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题

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括号中为参考答案 1、桑之未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桑之落矣,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其黄而陨) 2、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 , 。 3、自伯之东, 。岂无膏沐, ? ,杲杲日出。愿言思伯, 。(首如飞蓬,谁适为容,其而其雨,甘心首疾) 4、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秋风萧瑟天气凉, 。 ,念君客游思断肠。……明月皎皎照我床, 。牵牛织女遥相望, ?(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星汉西流夜未央,尔独何辜限河渠) 6、其形也,翩若惊鸿,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 , 香袜生尘。 7、郁郁涧底松,离离上山苗。 , 。世胄蹑高位, 。地势使之然,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8、如彼翰林鸟, ;如彼游川鱼, 。(双栖一朝只,比目中路析) 9、世胄蹑高位, 。……冯公岂不伟? 。(英俊沉下僚,白首不见招) 10、种豆南山下, 。 , 。道狭草木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夕露沾我衣。) 11.“余霞散成绮, 。喧鸟覆春洲, 。”(澄江静如练,杂英满芳甸。) 1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游鱼细石。) 13、采莲南塘秋, 。低头弄莲子, 。……南风知我意, 。(莲花过人头,莲子青如水,吹梦到西洲。) 14、对案不能食, 。丈夫生世会几时, 。……自古圣贤尽贫贱, 。(拔剑击柱长叹息,安能蹀躞垂羽翼,何况我辈孤且直。) 15、那堪玄鬓影, 。露重飞难进, 。无人信高洁, ?(来对白头吟,风多响易沉,谁为表余心。) 1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7、江流宛转绕芳甸, 。空里流霜不觉飞, 。(月照花林皆似霰,汀上白沙看不见。) 18.江天一色无纤尘, 。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不知江月待何人,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只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 19、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 。(风正一帆悬,江春入旧年。) 20、葡萄美酒夜光杯, 。 ,古来征战几人回!(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21、穷年忧黎元, 。取笑同学翁, 。非无江海志, 。……葵藿倾太阳, 。(叹息肠内热,浩歌弥激烈,潇洒送日月,物性固难夺。) 22、独怜幽草岸边生, 。春潮带雨晚来急, 。(上有黄鹂深树鸣,野渡无人舟自横。) 23、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 。岭树重遮千里目, 。共来百越文身地, 。(密雨斜侵霹荔墙,江流曲似九回肠,犹自音书滞一乡。) 24、在天愿作比翼鸟, 。 , 。(在天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5、空将汉月出宫门, 。衰兰送客咸阳道,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忆君清泪如铅水,天若有情天亦老。) 26、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 。垆边人似月,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皓腕凝霜雪。) 2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8、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产生于_____,分风、雅、颂三类,其中《氓》、《七月》属于____。(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风诗。) 29、屈原在民间歌谣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因为作品都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所以汉代人把这种文体称为_______,后世又称_____。 屈原的代表作是《 》 ,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_______ 诗。(楚辞;骚体;《离骚》;抒情诗。) 30、《史记》中为避免重复,让人物传记相互配合的方法称作________。(互见法。) 31、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____。(王粲。)

32、元杂剧前期最优秀的作家是______,其代表作是《 》。

(关汉卿;《窦娥冤》。)

33、代表清代剧坛最高成就的是洪升的《 》和孔尚任的《 》。(《长生殿》;《桃花扇》)

34、“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______的写景名句。(谢灵运。)

35、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是晋代干宝的《_____》,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的《_____》(《搜神

记》;《世说新语》。)

36、《庄子》善于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

的哲理,《庄子.逍遥游》中以_____变化为喻,与蜩、鸴鸠、斥鷃等作对比,引出一系列比喻,说明眼光短浅、志量狭小是不能理解伟大境界的。(鲲鹏。)

37、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最出色的后两句为________,_______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8、________晚年创作了《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六十首,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成就很高,使他在文学史上赢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范成大。)

39、“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________,_______?”(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40、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 41、“天意从来高难问,________。”(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42、“如今憔悴,________,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风鬟雾鬓)

43、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重湖叠巘清嘉。)

44、清代柳泉居士的《________》,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聊斋志异》。)

45、唐传奇《霍小玉传》的作者是 。(蒋防。) 46、“初唐四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

二、简答题:

1、 试析《氓》中女主人公的思想发展历程。

答:诗中的主人公“我”在婚约过程中是一个对爱情、婚姻很

痴情的女子,在道貌岸然的“抱布贸丝”的伪君子小商人的追逐下,接受并轻信了对方的爱情,而且冲破了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在伪君子小商人“匪来贸丝,来即我媒”的追求中,

主动“送子涉淇”,虽“子无良媒”,但还是同意了“秋以为期”,和后来的“负心郎”建立了恋爱关系并订下了终身,表现出了“我”

对爱情的自由追求,这在那样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但也由于“我”对爱情自由的追求痴情到了忘情的地步,未对伪君子小商人作过细

的了解和考验,从而埋下最终悲剧的根源——婚约。

女主人工对悲剧结局的态度是“反足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一

个女子勇往直前走自己的路的坦荡自信的坚强和反抗精神。是一个十分难得可贵的弃妇的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典型意义是伟大的。

2、 简析“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中的项羽形象。

答:项羽是一个英雄豪迈、骁勇善战、多情重义之人。值被围垓下

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悲歌慷慨痛别佳人。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

士,实重情重义之人。以数十击数千,当者披靡,斩将刈旗。身处绝地,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司马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融注笔端,塑造了这样一个

光明磊落,勇武豪壮,然而最终却兵败自刎的悲剧英雄,其目的在于通过“悲”反衬出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

展示出希望。鼓舞读者化逆境为动力,引磨难向奋斗,完成生命的恢宏哪怕只是刹那芳华也当义无反顾!

3、简析《逍遥游》的论证方法和艺术特色。

答:一、论证方法:《逍遥游》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

二、艺术特色:

(一)用寓言说理。善用寓言,这是《庄子》一书很重要的艺

术特点。庄子在其《寓言》篇中自叙其著述特点时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马迁在《史记 ? 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位有意识创作寓言的

作家,而《逍遥游》全篇就是运用大量的寓言来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的。

(二)极富想像力。在《逍遥游》中,庄子以奇崛瑰丽的想像

力勾画了诗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精神的绝对自由靠物象的极度自由空间得以伸展,“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鲲,古训中或为刚孵出的小鱼,或为尚未孵化的鱼卵,

本为至小之物,文中却把它想像为身长几千里的大鱼;接着,在作者的笔下,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想像力之强令人惊叹。写鹏的南徙,一“击”“三千里”,一“抟”“九万里”,此时,大鹏展翅九万里,扶摇直上苍青天,物理空间的限制被缩小甚至取消,诗人的想象力

挣脱了任何空间的束缚。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形成一种奇诡异常、变幻莫测、汪洋恣肆的独特风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 (三)善于运 用比喻。 文中的比喻,连翩不绝而又贴切有力。如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而连续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 大量的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形象逼真,引人入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想像丰富,奇思连翩,变幻莫测,使人感到汪洋恣肆,雄奇壮丽,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从文学成就来看,在诸子作品中《庄子》是最突出的。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4、简析《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成功刻画人物的。 答:西晋灭亡,晋室南渡,从北方来到南方的干族,对于北方国土沦丧,王朝偏安的局面感慨良多。《过江诸人》通过诸人通过对过江诸人在新亭饮宴的描绘,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南渡的士族官僚们在国破家亡后的生活和情绪,以及士族面对现实而形成的不同态度。一种是感伤颓废,专务请谈,以周侯为代表;一种是慷慨陈词,奋发图强,表现了爱国思想,以王导为代表。前者仅是感叹伤心,后者则主张以实际行动为国效力。作者的倾向通过叙事自然流露。 5、简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思想蕴含。 答:这首诗通过作者登幽州台所抒发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孤寂的思想感情。全诗意象阔大,感喟颇为深重。诗歌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诗人登台缅怀往古,两个“不见”,纵贯古今,有感于并钦慕燕昭王礼贤下士,叹惋自己生不逢时,怀抱利器却无从施展的哀怨感伤。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写诗人纵目广阔的天宇和苍茫的大地,俯仰之间,有力地突现了第四句“独怆然而涕下”中内心世界极为苦闷而悲愤的诗人自我形象,从而抒发了宇宙无穷,人生却很短暂,加之知音难觅的孤苦悲伤之情,以及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深重感喟。作为一篇登临之作,作者侧重于自身感情的抒发,但他并没有被一己之悲哀所限,相反他的视野非常阔远,取向宏大,寄意遥深,体现出对古今之变,人世沧桑和宇宙人生的哲思和深刻见解,从而给人以雄浑博大、沉郁悲壮的艺术美感。 6、简析杜甫《蜀相》一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 答: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7、简析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褥,双双金鹧鸪。 答:此词写晚起梳妆的妇女,极力渲染了她无所寄托、百无聊赖的情绪。作者通过一组组动作的描写,一个个画面的递接,完成了一幅美人梳妆图。从女子的鬓发零乱,懒画蛾眉,迟于梳洗,可见她无心装扮的娇懒之态。下片转以花面交相映,罗襦双鹧鸪作衬,又显示出女主人公盛年独处、顾影自怜的孤寂之意。此词运用色彩(金、雪),图案(小山重叠,照花前后镜)和凝滞的动作(懒,迟)来渲染女主人公的华丽和娇弱,笔触细腻精工,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即华贵娇柔背后所隐藏的深深空虚和寂寞,而这份空虚和寂寞显然来自于不完满的爱情。整首词围绕着梳妆一事来写,风格浓艳,刻画纤巧,感情不外露,而从“双双金鹧鸪”等语却可窥见女主人公之心绪情态。因此,化景为情、以景现情,可谓本篇的主要艺术特点。 8、简析韦庄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末还乡,还乡须断肠。 答:韦庄因避战乱,长期流寓江南,对江南水陆交通之利便,鱼虾茶果之富饶,深有体会。尤其陶醉江南的优美景物。本篇约作于其晚年,为回忆旧游之作,表达了他对江南风物的赞美与怀恋。开篇两句即直揭旨意,以“江南好”三字为全篇张本。接下四句即由此展开:“春水碧于天”是写江南风景之美,“画船听雨眠”是写江南生活之美,“炉边人似月月,皓腕凝霜雪”是写江南女子之美。末两句因江南无限美好而引发对故乡的思念,看似顺承,实为反接。一说表示江南虽然值得怀恋,毕竟不是故乡,乃在为他人劝留。此词主要篇幅写江南行乐之地的美好以似欢愉之语娓娓道出江南的种种好处,而末两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却透露了词人对家乡的怀念。“老”、“还乡”等字眼与前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透露出词人对生命和处境的悲凉感受,传达出丰厚的意蕴。诗人虽口头上说留恋江南美景,言外之意却是感叹家乡遭受乱离,已无往昔的美好。 9、曹操《短歌行》开头两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经常被一些人引用来表达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说说这样引用是否符合作者的本意。

答:本诗抒写了作者渴望招纳贤才以统一天下的急切心情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作者的远大抱负和开阔胸襟奠定了本诗激越高昂的基调,但他是在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和不得贤才的忧思中来表现自己的抱负和胸襟的,所以笔调显得沉郁顿挫,形成了慷慨悲凉的风格。

诗人一面饮酒听歌,一面凭空作想,想出诗中这许多曲曲折折,絮叨说来,似连贯,似不连贯,却围绕着一个中心——思得贤才。先写人生短暂的忧思,为什么忧思,因为没有贤才的辅助,不能在

有生之年统一天下。次写思贤若渴的心情,反复抒写不得的忧思和即得的欢乐。最后写延揽人才的态度,还是思贤。一条线索,贯穿

全诗,所以作者思绪的流动看似随意而毫不散乱。

10、简要分析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答:、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他脱离污浊的官场,走上归因道路后写下的。所以他在诗中尽情抒发了对淳朴幽美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自由恬静的心境。并通过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描写来映衬官场的黑暗。例如《饮酒[其五]》 11、《西厢记 .长亭送别》中的曲文是如何体现莺莺送别恋人时的情感波澜的?

答:这折戏主要写崔莺莺不忍离别的心理。(1)先写她赴长亭别宴途中的内心伤感。(2)次写他在离宴上哀婉悱恻的离愁别绪。

(3)再写她对张生离别后要善自珍重和不要移情别恋的叮咛嘱咐。(4)最后写张生走后她流连低徊不忍离去的悲痛心情。在表达自己的离别之痛中,莺莺对封建礼教、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门第观念给予了有力的控诉。作者抓住“暮秋天气”、“离人伤感”加以生发,以暮秋天气渲染离人伤感,把离愁别恨写得层次井然,细腻感人。 12、请根据《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一文,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准确地说出来。

答:、句意为:无论是个人或者国家,在忧愁祸患中才知奋发,得以生存发展,而沉湎于安逸欢乐中就会衰败灭亡。本文先以六个人的事例来证明,有作为的人都是曾历经挫折磨难的。然后联系到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外患的忧惧,上上下下高枕无忧,就会有亡国的危险。在以上两层意思的基础上,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3、解释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句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答:且夫:况且。造物:指天,大自然。无尽藏:这里指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适:享受、满足。况且天地之间的东西都各有主人,如果不属于自己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索取。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可以随意耳听眼看,取用不完。这才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啊,我和你且来共同享用。

三、论述题:

1、试评析《李将军列传》(节选)中的李广形象。

答:李广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

作为作者心目中的一个理想人物,李广有如下优点: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文中通过李广的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尤其是通过中石没镞,突出地表现了李广这位名将的英武风姿。文中还通过他追射雕者遭遇匈奴大队时的勇敢沉着,表现了李广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他“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在战场上,每遇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这是极为难得的优秀品德。与霍去病那种“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见《卫将军骠骑列传》),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繁。李广“讷口少言”,

“宽缓不苛”,所以士兵们都愿意跟随他打仗,乐于为他效力。生

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李广的“为人简易”,绝不是循规蹈矩、只知照章行事的呆板做法;而是不喜欢当时儒生的繁文缛节,讨厌酷吏们的舞文弄法,不愿意“对刀笔之吏”。他的“为人简易”,与他所欣赏的道家人士的“清静无为”是互为表里的。

2、试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中的刘兰芝形象。

答:《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诗中人物形象鲜明,刘兰芝、焦仲卿是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代表。刘兰芝是美丽善良、聪明能干、终于爱情并富有教养的青年女子。她识大体、明礼仪,具有沉着、冷静、坚强不屈的性格。敢于同封建礼教斗争到底,是争取个性解放的妇女形象。焦仲卿也是个被封建家长制迫害的人物,他也是个善良多情,忠于誓约、忠于爱情,不惜生命与封建家长制反抗到底的青年。

3、试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答:《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抒情诗,诗中展现了春江花月夜浩瀚幽邃、恬静多彩的巨幅画卷,并以此为背景,着

力抒写了离人相思之情及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深思遐想。从开

3 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写明月照耀下的春江花月林景色以及诗人的联想和感慨。前八句紧扣题意,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逐层铺展,描绘出长江下游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不分和新月初升的景象。“滟滟随波”两句写在绿波荡漾闪光的广阔江面上的明月光辉,美景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因此发出“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感慨,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开拓了广阔的境界。后八句由“江月”联想到“人生”,由写景转入抒情。面对江水月色,诗人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江天一色无纤尘”两句,写月色水光的明净景象。“孤”字在静态的描写中勾画出一种幽深、孤独、寂寥的环境,引出下面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江月是美好的,仰望明月、俯视江流,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发出江月长明、人生短暂的慨叹。个体人生,相对于宇宙是渺小易逝的,但就整体人生而言,却是“人生代代无穷已”,与宏观宇宙是相协调的,这样诗的内心感情却是热烈而深沉的。从“白云一片云悠悠”到结束为第二部分,写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着重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深情。由写景入手,以白云起兴,悠悠远去渲染离情别绪,使人触景生情,牵动愁怀,以月光徘徊来暗示思妇的彻夜不眠。诗的最后写春残月落思妇的绵长无尽的哀愁,以“落月摇情满江树”作结,情总全文。这首诗作者借“月光”总摄群景,形成清丽婉转、迷离优美之境界,同时,作者借景色引发、渲染、暗示、寄托思妇的离情别绪,融入诗人自己对美景常在而人生不再、明月长圆而人情难圆的感怀,使诗情、画意、哲理交相融汇,取得了艺术上之大成就。 4、试析梦浩然《临洞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答:(1)本诗的思想内容:表露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愿望和希望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可见以隐士而闻名于世的孟浩然并非甘于隐居而仍想有机会建功立业。 (2)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这首诗巧用比兴手法。前四句由大处落笔,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描写碧波千顷、汪洋浩瀚的奇观,以及激荡的水波震撼岳阳城的巨大声势和力量。但作者并不是单纯的写景,这恰好是作者自负不平的心态之写照,暗示作者的心潮起伏。兴象悠会,意在言外。后四句就眼前景象起兴,作譬设喻表达心曲,信中抒发诗人内心的感情。“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诗人想渡越洞庭,但苦于无舟楫,欲渡不能;“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想当个垂钓者,可是空有羡鱼情,以此来比喻自己怀抱利器,欲施才华,却苦于乏人引荐的苦闷心情,而诗人又耻于端居于圣明时代,从而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急于出仕以及对张九龄丞相的殷切期待之情。这种写法使诗意含蓄委婉,兴寄深远。 5、试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杜甫思想。 答:这首诗是杜甫十年旅食京华的生活体验的总结。作者通过叙述个人的身世遭遇及自长安赴奉先途中的所见所闻,抒发了昔年的抱负,对当前形势的感叹和对国计民生的担忧。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揭示出安史之乱前夕唐王朝阶级对立尖锐、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且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赤诚情怀,对国家前途和人民疾苦深表关心。作者将抒写情志与真实反映当时现实紧相联系,使这篇“咏怀”之作突破了前人的固有体制而具有史诗般的恢宏与厚重。诗人记叙了自京赴奉先县和到家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体现了杜诗“诗史”的特质,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杰作。此外,此篇又最能体现老杜沉郁顿挫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情感方式。从全篇来看,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可谓“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从一段之内看,也是反复吟咏,曲尽其意,如首段嘲弄自比稷契却又甘于白首契阔,死而后已;叹为小人所笑而浩歌弥烈;表白自己并非不知隐逸为高,亦并非以为国无其人,但忠心难移;知不合时,但又耻于干谒。诗人胸中忧愁郁积,起伏不息,然而往往欲吐还咽而不作痛快的奔泻喷发,给人以愁肠百结、哀思深沉的感觉,这是典型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6、举例分析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 答:本诗通过由梦游仙境到复归现实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名山仙境的向往,表现了他的自由和理想境界的渴求,以及不满黑暗现实、蔑视封建权贵的叛逆精神。 全诗按入梦原因、梦游经过和梦后感慨展开诗人的思想过程。诗人平生以修仙学道作为人生寄托,所以以海中仙山的渺茫难求开篇;又“一生好入名山游”,所以欲游越中,人还未行,心早已飞到了越中名山,于是有天姥仙境之梦游。梦醒后好景不在,思想复归现实,觉得人生行乐和世间万事无非如此,如梦幻,如流水,一切世俗的追求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提出人生应该自由自在的生活,尤其不能处在必须低心下气地巴结权贵的官场中。 本诗突破了一般留别诗伤离惜别的常调,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都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色。 (1)别具匠心的构思 这首诗突破了一般留别诗伤离惜别的常调,别具匠心地围绕梦境进行构思,为驰骋幻想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全诗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入梦原因、梦游经过和梦后感慨三部分,而以梦游经过为主。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写梦游原因,以虚幻难求的瀛洲衬托实际存在的天姥,并用,夸张的对比手法描绘出天姥山的高大形象。第二部分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写梦游天姥的经过,时间上从入梦到梦醒,空间上是山下到山上,展现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第三部分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结束,写梦后感慨,向朋友们表明对世事的看法(如梦幻,如流水)、自己今后的去向和不媚权贵的态度,即归到“留别”的题面,又点明了主题。正因为有前面的梦幻境界,后面的感慨才显得合情合理。

(2)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

诗中将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创造出辉煌流丽、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夸张为想象服务,正因为夸张了天姥山的高峻。后来梦游所见的山水奇幻、云霞明灭、众仙来会的境界,才显得真实合理,和谐统一。

(3)语言酣畅淋漓,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全诗以七言句为主,随着感情的起伏,杂以长短不齐的句式,造成疾缓相间的节奏。如“列缺霹雳”四句,以急骤的节奏,表现电闪雷鸣、山崩石开的情景;接着改用七言句写神仙来会,以舒缓的节奏表现众仙飘然而下的情景。不同的节奏与不同的内容相统一,极尽和谐之妙。

7、司马迁写历史人物的传记,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请以《项羽本纪》为例,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答:项羽是秦末历史的核心人物之一。灭秦前,他是反秦斗争所造就的起义领袖;灭秦后,由于他有大勇而无大略,善打硬仗而不善计谋的弱点,逐渐陷于孤立,最后失败自杀,成了悲剧人物。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调动多种艺术手法,以饱醮感情之笔从多个侧面写出了项羽的盖世英雄形象,把这一历史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1)在传记的开头,先写了项羽的两件逸事。一是他小时不屑于学书学剑,要学“万人敌”,叔父教他兵法,他才大喜,但又不认真完成学业,则预示着他的英雄事业的悲剧结局。二是他在观

看秦始皇巡游时说出“彼可取而代也”,吓得叔父赶忙捂着他的嘴,提醒他这是灭族之罪。在这样的场合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表现出项羽具有英雄大志和无所顾忌、敢作敢为的英雄气概。这两件逸事为后面逐层展开项羽的英雄性格定下了基调。

(2)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突围及乌江自杀是项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基本上可显示项羽事业的盛衰过程和项羽的完整形象。 A 、钜鹿之战是项羽与秦军主力的决战,奠定了项羽在反秦联军中的地位和威望,充分显示了项羽的盖世英雄本色。除了通过诛杀宋义、破釜沉舟等果敢行为正面写出他的英雄气概外,还通过与宋义的对比,诸侯将观战和拜见时的情态从侧面烘托他的英雄形象。

B 、鸿门宴是项羽兵临咸阳时与刘邦的初次较量,暴露了他缺

乏远见的弱点,失去了消灭刘邦的依次大好机会,是他的事业走向衰落的预兆。同时,也显示了他作为大英雄不屑于暗算人的磊落胸怀。在这次事件中项羽的言行很少,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来凸现项羽形象。

C 、垓下突围及乌江自杀是项羽事业的终结,写出了他的执迷不悟和至死不失英雄本色。通过项羽别姬时的慷慨悲歌、屡次强调“天亡我”和毫无意义的大肆冲杀,写出了他心已死而意难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情。最后写他的死法也非同常人,仍然是英雄本色。 四、材料分析题:

1、阅读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结合《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评议短文:

世皆称(称道)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归附)之,而卒赖(依靠)其(士)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据有)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指居帝王之位)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一篇八十八字的名作——《读孟尝君传》赏析

王安石的论说文《读孟尝君传》,全篇只有四句话、八十八字。

它议论脱俗,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被历代文论家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一生立志革新变法的王安石,十分强调文章要有利于“治教”,要有益于社会进步。他曾说:“治教政令,圣人之所谓文也。”又说:“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读

孟尝君传》这篇论说文,就是为“有补于世”而作的。很明显,抨击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自然就会使读者认识到,不能像孟尝君那样,徒有“好养士”的虚名,而没有济世兴邦的才能,应该脚踏实地为振兴国家作出具体贡献。《读孟尝君传》这篇文章所以能成为“千秋绝调”,为历代文学爱好者传诵、欣赏,就是因为它文极短而气极长,就是因为在如何看待“孟尝君能得士”的问题上,王安石有务出新意、发人深思的脱俗看法。

王安石非常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反对过于雕镂的文辞,主张“意惟求多,字惟求少”。他给祖择之书云:“所谓辞者,犹器之

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已。”《读孟尝君传》这一篇论说文,谋篇布局严谨自然,遣词造句也极其简练,文简意深,完

全符合其“要之以适用为本”的行文用词原则。

孟尝君自秦国逃归齐国,《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较详细生动的描述,是历史上一个情节曲折令人爱读的故事。但是,王安石在

4 《读孟尝君传》这篇文章中,没有引用孟尝君自秦逃归齐国故事中的任何情节,而是抓住最本质的内容,从大家所熟悉的“鸡鸣狗盗”成语着笔,这样,就省去了许多笔墨。“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在文中共用了三次。第一次“特鸡鸣狗盗之雄耳”,是为破“孟尝君能得士”而用;第二次“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是为破“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而用;第三次“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是为破“士以故归之”而用。三次所用,各在其位,各有其非用不可的重要作用,所以,读来并不使人感到重复累赘,反觉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津津有味。可见王安石用词的精妙真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2、阅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结合《桃花源诗并序》,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评议短文: 先生(陶渊明)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到)饮辄(就)尽,期(希望)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留恋)去留。环堵(房屋四壁)萧然(空荡荡的样子),不蔽风日;短褐(粗布衣服)穿结(破洞与补丁),簟(盛食物器具)瓢(舀水器具)屡空,晏如(悠然的样子)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忧虑)于贫贱,不汲汲(热切追求)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同类)乎?衔觞(酒杯)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远古理想社会的民众,下同)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本集有关作者的记事中得到印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这是读本文首先应该把握的。陶渊明的一生虽然主要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从同时代的人起就把他称为“幽居者”,但他却是一个有壮志和用世之心的人物。《五柳先生传》正是托名五柳先生刻画出这样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全文不长,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都在一百七八十字之间。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勾画人物,却能做到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艺术功力。开篇四句是对人物身份的交待。起得飘忽,也起得风趣。但不要轻轻看过,以为只是作者的趣笔,实则其中隐含深意。“许”做“处所”解,“何许人”即“何地人”。古人是重视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之类,在两晋门阀制度下尤其如此。而五柳先生却不知何地人,可见他不在流俗观念之中。古人又是重声名的,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希图能够声名不朽,而先生却连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指宅旁五柳而为号,可见他又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不仅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说足,而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一上来便使“高人”之气笼罩全篇。语极平淡,味极深醇,这就是苏东坡评陶诗所说的“似癯实腴”的境界。 3. “天宝(唐玄宗年号)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至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唐德宗年号)中尚存焉。”(白居易原诗序) “只‘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二语,已见宫人之苦,而杨妃(杨贵妃)之嫉妒专宠,足以致乱矣。女祸之诫,千古昭然。”(《唐诗别裁》) 结合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一诗,谈谈你对“女祸之诫,千古昭然”这一评论的看法。 《上阳白发人》采用倒叙的手法,作者首先告诉我们,这个幽禁在上阳宫的宫女,已是红颜消退,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在管理宫苑的宦官把守着宫门的情况下,她在里面度过了四十余个春秋,由十六岁的青春少女,变成了六十岁的白发老妪。同时和她一起被采收进宫的秀女,随着时光的流失,已经象残花那样飘零、凋谢,只剩下她一个人了。按说她被幽闭在上阳宫中,没有青春的欢乐,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已是惨而又惨的事了,但把她与那些同时进来的姐妹们相比,又似乎是不幸中之大幸,她毕竟还活着。 接下来是回忆当初入选宫中的情景。那时她还是个刚满十六岁的女孩子,含悲咽泪,被迫辞别了自己的亲人,登上了皇宫派来的

车子。这是什么样的憶景啊!明明是一入皇宫,便会身不由己,任

人宰割,对于自己的父母亲人,也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一次。如此悲惨的事却偏偏“不教哭”,理由是一入皇宫便会得到皇帝的宠幸。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妇女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她们一生下来似乎就是为了侍候别人,供人驱使。所以颇有那么一些人认为,女子能作高官的姬妾是她们的福份,同时其家中的人便可以鸡犬升

天,跟着享受;更何况能作皇帝的妃嫔,有希望得到皇帝的宠幸呢!

唐代诗歌以宫怨为主题的很多,象王昌龄就是写宫怨诗的好手,但人们多用绝句的形式描写宫女的某种哀怨情绪,如本篇这样以一个宫女的不幸为典型,加以细致、具体生动的刻画,这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还是不多见的。 五、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有( D )

A 、《春秋》《左传》

B 、《左传》《国语》

C 、《春秋》《国语》

D 、《国语》《战国策》 2、善于用构思奇特的比喻和寓言来说理的先秦思想家是(C ) A 、孔子 B 、墨子 C 、庄子 D 、老子

3、项羽破釜沉舟的事迹发生在(A )

A 、钜鹿之战中

B 、鸿门宴上

C 、垓下突围时

D 、乌江自杀前

4、《古诗十九首》是指《文选》中选遍在一起的十九首( C ) A 、原始歌谣 B 、先秦古诗

C 、汉代文人五言诗

D 、汉乐府民歌

5、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 B )

A 、左思

B 、陶渊明

C 、谢灵运

D 、江淹

6、“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出自( B ) A 、《离骚》 B 、《洛神赋》 C 、《燕歌行》 D 、《七发》

7、下面属于李商隐《锦瑟》的诗句是(A )

A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B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C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D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8、“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出自( A ) A 、《李凭箜篌引》 B 、《金铜仙人辞汉歌》

C 、《长恨歌》

D 、《雁门太守行》

9、( D )是唐代第一个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作家,写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佳句。

A 、王勃

B 、 王绩

C 、宋之问

D 、 陈子昂 10、( A )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A 、 欧阳修

B 、苏轼

C 、 陆 游

D 、 柳永 11、元杂剧作家中被王国维推为“元人第一”的大戏剧家是(D )

A 、 王实甫

B 、马致远

C 、郑光祖

D 、关汉卿 12、“此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中的“此人”是指(B ) A 、鲁仲连 B 、荆轲 C 、项羽 D 、苏武 13、下面属于王维《山居秋暝》的诗句是(A )

A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B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C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D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4、唐开元初“吴中四士”是(A )

A 、贺知章 张旭 包融 张若虚

B 、贺知章 张旭 王翰 王湾

C 、张若虚 张旭 王翰 王湾

D 、王之涣 张九龄 贺知章 张若虚

15、下列不是陆游的诗句是(D )

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伤心桥下春波渌,疑是惊鸿照影来。”

C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16、汤显祖《牡丹亭》的男女主人公是(B )

A 、张君瑞和崔莺莺

B 、柳梦梅和杜丽娘

C 、蔡伯喈和赵五娘

D 、侯方域和李香君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的作者是(B )

A 、黄遵宪

B 、龚自珍

C 、李清照

D 、李商隐 18、元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B )。 A 、白扑 B 、马致远 C 、张养浩 D 、睢景臣

19、秦罗敷是汉乐府( D )一诗中的主人公。

A 、《 有所思》

B 、《 行行重 行行 》

C 、《 十五从军征》

D 、《陌上桑》

20、《齐晋鞌之战》中两军将帅分别是(A )

A 、齐侯与郤克

B 、邴夏与解张

C 、郑丘缓与逢丑父

D 、邴夏与郤克

六、古代作品赏析

1、《夸父逐日》赏析: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5 2、《冯谖客孟尝君》赏析 本文记叙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多方面的才能,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冯谖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是基于士为知己者用的观念。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说明他认识到争取民心对巩固贵族统治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是当时颇为流行的民本思想的反映。就这一点说,冯谖可算是策士中的佼佼者。他游说梁惠王,口上说如果梁迎孟尝君,将使梁“富而兵强”,实际却是为了使孟尝君能在齐恢复相位。这种权谋欺诈的作法,又反映出冯谖具有当时策士的共同特点。 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主要是: 一、运用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出冯谖的策士形象。开头从反面写冯谖被人认为是个无能的人,初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受到“食以草具”的待遇。他三次弹铗而歌,再三提出生活方面的要求,反映他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凡的气概。这时的冯谖,是所谓“才美不外见”。到孟尝君征求门下食客有谁能为他去薛收债时,冯谖却“署曰:‘能’”,孟尝君对他,由最初的“贱之”变为“怪之”,并且笑着说:“客果有能也”,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一道曲折。冯谖在薛以特殊方式为孟尝君收债和回齐复命的情况,反映他有胆有识,处事果敢迅速,为“能”字住入了具体内容。但当孟尝君知道冯谖如何收债、如何为他“市义”时,心里却“不悦”了。这又是一道曲折。直到一年后,孟尝君“就国于薛”时,才认识到冯谖为他“市义”的意义,因而由衷称赞冯谖。这又是一道曲折。在孟尝君陶醉于“市义”所取得的成就时,冯谖却提醒他“未能高枕而卧”,主动提出“为君复凿二窟”的任务,利用齐与魏的矛盾解决了齐王与孟尝君的矛盾,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创造了足够的条件。这又是一道曲折。通过上述曲折的情节,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出冯谖的政治识见和长于计谋的才能。文中的细节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如冯谖去薛收债时,先问孟尝君“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答以“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来这一回答是冯谖早已预料到的。他焚券市义,与孟尝君的要求毫不相关,但在回齐复命时,他抓住孟尝君的这句话,分析孟尝君家所寡有者是义。这样,为孟尝君“市义”,既合乎逻辑,又符合孟尝君“视吾家所寡有者”的要求,在孟尝君尚未认识到“市义”的作用时,也无法责备他。这也表现出冯谖这个策士的智慧和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特点。 二、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有关人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如对冯谖的三次弹铗而歌,孟尝君的左右由无所爱憎到“皆笑之”,以至“皆恶之”,孟尝君却一一满足了冯谖的要求。两相对照,反映出孟尝君乐于养士的特点和左右的势利、无知,而“弹铗而歌”本身,又是冯谖对“贱之”“食以草具”的待遇的不平之鸣。又如冯谖对孟尝君说明了焚券市义的理由和情况, 孟尝君反而“不悦”。两相对照,反映出冯谖的政治远见和孟尝君识见的低下。又如孟尝君对冯谖,由最初的“笑而受之”,到“怪之”,到“请而见之”,到“不悦”,到称赞,到最后的完全信赖,前后对照,不仅反映出孟尝君了解、认识冯谖的曲折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冯谖的聪明才智,随着事态的发展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冯谖这个策士的形象显得完整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项羽本纪》赏析: 欣赏(一):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等只是这乱世的配角。 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 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 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

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

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

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虞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欣赏(二):项羽,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刚愎自用,才会失了江山,最后落得乌江边上自刎。也有的人欣赏他的豪情,宁死不肯过江东。项羽,是我难得欣赏的古人之一。喜欢他的豪气和侠义。试问:如果,不是他对刘邦绝对的信任,又怎么会有机会给刘邦的暗渡陈仓?当时,项羽已算是夺下秦朝的天下,当时,若是他听范增的话,杀了刘邦,又怎会有后来的刘邦?项羽就是项羽,他为人爽直,暗箭伤人是他所不屑的。虞姬,是项羽的唯一,也是他的挚爱。到后来,虞姬在项羽的帐内,听到四面

楚歌,以为已经被刘邦的军队包围,为了不拖累项羽,自刎于帐内。记得一位姐姐对我说过,如果他是霸王,绝不会让自己深爱的女人为他而死。可历史总是残酷的,我想,就算当时能杀出重围,双双到乌江边上,必也会双双殉情。虞姬又怎么割舍得对项羽得情和一份承诺?有人说虞姬是幸福的女人,因为项羽不是皇,所以,她不用与后宫三千争宠,不会在年老色衰之际感叹“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说,不会得,因为,项羽是当不上皇帝的,就算他现在登上了皇位,以他的秉性,必然不会怀疑他的臣子会有作乱之心,万一乱臣贼子在外皇袍加身,他想来也是不信,必定会稀里糊涂的丢了皇位。错就错在他不应该生在乱世。最后一幕,就好像放电影那样清晰。项羽的乌骓马被擒住,忠心如它,不甘事二主,跃入乌江。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上,喷薄

而出的鲜血映红了乌江。至今似乎还能听见项羽苍凉的唱道:时不利于兮,骓不失,骓不失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定格在那一刻。“时不利于兮……”人生起码有两种,一种是功利的人生,一种是艺术的人生。大多数人都是功利人生,所以

很难理解艺术人生。刘邦、项羽正好是这两种人生的代表。对项羽,我们总是从杜牡的角度去理解:“卷土重来未可知”,但很少想想易安以一个女子告诉我们的艺术人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女士的后面两句,不是为项羽婉惜,认为过了江东就能如何如何,——那就和杜牡一样了。她的后两句是对前两句的反复,不肯过江东,才是生为人杰,死亦鬼雄呵。这样的壮怀激烈,千古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项羽到最后还是没有弄清楚他为何是这样的结局。是“天亡“还是“人亡“?

项羽的形象可算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的武断和岳飞的愚忠一

样,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欣赏标准。我觉得项羽是有英雄“气质“的,正如楼主说的,他的豪气、侠义和坦荡,值得人们敬佩。他也是有

实力的,他对战争的把握,恐怕十个刘邦也敌不过。谁说项羽有勇无谋?从他"破釜沉舟“的一战,就可以看出他的领兵才能和为将的

6 自信。其实“破釜沉舟“是有点心理学的味道,项羽是洞察出了这一点,还是他勇往直前的性格使然,在下不得而知,但这一战确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确立了他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一般来说像项羽这样的人都是自信和自大并存的。他是“战神“,却不是治世的谋士。也可以说他是“君子“,在同刘邦这样的“小人“的斗争中,“自大“的性格足可以毁掉他。这样的人,虽可独霸一方,但是很难能成为国君。 他的死带有明显的悲剧色彩,一个健强人格的陨落,总是可以留下一片惋惜之声。他那“不肯下江东“的气节,更奠定了一代悲剧英雄的主色调。再加上他的身边有个至死不渝的虞姬,也为他的死添加了几分浪漫色彩。英雄美人,也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对于项羽的死,人们多是“惋惜“,而不是“可怜“。因此他的悲剧值得思考,他的形象也更加接近英雄。 欣赏(三):以前一只认为项羽有勇无谋,而刘邦虽然是无赖出身,却懂得听取别人的意见,懂得任用人才。其实两人都是褒贬参半,各有所长的。但一曲垓下歌唱罢,请允许情绪化的我说说自己更喜欢的人——项羽。我认为不该以成败论英雄。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骨子里有着英雄气概的人。是热情真诚、刚直勇敢、光明磊落、礼贤下士,对于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对于自己的理想勇于追求的人。项羽更加拥有这种骨子。这种英雄的骨子是不会因为英雄的消失而消失的,反而历久弥新,令人敬佩。而且,项羽是我心目中的真英雄,还因为他懂感情,重感情。对于一个能主宰一时而不懂爱的人,是不完整的,至少不能令我折服。项羽与虞姬的故事轰轰烈烈,感人至深。在这样一份英雄与美人的真感情面前,尘世的是是非非是否显得渺小、庸俗了呢?这也是英雄最真最感人的一面。我甚至有一个荒唐但又自觉有理的想法。项羽当时在江边自刎只是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么?还有虞姬,自己心爱的人死了,活有何趣,死又何憾?真感情的项羽是自己为了真感情而死,死得悲壮,死得伟大。豪杰争权算什么?在我心里,远比不上那不虚此行、感天动地的爱情来得纯洁、伟大。为情而死,也许在别人看来是“目光短浅”,但能理解并拥有这种感情的,世间又有几人呢?我理解项羽,支持项羽。 4、《孔雀东南飞》赏析 欣赏(一):《孔雀东南飞》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典范。 这首诗记述的是一个美丽而悲壮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叙述基本上采用了生活断面的结构方式,写了多个生活片断:第一,美丽、善良、勤劳、能干的姑娘刘兰芝被婆婆“遣归”,恩爱夫妻硬被拆散,二人指天盟誓、互不负心;第二,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派人为儿子向兰芝求婚,又为利欲熏心的哥哥逼迫,只得应允;第三,焦仲卿闻变,急急赶来,二人相约以死抗争。在迎亲之日,兰芝自沉清池,仲卿自挂高枝,双双殉情。诗中又采用了类似蒙太奇的手法,组织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充实着这三个情节,因而故事显得十分生动感人。 这出悱恻动人的爱情悲剧,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它又是一首美丽悲壮的爱情赞歌,尽情地赞美了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的美好心灵和敢于反抗封建势力的精神。同时还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压迫者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刘兰芝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诗是从两个角度来展开人物性格的。一方面围绕刘兰芝写了一些恶势力残酷地将她一步步逼向死亡的情况,从侧面烘托;另一方面写刘兰芝在这些恶势力面前,在残酷的摧残中,一步步地经受考验,完成自身生命的反抗从正面直接描写。这两个侧面交织在每一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使用了个性化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段,还使用了环境和景物描写的烘托,以及使用了抒情性语言的穿插,把人物性格表现得异常鲜明突出。 另外,诗中比兴、排比手法的运用也极具特色。从序曲和尾声看,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比喻两情难舍难分,情调凄恻悲怆,暗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结尾用美丽而富有神幻的“鸳鸯对鸣”作结,前后呼应,给人以联想回味。排比铺陈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感染力。如兰芝离开焦家的一节中,从妆束、衣饰、姿态、容颜多处铺叙,极写兰芝的“精妙”动人,从容镇定。句式整齐,词藻华丽,不但造成了声调和色彩的美,而且对塑造人物、抒发感情都起了极好的效果。

欣赏(二):《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探析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

中最长的一首,全诗共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清沈德潜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它以人物为中心铺叙故事,情节曲折,讲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读者。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不禁纷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为何被

遣,造成刘兰芝悲剧的深层次原因何在?

刘兰芝为何被遣,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就目前而言,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1、礼教迫害说

关于刘兰芝为何被遣,传统的权威解释是:以焦母和刘兄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迫害,这种解释未

免过于简单武断。本诗所表现的决非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而是为了歌颂人间至真至纯的的爱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编者的编选诗歌的标准上看出来。

诗前有这样一段小序: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序文中的“时人伤之”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动机。在当时的社会,“出妻”是较为常见的,不足以引起作者的创作冲动。故事中真正感动作者,使作者提笔创作的原因在于兰芝和仲卿的双双殉情,兰芝夫妇誓死捍卫爱情的行为震撼了作者,在爱的力量的感召下,作者才写下了如此哀婉动人的诗篇。可见,作者的创作动机在于肯定刘兰芝的美丽、忠贞,歌颂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

《孔雀东南飞》最早被《玉台新咏》收录。《玉台新咏序》中称编者“于是燃脂暝写,弄笔晨书,撰录艳歌,凡为十卷。曾无忝于雅颂,亦糜滥于风人。”唐李康成在《玉台后集序》中说:“昔陵在梁世,父子俱事东朝,特见优遇。时承平好文,雅尚宫体,故采西汉以来所著乐府艳诗,以备讽览。”可见,《玉台新咏》所收的诗

歌,是乐府艳诗。从编者的角度看,

《孔雀东南飞》被定位在艳歌题材上,是一首歌颂爱情的诗篇,而非为了批判封建礼教。 2、无子说

有人认为,刘兰芝之所以被遣,是因为无子嗣。的确,从书中

可以推断出,刘兰芝并无子女;而且,古代“无子”也可以构成被休的一条重要理由。《大戴礼记》就有所谓“七出”的条文:“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但仔细推敲,“无子说”也站不住脚。

倘兰芝无子,焦母大可援引“七出”之条遣之,而不必横加挑剔。而且,虽然古代允许出妻,但从中国文化的总的倾向看,并不赞成出妻。夫义妇顺,琴瑟和鸣,白头偕老才是中国古代追求的理想婚姻。即使构成了出妻的条件,古人也不会轻易出妻,而是尽力维持夫妻关系,毕竟,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以无子为原因出妻一般也

要等到50岁后。况且,古代有纳妾制度,以无子为理由出妻实在没有必要。书中也从未公开或隐约提到兰芝无法生育,兰芝20左右,正当妙龄,自遣后,求婚者踏破门槛,试问,如果兰芝真得无法生育,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求婚者呢?可见,“无子说”实在难以自圆其说。

欣赏(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诗中人物形象鲜明,刘兰芝、焦仲卿是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代表。刘兰芝是美丽善良、聪明能干、终于爱情并富有教养的青年女子。她识大体、明礼仪,具有沉着、冷静、坚强不屈的性格。敢于同封建礼教斗争到底,是争取个性解放的妇女形象。焦仲卿也是个被封建家长制迫害的人物,他也是个善良多情,忠于誓约、忠于爱情,不惜生命与封建家长制反抗到底的青年。(可作适当展开)

5、《桃花源诗并序》赏析

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

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首先是渔人入桃源

7 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6、《登幽州台歌》赏析 这首诗通过作者登幽州台所抒发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孤寂的思想感情。全诗意象阔大,感喟颇为深重。诗歌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诗人登台缅怀往古,两个“不见”,纵贯古今,有感于并钦慕燕昭王礼贤下士,叹惋自己生不逢时,怀抱利器却无从施展的哀怨感伤。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写诗人纵目广阔的天宇和苍茫的大地,俯仰之间,有力地突现了第四句“独怆然而涕下”中内心世界极为苦闷而悲愤的诗人自我形象,从而抒发了宇宙无穷,人生却很短暂,加之知音难觅的孤苦悲伤之情,以及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深重感喟。作为一篇登临之作,作者侧重于自身感情的抒发,但他并没有被一己之悲哀所限,相反他的视野非常阔远,取向宏大,寄意遥深,体现出对古今之变,人世沧桑和宇宙人生的哲思和深刻见解,从而给人以雄浑博大、沉郁悲壮的艺术美感。 7、孟浩然《临洞庭》 【赏析1】这是一首干谒诗,孟浩然漫游洞庭,思及个人前途,因写此诗给当时还在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引荐录用,但写洞庭之景却极为出色,实际上成为一首杰出的山水佳作。前半写洞庭秋景,八月秋汛,湖水盛涨,几乎和两岸齐平,且水天一色,极目远望,涵浑莫辨,尤增汪洋阔大之势,如此笔法,真所谓“起得浑浑称题,而气概横绝”(碧琳琅馆重刊《孟浩然集》附刘辰翁评语)。三、四句实写,“云梦泽”、“岳阳城”写出洞庭地域所在,而冠以“气蒸”、“波撼”,则写出洞庭丰厚涵量、郁勃生机以及澎湃激荡的力度。前二句静写湖的浩阔,后二句动写湖的声势。下四句转入抒情,“欲济”由眼前景触发,面对浩浩湖面,联想在野之身,以难以渡过喻无人引荐,“端居”而耻对“圣明”,表明心志。因而“坐观垂钓”,“徒有羡鱼”,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之古语而巧妙地翻出新意,进一步含蓄委婉地流露出希求援引之心情。诗意本在干谒,却全借洞庭之景自然引出,略无痕迹,且写景本身成为千古洞庭诗歌之绝唱。 【赏析2】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赏析3】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是写游洞庭湖的,其实饱含着政治目的,读来十分有味。诗的前半部分以洞庭湖的波澜壮阔,象征开元时代开明的政治局面。后半部分以自己的落拓不堪,与雄伟的湖景和兴盛的时代相比显得不太相称,希望政治抱负得到施展,又苦干无人援引,所以深有“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慨叹。全诗运用比兴的手法写作者急于求荐,但又不露痕迹,构思新颖,艺术上颇具特色。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同为描绘洞庭湖的名句。

8、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赏析

这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七首,是一首著名的政治讽谕诗。诗的标题下,作者注云:“愍怨旷也。”古时,称成年无夫之女为怨女,成年而无妻之男为旷夫。这里“怨旷”并举,实际写的只是怨女,是指被幽禁在宫延中的可怜女子。原诗前另有一小序说:“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上阳,指当时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上阳宫。

诗中没有一般化地罗列所谓“后宫人”的种种遭遇,而是选取了一个终生被禁锢的宫女做为典型,不写她的青年和中年,而是写她的垂暮之年,不写她的希望,而是写她的绝望之情。通过这位老宫女一生的悲惨遭遇,极形象而又富有概括力地显示了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摧残无辜女性的罪恶行径。

开头八句,以简洁的素描,勾勒了上阳宫的环境和老宫女

的身世。上阳宫已没有往日的豪华,再不见喧赫的车马,更没有轻

妙的歌舞,诗人看到的是绿衣监使严密监守下一闭多少春的宫门,上阳宫死一般的沉寂,简直象一座监狱,一座活坟墓。诗人以无限忧郁、哀叹的调子,弹出了全篇作品的主旋律。上阳女子由年仅十六的妙龄少女变成白发苍苍的六十老人,在深宫内院幽禁了四十四年,当时被采择进宫的同命运的女子,如今都已春华秋草般地被摧折而凋零殆尽了,活在世上的只剩下她一人了。从“残此身”的“残”(余剩)字中,透露出一种十分悲苦之情。

“忆昔”以下八句,转入对往事的追忆,重现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在被胁迫离家入宫时,那种与亲人告别的悲恸场面。据记载,唐天宝末年,朝廷专设所谓“花鸟使”,到民间专为皇帝密采美女。这个上阳女,被掠夺离开亲人时,连哭都不准哭。“皆云入内便承恩”,实际上只是哄骗之词,结果连君王的面也未得见,就被当时专宠、嫉妒的杨妃,瞒着皇帝把她暗地里打入冷宫。

“秋夜长”、“春日迟”两节,以两个具体场景,极写上阳女子一生被幽禁的凄怨生活。作者先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秋夜:秋风,

暗雨,残灯,空房,长夜不寐,形影相吊。这里,环境的凄凉、冷落与主人公内心的寂寞、孤苦融合在一起,写景与抒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制造出一种浓郁的悲剧气氛。接着以情景映衬的手法来写春日:春光里,绕梁燕子双双飞,宫中黄莺自在啼,衬托了这个宫

女被遗弃,被监禁,不得自由,愁苦寂寞的心情。黄莺动人的鸣叫,本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欣喜、高兴,可是却“愁厌闻”;梁燕成双作对地同飞同栖,会引起一个年轻女子的羡慕、向往,甚至嫉妒,可是对于这位老宫女,却再也惹动不起这种感情。这是十分委婉含蓄而

又深刻细致的心理刻画。“梁燕双栖老休妒”的“休妒”二字,有着深沉的内容,在它的后面,分明包含了一个辛酸的过程。“休妒”,不

8 是简单的不妒,而正说明年年妒,月月妒,直至今天才“休妒”。它包含了上阳宫女由希望到失望以至绝望的悲惨一生。这句话和前面的“宫莺百啭愁厌闻”,后面的“春往秋来不计年”相对照,正表现了上阳宫女在残酷折磨下对生活、对爱情、对一切都失去信心和乐趣,心灰意懒,昏昏度日的麻木状态。她深锁宫中,既嫌“秋夜长”,又怨“春日迟”:天明盼着天黑,“日迟独坐天难暮”;天黑又盼着天明,“夜长无寐天不明”。青春在消亡,生命在无声中泯灭,春去秋来,年复一年,究竟流走多少年月,已经恍惚难记。百无聊赖之中,只有望月长叹:“惟向宫中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惟”字写出主人公的孤寂;“东西”二字指月亮的东升西落,写出主人公从月出东方一直望到月落西天,长年累月,彻夜不眠,在痛苦中熬煎。 出人意料的是,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寂寞苦闷的心情之后,诗中主人公却以貌似轻松的口吻,对自己发出了嘲笑。由于“年最老”,得到了“大家”(内宫对皇帝的习称)的恩典,从京都长安发旨到洛阳上阳宫,“遥赐”给“女尚书”的空衔,可是,以垂暮之年,担着一个所谓“尚书”的虚名,能抵偿一个人一生被幽禁的悲哀吗?这恰恰证明了“皇恩”的极端虚伪。接着,她对自己的妆束进行嘲讽:外面已是“时世宽装束”了,描眉也变成短而阔了,而她还是“小头鞋”,“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一幅天宝末年的打扮,无怪她要自嘲道:“外人不见见应笑”,其中无疑是饱含着眼泪的。这也许不符合一般生活逻辑,然而却是生活的真实。同是悲哀,不一定都痛哭流涕;同是愤怒,不一定都横眉竖目。悲哀时可能笑,快乐时可能哭;有人倾诉苦难,声泪俱下,痛不欲生;有人却把痛苦拿来消遣,愤世嫉俗。这里以貌似轻松的自我解嘲的口吻,表现主人公沉痛的感情,把她悲痛到无以复加的接近变态的心理刻画尽致。 诗的尾声部分,用感叹的情调和调谕的语词,写出诗人的一片恻隐胸怀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理想,显示出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良苦用心。 这首诗,语言通俗浅易,具有民歌的风调。它采用“三三七”的句式,和“顶针”等句法,音韵转换灵活,长短句式错落有致。诗中熔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炉,描述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在唐代以宫女为题材的诗歌中,堪称少有的佳作。 8、《泊秦淮》欣赏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 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悠淡的水色夜景。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9、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赏析 赏析(一):《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赏析(二):众所周知,在900多年前的那场变法中,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甚至达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但私下里,双方相互都是极其敬佩对方为人的。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大宋朝的国泰民安。只是观点和方法有异,故而双方都以光明磊落的态度摆出自己的观点,希望能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毫不含糊的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针对司马光来信中的种种观点加以驳斥。但我们可以注意到他的用词极其婉转,对政治对手也是持着一种极其尊敬的态度。因为他从对方平时的为人和来信中看出对方也是毫无私心的为国家大众的利益发表自己之观点。故他写出了一封柔中蕴刚的回复,流传至今,备受后人推崇。

10、归有光《项脊轩志》

【译文】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

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

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

“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

(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

已经是干直叶茂,象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赏析1】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

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9 【赏析2】一.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特点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项脊轩虽然狭小,破旧而阴暗,可它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景迁,物是人非之时,唯有项脊轩才能唤起主人对过去经历的深长久远的回忆,因而作者自然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这种感情,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特点二为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写母亲、妻子是这样,而写祖母尤为出色。作者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一个感人场面来抒写,令人动容。 二.本文在写景和叙事中,以至情言语点染细节,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是文章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光说写景中的抒情。本文前半部分着重写景,借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多可喜”的思想感情,文章先简洁地叙写项脊轩修葺后庭园的格局,室内的光线、陈设,又写了作者“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情态,其喜不自胜的情感已溢于言表。 更让人可喜的优美动人的景物是:“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间,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项脊轩的环境确实宁静、和谐。人以鸟为伴,鸟以人为邻,逗人无尽的遐想幅月夜桂影图,则更为迷人,把人引进了月白风清,花香袭人的美妙境界。这些无一不是对项脊轩景物的生动描写,又无一不是作者内心喜悦得意之情的抒发,即“至情语言”。作者把情感融化在景物之中,凭借景物的形象诉诸读者,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本文的叙事也是“至情语言”。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叙事,在事件的叙写中倾吐臫的感受-“多可悲”。作者用亲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造成一种至情至真,如歌如泣的氛围与情调。比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往事,“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些似显平淡、平凡的回忆,饱含着作者对至亲刻骨铭心的哀思,“令人长号不自禁”。 对亡妻的怀念,尤堪称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里没有悲哀、悲伤一类的字眼,但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此是无声胜有声!意味隽永:贤妻已死多年,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她,人已死,物犹存,枇杷树是妻子对十拿九稳爱的延续,“亭亭如盖”的绿,誻妻子一片忠贞的爱,这种爱与作者的久远缅怀与眷恋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镜头。 【赏析3】全篇文章围绕“项脊轩”这个中心展开,如果说“项脊轩”是谋篇布局的明线,而作者的真挚感情则是一根伏线贯穿全文,文章写景细致入微、叙事以白描见长、抒情也以素朴为本,以口头语说家长事,取材日常琐事、絮语。抒写的是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没有奇词奥句,却生动感人。另外,文中用了不少迭字,如“庭阶寂寂”,“珊珊可爱”,“呱呱而泣”,“默默在此”,“亭亭如盖”等,在烘托气氛、增加情韵上起了不小的作用,全文虽然总的以朴素的笔调为主,但也有变化,如第一段与后文相比,就比较具有文采,这是与可喜可悲的情感变化相对应的。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时是很用心的。归有光的这种散文,在当时的文坛是很突出的,但也应该说明,在归有光的文集中,这类散文所占的比率并不多,大多数的文章还是比较迂腐、说教的。这也反映了明代中期文学的复杂。 11、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艺术特色分析】

(1)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

《促织》故事不止一个转折,先是“山穷水尽疑无路”,这是一

转。为促织,成名先是“薄产累尽”,继而“无所赔偿,忧闷欲死”,

而后费尽心力,捉不到一头合适的,以致被打得“两股间脓血流离”,

但求一死了之。下面的故事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名终于捉到

一头好的,“状极俊健”,“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由绝望而大喜过

望,“举家庆贺”。而转机非常神奇,是一个“能以神卜”的“驼背巫”,

用一张画指点的。成名按图索“虫”,虽然很费了一番工夫,可是果

真发现了,果真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占卜的情景写得神秘莫测,弥

漫着神奇色彩。

不料,接下去,却又乐极生悲。成名儿子想偷看,不好,出事

了,促织“就毙”,吓得跳井自杀。灭顶之灾笼罩全家,夫妻俩“抢

呼欲绝”,“不复聊赖 ”。这一转折,大喜变大悲。转得又完全自然,

下面又出现第三转,这一转折,笔法又有变化,不像第二转那

样陡起陡落陡转,而是慢慢转折过来,而且转折的原因秘而不宣,到最后才说明白,竟是成子身化促织。这样就在巨大的反差中生发出种种怪异有趣的情节。成名捕捉的过程一波三折,由“喜而捕之”到“劣之” ,最后“喜而收之”。与“蟹壳青”比试,也是一个跌宕的场面。“虫暴怒”前后,全然两个局面。起先,一大一小,一动一静,而促织的主人,一个是一笑再笑,一个是惭怍不已。待到“虫暴怒”,则天翻地覆,小虫竟“轻捷善斗”,“直敌领”,大笑者大骇了,惭怍者大喜了。作者趁势推进一步,设计虫鸡相斗的场面,写得跃然纸上,活灵活现。鸡,取进攻态势,“ 径进以啄”“健进,逐逼之”,

而虫由防御而至跳上鸡冠,力叮不释,出奇制胜。又用成名的心情作烘托,由“骇立愕呼”,到“顿足失色”,到“益惊喜”,这个场面多么跌宕起伏,曲折动人。最后是喜剧的结局。

(2)心理描写细腻

这篇小说生动感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故事先写了成名在官府逼迫下深刻的心理矛盾,一方面苦无生路,

忧闷欲死,另一方面在痛苦中挣扎,煎熬,千方百计搜寻,希望能摆脱苦难。而在寻求促织中的希冀、急切、惊愕、狂喜等情绪变化无不与他的心理矛盾有直接联系。情理自然,真实感人。其次是围绕人物的命运来写其心理变化。成名在走投无路的绝望之时,意外捕获一只促织,写了他的喜悦和珍惜之情。虫毙儿手,顿时陷入绝望,“如被冰雪”。心理情绪由喜而怒,当“得尸于井”时又化怒为悲,悲恸欲绝,悲愁无限。当得了小促织后,才“转悲为喜”。写试斗时,成名发生了“惭—大喜—惊—惊喜”的心理变化。成名的一系列感情

变化与悲欢离合的命运互相联系,更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人物形象则更丰满。

(3)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整个故事情节有三大转折,中间一个是现实的,前后两个是虚幻的。中间一个转折,说明即使捉到好的促织,也容易逃掉,死掉,成名一家就因此家破人亡。皇帝只顾自己开心取乐,全不顾百姓死活。前后两个转折,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身化促织而轻捷善斗,

这两个神鬼怪异的情节,将人间悲剧幻化成喜剧的形式,不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相反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的谴责。成名的入邑庠,发大财,官员的得奖赏,获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皇帝正经事不干,一味玩小虫,这是何等荒诞。对此,作者谴责和讽刺的意味非常辛辣。

【主题思想】

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作者采用了曲笔的写法,开头批明故事发生年代为明代“宣德间”,既可放开写,又可避开“文字狱”。而所写的正是清代封建社会腐败黑暗的现实:宫廷荒淫,官僚媚上献宠,为受赏升迁,借机搜刮民脂民膏,结果老百姓倾家荡产。从而揭示出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体制是造成民不堪命的根源。小说一开头展示出的就是一幅黑暗现实图:围绕征促织,群魔乱舞,推波助澜,百姓倾家荡产。然后以成名一家为例,对整个封建社会进行概括,是一个缩影。其遭遇悲惨曲折,悲喜交错,家破人亡。“魂化促织”的情节只是一种艺术虚构,更增强了悲剧的深刻性。同时说明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无法解脱,只能寄托于美好愿望而已。结局中各级封建官吏的受封获赏的代价却是成名一家的苦难与血泪。小说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鞭挞官僚

体制是本文的特点和基调。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大纲 责任教师:王文章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古代作品选读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内容为上起先秦下至近代的一些颇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名作或其节录,按文学史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七个部分。授课学期为一学期,课内授课总计72学时,学分4分。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将通过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名篇名作的分析鉴赏,使学生通过“以点带面”式的学习,充分熟识中国文学代表性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创作特色,并进一步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特色和艺术风貌。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与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对于陶冶情操、升华性灵,提升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也大有裨益。 三、教学材料与教学媒体: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的课堂教学材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葛晓音、周先慎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四、教学重点掌握内容及教学进度表: 一、先秦(8课时,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 神话:《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诗经:《伯兮》、《七月》 先秦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逍遥游》、《劝学》 楚辞:《离骚》 二、两汉(6课时,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 两汉辞赋:《鵩鸟赋》 史记:《李将军列传》

两汉乐府诗:《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 汉代古诗:《古诗十九首》(《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 三、魏晋南北朝(4课时,第八周): 建安诗赋:《蒿里行》(曹操)、《燕歌行》(曹丕)、《白马篇》(曹植)、《七哀诗》(王粲) 正始诗文:《咏怀》其一(阮籍) 西晋诗歌:《悼亡诗》(潘岳)、《咏史》其二(左思)、《游仙诗》其一(郭璞) 东晋诗文:《读山海经》、《桃花源诗并记》(陶渊明) 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读曲歌》(吴声歌曲)、《西洲曲》(西曲歌) 北朝乐府民歌:《幽州马客吟》、《捉搦歌》、《敕勒歌》、《木兰诗》 南朝诗文:《登池上楼》(谢灵运)、《拟行路难》其四(鲍照)、《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玉阶怨》(谢眺)、《与朱元思书》(吴均) 北朝诗文:《水经注》(郦道元)、《国江诸人》(刘义庆) 四、隋唐五代(8课时,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 初唐诗歌:《在狱咏蟬》(骆宾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盛唐诗歌:《凉州词》(王翰)、《次北固山下》(王湾)、《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临洞庭》(孟浩然)、《从军行》、《长信秋词》(王昌龄)、《终南山》、《送元二使安西》(王维)、《蜀道难》、《行路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蜀相》、《登高》(杜甫) 中唐诗文:《滁州西涧》(韦应物)、《宫怨》(李益)、《游子吟》(孟郊)、《山石》(韩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段太尉逸事状》(柳宗元)、《西塞山怀古》(刘禹锡)、《长恨歌》(白居易)、《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晚唐诗文:《早雁》(杜牧)、《贾生》、《无题》(李商隐)、《读“司马法”》(皮日休、《菩萨蛮》(温庭筠)、《菩萨蛮》(韦庄)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五代词:《谒金门》(冯延巳)、《摊破浣溪沙》(李璟)、《清平乐》、《虞美人》(李煜)

17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作业_2

17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作业_2 交卷时间:2017-08-16 15:20:04 一、单选题 1. (4分)湘夫人第二部分写() A.A追求 B.B相聚 C.C分手 D.D离别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1.2文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2. (4分)关于《战国策》的说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A它的作者是刘向 B.B又名《国策》、《国事》、《事语》等 C.C主要记录了战国进谋臣、策士游说诸候的言论行动 D.D行文中多用排比和比喻,夸张渲染。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1.2文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3. (4分)“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下列哪位诗人的诗句? A.A曹植 B.B谢灵运 C.C鲍照

D.D曹操纠错

得分:4 知识点:2.1诗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4. (4分)以下不属于李白诗歌特征的是() A.对“我”的突出,对个人自身的重视 B.大胆的想象与夸张 C.情绪急剧变化 D.清峻明朗的总体风貌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1诗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5. (4分)“洛阳纸贵”的典故指的是()的《三都赋》 A.谢脁 B.谢灵运 C.鲍照 D.左思纠错 得分:4 知识点:2.1诗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6. (4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有一句很有名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么 ,那它后面的诗句应该是什么? A.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C.C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D.D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2.1诗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7. (4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哪位诗人的诗句? A.A柳宗元 B.B韦应物 C.C韩愈 D.D白居易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1诗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8. (4分)《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 以上两句话出自()。 A.A《捕蛇者说》 B.B《劝学》 C.C《进学解》 D.D《送李愿归盘谷序》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1诗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9. (4分)在汉乐府vv古歌>>里"离家日趋远"的下一句是什么? A.A坐中何人,谁不怀忧 B.B心思不能言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

观日出 看日出须早起。四点钟还不到,我就起身,沿着海边的大路,向着东山走去。我走得很快,不久,便爬上了山顶。 残(cán)云已经散尽了。几颗晨星在那晴朗的天空中,闪烁(shuò)着渐渐淡下去的光辉(huī)。东方的天空泛起了粉红色的霞(xiá)光。 天边的朝霞变浓变淡,粉红的颜色渐渐变为桔红,以后又变成鲜红了。而大海和天空也像起了火似的,通红一片。就在这时,在那水天融为一体的苍茫远方,一轮红日冉(rán)冉升起。开始时,它升得很慢,只露出一个弧(hú)形的金边儿。但是,这金边儿很快地扩大着,扩大着,涌了上来。到后来,就不是冉冉升起了,而是猛地一蹦就出了海面。于是那辽(liáo)阔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满了耀(yào)眼的金光。 1.全文有个自然段,“天空泛起了粉红色的霞光”是在第个自然段讲到的内容。 2.请在文中找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浓——()慢——() 3.阅读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完成下面题目。 (1)联系上下文,给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选上的在上面打√) 露(露水看见显现)蹦(出跳照) (2)本自然段共有句话。第二句的意思是讲。第七句的意思是 讲。 (3)本自然段第三到第六句话合起来是在写,这几句话是按照 顺序来写。 啄木鸟和树 大树叫起来:“别动我!别动我!我疼死了!” “树先生,你身上有病,我在为你捉虫呢!”啄木鸟说。 “简直是侮辱!我这样年轻力壮,身上哪里的虫?我知道了,这不过是打击 我、伤害我的借口罢了。警告你,别在我面前耍花招,滚开!”树发怒了。 啄木鸟不好意思地飞走了。从此以后,再没有一只啄木鸟愿意去帮助这棵树 啄虫了。

几年后,树里的虫多了,这棵“年轻力壮”的树终于变成了肚里空空的废物。 1.短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在正确的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a.我们不能没错给人家找错,借以打击、伤害别人。() b.有了错就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帮助,不然就变得不可救药。() c.自己有错不改不行,自己没有错误别人不应该没完没了。() 3.在这个寓言故事中,你喜欢哪个人物呀?为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乡间绿阴 乡间,是树的天地。公路两旁,是高大的梧桐树。梧桐树枝连着枝,叶盖着叶,像绿色的长廊。小河两岸是成行(háng xíng)的垂柳。柳条儿细细的,柳叶儿绿绿的。山坡上松树和柏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农家小院的前后种植着果树,有桃树,有梨树,有杏树……春(未末)夏初,各种果树舒枝展叶,郁郁葱葱,一(座座坐坐)农家小院就掩映在浓浓的树阴之中。 1、把文中括号里错误的音节或汉字画去。 2、这篇短文是围绕“”这句话来写。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多。 3、根据短文连线。 山坡上果树 公路两旁垂柳 小河两岸梧桐树 农家小院松树和柏树 4、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精选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汇编(答案) 一、答案:(黑龙江绥化2017)《低到尘埃的愿》,回答1-4题(8分)1.作者由民工打牌时满足和愉悦的状态顿悟到幸福其实很简单。 评分说明:(2分)概括事件1分,精神状态1分。 2.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或者过渡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承接上文简单而美好的愿望引出了下文生活中许多渺小的愿望。 评分说明:(2分)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答题,各1分。 3.“不祝愿我飞得有多高,只祝愿我飞得不那么累”,饱含着朋友对“我”的关爱;生命是一个不断前行向上的过程,在“行走”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收获快乐,而不仅仅是疲惫追逐。 评分说明:(2分)从情感角度和含义理解两方面来答题,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4.提示:来自学校、家庭、自然或社会的幸福账单。 评分说明:(2分)写出一份账单不得分,写出两份账单得1分,写出三份账单方可得2分。 二、答案:(2017湖北荆州)阅读《新年礼物》(侯发山) (1)本题考查情节结构作用的分析.文章在首段写越来越浓的年味,在内容上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表明春节将至;也正因为春节将至,才有了李娟买礼物的情节,所以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情节的作用.(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一般作用.首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开篇点明,点明中心等;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文章第六段,在内容上,承接上文买礼物的情节,引出下文母亲反而为自己买礼物,从而表达出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在结构上,很明显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买礼物的情节过渡到收礼物. (3)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可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其深层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的课程内容,分为作家作品知识、泛读作品、精读作品三个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一、作家作品知识 1. 识记作家与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时代。 2. 识记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称及所属流派。 3. 认识著名作家、著名作品的并称。 4. 认识古代文学作品中各种常用文体,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二、泛读作品 本大纲将教材所选作品中的以下各篇列为泛读作品: 诗经《君子于役》 《硕鼠》 《将仲子》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墨子《非攻》(上) 庄子《逍遥游》 韩非子《难一》 屈原《离骚》(第一部分) 《湘夫人》 晃错《论贵粟疏》 马司迁《报任少聊书》 《魏公子列传》 张衡《四愁诗》 汉乐府《平陵东》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西北有高楼》 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 《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 曹植《白马篇》 《洛神赋》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咏怀诗》(驾言发魏都)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左思《咏史》 刘琨《重赠卢谌》 葛洪《画工弃市》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

《五柳先生传》 刘义庆《世说新说·过江诸人》 鲍照《拟行路难》(奉君金卮之美酒) 《代东武吟》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淹《别赋》 吴均《与宋元思书》 庾信《拟咏怀》(日晚荒城上) 《拟咏怀》(萧条亭障远) 《哀江南赋序》 南朝民歌《子夜歌》 北朝民歌《木兰诗》 王勃《送杜少之任蜀川》 杨烔《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沈佺期《独不见》 宋之问《度大庾岭》 孟浩然《宿建德江》 王维《渭川田家》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闺怨》 李颀《古从军行》 高适《别董大》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李白《古风》(大车扬飞尘) 《望天门山》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杜甫《望岳》 《丽人行》 《新婚别》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韩愈《山石》 《杂说》(四)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祭十二郎文》 张籍《秋思》 王建《水夫谣》 柳宗元《江雪》 《小石潭记》 《捕蛇者说》 刘禹锡《石头城》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轻肥》

小学语文阅读练习题整理

小学语文阅读练习题整理 春天到了,公园里的景色真美丽。草地上长出碧绿的小草,像铺上了绿地毯。花盆里的花都开了,有红的,黄的,白的,紫的,暗红的,十分好看。 1、这段话共有______句。 2、用“——”画出表示花的颜色和草的颜色的词。 3、这段话写公园的景色很美丽。主要写了地上的______和花盆里的______十分好看。 小树苗,排队走,绿化祖国忙不休。走到马路站两旁,撑起绿伞在街头。走到田野站风口,挡住风沙保丰收。走到沙漠站稳脚,沙漠一片绿油油。走到荒山安下家,座座荒山穿绿衣。 1、小树苗走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小树苗为人们做了哪些好事。 我家有一只小花猫。小花猫的一双小耳朵直竖着,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它的嘴边有八根胡子又细又长又硬我知道那是用来量老鼠洞口大小的小花猫全身长满了黄一道,黑一道的花纹。只有四个爪子是白色的,上面长着五个像鱼钩一样的小爪,走起路来没有一点声音。它

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总是来回摆动。白天,小花猫总是爱睡觉,嘴里还不停地打呼噜。一到晚上,它就这儿走走,那儿看看,好象在侦察老鼠的活动。我非常喜欢这只可爱的小花猫。 1、给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小花猫的尾巴是___________,眼睛是___________,胡子___________。 3、写小花猫颜色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猫的舌头上有肉刺,它经常用舌头理理身上的毛。狗的舌头在天热时总是伸出来,帮助散发身体中的热量。啄木鸟的舌头是细长的,能把害虫从洞里钩出来吃掉。动物的舌头是多么奇妙啊! 1、这段话有______句。 2、这段话写了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动物的______的作用。 3、请用“——”画出啄木鸟舌头的作用。 小猴看见妈妈戴着眼镜读书、写字,奶奶戴着眼镜缝补衣服,它问是什么道理,妈妈和奶奶回答说:“戴上眼镜看得清楚。”一天,小猴戴起了妈妈的眼镜,哟!模模糊糊;再戴上奶奶的眼镜,头昏眼花,差点摔一跤。它生气地说:“妈妈和奶奶骗我!”猴妈妈知道了,对小猴子解释说:“奶奶年老了,戴老花眼镜;妈戴的是近视眼镜。”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对别人合适的东西,对自己不一定合适。 1、妈妈适合戴_________,奶奶适合戴_________。 2、小猴戴妈妈的眼镜感觉是____________,戴奶奶的眼镜感觉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五年级阅读理解练习题(附答案)2012.06.30 《》 小群是个双目失明、失去母亲的苦孩子。他非常热爱这个世界,这都因为父亲就是小群的眼睛。 很小的时候,父亲让小群触摸柔软的凉凉的东西,说:“这是水,可以流动,长江、黄河和大海都是这样的水组成的,水多了便浩荡奔腾,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不久,小群真的由父亲和父亲的一位朋友带到海边去玩,父亲还教会了小群游泳。 难度最大的是向小群解说颜色。小群生下来就面对着一个黑暗的世界,怎么让他理解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呢?比方给他解释红色:太阳就是红色的,它发光,能把黑夜变成白昼;它发热,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把人晒暖和。“我懂了,”小群说,“红色就是让人感到光亮和温暖!”“不全对。”父亲细致地解析,“血也是红色的,但它不会发出什么光来;人血也是温热的,鱼血却是冷的,但鱼血也是红色的。红色并不总同光和热联系在一起。”小群困惑了起来。父亲再作耐心的解析:“发热发光的是太阳,而不是红色;只是太阳能发光发热,同时又是红色的。红色只不过是有视力的人看到的一种颜色。”经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小群才逐渐有所领悟。 以后,( )父亲也这样反复地给小群讲解天空的蓝色,大地的黄色,作物的绿色,( )小群却对同光和热有点联系的红色情有独钟。 渐渐地,小群觉得世界( )陌生黑暗的,( )熟悉多彩的。他懂得世界上有许多用不着看便能感受的事情。可是有一次,小群真生父亲的气了。那次,小群让父亲买个红色的米老鼠书包,当书包买回来小群背着上学的时候,一位阿姨赞赏地对小群说:“小群这个绿色书包可真漂亮!”小群回家便对父亲喊:“爸爸,我让您给我买红书包,您怎么给我买绿色的呢?您知道我看不见便骗我!”说着,小群便哭了起来。 父亲听了,愣住了,半天没吱声,过了好一会儿才为小群擦眼泪,说:“爸爸对不起你,小群……那天买书包时售货员说只剩一个米老鼠的书包,所以绿的也买下了……小群,爸爸是爱你的。”小群感到爸爸用他那慈爱的大手抚摸着自己的脸庞和头发,小群就在那一刻理解了爱! 时光就这样慢慢地流过,小群读书的成绩越来越好,当小群学会了按摩、能够自食其力的时候,父亲却突发脑溢血去世了。父亲的匆匆离去让小群痛不欲生。小群想,今后谁还能做自己的眼睛呢? 然而,就在给父亲开追悼会的时候,小群听到了一句话,这句话犹如红太阳的光芒照亮了小群的一生。一位叔叔在追悼父亲时说:“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和奋斗,他对身边的人充满爱心,作为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他让我们每一个结识他的人都从他身上汲取了力量和勇气……” 就在这一刹那,父亲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勇气仿佛一下子全贯注在了自己的身上。“父亲呀,”他默默地祈祷,“我会长出一双明亮的眼睛的,就在我的心上!”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模拟试题一 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9选7,计28分): 1、“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4、“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5、“郁郁涧底松,离离上山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6、“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7、“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两闲人如吾两人耳。” 9、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翻译题(18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参考译文: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招手的人);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快,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诗经》中所收诗歌,其年代大约始于西周初年,断至_______。 2、《左传》的作者,相传是_______。 3、孔子是春秋末年_______国人。 4、《哀郢》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所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 5、《苏武传》中,用人情感化劝降苏武的是_______。 6、《迢迢牵牛星》中写牛郎织女"_______,脉脉不得语。"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后主"不宜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8、《拟咏怀》的作者是_______。 9、王勃《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彭泽"是指著名诗人_______。 10、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表达凌云壮志:"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 11、韩愈的《_______》被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1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是指_______。 13、《待漏院记》的作者是_______。 14、欧阳修《醉翁亭记》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这里的"乐"是指_______。 15、北宋_______与其子拭、辙皆当时著名文人,世称"三苏"。 16、《稼轩长短名》是_______的词集。 17、"枯藤老树昏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出自_______的名篇《天净沙·秋思》。 18、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中"县官"是指_______。 19、吴伟业名句"恸哭文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指的是_______。 20、清初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氓》:"送于涉淇,至于顿丘。"淇,指淇水,在今() A.河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山东省 2.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先秦思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3.成语"退避三舍"出自() A.《曹刿论战》 B.《晋楚城濮之战》 C.《烛之武退秦师》 D.《冯谖客孟尝君》 4.屈原根据民间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再创作的一组作品是() A.《九歌》 B.《九章》 C.《九辩》

初一语文阅读训练试题

初一语文阅读训练试题1 (一)《寻找圣人》 ①1947年,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贝里奇到开普敦巡视工作,在卫生间里,看到一位黑人小伙正跪在地板上擦水渍,并且每擦一下,就虔诚地叩一下头。贝里奇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何如此?黑人答,在感谢一位圣人 ..。 ②贝里奇很为自己的下属公司拥有这样的员工感到欣慰,问他为何要感谢那位圣人?黑人说,是他帮助找到这份工作,让自己终于有了饭吃。 ③贝里奇笑.了,说:“我曾遇到一位圣人 ..,是他使我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长,你愿意见他一下吗?”黑人说:“我是孤儿,从小靠锡克教会养大,我很想报答养育过我的人,这位圣人若使我吃饱以后还有余钱,我愿去拜访他。” ④贝里奇说:“你一定知道,南非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叫大温特胡克山。据我所知,那上面住着一位圣人,能为人指点迷津,凡是能遇到他的人都会前程似锦。20年前,我去南非登上过那座山,正巧遇到他,并得到他的指点。假如你愿意去拜访,我可以向你的经理说情,准你一个月的假。” ⑤这位年轻的黑人是个虔诚的锡克教徒,很相信神的帮助,他谢过贝里奇就上路了。30天的时间里,他一路披荆斩棘,风餐露宿,过草甸,穿森林,历尽艰辛,终于登上了白雪覆盖的大温特胡克山,他在山顶徘徊了一天,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遇到。 ⑥黑人小伙很失望地回来了,他见到贝里奇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董事长先生,一路我处处留意,直到山顶,我发现,除了我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贝里奇说:“你说得很对,除你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 ⑦20年后,这位黑人小伙做了美孚石油公司开普敦分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名字叫贾姆讷。2000年,世界经济论坛大会在上海召开,他作为美孚石油公司的代表参加了大会,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针对他的传奇一生,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你发现自己的那一天,就是你遇到圣人的时候。 16.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风餐露宿: ②徘徊: 17.说说第①段中加点的“圣人”与第③段中加点的“圣人”意思是否相同,并且说明理由。 18.第③段中加点的“笑”字反映了贝里奇怎样的心理? 19.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一句与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相照应的语句。 20.读完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

秋天的香山公园 秋天的香山公园,以它独特的美迎接着众多的游人。 走进公园大门,放眼望去,峰峦重叠,挺拔壮观。山上长满了各种树木,枝叶浓密,人走进去,便淹没在其中了。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漫山遍野的红叶。近看红叶的形状不一,有长圆扁圆、扇形,还有三角形的。远看,山坡上树树交错,叶叶相连,层层叠叠相互辉映,映红了半边天空。在大片大片的鲜红中央杂着深黄色、褐色……就像千万只彩蝶上下飞舞,真是姿态万千,绚丽多彩。一阵爽人的秋风吹过,传来柔和的“沙沙”声,枝摇叶摆,像是在向游人频频招手。 人们不由赞叹:“多美呀!香山的红叶。” 香山公园里潺潺的流水也很动人。小路旁,石缝里,溪水愉快地流淌着。阳光洒在水面上,闪着耀眼的光芒。有时,溪水聚在几块碎石中间,静静地躺着,小鱼儿在你追我赶地嬉戏。 再看,路旁的花坛里,花儿展开笑脸,争芳斗艳。一串连成片,鸡冠顶起了花冠。那品种繁多的

菊花,伸开了卷曲的花瓣;没有开放的花瓣紧缩着,像一个个彩球。不管是什么花,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美丽的香山公园,使游人流连忘返。 1.查字典。 “爽”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再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再查画。字典中的解释有:(1)明朗,清亮;(2)率直,痛快;(3)舒服;(4)违背。“爽人的秋风”中“爽”应取第种解释。 2.用“——”分别画出概括第3、4、5自然段意思的中心句。 3.读第3自然段,作者是从、、三方面描写红叶的。 4.第5自然段,写了、、三种花,是从、、三方面介绍的。 5这篇短文中,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景物:,表现了作者。 6、用“﹏﹏”划出首尾照应的句子。

公园一角 最引人注目的是公园的一角。这里有一个圆形的喷水池,池中有一座别致的假山。池里的水清润(rùn)得宛如一块天然的翡(fěi)翠,平滑无暇,清澈见底。当微风拂过水面时,水面上就泛起层层鱼鳞般的波纹。池中的假山是由好几块奇石巧妙地堆成,很精巧。假山顶端喷出一股又细又高的水柱。那水柱喷出后,又斜落下来,成了一串银白的水珠,晶莹耀眼。微风吹过,犹如点点白梅撒在水面上,荡漾起一圈圈小小的涟漪(yī),飘散在空中,仿佛给假山披上一层轻纱,格外美丽。 池中有许多色彩斑(bān)斓(lán)的金鱼,它们互相嬉(xī)戏,好不自在。瞧,一条花尾金鱼刚浮到水面上,嗖的一下,转头又钻入水底下去了。看,又来一条,眼睛大大的,鼓鼓的,穿着黑色的晚礼服,好像是要去参加隆重的盛会。它昂着头,不停地摆动着尾巴,像是在炫耀自己:“瞧,我多漂亮!” 喷水池的周围,摆着一盆盆绽蕾吐艳的菊花。粉红色的花蕊嵌在金黄的花瓣中,在绿叶的映衬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6重点整理-考试必过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105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一、《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5.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徘徊追索。道阻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伊人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愈来愈清晰,但却是可望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 (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本诗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达效果;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3)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 首先是淳朴热情,女主人公阅世未深,天真单纯,未能识破氓忠厚的假象,错误的把他的虚假情意当作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因而竟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放弃了明媒正娶的要求,勇敢的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轻率地把自己的宝贵爱情投资在了一个骗子身上。其次是勤劳善良,勤劳善良,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诗中的女主人公在成家以后就陶醉在自己的幸福之中。再次诗歌还体现了女主人公坚强刚毅敢于反抗的精神,这是女主人公的一个突出的性格特征,他深深的爱着她的忙,可一旦看透,忙的是新闻系,就深深地追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用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对同命运的姐妹们提出警告。 男主人公的形象:自从女子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还对女子非常凶恶起来,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形象就非常的明显。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专项 练习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秋天的香山公园 秋天的香山公园,以它独特的美迎接着众多的游人。 走进公园大门,放眼望去,峰峦重叠,挺拔壮观。山上长满了各种树木,枝叶浓密,人走进去,便淹没在其中了。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漫山遍野的红叶。近看红叶的形状不一,有长圆扁圆、扇形,还有三角形的。远看,山坡上树树交错,叶叶相连,层层叠叠相互辉映,映红了半边天空。在大片大片的鲜红中央杂着深黄色、褐色……就像千万只彩蝶上下飞舞,真是姿态万千,绚丽多彩。一阵爽人的秋风吹过,传来柔和的“沙沙”声,枝摇叶摆,像是在向游人频频招手。 人们不由赞叹:“多美呀!香山的红叶。” 香山公园里潺潺的流水也很动人。小路旁,石缝里,溪水愉快地流淌着。阳光洒在水面上,闪着耀眼的光芒。有时,溪水聚在几块碎石中间,静静地躺着,小鱼儿在你追我赶地嬉戏。 再看,路旁的花坛里,花儿展开笑脸,争芳斗艳。一串连成片,鸡冠顶起了花冠。那品种繁多的菊花,伸开了卷曲的花瓣;没有开放的花瓣紧缩着,像一个个彩球。不管是什么花,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美丽的香山公园,使游人流连忘返。 1.查字典。 “爽”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再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再查画。字典中的解释有:(1)明朗,清亮;(2)率直,痛快;(3)舒服;(4)违背。“爽人的秋风”中“爽”应取第种解释。

2.用“——”分别画出概括第3、4、5自然段意思的中心句。 3.读第3自然段,作者是从、、三方面描写红叶的。 4.第5自然段,写了、、三种花,是从、、三方面介绍的。 5这篇短文中,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景物:,表现了作 者。 6、用“﹏﹏”划出首尾照应的句子。 公园一角 最引人注目的是公园的一角。这里有一个圆形的喷水池,池中有一座别致的假山。池里的水清润(rùn)得宛如一块天然的翡(fěi)翠,平滑无暇,清澈见底。当微风拂过水面时,水面上就泛起层层鱼鳞般的波纹。池中的假山是由好几块奇石巧妙地堆成,很精巧。假山顶端喷出一股又细又高的水柱。那水柱喷出后,又斜落下来,成了一串银白的水珠,晶莹耀眼。微风吹过,犹如点点白梅撒在水面上,荡漾起一圈圈小小的涟漪(yī),飘散在空中,仿佛给假山披上一层轻纱,格外美丽。 池中有许多色彩斑(bān)斓(lán)的金鱼,它们互相嬉(xī)戏,好不自在。瞧,一条花尾金鱼刚浮到水面上,嗖的一下,转头又钻入水底下去了。看,又来一条,眼睛大大的,鼓鼓的,穿着黑色的晚礼服,好像是要去参加隆重的盛会。它昂着头,不停地摆动着尾巴,像是在炫耀自己:“瞧,我多漂亮!”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 学时:102学时学分:6分 理论学时:102学时适用专业:广告 大纲执笔下:刘运好胡传志俞晓红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广告专业本科阶段必修课程。它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联系,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一方面可以为准确地理解文学史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也可以培养大学生深厚的文化素质。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同步,二者关系密切,必须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本课程。 (2)本课程时间跨度大,按照时间序列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分三个学期讲授。 (3)本课程涉及的作品众多,要求熟练掌握作家作品的相互归属及其所属年代,著名作家的主要字号、别集名及其所属流派,掌握节选作品的原书出处,著名作家作品的并称,各种常用文体并认知作品所属文体类别。 (4)作品分讲授篇目与阅读篇目,讲授篇目下列讲授内容,阅读篇目仅列出篇目。 (5)提纲中加 * 号的为背诵篇目。 3、课程教学改革 (1)正确理解文本,是本课程的最基本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将具体作品与作家风格联系,具体作品与时代风貌联系。 (2)积极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并有选择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术潜质。 (3)推行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模式,将经典、难点的作品列为讲授内容,而将次要的易懂的作品列为自学内容。 (4)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及电子文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一学期先秦汉魏六朝文学作品选(34学时) 一、《诗经·关雎》*(1课时) 1、关于《关雎》的主题; 2、关于抒情主人公。 3、《关雎》艺术特点:清晰的情感历程;巧妙的比兴手法;动人的情感描写。 思考题:《关雎》与中国爱情叙事学模式。 二、《诗经·伯兮》*(1课时) 1、《伯兮》与《诗经》的思妇主题(与《卷耳》比较)。 2、《伯兮》的艺术:层层推进的情感;反跌对比的结构;鲜活灵动的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及答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诗经》中所收诗歌,其年代大约始于西周初年,断至_______。 2、《左传》的作者,相传是_______。 3、孔子是春秋末年_______国人。 4、《哀郢》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所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 5、《苏武传》中,用人情感化劝降苏武的是_______。 6、《迢迢牵牛星》中写牛郎织女"_______,脉脉不得语。"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后主"不宜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8、《拟咏怀》的作者是_______。 9、王勃《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彭泽"是指著名诗人 _______。 10、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表达凌云壮志:"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 11、韩愈的《_______》被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1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是指_______。 13、《待漏院记》的作者是_______。 14、欧阳修《醉翁亭记》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这里的"乐"是指 _______。 15、北宋_______与其子拭、辙皆当时著名文人,世称"三苏"。 16、《稼轩长短名》是_______的词集。 17、"枯藤老树昏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出自_______的名篇《天净沙?秋思》。 18、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中"县官"是指_______。 19、吴伟业名句"恸哭文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指的是_______。 20、清初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_______》。

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

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 导读:本文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凌霄和月季】凌霄和月季一起从地里探出头来。 月季花开了,红艳艳的,大伙赞美她。月季花只是微笑着摇头默默地散着芳香。 凌霄也开花了,一朵朵橙红色的花,像一只只喇叭。它攀上一棵大树,顺着树杆往上攀,一直攀到树顶。凌霄花感到自己上天了,往下看看,花儿草儿多么矮小啊。她嘲笑着伙伴们:“哈哈哈,你们都在我的下面。” 花儿草儿们羡慕地看着这高耸入去的凌霄花,都说:“凌霄花真了不起。”惟独月季一声不响。|| 凌霄花听着声声赞美,越加得意,她高傲地对月季花说:“喂!朋友,你怎么一句赞美的话都没有,不想让我采朵云给你吗?” 月季淡淡地说:“我长得虽矮,是靠自己的根立在地上。你凭借了大树的高,炫耀自己,没啥稀奇。” 凌霄花哼了一声,没再理睬月季。|| 一天,伐木队选了这棵大树,电锯沙沙沙,大树倒了,凌霄花一下跌落地面。那些为她唱赞歌的花儿草儿又都来讥笑她。 月季花却安慰地说:“朋友,应该学会自立。”凌霄花惭愧地低下了头。

1、短文已用“||”分成三部分,请你概括各段的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赞美()矮小()讥笑()凭借() 3、当“花儿草儿们羡慕地看着这高耸入去的凌霄花”不住地赞美时,为什么月季花“一声不响”? 4、当月季花安慰凌霄花时,为什么凌霄花“惭愧地低下了头”? 5、你读了这篇短文,懂得了什么道理?1、第一段讲:月季花开了,默默地散着花香;凌霄花开了,攀上一棵大树,受到花草的赞美,自以为了不起。第二段讲:月季花认为凭借大树攀高,炫耀自己,没啥了不起。凌霄花不再理睬她。第三段讲:大树倒了,凌霄花跌落在地上,受到花草的讥笑,月季花却安慰她。 3、月季花认为凭借大树攀高,炫耀自己,没啥了不起。 4、认识到不能盲目依靠别人,骄傲自满,应该学会自立。 5、懂得了不能光依靠别人,应该自强自立。【篇二:从背后照来的灯光】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灯光,在我心里也有一道永不熄灭的灯光。 一个寒风料峭的冬夜,万籁俱寂,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我知道,虽然这么晚了,明天又没有数学课,但这个时候老师不会休息。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轻轻一叩,门开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6重点整理-考试必过

先秦文学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一、《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5.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蒹葭从苍苍到凄凄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主人公始终徘徊追索。道阻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而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伊人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似乎愈来愈清晰,但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二、《氓》 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 (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本诗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达效果;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3)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 首先是淳朴热情,女主人公阅世未深,天真单纯,未能识破氓忠厚的假象,错误的把他的虚假情意当作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因而竟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放弃了明媒正娶的要求,勇敢的许下了秋以为期的诺言,轻率地把自己的宝贵爱情投资在了一个骗子身上。其次是勤劳善良,勤劳善良,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诗中的女主人公在成家以后就陶醉在自己的幸福之中。再次诗歌还体现了女主人公坚强刚毅敢于反抗的精神,这是女主人公的一个突出的性格特征,他深深的爱着她的忙,可一旦看透,忙的是新闻系,就深深地追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用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对同命运的姐妹们提出警告。 男主人公的形象:自从女子嫁给了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把家里的所有劳苦活都干完了,但是还常年过着贫困的生活,这样的一个女子堪称贤妻,但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反差太大了,男子不仅开始三心二意,在外面沾花惹草,还对女子非常凶恶起来,他早已不念少年时的旧情了,曾经真诚诚恳的誓言也早已被他抛在脑后,从男子的感情变化来看,这样的一个冷酷无情,奸诈虚伪,变化无常的形象就非常的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