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语教育史

世界汉语教育史简述
我们现今通常所说“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最早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还只是初创,只是由于建国后需要接待外国留学生,所以形成了这么一项可以说是事业;至20世纪80年代,才算是正式确立了学科,加上前期积累的经验,对外汉语教学体系逐渐完善,自此才算是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事业迅速发展,至21世纪随着“汉语热”“汉学热”的升温,可谓是飞速发展。
以上算是先当代对外汉语教学史简述,先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这篇文章主要讲“世界汉语教育史”,时间到近代,即建国前。这篇文章是我在看书过程中逐渐完成的,意在化繁为简、变书为纸,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些关于世界汉语教育的历史,以加深对本学科、本事业的理解。
阅读书籍 : 商务馆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 《世界汉语教育史》 张西平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09年第一版

2011-1-19 20:03 回复

心籁无竹
0位粉丝
2楼

概念阐述
世界汉语教育史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历史过程。
先从纵向来理解这个概念。“水无源必竭,木无本必枯”,无论学习哪一方面的知识,弄清楚它的历史脉络都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什么是历史?我认为历史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真实的历史,一方面是我们知道的历史。举个例子:A和B在女厕所打架了,A说B打了她两拳,B说她没动手,旁观者C说B只打了一拳,另一个旁观者D说A还手了。对于这么一个已经过去的我们还没有亲身经历并无法亲眼目睹的事件,我们听到的这么多说法都是“我们知道的历史”,但是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历史”呢,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判断了,从A和B身上有没有厮打的痕迹,谁身上有瘀痕,AB和CD等其他旁观者的关系等等。举这么个例子主要是想说明我们知道的历史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所以我不赞同“学史以求真实”,这个过程太艰难,而且你所求得的真实也只是你自己认为的真实而不一定是真实的真实。我觉得学史应该是培养“历史的眼光”。就本学科来说,通过了解学习历史上人们学习汉语的过程,我们就能总结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以便更好地促进当今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就为人处世来说,自己先用现在的眼光看看三年前的自己,或许会想如果让我回到过去,我不会去做那件傻事,然后自己再尝试用三年后的眼光来看现在的自己,或许你就会避免不少傻事了。所以我认为,无论什么事,学习历史,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都是很有必要的。

然后从横向来理解。我们现在都知道我们现在所学的是“对外汉语教学”,但是这里讲述的则是“世界汉语教育史”,这里需要明确一下。其实目前对我们所从事的这项事业的内涵还有一定的争议,这个挺复杂,我也有点迷糊,没搞懂的东西我就不乱讲了。而“世界汉语教育史”这里讲的比较明确,它包含:对外汉语教育史,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史,国外华文教育史,国别汉语教育史,国外汉学教育史。历史上对咱们这项事业分的没那么细致,所以统称为“世界汉语教育”,而现在的人喜欢没事儿钻牛角尖,非得讨论、争议个所以然来,比如:“对外”是否包含国内少数民族,对国外华侨华裔应该叫“华文”不该叫“对外”,“对外”是指在国内对外国人而到了国外教汉语就不能称为“对外”应该称为“第二语言教育”才比较正规,这些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术上的争论,因为现在那些搞学术的领着工资没事儿干只能找这么点事儿来显摆显摆本事,其实我个人觉得是毫无意义,所以我们大家了解就行了,以后该怎么教学还是怎么教学,这事儿和咱无关。纵向中要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在横向中我们要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尤其是我们从事对外汉教的,更应该重视语言之间的对比比较,这方面大家应该都已经有所了解、体会了,这并不是本文的中心,就不多说啦。
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还是讲“世界汉语教育史”,我会尽量避免无意义的学术问题来向大家介绍咱们所从事的这项事业的历史发展以供大家了解,加深对咱学科、咱所从事这项事业的理解。这不算论文,我会想象成我是在讲课的样子,语言会比较通俗,个性比较强而且会穿插自己的见解,希望大家能够接受,有指导性、建设性、批评性意见的,欢迎交流。谢谢。

2011-1-19 20:03 回复

心籁无竹
0位粉丝
3楼

历史上各朝代的对外汉语教育
首先要说明一下对外汉语教育是怎么发生的,就是什么时候需要学汉语?当然是需要和中国人对话的时候才会需要用汉语,那时候我中原泱泱大国的思想浓厚,有很强的乡土观念,没事儿谁也没想过逃离当时中国那个社会环境,就算是犯罪了亡命天涯,那时候能跑到现在的江南、西南还有东北,已经算是够远了。可不像现在,由于某些种种残酷的社会原因吧,大家都想往外跑,来学习这门专业的很多也都是想出国的,这个我都懂的。那时候不会,中国人是不会跑到国外去,所以外国人要学汉语肯定就是来咱中国,这些人无非就是旅游的、做生意的、还有出差的。【这里可以知道历史上的世界汉语教育多是在

中国本土发生的,“对外”一词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个特点】
其实我觉得吧,旅游的应该也没几个跑那么远的,想来中国旅游要不得从东南坐船,要不西南翻山,或者西北穿越沙漠,东北走过森林,在当时都太难了,为了旅游先得受这么大苦头,不划算。
做生意的应该不少,大家都知道咱中国那时候富裕啊,啥东西都先进,咱泡茶的茶渣子老外们都吃(真有这事儿,外国人不懂茶文化,泡茶把水倒了吃茶叶),这些历史上的物质精神文化都是我们现在可以引以为豪的,所以古代有很多商人往来于中国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当然就需要用语言啦。但商人并不是古代汉语教育的主力,这是为什么?给大家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笑话:有次我带着十几个外国人去少林寺,在少林寺的外国游客很多,所以那边的小摊小贩都会两句英语,我和一个外国朋友正边聊边走着,旁边一个老太太伸过来一个饰物,口里说着“Ten yuan”(10块一个),我心中邪念骤起,回了一句“How about fifty”(50卖不),她继续说着“Ten yuan,Ten yuan”。这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了学习一门第二语言的必要性,如果老鼠学会了狗叫,说不准还能吓唬住猫呢!开个玩笑,这里我只是想说明语言在贸易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重要,平常做买卖只要懂几句外语就行,就算一句也不知道咱还能用手比划。我看电视上,以前好多做生意的讨价还价都是伸到袖子里用手来商量,压根不用张嘴。由此可见,商人对外语的需求不是很高,他们也不会成为古代传播汉语的主力军。那么这副重担就落在了出差的人身上。
那时候出差跟现在不一样,那时候不是出国考察,也不是公费旅游,身边没有翻译,随身也不带小蜜。那时候出差是一种信念,是为了传播文化,在明清之前多是佛教的传播,到了明清时期多是基督教、天主教的传播。传播文化对语言的要求可就大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家想来咱中国传播文化必须得先了解中国的文化还有语言,所以世界汉语教育史由此开始。【这就说明了世界汉语教育最初发生的动因是宗教的传播】

2011-1-19 20:04 回复

心籁无竹
0位粉丝
4楼

1、汉魏两晋南北朝
就目前已知的历史去还原真实的历史,差不多是自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以后,逐渐有僧人通过来往的客商了解到了中国。面对中国的繁华,面对中国这么多人口,僧人也动了世俗之念,就要来传播他们的佛教。这时候来华的僧人多是西域的一些国家,印度来的都不多。毕竟中间隔着那么高的山脉嘛,印度僧人要直接来中国的难度太大,大家看看地图就知道了

。由于历史久远,目前可见资料不多,但可以知道的是自东汉至西晋时期主要还是探索,从东晋到隋朝之前则为比较成熟的阶段,其成果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能看到个轮廓,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佛教典籍被翻译成了汉语。
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就是零散而不成体系,只是个别僧侣执着于对信仰的追求而进行的汉语教育,主要是私人形式。汉语学习主要应该是在寺院内,而内容就是基础汉语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多是儒家),成就不是很高,毕竟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对外汉语教育体制以及译经的译场体制,这一时期的汉语教育虽然渺小,也成功翻译了不少经文,为中国同西域以及印度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有兴趣的可以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世界汉语教育史联合起来思考一下】

2011-1-19 20:04 回复

心籁无竹
0位粉丝
5楼

2、隋唐
这两个朝代大家都比较了解了。隋朝隋炀帝为了欢迎海外宾客,规定外国人来咱中国吃东西可以不付钱,还把路旁树都缠上丝绸以显示我中华富饶,这事儿我也没考察过,不知道是否符合真实的历史,但是我觉得这都反映了这一时期我中国与国外交流频繁。中国人喜欢打肿脸充胖子的习惯由此开始吧,比如世博和西南旱灾的对比啦;政府机关大楼和普通居民区的对比啦,等等。
言归正传!到了这个时候,距离咱刚刚讲的,历史上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了(这几百年按照咱现在的说法,已经够多少个“五年计划”了),所以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古老文化、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物产充满了向往,热衷到中国出使、传教、经商和旅行。汉语就成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就使得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并且得到了国内外统治者的重视。【这是新特点,即由私人转变为官方,体制逐渐成熟完善】
历史上的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始终依托于当时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其实现在也是,在未来看我们现在这段历史,这句话同样适用。“历史的眼光”),途径有这么三条:一是宗教途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二是中外经济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三是外国政府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比较:1中多了两个宗教,23均有官方成分,都是进步啊】
这一时期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唐僧。唐僧不是因为他姓唐名僧啊,我小时候真是一直这么认为的,后来学到了玄奘还不认识,后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一个人。我们从《西游记》里能学到什么呢,并不只是说有背景的妖怪都被接上天

了,没背景的才被一帮子打死。我们还应该看到那时候佛教的繁荣,与西域交往的密切,译经传法的成就,这些都与对外汉语教育的成就分不开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那时候政府的大力支持,唐僧背景也硬着了,后面有皇帝支持,可算是公派出国。瞅瞅那时候,公派出国就带个文书,其他啥也没有,身边的随行还是路上收的,各式各样的都有就是没女人,一路上还得堤防着女人,还得自己化斋,有寺庙了住寺庙,没寺庙了住路上,看见徒弟办坏事了也不袒护,该念咒就念咒等等。就是这种艰苦奋斗、清正廉明的作风才促使了大唐的繁荣,那时候只要“大唐中土文书再手,天下我有”,哪里都有人热情接待,比人民币好使多了。这都是我们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历史,我觉得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家富裕,人民有信仰。
这一时期的国际交流除了唐僧这样的外派留学还有接收留学生。那时候中国太繁荣了,周围各个国家都争着派遣留学生过来学习,一切费用中国政府全包。据说很多人来了之后都舍不得回去了,最终老死中国(这跟现在貌似有点刚好相反)。那时候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文化,阅读经史著作,同时伴随着汉语教学的课程。这一时期新罗(现朝鲜半岛地区)和倭国(现日本地区)来中国的留学生最多,我们现在都可以看到这周边几个国家受我中华文化影响十分深厚,很崇尚我国的儒家文化。据说韩国把首都汉城改名为首尔就是为了“去汉”,而日本的假名则据说是由吉备真备从汉字楷体偏旁变化而来。【所以我个人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目的是教授汉语这门工具,但同时我们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传播我中华文化】

2011-1-19 20:05 回复

心籁无竹
0位粉丝
6楼

3、宋元
与以往相比,宋朝对外汉语教学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由于海外贸易的繁荣,对外汉语教学对象和机构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这主要体现在沿海港口专门招收外国人的蕃学的设立;第二,宋朝有许多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些政权的统治者非常重视中原文化,积极开展汉语汉文化教学,甚至依据汉字创立了本民族的文字,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度。
万事皆有因,要加深对特点的理解,我们就要了解特点出现的原因。
宋朝皇帝是靠着兵变起家的,所以他就特别提防着别人兵变他自己,于是乎宋朝的策略就是重文轻武,这也就是问什么宋人给人孱弱的印象,因为武人的地位低嘛,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大家都去读书去了,这就使得南方文士逐渐崛起,经济政治中心已经逐渐南移。而且宋朝由于缺乏强力

的军队力量,就显得国家比较弱,这就使得民间力量发展很快,市场相对自由,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民富国弱的现象。因为经济繁荣,就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逗留,成为“侨民”。他们建立“蕃坊”,并推举“蕃长”来管理,还设立了“蕃学”,教授外侨子女汉语和汉文化。这些“蕃学”主要设立在东南沿海,因为经济中心南移了嘛,而且与唐朝的留学生不一样,这不属于国家性质的,应该算是社会力量办学,这也反映了民富国弱。“蕃学”的出现,算是宋朝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也开始有意识的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刚刚也说了,宋朝政府比较弱,不仅管不住自己的国民,而且也制服不了周边的少数民族。大家看《天龙八部》应该印象都挺深刻的,周边辽国、金国、西夏、大理,这些都是和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当时经济很繁荣么,大家互相之间交往很密切,其实我觉得都是一家人,不该说两家话的,但是当时那些少数民族政权,总想独立出去,显得自己与众不同,就像唐朝的日本做假名,现在的韩国“去汉”性质一样,它越是这么想显得自己独立,其实质越是表现出它文化的来历,这么个做饭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于是很多少数民族就依照汉字发明了自己的民族文字。比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让大臣仿照汉字创制了契丹大字,总字数有数千个;金国的女真文字的创制原则是“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西夏没建国的时候就创制了自己的文字,用来记录党项语,还积极学习中原的汉文化,重视语言文字教育,积极推行双语教学;包括越南人的“字喃”就是13、14世纪之交,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造文字记录越南的语言。【汉语的传播,文化的传播对周边地区、国家造成的影响。】
宋朝介绍完了,讲讲元朝。元朝是个比较尴尬的朝代。其实元朝在当时可谓是我们中原被周边异族给入侵了,当时我们中原的政权都已经被颠覆了,但是还好,我们有智慧的人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实每次这种民族危难的时候政府都靠不住,还是得靠我们中华民族广大的人民群众,比如咱后面出现的**战争啦,其实质都是靠的都是人民。元政权在统一中原之前很崇尚汉文化,可以说是全盘模仿,但是在统一之后它又纠结了:这光学习别人,自己的特点不就没有了么,学习汉人文绉绉的东西,我们靠什么武力来征服别人?想到这里,它又开始推行蒙古化,但是面对中原丰富的资源、深厚的文化,他又忍不住来学习。这就是元朝尴尬的地方。最后元朝还是

没坚持住自己,被我们中原文化给同化了,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其中的一员。马克思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野蛮的民族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文化所征服。说的就是元代这些事儿吧。所以我觉得,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前辈们还是很牛的,不靠手脚单凭一张嘴,就能通过传播文化,说服教育来征服、同化一个野蛮的民族,完成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其实现在我国这么大力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可能或多或少有那么点政治意图,不过作为对外汉语教师不用考虑这么多,外国学生想学,咱就教就行了。其实我刚开始选择对外汉语专业的初衷很简单:小时候被英语为难坏了,等我长大了要用汉语难为老外去。我们每个人自己都有从事这项事业的目的,或者有崇高的目标,或者出国也好挣钱养家也罢,我们只要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就行,政府是政府,个人是个人。【现在的孔子学院,国家政策说的也是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场或是宗教组织,是个完全中立的组织机构。】

2011-1-19 20:05 回复

心籁无竹
0位粉丝
7楼

4、明清
这俩朝代距离咱们现在就近了,可考的历史资料也比较多,所以陡然间出现了好多人物以及他们所编纂的书籍,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主要还是介绍对外汉语教学在这两个朝代中的发展脉络以及特点。
明清刚开始的对外汉语教学基本上还是照着之前的发展继续深化,发展势头也比较喜人。大家看咱现在拍的清朝宫廷剧,能看见不少外国人来中国朝拜、说汉语的情节,这都展现了世界汉语教育的教学成果。但是好景不长,从康熙之后对待天主教的态度就变成了严厉的查禁政策,并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这段时间就是所谓的“闭关锁国”,这就严重抑制了中外的交流,阻碍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到了19世纪中后期,随着国门被打开,大量外国人涌入中国,也建立了许多殖民地,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吧,所以更应该牢记。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随着中外“交流”的扩大而发展,产生了不少成就,可以说奠定了近现代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基础。同时在整个明清时期,也有不少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先驱走出国门,到国外教授汉语、传播汉学,这里不一一赘述。【从历史可以看到当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项事业,和国家政策还是分不开的。】
明清时期,西方人对汉语的学习有这么两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汉语学习和教学与汉学研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个时期语言学也都没怎么发展,外国人学汉语并不是为了研究汉语本身,而是对中国这个国度充满好

奇,他们要学习汉文化,所以汉语是他们了解、学习汉文化的一个工具。这个特点是对历史的继承,同时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今西方大学中很少有专门将汉语作为专业来学习的院系,大部分汉语教学科目都是作为汉学系的基础课程来开设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目的是把汉语作为一门工具教授给学习者,同时辅以一定的文化教学】
第二、这是一个“专业汉学”和“传教士汉学”并存的时期。自法国1814年正式设立汉学教席以后,西方国家也陆续开设汉学专业,从此汉学开始逐渐摆脱传教学的范畴而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之中。但这一时期两者仍是若即若离,共同发展,因为在西方院校授课的多是回国的传教士,而学习的学生也多是为了来中国传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宗教特色的教育形式逐渐改变。【现在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我们教授的是汉语知识,传授的是汉学文化。在对外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注意保持中立,不要带有宗教、政治色彩。】
明清时期可载的成就很多,比如开创了汉欧双语词典的编纂工作,出版了很多系统的双语词典,还有很多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同时随着对汉语的研究,也开拓了中国语法的研究范围等等。这些成就我看完基本都忘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阅了解,我就介绍一个我能记着的。
马若瑟,与宋君荣、钱德明三位神父并称为法国早期汉学三大家。马若瑟师承白晋,穷其毕生精力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成就一:翻译的元曲《赵氏孤儿》于1775年在法国刊行,是最早传入欧洲的中国戏曲,之后由伏尔泰改写为《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引起了巨大反响。成就二:其拉丁文汉文手稿《汉语札记》成书于1728年,堪称传世力作,它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中国语法著作,首次把汉语分成白话和文言两部分来研究的著作,是近代以来汉语语法的奠基石(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中国本土、由中国学者所作第一部中国语法书,但有些国外学者认为,马若瑟所作对《马氏文通》起了影响)。

2011-1-19 20:06 回复

心籁无竹
0位粉丝
8楼

5、近代
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国时期(1912—1949),由于战乱频繁、经济不振,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非常有限,汉语教育和汉语学习资料也不多见。虽然在国内的上海、广州、南京、北京和重庆等地,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并不鲜见,但国内很少有人将之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组织研究汉语教学的政府机关、民间机构也很少见。不过由于中外交流需要,一些外国机构通过民间渠道聘请中国教师出国任教,还有一些外国人出于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个人

兴趣前来中国留学,并且为了学习汉语,外国传教士以及外国汉语学习者自发组织编写了一些汉语教科书和词典。由此可见,民国时期的汉语教育和学习活动大多属于个人行为。【对外汉语教学虽然作为一项事业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但是既然已经成为了一项事业,就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就算政府没空管了,民间也会将这一项事业继承下去。就像现在,虽然国家汉办不发“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了,但是社会组织照样能发。】
近代这里要讲的是一个人和一个学校。
这个人是老舍。民国时期中国还是与外国交换过少数留学生的,一些知名人士也先后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老舍当时便是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与他同事的还有萧乾。1924年到1929年,老舍在校教授“官话”和“中国古典文学”。当时老舍只是一名讲师,还参与录制了《灵格风言语声片》,朗诵者是老舍(我不知道“灵格风”是什么意思,记得外面也有辅导班叫“灵格风”英语,莫非老舍的风格叫“灵格风”么,难道这个英语培训班是用北京话来教英语)。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老舍那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当时在国外可是用来做教材的啊。由此可见,普通话不标准也是可以做对外汉语教师的,不过只是在以前;我们还能得出结论,老舍在国外混的时候也只是一名小小的讲师啊,结果回国后就成为一方大家了,希望这不只是在以前。
一个学校即“华北协和语言学校”,它是民国时期由外国人建立的具有教会性质的汉语学校,期间经过合并、重组、分裂、改名什么的一系列过程,与当时燕京大学和哈佛大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上写的挺乱,我也没搞懂,这里我也说不清。其课程设置主要是以汉语课程为主导,用第一年及第二年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汉语语言基础知识;之后可选修“汉语文学”、“汉文圣经”“写作”等课程,为了让学员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与中国历史文化,学校还开设讨论会和讲座,题目有“中国古代与中古史”“中国近代国际关系”“中国哲学”“中国经济”等等;最后是让学员在中国旅行,是为了加深对中国的认识同时也算是实习。学制是4-5年,每年3学期,其中旅行3-4年。学校应用的是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以听为主的直接法进行教学,能够快速见效,大部分教学国祚是在经验丰富的中国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已经具备现当代对外汉语教学的雏形,并且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2011-1-19 20:07 回复

心籁无竹
0位粉丝
9楼

以上便是我在阅读书籍中的一些感受,并将此总结成文章,以飨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