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方标准秋花生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广西地方标准《秋花生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桂质监函[2014]381号)“关于下达2014年第四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精神,我单位申报的《秋花生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列入2014年广西地方标准制订计划。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调研、试验,并起草制定标准。

二、编制目的、意义

花生是广西占主导地位的油料作物,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广西等南方省区,一年可以种植两季花生,推广种植的品种属于珍珠豆型,休眠期短。春花生收获季节在7月份,正是高温多雨季节,收获前已有部分种子萌动发芽;而且在高温下晒种,易晒坏种坯,因此春留花生种子发芽率低,易出现烂种出苗率低的问题。广西秋花生种植面积万ha,主要作为下一年春花生的种子,秋花生种子具有活力强、抗逆性较好、发芽快的特点,缩短了种子在土壤存留的时间,也相对减少病、虫危害的机会,有效地提高花生出苗率,是实现全苗、壮苗、增产的有效措施。

秋花生生长发育过程中,前期高温多雨,出苗开花快,营养生长较快地转入生殖生长,后期易遭受干旱和低温,荚果缺乏足够的发育时间和积温,易出现荚果不饱满,大小不均匀,产量低等问题。但通过科学地种植,同样可以使秋花生获得高产。

制定本技术规程的目的主要为生产花生良种的农户、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种子公司提供一套秋花生种子生产技术,为广大花生种植户提供优质种子,有利于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编制过程

本单位在接到标准编制任务后,成立了由花生育种及栽培专家组成的标准起草小组,经过充分讨论,制定了工作方案,确保标准的起草工作按计划完成。

第一阶段标准资料的查询及收集工作。

在中国国家标准情报研究中心国家标准馆、广西农科院情报研究所、广

西质量技术监督局情报研究所,检索查询到与花生栽培有关的标准三项:《DB/T 130-2004 广西春花生栽培技术规程》、《DB45/T 1052-2014 水旱轮作花生栽培技术规程》、《NY/T 2390-2013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这些标准对本标准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二阶段秋花生栽培现状调查。

广西是秋花生主要种植区,亩产量在100~200公斤,为下一年春种花生提供种子。但由于缺乏栽培技术规程, 种植时期、栽培措施存在盲目现象, 一些秋花生受低温的影响较大, 致使生育后期荚果发育受到制约, 从而影响了花生产量、质量,有些种植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秋花生积种植户的积极性。

第三阶段通过试验验证,探明秋花生高效栽培技术。

2002~2004年,我们进行了秋花生高产栽培试验,通过播种期、种植密度试验,确定了秋花生的适宜播种期、种植密度。2009~2011集成运用机械化整地、化学除草、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科学用水、化学调控、防治虫害新技术(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等花生增产新技术,在北流市、南宁市青秀区进行秋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秋花生的产量大幅度提高,经田间测产验收,秋花生亩产平均亩产公斤,与种植春花生产量相当。

第四阶段撰写标准,邀请专家审查,并进行修改完善。

对收集到的有关材料和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根据广西地方标准的书写要求,起草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准起草小组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修改,邀请花生栽培技术专家召开专家咨询会,通过集中讨论,对拟定标准可行性、内容的各项技术参数等条件进行了修改、完善和论证。邀请标准专家对拟定的标准格式进行了审查,对审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并根椐修改意见对标准再次进行了修定,制定出标准送审稿。

四、编制说明

本标准严格按照GB/要求,依据《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NY/T 855 花生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进行编制。秋花生栽培技术规程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地块选择、适宜播种期、起畦种植、种子处理、施肥用量与方法、花生钙肥施用、浇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等,以下对秋花生栽培技术规

程相关参数做详细说明。

(一)地块选择及整地

秋花生必须选择灌溉方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保肥保水强田块,通透性较差的土壤,可通过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加以改良,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机耕可以提高整地效率和质量,建议耕地以机耕为主,深度25~30厘米。播种前1-2天用旋耕犁旋耕1~2遍,做到地平、土细、肥匀,有条件的地方,旋耕结合起垄开行一次完成。

(二)适宜播种期

秋花生秋种冬收,对播种适期要求很严格。播种太早,播后因气温过高,营养生长期过分缩短,病虫害较多,花期处在高温日照长阶段,影响花器发育和开花授粉,结荚较少;播种太迟,则因后期气温低,荚果结实发育不良,瘪果多,产量低。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花生栽培专家周翠球研究员,结合实施“优质、高产花生新品种88/BC2-11-1中试”项目,对秋花生播种期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三个不同播种期试验(7月25日、8月5日、8月15),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时间的推迟,花生植株的主茎高、侧枝长、结果枝数均明显减少,单株结果数、产量也明显降低(加工专用型花生新品种88 /BC2-11-1选育与高产示范,广西农业科学,2006,37:638-640)。

表1、不同播种时间对花生农艺及经济产量影响

播种时间主茎高(cm)侧枝长(cm) 单株果数(个)亩产量(kg/亩)

7月25

8月5日

8月15日

试验表明,南宁、玉林、北海播种时间以7月下旬至8月初较为合适,桂林市、贺州市气温比南宁相对较低, 播种时间以7月中下旬为宜。7月中下旬至8月初正处于高温多雨季节,应妥善做好播种前各项工作,争取抢睛天适期早播。

(三)起畦种植

广西南宁市农业技术推广专家黄添环高级农艺师进行了秋花生采用“小畦双行单株”植、“平片单行单株”植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畦双行单株”种植方式与“平片单行单株”种植方式相比, 具有“边行优势, 通风透光好, 增厚土层有利于花生下针结荚, 有畦沟苗期(8 月份)遇大雨不积水(泥土不板结或板结不严重)”等诸多优点, 所以花生个体与群体能协调生长,单株结果多,产量高(秋花生不同种植方式比较试验,2000,2:10-11)。

种植方式播种时间亩产量(kg/

亩)

亩产种仁(kg/亩)

小畦双行单

7月31日

平片单行单

7月31日

7月-8月是秋花生播种及生长前期,正处于雨季,雨水多,起畦种植可以避免花生受涝,减少烂种死苗情况。

(四)种子处理

利用刚收获晒干的春花生种子,播种前3-5天剥壳,同时剔除霉烂、已发芽和杂种子。

花生专用种衣剂拌种: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李林研究员对种衣剂拌种对花生成苗与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种衣剂拌种发芽率、成苗率都比不拌种的高,而且烂种率、茎腐病也轻(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2:36-38)。

处理发芽

率% 烂种

率%

茎腐

病%

成苗

率%

单株果数折合产量kg/ha

种衣剂拌种0

空白对照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每100kg种子用种子量%~%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水4kg喷洒,晾干种皮后播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种子后, 不仅可以防除种子内外的病菌, 而且由于种子内含有这种药剂, 还可以保护花生种子幼芽根茎基部免遭土壤中病菌侵染。

(五)施肥量与方法

秋花生生育期处于前期高温多雨,后期低温干旱季节,前期生长快,营养生长期短,后期受低温干旱制约。一般齐苗20天左右即开花,营养生长期比春花生短,前期又处在气温高的多雨季,肥料分解快,易消耗,因此必须施足基肥。否则,常因前期营养不足,植株营养生长不良,致使迟分枝、分枝少、产量不高。

秋花生均采用全部肥料作基肥或种肥施用。将全部有机肥结合耕地施入,亩用复合肥(N:P2O5:K2O=15:15:15)30㎏在两行花生间开行施用或施在播种沟里并与土壤混匀,避免种子与肥料接触,磷肥可直接施在播种沟里。

(六)花生钙肥的施用

花生是需钙量大的作物。花生植株中的钙质活动性较差,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所需的钙主要靠果针、幼果和荚果表面的毛状附着物从周围介质中直接吸收。因此,土壤缺钙是导致花生空秕、胚芽变黑、品质变劣的重要原因之一。广西花生在开花下针期如遇干旱,使得土壤湿度不能溶解土壤中的钙肥,易导致土壤缺钙并造成广西花生空秕粒的发生。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花生栽培专家贺梁琼博士进行了广西花生主栽品种施用石灰不同用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石灰施用量为0~675kg/ha范围内随着石灰施用量的增加,花生产量显著增产(广西农业科学,2009,2:175-178)。

表4、不同石灰施用量的两个花生品种产量(g)

石灰施用量(kg/ha

桂花17 桂花22

ⅠⅡⅢⅠⅡⅢ

0 579 830 523 423 487 472

225 855 866 924 785 766 801 450 1363 1404 1493 1282 1285 1273 675 1790 1879 1847 1618 1578 1642 900 1775 1795 1732 1622 1600 1645

(七)浇水灌溉

广西秋花生种植时期是7月至12月,前期是高温多雨,后期是低温干旱的气候条件。排灌是秋花生高产的关键,前期以排水为主,遇旱适当灌水提苗,中后期要注意灌水防旱。重点做好“三水”灌溉,即播后灌发芽水,苗期灌壮苗水,花针期灌迎针水。秋花生播种后至开花期正是高温多雨季节,应注意排水防涝,影响植株生长。下钍结荚期雨量少,秋季空气干燥,蒸发量大,应注意灌水,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根茎生长,有利于荚果充实饱满。(八)病虫害防治

花生防治病虫害必须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突出生态控制, 本着安全、优质、营养原则, 协调应用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综合防治技术。使用的农药就条例《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秋花生前期气温较高,蚜虫、叶蝉、蓟马等害虫发生较多,常用敌百虫、50%抗蚜威、马拉硫磷等防治;中后期棉铃虫,造桥虫、斜纹夜蛾等发生危害严重,3龄前用生物制剂青虫特1000倍喷洒叶面,或杨康4号750倍液,或者高渗阿维菌素~兑水50kg喷施,成虫用黑光灯诱杀。

花生地如有田鼠危害,以人工消灭为主,用夹子打、水灌鼠洞、挖洞捉鼠。也可以结合用性激素诱捕。

(九)收获贮藏

秋花生60%以上荚果果壳硬化,网纹清晰,果壳内壁呈青褐色斑块即可收获。秋花生最好选晴天并且在收获后1个星期内为无雨的时期收获,花生植株拔出土壤后,宜平摊在地里,或捆成小捆花生果朝上,在地里晾晒3-4天,

用机器或人工及时摘果。在水泥晒场上晒干,花生仁种皮经手搓可较易与种子分离,种子含水量在10%以下时,就可以在符合花生种子贮藏条件的仓库贮藏。

五、标准征求意见的分析与处理

我们发出征求意见稿向有关单位专家征求意见,覆盖范围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根据征求意见,将对标准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对标准的结构和内容顺序做了适当调整,使本标准更加先进、科学、适用、合理。

六、预期的经济效果

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为秋花生种植提供技术规程,提高秋花生的种植产量和效益,有利于扩大秋花生种植面积,为下一年春花生用种提供保障,将促进花生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增加农民种植效益,经济效果可观。

七、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标准中所选择的强制性卫生标准都是我国目前已经颁布的,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没有冲突。

八、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尚未出现重大意见分歧。

九、建议本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