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

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

摘要:翻开近百年来的历史,我们看到,在文化战线上继往开来成为一代风范的,首推鲁迅。毕其一生,他以其非凡的贡献参与了一代历史的创造,成为一个时代特定的人格代表。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创出的作品,在海内外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在新的时代仍不断展现着它们难以磨灭的现实意义。而在他为数不多的小说中,创作出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这些形象,堪称现代的语文作品中的典范,至今仍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走进这些人物形象,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正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示其性格的重要手段。本文试从这一角度,谈一谈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色。

一、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特色。

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要求作家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鲁迅的笔下,常常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不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例如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反用寥寥几笔,便使人物神情华肖,栩栩如生: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它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寥寥几字,看似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然而却抓住了孔乙己与别人不同的特点,把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经济及社会地位揭示了出来。“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它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的“长衫”客有某些共同之处,“唯一的”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个是这样的身份特殊的另类。他喝酒的方式与衣着的不相称,反映出它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

看成高人一等的“读书人”。接下来描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从脸色上看,说明他生活很艰难。从“伤痕”上看,暗示他常遭凌辱,从“乱蓬蓬”的胡子上看,表明他生活落魄潦倒。而他那件“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则说明他又穷又懒,而对这件“又脏又破”长衫,为了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他一直没有脱下,揭示了他自命清高的性格特征。“满口之乎者也”则表明他卖弄“学问”。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鲁迅反用粗线条的勾勒,就活灵活现地把一个迂腐落后、贫困潦倒的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鲁迅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每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细的再逼真,也毫无意义。”①鲁迅在这里所说的“画眼睛”,实际上也是我国传统的小说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鲁迅这段话强调的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紧紧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发展变化的眼睛来写,从而达到以形传神,写出人物的灵魂。这种手法的运用,在鲁迅的小说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在《祝福》中,鲁迅描写祥林嫂的眼睛达十二次之多,通过描写眼睛的发展变化,揭示其悲剧的性格及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二、善于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也是鲁迅小说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

人物语言是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作家在创作中,必须要根据不同人物阶级、职业、经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选择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来。鲁迅也是极善于通过人物个性语言塑造典型形象的作家。他的作品里,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语言都是极富个性化的。例如在《孔乙己》一文中,主人公孔乙己所说的话并不多,然而几乎句句都是个性化、性格化的语言。请看下列句子:

1、“你怎么这样凭空说人清白……”

2、“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3、“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里的茴字,怎样写的?”

4、“……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

5、“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

6、“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7、“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8、“这……下回还吧,这回是现钱,这回酒要好。”

9、“不要取笑!”

10、“跌断,跌,跌……”

以上文白相间的语言,是孔乙己所特有的语言,它准确、深刻、生动而有分寸地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从“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孔乙己那迂腐的性格。在他看来,像偷窃这样的丑事,一旦和读书人发生联系,便不再是一种不光彩的事,不能和一般的偷窃相提并论,就是偷东西被人打断了腿,还要辩解说是“跌断,跌,跌……”,死要“读书人”的面子。这些语言,把孔乙己心灵深处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传统观念充分地揭示了出来,这种观念是与他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毒害的身份相称的;从他主动教酒店小伙计“回”字四种写法上,又自然地流露了他故弄玄虚、标榜自己的迂腐思想;从他跟小孩子的交谈中,我们又看到他孤苦无靠的寂寞和他心地的单纯、善良的一面。孔乙己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进一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地塑造更趋于完美。

三、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也是鲁迅小说比较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词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不论人家所要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形容词为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就可以”。

②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也很严,他曾说:“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在他的小说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景抒情,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非常鲜明生动的。例如,在《社戏》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蓬的帆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拨前篙,拨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面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向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嚷的,夹着湿透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

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墨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这两段文章,一般是动态描写,一段写静态描写,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十分准确、生动的。“跳”和“拨”这两个词,准确地把少年朋友们急迫心情和兴高采烈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因为得到大人们的恩准,终于可以去看戏了,大家非常高兴,便急不可耐地“跳”下船去,也用不着互相推托,双喜和阿发便主动承担了“拨”篙的任务。接下来,“陪”和“聚”也用得很合适。因为“我”是客人,大家对“我”都很客气,很友好。就连年幼的也都主动地“陪”着“我”,不让“我”寂寞。“聚”字则把少年朋友们亲密无间、团结融洽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而且还使人产生船离触石的感觉,犹如身临其境。接着“飞”字,则进一步把朋友们那种急切心情和船速之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四、善于吸收人民群众方言口语,熔炼文言文中有生命的词汇及尝试性地采用了一些外国词汇等,也是鲁迅小说语言的一大特色。

鲁迅是非常重视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他曾经说过:“白话文应该‘明白如话’……我认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识非识的字放弃,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也就是学学孩子,只说些自己能的确听懂的话”③他还说:“以文字论,就不必在旧书里讨生活,却将活人的唇舌作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语言,更有生气。”④在这里,鲁迅反复强调的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吸收那些有生命的词汇,使文章更加有生气。在这里,我们在鲁迅的小说中就发现不少的绍兴方言,这些方言经过严格地选择提炼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阿Q正传》中的“老鹰不食窝下食”,“兜搭”,“肚里一轮”,“进去”。《狂人日记》中的“拿过嘴”,“白历历”,“老谱”。《祝福》里的“眼珠间或一轮”,“回头人”。《孔乙己》中的“荐头”,“粉饭”。《药》中的“拗开”,“乖角儿”。《离婚》里的“团头团脑的”,“杀头癫皮狗吃糖拌饭”,“夹胳一嘴巴“,“三茶六礼”,“打顺风锣”。《肥皂》里“眼睛生在额头上”等等,这些都是方言,是从人民群众口语中熔炼成的,不但读起来生动活泼,意味深长,而且使人物的话语和姿态显出地方色彩,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在鲁迅的小说中,还有不少词语是从文言文熔化出来的。值得一提的是,在鲁迅的作品中,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讽刺效果,作者有意识的在白话文中掺杂了一些文言词句。

例如:“未庄老例,看见略有些醒目的人物,是与其慢慢也宁敬的,现在虽然明知道是阿Q,但因为和破夹袄的阿Q有些两样了。古人云:‘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所以堂信、掌柜、酒店、路人,便自然显出一种敬的形态来。

这里的“是与其慢慢也宁敬的”和“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是有意识插入的文言词句,目的是讽刺诸如掌柜、酒客和一般市侩之流。因为只有他们才喜欢卖弄这些文言词句,以显示自己的高雅、有文化。在这里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鲁迅的小说语言凝炼含蓄,言简意赅,描写人物笔墨俭省,而内涵丰富。描写对话,总能抓住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来表述,简炼而传神。而他创造性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以及借鉴方言、口语、外来词,更使他的语言别具特色。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鲁迅为其他作家在白话文创作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做出了典范,也为丰富现代汉话词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释:

①《鲁迅评传》鲁庆瑞著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1年第一版

②《鲁迅论外国文字》福建师范大学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2年6月第一版

③④《鲁迅著作中方言集释》倪大白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1978年12

月第一版。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 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 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

浅谈鲁迅小说《祝福》的语言美

浅谈鲁迅小说《祝福》的语言美 摘要:小说的语言是我们探寻小说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的一把钥匙,鲁迅先生正是用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小说《祝福》是一个语言的宝库,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去开拓。 关键词:鲁迅;小说;《祝福》;语言;祥林嫂 作为一篇传统课文,鲁迅小说《祝福》以其深邃的思想,启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小说的主题就在于故意不把杀害祥林嫂的主凶明显地揭示出来,以此来表现封建制度的毒害已经广泛而深刻地浸透到当时每个人的精神里,所以,一方面以此来毒害别人,而另一方面,又以此来毒害他们自己。作者的意图是要更进一步地说明封建统治的残酷性,夫权、族权、神权等一切封建礼教,虽然没有锋刃,也不会一下子置人于死地,却可以不用刀而杀人,杀人而没有血迹,甚至于在无意中杀害人们的灵魂而不自觉。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无非是在告诉人们,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实在比严刑酷法还要严酷,被杀害的人数也要更多更广泛,鲁迅先生用简洁、凝练、深刻、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我们叙述了祥林嫂充满辛酸、坎坷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杀人不见血这一深刻的主题。《祝福》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简练而又传神,特别是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变化,作者善用白描的手法,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为我们展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例如祥林嫂初到鲁镇时:头上

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第二次到鲁镇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先前那样精神了。柳妈告诉她将来到阴司去阎罗大王会把它锯开来时: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捐了门槛之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捐门槛后去摆祭品被四神拒绝后:“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三次外貌描写写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第一次写出了她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第二次写出了她已经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第三次写出了她对生活已经绝望。三次描写鲜明对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多次描画祥林嫂的眼睛,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的无声的控诉。 其次,《祝福》的语言不但简洁凝练而且深刻。例如祥林嫂的第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中学语文教材选用过《社戏》、《故乡》、《孔乙已》、《药》、《祝福》、《阿Q 正传》和《狂人口记》等。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本文试从题材、人物、结构、思辩、讽刺和语言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如《药》、《阿Q正传》、《风波》等,是以辛亥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此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孔乙已》、《祝福》、《伤逝》、《孤独者》、《明天》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此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鲁迅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的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塑造成为一个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请看《阿Q正传》中的阿Q,头戴破毡帽,拖着黄辫子,长着癞疮疤,他遭打后不敢反抗,贴上酒钱后骂:“儿子打老子。”这就把一个落后的农民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的性格。 二、以显示个性为准则的小说结构形式 鲁迅小说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个性著称。他的小说结构以显示人物个性为准则,结构形式丰富多彩。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1、单一线索结构。以一个中心线索贯串整个故事情节。如《一件小事》分撞车前和撞车后来写,结构分明。《社戏》从看戏前写到看戏后,按时间顺序组织结构。《肥皂》围绕着“肥皂”与孝女的关系展开故事情节,巧妙地揭穿了四铭的假道学而目。 2、两条线索结构。可以主线和副线出现,也可以明线和暗线出现。《故乡》主线写“我”,副线写闰土。《药》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痨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反革命者残杀,两条线索通过人血馒头

透析鲁迅小说的文学艺术成就

透析鲁迅小说的文学艺术成就 摘要:鲁迅的小说既有现实主义的深邃性和史诗般的艺术概括力,又富有同时代作家所不能比拟的思想光辉,特别是小说的结构安排更是别具一格。 关键词:叙达方式结构形式象征意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发表于1918年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石。笔者就人称叙述方式、故事情节的展开及结构的简洁、凝炼试论述一下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 一、在叙述方式上,鲁迅大量采用了第一人称写法 《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一件小事》、《社戏》、《孤独者》等都是用第一人称或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写法,但其中“我”的作用和位置是不同的。 第一,“我”在小说中是主人公的地位。《社戏》中无论前两回看戏还是儿时和小朋友到赵庄看戏都以“我”为中心,反映了作者对儿时的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狂人日记》中以“我”即狂人口气展开了故事情节。 第二,“我”是小说的叙述人。《一件小事》中通过“我”的思想及行动反衬了车夫的高尚。《故乡》中儿时的闰土与成年后闰土的不同形象及思想的变化,是通过与“我”是故事的引述者。“我”是小说的引言人,作用就是把人物引上场,然后由主人公自己展现或叙述主要情节或者以第三人称的写法展开人物的思想性格。《阿Q正传》中的“我”主要任务就是把主人公阿Q引出场,再由阿Q本人展现主要故事,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另外“我”在小说中还有衬托的作用。《兔和猫》中用“我”对动物的感受及心情,反衬了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的心理。 二、小说的主要目的是反映社会现实或主人公的思想内涵,而这都需要故事情节来展现 在组织安排故事情节展开方面,鲁迅先生采用的是以一个中心为线索贯穿整个故事的。《社戏》就是以“戏”为线索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展现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向往及对现实的不满。《药》就是把“药”作为主线,通过买药、吃药及结果来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华老栓。 三、鲁迅采取倒叙的笔法,先把故事的结果展现给大家,然后再叙述事情的起因和经过 《一件小事》先说“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然后再展出小事经过。《祝福》先把祥林嫂之死告诉大家,然后再补叙她死去的原因及经过。 四、用对比的方法来组织故事情节 《风波》通过“七斤”“赵七爷”及“七斤嫂”的“皇帝坐龙庭”与“不坐龙庭”的不同表现而加以对比展开故事的。《故乡》中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通过写二十年前西瓜地里的小英雄闰土活泼、机灵、勇敢与二十年后,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而麻木、凄苦的闰土的形象对比,反映了农民物质上的“病苦”,更侧重表现农民精神的“病苦”,少年时代的闰土叫“我”为“迅哥”,其关系亲密无间,成年后叫“我”为“老爷”,这称呼上的变化对比,突出反映了等级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然后又用宏儿和水生的关系与儿时的“我”与闰土关系的对比,说明了只有改变社会制度,才能不使宏儿和水生的关系步入“我”和闰土的覆辙,这样通过几个对比展现了故事主题,表达了“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很多,每篇小说都各具特色。《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等手法“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小说把几千年来被奉为行为

小说叙述语言的语用分析和读解——鲁迅小说《祝福》语言例析(教师中心稿)

小说叙述语言的语用分析和读解——鲁迅小说《祝福》语言例析(教师中心稿) 小说叙述语言丰富多样又复杂多变。它可以讲述、显现,也可以评议、抒情,或在结构上过渡衔接。各种流派作法异彩纷呈,作家的身影在作品中或隐或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小说终归是作家以语言为媒介与读者进行交际的手段,是一种“言语行为”。任何言语行为可能都不仅仅是“以言述事”,而是借助话语完成一定的行为,即“以言做事”。譬如,“这杯咖啡真正是咖啡!”这句话在特定的语境中,可能并不表示对“咖啡”真伪的判断,而是表达对它的美味的赞许。语言符号本身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由于使用者及语境的“意义作用”,常常表现为非对等的关系。小说叙述语言也是如此,它交待背景、讲述故事、描绘画面,表达一种指称性的再现性语义,在这过程中,作家也在委曲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某种认识、判断、赞许、批评,表现自己的某种文化价值取向和喜怒哀乐的感情,对读者施加影响。小说是以客体的再现性语义为中心的,它的主体表现义常常隐蔽在指称再现性语义显现的经验世界的背后。阅读小说,只有联系作品的外部语境和内部语境,透过“述事之言”去把握“言之所

为”,把握体会作品表层语义下的主体表现义,才能真正深刻理解作品的文本意义或主题内容。 下面仅以《祝福》中几个叙述语句试作分析。 一、背景概述与语境情景的酿造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迅这样开始祥林嫂悲剧故事的讲述。这是一个肯定陈述句,叙述故事发生的背景。旧历的年底对于习惯使用夏历(俗称阴历)的中国人来说,当然是正儿八经的年底,“洁祀祖祢,进酒降神”,按传统习惯,“冬至后三戊腊祭百神”,送旧迎新,祷神祈福的盛大活动便开始了。然而,鲁迅为什么说“毕竟最像”呢?也许这句话应当这样说: ①旧历的年底到了。 ②旧历的年底是热闹的。 ③旧历的年底终于又到了。 ④旧历的年底毕竟是最热闹的。 但鲁迅不这样说。鲁迅开始讲述故事的这句话显得别扭、生硬,读起来拗口,听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实在的信息。如果把阅读小说视为一种会话方式的话,这就违背了语用学的会话合作原则:如果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则可以认为这句话几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鲁迅先生自然不会说一句毫无意义的话。

鲁迅小说特点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 ??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 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 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 《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明天》、《离婚》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 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 ?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又说: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 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故事新编》中有八篇小说。 鲁迅只是取神话、史实中的?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所以?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可见鲁迅着力于发掘神话、史实素材中与现实斗争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提炼出有?为现在抗争?的题材。 《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取材于神话传说。 《补天》歌颂了劳动和创造,对?古衣冠的小丈夫?这种封建卫道者作了辛辣的讽刺;《奔月》刻划了羿这个古代英雄在艰难环境中的挣扎,也揭露了以怨报德、趁火打劫的逢蒙一类人物的嘴脸;《铸剑》歌颂了眉间尺、黑衣人两个英雄的复仇精神。 《理水》、《非攻》、《采薇》、《出关》、《起死》五篇,对大禹、墨子、伯夷和叔齐、老子、孔子和庄子等给予适当的评价,借历史上的人和事,

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

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 摘要:翻开近百年来的历史,我们看到,在文化战线上继往开来成为一代风范的,首推鲁迅。毕其一生,他以其非凡的贡献参与了一代历史的创造,成为一个时代特定的人格代表。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创出的作品,在海内外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在新的时代仍不断展现着它们难以磨灭的现实意义。而在他为数不多的小说中,创作出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这些形象,堪称现代的语文作品中的典范,至今仍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走进这些人物形象,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正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示其性格的重要手段。本文试从这一角度,谈一谈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色。 一、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特色。 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要求作家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鲁迅的笔下,常常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不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例如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反用寥寥几笔,便使人物神情华肖,栩栩如生: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它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寥寥几字,看似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然而却抓住了孔乙己与别人不同的特点,把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经济及社会地位揭示了出来。“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它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的“长衫”客有某些共同之处,“唯一的”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个是这样的身份特殊的另类。他喝酒的方式与衣着的不相称,反映出它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终审稿)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着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

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

论鲁迅的小说语言特色 关键词:鲁迅小说语言特色性格形象 一、善于通过“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 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要求作家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鲁迅的笔下,常常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不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例如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反用寥寥几笔,便使人物神情华肖,栩栩如生: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它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寥寥几字,看似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然而却抓住了孔乙己与别人不同的特点,把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经济及社会地位揭示了出来。“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它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的“长衫”客有某些共同之处,“唯一的”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个是这样的身份特殊的另类。他喝酒的方式与衣着的不相称,反映出它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读书人”。接下来描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从脸色上看,说明他生活很艰难。从“伤痕”上看,暗示他常遭凌辱,从“乱蓬蓬”的胡子上看,表明他生活落魄潦倒。而他那件“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则说明他又穷又懒,而对这件“又脏又破”长衫,为了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他一直没有脱下,揭示了他自命清高的性格特征。“满口之乎者也”则表明他卖弄“学问”。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鲁迅反用粗线条的勾勒,就活灵活现地把一个迂腐落后、贫困潦倒的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善于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语言是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作家在创作中,必须要根据不同人物阶级、职业、经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选择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来。鲁迅也是极善于通过人物个性语言塑造典型形象的作家。他的作品里,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语言都是极富个性化的。例如在《孔乙己》一文中,主人公孔乙己所说的话并不多,然而几乎句句都是个性化、性格化的语言。例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

论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

论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 鲁迅的作品语言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这是鲁迅先生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理解鲁迅的作品,关键在于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通过其语言的艺术特色感悟历史、社会和人生。 一、使用假借字、转注字和异体字,同工异曲 举例如下:①扁―匾: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前涂―前途:我才见她虑及母校的前涂。(《记念刘和珍君》)③帖―贴:夹袄也帖住了背心。(《药》)④毛厕―茅厕: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拿来主义》)⑤叶―页:在第二叶上,写着“徐培根”三字。(《为了忘却的记念》)⑥斩新―崭新:通红斩新。(《狂人日记》) 二、沿用古单音词,简洁明快 如:①并―连同: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旋―不久:旋出校回寓。(《“友邦惊诧”论》)③但―只: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祝福》)④易―改换:瓦棱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说明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故乡》)上述几例都是沿用了古文言中的单音词,现在词义均已发生变

化。 三、使用带有文言色彩的双音词,自然朴实 如:①犹言―如同说:犹言我得了教员泄露出来的题目。(《藤野先生》)②既然―已经: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故乡》)③纯乎―纯粹、完全: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祝福》)④自失―忘了自己:然而又自失起来。(《社戏》)以上两类词语多见于我国早期的白话文,在今天的语体文中已很少使用。 四、结合语境仿造新词,别致犀利 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作者往往突破词语规范,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仿造一些现代汉语里并不存在的词语,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例如:“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这个与那个》)句中的阔人指那些有权有势的大人物,仿此造出来的“狭人”则指“阔人”们的应声虫。鲁迅不用“应声虫”而造出“狭人”一词,让它与“阔人”构成临时的反义关系,前后映衬,对比鲜明。对那些别有用心地提出“读经救国”谬论的所谓大人物和一帮趋炎附势、随声附和的应声虫们,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幽默中显别致,诙谐中见犀利。 五、语素颠倒重组新词,新异有趣 如:①慰安―安慰: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

鲁迅小说的抒情语言

浅谈鲁迅小说的抒情语言 摘要:本文从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中选出抒情语言来论述,用作品本身的实例,从以事显情,以景写情,心里独白三个方面论述鲁迅小说语言的抒情特点,力求言简意赅,不枝不蔓,使读者在阅读本文时有所启迪。 关键词:浅谈鲁迅小说抒情语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是优秀知识分子最典型的代表。他的小说,唤醒了沉睡的人民,深刻的描绘了近代中国国民灵魂,塑造了“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借以振奋民族精神。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就小说的语言风格来说也独具特色:冷峻、深沉、谐谑。这种其中的抒情语言,既是丰富多彩,又寓意深刻。本文从“以事显情,以景写情,心里独白”三个方面试谈鲁迅小说中的主要抒情语言特点。 一、以事显情。这一方式,在鲁迅小说中运用得比较多。他通过对人对事的叙述,从字里行间自然显示出来,让读者感到情来得真实可信 如《一件小事》中车夫搀扶老女人起来的事: 车夫听了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着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鲁迅全集》第一卷459页)

这段描写,把车夫主动承担责任的高贵品质刻画出来了,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人民的深深敬意。如在《社戏》中对农家孩子开船去看社戏的描叙: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只撸,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鲁迅全集》第一卷564页) 这段描写,很自然的把农家孩子的聪明干练,活泼热情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来了,也流露作者从心底里对这样的孩子的赞美之情。在鲁迅的小说里,他还通过叙事表达出对不同人物的感情,在同一人物中表达不同的感情。如《故乡》中对闰土与杨二嫂的描叙就是这样。中年闰土的厚道朴实,勤劳善良,就是通过对闰土的外貌,言谈举止的描叙体现出来的。“我”回到故乡后,杨二嫂的出场是这样写的: “哈!这模样!胡子这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来,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双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鲁迅作品特点

这个问题无法笼统作答,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面涵盖比较广,每个文学体裁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其在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下面根据作品体裁来简单分析其在不同体裁领域所体现出的特点: 1、鲁迅小说的特点 鲁迅一生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 《呐喊》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反封建是其总主题,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掠夺、虐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的毒害。它的第一篇《狂人日记》,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手法揭示了一个“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现代小说,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又如在《阿Q正传》中,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写于1924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它继续描写封建主义吃人的悲剧。和《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例如在小说《祝福》里,鲁迅并没有直接描写封建政权对祥林嫂的政治压迫,鲁四老爷也很难说就是反动政权的代表人物;而有些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则又并不完全包含在四条绳索(毛泽东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之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这四条绳索的捆缚所造成的。 鲁迅的这两部小说除了阿Q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之外,也塑造了其它的典型人物,深入中国人性的弱点,极具代表性,这缘于《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作者多采用白描手法,用极精练的笔墨写景状物,勾勒形象;又吸取中外艺术家的经验,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对小说来说,就是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

试谈鲁迅小说《孔乙己》语言运用的艺术

试谈鲁迅小说《孔乙己》语言运用的艺术 作家作品 试谈鲁迅小说《孔乙己》语言运用的艺术 .孙美康 (浙江箬横镇贯庄中学,浙江温岭317507) 【摘要】《孔乙己》在语言运用上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征,显示了语言大师的才华:用词准确而生 动,造句警拔而贴切,修辞多样而新奇.在教学中应作具体分析. 【关键词]《孔乙己》;语言;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1)04—0056—03 收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课文《孔乙己》, 是鲁迅在”五?四”前夕(1919年3月1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 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 文.鲁迅曾回答友人,认为自己的小说《孔乙己》是最满意的(并 非《阿O正传》).因为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可见《孔乙己》中作 者对此着力最多.小说非常出色地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教育毒 害而被毁灭的下层封建读书人的形象,用以控诉腐朽的封建教 育,科举制度的罪恶,鞭挞丁举人之类地主豪绅的冷酷和暴虐. 作品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寄以同情;同时,对他自命清高,好喝 懒做,迂腐穷酸而又麻木不仁的思想性格作了深刻批判. 对于这一脍炙人口多年来被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作 为重点篇目的鲁迅作品,语文教师历来十分重视,关于它的教 学研究论文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有分析作品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和社会意义的,有分析其杰出的写作特点和艺术成就的,更有 探讨如何教学这一作品的方法的.应该说,语文界对这一作品 及其教学的研究探讨已经十分全面而深人.但是,笔者觉得近 年来不少教师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重视突出分析小说 人文性(这自然是必要的),却往往忽视了对小说语言的具体分 析,未能充分揭示小说在语言运用方面重要的独特作用.其实 这是违背《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 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要求的.有鉴于此,笔 者试从作品的用词,造句和修辞三个方面对这一篇课文的语言 运用的特点和艺术进行了一些探究分析,现不揣浅陋,书之于 J}l:,希望能得到方家和广大读者的校正. 一 ,用词准确而生动 用词准确生动是鲁迅写作的一个特点.这在《孔乙己》这篇 小说里有着多方面的表现: 1.用具体形象的动词来描写静态的事物.例如: (1)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第4段)

论鲁迅的小说语言特色

论鲁迅的小说语言特色 摘要: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巨匠,旷代的大师。他渊深的思想、巨大的智慧、光辉的人格和独创的文体,不仅滋养着一代中国人,同时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而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面旗帜。鲁迅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正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示其性格的重要手段。鲁迅的思想博大渊深,其文出神入化。本文就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鲁迅作品语言特色善于运用 一、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 鲁迅小说重视人物的创作,其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一是“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种简洁而传神的描写手法,即鲁迅所说的“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②《故乡》中的闰土墙报豆腐西施杨二嫂的肖像描写,历来为人所称道;《风波》中对江南水乡环境的描写;《示众》中对围观群众神态的刻画;《肥皂》中对四铭与太太争吵时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描写,以及各种细节描写,都是用极经济的笔墨获得丰富的表现力的例证。 其二是“画眼睛”。鲁迅认为,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祥林嫂刚到鲁家帮工时的眼神是“顺”看的;第二次出现在鲁镇时,变成“直着眼睛”看人了;到沦为乞丐,濒临死亡时,是“瞪”着眼,“只有那眼珠间或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通过眼神,表现出祥林

嫂善良纯洁心灵和她不甘屈服于命运的反抗性;通过眼神的变化,还可以推衍出祥林嫂一生的悲剧的发展过程。“画眼睛”的方法还包括另外一层含义,即抓准人物的特征进行放大式的特写,以此来凸现典型性格,如对阿Q头上的“癞疮疤”以及由“癞”引起的一连串忌讳的描写,就极富性格特色。 其三是精选典型细节。将常见的生活细节提炼为典型细节,服务于典型形象的刻画,是鲁迅小就创作的又一方法。《孔乙己》中孔乙己站在咸亨酒店柜外,买一碟茴香豆慢慢吃着并一颗一颗分给孩子们的细节描写,相当成功地表出现了孔乙己的穷酸相和迂腐而善良的性格。《伤逝》中对叭儿狗“阿随”的描写;《阿Q正传》中赵秀才买“银桃子”,假洋鬼子去静修庵“革命”,顺手偷走“宣德炉”等细节描写,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生活真实。 其四是“画魂灵”。即深刻、具体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出人物性格中最隐蔽的所在,这是鲁迅采取以上诸多方法揭示人物心灵本质的中心目标。阿Q就是一个灵魂被揭示得极为深透的典型。鲁迅一方面抓住阿Q灵魂最主要的外在表现——“精神胜利法”,加以漫画式的夸张描写 ,另一方面,又紧紧把握住阿Q的内在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的开掘,无情地鞭挞了愚弱的国民性,深刻地体现了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彻底改造国民性的态度和主张。让我们来看看阿Q在大堂上画押的那段描写: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论文序号: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论文作者: 准考证号: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 主考学校:广东省中山大学 完成时间:2008 年 2 月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鲁迅,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人和创造者,他的小说数量不多,却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奠基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非议的崇高地位,其数量之少和影响之大之间如此巨大的反差,本身就已经是“令人惊叹不已的奇迹。”本文就以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为例,从五个方面论述他小说的艺术特色:①写实为主体,象征、理想、浪漫相结合的创作方法;②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③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④悲剧为主,喜剧因素的融合;⑤简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小说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关键词]:创作方法,典型人物,表现形式,悲喜剧结合,语言风格 [正文] 鲁迅,一个躯体虽死而精神弥张的伟人,一位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化名人,他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是会让我们想起那个忧国忧民,奋而呐喊,而又甘愿挤自己的奶哺育人民大众的高贵灵魂。鲁迅一生共创作了33篇小说,收集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里。其中《呐喊》和《彷徨》反映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变,是一本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每一篇小说里面都塑造了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小说人物,“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闺土”、“涓生”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随着鲁迅先生被所有的人所记忆,他们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大家所遗忘。本文就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作者:————————————————————————————————日期:

论文序号: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论文作者: 准考证号: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 主考学校:广东省中山大学 完成时间:2008 年 2 月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鲁迅,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人和创造者,他的小说数量不多,却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奠基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非议的崇高地位,其数量之少和影响之大之间如此巨大的反差,本身就已经是“令人惊叹不已的奇迹。”本文就以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为例,从五个方面论述他小说的艺术特色:①写实为主体,象征、理想、浪漫相结合的创作方法;②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③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④悲剧为主,喜剧因素的融合;⑤简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小说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关键词]:创作方法,典型人物,表现形式,悲喜剧结合,语言风格 [正文] 鲁迅,一个躯体虽死而精神弥张的伟人,一位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化名人,他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是会让我们想起那个忧国忧民,奋而呐喊,而又甘愿挤自己的奶哺育人民大众的高贵灵魂。鲁迅一生共创作了33篇小说,收集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里。其中《呐喊》和《彷徨》反映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变,是一本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每一篇小说里面都塑造了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小说人物,“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闺土”、“涓生”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随着鲁迅先生被所有的人所记忆,他们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大家所遗忘。本文就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一、现实主义为主体,象征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以现实主义为主体。 创作方法,是作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对象所采用的特定的对话方式。鲁迅当时所处的是一个黑暗、动荡的旧中国,他从事文学活动的目的是“改革国民性”,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每篇小说,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对旧中国五千年封建制度对大众生活的残酷压迫和思想上的扭曲毒害的沉重控诉。 《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位患“迫害症”的精神病人。由一个狂人的状似疯言疯语,揭示出中国五千年封建社会的本质就是“吃人”,揭露了封建主义统治的两面性:表面上的仁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