租赁、同业金融、投资理财等。 B中国银行: 银行业务:银行卡服务、电子银行服务、在线预约申请等。 金融服务:在线投保、公司金融服务、个人金融服务等。 C中国工商银行: 银行业务:电子银行、信用卡、答疑咨询服务、网上商城等。 金融服务:基金服务、理财服务、外汇服务、贵金属服务、个人金融、公司金融、股票服务、债券服务、保险服务、资产托管、期货服务等。 D中国建设银行: 银行业务:个人存款、个人贷款、信用卡、电子银行、网上商城、房e通、私人银行、代收费、代发工资等。 金融服务:理财、贵金属、基金、外汇、证券代理、房改金融等。 2、各大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有何异同? 相同:都提供基本的理财、投资、养老金、国债购买、基金业务 异同:招商银行:提供融资租赁 中国银行:提供在线投保、在线预约申请 中国工商银行:提供期货服务、资产托管 中国建设银行:提供房改金融 3、打印出你的银行账户资金余额及交易记录的原始查询界面。

4、列出上述几个电子商务网站所提供的各种贷款结算方式,比较其特点。 淘宝:信用卡快捷支付、储蓄卡快捷支付、支付宝余额、货到付款、新人支付易趣网:安付通、银行汇款、邮政汇款 当当网:货到付款、网上支付、邮局汇款、银行转账、当当礼券 搜狐家居商城:担保交易、预定金支付 特点:都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当当网可以用当当礼券来支付,这个比较新颖,淘宝网和当当网可以货到付款,淘宝的支付方式最多,搜狐家居商城可以预定金支付。

我国商业银行业的五种竞争力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业的五种竞争力分析

贷款受到影响会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盈利性。 二是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间形成激烈的竞争。 从资产规模来看,尽管近几年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国有商业银行在总规模上的绝对优势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首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处于寡头垄断地位。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除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极少数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外,其他商业银行无论是资本规模还是资产规模都普遍弱小。尽管近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长较快,但传统的垄断格局并未有实质性改观。其次,中小型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的迅速发展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形成竞争压力。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中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比较引人关注,2001年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基本已达到政府监控的要求。同时相对四大国有独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加灵活,管理制度更加科

学,而且在网络设备、产品创新方面要比国有独资银行强,是我国国内银行业中成长性比较好的部分。国际投资银行瑞银华宝预言我国中小银行在国内市场份额未来五年内会由现在的10%增长到20%左右,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潜力。 [[[下一页]]] 至于外资银行,由于目前国家尚未完全取消对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所以在我国银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不是很大,但是根据WTO有关协议,我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当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时,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开办外汇业务,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竞争力量。 二.潜在进入者 银行业相对来说是一个高壁垒的行业。银行业的进入壁垒首先来自政府,政府的政策是银行的主要进入壁垒。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政府正渐渐开放银行业,可以说这一进入壁垒在渐渐

会计准则、金融监管与顺周期性矫正

会计准则、金融监管与顺周期性矫正 一、综述 顺周期性(procyclicality)是指经济周期中金融变量围绕某一趋势值波动的倾向,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其定义为一种相互强化的正反馈机制,在该机制下,金融系统会放大宏观经济的波动程度,反过来又加剧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金融危机显示出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巨大破坏力,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设想,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如何缓解顺周期性问题。自1988年巴塞尔协议出台后,资本监管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的核心,由于资本的计算通常是在银行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少量的调整而得,银行监管的成效不可避免地受到会计准则的影响。事实上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在当前银行监管过度利用会计信息的模式下,会计准则通过资本充足率这一传导机制极大地强化了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总结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必须转变金融监管的理念和方式,而如何协调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之间的关系已成为重要议题。 国外理论界围绕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会计准则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的顺周期性及其矫正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Enria(2004)[1]研究表明,公允价值会计准

则下交易类资产和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分别被计入当期损益和所有者权益,因而放大了收益和资本的波动性,导致金融体系顺周期效应加剧。Borio等人(2001)[2]认为,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若能计提较多的拨备或者提高资本比例,将起到“内置稳定器”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应对风险,增强金融稳定性。Barth(2004)[3]主张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他指出,在会计计量中引入公允价值属性后会产生固有不稳定性、估计误差不稳定性和混合计量不稳定性,从而加剧了财务报表的波动性,其中,固有不稳定性属于真实的经济波动,应在会计计量中予以客观反映;而估计误差不稳定性和混合计量不稳定性属于虚假的人为波动,应当通过完善估值应用指南或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等方式最大程度地予以降低。Bikker等人(2005)[4]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拨备在GDP增长速度较快时显著降低,而在GDP 增长速度较慢时显著增加。Plantin等人(2008)[5]认为,历史成本忽视了价格信号因而无法很好地反映信息,盯市会计运用现行交易价格,尽管能够克服前者的上述缺陷,但在挖掘市场价格的信息含量时引入了与基本面无关的干扰因素,放大了资产价格和利润水平的波动。Matherat(2008)[6]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会导致宏观经济的顺周期波动,并呼吁各国积极应对,协调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规定的差异。Wallison(2008)[7]认为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资产价格的周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能力比较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能 力比较分析 李献华王维刚 一般而言,企业竞争力是指独立经营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它具有一般工商企业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其经营对象和经营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竞争能力的分析不能完全套用对一般企业的分析方法。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竞争能力可以从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和银行的经营能力等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竞争能力的实证分析 (一)流动性分析 1.现金资产比率。该指标是现金资产与资产总额的比率。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央行存款、同业存放款以及托收中现金等项目。一般认为,该比率能够反映商业银行应付日常提存、结算以及法定准备金要求而产生的流动性需求能力。表中数据显示,我国各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比率普遍高于国外银行,且大银行高于小银行。中国银行的现金资产比率高达30%左右,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只有7-8%。我国商业银行现金比率较高的原因之一是我国银行法定准备金率高,但也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结算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现代化、自动化程度较低,银行资金清算效率低下。 2.存贷比率 该指标是指各项贷款期末余额与各项存款期末余额的比率。一般来讲,商业银行在初级阶段的存贷比率较低,随着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和银行规模的扩大,该比例也会不断上升。该指标是表明银行资产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值越高,表明银行的流动性越差,风险程度越大。因为相对于稳定的资金来源而言,银行贷款过多,则银行可用资金越少。但同时,这个指标也不能太低,因为过度流动性的机会成本极大。 表中可见,国外银行的存贷比率远高于我国银行,花旗银行超过100%,反映了外国银行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作,以利润最大化为价值取向,尽量压缩非盈利资产,扩大贷款规模。国有独资银行的比率高于股份制银行,其主要原因是国有独资银行受政府影响大,过多地承担了给国有企业贷款的“义务”,而小型银行与政府关系相对不密切,基本可以根据市场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行事,在国

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研究

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经济主体向来都是各界关注的重点,而频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成为最新的关注焦点。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金融业的良好秩序以及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有必要弄清商业银行贷款是否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大和如何控制商业银行贷款的顺周期性。本文在先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中国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存在与否和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首先,对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依据中国经济周期和贷款周期的历年表现和现状对中国的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做了定性分析。再次,选择了恰当的样本、计量模型和计量方法对中国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选取了格兰杰因果检验来验证中国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的存在,选取多元回归模型来检验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对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的影响程度,选取动态面板回归模型检验商业银行微观因素对贷款顺周期性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具体的分析结果,为控制中国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存在明显的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在经济的上行区间,由于抵押品价格上升,借款人资信状况变好,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前景叫乐观,因此会主动调整信贷政策,降低信贷标准,增加信贷供给。同时,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多收益以及保持自己的竞争地位,促使商业银行增加贷款供给。然而,实践表明,在经济上行期间,商业银行会做出一些错误选

择,这些错误选择带来的问题会在经济开始下行时显现。当经济开始下行时,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恶化,贷款的风险增加,商业银行会缩减其信贷供给来保证其正常经营。同时,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的趋紧会导致商业银行不得不减少贷款来满足监管要求。多元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的程度受到通货膨胀水平、利率水平、货币供应量、准备金制度和资本金要求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定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对控制中国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新资本协议贷款损失准备金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4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1导论12-181.1研究背景12-131.2研究意义131.3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3-161.3.1国外相关文献13-151.3.2国内相关文献15-161.4研究方法161.5文章结构16-182.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理论透析18-302.1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的概念18-192.2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的形成原因19-272.2.1内生性原因19-202.2.2外生性原因20-272.3商业银行贷款顺周期性的外部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