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的审美特性

论文学的审美特性
论文学的审美特性

论文学的审美特性

摘要: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性。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本文从文学与审美之间存在的关系,阐述文学的审美特性。

关键词:文学审美特性

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觉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最终是为了对人生,事物的审美认识。因此,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性。在艾布拉姆斯认为的四类文学观念中,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他们之间存在着分歧,但是他们也有某种共识,即各种文学观都涉及到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了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

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具有主观性和偶然性,但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审美的范围很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

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有句话说得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套用一下,“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指挥发现世界上存在的许对美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以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

一、文学与审美之间存在的关系。

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唯物主义中我们认识到,虽然物质第一性,但人的活动是有意识,具有能动性。并继续努力寻找自身的和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还感受和理解,享受着人生的意义,从而我们可以把上面的称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2.文学描绘的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文学审美价值的特点有(1)通过语言形象的感知而确证人的感性存在,在审美观照的对象身上感受和确证自身生命的感性存在;(2)文学的审美价值通过价值主体由语言媒介所激发起的情感体验而实现,通过情感的体验传达获得审美愉悦;(3)文学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精神价值,旨在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求,这是最根本的特点。但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也可写丑的事物。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看到对丑的描写,比如阿Q,正是对他不好的一面的描写,使读者更加关注这一形象,更加对美的追求。

3.文学即人学。所谓的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从

人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去寻求和发现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而文学是“人学”含义的第一层就是就审美性来说的,就是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的意义,表现人的价值。就如鲁迅先生的作品让我们体会到当时中国的状况,并让人去思考应该怎样做的问题。

二、文学审美特性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问题

谈及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认识,需要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但当这两者结合起来时,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其具体内涵是,从性质上看,有个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上看,是认识又是情感;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看,须假定性又须真实性。

(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从性质上看,既有个性又有人类共通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确表现出个人的、群体的倾向性,这是无须讳言的。这里所说的个恩、群体,包括了阶级但又不止阶级。不同的个人和群体代表不同的利益,所以产生相应的倾向。但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通的人性,会有人人都有的生命意识,会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问题。在文学的审美描写中,就会表现出人类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愿望,超越原本的倾向性。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从功能上看,它既是认识又是情感。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疑包含了对社会的认识。这就决定了文学有认识的因素。文学的认识总是以情

感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学的认识与作家情感态度完全交融在一起。或者说,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情感评价渗透在具体的艺术描写中,从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理解。在这里,认识与情感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对于这样的结合形态,黑格尔把它称为Pathos,朱光潜先生译为“情致”。黑格尔说: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对于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情致所打动的是在每个人心里都回响着的弦子,每一个人都知道一种真正的情致所含蕴的价值和理性,而且容易把它认识出来。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的力量。其意思是,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可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视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有功利性。文学是审美的,在一定意义上它就是消闲,似乎没有什么实用目的,可它似乎又有功利性,而且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就是说它是无功利的,但又是有功利的,是这两者的交织。在文学活动中,无论创作还是欣赏,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创作和欣赏的瞬间一般都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性。但是,我们说文学审美意识在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并不是说就绝对无功利了。实际上,无论是作家的创作还是读者的欣赏在无功利的背后都潜伏着功利性,在间接上

看,创作是为人生的,为社会的,就是所谓的“无功利”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态度,更不必说,文学创作往往有很强的现实性的一面,或批判社会,或揭示人生的意义,或表达人民的愿望,或展望人类的理想等等,其功利性是很明显的。就是那些社会性比较淡的作品,也能陶冶人的性情,“陶冶性情”也是一种功利。所以鲁迅说:文学“给人的愉快与休息,是劳作和战斗前的准备”鲁迅还说过,文学是“无用之用”。这意思就是说,文学意识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正是为了实现间接的有功利性。

(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从方式上看,是假定性但有是真实性。文学作为审美意识与科学意识是不同的。虽然艺术和科学都是人类所钟爱的两姐妹,都是创造,都是对真理的追求,但他们创造的成果是不同的。科学所承认的意识,是不允许虚构的,科学结论是实实在在的对客观规律的揭示。文学意识是审美意识,它虽然也追求真实,但它是在艺术假定性中所显露的真实。这里,科学与文学分道扬镳了。文学虽然有不同的对现实的把握方式,有的作品运用了神话、传奇、荒诞、幻想等来反映生活,有的作品则“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描写来再现生活,但不论把握方式有何不同,文学按其本性是假定性的。所谓假定性就是指文学的虚拟的性质。所以文学的真实是在假定性中透露出来的。可以说是“假中求真”。一方面,它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纯粹是子虚乌有;可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它会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的还真。文学作品所显示的审美意识

就是这种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体。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可以说是与读者达成的一种默契。正是在这种默契中,文学放心大胆走到了艺术假定的这一极。文学之所以不是生活本身的实录,不是科学论文,不是通讯报告,不是外交协议,不是电脑说明,不是私人日记……,就在于它的假定虚拟性质。或者说文学作为审美意识的前提,就是它不是事实的记录,是假定的虚构。文学的假定性不但表现在那些描神画鬼、神奇幻想的作品上面,就是那些以反映生活本来面貌的完全写实的作品里假定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艺术的假定性,也就没有文学。文学的审美意识是假定的,但也是真实的。就是说,这假定是具有真实性的。鲁迅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需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着,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象豫言,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鲁迅这里所说的创作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意思就是文学是假定的,但这假定如果“加以推断”,那么就像预言一样准确,这就是艺术的真实了。这就说明假定性如果不同真实性结合,那就成为虚假的谎言,那就没有价值了。艺术真实性是文学意识的一个基本要求。艺术真实性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时有认识又不止是认识。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过程中,投入了全部的心理动作—感知、情感、想象、回忆、联想、理解

等。因此艺术真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有理,又有情。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有了这种合理的逻辑,也就可以被读者理解,大家也就会觉得他真实。作家完全可以虚构,虚构是作家的权力,这是不容怀疑的。因此作家可以不写真人真事,关键是要写得合理,写得合乎逻辑。换句话说,一件生活中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由于作家揭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中的内部发展逻辑,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规律性,也完全可以是真实的。对于艺术真实性来说,不在所写的人、事、景、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所写的人、事、景、物是否展现了整体的必然的联系。要充分注意到事物之间的整体的天然的联系,即要“合理”,这样才能创造出艺术真实来。“合理”是艺术真实性的客观方面,艺术真实性还有主观方面,因此除了“合理”之外,还有“合情”。按文学的审美要求,“合情”是更重要的。因为文学审美意识不是直接用道理说出,而是主要以情感作为中介,所以“合理”必须与“合情”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艺术真实性。所谓“合情”就是指作品必须表现人们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可以把假定的虚构的升华为真实的。真切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把看起来不真实的描写提升为艺术的真实。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具有艺术真实的品格。艺术真实性是客观的真理和主观的感情的统一,也就是艺术描写的合情合理性质。

综上所述,关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既注重内容,也看重形式,这也便是个人对作为文学审美根本性质的一些认识。

2-4第四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一、内指性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上耶!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情理的合理性, 侧重于对文本语境所激起的读者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的真实性的考察, 它是对事理的合理性的一种超越。无论在叙事作品还是在抒情作品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不合事理的艺术表现, 而它们在作品中却以相当合理的姿态活跃着,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情理的合理性。清代叶燮曾举杜甫诗中不合事理之句如?碧瓦初寒外?1、?月傍九霄多?2等为例, 细加分析解说, 并以?幽渺以为理, 想象以为事, 惝恍以为情?作为理论总结,成为对诗歌创作中情理的合理性的经典性阐释。 二、音乐性 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也就是说,作家在组织文学语言时,不仅要追求表?意?,而且要追求表?音?,甚至有时还会为着表音而重组语言,或者完全让表意服从于表音。 我国诗歌素来是讲究声韵的。韵脚的相谐,一则可使前后呼应,在五音繁会中取得调节的效果;二则表示情感的起伏变化,使得疾徐中节;三则利用收音相同,易于记忆,并引起联想。萧梁刘勰对声韵的作用早就有了精辟的阐明。他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文心雕龙》卷七《声律》第三十三)?异音相从?属于句子中间的字调安排问题,必须四声更替使用,才能取得和谐。这是因为?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暌,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同上)把每个不同字调安排得当,就可做到?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龙榆生先生讲义) 邱峻先生辑?对山歌?(客家话): 1“碧瓦初寒外”,老子庙是用碧琉璃瓦盖的,这点当时人都看到;时令正是初冬,这点当时人都感到;但“碧瓦初寒外”是诗人独特的感受。诗人感到碧瓦在初寒以外,其实碧瓦不会感到寒暖,这是诗人的感觉。诗人看到老子庙的壮丽,所谓“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在初寒中给人以温暖之感,所以说它在初寒外,写出诗人对壮丽建筑的赞美。 2“月傍九霄多”,九霄指天上极高处,古人把皇宫比做天上,这里带有消极的封建尊君思想。诗人当夜在宫里值宿,用九霄来比宫殿,说在宫里显得月亮的光明特别多一些,正反映了那种消极思想。

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

浅谈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化和异化是个经常的话题。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秉承马克思的衣钵,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以下简称《意识》)中再次对物化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但他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还是有着较大差别的,拟从两人对物化概念的理解、对物化产生根源的论证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浅析。 关键词:物化;卢卡奇;马克思;差异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了物化和异化理论并据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与人的关系。在《手稿》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秉承马克思的衣钵,重操物化和异化理论的利器,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从而得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形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如弗罗姆的“人性异化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等。尽管上述论者的理论与马克思的物化和异化理论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或相同,但毕竟是有着重大的理论差别的。囿于浅陋,本文仅管中窥豹,就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的不同之处作些肤浅的比较。 一、对物化概念的理解迥异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是“物

化”。这个概念主要是在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观念的影响下提出来的。它最初出现于卢卡奇在1919年写的《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在此文中,当叙述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拜物教特征时,他提到了“人的关系的物化”。卢卡奇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它使人屈从于狭隘的分工范围,把整个社会分解为一块块碎片。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随着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的职业愈专门化,他们的生活也被局限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圈子中,其结果是使人们的目光留恋于周围发生的局部的事情上,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其次,它使现实(活生生的历史过程)物化、僵硬化和机械化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对物(商品)的追求使他们的目光变得愈来愈近视,他们面对的现实似乎不是历史运动的过程,而是物和一个个孤立的事实的堆积。再次,它使无产阶级在劳动过程中客体化、对象化了,从而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成了转动着的机械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世界变得机械化的时候,它的主体,人也必然地被机械化了”[1]。我们知道,物化和异化其实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但在卢卡奇的《意识》一文中,物化和异化却被置于同等的地位。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就是异化,他没有对异化、物化、对象化这三个范畴进行精确的区分。因此,当卢卡奇批评异化现象时,他也就同时批评了物化和对象化。由于把物化、异化、对象化混为一谈,他也就模糊了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和黑格尔的异化观点之间的本质区别。马克思没有把物化和异化混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重庆市黔江区马喇中学黄成德 37岁中一职称学科论文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关键词]:文学语言审美特性 [内容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谓文学的审美特性包括: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文学语言的含蓄性、文学语言的多义性、文学语言的音乐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同时,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也是一种审美的语言,所谓审美,指的是文学语言的情感性。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是有明显区别的。首先,科学语言注重理性、抽象和逻辑,文学语言注重感性、形象和情感。前者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如实地反映语言对象,理性地阐述事物的本质或事物间的联系,从中体现思维的规律性。而文学语言则表现“作家的情感方式”,所以它的价值“决不单纯是写得流畅,文理通达,文法无误”之类。作者要能够在其语言上“按自己的个性和精神独创性的印记”,以一种情感(作家情感)接受另一种情感(读者情感)的推敲。 除了两种语言各自的目的不同外,还与人类大脑左右半球的特征与功能相关。即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的单侧化(不对称性)。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称的,实际上两个半球的功能趋于单侧化,即某些功能偏重于左半球或右半球。研究发现,人脑左半球主要是对言语、文字、计算、时间等信息的理性加工;右半球主要对图形、音乐、方位等的感性加工。这种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单侧化

现象使人类的左半脑长于概念推理、右半脑长于感觉体念。因此可以说,任何作家都必须借用右半脑进行写作(就语言的生理机制而言)。 由于语言目的的不同,科学语言追求抽象性、明晰性和确凿性,而文学语言则追求形象性、含蓄性、多义性和音乐性。早在先秦时期,有关文学语言审美特性的片言只语己散见于各种文化典籍及文学作品本身之中,诸如部分历史著作(如《尚书》、《左传》)、诸子哲学(如《论语》、《孟子》、《荀子》、《墨子》、《庄子》)和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如孟子的“以意逆志”说。着是孟子针对他的学生咸丘蒙拘泥于《小雅。北山》一诗的各别词句,不懂诗歌语言的艺术特性,以至不能正确把握诗意的情况提出来的理论。孟子认为,文学语言有其特殊性,如暗示、委婉、夸张等,说诗的人不应拘泥于语言文字而妨碍对诗人之志的正确理解,孟子批评咸丘蒙对《小雅。北山》的误解,指出正确的读诗方法应该“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其实,咸丘蒙的错误本质不在于孟子所谓的“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而在于对文学语言艺术表现特殊性的忽视。 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萌芽或滥觞,但在当时情况下,还不可能出现任何形式的文学理论专著。对文学语言审美特性的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近代。 下面简要谈谈我对文学语言审美特性的粗浅认识。 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人们常说“即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指的就是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即具体可感性。如梅晓臣所云:“状难写之景,

从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看资本主义物化的消除.

2007.9理论界 □ 王永战 从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看资本主义物化的消除 卢卡奇认为 , 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造成了人们的物化意识 , 使人们用直接性的观点孤立地对待局部事实 , 割裂客体与主体的关系 , 抹杀了人们的主体性意识。他认为 , 人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即总体性的辩证法思想方法 , 深入批判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 , 最终克服和消除物化 , 从而达到全人类的共同解放。那么怎样运用总体性的辩证方法来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物化呢 ? 一、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质的总体性辩证方法 卢卡奇认为 , 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并不是它的现存结论 , 它的实质是它的辩证方法。他认为 ,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实质上是一种总体性的辩证法 , 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资产阶级思想方法的决定性差别所在。他认为 , 总体性就是指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 个别的东西总是寓于整体之中 , 寓于那种揭示出矛盾关系的中介范畴之中。总体性的范畴就是要求我们着眼于全体、整体 , 而不是从局部、个别出发。他认为 , 整体并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 , 其作用和价值也不等于部分之和。总的说来 , 总体性范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性 : 首先 , 总体性是一种整体统帅局部的原则。卢卡奇认为 , 整体具有优于部分的地位 , 部分不能孤立地说明自己 , 它们的意义只有在与整体的关系中才能显示出来 , 因为部分的性质是由整体来规定的。总体性保留了个体的特殊性存在和其相对独立性 , 但最重要的是它再现了事物的整体联系。他认为 , 资产阶级正是由于不能运用总体性的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 , 因

而把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无法忽视的矛盾看作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关的表面现象 , 看不到资本主义的暂时性 , 从而把资本主义看成是永恒的东西。 其次 , 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辩证法。卢卡奇认为 , 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辩证法体现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与统一。他认为 , 个体的主体和思维的主体都不能成为历史的真正主体 , 只有阶级才能成为历史的真 正主体 , 并且这个阶级只能是无产阶级。因为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形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认识 , 并自觉地干预社会现实 , 从整体上加以改造 , 使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统一于社会历史的过程中。 再次 , 总体性表现为一个历史的趋势和过程。卢卡奇认为 , 马克思主义是在历史的运动中把握主客体统一的。在奴隶社会中 , 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很低 , 受自然的牵制很大 , 因而主体不能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这时历史表现为自在的主体与自在的客体的统一。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 人们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 对自然的规律性也逐步加深了认识。这样 , 自在的客体变为自为的客体 , 主体也逐渐意识到自身 , 由自在的主体变为自为的主体。主体在劳动过程中 , 把自己的劳动与劳动结果联系在一起 , 当劳动结果回到主体时 , 他就可以用来发展自身。只有当无产阶级通过对“ 物化”的深入认识 , 并作为一个自觉的阶级参加实践 , 克服物化 , 才能实现整体性主体与整体性客体的统一。 卢卡奇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辩证方法 , 因为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普遍的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 , 它们阻碍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形成 , 因而无法使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使命。那么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化呢 ? 二、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化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直接依据了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马克思论述说:“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 :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

论文学的审美特性

论文学的审美特性 摘要: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性。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本文从文学与审美之间存在的关系,阐述文学的审美特性。 关键词:文学审美特性 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觉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最终是为了对人生,事物的审美认识。因此,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性。在艾布拉姆斯认为的四类文学观念中,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他们之间存在着分歧,但是他们也有某种共识,即各种文学观都涉及到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了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 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个评判的过程,具有主观性和偶然性,但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审美的范围很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

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有句话说得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套用一下,“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指挥发现世界上存在的许对美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以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 一、文学与审美之间存在的关系。 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唯物主义中我们认识到,虽然物质第一性,但人的活动是有意识,具有能动性。并继续努力寻找自身的和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还感受和理解,享受着人生的意义,从而我们可以把上面的称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2.文学描绘的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文学审美价值的特点有(1)通过语言形象的感知而确证人的感性存在,在审美观照的对象身上感受和确证自身生命的感性存在;(2)文学的审美价值通过价值主体由语言媒介所激发起的情感体验而实现,通过情感的体验传达获得审美愉悦;(3)文学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精神价值,旨在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求,这是最根本的特点。但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也可写丑的事物。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看到对丑的描写,比如阿Q,正是对他不好的一面的描写,使读者更加关注这一形象,更加对美的追求。 3.文学即人学。所谓的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从

卢卡奇的“总体性”原则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23606912.html, 卢卡奇的“总体性”原则探析 作者:娜仁高娃 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5期 摘要:“总体性”原则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向我们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他把历史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把自然辩证法置于马克思哲学之外,辩证法在历史的视野中传播,并随着主体本身的活动而日益丰富,形成了“综合辩证法”。传统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系统被卢卡奇压缩为历史和人类的框架。 关键词:总体性;本体;直接性;中介 1. 卢卡奇‘总体性’方法的实质是辩证法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开头,卢卡奇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各种研究成果的不批判被接受,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的“信仰”,也不是对“圣书”的注释,相反正统只是指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辩证法,从这一点来看,马克思的辩证法概括为总体性。他说:“总体性范畴,总体性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1](p77)并且,“总体性范畴是科学中革命原则的支撑者”。[1](p77)在这里,盧卡奇提出了“总体性”的思想,认为总体性是马克思辩证法乃至整个马克思理论的精髓和核心。 卢卡奇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最本质的特征是总体性的完全丧失,这导致科学不能把握整个现实。其根源在于德国古典哲学本身是源于“意识的物化结构”,所以也被物化了,它是物化的思辨表达,它不能超越物化的社会基础去真正发现历史的主体。因此,资产阶级越来越失去了从思想上把握整个社会的可能性,从而失去了领导社会的使命。同时,卢卡奇认为辩证的历史方法有可能将黑格尔的方法转化为马克思主义。当然,这取决于“这个阶级有能力从自己的生存基础出发,在自己身上找到同一的主体——客体,行为的主体、创世的‘我们’,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1](p232)卢卡奇强调:“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洞察社会现实的总体并从总体上变革它”。因此,无产阶级与历史的主体和客体是一样的,因为根据其性质,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把社会作为一个具体的整体。无产阶级既是历史进程的起因,也是历史进程的结果。既是历史过程的动力,这也是它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是在扬弃物化的过程中建立总体性的。在这一点上,卢卡奇通过扬弃资产阶级物质化意识,确立无产阶级作为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2. 卢卡奇的‘总体性’表现为统一的社会现实 在卢卡奇看来,整体是一个统一的社会现实,由内部相互作用和相互决定的部分组成,整体概念强调了统一在社会现实的各个部分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强调整体的逻辑优先性和主体意识对整体的重要性。卢卡奇认为,主观意识的参与和一般经验与事实的叠加,将主体与

文学语言的特点

摘要 语言有文学语言和非文语言之分,其区别就表现在各自不同的特征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物和思维过程。文学语言的特征究竟有哪些?目前文论界和修辞界尚无定论,对文学语言特征一些主要特征的归纳尚有争议,笔者倾向于较为常见的五性说,本文试图在当代学者对文学语言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以及独创性做一浅析和归纳。 关键词: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独创性

文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指的是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的文学则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1]与之相对应,“文学语言”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学语言,作为语言学上的一个术语,是指一切加工规范的全民语言。它包括科学技术、新闻政论、公文事务以及文学作品等所运用的书面语言。而狭义的文学语言仅指作家作品所用的语言,即“文艺语言”,也称之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的文学语言的特点。 确定了文学语言的概念之后,我们还需要对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加以区分。在甄别这二者的过程中,文学语言的特点也随之明晰。有研究者认为,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是两套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认为它们在各自的领域范畴内,各自既有自身不可僭越的游戏规则和表达方式,又承担各自不同的来自于受众的阅读期待的独特品质。前者的话语系统要求其语言以真实、准确、规范、凝练为主要特点;而后者则有更广阔却相对更模糊的想象性、边缘性、多义性的特征。[2]文学语言虽然允许有某种灵活变通不尽遵守语言常规的地方,但事实上文学语言并没有在普通语言之外,另创一套语法和词汇系统。它使用的还是我们平常使用的那套语言。[3]文学作品不过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4]文学语言就是为了构建一个特殊的审美目的服务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学语言要在语言的一般交际功能的基础上执行一种特殊的艺术功能或美学功能,以语言文字为物质材料和表现工具,来刻画形象,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创造意境,通过形象思维,反映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给读者以美感教育。也就是说,它在传达一般信息之外,还要传达审美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语言便体现出它的一些深层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手段的形象化特征,即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抒情所形成的可见、可闻、可感等富有具象性、体验性的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的的首要特征。[5]文学语言如果不具备形象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 [ 摘要] 作为承载主题意蕴的文学语言来说,其审美的特性,是一种高级的组合方式和物化过程。从美学的角度对文学言语的功能加以审视,阐析文学语言的审美表现,这对于读写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 [ 关键词] 文学;语言;审美 各类艺术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以塑造具有审美意义的鲜明活脱的艺术形象为其主要任务的。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审美评判。但所用的物质材料以及相关的艺术手段各不相同。如建筑艺术直接用砖石土木、钢筋水泥来塑造形象,音乐则是借助于一定的节奏、旋律、音响,绘画是靠色彩、线条、光影等手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这一艺术媒介构成了文学与其他艺术性质上的区别:不管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或是造型艺术,都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使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直接感受到形象。而文学必须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由文学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在作家的意向引导下,间接地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魅力。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是道过文学语言塑造的鲜明、独特的形象,在作品与读者间的思想交流中实现的。因而,我们只有了解文学语言的美学特性,才能从本质上把握文学审美规律。 高尔基曾以“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的民间谚语,形象地说明语言的巨大表现力。的确,无论是广漠无垠、色彩纷皇的客观世界,还是精细隐微、丰富复杂的主观情感,无一不可借助语言表现

出来。构成文学作品的文学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它是一种个性得到高度薄重、情感享受充分自由、主观被尽量物化了的语言,是一种美的语言。我们把文学语言的美分解为风格美、形象美、通俗美、整体美,并从这四个方面对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作一粗略的分析和说明。 一、风格美 语言风格美指作者在使用文字语言时形成独特的个性魅力的艺术倾向与格调。语言的风格美是极其多样的,或质朴,或华丽,或隽永,或明快,或洗炼,或缜密,或飘逸,或幽默,或沉郁等。如钱钟书《围城》:“从早晨起,空气闷塞得像障碍着呼吸。忽然这时候天不知哪里漏了个洞,天外的爽气一阵阵冲进来,半黄半落的草木也自昏沉里一阵清醒,普遍地微微叹息,瑟瑟颤动,像揭去了盖。”作家语言的风格的形成,除了由于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客观因素以外,也与作家本身的性格气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主观因素有关。 语言有朴素和华丽等不同风格。比较而言,人们更喜欢朴素的语言风格,因为朴素的语言是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具有“清水出芙蓉”的天然美,有“村姑戴野花”的纯真美。许多作家、艺术家都十分推崇朴素美,“美在朴素中,这是一个真理”(高尔基)。“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十分朴素的”、“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语言的朴素美,从根本上来说,还必须求之于作者思想感情的真挚、淳朴。高尔基指出:“真实和朴素是亲姊妹,美丽是第三个妹妹。”有了纯真质朴的情感,再辅之以平淡朴实的文笔,文章才能闪耀出语言美的艺术光辉。如晓风的散文《也是水湄》:

简述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2009年 第1期(总第168期)世纪桥Shi J i Q iao No .1,2009(General No .168) 简述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向夏莹 (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总体性问题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十分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前驱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描述了物化、异化现象之后,接着就去寻找克服异化的方法,这就是“对总体性的渴望”。 关键词:卢卡奇;总体性思想;渊源;意义 收稿日期:2008210231 作者简介:向夏莹(1983-),女,湖北黄冈人,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在卢卡奇那里,总体性是他阐述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范畴。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认为:马克思的辨证方法,旨在把社会作为总体来认识。并提出:“总体范畴,是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因此,总体性思想不仅成为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中心思想,而且总体性范畴在卢卡奇的全部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作简要说明。 一、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思想渊源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主要源于黑格尔。在黑格尔哲学逻辑中,总体实际上就是一种绝对,即作为世界真实存在的主体本质———绝对观念。相对于绝对观念总体,现实世界中一切具体存在的运动都不过是这一绝对主体的有限的存在而已。在黑格尔眼中总体不是一般的部分之和,而主要是一种走向绝对的能动创造力量。它驱动观念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部分)走向总体,扬弃观念的对象化和异化以回归主体。“绝对观念”是普遍统一、完整的整体,它既表现为纷繁事物的本质,又是自身本质的表现。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于纯粹观念、自然精神、社会历史三个发展环节之中,由此就构成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有机的部分。不仅如此,而且作为整体的绝对观念,缺乏这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都构不成与机的整体。 不仅“绝对观念”是一个完善的整体,它的每一个环节在发展中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黑格尔看来:第一,整体性是基本的原则。世界的完美来源于绝对观念自身的完善,正是这种总体性构成了“绝对观念”本身及其发展的全部根据;其二,整体是一个有机的结合,整体高于部分之和。任何部分都必然置于总体的联系中,离开身体的手不称为手;其三,整体的进化是一种有机的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体的发展不单是由单一的因素决定的,而且由“绝对观念”内在的各环节上的具体矛盾决定的。卢卡奇不仅继承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并且在实际中发展了这一思想: 首先,卢卡奇和黑格尔一样把总体性作为本体论的原则,在他看来离开了总体性,历史的本体就无法理解。其次,卢卡奇完全赞成并继承了黑格尔的整体高于部分的思想,认为各个部分对历史和思想总体的从属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对于黑格尔关于整体是有机的进化,关于发展是具体矛盾推动而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思想,他也是赞成 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卢卡奇和黑格尔的认识也是一致的。虽然卢卡奇的总体观与黑格尔的整体观理论有关联,但也有所取舍。卢卡奇的总体观舍去了黑格尔整体观中的纯粹观念、自然哲学,他的总体只是指社会历史的总体性,卢卡奇的总体观是以黑格尔的整体观为理论背景,抓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而加以转化和创造的。从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理论背景来看,它上承自黑格尔的整体观,从其发展过来看,它还经历了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但是他在生活的不同阶段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并不断地走向黑格尔的哲学立场。 综上所述,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的理论背景与黑格尔的整体观是一脉相承的,并且他的总体性思想经历了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 二、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含义 那么,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卢卡奇在1947年曾比较明确地作过一次概括:“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概念首先是指相互作用的矛盾的具体的统一;第二,是指不论是向上还是向下的整个总体的系统相对性;第三,是指整个总体的历史相对性,即整个总体的总体 性特征是变化的、分解的,并限于一定的历史时期。”[1] 总的来说,其总体性思想的基本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总体统率局部。卢卡奇认为,“总体性”即着眼于全体、整体,是相对于局部、片断而言的。整体由部分组成,但又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其作用也不等于各部分之和。卢卡奇说,“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到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总体的全面渗透优于部分”,“每一部分从属于历史与思想的整个统一体”。也就是说卢卡奇把这种总体对于局部的优先性看作“科学中 革命原则的支撑者”。 [2] 第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统一。卢卡奇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总体性离不开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同时,总体性不仅决定认识的客体,而且决定认识的主体,只有把主体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时,才能把客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由此,他结合实际强调整个阶级的意识,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总体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卢卡奇区分了形而上学与辩证法,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形而上学把客体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把主体的活动看作非实践的冥思或直观;而辩证法的 ? 59?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的典型审美特征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文学典型作为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文学典型呈现如下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黑格尔认为:“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它就是能“把一切都融贯成为一个整体的那种深入渗透到一切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所言所行的同一泉源,从这个泉源派生出每一句话,乃至思想、行为举止的每一个特征”。也就是说,一个人物性格的最基本方面可以形成这个人物个性的“总特征”。 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种“总特征”。他自己一贫如洗,他就想“我儿子会阔得多啦”,骂了别人,觉得自己胜利了。他头上有癞疮疤,人家拿他开玩笑,开始他“怒目而视”,后就对人说:“你还不配”。他被人打了,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又心满意足地走了。直到最终人家要杀了他了,他还为状纸上的圆圈画得不圆而羞愧,后来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很圆呢”,于是他睡着了。阿Q的许多行为都与他的“精神胜利法”息息相关。有人发现,阿Q的性格中竟有十组矛盾着的侧面:

(1)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2)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3)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4)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5)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6)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7)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 (8)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9)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10)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性格内涵。 然而阿Q并不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这些-矛盾着的侧面,都是一个被压迫的奴隶,带着其“精神奴役的创伤”,在不同的生活境遇里的必然的反应,而每一种性格特征后面,都能透射出一道历史的折光,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文学典型就是这样,在鲜明的整体特征和丰富的局部特征的展示中,成为一个立体的“圆整人物”,成为显示出无穷魅力的个性。 此外,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像薛宝钗的“世故圆滑”,像王熙凤的“心狠手辣”等等都是这些典型的“总特征”,使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成为一个鲜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 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展现了女人——这种上帝的杰作所包含的母性、妻性、女儿性的全部丰美的意蕴及其生命的奇光异彩。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已经发展到要塑造性格复杂丰满的“圆整人物”的阶段。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典型按人自身的生命形式创造的艺术形象,因而分外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一颗心显得那样晶莹、那样高洁、那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捷尔吉·卢卡奇(1885-1971),是匈牙利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23年由柏林玛里克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卢卡奇的影响最大、争论最多的一本论文集,收录了卢卡奇写于1919-1922年的8篇论文和1篇序言。其中1920年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阐释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概念直接依据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马克思的“物化”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了一种在市场上买卖的商品,人成了物,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丧失了情感和知性。卢卡奇更进一步,指出了物化概念的另一个含义,即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因为《历史与阶级意识》先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十年发表,因此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上世纪最早、最系统提出物化理论的一部著作。 一、提出物化理论的背景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非常丰富,在西方所引起的震动是强烈而广泛的。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影响如此之大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和理论原因。 (一)时代原因 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战争、危机与矛盾的交织,帝国主义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人类社会在现实和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同时,欧洲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一次又一次地斗争,胜利者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失败者则损失惨重。但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和自身因素,各社会主义国家既取得过巨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甚至是错误,这给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各自的弊端给民众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上造成的创伤,不但没有愈合,而且是旧伤痕上又添新伤。 (二)理论原因 人们开始思考现实,但深思需要理论依据。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仍保持乐观主义态度的科学主义思潮,如同它所依托的社会母体一样,虽然自身不断花样翻新,修修补补,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总体上,它以反传统

卢卡奇早期总体性概念研究

卢卡奇早期总体性概念研究 罗淼(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甄龙(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 作者简介:罗淼(1985-),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在读,从事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甄龙(1986-),男,新疆奎屯人,南开大学哲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研究 摘要:总体性是卢卡奇思想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概念。早期卢卡奇强调总体性概念的方法论意义。他认为历史是一个总体,在这样的总体性中,所有矛盾都可以得到解决,这不仅是合乎逻辑的而且是现实的。然而事实上,卢卡奇早期的总体性概念成为了某种抽象的概念,并未摆脱黑格尔思辨的哲学性质。 关键词:总体性;历史;卢卡奇 总体性是卢卡奇思想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物化现象的揭示,对历史、实践、阶级意识等观点的论述,以及对物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愿景,都离不开对总体性概念的思考。对于卢卡奇而言,总体性概念凝聚着他对辩证法的深入探讨,是他一生都始终坚持的重要思想。 要研究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首先要澄清的就是总体性概念是伴随其思想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按照卢卡奇思想发展的顺序大致看来:早期卢卡奇强调总体性概念的方法论意义,这主要是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代表。而卢卡奇早期关于总体性的思想在其中期对于黑格尔的研究中有所深化,这一阶段主要代表作是《青年黑格尔研究》,但卢卡奇在此主要强调的是总体性在理解社会的辩证法中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一种人们的思想和认识方法,同时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规律。而到了晚期,卢卡奇则主要强调总体性是社会构成的一种状态,是他所理解的社会的本体。这一阶段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澄清了这一点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卢卡奇关于总体性思想的早期讨论中,也就是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探讨为界限。 一、总体性概念的提出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所谓方法也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同时,他还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Die konkrete Totalit?t,Das Ganze)的范畴。”①这样看来,对卢卡奇而言,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也就即总体性。那么,这里就需要说明的是卢卡奇为何要提出总体性这个概念并赋予其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分工破坏了人们之间的有机联系,社会生活被商品生产和交换分割成各种孤立行为,人的劳动变成了控制他自身的某种东西。由此,各种物化现象成为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卢卡奇认为孤立性必须被超越,物化必须被克服,但是物化现象只有在总体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才能实际被克服。在这种背景下,一战后国际社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着各种分歧和混乱,由此出现了庸俗唯物论、实证主义或科学主义等思想倾向。庸俗唯物论抛弃了马克思曾经批判地吸取其中合理因素,特别是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辩证法。其中一部分理论家将经济视为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观点下,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规律都具有既定的、人在这些经济规律面前,只能被动的适应和服从。而另外一种则是社会进化论的观点,他们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应用于社会领域,

浅谈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汇总

内容摘要 摘要:文章从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探讨了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幼儿情趣是幼儿文学的美学特质,使幼儿文学显示出迥异于其它文学的美学特征。并从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之所以独特几个方面:一、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泛灵观念、人造观念、任意逻辑、前因果观念,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幼儿的思维特征是一种极富美感的诗性思维,有很强的形象性、同一性、和生命性,“自我中心”意识突出,只有与他们生活最接近、与他们情感最契合、外部特征突出的内容,才会成为他们的审美对象。二、幼儿文学美学特征的具体表现:质朴的稚拙美、透明的纯真美、张扬的游戏美、出色的荒诞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幼儿只有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之情,才会为日后去追求美、创造美积贮起足够的心理动力及成人在为幼儿创作作品或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一定要符合和关照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充分把握幼儿的美学特质——幼儿情趣 “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幼儿只有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之情,才会为日后去追求美、创造美积贮起足够的心理动力。幼儿文学以其独特的美深深地感染着幼儿,成为文学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鲜活、最可爱的一个分支。成人在为幼儿创作作品或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时,一定要符合和关照幼儿的审美心理需求,充分把握幼儿的美学特质——幼儿情趣。

浅谈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幼儿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门类,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人们把她比作“新月之国”,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幼儿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幼儿文学读者的特殊性对幼儿文学具有制约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一、幼儿的审美心理特征 幼儿受生理、生活条件的制约,心理分化刚刚开始。这使得他们的审美心理不仅与成人,就是与童年期、少年期的儿童审美心理特征客观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幼儿审美心理中“自我中心”思维非常突出。其特征是主体和客体不分,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合而为一,而且总是把客体“依附”于主体,形成幼儿审美意识的“自我中心”状态。突出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种: 1、泛灵观念 在幼儿心目心中,大千世界的各种生物都有生命,同人一样有感觉和意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浅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摘要】文章解读了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论述的物化理论。卢卡奇通过分析《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得出“物化”的概念。“物化”的概念延伸,在经济领域中,物化表现为人的机械化,政治领域的物化,意识形态的物化。因此,要正确对待“物化”现象,首先,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其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对物化现象进行扬弃。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阶级意识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了“物化”这一重要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阐述。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物化是其存在的本质性特征;物化现象不仅是外在客观世界的根本性特点,也是人的内在世界的根本性特征。卢卡奇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其本质的深刻批判,试图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使其摆脱物化的困扰。 一、物化理论的形成背景 20 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各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惜发动战争,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

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和模式,没有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重大失误。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两种制度自身的弊端给民众的生活和情感造成了创伤。尤其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公然在世界上进行对抗,冷战一触即发。在冷战的铁幕中各国面临着深深的社会矛盾,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分子渴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二、物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物化”概念是卢卡奇通过分析《资本论》中的商品拜物教得出的。他认为物化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1]在阐述物化的时候,卢卡奇先肯定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力跟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因此人变成了物,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丧失了情感和知性,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即所谓“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然后进一步指出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的活动。简单的说物化就是人的客体化和物的主体化。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是自觉而能动的,然而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条件下,人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丧失了主观能动性,金钱成为衡量人与人

总体性的辩证法_卢卡奇辩证法新解

马克思主义研究 总体性的辩证法 ———卢卡奇辩证法新解 李富君 摘 要 针对第二国际的庸俗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卢卡奇提出了把总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核心的新思想。其总体性范畴主要有三个层次,即总体是一种整体统率局部的原则,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统一,体现为一种历史过程。对卢卡奇总体性思想作以探讨,对纠正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违反辩证法的现象和倾向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会产生启迪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 总体性 辩证法作者简介 李富君,女,1977年2月出生,郑州大学在读研究生。(郑州 450052) 在辩证法思想史上,卢卡奇提出了总体性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新思想。卢卡奇一反“正统”,提出了“总体性”范畴,并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试图“革新”马克思主义,给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 一、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含义什么是“总体性”?“总体性”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卢卡奇有过多种表述,概括说来,主要有三个层次: (一)“总体性”是一种整体统率局部的原则 “总体性”即着眼于全体、整体,是相对于局部、片断而言的。整体由部分组成,但又不 是部分的机械相加,其作用也不等于各部分之和。卢卡奇认为,“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到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 基础的方法的本质”① ,它强调“总体的全面渗透优于部分”,要求“每一部分从属于历史与思想的整个统一体”。卢卡奇把这种总体对于局部的优先性看作“科学中革命原则的 支撑者”② 。 (二)“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统一 卢卡奇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总体性离 ? 23?

儿童文学美学特征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分析 ——以《馅饼里包进一块天》为例 14汉语言周奕娴F11414080 一,纯真之美 儿童的心灵如同纯净的水晶,瞧待世界的眼光也就是那么的稚拙纯真。在孩子的眼里,世界就是美好善良的,纤尘不染的童真就是儿童最为独特而宝贵的品质。 在《馅饼里包进一块天》中,老头与老太太跳上馅饼之后,接连遇见小猫、小鸟、飞行员、小猫、鸭子、山羊与大象。她们接连跳上了馅饼,而其中停在空中用完燃料的飞机中冻得瑟瑟发抖的飞行员,待在云朵上忘记飞翔的鸭子与在山上迷路的山羊与在纷飞大雪的城市中想念家乡的大象,都有各自的不幸与困难。儿童善良与纯真的本能,使她们发自内心地平等向善、同情弱者,希望帮助陷入困境的她人。 而在寒冷的冬天,老头叫老太太为她做一个“又香又甜又热乎乎的苹果馅”,这样的表述也充满童真与趣味,让孩子的内心充满生活的温情与生命的喜悦。老头与老太太温馨的相处方式也给了孩子一种温柔的引导。 文中的种种情节安排使孩童获得了美与人性的教育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给孩童正确的价值导向,倡导真善美,鼓励孩子帮助她人。 二,稚拙之美 稚拙就是一种艺术本能,就是一种美学天性,也就是一种富于魅力的特质与表现形态。稚拙美及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而文字的组合与叙述方式的变化往往表现出文学的稚拙之美。 比如文中不断重复的情节——小猫、飞行员、鸭子、山羊与大象接连跳上馅饼时的叙述手法,就是不断的重复相似的语言。跳上来的动物与人都问道,“老婆

婆老头儿带着小猫,干不坐着苹果馅饼,在高高的天上飘?”老太太回答说,“不就是我们飞,不就是我们飘,只就是因为停不了。”接着的对话就是“能让我上去不?”老太太回答说,“当然可以了。”口语化的浅显语言对话给读者一派自然本真的生命意趣的飞扬与体验,这些对话没有深沉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却体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毫无城府的单纯自然的稚拙情态。 三,欢乐之美 欢愉之美表现为以幽默、滑稽、可笑的形式来表现美感的内容。 文章中有这么几个情节体现了儿童文学的稚拙之美。当飞行员、鸭子、小猫与山羊跳上了馅饼后,大象上了馅饼后却因为“大象太沉了,把馅饼压得朝一边倾斜着。”通过童趣可爱的表达,语言的组合与叙述方式的变化——与前面的飞行员、鸭子小猫与山羊跳上馅饼不一样的效果,用视觉的效果给人以喜感,令小读者联想到平时生活中的胖同学,令人不禁莞尔一笑。 而在文中,老太太没有注意到馅饼里面包进了一块天,打开烤炉的时候竟然从烤炉中飞了出来,飞到屋子的另一头,老头老太太一齐去抓馅饼却没有抓到,馅饼飞出大门外,飞到花园里,老头老太一直追着馅饼跑,最后竟然跳上了馅饼。这段富有夸张想象力的片段通过动作描写,生动有趣,读来幽默滑稽,平时生活中可见多就是严肃的老头老太太,而在故事里行为举止变得如孩童般可爱,洋溢着谐趣。这样的喜剧性情节营造了一种幽默氛围,突出了趣味性,给小读者们带来无尽欢笑。 四,变幻之美 当大家想降落在小岛上时,接连几个岛上的居民都举起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没有停放馅饼的地方”。然而馅饼变凉,落到海面上,馅饼竟然成为了一个岛。这就是第一个转折,儿童无穷丰富而活跃的想象力使困境变成具有神奇色彩的冒险之旅。 然后老太太又发问,“这儿没有树,没有花,咱们吃什么?喝什么?”结果在温暖的太阳照耀下,馅饼岛长出了苹果树,山羊为大家提供羊奶,大象为大家摘苹果。 在现实生活中,馅饼不可能飞起来,更不可能变成岛,在海上更不可能立刻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