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阻抗资料预测地层压力总结

地震波阻抗资料预测地层压力总结
地震波阻抗资料预测地层压力总结

地震波阻抗资料预测地层压力

1968年,潘贝克提出利用地震层速度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随着岩石物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地震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地震技术预测地层压力成为可能,其精度大幅度提高。 在地震压力预测中,经常使用的资料是地震速度谱资料和地震反演得到的地震波阻抗资料。由于地震速度谱资料在纵向上测点较少,不能满足压力精确预测的需要。反演波阻抗资料在纵向上是连续的,可用的信息较多,是压力预测的主要基础资料。 地震波在地层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地层的岩性、岩层的压实程度、岩层的埋藏深度以及岩层的地质时代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地层埋藏深度的加大而增加。因此,同样岩性的岩石,埋藏深、时代老,要比埋藏浅、时代新的岩石波传播速度要大。但在高压地层段内,由于岩层孔隙空间充填气体或液体,压力的增大和岩石密度的减小,使波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要低于在岩石骨架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因而,孔隙度和波传播速度有反比关系,即同样岩性岩石,当孔隙度大时,其速度相对较小。孔隙度的变化意味着岩石密度的变化,它同密度亦有反比的关系,即孔隙度变大,密度相对减小。因此,速度的变化实际随岩石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综上分析,地震波在地层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岩层埋藏深度、岩石沉积年代和岩石密度有正比关系,与岩石孔隙度变化成反比关系,这些特性与常规声波测井的规律性是一致的,因此,用地震波进行地层压力预测的理论是可行的。

异常高压地层具有高孔隙度、低密度的特点,因而在地震速度上具有低速的特征。在浅层正常压实带,地震层速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但是,若在地下某一深度出现异常高压,则表明该深度的地层处于欠压实状态,其孔隙度比相同深度处正常压实的孔隙度高,地震层速度比相同深度处正常压实的地震层速度小。利用这一特征,即地震层速度在同一深度上处于异常压实带和处于正常压实带的差异,可以定量的计算地下地层压力。

地震层速度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常用的有图解法和公式法两大类。图解法包括等效深度图解法、比值法和量版法三种。公式法包括压实平衡法、等效深度公式计算法、Eaton 法、Fillipone 法和Martinez 法等。

尽管如此,关于异常压力形成机理仍存在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异常压力数值模拟也存在一些地质影响因素难以量化的问题,另外,异常压力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也不十分明确。

Fillippone 法与刘震法

Fillippone 法是有加利福尼亚联合石油公司的W.R.Fillppone 提出的。他在1978年和1982年通过对墨西哥湾等地区的测井、钻井、地震等多方面资料的综合研究,先后提出两套不依赖正常压实趋势线的简单而实用的计算公式,并在墨西哥湾等地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公式如下

max max min

i f ov v v P P v v -=- (!)

m m m xp i

f ov xp np v v P P v v -=- (2)

式中:max v 、min v 分别为孔隙度接近于零和刚性接近于零时的地层速度,前者近似于基质速度,后者近似于孔隙流体速度;m xp v 、m np v 分别为地层的最大和最小压实速度;i v 为预测层段的层速度,它可以从地震反演后合成的Seilog 或Velog 资料中获得。 这两类公式在形式上是一样的,只是max v 、min v 、m xp v 、m np v 各自随深度变化的规律不同,即它们的数学表达式不同,即

max min 1.430.70.5{

o o v v KT v v KT =+=+ (3) 10m 0.510m 1.40.7{a T xp o a T np o

v v e v v e == (4) 式(3)中:K=(v σ-0v σ)/(T-T 0),v σ、0v σ分别表示T 和T 0时刻的均方根速度,T 与T 0分别为某一层底面和顶面的双程旅行时;0v =v σ-KT 0。式(4)中:1110.50a T v v e σ=,61/1011v a e σ-=-; 6

0/1000.7v a e -=,1v σ为T 1时刻的均方根速度,T 1为计算点处的双程旅行时。

对于式(1)、(2)中的上覆地层压力均可采用如下经验公式

0.465ov P H ρ-

= (5)

式中:ρ-为平均密度;H 为计算点埋深;系数0.465位单位换算系数,也有人称之为静水压力梯度值,我以为均不适合。若称之为单位换算系数,则其值为0.4335而不应当是0.465;若称之为静水压力推动,则等式两端的量纲不同。

利用上述公式,蒋凤仙在拖船埠地区的预测结果表明,采用第一类公式计算的压力值得

精度较高,误差均小于10%,其中最大误差为9%,而最小误差为2.8%。而利用第二类公式计算的压力值得精度普遍较低,最大预测误差为39%,最小误差为0.2%,平均误差为21.99%。这表明拖船埠地区地层的最大、最小压实速度较符合线性规律,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进一步分析式(1)不难发现,该式实际上只在两个极点处是成立的,即i v =max v 时,地层为致密岩石,无流体存在,故地层压力f P =0;当i v =min v 时,岩石为纯流体块,无基质存在,故地层压力f P =ov P 。

当实际地层速度不满足这两个极限条件时,压力的估算主要是靠线性内插的办法来求得。也就是说,式(1)实际上隐含了地层压力与速度之间呈线性变化这样一个假设条件。然而实际的地层未必都满足这种变化规律。刘震(1990)通过对辽东湾辽西凹陷的压力测试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异常压力幅度不太大的中、浅层深度范围内,地层压力与速度呈对数关系,于是他将Fillipone 公式修正为

max min max ln(/)ln(/)

i f ov v v P P v v = (6) 上式在辽西凹陷的压力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经修正后的式

(6)仍然未能摆脱经验的局限性,同式(1)一样仍然只在两个极限点才是成立的。

这类方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可以计算出从浅到深各个层速度点的压力值。由于其不依赖正常压实趋势线,因此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特别是在初探区,这种方法尤为适用。其计算的精度除与公式中各参量的取值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工区的实际情况与相应经验关系的符合程度。实践证明,这类方法在我国的许多探区的应用效果均好于其它方法。 方法改进

地震地层压力预测技术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的实用价值,关键在于地震预测结果的精度。由于影响速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想利用层速度来作出准确的压力预测,理论上应当消除除压力之外的其它任何因素对速度的影响,只保留压力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消除压力以外的因素对速度的影响是很难实现的。为此在岩石物理实验以及实际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假定当地层压力与纵波速度之间近似为线性关系或对数关系时,我们便可分别建立如式(1)或式(6)所示的压力预测方程。当存在其它因素对速度的影响时,这种关系就会遭到破坏,此时为了保持这种关系的不变性,我们在上述二式中分别引入一个随速度变化的校正系数,得到如下两个预测方程

max max min ()i f v v P FC v v v -=- (7)

max min max ln(/)()ln(/)i f v v P LC v v v = (8)

式中,()FC v 、()LC v 分别为速度校正系数。

一般来说,只要事先可以获得十数个深度点的层速度值和相应的压力值,确定校正系数是十分容易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利用式(1)和式(6)由已知点的速度值来估算地层的压力值,然后将实测压力值与估算压力值作比较,并与各速度值构成数据对进行回归分析,便可确定所需校正系数的关系式。

图2和图3分别是根据JLK 地区5口井(LN53、LN57、LN58、J101、J102)的实际资料与预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到的校正系数曲线。相应回归方程为

0.00047()0.16877v FC v e

= (9) 0.00061()0.1612v

LC v e =

(10)

当确定了校正系数之后,便可以利用(9)和式(10)来进行压力预测。图4和图5便是采用这两个公式对JLK 地区5口井近100多个数据进行压力预测所得预测值和实测值得交会图。由图可见,图中各交点均集中分布在45?线附近。为便于比较,图6和图7分别显示了同样的5口井采用式(1)和式(6)进行压力预测所得预测值和实测值的交会图。显然图中各交会点药比图4和图5分散得多,且各点与45?线的偏差较大。进一步对各种方法的预测误差作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列于表1。有表1可见,采用加入校正系数之后的Fillipone

公式和刘震公式所得压力预测值的精度成倍地提高了。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又分别由各单井、双井、3井和4井资料求取了校正系数计算公式,并对全部5口井进行压力预测,部分预测结果的精度分析列于表2,所采用的校正系数公式列于表3。

从表2不难看出,即使采用单井或者说少数测试点所得的校正系数公式,其预测精度同样是十分可观的。这充分说明校正系数的引入会大大地改善压力预测的精度,而这一决定足可以

满足油藏工程的协议。当然,这一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地震预测

按:转帖不代表本人赞同或反对文章观点。 他们预测了08年512大地震“国内要是不要,我们就给国外。”两位爱国者长长的叹息 我相信,我的民族能接受一切真相。——笔者翟明磊 中国地震局发言人称: 地震不可预测,这次汶川地震情况尤为特殊,震前没有发现任何前兆信息,没有前震,没有收到任何预测意见。我历时四个月的调查证明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但本文并不满足于证伪,我想带给读者的不是一次寻找小丑与英雄的旅行,而是面对科学与我们人性的惨痛见证,汶川地震预报失败在我们民族性格与体制中的腐败点:不合作,不独立,不负责,胆怯。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哗众取宠,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我对读者唯一的要求:对科学问题更多耐心与理解。 让我们开始寻找汶川预测真相的旅行。 ——笔者翟明磊 半个台测出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1晚上,北京民族学院南路一间屋子的灯通宵未熄,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紧紧盯着计算机屏幕。老先生的老花镜只有一条腿,歪歪地架在鼻梁上有点滑稽。——他们是全世界唯一知道地震马上就要发生的人。 凌晨两点时,他们知道的是:距四川红格550公里到800公里的环带中,12日至13日将发生七级到八级的大地震。 他们不知道的是:震中的方位与具体地址。 因为他们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只剩下半个台站。

钱复业不为公众所知,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在地震界却是一位实力人物。人称中国洋地电的“祖师奶奶”。当年她还是一位俊俏姑娘时就奉周总理之命,将苏联的地电方法引入中国,这位当年的风火的巾帼标兵在邢台试验场一干就八年。提起当年,最难忘的是邢台百姓拔了他们架下的电线,三十岁钱复业说“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邢台人对没报出地震的钱说:“你们为人民屁服务。”八年没有休息日,没有回家,孩子管父亲叫“叔叔。”活得象野人一样,常年住帐篷吃干粮,15分钟观测一次仪器.在特大洪水中是老百姓救了她们。地电的方法是将一公里长的电线埋入地下,当地层受压时,地下三百立方米的体积电阻变大,电阻率变小,从而测出地震前兆。得到李四光首肯后,这一方法在全国推广,成为预测地震的主要手段。目前全国仍有110个地电台,负责人大多是钱复业的徒子徒孙。 2003年,“地电祖师奶奶”闹革命了。因为她发现全国的地电台站大部分失灵了。原因是自从全国花了二十七个亿更新数字化台站后,这位创始人发现自己报不出地震了。这一年,她上报了四次地震,三次成功,一次失败。前三次用的是手动的传统地电仪,虚报的一次用的是地震局数字台站的数字仪器。 图片说明下图为汶川地震HRT波前兆红色部分即为异常区域。上图为唐山松潘等三个地震异常比较

地层压力预测方法(DOC)

地震地层压力预测 摘要 目前,地震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图解法和公式计算法两大类10余种。本文对各种地震地层压力预测方法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适用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压力预测的精度,提出了一种简单适用的改进措施,经J1.K地区的实测资料的验证,效果良好。 主题词地层压力地震预测正常压实异常压实 引言 众所周知,油气层的压力是油气层能量的反映,是推动油气在油层中流动的动力,是油气层的“灵魂”。因此,在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中,研究油气层的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油气田勘探中,研究油气层压力特别是油气层异常压力的分布,以及预测和控制油气层压力的方法,不仅可以保证安全快速地钻进,而且可以正确地设计泥浆比重和工程套管程序;同时也可以帮助选择钻井设备类型和有效安全正确的完井方法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钻井的成功率以及油气田的勘探速度等问题。其次,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准确的压力预测以及认真而系统的油气层压力分布规律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发现新的油气层,而且对于了解地下油气层能量、控制油气层压力的变化,并合理地利用油气层能量最大限度地采出地下油气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少年来,人们在异常地层压力(这里主要指异常高压或超压)预测方面进行了种种尝试,然而直到本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岩石物理研究的不断深人以及地震技术的不断提高,才真正使得地层压力的地震预测成为现实。 对于异常高压地层,一般表现为高孔隙率、低密度、低速度、低电阻率等特点,因此,凡是可以反映这些特点的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均可用于检测地层压力。但是,由于各种测井方法均为“事后”技术,这就使得在初探区内利用地震方法进行钻前预测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地震地层压力预测还可以提供较测井方法更为丰富的空间压力分布信息。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地层压力预测,主要是利用了超压层的低速特点,因为在正常情况下,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出现超压带时,将伴随出现层速度的降低。可见,取准层速度资料是预测地层压力的关键之一,而选择合适的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同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到目前为止,地震地层压力预测的方法名目繁多,但就总体而言,大致可分为图解法和公式计算法两大类。本文将对各种地震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的内容、特点、应用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作一系统全面的叙述。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地震地层压力预测的精度,本文提出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改进措施,经JLK(吉拉克)地区实际资料的计算,效果良好。 地震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综述 图解法 在所有地震地层压力预测方法中,最为直观简便的方法莫过于图解法了。按照判定超压层方式的不同,又可细分为等效深度图解法、比值法和量板法三种。 等效深度图解法 等效深度图解法(或可形象地称之为直接趋势线判别法)是以页岩压实概念为基础

我国未来地震预报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我国未来地震预报和防灾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摘要:四川汶川大地震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通过分析该次地震的突然性和成因以及地震发生后中暴露出的建筑物大量倒塌,较高的震亡率等问题等对我国地震预防和防灾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地震预防抗震减灾城市生命线 引言 我国由于东邻环太平洋地震带,南接欧亚地震带,地震情况相当复杂,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征,同时由于人口稠密、建筑物抗震能力较低,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水平最高、地震灾害最重的国家,震后建筑物和城市生命线遭到严重破坏,火,水,气,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也时有发生,人民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对于地震的预防和采取相应的防震减灾措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属于大陆内部地震,是大型板块的断层活动,为浅源地震,由北川断层的逆冲-右旋错动导致的。同时由于聚集能量巨大,在突然释放时能量沿着板块裂缝传递,对各板块产生挤压,地震破裂尺度较大,导致其他省份也产生明显震感,最终造成数万人死亡,建筑物大量倒塌,同时引发包括堰塞湖,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汶川大地震也是中国一九四九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在断层错动时间,地震张量指数,以及地震的强度、烈度上均超过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 地震发生前夕,我国地震监测台网没有做出地震预报,但由于我国防灾应急机制启动迅速,以及各省市对受灾地区的迅速有效支援最大限度的减小了人员伤亡。 1 地震预报的现状和困难 严重的地震灾害及其加速发展的震灾形势给社会公众带来了对防震减灾的强烈社会需求。而通过地震预报和在预报基础上的震灾防御是实现地震减灾的最基本途径。 1.1 地震预报的研究现状 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一些地震频繁的国家相继开展有计划的地震预报研究,美国和日本都是多地震国家,也是目前世界上地震预报技术最先进的两个国家,其中美国于1964年组织了一批有声望的地震科学家拟定了地震预报的研究规划,开展了与地震孕育、发生相关的地震活断层调查、地震前兆观测和地震孕育理论等地震预报研究,并于80年代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名叫帕克菲尔德的地震区建立了地震预报实验场。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推行地震预报研究的第一个5年计划。1994年已进入第7个地震预报5年计划,其重点是地震预报实用化和确定地震预报方法、提高地震预报精度的观测研究,并加强地震预报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前苏联则从60年代初开始,在中亚远东地区建立一系列地震预报实验场,开展地震预报的现场研究和基础性的实验论研究。但从总体上看,30多年的科学进展与实现地震预报的科学目标之间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正如美国地震学会会长、地震预报评估委员会主席、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克拉伦斯.艾伦在评定地震预报进展情况时所说:地震预报的进展要比初期预料的缓慢得多,地震预报的科学难度要比原先预料的困难得多。 1.2 困难所在 地震预报由于涉及到大陆地震成因和孕震理论,地震前兆机理,地震前兆探测中的基础性研究问题等因素。考虑到地球的不可入性,以及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显示出的地震孕律的复杂性和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使得当前地震预报工作整体进展不快。当前的地震预报总体水平是很低的。准确的短临预报意见也是非常少的,因此目前世界地震学界最主流的学术观点仍然是地震无法预测。

渤中8—4—2探井三个地层压力剖面预测分析

渤中8—4—2探井三个地层压力剖面预测分析 摘要:在油气钻探过程中,地层压力预测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基础工作。特别是对于科学探索井,精确的地层压力预测能够为钻井液密度选择、钻井参数优化和井身结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针对渤中8-4-2科探井的地震资料,以及周边区块已钻井的地质、地震、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分析,得出了科探井地层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剖面,建立了合理的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 关键词:科探井地层压力预测计算模型 科学探索井的压力预测与常规井不同,由于科学探索井存在测井资料未知的现象,地层孔隙压力只能采用地震资料,依据地震速度谱数据预测;而地层破裂压力,因钻前资料不足,往往依据邻井的资料进行估计,此外,单纯应用某一种方法有时无法准确预测出地层压力,需要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将多种数据资料结合起来,通过一个综合数据处理途径,应用数据库数学物理方法等技术对待钻地层进行预测。 一、科探井压力预测方法 由于科探井的无测井资料,无法直接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压力预测,只能利用地震资料分析法,将地震速度谱解释得到地震层速度。由于地震层速度的倒数即为声波时差,从而可以应用最为广泛的声波时差法计算地层孔隙压力。对于渤海科探井,首先主要依据地震资料对该科探井的孔隙压力、破裂压力以及坍塌压力进行计算模式理论分析和研究,建立地层压力剖面,再结合科探井邻近围区井史资料,对压力预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并对计算模型进行修正和优化,通过综合分析处理,作出科学推断。 科探井随钻过程中需进行随钻监测,可通过上部已钻井段的录井资料,结合地震资料,建立岩石抗钻强度与井底压差关系曲线,根据井下地层岩石抗钻强度的变化来监测地层孔隙压力的变化,并重新评价深部待钻进地层。此外,需要在钻完上部地层后,根据二开、三开破裂压力实验值对原有破裂压力计算模型中构造应力系数进行修正,从而提高地层破裂压力预测的精确性。 1.地层孔隙压力计算模型 用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孔隙压力的具体方法是:从速度谱解释得到叠加速度,把叠加速度转换为均方根速度,再用DIX公式计算地震层速度,也有的地震资料可以直接给出地震层速度,根据地震层速度与声波时差的倒数关系,得到声波时差与地层深度的关系,从而用声波时差法计算地层压力。使用该方法在地震资料具有较高分辨率的情况下,计算的层速度准确性越高。 根据处理得到的地层声波时差资料,采用Eaton法进行地层压力计算。在计算时,正常压实井段的选取尤为重要,选取不当将会给正常趋势线带来较大误差,

地震预测模型doc

精心整理2011年赣南师院数学建模竞赛选拔赛 题目地震预测模型 摘要: 本文前三个任务主要考虑是各指标的变化对地震发生问题的影响,通过对各指标数据量的分析建立相应的模型,并对任务四和任务五给出了合理的解答。 针对任务一:我们从原始数据中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日均值,绘制出各指标分年度的时间序列图, 磁波幅度 。 关键词: 一·问题的重述 1.1背景分析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虽然预测地震是世界性难题,但迄今科学界普遍认为,有可能反映地震前兆特征的指标可能不少于10个。已经有专业仪器在多个定点实时按秒记录这些指标的数据,期望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研究找到地震的前兆特征。 现已采集到某地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按小时观测的10多个指标的数据,和该地区该时期内已发生地震的时刻、经纬度、震级及震源深度的数据。这些数据中隐藏着地震发生的前兆特征。科学地截取这些数据的有用片段,对数据进行合理地预处理,用数学方法揭示地震前兆

的数据特征,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题给数据中的这10多个指标,究竟哪些与地震的发生有关,有何种关系,是单一关系还是复合关系;除这10多个指标外还有哪些因素及含题给指标在内的哪些指标的哪种数学模型更能反映地震的前兆特征等等,人们迄今仍不很清楚,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地震数据的观测是持续进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的规模会不断扩大。从中挖掘地震的前兆特征,必须有合理的数学模型,也必须有科学高效的算法分析平台。因此,需要我们结合附件中给出的实际记录数据,尝试完成以下任务。 1.2任务的提出 任务一:分析数据特征,建立数学模型以度量各指标对地震发生的敏感程度。 越大 任务三:中要结合题给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地震发生前的数量特征。主要运用贝叶斯判别分析法进行建模,对已给数据进行先验信息、后验信息分析。 任务四:要将计算程序集结成地震数据分析平台,能够完成其它地震数据的分析,并能自动输出前任务的重要分析结果。 任务五:是针对进一步的研究设想写一篇切实可行的报告。 三·问题的基本假设 (1)地震监测点的监测设施能正常运转; (2)地震监测设施周围不存在影响其工作效能的干扰源,如飞机场、发电厂等;

地层压力预测软件Predict界面翻译

一、开始一个新的项目 Create a Project: Step 1—Specify Project General Information 创建一个项目:步骤1—具体项目的概要信息 Project location 项目位置 Project name 项目名字 Description 描述 Analyst 分析人员 Default depth unit 默认深度单位 Copy library as a well into project 复制库文件作为一口井到项目中

Create a well—step 1: Specify Data Source 创建一口井—步骤1:具体的数据来源Source well 井的来源 None 没有 From a well in this project (copy well information only) 来自于这个项目中的一口井(只复制井的信息) From a well in this project (Copy well information and all data inside this well) 来自于这个项目中的一口井(复制井的信息和这口井的所有数据) From an LAS file 来自一个LAS文件 View generation 视图生成 Automatically create views using the system default views 用系统默认的视图自动创建视图 View name generate schemes 视图名字产生方案

Create a Well – Step2: Collect Well General Information 创建一口井—步骤2:选择井的概要信息 Well name 井的名子 Description 描述 Operator 操作人员 Analyst 分析人员 Unique Well Identifier 井的唯一标识符 Rig name 钻探设备名字 Status状态 Well type 井的类型 Security level 安全级别 Spud date 开钻日期 Completion date 完钻日期 Depth unit 深度单位 Air gap 空气间隙 Water depth 水深 Elevation 海拔 Total MD 总测量深度 Total TVD 总实际垂直深度

地层压力预测技术

地层压力预测技术 第一章油田的地质特点 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北部,其储油层属于陆湖盆地叶状复合三角洲沉积,是一个大型的多层砂岩油田,共有三套含油组合,即上部黑帝庙、中部萨葡高和下部扶含油组合。由于湖盆频繁而广泛的变化,形成了泛滥平原、分流平原、三角洲外前缘等不同的沉积相带,在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含油层段,由于不同的沉积时期和不同的沉积环境,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沉积砂体和沉积旋回,因此造成其平面上和垂向上的严重非均质性。 由于这种特定的陆湖相沉积环境,构成了油田的许多基本特点。一是油层多,含油井段长,储量丰度高。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组,约有49~130多个单层,含油井段几十米到几百米,每平方公里的储量从几十万吨到几百万吨不等。二是油层厚度大,差异也大,最薄的0.2m,一般1m~3m,最大单层厚度可达10m~13m。三是渗透率差异大,空气渗透率最低0.02μm2,最高达5μm2。在纵向剖面上,形成了砂岩与泥岩,厚层与薄层,高渗透层与低渗透层交错分布的复杂情况。 第二章浅气层分布规律及下表层原则 2.1 浅气层的分布规律 浅气层在油田尤其是油田长垣北部的喇、萨、杏油田具

有广泛的分布。在构造轴部的嫩二段顶部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层,嫩三段的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层,嫩四段的细砂岩及粉砂岩层,只要具备以下三条件,就能形成浅气层(在外围就是黑帝庙油层)。 1)具备2.5m视电阻率为10Ω·m,自然电位3mv的砂岩。 2)该砂岩必须在一定海拔深度以上才能形成气层。 3) 同时形成一定的局部构造圈闭及断层遮挡条件(即断层断裂后相对隆起的下盘被断层遮挡),有利于浅气层的聚集。,萨尔图、杏树岗油田浅气含气围见表1-1,喇嘛甸油田浅气含气围见表1-2。 图1-1 浅气层分区示意图

地震预测方法

地下流体异常地震预测法 ——李宇杰土木1202 20121167 引言 多年的地震监测预报实践表明(在强震前可观测到十分明显的水位、水氡等测项的中期和中短期异常变化,但实践表明只采用看图识字方法来识别测项异常是不够的,往往会造成异常判定的失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同一化技术思路、差分从属函数、变差和变化率等方法来判定地下流体的中期及中短期前兆异常。由不同方法所给出的异常变化彼此之间具有较大的可比较性,从而有利于地震的综合分析预报。 一理论提出 最早提出系统发展地下流体观测的国家是苏联,但直到1966年4月塔什干地震发生后,苏联才开始大规模开展以水文地球化学为基础地震预测方法的研究。 美国的地下流体研究方向主要是地下水水位、水温、孔隙压力大小和水氡等。正在实施的“地球透镜计划”可用于研究大地构造和地壳中流体间的关系。 日本对地下流体的观测包括水位、水温及地下水的化学性质,重点发展深度(>1000 m)探测及对深度流体的直接取样以避开地表因素的干扰。 内陆最早由刘耀炜(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监测预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等实践并发展。对1966年3月26日宁晋百尺口6.2

级地震提出了较好的预测,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强余震成功预测,而主要依据就是震中区水位急剧涨落、井水翻花、发浑等临震异常. 二理论 作为地下流体前兆,观测项目主要有水位、水温(地热)、水氡与水汞等,近年来开始并得到推广的还有气氡、气汞和H2、He、CO2等.根据布雷斯等人得到的有效应力定律关系可知,孔隙压力的增加会使有效正应力减小,而对剪应力分量没有影响.孔隙压力增大,断层面上的抗剪强度下降,当断层面上积累的剪切力变大时,断层发生滑动;另外,流体压力所产生的应力转移会使剪应力增加,进一步加强岩石不稳定性(王博等,2008)。Matthai等认为流体压力近似于静岩压力时,断层膨胀或蠕动重复发生,会使各封闭的孔隙连通,形成网络.进而产生流体,导致较弱的断层岩石局部发生水压破裂。另有学者指出,水的扩散会在岩体结构面内产生相应的孔隙压力,从而造成弱化断层的粘滑不稳定,导致岩体破裂并诱发地震(施行觉等,1986;颜玉定等,2005)。陆明勇认为孔隙压力及动水压力的变化异常可以作为中短期的地震预测(陆明勇等,2005). 三异常判定方法简介

地震早期预警方法综述

地震早期预警方法综述 中国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在全球7%的国土上发生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121[。1949年以来,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比例中,地震灾害所占比例高达54%,是我国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自然灾害]122[。一次灾害性地震的发生,往往猝不及防地把城市夷为平地,不但损害国民经济,更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虽然有很多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地震预报的方法或探讨地震前兆现象,但由于地震的孕震、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且震源区细节无法直接探测,所以不能保证在地震发生前对地震时空强三要素做出非常准确的预报。但由于数字化地震仪、数字通讯、数据处理等现代科技的发展非常迅速,建立地震实时监控系统成为了可能,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投入到地震早期预警系统的研究]4[。 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发生后,在破坏性地震波尚未到达前数秒或数十秒的时间内,将震中区或极震区接收到的大震信号迅速用电信号向外界发布警告,则距震中一定距离之外的人们可以获得一个宝贵的避难时间]87[。以汶川8.0级大地震为例,如图4.1、4.2中所描绘的地震纵波和横波所对应的走时可以看出,离震中区较近的区域为无效区域,不具备预警时间,但离震中区几十公里外的区域则可以获得数秒或数十秒的预警时间。 图4.1 地震早期预警有效区示意图---以汶川8.0级大震为例 (考虑地震纵波情形, 图中的数字为地震预警有效时间, 单位为秒)。

图4.2 地震早期预警有效区示意图--以汶川8.0级大震为例 (考虑地震横波破坏情形,图中的数字为地震预警有效时间,单位为秒)。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Cooper (1868)教授就提出了地震早期预警的想法]79[。原理是具有破坏性的S 波传播速度比P 波慢,而地震波传播速度又远小于电磁波。100多年后,日本才在其子弹列车(新干线)上安装预警系统,为最早使用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家。最近几十年,很多国家和地区才开始地震早期预警系统的使用,如:日本、中国台湾、墨西哥、美国南加州、意大利、罗马尼亚等]135124,8684,8281[---。地震预警系统由数字化地震台网检测系统、地震信号通讯系统、中央处理控制系统和对用户的警报系统4部分组成]137136[-。最终的预警时间是每一部分的处理时间之和与地震波走时之差。 1地震预警系统的分类 地震早期预警在理论上通常分为两大类,并有不同的定位算法与之相对应 ]137,87[。(1)区域预警系统(front-detection EWS ):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即将地震仪安装在“震中区”,在地震发生后,使用地震台网的观测数据快速确定地震震级和地动强度,对远距离的城市区域进行早期预警。Nakamura(1984)首次将该方法用于日本铁道部门]138[。(2)当地地震预警系统(onsite EWS ):由于P 波比S 波的传播速度快,所以在预警的目标区建立观测网,由P 波的初期震动

地震波阻抗资料预测地层压力总结

地震波阻抗资料预测地层压力 1968年,潘贝克提出利用地震层速度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随着岩石物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地震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地震技术预测地层压力成为可能,其精度大幅度提高。 在地震压力预测中,经常使用的资料是地震速度谱资料和地震反演得到的地震波阻抗资料。由于地震速度谱资料在纵向上测点较少,不能满足压力精确预测的需要。反演波阻抗资料在纵向上是连续的,可用的信息较多,是压力预测的主要基础资料。 地震波在地层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地层的岩性、岩层的压实程度、岩层的埋藏深度以及岩层的地质时代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地层埋藏深度的加大而增加。因此,同样岩性的岩石,埋藏深、时代老,要比埋藏浅、时代新的岩石波传播速度要大。但在高压地层段内,由于岩层孔隙空间充填气体或液体,压力的增大和岩石密度的减小,使波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要低于在岩石骨架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因而,孔隙度和波传播速度有反比关系,即同样岩性岩石,当孔隙度大时,其速度相对较小。孔隙度的变化意味着岩石密度的变化,它同密度亦有反比的关系,即孔隙度变大,密度相对减小。因此,速度的变化实际随岩石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综上分析,地震波在地层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岩层埋藏深度、岩石沉积年代和岩石密度有正比关系,与岩石孔隙度变化成反比关系,这些特性与常规声波测井的规律性是一致的,因此,用地震波进行地层压力预测的理论是可行的。 异常高压地层具有高孔隙度、低密度的特点,因而在地震速度上具有低速的特征。在浅层正常压实带,地震层速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但是,若在地下某一深度出现异常高压,则表明该深度的地层处于欠压实状态,其孔隙度比相同深度处正常压实的孔隙度高,地震层速度比相同深度处正常压实的地震层速度小。利用这一特征,即地震层速度在同一深度上处于异常压实带和处于正常压实带的差异,可以定量的计算地下地层压力。 地震层速度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常用的有图解法和公式法两大类。图解法包括等效深度图解法、比值法和量版法三种。公式法包括压实平衡法、等效深度公式计算法、Eaton 法、Fillipone 法和Martinez 法等。 尽管如此,关于异常压力形成机理仍存在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异常压力数值模拟也存在一些地质影响因素难以量化的问题,另外,异常压力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也不十分明确。 Fillippone 法与刘震法 Fillippone 法是有加利福尼亚联合石油公司的W.R.Fillppone 提出的。他在1978年和1982年通过对墨西哥湾等地区的测井、钻井、地震等多方面资料的综合研究,先后提出两套不依赖正常压实趋势线的简单而实用的计算公式,并在墨西哥湾等地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公式如下 max max min i f ov v v P P v v -=- (!)

压力预测技术研究

随钻地层压力预测技术应用探讨 周生友李恩重杨伟彪雷运木张根法 (河南石油勘探局地质录井公司) 在以往陆上和海上石油勘探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异常高压地层,这些广泛分布的异常高压地层首先影响的是钻井安全,如果未能及早检测或预测可能钻遇到的异常高压地层,使用的钻井液柱压力小于地层压力时,会引起井涌或井喷事故;反之,钻井液柱压力大于地层的破裂压力梯度时,又将导致井漏,易造成油气储层的污染,使气测仪检测不到气测异常显示,在测试时不能出油气,导致压死油气储层的现象,因而随钻预测地层压力技术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地层压力形成的原因 异常高压地层分布广泛,从新生界第四系更新统到古生界寒武系、震旦系都存在。它的形成原因有多种解释,大多数学者认为,至少有六种机理可以用来解释沉积盆地内异常高压地层的形成原因,分别是压实效应、成岩作用、密度差的作用、构造应力及构造活动、异常地温梯度、油气生成等。异常高压有可能是某个原因造成的,但往往是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引起异常高压的诸多原因中,压实作用是引起超压异常最基本、最主要的机理。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和温度的增加,孔隙水膨胀,而孔隙空间随地静载荷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只要有足够的渗流通道,才能使地层水迅速排出、保持正常的地层压力。换句话说,只要孔隙水按自然压实速度排出,孔隙压力才可保持水静压力沉积增加,上覆岩层重量增加,使基岩应力继续增加以平衡增加的上覆岩层压力。但如果水的通道被堵塞或严重受阻,逐渐增多的上覆沉积物重量,只能由孔隙内的流体承担,从而使孔隙压力高于静液压力而形成异常高压。 二、几种随钻地层压力检测技术原理及计算方法 对于随钻地层压力检测技术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技术,它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发展在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期我国大量引进综合录井仪以后,使地层压力检测技术的应用迅速升温。当时,钻井利用人工随钻采集钻井工程资料进行地层压力检测,物探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地层压力预测,测井利用声波和密度测井资料进行地层压力预测,录井利用综合录井仪进行随钻地层压力检测,使这项技术成为一时流行的技术。因为录井采用综合录井仪的计算机实时处理的随钻地层压力检测技术,因具有直接性、实时性和准确性而独占鳌头。

地震勘探方法综述

地震勘探方法综述 读书报告 班级地质07-2班 学号 0701050222 姓名薛立超

地震勘探方法综述 发展简史 地震勘探始于19世纪中叶。1845年,R.马利特曾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这可以说是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都曾利用重炮后坐力产生的地震波来确定对方的炮位。 反射法地震勘探最早起源于1913年前后R.费森登的工作,但当时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实际应用的水平。1921年,J.C.卡彻将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实际应用,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次记录到人工地震产生的清晰的反射波。1930年,通过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在该地区发现了3个油田。从此,反射法进入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折射法地震勘探始于20世纪早期德国L.明特罗普的工作。20年代,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利用折射法地震勘探发现很多盐丘(见底辟构造)。30年代末,苏联Г.А.甘布尔采夫等吸收了反射法的记录技术,对折射法作了相应的改进。早期的折射法只能记录最先到达的折射波,改进后的折射法还可以记录后到的各个折射波,并可更细致地研究波形特征。50~60年代,反射法的光点照相记录方式被模拟磁带记录方式所代替,从而可选用不同因素进行多次回放,提高了记录质量。70年代,模拟磁带记录又为数字磁带记录所取代,形成了以高速数字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记录、多次覆盖技术、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相互结合的完整技术系统,大大提高了记录精度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 从7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岩性和岩石孔隙所含流体成分。根据地震时间剖面振幅异常来判定气藏的“亮点”分析,以及根据地震反射波振幅与炮检距关系来预测油气藏(见圈闭)的AVO分析,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从地震反射波推算地层波阻抗和层速度的地震拟测井技术,在条件有利时,可以取得有地质解释意义的实际效果。现代的地震勘探正由以构造勘探为主的阶段向着岩性勘探的方向发展。 中国于1951年开始进行地震勘探,并将其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查、煤田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及某些金属矿的勘查。 方法 包括反射法、折射法和地震测井(见钻孔地球物理勘探)。前两种方法在陆地和海洋均可应用。 研究很浅或很深的界面、寻找特殊的高速地层时,折射法比反射法有效。但应用折射

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现状综述

第27卷,第3期 2011年9月世界地震工程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Vol.27,No.3Sep.2011收稿日期:2010-04-19; 修订日期:2010-04-29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BAG12A01-K01-3)作者简介:孙 利(1984-),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速铁路预警技术研究.E-mail :lisun_13@https://www.360docs.net/doc/5413248770.html, 通讯作者:林皋(192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E- mail :gaolin@dlut.edu.cn 文章编号:1007-6069(2011)03-0089-08 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现状综述 孙 利,钟红,林皋(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辽宁大连116024)摘要:地震是对高速列车安全运营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在目前地震预报技术还很不成熟的情况 下, 发展地震预警技术是当前减轻或避免地震对高速铁路危害的重要措施。文中阐述了地震预警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铁路方面的应用。对国内外已有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介 绍。结合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京沪高速铁路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实际需求,对我国高速铁路的地震预 警系统进行了探讨。主要针对高速铁路预警系统的报警阈值,监测点的布置,列车控制方式和预警 系统的基本组成等关键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对我国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震预警;高速铁路;报警阈值;监测点;列车控制方式 中图分类号:U238;U298;P315.61;X924.3文献标志码:A An overview of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high speed railway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Beijing-Shanghai high speed railway SUN Li ,ZHONG Hong ,LIN Gao (Faculty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China ) Abstract :Earthquake is a disastrous hazard regarding the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high speed trains.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earthquake forecast is not matured yet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is a very important countermeasure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Quite a few high speed railways are being or to be built to im-prove traffic condition in China ,but there ’s yet no existing on the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high speed railways in Chinese mainland.Basic principles of the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ailways are presented.The state-of-the-art of the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s for high speed railways around the world is introduced.Main points in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high speed railway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reshold for early warning ,layout of monitoring stations ,train oper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ear-ly warning system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paid to the Beijing-Shanghai high speed railway.The present review is expected to be of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high speed railways in China.Key words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high speed rail way ;alarm threshold ;monitoring point ;train operation control mode

地震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综述

第20卷 第3期 重 庆 交 通 学 院 学 报2001年9月Vol.20 No.3 JOURNA L OF CH ONG QI NGJ I AOT ONG UNI VERSITY Sep.,2001 文章编号:10012716X(2001)0320083206 地震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综述Ξ 刘立平1, 雷尊宇1, 周富春2 (11重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重庆400045;21重庆交通学院河海建筑工程系,重庆400074) 摘要:根据地震对边坡的作用不同,地震边坡失稳分为:惯性失稳和衰减失稳.惯性失稳的分析方法有拟静力法、Newmark滑块分析法、有限元方法及概率分析法等.而衰减失稳的分析方法有流动破坏分析法和变形破坏分析法等.本文对这些分析方法的发展、应用及特点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地震边坡分析中主要研究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 键 词:拟静力法;Newmark滑块分析法;有限元法;概率分析法;流动破坏;地震作用;边坡稳定 中图分类号:TU435 文献标识码:B 地震边坡稳定是土工和地球环境工程中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其主要研究内容有:地震力如何作用于边坡,即地震力的计算;边坡发生失稳的位置,即边坡破坏面的位置及形状;地震作用下边坡是否会失稳,即判断失稳的可能性;边坡失稳的结果,即永久变形或永久位移的计算.在这几个问题中,地震力的考虑和破坏面的位置和形状确定是研究其他问题的前提,边坡失稳判断和永久位移的计算是重点研究的内容.地震对边坡的作用表现为:地震力引起的惯性力和因循环退化引起的剪应力降低.因此将地震边坡失稳分为:惯性失稳(Inertial instability)和衰减失稳(Weakening instability). 目前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和应力2变形分析[1].惯性失稳常采用的分析方法有:拟静力法(Pseudostatic analysis)、New2 mark滑块分析法(Newmark sliding block analysis)、Makdisi2seed法及有限元方法.而衰减失稳常采用:流动破坏分析法(Flow failure analysis)和变形破坏分析法(Deformation failure analysis). 1 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111 拟静力法 自19世纪20年代,拟静力法已用于结构地震稳定性分析,T erzaghi(1950)首次将其应用于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拟静力法是将地震作用简化为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不变加速度作用,此加速度产生作用于不稳定体质心的惯性力(用水平和垂直拟静力因子表示).根据极限平衡理论,将所有作用于潜在滑动体上的力沿滑动面进行分解,得出沿滑动面的安全系数. 安全系数与边坡材料特性(c、Φ)、破坏面形状和位置(l ab,β,W)和地震力大小(R h、k v)相关.在拟静力分析中,边坡材料特性值可通过现场或实验室相应实验测定:而破坏面形状和位置常根据边坡地质条件用经验或工程类比来确定,且简化为直线形、圆形或非圆形等;而对地震力大小的计算,即水平和垂直拟静力因子R h和k v的取值研究较多. T erzaghi(1950)首次提出:对一般性地震(R ossi2F orel IX)R h=011;对破坏性地震(R ossi2F orel X)R h=012;对灾难性地震R h=015[2].Seed (1979)对10个地震区国家的14座大坝列出拟静力设计准则:若安全系数为110~115,则拟静力因子应为0110—0112[3].Seed(1979)也指出由柔性土(不会产生高孔阵压,循环加载时有15%以上强度 Ξ收稿日期:2000210211;修订日期:2000211223 作者简介:刘立平(1971-),男,安徽人,讲师,博士,重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从事岩土工程、抗震防灾科研和教学工作.

地层压力预测方法

一、地层压力预测软件有: 1.JASON软件 Jason软件是一套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和地质等资料解决油气勘探开发不同阶段储层预测和油气藏描述实际问题的综合平台。 Jason 的重要特点就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非地震信息(测井,测试,地质)的引入,由地震数据推演的油气藏参数模型的分辨率和细节会得到不断的改善。用户可根据需要由Jason 的模块构建自己的研究流程。 其反演模块包括: InverTrace:递归反演 稀疏脉冲反演 InverTrace_plus:稀疏脉冲反演 RockTrace:弹性反演 InverMod:特征反演 (主组分分析) StatMod:随机模拟 随机反演 FunctionMod:函数运算 压力预测原理:由JASON反演出地层速度,速度计算垂直有效应力,进而求出孔隙流体压力。 2、地层孔隙压力和破裂压力预测和分析软件DrillWorks/PREDICTGNG 软件功能: ?趋势线(参考线)的建立 --手工 --最小二乘方拟合 --参考线库 ?页岩辨别分析 ?上覆岩层梯度分析 --体积密度测井 --密度孔隙度测井 --用户定义方法(程序) ?孔隙压力分法 --指数方法 电阻率、D一指数 声波、电导率 地震波 --等效深度方法 电阻率、D--指数 声波 --潘尼派克方沾 --用户定义方法(程序) ?压裂梯度分法 --伊顿方法

--马修斯和凯利方法 --用户定义方法(程序) ?系统支持项目和油井数据库 ?系统支持所有趋势线方法 ?系统包括交叉绘图功能 ?用户定义方法(程序) ?包括全套算子 ?系统支持井与井之间的关联分析 ?系统支持岩性显示 ?系统支持随钻实时分析 ?系统支持随钻关联分析 ?多用户网络版本 数据装载功能: ?斯仑贝谢LIS磁盘输入 ?斯仑贝谢LIS磁带输入 ?CWLS LAS输入 ?ASCII输入 ?离散的表格输入 ?井眼测斜数据 ?测深/垂深表格 用户范围: ?美国墨西哥湾 ?北海 ?西部非洲 ?南美 ?尼日利亚三角洲 ?南中国海 ?澳大利亚 DrillWorks/PREDICTGNG 与其它软件的区别?世界上用得最多的地层压力软件 ?钻前预测、随钻监测和钻后检测 ?用户主导的软件系统 ?准确确定 --上覆岩层压力梯度 --孔隙压力梯度 --破裂压力梯度 ?使用下列数据的任何组合来分析地层: -地震波速度 -有线测井

地层压力预测技术参考Word

地层压力预测技术 第一章大庆油田的地质特点 大庆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北部,其储油层属于内陆湖盆地叶状复合三角洲沉积,是一个大型的多层砂岩油田,共有三套含油组合,即上部黑帝庙、中部萨葡高和下部扶杨含油组合。由于湖盆频繁而广泛的变化,形成了泛滥平原、分流平原、三角洲内外前缘等不同的沉积相带,在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含油层段内,由于不同的沉积时期和不同的沉积环境,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沉积砂体和沉积旋回,因此造成其平面上和垂向上的严重非均质性。 由于这种特定的内陆湖相沉积环境,构成了大庆油田的许多基本特点。一是油层多,含油井段长,储量丰度高。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组,约有49~130多个单层,含油井段几十米到几百米,每平方公里的储量从几十万吨到几百万吨不等。二是油层厚度大,差异也大,最薄的0.2m,一般1m~3m,最大单层厚度可达10m~13m。三是渗透率差异大,空气渗透率最低0.02μm2,最高达5μm2。在纵向剖面上,形成了砂岩与泥岩,厚层与薄层,高渗透层与低渗透层交错分布的复杂情况。 第二章浅气层分布规律及下表层原则 2.1 浅气层的分布规律 浅气层在大庆油田尤其是大庆油田长垣北部的喇、萨、

杏油田具有广泛的分布。在构造轴部的嫩二段顶部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层,嫩三段的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层,嫩四段的细砂岩及粉砂岩层,只要具备以下三条件,就能形成浅气层(在外围就是黑帝庙油层)。

1)具备2.5m视电阻率为10Ω·m,自然电位3mv的砂岩。 2)该砂岩必须在一定海拔深度以上才能形成气层。 3) 同时形成一定的局部构造圈闭及断层遮挡条件(即断层断裂后相对隆起的下盘被断层遮挡),有利于浅气层的聚集。,萨尔图、杏树岗油田浅气含气范围见表1-1,喇嘛甸油田浅气含气范围见表1-2。 图1-1 浅气层分区示意图 表1-1 萨尔图、杏树岗油田浅气层分布及防喷地质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