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情感、行为

认知、情感、行为相互影响(论述三者关系)认知产生情感

情感就是内心的体验。我们都有情感——我们都知道什么就是高兴、悲伤、兴奋、愤怒、尴尬、感激、厌恶或欣喜,但我们很难对情感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知道:大部分情感要么就是愉快的,要么就是不愉快的;并且,避开不愉快的情感,去体验更愉快的情感,这种欲望激发了我们大部分行为。我们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我们在某一时刻感到欣喜、失望还就是忧郁,取决于相关的思想与信条。

认知影响行为

认知不但决定我们感受事情的方式,而且对我们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作用。认知可以激励我们去做那些与目标一致的事情,例如跟朋友保持联系,坚持锻炼,培养业余爱好或者去解决某个问题。另一方面,认知也可以产生自我挫败的行为,例如办事拖拉,伤害我们所爱的人,把自己孤立起来,或者忽视自己的健康。也就就是说,认知既可以产生有益的行为,也可以产生有害的行为。

我们已经明白,抛弃消极的、无益的认知可以帮助自己感觉好起来。而且,改变某些认知可以激励我们行动起来,为人生增光添彩,或者实现目标。有趣的就是,这种关系反过来也成立——正如认知影响情感与行为,行为也可以影响思维与情感。

行为影响认识与情感

行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影响情感。首先,某些行为对改善情绪有直接的效果。其次,某些行为就是通过它们对认知的作用来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方式。

在有些情况下,改变行为可以影响情绪,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也许,有时候您感到沮丧,然后您决定给朋友打电话,打完电话您就是不就是感觉好一些呢?或者,您可以通过参加体育运动、聆听音乐、投身到有趣的事情当中去,从而改善自己的情绪。类似的活动可以活跃我们的心情,因为这些活动本来就就是令人愉悦的,还可以使我们从消极的想法上转移注意。给我们带来成就感的事情,或者让我们觉得生活有目标的事情,都可以让我们情绪高涨。

上班、从事日常活动可以让我们定心。打开橱柜、粉刷房间、写信或者完成一项了不起的工作,都可以让我们感觉良好。

我们的很多行为都能支持或者强化我们已有的认知。例如,逃避社交可以强化这样一种观念:我们不够出色,别人不喜欢我们。这回过头有让我们感到孤独、忧伤,自我评价也会降低。行动上不够果敢,往往会强化这样一种观念:不可以索取我们想要的东西。有时这会让我们感到受挫折,感到忿忿不平。对我们畏惧的情境作出逃避的选择,会强化这样的观念:那种情感确实极为可怕。结果,一旦我们需要面对那种情境,我们就会感到极度焦虑。试图在任何时候把事情做得完美,则会强化这样的观念: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完美。结果,当我们发现自己难以做到十全十美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紧张不安、不知所措。

认识情感行为_模板

认识情感行为_模板 一、引言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情认识行为感 二、思路。 1、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3、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4、以上三者是循环往复的一个整体。 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在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智力的发展和道德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特别是高段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从这样的整体性角度去考虑。(如前图) 三、做法。 遵循知情意行统一性原则,按认识--情感--行为的教育实践模式,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把教育学生”凡事考虑后果”作为实验的突破口,侧重研究”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方法,力求把责任感教育真正落脚到”导行”之上。本学期是实验的第一阶段,侧重从”提高对责任感的认识和激发情感共鸣”抓起。 1、血的事实,让孩子们猛醒。 当今的小学生生在新社会,长在改革中,朝气逢勃,开拓进取,他们经历的是一帆风顺,幸福的生活不易让他们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实验之初,通过摸底,我们深感学生对责任

情感、理性、认知

情感、理性、认知 在情感与认知之间架起一杆理性的天平! ——题记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丰富的主观情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构筑起纷繁复杂的社会体系。情感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融架设自由的桥梁,它以亲情、友情、爱情……维系着整个社会;认知则为人与客观的事或物之间的理解与探知铺就了通途!情感与认知之间,本就是相对独立的,对等的。然而实际上,冲动的感情和不明智的主观认识往往驾驭着人类的言行,替代了客观的认知,使得理性的天平倾斜了! 寓言中的富人在面对失窃的事实时,对同样作出劝诫的儿子与邻家的老人,抱持着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原因何在感情上亲疏之别左右了他对客观事实的评价! 诚然,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性的单调之中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可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这还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否则,理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

历史上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太平天国的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开创了反帝反封建的创举,却由于统治者洪秀全的独断专行,任人唯亲,大肆提拔同宗族的亲信,封王封侯,排挤同属统治阶层中非其宗族的开国元勋、元老,诸如石达开、杨秀清、韦昌辉……导致苦心经营的大好山河断送人手,石达开愤然率天国精锐出走天京,韦昌辉滥杀无辜酿成震惊中外的"天京事变"?…¨是当时农民阶级中深厚的封建宗族思想,占据了洪秀全的心智,以所谓的"亲情"葬送了太平天国以及千百年来农民斗争的血泪结晶! 历史的硝烟,并不曾掩去人们心申的理性。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毅然拒绝调用湘潭老家的亲友赴京任职的请求,甚至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抗美援朝的前线,提拔任用党内外有识之士,为共和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石。毛泽东同志不愧为任人唯贤的典范! 用理性的思维来衡量感情与认知,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寻求一个和谐的统一,不失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事关系的绝佳手段! 俗语说得好:帮理不帮亲!先人为我们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今人又将以理性的天平衡量情感与认知,打造更为美好的明天。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1.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 贝克(A.T.)生于l921年,l946年在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l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知治疗与研究》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 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 ),自动化思维( )及规则()。 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它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但是,人们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认知过程。因此,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

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这就需要咨询师运用细致的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分辨并改正这种错误的、习惯化的认知过程。 贝克还认为个体在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它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综上所述,贝克认为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问题。 贝克指出求助者的“自动想法”是一些个人化的观念,它们由一个特定刺激引发并可导致情绪反应。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

大学生情感认知

《大学生情感认知》学习体会 姓名马姣姣 看过一些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也听过一些或励志或煽情的讲座,但却没有听人讲过情感,于是,在课程上看到有这门课,便毅然选了,如愿。不敢说“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更不敢说“九言劝醒迷途仕,一语惊醒梦中人”之类太空的话。但确实是让我有所想,有所思,有所得。于是我打开以前做的作业,对比现在的认识,写了这个学习体会。 一、九次思维碰撞,有感醍醐灌顶 课程主要讲了亲情,爱情,友情三个大的方面,中间也穿插有为人处世的一些技巧。 1.亲情 通过观看日本记录片《狐狸的故事》,思考亲情的实质,父母家庭教育的实质,以及独立的生存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的情感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观看电影《女大学生宿舍》,对匡与妈妈关系的思考与解析。 在第一部影片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这种严格的爱,是为了子女能够独立,更能适应这个社会。 那么,我的收获是什么呢?有什么变化呢?首先,我抱怨的次数少了,对于选择来到外地上学这个决定,我的内心没有那么排斥了,人总要学着长大,不能总依靠父母,现在看来,我应该感谢家庭共同做的这个选择。对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示范与引导这句话我很赞同,我庆幸有一个乐天派的爸爸,虽然妈妈的有些做法与老师讲的面对有些事情家长的正确做法不同,但至少我有在反思以后如何做一个好的家长,教育子女。现在在每次与父母的交流中,他们真的会感觉我不在他们身边,他们做事情也很舒服,家里一如既往的好,他们会很鼓励我多出去走走,不管是看演出还是去旅游。还有一个小变化是,在外地,我自己买了电脑买了相机,像这种大设备,以前的我绝对不会自己去买的。这也算是我正在逐步独立的体现吧。 2.爱情 通过观看电影《咱们的牛百岁》,思考什么是打情骂俏并想出一种情感表达或吸引异性的方法?通过看电影《天云山传奇》,思考人性与情感,社会环境变化对情感的影响?什么是情伤?如何疗伤?什么是乐观?以及对情感的影响等问题。通过阅读小说《拉斯维加斯,钱来了》思考小个子为什么总是吸引大美女?什么是情感、情怀、情调,以及调情?如何吸引异性?通过看电影《女大学生宿舍》思考辛甘表白被拒后恢复那么快,有什么启发?关于爱情,讲的应该是最多的。 我的收获是:打情骂俏是异性增进关系的方式,男生的相貌不一定重要,但有责任心,体贴,会关心人的一定是会受欢迎的。女生要靠关心去打动别热,要有热情,要认真,够意思,会害羞,比较贼(选自老师微信文章《女生好找对象

认知与情感教学设计

认知与情感教学设计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teaching design

认知与情感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 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 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生物教学反思 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 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中对教学目标作了详细的分类,有认 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但同时也指出,情感目标常常被“消蚀”掉。情感目标被消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无法根 据情感目标评定学生的成绩;第二,教师难以区分真诚的反应与 只是为了取悦于教师的反应;第三,情感目标实现起来较为缓慢。所以不少教师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常常像强调认知目标一个 去强调情感目标,但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很快就把情感目标忽 略掉了。 这种做法肯定是不合理的,我觉得这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 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的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情感目标对认知目标 的促进作用。应该这样看待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间的关系,认 知目标中始终具有情感目标的成分,情感目标总是带有认知成分。有时,认知目标是达到情感目标的手段;有时,情感目标是达到 认知目标的手段;有时,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是同时实现的。既 然目标可以作为实现认知目标的手段,我们何不通过情感目标的

实验来让学生掌握知识从而实现认知目标呢?因为各人的情感需 求不同,我们在课堂上在谈特谈如何要对学习感兴趣,可能收效 甚微,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后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 展开“情感攻势”,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经常找些同 学谈话,给予鼓励,有不少效果非常好,如去年高三(8)班的李觅,高二时数学考过7分的,但我教他如何学好生物来弥补数学 上的不足,他对生物表现出了极浓的兴趣,生物成绩当然差,总 是班上前几名,这又找他,让他如何把学习生物的成功方法迁移 到别的学科上去,后来化学也逐渐赶了上去成为优势学科,语数 外也有一定的提高,后来考上了本科。今年我刚接手的新同学中,也有这样的学生,高二时经常逃课,生物期末没有成绩,我了解 了情况以后,找他谈话,现在也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试 成绩一次比一次提高,现在经常主动问问题,发下去的练习,他 做完以后迫不及待地就到我那儿去对答案,我看到他生物成绩提 高了,又已经找他谈过话了,要他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其它各门功课。我相信他会逐步提高的。 拿什么奉献给学生,拿情感、爱心,你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你就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你的奉献才会有回报。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认知行为疗法试题终稿

认知行为疗法(试题) 一、单选题 1、认知学派源自于()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 A.巴普洛夫 B.阿德勒 C.斯金纳 D.艾里斯 【正确答案】B 2、( )是经过长时问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A.自动化思考 B.自主化思考 C.习惯化思考 D.固定化模式 【正确答案】A 3、关于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B.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 C.几乎所有的人类心理活动都与认知有关 D.行为学派与认知学派的融合意味着二者不存在分歧

【正确答案】D 4、小朱学习成绩较差,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一个“差生”,社会工作者在与其交流中发现,小朱也认为自己是坏孩子,但他很想提高学习成绩,成为好孩子。根据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工作者最适当的做法应当是( )。 A.帮助小朱改变是“坏孩子”的看法 B.为小朱提供功课辅导以提高成绩 C.让老师和同学改变对小朱的看法 D.帮助小朱宣泄早期不愉快的情绪 【正确答案】A 5、为行为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学说是( )。 A.自我心理学 B.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C.社会学习理论 D.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正确答案】B 6、认知行为疗法是()。 A、一种技能 B、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疗法

. C、一种强调关系建立的疗法 D、一种以个人价值观为指导的疗法 【正确答案】B 7、贝克的认知疗法强调()。 A、咨向师是诊断者 B、咨询师是教育者 C、咨询师治疗者 D、咨询师既是诊断者又是教育者 【正确答案】D 8、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扮演着中介与协调作用的是() A.情境 B.情绪 C.行为 D.认知 正确答案:D 9、ABC疗法中,A是指() A.对事件的评价与解释 B.刺激性事件 C.行为和情绪 D.治疗手段 答案:B 10、信念的特征不包括:() A.稳定性 B.执着性

高考满分作文:情感理性认知

情感、理性、认知在情感与认知之间架起一杆理性的天平!——题记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丰富的主观情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构筑起纷繁复杂的社会体系。情感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融架设自由的桥梁,它以亲情、友情、爱情……维系着整个社会;认知则为人与客观的事或物之间的理解与探知铺就了通途!情感与认知之间,本就是相对独立的,对等的。然而实际上,冲动的感情和不明智的主观认识往往驾驭着人类的言行,替代了客观的认知,使得理性的天平倾斜了! 寓言中的富人在面对失窃的事实时,对同样作出劝诫的儿子与邻家的老人,抱持着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原因何在感情上亲疏之别左右了他对客观事实的评价! 诚然,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性的单调之中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可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这还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否则,理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 历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太平天国的洪秀全,领导 农民起义,开创了反帝反封建的创举,却由于统治者洪秀全的独断专行,任人唯亲,大肆提拔同宗族的亲信,封王封侯,排挤同属统治阶层中非其宗族的开国元勋、元老,诸如石达开、杨秀清、韦昌辉……导致苦心经营的大好山河断

送人手,石达开愤然率天国精锐出走天京,韦昌辉滥杀无辜酿成震惊中外的“天京事变”…是当时农民阶级中深厚的封建宗族思想,占据了洪秀全的心智,以所谓的"亲情"葬送了太平天国以及千百年来农民斗争的血泪结晶! 历史的硝烟,并不曾掩去人们心申的理性。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毅然拒绝调用湘潭老家的亲友赴京任职的请求,甚至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抗美援朝的前线,提拔任用党内外有识之士,为共和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石。毛泽东同志不愧为任人唯贤的典范! 用理性的思维来衡量感情与认知,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寻求一个和谐的统一,不失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事关系的手段! 俗语说得好:帮理不帮亲!先人为我们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今人又将以理 性的天平衡量情感与认知,打造更为美好的明天。

63335:认识情感行为工作总结

认识情感行为工作总结 一、引言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 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 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 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 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 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 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思路。 1、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 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 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 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 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 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 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 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3、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 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 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

认知行为理论(推荐文档)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来的。尽管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论渊源,但是,在实践中二者被整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更有效的服务手段。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在巴甫洛夫用狗做的经典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铃声与食物的反复结合,使铃声具有了直接引起狗分泌唾液的作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行为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人格和智力的主要测量工具。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行为主义者认为,除了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上旧的行为。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认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转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行为主义所致力的临床行为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所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 认知学派源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分道扬镳。阿德勒认为,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在阿德勒看来,人类行为来自性方面的动力远不如来自社会方面的动力。而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形态所塑造的。这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个人的信念、期待等。而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是: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认知学派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 1、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 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化思考”(automatic thinking)机制的影响。所谓自动化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思考与行动自动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假思索地行动。正因为行动是不假思索的,个人的许多错误的想法、不理性的思考、荒谬的信念、零散或错置的认知等,可能存在于个人的意识或察觉之外。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将这些已经可以不假思索发出的行动重新带回个人的思考范围之中,帮助个人在理性层面改变那些不想要的行为。 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了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即:真实发生的事件,人们如何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其所遭遇的事件和人们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此事件的情绪结果。他用这个框架来说明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理性的,则情绪是正常的;相反,如果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非理性的、扭曲的,则人们会逐渐发展出不正常的情绪、情感

班主任工作总结_认识情感行为

班主任工作总结_认识--情感--行为 --"培养小学生责任感"小学高段教育的实践模式探索 一、引言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情认识行为感 二、思路。

1、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3、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

认知行为理论

?系统脱敏(systematic desensitisation)。案主被教会放松的实践技术,或者会被提供其它方式的个人支持。然后,他们渐渐地引入一个不想要的刺激,使用放松或支持,来对抗他们的焦虑。 ?果敢性训练是另一种技术,适用于缺乏自信的人。社工帮助他们在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中练习适当的行为方式。 ?应用案例:训练遗尿的儿童。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实务的原始雏型,焦点在于改变影响行为的或然性,产生新的结果。一些事情发生,即一个先导事件A,它引起行为B,行为B试图解决事件;因为行为B,而产生了后果C。社工处理的是或然性(contingencies),或然性影响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后果会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增强或削弱行为。 社会技能训练项目的重要因素 ?指出具体问题,即在案主的行为库(behavioural repertoire)与新行为能帮助填充缺口的方式之间存在差距。 ?把问题分解成小的组成部分或不同阶段。 ?帮助案主辨识那些可能会阻碍他们的错误观点(认知) ?向案主展示期望的行为(desired behaviour),然后让案主练习。 ?把小行为联结起来,组成更复杂的行为。 ?帮助案主理解如何区分情境,知道在何种情境下应用行为是有用的,在何种情境下是无效的。 ?引入真实生活(real-life)的困难。 ?制定真实生活实践作业,让案主汇报情况。 ?认知行为疗法四种类型:应对技巧,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自我表述(self-verbalisation)”――即给我们自己发一个指示,另一个是由此而产生的行动。 应对情境中出现的困难,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要么是缺乏能力去完成自我表述; 要么是缺乏能力去按照我们的指示行动。 ?Meichenbaum(1985)的压力免疫训练(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 SIT)旨在通过指导案主在困难情境中要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来减轻或预防压力。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类似任务中心工作模式:鼓励案主“紧盯着”问题,明确问题,想出解决方法,从中选择最好的解决办法,规划实施途径,并检查进展。?认知重构,是最有名的认知治疗形式。它包括贝克的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CT)和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emotive behaviour therapy,REBT,原先称为RET)。 ?结构认知疗法,关注的是案主心理的三个信念“结构”: 中心信念是关于我们自己的假设; 中间信念是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明确描述; 边缘信念是日常行动规划和问题解决策略。 社工把焦点放在引发问题的边缘信念之上,但利用改变的过程,对这些信念的根源进行深层次思想上的探索。 干预行为的技巧 ?两类:反应控制和或然事件管理(contingency management)。 ?反应控制技巧包括模仿、社交技能训练、果敢性训练、各种认知方法,以及诸如系统脱敏之类的技巧。 ?或然事件管理中,需要实现如下潜在目标: 辨识案主运用某种现有行为的频率或力度,并通过强化来增加该行为的频率或力度。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发展脉络 一、行为主义理论 (一)发展阶段 1.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2.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3.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以斯金纳的行为和足以学习理论为代表,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应答性反射(S(刺激)型) 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反射(R(反应)型) 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二)重要概念和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反应 操作条件作用原理(桑代克斯金纳)反应→刺激 可得性无助 模仿学习原理(班杜拉) 归因理论(海德维纳) 可得性无助:不可控制的事情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在受挫后感

到绝望和无助;当条件变化为在自己控制之下,他们并不努力控制,二十人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不在努力采取措施争取成功。 行为治疗中常用的技术: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冲击治疗 (三)主要观点和评价 行为主义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行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的内在变化。行为主义所致力的临床行为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该理论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二、认知理论 该理论源于阿尔佛雷德·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认为过度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和性冲动没有太大实质意义,认知对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交往,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而弗洛伊德则强调人的生物学本能,人的成长过程人道是本能的自然展开,其行为是先天决定的。 (一)主要观点 基本观点: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时相互联系的。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在于对环境的错误的解释。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人的认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和认知是相伴而生的,可以相互改变。 认知理论基于这样的观念:在我们想什么,怎么感觉和怎么行为之间有一种相互作用。我们的思维决定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情绪决定我们的行为。认知理论重视心里内部过程的研究,把人的心理功能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认为认知歪曲是引起情绪不良和非适应行为的根本原因,一旦认知歪曲得到改变或矫正,情感和行为障碍就会相应好转。 Greene(1999)认为社会工作中的认知理论包含以下内容:

(完整版)认知、情感、意志的关系

意志、情感、认识的关系 一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1、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意志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自觉的目的性。人的任何目的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人在确定目的时要分析客观条件回顾过去的经验设想将来的结果要拟定方案、编制计划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过程才能实现。因此离开了认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志活动。 2、意志也对认识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要认识要探究就要不畏劳苦不怕困难这就需要人的意志努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了意志行动才能使人的认识过程不断深入和持久如观察活动的组织、有意注意的维持、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的开展等都离不开认得意志努力。 二意志和情感的关系 1、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活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活动的阻力。积极的情感对人的意志活动起推动作用会增强人的意志消极的情感对人的意志活动起阻碍作用会削弱和瓦解人的意志。如人们在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时积极的情感就成为以资鼓励行动的强大推动力。如果从事自己不乐意去干的活动时“不乐意”的情感对于这项活动而言是一种消极的体验它妨碍着意志行动的进行。 2、意志可以控制情感使情感服从于理智。人们常说“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指人们根据理智的认识凭借意志的力量对妨碍行动的消极情感的抑制或控制。生活经验和科学实验都告诉我们意志坚强的人能够控制消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的干扰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意志薄弱的人往往容易被困难吓倒使行动半途而废。 三情感和认识的关系 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和前提。人只有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才能了解主客体之间需求关系从而产生情感。没有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判断它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就不能产生情感。“有所知才有所感”。例如聋者没有听觉对噪音就不会产生厌恶盲者没有视觉对美丽的颜色就不会产生喜悦。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入产生的情感也就越丰富、越深厚这就是“知之深 爱之切”的道理。 2、情感即可以成为认识的动力也可以成为认识的阻力。一般说来积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它能够促进人们以顽强的毅力去认识事物提高活动效率。消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阻力它会阻碍人们认知活动的积极性的发挥降低认识活动的效率和水平。例如只有对科学寄予极大热情的人才会不辞劳苦不畏艰难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学生学习落后原因固然很多但由于消极情感的减力作用却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品质是人在后天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是各科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把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变成锻炼学生意志的实践场所。 1、加强对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伟大的毅力是为崇高的目的产生的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学生具有高

商业广告中的情感与认知

当前,企业所策划的商业广告的终目的就是要把产品和服务顺利推销出去。而广告最需要的就是要从心理的角度对消费者产生影响,使其产生知晓、理解、喜欢、偏好、信服等一系列的变化,进而促使其购买行为。这种心理的影响分为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所以,无论是情感广告还是认知广告,它都必须是与消费者从个人情感,到社会价值观的一系列价值取向产生共鸣。企业策划一个广告的核心就是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情况和趋势,并针对产品本身、企业发展战略和前景、市场变化与趋势等方面综合决策出应该才采用那种形式的广告。 一.就产品而言。 1)产品本身。产品本身是在策划广告时需要率先考虑的。不同性质的商品拥有不同性质的价值属性,许多商品在消费者心中已经处于稳定的地位,消费者对该商品所能承受的广告已有基本的认知与了解。像一些新开发的、掌握核心技术与功能的、消费者尚未了解的商品,就适合认知广告,比如高端电子产品、全新口味的食物等;而像酒类、化妆品等商品就更适用于情感广告,因为与其他同类竞争产品相比,他们的功能、性质都差不了多少,而更多的是需要用情感成分区别产品,进行宣传。 2)价格。价格是把商品和消费者进行区分的重要手段。对于价格较高较昂贵的商品而言,若其身份地位属性等衍生价值属性远远大于其自身固有属性,那消费者在购买该类商品时则更加感性,比如奢侈品等等就适用于情感广告;而那些价格与价值基本一致的商品,消费者的购买则趋于理性消费,所以适合认知广告。

3)产品渠道。产品若没有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而是通过经销商、代理商、批发商、大型零售终端等中间商进行渠道营销。那么商品广告的选择就更多的依赖于渠道商的地理位置、当地文化、人口情况等因素的特点,对其进行区分,针对其特点来选择。 4)促销。认知和情感广告本身就是一种促销手段。这其中人员促销就更适用于情感广告,因为销售人员的口才与沟通技巧更有利于情感宣传。当然,这些人员促销、网络营销还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采用不同的手段,采用情感与认知广告的方式就更加灵活,像购买日常消费品的中老年消费者就更多的使用认知广告。 二.就企业发展战略和前景而言。 企业的性质、发展战略与前景对广告的选择都非常重要。因为企业对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已有深刻的认识,企业需要以广告的形式感染消费者,扩大知名度,促进未来的发展。所以一般具有较强的实力、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想进一步打开市场并迅速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的跨国性企业,都比较倾向于情感广告,这样可以用文化来影响消费者,比如奔驰公司。 三.就市场变化与趋势而言 市场永远都是企业最为关注的部分。市场变化和趋势能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给企业,为企业做出决策和把握市场提供重要依据,这其中,消费者的喜好、地域特点、市场需求趋向等等都是选择认知或是情感广告考虑的因素。因此,针对市场的变化才能更加正确的选择情感或是认知广告。

认知和情感

认知 定义: 认知—cognition ,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来源: 外延: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Encoding & Coding)、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贮存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认知心理学将在大脑中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这些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称为外部客体的心理表征,简称表征(Representation)。通常,“表征”还指将外部客体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大脑中的信息加工过程。 2、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称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个体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这种偏爱。 3、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瞬间进行多种操作,为了顺利地加工大量的信息,人只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在每一时刻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操作,并将整个认知过程的大量操作组织起来。因此,认知策略对认知活动的有效进行是十分重要的。 4、元认知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由三种心理成份组成:一是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元认知监控主要包括确定认知目标、选择认知策略、控制认知操作、评价认知活动并据此调整认知目标、认知策略和认知操作等环节。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最重要的心理成份。 情感 定义:

认识--情感--行为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认识--情感--行为 认识--情感--行为 一、引言 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几种基本心理成分。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因为:从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上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学生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需要责任感教育;从我国教育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我国教育目标、爱国主义纲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从我校教育工作实际看,责任感教育与我校素质教育具体目标相一致,与创造教育相互补。 在品德教育工作实践中,我在小学高段试行了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情认识行为感 二、思路。 1、提高认识--培养责任感的目标意识。

道德认识指个人对社会行为规范及行动效果,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观点、观念和相应的判断能力,它既是人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要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小学生责任感的意识,强化其对责任感的认识。 2、诱发情感--解决责任感的内化问题。 道德情感是作为品德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儿童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不意味着会立即接受它,且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还存在着一个他们愿不愿意认同并付诸行动的问题。只有认识与积极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使道德认识得以内化。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其内化在问题,以诱发情感作为媒介,如认识和行为架设一座桥梁。 3、指导行为--形成责任感的关键问题。 道德行为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与外在监督而能自动实现的行为方式,它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俗话说:习与性成、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许多教育家也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将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要求之后,再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4、以上三者是循环往复的一个整体。 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在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智力的

《普通心理学》 意志与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意志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意志的重要特征是具有自觉目的性,而人们只有在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时,才能确定行动目的,并选定实现目的的计划和方法。列宁说:“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若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意志行动也无从产生。其次,意志行动还要随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这也需要通过认识活动把握事态发展,分析主客观条件,以决定是加速意志行动过程,还是调整意志行动的进程和方向。再次,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而对困难性质和大小的估计,是离不开认识过程的。如果对困难的性质认识不清,严重性估计不足,就可能使人盲目地采取行动,付出了很多的意志努力却事与愿违,半途而废。 意志对认识过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离不开精细的观察、持久的注意和专注的思考,没有意志的参与,这些都是无法做到的。另外,在认识过程中常常还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也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认识过程中,一些意志薄弱、不能做到坚持不懈的人,学习和工作也缺乏成效,不能承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二、意志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首先,情感过程推动或阻碍着意志行动的实现。积极的情感可以使人斗志旺盛,对人的行动起促进作用;消极的情感则会削弱人的斗志,阻碍人的意志行动的实现。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会含辛茹苦,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则会不思进取,对教育教学敷衍了事,最后可能不得不离开教育岗位。当前很多家长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学音乐或练体操,孩子以一种“不乐意”的情绪被迫去学,缺乏主动积极的意志活动的参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意志对情感也具有调节作用。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控制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我们说“理智战胜情感”,也是指在理智认识的基础上靠意志的力量去克服和抑制不合理智的情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念师友之情,挥泪斩马谡;一个得悉亲人遭遇不幸的演员强忍悲痛,按时登台表演,都是意志对情感直接控制的例子。反之,意志薄弱的人常常受情感左右,或者是一次失败就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或者是难以控制不良情绪,导致背离理智的冲动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