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管理

国民经济管理
国民经济管理

国民经济管理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市场机制在商品经济中起着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但是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检验均表明:市场机制并非万能,还存在许多缺陷。这些缺陷在商品经济中是难以避免的。“市场失灵”一般是指市场机制不能使资源配臵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总括起来说,这些缺陷以三种形式表现:第一,市场运行的条件不能达到正常状况而引起市场机制功能不到位。一般说来,通过改进市场条件并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可以减少此类缺陷,如将垄断价格水平恢复到竞争价格水平,就可以消除由于价格机制扭曲而导致的资源配臵不合理状态。第二,市场运行的条件已经达到正常状态但功能依然有缺陷。这是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自身的完善来避免的。第三,市场机制根本不起作用。严格说来,这并不是市场机制的缺陷,而是市场机制的盲区。假如要让市场机制在这个盲区发挥作用,必定产生比其他机制更坏的结果。

2、政府的经济职能。

针对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成为一种替代选择,由此也就决定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职能。一般说来,政府职能是为实现国家根本目的而对政府活动基本方向和内容所做的规定。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种种市场失灵现象决定了政府在经济领域至少必须具有如下职能:

1、培育市场体系,提供市场信息。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首要条件是充分的市场、完整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从而使经济主体能够及时掌握与自己经济行为相关的市场信息。2、处理经济活动的外

部性,实现内外部均衡。根据完

全竞争的市场假设,价格机制的

调节作用将使经济体系趋于均

衡,实现资源配臵的帕累托效率。

3、提供公共产品,合理组织非市

场经济领域活动。公共产品的非

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使得由

市场机制决定的公共产品供给量

往往低于应有的效率水平。4、保

护竞争,防止垄断。市场竞争是

经济体系充满活力的源泉,而垄

断的产生则会降低资源的配臵效

率。5、调整收入再分配,建立、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效率与

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是任何实

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都必须面

对的现实问题。6、采取必要调节

手段避免经济周期性震荡,保持

宏观经济稳定。市场经济的运行

明显具有周期性特征,其根源是

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供求不平衡矛

盾。

3、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政府干预所

引起的经济运行效率的下降和社

会福利的损失。政府干预的局限

性(政府失灵的表现)有如下几

方面:1、政府行为目标决策偏离

社会公共利益。政府行为目标决

策是一种非市场决策,有着不同

于市场决策的特点。2、政府干预

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即使

政府选定的行为目标是正确的,

但运行经济政策手段干预调节经

济运行过程的作用仍然会受到很

大限制,不同政策手段之间有时

会相互矛盾、相互抵消,难以取

得明显的效果。3、政府机构膨胀,

效率低下。政府部门最为著名的

行政顽疾是政府机构的自我扩张

冲动,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政府

机构“行为空间”的最大化。4、

政府行为派生的外在负效应。政

府干预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纠

正和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但是,

在调节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政府

所实施的各种干预手段,有时也

会产生某种难以预见的副作用和

消极后果,这突出表现在政府推

行的各种管制和福利性政策之

中。

原因:1、由“经济人”官员

组成政府机构也有其相对独立经

济利益和行为目标。2、政府通常

只能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

决策,产生偏差也就很难避免。3、

政府收入主要源于税收,与产出

无直接联系,使衡量非市场活动

的效果缺乏相应的价基准。4、政

府机构对一定公共产品和服务供

给垄断,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下

降。

矫正:1、合理划分政府活动

范围,并采取适度的干预方式和

手段。2、在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

制。3、在政府机构内部建立有效

的激励机制,使政府官员树立利

润观。4、加强社会监督与约束

4、国民经济管理模式,计划

主导模式与政策主导模式。

所谓国民经济管理模式,是

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

内对其社会经济资源进行特定方

式的决策、组织和调控行为的理

论抽象和概括。

依据两种标准分类的国民经

济管理模式进行整合,

(二)政策主导模式市场经

济中另一种比较有特色的管理模

式是政策主导模式。这种模式的

特征是制定和实施若干经济政

策,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临时干

预和调控,经济政策以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为主要形式,主要政

策工具是税收、政府开支、利率、

贴息率、汇率等。1、标准:第一,

存在实施政策工具的权威机构,

如政府财政、中央银行和产业职

能部门。第二,注重对宏观性和

短期性社会经济问题的干预及调控,缺乏长期持续性和连贯性。第三,不存在分工明确而组织精密的政策体系,但在不同层次和范围内政策有所侧重。2、特点:第一,政策管理的基本性质是间接性。第二,政策管理以良好的市场机制运营为基础。第三,政策实施是一个系统配合过程。第四,政策重点和作用由政策主体价值偏好和地位决定。第五,政策调控以短期为主。

政策模式与计划模式的较大区别点是:第一,不制定周期性的政府计划,但存在有针对性的短期行动预案。第二,存在着实施政策工具的权威机构,主要是政府财政、中央银行和若干产业职能部门。第三,注重对宏观性和短期性社会经济问题的干预及调控,相对于计划而言缺乏长期持续性和连贯性。第四,不存在如计划体系那样分工明确而组织精密的政策体系,但是在不同层次和范围内政策有所侧重,如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经济政策、制度政策和过程政策等。

5、国民经济决策。

国民经济决策是有关未来各种国民经济管理行动方案所作的选择和决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决策是否正确、合理,对国民经济发展关系极大。

国民经济决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确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2、确定实现这一目标的以整套方针政策和路线。3、选定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和计划方案。

完善国民经济决策要从组织体系上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决策研究与决策行动紧密结合。2、合理划分决策权限。3、建立健全国民经济决策责任制和审批制度。决策责任制是管理工作责任制最重要内容;任何重大决策都经过严格审批程序。4、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过程制度化。

决策程序的步骤:1.确定目

标。确定目标是决策首要问题。

必须明确具体,具体实施时间,

衡量标准。2.拟定方案。提供可

供选择的可能方案。3.方案评估、

选优。方案的评估是为选优做准

备的,选优要全面权衡各方面的

利弊、得失。4.决策实施及监督。

为及时发现实际执行情况与决策

目标之间偏差,采取措施调整。

6、国民经济管理人员素质

要求。

1、具有社会主义现阶段特征

的行为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观念,集体主义思想,为人民

服务的动机,按照法律履行经济

管理职责等。2、符合管理工作需

要的理论修养。马哲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现代西方

市场经济理论。3、以系统性和连

续性为特点的思维模式。4、以分

析型和概念型为主导的管理决策

风格。5、高于现阶段社会平均的

知识水平及结构。6、良好公共关

系社交能力。7、必要的管理工作

实践经历。

7、国民经济调控(论述题)。

所谓国民经济调控,就是指

国家政府为弥补市场缺陷而运用

调节手段,对特定时期的国民经

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即时干

预,以达到既定政策目标的行为。

国民经济调控目标是国民经

济调控主体借助经济调控政策对

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最终取向或

达成的目的。国民经济调控目标

包括经济稳定、经济增长、社会

公平与发展等方面,这些目标正

是作为调控主体的政府所追求的

最终政策目标。在现实经济活动

中,最终政策目标会表现为具体

的政策目标,主要为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

平衡、资源配臵改善、收入分配

改善、特定地区或特定产业保护、

消费结构改善、确保重要基础物

资供应、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

改善、生活环境的改善等。

国民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

必须借助各种调控手段。一般而

言,国民经济调控的手段体系可

以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

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

1、经济手段这是由国家制

定的、与价值范畴相关联并借助

价格形式调节各种经济利益关系

的手段,其具体形式表现为价格、

税收、利率、汇率、工资率、货

币供应量等。经济手段具有引导

性、价值形式性、环境依赖性的

明显特点。

2、法律手段是由国家依靠

经济立法和执法来调控经济,借

助行政权力规定的行为和措施。

市场经济中,各行为主体都依赖

市场来调整其行为,为保证各方

机会均等地分享市场的效能,抑

制特权对市场机制的破坏,国家

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法律和法规,

实现市场经济的有序化和规范

化,调整各方利益关系,为国民

经济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法

制环境。法律手段具有权威性、

稳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3、行政手段是国家凭借政

权的力量和权威,借助国家立法

形式,通过发布指示、命令、规

定、政策等行政方法,直接调控

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行政手段

具有直接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4、思想教育手段借助于观

念灌输和说服形式。

8、国民经济调控政策体系。

国民经济调控政策体系是一个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体系。其中,作用于整个社会、影响整个经济运行的国民经济调控政策为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民经济调控的基本政策。

(一)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特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运用国家财力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间接控制工具和行为准则。财政政策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仅调控宏观经济,也直接影响微观经济,从而调整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1、目标:(1)经济稳定目标。(2)经济发展目标。(3)社会经济利益关系调节。2、手段:(1)国家预算(2)税收(税种、起征点、税率、减免税)(3)财政支出

(二)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形势和目标的要求,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从而实现最终目标的总方针和措施,是政府为实现国民经济目标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行动准则和手段。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分类:1、一般性工具,通过货币供应总量或信用总量的调节与控制,进而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2、选择性工具,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企业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取的工具,包括优惠利率、利率高限、消费者信用控制、贷款数量限制、道义劝告等。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搭配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自具有不同的调控功效,由此需要注意二者的协调运用。两种政策的协调运用共有三种组合搭配:双紧搭配、双松搭配和一松一紧。

9、我国总需求形成的特殊

性。

社会总需求:一个国家在一

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用于购买

国内市场上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

货币支付能力总量。GDP生产出

来后要进行多层次分配,形成居

民、企业、政府等各种收入,然

后把收入转化为各种支出,从而

构成对市场商品和劳务的最终需

求。

1、固定资产投资:国有企业

存在投资主体预算软约束,长期

以来存在着严重“投资饥饿

症”,再加上政府存在追求较高

投资率来实现较高经济增长率冲

动,在经济运行中,体制生成的

投资膨胀决定着社会总需求变

化。2、最终消费:我国传统的经

济体制存在着消费膨胀的内在机

制。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格局

的变化,也使个人收入获得较快

增长,但这也不一定带来消费膨

胀,因为人们可以将较大收入份

额转为储蓄。3、货币的供给与需

求:货币供求变化上的无规则性,

对总需求变化影响较大。这主要

表现在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直接

以贷款或以间接的派生存款支持

投资和消费的加速增长。4、财政

赤字:当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

发生财政赤字时,如果财政赤字

的弥补不是通过正常渠道的资金

筹集,而是通过银行透支,货币

发行来弥补,那么财政支出会通

过投资、事业费和再分配形式等

引发总需求膨胀。5、外贸变动的

影响:从我国的情况看,在进出

口的外贸活动中,缺乏平衡机制,

因而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产

生影响。6、物价因素:在我国,

由于体制因素的影响,经济中的

涨价因素一部分来自市场的供求

矛盾,另一部分则是来自价格体

制的改革。价格改革而提价的部

分,将在为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

流动资产以及提高工资水平的依

据,从而对总需求的变动有直接

的影响。

10、社会总供给决定因素(论

述题)。

社会总供给:一个国家在一

定时期内,各经济主体的提供的

可供国内最终使用的商品和服务

的总量。

决定因素:1、经济的增长水

平和速度,一般说来,经济增长

速度越快,由它所决定的市场供

给量就越充足,从而市场需求的

满足程度也就越大,反之亦然。2、

产业结构的变,如果产业结构合

理,各种比例关系协调,整个国

民经济就能在和谐、有序状态下

运行,经济增速就快,市场供给

也必然充足;如果产业结构严重

扭曲,比例关系失调,经济运行

就会出现紊乱,随之而来的也必

然是增长速度的下降和市场供给

的贫乏。3、价格的变,社会总供

给与商品或劳动的价格存在着非

常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在其

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供给是价

格水平的函数,而且两者呈递增

关系。4、对外经济联系的程,从

进口看,进口商品能在一定程度

弥补本国资源的不足和克服产业

结构的不平衡,增加国内市场供

给,改善供给结构;从出口看,

一方面会减少某些出口商品的国

内市场供应量,另一方面可能通

过出口商品的前向与后向连锁,

带动与此关联程度较高产业的发

展。

11、社会总供求失衡的治理

对策(论述题)。

当社会总供求失衡时,基本

思路是抑制或扩大总需求和增加

或减少总供给。但是,不能只从

需求或供给单方面采取措施。必

须同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采取

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治理供不应求的对策

供不应求的同义词是需求膨

胀,一般治理思路是不断扩大供

给,同时适当抑制需求。增加总

供给的措施:(1)保持经济快速

增长。(2)合理配臵资源,促进

经济发展,增加有效供给。(3)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4)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抑制总需求的措施:(1)杜绝社会收入超额分配。(2)控制信贷规模。(3)减少或消灭财政赤字。

2、治理供过于求的对策

供过于求的同义词是需求不足。一般治理思路是不断刺激需求,同时适当约束供给。在约束供给方面的措施:(1)对明显供过于求的产品生产实行限产。(2)加大科技进步在产业发展中的含量。在刺激需求方面的措施:(1)扩大财政支出。(2)扩大银行贷款。(3)加大鼓励出口的政策力度。(4)清理有碍于消费的各项收费。(5)降低公共物品收费标准,以改进消费结构来刺激消费总量的扩大。(6)扩大公共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

12、影响消费规模和水平的因素。

1、生产发展水平及其增速: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而收入取决于生产,所以,随着生产的发展,收入不断增加。因此,生产发展水平及其增长速度的最重要因素。

2、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比例的变动:消费规模和水平直接依存于消费总额,因而在国内生产总值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规模大小和消费水平高低,就取决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分配。

3、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在消费总额为既定时,人口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直接影响消费水平。

4、消费品价格和消费服务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购买消费品及服务是以货币为中介的。因此,消费品及服务价格的涨落变化,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

5、利息率的高低:利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调节消费者货币收入在消费支出储蓄之间的分配比例。

6、消费者心理状况:消费者心理状况是个较复杂的因素,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表现为消费者的购买愿望。

13、影响投资需求的经济因素。

投资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

社会为实现投资目的而产生的对

投资性商品及劳务的需求。投资

需求最终要通过实际投资行为来

实现,表现为投资性商品及劳务

的市场交易和资产形成过程。

影响投资需求的经济因素包

括:1.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

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2.现有生产能力利用率。一般情

况下,现有生产能力利用率与同

期投资需求成反比。3.资本产出

效率。一般情况下,资本产出效

率与同期投资需求成反比。4.在

建投资规模及其进展情况。一般

情况下,在建投资规模与投资需

求成正比。

1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转什么:1、促进经济增

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

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转变;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

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协同带动转变;3、由主要依靠增

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

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

新转变。

二、为何转:目前我国发展

方式粗放的特征比较明显,我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然艰

巨。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国际

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与国之间

的竞争就是发展方式的竞争,必

须加快构建更具活力更富有竞争

力的发展方式。从国内看,经济

发展内生条件发生新变化,人口

老龄化加快,劳动力低成本优势

减弱,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发生重

大变化,能源资源约束强化,潜

在增长水平下降,这都对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提出更加紧迫的要

求。只有加快转方式,才能为激

活经济增长动力创造条件,为更

长时期较快发展赢得时间和空

间。

三、怎么转: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强化

创新驱动的教育、人才和科技基

础。把增强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

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增强科技面

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发展方

式转变的支撑能力。充分发挥科

技创新对产业优化升级的驱动作

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

体地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

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整:(1)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要建立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长效

机制。把扩大投资与促进就业、

改善民生结合,优化投资结构,

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促进增投

资与扩消费良性互动。(2)加快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用先进技术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发展现

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构建创新价值链。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统

筹城乡发展,必须在推进工业化

城镇化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将形成

巨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是我国最

具潜力内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

镇化,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

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在城

镇化中释放内需潜力,并逐步实

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

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

平: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拓展

开放空间,提高开放质量,完善

开放型经济体系。要下大力气推

动外贸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

型转变,推动我国产业在全球分

工中提升位势。在继续提高利用

外资水平的同时,加快“走出

去”步伐,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

向贸易投资大国转变。加快实施

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参与全球

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5、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深层次

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当前的形势

变化,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时间窗

口。应紧紧抓住有利时机,推进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完善市场机制,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15、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调控政策(论述题)。

(一)一般原因:1、大工业生产与大规模投资的相互推动作用,经济周期的波动首先与大工业的巨大扩张力密切相连,又与大规模投资紧密相连。2、供求约束的制约作用。经济的周期波动还与大工业的扩张力遇到阻力密切相关。这种阻力是由供求平衡状况形成的,表现为市场需求约束,即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

(二)特殊原因:1、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是经济周期波动的生长点。2、农业生产的波动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基础。3、产业结构的矛盾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环节。4、经济开放将不同程度地输入经济波动。5、人为因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三)调控对策:1、采取与经济周期相配合的有弹性宏观经济政策。为减少投资—经济周期波动的频率和幅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趋前效率,有必要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根据经济波动方向实行逆向微调。与此相配合还须有灵活财政政策。2、搞好与经济周期相配合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周期波动的回升、高峰阶段经济需求增长,经济环境相对宽松,需财物支持的改革措施可适势出台。在下降和低谷阶段,经济环境紧张,财力、物力虚弱,经济需要喘息。一方面,可对前一时期已推出改革措施巩固、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一些不需要较大财物支持的改革措

施、领导机构调整与转职能的改

革措施可适势出台。

16、产业结构演进的含义、

影响因素及演进趋势。

(一)含义

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结构

由一个较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成

长的过程。产业层次的高低主要

根据生产对资源和科学技术的依

赖程度来说明。产业结构转换是

实现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途径。

结构转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

是靠资本积累来完成。二是技术

积累型。

(二)决定因素

1、需求结构的升级。随着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

逐步升级。2、资本积累的速度。

3、技术进步和技术积累。

4、参

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5、产

业结构政策导向。

(三)演进趋势

第一阶段,遵循“一〃二〃三”

的发展序列,这出现于社会生产

力的低级阶段。

第二阶段,遵循“二〃一〃三”

的发展序列,工业和建筑业取代

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三阶段,遵循“二〃三〃一”

的发展序列。

第四阶段,遵循“三〃二〃一”

的发展序列。

17、收入分配差距测度。

收入分配差距,指规模分配

范畴内的相对收入分配差别,即

一定比例人口与其在总收入中所

占份额的相对比率。测试收入分

配差别方法:洛伦兹曲线、基尼

系数。

洛伦兹曲线如图所示。横轴

表示累积的人口百分比,纵轴表

示累积的收入(GNP)百分比。

1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工

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全新的

发展观。“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

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基本原则:1、零增长原则。

增长要以存留剩余的资源为前

提,为后人预留更多的发展空间。

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占用方

面+追求质量增长方式。2、相关

因素协同原则。可持续发展从本

质上讲,就是要求人和自然两个

最基本因素的相互协同。3、物种

多样性原则。物种多样化是实现

相关因素协同原则的一个必要前

提。4、代际公平原则。所谓代际

公平,是指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

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人

的福利减少,进一步说,可持续

发展给予子孙后代和我们一样的

甚至更多的人均财富。

(二)基本内容:1、可持续

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2、可持

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

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3、可持续

发展以科技进步为动力。4、可持

续发展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

目标。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8页word资料

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 1、市场机制失灵的表现 市场经济的缺陷以三种形式表现:一是市场运行的条件不能达到正常状况而引起市场机制功能不到位;二是市场运行的条件已经达到正常状态但功能依然有缺陷;三是市场机制根本不起作用。 具体分析,市场机制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失灵:1.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可能拥有完全的市场信息,这样不可避免会导致决策失误、不公平交易等现象发生。2.存在外部效应。环境污染和员工跳槽问题是两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外部效应例子。3.低效或无效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不可分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市场机制不可能使公共产品的生产达到社会所需要的最佳水平。4.存在收入分配差距。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竞争,会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促使社会收入差距扩大。5.垄断。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市场竞争在促进经济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导致市场中的集中与垄断趋势。6.盲目性引发经济运行不稳定。一方面,商品生产者追求商品价值增值,受价格信号调节;另一方面,商品世界的二重性矛盾会使经济运行不稳定。7.资源浪费。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上具有优越性,但是在如何消费已经生产出来的资源上没有明显的优越性,甚至具有浪费型。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哪些经济职能?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局限性有哪些。 政府的经济职能:1.培育市场体系,提供市场信息;2.处理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实现内外部均衡;3.提供公共产品,合理组织非市场经济领域活动; 4.保护竞争,防止垄断; 5.调整收入再分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6.避免经济运行周期性震荡,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政府干预的局限性:1.政府行为目标决策偏离社会公共利益;2.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3.政府机构膨胀,效率低下;4.政府行为派生的外在负效应。 3、何谓国家发展战略?有什么特性?有何重大意义。 国家发展战略是指国家对较长时期(如10年、20年或更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的部署和安排,它关系到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景,是指导国家发展的重要依据。 基本特性:1.全局性;国家发展战略要从宏观的角度,统揽全局,体现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利益。2.长期稳定性,国家发展战略涉及的期限

婚姻家庭社会学期末试题汇编

一.名词解释 1.家庭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 2.核心家庭是指夫妻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夫妇中有一人死亡,但有未婚子女的家庭也应该归为此类。 3.家庭网一般是指有亲属关系的家庭之间所组成的社会网络.是以家长为内 容主线,以家长、家庭为服务对象,以育儿、家庭消费、家长社区为服务主导,全面涵盖家长、家庭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 4.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夫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从法律上讲,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5.血亲和姻亲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血亲又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两种。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具体分为(1)血亲的配偶(2)配偶的血亲(3)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6.冷暴力一般是指当夫妻之间或其他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武力方 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侮辱等,如不理睬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程度、夫妻间停止或者敷衍性生活、不做或者尽量少做家务,或者冷嘲热讽、侮辱对方人格等,从精神上伤害虐待对方。 7.“普纳路亚”家庭人类家庭的第二种形式。由美国人类学家L H 摩尔根命名, 并把它作为群婚家庭的典型。普那路亚(punalua)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个名称是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的土著人那里来的,由共妻的一群丈夫互称"普那路亚";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称“普那路亚”。这种 家庭制度是群婚发展的最典型的阶段。原始社会发展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族群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合作和社会联系,于是便产生了各族群之间的通婚。同时,在人类本身的生产方面,经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族外通婚对后代体质发育有益,并形成了同母所生子女间不应发生性交关系的观念,于是在家庭内部开始排除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实行两个族群之间的通婚,这就是普那路亚家庭形式。 8.家庭生命周期指家庭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自然结束的运动过程。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形成期(从结婚到第一个孩子出生)扩展期(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稳定期(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到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收缩期(从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空巢期(从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到配偶一方死亡)解体期(从配偶一方死亡到配偶另一方死亡)。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杜瓦儿将家庭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学概论》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是(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3.(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 4.( )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 B.社会资本 C.经济资本 D.人力资本 5.社会学家( )提出了中层理论。1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 )。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8.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描述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描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描述 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本论》选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说史等。 经济管理专业下面又有各种相关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具有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计算机系统与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计算机络、计算机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统计学、会计与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

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及教学、科研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消费心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广告学、商务谈判、推销理论与技巧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具有经济贸易和管理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技术,掌握电子商务运作管理、开发技术,从事电子商务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电子商务技术基

刘瑞《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民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及其任务)【圣才】

第1章国民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及其任务 1.1 复习笔记 一、市场经济功能及其缺陷 所谓市场经济,最简单地说,是指一种依赖于经济活动主体自发地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并从中获利的经济系统。它突出了商品经济作为交换经济的特征。 1.市场经济的机制 市场经济是通过一系列包含其要素与功能的具体运行机制来展开的。将迄今为止世界上所有的市场经济实践考虑在内,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至少由以下六个机制组成。 (1)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担负着市场经济的组织功能。 市场经济中所有的要素均可抽象为两个相互对等的独立方面:商品的供给与商品的需求。供给方向需求方提供商品,需求方向供给方购买商品。但双方各自追求的市场目标是不一致的:供给方最终追求的是商品的价值及其增值,而需求方最终追求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及其满足感。市场经济始终是在这种供求内生矛盾的存在、展开和化解过程中运行的。供求机制的运行会产生两种结果:市场供求平衡与市场供求失衡。 (2)产权机制 清晰的产权机制担负着市场经济的保障功能。 供求机制的健康运行依赖的市场前提条件是:供求双方各自独立地处置涉及自身利益的

事宜并由此承担后果。为此,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有关经济权利的产权机制。产权,在严格意义上是指财产所有权,在宽泛意义上是指人们对其所交易的东西的所有权。产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权能:收益分享权能和收益支配权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产权机制往往表现为法规条文。 (3)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供求机制的晴雨表,发挥着市场经济的信息功能。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在本质上反映全社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在形式上反映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情况及其稀缺程度。这是价格机制最鲜明的功能特性。在市场经济中价格要素与供求要素结合形成了复杂的讨价还价交易过程。供求双方的平衡态势都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实现的,同时又是在价格水平波动中被打破的。 (4)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担负着市场经济的效率功能。 竞争的正面功能:①商品成本下降,市场价格水平下降;②需求方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并从中获利,供给方的生产经营质量有所改进;③创新活动增多,创新能力加强。 竞争过度的消极后果:①生产水平低;②涌现重复性建设现象;③从国民经济角度看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5)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担负着市场经济的动力功能。 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对经济利益的关注与追逐,但是经济利益客观上存在于个人、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之间,由此形成了不特定层次和要求的多元经济利益。 (6)信用机制 信用机制担负着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功能。

社会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1.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躯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社区发展: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的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4.规则系统: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活动规则即规范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等)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5.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6.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成。 7.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它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 8.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9.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10.人文区位学:又称人文生态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的居住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1.“第三次浪潮”: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又进入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文明时期,他称该时期为“第三次浪潮”。也有人称之为“第四次产业革命”. 12.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9) 学院专业级班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 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它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雷克斯 C、霍曼斯 D、帕森斯 2.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 )。 A、奥古斯特?孔德 B、赫伯特?斯宾塞 C、埃米尔?涂尔干 D、马克思?韦伯 3.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称(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4. 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通常将这个文化变迁过程称为(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5.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是(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预测性功能 6. 孙本文认为社会的四大要素是:地理要素、生物要素、( )和心理要素。 A.经济要素

B.政治要素 C.文化要素 D.社会要素 7. 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一般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这是指( )。 A.户籍 B.身份 C.单位 D.契约 8.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9.残疾人群体,在社会学中称之为( )。 A. 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 大众 D.公众 10.马克思主义群体动力观认为,影响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是( )。 A.组织环境 B.经济关系 C.群体利益 D.群体凝聚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35分) 1、社会学: 2、生活方式: 3、参照群体: 4、社区行动: 5、社会现代化:

社会学期末试卷

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播媒介 B.家庭 C.阶级 D.同辈群体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分化最明显的社会群体是()。 A.工人 B.农民 C.知识分子 D.军人 4.由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 A.自由流动 B.结构性流动 C.垂直流动 D.水平流动 5.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成年子女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为()。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主干家庭 D.普那路亚家庭 6.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社区首要的特点是()。 A.成员彼此交往 B.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 C.成员有共同目标 D.有共同价值观念 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是()。 A.法律控制 B.道德控制 C.习俗控制 D.宗教控制 8.社会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A. 价值标准 B.规范体系 C.物质设备 D.组织 9.非政府组织又称为()。 A.公共部门 B.第三部门 C.私人部门 D.私有部门 10.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B.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11.我国现在和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核心社会问题是()。 A.人口与就业 B.资源与环境 C. 改革与开放 D.民族与统一 12.在社会调查中,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方法是()。 A.普遍调查 B.典型调查 C.个案调查 D. 抽样调查 13.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 ) A.规则体系、组织体系、物质设备体系 B.规则体系、概念体系、物质设备体系 C.规则、组织、设备、人群 D.概念、规则、组织、设备 14.文化传播的规律是以文化发明地为中心,按照( )的轨迹向四周扩散。 A.同心圆 B.正方形 C.长方形 D.半圆形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中央电大本科《西方社会学》历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中央电大本科《西方社会学》历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说明:试卷号:1296 课程代码:02357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社会工作;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福柯怎样论述西方社会纪律机制的极度扩张? 参考答案: (1)纪律机制扩展为各种机构的普遍性运作方式 (2)纪律功能不仅具有惩罚的消极功能,而且也具有了促进的积极功能; (3)纪律机制渗透到一切非制度化的社会层面,使社会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得到了控制; (4)纪律机制成为国家控制社会的基本手段或基本形式,监狱成为国家机器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21.霍曼斯是如何论述群体凝聚力的? 参考答案: 霍曼斯用成本与报酬来讨论群体凝聚力问题。在他看来,群体凝聚力强弱首先是由成员获得报酬的途径决定的。 凝聚力较强的群体,其成员在群体内部获得的报酬较多,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赞许都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这时,成员遵守群体的规范和制度就不必支付较高的成本,成员的向心力和群体的凝聚力都会不断增强。 凝聚力较弱的群体,其成员在群体外部获得报酬较高,由此而把成员的注意力转移向外,而对群体的向心力和群体对成员的凝聚力都将减弱。 群体凝聚力还与成员在群体内活动获得的报酬与他个人独立活动获得报酬的差别相关。22.丹尼尔·贝尔论述的中轴原理具有哪些方法论意义? 参考答案: 中轴原理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中轴原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功效性。 中轴原理不追求稳定不变的普遍性原则,而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概括和回答各种新问题:不同的社会层面中有不同的中心因素或中轴原理,因此,不能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 用这种“旋转着的中轴”研究社会问题,可以避免决定论,避免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 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材 1 微积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线性代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线性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运筹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投入产出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 7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8世界经济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9 经济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0 统计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11基础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3 货币银行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14 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5 现代企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16 西方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7 市场营销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8 生产力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 国民经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1 计算机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2电子商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光华管理学院本科生课程 课程号 02831110 课程名经济学学分 4.0 周学时 4.0 总学时68.0 开课学期秋 课程号 02831310 课程名管理学原理周学时 3.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1510 课程名基础会计周学时 4.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1521 课程名初级会计学 (一)周学时 3.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1522 课程名初级会计学 (二)周学时 3.0 总学时课程号 02831530 课程名帐务实践周学时 2.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1710 课程名一元微积分周学时 5.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1720 课程名多元微积分周学时 5.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2110 课程名微观经济学周学时 3.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2120 课程名宏观经济学周学时 3.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2130 课程名发展经济学周学时 3.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2140 课程名劳动经济学周学时 2.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2210 课程名经济法学分 3.0 开课学期春学分4.0 开课学期秋学分 3.0 开课学期春学分 3.0 开课学期秋学分 2.0 开课学期春学分 5.0 开课学期秋学分 5.0 开课学期春学分 3.0 开课学期秋学分 3.0 开课学期春学分 3.0 开课学期春学分 2.0 开课学期秋学分

社会学期末考试归纳概念

概念: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包括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 在表现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 人们行为的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社会分层; 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懂得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制度:根据一定的俄社会价值而设置的一整套规范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结构和设施。 社区: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领域。 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社会问题:(狭义)专指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需要动员 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社会保障: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体衰、意外死亡,失业、多子女负担重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最基本的 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辨析: 1、继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相同:都是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不同:前者是指完成初级后进行的过程。分期有: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 后者是指未完成基本社会化或走上社会道路的人必须重新进行的社会化进程。其特点是强制实施和需要有专门机构。 2、竞争和冲突 相同:都是社会互动的基本类型 不同:前者专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同意目标的争夺。其特点有:目标同一、目标稀缺、目的在争夺目标而不在打击对手。 后者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过程。 3、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相同:都是对社会运行的分析 不同:前者是对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连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 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一般特征: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 规范、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后者是对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广义:泛指一切人类共同生活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狭义:专指相对初级群体的次级群体组织形式,也称正式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 将其行为彼此协调和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其特点有:具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内部有周 密的劳动分工和权力分配、醋在一个或数个权力中心、组织成员经常变更。

刘瑞《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圣才】

第2章国民经济管理模式 2.1 复习笔记 一、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含义及其分类 1.经济模式的一般含义 比较经济学对经济模式的分析运用了两个基本概念: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是指经济活动当事者之间发生的一种经常性和规律性的关系方式,通常以一定的口头式或契约式的约定表现出来。经济体制是在特定地理区域内进行决策并执行有关生产、收入和消费决策的一组机制和制度。 经济模式是对一种特定形式的经济体制的理论抽象和概括。构成经济模式或经济体制的基本要素有: (1)财产所有制要素。这是模式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资源的控制基础和收入分配的最终结果。 (2)决策要素。这是模式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经济资源的控制权限并影响着社会经济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3)组织要素。这是模式的载体,决定着对社会经济资源控制和信息传递与交流影响的维护能力。 (4)调控要素。这是模式的运作方式,决定了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实际配置方向、程度和数量。 2.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及其分类

所谓国民经济管理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其社会经济资源进行特定方式的决策、组织和调控行为的理论抽象和概括。 (1)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特征。 ①总体性特征; ②宏观性特征; ③操作性特征。 (2)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划分和概括 ①国别分类法 即按照各个国家来划分不同的国民经济管理模式,按照区域划分是国别分类法的派生。 国别分类法的优点:把分析的样本当作浑然一体的研究对象,有助于像解剖麻雀似的研究,能从中得出符合实际的整体性结论。这对了解并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管理基本内容和形式有直接帮助的作用。 国别分类法的不足:从总体上看,国别分类法是一种经验式的和浅层次的分类方法。第一,由于各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差异很大,具有不可比性,结论对指导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管理活动虽然有一定理论价值,但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第二,由于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难以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框架去概括和抽象。 ②理论模式分类法 理论模式分类法试图用比较严谨的理论框架来划分不同的国民经济管理模式。基本思路是:预先构想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再将现实中的情况一一套入进行对比,从而勾画出各种不同质的经济模式。 理论模式法的优点:逻辑清晰、划分严谨。 理论模式法的缺点:理论框架如果出现错误会导致整个分析大厦的崩溃。不同的理论家

国民经济管理学

国民经济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经济管理模式:是对一种特定形式的经济体制的理论抽象和概括。 2.国民经济预测: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经济运行的趋势进行正确的判断,对即将实施的宏观政策的 可能效果进行预测分析,才能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准确掌握政策实施力度和出台时机。3.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 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 4.投资规模: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一个部门,一个地区,有关单位在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中投入的以货币形态表现的 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量。 5.宏观收入分配:是以政府的宏观收入分配调节政策为代表的、凌驾于市场之上的抑制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外在的力量。 它是由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民族文化的传统、社会价值观. 二、简答题 1、市场调节为什么不是万能的? 第一、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社会生活中有很多领域和产品不能用市场来调节,如国防、治安、消防等产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麻醉品等都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第二、市场调节存在的弊端 ①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中,在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下,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和不正当利益,不择手段。②盲目性: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信息,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而其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③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第三、仅由市场调节带来的后果: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2、国民经济管理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①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的需要,确立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并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作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计划,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②不断完善国民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生产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 ③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地区、单位的管理,把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之发挥其最有效的作用。 ④综合运用国民经济管理的各种手段,不断提高生产水平、科技水平和经济管理水平。 ⑤对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的研究,协调其关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3、决定国民经济管理模式的因素有哪些? 1.在所有制结构上,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结构。 2,在决策体系上,实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多层次的科学决策体系。 3,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要按照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去努力。 4,在分配形式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5。在管理组织体系上,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由哪些因素决定?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由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流动资产投资需求组成。消费需求由居民个人消费需求和社会集团消费需求组成。二是国外需求,即产品和劳务的输出。 5、决定消费规模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1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起基础性作用。 2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可支配收入越高,未来预期收入越乐观,收入差距越小,消费水平越高。 3物价总水平。物价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4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方式,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5消费心理(从众,求异,攀比,求实)引发的消费。 6、如何实现投资结构优化? 优化的原则 1、关键产业重点投资的原则。

《社会学原理》期末试卷

B 、 E 、 双重性D.过渡性 ) 主干家庭 C. ) 职业声望 C. 整合性 E.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 A 卷 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 1分,共10 分) 1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 )提出来的 A. 涂尔干 B.马克思 C.斯宾塞 D.孔德 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社会结构 B. 社会运行 C.社会制度 D. 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浊浪掩红日,狂沙浸炊烟” 的意境迥异,从社会学的理论角度来看,它体现了( ) A. 要素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B. 要素相同,导致结构相同 C. 要素相同,要素之间关系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D. 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相同,导致结构不同 4. 孔德认为人们的思想或智慧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 ) A. 神学、实证、形而上学阶段 B. 形而上学、神学、实证阶段 C. 实证、神学、形而上学阶段 D. 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 5. 从费孝通教授的学术经历可以看出( )的重要性 A. 家庭研究 B.社会问题研究 C.社区研究 D.民俗研究 6. 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 ( ) A.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B. 科技、规范、语言、价值 C. 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D. 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圈和边际文化 7. 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把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 成果称为“浅薄的文明”的观点出自( ) A.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 B.马林诺夫斯基 C.克罗伯 D. 傅立叶 8. 一般地说,家庭建立的基础是( ) A.生产关系 B. 婚姻关系 C.亲子关系 D. 抚养与赡养关系 9. 在19世纪30( )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10. 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转变是指( ) A.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B. 城市人口流向卫星城 C. 城市人口流向农村 D. 城市人口流向卧城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 2分,分) 1. 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主要角度有( 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阶级结构 经济、政治、文化 阶层结构 2. 我国现代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A.稳定性 B.封闭性 C. 3. 家庭的结构主要有( A.血缘家庭 B.核心家庭 D. 联合家庭 E.其他家庭 4. 以下属于社会资源的有( A.经济利益 B.政治权力 D.生活质量 E.知识技能 5.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 A. 社会现象是纯客观的 B. 只有被证实了的知识才是科学 C. 自然科学的方法不适合社会科学 D. 社会学研究应排除思辨哲学 E. 必须遵循价值中立 6. 社会角色根据追求的目标可以归结为( A.功利性角色 B.表现性角色 C.规定性角色 D.开放性角色 E.自致角色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 篇一:大学本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材 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材 1 微积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线性代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线性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运筹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投入产出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 7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8世界经济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9 经济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0 统计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11基础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3 货币银行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14 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5 现代企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16 西方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7 市场营销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8 生产力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 国民经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1 计算机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2电子商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二:光华管理学院本科生课程 光华管理学院本科生课程 课程号 02831110 课程名经济学学分 4.0 周学时 4.0 总学时 68.0 开课学期秋 课程号 02831310 课程名管理学原理周学时 3.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1510 课程名基础会计周学时 4.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1521 课程名初级会计学 (一)周学时 3.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1522 课程名初级会计学 (二)周学时 3.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1530 课程名帐务实践周学时 2.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1710 课程名一元微积分周学时 5.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1720 课程名多元微积分周学时 5.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2110 课程名微观经济学周学时 3.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2120 课程名宏观经济学周学时 3.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2130 课程名发展经济学周学时 3.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2140 课程名劳动经济学周学时 2.0 总学时 课程号 02832210 课程名经济法学分 3.0 开课学期春学分 4.0 开课学期秋学分 3.0 开课学期春学分 3.0 开课学期秋学分 2.0 开课学期春学分 5.0 开课学期秋学分 5.0 开课学期春学分 3.0 开课学期秋学分 3.0 开课学期春学分3.0 开课学期春学分 2.0 开课学期秋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