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人类自古以来就是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是处于一定的人群之中,在集体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社会化的劳动生活,客观上要求对劳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以实现合理的分工协作,合理地利用资源,以较小的代价创造理想的价值,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这种计划、组织和协调活动,就是管理活动。管理是社会化劳动分工协作的必然产物。

随着人类共同劳动的发展,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和深入。在漫长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人们基于自己对管理的认识,对管理的定义作出了各种不同的描述,而很难得出统一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管理的渊源太久,而且是因为管理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甚广的缘故。目前各学派对管理形成的共识、并体现管理基本内涵的定义是: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这个定义强调:首先,管理是一个组织必需的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其次,管理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作用于客体,以使主体规划的目标顺利实现的活动;最后,管理是有计划的,由一系列相关活动构成的动态过程。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管理这种现象是否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一致认可的目标。管理是组织不可缺少的活动,产生于人们有组织的共同劳动。由于共同劳动,人们需要沟通意愿、统一目标;由于共同劳动,人们需要分工协作、组织协调;由于共同劳动,人们需要统一指挥、规范行为;为此,管理人员及其管理活动就成为必要的事。组织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共同目标,就没有共同劳动,管理职责就是不断通过管理引导和激励组织成员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组织活动需要各项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劳动的有效率的进行。管理活动存在于每一个组织中,组织是管理的载体。管理的作用犹如组织的神经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企业管理的客体是企业管理的对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由企业内部的资源、条件和活动过程构成,二是由企业外部的环境和影响因素构成。现代企业组织必须具备组织目标、人力资源、物质技术资源、组织机构和信息资源等五大要素。管理以这些组织要素为对象,保证其充分的供应和合理的配置,并协调好它们的相互关系。现代企业组织生存在社会系统之中,受到企业环境的深刻影响。影响企业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法规、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产品市场、财政资源、行业发展和原材料供给等。一般来说,组织内部的要素是可以控制的,组织的外部要素是部分可以控制的。(二)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德鲁克认为,管理者有三个层次的责任: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工人。

(三)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尽可能少的指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管理的职能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进行概括。在组织中,管理者所处的地位不同,管理的具体对象、具体内容和和具体方式不同。但是,管理的实质性内容是一致的,都可以归纳到五种职能工作中。即:计划职能、组织职能、人员配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管理各项职能的深入学习将在以后各章分别展开。

(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

管理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所属的组织、人员的活动施加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个动态过程,它主要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环境三大要素。在这三个要素中,人是主体,离开了人,就谈不上管理。所以现代管理学强调:一切管理都应以做好人的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根本。现代管理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重视处理人际关系,尽量发挥人的自觉和自我实现精神。这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对外主要是协调与交易伙伴,与顾客,与政府机关,及有关新闻媒介、社会团体和一般公众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发展创造融洽的外部关系和公众形象。内部则主要是在各种差异和矛盾中把握平衡,创造内部融洽的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发扬团体精神,从人际关系方面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所以说,管理的核心就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三、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科学是在特定的领域中,将已稳定、成熟的客观规律系统化、理论化的概括和总结。管理的科学性表现在: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寻找和证实了大量的管理客观规律;管理在长期实践中,已经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开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管理不仅积累了自身的经验和规律,而且,众多的科学逐步融入到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中,使其更加严谨和科学。

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是科学,和其他科学相比,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管理也是一门不精确性的科学,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这决定了在极其复杂的社会活动中,仅有管理理论知识还不能保证实践的成功,实际上也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管理模式,只有审时度势,灵活运用管理理论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管理的艺术性表现在:管理作为一项实践活动需要有一系列根据实际情况行事的经验、诀窍和准则,而这些经验、诀窍和准则只能从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管理必须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事实上,很多情况下,需要管理者洞察形势、捕捉机遇、估计风险,综合权衡利弊,及时作出正确决策,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而死搬书本知识,硬套他人模式则往往遭到惨败。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管理是科学,管理也是艺术,有效的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从事管理活动既需要掌握管理科学知识和管理技术,又需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能。坚持管理科学与艺术统一的原理,就要认真探索和学习管理理论和管理规律,尊重科学,遵循规律,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指导管理实践。坚持管理科学与艺术统一的原理,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灵活性,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创造性地运用管理规律和管理理论。管理科学和管理艺术都是学无止境的,管理者必须不断地努力。

信息与信息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信息与信息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来理解以及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避免纯理论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共享性、可伪性,并能举例说明;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 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六、板书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也可以理解为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二、信息的特征 (1)载体依附性 (2)价值性 (3)时效性 (4)共享性

社会管理基本知识点

社会管理基本知识点 一、社会管理的概念: 社会管理,是指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二、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 1、协调社会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 3、解决社会问题。 4、化解社会矛盾。 5、促进社会公正。 6、应对社会风险。 7、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三、创新社会管理的概念: 简言之,创新社会管理,就是对社会管理的创新;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 创新社会管理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1、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 2、社会管理如果搞不好,社会发展将受到制约和影响;过去取得的社会发展成果,也将受到侵蚀。 3、没有社会管理,就没有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义: 1、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2、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地区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才能落实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的要求。 4、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管理网上考试真题

大人民根本利益。 A.群众路线 B.以人为本 C.改善民生 D.倾听群众呼声 2.( 以下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取向的是( A.建设服务型政府 B.解决社会矛盾 C.维护社会公正 D.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3.( 理、人口档案管理等多项内容。 A.社区服刑人员管理 B.社区闲散青少年管理 C.精神病人管理 D.从业人员管理 4.( A.由国务院机构编制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团体 B.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 C.法律法规规定的,自成立之日起具备法律地位、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 D.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地区活动的团体 5.( 下面不属于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新格局的背景的是( A.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

B.现有的社会管理方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C.社区建设完善 D.社会转型加快 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A.十六届四中全会 B.十七大 C.十六届六中全会 D.十六大 7.( 普及相关知识,及时公布科学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增强公众的信心和自我保护能力。 A.应急管理体制 B.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C.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D.信息发布机制 8.( 以下不属于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职责的是( A.成立、变更 B.注销登记或者备案 C.会同有关机关指导社会团体的清算事宜 D.对社会团体违反条例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并给予行政处罚 9.( 订。该法颁布实施以来,村民自治这种形式便被广大农村所采用。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C.《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

D.《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10.( 命运、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 A.解决社会问题 B.促进社会公正 C.规范社会行为 D.保持社会稳定 以下关于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稳定要靠发展和改革来积极争取 B.没有改革,经济发展就会缺少动力,但却无法促进稳定 C.没有经济的发展,稳定是一句空话 D.没有稳定,发展就没有安定的环境保障 12.( 1. 下面对社会管理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表述准确的是( A.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 B.人民富裕 C.强调个人的、家庭的、特殊阶层的利益 D.社会稳定 13.( 法经营行为。 A.安全生产问题 B.设施陈旧问题 C.应急管理问题 D.瓦斯治理 14.(

关于“民族及其基本特征”的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民族及其基本特征”的教学设计示例 复习提问 本书前言中提到,政治是阶级的大事,国家的大局,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那么,民族和宗教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什么关系?我们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和宗教概况以及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什么意义?(设计第一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地位,本课知识与上面学过的知识的联系,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调查研究,摸摸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情况,以备有针对性地实行教学。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个框题“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课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板书) 第一框题(板书)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板书) (图画导入法)(教师展示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穿着各民族服装的图片。展示图片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注意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提问:同学们能看出图中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学生讲出其中的一些少数民族名称。) 民族是我们经常讲的一个词,什么是民族?并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的。下面我们先看看民族是怎样形成的,民族有些什么基本特征。 或(趣例导入法)播放视频:南斯拉夫内战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南斯拉夫内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看了录象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实行总结)同学们的感想一定很多,我的感想也很多,但我最想说的是10个字:“一朝战火起,倒退几十年”,可见,“民族、宗教无小事”,能否准确

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学习和掌握关于民族和宗教的知识就至关重要。从这节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一、民族的形成(板书) (这部分的知识可采用议论、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座的同学都属于我们56个民族中的一个,有谁知道民族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发表看法) 关于民族的形成,教材作了简要概括,还用一段楷体字,具体说明了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共同体如何一步步发展,最后形成民族的过程。请同学们在阅读了这段材料后来归纳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发表看法) 媒体显示:民族产生示意图 (教师结合图表分析)在人类历史上,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存有的。原始社会里,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氏族,那时并不存有民族。原始社会末期,因为金属工具的使用,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提升了劳动效率,社会上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私有财产。从此,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部落战争频繁发生,亲近的各部落为了掠夺其它部落或者防御其它部落的掠夺,就联合起来结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使各部落互相杂居,逐步融合,人们间的关系也由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氏族制的解体,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人们的共同体便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为民族这种新的共同体。 我们通过了解民族的形成过程。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议论) 至少应该明确下面两个观点: 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板书) 需要说明的是,“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的表述,仅仅民族的一般含义,不是完整的民族定义,作为中学生我们掌握到这个层次就能够了。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企业的基本特征是指企业自产生以来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企业共同的质的规定性,其实也就是企业与非企业的区别所在。笔者认为,企业应具有的这些特征是按一定的内在逻辑层层递进的,包括以下五方面特性: (一)组织性 企业不同于个人、家庭,它是一种有名称、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正式组织;而且,它不同于靠血缘、亲缘、地缘或神缘组成的家族宗法组织、同乡组织或宗教组织,而是由企业所有者和员工主要通过契约关系自由地(至少在形式上)组合而成的一种开放的社会组织。 笔者认为,有些教科书说企业是法人组织,那是不正确的,因为从企业产权组织形式来看,企业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两大类。到现在为止,自然人企业数量还相当大,它包括个人企业和合伙企业。所谓个人企业并非企业仅由一个人组成,只是指个人独资企业而已。至于目前还大量存在的个体户,当然不算企业,不能与个人企业混为一谈,只有经过制度化的组织改造才能转变为企业。 (二)经济性 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不同于行政、军事、政党、社团组织和教育、科研、文艺、体育、医卫、慈善等组织,它首先是、主要是、本质上是经济组织,以经济活动为中心,实行全面的经济核算,追求并致力于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它也不同于政府和国际组织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监管的机构,它是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实体,和消费者同属于微观经济单位。 需要指出,虽然各种非企业的社会组织往往也要进行某些经济核算(如收支、财产核算),但由于不是或主要不是从事经济活动,追求的不是或主要不是经济效益,它们的经济核算只是局部的、辅助性的,无法与企业核算相提并论。 (三)商品性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又不同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组织,而是商品经济组织、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市场主体,其经济活动是面向、围绕市场进行的。不仅企业的产出(产品、服务)和投入(资源、要素)是商品——企业是“以商品生产商品”,而且企业自身(企业的有形、无形资产)也是商品,企业产权可以有偿转让——企业是“生产商品的商品“。 这里要说明的是,企业投入的劳动力(除企业主自身以外)毋庸讳言属于商品—这是企业与个体户的一个区别,但企业所使用的劳动者不是商品,他们拥有完全的人身权利,拥有自身劳动力的完全所有权,他们只是通过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以契约的形式,把自身劳动力的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让渡给企业经营者而已。另外,如果从广义的投入、产出来讲,也并非一切投入、产出都是商品,比如企业产出的对社会的责任、员工素质的培养提高以及形成的企业文化等,不应视为商品。

管理学基础自测题

管理学基础自测题(一) ( 2003年5月7日)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单项选择 1.教材对管理的性质进行了阐述,下列()的说法不正确。 A.管理具有时效性 B.管理具有科学性 C.管理具有艺术性 D.管理具有二重性 2.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除了下列()项。 A.影响作用 B.领导作用 C.制约作用 D.决定作用 3.管理者的首要职能是()。 A.指挥 B.控制 C.协调 D.计划 4.管理的职能分为一般职能和()。A(中,1章2节) A.具体职能 B.计划职能 C.指挥职能 D.控制职能 5.就管理的职能而言,法约尔认为,()。 A.管理就是决策 B.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C.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D.管理就是经由他人去完成一定的工作 6.一般来说,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和()。 A.变动性 B.稳定性 C.直接性 D.间接性 7.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在()。

A.计划 B.协调 C.组织 D.决策 8.“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 A.泰罗 B.法约尔 C.西蒙 D.韦伯 9.在对外部环境基本特征的表述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活动性等基本特征 B、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变动性等基本特征 C、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多样性等基本特征 D.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相对性等基本特征 1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的重要性。 A.预防 B.预测 C.组织 D.计划 11.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职能能够保证目标及为其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 A、领导 B、协调 C、控制 D.计划 12.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A、目标、原则和结构 B、目标、部门和关系 C、目标、部门和效率 D.目标、部门和人员 13.为了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 A、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 B、计划接近实际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指标约束 D.计划得以严格执行 14.“三个和尚”的故事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主要揭示了下列各项管理职能中()的重要性。 A、计划 B、人事 C、协调 D.激励 二.判断正误(请找出错误并改正) 1.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是不存在管理的。 2.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复杂性。

当前企业管理的基本特性

当前企业管理的基本特性 摘要: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企业将面临着管理领域新的挑战。文章就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特征展开探讨,以揭示新经济时代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新问题。 关键词:重建企业程序重组外部要素非正式组织 一、快速、灵活是新经济时代市场对企业的基本要求 新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外部要素变得极其复杂。需求本身在多品种、高质量得到满足后向更加个人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与个人需求建立了直接的联系,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了个性化需求的发展。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又进一步促进了原材料需求的多样化、高品质化,在信息网络的作用下,消费品生产商和原材料供应商形成共同开发的网络型组织,从而大大提高了技术在整个产出中的含量。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奔驰、克莱斯勒共建网上采购平

台并向所有汽车公司开放,汽车业巨头们在输出终端的竞争并不妨碍在输人始端的合作。企业联盟的出现也表示,需求的变化对技术的要求更广、更深、更快,它使市场竞争的战略发生了改变。在工业时代,企业的边界是清晰的,谁是竞争对手,谁是盟友,一目了然。但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了,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盟友,成为企业间最常见的关系。DEC公司生产阿尔法 芯片,成了英特尔公司的竞争对手,同时,它又根据市场需求用英特尔公司的“奔腾”芯片制造个人计算机,这样,它们又成了盟友关系。IBM公司与英特尔公司也处于这样 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关系中。市场的个性化和竞争关系的复杂化,给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战略决策带来困难。当企业考虑资源问题时,不能仅从自己所能控制的资源出发,同时还要考虑整个市场的资源分配情况。所谓资源优化,不仅仅是企业内部,而且要考虑整个市场及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资源配置和战略决策的复杂性加强了对信息的需求,企业决策越来越依赖信息的传输和处理,

管理学基本特征

管理的基本特征 管理是一个过程,它表现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管理是一个有明确目标或目的的过程,这一过程指向既定目标和目标的实现。 管理是人类社会有目的的活动,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有预定的使命和目标,都力求有效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和使命。目标完成的程度是衡量管理有效性的主要依据,因此,企业管理的任何活动,都必须为实现既定的企业目标服务。 二、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管理是让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目标,管理者对管理的效果将承担重大责任。管理者的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组织是一个整体,它有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管理者要使一个组织取得最大的效益;管理者的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对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进行管理,还要培养其下属;管理者的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员工,主要是激励组织员工发挥其创造的热情,求得组织的最佳效果[1]。 由于劳动日趋专业化,业务规模日益扩大,管理已经越来越举足轻重,技术上的新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困难和问题,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向执行管理职能的管理者经常提出的挑战。因此,管理者需要不断完善自我。 三、管理是根据客观规律要求进行的一种综合功能。 企业管理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下进行的,这些客观条件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实际存在的现象、关系和过程。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和伦理多方面的因素,是企业是生存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涉及人、财、物各个方面。将企业的各种资源合理地组织起来,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功能。 由于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并且管理面临着各种新的复杂问题,因而对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其它学科领域,诸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管理的突出特点是它综合地运用了很多学科所开拓出来的知识和分析方法,使管理者能够形成一种着眼于整个组织的全局和一体化的思想体系。企业管理既是社会物质活动的管理,又是社会及其成员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精神生活的管理。只有发挥企业管理综合功能的作用,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利益机制和相互关系的秩序,建立和维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环境,才能促使人们积极地位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 四、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管理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即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管理的要素既包括物-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消费品,也包括人的要素,并且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导致物的活动;而正是通过人的活动,通过人对物的关系,通过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物才具有社会意义。管理者的工作或责任很大一部分是与人打交道,因此,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搞好企业经营管理的最根本因素。 五、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是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者的工作环境可能各不相同,所遇到的问题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人类自古以来就是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是处于一定的人群之中,在集体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社会化的劳动生活,客观上要求对劳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以实现合理的分工协作,合理地利用资源,以较小的代价创造理想的价值,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这种计划、组织和协调活动,就是管理活动。管理是社会化劳动分工协作的必然产物。 随着人类共同劳动的发展,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和深入。在漫长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人们基于自己对管理的认识,对管理的定义作出了各种不同的描述,而很难得出统一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管理的渊源太久,而且是因为管理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甚广的缘故。目前各学派对管理形成的共识、并体现管理基本内涵的定义是:管理是一个过程,是让别人与自己一道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这个定义强调:首先,管理是一个组织必需的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其次,管理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作用于客体,以使主体规划的目标顺利实现的活动;最后,管理是有计划的,由一系列相关活动构成的动态过程。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管理这种现象是否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一致认可的目标。管理是组织不可缺少的活动,产生于人们有组织的共同劳动。由于共同劳动,人们需要沟通意愿、统一目标;由于共同劳动,人们需要分工协作、组织协调;由于共同劳动,人们需要统一指挥、规范行为;为此,管理人员及其管理活动就成为必要的事。组织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共同目标,就没有共同劳动,管理职责就是不断通过管理引导和激励组织成员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组织活动需要各项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劳动的有效率的进行。管理活动存在于每一个组织中,组织是管理的载体。管理的作用犹如组织的神经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企业管理的客体是企业管理的对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由企业内部的资源、条件和活动过程构成,二是由企业外部的环境和影响因素构成。现代企业组织必须具备组织目标、人力资源、物质技术资源、组织机构和信息资源等五大要素。管理以这些组织要素为对象,保证其充分的供应和合理的配置,并协调好它们的相互关系。现代企业组织生存在社会系统之中,受到企业环境的深刻影响。影响企业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法规、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产品市场、财政资源、行业发展和原材料供给等。一般来说,组织内部的要素是可以控制的,组织的外部要素是部分可以控制的。(二)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德鲁克认为,管理者有三个层次的责任:第一个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第二个责任是管理管理者;第三个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工人。

第一章 第一节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2.情感目标: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什么是信息 2、掌握什么是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信息概念的理解 2、正确分析信息的特征 教学方法:课堂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信息 1、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 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学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学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学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学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教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总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更确切一点,信息是事物表现的一种普遍形式,人们通过信息来认识事物和周围的世界。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2、在做了上述讨论后,再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信息?回到信息的定义上,并说明信息定义的多样性,明确信息与物质、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个要素。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提出问题:古代人们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学生回答) 在古代,烽火的含义是为了报警有外敌入侵。但是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 这说明了信息具有载体依附的特性。同时大家要特别注意信息与信息的载体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经验。同样一则新闻我们在广播上听到了,在报纸上也看到了。因此对于同样的信息,可以加载于多种不同的载体之上。 2、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学生回答)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价值性。 3、显示案例,如?根据书面通知去参加一个活动,结果空等一小时,因为活动临时变更地点,而最新的电话通知因没带手机而没有接到?、?父亲去某城市开车迷路,因为使用了旧地图等等。(信息的时效性) 4、一个面包分给大家吃,分的人越多,每人吃的越少:而一句赞美的话说给大家听,听的人越多,快乐的人也越多。以此来讲信息是可以共享的,是可以无限复制的,鼓励大家不要吝啬自己赞美的话。(信息的共享性) 5、诸葛亮的空城计。(图片)要求学生简单讲述。(信息的真伪性) 6、提出问题:信息还具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信息的传递性等等) 7、课堂练习:请用连线把下面关于信息特征的资料正确连接。 A 信息时效性 E 中国田径110M 栏刘翔取得奥运冠军的消息已广为人知 B 信息价值性 F 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C 信息真伪性H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D 信息传递性G 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 三、总结: 1、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行动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社会治理四个特征

社会治理四个特征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小标题下,用了1000字左右的一段话,阐述了一个新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此前,经常 使用的一个类似概念是“社会管理”。新的“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引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是社会管理?什么是社会治理?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是什么关系,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在十 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为什么要用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 “Governance”即“治理”的概念,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风行而得到学 界和政界的青睐。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界定是:“个人和各 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并列出了“治理”概念的四个特征:其一,治理不是一套规章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其二,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为基础,而以调和为基础。其三,治理同时涉及公、私部门。其四,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但 确实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段对“治理”特点的表述中,可以概括提炼 出四个关键词,即“过程”、“调和”、“多元”和“互动”。 按对“治理”的理解来看“社会治理”,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界定:在社会领域中,从个人到公共或私人机构等各种多元主体,对与其利益攸关的社会事务,通过互动和协调而采取一致行 动的过程,其目标是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基本需要。 参照以上提出的“治理”的四大特征,对比“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这两个概念,也 可以概括出“社会治理”的四大特征: 社会治理必须强调“过程”。在这里,“过程”的涵义是:社会治理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延续性——社会治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既不能靠制定一套“一刀切”的规章条例,试图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以不变应万变;同时也不能靠一场“运动式”的大 轰大嗡,试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而这两者,恰恰是以往“社会管理”的最显著的特点。 社会治理必须倡导“调和”。社会本身是一个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体,通常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过程中。所以,不能试图用某种强力乃至蛮力去“支配”社会。而是要让社会本身发挥其 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乃至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功能。所以,社会治理需要高超的“治理艺术”,在收放张弛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以往的社会管理的缺陷,恰恰是过于迷信强制力量。 社会治理必须兼顾“多元”。社会是由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构成的,不同的阶层和群体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政治诉求都是不一致的。因此,社会治理必须非常重视治理主体的多 元化——不论多数少数,不论强势弱势,不论公立民营,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分享发展成果。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错把高高在上的施恩赐惠当成了最高境界,而且极具“社会排斥” 的色彩。 社会治理必须注重“互动”。要引导全社会达成利益共识,尤其是针对长期目标的利益共识,就要建立一个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机制。使多元主体都能够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然后在沟通交流、相互妥协、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社会共识。在行动上,也应该是互动 型的,上下配合,同心同德。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是“一言堂”,急功近利,短视而只顾眼前利益。 综上所述,以往的社会管理已经暴露出很多的认识误区和制度缺陷,诸如一刀切、运动式、压制型、堙堵式、恩赐性、排斥性、一言堂、功利心,,不一而足。这恐怕就是十八届三中全 会要用一个新的概念,其实也是一种新的理念——社会治理来取代以往长期使用的社会管理一 词的根本原因。 具体而言,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就是要在承认个性化、多元化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和调和——沟通、对话、谈判、协商、妥协、让步——整合起各社会阶层、各社会群体都能接受的 社会整体利益,最终形成各方都必须遵守的社会契约。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浅谈我国民族概念的形成

浅谈我国民族概念的形成 摘要:我国民族概念的形成,是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融入对民族发展方向的期望后,甄别吸收国外民族理论得以界定的动态过程。本文试图从分析对我国民族概念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三个理论方向入手,理解诸多时代背景因素在我国民概念形成中的作用。 关键词:民族概念;国外民族理论;时代背景 一、近代国家民族学说影响下的民族概念 这一时期以鸦片战争之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为界限。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定义的现实背景是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时代渴望是救亡图存。 (一)民族国家学说的特点 民族国家理论是从地域、文化、人民和政府之间具有客观一致性的假设出发进行研究民族概念的学说,它在关于建国和征募忠实臣民的政治演说中获得极大发展的。在政治演说中,政治领袖们用民族国家学说把他们的追随者团结在同一面旗帜或其他国家象征的词汇下,进行政党活动。在这个学说下,民族概念是在政治和教育中被用来把普通人局部的、宗教的或基于亲族关系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爱和忠诚。 (二)我国接受民族国家学说的时代背景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入,如何凝聚本土力量共同抗拒侵略,成了时代主题。民族国家理论以其强调本土存在权益的特点,成为民众反抗侵略的思想武器,受到国内有识之士的重视。 (三)民族国家学说在我国的际遇 民族国家学说在我国经历了宣传、理解、践行、吸收的四个过程。 宣传、理解阶段:最初民族概念是被作为政治动员口号来使用的,如1901年,梁启超在其文章《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就大量运用了“民族主义”和“民族帝国主义”等词;1903年,梁启超在分析了在资本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特点时说:“今日民族帝国主义者与古代帝国主义迥异,……彼则由于一人之雄心;而此则由于民族之涨力!”并指出:“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 践行、吸收阶段: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面对需要动员各民族反抗列强侵略的

什么是管理_管理的基本特征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 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来协调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事宜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2)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3)管理采用的基本措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项基本活动4)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5)管理需要有效地协调和配置组织资源6)管理是一个过程。 2、管理的四种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3、管理的二重性:一方面管理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相伴而生的活动,也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产物,同时也是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相伴而生的。 管理的这种与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的相伴而生性称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中进行的,因此管理的社会历史性质无疑是由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决定的。管理的这种特殊性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社会历史性质,具有特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这就是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表明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管理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管理的社会属性表明管理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统治阶级的一直。 4、高层管理者通过制定战略和控制资源确定总体方向(计划28%组织36%领导22%控制14%)中层管理者注意日常的管理事务,在组织 中起承上启下作用(计划18%组织33%领导36%控制13%)基层管理者(计划15%组织24%领导51%控制10%)高层管理者花在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多,而基层管理者花在领导职能上的时间要比领导多。 5、小企业管理者要花大量时间处理外部事务寻求新的生意机会,以促进变革;大企业管理者主要关心的是企业内部事务。与大企业的管 理者相比,小企业管理者更可能是一个多面手。他的工作综合了大公司总裁的活动和一线监工的日复一日的活动。大企业管理者从事的是结构化和正规化的工作。而小企业管理者从事的是非正规性的计划不大可能是一种仔细协调的过程,组织结构的设计也不那么复杂,控制更多地依靠直接巡视。 6、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1)技术技能2)概念和决策技能3)人际和沟通技能。 7、管理方法1)行政方法2)经济方法3)法律方法4)伦理方法5)数学方法。 8、霍桑试验:第一阶段工厂照明试验;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第三阶段访谈调查;第四阶段接线工作室试验。霍桑试验使梅奥认 识到物质条件和生理因数会影响人们的生产效率,但人的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对生产效率影响更大。他的主要学术思想1)工人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重在提高人们满足感的领导方式。 管理过程学派是以管理活动基本程序、职能为研究对象的管理学派,创始人是法约尔。 社会系统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类组织,他们认为组织是一种社会系统:人是社会关系的载体;社会系统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协作体系创始人巴纳德。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西蒙认为管理的本质是决策,决策的过程四个主要阶段1)收集情报资料2)分析、设计和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3)根据决策标准、当前情况对未来作出预测,从已制定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4)对已选择的方案及其实施进行评价系统管理学派把所有事物视为系统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强调生产第一线和基层管理工作 经验主义学派该学派通过研究管理经验,总结成功的经验、方法,从而对管理人员进行指导和帮助。该管理学派认为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寻找仿效的模样 管理科学学派认为管理科学在思想上和运筹学一致。在多数情况下研究的不是管理本身,而是解决管理问题的数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经理角色学派对经理人员实际工作的考察,是对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总结。 权变理论学派主要研究领域是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 9、计划职能其一是指计划管理工作。其二是指以规划、预算等体现的计划形式。 10、计划的编制方法1)综合平衡法2)滚动计划法3)线性规划法4)网络技术发5)计量经济法 11、目标管理即以被管理的活动目标为中心,通过把组织的任务转化为具体目标以及目标的制定、实施和控制来实现组织最终目的的现代 化管理方法。

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的基本特征

目标 1、记住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2、信息技术的有关应用 复习: 1、电子计算机的历史按元件不同分为四代,第四代是() A.电子管 B.晶体管 C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D.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2、现代社会中,人们把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 物质、能量、知识 B. 信息、物质、能量 C. 财富、能量、知识 D. 精神、物质、知识 尝试: (1)具有共享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等特征。 A . 信息技术 B. 信息 C. 信息素养 D. 电脑 (2)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媒介物。 (3)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A. 载体的依附性 B. 时效性 C. 共享性 D. 必要性(4)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 A. 收到的手机短信息 B.广播里播放的天气预报 C. 存有照片的数码相机 D.电视里播放的汽车降价消息 (5)信息的概念:用语言、文字、符号、情景、图像、声音等所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 信息的特征:对载体的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价值相对性。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等有关的技术都称为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中的核心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 (控制技术)和感测技术(传感技术)。 5、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人类经历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依次为: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应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其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巩固: (1)现在我们常常听人家说到(或在报纸电视上也看到)IT行业各种各样的消息。那么这里所提到的“IT”指的是()。 A.信息 B.信息技术 C.通信技术 D.感测技术

1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3管理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4管理的本质是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管理的性质;二重性、科学性、艺术性、制度性、不确定性。管理的对象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也可称为管理要素或管理客体,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即组织营运过程中的人、财、物等基本管理要素。管理对象的特征;客观性、系统性、规律性、可控性。管理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相容激励功能、管理约束功能化解危机功能。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和决策。计划:对组织目标进行定义;建立一个总体战略目标以达到这些目标;制定易于理解的层级计划,整合并协调组织的各项活动。组织:根据工作要求和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与分工,将适当的人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领导:组织、指挥、协调员工的工作,在指挥和激励这些人员时,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员工之间的冲突。控制:管理中的各项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控制要依据计划的蓝本来进行;另一方面,控制是考核管理成效的最佳方式。创新:就是指管理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能够积极应对新形势、新问题的挑战。决策: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所提出的若干决策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最终选择出满意方案的过程。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系统方法、归纳演绎法、实证分析法、规范研究法。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分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管理主体指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管理客体指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管理活动的接受者。 2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亚当斯密劳动分工论、巴贝奇报酬原则和利润分配制度、欧文人事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代表美国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国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德国韦伯官僚制理论《理想行政组织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科学管理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卓越的生产率2科学地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3实现刺激性差别计件工资制4标准化管理5雇主和工人双方来一次彻底的精神革命6分离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7常态管理中实行例外原则。对泰罗理论的评价优点;1生产效率极大提高2科学管理方法取代经验管理方法3将计划职能从执行职能中分离出来。缺点1过分强调管理制度、规范等技术性因素2将人看做会说话的机器,忽视社会成员的交往及工人的感情等对生产率的影响。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内容1提出企业经营的六项基本活动和管理五项职能2法约尔原则。韦伯官僚制理论中理想官僚制特征分工明确、等级严密、人事规范、按规程办事、非人格化。行为科学理论代表人梅奥的霍桑试验、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与古典管理理论的区别1人不是单纯的经纪人二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型的领导方式可以提高员工的士气。现代管理理论包括管理科学理论、科学系统派、管理过程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 3组织的内涵1组织是一个由人组成的社会性实体2组织要有明确的目标3组织要有精心布局的结构4组织依存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组织设计;管理幅度指任何主观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监督下属的数量。管理层次组织的纵向等级结构和层级数目。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以及组织规模之间的关系:管理层次受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与组织规模成正比,组织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规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则越多。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反比关系决定了组织的两种基本结构形态:扁平结构和锥型结构。影响有效管理幅度的因素;工作能力、工作性质、授权风格、工作情境。组织设计的任务1职务设计与分析2部门划分3形成系统图。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权责堆成、权力制衡、职能部门需要非专业化、精简统一。集权倾向的产生原因1.组织的历史(如,家族企业、政党组织)2.领导的个性(如,个性要强的蒋介石)。集权的优点;政策的统一与行政效率的高效。集权的弊端1.降低决策的质量2.降低了整体的应变能力3.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组织中促进分权的因素1组织的规模2活动的分散性3培训管理人员的需要。分权的标志①较低管理层次制定决策的频率

信息化的特征和定义

1.信息化的特征和定义。 信息化是指以信息、知识为主要资源、以计算机、数学为支撑、以信息处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过程。 观点一:信息化是一种过程,是指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引起的知识信息的生产率的提高过程,其本质就是知识化。 观点二:信息化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观点三:信息化是指经济发展从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向以信息、知识为基础的转变过程。观点四:信息化是指从事信息处理的部门以及各部门的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生产、传输、交换和利用)的作用在国民经济中相对扩大,并最终超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过程。 观点五:信息化是指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动态过程,它体现了由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 观点六: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比较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以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信息化的内涵和特征:“四化”“四性” 1.智能化 1.综合性 2.电子化 2.竞争性 3.全球化 3.渗透性 4.非群体化 4.开放性 2.数字鸿沟的概念。“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 由于信息技术的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其所造成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的不平等,导致国与国之间、族群与族群、甚至个人与个人间产生“拥有(Have)”与“未拥有(Have-Not)”信息技术资源的情形逐渐增加。 数字鸿沟是因地理区隔、族群、经济状况、性别,以及技术、知识及能力在使用因特网等信息技术资源应用上差异所造成的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